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体会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体会

一、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卫生宣教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陆慧[1](2021)在《山东:多管齐下,多方协作,共筑糖尿病防御坚固防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1年,为了推动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及早诊断,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联合北京大医公益基金会,由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公益支持,共同发起"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教育与筛查能力提升项目"。该项目通过对居民健康情况比较了解的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全面普查辖区内糖尿病高风险人群的患病情况,及时进行干预,诊断和管理,将糖尿病防治关口前移一大步。

蔡丽华[2](2021)在《糖尿病患者肠道准备质量综合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糖尿病患者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质量的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2.构建糖尿病患者肠道准备综合护理干预方案。3.对糖尿病患者肠道准备综合护理干预方案进行临床实证研究,评价该方案对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准备质量、肠道腺瘤检出率、肠道准备的依从性及满意度、肠道准备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局指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1.糖尿病患者肠道准备质量的现况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便利抽样法收集福建省内三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20年6月至2020年8月的320例糖尿病患者和310例非糖尿病患者行结肠镜前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采用波士顿肠道准备评估量表和腺瘤检出率对两组患者肠道准备质量、肠道准备的合格率及各肠段清洁度进行对比,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糖尿病患者肠道准备质量的因素。2.基于时间图谱法和关键点控制原理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在320例糖尿病患者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质量调研基础上,结合文献证据,形成糖尿病患者肠道准备关键路径的时间图谱指导手册,初步构建糖尿病患者肠道准备干预方案。经过2轮德尔菲专家的咨询论证,形成糖尿病患者肠道准备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案。3.糖尿病患者肠道准备综合护理干预方案的临床实证研究:运用类实验研究方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研究对象的分组,最终纳入实际研究对象对照组150例,干预组150例。对照组在预约时予以常规的肠道准备指导包括饮食的护理,肠道准备肠道清洁剂服用的方法、肠道准备中可能存在的各种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干预组运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案进行肠道准备,采用肠道准备质量、肠道合格率、肠道腺瘤检出率、患者焦虑水平、睡眠质量及肠道准备的依从性等结局指标进行评价。【结果】1.320例糖尿病患者肠道准备质量波士顿得分为5.94±1.24,而310例非糖尿病患者肠道准备质量波士顿得分为6.40±0.94,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t=-5.254,p=0.000)。糖尿病患者肠道准备不充分率为27.19%,非糖尿病患者肠道准备的不充分率为14.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住院、体力活动≥1h/d、经常进食蔬菜、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最后排便性状、睡眠质量、腹部手术史、糖化血红蛋白、排便习惯是糖尿病患者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0.686,95%CI:0.616-0.765,p=0.000)、最后排便性状(OR=0.463,95%CI:0.299-0.716,p=0.001)、睡眠质量(OR=0.566,95%CI:0.388-0.826,p=0.003)、糖化血红蛋白(OR=0.325,95%CI:0.155-0.637,p=0.001)、排便习惯(OR=1.862,95%CI:1.157-2.996,p=0.010)是糖尿病患者肠道准备的独立影响因素。2.在糖尿病患者肠道准备质量的现状、研究前期反馈汇总和既往循证文献的研究基础上,构建基于时间图谱法和关键点控制原理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案,经过两轮德尔菲咨询法16位专家的讨论和修订,形成的最终方案包括一份肠道准备过程时间图谱指导手册,5个肠道准备干预关键点((1)血糖的监测和控制、(2)饮食准备、(3)肠道清洁剂服药及活动准备、(4)心理准备、(5)患者对肠道清洁度的自我判断及肠道不清洁的补救),4个肠道准备干预时间点(检查前一天08:00、检查前一晚17:00、检查前4h、检查前1h)及20条护理干预指导内容,5个肠道准备的评判标准和相应补救措施。3.糖尿病患者肠道准备综合护理干预方案临床实证研究中干预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类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实行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后肠道准备质量、肠道准备合格率、结肠腺瘤检出率、肠道准备的依从性、满意度和再次行肠道准备的可接受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肠道准备过程中低血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BMI、最后排便的性状、睡眠质量、糖化血红蛋白、排便习惯是糖尿病患者行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质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基于时间图谱法和关键点控制原理的综合护理干预方案能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肠道准备质量,提高息肉腺瘤检出率,提高患者肠道准备的依从性、满意度和再次行肠道准备的可接受度;减少肠道准备过程低血糖的发生,缓解患者肠道准备过程中的不适感。本方案科学合理、实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梁梦瑶[3](2021)在《2型糖尿病患者体力活动不足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运用描述性质性研究的方法,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体力活动不足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个性化的体力活动方案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法的最大变异抽样策略,运用国际体力活动量表选取了浙江省某市某三级综合医院内分泌科体力活动不足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面对面的半结构式访谈,按照传统内容分析法的方法对转录文本进行分析整理,通过开放性编码、归类形成主题和亚主题。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6名体力活动不足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分析整理归纳得出5个主题(15个亚主题)如下:主题一:自我效能感低(病人角色退化、缺乏信心、恐惧感、缺乏动力及活动乐趣、体力活动认知不足);主题二:社会支持不足(医护教育缺乏、适宜活动场所缺乏、同伴支持缺乏);主题三:不可抗力(天气/季节、流感疫情);主题四:社会文化(孝顺观、听从子女建议、宿命观);主题五:促进体力活动因素(体力活动益处感知、责任感)。研究结论:这些影响因素反映了体力活动不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真实感受,可为临床制定个性化活动策略提供依据,一是个体层面上,丰富糖尿病患者体力活动的基础知识、改变其久坐的生活习惯、促进患者形成对体力活动的自主动机、提高糖尿病患者对于体力活动不良事件的处理能力、为并发症患者提供适宜的体力活动方案;二是社会层面多方联合提高患者必要的社会支持、尊重患者的社会文化提高其活动水平;三是在医护层面上提高医护人员的体力活动认知及水平、提供针对性的行为改变策略、利用现代科技促进患者进行体力活动。

殷紫薇[4](2021)在《探究真实世界下进食模式调整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并分析进食模式调整能否对我国糖尿病人群产生有利影响。方法:收集从2019年1月到2020年6月,在武汉市劳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录在册并且符合筛选要求的2型糖尿病患者。要求受试者每餐先尽可能多吃一些蔬菜,然后吃肉蛋类荤菜,最后再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细嚼慢咽,保证进餐时间持续15分钟以上。干预为期3个月。最终共纳入52人,收集患者进食模式调整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早餐前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体重、体质指数、腰围以及血压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非老年组(年龄<65岁)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有所下降(7.19±0.42%vs 7.04±0.44%;p<0.05);早餐前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2.高学历组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有所下降(7.34±0.49%vs 7.17±0.51%;p<0.05);中餐及晚餐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分别为(10.62±1.46mmol/L vs 10.01±1.35mmol/L;10.27±1.08mmol/L vs 9.62±0.85mmol/L;p<0.05),但早餐前后血糖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男性和女性组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早餐前血糖、以及三餐后2小时血糖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4.进食模式调整前后血脂、体重、体质指数、腰围、血压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研究的受试人群中,经过3个月进食模式的调整,可以使年龄<65岁和/或文化程度较高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低,并且降低文化程度较高患者的午餐以及晚餐后血糖;而早餐前后血糖、血脂、体重、体质指数、腰围以及血压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

汪哲宇[5](2021)在《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为了应对以长期性、非传染性与难治愈性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的复杂护理需求,“慢病管理”——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涌现并不断发展。协同护理是慢病管理区别于传统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要素,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有组织性的协同化医疗服务。以移动健康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慢病管理的协同效率,帮助患者与护理提供者之间形成完整的闭环反馈,将循证知识与健康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集成到管理过程之中,推动慢病管理逐渐从传统方式向全面的数字化方式过渡。虽然以慢性病照护模型为代表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且其有效性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验证,但在当前我国的慢病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导致以协同护理为核心的数字化慢病管理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同时,数字化慢病管理领域的相关实施性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本论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如何在我国的医疗场景下形成以协同护理为特征的数字化慢病管理关键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的构建与表达方法研究。针对我国慢病管理实践存在的管理角色分工不明确、缺乏数字化全流程决策支持等问题,使用路径的方式对通用性慢病管理方法进行明确可执行的表示,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与慢阻肺三类常见慢病国内外指南的分析与归纳,提炼出了包含九类共通任务的通用性管理路径,并对数字化场景下各病种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面向我国管理模式构建了路径驱动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并通过本体对模型中包含的结构化知识与具体路径中的医学决策知识进行了表达。(2)数字化背景下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针对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问题与相关个性化管理研究的局限性,一方面,从移动健康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分析入手,基于目标导向型设计方法中的用户建模过程,结合相关健康行为理论,提炼了面向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提升的用户模型,结合问卷与访谈结果识别出了三类患者虚拟角色与其对应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实践入手,基于本体与多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一种根据患者特征为其推荐相关文章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基于强化学习技术实现了一种在虚拟管理环境中根据患者与管理师状态给出干预建议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3)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针对我国慢病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缺乏理论指导以及多病种集成性较低等问题,基于所构建的模型与个性化管理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包含智能服务引擎与客户端两大组件的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智能服务引擎以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本体为核心,能够通过多种类型的接口为系统提供数据存储与全场景决策支持服务;客户端中的医生工作平台基于共通性路径任务设计,能够辅助不同角色的医护人员执行具有时序性与闭环性的协同式管理;客户端中的患者移动终端基于所提炼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改变轮设计,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自我管理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依从性。所实现系统目前已在我国多个地区进行了实际的部署与应用。(4)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针对数字化场景下管理系统评价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基于面向远程医疗的综合评估模型,提炼了包含评价角色、评价重点与评价角度三个维度的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所实现系统进行了不同证据水平的实践评价,包括基于系统真实数据的回顾性评价、面向慢阻肺患者的前后对比试验与面向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当前系统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合作,开展医患之间高效互动的闭环式协同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日常生活质量与疾病认知水平。总的来看,本论文所提出的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慢病管理实践与慢病管理领域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为数字化慢病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

高振桓[6](2020)在《基于补肾活血法的DKDⅢ~Ⅳ期慢病管理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对照试验,评价基于补肾活血法的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干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Ⅲ~Ⅳ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以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血流变、血脂、血糖、营养及中医证候积分为评价指标,探讨中医慢病管理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的优势,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7月首次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及病房,天津市红桥区铃铛阁社区服务中心、丁字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符合纳入标准的DKDⅢ~Ⅳ期患者96例,按照患者是否接受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入组健康宣教,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及其他对症治疗的基础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基于补肾活血法的中医慢病管理方案,干预时间为6个月。试验前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指标。监测疗效指标包括: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于入组、2个月、4个月、出组各检测1次),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中医证候积分(入组、出组各检测1次)。营养及安全性指标:体重指数、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每3个月至少1次)。通过SPSS22.0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截止随访周期结束,观察组脱落4例(2例未按要求服药、2例失访),对照组脱落7例(3例未按要求服药、2例失访、2例退出)。最终观察组44例,对照组41例,完成了整个随访周期并纳入统计。1临床疗效:经干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63%;对照组总有效率68.29%。两组相比,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1.1肾脏相关指标:控制蛋白尿方面,两组均伴随治疗,呈逐步好转趋势,观察组好转趋势更显着(P<0.05);控制血肌酐和尿素氮,改善肾小球滤过率方面,对照组在治疗初期获得一定疗效,但整体处于波动状态,好转趋势并不明显,观察组整个干预过程,呈现出逐步好转、继而稳定的趋势;改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方面,两组均较干预前好转(P<0.05),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1.2血流变指标: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有明显改善(P<0.05),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无明显改善(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1.3血脂指标: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1.4血糖指标: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无明显改善(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1.5营养指标: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体重指数、血红蛋白、白蛋白无显着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红蛋白、白蛋白保持稳定(P>0.05),体重指数有所改善(P<0.05);组间对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2.中医证候疗效:经过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3.18%,对照组总有效率73.17%,观察组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倦怠乏力、腰膝酸软、肢体困重、夜尿清长、肢体麻木、水肿、畏寒肢冷得到有效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肢体麻木、水肿得到有效改善(P<0.05),肢体困重、畏寒肢冷改善不明显(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在减轻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夜尿清长、畏寒肢冷方面有显着优势(P<0.05),在改善肢体困重、肢体麻木和水肿方面优势不明显(P>0.05)。结论:1、中医慢病管理较单纯西医基础治疗可以进一步有效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血流变、血脂、血糖,帮助患者控制体重,以延缓DKD进展。2、中医慢病管理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其中以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夜尿清长、畏寒肢冷较对照组有显着优势。3、中医慢病管理安全性高,可以更有效地监控疾病进展,提高患者依从性、疾病认知度和自我管理能力,值得深入研究和大规模推广。

姚建森[7](2020)在《山东省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疾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首要问题。我国糖尿病存在着“一高三低”的特点,即“高患病率、低知晓率、低治疗率和低控制率”,由此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作为一种渐进性、尚无法治愈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控制要求为患者提供包括健康教育、行为干预、药物治疗、康复和护理等在内的长期的、多方面、多层级的医疗卫生服务。这就要求现有的卫生体系适应糖尿病控制的要求,朝着综合性、整合型的方向转变和发展。全球实践经验表明,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管理是实现糖尿病控制的关键策略。我国糖尿病管理的探索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并逐渐从以医院为主导的管理方式转向以社区为基础的管理模式。2009年“新医改”实施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为指导,以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为平台,以社区为优选路径,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主要手段的糖尿病管理实施框架。然而,由于中国医疗资源的错位配置、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薄弱、以及医疗机构之间缺乏合作等,符合患者需要的糖尿病管理服务在现有的实施框架难以有效地发挥出作用;与此同时,糖尿病患者管理最为关键的血糖控制指标在现有的管理体系下也未得到明显改善。如何从社区层面进一步提高糖尿病控制效果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迫切需要对我国现有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进行深入剖析,以找出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障碍因素,进而总结和提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关键策略。通过文献的系统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关于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和问题的分析大部分是基于患者层面的,涉及患者血糖控制、自我管理行为、服务利用和满意度等;从卫生系统层面的评价研究较少,也缺乏理论的支撑。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的这些研究多为定性或者定量的描述,缺少政策评价方法的应用,对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内在的机制揭示不足。在研究内容上,已有的研究多关注患者个体的因素,较少的研究分析了卫生系统因素对社区管理效果的影响;同时,卫生系统因素与个体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也被忽视。因此,现有的研究尚未能全面地提出改善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关键策略。为此,本研究希望通过进一步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做出回答: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实施框架下,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如何?影响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包括卫生系统因素和需求方的因素?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总目标是基于卫生系统的视角,从供需双方两个层级,系统地分析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现状,探索影响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提出优化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关键策略。具体目标为:(1)以WHO卫生系统框架和社会认知理论为指导,构建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的综合框架和实证模型;(2)分析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现状,探索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社区管理服务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和机制;(3)从需方层面,分析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状况,探讨影响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关键的认知和心理因素;(4)从供方层面,分析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状况,探讨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差异以及造成该差异的关键卫生体系要素;(5)基于供方和需方两个层面的分析,系统地提出改善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关键策略和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横断面的研究设计,以宏观的WHO卫生系统框架和微观的社会认知理论为指导,构建了糖尿病社区管理影响因素分析的综合框架和实证模型。三个实证模型紧扣研究目标和分析框架,在关系上相互递进,以全面揭示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具体分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细分为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两个子模型)、患者层面的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和卫生体系层面的服务提供和利用差异分析模型。实证模型中包含的指标主要有患者血糖控制指标、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指标、自我管理行为指标、患者认知和心理因素和宏观的卫生体系要素。本研究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山东省糖尿病社区防治管融合试点项目》,项目实施时间为2016年4月-2018年4月。本研究以山东省八个县(区)作为样本地区,数据收集包括定量和定性两部分。定量数据主要为患者空腹血糖测试和问卷调查、机构问卷调查和医务人员问卷调查;定性数据主要为政策文件收集、关键人物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具体而言,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八个样本县(区)的72个社区(村)中,随机选取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系统的2型糖尿病患者2520名,对其进行空腹血糖测试和问卷调查;采用目的抽样,对为72个样本社区(村)提供糖尿病管理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在机构调查基础上,有目的地选取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以及糖尿病管理有关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此外,从每个样本县(区)随机抽取一个样本社区(村)进行焦点小组讨论(成员:临床医生、公共卫生和卫生室成员6-8人)。本研究共收集有效患者空腹血糖和问卷调查数据2166份(完成率86.0%);机构问卷86份,包括24家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和62家村级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共收集有效的医务人员问卷444份;完成访谈134人,焦点小组讨论8组。本研究中,定量资料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分类回归树模型、交互作用分析、多水平模型、潜在类别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等。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用于分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利用对血糖控制影响的主效应;分类回归树模型主要用于识别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中可能存在交互作用的因素,并进一步采用交互作用分析,验证和判定交互作用的大小;潜在类别分析主要用于分析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特征,将多维度的自我管理行为变量转变成单一维度变量;中介效应分析是在潜在类别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自我效能在糖尿病知识与自我管理行为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大小;多水平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卫生体系要素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影响。定性访谈资料主要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研究结果(1)患者血糖控制状况分析:2166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8.0mmol/L;血糖控制达标率为42.8%。不同疾病严重程度(依据患病时长和是否有并发症划分)的患者在血糖达标率上存在较大差异;疾病严重程度轻的患者血糖控制率要高于疾病严重程度重的患者(48.7%v.s36.9%,p<0.05)。(2)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服务利用的现状分析:在自我管理行为方面,患者进行饮食控制、体育锻炼、规律服药和自我血糖监测的比例分别为74.5%、54.6%、50.4%和25.8%。基于潜在类别分析,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分为积极自我管理和消极自我管理两个类别;患者归属两个类别的比例分别为65.7%和34.3%。在服务提供方面,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随访管理和健康教育,分为由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直接提供和由村级基层医疗机构直接提供两种类型,且以后者占大多数;调查的两类基层医疗机构报告为患者提供这些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比例均为100%。在服务利用方面,患者主要选择在基层医疗进行药物治疗、在基层医疗机构之外进行药物治疗以及不进行药物治疗的比例分别为36.7%、49.5%和13.9%;患者利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规范的随访管理服务的比例为49.6%;患者利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健康教育服务的比例为57.9%。(3)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服务利用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在疾病严重程度轻的患者中,患者是否进行药物治疗(OR=3.07,95%CI:2.05~4.60)、是否利用健康教育服务(OR=1.38,95%CI:1.05~1.80)对血糖控制具有主效应;同时,患者药物治疗服务利用与体育锻炼行为、随访管理服务利用与自我血糖监测行为以及健康教育服务利用与自我血糖监测行为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患者主要从基层医疗机构之外进行药物治疗且不进行体育锻炼(OR=0.87,95%CI:0.77-0.97),较少地利用随访管理服务且自我血糖监测≥1次/月(OR=0.48,95%CI:0.30~0.78),未利用过健康教育服务且自我血糖监测≥1次/月(OR=0.62,95%CI:0.41~0.94),血糖控制不达标的可能性更大。在疾病严重程度重的患者中,患者的年龄(OR=1.61,95%CI:1.22~2.14)、婚姻状况(OR=1.67,95%CI:1.13~2.47)、人均家庭收入(p<0.05)、是否进行药物治疗(OR=6.22,95%CI:3.36~11.5)、规律服药行为(OR=0.71,95%CI:0.54~0.93)以及自我血糖监测行为(OR=0.62,95%CI:0.45~0.84)对血糖控制具有主效应。同时,患者随访管理服务利用和规律服药行为、饮食控制和规律服药行为、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行为、体育锻炼和规律服药行为对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患者不利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随访管理服务且不规律服药(OR=0.77,95%CI:0.63~0.89),不控制饮食且不规律服药(OR=0.64,95%CI:0.47~0.87),不控制饮食且不体育锻炼(OR=0.58,95%CI:0.35~0.95),不体育锻炼且不规律服药(OR=0.60,95%CI:0.40~0.89),血糖控制不达标的可能性更大。(4)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机制分析:患者糖尿病知识的平均得分为10.3分(满分16分),正确回答率为64.7%;患者平均的自我效能得分为31.9分(满分40分);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知识、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行为三者之间均为正向的相关关系(p<0.05)。中介作用分析显示,自我效能是糖尿病知识对自我管理行为产生影响的重要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 25.3%。(5)卫生体系要素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影响分析:在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服务上,村级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对该服务利用的比例高于乡镇级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的患者(p<0.001);但在随访管理服务上,两类机构的患者服务利用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对乡镇级医疗机构提供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利用受到该类机构所在地区、机构配备的糖尿病药品种类数、每千服务人口机构卫生人员数和机构医务人员糖尿病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控制了糖尿病患者个体水平的差异后,患者对村级基层医疗机构所提供的药物治疗服务的利用主要受到该类机构配备的糖尿病药品种类数的影响;随访管理服务的利用主要受到每千服务人口机构卫生人员数、基层医疗机构间信息系统联通程度和基本公共卫生糖尿病管理绩效考核力度等因素的影响;健康教育服务的利用主要受到机构配备的糖尿病药品种类数、基层医疗机构间信息系统联通程度以及机构医务人员糖尿病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结论和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1)山东省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较差,亟待提升;(2)不同疾病严重程度患者血糖控制及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病情轻的患者血糖控制主要受到糖尿病管理服务利用因素的影响;病情重的患者血糖控制主要受到自我管理行为因素的影响;(3)患者糖尿病知识水平低和自我效能差是阻碍患者自我管理,影响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4)尽管糖尿病药物治疗服务、随访管理服务和健康教育服务在基层医疗机构有着较高的可获得性,但患者对这些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利用较差;(5)基层医疗机构糖尿病治疗药品种类不全、信息系统缺乏联通、卫生人员数量不足和能力较差以及绩效考核不合理等卫生体系问题制约着患者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的利用,影响着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强基层慢性病分级管理制度建设,推动糖尿病患者分级管理;(2)重视患者健康赋能教育,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3)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改善患者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利用。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本研究的创新点:(1)研究视角的创新:与以往单一地从供方和需方角度的研究不同,本研究采用了系统的思维,基于卫生体系的视角,从供需双方两个层面,系统地分析了目前我国糖尿病社区管理的运行效果、问题和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改善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策略和建议。(2)分析模型的创新:本研究将宏观的WHO卫生系统分析框架和微观的社会认知理论相结合,构建了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分析的综合框架;并以此建立了相互关联、彼此递进的三个实证模型,实现对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及内在机制的有效揭示。(3)分析方法的创新:本研究的一大特色是依照研究框架,将多水平模型、路径分析、交互作用分析和主题框架法等多种定量和定性数据分析方法应用于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中,更加全面、科学、准确地反映了影响社区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这在已有的研究中应用较少。本研究的不足:(1)本研究在探究影响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的因素时,重点从卫生系统的角度分析了个体层面的因素和服务提供层面的因素;对卫生系统之外的因素,如社会网络和支持、宏观的政治文化环境等因素较少,仍待进一步的研究。(2)本研究以山东省八个样本县(区)代表山东省整体状况,结论适用于山东,尚不能推广至全国。

邱菊香[8](2020)在《知己健康管理联合中医养生护理在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上消、中消)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知己健康管理联合中医养生护理在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上消、中消)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的研究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2017年9月到2018年3月在长沙市2个社区接受康复治疗的肺热津伤型(上消)、胃热炽盛型(中消)两种证型的糖尿病患者14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整群抽样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2例,采用知己健康管理模式;试验组72例,在知己健康管理的基础上,联合中医养生护理。两组患者均指导6个月,6个月内,均无脱落与终止,全部完成相关管理教育及护理内容。观察各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糖尿病疾病知识水平、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生化指标、糖尿病的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糖尿病生化指标包括血糖(包括空腹血糖FPG与餐后2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压(包括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和体质指数(BMI)的控制水平。糖尿病疾病知识水平采用糖尿病知识测试问卷(Diabetes Knowledge Test,DKT)进行评估;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采用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diabetes self-care scale.2-DSCS)进行评估。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使用SPSS22.0软件包。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与四分位数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两组间各时间点指标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上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基线比较。两组受试者在性别和年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受试者在干预前,糖尿病的生化指标(FPG、2h PG、Hb Alc、SBP、DBP、BMI)、糖尿病知识水平、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在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FPG、2h PG、Hb A1c、SBP、DBP、BMI水平较干预前均显着降低(P<0.05),且试验组FPG、2h PG、SBP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患者2h PG、Hb A1c、SBP、DBP均较干预后3个月显着降低(P<0.05),FPG、BMI较干预后3个月有降低,但差异不明显(P>0.05),对照组各指标水平较干预后3个月无明显差异(P>0.05),且SBP、BMI有一定升高(P>0.05);试验组各指标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的糖尿病生化指标达标率在干预后3个月显着高于干预前(P<0.05),在干预后6个月时显着高于干预后3个月(P<0.05),且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的各指标水平达标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在干预后3个月时,各指标达标率均显着高于干预前(P<0.05),在干预后6个月时FPG、2h PG、Hb A1c、SBP、DBP达标率显着高于干预后3个月(P<0.05),但BMI达标率无明显变化(P>0.05)。(4)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水平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水平较干预前均显着提高(P<0.05),且试验组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水平较干预前均显着提高(P<0.05),且试验组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5)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能力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水平较干预前均显着提高(P<0.05),且试验组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水平较干预前均显着提高(P<0.05),且试验组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患者饮食控制、规律锻炼、遵医嘱服药、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和预防及处理高低血糖、总分良好率在干预后3个月显着高于干预前(P<0.05),在干预后6个月时显着高于干预后3个月(P<0.05),且试验组在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的各维度评分及总分良好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7)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后,试验组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0.56%(58/72)与95.83%(69/72),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的56.94%(41/72)、77.78%(56/72),(P<0.05)。结论:知己健康管理联合中医养生护理模式,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控制的针对性、自我管理的主动性,能促进患者体质改善与糖尿病长期管理效果。

张敏[9](2020)在《基于ITHBC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对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社会支持、自我感受负担、生活质量以及临床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天津市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且符合排纳标准的86名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干预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并接受以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问卷、糖尿病自我效能问卷、自我感受负担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以及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问卷测量两组研究对象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以及干预12周后三个时间点的得分。在干预前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以及干预12周后三个时间点收集各时段患者的血压、BMI以及空腹血糖,收集干预前和干预12周后收集糖化血红蛋白等临床相关生化指标。本研究数据由2位同学独立录入。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均数和标准差统计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主要统计学方法包括卡方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重复测量等方法,以双侧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组内差异比较,由于需要进行三次配对t检验,故检验水准应为p<0.05/3,即以p<0.017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干预结束时,共81例患者完成了住院期间的干预和出院随访。干预组脱落2例,共计41例,对照组脱落3例,共计40例。干预前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自我管理行为以及各维度得分、自我效能得分、自我感受负担得分、社会支持水平得分、生活质量及各维度得分以及临床生化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4周后,干预组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为(97.27±5.21)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得分(82.58±4.42)分,干预12周后干预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为(103.46±7.52)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得分(72.65±5.96)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在干预主效应、时间主效应以及交互效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以及干预12周后各时间点的两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照组患者干预4周后自我管理行为得分高于干预前和干预1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但干预12周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干预4周后,干预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为(47.83±3.70)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得分(41.48±4.99)分,干预12周后干预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为(52.19±3.94)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得分(41.50±5.04)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在干预主效应、在时间主效应以及交互效应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以及干预12周后各时间点的两两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照组患者干预4周后与12周后自我效能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但干预12周后与干预4周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干预4周后,干预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得分为(26.93±3.60)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得分(29.08±3.04)分,干预12周后干预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得分为(25.46±3.43)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得分(29.80±3.65)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总分在干预主效应、在时间主效应以及交互效应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得分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以及干预12周后各时间点的两两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照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的得分、干预12周后以及干预4周后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但干预12周后与干预前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干预4周后,干预组患者社会支持得分为(40.54±3.70)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得分(37.21±3.35)分,干预12周后,干预组患者社会支持得分为(41.98±3.60)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得分(35.93±3.38)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社会支持总分在干预主效应、时间主效应以及交互效应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社会支持得分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以及干预12周后各时间点的得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照组患者社会支持得分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干预12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干预12周后与干预前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干预4周后,干预组患者生命质量得分为(67.63±5.14)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得分(73.70±8.09)分,干预12周后干预组患者生命质量得分为(64.71±5.43)分,低于对照组患者(74.50±9.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生命质量总分在干预主效应上,时间主效应上和以及交互效应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生命质量总分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以及干预12周后各时间点得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对照组患者生命质量得分干预4周后与干预前、干预12周后与干预前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干预12周后与干预4周后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压、BMI水平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以及干预12周后各时间点的两组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为(7.61±1.13)mmol/L低于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8.50±2.34)mmol/L,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为(7.00±1.32)mmol/L,低于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7.79±1.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减轻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提高其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水平;(2)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控制空腹血糖水平和减少机体糖化血红蛋白含量。

何旭文[10](2020)在《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了解分析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和影响因素,以及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居家护理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构建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提供一定参考依据。2.构建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为改善或解决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个性化健康问题,提高患者服务满意度,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Cochrane、Pub-Med、Web of Science等国内外知名数据库,回顾和分析国内外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相关研究,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及做法,为构建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提供一定参考依据。2.问卷调查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选取宁夏银川市1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308位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分析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和影响因素。3.半结构访谈法:对宁夏银川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8名医务人员和7名有活动障碍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访谈,整理分析访谈资料。了解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居家护理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度了解有活动障碍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4.专家小组会议法:严格按照专家选择标准,遴选护理教育、糖尿病专科护理、糖尿病诊疗、慢性病管理和社区管理5个领域的10位专家组织召开专家小组会议,对初步构建的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进行修订。5.社区实践: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凯尔福邸社区卫生服务站的30名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对修订后的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进行一个月的社区实践,观察居家护理服务效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对该模式进行修订与完善。研究结果1.量性研究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有290(94.16%)名患者需要居家护理服务,居家护理服务总需求得分为3.87±0.49。需求主要集中于健康管理与指导护理服务,基本医疗护理服务和心理护理服务,得分分别为4.25±0.78、4.01±0.93、4.11±1.03。影响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服务总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年医疗总费用、医疗保险类型、患糖尿病并发症种类、参加社区活动满意度、因糖尿病住院次数和糖尿病疾病负担等。2.质性研究结果(1)对社区医务人员的半结构访谈提炼出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现状、社区居家护理服务开展现状、社区居家护理服务存在的问题、形成居家护理服务规范4大主题,15项亚主题。(2)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半结构访谈提炼出患者对居家护理服务接受意愿较高、患者居家护理服务体验及感受、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经济支持4大主题和5项亚主题。3.初拟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结果在量性和质性研究基础上,结合文献分析,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及糖尿病患病特点,初步构建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主要包括6个部分:“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目的”、“居家护理模式原则”、“居家护理模式构建服务团队”、“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居家护理服务内容”和“居家护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4.专家小组会议结果符合要求的10位专家参加了专家小组会议,专家权威系数为0.865,有较好的权威性。专家意见主要包括:(1)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目的及原则不应属于模式框架的一部分;(2)明确居家护理服务团队成员构成及入选标准;(3)居家护理模式服务内容部分需进一步修改;(4)居家护理服务流程有待进一步简化与完善;(5)居家护理服务评价指标有待进一步改善;(6)居家护理评估表需进一步修订。最终,经课题组对专家意见和建议进行讨论并修订该模式。修订后的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包括“居家护理服务目标和宗旨”、“居家护理服务团队”、“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及内容”3个部分及若干附件。5.社区实践结果(1)研究结果显示:参与研究的30名社区实践患者无一人因自身原因退出本研究,完全参与率为100%。(2)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为期一个月社区实践后,对居家护理服务效果进行评价。其中基础护理服务方面,实施皮肤护理的仅有1例患者无效;疼痛护理的有2例患者无效;自理能力训练护理的有5例患者无效;其他的实施压疮、口腔、排便、排尿、排痰及安全与预防护理的患者均为有效/显效/治愈。专科护理服务方面,实施糖尿病溃疡护理和糖尿病高危足护理的患者均为有效/显效/治愈;实施低血糖护理的患者均为有效;实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护理、糖尿病肾病护理以及糖尿病血糖管理护理的患者均分别有2例无效。(3)研究结果显示:一个月社区实践后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对居家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得分(25.03±1.10)明显高于实践前(13.03±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研究结论1.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对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相对较高,主要集中于健康管理与指导护理服务、基本医疗护理服务和心理护理服务。影响居家护理服务总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年医疗总费用、医疗保险类型、患糖尿病并发症种类等。2.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居家护理服务均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服务团队成员专业素质较低,积极性不高,分工不明确;服务内容相对单一,专科性不强,无法满足患者需求;相关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缺乏统一规范的服务流程及标准等问题。3.构建的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包括“居家护理服务目标和宗旨”、“居家护理服务团队”、“居家护理服务流程及内容”3个部分及若干附件。研究证实,该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可针对性地评估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问题及需求,所涉及到的居家护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内容设置较为合理,可有效改善/解决患者居家护理问题,满足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提高患者对居家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二、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卫生宣教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卫生宣教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多管齐下,多方协作,共筑糖尿病防御坚固防线(论文提纲范文)

早防早控,早诊早治,早筛早管,多角度联合阻击糖尿病
加强健康教育,促进早筛,及时找出“隐藏”患者
早介入早管理,老百姓评价获益好
服务能力提升,诊疗技能提高,机构和医生都有收获

(2)糖尿病患者肠道准备质量综合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按照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提出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2 研究的理论框架
        2.1 操作性定义
        2.2 理论框架
    3 伦理问题
    4 研究技术路
第一部分 探讨糖尿病患者结肠镜前肠道准备质量的情况及影响因素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场所
        2.3 研究对象
        2.4 研究工具
        2.5 资料收集方法
        2.6 科研质量控制
        2.7 资料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
        3.2 DM患者与非DM患者肠道准备质量和结果的对比
        3.3 DM患者肠道准备不充分的单因素分析
        3.4 DM患者肠道准备质量不充分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DM患者肠道准备质量的情况
        4.2 DM患者肠道准备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5 总结
第二部分 糖尿病患者肠道准备综合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综合护理干预方案的初步构建
        2.2 干预方案初稿的形成
        2.3 干预方案的进一步修订
    3 结果
    4 讨论
        4.1 构建DM患者肠道准备综合护理干预方案的必要性
        4.2 构建DM患者肠道准备综合护理干预方案的科学性
        4.3 构建DM患者肠道准备综合护理干预方案的可操作性
第三部分 糖尿病患者结肠镜前肠道综合护理干预方案的临床实证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设计
        2.3 干预方法
        2.4 评价指标
        2.5 资料收集方法
        2.6 科研质量控制
        2.7 资料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3.2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后的效果评价
    4 讨论
        4.1 干预方案对肠道准备质量和结果的影响
        4.2 干预方案对患者焦虑和睡眠质量的影响
        4.3 干预方案对患者满意度和采用该方案再次行结肠镜检查可接受度的影响
总结
    1 研究的主要成果
    2 研究的创新性和指导意义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糖尿病患者结肠镜前肠道准备质量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3)2型糖尿病患者体力活动不足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2 型糖尿病现状
        1.1.2 体力活动与2 型糖尿病
        1.1.3 T2DM患者PA不足的现状
        1.1.4 T2DM患者体力活动不足影响因素
        1.1.5 体力活动影响因素
        1.1.6 目前研究局限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访谈对象纳入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工具
        3.2.2 质性研究方法
        3.2.3 研究准备
        3.2.4 资料收集和整理
    3.3 技术路线
4 结果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结果
5 讨论
    5.1 个体层面
        5.1.1 丰富糖尿病体力活动的基础知识
        5.1.2 改变2 型糖尿病患者久坐的生活习惯
        5.1.3 促进2 型糖尿病患者形成对体力活动的自主动机
        5.1.4 提高糖尿病患者对体力活动中不良事件的处理能力
        5.1.5 为并发症患者提供适宜的体力活动方案
    5.2 社会层面
        5.2.1 多方联合提高患者必要的社会支持
        5.2.2 尊重患者的社会文化提高其活动水平
    5.3 医护层面
        5.3.1 提高医护人员的体力活动认知及活动水平
        5.3.2 提供针对性的行为改变策略
        5.3.3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促进患者进行体力活动
6 小结
    6.1 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性
    6.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6.3.1 研究的局限性
        6.3.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体力活动中步行与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探究真实世界下进食模式调整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过程
    2.1 研究对象
        2.1.1 入组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准备阶段
        2.2.2 干预措施
        2.2.3 组织建立互联网交流群
        2.2.4 定期组织糖尿病相关健康知识小讲课
    2.3 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2.3.1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2.3.2 血糖测定
        2.3.3 血脂测定
        2.3.4 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腰围测定
        2.3.5 血压测量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特征资料
    3.2 总体分析
        3.2.1 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血糖水平变化
        3.2.2 血脂水平变化
        3.2.3 体重、体质指数、腰围水平变化
        3.2.4 血压变化
    3.3 亚组分析
        3.3.1 按性别分层分析
        3.3.2 按年龄分层分析
        3.3.3 按受教育情况分层分析
第四章 思考与讨论
    4.1 进食模式调整与血糖
    4.2 进食模式调整与血脂
    4.3 进食模式调整与体重、体质指数、腰围
    4.4 进食模式调整与血压
    4.5 进食模式调整与糖尿病慢病管理的思考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特色与应用前景
    5.3 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英文缩略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 2 综述 糖尿病患者的食物效应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慢病管理概述
        1.1.1 慢病的定义与分类
        1.1.2 慢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
        1.1.3 慢病管理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1.1.4 我国慢病流行趋势及管理现状
    1.2 慢病管理领域研究综述
        1.2.1 基于协同护理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综述
        1.2.2 基于CCM框架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综述
    1.3 数字化慢病管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实践
        1.3.1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
        1.3.2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进展
        1.3.3 数字化慢病管理国内外代表性应用实践
    1.4 关键问题分析与论文研究内容
        1.4.1 关键问题分析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与表达
    2.1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1.1 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提炼与多病种实现
        2.1.2 面向我国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2 基于本体的模型知识表达与验证
        2.2.1 本体相关概念与构建方法
        2.2.2 慢病协同管理模型基础本体构建
        2.2.3 基于演绎推理的路径化决策支持
        2.2.4 本体构建结果与技术性评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
    3.1 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患者个性化管理需求分析
        3.1.1 移动健康应用设计方法概述
        3.1.2 面向自我管理依从性增强的用户模型提炼
        3.1.3 用户虚拟角色构建与需求识别
    3.2 基于健康推荐系统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3.2.1 健康推荐系统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3.2.2 健康知识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2.3 基于测试集的推荐系统评估
    3.3 基于强化学习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研究
        3.3.1 强化学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3.3.2 策略生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3.3.3 基于虚拟环境的训练结果与模型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面向全场景决策支持的智能化慢病服务引擎构建
        4.1.1 以引擎为核心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4.1.2 基于多种软件框架的云端引擎实现
    4.2 基于路径任务的医生协作工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4.2.1 路径任务驱动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设计
        4.2.2 基于网页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实现
    4.3 基于行为改变技术的患者移动终端设计与实现
        4.3.1 行为改变轮驱动的干预功能设计
        4.3.2 面向多平台的移动终端功能实现
        4.3.3 面向患者依从性的移动终端试点性应用评价
    4.4 系统部署与实际应用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研究
    5.1 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
        5.1.1 慢病管理领域评价方法概述
        5.1.2 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提炼
    5.2 基于系统观察性数据的回顾性评价
        5.2.1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5.2.2 回顾性评价结果总结
    5.3 基于多层次临床试验的前瞻性评价
        5.3.1 探究慢阻肺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前后对比试验
        5.3.2 探究高血压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6)基于补肾活血法的DKDⅢ~Ⅳ期慢病管理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分组方法
    2.2 样本量的估算
    2.3 干预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声明
    2.9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资料收集情况
    3.2 治疗前两组患者情况
    3.3 治疗后两组患者情况
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糖尿病肾病防治的严峻性
        1.1 患病人群基数大
        1.2 多重危险因素促成DKD
        1.3 DKD逐渐成为透析首要因素
        1.4 缺乏疗效满意的DKD药物
    2 中医慢病管理模式的优势
        2.1 全面管理,实时监控
        2.2 辨证服用中药汤剂
        2.3 中医特色疗法
    3 疗效分析
        3.1 中医慢病管理对肾脏指标的影响
        3.2 中医慢病管理对血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3.3 中医慢病管理对血脂指标的影响
        3.4 中医慢病管理对血糖指标的影响
        3.5 中医慢病管理对营养学指标的影响
        3.6 中医慢病管理对中医证候的影响
    4 患者中医慢病管理获益分析
        4.1 监控疾病进展,提高患者依从性
        4.2 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4.3 提高整体生存质量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根据症状无、轻、中、重分别计入0、1、2和3分
综述一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病管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山东省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术语缩写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和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1.4 本论文的结构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糖尿病管理的概念和理论模型
    2.2 糖尿病管理全球实践和经验探索
    2.3 糖尿病管理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2.4 糖尿病管理研究的总结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3.1 理论基础
    3.2 理论框架
    3.3 实证模型
第四章 资料来源与方法
    4.1 资料来源
    4.2 样本地区和调查对象
    4.3 调查工具和调查内容
    4.4 资料收集过程和质量控制
    4.5 数据处理与分析
    4.6 医学伦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患者基本情况与血糖控制
    5.1 调查患者的基本特征
    5.2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患者自我管理与服务利用的现状分析
    6.1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状况
    6.2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状况
    6.3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利用状况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自我管理行为和卫生服务利用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
    7.1 患者血糖控制单因素分析
    7.2 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的两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
    7.3 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的分类树模型
    7.4 患者血糖控制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机制分析
    8.1 糖尿病患者认知和心理特征的分析
    8.2 糖尿病知识、自我效能对自我管理行为的作用路径分析
    8.3 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结果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卫生体系要素对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影响分析
    9.1 基层医疗卫生体系要素特征分析
    9.2 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能力特征分析
    9.3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9.4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和利用差异定性分析结果
    本章小结
第十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10.1 方法学讨论
    10.2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讨论
    10.3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与机制的讨论
    10.4 糖尿病社区管理服务提供与利用差异的讨论
    10.5 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附录1 样本县(区)基本情况
附录2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附录3 样本县(区)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公共卫生政策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知己健康管理联合中医养生护理在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上消、中消)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现状
        1.2.2 糖尿病患者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现象
        1.2.3 糖尿病的社区管理模式
        1.2.4 中医养生护理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2.1 研究样本
        2.2.2 样本计算
    2.3 研究方法
        2.3.1 病例分组
        2.3.2 干预方法
        2.3.3 干预观察的时间节点
        2.3.4 观察指标
        2.3.5 资料收集方法
        2.3.6 资料分析方法
    2.4 质量控制
    2.5 伦理原则
    2.6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基线分析_((人))
    3.2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糖尿病生化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3.3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糖尿病生化指标达标情况
    3.4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糖尿病知识水平评估情况
    3.5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改善情况
    3.6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率比较
    3.7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比较
4 讨论
    4.1 知己健康管理在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效果分析
    4.2 中医养生护理在社区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4.2.1 生活起居调节养生对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能力分析
        4.2.2 情志调节养生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分析
        4.2.3 传统健身运动对血糖的影响
        4.2.4 饮食调养对糖尿病饮食控制和中医症候改善的影响
    4.3 本研究的创新
    4.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2型糖尿病在社区慢病管理中护理干预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1 基本资料及医学指标
附录2 糖尿病相关知识测试问卷
附录3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
附录4 患者知情同意书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ITHBC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糖尿病的概述
        1.2 糖尿病自我管理
        1.3 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现状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研究假设
    5 理论及操作性定义
    6 理论依据
        6.1 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概述
        6.2 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6.3 理论框架
    7 研究路线图
研究设计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抽样方法
        2.2 排除与纳入标准
        2.3 样本量的估算
        2.4 分组方法
    3 制定干预方案
        3.1 成立课题小组
        3.2 制定健康教育手册
        3.3 构建干预方案
    4 干预措施
        4.1 对照组干预措施
        4.2 干预组干预措施
    5 研究工具和结局指标
        5.1 研究工具
        5.2 临床指标
        5.3 资料收集
    6 统计分析方法
        6.1 人口社会学与疾病相关资料
        6.2 干预前各指标基线资料
        6.3 干预前后各指标的变化
    7 质量控制
        7.1 设计阶段
        7.2 预实验
        7.3 实施阶段
        7.4 资料收集阶段
        7.5 资料的统计与分析阶段
    8 伦理学原则
结果
    1 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资料的基本情况
    2 两组研究对象基线比较
        2.1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2.2 干预前两组患者各评价指标基线比较
    3 干预效果评价
        3.1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的比较
        3.2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得分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社会支持水平得分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生命质量得分的比较
        3.6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干预效果分析
讨论
    1 基于ITHBC理论的健康教育对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2 基于ITHBC理论的健康教育对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
    3 基于ITHBC理论的健康教育对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
    4 基于ITHBC理论的健康教育对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社会支持的影响
    5 基于ITHBC理论的健康教育对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6 基于ITHBC理论的健康教育对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的影响
    7 基于ITHBC理论的健康教育对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
    8 基于ITHBC理论的健康教育对中年2 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和BMI的影响
结论与局限性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年2型糖尿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4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服务需求的现状调查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居家护理服务现状与需求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四章 初拟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
    1 组建科研小组
    2 居家护理模式构建依据
    3 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的原则
    4 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的过程与结果
第五章 修订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的社区实践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
    1 结论
    2 研究的创新之处
    3 本研究的局限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四、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卫生宣教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多管齐下,多方协作,共筑糖尿病防御坚固防线[J]. 陆慧. 中国社区医师, 2021(32)
  • [2]糖尿病患者肠道准备质量综合护理干预方案的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蔡丽华.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2型糖尿病患者体力活动不足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D]. 梁梦瑶.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4]探究真实世界下进食模式调整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D]. 殷紫薇. 江汉大学, 2021(01)
  • [5]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 汪哲宇. 浙江大学, 2021(01)
  • [6]基于补肾活血法的DKDⅢ~Ⅳ期慢病管理临床研究[D]. 高振桓.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山东省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 姚建森. 山东大学, 2020(02)
  • [8]知己健康管理联合中医养生护理在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上消、中消)管理中的应用[D]. 邱菊香.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基于ITHBC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张敏.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基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模式构建研究[D]. 何旭文.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