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现状及新挑战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现状及新挑战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状况及其面临的新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秀,陈家骥,李垚,王琳,凌微子,林佳珣,高圣淦,粟端[1](2021)在《中国制造年度实力榜——2020—2021年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复工复产"既是当年我国媒体十大新词之首,更是外贸回归正轨甚至实现自我超越的一大动力。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在2020年迎来了难得的发展空间,在工业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也稳步提升。在压力挑战中发掘深层动力,在多重目标间寻求最佳平衡,中国制造正在不断发力。

张开封[2](2021)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

张晨瑶[3](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陈丹玲[4](2020)在《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区域一体化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议题。本研究以“分析框架——实证分析——策略设计”为逻辑主线,将区域一体化的影响纳入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中,构建区域一体化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产业一体——城乡融合——空间关联”的逻辑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遵循“时空演进——影响效应——影响路径”的实证轨迹,对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及影响路径进行实证检验。具体地,综合运用随机森林算法、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及耦合协调模型刻画2003-2017年中国12个城市群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协调关系;构建空间Durbin回归模型及动态计量分析模型,研究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运用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两者的影响路径。回答了以下三个关键问题: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何种理论关系?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什么路径来实现?并据此设计出了区域一体化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策略体系。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构建基于“产业一体——城乡融合——空间关联”的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影响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全面掌握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基本内涵与时代意蕴后,将一体化的经济结构变迁、社会结构变迁及空间结构变迁引入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分析框架,结合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产业、政府等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研究,构建了区域一体化→“产业一体——城乡融合——空间关联”→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的基础内容体系。(2)分析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进特征与耦合协调关系。从时间序列上看,2003-2017年间,我国12个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密度函数中心向右移动,波峰由陡峭转变为平滑状态,区域一体化的地区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逐渐扩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区域一体化的演变相类似。从空间格局来看,研究期间,我国区域一体化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存在显着的空间关联特征和较强的溢出效应,且这种空间关联趋于增强,不同集聚区内扩散效应在空间上渗透的不均衡导致各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存。从耦合协调关系来看,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彼此促进、共同提升,总体呈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基本分布格局。(3)实证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区域一体化对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显着为正且存在区域异质性。而且,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分解变量中,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产出效益的正向影响最强,其次是城市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城市土地利用强度,最后是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此外,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且这种因果关系具有长期性和异质性。(4)剖析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转变的影响路径。从产业一体和城乡融合视角来看,考察期间,中国12个城市群存在着“区域一体化→产业一体→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传导机制及“区域一体化→城乡融合→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传导链条,但这种中介效应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相比之下,从空间关联视角来看,在当前发展阶段下并不存在“区域一体化→国内外市场潜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传导机制,但存在“区域一体化→区际研发的技术溢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传导机制。(5)提出区域一体化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具体策略。在综合考虑我国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发展现状及时空演进规律,特别是从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及影响路径分析结果,主要从充分发挥产业专业化和产业多样化集聚的促进作用、完善城市产业一体化政策以推动产业一体发展、大力推进商品和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东中西地区统筹协调发展、实现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有效联动及强化技术研发配置和区际人才沟通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设计出区域一体化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具体策略。

孙璇[5](2020)在《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新科技革命是在新的科学理论的突破和科学范式的转变下,新技术的发明、应用与扩散对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历史进程。21世纪初以来,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发展加速,新技术快速交织、融合并应用于社会生产,带来劳动关系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为劳动关系的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以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新科技革命发展及和谐劳动关系等重要论述为指导,探索和深化我国劳动关系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观照,从历史维度纵向梳理历次工业革命中劳动关系的演化规律,从现实的维度阐发新科技革命中生产方式变革的新特征,通过剖析新科技革命视域下劳动和资本的双重变革特征,探析我国劳动关系在技术变革中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并提出推动我国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新科技革命推动了劳动和资本的双重变革,促使劳动形态数字化、劳动对象和产品非物质化、劳动资料智能化、劳动价值创造隐性化,推动高科技资本形成了新的积累和扩张的运动逻辑。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的治理既要把握新科技革命发展的战略机遇、实现科技进步下的生产力跃升,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推动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劳动正义引领新时代劳动关系健康有序发展;推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创新,从用工管理、收入分配、工会改革、三方协调机制等方面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健全党领导下的劳动关系协同治理机制、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机制;促进劳动法制现代化,完善劳动立法、司法和执法,把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调处的全过程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杨欣[6](2020)在《《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文中指出贸易自由化的长期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全球关税降低,非关税壁垒得到有效控制,传统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力式微。全球市场最终形成,全球价值链不断整合升级的时代使得货物的跨境流动更加频繁。在此情形下国际贸易中的程序性事项对货物流通造成的阻滞逐渐引起关注。贸易便利化旨在为国际贸易活动创造简便、协调和透明的环境,从而形成贸易程序简化、文件简单化和信息透明化的新型贸易关系。推行贸易便利化、减少进出口和过境的时间成本和规费将带来全球红利几乎成为世界共识。此前其他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推行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存在局限性,《关税及贸易总协定》针对此问题的条款又过于简略。全球贸易环境的改变和现有国际法框架的局限呼唤一部约束力更为广泛的、更有针对性的条约,《贸易便利化协定》应运而生。经过世界贸易组织艰苦谈判与多方角逐,《贸易便利化协定》于2013年通过并最终于2017年2月正式生效。作为多哈回合目前仅有的实质性成果,其拥有不同于此前世界贸易组织其他协定的显着特征,专注于国际贸易中的“非效率性”问题,旨在克服国际贸易中的程序性障碍。《贸易便利化协定》的理论基础和条款内容值得深入研究,而针对其履行的研究则更具现实意义。本文针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从条约冲突与协调的角度探究其履行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其顺利履行。全文分为五章,首先对《贸易便利化协定》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继而探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与其他条约冲突的缘由、特征,再而研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具体表现及其协调路径,最终从中国与《贸易便利化协定》的关联出发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全文按照此逻辑结构,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展开论证。本文第一章探讨了《贸易便利化协定》的基础理论,界定贸易便利化的概念,根据各国际组织对贸易便利化的定义及其侧重点归纳贸易便利化概念及其特征。厘清其与贸易自由化的关系,贸易便利化脱胎于贸易自由化,与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在具体内容和国际实践上有与其有诸多不同之处,分析两者区别与联系有利于探讨贸易便利化独有特征并进一步探析《贸易便利化协定》独特之处。同时对贸易便利化的相关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及其与贸易便利化的内在联系进行阐述。此外,第一章还对《贸易便利化协定》对贸易便利化理论的运用进行了研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作为贸易便利化理论的新发展,其内容体现出贸易便利化理论体系的内容。第二章从条约冲突与协调视角研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理论基础。通过条约冲突及协调理论的基础研究,提出协调《贸易便利化协定》与其他条约冲突的一般方式。同时,从宏观和具体两个角度指出《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缘由,从宏观来讲,主要是由于国际法的碎片化导致的。从具体原因来讲,进出口环节《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主要是由于贸易便利与贸易安全价值目标之间对立引发的。过境环节《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主要是由于贸易目标与非贸易目标的分歧导致的。在此基础上,指出《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特征,即冲突表现的多样性、冲突原因的复杂性以及协调方式的差异性。第三、四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通过理论阐述以及比较分析,集中研究《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具体表现及对应协调路径,根据国际贸易程序的主要环节,主要包含:《贸易便利化协定》进出口程序的便利化规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以及《贸易便利化协定》过境环节的规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其中,进出口程序的便利化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主要是由于《贸易便利化协定》所标榜的贸易便利的价值目标与其他条约中蕴含的贸易安全价值目标的冲突而引发。具体而言,主要包括《贸易便利化协定》与世界海关组织体系中的《SAFE框架》以及与世界贸易组织体系中《SPS协议》《TBT协议》之间的冲突。针对前者,主要运用比例原则以及通过国际组织进行协调,而对于后者,主要通过冲突条款优先原则、后法优于先法原则以及比例原则进行协调,同时发挥条约解释的作用。在过境环节,主要表现为《贸易便利化协定》的过境自由规定与《海洋法公约》第十部分过境自由以及《反假冒贸易协定》对过境货物知识产权执法措施之间的冲突。对于前者,应当运用后法优于先法原则以及比例原则进行协调,针对后者主要运用比例原则以及条约解释进行协调。本文第五章是中国对策研究部分,论述的是面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中国的应对策略。中国作为协定的缔约国,负有履行协定的义务,中国面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问题,在国内层面,应当促进国内立法与《贸易便利化协定》相协调,在国际层面,应当提高在相关条约修改上的话语权,促使相关条约的修改与《贸易便利化协定》相衔接。

李国敏[7](2019)在《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文中指出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战略风险。对于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应对,国内外有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海外战略风险,人们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固然战略风险与政治风险关系极其密切,但鉴于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影响后果的特殊严重性,有必要予以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围绕上述核心问题,我们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为主,同时运用历史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全文。首先弄清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史,重点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情况,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其次,着重对企业海外战略风险进行解析。在梳理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基础上,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探讨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往往由宏观国际环境格局或中观双边外交关系的重大变动所造成,具有宏观全局性、强烈的政治性和立体多维的关联性,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和突变式涌现特征,其破坏性极大,并且可能持续发生不利影响。论文还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接着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两个中国高科技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在新时代、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造成的严重战略风险。本文还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案例,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等因素对于中企海外项目造成的战略风险。最后,论文就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提出了应对建议,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利益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邵阳子[8](2019)在《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经济陷入周期性衰退。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困难表面上看是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实则是存量技术及其相应经济形态支撑力减弱的结果。寻找支撑未来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成为当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已由高速回落至中高速,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日益孱弱。中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化的“拐点”,随着传统动能的减弱,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与改造升级传统动能结合起来,换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形成经济增长的双引擎,进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促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现有国内外关于中国新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广受认可的理论体系,相关研究多以定性分析和案例研究为主,缺乏量化实证研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基于新经济发展视角,探究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关系的研究更是稀少。因此,研究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从“新经济”和“经济结构”的相关文献出发,对新经济冲击经济结构演化的历史追溯和现实考量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对前三次工业革命历史进程的梳理,来分析新经济的发展和演化历程。可以看到历次工业革命的爆发都是在重大技术创新以及支撑力的推动下,催生出新产品、新业态和新组织,从而改变经济形态的性质,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最终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不同的社会中占核心地位的经济结构也会反映当时经济形态的特征。基于计量经济学等多种实证模型,重点研究了新经济发展对经济结构变动的冲击机制。本文基于ITIF构建的“美国各州新经济指数”和财新网构建的“中国新经济指数”,结合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官方统计机构对我国新经济具体形态的阐述,从知识经济、互联网经济、开放经济、绿色经济、创新经济和活力经济六大方面构建了“中国新经济发展指数(CNEI)”,并基于PPCA法,对2003年至2016年我国31省(市、自治区)新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基于Theil指数和Moore指数,对我国各省2003年至2016年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和变迁速度进行了评价;基于SRA,对我国各省2003年至2016年TFP进行了测量。综合前文的理论分析以及实证分析得出的CNEI、THI、MI和TFP数据,分析了新经济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信贷和技术进步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机制,重点研究新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冲击作用。与此同时,分析了新经济在我国几种典型业态的表现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和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利于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对相关论题的研究进行补充和完善;有利于为我国发展新经济和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方法借鉴;有利于引导宏观经济主体和微观经济主体重视创新投入,扶持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经济,促进我国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有利于引导宏观经济主体和微观经济主体积极挖掘内部经济增长点,培育新动能、新产业和新业态,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和“经济硬着陆”。

陆佳琦[9](2019)在《产业发展视阈下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由新兴市场国家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组成的“金砖四国”,于2006年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合作构架。2010年底,南非正式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不仅使作为国际政治实体的“金砖四国”正式更名为“金砖国家”,同时标志着发展中的“金砖国家”已经从成立之初的投资代表拓展为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十年来金砖国家携手前行,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为指引,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球能源价格持续低迷以及世界经济疲软和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趋势等多重挑战,并在贸易投资、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以及金融融资等方面展开了多领域、多层级和多元化的务实合作,成为风险共担、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享的战略伙伴。2017年9月,由接任金砖国家主席国的中国在厦门举办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各国领导人共同展望金砖国家第二个金色十年的蓝图,致力于超越以往,寻求并建立金砖国家具有“新关系、新理念、新道路”的行稳致远之路。2018年金砖领导人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第十次会晤圆满落幕,金砖国家已经携手前行历经1 1年的风雨历程,金砖合作已取得多项成果。如今“金砖+”朋友圈在逐年扩加,从2017年厦门会晤首创的“金砖+”模式,在2018年的金砖会晤上已经有22个非金砖领导人加入到“圈内”的合作对话会议中,在共同协商各国经贸合作模式,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同时,推动建设具有开创性和包容性的开放型世界。“胸怀天下、立已达人”是过去十一年来金砖国家并肩合作经验中得出的重要启迪。目前,金砖国家乃至世界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正经历着全球化发展陷入困境、世界秩序紊乱崩坏、国际格局紧张动荡、全球要素竞争激烈等一系列问题,在充斥着“变”与“乱”的世界格局中,金砖国家亦受波及。一方面,整体的经济增速放缓使得金砖国家赶超发达经济体的时间被延长;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分化格局会导致金砖国家产业布局与原目标产生分歧。在全球经济放缓与分化的大环境中,金砖国家遭受着外界质疑的同时,各国内部近年来亦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金砖并未失色,每一个金砖成员国都密切关注国际时局的变革,紧随世界格局演变的进程而做出及时调整,金砖各国经济增速虽有暂时性减缓,但各国经济仍处于稳步成长阶段,具备长期稳定增长的潜能和趋势。现代经济增长实际是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其本质是产业结构持续演进的动态调整过程。金砖国家携手同行,共同面对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加速推进经济结构改革的步伐,优化各国产业结构,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探寻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路径,以期突破发展瓶颈,助推金砖国家经济活力,在深化各领域合作机制化的同时形成联动发展格局,进而将金砖国家贸易合作推向新高度。本文依据产业结构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金砖国家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近十年来金砖国家产业结构改革的成效和贸易合作的发展进程,本文共分七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为相关理论基础,是本文进行相关实证分析和实证研究时所依据的理论,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第三章为金砖国家产业发展分析,本章节通过使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具体测度全球经济危机之后每一个金砖成员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分别从金砖国家国内总体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和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进行全面剖析。在分析金砖国家国内总体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时,选取金砖各成员国从2008年至2017年经济总产值为数据样本,对每一个金砖成员国近十年产业结构的内在构成与产业发展优劣进行详细分析。在分析金砖国家国内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时,选取2008-2017年共9个年度阶段的三次产业经济数据,依据指标具体分析金砖国家产业结构的合理性。通过对金砖国家产业结构发展进行梳理,分析各国产业结构演进对中国与金砖国家贸易合作的影响。第四章为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发展分析,首先梳理了金砖国家携手历经1 1年的风雨历程,以及在经贸领域取得的合作成果,基于此分析了新形势下中国与金砖国家共同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本章通过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先将所有进出口贸易产品细化为17类,按照细化的行业分类分别分析中国与巴西、中国与印度、中国与俄罗斯、中国与南非在观测期间内进出口贸易结构现状以及相关产业的贸易竞争力,从而更加精准地分析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近十年来的贸易合作现状,进而厘清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和互补性。第五章为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潜力分析,通过使用Stata计量分析软件对面板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进行极大似然估计,估算了贸易非效率模型中的贸易合作阻碍因素和可能实现贸易最大化的促进因素,进而得出影响中国与金砖国家进出口贸易效率和贸易潜力的具体算数值,从政治、经济、法律、关税、基础设施等影响因素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两国之间的贸易政策效果和发展潜力。第六章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结合第三、四、五章节的实证分析,从明确产业定位,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发展新兴产业以及打造先导性产业园区来优化金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从健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完善金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并深化贸易合作领域,合理布局贸易价值链体系和推动金砖自贸区建设五个方面,提出推进中国与金砖国家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第七章为结论。综合全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金砖国家国内产业经济易受市场经济波动的影响而出现较为剧烈的变化;第二,金砖国家各领域的贸易合作有待进一步横纵推进;第三,金砖国家在提高贸易合作效率的同时,要寻求创新驱动新动力来拓展合作新前沿。

蔡静静[10](2018)在《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技术壁垒是在当前全球贸易摩擦不断蔓延和升级背景下拓展出的新型非关税壁垒。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经济竞争方式和手段日趋多元化,科技竞争成为全球竞争的核心,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不断提升国家竞争力、适应经济社会需求深刻变化的关键战略。以要素和投资驱动的发展方式已逐步转变为以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跨国经营、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使国际贸易领域从传统贸易方式向技术领域不断扩展。全球贸易摩擦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贸易摩擦对象由传统产业向高技术、新兴产业转移,贸易摩擦形式则由传统的贸易救济手段向技术壁垒扩展。随着我国全球贸易地位的迅速崛起和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遭遇的国外技术壁垒许多开始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支撑,其中波及最深的当属对知识产权保护最为敏感的高技术产品,我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正在遭受技术含量颇高的技术壁垒。因此,研究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成为我国政府完善贸易摩擦治理机制和出口企业冲破进口国技术壁垒的关键问题。本文正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急剧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背景下,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系统思维综合运用管理科学、技术经济、产业经济、公共政策与计量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从技术壁垒形成的理论前提与内在动机着手,全面揭示了技术壁垒的形成机理与作用机制。具体地,从贸易保护、市场失灵、“南北”差异以及博弈论等多个角度阐释技术壁垒的形成机理;从价格抑制、数量控制以及动态作用三个方面全面解析技术壁垒的作用机制。这为下文构建技术壁垒影响出口贸易的理论框架及进行实证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2)综合全球视角和典型国家视角,分析了技术壁垒的实践特征,揭示了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遭遇进口国技术壁垒的现状特征和趋势。具体地,全面收集1995-2016年全球技术壁垒通报数据,基于全球视角和典型国家视角,构建了全球技术壁垒大样本案例库,深入剖析了全球技术壁垒的实践特征和发展趋势;基于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现状的多维度分析,揭示了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遭遇进口国技术壁垒的现状特征和趋势。(3)揭示了技术壁垒对产品出口的影响机制,构建了技术壁垒影响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展引力模型,多维度剖析了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影响。论文从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两个方面全面解析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影响。理论分析方面,论文以技术经济学分析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揭示了技术壁垒对出口贸易的抑制机制与促进机制;实证分析方面,考虑高技术产品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敏感性,论文构建了技术壁垒影响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展引力模型,并运用平衡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在识别高技术产品出口影响因素的同时,进一步从总体层面、国家层面、行业层面以及国家-行业层面多维度剖析技术壁垒与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间的关系。(4)基于技术创新与演化博弈理论,从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意愿、资源配置、策略选择与创新效果四个层面,分层次深入剖析了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论文综合运用技术创新与演化博弈理论,在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意愿的产生和差异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意愿分析框架;从出口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配置路径、系统构成以及影响机制三个维度,分析了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效应;基于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模型的演化稳定分析,揭示了技术壁垒下影响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理论模型构建和实证检验相结合,分析了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效果的影响,揭示了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动因。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状况及其面临的新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状况及其面临的新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制造年度实力榜——2020—2021年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制造:逆势而上谋突破
    出口值创新高的同时,出口竞争力再上新台阶
    遇良机,劳动密集型行业因势利导
    修内功,装备制造业行稳致远
五大指标实力解析
纺织服装、服饰业—变中求机
    竞争力指标涨跌互现行业自身发展承压
    贸易保护层出不穷传统市场比重下降
    区域合作破冰前行新兴市场焕发生机
    综合成本水涨船高传统优势渐行渐远
    行业加速转型升级业态创新彰显活力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战略调整
    钢铁需求外弱内强,出口、进口此消彼长
    分项指标全面下挫,竞争力排位下滑
    传统贸易国出口普遍下降,新兴经济体份额快速提升
    贸易摩擦形势日趋严峻,出口市场空间持续收缩
    原料、燃料价格大幅上涨,盈利水平明显下降
    顶层设计推动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随“芯”而动
    竞争力指标上升
    行业出口位居榜首
    传统强者风起云涌
    新兴市场方兴未艾
汽车制造业—蹄疾步稳
    竞争力指标稳中有进
    全球汽车产业遭受疫情严重冲击
    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
    核心技术仍有待提升
    盈利压力依然严峻
农业—稳中求进
    农业贸易大而不强,外贸竞争力整体偏弱
    国内粮食连年丰产,供应安全有保障
    积极扩大进口渠道,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
    “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对外合作,高水平开放成效显着
    特色产品优势明显,出口力度加大
    水果进出口贸易活跃,但竞争力有待提升
    部分种子受制于人,种质资源保护面临新挑战
    国际粮价高位运行,进口供应不确定性增加

(3)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2.2.1 国家顶层设计
        2.2.2 地方政策规划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3.3 沈阳经济区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3.4 哈长城市群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4)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
    2.3 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
3 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产业一体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3.2 城乡融合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3.3 空间关联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3.4 本章小结
4 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现实考察
    4.1 区域一体化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水平综合测度
    4.2 区域一体化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动态演进及空间格局
    4.3 区域一体化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协调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效应
    5.1 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单向影响效应
    5.2 区域一体化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双向影响效应
    5.3 本章小结
6 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路径
    6.1 计量模型设定
    6.2 变量测度与数据说明
    6.3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区域一体化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策略体系
    7.1 区域一体化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总体思路
    7.2 产业一体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具体策略
    7.3 城乡融合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具体策略
    7.4 空间关联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具体策略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
    8.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与资本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一、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二、恩格斯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三、列宁的劳动与资本理论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问题的探索
第二章 劳动关系在历次工业革命中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第二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第三节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关系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科技进步与生产方式变革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劳动关系
第三章 新科技革命推动劳动关系的新变革
    第一节 新科技革命的技术特征及其引发的生产方式变革
        一、新科技革命的技术特征
        二、新科技革命中的生产方式变革
    第二节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的劳动新形态和新特征
        一、劳动形态数字化
        二、劳动对象和产品非物质化
        三、劳动资料智能化
        四、劳动价值创造隐性化
    第三节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的资本新形态和新逻辑
        一、资本形态的历史流变与新发展
        二、新科技革命视域下资本运动的新逻辑
    第四节 新科技革命中的劳动关系新变化
        一、契约关系多元化
        二、支配关系隐蔽化
        三、博弈关系复杂化
第四章 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变革中的矛盾问题
    第一节 劳动过程的劳资矛盾问题
        一、用工矛盾
        二、“机器换人”矛盾
        三、收入分配矛盾
    第二节 劳动关系调节机制不完善
        一、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有待强化
        三、劳动保障监察机制有待健全
    第三节 劳动法制不健全
        一、劳动立法有待完善
        二、劳动司法有待规范
        三、劳动执法有待健全
第五章 发达国家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第一节 美国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一、美国劳资关系现况
        二、美国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第二节 德国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一、德国的劳资关系现况
        二、德国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第三节 日本劳资关系调节及其面临的困境
        一、日本的劳资关系现况
        二、日本劳资关系调节的主要困境
第六章 推动我国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坚持以劳动正义引领新时代劳动关系健康有序发展
        一、保障平等的劳动发展权
        二、坚持劳动分配正义
        三、约束资本盲目扩张和无序发展
    第二节 推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创新
        一、强化用工矛盾调处
        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三、深化工会改革创新
        四、健全三方协调机制
    第三节 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一、健全党领导下的劳动关系协同治理机制
        二、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
        三、构建规范化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
    第四节 促进劳动法制现代化
        一、健全完善劳动立法
        二、推动劳动司法规范化建设
        三、提高劳动执法效能
结语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中外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理论基础及新发展
    第一节 贸易便利化基础理论探究
        一、贸易便利化的基本涵义解析
        二、贸易便利化与贸易自由化的辨识
        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贸易便利化内在联系
    第二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对贸易便利化理论的运用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对贸易自由化理论的运用
        二、全球价值链下的《贸易便利化协定》措施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缘由与特征
    第一节 条约的冲突与协调
        一、条约冲突的界定
        二、条约冲突协调途径
        三、《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类型
    第二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产生的缘由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产生的宏观原因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具体原因
    第三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特征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表现的多样性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原因的复杂性
        三、《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协调方式的差异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关于进出口环节的便利化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安全与便利关系辨析
        一、贸易安全
        二、贸易安全与便利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贸易安全与便利是否存在优先问题
        四、妥善处理两者关系
    第二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进出口环节的条款与世界海关组织条约的冲突
        一、世界海关组织在《贸易便利化协定》中的参与
        二、《SAFE框架》与《贸易便利化协定》产生冲突的原因
        三、《贸易便利化协定》与《SAFE框架》的冲突
    第三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检验检疫协定的冲突
        一、“异化”的TBT、SPS措施与《贸易便利化协定》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与《TBT协议》《SPS协议》具体条款之间的冲突
    第四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进出口环节规定与相关条约的协调路径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与世界海关组织安全规则之间的冲突协调
        二、协调《贸易便利化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进出口安全监管规则冲突的路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贸易便利化协定》关于过境环节的便利化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
    第一节 国际法中过境自由制度阐释
        一、过境自由国际习惯法属性分析
        二、过境自由属性辨析
        三、过境自由争议的实证研究
        四、《贸易便利化协定》与过境自由国际条约的承接
        五、过境自由国际法保障的发展趋势评析
    第二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海洋法公约》过境自由的冲突
        一、《海洋法公约》过境自由制度安排及其评析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对《海洋法公约》过境自由制度继承
        三、《海洋法公约》与《贸易便利化协定》过境自由制度差异及对其桎梏
    第三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与《反假冒贸易协定》过境货物知识产权执法措施的冲突
        一、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相关国际条约沿革
        二、《反假冒贸易协定》知识产权边境措施对《贸易便利化协定》的阻碍
    第四节 《贸易便利化协定》过境程序规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协调路径
        一、《贸易便利化协定》与《海洋法公约》过境自由规则的冲突协调
        二、《贸易便利化协定》与《反假冒贸易协定》过境货物知识产权执法规定的冲突协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策略
    第一节 中国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必要性
        一、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是中国履约必由之路
        二、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是发挥大国作用必要举措
    第二节 中国应对《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冲突的路径
        一、促进中国国内法与《贸易便利化协定》的衔接
        二、增加中国在相关国际条约修订工作的话语权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7)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核心问题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论
    三、思维方法、创新与不足
    四、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企业国际化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一、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二、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外部条件
        三、跨国公司
    第二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其初期实践
        一、中国企业的早期海外拓展
        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三、“走出去”战略的初期实践(2000——2010)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进入新时代(2010-)
        一、后危机时代
        二、“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打开新空间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分析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非政治风险
        二、政治风险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与类型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局性”
        二、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强烈政治性
        三、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系统复杂性
        四、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生成类型与严重危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战略风险
        一、国际格局大变革带来企业战略风险
        二、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若干形态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海外战略风险比较
第三章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与中国企业战略风险—以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为例
    第一节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演变
        一、美国对华战略敌视(1949—1971)
        二、美国对华战略接触与遏制(1972-2016)
        三、“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对华全面战略遏制(2017-)
    第二节 美国对中兴通讯的两次制裁
        一、中兴通讯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一次制裁
        三、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二次制裁
        四、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第三节 美国对华为的全力“围剿”
        一、华为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孟晚舟事件”及其影响
        三、美国遏制华为手机和5G业务全球拓展
        四、华为反制美国打压与自强自卫的应对策略
    第四节 美国对华遏制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
        一、新时代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原因
        二、中兴通讯与华为公司应对美国打压政策比较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项目遭受的战略风险—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例
    第一节 缅甸密松电站项目及其搁置
        一、密松电站的设想与立项
        二、密松电站项目的突然中止与长期搁置
    第二节 密松电站项目战略风险的系统分析
        一、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
        二、美西方因素与密松电站项目搁置
        三、中方认识和处置密松电站战略风险之反思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密松电站项目
    第三节 利比亚中企项目经受的战略风险
        一、中国企业走进利比亚
        二、“阿拉伯之春”与利比亚战乱
        三、中企利比亚项目蒙受重大损失
    第四节 中资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比较
        一、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相似之处
        二、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不同之处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对策
    第一节 加强合规管理认清海外环境
        一、中国企业要加强合规管理,提高国际化水平
        二、认清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三、认清中国对外投资国际背景的变化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中国企业应对海外战略风险的策略机制
        一、战略风险预防性策略机制
        二、战略风险分散性策略机制
        三、战略风险补救缓解性策略机制
    第三节 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管控海外战略风险
        一、政府帮助“走出去”企业加强与东道国的互动
        二、综合利用国内、国际双层法律手段防范战略风险
        三、同东道国主要利益集团和民众建立友好和谐关系
结论
    一、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是复杂的系统风险
    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需要危机意识与复杂系统思维
    三、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结构安排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
    一、文献回顾
        (一)新经济的概念界定
        (二)新经济的具体形态
        (三)新经济的深入思考
        (四)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关系
    二、国内外文献述评
    三、理论分析
        (一)经济形态的界定
        (二)新经济内在的产生机制
        (三)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的内在联系
第三章 新经济冲击经济结构演化的历史追溯和现实考量
    一、新经济的发展与演化历程
        (一)技术突变与演进
        (二)组织模式变革
        (三)经济结构演化
        (四)小结
    二、本轮新经济对经济结构的冲击
        (一)兴起的背景
        (二)技术演进的过程
        (三)组织和结构的变迁
第四章 新经济对经济结构演化的催化作用
    一、全球视角经济结构的变化趋势
        (一)经济结构变化一般机理
        (二)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三)新经济推动全球经济结构的演化发展
    二、中国新经济与经济结构发展评价
        (一)中国新经济指数评价
        (二)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测量
        (三)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测量
    三、新经济对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冲击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二)实证模型设计
        (三)实证分析
    四、新经济冲击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趋势
第五章 新经济的典型业态及对策建议
    一、新经济典型业态的表现与效应
        (一)跨境电子商务
        (二)互联网金融
        (三)共享经济
    二、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9)产业发展视阈下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产业结构理论
        2.1.1 马克思列宁产业结构理论
        2.1.2 配第——克拉克定理
        2.1.3 库兹涅茨经济结构学说
        2.1.4 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2.1.5 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1.6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2.2 国际贸易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相互需求理论
        2.2.3 H-O理论
        2.2.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5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2.6 内生贸易理论
3 金砖国家产业发展分析
    3.1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实证模型
        3.1.1 基础指标说明及数据来源
        3.1.2 模型的设定
    3.2 金砖国家国内产业结构发展分析
        3.2.1 金砖国家国内总体产业结构D-SSM分析
        3.2.2 中国产业结构D-SSM分析
        3.2.3 巴西产业结构D-SSM分析
        3.2.4 俄罗斯产业结构D-SSM分析
        3.2.5 印度产业结构D-SSM分析
        3.2.6 南非产业结构D-SSM分析
    3.3 产业结构演进对中国与金砖国家贸易合作的影响
        3.3.1 产业结构演进与贸易合作的相互促进作用
        3.3.2 产业结构演进效果引起贸易合作的不确定性
        3.3.3 产业结构演进对贸易合作的抑制作用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发展分析
    4.1 新形势下中国与金砖国家经贸合作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4.1.1 新形势下金砖国家经贸合作的新挑战
        4.1.2 新形势下金砖国家经贸合作的新机遇
    4.2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进口贸易合作
        4.2.1 初级产品进口贸易合作
        4.2.2 工业制品进口贸易合作
        4.2.3 高科技产品进口贸易合作
    4.3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出口贸易合作
        4.3.1 初级产品出口贸易合作
        4.3.2 工业制品出口贸易合作
        4.3.3 高科技产品出口贸易合作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潜力分析
    5.1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总体贸易潜力测度
        5.1.1 实证模型设定
        5.1.2 变量的解释及数据的来源
        5.1.3 模型适用性检验
        5.1.4 实证分析
        5.1.5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总体贸易潜力分析
    5.2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进口贸易潜力测度
        5.2.1 实证模型设定
        5.2.2 变量的解释及数据的来源
        5.2.3 模型适用性检验
        5.2.4 实证分析
        5.2.5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进口贸易潜力分析
    5.3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出口贸易潜力测度
        5.3.1 实证模型设定
        5.3.2 变量的解释及数据的来源
        5.3.3 模型适用性检验
        5.3.4 实证分析
        5.3.5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出口贸易潜力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的对策
    6.1 推进金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措施
        6.1.1 明确产业定位,突显产业优势
        6.1.2 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6.1.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产业运行环境
        6.1.4 着力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6.1.5 打造先导性产业园区,强化产业实力
    6.2 推进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升级的对策措施
        6.2.1 健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保障贸易合作稳步推进
        6.2.2 完善金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增进贸易合作互联互通
        6.2.3 创新并深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领域
        6.2.4 合理布局贸易价值链体系,增强贸易合作联动性发展
        6.2.5 推动金砖国家自贸区建设,促进贸易合作深度交融
7 结论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10)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非关税壁垒
        1.2.2 技术壁垒
        1.2.3 高技术产品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技术壁垒的历史演进
        2.1.1 技术壁垒协定
        2.1.2 典型WTO成员国的技术性措施体系
    2.2 技术壁垒的形成机理与作用机制
        2.2.1 技术壁垒的形成机理
        2.2.2 技术壁垒的作用机制
    2.3 国内外技术壁垒研究综述
        2.3.1 技术壁垒的概念与性质研究
        2.3.2 技术壁垒的形成机理研究
        2.3.3 技术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2.3.4 技术壁垒对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
        2.3.5 文献述评与展望
    2.4 本文研究的切入点与理论分析框架
        2.4.1 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2.4.2 本文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球技术壁垒概况及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现状分析
    3.1 全球技术壁垒的现状特征
        3.1.1 全球技术壁垒通报的数量特征
        3.1.2 全球技术壁垒通报的标准分类特征
        3.1.3 全球高技术产品遭遇技术壁垒的总体情况
    3.2 典型国家(地区)技术壁垒的现状特征
        3.2.1 美国技术壁垒实践
        3.2.2 欧盟技术壁垒实践
        3.2.3 日本技术壁垒实践
        3.2.4 我国技术壁垒实践
    3.3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现状
        3.3.1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现状
        3.3.2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现状
        3.3.3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趋势
    3.4 我国应对国外高技术领域技术壁垒的案例分析
        3.4.1 对美国高技术领域技术壁垒通报措施的评议
        3.4.2 对欧盟高技术领域技术壁垒通报措施的评议
        3.4.3 对其他国家高技术领域技术壁垒通报措施的评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影响
    4.1 技术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
        4.1.1 技术壁垒对出口的抑制作用
        4.1.2 技术壁垒对出口的促进作用
    4.2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影响的理论框架与模型设定
        4.2.1 引力模型理论框架
        4.2.2 扩展引力模型设定
        4.2.3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4.3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4.3.1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总体分析
        4.3.2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行业差异性分析
        4.3.3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国别差异性分析
        4.3.4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的国别-行业差异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5.1 技术壁垒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意愿的影响
        5.1.1 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意愿的产生
        5.1.2 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意愿的差异性
    5.2 技术壁垒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的影响
        5.2.1 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的路径分析
        5.2.2 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的系统构成
        5.2.3 技术壁垒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的影响机制
    5.3 技术壁垒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影响
        5.3.1 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演化博弈
        5.3.2 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模型构建
        5.3.3 技术壁垒下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演化动态
    5.4 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效果的影响
        5.4.1 理论框架与模型设定
        5.4.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5.4.3 实证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应对技术壁垒的策略
    6.1 政府层面
        6.1.1 建立与技术壁垒通报国的磋商机制
        6.1.2 推进与技术壁垒通报国的认证互认进程
        6.1.3 培育中国标准国际竞争新优势
        6.1.4 建立高技术产品技术标准监管体系
        6.1.5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
    6.2 企业层面
        6.2.1 积极主动表达对技术性措施的合理诉求
        6.2.2 充分发挥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体作用
        6.2.3 加强对科研人员和科研设备的投入力度
    6.3 其他应对策略
        6.3.1 建立对技术壁垒通报法规的动态跟踪与分析机制
        6.3.2 加强熟悉贸易规则和通报法规的律师团队建设
        6.3.3 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参与技术壁垒应对工作实务
    6.4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我国高技术产品统计分类表
附录 B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统计分类转换表
附录 C 本研究中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国家名单
附录 D 2000-2015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年度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状况及其面临的新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制造年度实力榜——2020—2021年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J]. 王国秀,陈家骥,李垚,王琳,凌微子,林佳珣,高圣淦,粟端. 中国海关, 2021(12)
  • [2]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 张开封. 东华大学, 2021
  • [3]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4]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D]. 陈丹玲.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5]新科技革命视域下我国劳动关系研究[D]. 孙璇.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1)
  • [6]《贸易便利化协定》与相关条约的冲突与协调[D]. 杨欣.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7]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D]. 李国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8]新经济与经济结构演化研究[D]. 邵阳子. 河南大学, 2019(05)
  • [9]产业发展视阈下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贸易合作研究[D]. 陆佳琦.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10]技术壁垒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D]. 蔡静静.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现状及新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