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特征及生物战剂效应的预防

流行病学特征及生物战剂效应的预防

一、生物战剂效应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范(论文文献综述)

王盼盼[1](2021)在《美国生物防御科研项目梳理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人类面临新发再发传染病、生物恐怖袭击和生物技术谬用等严重生物威胁,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造成了巨大挑战。我国亟需加强生物防御能力建设。科技支撑对于生物防御能力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生物防御科研项目对国家生物防御能力建设提供重要支撑。美国高度重视生物防御研究。上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不断加强生物防御研究,启动了大量生物防御科研项目;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和炭疽邮件生物恐怖事件以后,美国大幅度加强生物防御研究经费投入,发布了多项生物防御相关的国家战略及科研计划,逐渐形成了强大的生物防御科技支撑体系。此外,近些年美国部署的部分生物防御项目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其生物安全风险的担忧。目前,国内尚缺乏美国生物防御科研项目的系统梳理与分析。美国资助和开展生物防御研究的主要机构有卫生与公众服务下属的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生物医学高级研发管理局(BARDA)和国防部下属的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国防威胁降低局(DTRA)等机构。系统梳理美国生物防御科研项目部署情况及研究特点,分析其部分项目可能引发的生物安全风险,可为我国生物防御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本研究基于情报调研、文献计量、案例研究、专家咨询和综合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了美国NIH、BARDA、DARPA和DTRA等机构的生物防御项目部署情况,分析了部分项目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此外,还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了中美COVID-19的研究布局。一.NIH生物防御及冠状病毒相关科研项目分析NIH是美国资助和开展生物防御研究的重要机构。本研究基于情报调研梳理了NIH 2009-2018财年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从项目经费投入、承担机构分布、主要资助领域等角度分析了NIH生物防御科研项目资助的特点,提出了提高我国生物防御科技支撑的5项建议;梳理了NIH冠状病毒相关科研项目,分析了NIH冠状病毒相关研究的特点以及美国科技政策对NIH冠状病毒研究的影响。二.BARDA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分析BARDA是美国生物防御相关医学应对措施高级研发的主要机构。本研究基于情报调研梳理了2005~2018年BARDA资助或管理的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合同,从经费投入,机构分布和主要研究领域等方面分析了BARDA生物防御研究的特点;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BARDA科研项目的论文发表情况。三.DARPA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及潜在生物安全风险分析美国国防高级研究研究计划局(DARPA)是美军重要科研项目资助与管理机构。上世纪90年代开始,DARPA着眼影响美国国家安全与军事安全的重大生物威胁,聚焦生物防御相关领域前沿技术,部署了一系列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本研究基于情报调研梳理了DARPA生物防御科研项目;基于文献计量分析了DARPA生命科学相关科研项目的论文发表情况;基于综合分析和案例研究分析了DARPA部分科研项目的潜在生物安全风险。四.DTRA生物防御相关项目及潜在生物安全风险分析美国国防威胁降低局(DTRA)是美军重要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应对机构,也是美军生物防御和相关科学技术研究的核心部门和主要协调机构。自1998年成立以来,DTRA通过生物威胁降低项目和国防部化学与生物防御计划科学与技术研究类项目进行了大量生物防御工作。本研究基于情报调研梳理了DTRA生物威胁降低项目及DTRA管理的国防部化学生物防御计划(CBDP)科学与技术类项目;基于文献计量分析了DTRA生命科学相关科研项目的论文发表情况;基于综合分析和案例研究分析了DTRA部分项目的潜在生物安全风险,五.COVID-19研究的文献发表情况及中美研究比较分析COVID-19疫情暴发以来,大量相关文献在期刊发表或提交到预印本平台。在本研究中,我们检索了已正式发表并被Web of Science(Wo S)数据库收录或提交到bio Rxiv、med Rxiv、Preprints和SSRN预印本平台的COVID-19相关文献。通过对文献数量、作者机构、国家和研究类别的统计,分析了全球COVID-19研究的热点与趋势。结果表明,美国发表的文献最多,其次为中国;Wo S收录文献中,美国在非药物干预、治疗和疫苗等研究类别发表的文献最多,中国在临床特征与并发症、病毒学与免疫学、流行病学等研究类别发表的文献最多。本研究通过系统梳理NIH、BARDA、DARPA和DTRA等美国生物防御研究主要机构部署的科研项目和中美在COVID-19研究中的侧重点,分析了美国生物防御研究的布局重点与研究特点以及部分项目的潜在生物安全风险,为我国生物防御相关研究人员和政策管理部门了解美国生物防御研究提供参考,为我国生物防御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陈刚,胡挺松,张洋,陈荣华,周志坚[2](2021)在《南海地区遭受生物战剂袭击的特点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2020年以来,美国为了维护其世界霸权,频繁在南海地区制造事端。据外交部数据,2020年上半年美军机在南海活动就多达2000余次[1]。美国2001年悍然退出《禁止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的发展、生产及储存以及销毁这类武器的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继续发展生物武器。为应对南海地区存在的生物安全威胁,有必要对该地区遭受生物武器袭击进行研究。

邱耕田[3](2021)在《瘟疫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在病患史长河中,瘟疫具有特别的作用,正是瘟疫塑造着社会历史并改变着人类发展进程。瘟疫与发展相反相成,它们之间互相排斥而又互相贯通,这种辩证关系为我们从瘟疫角度把握社会发展提供了依据和可能。作为一种恶的力量,瘟疫对人口有巨大杀伤力,对社会进步有巨大破坏力,但其在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又有重大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具有价值的负向性、作用形态的综合性和问题的倒逼性等特点。当今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正在逐步迈进美好发展的新阶段,而美好发展必须是拒绝瘟疫的发展。从抗疫的角度看,推进美好发展,除了要高举发展的大旗并在发展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外,还应坚持互利互惠、团结合作、整体推进等原则。

陈亮,高秋菊,吕颖,冯长龙,霍江涛[4](2020)在《浅析卫生士官生物安全应对能力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安全是事关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健康和国防建设的重大问题,是我国国家总体安全的组成部分。卫生士官生物安全应对能力是新形势下我军卫勤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是部队生物安全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提高卫生士官生物安全应对能力,对提升我军生物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提高卫生士官生物安全应对能力的必要性、卫生士官生物安全应对能力的要求、卫生士官生物安全应对能力的培养对策等方面,对卫生士官生物安全应对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海岩[5](2020)在《内蒙古炭疽流行规律与炭疽芽胞杆菌的基因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炭疽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人类与感染动物接触或剥食染疫动物而感染,导致人群发生皮肤性或肠型炭疽,继而可转为肺炭疽,导致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内蒙古是炭疽疫情的多发地区,特别是畜牧业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畜间炭疽疫情时有发生,已成为当地人群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内蒙古炭疽疫情的流行病学规律和炭疽杆菌的遗传进化特征。本研究基于1956~2018年间内蒙古地区的炭疽报告病例资料,从人间炭疽的三间分布、患者的性别、年龄特征、疫情变化规律等多角度探究内蒙古地区人间炭疽的流行病学特征。此外,将从患者分离的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调查内蒙古炭疽杆菌的遗传多态性、菌株间的流行病学关联性以及起源进化。这不仅为全面了解内蒙古地区炭疽的流行病学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为内蒙古地区人畜间炭疽防控和检测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经内蒙古炭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该地区人间炭疽经历了三个流行阶段和8个流行高峰,而短期集中暴发是我区炭疽流行的独特特征。在炭疽的三个流行时期内,农牧民的所占比例呈现逐渐增加,而其他职业则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职业分布特征呈现出由早期的以多种职业分布变为当前的农牧民为主的特征。发病年龄范围呈现逐步由宽变窄的趋势,而且多发年龄组趋于稳定在30~60岁组。此外,暴发流行次数逐步减少,暴发所涉及的病例数也明显的下降。该结果表明内蒙古炭疽疫情的流行病学趋势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病率持续稳定在较低水平,以农牧民为主,而且流行时间较为集中。2.对临床样本进行细菌学及血清学检验和病例特征分析,对查明传染源和患者的确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2010年~2018年间共采集可疑患者的各类标本248份,共分离到炭疽杆菌27株,分离率为10.89%。对病灶直接按压制片染色镜检和采集后涂片染色镜检均可以用于炭疽样本的初步镜检。成熟的菌落在低倍显微镜观察可见卷发状花纹,是炭疽杆菌典型的生物学特征,可对疑似菌株做出初步判断,但需用噬菌体裂解实验和青霉素抑菌试验鉴定。此外,荧光定量PCR验证检测有时效性。该试验结果表明,及时准确的实验室检测和病例特征分析可为炭疽疫情的判定提供科学参考。3.对内蒙地区疫情现场分离的炭疽杆菌分离株进行SNP基因分型分析,这对揭示菌株的遗传进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结果发现在内蒙古地区分离株菌中8个SNP位点,如A.Br.006、A.Br.007、A.Br.009、B.Br.001、B.Br.002、B.Br.003、B.Br.004和A/B.Br.001均无 SNP 多态性,但是其余 5 个 SNP 位点,如 A.Br.001、A.Br002、A.Br.003、A.Br.004和A.Br.008在不同菌株间呈现出SNP多态性。基于炭疽芽胞杆菌的SNP聚类分析表明,36株试验菌株可聚为4个类群,依次为A.Br.Ames、A.Br.001/002、A.Br.Aust94和A.Br.008/009亚群,其中18株均属于A.Br.Ames亚群,而16株则属于A.Br.001/002亚群。另外各有1株炭疽杆菌分别属于A.Br.Aust94和A.Br.008/009亚群。本试验初步的阐明了我区分离的炭疽杆菌的SNP多态性特征,确定了主导SNP基因型。4.MLVA-15基因分型方法国内外常应用于炭疽的暴发流行和溯源调查研究领域。本试验采用该方法对内蒙古地区分离的36株炭疽杆菌进行了分析,从而揭示菌株间存在的的流行病学相关性。该试验结果表明,15个VNTR位点中有3个位点vrrB1,CG3和VR12在内蒙古分离株扩增结果全部相同,其余8个位点,如vrrA、vrrB2,vrrC2、VR16、VR17、VR19、VR32和VR35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剩余4个位点,如pXO1-aat、pXO2-at、vrrC2和VR23中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此外,36株炭疽杆菌聚类为12种MLVA基因型,其中5个为共享基因型,提示菌株间可能存在流行病学相关性;另7个为独特基因型,并且每个基因型仅出现于1株炭疽杆菌;除变异度较大的pXO1-aat和pXO2-at位点,所有菌株可被分为5个型,而增加这两个位点使基因型别从5个增加到12个。该试验结果有助于内蒙古菌株与其他地区菌株的鉴定,为疫情的溯源调查提供依据。5.炭疽杆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分析是最终全面系统了解炭疽杆菌相关的遗传进化特征研究的最佳方案。本试验对内蒙古地区分离的7株炭疽杆菌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炭疽杆菌分离株的核心基因组较为稳定,但基因组呈现开放的状态,能够以多种方法获得新基因,经预测其中BA130和BA132获得了较多的新基因。基于核心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发现,7株炭疽杆菌分为2组(A和B),A和B组的菌株分别来自赤峰和兴安盟。其中B组包括5株菌,4株为分离自患者(BA125,BA 130,BA 132 和 BA168),1 株分离自病牛(BA77),并且 BA77,BA125和BA130呈现相同的A.Br.001/002基因型,提示菌株间存在流行病学关联。此外,内蒙古的菌株与日本和南韩的炭疽杆菌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为了解亚洲炭疽杆菌的遗传进化溯源研究提供新的思考。

王茜[6](2018)在《新疆蜱携病毒谱解析与斑点热感染病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坐落于中国西北部,拥有长达5600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该陆地边境线长度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与多国接壤。新疆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是我国“一带一路”顶层设计中通往中亚及欧洲的重要的贸易纽带,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随着国际间家畜交易往来、候鸟及野生动物迁徙,动物的体表寄生蜱虫宿主范围不断扩大,造成不同种族人群和家畜蜱传疾病的感染。本次研究目的是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陆地边境线地区蜱虫种类的鉴定以及解析蜱虫中携带的病毒谱和被蜱虫叮咬的重症患者病例分析,为我国以及国际间蜱虫传播病原的监测提供共享信息,同时为蜱传病原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1)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采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不同地域(边境线为主)15个县市家畜体表寄生蜱和游离蜱,蜱样本首先进行形态学鉴定,之后基于线粒体12S rRNA、COI、16S rRNA基因进行分子生物学蜱种鉴定,并构建遗传进化树对蜱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2)通过高通量测序对新疆边境地区优势蜱种(亚洲璃眼蜱、边缘革蜱和图兰扇头蜱)和蜱叮咬病人(已昏迷,在重症监护室)全血进行宏病毒检测;(3)对于立克次体种类的鉴定运用MLST(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针对蜱虫叮咬后重症病人血液及两例相对应蜱虫样本的DNA分别进行6个基因【编码17kDa蛋白抗原(17kDa),外膜蛋白A(ompA),外膜蛋白B(ompB),柠檬酸合成酶基因(glt A),细胞表面抗原1(sca1),细胞表面抗原4(sca4)】片段的扩增和测序;(4)对5例阳性病人进行ELISA立克次体含量测定;(5)5例病人按照国标立克次体用药(头孢曲松钠+多西环素)进行抗感染治疗。结果:(1)在新疆15个县市共采集到13794只动物寄生蜱和245只游离蜱,经蜱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本研究寄生蜱隶属三属四种,包括革蜱属的边缘革蜱和草原革蜱,璃眼蜱属的亚洲璃眼蜱蜱,扇头蜱属的图兰扇头蜱,游离蜱均为亚洲璃眼蜱蜱;(2)高通量宏病毒测序显示:(1)在蜱和病人中共同检测到10种病毒,分别为:刚果出血热病毒、布若那正内罗毕病毒、塔城蜱病毒2、塔城蜱病毒5、伯乐蜱病毒1、伯乐蜱病毒2、伯乐蜱病毒4、泰顺蜱病毒、蜱白蛉病毒、人阿尔法1型疱疹病毒;(2)仅在蜱样本中检测到的病毒为23种,23种病毒主要隶属于布尼亚病毒科、黄病毒科、弹状病毒科、白蛉病毒科、细小病毒科、疱疹病毒科、内罗毕病毒科;(3)5例病人和收集到的两只相对应的蜱虫的核酸分别检测到康氏立克次体、马赛立克次体、饶氏立克次体3种立克次体;(4)ELISA结果提示不同病程中血液中立克次体含量不同,随治疗时间立克次体浓度降低,蜱咬病人病情好转,说明抗感染治疗方案有一定效果。结论:(1)边缘革蜱和亚洲璃眼蜱是新疆北疆边境地区优势蜱种,图兰扇头蜱是新疆南疆边境地区优势蜱种;(2)蜱携带多种蜱相关及人相关病毒,首次在我国蜱叮咬病人血液中检测到布诺那病毒;(3)5例斑点热感染阳性病人血液及叮咬人的两只蜱虫核酸中均检测到3种立克次体核酸,分别为饶氏立克次体、马赛立克次体、康氏立克次体,说明蜱虫叮咬在饶氏立克次体、马赛立克次体和康氏立克次体传播中起到一定作用;(4)本研究蜱携宏病毒谱的解析为我国内陆地区及国际间蜱传疾病提供了基础信息和科学构架。未来应动态监测新疆边境地区人、动物、优势蜱的蜱传病毒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流行情况。

张军勇,丁迎周,黄敬群[7](2017)在《从抗击腺病毒实践谈医院应对生物恐袭策略》文中认为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各型腺病毒具有细胞泛嗜性,基因组全长约34.7 kb,耐酸不耐热,56℃、30 min可灭活此病毒。腺病毒广泛分布于自然界,能够感染脊椎动物多种细胞,引起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心血管等多系统临床症状,是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因[1],易在托幼机构、学校、部队,特别是在新兵中暴发流行,又称"军营"病毒。各

章欣[8](2016)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关键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全球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不断发生,霍乱、黄热病、鼠疫、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感染、登革热、日本脑炎以及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炭疽等人畜共患病正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上述传染病的不断出现给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带来新的严重威胁,其传播能力强、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感染危害度大,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中的重点和热点领域,使得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烈性传染病的研究。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是开展高致病性病原体研究和检测等实验活动的重要技术平台,主要包括生物安全3级和4级实验室,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军事强国纷纷加大对本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全球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呈现明显的扩张趋势,随着实验室数量的与日俱增,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也逐渐暴露且日益严峻,虽然多数发达国家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面水平较高,已基本形成配套的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和产品,并制定了一系列安全指南和操作规范,但近几年各国实验室仍然多次暴露出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混乱、安全措施欠缺、监管不到位等安全隐患,全球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快速扩张正带来越来越多的安全性问题,生防研究过热直接导致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加剧、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事故频发,国际社会对各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现状表示质疑和堪忧。面对传统生物恐怖威胁、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事故频发、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肆掠等全球生物安全大环境,我国面临的生物防御及传染病应对形势也极其严峻。高等级实验室特别是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在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至今还未建成首座真正投入使用并形成生防科研力量的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相关核心技术设备和安全监管机制等更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拉沙热病毒等烈性病原体的实验研究,一旦上述疫情侵入我国境内,在没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条件下,对这些高危病原体的基础研究几乎为零,仅仅停留在诊断层面,更无法制定并开展有效的应对与防控。因此,充分了解和掌握国外先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和发展态势,吸收和借鉴其先进经验,总结教训,对于加快建设和发展我国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早日独立开展烈性传染病防控研究以及加强高等级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和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我国提升生物防御国防实力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主要基于情报研究视角,采用情报调研、专家咨询、文献计量、专利可视化分析、比较分析、归纳分析等软科学研究方法,对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国家分布与发展态势、关键设备设施与核心技术、安全监管与组织运行等“软、硬实力”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深入分析和归纳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特点、运行机制、存在问题、值得借鉴的经验及教训,真正搞清楚目前国际上先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技术优势和管理机制。结合我国的实际需求和形势,存在的技术瓶颈及面临的挑战等,为我国和我军建设与发展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提供情报线索和启示建议。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生物安全基本概念的理论辨析与界定,主要对生物安全与生物安保、实验室生物安全与实验室生物安保等概念进行了理论辨析;梳理并比较分析了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美发达国家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原则;归纳总结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定义,阐述其工作原理及分类情况,对生物安全柜型和正压防护服型4级实验室的优缺点及功能进行比较。第二部分是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整体建设现状与发展态势研究,该部分深入探讨了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数量逐年攀升的背景形势;对国外重点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选址情况进行实例分析与总结;系统梳理了目前全球公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国家和地区分布,负责机构的所属性质,人员类别及其数量,实验室经费来源、投向比分析及重点研究内容;统计公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发表文献并进行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揭示目前国外先进4级实验室的研究热点、重点关注病原体、主要科学家、机构间合作、重要会议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并对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罗伯特·索普实验室、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加尔维斯顿实验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协调中心三个重点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历史沿革和研究领域进行情报挖掘。第三部分是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设施与核心技术的深入研究,为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硬实力”,该部分主要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咨询意见,梳理出建设与有效运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并利用德文特专利数据库对高效空气过滤装置等八项设备和技术进行专利可视化分析,分别从专利总量与趋势、专利申请国家/地区、专利权人、专利引证关系、技术热点、技术类别/主题词演化六大模块得出相关结论,目前美国、法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在该领域占据着绝对的技术优势和产品普及率,而我国虽然专利申请数量在国际上排名靠前,但在多项设备的关键技术点上均面临技术瓶颈,且自主研发的产品缺乏技术原创性以及认证认可标准和实践检验;在专利分析的基础上,还介绍了目前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部分国外重点研发公司。第四部分重点比较分析了世界卫生组织、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深入探讨美国关于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安全监管机构和机制,NSABB是美国政府负责为相关联邦部门和机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两用性研究生物安全监管提供建议和指导的咨询委员会,加强美国安保工作组、管制生物剂计划、人员可靠性计划和行为健康测试计划均是审核4级实验室人员从业资格并对其进行安全监管的重要机制;此外,还对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人员管理培训和近几年发生的典型安全事件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其中人为因素是直接或间接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该部分与第三部分相对应和互补,是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软实力”。研究国外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和先进的安全监管经验,为我国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有效运行提供借鉴与思路。第五部分是我国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分析,该部分对我国建设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所面临的形势与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生物恐怖防御、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以及高危险度病原体研究技术平台的建立等因素均促使我国应进一步加速发展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梳理了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所经历的发展阶段,剖析我国发展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技术”和“管理运行机制”等重点方面的瓶颈;归纳了有关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法律法规与标准制度建设情况。第六部分是总结分析与启示建议部分,总结归纳国外先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整体特点以及在先进技术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在过度、盲目建设和私营主管机构监管不严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分析我国建设与发展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需应对的来自法规、技术、经费、管理等多方面的挑战,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启示建议:(1)认清形势,加紧规划布局;(2)谨慎选址,加大公众参与;(3)拓宽经费渠道,突破技术瓶颈;(4)完善法规体系,强化安全管理;(5)加大人员培训,严格安全监管。为我国进一步发展与优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提供有力的情报支撑。

肖健[9](2016)在《军事医学本体构建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军事医学是维护、恢复和促进军人健康,从而实现保护、再生和提高战斗力目的的特种医学。军事医学起源于战争的需求,以一般医学为基础,将其科学技术运用于军事活动。随着科技进步和生物医学的发展,新兴学科不断交叉融合;同时,武器装备和军事战略的发展变化又不断提出医学保障新问题和卫生勤务新需要,使得军事医学学科发展越来越壮大、越来越具特殊性。军事医学以一般医学学科为基础,其包含的关于生命、健康、疾病、损伤等领域的生理、病理基础理论是军事医学知识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损伤修复机制、作业生理和调控因子以及卫生勤务理论是军事医学的坚实基础。军事医学知识除了沿着医学向纵深方向发展探索外,还向着军事科学知识横向拓展,军事医学领域的特殊需求使得军事医学展现出不同于一般医学的某些特征,从而丰富了军事医学知识体系。军事医学知识系统是一个要素多元、属性多维、形态多态、线性作用与非线性作用并存的复杂系统。传统的知识组织方式如分类法、主题词表等多是一维的,难以揭示军事医学多维复杂的知识体系。因此需要运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和更先进的技术组织军事医学信息,并实现计算机获取和理解,实现知识表示,再从中提取人们所需要的军事医学知识,从而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本体(ontology)起源于哲学,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到知识工程领域。它包含领域的核心知识,从语义和知识层面对领域概念进行描述,建立概念模型框架。本体能够发掘领域内隐含的或不明确的知识,促进领域知识的共享和重用,因此本体作为一种知识组织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本体方法,根据军事医学学科知识特点,设计知识的分类体系,准确刻画概念之间的关系,能够充分展示军事医学包含的知识点及其内在关联关系,支持多维度、可视化、动态地组织军事医学知识和信息资源,促进军事医学知识交互和分析利用。本研究在广泛调研国内外本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全面研究了本体相关概念、方法、语言和工具,梳理并选取了适合军事医学本体构建的方法和工具。调研了国内外典型通用本体和生物医学本体,为军事医学本体构建提供了借鉴。根据军事医学的医学知识属性,经过分析比较选取了一体化医学语言系统(UMLS)作为可以复用的本体,提高了军事医学本体构建的效率。详细分析并理清了军事医学本体构建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一套可行的军事医学本体构建技术路径,最后以军事医学顶层本体构建为落脚点,对军事医学本体构建进行了示范研究及论证。本论文的重点研究内容和结论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本体研究理论和实践基础的情报调研。重点梳理了本体的起源、概念内涵及分类,比较了7种本体构建方法,3种本体表示语言,分析了本体构建工具的使用标准,为军事医学本体构建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探析了3种典型通用顶层本体、4种国外典型生物医学本体和2种国内典型生物医学本体,比较并分析了它们的成功经验,为本体复用奠定基础。第二部分,军事医学本体构建的理论探讨。首先比较了通用顶层本体、一般医学本体和军事医学本体之间的关系,理清了军事医学本体构建的相关概念。然后阐述了军事医学本体构建的必要性,并详细分析了目前军事医学术语标准的现状,对比分析了4类术语标准,总结了其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军事医学学科知识复杂性、军事医学概念复杂性、概念之间语义关系复杂性三方面剖析了军事医学本体构建的难点问题。第三部分,军事医学本体构建的方法研究。首先通过对军事医学知识特点的分析,阐述了军事医学本体构建需要遵循的原则,指出了其必须满足本体构建的一般性原则、医学本体构建的通则以及军事医学本体构建的特殊性原则。然后探讨了军事医学本体的构建方法,从军事医学知识组织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军事医学本体构建需要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本体论方法、文献计量法、语义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第四部分,军事医学本体构建的示范研究。本部分在军事医学本体构建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基础上,以军事医学顶层本体构建为实例,设计并构建了军事医学顶层本体模型框架及概念间的语义关系。首先提出了军事医学顶层本体构建的步骤,包括确定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复用现有本体、核心概念集的选取、建立顶层本体模型框架、定义顶层框架的语义关系、顶层本体框架的公理表示6个步骤。然后复用了UMLS语义网络。选取了《军用医学主题词表》族首词、军事医学文献关键词作为军事医学核心概念集,设计了军事医学顶层模型框架的语义类型及其上下级逻辑关系。在继承了UMLS全部56种语义关系的基础上,选取了军队卫生装备学和防原医学两个子学科对军事医学顶层本体语义关系的建立进行了示范。选取了军事医学论着、军事医学文献作为两个子学科顶层语义关系建立的文本集,通过文本分析提取了其中包含的概念间关系,以此建立了军事医学特有的语义关系。最后从军事医学顶层框架的合理性和语义关系的适用性两方面,对军事医学顶层本体构建的结果采用两种方法分别进行了评价。一是采用了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验证了军事医学顶层本体模型框架是否覆盖了全部实验数据,同时也补充了顶层模型框架包含的概念种类及语义类型之间的语义关系。二是采用了专家调查法对军事医学本体构建的方法及顶层本体构建的结果进行了评价,并依据专家意见修正了部分顶层本体模型框架。

张娟[10](2015)在《基于动力学的布鲁氏菌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化武器包括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其中生物武器由生物战剂和其释放装置组成。对于生物武器来说,只需要很少的战剂,就可以引起人类或者动物内部大规模的感染。生物战剂,指的是致病性的微生物及其毒素,通常用来杀伤人类、牲畜和毁坏农作物。布鲁氏菌,作为一种生物战剂,是一种寄生在动物与人类细胞内的细菌,极易侵入机体而引起机体感染布鲁氏菌病。其传染性强,对人体伤害大,持续时间长,甚至影响到人类下一代的成长。动力学方法是一种研究实际问题最有力的数学工具,可以准确刻画事物发展的内在机制,揭示其随时间的演化规律,预测事物发展的未来变化趋势,并评估各因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利用动力学方法,研究布鲁氏菌传播的内在规律,并评估各控制措施对布病的防控效果。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该菌可作为一种生化武器,一旦被恐怖分子或者敌对国在战争中所使用,对国家、人类和环境都可以造成大规模的伤害。尽管国际组织已经明文禁止了细菌武器的研发,但不排除一些恐怖分子还在秘密研制细菌武器。因此,从国家安全来说,该研究可用于布鲁氏菌在恐怖袭击或者战争中的应急处理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公认的目前流行的全世界范围内危害最为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其中近170个国家报告过布鲁氏菌病疫情。20世纪90年代以后,该病在全球范围内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该研究目的也是为了搞清楚目前布病的传播规律及发展趋势,为布鲁氏菌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建立多种动力学模型,研究与解决布鲁氏菌传播中将会涉及到的几个实际问题。为验证所建模型的合理性,增加研究结果的说服力和提高研究内容的实际意义,本文结合部分区域的实际病例数据对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四部分。1.假设恐怖分子向一个特定的区域随机地投放布鲁氏菌感染个体,来实施恐怖袭击。以此为背景,建立随机动力学模型和对应的确定性模型,讨论布鲁氏菌感染个体的随机迁入对迁入地区布鲁氏菌病疫情传播的影响,以防范恐怖分子利用布鲁氏菌生化武器进行袭击。从理论上,对确定性模型进行了动力学性态分析。再者,结合实际数据,利用最小二乘参数估计方法,对随机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预测了布病的发病趋势,评估了防控措施效果。通过对浙江奶牛布病的研究,得出结论:可采取以下措施对恐怖分子的袭击进行预防与控制:(1)加大对输入个体的监测力度。(2)定期对环境进行消毒。但是需要注意消毒次数。(3)控制区域内的个体数目。2.某些布鲁氏菌病老疫区的历年病例数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为挖掘这些数据周期性的诱导因素,建立非自治动力学模型,来刻画布鲁氏菌病在羊群和人群中的传播。掌握了各诱导因素对人间病例峰值大小和峰值时间的影响规律,可为布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首先,分析了模型的动力学性态:获得疫病传播阈值,证明无病周期解的全局稳定性和正周期解的存在性。其次,通过对人间病例数据进行拟合,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同时也说明了目前羊群出生、出栏和排菌的周期性确实会导致所观察到的人间病例数的周期性。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随着羊群出生、出栏和排菌高峰时间的变化,人间病例数峰值以及峰值个数会发生相应的改变。3.假设一个目标区域被恐怖分子利用生化武器袭击,导致区域内的个体与环境都感染了布鲁氏菌。随着各区域间个体的迁移和细菌的扩散,布鲁氏菌病将会迅速扩散到其它区域。以此为背景,建立带有个体迁移的斑块动力学模型,研究布鲁氏菌在各区域间的扩散机制,来防范布鲁氏菌生化武器的袭击。首先,对斑块动力学模型进行动力学分析。再者,通过对两个斑块中布鲁氏菌传播的数值模拟,得出结论:易感者的扩散与基本再生数的关系是非线性的。而感染者扩散对基本再生数的影响依赖于易感者的扩散率大小。总的来说,为了减小基本再生数,就要使得两个斑块的规模接近于相等。4.基于区域内的人群总数与布鲁氏菌病的流行趋势有很强的相关性。为此,建立人口预测动力学模型,来预测中国人口数的变化趋势,为中国布鲁氏菌病的传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该模型考虑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口的年龄结构。首先,利用1986年至2012年中国人口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再者,通过模型的数值模拟,得出结论:如果沿用2006年以前的生育率,中国的人口数将会继续上升。如果沿用2006年以后的生育率,中国人口数将会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后,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从数学上发现,晚婚晚育以及适当延长二胎生育间隔有利于减缓人口增长速度。

二、生物战剂效应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战剂效应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生物防御科研项目梳理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方法
第一章 NIH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分析
    第一节 NIH2009~2018 财年生物防御科研项目梳理与分析
    第二节 NIH冠状病毒相关科研项目分析
第二章 BARDA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分析
    第一节 BARDA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梳理与分析
    第二节 BARDA资助科研项目文献计量分析
第三章 DARPA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分析
    第一节 DARPA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梳理与分析
    第二节 DARPA生命科学相关科研项目文献计量分析
    第三节 DARPA生物防御相关科研项目潜在生物安全风险分析
第四章 DTRA生物防御相关项目分析
    第一节 DTRA生物防御相关项目梳理与分析
    第二节 DTRA生命科学相关科研项目文献计量分析
    第三节 DTRA生物防御相关项目潜在生物安全风险分析
第五章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文献计量分析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分析与讨论
    1 美国生物防御研究主要特点
    2 美国生物防御相关部分项目存在潜在生物安全风险
    3 对我国生物防御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A NIH2009~2018 财年生物防御科研项目(经费数前100)
附录 B NIH冠状病毒相关科研项目(经费数前50)
附录 C BARDA生物防御科研项目资助合同列表
附录 D DARPA2000 年以来主要生物防御科研项目简介
附录 E DARPA生物防御科研项目资助合同列表
附录 F DARPA生命科学相关主要科研项目简介及发表论文数量
附录 G DARPA生物技术办公室项目经理基本信息及所管理项目
附录 H DARPA资助生命科学领域科研项目顶级期刊发文情况
附录 I 美国生物防御科研项目主要承担机构地理位置及官方网站地址
附录 J DTRA资助生命科学领域科研项目顶级期刊发文情况
附录 K COVID-19 研究顶级期刊发文情况
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致谢

(2)南海地区遭受生物战剂袭击的特点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遭受生物武器袭击的可能性
    1.1发动生物袭击可以做到隐蔽与可控
    1.2 美军具有顶级生物战能力
    1.3 美军有实施生物战的先例
    14受近年来生物事件的启示
2 南海地区生物防御战的特点
    2.1 传播范围小,规模有限可控
    2.2 生物战剂与环境特征高度融合
    2.3采用隐蔽袭击的方式
3 南海生物防御战的对策
    3.1 建立岛屿为单位的疫情处置单元
    3.2 加大本底数据研究,提高生物感知的灵敏度
    3.3 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防疫能力
    3.4开展任务地域适应性训练

(3)瘟疫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认识社会发展:为什么是瘟疫的视角
二、瘟疫:对于社会发展意味着什么
三、拒绝瘟疫:实现美好发展的基本选择
四、结语

(4)浅析卫生士官生物安全应对能力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 提高卫生士官生物安全应对能力的必要性
    1.1 平时维护官兵健康的需要
    1.2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
    1.3 应对生物袭击的需要
2 卫生士官生物安全应对能力的要求
    2.1 侦察与预警能力
    2.2 检测与鉴定能力
    2.3 隔离与检疫能力
    2.4 防护与洗消能力
    2.5 预防与接种能力
    2.6 救治与后送能力
3 卫生士官生物安全应对能力的培养对策
    3.1 完善顶层设计
    3.2 优化课程设计
    3.3 强化技能培训
    3.4 加强联合演练

(5)内蒙古炭疽流行规律与炭疽芽胞杆菌的基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炭疽概述
    1.2 炭疽的病原学
    1.3 炭疽的流行病学
        1.3.1 传染源
        1.3.2 传播途径
        1.3.3 易感性
    1.4 炭疽的致病性及临床特征
        1.4.1 炭疽的致病性
        1.4.2 炭疽的临床特征
    1.5 炭疽流行概况
        1.5.1 世界炭疽流行特点
        1.5.2 中国炭疽流行现状
    1.6 炭疽杆菌的分子分型概述
        1.6.1 脉冲场凝胶电泳
        1.6.2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1.6.3 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
        1.6.4 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型
        1.6.5 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
    1.7 炭疽杆菌基因组概述
    1.8 炭疽芽胞杆菌质粒的相关特征
    1.9 炭疽疫苗研究进展
        1.9.1 Sterne减毒苗
        1.9.2 无荚膜减毒株
        1.9.3 灭活的无细胞炭疽疫苗
        1.9.4 高温致弱毒株(cap~+ tox~-)
        1.9.5 保护性抗原(PA)成分疫苗
        1.9.6 新型炭疽疫苗
    1.10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内蒙古自治区1956~2018年炭疽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2.1.2 数据资料来源
        2.1.3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疫情概况
        2.2.2 内蒙古炭疽流行病学特征
        2.2.3 炭疽暴发疫情病例类型及传播途径
    2.3 讨论
    2.4 小结
3 内蒙古自治区2010~2018年炭疽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病例诊断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1.4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标本采集
        3.2.2 涂片制备与染色
        3.2.3 菌株的分离鉴定结果
        3.2.4 菌种保存
        3.2.5 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
        3.2.6 ELISA检测IgG抗体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4 炭疽芽胞杆菌SNP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主要仪器
        4.1.3 主要试剂
        4.1.4 方法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5 炭疽芽胞杆菌MLVA15分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仪器
        5.1.2 菌株来源
        5.1.3 主要试剂
        5.1.4 方法
        5.1.5 PCR产物的检测
        5.1.6 指标串联重复数的确定(等位基因重复数确定)
        5.1.7 等位基因(重复数)确定的方法
        5.1.8 聚类分析
    5.2 结果
        5.2.1 VNTR位点的PCR扩增结果
        5.2.2 聚类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6 内蒙古炭疽芽胞杆菌全基因组特征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生物安全及主要仪器
        6.1.2 主要试剂
        6.1.3 方法
    6.2 结果
        6.2.1 基因组组成特征
        6.2.2 炭疽杆菌的RNA组成特征
        6.2.3 炭疽杆菌的核心基因组特征
        6.2.4 炭疽杆菌的KEGG分析结果
        6.2.5 炭疽杆菌的COG分析结果
        6.2.6 炭疽杆菌的泛基因组分析结果
        6.2.7 核心基因组聚类分析结果
        6.2.8 全国炭疽杆菌的核心基因组聚类分析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7 讨论
8 结论
9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新疆蜱携病毒谱解析与斑点热感染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引言
第一章 新疆南北边境地区蜱种分布及蜱种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采样汇总
        2.2 蜱种形态学鉴定
        2.3 分子生物学分析
    3 讨论
        3.1 新疆边境地区蜱类研究现状
        3.2 地理生境不同的蜱种差异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蜱携病毒谱解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病毒物种相对丰度
        2.2 病毒物种丰度聚类热图
        2.3 病毒物种Beta多样性PCoA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立克次体合并蜱传病毒感染病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处理
        1.2 方法
    2 结果
        2.1 MLST方法PCR扩增结果
        2.2 阳性病人蜱传立克次体检测结果及比对分析
        2.3 血清学ELISA立克次体含量检测
        2.4 高通量测序病毒注释结果
    3 讨论
        3.1 中国蜱传立克次体病的检测
        3.2 蜱传病毒性疾病
        3.3 蜱传立克次体与蜱传病毒共感染协同作用致病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文献综述
    1.蜱传病毒国内外研究现状
    2.欧亚大陆蜱传立克次体研究现状病
    3.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新疆边境15个调查县市地理信息
附表2 新疆15个采样县市蜱种序列信息
附表3 5例斑点热感染病例及2只对应蜱种立克次体序列信息
附表4 蜱传病毒相关序列信息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7)从抗击腺病毒实践谈医院应对生物恐袭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表现
2 治疗措施
3 应对策略
    3.1 早期发现
    3.2 全院动员
    3.3 有效应对舆情危机
    3.4 启动预案
    3.5 充足保障
    3.6 建立健全预防机制
    3.7 第一时间掌握病因
    3.8 提早介入后期康复

(8)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关键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全球烈性病原体研究形势迫切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日渐突出
        (三)国家生物安全应对实力亟待提升
    二、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技术路线
    六、创新点
第一部分 实验室生物安全基本概念的辨析与界定
    一、生物安全与生物安保
        (一)生物安全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二)生物安保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与实验室生物安保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
        (二)实验室生物安保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三、生物安全实验室及其分级
        (一)生物实验室的概念
        (二)生物安全实验室
        (三)综合分析与结论
    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BSL-4)及其功能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BSL-4)定义的提出
        (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工作原理
        (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分类及功能比较
第二部分 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发展态势分析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全球开展烈性传染病防护研究面临迫切需求
        (二)部分高危烈性病原体研究必须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中展开
        (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是衡量国家生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二、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选址实例分析
        (一)BSL-4 实验室选址实例
        (二)综合分析与结论
    三、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特点与规律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国家和地区分布
        (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负责机构与人员类别
        (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运行经费来源与投向比
        (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主要研究内容与范围
        (五)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特点综合分析
    四、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综合分析与结论
    五、国外重点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
        (一)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罗伯特·索普实验室
        (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加尔维斯顿国家实验室
        (三)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协调中心
        (四)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性疾病研究所整合研究设施-落矶山实验室
        (五)美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
        (六)法国里昂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
第三部分 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核心技术与关键设施分析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核心技术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防护技术
        (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个人防护设备(PPE)
        (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净化技术
        (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废弃物处理技术
        (五)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现有能力与新技术
    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的专利分析
        (一)高效空气过滤装置专利分析
        (二)化学淋浴专利分析
        (三)正压防护服专利分析
        (四)综合分析结论与启示
    三、国外BSL-4 实验室关键设备研发公司竞争分析
        (一)“正压防护服”生产公司
        (二)“生命支持系统”生产公司
        (三)“生物安全柜(BSC)”生产公司
        (四)“充气式气密门”、“化学淋浴装置”生产公司
        (五)“脉动式双扉高温高压灭菌器”生产公司
        (六)“空间气体消毒系统”生产公司
        (七)“实验室废水处理设备”生产公司
    四、综合分析与结论
第四部分 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监管研究
    一、国外实验室生物安全立法发展与比较研究
        (一)国外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发展概况
        (二)国外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比较研究
    二、美国BSL-4 实验室安全监管机构与机制
        (一)主要监管机构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机制
        (三)BSL-4 实验室人员管理与培训
    三、国外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主要事故及其应对措施
        (一)全球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重要感染事件
        (二)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典型安全事故
        (三)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感染事件原因分析
        (四)各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应对措施
        (五)综合分析与结论
第五部分 我国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
    一、我国建设与发展BSL-4 实验室的形势和需求分析
        (一)BSL-4 实验室是生物防御及反生物恐怖的需要
        (二)BSL-4 实验室是应对和防控烈性传染病的需要
        (三)BSL-4 实验室是加强感染防控的需要
        (四)BSL-4 实验室是建立病原微生物研究技术平台的需要
    二、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
        (二)2003年SARS疫情暴发后
        (三)快速发展阶段
    三、我国发展BSL-4 实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规与制度方面
        (二)技术与设备方面
        (三)管理与经费方面
    四、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建设
第六部分 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对我国启示
    一、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经验借鉴
        (一)国外BSL-4 实验室总体呈现特点
        (二)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体系
        (三)拥有健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机制
        (四)具备先进的BSL-4 实验室关键设施研发技术
        (五)落实严格的BSL-4 实验室安全培训体系
    二、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存在问题分析
        (一)政府缺乏统筹规划导致盲目建设和资金缺口
        (二)私营机构BSL-4 实验室准入资格低及人员审查和监管不力
        (三)BSL-4 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且瞒报现象严重
    三、我国建设与发展BSL-4 实验室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重视不够与投入不足
        (二)技术瓶颈与管理滞后
        (三)人才匮乏与防范不严
    四、对我国建设与发展BSL-4 实验室的启示建议
        (一)认清形势,加紧规划布局
        (二)谨慎选址,加大公众参与
        (三)拓宽经费渠道,突破技术瓶颈
        (四)完善法规体系,强化安全管理
        (五)加大人员培训,严格安全监管
课题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后续研究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筛选专家咨询
    附件2 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专利分析
    附件3 全球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重要感染事件一览表
发表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军事医学本体构建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本体研究理论和实践基础的情报调研
    2.1 本体的概念及分类
    2.2 本体构建方法
    2.3 本体表示语言
    2.4 本体构建工具
    2.5 国内外典型本体论研究
        2.5.1 典型顶层本体研究
        2.5.1.1 SUMO顶层本体
        2.5.1.2 Cyc顶层本体
        2.5.1.3 DOLCE顶层本体
        2.5.2 国外典型生物医学本体研究
        2.5.2.1 UMLS一体化医学语言系统
        2.5.2.2 SNOMED CT系统化临床术语集
        2.5.2.3 GALEN医学语言、百科全书和词汇的通用架构
        2.5.2.4 GO基因本体
        2.5.3 国内典型生物医学本体研究
        2.5.3.1 TCMLS中医药学语言系统
        2.5.3.2 CUMLS中文一体化医学语言系统
        2.5.4 国内外典型本体论研究小结
3 军事医学本体构建的理论探讨
    3.1 通用顶层本体、一般医学本体与军事医学本体的关系
    3.2 军事医学本体构建的需求分析
        3.2.1 军事医学本体构建的必要性
        3.2.2 目前军事医学术语标准的现状与问题
        3.2.2.1 分类法
        3.2.2.2 叙词表
        3.2.2.3 专业词典和书籍
        3.2.2.4 术语标准
        3.2.2.5 存在的问题
    3.3 军事医学本体构建的复杂性分析
        3.3.1 军事医学学科知识的复杂性
        3.3.2 军事医学概念的复杂性
        3.3.3 军事医学概念之间语义关系的复杂性
4 军事医学本体构建的方法研究
    4.1 构建原则
        4.1.1 本体构建的一般性原则
        4.1.2 医学本体构建的通则
        4.1.3 军事医学本体构建的原则
    4.2 构建方法
        4.2.1 本体论方法
        4.2.2 文献计量法
        4.2.3 语义分析法
        4.2.4 专家调查法
5 军事医学顶层本体框架构建的示范研究
    5.1 军事医学顶层本体框架的构建
        5.1.1 确定研究的领域和范围
        5.1.2 复用现有的本体
        5.1.3 核心概念集的选取
        5.1.4 建立顶层模型框架
        5.1.4.1 顶层模型框架的构建依据
        5.1.4.2 顶层模型框架的构建过程
        5.1.4.3 顶层模型框架构建的结果与分析
        5.1.5 定义顶层框架的语义关系
        5.1.5.1 复用现有的语义关系
        5.1.5.2 建立军事医学顶层框架特有的语义关系
        5.1.6 顶层本体框架的公理表示
    5.2 军事医学顶层本体框架的评价
        5.2.1 顶层框架合理性评价
        5.2.2 语义关系适用性评价
        5.2.3 专家调查法评价
6 结果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果
    6.2 创新点
    6.3 讨论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10)基于动力学的布鲁氏菌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细菌与武器
        1.1.1 细菌
        1.1.2 武器
        1.1.3 生化武器
    1.2 布鲁氏菌
        1.2.1 发展历史
        1.2.2 危害
        1.2.3 流行趋势
        1.2.4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1.3.2 布鲁氏菌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随机动力学模型的布病传播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3 动力学性态分析
        2.3.1 模型(2.5)的动力学性态
        2.3.2 模型(2.14)的动力学性态
    2.4 数值模拟
        2.4.1 参数说明
        2.4.2 估计方法
        2.4.3 数据拟合
        2.4.4 防控措施评估
        2.4.5 不确定性分析
    2.5 结论
3 基于非自治动力学模型的布鲁氏菌传播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3 动力学性态分析
        3.3.1 基本再生数
        3.3.2 无病周期解的全局稳定性
        3.3.3 正周期解的存在性
    3.4 数值模拟
        3.4.1 周期参数说明
        3.4.2 数据拟合
        3.4.3 敏感性分析
    3.5 结论
4 基于斑块迁移模型的布鲁氏菌传播研究
    4.1 研究背景
    4.3 动力学性态分析
        4.3.1 无病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
        4.3.2 正平衡点的存在性
    4.4 数值模拟
        4.4.1 模拟一
        4.4.2 模拟二
        4.4.3 模拟三
        4.4.4 模拟四
    4.5 结论
5 基于动力学模型的人口数量预测
    5.1 研究背景
    5.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3 数值模拟
        5.3.1 参数说明
        5.3.2 数据拟合
        5.3.3 敏感性分析
    5.4 结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生物战剂效应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范(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生物防御科研项目梳理与分析[D]. 王盼盼. 军事科学院, 2021
  • [2]南海地区遭受生物战剂袭击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 陈刚,胡挺松,张洋,陈荣华,周志坚. 西南国防医药, 2021(04)
  • [3]瘟疫与发展[J]. 邱耕田. 河北学刊, 2021(02)
  • [4]浅析卫生士官生物安全应对能力培养[J]. 陈亮,高秋菊,吕颖,冯长龙,霍江涛. 人民军医, 2020(07)
  • [5]内蒙古炭疽流行规律与炭疽芽胞杆菌的基因特征研究[D]. 海岩.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6]新疆蜱携病毒谱解析与斑点热感染病例分析[D]. 王茜. 石河子大学, 2018(01)
  • [7]从抗击腺病毒实践谈医院应对生物恐袭策略[J]. 张军勇,丁迎周,黄敬群.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7(09)
  • [8]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关键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D]. 章欣.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11)
  • [9]军事医学本体构建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 肖健.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11)
  • [10]基于动力学的布鲁氏菌传播研究[D]. 张娟. 中北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流行病学特征及生物战剂效应的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