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载脂蛋白的影响

氟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载脂蛋白的影响

一、氟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载脂蛋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靳高凤[1](2021)在《MiR-148a/192转录后调控PXR-OATP1B1对氟伐他汀体内PK/PD特征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1(OATP1B1)是一种位于肝细胞基底膜上重要的摄取型转运体,介导多数临床常用药物的肝脏跨膜转运。由于缺乏对其调控机制足够的了解,基于OATP1B1造成的药物个体差异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因此,深入研究OATP1B1调控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作用通路对临床个体化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OATP1B1的调控机制较为复杂,孕烷X受体(PXR)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PXR是一种配体依赖性转录因子,当其被配体激活后,构象发生改变并转位至细胞核与视黄醇X受体(RXR)结合形成异源二聚体,作用于下游靶基因启动子的DNA应答元件,引发一系列的调控效应。但除配体激活途径外,还存在miRNA转录后水平调控PXR活性的机制。然而,miRNA作用于PXR是否参与OATP1B1调控的分子机制尚有待进一步探明。本研究拟探明miRNAs调控―PXR-OATP1B1‖的确切机制,在基础之上,研究―miRNA-PXR-OATP1B1‖这一转运调控轴上各因素对OATP1B1底物氟伐他汀干预高脂血症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物效应的影响,利用定量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建立氟伐他汀干预高脂血症患者的PK/PD模型,分析诸多因素的影响权重,探讨氟伐他汀在治疗高脂血症患者的群体药动学及其浓度效应关系,为氟伐他汀的临床个体化药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实验方法与结果:一、miR148a/192转录后调控对PXR-OATP1B1通路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Target Scan、miRanda等在线预测靶基因软件,预测对PXR m RNA3‘-UTR有潜在调控能力且高表达于肝细胞的miRNAs;2.构建野生型(pmir GLO-PXR-Wt)和突变型(pmir GLO-PXR-Mut)报告基因质粒,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证实miR148a/192对PXR m RNA 3‘UTR的调控作用;3.利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进一步考察miR148a/192在Hep G2细胞中对PXR、OATP1B1表达的影响;4.建立PXR沉默的Hep G2细胞模型,在模型中考察miR148a/192对OATP1B1 m RNA表达的影响,探讨miR148a/192对OATP1B1影响的机制。5.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且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Target Scan和miRanda均预测到miR-148a/192与PXR m RNA 3’-UTR互补配对结合,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保守性以及结合稳定性。2.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结果显示,miR-148a/192 mimics可显着抑制pmir GLO-PXR-Wt报告基因荧光素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荧光素酶活性分别下降42%和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iR-148a/192 inhibitor可显着激活pmir GLO-PXR-Wt报告基因荧光素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荧光素酶活性分别升高170%和1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PXR m RNA 3’-UTR miR-148a/192结合位点突变的报告基因系统(pmir GLO-PXR-Mut)中,过表达和抑制表达miR-148a/192 mimics和inhibitor对报告基因荧光素酶活性均无影响。3.与对照组相比,miR-148a/192 mimic作用于Hep G2细胞48h后能明显上调胞内相应miRNA的表达水平,20n M miR-148a mimic处理后,miR-148a的表达量上调了14.2倍,20n M miR-192 mimic处理后,miR-192的表达量上调了17.2倍;miR-148a/192inhibitor作用于Hep G2细胞48h后能明显抑制胞内相应miRNA的表达水平,100n M miR-148a inhibitor处理后,miR-148a的表达量降低82.6%,100n M miR-192 inhibitor处理后,miR-192的表达量降低85.2%,以上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miR-148a/192过表达或抑制的细胞模型构建成功。4.miR-148a mimic和inhibitor作用于Hep G2细胞48h后,能显着调节OATP1B1 m RNA的表达,而对PXR m RNA影响较弱。与对照组相比,20n M miR-148a mimic使PXR m RNA的表达下调了25%(P<0.05),OATP1B1 m RNA下调了65%(P<0.05);而100n M miR-148a inhibitor使PXR m RNA的表达上调了10%(P>0.05),OATP1B1 m RNA上调了1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miR-148a呈现相似的调节,与对照组相比,20n M miR-192 mimic使PXR m RNA的表达上调了10%(P>0.05),OATP1B1 m RNA下调了55%(P<0.05);100n M miR-192 inhibitor使PXR m RNA的表达上调了14%(P>0.05),OATP1B1m RNA上调了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miR-148a mimic和inhibitor作用于Hep G2细胞48h后,能显着调节PXR、OATP1B1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20n M miR-148a mimic使PXR蛋白表达量下调了29%,OATP1B1下调了24%;100n M miR-148a inhibitor使PXR蛋白表达量上调了45%,OATP1B1上调了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20n M miR-192 mimic使PXR蛋白表达量下调了29%,OATP1B1下调了26%;100n M miR-192 inhibitor使PXR蛋白表达量上调了50%,OATP1B1上调了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PXR沉默的Hep G2细胞模型,与mimic control相比,miR-148a/192对OATP1B1 m RNA的表达明显改变,提示miR-148a/192作用于OATP1B1可能由PXR介导。二、PXR、OATP1B1基因多态及miR-148a/192与高脂血症的关联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筛选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入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Ⅰ期临床试验中心的健康受试者和2014年12月-2015年11月到南昌市第一医院和江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高脂血症患者。2.建立血浆中miR-148a/192表达水平的检测方法,考察并比较健康受试者和高脂血症患者血浆中miR-148a/192表达水平的分布情况,并分析miR-148a/192表达水平与高脂血症发病之间的关联;3.建立PXR、OATP1B1基因分型方法,考察并比较健康受试者和高脂血症患者PXR 7635G>A、PXR 24381C>A和OATP1B1 388A>G、OATP1B1 521T>C基因多态情况,并分析PXR、OATP1B1基因多态与高脂血症发病之间的关联;4.统计方法: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如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基因型频率在人群中的分布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1.健康受试者血浆中miR-148a、miR-192表达量分别为11.78±4.65,14.01±4.19,miR-148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miR-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两组数据分别按四分位数分组,miR-148a各四分位组的相对表达水平△Ct分别为5.58±1.99,10.51±0.86,13.48±0.81和17.56±2.12,miR-192各四分位组的相对表达水平△Ct分别为8.70±1.43,12.30±1.12,15.73±0.89和19.31±1.58,各四分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脂血症患者血浆中miR-148a、miR-192表达量分别为10.18±4.27,13.71±4.09,miR-148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miR-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健康受试者相比,高脂血症患者血浆中miR-148a表达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R-192表达量略高于健康受试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本实验检测的4个SNP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样本遗传具有恒定性,适用于群体关联分析。4.PXR 7635 G>A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高脂血症患者组G/G、G/A、A/A基因型检出率分别为19.2%、36.5%和44.2%;健康受试者组的分别为44.8%、44.0%和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等位基因G和A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7.5%和62.5%,健康受试者组为61.5%和3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PXR 24381 C>A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高脂血症患者组C/C、C/A、A/A基因型检出率分别为9.6%、46.2%和44.2%;健康受试者组的分别为9.5%、31.0%和5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和A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2.7%和67.3%,健康受试者组为25.0%和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OATP1B1 388 A>G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高脂血症患者组A/A、A/G、G/G基因型检出率分别为82.5%、17.3%和0.0%;健康受试者组的分别为66.5%、31.9%和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和G的分布频率分别为91.3%和8.7%,健康受试者组为81.5%和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OATP1B1 521 T>C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高脂血症患者组T/T、T/C、C/C基因型检出率分别为84.6%、11.5%和3.8%;健康受试者组的分别为72.4%、24.1%和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等位基因即T和C的分布频率分别为90.4%和9.6%,健康受试者组为84.5%和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PXR 7635 G>A与血脂水平关联分析发现,AA基因携带受试者总甘油三酯(TG)略高于G等位基因个携带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血脂指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高脂血症患者组和健康受试者组中不同OATP1B1 388 A>G基因型者血脂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三、基于“miRNAs-PXR-OATP1B1”通路开展氟伐他汀在高脂血症患者中的PK/PD研究方法:1.研究设计:对第2部分纳入的52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进一步研究,按1:1比例被随机分配到氟伐他汀40mg组和80mg组。于服药前、服药后第14天、21天和28天空腹采集患者上肢静脉血两支,其中一支用于血脂检测,另一支用于氟伐他汀血药浓度。2.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收集受试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给药方案资料、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数据,并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建立PPK数据集。以氟伐他汀血药浓度数据为基础,从一房室、二房室和三房室中选择较适宜的模型,比较目标函数值和模型拟合优度,选择最优者为基础模型。用NONMEN?软件和PDx Pop?软件建立氟伐他汀PPK模型,考察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合并用药、给药剂量、肌酐清除率、基因突变等49个因素对氟伐他汀群体药动学的影响。采用向前筛选法和向后剔除法对协变量进行筛选。将协变量纳入后得到最终PPK模型,运用自举法(Bootstrap)抽样500次进行模型验证,并进行可视化预测检查(VPC)进一步评价氟伐他汀PPK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1.本研究群体药代动力学数据库中纳入高脂血症患者52例、有效血药浓度数据112个。2.采用一房室模型描述高脂血症患者口服氟伐他汀后的药动学,房室模型参数的个体间变异符合乘法模型,血药浓度的个体内变异符合比例模型;最终模型纳入,OATP1B1 388A>G、miR-148a表达量、miR-192表达量、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五个协变量。群体药代动力学最终模型的回归方程为:其中,OATP1B11表示388位点突变,miR-148a、192代表miR-148a/192表达量,以实际值填充,TC、LDLC代表血浆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量,以实际值填充。结论:(1)miR-148a和miR-192可通过靶向作用于PXR m RNA 3’-UTR,抑制其翻译过程,从而降低其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降低OATP1B1的表达。(2)人体血浆中miR-148a和miR-192表达呈正态分布且二者在血浆中的分布有显着的个体差异,miR-148a的平均表达水平略高于miR-192;高脂血症患者血浆中miR-148a的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受试者,提示miR-148a可能与高脂血症发病风险的增加有关;PXR 7635 G>A、24381 C>A,OATP1B1 388 A>G、521 T>C等四个SNP位点基因突变频率均大于5%,且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适用于群体关联分析。高脂血症患者与健康人PXR 7635 G>A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构成比有差异,OATP1B1 388 A>G等位基因构成比有差异,提示这两个位点突变与高脂血症发病可能存在关联。(3)口服氟伐他汀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在高脂血症患者中,miR-148a、miR-192表达量、OATP1B1 388位突变、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药代动力学参数有关,可以此为依据做适当的剂量调整。

庞琳琳[2](2021)在《健脾祛痰法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导师对血脂异常的中医学认识及治疗方法,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健脾祛痰法治疗血脂异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在细胞分子水平探讨该法对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脂蛋白代谢异常及其血管内皮受损致AS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从脾论治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等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杨关林教授精通现代医学理论,博采传统医学的各家思想,认为血脂异常与痰浊相关,以血脂异常为切入点,提出血脂异常以“脾虚痰浊”立论,丰富了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以健脾祛痰为重点,从“脾主运化”论治血脂异常每获良效。通过跟师学习,总结导师关于血脂异常的中医学理论及治疗方法。2.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包括:中文文献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外文文献检索Pubmed和Cochrane图书馆,检索时间为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1月19日。搜集健脾祛痰法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应用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 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3.采用高脂饮食单笼饲养建立小型猪血脂异常脾虚痰浊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模型组和干预组均予高脂饲料喂养,对照组予基础饲料喂饲,且每只小型猪均单笼饲养,限制活动。实验周期为24周。于第0、12、24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小猪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Ⅰ(Apo AI)等水平,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LC-20AT)测定血中1磷脂鞘氨醇(S1P)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小猪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对氧磷酶1(PON1)、HDL-Apo AI、HDL-SAA、HDL-PON1水平;于第24周采用Elisa法检测小猪血清和内皮组织匀浆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总一氧化氮合酶(t NOS),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SIPR1/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q PCR法测定SIPR1/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杨关林教授认为,中医膏脂运化失常,多对应现代医学的血脂异常,在治疗的过程中,当紧守“脾虚痰湿、浊脂内生”之病机,有效运用“脾主运化”思想,以“复脾运化、祛痰化浊、调脾胃以调血脂”为治疗原则,总结出从“脾主运化”论治血脂异常的中医理论,并凭借自己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将血脂异常从“脾主运化”论治学术思想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疗效。2.共纳入18项研究,合计157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健脾祛痰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血脂异常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降低血浆TC、TG、LDL-C水平,升高血浆HLD-C、Apo A水平,改善中医症状、减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较单纯西医治疗效果更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健脾祛痰法与西医常规治疗对比,两者降低TC、TG、LDL-C,升高HLD-C、Apo A的疗效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纳入研究中报道的不良事件均为轻度,包括便秘、腹胀、腹泻、腹痛、恶心、皮疹、头痛、转氨酶升高等,多在停药后恢复,没有试验报告严重的不良事件。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联合健脾祛痰法,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血脂水平疗效方面,健脾祛痰法能显着降低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清TG水平(P<0.01),降低其LDL-C水平(P<0.05),显着升高Apo A1水平(P<0.01);经健脾祛痰法治疗后,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清TC也有所降低(P>0.05),HDL-C有所升高(P>0.05)。在纠正dy HDL疗效方面,经健脾祛痰中药治疗后,血清MPO、HDL-SAA水平显着降低(P<0.01),HDL-Apo AI、HDL-S1P、HDL-PON1水平显着升高(P<0.01),PON1水平升高(P<0.05),MPO/PON1比值显着减小(P<0.01),HDL-SAA/HDL-Apo AI比值减小(P<0.05)。在改善内皮功能方面,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清t NOS、i NOS、ET-1、ICAM-1水平显着升高,e NOS、NO水平显着降低;健脾祛痰中药显着降低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清t NOS、i NOS、ET-1、ICAM-1水平(P<0.01),显着升高e NOS水平(P<0.01),NO水平也升高(P<0.05)。各组内皮匀浆中内皮功能指标变化一致。表明健脾祛痰中药能改善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管内皮功能。研究发现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管内皮S1PR1、PI3K、Akt的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e NOS表达也降低(P<0.05),健脾祛痰中药显着增加血管内皮S1PR1、PI3K、Akt的m RNA表达(P<0.01),升高e NOS m RNA表达(P<0.05)。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管内皮S1PR1、PI3K、Akt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e NOS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i NOS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健脾祛痰中药增加S1PR1、PI3K、e NOS蛋白表达(P<0.05),显着增加Akt蛋白表达(P<0.01),降低i NOS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1.血脂异常的中医病因病机为“脾虚痰湿、浊脂内生”,导师以“脾主运化”为指导思想,以“复脾运化、祛痰化浊、调脾胃以调血脂”为治疗原则,治疗血脂异常疗效显着。2.健脾祛痰法治疗血脂异常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3.健脾祛痰中药改善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脂水平,减少dy HDL含量,改善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管内皮功能,该作用与活化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管内皮受抑制的S1PR1/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杨琛[3](2020)在《氟伐他汀缓释片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氟伐他汀缓释制剂80 mg每日1次的疗效与氟伐他汀即刻释放40 mg每日2次的疗效相当,并且两种氟伐他汀制剂都是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本文将综述氟伐他汀缓释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相关研究进展。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4](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张瑞[5](2020)在《艾灸及艾烟调节Rho/ROCK信号通路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一种以粥样斑块为显着特征的慢性病理过程,属中医学“痰”、“瘀”的范畴。艾灸疗法以其温阳通脉,活血化瘀的特性在防治AS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现代研究证明,艾灸可以通过改善脂质代谢、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血小板活化以及内皮细胞功能多个途径,起到多靶点治疗AS的作用。艾烟是艾灸起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课题组前期研究也证明了艾烟在抗AS中的作用。Rho/ROCK信号通路在人体内广泛分布,该通路的异常激活可以活化血小板,损伤内皮功能,促使巨噬细胞泡沫化,抑制胆固醇逆向转运途径,加重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与AS的各项发病机制均有深入的联系,也是近年来抗AS治疗中新的靶点和焦点。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艾灸对胆固醇逆向转运途径及炎症反应展现出确切的改善作用。因此,开展艾灸干预Rho/ROCK信号通路的研究,一方面是对课题组前期成果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对于揭示艾灸防治AS的机制,有着较大的意义。基于上述基础,我们提出假说,艾灸及艾烟可能通过调节Rho/ROCK信号通路,发挥调节脂质代谢及胆固醇逆向转运途径、缓解炎症反应的作用,来实现防治AS的作用。目的:观察艾灸及艾烟对ApoE-/-小鼠脂质代谢、胸主动脉病理等AS常规指标的作用,通过对比阳性药物辛伐他汀以验证艾灸及艾烟抗AS的效应。以Rho/ROCK信号通路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比ROCK抑制剂法舒地尔探讨艾灸及艾烟改善AS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在前两章实验中,将60只8周龄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艾灸组、艾烟组和辛伐他汀组各15只,以高脂饲料喂养。15只8周龄雄性C57BL/6非转基因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以普通饲料喂养。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均采用固定器固定,每日抓取固定20 min;艾灸组采用固定器固定小鼠,在膻中穴施灸20min;艾烟组采用固定器固定小鼠后,将固定器放入5-15mg/m3的艾烟环境中20 min;辛伐他汀组小鼠每日每只按2.8 mg/kg的剂量给药,各组每周均干预6天。连续干预14周后取材,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中TG、TC、LDL-C、HDL-C脂代谢相关指标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ApoA1、ox-LDL等脂蛋白水平;HE染色和油红“O”染色从横向和纵向观察胸主动脉的斑块病理变化及结构改变。在后两章实验中,药物组选用法舒地尔,其余小鼠品系、饲养、分组、干预情况与前两章一致。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胸主动脉Rho、ROCK2、PPARγ、LXRα和ABCA1的阳性面积比、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量;ELISA法检测TGF-β1、IL-6、IL-10和IL-17等炎症因子水平。结果:1.血脂及脂蛋白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C、TG、LDL-C、HDL-C和ox-LDL含量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ApoA1含量显着低于空白组(P<0.01);艾灸组小鼠血清中TC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TG、LDL-C和ox-LDL含量下降(P<0.05),HDL-C含量显着升高(P<0.01),ApoA1含量上升(P<0.05);艾烟组小鼠血清中TC、LDL-C和ox-LDL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TG含量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HDL-C含量上升(P<0.05),ApoA1含量显着升高(P<0.01);辛伐他汀组小鼠血清中TC、TG、LDL-C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ox-LDL含量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HDL-C含量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ApoA1含量明显升高(P<0.01)。2.胸主动脉病理观察HE和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动脉粥样斑块病变最为严重,主动脉管腔狭窄,斑块内可见泡沫细胞、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胆固醇结晶,血管中膜向内膜增生。艾灸组和辛伐他汀组病理改善显着,动脉粥样斑块与模型组相比面积较小,炎性细胞浸润较少,血管中膜平滑肌增生程度较轻,两组组间差异不明显。艾烟组小鼠主动脉管腔狭窄,可见动脉粥样斑块,斑块内可见泡沫细胞和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较模型组轻,血管内膜结构破坏,血管中膜增生。3.Rho/ROCK信号通路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Rho、ROCK2表达和阳性面积与空白组相比增加,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Rho、ROCK2表达和阳性面积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Rho、ROCK2蛋白表达量较空白组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小鼠主动脉Rho、ROCK2蛋白表达量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Rho、ROCK2的mRNA表达较空白组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小鼠主动脉Rho、ROCK2的mRNA表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胆固醇逆向转运及炎症因子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PPARγ表达和阳性面积与空白组相比减少(P<0.05)、LXRα显着减少(P<0.01),ABCA1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PPARγ、LXRα表达和阳性面积显着增加(P<0.01),ABCA1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PPARy和LXRα蛋白含量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ABCA1蛋白表达量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小鼠主动脉PPARγ和LXRα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小鼠主动脉LXRα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艾灸组和法舒地尔组小鼠主动脉ABCA1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而艾烟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PPARγ、LXRα、ABCA1的mRNA表达量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艾烟组和法舒地尔组小鼠主动脉PPARy、LXRα、ABCA1 的 mRNA 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模型组小鼠血清TGF-β1含量低于空白组(P<0.05),IL-10含量显着低于空白组(P<0.01),IL-6、IL-17含量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P<0.05);艾灸组小鼠血清中TGF-β1和IL-10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升高(P<0.01),IL-6和IL-17含量与模型组相比下降(P<0.05);艾烟组小鼠血清中TGF-β1和IL-10含量与模型组相比上升(P<0.05),IL-6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IL-17含量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法舒地尔组小鼠血清中TGF-β1和IL-10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升高(P<0.01),IL-6含量与模型组相比下降(P<0.05),IL-17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降低(P<0.01)。结论:1.艾灸及艾烟均可通过调节脂代谢紊乱、改善主动脉动脉粥样病理状况,从而减缓AS发生发展。2.艾灸及艾烟可下调Rho/ROCK信号通路相关指标的蛋白和mRNA表达。3.艾灸及艾烟可上调胆固醇逆转运途径相关指标,可双向调节炎症因子水平,以减缓AS病理进程。4.艾灸及艾烟调节胆固醇逆向转运途径和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调控Rho/ROCK信号通路有关。

刘光涛[6](2020)在《慢性肾脏病(非透析)血脂异常的特点、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与治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KD)伴血脂异常患者一般情况、基本病史、实验室指标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探讨CKD患者血脂的特点及危险因素,并对CKD伴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中医用药规律进行研究,旨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脏病伴血脂异常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收入2019年1月1日至6月30日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CKD血脂异常患者共220例。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一般情况、基本病史及实验室指标,运用中医四诊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患者中药服用情况。运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CKD伴血脂异常患者共220例,其中男性114例,女性106例。原发病多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其次为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其他原发病较少。CKD患者合并高血压者最多,其次为合并高尿酸血症、糖尿病。2.甘油三酯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CKD不同分期中有显着差异。CKD患者存在多种血脂异常,CKD1-3期患者以高甘油三酯血症为主,CKD4期亦以高甘油三酯血症为主,CKD5期以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为主。与CKD1-3期组相比,CKD4期组甘油三酯水平没有显着差异,CKD5期组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3.CKD合并血脂异常患者中,不同原发病表现出的血脂升高特点不同。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高,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高甘油三酯血症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病率高,原发病为高血压肾损害患者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病率高。4.CKD合并血脂异常患者中,TC水平与血小板、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TG水平与血小板、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呈正相关;HDL-C水平仅与血清白蛋白呈正相关;LDL-C水平与舒张压、血小板呈正相关,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5.不同分期CKD伴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有差异,在中医本证的分布中,随着CKD的进展,脾肾气虚证的分布逐渐减低,而阴阳俱虚证的分布逐渐增加。在中医兼证的分布中,随着肾功能的下降,瘀血证的分布逐渐增多。6.不同原发病对CKD合并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有一定影响,在中医本证的分布中,脾肾气虚证在慢性肾小球肾炎血脂异常患者中占比最高,气阴两虚证在糖尿病肾病血脂异常患者中占比最高。在中医兼证的分布中,湿热证在慢性肾小球肾炎血脂异常患者中占比最高,瘀血证在糖尿病肾病血脂异常患者中占比最高。7.不同分期CKD伴血脂异常患者中医用药频次有差异,CKD1-3期主要治法为补气健脾,化浊降脂,主要药物有黄芪、白术、青风藤、山楂、半夏、泽泻等;CKD4期主要治法为补气温阳,化瘀降脂,主要药物有黄芪、干姜、白术、丹参、三七等;CKD5期主要治法为阴阳双补,化瘀通络降脂,主要药物有附子、肉桂、土鳖虫、丹参、枸杞子、三七等。8.不同原发病CKD伴血脂异常患者中医用药频次有差异,慢性肾小球肾炎组主要治法为补气健脾,清热利水降脂,主要药物有黄芪、黄芩、泽泻、柴胡、葛根、山楂等;糖尿病肾病组主要治法为益气养阴,化瘀通络降脂,主要药物有黄芪、山药、芡实、土鳖虫、鬼箭羽、丹参、葛根、三七等;高血压肾损害组主要治法为滋肾养阴,化浊降脂,主要药物有泽泻、枸杞子、何首乌、薏苡仁、丹参、茯苓、山楂等。结论:1.CKD患者不同分期及不同原发病血脂异常的特点不同,CKD1-3期患者以高TG血症为主,CKD4期亦以高TG血症为主,CKD5期以低HDL-C血症为主。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高TG血症患病率高,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高TG血症及低HDL-C血症患病率高,原发病为高血压肾损害患者低HDL-C血症患病率高。2.慢性肾脏病血脂异常的发生与PLT、24h UPR、ALB、DBP等因素相关,应积极监测相关指标,尽早对血脂进行干预。3.不同分期及不同原发病CKD伴血脂异常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有差异,随着CKD的进展,脾肾气虚证的分布逐渐减低,而阴阳俱虚证及瘀血证的分布逐渐增加。脾肾气虚证及湿热证在慢性肾小球肾炎血脂异常患者中占比最高,气阴两虚证及瘀血证在糖尿病肾病血脂异常患者中占比最高。4.不同分期及不同原发病CKD伴血脂异常患者中医用药及治法有差异。随着CKD的进展,治法由补气健脾、化浊降脂逐步转为阴阳双补、化瘀通络降脂;慢性肾小球肾炎组主要治法为补气健脾,清热利水降脂;糖尿病肾病组主要治法益气养阴、化瘀通络降脂;高血压肾损害组主要治法滋肾养阴,化浊降脂。

徐路[7](2020)在《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脂血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临床上常用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物,长期应用会出现不同概率、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草药的降脂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黄连、吴茱萸的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和吴茱萸碱1:1配伍可显着降低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减轻高脂模型大鼠肝脏组织脂肪变性情况,通过作用于Leptin-AMPK通路、Leptin-Jak2-Stat3通路调节脂代谢,影响SREBP2、HMGCR、PPARα、LXRα、CYP7A1、NPC1L1、SR-BI、ABCG5、ABCG8等基因的表达,以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促进胆固醇分解,以及抑制小肠胆固醇吸收。胆汁酸是体内清除胆固醇的重要形式,对于维持胆固醇的稳态和防止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有毒代谢物的积累以及肝脏和其他器官的损伤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为了进一步阐明黄连吴茱萸配伍的降脂机制,我们提出连萸配伍是否会影响这一重要过程。研究目的:以高脂血症模型小鼠为研究载体,以胆汁酸代谢为切入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蛋白质免疫印迹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胆汁酸代谢负反馈调节通路FXR/FGF15/FGFR4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用色谱-质谱分析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探讨黄连吴茱萸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动物分组及给药48只雄性C57BL/6小鼠,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3天,称小鼠体重并记录,禁食12h,每只小鼠尾静脉取血约0.5ml,35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清,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根据测得血清总胆固醇值及小鼠体重,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n=8)、模型组(n=8)、阿托伐他汀组(n=8)、连萸低剂量组(n=8)、连萸中剂量组(n=8)、连萸高剂量组(n=8),使组间初始总胆固醇值及体重值无差异。空白组小鼠给予普通饲料饲养,其余各组小鼠给予高脂饲料饲养,实验过程中所有动物自由采食和饮水。制备好中药煎剂,每日根据各组动物体重给予相应药物灌胃,给药体积为1ml/100g,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给药频率为1次/天,连续灌胃给药8周。2.血清脂质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的检测采用酶化学法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白介素6、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血清脂质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3.肝脏病理形态观察采用HE染色镜下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4.FXR/FGF15/FGFR4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黄连吴茱萸配伍对FXR、FGF15、FGFR4、CYP7A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5.FXR/FGF15/FGFR4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检测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黄连吴茱萸配伍对FXR、FGF15、FGFR4、CYP7A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6.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检测采用色谱-质谱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研究结果:1.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P<0.05)。2.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指数及病理形态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肝脏指数明显升高(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的肝脏指数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肝脏出现脂肪变性,见脂肪空泡,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可不同程度改善上述表现,其中连萸低、中、高剂量组优于阿托伐他汀组。3.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血清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升高(P<0.01),白介素10水平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白介素6水平降低(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降低(P<0.01);连萸低、中剂量组小鼠血清白介素10水平明显升高(P<0.01)。4.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FXR/FGF15/FGFR4通路靶基因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回肠FXR、回肠FGF15、肝脏FGFR4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肝脏CYP7A1、肝脏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GF15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肝脏FGFR4基因表达水平降低(P<0.01);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CYP7A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连萸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肝脏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5.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FXR/FGF15/FGFR4通路靶蛋白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回肠FXR、回肠FGF15、肝脏FGFR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1,P<0.05),肝脏CYP7A1、肝脏FX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XR、FGF1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FGFR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连萸低、高剂量组小鼠肝脏CYP7A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FX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P<0.01)。6.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1)从胆汁酸的分类来看: 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空白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42.39%,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7.61%。模型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32.90%,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67.10%。连萸中剂量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46.92%,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3.08%。 游离胆汁酸和结合胆汁酸:空白组小鼠游离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7.39%,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2.61%。模型组小鼠游离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8.34%,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1.66%。连萸中剂量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4.15%,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85%。(2)从差异胆汁酸来看,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粪便胆汁酸12-KLCA、GDCA、HDCA、Apo CA、CDCA、DCA、Iso LCA、LCA表达上调(p<0.05),TMCA、TUDCA、TCDCA、α-MCA表达下调(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中剂量组小鼠粪便胆汁酸7-KDCA、UDCA、CA、GCA上调(p<0.05),12-KLCA、Apo CA、Iso LCA下调(p<0.05)。结论:1.高脂血症的中医病机相对复杂,脾胃升降失常是其关键病机,治当辛开苦降,升清降浊。黄连、吴茱萸配伍作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具有明显的调脂、抗炎作用。2.黄连、吴茱萸配伍通过抑制FXR/FGF15/FGFR4通路,上调CYP7A1的表达,促进胆汁酸的合成,影响胆汁酸代谢发挥调脂作用。

贾丽丽[8](2020)在《氟伐他汀通过TLR4信号通路抑制心肌梗塞后的心肌细胞凋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冠状动脉狭窄引起,导致心肌缺血、损伤、心源性休克或心脏骤停,是临床上猝死的主要原因。在美国,每年大约有62万新增AMI病例,其中15%的人死于该疾病。与普通人群相比,AMI幸存者患病及死于心脏或其他原因的概率更高。此外,有AMI病史的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增加了79%。因此,AMI的预防和诊治也是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之一。他汀类药物作为HMG-CoA(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后者是胆固醇生物合成途径的限速酶,因此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降低内源性胆固醇合成从而使低密度脂蛋白中的胆固醇水平降低。他汀类药物广泛应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和冠心病患者。实验证据表明,它们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以及降低死亡率和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效果十分显着,并可以改善AMI的临床结局。在他汀类药物中,氟伐他汀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脂质修饰药物,其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较小,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氟伐他汀的结构为特殊的开环,因此具有选择性高、结构简单、不易引起不良反应等特征性优点。氟伐他汀在不发生代谢转化的情况下具有较好的药理活性,除具有降脂作用外,还具有稳定斑块、抑制炎症和调节凝血的作用。以往人们认为细胞坏死是心肌梗死过程中细胞死亡的唯一原因。目前研究表明,细胞凋亡也在心肌梗死后组织损伤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心肌梗死后心脏重塑期间,梗死区和边界区的心肌细胞凋亡直接影响心脏功能,并与较高的死亡率相关。因此抑制心肌细胞死亡对于减轻缺血后心脏损伤有很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研究发现缺氧、持续性缺血和再灌注是引起细胞凋亡的主要因素。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发生在AMI后不同时间点,心肌细胞凋亡受多种死亡信号介导,并受不同基因调控。然而不同基因对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确定。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人体固有免疫系统中,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受体蛋白。Tolls通过识别PAMPs和DAMPS的受体等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被激活并引发信号传导,促使机体通过释放炎症介质启动获得性免疫。由此可见,Tolls是人体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其中TLR4在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均有表达,可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促进活性氧自由基的形成,并激活多种细胞因子。AMI后TLR4信号通路被激活,大量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并释放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我们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证实氟伐他汀强化治疗能够通过下调TLR4表达,抑制炎症反应、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脏功能,这个调节通路的证实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上可将TLR4通路的激活作为重要的作用靶点,通过下调单核细胞TLR4的表达,抑制AMI后的炎症反应,从而为心梗患者心脏重构等并发症的防治提供治疗及改善预后的新思路。研究目的1、研究心肌梗死后大鼠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及氟伐他汀的作用;2、观察氟伐他汀对AMI大鼠建模后第14天心肌结构、功能的影响;3、研究氟伐他汀对心梗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4、研究氟伐他汀通过TLR4通路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方法本实验共挑选131只大鼠(6~8周龄),将其随机分为四组: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构建急性心肌梗塞大鼠模型(AMI组);结扎后给予氟伐他汀灌胃为治疗组(剂量为30 mg/(kg·d));未进行结扎即缝合的大鼠为假手术组;以及未结扎的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AMI组、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均给予同剂量生理盐水灌胃。在本实验中,大鼠AMI建模第5天采用内眦取血,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血浆中TNF-α、IL-1β的浓度,确定氟伐他汀治疗对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来推断其对AMI诱导的大鼠急性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通过超声心动图监测各组大鼠第14天心功能及结构的变化,并检测心功能标志物BNP变化。选择建模第7天大鼠,制作心肌组织标本,利用DNA原位末端缺口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Bax、HSP70蛋白表达。定量RT-PCR检测了四组大鼠心肌细胞中TLR4 mRNA的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TLR4蛋白的表达量,以证明TLR4信号通路与AMI及氟伐他汀治疗的潜在关系。研究结果大鼠结扎后,可见局部心室前壁变白、紫绀、左心房肿胀;心电图示ST段明显抬高;超声心动图显示EF、FS明显下降,提示建模成功。大鼠AMI模型建立后5天血浆IL-1β和TNF-α的浓度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1;给予氟伐他汀干预后有所下降,与AMI模型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这些结果表明氟伐他汀治疗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AMI导致的急性炎症反应。大鼠AMI建模后第14天,氟伐他汀治疗组心功能较MI组提高,同时监测血浆心功能标志物心房钠尿肽BNP升高,而氟伐他汀治疗组显着降低(P<0.05)。原位细胞凋亡检测发现正常对照组心肌细胞偶见TUNEL 阳性细胞;假手术组亦散在极少TUNEL 阳性细胞,与正常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MI组可见大量TUNEL阳性细胞,凋亡细胞占全部细胞的30.41±3.12%;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MI组比较,氟伐他汀治疗组TUNEL阳性细胞减少,凋亡细胞占全部细胞的19.28±3.86%,亦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正常对照组未检测到Caspase-3蛋白表达,假手术组偶见Caspase-3免疫阳性细胞,两组细胞均偶见Bax、HSP70蛋白散在微弱表达,而Bcl-2蛋白表达强度较强,且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AMI建模后,可见大量Caspase-3、Bax免疫阳性细胞分布,Bcl-2、HSP70表达减弱,与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经氟伐他汀干预Bcl-2、HSP70表达较MI组增高,其他两种蛋白的表达量与MI组比较有所降低,且具有显着性差异。这些数据表明氟伐他汀在大鼠AMI干预过程中能明显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四组大鼠心肌细胞中均有TLR4 mRNA表达。正常对照组中TLR4的表达为0.902±0.140,假手术组TLR4的表达为1.214±0.274。而MI组大鼠心肌细胞中的TLR4表达量较前两组明显升高,达到3.412±0.87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注意的是,与MI组相比,经过氟伐他汀治疗后大鼠心肌细胞TLR4 mRNA 的表达量显着降低至 1.864±0.467(P<0.05)。类似地,正常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TLR4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组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相比,TLR4蛋白表达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伐他汀治疗组与MI组比较TLR4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心肌梗死后,炎症因子TNF-α、IL-1β表达增加,同时心功能受损,心室发生重构,氟伐他汀通过抑制其急性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及心室重构,改善心脏功能;2、氟伐他汀通过下调TLR4表达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抑制AMI的发生和发展。通过研究将有助于从分子和细胞水平上了解氟伐他汀治疗AMI的疗效机制。

杨璐[9](2020)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使用依折麦布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使用依折麦布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使用依折麦布时对冠心病患者疗效的影响,以及使用瑞舒伐他汀安全性的问题,为冠心病患者使用瑞舒伐他汀和依折麦布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收集的1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瑞舒伐他汀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1和观察组2,每组各60例。三组患者都实施常规治疗,其中对照组仅使用依折麦布10mg等冠心病常规治疗,不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1除应用对照组药物治疗之外,加用瑞舒伐他汀的剂量为10mg/qn,观察组2除应用对照组药物治疗之外,加用瑞舒伐他汀的剂量为20mg/qn,对比三组患者两周后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1、血脂水平比较⑴观察组1和观察组2治疗后的TG、TC、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G、TC、LDL-C水平,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⑵观察组1和观察组2治疗后的HDL-C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⑶观察组2治疗后的TG、TC、LDL-C水平明显低于观察组1的TG、TC、LDL-C水平,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⑷观察组2治疗后HDL-C水平则明显高于观察组1的HDL-C水平,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2、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⑴对照组治疗后的Hs-CRP、TNF-α、IL-6水平要比观察组1和观察组2的Hs-CRP、TNF-α、IL-6水平高,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⑵观察组2治疗后的Hs-CRP、TNF-α、IL-6水平比观察组1的Hs-CRP、TNF-α、IL-6低,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观察组1、观察组2的恶心、腹泻、呕吐、四肢肌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三组对比并无显着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总体疗效比较:⑴观察组1(86.7%)的治疗有效率和观察组2(98.3%)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1.7%)的治疗有效率,三组患者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⑵观察组2(98.3%)的治疗有效率则明显高于观察组1(86.7%)的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使用依折麦布等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瑞舒伐他汀比仅使用依折麦布等冠心病常规治疗更有效的降低了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改善血脂水平。2、依折麦布联合使用20mg/qn剂量的瑞舒伐他汀比联合使用10mg/qn剂量的瑞舒伐他汀更有效的降低了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改善血脂水平。3、使用依折麦布等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瑞舒伐他汀比仅使用依折麦布等冠心病常规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4、依折麦布联合使用20mg/qn剂量的瑞舒伐他汀比联合使用10mg/qn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5、依折麦布联合使用20mg/qn剂量的瑞舒伐他汀与联合使用10mg/qn剂量的瑞舒伐他汀相比,近期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舒珍[10](2020)在《调脂颗粒治疗痰瘀互结型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1研究目的评价调脂颗粒对于痰瘀互结证型的血脂异常症患者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治疗血脂异常症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研究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痰瘀互结证型的血脂异常症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A、研究组B、研究组C,对照组予以饮食加运动治疗,研究组均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A给予血脂康胶囊,研究组B给予调脂颗粒,研究组C给予血脂康胶囊联合调脂颗粒,规律治疗12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记录中医证候积分情况,TC、TG、LDL-C、HDL-C、Apo B、Apo A1观察指标和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所得数据均以SPASS 2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3研究结果(1)证候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研究组各组和对照组比治疗前疗效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B优于研究组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组和研究组B比较疗效相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TC、TG、LDL-C、HDL-C、Apo A1、Apo B比较: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的TC、TG、LDL-C、Apo B均较治疗前下降,HDL-C、Apo A1水平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组明显优于其他各组,研究组B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与研究组B疗效相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指标: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未出现明显血常规、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1.痰瘀互结证型血脂异常症患者使用饮食加运动治疗、血脂康胶囊治疗、调脂颗粒治疗、血脂康胶囊联合调脂颗粒治疗,可有效改善血脂指标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2.调脂颗粒组、血脂康组及血脂康联合调脂颗粒组优于单纯饮食加运动治疗组,血脂康胶囊联合调脂颗粒组在改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的水平上疗效最优。3.调脂颗粒临床疗效显着,在改善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上与血脂康联合调脂颗粒相当;在改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的水平上与血脂康相当。4.调脂颗粒治疗过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为临床提供了较有价值的临床经验。

二、氟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载脂蛋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氟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载脂蛋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MiR-148a/192转录后调控PXR-OATP1B1对氟伐他汀体内PK/PD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MiR148a/192 转录后调控对PXR-OATP1B1 通路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
        2.3.2 miR-148a/192对PXR mRNA3'-UTR报告基因活性的影响
        2.3.3 构建和评估过表达或抑制表达miR-148a/192的HepG2 细胞模型
        2.3.4 miR-148a/192对HepG2 细胞中PXR表达水平的影响
        2.3.5 miR-148a/192对HepG2 细胞中OATP1B1 表达水平的影响
        2.3.6 miR-148a/192对OATP1B1 表达影响的机制研究
    2.4 小结
    2.5 讨论
第3章 PXR、OATP1B1 基因多态及miR-148a/192 分布与高脂血症的关联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受试者一般资料
        3.3.2 血浆中miR-148a/192 Q-PCR检测法的方法学确证
        3.3.3 人体血浆中miR-148a和 miR-192 表达的分布情况
        3.3.4 PXR、OATP1B1 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
A、OATP1B1 388 A>G不同基因间血脂水平比较'>3.3.5 PXR7635 G>A、OATP1B1 388 A>G不同基因间血脂水平比较
    3.4 小结
    3.5 讨论
第4章 基于“miR148a/192-PXR-OATP1B1”通路开展氟伐他汀在高脂血症患者中的PK/PD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患者一般资料和PPK数据库
        4.3.2 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4 小结
    4.5 讨论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MicroRNA 对药物转运体调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健脾祛痰法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论脾主运化在血脂异常诊治中的应用
    1 理论依据
    2 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
    3 脾运得健,脂质代谢复常
    4 血脂异常从脾主运化论治中药选择
    5 小结
论文二 健脾祛痰法治疗血脂异常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材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健脾祛痰法治疗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的作用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在血脂异常诊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氟伐他汀缓释片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氟伐他汀缓释片的有效性
    1.1 氟伐他汀缓释片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
    1.2 氟伐他汀缓释片对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1.3 氟伐他汀缓释片对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2 氟伐他汀缓释片的安全性
3 晚间和早晨给药对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4 总结与展望

(4)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5)艾灸及艾烟调节Rho/ROCK信号通路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动脉粥样硬化与Rho/ROCK信号通路
        1. Rho/ROCK信号通路的构成
        2. Rho/ROCK信号通路与AS的关系
        3. 以Rho/ROCK信号通路为靶点的药物
        4. ROCK抑制剂的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艾灸及艾烟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1. 艾灸疗法治疗AS的机制研究
        2. 艾烟治疗AS的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艾灸及艾烟对ApoE~(-/-)小鼠脂质代谢及一般状况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艾灸及艾烟对ApoE~(-/-)小鼠主动脉病理结构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艾灸及艾烟对ApoE~(-/-)小鼠Rho/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艾灸及艾烟对ApoE~(-/-)小鼠胆固醇逆向转运途径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讨论
    1. 动物模型的选择
    2. 穴位的选择
    3. 干预时间的选择
    4. 其他干预组的设置
结语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慢性肾脏病(非透析)血脂异常的特点、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与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肾脏病血脂异常的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小结
第二部分 慢性肾脏病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肾脏病伴血脂异常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高脂血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高脂血症的治疗
        1.3.1 饮食运动治疗
        1.3.2 药物治疗
        1.4 胆汁酸代谢
        1.4.1 胆汁酸是体内胆固醇的主要代谢途径
        1.4.2 胆汁酸代谢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
        1.4.3 FXR/FGF15/FGFR4 是控制胆汁酸合成的关键通路
    2 中医学对血脂的认识
        2.1 膏脂的含义
        2.2 膏脂为人体所必需的精微物质
        2.3 膏脂的化生与脾胃关系密切
        2.4 膏脂转输失常形成高脂血症
    3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3.1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名的认识
        3.2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因的认识
        3.2.1 过食肥甘厚味
        3.2.2 过逸少劳
        3.2.3 体质因素
        3.2.4 情志因素
        3.3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机的认识
        3.3.1 脾运失健
        3.3.2 脾胃气虚
        3.3.3 肝失疏泄
        3.3.4 肾失气化
        3.3.5 肝肾阴虚
        3.3.6 痰瘀互结
        3.4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
        3.5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治疗
        3.5.1 饮食疗法
        3.5.2 适量运动
        3.5.3 针灸治疗
        3.5.4 中药复方
        3.5.5 其他
    4 从脾胃论治高脂血症的依据
        4.1 理论基础
        4.2 临床经验
        4.3 实验研究
    5 辛开苦降法为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治法
        5.1 辛开苦降法的含义
        5.2 辛开苦降法调节脾胃气机升降
        5.2.1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5.2.2 脾胃病以寒热错杂证多见
        5.3 历代医家对辛开苦降法的运用
    6 黄连吴茱萸配伍为辛开苦降法的体现
        6.1 黄连吴茱萸配伍的概述
        6.2 古代医家对黄连吴茱萸的运用
        6.3 黄连吴茱萸药理作用研究
        6.3.1 黄连的药理作用
        6.3.2 吴茱萸的药理作用
        6.3.3 黄连吴茱萸配伍的药理作用
        6.4 黄连吴茱萸的临床研究
        6.4.1 黄连吴茱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6.4.2 黄连吴茱萸配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品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中药煎剂制备
        2.2 高脂饲料制备
        2.3 动物分组
        2.4 给药方法
        2.5 标本采集与处理
        2.6 观察指标及检测指标
        2.6.1 行为体征观察
        2.6.2 血浆检测
        2.6.3 肝指数(Hepatic index,HI)
        2.6.4 肝脏组织病理切片及HE染色
        2.6.5 肝脏及回肠组织中相关基因检测
        2.6.6 肝脏及回肠组织中相关蛋白检测
        2.6.7 胆汁酸谱检测
        2.7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动物一般情况观察
        3.2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饲料消耗量的影响
        3.3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3.4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3.5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指数及病理形态的影响
        3.5.1 对高脂模型小鼠HI的影响
        3.5.2 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形态的影响
        3.5.3 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3.6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3.7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影响
        3.7.1 总RNA质量检测
        3.7.2 溶解曲线
        3.7.3 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CYP7A1、FGFR4、FXR基因表达的影响
        3.7.4 对高脂血症小鼠回肠FXR、FGF15 基因表达的影响
        3.8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3.8.1 肝、肠组织蛋白浓度
        3.8.2 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CYP7A1、FGFR4、FXR蛋白表达的影响
        3.8.3 对高脂血症小鼠回肠FXR、FGF15 蛋白表达的影响
        3.9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组学的影响
        3.9.1 代谢物标准品XIC图
        3.9.2 质控样本评价
        3.9.3 胆汁酸成分
        3.9.4 标准曲线结果
        3.9.5 对胆汁酸谱不同种类的影响
        3.9.6 差异胆汁酸
讨论
    1 高脂血症模型评价
        1.1 高脂血症模型选择
        1.1.1 高脂饲料喂养法
        1.1.2 脂肪乳剂灌胃法
        1.1.3 复合因素造模法
        1.2 高脂血症模型评价
    2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2.1 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清脂质水平的影响
        2.2 改善高脂血症小鼠肝脏脂肪变的作用
    3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的抗炎作用
        3.1 对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6 水平的影响
        3.2 对血清抗炎因子IL-10水平的影响
    4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的调节作用
        4.1 对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
        4.1.1 对胆汁酸谱不同种类的影响
        4.1.2 差异胆汁酸
        4.2 对胆汁酸代谢通路的影响
        4.2.1 胆汁酸经典合成途径
        4.2.2 FXR/FGF15/FGFR4 通路
        4.3 肝脏FXR
    5 黄连吴茱萸配伍治疗高脂血症作用探讨
结论
特色与创新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中医治疗高血脂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8)氟伐他汀通过TLR4信号通路抑制心肌梗塞后的心肌细胞凋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引言
第一部分 AMI大鼠模型建立及氟伐他汀对血浆炎性因子的影响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细胞凋亡因子的表达及氟伐他汀通过TLR4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创新性
局限性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外文论文-3

(9)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使用依折麦布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冠心病危险因素
    2.2 瑞舒伐他汀简述
    2.3 瑞舒伐他汀的作用
        2.3.1 降脂作用
        2.3.2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作用
        2.3.3 逆转斑块的作用
        2.3.4 抗炎作用
    2.4 瑞舒伐他汀的安全性
    总结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三组患者治疗前基本临床资料对比
    4.2 三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对比
    4.3 三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4.4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4.5 三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第5章 讨论
    5.1 瑞舒伐他汀与非他汀类降脂联合使用效果讨论
    5.2 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血脂水平影响的讨论
    5.3 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对炎症因子影响的讨论
    5.4 瑞舒伐他汀的使用剂量分析
    5.5 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讨论
    5.6 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调脂颗粒治疗痰瘀互结型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字母缩略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病例来源
    3 病例选择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4 治疗方法
        4.1 一般治疗
        4.2 对照组
        4.3 实验组
        4.4 疗程和观察
        4.5 药品来源
    5 临床观察指标
        5.1 疗效观察指标
        5.2 安全性观察指标
    6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6.1 中医证候计积分标准
        6.2 中医证候总疗效的判定标准
    7 统计分析
    8 临床研究结果
        8.1 基线资料情况比较
        8.2 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8.3 安全性指标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1.1 血脂的概述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临床表现
        1.4 治疗
    2 中医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2.1 病名、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2.2 辨证论治
    3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3.1 西医治疗的理论依据
        3.2 血脂异常和痰瘀互结证的关系
    4 调脂颗粒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4.1 调脂颗粒的组方原则
        4.2 中药功效溯源
        4.3 现代药理研究
    5.结果探讨
        5.1 一般资料的探讨
        5.2 评价调脂颗粒的临床疗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血脂异常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氟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载脂蛋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MiR-148a/192转录后调控PXR-OATP1B1对氟伐他汀体内PK/PD特征的影响[D]. 靳高凤. 南昌大学, 2021(01)
  • [2]健脾祛痰法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及作用机制研究[D]. 庞琳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氟伐他汀缓释片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研究进展[J]. 杨琛. 药品评价, 2020(23)
  • [4]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5]艾灸及艾烟调节Rho/ROCK信号通路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D]. 张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慢性肾脏病(非透析)血脂异常的特点、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型与治疗研究[D]. 刘光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D]. 徐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氟伐他汀通过TLR4信号通路抑制心肌梗塞后的心肌细胞凋亡[D]. 贾丽丽. 山东大学, 2020(08)
  • [9]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使用依折麦布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及疗效的研究[D]. 杨璐. 吉林大学, 2020(08)
  • [10]调脂颗粒治疗痰瘀互结型血脂异常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舒珍.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氟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载脂蛋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