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例晚期肝癌肿瘤血供分析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335例晚期肝癌肿瘤血供分析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一、335例中晚期肝癌的肿瘤血供分析及临床应用价值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倪彩菊[1](2021)在《856例少数民族地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收集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晚期患者与中期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今后民族地区肝癌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856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既往史、就诊原因、HBV病毒、肿瘤标志物、肝功能指标、Child-Pugh分级、门脉癌栓、治疗方法和生存期等。(1)根据BCLC分期,分为BCLC-B期(中期)患者642例和BCLC-C期(晚期)患者214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2)根据患者是否进行TACE手术治疗,分为TACE组和非TACE组。TACE组622例,非TACE组234例。比较两组间术后生存期的差异。(3)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5组:(1)单纯TACE组297例;(2)TACE+索拉菲尼组119例;(3)TACE+消融组152例;(4)手术+TACE组28例;(5)手术+TACE+消融组26例。比较各组间术后生存期的差异。结果:(1)中期患者与晚期患者发病年龄、男性比例、平均BMI、平均住院次数,差异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史比例、癌症家族史比例、糖尿病史比例、HBV感染史比例、HCV感染史比例、脂肪肝史比例、肝硬化史比例等方面,差异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与中期患者比较,晚期患者AFP、CEA、CA125、CA199阳性比例显着升高;TBIL、ALT、AST、GGT及ALB水平显着升高;Child-Pugh B级患者比例显着升高;门脉癌栓比例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是否进行TACE治疗对患者生存期影响:(1)TACE治疗患者6和12个月的生存率显着高于非TACE治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ACE治疗的中期患者的6和12个月生存率显着高于TACE治疗的晚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非TACE治疗的中期患者的6和12个月生存率显着高于非TACE治疗的晚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TACE治疗的中期或晚期患者的6和12个月生存率显着高于同期非TACE治疗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TACE联合其他方案对患者生存期影响:(1)TACE联合其他方案治疗时,6个月和12个月的生存率均显着高于单纯TACE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ACE+手术+消融治疗时,3个月和12个月生存率显着高于其他联合治疗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TACE联合其他方案对中期患者、晚期患者生存期影响:(1)对于中期患者,TACE联合其他治疗方案的6和12个月生存率均显着高于单纯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TACE+消融组12个月生存率均显着高于其他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于晚期患者:TACE联合其他治疗方案的12个月生存率均显着高于单纯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TACE+消融组12个月生存率均显着高于其他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年龄、住院次数、门静脉癌栓、Child-Pugh分级及是否进行TACE治疗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以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发病高峰期为50~59及60~69岁两个年龄段,民族分布方面以壮族及汉族患者最为常见,其它民族包括布依族、瑶族和彝族等。中晚期患者在肿瘤标志物阳性率和肝功能指标方面存在显着差异。高龄、住院次数少、伴门静脉癌栓、Child-Pugh分级为B级以及未进行TACE治疗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率的高危因素。对于中晚期患者,特别是晚期患者,积极的TACE治疗以及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消融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

田文泽[2](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多因素及生存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观察不同治疗手段对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率的影响,探讨影响中晚期肝癌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肝癌患者生存的影响,为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中晚期肝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以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广东省中医院住院部住院的诊断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住院病例系统查阅诊断为“肝恶性肿瘤”患者,导出后逐一翻阅患者住院资料,严格遵照纳排标准进行纳入,记录纳入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住院次数、个人史(吸烟饮酒史)、家族恶性肿瘤病史、TNM分期(具体记录T、N、M分期及转移部位)、CLNC分期、BCLC分期、发病时肿瘤数目及肿瘤最大直径、门静脉癌栓侵犯情况、肝静脉侵犯情况、肝内胆管扩张情况、有无病理确诊及病理类型、肝硬化及肝炎背景情况、Child-Pugh评分及分级、AFP、CA199、抗病毒治疗、治疗方法、初始发病症状、中医药干预时长、中医药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小于3个月不评分)症状评分以及生存时间等,建立原始数据库。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取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根据不同的治疗模式及治疗手段对患者进行分组,计算1、2、3年生存率,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1)随访时间截止2020年12月31日,死亡208例,失访13例。本研究221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mOS为12.0(95%C1 10.2,13.7)个月;总体1年、2年、3年生存率为46.15%、15.39%、6.33%;按治疗手段分组,手术组1年、2年、3年生存率为70.97%、16.13%、9.68%;介入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51.13%、17.29%、7.52%;免疫治疗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1.54%、23.08%、7.69%;靶向治疗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59.68%、19.35%、8.06%;化疗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62.96%、11.11%、7.41%;纯中医药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32.70%、11.32%、1.92%。按治疗模式分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单一治疗组39.62%、13.21%、1.9%;两种联合治疗组40.86%、16.13%、6.5%;综合治疗组 66.7%、20.0%、10.67%。(2)中医药干预方面,本研究纳入的221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均接受过中医药治疗,总干预时长2785个月,平均每位患者接受中医药治疗时长12.60±10.40个月,按接受中医药干预时间分组,3-6个月组别症状缓解率为16.67%,6-12月组别症状缓解率为89.66,大于1年组别症状缓解率为100%。辨证分型方面,以肝郁脾虚证最多,共113例(51.1%),预后最好(mOS=12.5个月);以肝肾阴虚证及湿热瘀结证预后最差(mOS分别为8.5个月及8.0个月)。(3)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面,221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预后生存的单因素分析得出住院次数、T分期、CNLC分期、BCLC分期、门静脉侵犯、ECOG评分、KPS评分、Child-Pugh级别、介入总次数、治疗模式、中医干预时长等11个相关预后因子。再逐一将上述11项预后相关因素引入Cox模型,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后(LR向前法),最终得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共4项,包括门静脉侵犯、ECOG评分、介入总次数及中药干预时间。其中系数最大为ECOG评分(1.096)。结论:(1)我院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征:以男性为主,中老年居多,大部分有烟酒史,合并肝炎及肝硬化,接受中医药治疗程度良好。(2)中医辨证方面,中晚期肝癌患者以肝郁脾虚证最多,预后较好。辨证分型为湿热瘀结证及肝肾阴虚证预后最差。(3)多种治疗联合相较于单一治疗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获益,临床中结合每位患者的情况,可在其可耐受的情况下联合多种治疗手段来加强肿瘤控制,再加上中医药治疗减毒增效,扶正抑瘤,从而使患者拥有更好的生存治疗及生存获益。(4)本研究认为影响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有门静脉侵犯、ECOG评分、介入总次数及中药干预时间。

樊周沛[3](2020)在《TACE联合索拉非尼或阿帕替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比较》文中认为背景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人数占全球的50%以上,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肝癌具有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的特点,大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已为中晚期,失去了外科手术机会。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肝癌的治疗方案愈加趋于多样化、复合化,但仍旧难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预后较差,中位总生存时间往往不到1年。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目前非手术肝癌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TACE通过栓塞肿瘤供血血管和灌注化疗药物来杀死肿瘤细胞,但TACE治疗往往并不能完全阻塞肿瘤血管,肿瘤细胞在缺氧时会大量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导致TACE治疗仍有较高的复发性和转移率,因此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对改善TACE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索拉非尼(Sorafeni)和阿帕替尼(Apatinib)是目前临床常用VEGFR相关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protein kinase inhibitor,TKI),可以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它们联合TACE治疗理论上可以更有效地改善中晚期肝癌患者预后。目的回顾性分析TACE联合索拉非尼与TACE联合阿帕替尼这两种治疗方案对于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中晚期肝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优化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病历资料完整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信息,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应用SPSS 24.0软件进行分析,采取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来检测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是否有统计学差异。通过秩和检验比较两组之间不良反应的差异。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采用Kaplan-Meier方法。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进行,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中进行多因素分析。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疗效:近期疗效:TACE联合索拉非尼组(以下简称索拉非尼组)的客观缓解率(ORR)为39.4%,疾病控制率(DCR)为84.8%;TACE联合阿帕替尼组(以下简称阿帕替尼组)ORR为28.6%、DCR为77.1%,两组患者的ORR、D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46、P=0.419)。远期疗效:索拉非尼组和阿帕替尼组的平均无进展生存期为10.32个月、8.2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8.0个月、7.0个月,平均总生存期为24.03个月、23.9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7.0个月、14.0个月,两组患者OS和PFS均无统计学差异(P=0.508、P=0.371)。治疗后两组患者AFP水平均显着下降,且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但无4级不良反应发生,无药物相关死亡事件。阿帕替尼组手足综合征、高血压发生率较高于索拉非尼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030),其余药物相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不良反应在经过对症处理或调整药物剂量后均获得临床缓解。3.影响因素:与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有年龄、BCLC分期、Child Pugh分级、AFP水平、HBV病毒复制。将单因素分析得出的预后相关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总生存期相关的影响因素有BCLC分期、HBV病毒复制,即乙肝病毒复制和血管侵犯、远处转移与死亡风险正相关。4.经济效益:本研究中两种方案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采用最小成本分析法(CMA)进行比较。口服索拉非尼费用380元/天、阿帕替尼345元/天。在疗效相近、安全性相似情况下阿帕替尼组成本略低于索拉非尼组。结论1.TACE联合索拉非尼或阿帕替尼均可有效改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预后,但两种联合治疗方案之间疗效并无明显差异,索拉非尼组治疗成本略高于阿帕替尼组。2.两种治疗方案均有较好的安全性。手足综合征和高血压在TACE联合阿帕替尼组中发生几率更高,其余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3.年龄、BCLC分期、Child Pugh分级、AFP水平、HBV病毒复制均可影响患者预后,此外乙肝病毒复制、血管侵犯或远处转移与死亡风险正相关。

严梦凡[4](2020)在《不同肝功能评估方法预测中晚期肝癌TACE术后肝损伤比较》文中指出目的:对比研究不同肝功能评估方法预测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肝功能损伤的能力。方法:本文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07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TACE术后重度肝功能损伤的相关因素;通过Speaman相关分析Child-Pugh(CP)分级、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白蛋白-胆红素(albumin-bilirubin,ALBI)评分模型、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清除试验4种肝功能评分方法之间的相关性。借助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比较4种肝功能评分方法预测TACE术后肝功能损伤的准确性,以期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前做出更优的手术方案选择及术后及时加强预防措施,减少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出现重度肝损伤的风险,改善肝癌患者预后。结果: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07例患者中有19例患者在TACE术后出现了重度肝功能损伤,单因素分析得出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rubin,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TACE手术次数、Child Pugh评分得分及其等级、ALBI得分及其等级、MELD得分以及ICG-R15及其评价的肝功能等级均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出现严重肝功能损伤的相关(P<0.05)。相关性分析CP评分与ALBI值、MELD值及ICG-R15呈正相关(r>0,P<0.05)。CP、ALBI、MELD及ICG清除试验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分别为0.731(0.5990.863)、0.765(0.6450.885)、0.689(0.5570.821)和0.687(0.5510.822),对比四种肝功能评估方法的ROC曲线下面积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白蛋白、总胆红素、天冬氨酸、碱性磷酸酶、TACE手术次数、Child Pugh评分得分及其等级、ALBI得分及其等级、MEID得分以及ICG-R15及其评价的肝功能等级均与TACE术后严重肝功能损伤存在相关性;2.CP评分与ALBI、MELD及ICG-R15值均存在正相关,其中ALBI相关性尤为显着;3.4种肝功能评估方法预测中晚期肝癌患者TACE术后重度肝损伤的能力基本一致。

朱炳印[5](2016)在《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TACE术后疗效的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双源CT灌注成像(CTPI)评价肝细胞肝癌(HCC)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方法:23例经证实为中晚期HCC的患者。分别于术前1-2天及术后一个月行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及全肝脏灌注扫描。经肘静脉弹丸式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帕醇370mg I/m L)50m L,随后追加生理盐水50m L,流速均为5m L/s,获得25个动态扫描;利用灌注软件处理产生灌注伪彩图,分别测量病灶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开始时间(TTS)、达峰时间(TTP)、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及肝灌注指数(HPI),评估TACE术后疗效。结果:23例HCC术前病灶的灌注参数值分别为:BF 46.10±18.40(m L/100m L/min);BV 12.50±4.32(m L/100m L);TTS 6.06±1.10(S);TTP 21.04±3.55(S);ALP 39.30±18.96(m L/100m L/min);PVP 12.12±7.78(m L/100m L/min);HPI 78.04±15.74(%);5例HCC术后完全被碘油栓塞,其灌注参数值分别为:BF 21.31±6.12(m L/100m L/min);BV5.10±1.55(m L/100m L);TTS 11.53±1.83(S)TTP22.71±4.47(S);ALP 14.27±4.09(m L/100m L/min);PVP 48.46±3.74(m L/100m L/min);HPI 14.82±3.20(%);18例术后部分被碘油栓塞,其中栓塞区病灶的灌注参数值分别为:BF 32.77±14.53(m L/100m L/min);BV 9.24±6.69(m L/100m L);TTS8.41±1.45(S);TTP 22.44±4.08(S);ALP 14.07±3.93(m L/100m L/min);PVP83.28±14.80(m L/100m L/min);HPI 31.58±12.34(%);残余病灶区的灌注参数值分别为:BF 46.32±13.08(m L/100m L/min);BV 13.45±8.47(m L/100m L);TTS5.13±1.31(S);TTP 22.10±3.32(S);ALP 46.22±12.98(m L/100m L/min);PVP2.38±0.26(m L/100m L/min);HPI 95.16±17.58(%)。对碘油完全栓塞的病灶,灌注参数BV、TTS、ALP、PVP、HPI对比术前原发病灶,BV、ALP、HPI明显降低(P<0.05),TTS、PVP明显升高(P<0.05);对比碘油栓塞不完全病灶的碘油沉积区与术前原发病灶的灌注参数值,TTS、PVP值明显增加(P<0.05),ALP、HPI值明显减小(P<0.05);对比残余病灶区与术前原发性病灶的灌注参数值,HPI明显增加(P<0.05),ALP轻度增加,PVP值明显减小(P=0.021);对比碘油栓塞不完全病灶的碘油沉积区与残余病灶区灌注参数,TTS、PVP值明显减低(P<0.05),ALP、HPI明显增加(P=0.00)。结论:CT灌注成像可用于HCC经TACE术治疗疗效的评估及术后残余病灶的监测。

曹洪友[6](2014)在《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1、收集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介入室自2010年3月年至2012年12月期间诊断明确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无肝外转移情况,单独使用肝癌介入化疗栓塞(TACE)方法治疗,未行外科手术切除治疗、未联合TAI、TAE、PEIT等介入方法治疗的患者,且具有完整影像学资料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6例,女性27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57.64±11.97岁。2、手术设备采用美国COOK或日本泰尔茂公司出产的造影导管及微导管;美国GE公司生产的Innova3100数字化平板血管造影机;德国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的碘普罗胺造影剂(优维显)。3、分别详细记录患者术后发热、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4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卡方检验分析四中并发症在AFP(阴性和阳性)、肝功能分级(A级和B级)、肿瘤形态分型(巨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肿瘤血供(富血供和乏血供)各组内之间的差异性,显着性水准α设置为0.05。结果:术后患者发热的总发生率为82.5%,胃肠道反应的总发生率为82.5%,肝功能损害的总发生率为61.2%,骨髓抑制的总发生率为25.2%。甲胎蛋白阳性组与阴性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热、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及骨髓抑制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分级A级组与B级组在术后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和骨髓抑制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发热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体形态巨块型组、结节型组与弥漫型组在术后发热、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髓抑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富血供组与乏血供组在术后发热、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髓抑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胎蛋白对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后4种并发症的发生无明显影响,肝功能分级对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后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和骨髓抑制的发生有显着的影响,肿瘤大体形态和肿瘤血供对术后发热、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方面有显着的影响。

胡元清[7](2011)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rcinoma, PLC)是指自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发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大约近30万人死于肝癌,在恶性肿瘤死亡顺次中占第二位,而且,近年来发病率在逐渐升高。肝癌不仅发病率高,也是临床治疗中最为困扰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因此,如何提高对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成为近年来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目前,传统的首选治疗方法仍然是外科切除术,其术后一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5年生存率也近40%。但是,临床上发现患者患有肝癌的时候,常常合并有严重的肝炎、肝硬化、或伴有门静脉高压、癌栓、腹水等,或肿瘤瘤体过大,肝内或肝外转移等因素,致使部分患者失去最佳手术时机。因此,非手术方法在肝癌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肝癌的各种非手术治疗手段(肝动脉/门静脉化疗栓塞术、消融治疗和放射治疗等),先后应用于临床。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其疗效好,创伤小,适应症宽,并发症少,术后反应轻微,成为肝癌患者姑息治疗及术前、术后辅助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研究后,人们发现单纯的TACE远期效果不够理想。为了进一步提高肝癌姑息治疗的临床疗效,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其中以肝癌的局部消融应用最多。肝癌的局部消融治疗主要包括射频消融(radiofrequeneyablation, RFA),经皮无水酒精注射(perCutaneouSalc。holinjeetion, PEI)及微波治疗(mierowavetherapy, MT)等,这些方法具有疗效显着、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反应轻,安全性高等优点,成为肝癌综合治疗中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有报道显示,RFA对小肝癌多数能获得整体灭活效果,因此,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因为每次REA治疗所致的凝固性坏死灶的范围有一定的限度,大肝癌(肿瘤直径)大于5cm的肝癌)REA治疗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随着设备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对肝癌治疗效果显示出越来越好的优势,但随着REA在肝癌治疗中应用的增多,各种影响疗效的因素突显出来。充分评价肝癌患者的病程以及肝脏的储备功能,优化各种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是肝癌治疗发展趋势。本研究旨在分析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后联合射频消融术(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探讨其综合治疗方法的临床意义和价值。目的:探讨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比较根据患者肝功能、肿瘤生物学特性等因素的不同建立合理、规范、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法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一般资料共有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分为两组。30例行TACE联合RFA治疗(研究组),与30例单纯TACE治疗(对照组)进行对照,对其肿瘤缩小率、肝功变化、平均生存期、术后12、24、36个月的生存率等进行对照研究分析。2组病例的平均年龄、病灶大小、术前甲胎蛋白(AFP)水平以及肝功能分级差异无显着性意义。研究方法对照组行TACE治疗,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间隔2840天行介入治疗一次,连续3次。术后每个月复查AFP(术前明确诊断因肝癌引起AFP增高者)、增强CT或DSA。若CT示病灶内碘化油沉积密实,增强时无强化病灶或DSA造影时无残留肿瘤染色,视为肿瘤控制满意,继续每月复查一次。半年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若复查时发现AFP值反弹,病灶内沉积碘化油减少或增强CT、DSA造影见肿瘤新生血供,则再次进行TACE治疗。治疗方案及复查方法同上。研究组:先行TACE治疗,其治疗方法同对照组。依据病人的一般情况、肝功能以及血液常规情况在1个月内再接受RFA治疗。复查及治疗方法同对照组。随访及疗效判定随访36个月(包括期间死亡病例),术后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通过超声、CT、MRI, DSA观察肿瘤控制情况、肝功能变化,统计患者12、24、36个月的生存率,预测生存期。结果:1.术后3、6、12个月研究组肿瘤缩小总有效率分别为70.0%、72.4%、69.6%,对照组分别为66.7%、42.9%、38.1%。3个月时两组疗效差异不显着(P<0.05);6、12个月时研究组肿瘤缩小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6、12个月时两组PD率均有所上升,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2.两组术后3、6、12个月肝功能分级改善率分别为26.7%、17.2%、21.7%和30.0%、35.7%、19.1%。两组间肝功能改善在6月份时,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肝功能分级恶化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0.7%和7.1%,有显着差异(P<0.05)。而3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间肝功变化无明显差异。3.研究组术后12个月、24个月、36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76.67%、43.48%,40.0%,其中位生存期为17个月,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6.67%、40.0%,25.0%,14个月),但两组间对照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182>0.05)。结论:与单纯TACE相比:1.TACE联合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但无显着差异。2.TACE联合RFA可更加有效的控制肿瘤,尤其是远期疗效上,优于单纯TACE。

朱军[8](2010)在《影响原发性肝癌TACE疗效的预后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动脉化疗栓塞预后的主要因素,为介入手术前后的评估及干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5月-2008年12月有完整临床资料、行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41例作回顾性分析,分别对年龄、性别、治疗次数、治疗间期、肿瘤大小、瘤肝比、分布、个数、包膜、肿瘤血供、动静脉瘘、癌栓、肝外转移、Child分级、白蛋白、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乙肝表面抗原、甲胎蛋白及碘油沉积程度等文献报道的可能影响介入治疗预后的因素进行归类统计,电话咨询随访生存情况。通过回归分析模型对以上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Wald评价,找出影响原发性肝癌介入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14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男114例,女27例,133例为失效事件,截尾8例,平均年龄52岁,平均生存时间9.52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6.2个月。单因素生存分析筛选治疗次数、肿瘤大小、瘤肝比、分布、个数、包膜、肿瘤血供、动静脉瘘、癌栓、白蛋白、转氨酶、甲胎蛋白及碘油沉积程度等指标是与TACE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引入COX比例风险模型做多因素分析,证实治疗次数、肿瘤大小、肿瘤血供、有无动静脉瘘、有无癌栓及甲胎蛋白水平等因素为介入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肿瘤大小、肿瘤血供、有无动静脉瘘及癌栓、甲胎蛋白水平为影响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预后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而介入治疗次数是影响介入预后的保护性因素。充分了解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有利于客观评判疗效和生存预期,并提供有效的介入治疗策略。

杜乐辉[9](2009)在《Fe3O4纳米磁流体介导的50℃局部热疗对兔VX2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兔VX2肝癌模型的建立及超声影像评价目的:建立兔VX2肝癌模型,探讨该模型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并进行比较评价,为该模型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开腹直视下穿刺法将VX2瘤组织块种植于20只日本大耳白兔肝左叶,建立兔肝癌模型。分别于接种后2周、4周行彩色多普勒、能量多普勒及超声造影检查,半定量分级法分别比较三种超声对肿瘤血流检测率的敏感性,每次超声检查后随机处死10只荷瘤兔,测量肿瘤的实际大小取标本进行病理学鉴定,并与超声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兔肝癌种植成功率为100%,且该法建立的兔VX2肿瘤大小较一致,同期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超声与实际测得肿瘤的最大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彩色多普勒、能量多普勒及超声造影均能敏感的检出肿瘤内血流信号,种植2周的小肿瘤以瘤周供血为主,能量多普勒对血流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而种植4周的较大肿瘤血管丰富,表现为瘤周粗大的供瘤血管或散在弥漫分布的点、条状血流,以高速低阻血流为主,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均显示以三级病灶为主,无显着性差异,种植2周和4周的肿瘤超声造影显示“快进快出”的增强模式,可见完整、细致的肿瘤血管分支及其微小血管。VX2瘤细胞呈团片状或巢状浸润性分布,可见多个核分裂相,与肝实质无明显边界。结论:瘤组织块穿刺种植法建立的兔VX2肝癌模型复制成功率高且稳定,实验可比性好。超声能有效的监测肿瘤大小及其变化。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能敏感的检测出肿瘤血流,但能量多普勒对低速血流敏感,尤其是对小肝癌,而超声造影可更有效的反映大小肝癌瘤内微血管分布及血流灌注情况。第二部分磁流体介导的50℃局部热疗兔VX2肝癌的可行性研究和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目的:评估Fe3O4纳米磁流体的体内外升温性能,初步评价磁流体局部热疗兔VX2肝癌模型的可行性及其对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将纳米磁流体进行透射电镜检测和体外不同电流强度下的升温实验。将接种14天的荷瘤兔随机分为5组:即假治疗对照组(PT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磁流体对照组(MF组)、磁流体热疗Ⅰ组(MFH1组)、磁流体热疗Ⅱ组(MFH2组)。MFH1组在直接瘤内注射磁流体后立即暴露于交变磁场,50℃加热30min,MFH2组在5天后再重复加热一次。注射磁流体后第1天和第14天进行CT扫描。所有荷瘤兔分别于第一次热疗前和第一次热疗后5天、14天取血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种植后3周热疗组各处死2只实验兔病理学检查,4周后处死所有实验兔,测量肿瘤大小,计算肿瘤的体积抑制率,大体观察标本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磁流体粒径分布尚均匀,10nm左右,有部分聚集。体外磁流体升温速率随电流增大而增大,在电流为100A即磁场强度为47.95Gs时,磁流体先快速上升至70℃后变缓慢最后维持在80℃不上升。磁流体体内可在5~10min内升至50℃,通过手动调节磁场强度可将肿瘤温度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50℃±2℃,而正常肝组织和直肠几乎不升温。CT可清晰地显示体内磁流体局限性的高密度影。热疗前后各组间同时间点及同组间不同时间点的血常规、肝肾功能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种植后4周各组肿瘤最大径分别(4.25±0.68)cm、(4.70±1.12)cm、(4.16±0.88)cm、(2.83±0.51)cm、(2.03±0.34)cm,肿瘤体积分别为(25.82±11.92)cm3、(32.01±13.14)cm3、(23.35±12.17)cm3、(7.43±1.86)cm3、(2.62±1.35)cm3。MFH1组和MFH2组的肿瘤体积抑制率分别为68.19%~76.79%和88.8%~91.87%,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与各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大体观察热疗组肿瘤区域可见明显的凝固性坏死,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磁流体满布于瘤内,MFH1组可见局灶的结节状或环形新鲜肿瘤组织残存,MFH2几乎全部坏死,呈豆腐渣样或液化。显微镜下对照组肿瘤细胞密集,生长活跃,可见散在小坏死灶,MF组瘤内磁流体呈团状分布,热疗组肿瘤大片坏死呈嗜红染的颗粒状或无结构组织,部分肿瘤细胞碎裂、核固缩,磁流体呈放射状弥漫分散于瘤内,可见摄取磁流体的肿瘤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坏死组织周围形成厚的纤维组织包裹,MFH1组尚可见局灶性或周围环形的活肿瘤细胞残存,MFH2组肿瘤组织几乎完全坏死,甚少见活肿瘤细胞残存。结论:Fe3O4纳米磁流体在体内外均具有良好的升温性能,在体内可使肿瘤区成功的获得较均匀分布的50℃热消融温度,而正常组织不升温。磁流体对细胞无明显毒性;50℃的MFH可导致肿瘤组织明显坏死,显着抑制肿瘤生长;同时,热疗可促进瘤内磁流体的分散,实现热疗的旁效应;兔VX2瘤细胞可摄取磁性纳米粒子;磁热疗对肿瘤组织的杀伤作用与热疗次数相关;CT可作为敏感地检测体内磁流体分布的手段。一次性注射磁流体后,磁流体介导的50℃热疗兔VX2肝癌安全、可行、有效,靶向性好,且可进行重复热疗,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三部分磁流体介导的50℃局部热疗兔VX2肝癌的超声造影评价和对血管作用的研究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磁流体热疗兔VX2肝癌的疗效评估价值,探讨磁流体热疗对兔VX2肝癌营养血管及对血管生成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接种14天的荷瘤兔随机分为5组及PT组、NS组、MF组、MFH1组、MFH2组,分组处理后于种植后4周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肿瘤内血供情况及测量肿瘤坏死率,并与病理学检查相比较,同时进行血管壁弹力纤维染色及VEGF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各组超声造影测得的肿瘤坏死了率分别为17.89±7.45%、20.52±6.58%、16.78±8.92%、72.93±10.45%、94.28±3.54%。热疗组的坏死率明显高于各对照组,MFH1组可见局灶的结节状或环形强化,与肉眼及病理观察的肿瘤存活区一致,MFH2组几乎完全坏死,未见残存的活肿瘤组织,超声造影与病理测得的肿瘤坏死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磁热疗可使肿瘤滋养血管的血管壁破坏,弹力纤维断裂、散乱,血管管径越小效果越好,管径小于50μm的效果最好,MFH2组对血管的破坏程度明显大于MFH1组。种瘤后4周各组肿瘤VEGF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87±7.24%、59.44±8.89%、65.25±10.04%、28.57±5.66%、5.84±2.97%,热疗组明显低于各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以MFH2组更低。结论:超声造影可准确的反映磁流体热疗引起兔VX2肝癌凝固性坏死的范围及活肿瘤组织的残存,可作为评价磁流体热疗疗效的有效手段。磁流体介导的50℃热消融可有效的破坏肿瘤滋养血管,抑制VEGF的表达,可能是其治疗肿瘤的重要机制之一。

周蓓[10](2009)在《参桃软肝方对中晚期肝癌保肝抑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整理原发性肝癌中医病症证文献资料,重点阐述肝癌中医病症证理论。收集临床首诊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病例为研究对象,总结原发性肝癌中医病症证运用规律及病症证相互关系,探索中晚期肝癌的中医药诊疗思路。其次,分析中晚期肝癌临床预后影响因素,观察参桃软肝方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保肝抑瘤的临床研究,初步探讨中医病症证三联诊疗思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探索应用中医药综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最佳方案以指导临床。2.探讨参桃软肝方对H22肝癌小鼠模型的抑瘤作用及对瘤组织VEGF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为参桃软肝方的临床应用奠定实验基础。研究方法一临床研究1.纳入2007年1月~2009年1月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及住院的首次就诊154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在初步确定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的基础上,采用回顾性对照的研究方法,对临床收集病例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肝癌患者临床疾病资料;根据四诊概括,收集病人主要症状与体征,统计常见症状及体征出现率,提供辨证依据;结合病机种类及脏腑辨证,将纳入病例辨证分型,统计常见临床中医证型出现率。2.对临床收集154例中晚期肝癌的临床分期、肝功能分级与常见中医主症、中医证型作相关性病症证分析。3.154例中晚期肝癌病例随访,分析生存期,并对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治疗方法、治疗前瘤体大小、治疗前卡氏评分、中医证型、AFP水平、Child-Pugh分级等9项临床预后影响因素统计中晚期肝癌生存期的预后影响因素。4.154例中晚期肝癌病例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47例患者,分为中医组(全程中医治疗)15例和中西组(同期采用TACE、消融治疗同时配合中医治疗)32例两组。广州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同期收治采用介入治疗或消融治疗的肝癌患者为西医组21例。中医组采用辨病、辨证、随症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辨病治疗采用参桃软肝方合并槐耳颗粒口服,辨证治疗按照辨证分型的基础上随症加减。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瘤体病灶大小、卡氏评分改变、肝功能改善等情况。二实验研究以肝癌H22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共建立皮下实体瘤小鼠移植模型40只。按照完全随机的分组方法将SPF级雄性昆明小鼠分为4组: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和CTX组(阳性对照组),各10只。自造模第2天开始灌胃,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中药低、高剂量组根据小鼠与人体表面积比例,按0.86g/kg、1.34g/kg不同浓度中药溶液灌胃,CTX组予CTX腹腔注射20mg/kg/日,连续14天。给药结束后24h,各组小鼠颈椎脱臼法处死,称重及测量肿瘤体积,计算抑瘤率。肿瘤组织常规HE染色,观察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瘤体VEGF表达。研究结果一临床研究1.中医病症证资料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在年龄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不同性别方面中医组和其他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临床分期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肝功能分级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且肝功能A级与B级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Child-Pugh分级在年龄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性别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临床分期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且Ⅲ期与Ⅳ期(Ⅳa、Ⅳb)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中晚期肝癌临床最常见症状:上腹肿块、胸胁疼痛、全身消瘦、神疲倦怠、脉弦。中医证型中以肝郁脾虚证型常见(71.43%)。2.中医病症证相关性分析:中医各证型同主症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症上腹肿块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08),余主症与临床分期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腹肿块与肝功能分级好坏呈正相关(P=0.000),全身消瘦、神疲倦怠与肝功能分级好坏呈正相关(P=0.047,P=0.001),中医各证型与临床分期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型与肝功能分级呈正相关(P=0.041),余中医证型与肝功能分级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肝癌预后分析:15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平均生存期548天,中位生存期为380天。3月、6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73.4%、63.0%和47.2%。分析9项与生存期有关因素进行预后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治疗方法、中医证型、治疗前AFP水平、Child-Pugh分级等5项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仅Child-Pugh分级有统计学意义,得出与预后相关因素为Child-Pugh分级。4.瘤体评价疗效:中医组瘤体缓解率为0%,稳定率为53.33%,其中Ⅲ期稳定率最高,达100%。中西组瘤体缓解率为15.63%,稳定率为81.25%,其中Ⅲ期稳定率最高,达90%。西医组瘤体缓解率为14.28%,稳定率为80.95%,其中Ⅲ期稳定率最高,达85.71%。5.卡氏评分评价:中医组改善率60%,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334>0.05)。中西组改善率59.38%,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462>0.05)。西医组改善率33.33%,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95>0.05)。6.肝功能分级评价:中医组和中西组治疗后,肝功能分级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西医组治疗后,肝功能分级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7.肝功能指标评价:中医组治疗中和治疗后,ALT、AST、ALP、GGT、TB、IB、TBA、AFU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ALB较治疗前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DB较治疗前升高、PA较治疗前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中西组介入术后1周和4周ALT、AST、ALP、GGT、TB、DB、IB、TBA、AFU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ALB较术前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介入术后4周PA较术前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西医组介入术后1周和4周ALP、GGT、DB、IB、TBA、AFU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介入术后1周ALT、AST、TB较术前升高、PA较术前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ALB较术前降低,无显着性差异(P>0.05)。介入术后4周ALT、AST、TB、PA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ALB较术前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5)。二实验研究1.本课题所有小鼠造模均接种成功,全部成瘤,成功率为100%,皮下移植肝癌模型制作成功。2.中药低、高剂量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抑瘤作用,抑瘤率分别为32.9%、38.9%,各组瘤重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3.各组HE染色显示:中药高、低剂量组肿瘤组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细胞坏死区,肿瘤细胞核分裂相对减少,癌巢间及周围微血管相对减少。4.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荷瘤小鼠瘤块VEGF表达情况,结果显示:CTX组及中药低剂量、高剂量组VEGF染色评分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与CTX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和中药高剂量组VEGF染色评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药低剂量组与中药高剂量组之间亦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肝癌病症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是中西医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西医肿瘤学优于单一学科治疗方式的理论基础,体现了循证医学、个体化治疗的肿瘤治疗新思维。2.参桃软肝方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优势体现在稳定瘤体、提高生存质量、与西医配合能减轻介入或消融等侵入性治疗手段所致的肝损害,提高耐受性及延长生存期。3.参桃软肝方具有直接抑制肿瘤生长和减轻瘤重的作用,并对荷瘤小鼠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有显着抑制作用,VEGF可能是参桃软肝方抗肿瘤作用机制之一,减少肿瘤细胞新生血管的生成,从而减缓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二、335例中晚期肝癌的肿瘤血供分析及临床应用价值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35例中晚期肝癌的肿瘤血供分析及临床应用价值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856例少数民族地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分组方法
    1.3 随访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描述
    2.2 中期与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性分析
    2.3 中晚期肝癌患者不同治疗模式效果
    2.4 中晚期肝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分析
    3.2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性讨论
    3.3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方式的生存期
    3.4 中晚期肝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与肝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2)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多因素及生存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中晚期肝癌的治疗
        1.1.1 手术切除
        1.1.2 肝移植
        1.1.3 局部消融治疗
        1.1.4 TAE和TACE
        1.1.5 放射治疗
        1.1.6 靶向治疗
        1.1.7 免疫治疗
        1.1.8 全身化疗
        1.1.9 放射性核素免疫治疗
        1.1.10 抗病毒治疗
    1.2 祖国医学对肝癌的研究进展
        1.2.1 病名
        1.2.2 病因病机
        1.2.3 中医辨证分型
        1.2.4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研究
        1.2.5 中成药联合西医治疗中晚期肝癌研究
    1.3 预后因素概况
        1.3.1 乙型肝炎病史
        1.3.2 肝硬化背景
        1.3.3 门脉癌栓
        1.3.4 Child-pugh分级
        1.3.5 甲胎蛋白
        1.3.6 病理类型
        1.3.7 肿瘤大小
        1.3.8 中医辨证分型
    1.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路线图
        2.1.2 病例来源
        2.1.3 纳排标准
        2.1.4 治疗方案
        2.1.5 治疗分组
        2.1.6 录入临床数据资料
        2.1.7 生存时间
        2.1.8 统计分析
    2.2 研究结果
        2.2.1 基本资料的统计描述
        2.2.2 接受治疗的基本情况
        2.2.3 基线资料的对比
        2.2.4 随访生存结果
        2.2.5 中医药干预及治疗效果情况统计结果
        2.2.6 总体生存预后分析
        2.2.7 不同治疗模式的生存分析
        2.2.8 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的生存预后分析
        2.2.9 免疫治疗组和非免疫治疗组的生存分析
        2.2.10 靶向治疗组和非靶向治疗组的生存分析
        2.2.11 化疗组与非化疗组的生存预后分析
        2.2.12 介入组和非介入组的生存预后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特征
        3.1.1 基本资料
        3.1.2 肝炎及肝硬化背景资料
        3.1.3 AFP及CA199的分布情况
        3.1.4 肿瘤数目及血管侵犯情况
        3.1.5 发病症状
        3.1.6 中医辨证分型
    3.2 影响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生存预后因素
        3.2.1 门脉癌栓侵犯
        3.2.2 ECOG评分
        3.2.3 介入总次数
        3.2.4 中药干预时长
    3.3 中晚期肝癌患者不同治疗手段的生存预后情况
        3.3.1 手术治疗
        3.3.2 介入治疗
        3.3.3 靶向治疗
        3.3.4 免疫治疗
        3.3.5 化疗
    3.4 问题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3)TACE联合索拉非尼或阿帕替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TACE及全身用药治疗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不同肝功能评估方法预测中晚期肝癌TACE术后肝损伤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中晚期肝癌TACE术后严重肝功能损伤相关影响因素
    2.2 四种肝功能评估方法相关性分析
    2.3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及95%置信区间(95%CI)评估4种肝功能评估方法的预测能力
3 讨论
    3.1 中晚期肝癌TACE术后严重肝功能损伤相关因素分析
    3.2 CP评分与ALBI、MELD及 ICG清除试验相关性
    3.3 不同肝功能评估方法预测术后肝功能损伤能力对比
    3.4 不足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TACE术后疗效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概述
    1.2 肝癌的发生及血供特点
    1.3 TACE术治疗肝细胞肝癌的现状
    1.4 肝癌TACE术后的影像学评价及现状
第二章 材料及方法
    2.1 病例选择
        2.1.1 临床资料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扫描方法及图像处理
        2.2.1 CT扫描方法
        2.2.2 CT灌注扫描方法
        2.2.3 CT图像后处理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6)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及说明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7)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随访及疗效判定
    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两种治疗方法术后肿瘤缩小率的比较
    3.2 两种治疗方法前后肝功改变
第4章 讨论
    4.1 TACE的原理
    4.2 影响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的相关因素
    4.3 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适应症、禁忌症
    4.4 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机理
    4.5 RFA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适应症及常见并发症
    4.6 影响RFA治疗原发性肝癌预后的因素
    4.7 TACE与RFA的不足及相互弥补
    4.8 结果分析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影响原发性肝癌TACE疗效的预后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原发性肝癌综合介入治疗进展(综述)

(9)Fe3O4纳米磁流体介导的50℃局部热疗对兔VX2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简表
第一章 兔VX2肝癌模型的建立及超声影像评价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实验动物与细胞
        1.2.2 实验试剂与器材
        1.2.3 动物饲养
        1.2.4 模型制作
        1.2.5 观察指标和方法
        1.2.6 统计学处理
    1.3 结果
        1.3.1 超声观察结果
        1.3.2 形态学观察结果
        1.3.3 超声与实际测量的肿瘤大小的相关性分析
    1.4 附图
    1.5 讨论
        1.5.1 有关兔VX2肝癌模型建立的探讨
        1.5.2 超声检测肿瘤的意义
        1.5.3 兔VX2肝癌病理学特征
        1.5.4 肿瘤种植后的最佳实验时间
    1.6 小结
第二章 磁流体介导的50℃局部热疗兔VX2肝癌的可行性研究和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动物与细胞
        2.2.2 实验器材
        2.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2.2.4 统计学处理
    2.3 结果
        2.3.1 纳米磁流体的透射电镜检测结果
        2.3.2 Fe_3O_4纳米磁流体体外升温情况
        2.3.3 肿瘤模型情况
        2.3.4 Fe_3O_4纳米磁流体体内升温情况
        2.3.5 常规CT扫描结果
        2.3.6 实验室检查
        2.3.7 肿瘤大小变化
        2.3.8 组织学观察
    2.4 附图
    2.5 讨论
        2.5.1 纳米磁流体产热及热疗的特点
        2.5.2 体内磁流体分布的检测手段
        2.5.3 肿瘤生长转移情况
        2.5.4 组织学改变
        2.5.5 实验操作中注意事项
        2.5.6 不足及尚须改进的情况
    2.6 小结
第三章 磁流体介导的50℃局部热疗兔VX2肝癌的超声造影评价及对血管作用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方法
        3.2.1 实验器材
        3.2.2 动物肿瘤模型的建立
        3.2.3 实验动物分组及不同处理
        3.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3.2.5 统计学处理
    3.3 结果
        3.3.1 超声表现
        3.3.2 超声造影与病理测得的肿瘤坏死率及其相关性分析
        3.3.3 肿瘤血管的病理观察
        3.3.4 VEGF的表达
    3.4 附图
    3.5 讨论
        3.5.1 超声造影对磁流体热消融疗效的评价价值
        3.5.2 磁流体热消融对兔VX2营养血管破坏作用的探讨
        3.5.3 磁流体热消融对VEGF表达的效应
    3.6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二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参桃软肝方对中晚期肝癌保肝抑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肝癌中医病症证理论概述
        一 病
        1 辨病名
        2 辨病因
        3 辨病机
        4 辨病位
        5 辨病势
        6 辨病论治
        二 症
        1 症状
        2 随症治之
        三 证
        1 辨证要点
        2 辨证分型和辨证施治
        四 病症证三联诊疗模式
        1 病症证结合的肿瘤诊断模式
        2 病症证结合的肿瘤治疗模式
    第二节 中西合参
        一 肝癌中医研究现状及进展
        1 全身治疗
        2 局部治疗
        3 外用
        二 肝癌西医研究现状及进展
        三 中西医在肿瘤认识基础和临床的融通点
        1 邪正观与肿瘤基因组学
        2 抗肝癌中药与现代药理
        3 中西医临床结合与增效减毒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合格病例选择
    二 研究方法
        1 中医病症证临床资料分析
        2 中医病症证相关性分析
        3 预后分析
        4 疗效评价
        5 评价标准
    三 结果
        1 肝癌病症证临床资料分析
        2 肝癌病症证相关性分析
        3 肝癌预后分析
        4 近期疗效评价
        5 保肝疗效评价
    四 讨论
        1 中晚期肝癌病因病机与立题依据
        2 肝癌病症证临床资料分析
        3 肝癌病症证相关性分析
        4 肝癌预后分析
        5 参桃软肝方保肝抑瘤疗效分析
    五 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实验结果
    四 讨论
    五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335例中晚期肝癌的肿瘤血供分析及临床应用价值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856例少数民族地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临床特征分析[D]. 倪彩菊.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2]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多因素及生存预后分析[D]. 田文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TACE联合索拉非尼或阿帕替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比较[D]. 樊周沛. 郑州大学, 2020(02)
  • [4]不同肝功能评估方法预测中晚期肝癌TACE术后肝损伤比较[D]. 严梦凡.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TACE术后疗效的评估[D]. 朱炳印. 兰州大学, 2016(11)
  • [6]肝癌介入化疗栓塞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D]. 曹洪友.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7]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D]. 胡元清. 吉林大学, 2011(12)
  • [8]影响原发性肝癌TACE疗效的预后因素研究[D]. 朱军. 泸州医学院, 2010(04)
  • [9]Fe3O4纳米磁流体介导的50℃局部热疗对兔VX2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D]. 杜乐辉. 中南大学, 2009(02)
  • [10]参桃软肝方对中晚期肝癌保肝抑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周蓓.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335例晚期肝癌肿瘤血供分析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