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你自己的语言谈谈你的想法

用你自己的语言谈谈你的想法

一、用自己的语言 谈自己的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霍虹[1](2021)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研究》文中指出从1917年开始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是中国文学史上通常所定义的现代文学时期,本论文把这一时间段内批评主体对当时女性作家及其创作的作品的共时性批评作为研究对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间的历史与现实语境中,论文先是全面梳理并整体观照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然后从批评主体的身份特征入手,进一步探究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主要理念、模式和方法,分析其价值与局限,以期在推进完善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整体性与主体性研究的基础上,促进中国本土的女性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全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界定论文的研究对象并介绍研究缘起,然后爬梳至今为止学术界对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研究的概况,发现还比较欠缺整体性与主体性研究成果,从而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思路、方法与意义等。第二章,对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进行文学史的梳理,勾勒出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创作与批评的整体脉络。文学革命到大革命失败时期,中国第一批现代女作家及其文学创作兴起,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随之诞生,并表现出发生期的特征,即批评主要集中于冰心等个别女作家、批评视角较单一、批评主要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期,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繁荣发展,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也随之发展,表现为批评主体更加职业化、现代批评意识更加成熟、批评的理论性与系统性更强、批评视角更加开阔、形式多样的专业性批评成果大量涌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第一次文代会召开时期,女作家及批评家被战争分割在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三大政治区域内,文学创作和批评都表现出各自区域的特征,国统区与解放区的批评与第二个十年相比略显单薄,而沦陷区的批评大多避开了战争和政治现实,更关注作品本身。第三章,考察了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主体的身份特征。第一个十年,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主体形成了核心相对稳定的较一致的现代知识分子身份认同,批评主体以现代知识分子身份进行的女作家作品批评,虽然立场不同、风格各异,但无不洋溢着改造现实的激情,以真诚的声音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落潮,第二个十年的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主体身份逐渐发生分化,主要分为革命者批评主体身份、左翼批评主体身份、自由主义批评主体身份,并在批评中表现出各自的身份意识;第三个十年受战争影响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主体被分割在不同的政治区域内,国统区批评主体生活颠沛流离、解放区批评主体接受知识分子身份改造、沦陷区批评主体的知识分子身份被压抑,五四时期所形成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在总体上趋于弱化;而三十年间,始终不变的是性别主体身份,男性性别身份的批评主体具有隐含的性别文化身份的权威地位,而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性别身份的批评主体在面对同为女性的作家及其作品时则或是表现出深刻的共情或是表现出剧烈的排斥,暗含着女性性别身份的焦虑。第四章,进一步研究批评主体在以不同的身份经验对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进行积极主动的批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批评理念。第一个十年,批评主体以较一致的现代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充满挑战的勇气与改造的激情,对追求“人”的全面解放、实现“人”的外在和内在的全面自由本质表现出十分的热情,大量引进国外各种文艺理论,其中的现实主义批评理念和浪漫主义批评理念被有不同身份意识倾向的批评主体所青睐,而现代女性文学批评理念却处于缺失的地位;第二个十年,随着批评主体现代知识分子身份的分化,五四时期基本达成共识的新文学观念发生瓦解,革命者和左翼批评主体秉持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念,自由主义批评主体是以自由主义文艺批评理念为指导。新文学阵营被持有不同文学理念的知识分子们分裂成若干派系,各派系在对女作家作品争相阐释的过程中得以更深入地探求女作家作品的性别特征,女性作家及女性批评主体成长后也注意到自身性别与文学的关系,使得女性文学批评理论进入酝酿期;第三个十年,批评主体被分割在不同的政治区域,不同区域内不同身份特征的批评主体形成各自的文学批评理念,国统区主要是“宣传抗战”批评观、解放区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影响下的批评理念、沦陷区出现了中国本土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萌芽。第五章,研究在不同文学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所形成的语境论和体验性两大批评模式。语境论批评模式关注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与“种族”“环境”“时代”因素之间的密切关系,体验性批评模式关注批评者面对现代女作家作品时内心的体验。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理念中,强调文学对社会历史的反映与推动价值的批评理念更多地采用了语境论批评模式,强调文学表现内心、追求自由审美的浪漫主义、自由主义批评理念更多地采用了体验性批评模式;倾向于宏大批评话语的男性批评主体更多地采用了语境论批评模式,倾向于私人化批评话语的女性批评主体则更偏爱于体验性批评模式。在具体批评过程中,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主要运用了“知人论世”、感悟式“诗化”和“比较分析”等批评方法。第六章,论述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价值与局限。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深刻影响了现代女作家们的创作方向,并在客观上推动了现代女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中的经典化进程;批评中张扬了具有身份特征的“主体性”,始终保持一种主体“在场”的批评状态,以及在此过程中体现出的实践性、体验性等多方面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特征,这些特征作为批评的“中国经验”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有着重要启示和借鉴价值;批评中产生了中国本土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萌芽,可作为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建构的根基。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一些男性批评主体的男权主义思想以及其在批评中对女性性别体验的隔阂,阻碍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及批评理论的生长。

王佳佳[2](2020)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前儿童语言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同时为幼儿教学带来了一场机遇和挑战,幼儿教育机构也在积极地尝试教育技术与幼儿课程整合的应用与探究。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信息技术具有多媒体化、智能化、网络化等特点,能够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语言既可以帮助学前儿童去认知和感知世界,也可以帮助儿童进行对问题的思考。儿童会通过语言进行社会性交往,也会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从而语言奠定了学习的基础,语言能力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根基,所以语言能力的进步和发展对于学前儿童来说至关重要。本研究使用电子绘本开展学前儿童语言教学活动,信息技术与幼儿语言教学活动相整合,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普通话语言学习环境,能够增加幼儿的识字量,优化幼儿的语句表述,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为书写做准备。幼儿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学习,设备及软件中的图片、视频、音频以及跟读内容等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并且趣味性更强,从而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学前儿童语言教学教学活动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改变了传统教学活动中以重知识、重词汇量的学习,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学习内容的范围更广泛更及时。由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化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学习方式。幼儿教师不再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主讲者,而是语言学习的帮促者和参与者,同时幼儿从学习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化枯燥为乐趣,运用多媒体信息工具主动学习语言,表达思想。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56岁的学前儿童的语言教学活动,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探索出有效改善幼儿教育机构中语言活动的教学策略,去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笔者所在地区的幼儿教育机构中幼儿语言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从幼儿对于语言活动的学习兴趣、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积累、良好的语言习惯、发音的准确性、学习情感以及学习的眼界等六个方面,对信息技术环境下语言教学策略进行探索,以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发展。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龄前儿童语言教学的基本策略,包括利用电子绘本、手机APP、早教机、多媒体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的选择设计与利用等。研究发现,使用电子绘本、手机APP等教学策略,比如在学习绘本内容之后,围绕谈话、讨论、跟读绘本故事、说唱游戏、角色扮演、复述绘本等方式进行语言学习。呈现出生动形象的学习内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幼儿主动学习,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能较好的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并在活动结束之后使用幼儿喜欢并执行力较强的活动延伸方案,能为后续的语言学习做铺垫。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赵静[4](2020)在《贾志敏阅读教学思想与实践及其启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贾志敏是上世纪活跃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名师之一,他深耕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六十载,积累了大量宝贵教学经验。贾老师的语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坛有着深远影响,他的作文教学对学生写作大有裨益,其阅读教学更是别具一格,受到不少一线教师借鉴、模仿。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阅读课堂刮起阵阵新风,课堂上学生实际收获却少之又少。这需要我们对当下阅读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学习借鉴前人的教学精华。故本文对贾志敏老师的阅读教学思想及实践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以期为当下小学阅读教学提供一些启示。本文从贾志敏阅读教学思想、贾志敏阅读教学实践方法、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及贾志敏阅读教学对小学阅读教学的启示四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贾志敏老师的阅读教学思想,包括一本二主的阅读教学主张、阅读教学要简单本真、阅读教学指向语言实践三方面,以期理解其阅读教学的本质;第二部分结合具体的课例总结了贾老师的阅读教学实践方法——朗读训练方法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方法,从而认识到贾志敏老师的教学实践方法主要以训练为主;第三部分基于贾志敏老师“阅读教学指向语言实践”的思想和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方法对小学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学生课堂上缺乏主体性、学生朗读兴趣低下,缺乏朗读指导与评价、学生缺乏言语实践经历的问题。第四部分依据贾志敏老师的阅读教学理念及实践方法,结合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贾志敏阅读教学对小学阅读教学针对性教学启示,包括树立学生为本观念,阅读课堂发挥学生主体性、加强朗读训练指导与评价、阅读勾连说话写作,突出学生言语实践三方面。论文的结语部分,总结概括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并反思了自己存在的不足。通过探究贾志敏老师的阅读教学思想及实践方法,探寻语文名师的专业成长之路,以期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课堂提供一些借鉴、启示,助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展。

唐垚[5](2020)在《语言建构与运用视域下高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使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练习系统也被称为“训练系统”,是语文教材中重要的子系统。练习系统不仅是学生应用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渠道,更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课程改革和教学的重点,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素养在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中具有最基础、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落实语文课程性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以“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为基础和核心。论文以“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为视角,对部编版和人教版两版教材练习系统编制的异同、师生的使用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与调查研究,以更好地把握练习系统的特点,并据此提出行之有效的使用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丰富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使用策略的理论研究,为教师和学生使用练习系统提供参考和指导,此外,也能为“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探索一些新的路径。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绪论;语言建构与运用及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相关概述;语言建构与运用视域下教材练习系统的分类统计和分析;语言建构与运用视域下练习系统的使用现状调查分析;语言建构与运用视域下练习系统的使用策略;语言建构与运用视域下练习系统的使用案例。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缘起及意义,并对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综述,然后对论文中出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最后提出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从两方面论述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视角分析练习系统的可行性。一方面是从“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内涵出发,对从1929年颁布的第一套具有教育法规性质的课程标准到2017年颁布的最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语言素养”的课标要求进行梳理,分析总结“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内在理论逻辑。另一方面是从高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功能着手,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练习系统的发展进行梳理总结,从而对练习系统功能的变化进行说明。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说明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视角分析练习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部分首先从“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内在理论逻辑入手,对两版教材练习系统的划分类型进行了阐述,将练习系统习题划分为语料积累类、语理整合类和语言行为类三大类。在此基础上对两版教材的练习系统进行比较分析,一方面对各类习题的题量以及所占比例进行比较和分析,另一方面对各类习题的要求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通过以上两方面的研究,总结说明部编版教材练习系统对人教版教材练习系统的继承、发展以及自身的不足。第四部分以第三部分中习题类型的划分为依据设计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提纲,通过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对高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中各类习题的使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师生在使用练习系统时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第五部分结合以上对两版教材练习系统的比较分析以及对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分别对语料积累类习题、语理整合类习题以及语言行为类习题提出相应的使用策略,为教师和学生的使用提供具体有效的参考和建议。第六部分以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课《沁园春·长沙》为例,从课前导学案、课堂教学设计以及课后任务设计三个方面阐释“语言建构与运用”视角下练习系统的使用,证实了论文所提出的策略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刘玉娟[6](2020)在《效率提升目标下记忆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记忆是知识的唯一管控人”,一切知识的来源都在于记忆。如何将繁多的字词“记得准”,减少错别字;如何将丰富的语文知识“记得牢”,运用得活;如何将浩如烟海的文学经典“记得多”,积累得多,都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然而,长期以来,在实际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较少注重记忆方法的传授,学生也没有掌握系统高效的记忆规律,只能死记硬背。语文学习“高耗低效”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因此将记忆方法引入中学语文教学,指导学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灵活运用记忆规律进行学习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共为五章:第一章是选题意义和研究综述。重点阐述了将记忆方法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从心理学界关于记忆的理论研究、教育界关于中学生记忆的应用研究两方面,对选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这些成果是本论文写作的立论基础和有益借鉴。第二章探讨了中学生的记忆发展特征及本课题的理论依据。认知学习、建构学习、记忆过程与策略、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等理论是本论文写作的理论依据。这些理论启示我们,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特点选择最佳的记忆方法,促进学生更快、更有效地学习。第三章采用“听课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形式,针对记忆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已经有了将记忆方法引入语文教学的意识,在诗歌和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也能采用一定的方法指导学生背诵与记忆,但仍存在着记忆方法不够系统、轻视记忆过程、教师参与度较低等问题。第四章着重阐述了图像记忆法、思维导图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定位奇象法和连锁故事法等记忆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春》、《蜀道难》、《锦瑟》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教学案例,针对记忆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突出了实际教学中的操作性。第五章以秦安县第一高级中学为例对记忆方法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融合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证明记忆规律的正确使用能大大提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并从“提升记忆素养”、“扩展教学活动”和“改进教学方式”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便于一线教师参考。

任盈[7](2020)在《小学语文低学段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行动研究》文中提出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五大重要领域之一,尤其是低学段口语交际的学习是儿童言语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倾听和表达能力,还为以后的习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本研究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四次口语交际为蓝本,以单元教学为突破口,结合新课标对小学语文低学段口语交际的标准和要求,在四次口语交际内容的基础上整合优化,形成口语交际单元,并设计出一套较为完善的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设计方案,并在贵阳市L小学选取三个试验班级进行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本研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绪论部分从口语交际在新课标和教材中的地位、儿童的发展和单元教学等方面阐述了本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述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探讨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对“单元教学”“口语交际”相关文献的梳理,为本研究指明了方向,并确定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一章根据研究的需要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从语用学理论和问题解决学习理论出发,系统的阐述了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语用学在口语交际中的应用价值;根据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的特点,拟定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设计模型(单元计划、单元教学、单元评价和单元改进)和结构要素(情境分析、确定单元目标和评价标准、制定单元教学和评价计划),为之后的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设计厘清思路。第二章以“我是乐小小记者”招募令为大情境,设计口语交际单元教学,首先对口语交际单元教学情境分析(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其次,依据新课标的标准和要求制定“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最后,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教材为蓝本,整合和优化口语交际单元教学内容并制定单元教学计划。第三章是“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的行动研究,通过活动导入——活动展开——活动总结三个阶段实施三轮行动研究,从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实施、单元教学反思和单元教学评价四个方面阐述行动研究的过程,经过三轮行动研究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力求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设计方案。第四章行动研究的结论与建议,根据三轮行动研究的实施和三个试验班级前后测数据对比,核心目标达成数据对比,得出以下几个结论:设计口语交际单元,有利于培养学生交际素养;运用语用理论分析,有益于提高口语交际教学质量;创设真实交际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交际欲望,并提出几条建议:鼓励教师阅读专业书籍,丰富理论知识;不断反思和完善教学设计,关注听说并重;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展交际素养。

余云露[8](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李婵[9](2020)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口语表达能力作为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顺应课标的要求,也是语文这门特殊学科的需要和时代的迫切需求。在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初中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说明初中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缘起、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主干内容。首先,交代了书面语和口语的联系和区别,界定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的涵义,并阐述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培养原则以及必要性。其次,通过对当前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总结出初中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虽然具有基本的与人沟通能力,但是表达被动;学生表达用语苍白且无条理;教师训练过程中忽视口语与思维的关系;缺乏对学生课外口语训练的指导;训练形式化。继而对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并概括为以下几点,即:学生自身性格因素、思想上的误区、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以及社会大环境的限制等。最后,本文针对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通过激活语欲让学生敢于表达;第二,完善培养形式,通过营造课堂氛围、丰富课外活动、引导说写结合,让学生乐于表达;第三,通过积累语言材料让学生的口语表达丰富起来;第四,通过思维训练让学生的口语表达有逻辑;第五,通过制定评价体系让学生表达更有效。第三部分是结语。在对全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再次肯定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意义,同时期望本研究能够为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存在的实际问题提供一些借鉴。

吴婵[10](2020)在《初中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序列的建构与实施研究 ——以统编本教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阅读和写作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如今,写作教学却成为了教师和学生共同的难点,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是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其中,大量练笔是不可或缺的途径,从阅读中获得的写作机会则更不可忽视。教材有着丰富的阅读文本,是写作教学的重要资源,根据阅读教学来设计写作练笔,既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又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而为了避免在使用教材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杂乱无序,有必要对读写结合建构一个序列。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是在查阅、梳理“读写结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进行文献综述,为本研究提供思路。第一章:对初中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序列建构进行理论阐述。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迁移理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心理过程、青少年心理特点与发展水平四个方面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章:明确初中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序列建构的合理性与意义。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和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资源分别阐述读写结合教学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探寻建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序列的意义。第三章:明确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中常见存在的问题,并做出原因分析。第四章:梳理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读写结合资源。梳理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各个板块的编写情况,分析其编写特点并找出其间阅读与写作的联系,为后面读写结合训练序列的建构打下基础。第五章:梳理初中生读写结合能力的基础知识,结合统编本教材找出“读写结合点”,形成较为系统的统编本初中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序列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为初中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和教师读写结合教学的进行提供思路和借鉴。

二、用自己的语言 谈自己的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自己的语言 谈自己的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本文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与问题求索
    1.3 本文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发生与发展
    2.1 发生期(1917—1927 年)——从文学革命到大革命失败
        2.1.1 第一个十年女作家创作概况
        2.1.2 以冰心批评为主的稚嫩果实
    2.2 发展期(1928—1937 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战全面爆发
        2.2.1 第二个十年女作家创作概况
        2.2.2 形式多样的专业性批评硕果累累
    2.3 延续期(1937—1949 年)——从抗战全面爆发到第一次文代会召开
        2.3.1 第三个十年女作家创作概况
        2.3.2 三大政治区域内批评的不同成果
第3章 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主体的身份
    3.1 “传统”与“现代”之间:批评主体的“知识分子”身份
        3.1.1 批评主体现代知识分子身份的形成
        3.1.2 批评主体现代知识分子身份的分化
        3.1.3 批评主体现代知识分子身份的弱化
    3.2 “隐含的权威”与“身份的焦虑”:批评主体的“性别”身份
        3.2.1 男性批评主体的“催生”
        3.2.2 男性批评主体的“建构”
        3.2.3 女性批评主体的“焦虑”
第4章 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主要理念
    4.1 第一个十年:理论的“喧哗”与“缺失”
        4.1.1 现实主义批评观与对女作家“问题小说”的聚焦
        4.1.2 浪漫主义批评观与对女作家“自我”及“表现”的提倡
        4.1.3 性别理论的缺失与女性特征批评实践的初探
    4.2 第二个十年:理论的“多元化”与“酝酿”
        4.2.1 马克思主义批评观与对女作家“阶级性”的强调
        4.2.2 自由主义批评观与对作品“人性”及“审美”的关注
        4.2.3 性别理论的酝酿与女性特征批评实践的深入
    4.3 第三个十年:理论的“政治化”与“萌芽”
        4.3.1 国统区“宣传抗战”批评观与对作品“抗战主题”的倡导
        4.3.2 解放区“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与对女作家“政治立场”的要求
        4.3.3 沦陷区中国本土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萌芽
第5章 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基本模式与方法
    5.1 两大类批评模式
        5.1.1 语境论批评模式
        5.1.2 体验性批评模式
    5.2 常用的批评方法
        5.2.1 “知人论世”批评法
        5.2.2 感悟式“诗化”批评法
        5.2.3 “比较分析”批评法
第6章 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的价值与局限
    6.1 “主体精神”的介入与“在场”的批评
    6.2 “实践性”与“体验性”批评的当代启示
    6.3 “理论基点”的价值与“本土理论”的建构
    6.4 “男权”的幽灵与“性别体验”的局限
结语
附录: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主要文章、着述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2)信息技术环境下学前儿童语言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1.学前儿童语言教学活动研究
        2.信息技术在学前儿童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存在的不足
        4.信息技术环境下语言教学方法概述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思路
二、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分析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学前儿童
        2.语言能力
        3.信息技术环境
        4.电子绘本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后天环境论
        2.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幼儿语言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目的
        1.调查对象
        2.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法
    (三)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1.问卷设计
        2.调查的实施
    (四)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1.幼儿教师的基本情况
        2.幼儿所接触多媒体的基本情况
        3.教师对学前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培养意识情况
        4.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现状
        5.幼儿教育机构语言教学活动的基本情况
    (五)调查结论
四、学前儿童语言教学策略的构建
    (一)教学活动分析
    (二)学习者分析
    (三)媒体选择策略
        1.电子绘本策略
        2.教育类APP的使用策略
        3.多媒体策略
    (四)活动策略
        1.谈话活动策略
        2.讲述活动策略
        3.听说游戏活动策略
    (五)教学方案设计
    (六)行动研究方案设计
五、信息技术环境下学前儿童语言教学行动研究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过程
        1.课前计划
        2.教学行动的过程
        3.观察分析
        4.课后反思
        5.行动研究小结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过程
        1.课前计划
        2.教学行动的过程
        3.观察分析
        4.课后反思
        5.行动研究小结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过程
        1.课前计划
        2.教学行动的过程
        3.观察分析
        4.课后反思
        5.行动研究小结
    (四)行动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1.总结
        2.反思
六、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一)研究的结论
        1.幼儿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采用合理的语言教学活动策略
        3.优化幼儿的语言学习环境
        4.电子产品的使用要有适当的度的把握
    (二)研究的不足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第一轮行动研究详细教案
    附录3 第二轮行动研究详细教案
    附录4 第三轮行动研究详细教案
    附录5 问卷cronbach Alpha系数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贾志敏阅读教学思想与实践及其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贾志敏阅读教学思想
    (一)一本二主的阅读教学主张
        1.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
        2.教学方法以训练为主
        3.教学评价以激励为主
    (二)阅读教学要简单本真
        1.教学目标明确集中紧扣文本
        2.教学过程真实有效提高能力
        3.言语活动注重层次扎实推进
    (三)阅读教学指向语言实践
        1.阅读课堂应是书声琅琅
        2.阅读教学应关照写作练习
二、贾志敏阅读教学实践方法
    (一)朗读训练方法
        1.边读边悟与边读边导
        2.自选示读与情景朗读
        3.自由朗读与充分品读
        4.教师范读与学生范读
    (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方法
        1.重表达“开口说”的训练方法
        2.连写作“动手写”的训练方法
三、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1.研究对象
        2.调查内容
        3.问卷及访谈设计
        4.信度与效度分析
        5.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二)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
        1.学生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2.教师访谈实录结果与分析
    (三)目前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课堂上缺乏主体性
        2.学生朗读兴趣低下,缺乏朗读指导与评价
        3.学生缺乏言语实践经历
四、贾志敏阅读教学对小学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树立学生为本观念,阅读课堂发挥学生主体性
    (二)加强朗读训练、指导与评价
    (三)阅读勾连说话写作,突出学生言语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语言建构与运用视域下高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课题研究综述
        1.有关“高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综合研究成果
        2.有关“高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使用”的研究成果
    (三)相关说明
        1.高中语文教材
        2.高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
    (四)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调查问卷法
        3.访谈法
        4.案例分析法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及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相关概述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观念阐述
        1.“语言建构与运用”观念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流变
        2.“语言建构与运用”观念的内在理论逻辑
    (二)练习系统地位及作用的发展概述
    (三)练习系统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内在联系
        1.练习系统是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重要途径
        2.“语言建构与运用”理念对练习系统的使用起指导作用
二、语言建构与运用视域下教材练习系统的分类统计和分析
    (一)两版教材练习系统的分类统计及结果
        1.分类统计方法
        2.分类统计原则及步骤
        3.分类统计结果
    (二)两版教材练习系统的形式比较及分析
        1.编排形式比较及分析
        2.题量、题型比较及分析
    (三)两版教材练习系统的内容比较及分析
        1.语料积累类习题的内容比较及分析
        2.语理整合类习题的内容比较及分析
        3.语言行为类习题的内容比较及分析
    (四)部编版教材练习系统的特点总结
        1.部编版教材对人教版教材的继承
        2.部编版教材对人教版教材的发展
        3.部编版教材练习系统存在的问题
三、语言建构与运用视域下练习系统的使用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及对象
    (二)调查内容设计
        1.学生调查问卷的编制
        2.教师访谈内容的设计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2.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四、语言建构与运用视域下练习系统的使用策略
    (一)语料积累类习题使用策略
        1.以朗读为主线,促进三类习题的有机结合
        2.细化题目要求,加强具体指导
        3.筛选整合资料,促进高效积累
    (二)语理整合类习题使用策略
        1.吃透题目意图,掌握关键规律
        2.有机融合题目,发挥整体效用
        3.优化题目组合,促进归纳迁移
    (三)语言行为类习题使用策略
        1.拓展题目内容,创设学习情境
        2.严把题目要求,规范语言使用
        3.综合题目任务,丰富表达形式
五、语言建构与运用视域下练习系统的使用案例
    (一)课堂导学案的设计
    (二)课堂教学的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练习系统完成情况展示
致谢

(6)效率提升目标下记忆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
        1.1.1 记忆的重要性
        1.1.2 记忆与语文学习
        1.1.3 新课改的相关要求
        1.1.4 记忆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运用中的困扰
    1.2 选题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心理学界关于记忆的研究历程
        1.3.2 教育界关于中学生学习与记忆的研究
        1.3.3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4 研究方法
2.中学生的记忆发展特征及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2.1 中学生的记忆发展特征
        2.1.1 逻辑记忆能力显着提高
        2.1.2 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2.1.3 易于掌握各种记忆规律
    2.2 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2.2.1 记忆的过程
        2.2.2 记忆的策略
        2.2.3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记忆方法的不足是制约中学语文学习效率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3.1 基于问卷调查的现状分析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工具
        3.1.3 调查过程
        3.1.4 数据分析
        3.1.4.1 语文学习现状分析
        3.1.4.2 认知风格问卷分析
        3.1.4.3 记忆方法使用情况分析
    3.2 基于听课记录的现状分析
        3.2.1 听课目的
        3.2.2 听课对象
        3.2.3 听课内容
        3.2.4 听课记录分析
        3.2.4.1 现代文阅读教学片段分析
        3.2.4.2 诗歌阅读教学片段分析
        3.2.4.3 文言文阅读教学片段分析
    3.3 问题总结与原因分析
        3.3.1 问题总结
        3.3.1.1 教师层面
        3.3.1.2 学生层面
        3.3.2 原因分析
        3.3.2.1 教师层面
        3.3.2.2 学生层面
4.记忆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4.1 图像记忆法
        4.1.1 图像记忆法的原理
        4.1.2 教学案例之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1.3 运用图像记忆法的教学效果评析
    4.2 思维导图记忆法
        4.2.1 思维导图记忆法的原理
        4.2.2 教学案例之二:《春》
        4.2.3 运用思维导图记忆法的教学效果评析
    4.3 联想记忆法
        4.3.1 联想记忆法的原理
        4.3.2 教学案例之三:《蜀道难》
        4.3.3 运用联想记忆法的教学效果评析
    4.4 定位奇象法
        4.4.1 定位奇象法的原理
        4.4.2 教学案例之四:《锦瑟》
        4.4.3 运用定位奇象法的教学效果评析
    4.5 连锁故事法
        4.5.1 连锁故事法的原理
        4.5.2 教学案例之五:《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5.3 运用连锁故事法的教学效果评析
5.记忆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以秦安县第一高级中学为例
    5.1 实验的设计及实施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对象
        5.1.3 实验时间
        5.1.4 实验材料
        5.1.5 实验工具
        5.1.6 实验方案
    5.2 实验数据分析
        5.2.1 前/后测试卷分析
        5.2.2 调查问卷分析
        5.2.3 访谈发现
        5.2.3.1 学生访谈
        5.2.3.2 教师访谈
    5.3 实验的结论与教学建议
        5.3.1 主要结论
        5.3.2 教学建议
        5.3.2.1 提升记忆素养
        5.3.2.2 扩展教学活动
        5.3.2.3 改进教学方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语文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认知风格问卷
附录3 记忆方法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4 学前测试卷
附录5 学后测试卷
附录6 将记忆方法融入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调查表
附录7 访谈提纲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小学语文低学段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口语交际”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领域
        (二)“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独立版块
        (三)小学低学段是发展儿童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期
        (四)小学低学段口语交际单元教学面临的困境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口语交际相关研究
        (二)单元教学相关研究
        (三)文献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低学段口语交际
        (二)单元教学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小学语文低学段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理论依据
    一、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理论基础
        (一)语用学理论:解释交际内容
        (二)问题解决学习理论:解决交际的问题
    二、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设计原则
        (一)情境性
        (二)对话性
        (三)整合性
    三、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设计模型
    四、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结构要素
        (一)情境分析
        (二)确定单元目标与评价标准
        (三)制定单元教学与评价计划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方案
    一、“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情境分析
        (一)课标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二、“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
        (一)单元教学目标
        (二)单元教学评价标准
    三、“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内容和计划
        (一)单元教学内容
        (二)单元教学计划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行动研究
    一、“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行动研究准备
        (一)提出研究假设
        (二)确定研究对象
        (三)拟定研究计划
    二、活动导入阶段行动: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摸索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改进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完善
    三、活动展开阶段行动:进阶活动螺旋上升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修改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发展
    四、活动总结阶段行动:单元总结颁发记者证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探索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优化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成熟
    五、“我是乐小小记者”口语交际单元教学实施效果
        (一)试验三个班前后测数据对比
        (二)试验班核心目标达成数据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学语文低学段口语交际单元教学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设计口语交际单元,有利于培养学生交际素养
        (二)运用语用理论分析,有益于提高口语交际教学质量
        (三)创设真实交际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交际欲望
    二、研究建议
        (一)鼓励教师阅读专业书籍,丰富理论知识
        (二)不断反思和完善教学设计,关注听说并重
        (三)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展交际素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1.1.3 个人兴趣指向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1.1 理论意义
        1.2.1.2 实践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小学教师
        1.4.2 教师职业困惑
        1.4.3 叙事研究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2.4.1 访谈法
        2.4.2 观察法
        2.4.3 实物收集法
        2.4.4 文献分析法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2.5.1 研究的伦理
        2.5.2 研究的效度
        2.5.3 研究的推广度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5.1 内部影响因素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5.2 外部影响因素
        5.2.1 社会环境
        5.2.2 学校因素
        5.2.3 家庭因素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附录7:图片汇集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初中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初中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第一节 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的联系与区别
        二、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的涵义
    第二节 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可行性与原则
        一、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原则
    第三节 培养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必要性
        一、培养初中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顺应课标的要求
        二、培养初中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教材的重要内容
        三、培养初中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 初中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第一节 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表达的主动性不强
        二、学生表达苍白、条理不清
        三、忽略口语训练与思维的关系
        四、缺乏课外口语训练的指导
        五、训练方式形式化、单一化
    第二节 口语表达能力培养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性格因素
        二、思想上的误区
        三、知识结构不完善
        四、社会环境的限制
第三章 初中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
    第一节 激活表达欲望,使学生敢于表达
        一、端正态度,帮助学生了解口语表达的重要性
        二、创设语境,唤醒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三、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敢说的自信心
        四、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感召学生
    第二节 完善培养形式,使学生乐于表达
        一、营造课堂氛围
        二、丰富课外活动
        三、引导说写结合
    第三节 重视语言积累,使学生表达丰富
        一、语言文字积累
        二、社会信息积累
        三、表达技巧积累
    第四节 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表达有条理
        一、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
        二、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
    第五节 制定评价体系,使学生表达有效
        一、口语表达能力评价的原则
        二、口语表达能力评价的方式
        三、口语表达能力评价的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初中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B 初中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调查问卷(学生卷)
致谢

(10)初中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序列的建构与实施研究 ——以统编本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读写结合
        (二)训练序列
        (三)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六、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序列建构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学习迁移理论
    三、阅读与写作的心理过程
    四、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第二章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序列建构的合理性与意义
    一、从《课程标准》看读写结合的必要性
        (一)阅读目标渗透写作技能
        (二)写作目标渗透阅读要求
    二、由统编本教材看读写结合序列建构的可行性
        (一)教材中蕴藏丰富的读写结合资源
        (二)写作知识体系呈现序列化的特点
    三、初中语文教材读写结合训练序列建构的意义
        (一)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
        (二)有助于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第三章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缺少向写作的迁移
        (二)写作训练缺少与阅读的联系
        (三)读写结合教学重形式轻实效
    二、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缺乏“读写结合”教学意识
        (二)学生缺乏“读写结合”方法指导
        (三)应试教育制约“读写结合”教学
第四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读写结合资源分析
    一、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读写结合资源统计
        (一)阅读板块
        (二)写作板块
        (三)名着导读
    二、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特点
        (一)课本编写特点,突显“读写结合”理念
        (二)课文编写内容,突出“读写结合”训练
        (三)“写作”板块,体现“读写结合”要求
第五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读写结合训练序列及实施建议
    一、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读写结合教学的训练序列
        (一)七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内容序列
        (二)八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内容序列
        (三)九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内容序列
    二、读写结合训练序列中四种写作类型的教学建议
        (一)积累性写作
        (二)模仿性写作
        (三)评论性写作
        (四)创造性写作
    三、统编本初中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序列的实施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提供充足的训练时间
        (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倡导激励性评价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教学实录
    附录二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读写结合训练题统计表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等

四、用自己的语言 谈自己的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女作家作品批评研究[D]. 霍虹. 辽宁大学, 2021(02)
  • [2]信息技术环境下学前儿童语言教学策略研究[D]. 王佳佳.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贾志敏阅读教学思想与实践及其启示研究[D]. 赵静.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语言建构与运用视域下高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使用研究[D]. 唐垚.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效率提升目标下记忆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刘玉娟.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7]小学语文低学段口语交际单元教学行动研究[D]. 任盈.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8]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9]初中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研究[D]. 李婵. 河南大学, 2020(02)
  • [10]初中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序列的建构与实施研究 ——以统编本教材为例[D]. 吴婵.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用你自己的语言谈谈你的想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