论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

论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

一、试论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论文文献综述)

张维中[1](2021)在《债务重组影响公司投资行为的机制与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企业在具有更多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都面临着愈加残酷的市场竞争。企业在发展中,为了谋求更大市场份额及增强市场竞争力,纷纷采取多样化经营方式,其中就包括债务重组方式。部分上市公司在发展中由于快速扩张、过度举债导致在经营过程中出现财务危机,无法按时足额偿还债务的情形。随着国内债务重组准则等规范文件的陆续制定,债务重组已经成为国内企业缓解当前财务困境的一种有效并且普遍的方式。国内外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企业债务重组与企业投资经营关系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表明实施财务重组后的企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现有的财务压力。但债务重组是否能够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行为及效益,是否能够带动企业价值提升要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本文选择债务重组与企业投资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债务重复与企业投资率关系的分析进一步探析上市公司的投资现状,同时结合相关制度探究提高上市企业投资价值的有效措施和路径,以此建构更为健全完善的治理机制,提高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本文在研究中,基于委托理论、信息不对称、债务治理等理论基础,以2008-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通过模型构建分析验证企业债务重组与投资效率变量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债务重组与企业投资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2)企业债务重组行为可以增加企业投资效率,提升企业资产管理效率;(3)企业债务重组行为可以抑制企业投资不足;(4)企业债务重组行为可以抑制企业过度投资,减少投资中的盲目性;(5)企业债务重组行为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的负债程度,进而增加企业的投资效率;(6)企业债务重组更有助于促进非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而对于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综合上述结论,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给出政策建议:(1)微观层面上,应鼓励企业加强治理的规范化,努力提高管理层的决策水准,致力于将企业价值提升作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2)宏观层面上,首先是鼓励企业作可持续性的发展,对可债务重组的公司必须进行严格的考察和筛选,实施重组后要重视对企业投资风险的有效把控。其次是加强对企业债务重组及资产管理过程的监督,以此降低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杨轻娜[2](2020)在《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出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断深化,一些国有企业在面对资不抵债的情况时,可以利用债务重组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有效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本文则是根据国有企业债务重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希望可以有助于国有企业的发展。

赵书情[3](2020)在《A机床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研究》文中提出债转股是债务重组的一种特殊方式,即把债权人和债务人原有的债权关系转为股权关系。1999年,我国实施了首轮政策性债转股,由国家组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剥离坏账,同时帮助企业降低杠杆率,减轻经营负担,债权银行对企业的债权就此转化为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2016年,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在新的政策背景下重启,旨在借助资本市场的决定性力量,辅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帮助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走出暂时性经营困境。A机床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机床企业,受市场环境和历史包袱的多重影响,陷入高杠杆的财务困境,论文以A机床集团债转股案例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整理了债转股的相关文献,梳理出国内外债转股的历史沿革,通过对比我国两轮债转股的实施情况突出本次市场化债转股的特点。其次,介绍了A机床集团债转股的案例概况,A机床集团债转股前的经营情况、债务成因以及债转股的实施效果。之后加入多案例对A机床集团债转股方案进行比较,重点分析债转股的实施主体、资金性质和用途以及退出方式的特点,再从债转股的相关方的效应角度分析了债转股带来的影响和风险。对债转股企业来说,债转股可以在短期内直观的优化财务报表,缓解财务负担。对债权银行来说,债转股一方面可以减少不良资产率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拓宽了业务范围增加收益。对于国资委来说,实施债转股既能推进地方去杠杆工作,也能实现国有资本的增值。最后,得出A机床集团债转股的案例启示,同类企业可借鉴此案例中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展债转股走出财务困境,灵活运用债转股资金,更多使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债转股虽然能在短期内使企业缓解财务重压,但是其作用有限,难以影响企业的后续经营,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要想真正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还需自身造血实现自救。

张秀豪[4](2020)在《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 ——基于三种模式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我国企业债务问题和银行不良资产诱发的系统性风险引发持续关注。对适合银行未来发展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展开研究,对指引不良资产风险管控和科学处置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梳理,提出以清收、呆账核销和以资抵债等为代表的不良资产传统处置模式存在金融风险积聚、资产加速贬值、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探寻以风险隔离理论、看涨期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解决思路,指出针对传统模式的不足应主要发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重组和互联网平台化三种优化模式。其次,本文针对三种优化模式展开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通过对三种模式的发展概况进行研判,提出各优化模式发展存在的现实障碍,并基于此提出各模式如何解决问题的发展方向。同时,本文选取“19工元”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华菱钢铁市场化债转股和重大资产重组项目、平安自建AMS平台等案例,分析各案例及对应模式的特点,为三种模式优化的对比研究提供现实证据和案例支撑。然后,本文着重对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重组和互联网平台化三种优化模式在应用分布、资产特征、效率效益和存在的风险等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银行和AMC(以及AIC)在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重组两个业务范畴分别具体突出优势,且互联网平台化的发展可以帮助前两种模式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同时,由于三种模式应用的区域和行业存在差异,为分区域和分行业制定模式发展策略提供现实依据。此外,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互联网平台化的信息披露要求较不充分、各模式中投资者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最为突出等结论。最后,针对三种模式的案例分析和对比分析,提出关于法制建设和信息披露、资本市场体系、不良资产基金、律师角色转变以及各方式结合应用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对不良资产行业健康发展做出一定的边际贡献。

黄坤耀[5](2020)在《国有企业破产重整前后财务困境的应对措施及效果研究 ——以重庆钢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转型的加速,国有企业的经营低效和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逐渐凸显,国有企业发生财务困境也屡见不鲜,如何帮助国有企业摆脱并远离财务困境成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课题。而理论界对于财务困境的研究日新月异,但在国有企业财务困境应对这方面的研究仍有待补充。本文旨在探索国有企业脱困的有效措施,并丰富财务困境领域的相关研究。本文选取最高人民法院于2018年发布的十大破产典型案例中的重庆钢铁进行案例研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典型性。以破产重整作为切入点对其财务困境的成因、应对措施和应对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并有所侧重政府干预的影响。在分析成因时,由外到内进行梳理;在分析应对措施时,将重整前后的应对措施进行纵向对比;在分析应对效果时,从市场反应、会计指标和利益相关者多个角度综合评价。同时加入行业均值作为横向对比,再引入事件研究法,以提高结论的准确性。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的财务困境往往是由内外部原因共同导致的。而企业的股权结构与应对措施选择相关。并且市场化系统性应对措施虽然成本高但是效果好。此外,破产重整有利于破除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问题,有利于推进我国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并根据研究发现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相应建议。本文的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国有企业财务困境与政府干预、国有企业财务困境与破产重整和国有企业财务困境应对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在实务上也为国有企业梳理了财务困境应对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闵童童[6](2020)在《过度负债条件下国有企业降杠杆对策研究 ——以中钢集团为例》文中认为企业高杠杆率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降杠杆也成为了近年的热点词汇。随着高杠杆问题所涉及的范围逐渐扩大,降杠杆也渗透到各行各业,尤其是在国有企业,可以说高杠杆率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国有企业共有的问题。据中国财政部统计,2014年以来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基本在60%以上,而高产能重工业的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高杠杆对企业而言有过重的债务压力,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对社会而言,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降低资金流动率,造成资源浪费。国家发改委在2018年发布了《2018年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点》。在2019年发改委以及各部门联合发布《2019年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点》,在此降杠杆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策性问题。然而当前降杠杆的正规模式还未形成、降杠杆的可靠方法尚未找到、降杠杆的法律依据未完善、巨额债务的问题仍未解决、高杠杆率问题依然存在,绝大多数的国有企业都存在在多家银行有巨额欠款的情况,降杠杆依然是国家待需要解决的严重问题。在这种经济市场环境下,研究降杠杆的有效方法、分析降杠杆实施的过程对社会经济的长效发展、对国有企业长久健康的发展都非常重要。钢铁行业自发展以来就是国家的重要支柱行业,从改革发展之前钢铁行业就是由国家管控的,尽管近几年有很多民间企业也进入其中,但是大型的钢铁企业都是国有企业。而且,钢铁行业由于内在的体制原因使得钢铁企业能够获得大量的贷款,但如今钢铁行业行情的下行、钢铁价格降低、钢铁原料价格上升、新型钢铁材料替代品的研发,都促使钢铁行业供过于求。钢铁行业杠杆率居高不下,在中铁、中建等大型钢企资产负债率基本在75%以上。中钢集团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兼钢铁企业同样存在高杠杆率的情况,在2016年中钢集团因为天价负债逾期问题选择了债转股降杠杆,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效。所以,研究国有企业降杠杆对策,可以通过研究钢铁行业的国企的降杠杆情况来进行分析。基于此,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和规范研究法,对国有企业降杠杆所运用的债务重组以及债转股的方法和结果分析,结合中钢集团的公司背景以及中钢集团降杠杆的过程的研究分析,提炼出高负债率的国有企业在降杠杆方面存在的共同问题,针对这些共同的问题,研究出通过债转股、债务重组、增加股权融资、增加投资提升经济效益等方法来降杠杆。本文研究中钢集团的降杠杆过程,完善了国有企业降杠杆的方法对策,为其他过度负债的国有企业提供了建议,为债转股的过程提供了案例,使其能够发挥更好的效果。

廖露露[7](2020)在《市场化债转股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杠杆是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在实体部门体现为过度负债,在金融领域体现为信用过快扩张。2019年一季度中国非金融部门总杠杆率为248.8%,较2018年底上升5.1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较大。为有效抑制“灰犀牛”性质的金融风险,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市场化债转股,随后,在严重亏损上市公司的实践运用得最为充分。据初步统计,截至2019年4月末,债转股签约金额已经达到2.3万亿元,投放落地9095亿元,已有106家企业、367个项目实施债转股。快速降低企业杠杆率和商业银行帐面不良率是市场化债转股的题中之义,保全银行金融资产和上市公司扭亏为盈是债转股的表面目标,带根本性的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和公司治理完善才是市场化债转股的内涵所在。为实现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长期效益:首先,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法研究了市场化债转股影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债权结构的具体路径,既有长期影响路径也有短期影响路径。其次,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2016年9月1日到2018年12月30日实施了市场化债转股的34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上市公司发布债转股的公告日为事件日,利用随机效应模型研究投资者对企业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态度,进而研究市场化债转股对企业股权结构的短期影响。再次,以泸天化实施的市场化债转股为案例,从财务视角研究市场化债转股对企业债权结构的短期影响。最后,分别从政府角度、金融机构角度、市场化债转股实施企业角度和投资者角度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政府首先应当调整监管政策,提高监管效率;金融机构应当创新市场化债转股实施的新模式,重构银行和企业的信贷链条;实施企业应当强化全局意识,在市场化债转股的基础上,探索多元化改革脱困途径;投资者应当既看到市场化债转股实施企业的发展潜力,以及其未来可能产生的收益,更要考虑其可能带来的风险。研究表明,债转股对企业债务率的下降只是一种静态的结果。从短期来看,市场化债转股虽然能起到降低债务融资比例,提高股权融资比例的即刻效果,但基于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大多企业属于持续发展能力存在重大障碍等客观现状,市场和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后续期望价值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疑虑和担忧,因此其综合反应仍是偏负面的。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在短期内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都有或多或少的积极作用,改变了企业债务资金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同时也能不同程度地提升公司的治理效应。作为一种暂时性、过渡性的应急性手段(特别是为了避免退市),市场化债转股虽能给企业带来“续命”的效果,但受转股债权人的持股意愿、发展战略、未来参与程度等因素影响,市场化债转股并不能即刻给企业带来正的内部积累,使企业的股权(资本)结构达到最优,甚至还可能为公司治理增加新的隐患。长期来看,实施了市场化债转股的企业,仍需苦练内功,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努力提升治理水平,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赵洁[8](2019)在《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对策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指明资产负债比率过高在上市公司中已经比较常见,到2015年末,我国的债务总额的数字已经达到168.48万亿元,其中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也已近高达156%,远远高于90%的全球警戒水平。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先后经历过了两次重组浪潮,近几年债务重组在上市公司中的发生也日渐频繁。自2006年债务重组新准则修订以来,新准则与旧准则中对债务重组的定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财政部屡次修订《债务重组》准则的行为说明债务重组行为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债务重组之前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会进行债务谈判,一般而言有较高的持续经营价值的公司相比较其他公司更容易获得债权人更大的让步,因此债务重组协议的达成内容以及债权人的让利程度取决于债务人提供的财报信息,那么债务人会不会通过盈余管理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同的企业产权性质是否对企业的这种盈余管理行为有影响?同时在选择盈余管理行为时,处于不同境遇的公司是会选择向上的盈余管理行为还是向下的盈余管理行为去提高自己在谈判中的话语权呢?本文以2008年-2018年进行债务重组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文献研究方法与实证检验方法研究上市公司债务重组之前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考虑了产权性质以及财务状况对债务重组前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梳理了与之相关的文献并阐述了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先对盈余管理,债务重组以及财务困境进行概念界定与指标度量,其次对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理论基础契约理论,代理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进行叙述,为后面研究假设的提出及实证结果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提出研究假设。这一部分结合前面的理论基础,验证了债务重组之前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否存在,同时考虑了产权性质以及财务状况对其的影响,提出了关于债务重组之前的盈余管理存在与否、产权性质对这种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以及困境与非困境企业债务重组前的盈余管理行为差异这三个假设。第四部分是研究设计。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样本来源、数据选取、变量定义以及模型构建。第五部分是债务重组发生之前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第六部分是稳健性检验。第七部分是结论部分。主要是介绍本文的结论、政策建议、研究不足和展望。通过文献的阅读与归纳,结合对数据的实证检验,本文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上市公司在债务重组发生之前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2)在产权性质对债务重组之前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中发现,非国有企业在债务重组之前的盈余管理行为更显着,并未发现国有企业在债务重组之前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3)陷入困境企业更容易进行债务重组,同时陷入财务困境中的企业在重组之前倾向于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行为,目的是获得债权人更大的让步;非财务困境的企业在重组之前倾向于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行为,目的是避免违约,进而抑制了债务重组的达成。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第一,对于盈余管理与债务重组之间关系的研究,普遍是从债务重组动机出发,对债务重组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行事后研究的,本文对重组之前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事前的研究并考虑了产权性质与困境状况的影响,拓宽了盈余管理与债务重组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同时从债务重组这一事件出发研究某一事件的发生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通过样本分组研究发现什么情况下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更显着,丰富了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内容。第二,目前与债务重组相关的研究大多数是以财务困境企业为样本的,本文采用的是上市公司样本,同时考虑了困境与非困境企业债务重组之前盈余管理行为方向上的差异,丰富了与非困境企业债务重组相关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丰富了债务重组的研究内容。

侯佳佳[9](2019)在《金融生态环境和产权性质对债务结构与债务重组相关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负债融资是进行债务重组的首要条件,由于负债融资引发债务人偿债危机并引起债权人关注,二者就偿债问题不断进行协商博弈并由此使得企业进行债务重组。在以往研究中学者已经证明债务融资具有很大的治理效应,且不同结构的债务其治理效应是不同的,最终导致公司在陷入财务困境,选择进行债务重组时其重组规模也不尽相同,因此通过债务治理效应来讨论债务结构与债务重组规模之间的关系就有一定的意义。其次,在资本市场上金融生态环境时刻影响着上市公司发展,且在每一次金融生态环境的变动中,政府都会根据市场特征不同程度发挥着“父爱作用”。市场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都会使得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数量和规模受到影响,同时,在进行债务重组的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也占有不小的比例,因此,当企业处于不同的金融生态环境时,由于自身产权性质的不同,债务结构与债务重组规模之间的关系也会不同,进而债务治理效应也会受到影响。最后,现阶段研究结果大多集中于整体债务的治理效应,忽略了由于债务结构不同所带来的差异,且对于外部影响因素的讨论集中于政府干预以及银企关联等,对于金融生态环境或者金融生态环境和产权性质这样的影响因素结合起来讨论的并不多。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加入金融生态环境和产权性质这两个背景因素,在文献总结及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债务结构与债务重组规模之间关系进行深入挖掘并得出如下结论:(1)不同期限和来源结构的债务会对公司的绩效以及治理效应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债务重组规模,因此公司的债务结构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2)金融生态环境和产权性质的不同也会对债务结构与债务重组规模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增强或者弱化作用,企业应提高对环境的敏感度,适应变化,同时实现真正的独立经营;(3)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具有一定的治理作用,间接影响债务重组规模。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情况以及所处环境合理安排企业债务结构;(2)不断优化企业外部金融环境和企业内部财务环境,尽量规避财务风险;(3)适当减少政府对于企业的干预,政府应充分发挥资源分配、宏观调控作用;(4)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在安排债务结构同时合理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结构。通过以上研究结论与建议,希望为企业安排债务结构,发挥债务治理效应提供些许意见。

王利姣[10](2018)在《资产专用性、债务结构与债务重组研究 ——基于中国陷入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产品更新的加速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企业经营以及财务风险不断加大,导致困境企业数量不停攀升。企业解决财务困难的方法已引起利益相关者的关注。有三种方法可以解决公司财务困难:资产重组,破产清算,债务重组。当企业债务违约时,债权人基于回收价值最大化是债务重组的首要目的。本文将研究资产专用性和债务结构对债务重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资产专用性和债务结构对国有和非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不同影响。第一部分是介绍。本文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回顾了相关文献,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本部分首先界定了相关概念,然后阐述了财务困境理论、债务重新谈判理论,为后续研究假设的分析和实证结果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部分是研究假设的提出。结合上一部分的理论基础,分析了资产专用性和债务结构对债务重组的影响,并对资产专用性和债务结构对债务重组的影响提出了三大假设。第四部分是研究设计。本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样本来源、数据选取、变量定义和模型构建。第五部分是资产专用性和债务结构与债务重组发生的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第六部分是进一步探讨资产专用性和债务结构对债务重组途径和对象选择的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第七部分是结论部分。重点介绍了本文的结论、政策建议和局限性。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对于债务重组发生的影响,我们发现(1)财务困境企业资产专用性与债务重组的发生显着正相关,企业债务结构中的流动负债、金融负债、抵押借款分别与债务重组的发生显着正相关,而且资产专用性和债务结构对债务重组的发生有显着的交互影响;(2)根据产权性质进行分组回归对比分析时,发现国有和非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着显着差异,资产专用性对非国有企业债务重组发生的影响更加显着,而债务结构对国有企业债务重组发生的影响更加显着。在进一步探讨债务重组对象和途径选择的影响因素中发现(1)债务重组对象选择分别与资产专用性高的无形资产、金融负债显着正相关,与流动负债显着负相关。同时企业资产专用性越高,债务结构对债务重组对象选择的影响就越大;(2)资产专用性和债务结构对国有和非国有企业债务重组对象的选择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别;(3)资产专用性和债务结构等公司微观特征对债务重组途径选择几乎没有影响。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两个:一是现有文献主要从政治关联,产权性质和金融生态环境等宏观视角研究影响债务重组的因素,而很少有学者从公司特征等微观角度研究债务重组的影响因素,本文将从资产专用性、债务结构等公司特征的微观角度研究债务重组的影响因素;二是本文不仅研究了资产专用性、债务结构如何影响债务重组的发生,而且还进一步探讨了资产专用性、债务结构如何影响债务重组的对象和途径选择,从而为财务困境企业如何根据自身公司特征选择债权人进行谈判从而能够快速的完成私下债务重组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

二、试论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论文提纲范文)

(1)债务重组影响公司投资行为的机制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结构框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创新之处
    1.8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债务重组的相关文献
        2.1.1 关于债务重组的概念
        2.1.2 关于债务重组动机的相关研究
        2.1.3 关于债务重组产生影响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企业投资行为的相关文献
        2.2.1 关于投资效率的概念
        2.2.2 关于非效率投资的相关研究
        2.2.3 关于非效率投资产生的相关研究
        2.2.4 关于债务融资与投资效率的相关研究
        2.2.5 关于资产负债率的相关研究
    2.3 文献述评
3 理论分析与假设
    3.1 委托代理理论
    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3 债务治理理论
    3.4 债务重组与投资理论假设
4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取
    4.2 变量选择
    4.3 模型设计
5 实证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
    5.2 平稳性检验
    5.3 相关性检验与多重共线性检验
    5.4 模型选择
    5.5 基准回归
    5.6 稳健性检验
    5.7 中介效应检验
    5.8 异质性检验
    5.9 结论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2)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债务重组的定义
二、国有企业债务重组方式
    (一)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和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
    (二)债务转为资本
    (三)修改其他债务条件
    (四)综合受偿方式
三、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主要困难
    (一)财务困难的界定比较模糊
    (二)信息披露真实性问题
    (三)关联方交易问题
    (四)公允价值计量问题
    (五)国有资产的转移流失问题
四、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的对策
    (一)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债务重组方式
    (二)适时开展资产重组事项
    (三)债务重组后优化整合与优良资产注入
    (四)积极借助政府力量
    (五)全面考虑影响债务重组方式的因素
五、结束语

(3)A机床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债转股的相关理论和历史沿革
    2.1 债转股的概述
        2.1.1 债转股的定义
        2.1.2 债转股的分类
        2.1.3 债转股的主要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权衡理论
        2.2.2 代理理论
        2.2.3 信号传递理论
    2.3 债转股的历史沿革
        2.3.1 国外债转股的历史沿革
        2.3.2 国内债转股的历史沿革
        2.3.3 我国两轮债转股的比较分析
第3章 A机床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介绍
    3.1 A机床集团的基本情况
        3.1.1 A机床集团简介
        3.1.2 A机床集团的发展历程
        3.1.3 A机床集团的经营情况
        3.1.4 A机床集团的债务成因
    3.2 A机床集团市场化债转股方案
        3.2.1 操作步骤
        3.2.2 实施主体
        3.2.3 资金来源
        3.2.4 定价机制
        3.2.5 退出方式
    3.3 A机床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
        3.3.1 利用债转股资金实施资产重组
        3.3.2 实现扭亏为盈撤销退市风险
第4章 A机床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分析
    4.1 债转股的方案设计分析
        4.1.1 债转股的实施主体分析
        4.1.2 债转股的资金性质和用途分析
        4.1.3 债转股的退出方式分析
        4.1.4 交易标的的选择分析
    4.2 债转股相关方—A机床集团效应分析
        4.2.1 财务绩效分析
        4.2.2 业务结构分析
        4.2.3 战略规划分析
    4.3 债转股相关方—建设银行效应分析
        4.3.1 降低建行不良贷款率
        4.3.2 拓宽业务范围增加收益
    4.4 债转股相关方—国资委效应分析
        4.4.1 推进地方去杠杆工作
        4.4.2 实现国有资本增值
    4.5 债转股成功签订的因素分析
        4.5.1 政策支持
        4.5.2 市场环境
        4.5.3 内在需求
    4.6 债转股的局限性
        4.6.1 债转股难以影响企业的后续经营
        4.6.2 银行难以影响企业的决策经营
        4.6.3 国企一股独大问题突出影响了企业的治理
第5章 案例的启示和借鉴
    5.1 基金模式债转股更容易吸引社会资本
    5.2 企业应选择优质资产作为债转股标的
    5.3 债转股资金的灵活运用能有效缓解财务压力
    5.4 企业债转股应更多使用股权投资方式
    5.5 债转股的作用有限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 ——基于三种模式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不良资产成因研究
        1.2.2 不良资产处置研究
        1.2.3 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逻辑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2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方向
    2.1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与发展趋势
        2.1.1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现状
        2.1.2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发展趋势
    2.2 银行不良资产传统处置模式及其现实问题
    2.3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2.3.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2.3.2 不良资产重组的概念
        2.3.3 互联网平台化的概念
    2.4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方向
        2.4.1 优化方向一:缓解金融风险积聚
        2.4.2 优化方向二:克服资产加速贬值
        2.4.3 优化方向三:降低信息不对称
        2.4.4 优化方向的不确定性
3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及其实践:不良资产证券化
    3.1 不良资产证券化概况
    3.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实障碍
    3.3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方向
        3.3.1 稳步提升投资者的认购信心
        3.3.2 科学组合基础资产的贷款分布
        3.3.3 强化证券化中银行的主导地位
    3.4 不良资产证券化实践:以“19工元”为例
4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及其实践:不良资产重组
    4.1 不良资产重组概况
    4.2 不良资产重组的现实障碍
    4.3 不良资产重组的发展方向
        4.3.1 丰富市场化参与主体
        4.3.2 加强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协调
        4.3.3 完善投资者现金回流和退出机制
    4.4 不良资产重组的实践:以“华菱钢铁”为例
5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优化及其实践:互联网平台化
    5.1 互联网平台化概况
    5.2 互联网平台化的现实障碍
    5.3 互联网平台化的发展方向及实践
        5.3.1 债权人处置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平安模式
        5.3.2 不良资产服务商催收产业链创新:青苔模式
        5.3.3 AMC和互联网平台战略合作创新:“AMC—阿里模式”
6 三种优化模式的比较研究
    6.1 三种优化模式的应用分布比较研究
        6.1.1 发起主体的性质和优势
        6.1.2 参与主体的数量和标准
        6.1.3 实施的动因和政策支持
    6.2 三种优化模式的资产特征比较研究
        6.2.1 债权的类型和质量分布
        6.2.2 债权的区域和行业分布
    6.3 三种优化模式的效率效益比较研究
        6.3.1 处置周期和信息披露
        6.3.2 处置成本和社会效益
    6.4 三种优化模式的风险比较研究
        6.4.1 投资主体面临的风险
        6.4.2 发起主体面临的风险
        6.4.3 其他主体面临的风险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发行情况(截至2019/12/12)
附录二 市场化债转股典型案例汇总(2016-2019年)
附录三 文中简称与全称对应表

(5)国有企业破产重整前后财务困境的应对措施及效果研究 ——以重庆钢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经济周期理论
        2.1.2 委托代理理论
        2.1.3 资本结构理论
        2.1.4 效率差异化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财务困境形成原因的研究
        2.2.2 关于财务困境应对措施的研究
        2.2.3 关于财务困境应对效果的研究
        2.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述与理论分析
    3.1 相关概述
        3.1.1 财务困境的概念
        3.1.2 破产重整的概念
        3.1.3 财务困境的成因
    3.2 理论分析
        3.2.1 财务困境应对措施与应对效果
        3.2.2 政府干预与国有企业财务困境
        3.2.3 破产重整与国有企业财务困境应对
第四章 案例介绍
    4.1 重庆钢铁及行业基本情况
        4.1.1 重庆钢铁基本情况
        4.1.2 钢铁行业基本情况
    4.2 重庆钢铁陷入财务困境的表现
        4.2.1 获利能力下降
        4.2.2 债务负担沉重
        4.2.3 偿债能力不足
        4.2.4 退市风险警示
    4.3 重庆钢铁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
        4.3.1 周期下行,产能过剩
        4.3.2 不当干预,政府兜底
        4.3.3 盲目扩张,杠杆畸高
        4.3.4 改革滞后,管理低效
        4.3.5 供需错配,成本偏高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重庆钢铁重整前的财务困境应对措施
        5.1.1 资产重组:出售资产以弥补亏损
        5.1.2 财务重组:政府补助和定向增发
        5.1.3 公司治理重组:集团选派继任董事长
        5.1.4 战略运营重组:整体上市和经营转型
    5.2 重庆钢铁重整后的财务困境应对措施
        5.2.1 资产重组:实施混改和资产剥离
        5.2.2 财务重组:以股抵债和低息贷款
        5.2.3 公司治理重组:业界大咖和薪酬改革
        5.2.4 战略运营重组:成本领先和满产满销
    5.3 重庆钢铁重整前后财务困境应对的效果及对比分析
        5.3.1 市场反应分析
        5.3.2 财务指标分析
        5.3.3 利益相关者分析
    5.4 案例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政府层面
        6.2.2 企业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过度负债条件下国有企业降杠杆对策研究 ——以中钢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过度负债研究
        1.2.2 关于降杠杆研究
        1.2.3 简要评述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可能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过度负债
        2.1.2 降杠杆
    2.2 理论基础
        2.2.1 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
        2.2.2 债务重组理论
        2.2.3 风险预警理论
        2.2.4 资本结构理论
3 过度负债国有企业降杠杆分析
    3.1 国有企业降杠杆的现状
        3.1.1 过度负债概述
        3.1.2 降杠杆的环境分析
    3.2 国有企业降杠杆的主要内容
        3.2.1 国有企业降杠杆的策略实施
        3.2.2 国有企业降杠杆的主要过程及情况
    3.3 国有企业降杠杆存在的问题
        3.3.1 总杠杆率依然较高
        3.3.2 数字主义降杠杆
        3.3.3 降杠杆阻碍融资
        3.3.4 债转股条件限制严格
4 中钢集团降杠杆分析
    4.1 中钢集团的基本情况
        4.1.1 中钢集团简介
        4.1.2 中钢集团过度负债情况
        4.1.3 中钢集团过度负债的原因
    4.2 中钢集团降杠杆过程
        4.2.1 中钢集团降杠杆的主要方法
        4.2.2 中钢集团降杠杆的实施过程
    4.3 中钢集团降杠杆的评价
        4.3.1 降杠杆的成效
        4.3.2 降杠杆的不足之处
        4.3.3 降杠杆情况总结
        4.3.4 债转股降杠杆建议
5 降杠杆研究结论及对策
    5.1 调整投资结构
    5.2 调整筹资结构
        5.2.1 减少债务融资
        5.2.2 增加融资方式
        5.2.3 分拆股份
        5.2.4 调整债务结构
    5.3 管理营运资金
        5.3.1 强化经营性资金管理
        5.3.2 增强营运资本周转
        5.3.3 往来业务客户风险管理
    5.4 调整利润分配
        5.4.1 减少税收
        5.4.2 减少现金股利分配
参考文献
致谢

(7)市场化债转股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有效市场理论
        二、信号理论
        三、资本结构理论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关于债转股的研究
        二、关于债转股与企业资本结构的关系研究
        三、文献述评
第三章 市场化债转股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路径分析
    第一节 债转股的起源与实践
        一、债转股的起源
        二、债转股的国外实践
        三、我国的政策性债转股实践
        四、经验借鉴
    第二节 市场化债转股影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路径分析
        一、投资者的悲观预期对上市公司权益融资的抑制作用
        二、商业银行为实现更好退出的动机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促进作用
        三、投资者的悲观预期对上市公司权益融资的抑制作用
        四、地方政府债务凸显对私募股权基金参与市场化债转股的抑制作用
    第三节 市场化债转股影响上市公司债权结构的路径分析
        一、市场化债转股的金融衍生品属性影响上市公司债权结构
        二、市场化债转股对上市公司内源融资没有明显影响
        三、市场化债转股的金融衍生品属性影响上市公司债权结构
        四、商业银行预算软约束对上市公司债权融资的促进作用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市场化债转股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市场化债转股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
        一、模型设计及步骤
        二、数据来源及样本确定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第二节 市场化债转股对上市公司债权结构的影响——以泸天化为例
        一、案例简介
        二、泸天化市场化债转股方案的基本内容
        三、市场化债转股对泸天化债权结构的影响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市场化债转股影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路径
        二、市场化债转股影响上市公司债权结构的路径
        三、市场和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反应是偏负面的
        四、市场化债转股对上市公司的债权结构影响具有暂时性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政府角度
        二、金融机构角度
        三、实施企业角度
        四、投资者角度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8)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对策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2.1.1 盈余管理动机
        2.1.2 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
    2.2 债务重组的相关研究
        2.2.1 债务重组方式
        2.2.2 产权性质与债务重组
        2.2.3 财务困境与债务重组
    2.3 盈余管理与债务重组
    2.4 文献综述评述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盈余管理
        3.1.2 债务重组
        3.1.3 财务困境
    3.2 相关理论基础
        3.2.1 契约理论
        3.2.2 代理理论
        3.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3.3 研究假设
        3.3.1 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行为
        3.3.2 债务重组之前的盈余管理行为存在产权差异
        3.3.3 财务困境与非财务困境企业债务重组之前的盈余管理行为差异
4 研究设计
    4.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4.1.1 样本选择
        4.1.2 样本来源
    4.2 变量定义及衡量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解释变量
        4.2.3 控制变量
    4.3 模型设计
5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及分析
        5.1.1 按照是否发生债务重组进行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5.1.2 按照产权性质进行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5.1.3 按照是否处于财务困境进行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回归结果及分析
        5.3.1 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行为
        5.3.2 债务重组之前的盈余管理行为存在产权差异
        5.3.3 财务困境与非财务困境企业债务重组之前的盈余管理行为差异
    5.4 稳健性检验
        5.4.1 变量替换
        5.4.2 样本选择偏差
        5.4.3 考虑遗漏变量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局限性
    6.4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9)金融生态环境和产权性质对债务结构与债务重组相关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上市公司债务重组动机研究
        1.2.2 上市公司债务重组效应研究
        1.2.3 外部因素对债务重组的影响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可能的贡献
第二章 理论分析及假设提出
    2.1 相关基础概念
        2.1.1 债务结构
        2.1.2 债务重组
        2.1.3 金融生态环境
        2.1.4 产权性质
    2.2 相关理论
        2.2.1 预算软约束理论
        2.2.2 债务重组相关理论
        2.2.3 债务治理相关理论
    2.3 债务结构与债务重组规模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2.3.1 债务期限结构与债务重组规模理论分析及假设
        2.3.2 债务来源结构与债务重组规模理论分析及假设
    2.4 外部因素对债务结构与债务重组规模关系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2.4.1 外部因素对债务期限结构与债务重组规模关系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2.4.2 外部因素对债务来源结构与债务重组规模关系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第三章 实证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3.1.1 样本选择
        3.1.2 数据来源
    3.2 指标设置
        3.2.1 因变量的选择
        3.2.2 自变量的选择
        3.2.3 调节变量的选择
        3.2.4 控制变量的选择
    3.3 模型构建
第四章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4.1.1 解释变量描述性分析
        4.1.2 调节变量描述性分析
        4.1.3 控制变量描述性分析
    4.2 相关性检验与分析
        4.2.1 债务期限结构与债务重组规模的相关性分析
        4.2.2 债务来源结构与债务重组规模的相关性分析
    4.3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4.3.1 债务期限结构与债务重组规模的多元回归分析
        4.3.2 债务来源结构与债务重组规模的多元回归分析
        4.3.3 外部因素对债务期限结构与债务重组规模关系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4.3.4 外部因素对债务来源结构与债务重组规模关系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债务结构在不同程度上对债务重组规模产生影响
        5.1.2 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降低不同性质企业的债务重组规模
        5.1.3 优化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有助于降低债务重组规模
    5.2 研究建议
        5.2.1 合理安排企业债务结构
        5.2.2 继续优化企业内外部环境
        5.2.3 合理改进企业内部控制结构
        5.2.4 适当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
    5.3 局限性及展望
        5.3.1 局限性
        5.3.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资产专用性、债务结构与债务重组研究 ——基于中国陷入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用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财务困境与债务重组的相关研究
        1.3.2 债务重组决策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1.5.1 丰富了债务重组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
        1.5.2 为中国困境企业达成债务重组提供了经验证据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资产专用性
        2.1.2 债务结构
        2.1.3 债务重组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财务困境理论
        2.2.2 债务再谈判理论
3 资产专用性、债务结构与债务重组发生的研究假设
    3.1 资产专用性对债务重组发生的影响
    3.2 债务结构对债务重组发生的影响
    3.3 资产专用性和债务结构对债务重组发生的交互影响
4 研究设计
    4.1 变量定义及衡量
        4.1.1 被解释变量
        4.1.2 解释变量
        4.1.3 控制变量
    4.2 模型的构建
    4.3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5 资产专用性、债务结构与债务重组发生的实证及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及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总样本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5.3.1 资产专用性、债务结构对债务重组影响的回归结果
        5.3.2 资产专用性和债务结构对债务重组交互影响的回归结果
    5.4 按产权性质分样本的回归结果及对比分析
        5.4.1 资产专用性、债务结构对债务重组影响的对比分析
        5.4.2 资产专用性和债务结构对债务重组交互影响的对比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6 进一步研究
    6.1 资产专用性、债务结构对债务重组对象和途径选择的影响
    6.2 分组探讨资产专用性、债务结构对债务重组对象选择的影响
7 研究结论及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资产专用性程度与债务重组的发生显着正相关
        7.1.2 债务结构显着影响债务重组发生的概率
        7.1.3 企业资产专用性加强了债务结构对债务重组影响的显着性
        7.1.4 资产专用性和债务结构能够影响债务重组的对象选择
        7.1.5 债务重组决策的影响因素因企业产权性质的不同而有显着的差异
    7.2 政策建议
        7.2.1 资产专用性可以增加债务再谈判成功的概率
        7.2.2 关注企业债务结构,避免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7.2.3 根据企业微观特征选择合适债权人进行私下债务重组
        7.2.4 参考债务重组的成功经验时,重点关注企业的产权性质
    7.3 研究局限性
        7.3.1 解释变量的衡量
        7.3.2 债务重组对象和途径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试论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论文参考文献)

  • [1]债务重组影响公司投资行为的机制与效果研究[D]. 张维中. 浙江大学, 2021(09)
  • [2]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问题及对策[J]. 杨轻娜. 大众投资指南, 2020(24)
  • [3]A机床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研究[D]. 赵书情.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4]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及其优化研究 ——基于三种模式的比较[D]. 张秀豪. 浙江大学, 2020(02)
  • [5]国有企业破产重整前后财务困境的应对措施及效果研究 ——以重庆钢铁为例[D]. 黄坤耀. 广西大学, 2020(07)
  • [6]过度负债条件下国有企业降杠杆对策研究 ——以中钢集团为例[D]. 闵童童. 安徽财经大学, 2020(11)
  • [7]市场化债转股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D]. 廖露露.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0(08)
  • [8]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对策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D]. 赵洁.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7)
  • [9]金融生态环境和产权性质对债务结构与债务重组相关性的影响研究[D]. 侯佳佳. 长安大学, 2019(12)
  • [10]资产专用性、债务结构与债务重组研究 ——基于中国陷入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D]. 王利姣. 东北财经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论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