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1号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一号(论文文献综述)

陈亚男[1](2020)在《百年乡建历史与乡村建设权研究 ——以威海荫子三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的人口、土地以及建设发展历来都是国家的首要问题。“乡村兴则国兴,乡村衰则国衰”。我国乡村长期处在传统、落后的状态,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如何科学有序地处理好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发挥好村民、集体、政府和市场的合力,是当前学术界和实践领域亟需破解的问题。本文从乡村“建设权”的视角,分析了乡村建设的“权力”分配和“权利”享有,对我国乡村建设进行了历史回顾和建设分期。结合威海荫子三村不同阶段建设权变迁所导致的乡村建设变化,在村庄规划建设实践中探讨了建设权的分配和享有,尝试了多元实施主体之间的权益调解和让渡。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乡村建设权的概念内涵与多元主体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权力分配与权利享有的视角下,乡村的“三类建设”和“五类主体”,即村民住宅、公共设施和企业设施,村民个体、村集体、乡镇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团体。进一步论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建设主体在建设中的所有、使用及经营等权利,以及发挥的不同作用。其次,基于建设权视角,对我国乡村建设历程进行了分期,阐述了建国前的乡村建设背景和建国后的乡村建设分期。在分期研究中,根据各个时期的政策导向、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管理规定等,分析阶段转型。将我国乡村建设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即19491957年“共有私建”时期、19581977年“公有共建”时期、19782003年“公有自建”时期和20042017年“共建共享”时期。并从乡村建设的重点和实践效果,归纳出9个阶段特征。第三,对威海荫子三村的乡村建设历程开展实证研究,通过档案资料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分析了各历史时期和阶段荫子乡村建设的内容和重点。从“三类建设”和“五类主体”入手,研究了各时期建设权的分配和享有,剖析了村民主体参与性不足的现象,以及规划建设工作前瞻性、系统性不强造成的问题。最后,在荫子三村的规划编制中,探讨了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市场合作的多元主体参与规划建设的组织机制。结合实际建设项目,实施了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的调整、让渡和重构,提出了符合市场原则和利益平衡的乡村规划建设思路和实施的保障措施。

沈阳市城乡建设局[2](2019)在《市城乡建设局关于印发《沈阳市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中认为沈建发[2019]66号各区(开发区)、县(市)、建设主管部门,局各有关处室和单位,各有关行业协会:为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现将《沈阳市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李灵[3](2015)在《语体与“的”“地”分合考察》文中研究指明五四时期西方文化大量东渐,出于区分外文翻译形容词和副词的需要,学术界产生了关于“de”分合问题的第一次大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底、的、地”三分,但在语言实践中表现为“的、地、得”三分,同时,“的”“地”混用、合用现象也依然存在。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继吕叔湘先生提出“的”、“地”合写为一个“的”观点之后,主张取消结构助词“的”、“地”区别的呼声涨高,学界关于“的”“地”分合的第二次大讨论开始。此次大讨论产生的结果是,使国家制定的语言政策相应发生了变化:1984年教育部批准《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提出“的”“地”合用,不同于此前1956年教育部推行《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主张的“的、地、得”三分。时至今日,“的”“地”是分是合仍在人们的使用中莫衷一是。无规矩不成方圆。基于以上事实,我们期待“的”“地”分合现象在今后的使用中能够尽早得到规范。我们认为,语言规范化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人们语言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语言使用事实,这是最主要的,也是语言规范的基础;二是对国家语言政策的遵从,语言政策是指国家对语言制定的语法规范。我们认为,想要制定好当今的语法规范,需要从当下的语言实践中总结出来。当下的语言实践应该包括两方面:传统文本和现代传媒。而想要进一步分析当下语言事实产生的原因,则需要对该语言现象产生的历史进行溯源。因此,要达到“的”“地”使用规范化的目的,须遵从“的”“地”约定俗成的使用事实、遵从国家制定的语言政策;要想进一步分析导致“的”“地”分合问题持久讨论的原因,需要我们对“的”“地”使用历史进行追溯。以上三层的达成,均需建立在对“的”“地”分合语言事实相关考察的基础之上。目前学界对“的”、“地”全面考察的文章尚无,本文拟从历时、共时两个维度,试对“的”“地”分合做一个系统全面的考察。具体说来,本文将从古代文学、台湾文学、媒体文本、法律文本四个方面对“的”“地”分合进行相关考察,以期待本文的考察结果能对“的”“地”语言分合规范提供一些语言事实依据。

刘佐[4](2014)在《60年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税收立法进程的简要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单位的权威性资料为依据,比较全面、系统、概要地回顾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中国税收立法的进程,目的在于真实反映60年来中国税收立法经历的曲折道路和取得的巨大进展,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今后中国税收立法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刘佐[5](2014)在《60年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税收立法的简要回顾与展望——为纪念新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0周年而作》文中提出本文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的权威性资料为依据,比较全面、系统、概要地回顾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中国税收立法的进程,目的在于真实反映60年来中国税收立法经历的曲折道路和取得的巨大进展,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今后中国税收立法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并初步展望中国下一步税收立法的方向和路径。

辛倩倩[6](2013)在《测井作业高风险环节安全保障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放射源、民爆器材、海洋环境及井喷危险是影响测井安全的重要因素,加强对涉源、涉爆、涉海及测井井控作业环节的安全保障体系研究,能提升测井生产的安全水平。根据事故控制理论思想,从安全系统子要素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构建安全系统,在高风险环节风险辨识的基础上,从安全法规、安全工程技术及安全管理角度三个方面开展研究,旨在促进安全隐患识别,提升安全法规执行水平、测井作业技术及安全管理质量。主要包括:(1)根据高风险环节的不同生产特点,将现场调研与安全系统理论相结合,对涉源、涉爆、涉海及井控作业环节,采取直接询问法、现场观察法、查阅记录法和安全检查表法相结合的的分析方法,进行全面风险辨识。(2)在高风险环节风险辨识的基础上,进行安全法规适用性研究,得到安全法规清单后,进行测井作业安全法规符合性量化评估体系研究。将测井作业划分为不同指标,按指标识别相应的安全法规子清单及具体条款,综合得到评判要求。根据安全法规要求、违法严重程度、事故后果等内容,制定安全法规符合性评估要求和量化扣分方法,形成完整的安全法规符合性评估体系。同样基于研究成果的共享性及应用性,进行基于Web的在线评估系统设计。(3)将HAZOP分析思想引入测井井控作业,得到分析结果。为实现HAZOP分析结果的资源共享,进行了基于Web的井控HAZOP辅助分析系统研究。利用B/S(Browser/Server)架构原理,进行了在线HAZOP分析的系统开发和功能设计。另外,将HAZOP分析方法原理引起涉源、涉爆、涉海环节,并以涉爆环节为例进行HAZOP分析。(4)为提升测井作业安全管理的高效性和科学性,进行了测井作业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研究。利用计算机信息储存、处理及可靠性高等特点辅助安全管理,结合测井作业的生产特点,参考了常用的信息管理B/S体系构架,设计研究了具有信息处理及实时监控能够的在线管理系统。

何国生[7](2013)在《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开发》文中认为当前,安全法规数量日益增多且更新速度快,传统以单部法规宣贯为特点的培训方式难以调动学员积极性,培训效果欠佳。因此,本文拟开发一种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其融合法规适用性和符合性的综合功能,不仅能帮助学员形成如何落实安全法规要求的系统思维,还可以利用系统的开放性,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设计的形式,将学员分组、分专业进行安全法规适用性识别、符合性评估体系创建及符合性评估,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真正做到主动学习,实现学以致用。本文采用现场调研、理论研究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借鉴目前我国企业安全培训的教学方法和方式,针对我国企业安全法规培训的特点从以下方面展开了研究。明确现有通用安全法规对企业各环节安全生产风险及职业危害因素的具体要求,建立企业通用安全培训法律法规数据库。选取典型行业为研究对象,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的不同要素为分类指标,识别不同指标对应的通用法律法规及具体条款,综合考虑各环节的风险程度、安全法规违法严重程度等因素提出典型行业安全法规识别及评估框架,构建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为识别企业适用安全法规及评估法规执行水平体系提供研究方法。为确保企业安全法规工作动态更新和持续改进,提出安全法规符合性保持的基本要求和有效方法。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设计实现法律法规清单辨识、法规符合性评估指标体系创建、法规符合性保持三方面功能。通过分析设计目标要求,完成系统体系结构、功能模块和应用终端设计。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开发,以安全法规识别及评估框架体系为基础,将用于企业培训的安全法规数据库及量化指标体系进行整理,开发完成安全法规在线学习实践系统。将开发的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应用到典型行业中,提出典型行业适用安全法规及执行水平量化评估指标体系,提交通用的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框架,开发典型行业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学习实践系统,为安全培训提供教学演示案例。

李晶[8](2011)在《中国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房地产税收的发展是矛盾和冲突的产物。房地产税收制度是在解决矛盾过程中不断的变化、改革和进步的。在房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解决各种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产生了,在不断的矛盾调整中,房地产税收制度走向和谐与完整。时至今日,中国房地产税收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压力,将房地产税收改革推向风口浪尖:第一,走过极贫极弱的发展历史,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探索着富国富民的道路,集30年的经验,走出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伴随着农村改革、工业改革、商业改革、财政改革、金融改革等改革进程,各个行业在进行着改革,各个部门在进行着改革。房地产既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重要的生活资料,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房地产行业也开始改革,以土地使用有偿化为核心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住宅自有化住房制度改革在中国开始广泛实施并全面推广。由于原房地产税收制度是基于土地无偿使用而设置的,因此,房地产业的改革成为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的基础性动因。第二,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造成了房地产业和原有税收制度的冲突,这种冲突迫使政府必须改革原房地产税收制度,以适应房地产业的发展需求。第三,房地产业的发展引发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房地产供给和需求在总量上的矛盾激化,结构上的矛盾亦格外突出。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消费者利益受损的情况,整个购房者作为主体,其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经济的发展是消费者至上,消费者利益受损必然导致房地产业畸形发展。为了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和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均衡,需要对原房地产税收制度进行改革。第四,在社会进步和社会生产过程中,中国社会财富占有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种财富差距不仅表现在流量上,而且表现在存量上。为了缩小财富的差距,需要对收入分配政策的重点进行调整。调整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调整流量即调整收入的差距,一是调整存量即调整财产的差距。正是在如此巨大的改革压力下,对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的思考变得紧迫而意义非凡。论文分析我国房地产税收的社会经济基础,总结房地产业的发展阶段,从与房地产的影响关系与影响程度的角度,分析房地产价格的密切影响因素和一般影响因素;沿着历史的脉搏,探索房地产税收发展的历史轨迹,归纳现代房地产税收的改革历程,从税收要素的角度介绍房地产财产税、房地产商品税、房地产所得税和房地产其他税等房地产税种设置。之后,论文进行现行房地产税收的政治经济分析,分析房地产行业现行地租、税收、收费的状况及税费比重;分析现行房地产企业直接承担和间接承担的税收负担水平;指出在现行房地产税收体系中存在着房地产税种安排略多、房地产重复征税略重以及房地产取得环节、交易环节和保有环节税种设置欠妥等问题:在房地产财产税中存在着的城乡之间土地与房屋存在法律差异、个人拥有不同房产之间存在法律差异、计税依据设计不够公平、个人拥有经营性住房税收流失严重等问题;在房地产商品税中存在着商品税体制滞后、商品税附加制度陈旧等问题;在房地产得税中存在着级差利润调整作用微弱、环保节能导向作用较弱、调节社会财富存量功能较弱和实现社会正义功能尚未得以发挥等问题;最后,对中国现行房地产税收制度进行客观评价。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现行房地产税收的制度创新的目标模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与体制改革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税收制度的整体框架内,房地产税改革的目标应当是:确立房地产税在房地产税收体系和地方税收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确立分类课征的房地产税收基本模式;建立房地产税收体系;建立城乡企业与居民普遍征收的房地产税收制度;建立房地产估价制度。在理论基础部分,主要从房地产税收政治学、房地产税收社会学、房地产税收伦理学、房地产税收经济学、房地产税收法学等角度,论述房地产税收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在基本架构部分,主要确立租、利、税、费并存的财政收入体制;确立房地产税收在税收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确立房地产税收体系的结构;确立房地产税收的基本模式:建立城乡企业与居民普遍征收的房地产税收制度;在相关制度部分,主要论证房地产税收制度创新所必需建立房地产估价制度。房地产按照评估价值计税的必要基础在于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房地产重复征税的变革、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增长和国际房地产税制的发展趋势。最后,论文提出现行房地产税收的制度创新的改革进程。根据房地产税收的改革目标,按照改革任务的逻辑关系,考虑各级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和企业与居民对于税制改革的承受能力,房地产税收体系创新应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进行。2011-2015年,与“十二五”规划同期,形成房地产税收制度近期目标;2016-2020年,与“十三五”规划同期,形成房地产税收制度中期目标;2021-2025年,与“十四五”规划同期,形成房地产税收制度远期目标。房地产税收体系改革的近期方案,提供对于城市居民住房普遍征收房产税、对城市居民用地普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房地产财产税改进方案,改进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房地产商品税改进方案,在技术研发与应用研究方面、提供在建筑节能方面、节能减排资金投入及使用方面和减排与循环经济方面的房地产所得税改进方案;房地产税收体系改革的中期方案,提供将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的征税范围扩大到农村的房地产财产税改进方案,对建筑业、销售不动产业征收营业税改为征收增值税的房地产商品税改进方案,将土地增值税并入企业所得税、试点混合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房地产所得税改进方案;房地产税收体系改革的远期方案,提供推广混合个人所得税制度、新设遗产税与赠与税的房地产所得税改进方案。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在交易环节征收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在保有环节征收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在遗赠环节征收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的房地产税收体系,实现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目标。

郭可汾[9](2010)在《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实行多年的《食品卫生法》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际,经充分调研,在吸收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历经多年修改、审议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终于在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这不仅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也将为我国建立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和法律屏障提供依据。特别是在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尚不令人满意,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屡屡发生的背景下,对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本文分析的背景材料,首先就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背景和具体沿革以及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通过运用不完备法律理论对新近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进行了分析,并对食品安全法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适用进行了初步的介绍;通过引入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博弈论,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从三个方面为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研究建立相应的理论基础。作为经验借鉴,本文从管理机构、法律法规、标准、检测、认证、危险性分析、可追溯制度、产品召回制度和危险性预警系统等着手,对美、欧、日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积累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随后,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与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进行了梳理;对我国具体监管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机构进行了归纳;从相关法律对标准的规定、我国水产标准化发展历程和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现状三方面对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进行了总结;通过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和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进行了总结;从我国认证认可的发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认证认可的规定、我国水产养殖领域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的现状着手,分析了我国水产品认可认证的发展现状;还对我国的水产品可追溯、水产品召回、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布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结合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带来的在监管方面的变革,就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从大菱鲆事件着手,以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作为实例,分析了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现状。对大菱鲆养殖过程中与环境、投入品和初级产品有关的监管部门和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标准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总结,对相关认证在大菱鲆产业中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广东省人民政府[10](2000)在《关于省人民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及各部门审批核准事项清理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中认为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改革审批制度,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政府转变职能的一项重要改革。通过审批制度改革,有利于促进政府从微观的、行政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向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一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一号(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乡建历史与乡村建设权研究 ——以威海荫子三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乡村建设关乎国家发展
        1.1.2 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
        1.1.3 百年乡村建设历史的反思
        1.1.4 乡村建设主体与乡村建设权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主要内容
        1.2.2 研究方案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与框架
        1.4.1 学术构想
        1.4.2 学术思路
        1.4.3 技术路线
    1.5 相关研究综述
        1.5.1 “乡村建设”研究综述
        1.5.2 百年乡建历史分期研究综述
        1.5.3 乡村建设“权力”与“权利”研究综述
        1.5.4 小结
    1.6 数据来源
第2章 建设权视角下的百年乡建历史回顾
    2.1 民国初期至建国前的乡村建设
        2.1.1 知识分子、实业家等主导的乡村建设运动
        2.1.2 中国共产党主导的乡村革命运动
        2.1.3 国民政府主导的乡村复兴运动
    2.2民国时期的三大乡村实验
        2.2.1 梁漱溟主导的“邹平模式”
        2.2.2 晏阳初主导的“定县模式”
        2.2.3 卢作孚主导的“北碚模式”
    2.3 乡村建设相关政策研究
    2.4 乡村建设权的内涵与主体研究
        2.4.1 乡村建设权的内涵
        2.4.2 乡村建设主体的多元性
        2.4.3 乡村建设的对象
    2.5 乡村建设的历史分期
        2.5.1 “共有私建”时期(1949-1957)
        2.5.2 “公有共建”时期(1958-1977)
        2.5.3 “公有自建”时期(1978-2003)
        2.5.4 “共建共享”时期(2004-2017)
    2.6 小结
第3章 荫子三村建设权演变的实证研究
    3.1 荫子三村基本情况
        3.1.1 荫子三村建置沿革
        3.1.2 荫子三村发展条件分析
    3.2 建设分期与阶段特征
        3.2.1 “共有私建”时期的组织与建设
        3.2.2 “公有共建”时期的组织与建设
        3.2.3 “共有自建”时期的组织与建设
        3.2.4 “共建共享”时期的组织与建设
    3.3 荫子三村建设现状分析
        3.3.1 建筑年代
        3.3.2 建筑功能
        3.3.3 建筑质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荫子三村乡村建设权在村庄规划中的系统建构
    4.1 乡村振兴背景下建设政策的调整
        4.1.1 乡村振兴的总要求
        4.1.2 建设权相关政策的调整
        4.1.3 趋势分析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建设权在三村规划中的体现
        4.2.1 荫子三村规划及目标
        4.2.2 产业及生态环境营造计划
        4.2.3 五类主体的建设权划分
        4.2.4 实施中的协商与调节机制
    4.3 建设权分配与享有
        4.3.1 金辰厂房功能性改造
        4.3.2 荫子公社保护性改建
        4.3.3 民宿1 号院改建工程
        4.3.4 青岘庄生活社区建设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的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3)语体与“的”“地”分合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的”、“地”两次历史大讨论
        1.1.1 五四时期—20世纪80年代
        1.1.2 20世纪80年代——至今
    1.2 “的”、“地”分合说
        1.2.1 “的”、“地”合用观综述
        1.2.2 “的”、“地”分用观综述
    1.3 “的”、“地”古代专书研究
第2章 古代文学“的”“地”分合考察
    2.1 春秋至六朝“的”“地”考察
        2.1.1 作品考察
        2.1.2 小结
    2.2 唐五代“的”“地”考察
        2.2.1 唐传奇考察
        2.2.2 唐朝佛经考察
        2.2.3 五代《敦煌变文》考察
        2.2.4 小结
    2.3 宋文学“的”“地”考察
        2.3.1 “的”“地”使用普遍
        2.3.2 “的”“地”混用普遍
        2.3.3 小结
    2.4 元文学“的”“地”考察
        2.4.1 元杂剧考察
        2.4.2 元白话小说考察
        2.4.3 小结
    2.5 明朝小说“的”“地”考察
        2.5.1 《喻世明言》“的”“地”考察
        2.5.2 小结
    2.6 清朝小说“的”“地”考察
        2.6.1 考察《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
        2.6.2 小结
    2.7 古代文学“的”“地”分合年表
第3章 台湾文学“的”“地”分合考察
    3.1 诗歌“的”“地”考察
        3.1.1 台湾新诗的历史独特性
        3.1.2 台湾“新诗卷”“的”“地”考察
        3.1.3 小结
    3.2 散文“的”“地”考察
        3.2.1 台湾“散文卷”“的”“地”考察
        3.2.2 小结
    3.3 小说“的”“地”考察
        3.3.1 台湾“小说卷”“的”“地”考察
        3.3.2 小结
    3.4 台湾文学“的”“地”分合小结
第4章 媒体文本“的”“地”分合考察
    4.1 歌词“的”“地”混用
    4.2 台词“的”“地”混用
        4.2.1 电视剧台词“的”“地”混用
        4.2.2 综艺节目“的”“地”混用
        4.2.3 电影台词“的”“地”混用
    4.3 微博“的”“地”混用
    4.4 网络小说“的”“地”混用
    4.5 媒体文本“的”“地”分合小结
第5章 法律文本“的”“地”分合考察
    5.1 1949—1999“的”“地”使用总览
    5.2 法律本文“的”“地”分用
    5.3 法律文本“地”使用分析
第6章 结论及“的”“地”分合理据考察
    6.1 语体中的“的”“地”分合
        6.1.1 事务性文本和非事务性文本
        6.1.2 不同语体的“的”“地”分合
        6.1.3 “的”“地”分合成因探析
    6.2 “的”“地”分合使用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1959—1969年法律文本“地”字考察
附录2 1969—1979年法律文本“地”字考察
附录3 1979—1989年法律文本“地”字考察
附录4 1989—1999年法律文本“地”字考察

(5)60年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税收立法的简要回顾与展望——为纪念新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0周年而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税收立法 (1949~1978年)
    (一) 全国政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
    (二)
    (三)
二、经济转轨时期的税收立法 (1979~1992年)
    (一) 宪法和部分重要相关法律中的税收规定。
    (二)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税收法律。
    (三)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制定的税收行政法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税收立法 (1993年至今)
    (一)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税收法律。
    (二) 部分重要相关法律中的税收规定。
    (三) 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制定的税收行政法规。
四、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税收立法的初步展望

(6)测井作业高风险环节安全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测井作业高风险环节风险分析
    2.1 风险辨识内容与方法
    2.2 涉源作业风险分析
    2.3 涉爆作业风险分析
    2.4 涉海作业风险分析
    2.5 测井井控作业风险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井作业安全法规适用性与符合性
    3.1 安全法规适用性研究
    3.2 安全法规符合性评估方法研究
    3.3 测井作业安全法规符合性评估体系
    3.4 测井作业安全法规符合性评估体系推广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Web 的测井井控 HAZOP 分析
    4.1 测井井控 HAZOP 分析
    4.2 基于 Web 的测井井控 HAZOP 分析原理
    4.3 基于 Web 的测井井控 HAZOP 辅助分析系统开发
    4.4 基于 Web 的 HAZOP 分析系统的拓展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井生产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开发
    5.1 测井生产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原理
    5.2 测井生产安全监管信息系统设计
    5.3 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功能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系统开发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原理
    2.1 企业适用安全法规清单辨识
        2.1.1 企业适用安全法规识别目的
        2.1.2 企业适用安全法规识别方法
        2.1.3 企业适用安全法规识别步骤
    2.2 企业安全法规符合性指标体系
        2.2.1 符合性评估体系构建
        2.2.2 法规符合性评估工作程序
        2.2.3 开展法规符合性评估注意事项
    2.3 企业安全法规符合性保持
        2.3.1 企业安全法规符合性保持的基本要求
        2.3.2 影响企业安全法规符合性保持的主要因素分析
        2.3.3 企业安全法规符合性保持基本方法
        2.3.4 符合性保持在课程设计中的体现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设计
    3.1 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设计目标
    3.2 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的体系结构
    3.3 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4 移动泛在学习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开发
    4.1 系统开发平台
    4.2 功能模块及数据库
        4.2.1 登陆及权限认证
        4.2.2 系统信息库
        4.2.3 一级考核指标信息库
        4.2.4 二级考核指标信息库
        4.2.5 具体要求信息库
        4.2.6 考核要点信息库
        4.2.7 评分细则信息库
        4.2.8 法律和法规信息子库
        4.2.9 项目查看模块
        4.2.10 项目评估模块
    4.3 系统使用说明
        4.3.1 登录模块
        4.3.2 法律信息库模块
        4.3.3 系统信息管理模块
        4.3.4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
        4.3.5 个人账户模块
        4.3.6 项目评估详细过程模块
    4.4 基于开放式自定义功能的课程设计和实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行业培训应用实例
    5.1 测井作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项目创建
        5.1.1 项目的进入
        5.1.2 项目的设计与完善
    5.2 测井作业安全法规培训课程设计内容
        5.2.1 测井作业安全法规适用性辨识
        5.2.2 测井作业安全法规符合性评估体系构建
        5.2.3 符合性评估体系的信息化实现
        5.2.4 培训实施效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油田企业适用安全法规清单
    附录2 测井作业安全法规符合性评估体系(部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中国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房地产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问题
        1.1.2 房地产业积累了突出的发展矛盾
        1.1.3 房地产业肩负着更多的发展责任
        1.1.4 房地产税收实现快速稳定的增长
        1.1.5 房地产税收改革进程滞后
        1.1.6 房地产税收改革压力巨大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
    1.3 篇章结构及研究方法
        1.3.1 篇章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和不足之处
        1.4.1 论文创新之处
        1.4.2 论文不足之处
2 房地产相关概念、种类与属性
    2.1 房地产相关概念
        2.1.1 土地与地产
        2.1.2 房屋与房产
        2.1.3 建筑物与构筑物
        2.1.4 房地产与不动产
        2.1.5 房地产业与建筑业
        2.1.6 房地产税与财产税
    2.2 房地产种类
    2.3 房地产属性
        2.3.1 房地产的自然属性
        2.3.2 房地产的经济属性
        2.3.3 房地产的社会属性
        2.3.4 房地产的政治属性
3 房地产税收的社会经济基础
    3.1 房地产体制
        3.1.1 房地产的产权关系
        3.1.2 房地产的所有制关系
    3.2 房地产业发展
        3.2.1 房地产业的发展阶段
        3.2.2 房地产业的发展状态
    3.3 房地产价格表现形式与影响因素
        3.3.1 房地产价格表现形式
        3.3.2 房地产价格影响因素
4 房地产税收的形成与发展
    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房地产税收
        4.1.1 土地与房屋交易课税
        4.1.2 土地使用课税
        4.1.3 房屋使用课税
    4.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房地产税收
        4.2.1 土地与房屋交易课税
        4.2.2 土地与房屋使用课税
        4.2.3 现代房地产税收改革历程
    4.3 现行房地产税收制度
        4.3.1 房地产税收体系
        4.3.2 房地产税种设置
    4.4 现行房地产税收政策
        4.4.1 2003~2008 年的房地产税收政策
        4.4.2 2008~2009 年的房地产税收政策
        4.4.3 2009年以来的房地产税收政策
5 现行房地产税收的经济分析
    5.1 房地产租、税、费关系分析
        5.1.1 房地产租金与税收
        5.1.2 房地产收费与税收
    5.2 房地产税收水平分析
        5.2.1 房地产税收绝对水平:从税收角度的观察
        5.2.2 房地产税收相对水平:从地租和收纳角度的观察
    5.3 房地产税收体系分析
        5.3.1 房地产税种安排略多
        5.3.2 房地产重复征税略重
        5.3.3 房地产各环节税种设置欠妥
    5.4 房地产财产税分析
        5.4.1 城乡之间的土地与房屋存在法律差异
        5.4.2 个人拥有不同房产之间存在法律差异
        5.4.3 计税依据设计不够公平
        5.4.4 个人拥有的经营性住房税收流失严重
    5.5 房地产商品税分析
        5.5.1 商品税体制滞后
        5.5.2 商品税附加制度陈旧
    5.6 房地产所得税分析
        5.6.1 级差利润调整作用微弱
        5.6.2 环保节能导向作用不足
        5.6.3 调节社会存量财富功能较弱
        5.6.4 社会正义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5.7 总结
        5.7.1 房地产税收职能:有作用但不可无限放大
        5.7.2 房地产税收制度:有缺陷且不可被忽视
6 现行房地产税收制度创新:目标模式
    6.1 理论基础
        6.1.1 房地产税收社会学
        6.1.2 房地产税收政治学
        6.1.3 房地产税收伦理学
        6.1.4 房地产税收经济学
        6.1.5 房地产税收法学
    6.2 基本架构
        6.2.1 租利税费并存的财政收入体制
        6.2.2 房地产税收在税收体系中的地位
        6.2.3 房地产税收体系
        6.2.4 房地产税收基本模式:确立分类房地产税模式
        6.2.5 房地产税收目标模式:建立城乡企业与居民普遍征收的房地产税制度
    6.3 房地产估价制度
7 现行房地产税收制度创新:改革进程
    7.1 近期方案
        7.1.1 改进房地产财产税
        7.1.2 改进房地产商品税
        7.1.3 改进房地产所得税
    7.2 中期方案
        7.2.1 改进房地产财产税
        7.2.2 改进房地产商品税
        7.2.3 改进房地产所得税
    7.3 远期方案
        7.3.1 推广混合个人所得税制度
        7.3.2 新设遗产税与赠与税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9)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
        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背景
        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沿革
        0.1.3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0.2 研究内容和方法
        0.2.1 研究内容
        0.2.2 数据来源
        0.2.3 研究方法
        0.2.4 研究目的
        0.2.5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0.2.6 学术构想与思路
        0.2.7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0.3 关键术语
        0.3.1 食品卫生
        0.3.2 食品安全
        0.3.3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0.3.4 无公害水产品
        0.3.5 绿色水产品
        0.3.6 有机水产品
        0.3.7 良好农业规范
        0.3.8 良好作业规范
        0.3.9 水产养殖认证委员会
        0.3.10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0.3.11 ISO 9000
        0.3.12 ISO 14000
1 理论分析
    1.1 基于不完备法律理论的食品安全法分析
        1.1.1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现状
        1.1.2 运用不完备法律理论对食品安全法的分析
        1.1.3 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可能面临的问题
    1.2 食品安全法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适用
        1.2.1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1.2.2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1.3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1.3.1 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分析
        1.3.2 水产品供给链中的水产品安全——博弈分析
2 国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1 美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1.1 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管理机构
        2.1.2 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2.1.3 危险性分析与标准和技术法规
        2.1.4 检验检测和认证
        2.1.5 危险性预警系统、可追溯制度和产品召回制度
    2.2 欧盟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2.1 欧盟食品安全运作的管理机制
        2.2.2 欧盟食品安全标准和法律体系
        2.2.3 风险分析
        2.2.4 检验、检测及认证体系
        2.2.5 预警系统、水产品链可追溯和食品召回
        2.2.6 教育和培训
    2.3 日本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3.1 日本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
        2.3.2 相关法律法规
        2.3.3 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
        2.3.4 风险信息沟通、食品可追溯制度和食品召回
3 我国大菱鲆养殖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管
    3.1 从大菱鲆事件说起
    3.2 大菱鲆事件发生前后产业的情况
        3.2.1 大菱鲆事件发生前产业的情况
        3.2.2 大菱鲆事件发生后产业所受的影响
    3.3 大菱鲆养殖过程各环节的监管现状
        3.3.1 环境
        3.3.2 投入品
        3.3.3 初级产品
        3.3.4 认证工作在大菱鲆产业中的开展
        3.3.5 信息发布与产品召回
    3.4 存在的问题
        3.4.1 我国对大菱鲆养殖过程的监管存在的问题
        3.4.2 在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
        3.4.3 在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
        3.4.4 检验检测存在的问题
        3.4.5 认证刚刚起步,诸多方面存在不足
        3.4.6 信息与产品召回中存在的不足
    3.5 相关的监管建议
        3.5.1 完善监管体制
        3.5.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3.5.3 加大大菱鲆养殖标准化步伐
        3.5.4 完善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3.5.5 认证体系、信息交流和产品召回制度的完善
4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4.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4.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
        4.1.2 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
        4.1.3 食品生产监管司和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司
        4.1.4 食品许可司和食品安全监管司
    4.2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
        4.2.1 相关法律
        4.2.2 行政法规
        4.2.3 部门规章
    4.3 我国的水产标准化管理
        4.3.1 相关法律对标准的规定
        4.3.2 我国水产标准化发展历程
        4.3.3 我国水产标准化工作现状
    4.4 我国的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4.4.1 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现状
        4.4.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4.4.3 我国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4.5 水产品认证认可
        4.5.1 我国认证认可的发展及相关规定
        4.5.2 我国水产养殖领域认证发展现状
        4.5.3 产品认证
        4.5.4 体系认证
    4.6 水产品可追溯
    4.7 水产品召回
    4.8 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公布
5 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思考
    5.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5.1.1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5.1.2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5.1.3 我国水产品标准存在的问题
        5.1.4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5.1.5 我国水产品质量认证存在的不足
        5.1.6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存在的问题
        5.1.7 可追溯体系难以建立的主要原因
    5.2 对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建议
        5.2.1 建立和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5.2.2 逐步完善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5.2.3 积极推进我国水产标准化的进展
        5.2.4 完善我国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
        5.2.5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
        5.2.6 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建设
        5.2.7 建立完整有效的水产品可追溯性体系
        5.2.8 建立水产品召回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一号(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乡建历史与乡村建设权研究 ——以威海荫子三村为例[D]. 陈亚男.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2]市城乡建设局关于印发《沈阳市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J]. 沈阳市城乡建设局. 沈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9(16)
  • [3]语体与“的”“地”分合考察[D]. 李灵. 南昌大学, 2015(05)
  • [4]60年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税收立法进程的简要回顾[A]. 刘佐. 财政史研究(第七辑), 2014
  • [5]60年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税收立法的简要回顾与展望——为纪念新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0周年而作[J]. 刘佐. 经济研究参考, 2014(51)
  • [6]测井作业高风险环节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 辛倩倩.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
  • [7]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开发[D]. 何国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
  • [8]中国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研究[D]. 李晶.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9]基于食品安全法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D]. 郭可汾.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10]关于省人民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及各部门审批核准事项清理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J]. 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政报, 2000(21)

标签:;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1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