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膀胱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及护理对策

直肠膀胱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及护理对策

一、直肠膀胱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调查与护理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胡燕[1](2021)在《基于循证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现状,检索、评价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管理相关的国内外高质量临床指南、系统评价以及证据总结,并根据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提取、整合高质量证据;基于现状调查及证据整合结果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初稿;运用德尔菲法对方案初稿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临床实证研究。以期为临床医务人员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实施膀胱管理提供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促进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膀胱功能早日康复,提高其术后生命质量。方法:1采用病历回顾分析法,查询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并结合电话随访,收集重庆市某三甲医院在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实施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相关病历资料,以了解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膀胱管理现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重庆市二级以上医院的妇科护士进行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相关知信行调查,以了解重庆市妇科护士对于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实施膀胱管理的态度和行为现状。2运用循证医学方法,系统、全面地检索国内外膀胱管理相关的临床指南、系统评价以及证据总结,严格按照文献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并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证据条目的提取与整合,最终整理出符合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相关的高质量证据。3结合现状调查以及证据整合结果,拟定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初稿,通过德尔菲专家函询对方案初稿进行修订,最终确定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4采用类实验研究法,对膀胱管理方案进行临床实证研究: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8月在重庆市某三甲医院行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人数均等。对照组患者接受术后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膀胱管理方案。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膀胱功能基本恢复率、尿路感染发生率、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不同时期的生活质量以及出院满意度等指标,评价本研究所构建的膀胱管理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1通过回顾性分析145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结果如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留置尿管时间为6~62天,平均15.43±8.21天;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带尿管出院率为57.24%,导尿管拔出后的尿管重置率为21.38%,尿路感染发生率为41.38%,尿管拔除后自解小便不畅采取间歇性导尿者2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无论在住院阶段,还是居家留置尿管期间,常规采用碘伏原液或稀释液进行会阴护理,每日2次。对402名重庆市妇科护士进行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知信行调查发现,重庆市妇科护士对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相关的知识、态度、行为得分以及知信行总分分别为(7.41±2.33)分、(30.06±3.82)分、(29.69±7.58)分和(67.17±10.10)分;妇科护士对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相关知识的总体正确率(正确率=回答正确的条目数/知识部分的总条目数*100%)为61.77%。其中,不同学历妇科护士的知识得分分别为:研究生学历护士(10.00±1.73)分,本科学历护士(7.54±2.30)分,专科学历护士(7.07±2.37)分;编制护士与合同护士的知识得分分别为(8.06±2.18)分与(7.24±2.35)分;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护士的知识得分分别为(7.91±2.25)分与(6.64±2.26)分,以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通过系统、全面的文献检索以及文献质量评价,总共纳入8篇指南、3篇系统评价以及3篇证据总结;通过对文献中的证据条目进行提取、整合,最终形成膀胱功能评估、留置导尿管管理、间歇导尿管理、膀胱功能训练及健康教育5方面内容,总共24条最佳证据,作为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的潜在应用条目。3结合前期现状调查和证据整合结果,初步形成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初稿,方案初稿包括5个一级条目、16个二级条目和43个三级条目;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对方案初稿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确定了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方案包括5个一级条目、14个二级条目和35个三级条目。4采用类实验研究法,对膀胱管理方案进行临床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膀胱功能基本恢复率分别为85.94%与54.69%;首次拔除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分别为(9.06±3.43)天与(18.69±9.94)天,留置尿管总时间分别为(10.70±7.57)天与(29.17±19.65)天;留置尿管期间以及尿管拔除后48小时以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9.38%与75.00%;出院时的生活质量得分为(88.41±7.13)分与(84.11±2.62)分,术后1月的生活质量得分为(111.70±4.14)分与(103.30±7.13)分,术后3月的生活质量得分为(119.73±1.45)分与(119.17±1.50)分;两组患者的出院满意度分别为(98.50±1.76)分与(92.19±3.69)分,以上两组患者的评价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通过回顾性分析宫颈癌根治术患者膀胱管理相关的临床病历资料以及对重庆市妇科护士进行子宫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知信行问卷调查发现,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留置尿管时间较长、带尿管出院率较高、导尿管拔除后的尿管重置率以及尿路感染发生率也较高;医务人员仍以传统的膀胱管理方法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实施膀胱管理,对于如何促进宫颈癌根治术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新理念、新方法应用较少;妇科护士对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相关知识掌握欠佳,实施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的方法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但妇科护士对于改变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现状的意愿较强。2通过系统、全面的文献检索以及文献质量评价,提取、整合出的最佳证据条目可作为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方案的潜在应用条目。结合现状调查以及证据整合结果,构建出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初稿;经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对方案初稿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最终确定了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整个方案构建过程科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临床适用性。3通过对方案进行临床初步应用,试验组患者在膀胱功能基本恢复率、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尿路感染发生率、术后不同时期的生活质量以及出院满意度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该膀胱管理方案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和有效性,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查庆华[2](2018)在《结直肠癌患者高频症状筛选与评估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阐述结直肠癌患者不同诊疗阶段的症状,并筛选出高频症状,并对其评估进行研究,为临床医护人员正确实施症状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文献研究及半结构访谈构建结直肠癌患者的全症状集合。2.采用自制的《结直肠癌患者全症状调查表》对424位结直肠癌患者实施横断面调查,描述不同诊疗阶段结直肠癌患者的症状分布,并通过构成比筛选出高频症状,在此基础上运用专家咨询法确认结直肠癌的高频症状。3.采用文献研究法,形成《结直肠癌患者高频症状的评估方法(初稿)》,并通过专家咨询法最终确认结直肠癌患者高频症状的评估方法。结果1.通过文献回顾及半结构访谈,形成由69个症状组成的结直肠癌患者全症状集合,并构建《结直肠癌患者全症状调查表》,预实验其Cronbach’sα=0.875,CVI=0.81。2.对424位结直肠癌患者横断面调查,并结合构成比筛选,纳入结直肠癌患者高频症状共23项;再通过二轮专家咨询,最终确认高频症状10项。即疲乏、贫血、消瘦、便血、排便不尽、大便习惯改变、肛门痛或痒、大便变细、腹胀、腹泻。3.基于症状体验理论,结合文献研究形成《结直肠癌患者高频症状的评估方法(初稿)》(包括各症状含义和评估内容),并经二轮专家咨询,最终确认《结直肠癌患者高频症状评估方法》。结论1.结直肠癌患者在不同诊疗阶段会经历较多症状,其中有10个高频症状,包括疲乏、贫血、消瘦、便血、排便不尽、大便习惯改变、肛门痛或痒、大便变细、腹胀、腹泻。2.基于症状体验理论,形成《结直肠癌患者高频症状的评估方法》,为临床医护人员正确实施症状管理提供依据。

徐璐茜[3](2021)在《健康行为互动模式在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康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基于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干预方案在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无锡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妇科收治的128例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64例)采取基于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盆底康复干预方案,对照组(64例)接受常规盆底护理干预方案。本研究干预周期为3个月,在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干预3个月后分别采用Oxford盆底肌力评分系统、盆底功能障碍简表、盆底肌肉运动自我效能量表、盆底功能影响问卷和患者满意度量表进行评估,测评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力水平、盆底功能障碍症状、盆底肌肉运动自我效能感、盆底相关生活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干预结果,评价健康行为互动模式在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康复中的应用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一致,在年龄、婚姻状况、身体质量指数、文化程度、工作状况、术前腹部或盆腔手术史、术前绝经、术后病理分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盆底肌力上,两组患者干预后盆底肌力分级较干预前均有提高,试验组肌力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在干预后各时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407.575,F组间=70.407,F交互=69.733,均P<0.001);(3)盆底功能障碍症状上,两组患者干预后盆底功能障碍简表评分较干预前均有降低,试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干预后各时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33.780,F组间=2.318,F交互=45.898,均P<0.05);(4)盆底肌肉运动自我效能感上,两组患者干预后盆底肌肉运动自我效能量表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所提高,试验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在干预后各时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405.542,F组间=15.631,F交互=113.416,均P<0.001);(5)盆底相关生活质量上,两组患者干预后盆底功能影响问卷评分较干预前均有降低,试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分组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2.287,P>0.05),但在时间效应与交互效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62.509,F交互=43.809,均P<0.001);(6)患者满意度上,两组患者干预后患者满意度量表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提高,试验组在服务可及性、情感支持、决策控制、专业技能、健康信息与整体满意度六个维度上,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盆底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盆底肌力水平、盆底肌肉运动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质量,减轻盆底障碍症状,改善患者盆底康复效果,同时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

马丽丽[4](2021)在《延续护理对青年宫颈癌术后幸存者盆底康复锻炼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青年宫颈癌术后幸存者盆底肌锻炼自我效能及影响因素;2.以认知-行为-动机(IMB)模式为指导制定正念认知和盆底康复锻炼相结合的延续护理干预方案,并且探讨其对青年宫颈癌术后幸存者盆底康复锻炼依从性及效果的可行性。方法:1.应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盆底肌肉锻炼自我效能量表、盆底功能障碍简表、心理痛苦管理筛查工具、生活质量量表对110例青年宫颈癌术后幸存者进行横断面调查;2.将70例青年宫颈癌术后幸存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基于IMB模式的正念认知和盆底康复锻炼相结合的延续护理干预;在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分别测量患者的盆底肌锻炼自我效能、心理痛苦程度、盆底功能障碍程度及生活质量,并记录干预后盆底肌锻炼频率。结果:1.110例青年宫颈癌术后幸存者盆底肌锻炼自我效能得分为103.110±26.060、心理痛苦得分为5.930±1.780、盆底功能障碍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为12.500(4.170~22.400)、生活质量得分90.870±8.330;2.经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青年宫颈癌术后幸存者盆底肌锻炼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心理痛苦得分均呈显着负相关(P<0.05);青年宫颈癌术后幸存者盆底肌锻炼自我效能中除了预期结果与盆底功能障碍中的排便功能障碍维度不具有相关性(P>0.05),其余各维度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3.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是青年宫颈癌术后幸存者盆底肌锻炼自我效能的保护性因素(P<0.05),年龄、职业是危险性因素(P<0.05);4.在干预后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痛苦得分、盆底功能障碍得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盆底肌锻炼频率分布、盆底肌锻炼自我效能、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1.青年宫颈癌术后幸存者拥有较高的盆底肌锻炼自我效能,年龄、职业、居住地是影响患者盆底盆底肌锻炼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2.青年宫颈癌术后幸存者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3.青年宫颈癌术后幸存者盆底肌锻炼自我效能与盆底功能障碍和心理痛苦程度密切相关,通过提高青年宫颈癌术后幸存者的盆底肌锻炼自我效能可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盆底肌锻炼依从性,医护工作者应结合患者正性和负性情绪综合考虑进行盆底康复的考量,为患者制订切实可行的综合盆底康复干预计划;4.基于IMB模式的正念认知和盆底康复锻炼相结合的延续护理能有效提升青年宫颈癌术后幸存者盆底肌锻炼自我效能、提高盆底康复锻炼频率,有效降低其盆底功能障碍和心理痛苦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杨雪晴[5](2020)在《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在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肌锻炼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护理干预对于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肌锻炼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34例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67例)和对照组(67例),试验组接受为期3个月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盆底肌锻炼,对照组接受常规盆底康复护理,分别在干预前(T0)、干预1个月后(T1)和干预结束时(T2)采用Oxford盆底肌力评分系统、盆底功能障碍简表(PFDI-20)、盆底功能影响问卷(PFIQ-7)、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以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评估。结果:(1)盆底肌力上,对照组T0、T1和T2的肌力评级分别为(1.10±0.70)、(1.46±0.64)、(1.90±0.70)级,试验组分别为(1.12±0.73)、(1.96±0.73)、(3.04±0.81)级,两组在干预后各时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5.730、F时间329.809、F交互56.688,均P<0.001);(2)PFDI-20评分上,对照组T0、T1和T2的总分分别为(80.19±18.75)、(78.67±17.99)、(77.47±15.91)分,试验组分别为(77.77±19.97)、(69.11±15.97)、(66.54±14.04)分,两组在干预后各时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6.876、F时间62.536、F交互29.196,均P<0.05);(3)PFIQ-7评分上,对照组T0、T1和T2的总分分别为(82.80±12.04)、(80.88±11.62)、(78.39±8.51)分,试验组分别为(82.66±11.24)、(76.69±10.12)、(73.20±7.41)分,两组在干预后各时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3.551,P 0.062;F时间69.943、F交互13.213,均P<0.001);(4)一般自我效能上,对照组T0、T1和T2的总分分别为(2.44±0.53)、(2.49±0.49)、(2.51±0.34)分,试验组分别为(2.47±0.53)、(2.67±0.38)、(2.86±0.30)分,两组在干预后各时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6.788、F时间50.994、F交互25.664,均P<0.05);(5)社会支持上,对照组T0、T1和T2的总分分别为(45.16±3.28)、(45.84±3.02)、(46.42±2.82)分,试验组分别为(45.48±3.43)、(48.25±2.83)、(50.37±2.45)分,两组在干预后各时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0.12、F时间199.34、F交互70.24,均P<0.001)。结论: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护理干预方案能显着提高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盆底肌力水平、自我效能、社会支持水平和生活质量,改善近期及远期的盆底康复效果。

王珊[6](2020)在《盆底肌瑜伽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及生命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编排适合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盆底肌瑜伽,指导患者行盆底肌瑜伽锻炼并应用连续护理干预方法提高盆底肌瑜伽锻炼的依从性,探究盆底肌瑜伽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膀胱功能、焦虑抑郁及生命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根据患者行宫颈癌根治术的情况结合瑜伽特性,制作完成适合宫颈癌患者的盆底肌瑜伽,在南昌市某三甲妇幼保健院肿瘤科使用膀胱功能评估量表对2018年12月-2019年12月行宫颈癌根治术后三个月的患者进行筛查,筛选出存在膀胱功能障碍(MHU总分>0)且经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及随访,实验组除常规随访外,于其术后3个月复查时在肿瘤科资料室进行瑜伽指导,并将视频及瑜伽练习手册送给患者,要求患者居家自我练习瑜伽,每周>3次,每次45分钟,干预三个月。干预前用自制的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基本情况信息表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干预前及干预后三个月采用膀胱功能评估量表(MHU)、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宫颈癌患者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ACT-Cx)共性模块进行测定,分析干预效果。结果:1、资料结果显示:90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MHU总分为:8.16±1.85,7个维度得分分别为尿急(所能忍尿时间)为2.34±0.77,与尿急相关症状为1.08±0.78,日间排尿频率(两次排尿的间隔时间)为0.62±0.61,夜间排尿频率(每晚排尿次数)为1.3±0.59,压力性尿失禁为1.24±0.66,其他类型尿失禁为0.54±0.50,排尿困难、尿潴留1.12±0.82。焦虑(SAS)标准分为47.53±9.77,发生率(SAS>50)为35.56%,抑郁(SDS)标准分为47.46±10.17,发生率(SDS>53)为27.78%。宫颈癌患者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ACT-Cx)共性模块总分为64.51±7.01,4个维度得分分别为:生理状况为15.32±3.97,社会/家庭状况为18.33±2.58,情感状况16.33±3.59,功能状况14.52±4.36。2、干预后效果分析(1)膀胱功能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宫颈癌根治术后6个月膀胱功能总分及7个维度得分均低于术后3个月,其中膀胱功能总分、日间排尿频率、其他类型尿失禁、排尿困难、尿潴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膀胱功能总分、尿急(所能忍尿时间)、夜间排尿频率、压力性尿失禁有统计学意义(P﹤0.05)。(2)焦虑、抑郁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焦虑、抑郁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命质量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生命质量总分及生理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6个月的膀胱功能优于术后3个月。2、盆底肌瑜伽干预能促进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3、盆底肌瑜伽干预能缓解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4、盆底肌瑜伽干预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王关云[7](2020)在《耳穴压豆及腹部艾灸对促进脑卒中术后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比较耳穴压豆、腹部艾灸以及二者联合应用耳穴压豆及腹部艾灸对脑卒中术后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通过评价其对脑卒中术后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积分、排尿积分、排尿量、疗效以及尿中白细胞计数等指标的影响,寻求有效的干预方法,以此来为促进临床中脑卒中术后尿潴留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山东省临沂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脑卒中术后尿潴留的患者160例,按非同期对照试验分为四组:对照组、耳穴压豆组、腹部艾灸组、耳穴压豆联合腹部艾灸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训练的方法,耳穴压豆组采取耳穴贴压的方法,腹部艾灸组采取艾灸神阙穴的方法,耳穴压豆联合腹部艾灸组采取艾灸神阙穴结合耳穴贴压的方法。干预方法均实施两个疗程,通过观察记录膀胱功能积分、排尿积分、排尿量、疗效以及尿中白细胞计数等相关指标,采用SPSS2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卡方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干预方法治疗脑卒中术后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情况。结果1.膀胱功能积分:治疗护理前,四组脑卒中术后尿潴留患者的膀胱功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875>0.05);治疗护理后,四组脑卒中术后尿潴留患者的膀胱功能积分差异明显(H=31.281,P<0.05),联合组的膀胱功能积分低于腹部艾灸组、耳穴压豆组和对照组(P=<0.05),其余各组间无差异(P>0.05)。2.排尿积分:治疗前,四组脑卒中术后尿潴留患者的排尿积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四组脑卒中术后尿潴留患者的排尿积分差异明显(F=9.852,P<0.001),表现为联合组<腹部艾灸组<耳穴压豆组<对照组(P<0.05)。3.排尿量:四组脑卒中术后尿潴留患者自开始干预至干预结束;与其他三组相比,联合组脑卒中术后尿潴留患者排尿量最多(P<0.05),表现为联合组>腹部艾灸组>耳穴压豆组>对照组(P<0.01)。4.疗效:与其他三组相比,联合组所表现出的疗效是明确有效的,总有效率为97.50%,结果与其比较,其相关因素有显着性差异(P<0.05),呈现为联合组>腹部艾灸组>耳穴压豆组与对照组(P<0.05)。结论1.耳穴压豆和腹部艾灸均能改善脑卒中术后尿潴留患者的排尿情况。2.与耳穴压豆和腹部艾灸单独应用相比,联合干预措施对改善脑卒中术后尿潴留患者的膀胱功能疗效更明确。

魏思琪[8](2020)在《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开发及初步应用》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开发适用于宫颈癌患者的症状评估量表。2.基于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评估“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信效度。3.调查宫颈癌患者放疗期间的症状,并提取症状群,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与症状群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1.采用研究小组讨论、宫颈癌患者访谈及参考现有量表和已发表文献,建立“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条目池,然后进行两轮的专家咨询进行条目的筛选,通过对50名宫颈癌患者的预调查,进一步调整量表的语言表述。2.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疾病相关资料调查问卷、初始版“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和中文版记忆症状评估量表调查274名宫颈癌患者,采用内部一致性评估量表的信度,采用内容效度指数、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评估“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效度。然后,采用因子分析评估“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各个领域的单维性;使用Stata 15.0分析“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前4个领域中各条目的难度和区分度,并绘制各条目的项目特征曲线、项目信息曲线和整个领域的测验信息曲线。3.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疾病相关资料调查问卷和“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调查184名盆腔外照射第三周的宫颈癌患者,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从发生频率>20%的症状中提取症状群,采用Cronbach’sα系数检验各症状群的稳定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ANOVA检验比较4个症状群在不同组别患者中的差别,探究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与放疗期间症状群的关系。研究结果1.量表开发。经过研究小组讨论、对宫颈癌患者进行访谈以及参考现有相关量表及已发表文献后,确定该量表应包括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心理精神症状、治疗相关症状等4个方面。编写量表的条目池共包括38个症状条目。每个条目均采取0-10分多级评分方式,0分表示该症状不存在,10分表示能想象的最严重程度。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后,删除I-CVI<0.78的18个症状,将阴道异常出血和阴道异常分泌物合并为一个症状条目。最终形成“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初始版,共包含19个生理、心理症状。2.量表测量学特性的评估结果。“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共提取5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心理相关症状、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消化道系统症状、化疗相关症状和疼痛-疲乏5个领域,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7.23%。量表的I-CVI的范围是0.86-1.00,S-CVI/Ave为0.94。“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与MSAS-Ch中相同的13个条目及两个量表总分的聚合效度的相关系数范围是0.01-0.99,其中两个量表的疼痛、恶心、呕吐、精神紧张、压抑、焦虑和脱发等症状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腹胀和腹泻不相关,疲乏、食欲不好、体重下降三个症状方面相关性不好,手脚麻木或刺痛和两个量表的总分属于中等程度相关。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整体Cronbach’s系数为0.858,心理相关症状、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和疼痛-疲乏三个领域的Cronbach’s系数分别为0.94、0.97和0.92,消化系统症状和化疗相关症状两个领域的Cronbach’s系数为0.68和0.67。应用项目反应理论评估量表质量。经主成分分析法运算后,4个领域的第一特征根与第二特征根的比值均大于3,满足单维性假设。心理相关症状、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消化道系统症状和化疗相关症状四个领域中各条目的区分度分别为0.61-0.71、0.68-0.72、0.72-1.48和0.68-3.25。17个条目中除条目2、3、19外,其他条目的反应阈值(难度)均明显超过-33的理论范围。各条目的IIC中,只有条目2的信息量>3,其他条目的信息量均不超过0.5。3.量表初步应用。宫颈癌患者放疗期间发生频率最高的症状是腹泻(88%)、疲乏(82.1%)、大便带血(56.0%)、腹胀或身体肿胀(54.3%)、肛周疼痛或出血(53.3%)等。最严重的症状是疲乏(3.33±2.19)、腹泻(3.20±2.06)、肛周疼痛或出血(1.97±2.80)、腹胀或身体肿胀(1.96±2.22)、大便带血(1.80±1.95)和疼痛(1.80±2.48)。14个发生频率>20%的症状,共提取4个症状群,分别为心理相关症状群、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群、消化道-疼痛症状群以及消化道-疲乏症状群。4个症状群的累积贡献率为78.87%。各个症状群的Cronbach’sα分别为0.96,0.94,0.75和0.67。不同工作状态的患者在心理相关症状群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7,P<0.05),放疗前是否接受手术的患者在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群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P<0.05)。结论1.初始版“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条目包含宫颈癌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常见的生理及心理症状症状,覆盖面较广。语言表述清晰易懂。2.“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评估宫颈癌患者治疗相关的症状。该量表心理相关症状领域、泌尿生殖系统症状领域、化疗相关症状领域和消化系统症状领域的条目区分度较好,但是难度过大。3.腹泻和疲乏是宫颈癌患者在放疗期间最常出现且最严重的症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4个相对稳定的症状群,分别是心理相关症状群、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群、消化-疼痛症状群和消化-疲乏症状群。治疗前仍在工作的患者的心理相关症状群的得分低于不工作的患者,而放疗前接受手术的患者的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群得分更高。

卢明曼[9](2020)在《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体位在经尿道重度前列腺增生等离子切除术中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在经尿道重度前列腺增生等离子切除术中使用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连云港市中医院泌尿外科收住的重度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截石位的摆放,试验组采用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行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切除术。试验组在切除和修整5-7点位及精阜周围尖部增生前列腺组织时,将手术床面调整与水平面呈头高臀低20°斜坡状截石位;当切除和修整膀胱颈10-2点位至括约肌近端前列腺组织时,将手术床面调整为头低臀高20°截石位。比较两组术前基线资料,术中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前列腺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生命体征变化、患者对术中体位舒适度评分,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随访1个月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残余尿、最大尿流率、术后出血与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重度前列腺增生患者64例,每组32例,其中试验组因其他疾病转外院治疗而中途退出1例,对照组术后失访1例,术后大出血再次手术1例。共完成研究61例,试验组31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前列腺组织平均切除量、前列腺组织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两组术中SBP、DBP、HR、SpO2、R和患者对体位舒适度评分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包膜穿孔、水中毒、大出血。术后试验组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显着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住院天数无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24h内出血5例,4例保守治疗,出血停止,1例因出血量大,膀胱内血块填塞,采取PKRP治疗。两组拔除导尿管后无排尿困难、尿潴留和尿失禁等情况发生。全部患者随访1个月,两组内术前、术后IPSS评分,PVR、Qmax比较差异均显着(P<0.01),术后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随访期间,对照组3例反复间断性出血,两组均未发生严重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和尿道狭窄、尿潴留、尿失禁等并发症。结论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行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切除术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大,前列腺组织切除率高,术中出血少,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出血率低,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曹红十[10](2019)在《基于减重步行训练集束化方案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创伤性脊髓损伤(TSCI)导致患者身体机能丧失,引起运动功能障碍,降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急救系统的逐步完善以及救援能力的提升,创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TISCI)所占比例增加。运动功能康复对TISCI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改善其运动功能,而且可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而有助于促进其重新融入社会。因此,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的措施与开始干预的起始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康复医学与护理学的不断发展,运动功能康复手段与措施也日益多样化,其中减重步行训练(BWST)是TI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文献回顾发现临床多采用某种或几种干预措施,缺乏科学构建集束化方案进行干预的研究,也未见BWST运动康复干预最佳起始时间点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探索基于循证基础上,科学构建BWST集束化方案用于TI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训练,以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并寻找最佳BWST起始时间点,为临床TI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提供可借鉴的方案和科学依据。第一部分创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目的:分析急性期TISC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及临床实证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纳入对象为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长春市某大学附属三甲综合医院脊柱外科入院治疗且损伤平面在T1L5之间的TISCI患者。结果:(1)86名患者完成本研究,男性为主(88.4%),年龄以3550岁居多(44.2%),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为主(76.8%);多数患者有配偶(74.4%);住院时长以4周内为主(72.1%)。损伤平面位于胸段患者居多(67.4%);损伤程度中B级居多(48.8%);损伤原因以交通事故伤(40.7%)和高处坠落伤(30.2%)为主;受伤到手术间隔时间以612小时为主(48.8%);未参加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患者更多(62.8%);受伤到参加运动功能康复训练间隔时间以24周为主(56.3%)。(2)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并发症有肺不张、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压力性损伤,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多(41.9%)。(3)LEMS评分结果:入院1.0(0.0,8.3)与出院14.0(10.0,22.0)LEM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4)住院时长(Z=8.308)、损伤水平(T=2.166,P=0.037)、损伤程度(H=31.994,P=0.000)、是否参加运动功能康复训练(T=-4.709,P=0.000)及不同损伤到开始康复训练间隔时间(F=12.441,P=0.000)为患者LEMS评分影响因素。(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损伤后到开始康复训练间隔时间每增加2周,出院时的LEMS评分改善程度减少1.670分。结论:(1)本研究TISCI患者以中青年男性为主,教育程度较低,交通事故和高处坠落是主要原因,多数患者为胸段损伤,受伤后能及时得到手术治疗,受伤到参加运动功能康复训练间隔时间以24周为主。(2)研究对象发生并发症的比例较高,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占比最高。(3)早期TI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损伤水平、损伤程度、损伤后是否参加运动功能康复训练以及损伤后至参加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的间隔时间。(4)研究对象出院比入院时的LEMS评分有所改善;损伤程度为影响LEMS评分的因素,且随着受伤后至参与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的间隔时间延长,其入院和出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差值降低。第二部分TSCI患者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的建立及评价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结合循证研究方法,提取国内外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研究的有效干预措施,建立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应用DEMATEL分析法对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进行评价,明确该方案中核心措施和辅助措施。方法:(1)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文献计量学和meta分析结果,建立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2)应用DEMATEL分析法,对建立的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进行评价,依据中心度和原因度,筛选有效措施并确定方案中的核心措施与辅助措施。结果:(1)建立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1)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获得TSCI运动功能康复相关研究最强突变英文文献25篇。文献共引可视化分析获得8个聚类,分别是:“Walking scale”、“Population based study”、“Health outcome”、“Spinal cord injury worldwide”、“International standard”、“Lumbar spinal trauma”、“Inpatient spinal cord injury rehabilitation”、“Traumatic center cord syndrome”。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获得TSCI运动功能康复研究最强突变关键词共25个。检索CNKI数据库,纳入64篇中文文献进行分析。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获得中心性>0.1关键词7个,包括:“并发症发生及管理”、“外伤性脊髓损伤”、“流行病学规律”、“康复”和“康复护理以及康复训练”。检测到突变关键词1个:“脊髓损伤”,强度:9.3609。进行共引文献可视化分析,获得4个聚类。2)meta分析结果显示:BWST对于SCI患者步行能力(Z=5.33,P<0.000 01)、步行速度(Z=5.27,P<0.00001)、步行距离(Z=3.33,P=0.0009)、WISCIⅡ评分(Z=2.06,P=0.04)、下肢运动功能(Z=3.38,P=0.0007)、日常生活活动能力(Z=3.27,P=0.001)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最终获得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干预重点,包括运动康复相关训练、物理因子康复训练、康复护理、职业康复和作业康复5个方面,共22个重点内容。(2)评价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1)排除无效措施,包括:其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如瑜伽、太极、水疗法、蜡疗法、职业技能评估、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安置,形成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包括16项措施。2)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包括核心措施和辅助措施。核心措施共8项,包括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维度:减重步行训练(BWST)、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物理因子康复训练维度:神经肌肉电刺激;康复护理维度:二便功能训练、呼吸及排痰训练;作业康复维度:轮椅训练、日常自理能力训练。辅助措施共8项,包括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维度:步行训练、牵伸训练;康复护理维度:轴线翻身、关节活动度训练、体位训练、卧位训练;作业康复维度:垫上运动、转移训练。结论:建立了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包括8项核心措施和8项辅助措施。第三部分创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的临床实证研究目的:(1)对比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与常规方案对TI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验证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的有效性。(2)在针对TISCI患者实施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的基础上,比较BWST不同起始时间点对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差异,探索该方案BWST最佳起始时间点。方法:(1)采用1∶1匹配的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某大学附属三级甲等医院脊柱外科和康复科住院的TISCI患者设为试验组,应用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2月间TISCI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案。(2)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某大学附属三甲医院脊柱外科和康复科住院的TISCI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BWST开始时间,将患者分成A、B、C共3组:A组为术后4周开始BWST,B组为术后8周开始BWST,C组为术后12周开始BWST。3组患者减重步行训练均持续12周。对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将按照1:1:1的比例区组随机分配至各治疗组,区组长度为6。所有患者从术后开始均采用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该方案持续至术后24周。结果:(1)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结果。康复训练24周时,两组患者LEMS得分、BBS得分、SCIM III得分比较,集束化方案组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Ρ=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19和Ρ=0.009);下肢静脉血栓、痉挛、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发病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Ρ>0.05)。(2)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结果1)术后24周时,A组、B组和C组TISCI患者的LEMS得分、BBS得分、SCIMⅢ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34、Ρ=0.015和Ρ=0.020),且B组和C组LEMS得分、BBS得分和SCIMⅢ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12、Ρ=0.007和Ρ=0.008)。2)BWST干预4周时,A组、B组和C组TISCI患者LEMS得分、SCIMⅢ得分、BBS得分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但A组LEMS得分、SCIMⅢ得分、BBS得分差值略高于B组和C组。3)BWST干预8周时,A组、B组和C组SCIMⅢ得分、BBS得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00和Ρ=0.010)。进一步进行组间比较,A组和B组SCIMⅢ得分、BBS得分差值显着高于C组(Ρ<0.05)。4)BWST干预12周时,A组、B组和C组的LEMS得分、SCIMⅢ得分、BBS得分差值差异均具有显着性(Ρ=0.004、Ρ=0.001和Ρ=0.003)。A组和B组LEMS得分、SCIMⅢ得分和BBS得分差值显着高于C组(Ρ<0.05)。B组LEMS得分、SCIMⅢ得分、BBS得分差值略高于A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5)术后24周时,A组,B组和C组TISCI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结论:(1)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可提高TISCI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平衡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降低TISCI患者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发生率,但未能有效降低TISCI患者压力性损伤、下肢静脉血栓、痉挛发生率。(2)在BWST集束化方案的基础上,48周开始BWSTT能显着改善TISCI早期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二、直肠膀胱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调查与护理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肠膀胱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调查与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循证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的现状调查
    第一章 回顾性分析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膀胱管理现状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妇科护士对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的知信行调查研究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最佳证据总结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的实证研究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文献综述 促进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结直肠癌患者高频症状筛选与评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1.研究背景和意义
    2.文献回顾
        2.1 肿瘤及结直肠癌的发病概况
        2.2 结直肠癌的治疗进展
        2.3 结直肠癌患者常见症状的研究
        2.4 结直肠癌患者症状评估工具
        2.5 文献回顾小结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1.相关概念
    2.理论基础
    3.研究目的与意义
    4.研究内容
    5.统计分析
    6.技术路线
    7.研究质量控制
    8.伦理
第三部分 整合不同阶段结直肠癌患者的症状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研究设计
    4.研究结果
    5.讨论
    6.小结
第四部分 结直肠癌患者的高频症状的筛选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研究设计
    4.研究结果
    5.讨论
    6.小结
第五部分 结直肠癌患者高频症状评估方法的形成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研究设计
    4.研究结果
    5.讨论
    6.小结
第六部分 总结
    1.结论
    2.研究的局限性
    3.研究的创新性
    4.后续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结直肠癌患者全症状调查表
附录二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结直肠癌患者高频症状(初稿)专家咨询表 (第一轮)
附录四 结直肠癌患者高频症状(初稿)专家咨询表 (第二轮)
附录五 结直肠癌患者高频症状评估方法(初稿)专家咨询表 (第一轮)
附录六 结直肠癌患者高频症状评估方法(初稿)专家咨询表 (第二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3)健康行为互动模式在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早期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点
        1.1.2 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1.1.3 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现状
    1.2 理论基础
        1.2.1 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内容
        1.2.2 Cox健康行为互动模式的应用现状
    1.3 本研究指导思路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2.1 研究总体
        2.2.2 研究筛选标准
        2.2.3 样本量计算
        2.2.4 研究对象分组
    2.3 研究内容
        2.3.1 对照组
        2.3.2 试验组
    2.4 研究工具
        2.4.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2.4.2 Oxford盆底肌力评分系统
        2.4.3 盆底功能障碍简表(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 short form,PFDI-20)
        2.4.4 Broome盆底肌肉运动自我效能量表(Broome Pelvic Muscle Self-Efficacy Scale,BPMSES)
        2.4.5 盆底功能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elvic Floor Impact Questionnaire-7,PFIQ-7)
        2.4.6 患者满意度调查表(Client Satisfaction Test,CST)
    2.5 伦理原则
    2.6 质量控制
        2.6.1 研究设计阶段
        2.6.2 干预阶段
        2.6.3 资料收集阶段
        2.6.4 数据录入阶段
    2.7 统计分析
        2.7.1 资料统计描述
        2.7.2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比较
        2.7.3 研究对象干预前后资料比较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纳入与失访
    3.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盆底肌力水平比较
    3.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PFDI-20 评分比较
    3.5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BPMSES评分比较
    3.6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PFIQ-7 评分比较
    3.7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CST评分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基于IMCHB模式的盆底康复干预方案可改善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PFD患者的盆底功能
    4.2 基于IMCHB模式的护理干预方案可提高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PFD患者的盆底肌肉锻炼自我效能
    4.3 基于IMCHB模式的护理干预方案可提高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PFD患者的生活质量
    4.4 基于IMCHB模式的护理干预方案可提高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PFD患者对盆底健康服务的满意度
    4.5 IMCHB模式在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PFD患者盆底康复中应用的有效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主要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5.2.1 创新性
        5.2.2 局限性
        5.2.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延续护理对青年宫颈癌术后幸存者盆底康复锻炼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第一阶段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工具
        1.4 资料收集方法
        1.5 质量控制
        1.6 统计方法
    2.第二阶段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资料收集方法
        2.4 质量控制
        2.5 医学伦理原则
        2.6 统计方法
    3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研究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延续护理在宫颈癌术后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5)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在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肌锻炼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早期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点
        1.1.2 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康复治疗
        1.1.3 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干预模式
        1.1.3.1 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概念及内容
        1.1.3.2 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应用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本研究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1.1 筛选标准
        2.1.2 样本量确定及分组
    2.3 伦理原则
    2.4 研究内容
        2.4.1 对照组
        2.4.2 试验组
    2.5 研究工具
        2.5.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2.5.2 Oxford骨盆底肌力评分系统
        2.5.3 盆底功能障碍简表
        2.5.4 盆底功能障碍影响简易问卷
        2.5.5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
        2.5.6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2.6 质量控制
        2.6.1 研究设计阶段
        2.6.2 研究实施阶段
        2.6.3 数据收集及录入阶段
    2.7 统计分析
        2.7.1 一般资料及基线水平比较
        2.7.2 盆底肌力及各量表评分的比较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盆底肌力水平比较
    3.3 两组患者盆底功能障碍简表(PFDI-20)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盆底功能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评分比较
    3.6 两组患者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分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早期宫颈癌术后患者合并PFD的发病机制
    4.2 基于ITHBC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PFD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
    4.3 基于ITHBC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PFD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
    4.4 基于ITHBC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PFD患者社会支持水平的影响
    4.5 基于ITHBC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PF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盆底肌瑜伽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及生命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功能障碍发生现状
        1.2.2 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护理研究现状
        1.2.3 宫颈癌患者的生命质量现状
        1.2.4 瑜伽在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路径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2.1.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2.1.3 研究对象的剔除标准
    2.2 样本量
    2.3 伦理原则
    2.4 研究工具
        2.4.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4.2 膀胱功能评估量表(Mesure du Handicap Urinaire,MHU)
        2.4.3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2.4.4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2.4.5 宫颈癌患者治疗评价量表(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Cervical cancer ,FACT-Cx)
    2.5 干预方法
        2.5.1 编制盆底肌瑜伽
        2.5.2 干预方法
    2.6 资料收集
    2.7 质量控制
        2.7.1 研究设计阶段
        2.7.2 干预阶段
        2.7.3 资料整理分析阶段
    2.8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情况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2.1 一般资料比较
        3.2.2 实验组与对照组膀胱功能比较
        3.2.3 实验组与对照组焦虑、抑郁资料比较
        3.2.4 实验组与对照组生命质量比较
    3.3 研究对象膀胱功能状况
    3.4 研究对象焦虑与抑郁状况
    3.5 研究对象生命质量状况
    3.6 瑜伽干预的效果分析
        3.6.1 瑜伽干预对膀胱功能的影响
        3.6.2 瑜伽干预对焦虑、抑郁的影响
        3.6.3 瑜伽干预对生命质量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一般资料分析
        4.1.1 宫颈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年轻化趋势
        4.1.2 疾病特征比较
    4.2 盆底肌瑜伽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焦虑、抑郁及生命质量的影响
    4.3 盆底肌瑜伽在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应用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本研究的创新
    5.3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7)耳穴压豆及腹部艾灸对促进脑卒中术后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实验方法
    3 观察指标
    4 资料收集
    5 统计学方法
    6 质量控制
    7 伦理原则
    8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不同分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
    2 不同分组患者的入院治疗前膀胱功能的比较
    3 不同分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膀胱功能积分的比较
    4 不同分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排尿积分的比较
    5 不同分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排尿量比较
    6 不同分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尿中白细胞计数比较
    7 不同分组患者治疗的疗效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8)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开发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背景、成果
        1. 研究背景
        2. 宫颈癌症状评估量表的现状
        2.1 治疗相关毒性反应评估量表
        2.1.1 急性放射反应评分标准
        2.1.2 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3.0
        2.1.3 正常组织迟发不良反应判定系统
        2.2 症状评估量表
        2.2.1 记忆症状评估量表
        2.2.2 埃德蒙顿症状评估系统
        2.2.3 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
        2.3 生活质量量表
        2.3.1 宫颈癌治疗功能评价系统
        2.3.2 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生存质量宫颈癌特异性模块
        2.3.3 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之宫颈癌量表
        3. 测量学理论概述
        3.1 经典测量理论
        3.2 现代测量理论
    研究目的、方法
        4.1 研究目的
        4.2 理论框架
        4.3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宫颈癌症状评估量表的开发
    1.1 研究设计
    1.2 理论框架
    1.3 研究对象
        1.3.1 研究对象
        1.3.2 纳入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组建量表研究小组
        1.4.2 建立条目池
        1.4.3 确定咨询专家
        1.4.4 条目的筛选、删减和修改
        1.4.5 预调查
    1.5 质量控制
        1.5.1 建立条目池
        1.5.2 资料收集阶段
        1.5.3 资料录入分析阶段
    1.6 结果
        1.6.1 条目池建立
        1.6.2 条目初步筛选
        1.6.3 预调查结果
    1.7 讨论
    1.8 小结
第二部分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测评
    2.1 研究设计
    2.2 经典测量理论
        2.2.1 基本思想
        2.2.2 CTT的三个假设
        2.2.3 相关概念
        2.2.4 CTT的优势与局限性
    2.3 项目反应理论
        2.3.1 概述
        2.3.2 基本原理
        2.3.3 相关概念
        2.3.4 IRT的理论假设
        2.3.5 常用模型
        2.3.6 参数估计
        2.3.7 IRT的优势与不足
    2.4 研究对象
        2.4.1 研究对象
        2.4.2 纳入排除标准
        2.4.3 样本量计算
    2.5 研究工具
        2.5.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2.5.2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
        2.5.3 中文版记忆症状评估量表
    2.6 测量学特性考评
        2.6.1 统计统计
        2.6.2 测量学特性考评
    2.7 质量控制
    2.8 结果
        2.8.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8.2 量表的可行性
        2.8.3 信度测评
        2.8.4 效度测评
        2.8.5 单维性测评
        2.8.6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IRT分析
    2.9 讨论
        2.9.1 量表的接受度和可行性
        2.9.2 信度测评
        2.9.3 效度测评
        2.9.4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项目参数
        2.9.5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项目特征曲线和信息曲线
    2.10 小结
第三章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初步应用
    3.1 理论依据
        3.1.1 症状管理
        3.1.2 症状群
    3.2 研究对象
        3.2.1 研究对象
        3.2.2 纳入标准
        3.2.3 排除标准
        3.2.4 样本量计算
    3.3 研究工具
        3.3.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3.3.2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
    3.4 资料收集方法
    3.5 统计学方法
        3.5.1 统计描述
        3.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3.5.3 症状群在不同组别患者中的比较
    3.6 质量控制
        3.6.1 资料收集阶段
        3.6.2 资料录入分析阶段
    3.7 结果
        3.7.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7.2 症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3.7.3 症状群
        3.7.4 症状群在不同组别患者中的比较
    3.8 讨论
        3.8.1 宫颈癌患者放疗期间症状的发生情况
        3.8.2 宫颈癌患者放疗期间的症状群
        3.8.3 症状群在不同组别患者中的比较
    3.9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宫颈癌症状管理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体位在经尿道重度前列腺增生等离子切除术中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 BPH的手术治疗
        (二)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腺体组织残留原因
        (三) 前列腺切除术的体位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择与临床资料
        (一) 对象来源
        (二) 入选标准
        (三) 排除标准
        (四) 脱落标准
        (五) 样本量确定
        (六) 分组
    二、麻醉方式与仪器设备
        (一) 麻醉方式
        (二) 仪器设备
    三、干预方法与步骤
        (一) 术前访视与术前基线资料记录
        (二) 器械准备
        (三) 手术步骤与术中干预
        (四) 术后护理干预
        (五) 出院随访检查与记录
    四、观察指标
        (一) 术前观察指标
        (二) 术中观察指标
        (三) 术后观察指标
        (四) 随访观察指标
    五、统计分析
    六、质量控制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研究进程
    二、术前基线资料比较
    三、两组术中观察指标比较
        (一)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切除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
        (二) 生命体征
        (三) 体位舒适度评分
        (四) 并发症
    四、两组术后观察指标比较
        (一) 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二) 出血
        (三) 并发症
    五、两组随访观察指标比较
        (一) IPSS评分
        (二) PVR
        (三) Qmax
        (四) 出血
        (五) 并发症
第四章 讨论
    一、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PKRP切除率和手术效率的影响
        (一) 术中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和切除率的影响
        (二) 术中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手术时间的影响
    二、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PKRP手术安全性的影响
        (一) 术中出血量的影响
        (二) 生命体征与体位舒适度的影响
        (三) 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出血的影响
    三、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位对PKRP手术效果的影响
        (一) 对膀胱冲洗、留置导尿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的影响
        (二) IPSS、Qmax、PVR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一、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经尿道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简表
附录
致谢

(10)基于减重步行训练集束化方案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2.1 减重步行训练
        1.2.2 运动疗法
        1.2.3 集束化方案
    1.3 减重步行训练在脊髓损伤运动康复应用的研究现状
        1.3.1 减重步行训练的基础研究
        1.3.2 减重步行训练的临床研究
        1.3.3 脊髓损伤运动功能康复辅助方法
        1.3.4 脊髓损伤康复效果评价
        1.3.5 脊髓损伤运动康复的影响因素
    1.4 集束化方案的研究现状
        1.4.1 集束化方案的临床应用
        1.4.2 集束化方案的构建
    1.5 理论基础
        1.5.1 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
        1.5.2 应激系统理论
        1.5.3 赋能理论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7 技术路线
    1.8 伦理考量
第2章 创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
        2.3.1 描述性结果
        2.3.2 单因素分析结果
        2.3.3 运动功能相关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2.4 讨论
        2.4.1 描述性分析
        2.4.2 TISCI患者下肢运动评分影响因素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文献计量学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检索策略
        3.2.2 数据分析工具
        3.2.3 CiteSpaceⅤ软件相关参数、术语及其意义
        3.2.4 检索结果的归纳与分析方法
        3.2.5 数据处理
    3.3 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3.3.1 国外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3.3.2 国内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3.3.3 T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重点措施
    3.4 讨论
        3.4.1 文献计量学数据分析
        3.4.2 应用Cite Space研究T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文献的科学性
    3.5 小结
第4章 减重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研究的Meta分析
    4.1 研究目的
    4.2 资料与方法
        4.2.1 检索词及检索策略
        4.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4.2.3 文献筛选
        4.2.4 文献质量评价
        4.2.5 资料提取
        4.2.6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
        4.3.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4.3.2 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评价
        4.3.3 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
        4.3.4 Meta分析结果
    4.4 讨论
        4.4.1 SCI患者减重步行训练干预方案分析
        4.4.2 减重步行训练对SCI患者干预效果分析
        4.4.3 本系统评价局限性及启示
    4.5 小结
第5章 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构建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建立初始方案
        5.2.2 DEMATEL分析法
    5.3 结果
        5.3.1 建立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初始方案
        5.3.2 DEMATEL分析法结果
        5.3.3 建立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
    5.4 讨论
        5.4.1 DEMATEL方法分析
        5.4.2 方案的总体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基于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方案的TISCI患者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方法
    6.3 结果
        6.3.1 社会人口学资料、病情资料分析
        6.3.2 康复训练前运动功能康复效果比较
        6.3.3 康复训练后运动功能康复效果比较
        6.3.4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6.4 讨论
        6.4.1 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对TISCI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分析
        6.4.2 BWST集束化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对TISCI患者并发症发病率的影响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BWSTT在 TISCI早期患者中应用的最佳起始时间研究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对象与方法
        7.2.1 研究对象
        7.2.2 研究方法
    7.3 结果
        7.3.1 各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结果
        7.3.2 康复训练前各组患者运动功能结果
        7.3.3 进行BWSTT4 周时各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结果
        7.3.4 进行BWSTT8 周时各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结果
        7.3.5 进行BWSTT12 周时各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结果
        7.3.6 术后24 周各组患者间运动功能评定结果
        7.3.7 各组研究对象并发症发生结果
    7.4 讨论
        7.4.1 BWSTT不同起始时间点对TISCI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
        7.4.2 BWSTT不同开始时间点对TISCI患者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分析
        7.4.3 BWSTT不同开始时间点对TISCI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7.4.4 BWST在 TISCI早期患者中应用的最佳起始时间点分析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直肠膀胱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调查与护理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循证构建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方案与应用研究[D]. 胡燕.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结直肠癌患者高频症状筛选与评估的研究[D]. 查庆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3]健康行为互动模式在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 徐璐茜. 江南大学, 2021(01)
  • [4]延续护理对青年宫颈癌术后幸存者盆底康复锻炼效果的研究[D]. 马丽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2)
  • [5]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在早期宫颈癌术后合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肌锻炼中的应用研究[D]. 杨雪晴. 江南大学, 2020(01)
  • [6]盆底肌瑜伽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及生命质量影响的研究[D]. 王珊. 南昌大学, 2020(08)
  • [7]耳穴压豆及腹部艾灸对促进脑卒中术后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研究[D]. 王关云. 青岛大学, 2020(01)
  • [8]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开发及初步应用[D]. 魏思琪.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动态变换角度截石体位在经尿道重度前列腺增生等离子切除术中的效果评价[D]. 卢明曼. 苏州大学, 2020(02)
  • [10]基于减重步行训练集束化方案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影响的研究[D]. 曹红十. 吉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直肠膀胱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及护理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