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报新闻评论的改革创新

论党报新闻评论的改革创新

一、论党报新闻评论的改革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乔傲龙[1](2019)在《《晋绥日报》与边区社会文化动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抗战日报》创刊于“晋西事变”结束之后的1940年9月18日,1946年7月1日更名为《晋绥日报》,1949年5月1日停刊,前后历时9年。作为中共晋西区党委(后改为晋绥分局)的机关报,在晋绥根据地的社会文化动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晋绥日报》(《抗战日报》)为中心,分五个部分对晋绥根据地的社会文化动员进行了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考察。本文所称的文化动员,既包括一般意义上所指称的以文化为手段所进行的动员,即以文学、艺术、新闻等方式动员民众参与中共领导下的军事斗争、政权建设及社会经济活动,同时亦包括以文化建设为目的而进行的人才动员,即中共为了发展其领导之下的文化事业,广泛地动员民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之中。第一部分追溯了中共的办报传统及其早期在山西的办报实践,以及从抗战全面爆发前后到“晋西事变”之前中共及其领导下的牺盟会、战动总会在晋西北地区的办报活动,论述了这一时期报纸所具有的鲜明的统一战线色彩,并重点考察了《晋绥日报》(《抗战日报》)采编队伍的发展。这支采编队伍的人员具有双重角色,他们因动员而加入这支队伍,又通过办报动员了其他广大群众。在文化动员中,他们起到了核心的引领作用。从初期以国共对立时期的储备干部及抗战全面爆发前后发展的知识人才为主,到1942年延安知识人才的大量补充,再到抗战胜利之后本土知识分子的崛起,《晋绥日报》(《抗战日报》)办报队伍9年间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敌后抗日根据地文化动员的总体进程,由此可以看出此种动员不同于其他社会动员的渐进性特征、其对人才培养的依赖,以及文化人才培养的接续性要求。第二部分论述了《晋绥日报》(《抗战日报》)通讯队伍的建立和完善。报纸的通讯工作在1942年之前和之后的对比结果表明,在文化落后的根据地,只有党的各级政权把办报视为一种“深入的组织工作”,举全党之力并发动群众参与,报纸才能体现出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党性,并成为党对群众进行文化动员的有力武器,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则必须通过完善的通讯网才能得以顺利实现。事实上,在《晋绥日报》(《抗战日报》)9年的发展过程中,报纸质量与通讯工作始终呈现出极强的正向相关。报纸通讯员队伍的逐渐壮大、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讯网络的建立和完善,有力地提升了文化动员的覆盖面及有效性。第三部分考察了《晋绥日报》(《抗战日报》)三级报网中的地方油印报纸和基层乡村的黑板报,及其与晋绥农村的冬学运动、识字运动、读报运动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本文的研究表明,油印报和黑板报作为大报的二级和三级系统,其成败的关键依然在于群众路线是否得到了有力的执行,而冬学、识字、读报等群众运动的开展,不但本身就是文化动员的重要部分,而且是报纸的文化动员能否得到预期回应的根本性前置要件。第四部分考察了《晋绥日报》在社会动员中的新闻“客里空”问题及其成因,并对晋绥边区反“客里空”运动中“新闻求实”与“思想土改”两条线索进行了梳理,通过大量的个案分析证明:工具目的只能通过专业主义途径得以实现,因此工具主义必须坚持适度性原则,以保证新闻真实性与政治正确性之间最低限度的平衡,否则将适得其反。第五部分得出全文结论: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文化建设是“比打倒一个日本帝国主义更难的题目”,文化动员应充分估计文化建设的长期性、渐进性特征,而人才能否接续、动员能否持久则是文化动员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战时的教育条件导致了特定门类人才在供给侧的困难,而受众的接受水平则导致了特定文化产品在需求侧的疲软,由供需关系所导致的失衡结构,是文化动员的决策者和文化建设的规划者必须理智面对的现实,因时因地制宜是上策,一味求全可能适得其反;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文化动员中成功的群众路线并非线性结构,而是一个棋盘状系统,在使群众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之下,“棋盘效应”使每个运动都与其他所有运动相为支撑,从而形成化合作用;群众路线的本质是群众利益路线,文化动员本质上也是利益动员,其功能是通过“利他”而实现的,只有以此认识为前提去组织动员,才能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不能切中民众的利益诉求,无助甚至有损于民众利益的实现,则动员的意图终将落空;党报是政党开展社会动员的有效工具,但工具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尊重新闻自身规律为前提,以牺牲新闻真实为代价的工具追求必将适得其反。

胡成[2](2019)在《新媒介环境下贵州日报转型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党报转型发展理论和实践在国内发展日趋成熟,无论是业界和学界都在纷纷为党报转型发展建言献策。它为党报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持。贵州日报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一家党报集团,加快转型发展既是面对传媒业变革的重要之举,这也是提高党报在新媒介环境下党报传播能力,增强主流媒体话语权,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积极尝试。文章结合当前国内党报转型发展的实践,以贵州日报转型发展作为具体案例进行研究,对贵州日报的转型发展背景和基本情况进行介绍,根据文献资料和采访资料归纳当前贵州日报在顶层设计、深度融合、改革创新等方面的转型发展实践。采用文献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对广州日报、浙江日报和重庆日报转型发展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其能为贵州日报带来的经验和启示;应用访谈法,采访贵访州日报时政部、媒体管理研究室、全媒体采访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对贵州日报当前转型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明确其转型发展的优劣势,找出贵州日报在技术应用、融合体系、发展资金、人才队伍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贵州日报技术应用阻力重重、融合体系尚未完善、发展资金缺口较大、人才队伍储备不足、体制机制亟待健全等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技术创新、强化融合发展、加强资本运作、培育人才资源、深化机制改革等对策建议,为贵州日报转型发展提供参考。随着媒体转型的不断拓深拓宽,媒体行业产品范式不断更新,新兴技术推动产品服务不断更新,融媒体平台快速崛起激发转型发展活力。未来,贵州日报要更好的实现转型发展,必然要不断尝试更多跨界合作,消弭产业边界,扩大融合广度,在转型发展中全面创新、精耕细作,进一步向新型主流媒体集团迈进。

黄诗怡[3](2019)在《《人民日报》冬奥会赛事报道的历史变迁分析(1980-2018)》文中研究表明冬奥会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尽管冬奥会的影响力要逊色于夏奥会,但随着我国即将迎来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奥会在我国的关注度正在明显提高。《人民日报》是我国最有权威的报纸,也完整记录了中国参加冬奥会的全过程。本文以《人民日报》从1980年到2018年期间的11届冬奥会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成三个历史阶段。以新闻框架理论为基础,建构相关类目,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对报道进行分析,揭示出《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的历史脉络,并从社会环境、受众和项目三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其中框架的高层次结构从报道数量和报道话题两个角度出发,目的在于明确报道主旨,凸显报道诉求;框架的中层次结构从报道对象、报道关注项目、消息来源、报道角度,其中报道角度分为事件景况、口语反应、评价分析、预测和历史背景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建构文本内容;框架的低层次结构从报道体裁、报道版面和新闻基调着手,目的在于选取报道方式,奠定感情基调。总体来说,《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在历史变迁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嬗变,即第一阶段的报道可读性不强,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到第二阶段的报道视野不断拓宽、唯金倾向愈发严重再到第三阶段的人文色彩逐渐浓厚和个体价值的体现。这些历史具备不同的报道特点,这些是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受众观念和项目发展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历届冬奥会报道的研究,从中找到其在报道中的大致特征和变化趋势,以期在未来的冬奥会报道中有所启发和改进。

陈莉霖[4](2018)在《“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三农”评论研究(2012-2017)》文中指出“十八大”以来,新一代领导人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众多相关政策纷纷出台。作为全国党媒的排头兵,人民日报社主动探索媒体融合的路径,凭借被誉为“传统媒体最大优势”的新闻评论,不仅守住“三农”宣传的舆论阵地,还用新媒体特征的“三农”评论拓展了更多受众,使舆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显着提升。本文以《人民日报》“三农”评论为研究对象,选取“十八大”召开至“十九大”开幕即2012年11月8日至2017年10月18日期间其在报纸、微博、微信上刊发的“三农”评论作为分析样本,研究党报“三农”评论在媒体融合趋势下所采取的改革和创新,总结成功经验,分析问题所在。论文首先分别对《人民日报》报纸、微博、微信上“三农”评论的基本特征进行梳理分析。从发稿数量、栏目设置及版面特色、稿件来源、选题内容、标题写作、评论观点、写作方式、发布时机八个方面,进统计和分析。因为三个平台特性迥异,其评论也各有特色。接着综合梳理总结了《人民日报》这五年“三农”评论的四大变化,并从政策的调整、技术的推动、受众的变化三个方面分析了变化的原因。最后,从写作文风、作者群体、传播模式等方面分析了《人民日报》“三农”评论存在的问题,以此为依据,提出一些对其发展有利的改进建议。结语部分则对党报“三农”评论的发展前景做以展望。本文认为,总体而言《人民日报》“三农”评论做得比较成功,不仅开拓出更广泛的受众市场,也为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搭建起分享交流的舆论平台,并树立起一个权威、公正、亲民的党媒形象。因此,其特色值得国内媒体学习和借鉴,实践成果也值得大家探讨与研究。同时,它所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也是国内媒体普遍存在和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并引以为戒。

赵玉岗[5](2015)在《浅论党报新闻评论——问题与对策》文中指出近几年来,我国各级党报高度重视新闻评论工作,大力推进新闻评论的改革创新,党报新闻评论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提升,日益成为新闻媒体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在党报新闻评论表象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日益影响到党报新闻评论的发展,影响到其引领和引导舆论思潮、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能力。党报新闻评论不创新就无法适应新形势,难以切准时代脉搏、准确把握舆论特点和受众需求。在此对当前党报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富有建设性的策略。

冯小红[6](2015)在《新传播格局下党报评论的发展对策 ——以人民日报评论为例》文中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传播科技的日新月异,国际、国内等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导致了媒体新传播格局的产生。在新传播格局下,新闻传播领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景象: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媒体融合趋势加强;公众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高涨,社会舆论更加多元……评论历来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在新传播格局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正逐步走向深度融合,同时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着自身舆论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党报更加注重通过评论显示自身在舆论场角逐中的竞争力。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例,通过分析2000年以来该报评论在栏目、增量、观念、选题、内容、表达范式等诸方面的变化,研究党报评论在新传播格局下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创新的举措,探寻其成功之处与问题所在,以寻觅党报评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论文首先对新传播格局对党报评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新传播格局下,党报评论的传统角色受到了冲击,其受众群体、参与主体、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而其功能与作用也日趋多元。接着论文系统梳理、分析了新传播格局下人民日报评论的发展历程。论文以2000年至2005年的门户网站时代、2005年至2010年的博客时代、2010年至今的社交媒体时代,为三个时间节点,通过期间人民日报评论数量、版面、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具体剖析了党报评论的发展脉络。然后,论文针对人民日报评论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各地省市级党报的现状,深入探讨了新传播格局下党报评论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认为其主要问题是:网络众声喧哗,党报声音乏力;栏目缺乏创新,难以吸引受众;时机把握不当,议程设置滞后;周期性选题重复,缺乏时代元素;面对社交媒体,表达模式陈旧等。而产生问题的原因在于,尚未正确处理好这三个方面的矛盾:多元传播环境与特有的管理体制的矛盾;用户观念与政治传播使命的矛盾;新媒体语言范式与党报表达范式的矛盾。最后,论文探究了新传播格局下党报评论的发展对策。论文提出,应该从转变传播理念、树立互联网思维;融合社交媒体、扩展评论创新平台;构建“互联网+”时代党报评论新形态等几个方而着手,开创党报评论的崭新未来。

燕志华[7](2014)在《党报头版要素研究 ——以新华日报(1978-2003年)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报是中国当代一个巨大的政治文化现象,它在新闻议程设置、热点话题参与、主流价值观塑造、重大事件传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新华日报》作为经济社会事业异常发达的江苏省的省委机关报,新闻报道主要是围绕江苏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而展开的,是国内着名的省级党报。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以《新华日报》为例,对其头版的历史、现状以及各个新闻要素的变迁进行研究,提出党报反映的社会变迁具有“时AI写作意”的特征,同时对党报及其发展状况做出客观评价。论文属于个案研究,通过对《新华日报》头版进行资料统计和分析,在论证党报的“写意”特征之外,也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党报头版的政治性是否掩盖了新闻性?头版会议和领导人报道占据多大的比例?从党报的头版能否研究社会变迁?党报是否关注民生?是否有足够的舆论监督,以及是否有效?集体主义语境下的个体人物的报道有什么样的特点?党报的话语风格有什么变迁?等等。论文选择了《新华日报》从1978年起16年、总共1300多个头版为研究范畴,分别以农业、民生、舆论监督、头版头条、话语风格、个体人物报道频率、重大事件报道策略等为重点进行了内容和变迁分析。此外,对科技、文化、交通、环境、社会、教育、外交、卫生等要素也进行了一定的统计分析。论文综合运用了社会变迁、社会传播、议程设置、“把关人”、文化堕距等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以抽样法、文献法和访谈法为主。此前对党报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从纯粹的新闻视角、党报议题设置以及舆论引导的角度来进行的,而本文是以变迁的视角来进行研究,通过对多项主题要素进行考察,获得了较多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论文的结论认为:党报是以“写意”方式概括性地反映社会变迁。论文还认为,《新华日报》头版在政治性和新闻性的博弈中,后者占据了上风;通过对头版新闻要素的统计,可以看出社会变迁的主要脉络;头版的民生报道渐渐增多,并成为报道的重点;舆论监督不足,但开始强化;个体报道数量增多的背后,是党报“意识形态焦虑”;话语模式从政治话语走向平民话语,等等。此外,论文指出党报影响力下降原因之一在于市场化不足,提出党报必须警惕“传播失灵”的危机。认为党报未来要发展,必须进行转型。

施芸珊[8](2014)在《新世纪《云南日报》改版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党报在众多媒体竞争中居于“龙头地位”,它在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同时,引导着社会舆论的走向,担当着主流媒体的角色。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步入转型期,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受到了剧烈冲击,新的传播格局正在形成。对于党报来说,传统的传播机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媒体的传播环境,但同时,新媒体的兴起又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临新的传播格局,党报如何通过改变自身来获得长远发展,以确保主流媒体地位不被撼动,成为了很多党报关注的焦点。面临同样困境的《云南日报》,近年来也在通过改版不断探索和寻找新的发展出路。本文通过对当前党报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新世纪《云南日报》改版实践为个案研究,侧重于报纸观念和业务方面的变化,对其四次改版实践过程进行了纵向梳理,通过对四次改版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和价值判断,总结出其改版的成功经验和价值意义,同时也对改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最后借《云南日报》改版的成功经验来对党报的发展路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即与时俱进树立新型传播观;集党报独家优势打造主流媒体;加强区域互动创造开放型党报;整合集团资源推进媒介互动融合。

毕玉双[9](2014)在《党报新闻评论的特色与创新研究 ——以《光明日报》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大变动的时期,必然会引起受众心理需求的转变。传媒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发展之路愈加艰难。促使报纸特别是党报的新闻评论朝社会纵深处蔓延,评论的选题和形式应该更加社会化、专业化、理论化,更加贴近百姓。本文主体部分共三章。第一章《光明日报》新闻评论概述,讲述了《光明日报》新闻评论的发展和研究价值;第二章《光明日报》新闻评论的特色,从稿件来源、评论的文本、评论的选题、评论上头版状况、评论的方式、读者满意度调查和《光明日报》新闻评论名专栏进行阐述;第三章《光明日报》新闻评论的创新,从语言特色,反映速度等来阐述特色所在。

孙洪霞[10](2012)在《新传播格局下党报新闻评论创新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新闻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决定着报纸的政治面貌,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报作为我国的主流媒体,不仅为人们提供权威的消息报道,更重要的是给人们提供思想、观点和观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个承载思想和观点的载体主要是党报新闻评论。党报评论是依据党委、政府的发展战略、社会关注的重大事件、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阐明观点、释疑解惑;具有权威性、思辨性、公信力和影响力等优势,并始终承载着引领社会主流舆论,体现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反映民生民意。随之互联网、手机3G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媒介多元化的时代,在这种新传播格局下,传统党报评论存在一系列问题,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快党报新闻评论的改革创新对党报提升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从七个方面探讨了党报评论的创新策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舆论,启迪读者;关注民生,贴近群众;强化评论专栏,加强品牌营造;改进写作手法,增加灵活性;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新闻评论队伍建设;强化纸质媒体加网络媒体的传播格局。在创新党报新闻评论的同时,应该注意以党的路线方针为指导,坚持党性原则,充分认识党报评论的功能,并对其准确定位,正确处理好与新媒体的关系。

二、论党报新闻评论的改革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党报新闻评论的改革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晋绥日报》与边区社会文化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概念阐释
    四、行文结构及内容
    五、运用的资料及分析方法
    六、本文的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从固有人才到本土精英——“意识形态部队”的组建
    第一节 《抗战日报》创刊之前中共在晋绥的社会动员模式
        一、报纸是社会动员的制高点
        二、中共早期在山西的办报实践
        三、抗战全面爆发前后中共领导下的晋西北进步报刊
        四、“晋西事变”与《抗战日报》的创刊
    第二节 “固有知识分子”与《抗战日报》的首发阵容
        一、“固有知识分子”与国共两党对立时期的中共人才储备
        二、3:3:3——《抗战日报》的首发阵容
    第三节 报纸的地方化努力与本地知识人才的崛起
        一、《抗战日报》的地方化努力
        二、本地知识人才的崛起
    第四节 文化动员的成果——山药蛋派与七七七文艺奖
        一、山药蛋派与《抗战日报》副刊作者群
        二、七七七文艺奖与晋绥文艺队伍
        三、1949 年干部南下对晋绥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 全党办报与通讯网络建设
    第一节 融入中共组织——党报姓党的目标追求
        一、不带编号的党内文件
        二、“聋盲软哑”——言说与倾听之间的疏离
        三、一纸《决定》引领晋绥全党参与办报
        四、全党办报的生动局面
        五、书记县长笔下的新闻稿件
    第二节 链接基层社会——“局域”通讯网络的构建
        一、各级党委对报纸通讯工作的推动
        二、通讯队伍的动员
        三、通讯队伍的组织
        四、通讯员的培养:刊授、函授、面授
        五、从农民到优秀通讯员:一个生动的个案
        六、“逼”和“哄”:一个通讯模范县的成长
        七、通讯队伍规模、来稿数量、报纸发行量的变化
        八、晋绥根据地通讯网络建设的历史借镜
第三章 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黑板报”与读报小组
    第一节 冬学运动与文化翻身
        一、从《抗战日报》看晋绥冬学的起伏
        二、从晋绥冬学看民众文化需求的变动
        三、冬学运动与群众办报
    第二节 读报运动与读者的“创造”
        一、通讯网络是读报活动的基本依托
        二、识字运动是读报发展的有力助推
        三、“报纸上山”与“报纸下地”
        四、读报运动与文化觉醒
        五、读报运动的收获
    第三节 油印报、黑板报与晋绥边区三级报网
        一、油印报:在黑板报与大众报之间
        二、民众的舆论机关——黑板报
第四章 《晋绥日报》的“客里空”新闻与反“客里空”运动
    第一节 “客里空”,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
    第二节 “客里空”背后的集体无意识
        一、“意义”的诱惑——从记者谷曼看“客里空”的心理机制
        二、需求指导下的供给——从“模范村”报道看工具主义生产模式
        三、私欲对“公器”的觊觎——工具主义的次级衍生
    第三节 《晋绥日报》的反“客里空”运动
        一、新闻求实——专业主义视野下的反“客里空”运动
        二、“思想土改”——工具主义层面上的反“客里空”运动
    第四节 反“客里空”运动的历史回响
        一、土改纠偏与《晋绥日报》停止反“客里空”
        二、毛泽东“谈话”与此后30年对反“客里空”运动的评价
        三、反“客里空”,一个未了的话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新媒介环境下贵州日报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t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章 新媒介环境下贵州日报转型发展背景
    2.1 政治背景
        2.1.1 提出“三网融合”目标
        2.1.2 强调“融合发展”战略
    2.2 经济背景
        2.2.1 互联网产业快速兴起
        2.2.2 新业态成为资本追逐热点
    2.3 技术背景
        2.3.1 新技术不断驱动媒体转型发展
        2.3.2 新技术不断提升新闻传播价值
    2.4 文化背景
        2.4.1 互联网催生文化新业态
        2.4.2 互联网文化产业壮大发展
第3章 新媒介环境下贵州日报转型发展现状
    3.1 贵州日报的基本情况
    3.2 贵州日报转型发展的推进情况
        3.2.1 从顶层设计上全力推动媒体转型发展
        3.2.2 从深度融合上全力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3.2.3 从改革创新上全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3.3 贵州日报转型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
        3.3.1 技术应用阻力重重
        3.3.2 融合体系尚未完善
        3.3.3 发展资金缺口较大
        3.3.4 人才队伍储备不足
        3.3.5 体制机制亟待健全
第4章 新媒介环境下国内党报转型发展的案例与启示
    4.1 国内党报顺势而为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4.1.1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争做融合发展的探路先锋
        4.1.2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全力打造融媒体平台“媒立方”
        4.1.3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加快构建立体传播格局
        4.1.4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以“新湖南”为转型发展新引擎
    4.2 国内党报转型发展的启示
        4.2.1 深化机制变革激发生产潜力
        4.2.2 强化内容优势做优新闻产品
        4.2.3 推动技术创新彰显主流价值
        4.2.4 探索多元经营增强竞争能力
第5章 新媒介环境下贵州日报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以技术创新赋能媒体转型发展
        5.1.1 用技术重构生产流程
        5.1.2 用技术赋能新闻产品
        5.1.3 用技术布局产业生态
    5.2 以融合发展提升新闻传播能力
        5.2.1 构建融合发展的组织体系
        5.2.2 打造融媒体工作平台
        5.2.3 推进报网微端全面打通
    5.3 以资本运作全面增强竞争能力
        5.3.1 抓资本运作助推转型发展
        5.3.2 抓产业变革扩大品牌影响
        5.3.3 抓产业布局完善生态圈层
    5.4 以人才培养补足转型发展后劲
        5.4.1 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
        5.4.2 加快全媒体人才培养
        5.4.3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5.5 以机制改革激活转型发展动力
        5.5.1 全面推进深化改革
        5.5.2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5.5.3 构建持续发展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者目录
致谢

(3)《人民日报》冬奥会赛事报道的历史变迁分析(1980-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问题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框架
    2.4 研究设计
3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的框架要素分析
    3.1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的历史分期
    3.2 对《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第一阶段的分析
    3.3 对《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第二阶段的分析
    3.4 对《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第三阶段的分析
    3.5 小结
4 《人民日报》冬奥会报道历史变迁的原因
    4.1 社会环境层面
    4.2 受众层面
    4.3 项目发展层面
5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三农”评论研究(2012-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党报评论研究
        二、新媒体评论研究
        三、“三农”评论研究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创新点介绍
第一章 《人民日报》“三农”评论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新农村》周刊专栏评论:深入农村,为农民代言
    第二节 @人民日报官微“人民微评”:不忘乡愁,心忧农家事
    第三节 “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文章:谏言议策,汇聚奋斗者
第二章 《人民日报》“三农”评论的变化
    第一节 稿量大幅提升,体裁丰富多样
    第二节 紧贴社会热点,批评力度加大
    第三节 文风更亲民,互动形式增多
    第四节 时效性增强,坚守舆论导向
第三章 《人民日报》“三农”评论变化的原因
    第一节 政策的调整
        一、党和政府聚焦“三农”改革力度加大
        二、新闻舆论工作成为“定国安邦的大事”
        三、反“四风”和“打虎拍蝇”惠及农村
    第二节 技术的推动
        一、技术迭代,媒体融合成大趋势
        二、大数据舆情监测参与议程设置
    第三节 受众的变化
        一、农民使用互联网占比逐年增加
        二、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的素质提升
第四章 《人民日报》“三农”评论存在的问题和启示
    第一节 “三农”评论存在的不足
        一、传统写作范式VS新传播媒介,供需不匹配
        二、单一作者群体VS多元化诉求,表达不充分
        三、单向传播模式VS平等式对话,互动不及时
    第二节 对党报“三农”评论发展的启示
        一、转变传播理念,树立互联网思维
        二、融合社交媒体,扩展评论创新平台
        三、建立团队协作,携手参与观点竞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浅论党报新闻评论——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党报新闻评论存在的问题
    (一)新闻评论理念陈旧
    (二)新闻评论表述方式单一
    (三)新媒体的出现和碎片化阅读弱化了党报新闻评论的话语权
    (四)新闻评论作者队伍单一
二、办好党报新闻评论的对策
    (一)提升党报新闻评论的影响力,需要认真研究、把握当前舆论格局呈现出的一系列新变化
    (二)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传统的政治优势不能丢
    (三)敢于直击重大社会问题
    (四)新闻评论范式要创新
    (五)重视新闻评论员的队伍建设

(6)新传播格局下党报评论的发展对策 ——以人民日报评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新闻评论的研究
        1.2.2 关于党报评论的研究
        1.2.3 关于传播格局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新传播格局与党报新闻评论
    2.1 新传播格局及其特征
        2.1.1 新传播格局的含义
        2.1.2 新传播格局的特征
    2.2 新传播格局对党报评论的影响
        2.2.1 新传播格局对传媒的影响
        2.2.2 新传播格局对党报评论的影响
3 新传播格局下党报评论及其发展状况——以人民日报评论为例
    3.1 人民日报评论概述
        3.1.1 人民日报评论的发展脉络
        3.1.2 人民日报评论的地位与特色
        3.1.3 人民日报评论的主要栏目设置
    3.2 门户网站时代的人民日报评论(2000年—2005年)
        3.2.1 新增多个栏目推出人民时评
        3.2.2 政治经济为主探索热点关注
        3.2.3 借鉴网络时评改变表达方式
    3.3 博客时代的人民日报评论(2005年—2010年)
        3.3.1 各版设评论专栏推出观点专版
        3.3.2 紧跟热点新闻形成社会干预
        3.3.3 挖掘深度思想重构话语体系
    3.4 社交媒体时代的人民日报评论(2010年至今)
        3.4.1 开设每日评论版扩大话语权
        3.4.2 以“微评论”为标志进军新媒体
        3.4.3 从政治宣传向政治传播转型
        3.4.4 转变传播范式重构话语体系
4 新传播格局下党报评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当前党报评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网络众声喧哗党报声音乏力
        4.1.2 栏目缺乏创新难以吸引受众
        4.1.3 时机把握不当议程设置滞后
        4.1.4 周期性选题重复缺乏时代元素
        4.1.5 面对社交媒体表达模式陈旧
    4.2 党报新闻评论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多元传播环境与特有管理体制的矛盾
        4.2.2 用户服务观念与政治传播使命的矛盾
        4.2.3 新媒体语言范式与党报表达范式的矛盾
5 新传播格局下党报评论发展的对策
    5.1 转变传播理念树立互联网思维
    5.2 融合社交媒体扩展评论创新平台
    5.3 构建“互联网+”时代党报评论新形态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专业论文
致谢

(7)党报头版要素研究 ——以新华日报(1978-2003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纸媒与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记录器”
        1、西方报纸与社会现实
        2、新闻史学视角下的中国报纸
        3、报纸叙事与社会转型
    二、中国特色的党报事业
        1、党报产生及社会属性
        2、党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党报效应”
        4、读者群的社会分层
    三、时代“写意”:党报头版反映社会变迁的主要方式
        1、党报反映变迁的逻辑
        2、党报新闻:时代“写意”
        3、头版的“历史人格化”
第二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方法
    一、媒体与社会变迁理论
        1、社会变迁理论
        2、传播制度与议程设置理论
        3、政治传播与“把关人”理论
    二、国内党报研究成果梳理
        1、研究的热点
        2、党报头版研究的现状及成果
        3、党报研究典例:人民日报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抽样法
        2、文献法
第三章 新华日报历史变迁与社会特质
    一、研究对象的提出
        1、新华日报的历史和发展
        2、新华日报的特质
        3、历史地位及现实成就
    二、头版及议程设置
        1、舆论引导的主阵地
        2、“头版难题”
        3、议程设置与现实挑战
    三、头版的导向与社会
        1、意识形态导向
        2、改版与变化
        3、版面与社会的折射
第四章 头版新闻要素分类与分析
    一、党报头版头条
        1、地位及重要性
        2、头条与政治领导人报道
        3、头条新闻的内容与分类
    二、头版历年的新闻要素统计分析
        1、1978—1983年:改革开放初期
        2、1989—1993年:从“六四”到“南巡”
        3、2000—2003年:进入WTO时代
    三、头版会议新闻的统计及变迁
        1、头版央地会议的“新闻拼图”
        2、头版会议新闻的变与不变
        3、党报会议新闻的“传播失灵”
第五章 新华日报头版与农业
    一、农业:党报头版报道中的“重中之重”
        1、农业在头版中的位置
        2、关于农业和土地关系的新探讨
    二、从农村到城市
        1、“农民话语”与“城市社会话语”
        2、城市社会的来临
        3、“农民的终结”及中国本土化争议
第六章 新华日报头版“个体”人物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1、西方社会学视野下的个人与社会
        2、近代以来国民性改造之下的个体与集体
        3、“个人”的现代性蕴含
    二、头版个体出现的频率
        1、“公”与“私”的宣传
        2、个体新闻出现的频率和变化
        3、“典型人物”的政绩化倾向
第七章 新华日报头版的“新闻维稳观"
    一、头版新闻报道的内在特征
        1、头版政治性与新闻性的隐性冲突
        2、头版领导人的形象诉求
        3、重大新闻的隐晦传播特征
    二、“新闻维稳观”的操作模式
        1、“六四事件”的新闻策略
        2、“基辛格角”的形成与传承
    三、“新闻维稳观”的未来发展
        1、“喉舌论”的极端化发展
        2、“维稳观”的三阶段
        3、新闻维稳的关键在于正确“发声”
第八章 新华日报舆论监督
    一、舆论监督是党报的一个传统
        1、舆论监督的历史形成
        2、舆论监督的必要性
        3、舆论监督的方式与成效
    二、舆论监督的流变
        1、从强力到困境
        2、“打死老虎”现象
        3、“内参”的现状与未来
    三、前景与路径选择
        1、舆论监督与宣传部门的“和谐”
        2、党委政府“撑腰”与舆论监督的困境
        3、评论成为党报舆论监督的新武器
第九章 新华日报头版新闻话语形式
    一、话语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1、“话语”辨析
        2、话语模式
        3、话语折射
    二、党报话语的表达模式与风格
        1、《人民日报》国家话语的表达策略
        2、《中国青年报》的新闻叙述模式
    三、新华日报的新闻话语的变迁
        1、头版通讯标题的话语模式
        2、头版通讯内容的话语模式
        3、权威话语主体:从官员到专家
第十章 思考与前瞻
参考文献
后记

(8)新世纪《云南日报》改版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传播格局下党报发展现状分析
    一、新媒体塑造新传播格局
    二、新传播格局下党报发展现状
        (一) 新媒体形成强势挤压
        (二) 同质异质媒体竞争“白热化”
        (三) 中央决策层提出新要求
    三、新传播格局下《云南日报》发展现状
        (一) 报纸新闻理念落后
        (二) 传统传播机制显弊端
        (三) 发行缺乏自主创新
        (四) 本地报纸竞争激烈
第二章 新世纪《云南日报》四次改版实践探析
    一、对党报“改版”概念的界定
    二、新世纪《云南日报》四次改版实践探析
        (一) 改版初探:增强读者服务意识,精办专刊
        (二) 第二次改版:党报与市场紧密结合,开辟商务专版
        (三) 第三次改版:主题策划中实现报网联动,主打周刊
        (四) 第四次改版:强化言论建设,实施全媒体战略
第三章 《云南日报》四次改版实践的分析与思考
    一、《云南日报》改版的价值取向
        (一) “受众本位”转变实现党报传统回归
        (二) 寻找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有效结合点
        (三) 在言论建设中发挥“舆论领袖”作用
    二、《云南日报》改版实践反思
        (一) 频繁改版,办报方针还不稳定
        (二) 全媒体风靡,未必“全”得了
第四章 未来党报发展路径研究
    一、与时俱进树立新型传播观
    二、集党报独家优势打造主流媒体
    三、区域互动创造开放型党报
    四、整合集团资源推进媒介互动融合
结语
附录
    访谈录一
    访谈录二
    访谈录三
参考文献
致谢

(9)党报新闻评论的特色与创新研究 ——以《光明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附表
绪论
    一、 选题的重要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光明日报》新闻评论概述
    第一节 党报新闻评论
        一、 关于评论
        二、 关于党报新闻评论
    第二节 《光明日报》新闻评论的研究价值
        一、 案例的代表性
        二、 案例的完整性
        三、 研究文本和变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光明日报》新闻评论的特色
    第一节 评论文章铿锵有力
        一、 稿件来源多样,注重原创性
        二、 评论文体丰富,时评比重增加
        三、 评论议题广泛,注重文化宣传
        四、 评论上头版,分量更加突出
        五、 评论指向多元,两种稿件结合
        六、 读者满意度高,评论地位提升
    第二节 《光明日报》新闻评论名专栏栏栏有道
        一、 《光明论坛》论百家言论
        二、 《光明专论》精研细雕
        三、 《光明时评》追踪实时报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明日报》新闻评论的创新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语言更加丰富
        一、 语言优美,生动形象
        二、 贴近百姓,群众语言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观点更加鲜明
        一、 民生问题,历久不衰
        二、 理论深度,科学严谨
        三、 反映迅速,加强时效性
    第三节 加大百姓话题和网络热点的评论
        一、 网络热点,不容错过
        二、 力求新颖,宣扬主旋律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传播格局下党报新闻评论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现状
        1. 关于党报评论存在问题的研究概况
        2. 关于党报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研究概况
        3. 关于党报新闻评论创新策略研究概况
    (三) 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党报新闻评论的优势和作用
    (一) 党报评论的优势
        1. 权威性
        2. 思辩性
        3. 公信力
        4. 影响力
    (二) 党报新闻评论的作用
        1. 对社会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发表意见,正确引导舆论
        2. 针对重点、热点问题,强化评论的议题设置功能
        3. 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4. 为受众提供讲坛,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
二、 新传播格局下党报闻评论面临的挑战
    (一) 新传播格局的特征
        1. 传播形式多元化
        2. 技术合作立体化
        3. 受众选择多样化
    (二) 党报新闻评论面临的挑战
        1. 党报评论所处的舆论环境由一元化到多元化
        2. 党报评论面临新的新闻评论竞争格局
        3. 党报评论角色由政治属性向新闻属性转变
        4. 党报评论在“解读新闻时代”面临的机遇
三、 党报新闻评论的创新策略
    (一)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1. 着力提高评论的思想力
        2. 更新观念,体现三贴近
        3. 回归新闻属性,强调时效性
    (二) 引导舆论,启迪读者
        1. 高端发言,引导有力
        2.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3. 强化责任,突出主题
    (三) 关注民生,贴近群众
        1. 视角平民化
        2. 选题本地化
        3. 形式平民化
    (四) 强化评论专栏,加强品牌营造
        1. 扩大评论规模
        2. 呈现立体化评论形式
        3. 强化评论专栏
        4. 整合资源,打造评论品牌专栏
    (五) 改进写作手法,增加灵活性
        1. 鲜活的文字与新颖的形式相结合
        2. 实行跨文体写作策略
        3. 努力做到立意高远,见解独到
    (六) 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新闻评论队伍建设
        1. 创新新闻评论员机制
        2. 加强评论队伍建设
    (七) 强化纸质媒体加网络媒体的传播格局
        1. 明确党报评论和网络评论各自的优势
        2. 实现与网络评论的共生互补
        3. 设立言论库,增强网站党报评论板块建设
四、 创新党报新闻评论应注意的问题
    (一) 党报时评要体现党性原则
    (二) 充分认识党报评论的功能,准确定位
    (三) 正确处理和新媒体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论党报新闻评论的改革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晋绥日报》与边区社会文化动员研究[D]. 乔傲龙. 山西大学, 2019(02)
  • [2]新媒介环境下贵州日报转型发展研究[D]. 胡成. 湖南大学, 2019(01)
  • [3]《人民日报》冬奥会赛事报道的历史变迁分析(1980-2018)[D]. 黄诗怡. 暨南大学, 2019(02)
  • [4]“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三农”评论研究(2012-2017)[D]. 陈莉霖.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5]浅论党报新闻评论——问题与对策[J]. 赵玉岗. 传播与版权, 2015(12)
  • [6]新传播格局下党报评论的发展对策 ——以人民日报评论为例[D]. 冯小红. 武汉大学, 2015(03)
  • [7]党报头版要素研究 ——以新华日报(1978-2003年)为例[D]. 燕志华. 南京大学, 2014(03)
  • [8]新世纪《云南日报》改版实践研究[D]. 施芸珊. 云南大学, 2014(12)
  • [9]党报新闻评论的特色与创新研究 ——以《光明日报》为例[D]. 毕玉双. 黑龙江大学, 2014(12)
  • [10]新传播格局下党报新闻评论创新策略研究[D]. 孙洪霞. 渤海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论党报新闻评论的改革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