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以来我国结构转型的行业协会变化——从能源消费角度分析

1990年代以来我国结构转型的行业协会变化——从能源消费角度分析

一、90年代以来我国结构转变中的产业关联变动——从能源消耗角度所作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顾典[1](2021)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视角的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至关重要的阶段,传统的高投入、高增长的模式作用在逐渐弱化。自2015年起中国开始倡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十分明确。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粗放发展方式已经较难适应今后的发展需要,一方面这种生产方式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生产方式再难对经济发展形成先前那么显着的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状态、生态效率或者生态福利绩效的提高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也是很多学者研究的方向。他们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或者生态福利绩效提高的动力机制已经进行了一些比较深刻的研究,同时选择某个产业对生态效率或者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旨在进一步验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分别存在什么影响,并且比较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这两个视角进行研究时有什么异同。本文探寻产业结构与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也针对这两组对象之间的间接影响进行专门研究和定量分析。本文的重要创新点;首次提出了产业结构的绿色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绿色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绿色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本文共分八个章节,按逻辑顺序逐步展开。第一章为导论,按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包括对当前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分析,从而引出了生态发展和产业结构等有关的概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提高与我们强调的五大发展理念里的协调发展是统一的,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定要经历的过程;第二部分陈述了选题意义,选题正确是文章有价值的前提;第三部分、第四部分说明了该文的研究技术路线以及研究内容。导论这一章提纲挈领地讲述了本论文存在的价值,以及主体部分将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开展研究。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以下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产业结构对生态效率或生态福利绩效的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福利绩效或生态效率之间的间接影响。在通常的研究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合在一起的整体性的概念。生态效率的概念来源于可持续发展,西方最早开始对生态效率进行研究,国内的研究发展也十分迅速。生态福利绩效源于福利的概念,诸大建首次在国内提出了生态福利绩效的概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见仁见智,总体来讲趋于更加科学与全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原本是不同的研究范畴,对它们的研究看似诞生于两个不同的阶段,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又存在内在联系。在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的提升都是我们努力追求的发展方向。为此发现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或者直接影响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间接影响并加以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所以本文在综述部分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分析,试图找到一个合理的研究方向。第三章是经典理论及相关理论分析。本章分两大部分,首先分析了产业结构、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的经典理论,然后对本文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有关理论分析。产业结构经典理论部分介绍了克拉克、库茨涅兹、霍夫曼、钱纳里等人的观点及研究成果。生态效率经典理论部分介绍了鲍尔丁、科斯坦萨等人的观点及研究成果。生态福利绩效理论部分介绍了Daly、诸大建等中外学者的观点。这些经典理论一直是经济学的闪光点,启发了许多后来的学者,为相关的经济学领域研究指明了方向。以这些经典理论为基础,计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指标就有了理论依据。而且本章后面的相关理论分析与这些经典理论一脉相承。这些理论分析针对的是解决产业结构状态与生态效率的对应关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乃至他们之间的间接影响的剖析。本章为全文的理论打下基础,从而保证文章的出发点在理论上是正确的、有意义的。第四章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状态)、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进行了测度,并且对生态经济的两个指标视角下的脱钩和收敛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干春晖[1]倡导的泰尔指数是计算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较好的方法,而刘伟[2]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也是较好的计算方式。本文利用DEA多阶段方法对生态效率进行了测度。本人借鉴诸大建[3]的方法对生态福利绩效进行了测度。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梯度现象,产业结构高级化东部地区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数据来源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生态效率、生态福利视角下的脱钩结果不一样,但都是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破坏脱钩的衡量方法。虽然我国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但通过收敛性分析告诉我们,只要努力生态经济向更高水平迈进是可以实现的。第五章内容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生态效率对应关系的实证分析[4],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直接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在第四章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二者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排除了内生性。为了提高生态效率,在全国范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需要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比较显着的差异。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一阶滞后效应,不同的地区控制变量影响的显着性存在差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存在空间影响。同时本章还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的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生态化的内在需要和导向,所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影响生态福利绩效就不难理解。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一样,生态福利绩效也相应地处于不同的趋势。一般来讲,在工业化进程中如果生态福利绩效还没有跨过拐点,那么生态福利绩效还将继续下行。当生态福利绩效跨过了这个拐点,生态福利绩效就将重拾升势,真正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生态福利绩效的良性循环。在此章处于第五章和第七章之间,是本文主干承上启下的部分。通过stata分析,本章发现产业结构状态与生态效率有显着的对应关系,所以可以通过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适当的调整,为生态效率提升创造有利条件。本文还发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有显着的影响作用。本章内容也为第七章探索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间接影响机制奠定了基础。第六章是间接影响的实证分析。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电子信息技术、金融产业发展、清洁能源利用有促进作用,从而间接促进生态效率提高。相比较这些产业,在国内清洁能源相关的经济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几乎是空白。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作者借鉴与分析了他人选取的控制变量,发现虽然个别指标也较有代表性,但总体来看还是不够宏观与全面。所以本文尽量挑选最权威、最能涵盖清洁能源整体效果的数据,在实证后得出结论:清洁能源与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对于生态效率的提高具有显着的影响作用。清洁能源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我们可以通过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来提升影响机制的作用。本章还利用倍差法对清洁能源的影响机制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与前文分析结论一致。此外本章另外一部分是验证了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福利绩效之间具有显着的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整体来讲促进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耗中占比提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而这些间接影响效应的提升进而又促进了生态福利绩效的进一步改善[5]。同时,本章还针对清洁能源、循环经济这两种因素进行了门槛效应分析和、DID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二者可以互不干扰、因地施策。第七章是国际经验分析。本章旨在从他国找到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对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分析,指出他们的成功及不足之处。本文还对美国休斯顿和德国鲁尔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案例进行了深度分析,这两个案例对中国来讲极具现实意义。中国的中西部等地区正在经历痛苦的转型过程。美国和德国这两个地区的成功转型对中国现阶段的转型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第八章是本文结论的总结。本文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梳理了相关文献和理论,二是计算了生态福利绩效、生态效率、产业结构的状态指标(含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三是定量测算了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四是对前人没有专门研究的领域清洁能源进行了定量分析。作为政策咨询,本文认为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中西部地区可以加强清洁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培养。在东部地区需要对落后产能进行淘汰和输出,从而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本文还呼吁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拓展循环经济,提高循环经济的规模效应,从而使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更加协调快速的优化发展。

康旭华[2](2021)在《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当前,面对能源需求迅速增加与能源供给不足,生产生活用能与全面可持续发展两大矛盾,各国和地区纷纷选择合作以共同应对发展难题,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和全球气候谈判等为代表的能源合作屡见不鲜。在国内,能源及其相关的气候和低碳发展等问题也受到了中央和地方的高度关注,并积极寻求对内对外合作以保证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在此过程中,资源型地区作为能源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和承担者,同时也肩负着自身转型发展的历史重任。目前,资源型经济转型已经进入关键的时期,需要寻找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可行的实践措施。因此,将能源合作这一时代命题与资源型经济的转型需求相结合,从要素组合视角研究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不仅可以在理论上为中观层面能源合作相关问题奠定微观基础,为资源型经济相关学术研究开辟新的视角;还能够指导资源型经济转型实践,为其探寻突破路径。本文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系统论、空间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等理论,采用归纳演绎、比较静态分析、数理模型分析、案例研究和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层层深入展开研究。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支撑和立场与方法论指导,针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标与约束,阐明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必要性和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借鉴空间经济学和技术创新理论对要素水平与垂直联系以及系统超循环理论,从不同要素组合的水平和垂直方向作用及演进规律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吸收和运用雷布津斯基定理、增长极理论、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和社会再生产理论以及熊彼特制度要素作用理论,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展开比较静态分析、数理模型分析和逻辑推理。进而,运用案例分析法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典型资源型省份——山西省的能源合作及其对转型的作用进行了阶段性梳理,运用熵权法、OLS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等计量方法对山西、陕西、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甘肃、宁夏、青海、贵州、云南十个省(区)能源合作对其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影响效果进行实证检验,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1)本文针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标和约束,总结了资源型地区能源合作的动因,笔者认为资源型地区天然就是能源合作的参与者,需要立足自身禀赋优势,在政府引导下,有意识地通过多种能源合作获得多元要素,以参与水平分工;双向合作关系的建立有益于资源型经济转型;不同的能源合作类型将对资源型经济产生差别化作用,能源合作引入要素作为“负熵流”,对资源型经济耗散作用回归稳态会产生重要作用。(2)本文运用集聚与扩散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系统论分析发现,分析发现在能源合作带来的要素流动基础上,不同要素组合通过水平和垂直两个层面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产生作用。其中,水平层面作用是要素组合内部产生的实质性变化,表现形式依要素组合各异,主要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效率产生影响;垂直层面作用是要素组合在构成形态上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极化效应和均衡效应。二者此消彼长,共同影响着资源型经济中能源要素主导地位的涨落,促进了不同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的演进。(3)通过对能源贸易合作、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这四类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机理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在水平层面,能源贸易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能够产生收入效应,初期可促进其转型,而发展到一定程度则会产生相反的作用;能源投资合作通过结构效应和内涵效应可以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通过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可产生推动作用。在垂直层面,能源贸易合作通常会对能源要素产生极化效应,而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可以发挥极化效应或均衡效应,由此影响资源型经济能源要素的主导地位,从而影响其转型效果。(4)论文在运用熵权法对2005-2019年十个资源型省(区)资源型经济转型效果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分别采用OLS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法就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效果进行了基本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检验对象在检验期间参与能源贸易合作、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在水平层面分别通过收入效应、结构效应和内涵效应、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结构效应和溢出效应促进自身资源型经济转型;在垂直层面,分别通过极化效应(能源贸易合作)和均衡效应(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对能源要素主体地位分别产生强化和弱化作用,从而对资源型经济转型起到反向和正向影响。(5)通过采用案例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典型资源型省份——山西省的能源合作及其对转型影响进行阶段性梳理,本文得出结论:山西省的能源合作由量变到质变、从单向到双向,在不断演进中逐步实现合作领域的清洁化;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也随能源合作体系的不断完善、各类型能源合作内在质量的改善及相互间的联合开展,由能源产业内部到工业体系再到整个经济与社会体系,沿着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地区协调—生态环境的效果路径循序渐进地显现出来;能源合作是资源型经济实现转型的“捷径”之一;而开放程度不高、对高质量要素吸收不够,对转型引领作用不足、各类合作结合乏力与创新能力欠缺制约了山西省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发挥。(6)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认为资源型地区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政府需要有意识地引导资源型经济转型,立足自身禀赋优势,开展多种类型的能源合作,并根据转型需求吸收高质量要素,促进转型发展。在能源贸易合作中,应增加高附加值能源商品和能源服务贸易合作,促进能源合作向吸收高质量要素的方向发展,同时促进贸易收入的资本化。在能源投资合作中,应避免投机合作,积极利用外资,引导合作资本投向新兴产业和提升能源产业劳动力素质的领域。在能源技术合作中,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国内能源领域的创新合作,通过内部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加快技术研发与转化。目前,能源治理合作的发展尚未成熟,需要着力在能源基金利用与监管和生态保护机制建设,以及统一能源金融和碳交易体系等方面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尝试从要素组合水平层面和垂直层面作用角度分析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其中,借鉴前人将空间经济学的极化效应运用至要素组合的方法,进一步将要素在空间上的扩散效应转化为在经济体内要素构成上的均衡效应,补充并完善了相关理论,构建了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机理的分析框架。第二,本文在地区合作层面上,将能源合作划分为能源贸易合作、能源投资合作、能源技术合作和能源治理合作,并将散见于个别研究的具体化能源合作纳入同一个研究体系,运用同一研究范式进行系统性研究,并推演出不同类型能源合作间的演进规律,从而勾勒出能源合作体系的概貌,其中的个别观点和内容对今后相关问题研究的具有一定借鉴价值。第三,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能源合作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统计的部门和数据,本文选取山西省为代表,经过长期调研、数据搜集、整理,梳理出其参与各类能源合作的实际情况并进行了阶段性梳理,掌握了充足详实的现实数据和研究方法,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相关部门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的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是:第一,由于实证检验对象实际情况的限制,本文未将能源服务贸易合作纳入能源贸易合作的研究中。今后,可将能源贸易合作单独作为研究主题进行更为深入的剖析。第二,鉴于研究重心关系,在对能源治理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进行机理分析时,本文未对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加以区分,而是淡化了其中的差别,这也是作者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之一。第三,尽管本文已经竭尽所能对省级能源合作数据进行挖掘和梳理,但可能仍然存在一定欠缺。今后,笔者将进一步钻研统计方法,以便深化和完善对相关问题的研究。

杨姗姗[3](2020)在《我国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能源环境效应研究 ——基于CGE模型的测度与分析》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获得显着改善。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也给我国能源环境带来了诸多问题。其中,汽车产业虽然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发挥着稳增长与保就业的重要作用,但汽车保有量的快速提升,也对资源与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其集中反应在汽车使用量快速增加带来大量石化能源消耗与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等污染方面。作为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国家高度重视,提出以汽车能源动力消费结构调整为抓手,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政策,以此作为解决我国能源安全,减少碳排放问题的着力点。—般而言,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方向是动力电动化,使用共享化,以及驾驶智能化。其中动力电动化,即动力向新能源转型,是当前及今后—个时期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点。鉴于汽车产业链长、产值高、经济影响面大,推动其技术重大变动的产业政策必然会对相关产业乃至宏观经济带来较大影响。为了深入分析我国汽车产业动力电动化转型政策对各产业及其经济全局产生的能源环境影响,本文基于CGE理论模型构建了相应分析框架,力图给出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政策的能源环境效应测度,分析评价相关政策效果。显然该研究具有为落实国家高质量绿色发展战略,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评价提供经验数据支撑的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研究框架。1.导论。提出研究背景,综述相关文献,给出研究思路和框架。2.研究基础。基于一般均衡和投入产出基础理论,可计算—般均衡(CGE)理论模型,社会核算矩阵(SAM)理论方法等形成本文的研究基础。3.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给出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回顾评价,相关政策的归纳梳理。4.汽车产业-能源环境CGE模型的构建。基于汽车产业与能源环境的关系,划分国民经济产业部门,构建相关机制模型。5.SAM表编制。基于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编制相应SAM矩阵,为CGE模型求解提供机制数据基础。6.汽车产业相关政策的能源环境效应测度与评价。包括碳税政策、电费补贴政策以及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等。7.研究结论。本文在以下方面开展了创新性工作。与已有文献—般针对宏观政策构建CGE模型给予评价不同,本文基于我国针对微观目标精准施策的结构性调控政策评价需要,将汽车产业新能源相关微观支持政策与宏观碳税政策—起引入CGE模型,构建政策效应的模拟测度与评价框架。主要工作包括:1.提出我国汽车产业新能源动力转换对能源环境影响的测度与评价研究命题。2.基于汽车产业与能源环境的关系,划分国民经济产业部门,构建相关CGE机制模型。3.基于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编制相应SAM矩阵。4.促进汽车产业新能源转换政策的能源环境效应模拟测度与评价。主要研究结论。1.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可大幅度降低我国石化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降低比例随着新能源车占比的上升而提高。但现阶段由于技术瓶颈,新能源车成本普遍高于传统燃油车平均成本。以现阶段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占比,将会提高社会经济成本,对GDP、投资及社会福利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2.碳税对能耗和减排具有—定的正面作用,但对宏观经济、投资及社会福利产生冲击。因此,碳税的征收应与国家整体经济与技术发展阶段相匹配。3.电费补贴的实施,能够降低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消耗,同时减少整体碳排放量,有利于实现政策目的。同时,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宏观经济以及社会福利有着正面意义,具有较好的实施基础。

刘赢时[4](2020)在《基于收敛假说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但能源效率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随着世界能源供应日趋紧缺,“高能耗、低产出”的经济模式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日趋显现,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了增速换挡、结构调整与“新旧动能”转换时期,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换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实现集约型、节能型经济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综合运用产业经济理论、能源经济理论、现代经济理论,从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同步收敛的假定出发,通过理论分析、统计分析、收敛检验以及实证分析,层层递进研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经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在地区之间存在时空分异性特征,二者存在空间相关并呈现同步收敛趋势。产业结构调整将产生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分别作用与能源效率,但二者产生的效应侧重点不同。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存在线性影响以及空间溢出效应,在不同技术进步情形下,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存在非线性影响和门槛效应。本文的研究对于国家制定宏观经济和产业调整政策以及分区域施策,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能源效率提升双重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工作以及研究结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出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同步收敛假说并进行检验。基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趋于收敛的现实条件和能源效率呈现收敛趋势的特征事实,从资源优化配置的驱动作用、技术进步和扩散的推动作用、经济增长的目标倒逼作用、政府行为的制度溢出作用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同步收敛的内在关系。运用综合运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及俱乐部收敛方法,检验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各自收敛特征以及二者具有同步收敛性。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能源效率在2003-2017考察期内不存在σ收敛,但在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层面都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以及俱乐部收敛,各地区收敛态势以及各地区收敛速度不尽相同。第二,阐释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能源效率的内在机理。兼顾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方面,从作用机理、传导路径、效应分析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可以通过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作用于能源效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能源效率提高。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一二三产业占比及产业内调整直接传导路径影响能源效率,通过经济增长、城市化等间接传导路径影响能源效率。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效应可以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产生的效应侧重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的效应则侧重于技术效应,但二者均会通过不同的方式产生结构效应。通过这些影响效应可以使得单位能耗产出增加和能源利用结构优化,最终同步实现能源效率提升。第三,运用探索性数据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构建代表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评价指标并进行测算,运用ARCGIS绘制的空间趋势图和各区域空间趋势图分析时空差异,结果显示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在时空之间、区域之间都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特征,东部产业结构高级化远高于其他地区。我国各城市的能源效率指数基本上呈现先降后上升的趋势,但各地区的能源效率仍存在明显的差异,东部地区城市的能源效率最高,其他地区的能源效率显现不同程度的差异。进一步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时空关联,产业结构高级化与能源效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产业结构合理化与能源效率的关联关系具体在不同地区表现略有差异。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与两者的收敛性有关,收敛性越好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就越大。第四,采用城市数据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本文采用271个地级市2003-2017年的4065个样本数据,构建了面板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从更微观地层面分析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具有正向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调整对周围地区的能源效率水平的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这种空间溢出效应更强,而中部地区的这种空间溢出效应较弱。进一步构建了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存在非线性影响和技术门槛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为非线性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受技术进步水平影响,影响大小受门槛值不同而不尽相同。第五,基于收敛假说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影响的现实启示。研究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由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互相作用并推动不断优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有正向影响,这种正向影响更多来自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比较复杂,在不同的区域的表现也不一致。需要关注不同区域不同城市产业结构中资源错配、产业转移和劳动转移等,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收敛。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城市能源效率的影响受技术进步门槛值的直接影响,需持续关注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的影响。

孙红杰[5](2020)在《能源系统转型对减缓气候变化设定目标的响应及模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区域公平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球关注的研究热点。造成气候变化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核心都集中于能源系统。目前关于已发生的气候变化与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已相对较为成熟,但能源系统对未来减缓气候变化不同设定目标响应的相关研究还基本处于空白阶段。本文基于以往研究,系统梳理了50多年来全球、区域、国家等不同空间尺度能源消费演变的经验事实,归纳发展规律及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设定基准情景(CPol)、国家自主贡献情景(NDC)、2℃、1.5℃等四种不同气候情景,选取AIM/CGE,IMAGE,MESSAGEix-GLOBIOM,POLES,REMIND-MAgPIE及WITCH-GLOBIOM等六个综合评估模型对全球及区域尺度能源相关指标进行不同时间尺度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温升情景能源系统转变轨迹,判断趋势特征及差异,以及低碳经济指标的响应情况。通过假定2025年及以后全球各国在同一温升情景同一综合评估模型下,征收同一水平碳税,并将碳税作为能源投资的重要来源,以CPol情景为基准参照,测算不同温升情景各区域能源净投资缺口。同时进一步假定各区域能源净投资缺口全部自行解决,为方便不同经济水平区域的统一对比,将能源投资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值视为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对贡献指标;同时将不同温升情景下区域的政策成本(GDP损失值)与GDP比值和区域的政策成本(GDP损失值)占全球的比例,也视作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对贡献指标,从新的视角揭示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对气候变化减缓的相对贡献。并进一步考察对比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对未来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对贡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全球能源消费经验事实(1)19652018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增长了2.74倍,其中亚太地区增幅最大,对全球增长贡献了54.56%。发展中国家一次能源消费平均增速大于发达国家,部分发达国家呈负增长,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能源脱钩理论。50多年来,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规模及占一次能源的比例显着增大,同时核能、可再生能源(水能除外)的占比呈快速上升态势。(2)全球一次能源人均消费水平显着提高,但非洲、亚太地区、中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聚的区域一次能源人均消费一直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一次能源人均消费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输出国和发达国家。中国一次能源人均消费,2000年之前一直低于亚太地区平均水平,2008年之前一直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018年中国一次能源人均消费也仅为美国同期的32.87%。(3)全球电力生产稳步增长,以煤炭为主的火力发电占绝对比重,天然气、可再生能源(水能除外)发电占比呈上升态势。除亚太地区外,各地区发电能源均趋向以天然气为主的低碳能源。(4)过去的50多年,全球一次能源人均消费总体不平等程度呈减弱趋势。从地区来看,一次能源人均消费不平等程度,发达国家相对较小,发展中国家较大。化石能源中,全球天然气人均消费不平等程度最大,煤炭最小。全球非化石能源人均消费不平等程度显着大于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人均消费对一次能源人均消费的总基尼系数贡献率,发达国家高,发展中国家低。2、能源系统对不同温升情景的响应(1)全球未来一次能源供给规模,不同温升情景(NDC,2℃,1.5℃)相对于CPol(基准)情景,将会下降,越严格的温升情景,下降幅度越大。中长期来看,化石能源占比在CPol、NDC情景中呈上升态势,在2℃、1.5℃情景中呈下降趋势;非化石能源在所有情景中均呈上升态势。(2)一次能源供给规模从地区来看,相对于CPol基准情景,NDC情景LAM(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国家)、OECD90+EU(经合组织成员国和欧盟成员国)地区的一次能源供给下降幅度大于全球平均水平;严格温升情景(2℃,1.5℃)呈相反状态,ASIA(亚洲的国家,不包括前苏联、日本和中东地区)、MAF(非洲和中东地区国家)、REF(前苏联的国家)地区一次能源供给下降幅度大于全球平均水平。(3)全球电力生产,CPol基准情景燃煤发电的首要地位一直未变;NDC情景全球电力生产总量略低于CPol基准情景,但燃煤发电的绝对量并没有绝对减少;严格温升情景(2℃,1.5℃)相对于基准情景,全球电力生产短期内会呈一定程度下降,中长期将明显提高。严格温升情景下,化石能源发电占比短期内将控制在30%40%,中期内将控制在1%4%,可再生能源占主导;长期到2100年全球太阳能、风能发电合计占比将达70%以上。(4)各地区未来电力生产构成来看,在CPol、NDC情景,化石能源发电的占比随时间推移呈下降态势,到21世纪末占比仍在30%以上,风能、太阳能合计占比到21世纪末仍不会超过50%。严格温升情景下,中长期,各地区发电均将以太阳能、风能为主导。(5)越严格的温升情景对应CO2排放量的减幅越大。严格温升情景(2℃,1.5℃),CO2排放量呈持续下降态势,LAM地区(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率先实现CO2零排放,ASIA地区(除前苏联、日本和中东地区以外的亚洲国家)最晚实现CO2零排放;短期内大部分地区主要受能源强度影响,中长期主要受能源结构影响所致。3、不同温升情景能源投资缺口与政策成本(1)考虑碳税前提下未来能源投资缺口,从短期到中期来看,严格温升情景(2℃,1.5℃)全球能源投资缺口呈增大态势,全球能源投资缺口率最大点位于2050年左右,缺口率达47.24%(72.15%);中长期来看,全球能源投资缺口相对平稳。NDC情景全球能源投资缺口较小,长时间序列呈收敛态势,中长期全球能源投资缺口率小于1%。(2)从地区结合能源投资缺口角度来看,实现减缓气候变化预定目标,以ASIA为主的发展中地区难度更大。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投资国,约占全球能源投资的20.63%,但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赖高碳化石能源。中国与美国比较来看,CPol情景能源净投资基本皆能满足NDC情景能源净投资需求和短期2℃情景能源净投资需求;中长期来看,两国均存在较大的能源投资缺口,但中国能源投资缺口率明显大于美国及全球平均水平。实现2℃减排目标,从能源净投资角度来看,中国的相对付出远远大于美国及全球平均水平。(3)从相对政策成本视角来看:发达国家集聚的OECD90+EU地区仅在NDC(国家自主贡献)情景短中期承担全球64%左右的政策成本;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新兴经济体在严格温升情景(2℃,1.5℃)将一直承担全球80%左右的政策成本。(4)从相对政策成本国家视角来讲,中国在2℃情景、NDC情景(中长期)对全球GDP损失的贡献远远大于美国。这个分析结果应引起我们对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减缓气候变化责任与义务承担划分的再认识。基于以上研究分析,本文认为:实现严格减缓气候变化预定目标(2℃,1.5℃),若无国际机制协调帮助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未来面临的相对付出与其经济实力、所处发展阶段和碳排放的历史累计等均不匹配;为保证全球公平、可持续发展和更好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的预定目标,发展中国家参与减缓气候变化行动理应得到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的技术支持与资金帮助。本文研究有助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或国家筛选有效的能源发展策略,为制定适应气候变化减缓的相关政策提供实证依据,为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提供客观论据。

施淑蓉[6](2019)在《金融发展视角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母国能源消费效应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经济开放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能源消费量的急剧增加也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能源资源稀缺性的矛盾依旧尖锐。对外直接投资(ODI)作为中国开放经济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能源消费势必产生重要影响。同时,ODI作为一种国际资本活动,母国金融发展为其构建了第一道风险屏障,并对其投资规模、效率及母国能源消费效应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现有研究鲜有涉及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及金融发展的影响。鉴于此,本文首次在金融发展视角下系统考察发展中国家ODI对母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在经验上丰富了有关ODI与能源消费关系的相关讨论,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为优化中国ODI策略、提升金融发展服务能力和实现节能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依据国际投资理论、金融发展理论等基本理论与现有相关研究,形成本论文选题、研究内容框架,并遵循“提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证检验→政策启示”的一般研究问题思路展开金融发展视角下中国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与现有理论研究背景明确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发展中国家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的机制,金融发展在发展中国家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中的调节机制,明晰中国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的机制及金融发展的调节效应。其次,在问题的引导下,本文首先构建了开放经济下ODI影响母国能源消费的一般均衡模型,采用数理推导分析了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的机理,发现ODI主要通过技术效应、结构效应与规模效应影响母国能源消费;其次,在机理模型的基础上,本文通过逻辑推导系统分析了发展中国家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的一般机制、基于东道国异质性的发展中国家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机制;最后,基于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的机制与金融发展的基本功能分析了金融发展在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中的调节机制然后,在实证检验部分,本文根据发展中国家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机制与金融发展调节机制,在对中国ODI、能源消费与金融发展的典型事实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存在性→调节性→异质性”的实证检验逻辑,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结构方程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前沿计量分析方法对中国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及机制的存在性、金融发展的调节效应进行检验。存在性旨在检验中国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及机制的存在性,通过检验发现中国ODI是导致母国能源消费总量增加的因素之一,同时也积极促进了能源效率的提升;中国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主要通过结构效应机制与规模效应机制实现,技术效应机制并不通畅。调节性旨在检验金融发展在中国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中的调节效应,通过检验发现:在中国ODI产生母国“三效应”阶段,金融发展对ODI的母国“三效应”均存在调节作用。具体而言,金融发展规模对ODI母国“三效应”均存在积极调节;金融发展效率对ODI母国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存在积极调节;金融发展结构对ODI母国技术效应存在积极调节,对ODI母国结构效应则存在干扰调节。在中国ODI通过母国“三效应”能源消费阶段,金融发展主要在规模效应机制中存在积极调节作用。异质性则基于东道国异质性对中国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及机制、金融发展调节效应进行检验,检验发现,中国逆梯度ODI显着促进母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金融发展规模在中国逆梯度ODI母国技术效应中存在积极调节效应,金融发展效率在顺梯度ODI通过规模效应机制影响母国能源消费过程中发挥更充分的调节作用,而金融发展结构在中国逆梯度ODI与顺梯度ODI母国“三效应”影响能源消费阶段均不存在调节作用。最后,根据发展中国家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及金融发展调节机制的理论分析、中国ODI、能源消费及金融发展典型事实特征考察及实证检验结论,本文提出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中国应加速对发达国家开展战略资产寻求型ODI;优化ODI行业布局,实现ODI行业结构、母国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的多重优化;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自主创新与技术转化能力;改善金融发展质量,提升金融支持力度。

明梓[7](2019)在《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耦合程度时空演化及解耦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能源的大量消耗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持之一。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能源消费呈现总量大,效率低,能源浪费严重的特点,形成了不合理的产业和能源结构。同时,对能源的不合理开采和低效利用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阻碍经济增长,而且威胁着居民健康。使经济增长摆脱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换言之实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解耦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现有的解耦研究多针对我国能源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关系,以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为对象的解耦研究较少。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解耦状态演化及优化研究上。解耦(Decoupling)也被称为“脱钩”,是指由经济活动总量带来的环境冲击减轻,使两者的耦合程度不断降低甚至最终消除耦合关系的过程。这种环境冲击包含物质或能源投入和由物质、能源引起的污染物排放两方面。因此,解耦研究包含去物质化和去污染化两个角度,本文的研究主题,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解耦,属于去物质化角度。关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解耦的量化研究,通常需要对两者的解耦状态进行测度。解耦状态反映了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程度,耦合程度越低,两者的解耦状态越好。本文首先在对现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性理论、弹性解耦理论,构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解耦的理论框架。其次,基于该理论框架,通过建立多层次指标体系,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解耦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明确各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驱动方向和程度。再次,本文建立了基于动态自适应时间采样的解耦状态测度模型,从全国和地区层面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在1996-2016年间的耦合程度演化情况进行分析,明确不同时期两者的解耦状态。最后,根据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解耦的理论框架和驱动因素,建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能源消费量、经济增长量、解耦状态进行情景预测;将改进的解耦优化算法运用于神经网络模型,以能源、经济相关的规划目标为约束,对三者进行优化分析;通过对比优化、预测的结果和输入参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未来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解耦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经济规模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经济规模效应对能源消费的驱动作用为正向,该效应促进了能源消费量的增长,而能源强度效应为负向驱动,能源消费量的变化将最终影响整体解耦状态。东部地区受能源强度、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城镇化效应影响程度高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居民生活水平效应分别对西部和东北地区产生较大影响;能源结构效应对四个地区的驱动方向和程度均不稳定。第二,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在1996-2016年间基本处于弱解耦状态,表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耦合程度有所下降,能源效率提高,然而效率提高的程度有限,能源消费量仍然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研究期内,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解耦状态恶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耦合程度变高,东部和东北地区的解耦状态相对稳定;解耦演化水平是反应解耦状态和演化稳定性的综合指标,1996-2016年间仅有东北地区的演化水平呈上升态势,其余三个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第三,通过对比解耦优化、基准和政策情景预测的结果及相应输入参数进行分析,得到提升我国未来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解耦状态的政策建议: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人口素质;推进能源结构清洁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不断提高我国创新驱动能力。优化后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指标在2020年和2030年全部超额实现相关规划目标,而情景预测结果仅实现了能源消费规划目标,没有实现经济规划目标;优化后的解耦状态总体优于预测解耦状态,相关政策规划对于提高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解耦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在吸收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解耦进行了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创新。一是突破性的构建了用于解耦驱动因素分析的多层次指标体系,提升了解耦因素分解的系统性。二是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解耦状态测度模型的动态自适应时间采样方法,降低了解耦状态测度中对时序区间划分的主观性,提升了结果的合理性,同时对解耦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补充。三是将地区差异引入解耦状态预测全国模型,有效提高了模型预测的精确度。四是首次将差分进化算法应用于解耦优化研究,并对现有的算法进行改进,提升了算法的全局优化性,提高了优化研究中结果的质量和可靠性。

吕玉兰[8](2019)在《城镇化背景下中国能源消费问题的多尺度时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过程,伴随着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镇化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对建筑材料、化学、冶金等能源密集型行业的需求;城镇化带来的生产集中和产业集聚,改变了产业结构和能源利用方式;生活在城市的集中,导致通勤和出行的次数和距离增加、对物质和生活资料运输的增加,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带来对家电等设备的需求增加;当然城镇化过程伴随的经济规模扩张、技术提高和产业结构升级,也影响对能源的需求。可见城镇化具有改变能源消费的内在动力机制,而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环境污染和气候变迁的成因之一。2014年,中国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表明中国城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中的一个要求就是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城镇化发展模式,集约节约利用能源等资源,建设绿色城镇化。为建设能源节约和生态友好的新型城镇化,有必要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中国城镇化和能源消费的现状如何?中国城镇化是如何影响能源消费的,这一过程在空间上是如何传导的?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在中国各地区的差异性和不平等性,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在时空上是如何演化的?除了总量控制的目标外,能源效率也是中国能源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城镇化是否也对能源效率产生了影响?本文将对以上的问题从国家、省和城市三个空间尺度进行分析。首先,通过生态现代化、城市环境变迁理论、紧凑城市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消费者偏好理论和城镇化发展阶段理论,以及对已有研究的综述,分析了城镇化影响能源消费和效率的机制,建立了城镇化和能源之间关联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城镇化和能源消费的现状的分析,尤其是通过对中国的能源供给、能源消费、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对比,探究中国的城镇化和能源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考虑到地区经济关联、消费偏好的不可分割和共同能源政策等导致的能源空间溢出和空间集聚,使用空间模型识别了城镇化对总能源消费和煤炭消费和电力消费的影响在空间上的传导机制,然后通过带交互效应项的空间模型检验了城镇化和六大部门对能源消费的交互影响。不论在省级数据还是地级市数据上,能源消费的空间滞后项都是显着正向的,提示我们地区能源消费存在空间溢出现象,在考察城镇化改变能源消费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空间效应的存在,要充分利用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加强区域政府在节能减排上的合作、完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在地级市分地区的分析中,发现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在地区之间存在异质性,这启发进一步检验在不同空间上城镇化的作用的演化。对六大部门的研究中发现城镇化过程中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抑制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受工业化影响,城镇化过程中第二产业的扩张共同促进了能源消费的增长。第三,通过地理时空加权模型分别对省级和地级市的能源消费演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城镇化增加能源消费的作用减弱,逐步呈现出负向或不显着的影响,这说明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集聚效应得到发挥、节能和环保意识增强,而在空间上的影响大致呈现出一种阶梯状分布。在省级数据的研究中发现,地区生产总值的结果显示,在部分地区已经到达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曲线中下降的部分。对地级市的研究发现城市之间的时空差异更大,地区内部的各城市之间也不能实施一刀切的政策。第四,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算发现,持续性效率占主导地位,数值分散且地区间差异大,由于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的存在,生产中长期存在设备和技术水平低下问题,能源效率更多的受到系统性因素、管理和规制等的影响,这也与中国五年规划实施的能源政策比较一致,制定能源政策时更多的应该从长期效果出发,改善系统性因素,建立长期的节能目标和环境规制政策。而较高的短暂性效率水平说明非系统性因素对效率的影响不大,短期无效率行为被控制的相对比较好。城镇化对持续性和短暂性能源效率都存在负向的影响,应该更加注重提高城镇化过程中各部门的用能效率来实现节能。最后,从能源供给革命、地区协调发展、地区差异化政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提出了城镇化过程中节约能源的政策,并从消费侧出发,根据城镇化建设中各部门能源消费行为,对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主要能耗部门提出了具体的节能措施和政策建议。

周倩玲[9](2019)在《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 ——基于加总数据和企业数据》文中提出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大量消耗,随着大量化石能源的消耗和利用,一方面能源储量在不断下降,能源安全会威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使用化石燃料所造成的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严峻。探讨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以及研究如何提高能源效率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改善环境污染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全国层面来看,关于能源效率的变动,学界通常将其分解为产业结构转移带来的能源强度变动,以及产业内整体效率变动带来的能源强度变动,那么近年来这两部分分别对能源效率提高的贡献有多少?从地区层面来看,不同地区的能源效率差异较大,影响地区间能源效率差异的原因都有哪些?资源充裕的地区因要素禀赋优势,更容易汇聚更多的高能耗产业,但是,同一行业内的企业如果在不同地区生产经营,其能源效率会有差异吗?此外,从行业内的角度来看,能源行业以及高能耗行业,会存在什么问题?税收政策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呢?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在以往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全国、地区以及企业三个层面,从由宏观到微观的研究视角进行分析。相对应地,本文所搜集和分析的数据也分为三类,一是全国加总数据,二是地区加总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统计年鉴),三是企业层面数据(来自于全国税收调查数据),主要包括企业能源消耗以及主要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数据。在不同层级的研究中,针对不同问题,使用不同的数据以及不同的研究方法。本文具体的研究脉络如下:首先是导论,主要阐述了全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描述了主要的研究内容、方法,展示了研究框架,以及本文的学术贡献与不足之处。第一章为文献综述,本章系统地梳理了关于能源效率测度方式、能源效率影响因素、能源及相关行业的错配研究以及资源税和增值税对能源效率影响的相关文献,并对每一部分的文献进行总结以及简要评述。第二章从全国层面进行研究,使用LMDI分解方法,将总体能源强度变动分解为产业结构转移引致的结构效应和产业内效率提升引致的效率效应,LMDI分解结果表明,工业行业内效率提升是我国能源效率提升的主要贡献来源。因此,基于这一发现,本文第五章将针对行业内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重点分析。第三章和第四章为地区层面的横向研究,其中,第三章基于地区加总数据,分别使用能源强度和全要素能源效率两种测度方式对地区能源效率进行测度和对比分析,其中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度使用DEA-BCC方法以及Malmquist指数方法。第四章根据第三章测算的地区能源效率差异的特征事实,进行了地区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初步探究,认为地区能源效率存在资源诅咒,同时使用空间计量方法,再次验证了结论的稳健性。地区层面的能源效率必定会与地区产业结构有关,那么同一行业内的企业,在不同地区,能源效率会存在差异吗?本文第五章使用企业数据,对这一疑问进行解答。由相同行业的企业数据计算得出的特征事实显示,同一行业内的企业能源强度存在显着的区域差异性。在回归中控制了个体固定效应,即控制了行业差异的影响,再次证明资源诅咒的存在,控制了空间溢出效应后,结论也依然稳健。同时在第五章的回归分析中,也考察了企业特征对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除了企业能源效率问题,能源行业及相关的高能耗行业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第六章在第五章的基础上,使用企业数据,对能源行业的内部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在HK模型框架基础上,重新设定错配楔子测算所有二位行业的错配程度,结果发现能源行业及一些高能耗行业的错配程度较高,即行业内不公平程度较严重。税收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对能源效率是否有效呢?在第七章中,首先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地区资源税和能源效率的关系,发现资源税是无效的。第二节使用连续DID方法考察增值税转型改革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发现增值税改革通过提高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提高了能源效率。通过上述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在全国总体的能源效率方面,建国以来,我国能源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仅在大跃进时期,以及工业化进程前期呈上升趋势1。对近二十年的能源强度做LMDI因素分解,结果表明,产业内部的效率效应贡献率在大部分年份超过60%,分行业来看,工业的能源效率提升对整体能源效率提升做出了最大贡献,并且本文还发现,在经济下行阶段,结构效应反而导致了能源效率的下降,说明经济形势较差的时候,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高能耗产品的需求,影响了能源效率的提升。第二,从地区层面来看,无论使用何种测度方式,都表明能源禀赋充裕的地区其能源效率较低。对地区能源效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证明资源诅咒的存在,且随着地区电力投资比重的提高,能源效率随之下降;外商直接投资在大部分地区都能够提高能源效率,但是在东北地区,引进外资带来的污染洼地效应大于技术溢出效应,外商直接投资不能够提高能源效率;地区技术水平的提升能够显着提高地区能源效率。使用全要素能源效率以及使用空间计量方法做稳健性检验,结论一致。第三,从企业层面来看,即使是排除了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资源诅咒依然存在,禀赋充裕的地区企业能源效率较低,且能源禀赋对于高能耗行业影响程度更大。此外考察企业特征对企业煤炭能源强度的影响,发现能源效率存在规模效应,企业规模越大,能源效率越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越高,能源效率也越高;而对企业的油类能源效率,资源诅咒不成立,但是企业油类的能源效率依然存在规模效应。另外,使用企业数据研究行业的错配问题,发现能源行业及一些高能耗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错配较严重。这意味着在这些行业既存在大量的高效率企业,又存在大量的低效率企业。错配导致效率损失,如果在一个完美的市场中,低效率的企业会逐渐退出市场,说明在能源及相关行业,一些低效率的企业没有退出市场。第四,从税收政策效果来看。首先,针对调控资源开采的资源税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资源税一方面通过提高能源价格来提升能源效率;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税的税收收入全部归于地方,资源税通过财政激励效果,增加开采规模而加剧资源诅咒,从而降低能源效率,在这两种机制的影响下,大部分地区资源税与能源强度不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而对企业生产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增值税转型改革,则显着提高了企业的能源效率,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增值税改革通过刺激高能耗行业的企业进行固定生产设备投资,从而提高其能源效率。

谢明华[10](2019)在《能源转型视角下中国天然气供需及其安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安全是国家资源和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能源转型进程的加快,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开始持续上升。从2007年开始净进口天然气,仅经历了十年左右时间,中国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就升至37.9%。2018年中国进一步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天然气进口依存度达到45.3%。迅速上升的进口依存度以及趋于频发的天然气安全事件引起政府、企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天然气安全成为继石油安全之后又一个事关中国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安全问题。自上世纪70年代爆发石油危机以来,能源安全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研究的焦点问题。早期的能源安全观主要是以保障石油供应稳定和价格稳定为核心,而随着天然气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的不断上升,天然气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些年来,关于天然气安全的研究逐渐增多,但从能源转型的理论视角来研究天然气安全问题的文献尚不多见。由于不同能源之间具有替代性和互补性,仅仅研究其中一种能源的发展趋势,可能会忽略由于能源供需格局和相对价格变化引起的系统调整和相互适应。本文以能源转型为切入点,从更加系统的视角分析了经济增长、能源转型与天然气安全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了建国以来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变化趋势,以及由于供需缺口不断扩大造成的天然气安全问题。相关分析及实证研究,拓宽了天然气供需安全研究的视角,可为能源转型和天然气安全保障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创新点和特色包括以下几方面:(1)运用隐马尔科夫模型(HMM)模拟能源转型背景下不同能源类型之间的补充和替代关系。从原理上看,隐马尔科夫模型的优点在于引入GDP增速作为能源结构调整的观测变量,并基于历史数据的运算在GDP增速与能源结构调整之间建立一个相互参照的自我学习机制,使其更加接近经济和能源发展相互作用的实际。为了比较不同模型和情景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设置隐马尔科夫模型、马尔科夫模型规划约束、马尔科夫模型自然演变三种情景进行预测,实证结果显示,2035年中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分别为16.5%、17.3%和13.6%,折合天然气需求量分别为6975、7316和5748亿立方米。通过与历史数据的比较,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且与相关文献的预测结果较为接近,表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相对稳定情况下,结构化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能源转型过程中各种能源之间相互替代、相互补充的演进过程。其中,隐马尔科夫模型预测的值介于自然演化情景和规划约束情景之间,且与规划约束情景的预测结果较为接近,验证了两种模型预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合理性。因此,隐马尔科夫模型不仅可以用于能源结构预测,也可用于矿产资源、农产品等类似问题的结构化预测研究。(2)基于油气峰值理论对中国天然气的峰值产量和峰值时间进行预测。与已有的研究不同在于:一是对关键变量进行了辨析,最终可采资源量(URR)是影响天然气峰值产量和峰值时间的关键变量,不同的文献对于URR的理解和假设有所差异,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URR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基于估计探明率来估算最终可采资源量的方法更符合实际,并分不同的URR情景对天然气峰值产量和峰值时间进行预测;二是尽可能使用数据可获得的最长的样本区间(1957-2017年);三是进一步从能源投资回报值(EROI)的角度分析资源稀缺性、天然气峰值与能源转型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预测结果与历史产量的拟合度较高,整体走势符合Hubbert模型的“钟形曲线”规律。在天然气最终可采资源量保持现有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全口径天然气峰值产量为1967亿立方米,峰值年份约为2032年。(3)针对迅速上升的天然气进口依存度问题,构建了天然气供需安全指标体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天然气安全的关键因素进行识别。基于前述供需预测结果,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中国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将分别达到53%、60%、65%和72%。应该关注的是,天然气进口依存度仅仅是反映天然气供需安全状态的一项重要指标,还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天然气供需安全水平。本文从供应、需求、进口三个方面选取15项指标衡量天然气供需安全状态,从中美比较的视角出发,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天然气供需安全的主要因素进行识别并测算综合评价分值。实证结果表明,自1992年以来中国天然气供需风险先是缓慢下降,而后到2005年出现逆转开始上升。而美国天然气供需风险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在缓慢上升中出现小幅波动。总体来看,中国的天然气供需风险大于美国。本文提出,天然气供需安全应该有两种内涵,一种是天然气需求与供给体系在天然气价格相对平稳波动的情况下,实现长期发展趋势上的稳定;另一种是天然气需求和供给体系能够对短期内的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迅速和及时地做出反应。本文将年度数据和月度数据相结合,对天然气供需安全的长期风险和短期风险进行衡量,拓展了天然气供需安全研究的方法思路。(4)把不同类型的非常规天然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以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办法,运用TOPSIS方法构建了非常规天然气产业投资评价模型,通过对现状分析和理论研究填补了非常规天然气投资选择综合评价实证研究领域的空白。增加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有助于抑制快速上升的天然气进口依存度,降低天然气供需风险。通过综合比较影响非常规天然气投资前景的各个因素可以发现,在不同的视角下,政府和企业对于非常规天然气投资开发优先次序的评价略有差异,综合考虑政府和企业的不同权重,非常规天然气产业投资的优先顺序依次为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和天然气水合物。总的来看,在中国经济转型和能源转型同时加快的背景下,面对天然气需求增长快速而产量增长乏力的偏离趋势,天然气进口依存度持续上升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天然气进口量升至第一的国家而言,过度依赖进口天然气来满足国内需求,显然是存在长期“隐患”的。天然气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也是资本投机追逐的全球性大宗商品,在全球地缘经济政治复杂多变的格局下,中国应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境内外天然气勘探开发投资,尽可能延缓天然气依存度迅速上升的趋势,为推进能源转型过程中增强天然气自主保障能力争取时间和空间。

二、90年代以来我国结构转变中的产业关联变动——从能源消耗角度所作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90年代以来我国结构转变中的产业关联变动——从能源消耗角度所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视角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
        二、产业结构高级化
        三、结构主义发展理论
        四、区域经济学的理论
        五、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第二节 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理论研究综述
        一、生态效率
        二、生态福利绩效
        三、其他生态有关理论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影响的研究综述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经济耦合机制的研究综述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间接影响的研究综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公式模型构建
    第一节 产业结构、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发展规律的理论分析
        一、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
        二、生态效率的发展规律
        三、生态福利绩效的发展规律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直接影响和耦合的机理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直接影响和耦合的机理分析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直接影响和耦合的机理分析
    第三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间接影响的机理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间接影响的机理分析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间接影响的机理分析
    第四节 理论模型构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心变量测度及生态经济指标的脱钩收敛分析
    第一节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方法的选择
        二、测度的过程和结果
        三、产业结构测度结果分析
    第二节 中国生态效率
        一、方法的选择
        二、测度的过程和结果
        三、测度结果分析
    第三节 中国生态福利绩效
        一、方法选择
        二、测度的过程和结果
        三、结果分析
    第四节 脱钩分析
        一、生态效率脱钩分析
        二、生态福利绩效脱钩分析
    第五节 收敛性分析
        一、生态效率收敛性分析
        二、生态福利绩效收敛性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直接影响分析
    第一节 耦合及解耦分析
        一、耦合分析
        二、解耦分析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一、变量和数据说明
        二、模型的设立
    第三节 基本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二、变量处理及实证分析
    第四节 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间接影响分析
    第一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效率的间接影响分析
        一、清洁能源的间接影响分析
        二、第二产业比重的间接影响分析
        三、互联网的间接影响分析
        四、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分析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福利绩效的间接影响分析
        一、清洁能源的间接影响分析
        二、循环经济的间接影响分析
        三、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分析
        四、城镇化的间接影响分析
    第三节 生态效率视角清洁能源的门槛效应研究及DID分析
        一、清洁能源生态效率门槛效应研究
        二、DID分析
    第四节 生态福利绩效视角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的门槛效应研究及DID分析
        一、门槛效应研究
        二、DID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经济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如何判断产业结构、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优劣
    第二节 某些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一、美国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二、德法英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三、日本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生态福利绩效的分析
    第三节 国际案例分析及启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第三节 后续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简历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2)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依据和论文的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能源合作模式、机制与效应研究述评
        1.2.2 资源型经济转型研究述评
        1.2.3 分工合作中要素变动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影响研究述评
        1.2.4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影响研究述评
        1.2.5 研究文献总体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能源合作
        2.1.2 资源型经济转型
        2.1.3 要素流动与要素组合
    2.2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在能源合作中的应用
        2.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合作”理论在能源合作中的应用
    2.3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动因
        2.3.1 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目标与约束
        2.3.2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必要性
        2.3.3 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有序”运行
    2.4 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的作用分析
        2.4.1 要素流动下要素组合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2.4.2 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的水平和垂直层面作用
    2.5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演进规律
        2.5.1 资源型经济能源合作的类型划分
        2.5.2 资源型经济不同能源合作类型的演进规律
    2.6 小结
第3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1 能源合作中要素组合作用的一般机理分析
        3.1.1 能源合作要素组合水平作用的基本假定
        3.1.2 能源合作要素组合水平层面作用的一般机理分析
        3.1.3 能源合作要素组合垂直层面作用的一般机理分析
    3.2 能源贸易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机理分析
        3.2.1 贸易在能源合作中的作用
        3.2.2 能源贸易合作中要素的水平层面作用机理
        3.2.3 能源贸易合作中要素的垂直层面作用机理
    3.3 能源投资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3.1 资本要素的作用
        3.3.2 能源投资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比较静态分析
        3.3.3 能源投资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数理分析
        3.3.4 能源投资合作垂直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4 能源技术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4.1 技术要素的作用
        3.4.2 能源技术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比较静态分析
        3.4.3 能源技术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数理分析
        3.4.4 能源技术合作垂直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5 能源治理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3.5.1 制度要素的作用
        3.5.2 能源治理合作的水平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5.3 能源治理合作水平层面作用机理的数理分析
        3.5.4 能源治理合作垂直层面作用的机理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实证检验
    4.1 资源型经济转型效果的评价体系构建与结果分析
        4.1.1 检验对象的确定
        4.1.2 评价体系构建与方法选择
        4.1.3 资源型经济转型效果评价
    4.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解释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中介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2.3 控制变量的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4.3.1 基准回归模型构建
        4.3.2 水平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4.3.3 垂直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4.4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与基准回归分析
        4.4.1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4.4.2 模型的基准回归分析
    4.5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中介效应检验及结果分析
        4.5.1 水平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检验及结果分析
        4.5.2 垂直层面作用的中介效应检验及结果分析
        4.5.3 实证检验结论
    4.6 小结
第5章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案例分析
    5.1 起步阶段(1978-1991):单一贸易合作作用甚微
        5.1.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1.2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2 全面发展准备阶段(1992-2000):投资合作促进内部结构优化
        5.2.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2.2 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3 全面发展阶段(2001-2012):技术合作提升发展能力
        5.3.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3.2 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4 成熟引领阶段(2013 至今):完善的合作体系全面促进转型
        5.4.1 能源合作开展情况
        5.4.2 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
    5.5 山西省能源合作及其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5.5.1 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作用的特点
        5.5.2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能源合作存在的问题
        5.5.3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合作作用的政策方向
    5.6 小结
第6章 加强能源合作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
    6.1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贸易合作的政策建议
        6.1.1 调整能源贸易合作结构与提高商品附加值并重
        6.1.2 积极拓展能源服务贸易合作
        6.1.3 合理分配能源贸易合作收入
    6.2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投资合作的政策建议
        6.2.1 规避能源投资合作中的投机行为
        6.2.2 积极引导新兴产业投资合作以优化能源投资结构
        6.2.3 提升劳动力素质促进外生比较优势内生化
        6.2.4 扩大外资规模与引导外资投向并重
    6.3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技术合作的政策建议
        6.3.1 通过技术创新合作提升行业竞争力
        6.3.2 多渠道加强国内能源技术合作
        6.3.3 促进能源产业产学研融合发展
    6.4 资源型经济转型中促进能源治理合作的政策建议
        6.4.1 通过能源治理合作提高合作红利
        6.4.2 加强能源合作中的基金使用监管
        6.4.3 发展绿色金融合作以推进能源金融体系建设
        6.4.4 积极融入碳交易体系
        6.4.5 完善生态保护机制以提高合作意愿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成果

(3)我国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能源环境效应研究 ——基于CGE模型的测度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相关背景
        1.1.2 研究现实意义
        1.1.3 研究理论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产业升级理论
        1.2.2 汽车产业相关研究
        1.2.3 能源环境理论与政策
        1.2.4 CGE模型相关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主题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性工作
第2章 CGE模型理论基础
    2.1 基础理论
        2.1.1 一般均衡理论
        2.1.2 投入产出分析理论
    2.2 模型构建基本原理
        2.2.1 经济主体行为模型
        2.2.2 模型的闭合
        2.2.3 模型的检验
    2.3 社会核算矩阵理论
        2.3.1 社会核算矩阵概念
        2.3.2 社会核算矩阵作用
        2.3.3 社会核算矩阵理论基础
第3章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3.1 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3.2 汽车产业转型与升级
    3.3 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
第4章 汽车产业-能源环境CGE模型
    4.1 模型设计
        4.1.1 模型假设
        4.1.2 模型框架
    4.2 部门划分
    4.3 CGE模型设计
        4.3.1 生产模块
        4.3.2 收入分配与储蓄模块
        4.3.3 消费需求模块
        4.3.4 对外贸易模块
        4.3.5 模型均衡与闭合
        4.3.6 能耗碳排放模块
        4.3.7 社会福利模块
第5章 模型数据基础:SAM表
    5.1 社会核算矩阵(SAM)编制
        5.1.1 社会核算矩阵(SAM)基本结构
        5.1.2 社会核算矩阵(SAM)编制原理
        5.1.3 宏观SAM编制
        5.1.4 汽车产业能耗碳排放专项SAM编制
    5.2 参数标定
    5.3 模型求解
    5.4 模型检验
        5.4.1 一致性检验
        5.4.2 平衡性检验
        5.4.3 敏感性检验
    5.5 小结
第6章 汽车产业政策能源环境效应
    6.1 碳税政策效应
        6.1.1 政策情景
        6.1.2 模拟测度
    6.2 新能源汽车使用电费补贴政策效应
        6.2.1 政策情景
        6.2.2 模拟测度
    6.3 新能源汽车发展效应
        6.3.1 政策情景
        6.3.2 模拟测度
第7章 研究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汽车产业政策优化分析
    7.3 启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4)基于收敛假说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研究
        2.1.1 产业结构变动与优化的研究
        2.1.2 产业结构调整测度的研究
        2.1.3 产业结构调整空间关联的研究
    2.2 能源效率的相关研究
        2.2.1 能源效率测算方法的研究
        2.2.2 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2.2.3 能源效率区域差异性的研究
    2.3 收敛性的相关研究
        2.3.1 经济收敛的研究
        2.3.2 能源效率收敛的研究
        2.3.3 产业结构调整收敛的研究
    2.4 关于产业结构与能源效率关系的研究
        2.4.1 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
        2.4.2 能源效率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
    2.5 研究述评
第3章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能源效率的理论分析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
        3.1.2 能源效率的概念及界定
        3.1.3 收敛性的概念及内涵
    3.2 相关理论基础
        3.2.1 产业结构理论
        3.2.2 经济增长理论
        3.2.3 收敛假说的理论基础
        3.2.4 能源效率的理论来源
    3.3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能源效率的作用机理分析
        3.3.1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能源效率的作用机制
        3.3.2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能源效率的传导路径
        3.3.3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能源效率的影响效应
    3.4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同步收敛假说的提出
        3.4.1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趋于收敛的现实条件
        3.4.2 我国能源效率呈现收敛趋势的特征事实
        3.4.3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同步收敛的内在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测度及时空分异特征
    4.1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测度与时空格局演化
        4.1.1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评价指标的构建
        4.1.2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测度结果与时空差异
        4.1.3 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测度结果与时空差异
    4.2 我国能源效率的测度与时空差异特征
        4.2.1 我国能源效率评价指标的构建
        4.2.2 我国能源效率测度结果与时空差异
    4.3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时空关联表现
        4.3.1 四大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关联
        4.3.2 东部地区省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关联
        4.3.3 中部地区省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关联
        4.3.4 西部地区省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关联
        4.3.5 东北地区省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关联
        4.3.6 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线性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的收敛性检验
    5.1 收敛检验方法
    5.2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收敛性检验
        5.2.1 产业结构合理化σ收敛检验
        5.2.2 产业结构合理化绝对β收敛检验
        5.2.3 产业结构合理化条件β收敛检验
        5.2.4 产业结构合理化俱乐部收敛检验
    5.3 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收敛性检验
        5.3.1 产业结构高级化σ收敛检验
        5.3.2 产业结构高级化绝对β收敛检验
        5.3.3 产业结构高级化条件β收敛检验
        5.3.4 产业结构高级化俱乐部收敛检验
    5.4 我国能源效率收敛性检验
        5.4.1 能源效率σ收敛检验
        5.4.2 能源效率绝对β收敛检验
        5.4.3 能源效率条件β收敛检验
        5.4.4 能源效率俱乐部收敛检验
    5.5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同步收敛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能源效率的空间计量分析
    6.1 计量模型构建
    6.2 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6.3 变量选择和统计量
        6.1.1 产业结构调整变量
        6.1.2 能源效率变量
        6.1.3 其他控制变量
        6.1.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6.4 空间相关性检验
    6.5 不考虑空间因素的回归结果分析
        6.5.1 产业结构合理化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回归结果
        6.5.2 产业结构高级化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回归结果
    6.6 考虑空间因素的回归结果分析
        6.6.1 全国层面分析
        6.6.2 东部地区分析
        6.6.3 中部地区分析
        6.6.4 西部地区分析
        6.6.5 东北地区分析
    6.7 稳健性检验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影响的门槛效应
    7.1 面板门槛模型构建
    7.2 变量选取
        7.2.1 主要变量
        7.2.2 技术进步变量
        7.2.3 控制变量
        7.2.4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7.3 产业结构合理化对能源效率影响的门槛分析
    7.4 产业结构高级化对能源效率影响的门槛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基于全国层面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能源效率提升的政策建议
        8.2.2 基于区域层面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能源效率提升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B 研究数据
致谢

(5)能源系统转型对减缓气候变化设定目标的响应及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
        1.1.2 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与经验事实
        1.1.3 气候变化与能源的耦合关系
        1.1.4 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已采取的行动
        1.1.5 中国经济增长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1.3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5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评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能源
        2.1.2 能源系统
        2.1.3 能源系统转型
        2.1.4 气候变化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与科斯定理
        2.2.3 脱钩理论
        2.2.4 气候变化经济学模型
    2.3 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的相关研究综述
        2.3.1 数据来源与分析工具
        2.3.2 文献数量
        2.3.3 作者分析
        2.3.4 研究机构分析
        2.3.5 期刊分析
        2.3.6 研究热点
        2.3.7 研究进展评析
第三章 全球及主要区域能源消费经验事实
    3.1 数据来源
    3.2 全球能源消费演变特点
        3.2.1 一次能源消费
        3.2.2 二次能源消费
    3.3 能源人均消费均衡性测度
        3.3.1 均衡性测度方法
        3.3.2 一次能源人均消费不平等演变趋势及分解
        3.3.3 一次能源人均消费不平等分项分解测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温升情景能源系统变化响应格局
    4.1 研究基础
        4.1.1 数据来源
        4.1.2 预测模型
        4.1.3 气候情景设定
        4.1.4 研究区域
    4.2 不同温升情景一次能源变化响应
        4.2.1 全球一次能源的响应特征
        4.2.2 主要区域一次能源的响应
    4.3 不同温升情景二次能源变化响应
        4.3.1 全球二次能源的响应
        4.3.2 主要区域二次能源的响应
    4.4 不同温升情景低碳经济指标的响应
        4.4.1 不同温升情景碳排放变化影响因子贡献分解
        4.4.2 不同温升情景碳排放量贡献分解测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温升情景区域能源投资缺口和政策成本
    5.1 主要区域能源投资现状
    5.2 不同温升情景主要区域能源投资缺口
        5.2.1 不同温升情景未来能源投资
        5.2.2 考虑碳税前提下未来能源投资缺口
    5.3 不同温升情景主要区域的政策成本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温升情景中国能源投资缺口及政策成本
    6.1 数据来源
    6.2 不同温升情景中国能源系统响应
        6.2.1 一次能源响应
        6.2.2 二次能源响应
    6.3 不同温升情景中国能源净投资缺口
        6.3.1 中国能源投资现状
        6.3.2 不同温升情景中国未来能源投资
        6.3.3 考虑碳税前提下中国的能源投资缺口
    6.4 不同温升目标中国政策成本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政策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金融发展视角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母国能源消费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1.2 金融发展理论
    2.2 研究综述
        2.2.1 能源消费相关研究
        2.2.2 ODI母国效应相关研究
        2.2.3 ODI及其母国效应异质性相关研究
        2.2.4 金融发展影响ODI及其母国效应相关研究
        2.2.5 研究述评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金融发展视角下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机理研究
    3.1 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机理研究
        3.1.1 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机理模型
        3.1.2 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机制分析
        3.1.3 基于东道国异质性的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机制分析
    3.2 金融发展对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的调节机制分析
        3.2.1 基于技术效应的金融发展调节机制分析
        3.2.2 基于结构效应的金融发展调节机制分析
        3.2.3 基于规模效应的金融发展调节机制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ODI、能源消费与金融发展的典型事实特征分析
    4.1 中国ODI典型事实特征分析
        4.1.1 中国ODI发展历程
        4.1.2 中国ODI现状特征
    4.2 中国能源消费典型事实特征
        4.2.1 能源消费总量规模偏高
        4.2.2 清洁能源占比较低
        4.2.3 能源消费效率有待提升
    4.3 中国ODI与能源消费变化趋势分析
    4.4 中国金融发展典型事实特征分析
        4.4.1 中国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4.4.2 中国金融类ODI发展典型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及机制存在性检验
    5.1 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的存在性检验
        5.1.1 研究假设
        5.1.2 模型构建及变量选取
        5.1.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2 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的机制检验
        5.2.1 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5.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的金融发展调节性检验
    6.1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6.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2.1 金融发展规模的调节效应分析
        6.2.2 金融发展结构的调节效应分析
        6.2.3 金融发展效率的调节效应分析
        6.2.4 金融发展调节效应综合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金融发展视角下中国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异质性检验
    7.1 中国ODI东道国国别差异分析
        7.1.1 样本国选取
        7.1.2 顺梯度ODI与逆梯度ODI差异分析
    7.2 基于东道国异质性的中国ODI动因检验
        7.2.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7.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 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及机制异质性检验
        7.3.1 ODI母国能源消费效的异质性检验
        7.3.2 ODI影响母国能源消费机制异质性检验
    7.4 金融发展调节效应的异质性检验
        7.4.1 逆梯度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的金融发展调节性检验
        7.4.2 顺梯度ODI母国能源消费效应的金融发展调节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政策建议
    8.1 加速对发达国家开展战略资产寻求型ODI
    8.2 优化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布局
    8.3 提升自主创新与技术转化能力
    8.4 提升金融发展质量与金融支持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耦合程度时空演化及解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能源领域因素分解研究
        2.1.1 拉氏指数分解的应用研究
        2.1.2 迪氏指数分解的应用研究
    2.2 能源领域解耦研究
        2.2.1 解耦状态测度方法研究
        2.2.2 解耦实证研究
    2.3 能源领域优化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解耦的理论框架构建
    3.1 相关概念
        3.1.1 能源和能源消费
        3.1.2 经济增长
    3.2 理论基础
        3.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2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性理论
        3.2.3 弹性解耦理论
    3.3 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解耦的理论框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解耦驱动因素研究
    4.1 解耦驱动因素分析方法
        4.1.1 因素分解模型
        4.1.2 数据选择与处理
    4.2 解耦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
        4.2.1 全国层面的因素分解
        4.2.2 地区层面的因素分解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耦合程度时空演化分析
    5.1 耦合程度测度方法改进
        5.1.1 耦合程度测度方法的研究背景
        5.1.2 基于动态自适应时间采样的解耦状态测度模型构建
        5.1.3 解耦状态判别改进
    5.2 解耦状态的总体演化分析
        5.2.1 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现状
        5.2.2 总体演化趋势分析
    5.3 解耦状态的地区性演化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解耦优化研究
    6.1 解耦优化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6.1.1 解耦优化基本原则
        6.1.2 解耦优化目标
    6.2 解耦状态的情景预测
        6.2.1 预测模型设计
        6.2.2 情景描述以及模型输入
        6.2.3 预测结果分析
    6.3 解耦优化算法改进
        6.3.1 差分进化算法及其研究现状
        6.3.2 基于种群适应值的差分进化算法及其改进
        6.3.3 改进优化算法对比试验
        6.3.4 解耦优化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6.4 解耦优化结果分析及展望
        6.4.1 优化结果分析
        6.4.2 基于优化结果的发展策略展望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城镇化背景下中国能源消费问题的多尺度时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能源和环境问题加剧
        1.1.2 中国城镇化发展迈入新阶段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
        1.3.2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城镇化引致能源消费变动的理论基础和传导机制
        2.1.1 生态现代化
        2.1.2 城市环境变迁理论
        2.1.3 紧凑城市理论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5 行为经济学的消费偏好理论
        2.1.6 城镇化发展阶段理论
    2.2 城镇化过程中能源消费变迁的实证研究
        2.2.1 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相关研究
        2.2.2 中国能源消费和城镇化:对不同行政尺度的研究
        2.2.3 中国能源消费和城镇化:对各部门的研究
        2.2.4 中国能源消费和城镇化:影响机制分析
    2.3 城镇化背景下的能源效率问题
        2.3.1 能源效率测度方法
        2.3.2 能源效率的研究视角
        2.3.3 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成因分析
        2.3.4 城镇化对中国能源效率影响的研究
    2.4 能源消费和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2.4.1 经济发展水平
        2.4.2 工业化
        2.4.3 外商直接投资
        2.4.4 国际贸易
        2.4.5 能源价格
第3章 中国城镇化和能源消费的时空分异特征分析
    3.1 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演化分析
        3.1.1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分析
        3.1.2 人口和土地城镇化发展的不协调性
        3.1.3 城镇化发展的空间不平衡性
    3.2 能源消费的时空演化分析
        3.2.1 能源消费总量趋势
        3.2.2 能源生产和消费种类结构
        3.2.3 中国能源消费的部门构成
        3.2.4 中国地区能源需求的不均衡性
    3.3 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镇化对中国能源消费影响的空间效应和传导机制分析
    4.1 引言
    4.2 空间模型的构建及选择
    4.3 省级数据分析
        4.3.1 指标构建与数据来源
        4.3.2 省级能源消费变量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4.3.3 省级数据的空间模型结果及分析
    4.4 地级市数据分析
        4.4.1 地级市的数据说明
        4.4.2 地级市数据的空间特征说明
        4.4.3 地级市数据的模型结果及分析
    4.5 城镇化和用能部门对能源消费的交互影响机制分析
        4.5.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4.5.2 空间模型结果
    4.6 本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5章 城镇化过程中能源消费变动的区域差异和时空演化分析
    5.1 引言
    5.2 地理时空加权回归模型
    5.3 省级数据分析
        5.3.1 省级数据模型结果的统计分析
        5.3.2 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时空演化情况分析
    5.4 地级市数据分析
        5.4.1 地级市数据模型结果的统计分析
        5.4.2 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时空演化情况分析
    5.5 本章小结及政策建议
第6章 中国能源效率的测度和城镇化的作用分析
    6.1 引言
    6.2 能源效率的测度方法
        6.2.1 全要素能源效率定义
        6.2.2 随机前沿模型介绍
        6.2.3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6.3 能源效率测度的结果分析
    6.4 城镇化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的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与政策建议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 ——基于加总数据和企业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和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能源效率的定义和测度
        一、单要素能源效率
        二、全要素能源效率
    第二节 关于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技术影响
        二、产业结构影响
        三、地区差异影响
        四、企业异质性的影响
    第三节 能源及相关行业的行业内错配研究
        一、关于错配的研究
        二、关于我国能源及相关行业错配的研究
    第四节 税收政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一、针对节能的税收政策研究
        二、增值税改革对企业影响研究
    第五节 文献评述
第二章 中国能源效率变动的因素分解
    第一节 产业结构与能源效率变化
    第二节 LMDI方法介绍
        一、因素分解方法的介绍
        二、具体分解步骤
    第三节 测算结果
        一、总体测算结果
        二、分行业测算结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能源效率的地区测算
    第一节 能源效率测算方式的介绍和对比
    第二节 能源强度的测算结果
        一、总体能源消耗概述
        二、分地区能源强度的测算结果
    第三节 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结果
        一、测算方法
        二、数据来源
        三、测算结果
    第四节 Malmquist指数的测算
        一、Malmquist方法介绍
        二、测算结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能源效率的地区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特征事实
    第二节 数据和模型设定
    第三节 实证结果
        一、基准回归
        二、稳健性检验
        三、异质性分析
    第四节 能源效率的空间效应分析
        一、莫兰指数分析
        二、空间实证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特征事实
    第二节 数据和模型设定
        一、数据来源和处理
        二、模型设定和自变量的选取
    第三节 实证结果
        一、基准回归
        二、稳健性检验
        三、异质性分析
        四、机制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能源及相关行业分析——错配视角
    第一节 错配问题的理论介绍
    第二节 模型设定
    第三节 错配结果描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税收政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第一节 资源税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一、资源税的征收情况
        二、资源税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机制
        三、实证结果
    第二节 增值税改革对能源效率提升的效果
        一、政策介绍
        二、数据描述
        三、模型设定
        四、实证结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A1:地区Malmquist指数
附表A2:地区技术进步变化
附表A3:地区技术效率变化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能源转型视角下中国天然气供需及其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世界天然气供需及安全形势
        1.1.2 中国天然气供需及安全形势
    1.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
        2.1.1 经济增长的能源要素
        2.1.2 经济转型与能源转型
        2.1.3 能源转型的驱动因素
    2.2 天然气供给和需求
        2.2.1 供需基本理论
        2.2.2 能源转型影响天然气供需的机理
        2.2.3 天然气供给和需求相关研究
    2.3 天然气安全
        2.3.1 安全天然气的内涵
        2.3.2 天然气安全相关研究
3 能源转型视角下中国天然气需求预测研究
    3.1 理论分析和研究思路
    3.2 基于协整模型的能源需求总量预测
        3.2.1 模型设定
        3.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3 协整检验
        3.2.4 预测结果分析
    3.3 基于结构化模型的能源需求结构预测
        3.3.1 模型设定
        3.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3.3 马尔科夫模型预测结果
        3.3.4 隐马尔科夫模型预测结果
        3.3.5 两种模型预测结果比较
    3.4 中国天然气预测需求量综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油气峰值理论的中国天然气产量预测
    4.1 理论分析和研究思路
    4.2 模型和方法
        4.2.1 模型设定
        4.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2.3 情景假设
    4.3 天然气峰值预测实证结果
        4.3.1 不同情况下的结果比较
        4.3.2 日益扩大的天然气供需缺口
    4.4 从能源投资回报值视角分析天然气峰值
        4.4.1 能源投资回报值:一个微观视角
        4.4.2 能源投资回报值的比较
        4.4.3 能源投资回报值与天然气峰值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天然气供需安全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理论分析和研究思路
    5.2 模型和方法
        5.2.1 指标体系构建
        5.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5.2.3 主成分分析方法
    5.3 以中国数据实证研究为例
        5.3.1 趋势性指标
        5.3.2 波动性指标
    5.4 进一步研究:中美两国实证比较
        5.4.1 对标国家的选择和分析
        5.4.2 两国天然气供需安全指标比较
        5.4.3 实证结果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非常规天然气产业投资选择的综合比较
    6.1 理论分析和研究思路
    6.2 模型和方法
    6.3 指标设定及数据分析
        6.3.1 资源潜力
        6.3.2 技术经济
        6.3.3 产业发展
        6.3.4 生态环境
    6.4 实证结果及分析
        6.4.1 不同视角权重计算与分析
        6.4.2 以企业视角综合评价为例
        6.4.3 三种情景下评价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和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供给侧措施
        7.2.2 需求侧措施
        7.2.3 体制机制改革
        7.2.4 金融市场措施
附录A 论文相关基础数据
附录B 论文相关程序代码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90年代以来我国结构转变中的产业关联变动——从能源消耗角度所作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中国生态经济的影响研究 ——基于生态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视角的比较分析[D]. 顾典.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2]能源合作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研究[D]. 康旭华.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3]我国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能源环境效应研究 ——基于CGE模型的测度与分析[D]. 杨姗姗.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4]基于收敛假说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影响研究[D]. 刘赢时.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5]能源系统转型对减缓气候变化设定目标的响应及模拟分析[D]. 孙红杰. 兰州大学, 2020(01)
  • [6]金融发展视角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母国能源消费效应研究[D]. 施淑蓉. 湖南大学, 2019(08)
  • [7]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耦合程度时空演化及解耦优化研究[D]. 明梓.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6)
  • [8]城镇化背景下中国能源消费问题的多尺度时空分析[D]. 吕玉兰. 山东大学, 2019(02)
  • [9]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 ——基于加总数据和企业数据[D]. 周倩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10]能源转型视角下中国天然气供需及其安全研究[D]. 谢明华.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1990年代以来我国结构转型的行业协会变化——从能源消费角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