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岭南”与广东新水墨对话

“后岭南”与广东新水墨对话

一、关于“‘后岭南’与广东新水墨”的对话(论文文献综述)

莫菲[1](2021)在《时代新声——“广东当代艺术研究·后岭南文献作品展”展览后记》文中认为本文依据"广东当代艺术研究·后岭南文献作品展"展出的作品及资料,展现九十年代初期在广东出现的"后岭南"艺术现象。依托本次展出"后岭南"成员陈新华、苏百钧、王季华、李劲堃、黄一瀚、左正尧、李东伟、周涌、方土、黄国武这十位艺术家所提供近三十年前的文稿、影像及出版物等资料,重现当年艺术青年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外多元文化思潮冲击下,狂热后的冷思考阶段,不再满足于依样画葫芦的热忱,而是思索、讨论和尝试在中西交融的语境下,"新国画"如何能具有本土性及自我意识。在回顾性的展览中,让当年的亲历者再述"后岭南"现象,通过口述和再解读历史,为这批艺术家在现阶段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建立一种基于资料关系的伦理基础和现象逻辑。

黄丽英[2](2019)在《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唐代独立分科后的工笔花鸟画,经过五代徐熙和黄筌异体发展,以徐熙的野逸灵动和黄荃的富贵典雅的,在北宋和南宋期间抵达了光辉的艺术高度。但在元代因为兴起“水墨为上”的文人画,工笔花鸟画开始不受重视,一直在低谷徘徊。直到发展至近代,工笔花鸟画才一扫其萎靡的态势。古今的工笔花鸟画都注重骨法用笔、墨韵意境,西方绘画则侧重视觉效果、透视造型。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中西绘画相互碰撞、融合,苏百钧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借外贯中,深挖传统,承古创新,抽取当代审美元素,采撷融汇,将工笔花鸟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典雅清幽的艺术语言和闳约逸致的艺术修养,成为当代工笔花鸟画的领军人物之一。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方式,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参观国内博物馆和美术馆、多次观习苏百钧的个人大型画展、针对本文内容专访苏百钧老师等,以苏百钧大量的创作作品、专着资料以及古代画论为研究依据,对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从其艺术雏形、蓄力、成长、成熟四个时期认真梳理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的形成与演变,进而分析因其艺术语言流变而形成的绘画特征,以及在其艺术语言影响下的审美取向。此外,本文结合苏百钧的画作横向从色彩、光影、图式结构的角度,纵向从空间布局、题材、绘画技法等方面深入分析其创新的艺术语言。归纳总结得出苏百钧对绘画艺术坚守传统、立足时代、不断创新、侧重情感和人文关怀的发展趋向。最后论述苏百钧高古而创新的艺术语言的当代价值,以及对岭南画派和笔者的影响。苏百钧的创新性语言为中国画的可持续性传承和发展赋予时代意象。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苏百钧的艺术语言的形成与演变、特征和审美取向以及发展趋势,希望能让更多学子了解工笔花鸟画的艺术语言,为以后研究苏百钧和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学者提供理论资料,对研究当代工笔花鸟画、当代岭南工笔花鸟画的画者以及笔者产生一定的启示。

葛斐尔[3](2010)在《中国公立美术馆之“当代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的写作动机来自于对“美术馆学”这一学科的思考,总体看,国内学术界对此已有不少研究,有了不少成果,但问题在于个案研究多而综合研究少,零散研究多而系统研究少,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空白和薄弱环节,特别是关于中国公立美术馆有自己的“当代性”问题,这涉及到对中国公立美术馆的定性与判断。目前的现状是人们多以西方的视角和观点来看待中国的美术馆,认为“当代性”即前卫性,而这种前卫性在艺术中即前卫艺术或当代艺术。问题在于中国的公立美术馆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和特征,无法完全以此类西方观念来解释,这就引出本论文的观点。本论文所讨论的“中国公立美术馆之当代性”由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历史过程构成。中国公立美术馆自诞生以来,第一代美术馆人就提出美术馆的当代性问题。这个当代性问题包括三个维度:1、从展览主体上追求艺术审美的世界性与民族性;2、创设民主化的社会机构;3、由这两个维度延伸出的公共教育:以美育普及提高大众审美,从而培养现代国民。三个维度构成当时中国公立美术馆的当代性问题,这是一种精英主义意识形态下的当代性意识,但是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当精英主义意识形态转变为大众意识形态后,中国公立美术馆当代性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第一维度:当大众意识形态把强大的国家意志力贯穿到公立美术馆,使其形成对内和对外两种形式和功能。同时大众意识形态将公立美术馆纳入到统一的文化体制内,于是便体现大众意识形态对公立美术馆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追求的初步理解与实践。改革开放后,大众意识形态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对公立美术馆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产生了新的理解,它在国家意志力的支持下主动参与到国际艺术文化的角逐中,使得这个时期的公立美术馆被纳入到国家文化策略当中;第二维度:大众意识形态对当代美术创作主体、美术馆叙述方式、对当代美术观念的批评介入,进而得出中国公立美术馆在追求当代美术的民族化和世界化过程中,虽然历经曲折但最终让我们在本土公立美术馆中看到更多元化的当代美术作品和美术陈列方式;第三维度:大众意识形态下的美术馆诠释对象由“普罗大众”到“人民群众”,再到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公众”,教育对象称谓的改变说明公立美术馆在探索公共教育民族化之路上的历史演变。在这里,我们还将讨论大众意识形态下的公立美术馆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是否真正体现公立美术馆追求民族化与世界化的价值。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恰恰对于今后公立美术馆在探索本土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借鉴意义。在文中的最后部分笔者还将探讨大众意识形态下的公立美术馆当代性的第四维度——当代性与地域文化的关系。该内容涉及关于如何建设中国公立美术馆全局的问题,在大众意识形态下中国公立美术馆全局已经建立起南北中的格局,其中南以广东美术馆为代表,北以中国美术馆为代表,中则以上海美术馆为代表。三大馆结合各自的地域文化特性,使中国公立美术馆的当代性呈现更趋民族化的面貌,结合本土文化史和美术史进行藏品研究和学术梳理。其中,广东美术馆着力于对华侨美术史和广东美术史的研究、中国美术馆致力于对中国具有重大美术史价值的艺术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展示与收藏、上海美术馆则把重点放在海派美术史与国际化的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收藏、展示与研究上。三馆的地域定位无疑深化了展览主体的民族性探求,通过各自的展示和文献出版,把具有当代意义的民族性提升为更具普适性的世界意义。同时,三馆把中国公立美术馆的优质资源进行整合,使得资源不被浪费。本论文的结论是,中国公立美术馆的当代性——无论是精英主义意识形态下的当代性还是大众主义意识形态下的当代性,不仅构成了中国美术馆学重要的一部分,而且证明了中国美术馆学的独特性——建筑在国家意志、当代美术、公共教育和地域性基础上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建构。其实践将成为中国美术馆学理论建构的来源和支撑。

陈映欣[4](2003)在《关于“‘后岭南’与广东新水墨”的对话》文中研究说明 对话: 赵权利(美术观察栏目主持) 王璜生(广东美术馆馆长 策展人) 赵权利(以下简称赵):2002年9月,广东美术馆举办了“现象:‘后岭南’与广东新水墨”展。“后岭南”是90年代初期广东地区提出的一个画派概念。本次展览将“后岭南”与广东新水墨相关联,体现了策展人关注广东地区美术现象的学术理念。那么,这种策展理念是什么呢? 王璜生(以下简称王):已经过去的20世纪,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发生最大变化,也最具戏剧色彩、最具重新审视意义的历史

吴士新,陶宏[5](2003)在《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许江访谈》文中研究指明时值京城瑞雪纷飞之日,新一年的[美术家]栏目再次向广大读者、作者朋友拜年。作为美术家栏目主持,在一年来的编辑工作中,深知美术家创作和生存的甜、酸、苦、辣,也体会到编辑[美术家]栏目的欣喜、窘迫与尴尬。但不论怎样,已呈献给读者的2002年共12期[美术家]栏目,或多或少,总是反映了我国当前各领域各阶层美术家,以及各门类美术创作的大致面貌和基本水准吧。 但是,我们力图使刊物能够更加愉悦人心,使读者朋友欣赏到更多的好作品。因此,不仅是读者朋友,我们做编辑的何尝不愿意艺术家们人人都优秀?我们的[美术家]栏目页页都精采呢?我们已在做出新的努力,并热切期待广大美术家朋友的真情支持。 2003年的[美术家]在栏目设置上有所革新,增设[现象]、[案边点滴]等分栏目。[现象]分栏目旨在从学理层面,关注和介绍当代美术领域的流派及风格倾向;“案边点滴”分栏目旨在通过座谈方式,从技法入手深入探讨美术创作中的实际问题。欢迎诸位共同参与,提供选题。 本期[现象]关注“‘后岭南’与广东新水墨”,通过与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的交谈,探讨“后岭南”及广东新水墨的学理思想及发展状况,以期引起学术关注。[案边点滴]从本期开始,将开始首先通过中国画技法的讨论,尽量具体地探讨中国画的创作问题。今后还将涉及其?

王璜生,陈映欣[6](2002)在《现象:“后岭南”与广东新水墨》文中认为 20世纪,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界发生最大变化,也最具戏剧色彩、最具重新审视意义的历史时段。而在这文化变革中,最突出的焦点无非就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重新组装及改造。这种认识和改造来自于西方文化的全面“入侵”带来的冲击,而最引人注目同时也最具争议的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折衷中西”的理论及实践。“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首当其冲地面对这种挑战和改造。而经历了轰轰烈烈的一个世纪以来的思考、争论、变革、实验,“国画”有了“中国—中国画—彩墨画—水墨画”这样一个名称转换及争议的过程。其实,这也是一个观念及样式转换的过程。在20世纪文化变革的历史流程中,地处远离文化

二、关于“‘后岭南’与广东新水墨”的对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后岭南’与广东新水墨”的对话(论文提纲范文)

(1)时代新声——“广东当代艺术研究·后岭南文献作品展”展览后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展览的形成过程
二、“后岭南”艺术现象与“广东当代艺术研究·‘后岭南’文献作品展”的成功举办
三、回顾“后岭南”的时代背景及发展历程
四、“后岭南”艺术现象的理论基础

(2)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第二章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的形成与演变
    2.1 艺术雏形时期:父辈言传身教
    2.2 艺术蓄力时期:独自艰苦钻研
    2.3 艺术成长时期:众师指点迷津
    2.4 艺术成熟时期:群雄脱颖而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特征及审美取向
    3.1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特征
        3.1.1 远承宋元,近师岭南
        3.1.2 搜妙创真
        3.1.3 骨法用笔
        3.1.4 写生三段论
        3.1.5 动静结合
    3.2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的审美取向
        3.2.1 重意尚韵的意境之美
        3.2.2 冰壶玉衡的装饰之美
        3.2.3 静雅逸韵的笔墨之美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的创新与发展趋向
    4.1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的创新
        4.1.1 借西贯中创新的探索
        4.1.2 承古开今实践的尝试
    4.2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的发展趋向
        4.2.1 坚守传统
        4.2.2 立足时代,不断创新
        4.2.3 归于平淡,侧重情感和人文关怀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百钧艺术语言的当代价值和对笔者的影响
    5.1 苏百钧艺术语言的当代价值
        5.1.1 理论意义
        5.1.2 实践意义
        5.1.3 苏百钧艺术语言对当代岭南工笔花鸟画的启示
    5.2 苏百钧艺术语言对笔者的影响
        5.2.1 对笔者创作实践的启示
        5.2.2 对笔者艺术观的陶染
    5.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1 :苏百钧采访稿
附录2 :苏百钧创作年表
附录3 :图片来源

(3)中国公立美术馆之“当代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意义与价值
    二、以往研究回顾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四、概念厘定
第一章 公立美术馆与当代性
    第一节 公立美术馆溯源
    第二节 美术展览与审美艺术性
    第三节 民主的社会机构
    第四节 精英主义意识形态与改造国民性
第二章 国家意志与当代性
    第一节 新的形式与功能
    第二节 公立美术馆与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制
    第三节 公立美术馆与国际文化艺术竞争力
    第四节 大众主义意识形态与国家理想
第三章 美术展览与当代性
    第一节 追求审美艺术共性的美术作品
    第二节 美术展览的叙述方式
    第三节 陈列场所与创作场所
    第四节 大众意识形态与审美艺术追求
第四章 公共教育与当代性
    第一节 受众定位:普罗大众——人民群众——社会公众
    第二节 公立美术馆与群众的思想教育
    第三节 艺术欣赏模式与文化洞察模式
    第四节 大众意识形态与美育理念
第五章 地域文化与当代性
    第一节 广东美术馆与岭南美术研究
    第二节 中国美术馆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
    第三节 上海美术馆与海派美术史研究
    第四节 “三位一体”的中国公立美术馆布局
第六章 结论:中国公立美术馆当代性之思考
    第一节 当代性构架之思
    第二节 当代性四个维度
    第三节 关键词:民族性与世界性
附录1
    图片说明
附录2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关于“‘后岭南’与广东新水墨”的对话(论文参考文献)

  • [1]时代新声——“广东当代艺术研究·后岭南文献作品展”展览后记[J]. 莫菲. 中国文艺家, 2021(07)
  • [2]苏百钧工笔花鸟画艺术语言研究[D]. 黄丽英.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3]中国公立美术馆之“当代性”研究[D]. 葛斐尔. 中国美术学院, 2010(08)
  • [4]关于“‘后岭南’与广东新水墨”的对话[J]. 陈映欣. 美术观察, 2003(01)
  • [5]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许江访谈[J]. 吴士新,陶宏. 美术观察, 2003(01)
  • [6]现象:“后岭南”与广东新水墨[J]. 王璜生,陈映欣. 艺术·生活, 2002(06)

标签:;  ;  ;  ;  ;  

“后岭南”与广东新水墨对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