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两校

易学两校

一、易学中的两大流派(论文文献综述)

林可济[1](2021)在《易学研究的新进展——余敦康《易学今昔》述评》文中指出《周易》包括《易经》与《易传》两个部分,对它们进行研究的学问,称之为"易学"。自古至今,这方面的着作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不可胜数。余敦康着《易学今昔》(中华书局2016年版)是近年来易学研究的力作,反映了易学研究的新进展。

张国策[2](2020)在《宋代宗室易学研究》文中认为宋代宗室文化繁荣,宗室所进行的学术活动也是宋代学术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里面就包括宋代宗室对于易学的研究,宋代宗室的易学着作有很多,且不乏精彩的论述,朱熹曾经就评价过一位宗室的易学家,称他的易学思想“扩先儒之未明”。宋儒潜心易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抵抗释、道,复兴儒学,宋代宗室的易学也都带有这样的时代课题。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在宋代新儒学复兴的时代大潮中,宋代宗室作为皇家近亲,他们的教育、处世又与其他士大夫不同,他们的易学思想往往带有与士大夫较为不同的视角,这一特点尤为重要。本文的基本思路是从背景出发,由宏观到微观来分析探究宋代宗室易学。具体来讲就是从背景原因、基本概况、个人着作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宋代宗室易学能在学术史上留下位置,是有独特的历史原因的。从宗室自身来讲就是宋代宗室文化的繁荣。教育是文化的基础,宋代宗室的教育主要包括宗室的宫学教育与宗学教育,宗室在学术、文学、艺术上所受的良好教育促成了宗室在文化学术上的成就。宗室还受宋代产生的新儒学的影响,在严密的监管下仍保持与士大夫、佛道人物的交游。这些交游既促进宗室走向学术化,又推进了新儒学在宗室中传播。从外在的学术背景来讲,宋代易学对传统的王弼注易学和汉代象数易学进行了批判与革新,讲求以儒理解易,从易学中探求本体论。宋代易学象数与义理并进,易学走向一个新的繁荣期。处在这种背景下宗室易学必然受到影响,同时也带有以儒理解易、象数义理并重等特点。其次,对南北两宋的宗室易学概况进行了探究。北宋宗室易学发展有两个阶段,以仁宗朝为界,前期是孕育阶段,孕育期的特点就是宗室宗子醉心于经学与文学,同时又喜好藏书等文化活动。但这一时期未见有学易的宗室子弟。仁宗朝以后,学易的宗室子弟很多,且有的进行了自己的易学创作,可惜今都已经不传于世。综观整个北宋,宗室易学研究零零散散、发展缓慢,且仍然以传统的注疏为主,并未形成高峰。到南宋,宗室易学蓬勃发展起来,并在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形成高峰。这一时期的宗室学者受理学影响深,但并不囿于当时已经成为主流的二程、朱熹易学。他们在自我思索的过程中提出了较为独特的易学思想。最后,具体分析一些宗室易学着作,从微观来了解和分析宗室易学。选取了赵善誉、赵彦肃、赵以夫、赵汝楳四位宗室学者的着作。赵以夫讲奇偶变数,提倡寻占定人事。赵善誉舍去经文与传,以卦名解易。赵彦肃注重象,以己意解易,简约干练。赵汝楳讲卜筮,但却并不认为《周易》是卜筮之书,卜筮的目的还是道德性命。他们往往别出心裁,在宋易中独树一帜。同时,他们对于易学的研究进一步促进了南宋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的融合。宋亡之后,人们对于流传下来的几部宗室易学着作的评价各有见解,对于这些易学着作及其中蕴含的易学思想,有赞赏也有批评。而前人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尚为薄弱,并不完善。所以分析这几部宗室易学着作的价值,探究宋代宗室易学对于整个易学史的贡献,就有很重要的意义。

吕相国[3](2020)在《“调和”还是“创新”——对孔颖达《周易正义》研究理路的思考》文中提出《周易正义》承续王弼所开创的义理易学路数,贬斥汉代象数易学,认为汉易没有开示出圣人之"义",仅仅是"更相祖述,非有绝伦",唯王弼易学才是"独冠古今"的学术。然《正义》又区别于王弼的玄学易,主张"以仲尼为宗",这显示了它对王弼玄学易的一种自觉拒斥。前贤对《周易正义》的研究,却将其易学思想特点定位为"调和"汉魏"象数"和"义理",忽视了其理论创新之处,遮蔽了孔颖达《周易正义》的本质特点。

蒋爱[4](2019)在《朱熹与易学的理学化》文中研究说明朱熹是一位学术史上综罗百代式的重要人物。在理学史上,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通过对易学的借鉴,建立起广阔而相对完备的理学体系。在易学史上,朱熹汲取历代易学家思想之精华,将其理学思想融入易学当中,将易学发展推向继王弼之后的另一个高峰。朱熹的易学秉承着理学的学术思路,博采众长,通过理学重新构建易学体系,形成了以理为本的易学哲学体系,从而实现了易学的理学化发展。本文以朱熹与易学的理学化立论,首先从学术发展的角度,对宋代易学与理学的互动进行梳理。其次朱熹对于易学的理学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朱熹建立起以理为本的易学本体论思想。朱熹通过把理学的最高本体“理”解释为“太极”,将“理”与“太极”贯穿起来,从而成为易学的本体,实现了易学与理学本体论上的圆融。其二,朱熹采用以理推类的方式推进了易学认识论的发展。朱熹通过诠释“理实事虚”的关系,确定了“理”第一性的位置,再由上而下将“理”通过具体卦象、爻象表现出来,将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融合,以据理类推的方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占卜吉凶的工具,最终完成了朱熹易学的理学化过程。朱熹以理推类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这种方法的运用已经具备了西方归纳演绎思维方式的影子,标志着中国古代认识论的进一步深入和提升。这种由已知推类到未知逻辑推演方式的出现,也可以为研究中国古代思维方式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程刚[5](2018)在《邵雍“象数”易学与其诗歌中的“数象”》文中研究说明邵雍的易学属于宋代"象数"学派,并且他的易学侧重在"象数"学派中的"数学"。受到"数学"的影响,他的诗歌中存在着一类"数象",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对于这一类诗歌的理解,需要联系邵雍的"象数"易学。

朱文民[6](2018)在《《易》学视域下的《文心雕龙》研究述论》文中指出用《易》学视角研究《文心雕龙》,找到了刘勰思想的本源,证明《文心雕龙》中的"道"是源于《周易》的;同时,也解开了刘勰说的"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在《文心雕龙》中的实施之谜,证明现在传世文本中的篇序是效仿《周易》六十四卦"两两相偶"排列的;上下两篇之分是效仿《周易》上下两卷之分,《唐志》十卷之分割裂了原篇序之间的内在联系。《文心雕龙》反映出来的思维模式是易学思维模式,而非其他。历史上很多关于《文心雕龙》的争论,在《易》学视域下迎刃而解。用《易》学视角研究《文心雕龙》,不仅提高了《文心雕龙》的学术地位,还可看到刘勰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理论家,还是齐梁时期一位少有的哲学家和易学家。

仲宇[7](2017)在《易学图形的数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易学图形的数理研究,是易学和设计学的跨学科原创研究,探讨易学图形的数理内涵和用数之理。易学是中国的根本学问,深刻影响了包括传统设计在内的方方面面。本文原创的“易学图形”概念源自易学中的图书之学,其中的图形蕴含数理思想。除此之外,易学思想长时间深刻影响了传统图形设计。基于此,本文扩大了“易学图形”的概念范畴,包括受易学思想影响的传统图形以及易学中相关图形。其中“数理”既是“易学图形”的内涵,又是研究的线索。原创“数理”研究源自易学两大研究方法:象数和义理。象数是一种归纳分析法,通过阴阳五行等不同属性将万事万物分类,形成类似数据库的系统;义理偏重旁征博引,讲道理,用不同时代的现象、事件等来证明和推断道理。二者对立统一,共同构成了易学“数理”。除此之外,中国传统设计的“形象”观,“形”为表面形态,“象”为蕴含之理,与易学数理思想有共通之处。基于此,“数理”研究是将易学“数理”与“形象”相结合,以“数形”为外在形式,“象理”为内在含义。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天地之数”为框架,总结了易学图形的数形象理对应内容,作为原创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是从易学学脉和图脉的数理思想内容推导而出,另一方面是从传统图形的实际案例内容中总结而出,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代表性。除此之外,易学图形具有数理之美,为数理意象美学。易学图形的数理内容可看作是一种设计的法式,对中国当代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法”之“有”,提供内容方法;“法”之“要”,满足设计标准需求;“法”之“需”,传承保留中国设计意识;“法”之“变”,启发当代设计做基于传统的原创研究,促进传统和设计共同进步。综上所述,易学图形的数理研究是注重概念、注重方法、注重当代意义的原创研究,给当代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方法“数理”和新的概念“易学图形”,期望能为相关研究和行为提供参考,为设计学和易学的当代发展作出贡献。

卢国龙[8](2016)在《整合理性与信仰的易学模式(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围绕的焦点问题是:在由西方文明所主导的现代,中华文明如何应对其理性与信仰二元化的影响?是在科技层面"师夷长技"的同时,必然移植其信仰体系以构成二元化的张力?还是有可能找回传统文明中理性与信仰相互生成的机制,从而推动中华文明的"旧邦新命"?从易学的五个历史阶段展开探讨。

王宏星[9](2016)在《朱伯崑易学思想述评》文中认为中国传统经学受西方学术的影响,逐渐走向新的发展道路,传统经学的模式已经不再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现当代的学术都以科学的名义分类,包括学术研究方法和精神都在进行着转变,传统的经学开始细分。中国传统哲学就是传统经学的一个分支,经学的解体到哲学重建,也是旧有的研究模式向新的研究模式的转变。在哲学研究模式刚刚确立时,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还不能摆脱西方哲学研究的模式,其实中国哲学的发展应该有自己的体裁,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一般哲学史着作的体裁所限,只讲哲学家们的哲学问题,却很少讲他们的易学问题,如王弼、程颐等,他们是哲学家也是易学家,他们所提出的哲学范畴,都是从《易传》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针对这种问题,朱伯崑先生开始专攻易学。为了说明中国人的理论思维是从《周易》中凝练和提高的,朱伯崑先生开创性的将哲学史研究和经学史研究相结合,既有别于哲学史研究,还有别于经学史研究,更多的是为了研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想解释易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要密切联系易学史,特别是易学自身问题。研究易学中含有哲学成分的历史,是易学哲学史研究的主题,研究易学中的哲学成分,更多的是一些易学自身问题的展开,是和占筮体例的解释密切相关的。朱伯崑先生对于易学哲学的研究,只重义理,不重训诂和史料考证,在取材上是有选择性的,有所选择就一定会有所放弃。研究朱伯崑易学思想时要学会用易学思维反思传统文化,以便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的学习和利用传统经典。吸收传统文化中合理的内容,吸收朱伯崑先生易学思想中“活”的理论思维方式,更好地处理现在和未来所面临的问题。

李攀[10](2016)在《俞琰易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德佑鼎革之后,俞琰意识到小技的流行和大道的沦丧是造成华夏文化传统断裂的根本原因。对于如何复归大道,俞琰资取朱子易学、邵子先天之学和道教内丹修炼之学等思想,调适融贯,建立起了囊括性命之学、物理之学和义理之学的易学思想体系。所谓性命之学,是指修炼心性以实现心和性明的目的,从而打开人的内在超越之路。俞琰的性命之学“心为太极”为旨趣,融摄了邵雍的先天至命之学和朱熹的主敬复性之学,更资取了道教南宗清净派先命后性的修炼功法,形成了《易》《契》相参互渗的架构。所谓物理之学,是指俞琰对自然世界的内在机制进行观察并推究其所以然,由此推论人文世界建立的基本规则。所谓义理之学,是指俞琰对《周易》经传的象、数、辞、占的解释,对易学史和易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俞琰修炼心性、观察世界和解说经义等活动,主要借助了易经文本和易学思想,并以易学为核心广泛取资各种学说和各类知识,展现出元代易学以汇综统贯求创造新说的精神气度。其诸多论说既具有呈现元代易学、理学和道教思想交流互动的易学史意义,也为易学思想在经义解释、自然哲学和心性哲学等维度下的现代性转化提供有益的启示。因为俞琰物理之学的材料相对过于零散,所以本研究主要着重于俞琰易学思想中的义理之学和性命之学。导言部分讨论了宋代学术思想建立了大义观的范式,大义观的基本理念是认为宇宙、社会乃至人之自身在主导原则和运行机制具有一致性。由宇宙而社会而自身,这是一条逐步内面化、收摄的、性化的内圣路径:由自身而社会而宇宙,这是一条逐步外向化、经纶的、理化的外王路径。而连通两者的枢纽,无疑是心:通过心的性化以探求最根本的大义,执此性化之心展开观物(广义的物,包括自然世界、人文社会、经典文本和人之自身)的活动,从而获得关于宇宙、社会和自身的真正义理。一言以蔽之,天人相与,内外一揆。就易学史而言,北宋易学兴起的画前之易、伏羲之心、天地自然之心、无极太极之说、河洛图书、伏羲四图即体现出对大义的追寻,尤以邵子先天性命之学和濂溪无极太极之说影响最大。心易之学以性命为枢要,而涵盖说人、论事、格物、解经,可以说是宋易最具创造性的部分,宋易象数和义理的新发展均据心易之学展开。南宋时代,朱子易学是心易之学的一大典范。在心的性化路径上主要采取了理学的主敬复性工夫,并兼采了道教内丹修炼和佛教天台止观之法;在心的理化过程中,考释经文产生出诸如易本卜筮之书、易以交易变易为义等震古烁今的论说。朱子易学博大而精深的性格对俞琰易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俞琰也自觉地以发朱子之未发为己任。第一章主要探讨了俞琰的人生历程和学术旨要,其中以德佑鼎革最为关键。俞琰从德佑之后开始转向于对“大道”的探究,这是其人生的一大转折。俞琰在学术思想上的成就,主要是对《周易》经传文本进行诠释和对《易传》性命之学进行发挥,但这两者绝不是截然分开无所关联的,它们统一于俞琰所追求的性命一揆的“大道”之下。俞琰对“大道”的探究包括性命之学、物理之学和义理之学。俞琰对于朱子有强烈的追慕,其生平志业是“发朱子未发之意”,这主要是通过融摄邵雍学说的方式来对朱熹学说予以突破的。俞琰正是意识到朱子学说中的无极与太极的异质化倾向可能会造成无极与太极之间的某种断裂,相应地就会造成性与命之间的断裂,因此将邵雍先天学的天根月窟说和《周易参同契》的修炼方法导入进来,以期修补这一断裂。第二章是以易学基本问题为对象探讨俞琰的义理之学。俞琰的易学史观点主要包括四圣作《易》和朱子《本义》大明圣人本旨说。所谓四圣作《易》,是指在伏羲画卦、文王系辞和孔子作传之后,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足以上继三圣而为第四圣。所谓朱子《本义》大明圣人本旨说,是俞琰在对易学发展进行考察后得出的观点,他认为朱子易学是融合象数辞理的集大成者。俞琰赞同朱子的易本卜筮之书说和易以交易变易为义说,对其进行了阐发。第三章是以《周易》经传文本为对象探讨俞琰的义理之学。俞琰以“画”为根本统括《周易》象、数、辞、理的整个系统,其要点包括:画即是象,画为本象,因画明理。其取象方法包括即一画取象、三画取象、六画取象。俞琰极为推崇李舜臣“因画论心,以中为用”之说,作为经文诠释的义理之学其最终归宿必然落到性命之学中,即心体中用。俞琰认为易数只有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前者是自然之数,后者是推衍之数,其余所谓易数皆出于后人的附会。对于天地之数的内涵,俞琰分别从二(即阴阳化)和五(即五行化)的两个角度进行解释。俞琰对于卦体的探讨十分丰富,除去内外、上下,还有对体(亦称反体)、覆体、互体、交体、伏体、积体等,以此解释经文颇见巧思。俞琰还对卦变、主爻、爻情、卦爻辞进行了讨论,辨析多有精彩之处。第四章是以心为太极说为核心探讨俞琰的性命之学。俞琰在心为冲和精爽之气这一前提之下,统合邵子的太极之心和朱子的虚灵之心建立了其心为太极说:邵子的太极之心是下半截,即通过观想天根月窟存养己身之气,从而将气血之心恢复为太极之心;朱子的虚灵之心为上半截——以虚灵之心的灵觉作用体察天命之性,从而打开天人相通之路。第五章是对《周易参同契发挥》中的虚心之法进行考稽以析明俞琰性命之学的修养方法。俞琰的“虚心之法”是兼包内修和外功的身心修炼方法,是在实践层面上对“身中之《易》”和“心为太极”的落实。包括先存后忘、机动籁鸣、无中生有、温养工夫四个步骤,笔者钩稽其说作《俞石涧后天返先天图》以明之。结语部分在对以上各章内容进行简要梳理的基础之上,着重指出三点:一、俞琰易学思想以大道为追求,以性命之学为枢要,进而囊括了物理之学和义理之学。前者的目标是心在内向维度上的性化以证本体之性;后两者的目标是心在外向维度上的理化以显性体之用。二、在内在超越之路上,理学工夫与道教修炼方法相互融渗,朱熹虽开其端却无体系,俞琰则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夫体系。三、宋元时代易学家对于朱子易学思想的批评和发展,通过俞琰易学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展示。

二、易学中的两大流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易学中的两大流派(论文提纲范文)

(2)宋代宗室易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关于宋代宗室易学的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研究现状)
    四、本文研究方法、主要结构及创新点
第一章 宋代宗室易学兴起的背景
    第一节 宋代宗室文化的繁荣
        一、宗室的教育
        二、宋代宗室与士大夫的交游
        三、宋代新儒学对于宗室的影响
    第二节 宋代易学大背景
        一、易学在两宋的发展与繁荣
        二、宋代易学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 宋代宗室易学概述
    第一节 北宋宗室易学的发展概况
        一、北宋早期的宗室易学的孕育
        二、仁宗朝以后的宗室易学活动
    第二节 南宋宗室易学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 南宋宗室易学家的学术渊源概述
第三章 宋代宗室易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着作
    第一节 赵善誉与《易说》
        一、赵善誉生平
        二、赵善誉《易说》考释
        三、赵善誉《易说》的易学思想及其特点
    第二节 赵彦肃与《复斋易说》
        一、赵彦肃生平
        二、赵彦肃《复斋易说》考释
        三、《复斋易说》的易学思想及其特点
    第三节 赵以夫与《易通》
        一、赵以夫生平
        二、《易通》考释
        三、《易通》的易学思想及特点
    第四节 赵汝楳与《周易辑闻》(附易雅、筮巫)
        一、赵汝楳生平
        二、赵汝楳《周易辑闻》(附易雅、筮宗)考释
        三、《周易辑闻》蕴含的易学思想及其特点
第四章 宗室易学着作的价值和后人评价
    第一节 赵善誉易学的价值及后人评价
    第二节 赵彦肃易学的价值及后人评价
    第三节 赵以夫易学的价值及后人评价
    第四节 赵汝楳易学的价值及后人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调和”还是“创新”——对孔颖达《周易正义》研究理路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周易正义》成书及其重要理论价值
二、对已有《周易正义》研究理路的分疏
三、新研究理路的提出

(4)朱熹与易学的理学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宋代理学与易学互动的背景
    第一节 理学对易学的借鉴
        一、易学与周、邵的宇宙生成论
        二、易学与张载宇宙本体论
        三、易学与二程的理本论
    第二节 易学发展的理学化
        一、宋代之前的易学发展概述
        二、宋代易学发展的新阶段
        三、朱熹与宋代易学
第三章 朱熹以理为本的易学本体论
    第一节 理与《周易》
    第二节 理与太极
        一、太极与朱熹宇宙本体论
        二、理与朱熹宇宙本体论
    第三节 理与象数
        一、物理与事理的贯通
        二、一理与万理的统一
        三、义理与象数的融合
第四章 朱熹以理推类的易学认识论
    第一节 理与事
        一、理实事虚
        二、稽实待虚
    第二节 理与类
        一、易的本指
        二、“类”的解读
        三、推类方式
    第三节 朱熹类思维的贡献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易学图形的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概念与背景
        一、研究概念:易学图形与数理研究
        二、研究背景:传统与设计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论点
        一、易学研究:源远流长,珠玉在前
        二、易图研究:自成学问,较为片面
        三、数理研究:概念冗多,设计取义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难点与意义
        一、研究创新点与难点:积累丰富,重点突破
        二、研究意义:构筑中国话语意识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方法:多方治学
        二、研究框架:循序渐进
        三、研究总表:数理脉络
    小结
第一章 易学文脉:易之学问内容
    第一节 易之为学:从早期文化到周朝易学
        一、文明起源:易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文化
        二、学问诞生:《易传》成书与儒家释易
        三、易之交汇:老子论道与史书记载
    第二节 多方通易:两汉至两宋时期易学的发展
        一、注重方法:两汉易学研究内容角度的变革
        二、辩证统一:魏晋隋唐易学研究流派的合流
        三、成为道理:两宋易与理的融合及易图研究
    第三节 易数之说:易学中的数理理论
        一、天地之数:易数基础
        二、属性之数:气数之说和五行之数
        三、位置之数:九宫之数结合“八卦”
    第四节 象数义理:易学中的数理方法
        一、象数之学:易学的数据库系统
        二、义理之学:“玩辞”说道理
        三、用象忘象:象数义理的争论与合流
    小结
第二章 易学图脉:易之图形内容
    第一节 符号理论:相关考古图形和宋前“文图”
        一、考古图形:早期易之图形
        二、文字易图:先秦两汉时期以文描图
        三、文图补充:魏晋至宋初易图论述
    第二节 以理推图:宋时图书之学
        一、黑白点图:刘牧、朱熹河图洛书及其数理推演过程
        二、先天之图:宋代先天图及其数理推演过程
        三、太极之图:周氏太极图及其数理推演过程
    第三节 易图演绎:易图发展研究
        一、一脉相承:宋后易图流传和改造
        二、太极论道:道教对太极图的改造
        三、儒易成理:儒家对易图的解释和应用
        四、外来本土:佛教对易图的交汇和融合
    第四节 绘图方法:当代易图讨论及绘制
        一、易图本质:数理的混沌与科学
        二、卦数分析:数理的数字与进制
        三、数理绘图:数理的层次与结构
    小结
第三章 数理设计:受易学思想影响的传统图形
    第一节 易图范畴:易学图形与传统图形
        一、多方影响:传统图形的文化背景
        二、易图之始:易之图形研究
        三、确定范围:易学图形内容
    第二节 设计法式:易学图形与数理思想
        一、由数而生:易学图形具有数理基因
        二、依数制礼:数理思想是礼制图形的依据
        三、传统烙印:数理思想影响设计与文化
    第三节 易图特点:易学图形的性质
        一、图形性质:易学图形具有图形设计特点
        二、易学性质:易学图形具有易学思维特点
        三、文化性质:易学图形具有传统信码特点
    第四节 易图形式:易学图形的主要载体
        一、平面图形:最基本的易学图形形式
        二、立体造型:广泛存在的易学图形形态
        三、规划图形:建筑易学图形设计
    小结
第四章 说数有理:易学图形数理内容
    第一节 意象美学:数理审美逻辑
        一、图形意象:立象尽意
        二、美学起点:观象求美
        三、审美方法:观感畅游
    第二节 表天之数:阳数集合
        一、始于天一:初始生化之美
        二、说三道五:统一完整与属性变换之美
        三、说七道九:良性周期和至阳反复之美
    第三节 表地之数:阴数集合
        一、始于地二:中和对称之美
        二、说四道六:时空运转和吉祥和数之美
        三、说八道十:动静相错和完美至极之美
    第四节 数之衍生:多数和暗数设计
        一、数之交易:多数设计
        二、数之颜色:暗数设计之一
        三、数之形状:暗数设计之二
    小结
第五章 当代意义:易学图形数理研究的启示
    第一节 有法可依:易学图形数理研究提供设计内容方法
        一、社会环境:式微的传统文化
        二、设计环境:研究有助于增强设计话语权
        三、设计个体:研究有助于设计师素养和积累的提高
    第二节 有法要依:易学图形数理研究满足设计标准诉求
        一、社会环境:中国人的标准思维
        二、设计环境:研究有助于设计法式的制定
        三、设计个体:研究有助于设计师明确对标准的遵守和把握
    第三节 有法需依:易学图形数理研究传承中国设计意识
        一、社会环境:民族意识刍论
        二、设计环境:研究有助于传统设计意识的保留
        三、设计个体:研究有助于启发设计师做织网研究
    第四节 有法可变:易学图形数理研究促进传统设计进步
        一、社会环境:变法刍论
        二、设计环境:研究有助于易学和设计学的共同进步
        三、设计个体:研究有助于启发设计师建立原创研究
    小结
结语
附录1 易学认知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研究参考表
附录3 易学图形数理内容图文补充
附录4 表格目录
附录5 图版目录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朱伯崑易学思想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背景及意义
    文献综述
    研究方法
    基本思路
一、《易学哲学史》评议
    (一)经学的打破与重建
    (二)研究课题的转变
    (三)易学哲学史研究
二、朱伯崑论义理和象数
    (一)论义理
    (二)论象数
    (三)如何看待两派之争
三、朱伯崑论天人关系问题
    (一)《周易》中的天人关系
    (二)天人关系“活”的思维
四、朱伯崑对易学发展的贡献
    (一)开创性地将经学史研究与哲学史研究相结合
    (二)儒家形上学体系源头问题的探寻
    (三)“与时偕行”的易学思维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俞琰易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俞琰生平与俞易大旨
    第一节 俞琰生平:迷而后觉,以贞自持
        一、科举执迷:“俪花斗叶,破碎大道”
        二、隐遁生涯:“静则石为伍,动则涧为侣”
        三、讲易友朋:改正《先天方图》与阳虚阴实
    第二节 俞易大旨:推阐朱子,《易》《契》相参
        一、俞琰易学思想的基本结构:《易》《契》相参
        二、俞琰易学思想的精神追求:宗朱子以发之论,发朱子未发之意
第二章 义理之学(上):对易学谱系与《周易》经书的讨论
    第一节 对易学谱系的评议:以魏伯阳上承三圣
        一、三圣三古观述义:易之世界的打开与易学谱系的建立
        二、以卜筮观《易》:俞琰对三圣三古观的落实
        三、伏羲画卦并重卦,文王名卦并演辞:俞琰对三圣三古观的辩驳
        四、《参同契》一书亦有所踵:俞琰对三圣三古观的推阐
    第二节 对《周易》经书的讨论
        一、论“易”字之义:易道以变易为体,以交易为用
        二、论《周易》经分上下:“两十八”说与“易道始于父母,终于六子”说
第三章 义理之学(下):以“画”统合象、数、辞
    第一节 论象
        一、论象画关系:象本乎画,画存乎理
        二、论取象方法:一画象、三画象与六画象
    第二节 论数
        一、辨河洛之数非易之数
        二、以二与五诠表天地之数
        三、论大衍之数与占筮之法
    第三节 论卦爻
        一、论卦体
        二、论卦变
        三、论主爻
        四、论爻情
        五、论卦爻之辞
第四章 性命之学(上):心为太极
    第一节 心为太极说的来源之一:先天学的“心为太极”
        一、先天学的观法与心法:太极之神与人心之神
        二、先天学的见天根与观月窟:养气以复太极之心
    第二节 心为太极说的来源之二:朱子理学的“心统性情”
        一、理气结构下的理与太极:理之本体太极化
        二、理气结构下的性与情:主敬以复性
        三、理学视域下的心与性情:性即理与心统性情
    第三节 心为太极说的建构:虚灵之心与贞元之间
        一、心为太极说的建构之一:虚灵之心
        二、心为太极说的建构之二:贞元之间
第五章 性命之学(下):虚心之法
    第一节 论身中之《易》
        一、身中之《易》说的性质:神仙之学与养生之务
        二、身中之《易》说的建立:后天之身与先天之身
    第二节 论虚心之法
        一、虚心之法的步骤之一:先存后亡
        二、虚心之法的步骤之二:机动籁鸣
        三、虚心之法的步骤之三:无中生有
        四、虚心之法的步骤之四:温养功夫
结语 心易宗旨与《易》《契》结构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易学中的两大流派(论文参考文献)

  • [1]易学研究的新进展——余敦康《易学今昔》述评[J]. 林可济. 学术评论, 2021(04)
  • [2]宋代宗室易学研究[D]. 张国策. 河北大学, 2020(08)
  • [3]“调和”还是“创新”——对孔颖达《周易正义》研究理路的思考[J]. 吕相国. 学衡, 2020(00)
  • [4]朱熹与易学的理学化[D]. 蒋爱.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 [5]邵雍“象数”易学与其诗歌中的“数象”[J]. 程刚. 中国诗学研究, 2018(01)
  • [6]《易》学视域下的《文心雕龙》研究述论[J]. 朱文民. 中国文论, 2018(00)
  • [7]易学图形的数理研究[D]. 仲宇. 上海大学, 2017(04)
  • [8]整合理性与信仰的易学模式(上)[J]. 卢国龙. 世界宗教研究, 2016(06)
  • [9]朱伯崑易学思想述评[D]. 王宏星. 郑州大学, 2016(02)
  • [10]俞琰易学思想研究[D]. 李攀. 武汉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易学两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