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开展废水农灌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的意义

呼和浩特市开展废水农灌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的意义

一、试论呼和浩特市开展污水农灌资源化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杨角[1](2020)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综合借鉴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相关重要理论和研究范式,基于比较客观而又丰富详实的数据资料,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案例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历程、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及其可能的原因、我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总结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启示以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等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科学、客观深入、细致严谨地分析、论证和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可分为起步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以及蓬勃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人口压力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以及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经济利益驱动、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以及部分城镇居民环保意识观念淡薄、我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力量薄弱、新闻媒体与舆论监督作用略显不足等均是造成当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的客观原因。第二,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绿色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绿色城市建设,从而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能够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是通过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整体向下移动或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左移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优化或胁迫作用。反过来,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同样具有促进或约束作用。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就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第三,从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不高;该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并且可明确划分为三个演变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总体格局,并且这一总体格局尚未出现较大改变,东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最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区域不平衡性和空间分异性,梯度分布特征较为显着;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还呈现出显着的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行政自主性权利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政府环境规制是影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技术创新因素和政府环境规制因素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不显着的负向影响。第四,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起步较早,目前其已积累起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既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众多发达国家,同时也包括巴西、南非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北京、上海和贵阳是国内践行绿色城镇化理念和实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它们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发展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且已经积累起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总结与分析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的共同经验与普遍规律对今后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第五,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以及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是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必须要遵循的九大基本原则。第六,绿色城镇化建设与发展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层次目标路径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以及切实改善与修复生态环境是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终极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视角创新。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是当前国内外学界研究中的两个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往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单独研究这两个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城镇化相关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绿色发展相关问题,较少有学者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交叉研究。本文试图将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这二者结合起来,基于现阶段我国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现实背景,站在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下重新审视和看待我国城镇化问题,着重研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实现路径问题,以期取得与以往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新的研究观点和研究结论,进一步指导今后我国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本文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研究视角创新。第二,研究方法创新。以往大多数学者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过程中,绝大多数都选择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TOPSIS法等综合评价方法,鲜有学者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并且考虑到研究方法的适用性问题,本文选择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因此,研究方法创新就成为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三,研究观点创新。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观点。具体如下:一是,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二是,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和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城市行政级别越高,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也越高。三是,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向前发展。四是,要以城市管理与运营方面的不断创新持续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五是,要促进信息化和绿色城镇化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这些新观点也是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本文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过程中,是在对绿色城镇化概念内涵重新界定并基于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借鉴的基础上,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典型性与可比性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与其他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由经济发展、资源高效、环境友好和社会进步等4个一级指标及其所属20个二级指标所组成的比较全面的、科学合理的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该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这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袁小平[2](2019)在《广东省南雄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研究》文中指出农村环境污染不仅直接威胁到村民的身体健康,影响村民生活质量水平,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研究,对于保障村民身体健康、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相结合,分析了广东省南雄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措施。研究表明南雄市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农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村庄环境未实现雨污分流,畜禽养殖场规划选址不合理,治理设施不按照规定操作,导致污染治理实施未达到有效减少污染物的要求;村民主动配合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意识不强,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方式宣传不够等问题。基于以上存在问题,提出了合理规划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推进国家农业污染源减排政策,大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增强村民环保意识等解决南雄市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研究结果可为南雄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提供决策依据,也可为同类型地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翟敏婷[3](2019)在《河流水质模拟及污染总量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流域水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威胁了生态环境的安全,流域水环境治理成为了我国水利发展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国内外在水环境治理和污染控制领域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包括污染负荷估算、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模拟、水环境容量计算及污染减排控制方案等。然而,针对多源污染的不同特性,开展从负荷估算、水质模拟、污染源贡献率分析,并结合河流水环境容量制定具体污染防治方案,以期指导工程实践的全链条式研究尚待加强。为此,本研究面向流域治水提质及水环境管理的迫切需求,以辽宁省大连市登沙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流域内多源污染负荷进行估算,利用QUAL2K水质模型对氨氮(NH3-N)和总磷(TP)在河流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模拟,揭示不同时空尺度下多源污染对河流水质考核断面的负荷贡献,计算不同时、空尺度下的水环境容量,并因地制宜地提出污染防治建议,从而科学地指导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工程规划及应用实践。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对基础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结合实地调研监测,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分析登沙河流域水质状况,确定NH3-N和TP为登沙河主要水质超标因子,以其作为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污染物。(2)针对研究区水质不达标现象,对流域内工业点源、农村生活、畜禽养殖、农业种植和自然水土流失5种主要污染源的NH3-N和TP的污染负荷量进行计算,识别主要污染来源和组成。以农村生活和农业种植污染为例,结合卫星遥感数据提取下垫面信息,并据此估算其产生的污染负荷,为缺资料地区污染负荷估算提供方法借鉴。(3)为充分掌握陆源污染负荷对河道水质变化的影响及污染物在河道内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构建登沙河QUAL2K水质模型,基于水质监测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率定结果表明该模型在登沙河适用性良好,可用于模拟NH3-N和TP的迁移转化规律。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解析各污染源在不同时、空尺度下对河流中、下游水质考核断面的污染负荷贡献。结果表明:研究区NH3-N负荷的主要来源为畜禽养殖污染,TP负荷的主要来源为自然水土流失污染;各污染源的负荷贡献亦呈现出不同的年内变化特征。(4)基于QUAL2K水质模型,采用模型试错法计算登沙河上、下游区域年总及各月NH3-N和TP的水环境容量,结合污染源对各断面的贡献率,提出上下游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的负荷削减方案和治理措施建议。

赵玺[4](2017)在《基于水质适宜性分析的水资源评价与优化配置研究 ——以定边县为例》文中提出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对生物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随着国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同时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正日益突出。如何利用好现有的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定边县的实际情况,首次提出地下水水质适宜性概念和评价体系,结合区内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对区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评价研究,其研究结果为县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首先,分别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对研究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研究区内地表水水质总体差,不适宜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采用单指标评价法、内梅罗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对区内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单指标评价法的评价结果更接近真实状况,地下水超标率达88.02%,水质状况较差。其次,在地下水水质评价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水质适宜性分析的概念和评价体系。利用所建立的评价体系选取9种评价因子分析评价地下水水质对不同用水户的适宜程度,确立了 4种水质适宜性分区,即Ⅲ类水区、Ⅳ类水区、VA类水区、VB类水区。然后,在水质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不同水质类型的水资源进行了计算与评价。采用定额法预测区内各用水户在规划水平年的需水量,结合不同类型水源的供水预测,对各用水户与不同水质之间的供需平衡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县域内大部分沟域均出现缺水状况,水质型缺水现象严重。最后,根据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思想、方法和原则,提出了基于水质—水量联合配置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通过对比各规划年不同优化配置方案的经济性和综合效益,得出研究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优方案,对研究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倪茹[5](2016)在《呼和浩特奶牛养殖粪污排放与废水处理模式及其工艺改进》文中指出乳业是呼和浩特地区的基础性产业,近些年政府加大养殖结构的调整,奶牛养殖业向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规模化奶牛养殖污染物大量集中排放,引起环境污染问题,成为畜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日益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及监测分析,探究了呼和浩特地区奶牛养殖粪污排放特征及处理模式,着重分析了土默特左旗(土左旗)及和林格尔县(和林县)规模较大、粪污处理系统较完善的3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甲、乙和丙)的废水处理工艺,探讨废水处理工艺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呼和浩特地区近些年牲畜养殖总量变化不大,自2010年因小型奶牛牧场及散养户的减少,粪污排放总量稍有下降;粪污排放量最大的地区是土左旗,其次是和林县;粪污排放量最大的牲畜是牛,因此土左旗和林县是奶牛粪污防治的重点区域。(2)目前,呼和浩特地区奶牛养殖粪污处理主要是资源型(氧化塘)和能源型(沼气发酵)二类模式。资源型(氧化塘)牧场对废水中COD、悬浮物、总磷的去除率比能源型高,但这两类处理模式对奶牛养殖废水的处理均不能达到理论处理效率。(3)针对二类处理模式废水处理效率低、出水不达标的问题,能源型模式牧场主要进行操作和管理方面改进,资源型(氧化塘)模式牧场主要进行废水处理工艺改进,选用水解酸化-USR-SBR-氧化塘处理工艺,预测出水可以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指标》(GB 5084-2005)。

邵润蛟[6](2015)在《呼和浩特市地表水水环境容量核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呼和浩特市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农业、生活用水量和废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部分流域水体污染问题突出,水环境保护压力沉重,水质型缺水问题日益凸显,种种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科学的估算水环境容量不仅可为区域项目环评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参考数据,为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提供环境支持,还可以为流域上下游间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排污权交易等现代环境管理制度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结合呼和浩特市境内近年来水体水质监测数据及2010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数据,分析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现状和总量控制现状;评估区域水环境现状和水环境功能区达标情况;结合水功能区水文水资源情况,获得工业、生活点源和农业、畜禽养殖业面源污染源分布及对应到水环境功能区的排污量,依据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和计算水文条件下水功能区设计流量(流速)及功能区长度等特征资料,以行政区边界为依据,划分计算单元不跨越行政区,应用一维水质模型分析计算水环境功能区水体的水环境容量,进而得到呼和浩特市行政区剩余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表面,呼和浩特市行政区内的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环境容量分别为7902吨和237吨,但由于呼和浩特市总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入河量分别为8420吨和508吨,因此剩余环境容量均已超载,化学需氧量剩余容量超载量为518吨;氨氮剩余容量超载量为271吨。计算结果对于实现呼和浩特市从浓度总量控制向容量总量控制的转变,统筹产业集群科学分工,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水环境质量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刘娜[7](2015)在《区域畜禽养殖污染特征及治理模式分析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蓄禽养殖的规模逐步扩大,集约化程度逐渐提高,畜禽排放粪污带来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对水体、土壤、大气、生物及人类的影响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基础数据收集,实验实测数据,数学统计分析,对呼和浩特市畜禽养殖粪污产生量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呼和浩特市农地畜禽承载力和预警值进行了计算,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呼和浩特市的奶牛粪污处理处置模式。得出的主要结果:(1)呼和浩特市畜禽粪污排放量总体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在2012-2013年有所降低。(2)不同畜禽的粪污排放量差异明显。根据2013年不同畜禽饲养量计算,呼和浩特市奶牛粪污总量最大。(3)不同区域畜禽的粪污排放量差异明显。2013年呼和浩特市各旗县区畜禽粪污排放总量与折合为标准奶牛后畜禽粪污量最大的为土默特左旗,其次是和林格尔县。(4)呼和浩特市畜禽粪便负荷分布不均匀。通过计算2013年呼和浩特地区各旗县区畜禽粪便牛粪当量负荷量可知,承载量最大的赛罕区高达69.13吨/公顷,其次为土默特左旗、新城区、和林格尔县,最小的为武川县。(5)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农地畜禽粪污承载风险评估研究,得出呼和浩特市的平均R值(畜禽环境承载力预警值)为0.58,负荷预警级为Ⅱ级,对环境稍有威胁。呼和浩特市部分旗县区的负荷预警值都大于0.45(负荷预警Ⅰ级临界值),对环境构成威胁。(6)沼气模式产气量受温度影响比较明显,氧化塘模式废水处理效果在呼和浩特市很难达到相关排放标准。

张志敏[8](2015)在《呼和浩特市再生水水质动态及滴灌堵塞效应分析》文中指出为研究再生水在储存、调蓄过程中的水质变化,保证再生水的安全高效利用,本文以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师范大学生活污水处理厂出水为研究对象,以自来水为对照,利用室内理化分析试验,分别研究了不同季节三种材质储水器中存放22天的再生水的水质动态及其相关性的变化;利用室外滴灌试验测定了在三种储水器中储存一段时间后再生水的滴灌灌水器堵塞效应。结果表明:(1)在不同材质的储水器中存放时,再生水和自来水的水质变化规律不同,产生的藻类和微生物的形貌、种类和数量不同。特别是在夏季,塑料桶中会产生大量的藻类,桶内呈绿色。同一储存条件下再生水的温度高于自来水的温度。(2)塑料桶中有藻类大量繁殖,总磷下降明显,化学需氧量(CODcr)较高,波动较大。塑料桶能吸附水中的Ca2+、Mg2+等金属离子,在桶壁沉积,形成一层水垢,导致水中硬度明显的下降。塑料桶有利于水中总磷和硬度的减小。氨氮在不同储水器中的变化差异不大,在储存过程中有增大的趋势,但是变化不明显。水泥池中CODcr值最小,CODcr变化最小,水泥池有利于CODcr的降低。(3)夏季自来水和再生水的初始水质对水温、CODcr、总磷有极显着的影响,储存条件对再生水和自来水的CODcr、硬度和总磷有极显着的影响,储存条件对水温有显着的影响;在冬季初始水质对CODcr、总磷、氨氮和硬度有极显着的影响,对水温有显着的影响,储存条件对水温有极显着的影响。(4)再生水水质的变化过程可以描述为: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再生水中微生物和藻类代谢旺盛,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造成CODcr的下降;藻类利用再生水中丰富的N、P、K等大量繁殖,导致水中总磷含量的降低,CODcr开始升高;温度升高时,CaCO3、MgCO3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从水中析出,附着到桶壁或池底,导致水中硬度的减小。夏季温度较冬季高,水质的变化幅度较冬季大。(5)受季节和储水器类型的影响,水质指标间的相关性不同,冬季总磷和硬度、温度、CODcr、氨氮有较强的相关性,硬度与CODcr、氨氮有较强的相关性,硬度与温度有一定相关性,CODcr与氨氮有较强的相关性。夏季总磷和硬度、CODcr有较强相关性,温度与CODcr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塑料桶中,总磷与温度有一定相关性,总磷与CODcr有较强相关性;而在铁皮桶中,总磷与硬度有较强的相关性,总磷与温度、COD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水泥池中,温度与总磷、CODcr有一定的相关性,总磷与CODcr有较强的相关性。(6)三种储存条件下的再生水用于滴灌时,对灌水器的堵塞效应不同。塑料桶储水器中的再生水用于滴灌时,最容易导致灌水器的堵塞,在经过31次灌水后,两种滴灌管的平均流量分别降低了30%和75%。而水泥池中再生水造成滴灌堵塞最轻微,铁皮桶次之。滴灌灌水器堵塞时,会被冲开,使流量出现回升。大流量的圆柱型滴灌管的抗堵塞能力比小流量的贴片式滴灌带强。总之,再生水在储存过程中各水质指标及其相关性会受到储存条件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水质变化较大。塑料桶虽然对总磷和硬度的减小有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其中藻类的繁殖导致水质恶化,用于滴灌时容易对滴灌系统造成堵塞。水泥池是较为理想的再生水储水器。

韩云清[9](2011)在《城市中水回用技术分析与发展 ——以大路煤化工基地为实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之人类用水的不科学和水体的严重污染,使可利用的水资源日趋锐减。目前,水资源危机已成为我国在政策、经济和技术上所面临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近年来,煤化工产业迅猛发展,大多分布在我国煤炭资源丰富而水资源缺乏西北地区,资源消耗尤其是水资源消耗量大,水成为限制煤化工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解决缺水问题?应在加大节水力度、治理水污染的同时,积极开展污水资源化的研究,提高污水回用率,从而有效的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水回用即污水经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后,作为工业给水,回用于工业、市政工程以及绿化等方面,是污水资源化、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的直接措施。本文以煤化工基地中水回用的技术研究、实际应用、推广实践为重点,对污水资源再生利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从推广应用的角度提出了在我国煤化工行业中水回用系统实施的策略。

杨永坤[10](2010)在《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针对我国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日益严峻问题,本论文首先从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现状及特征研究入手,采取文献调查、实地调查、系统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等方法,在此基础上按流域污染特征进行系统分区,通过应用环境价值、技术价值、生态学、循环经济等理论,从立体、系统的角度分析研究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问题,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动态跟踪系统各个变量在不同的发展模式下的变化,构建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系统模型,并进行模型仿真;其次选择黄河流域宁夏银川平原引黄灌区作为分析案例,进行可靠性分析,并从循环经济角度选取指标对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治理模式进行系统评价,确立系统模型在研究区域的适用性;最后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5种污染防治情景模式进行评价与预测分析,提出了黄河流域不同农业立体污染类型区相应最佳综合防治模式,,并对黄河流域各分区的农业立体污染防治技术模式、防治重点及关键措施提出建议。论文研究取得了一下主要结论:1、首次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的防治农业立体污染系统仿真模型与系统评价方法可靠。仿真技术建立的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模式在银川平原引黄灌区案例区实地验证结果表明:2001-2004年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系统模型分析结果与案例区实测结果基本符合,最大相对误差<9.5%,最小误差<1%,说明系统模式所选量化参数和评价指标合理,动力学模型可以在区域上应用,研究方法可为我国其他区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模式优化提供较准确的量化参考依据和选择最佳发展模式的方法提供参考。2、黄河流域农业污染问题必须从系统、立体角度认识和防治。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特征明显,若对黄河流域当前的发展模式不加干涉,2020年,地表水中总氮量、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及农产品中硝酸盐含量将分别比2006年的数值增加117.60%,16.52%和100.07%,说明单一方面研究已经远远不能有效解决农业污染问题,只有采取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化的生态系统综合管理和污染防治对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问题。3、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采取综合防治技术模式效果显着。研究表明:与当前发展模式不加干涉的无为模式相比,采取综合治理情景技术模式,到2020年,地表水中总氮量、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及农产品中硝酸盐含量将分别降低87.01%、27.70%、74.36%,而土壤中氮含量及粮食产量将分别增加53.27%、88.07%。从几种情景技术模式对比分析来看,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的效果最为显着,是今后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的理想模式,值得在黄河流域大力推广。4、推荐的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模式具有合理性。银川平原引黄灌区案例不同情景技术模式的循环经济水平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取推荐的综合治理模式,到2020年银川平原引黄灌区农业立体污染循环经济水平将比2006年提高28.59%,综合治理技术模式对该区域循环经济水平的影响效果最为突出,说明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建议模式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二、试论呼和浩特市开展污水农灌资源化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呼和浩特市开展污水农灌资源化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
    2.2 国内文献
    2.3 文献简要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镇化
        3.1.2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辨析
        3.1.3 新型城镇化
        3.1.4 绿色发展
        3.1.5 绿色城镇化
        3.1.6 耦合
    3.2 相关理论介绍
        3.2.1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
        3.2.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3.2.3 可持续城镇化理论
        3.2.4 生命周期理论
        3.2.5 系统理论
        3.2.6 PSR框架模型
第四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史、面临问题及原因剖析
    4.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
        4.1.1 起步发展阶段
        4.1.2 稳步发展阶段
        4.1.3 深入发展阶段
        4.1.4 蓬勃发展阶段
    4.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 人口问题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2 资源问题限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3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4 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严重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剖析
        4.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
        4.3.2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4.3.3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4.3.4 经济利益驱动
        4.3.5 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
        4.3.6 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
        4.3.7 其他原因
第五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分析
    5.1 绿色城镇化的理论依据
        5.1.1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5.1.2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5.2 绿色城镇化的库兹涅茨分析
        5.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2.2 绿色城镇化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3 绿色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5.3.1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理
        5.3.2 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5.3.3 绿色城镇化的运行机理
    5.4 绿色城镇化的动态演化分析
        5.4.1 城镇化与环境压力关系的动态分析
        5.4.2 绿色城镇化演变的阶段分析
第六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1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依据
    6.2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方法选择
        6.2.1 评价方法选择
        6.2.2 权重的确定
        6.2.3 评价样本选择
        6.2.4 数据来源
    6.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6.4 中国绿色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6.4.1 研究假设与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6.4.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6.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案例研究
    7.1 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1.1 德国埃朗根
        7.1.2 瑞典马尔默
        7.1.3 美国伯克利
        7.1.4 日本北九州
        7.1.5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7.1.6 巴西库里蒂巴
        7.1.7 南非约翰内斯堡
    7.2 国内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2.1 北京
        7.2.2 上海
        7.2.3 贵阳
    7.3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共同经验总结
第八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原则、路径与对策
    8.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8.1.1 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
        8.1.2 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
        8.1.3 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
        8.1.4 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
        8.1.5 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8.1.6 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
        8.1.7 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8.1.8 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1.9 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8.2.1 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8.2.2 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
        8.2.3 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
        8.2.4 切实改善修复生态环境
    8.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8.3.1 加快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城镇经济发展
        8.3.2 着重加强城市绿色发展薄弱环节投入与建设
        8.3.3 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政策
        8.3.4 不断优化城镇布局,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8.3.5 适当减少城市行政层级,适度扩大城市自主权
        8.3.6 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工作
第九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不足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2—2017年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广东省南雄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南雄市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的内容
    2.3 研究方法
    2.4 资料来源
3 结果与分析
    3.1 南雄市农村环境及污染整治现状和努力方向
        3.1.1 南雄市农村环境经济发展状况
        3.1.2 南雄市农村环境现状
        3.1.3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现状
        3.1.4 南雄市农村环境治理努力方向
    3.2 南雄市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 南雄市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存在的问题
        3.2.2 南雄市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3.3 南雄市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的对策建议及案例
        3.3.1 南雄市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的对策
        3.3.2 南雄市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建议
        3.3.3 南雄市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案例分析
    3.4 小结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河流水质模拟及污染总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污染负荷估算研究
        1.2.2 水质模型研究
        1.2.3 水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研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研究流域概况及数据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水文信息
        2.1.3 气象气候
    2.2 社会经济情况
        2.2.1 行政区划及人口
        2.2.2 社会经济结构
    2.3 数据来源
    2.4 水环境问题解析
        2.4.1 水环境质量评价
        2.4.2 主要水环境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多源污染负荷估算
    3.1 点源污染
    3.2 非点源污染
        3.2.1 农村生活污染
        3.2.2 畜禽养殖污染
        3.2.3 农业种植污染
        3.2.4 自然水土流失污染
    3.3 入河污染负荷汇总分析
    3.4 缺资料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
        3.4.1 登沙河流域土地利用分类
        3.4.2 农业种植污染负荷推求
        3.4.3 农村生活污染负荷推求
        3.4.4 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登沙河水质模拟
    4.1 QUAL2K模型简介
        4.1.1 模型基本原理
        4.1.2 模型在登沙河流域的适用性
    4.2 登沙河水质模型构建
        4.2.1 河流概化与河段划分
        4.2.2 模型输入数据
        4.2.3 模型参数的确定
    4.3 模型率定与验证
    4.4 污染贡献率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水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方案
    5.1 设计条件
        5.1.1 计算单元和水功能区目标
        5.1.2 设计水文条件
    5.2 水环境容量计算
    5.3 面向河口水生态安全的治理规划方案研究
        5.3.1 总量控制方案
        5.3.2 源头减排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基于水质适宜性分析的水资源评价与优化配置研究 ——以定边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区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特色及创新点
第二章 水资源形成条件分析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气象水文特征
        2.1.3 地形地貌
    2.2 地质条件
        2.2.1 地质构造
        2.2.2 地层岩性
    2.3 水文地质特征
        2.3.1 地下水赋存特征
        2.3.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2.3.3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2.3.4 地下水动态特征
第三章 水质评价与水质适宜性分析研究
    3.1 地表水水质评价
    3.2 地下水水质评价
        3.2.1 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
        3.2.2 地下水评价指标及限值
        3.2.3 评价结果
        3.2.4 各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3.3 地下水水质适宜性分析研究
        3.3.1 地下水水质适宜性分析概念
        3.3.2 地下水水质适宜性分析原则
        3.3.3 地下水水质适宜性分析指标
        3.3.4 地下水水质适宜性评价分析
    3.4 地下水水质适宜性分区
第四章 基于水质适宜性分析的水资源评价研究
    4.1 水资源评价区划分
    4.2 降水资源量
    4.3 地表水资源量
    4.4 地下水资源量
        4.4.1 区域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4.2 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
        4.4.3 地下水排泄量的计算
        4.4.4 地下水均衡分析研究
        4.4.5 地下水可开采量
    4.5 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评价
第五章 社会经济发展与需水量预测分析研究
    5.1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5.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2.1 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现状
        5.2.2 研究区用水现状
        5.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5.3 需水量预测分析
        5.3.1 需水量预测分类及方法
        5.3.2 研究区各类用户需水预测
        5.3.3 规划年总需水量预测
第六章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与调配分析研究
    6.1 供水量预测分析
        6.1.1 本地水源供水预测分析
        6.1.2 污水资源化预测分析
        6.1.3 外调水源供水预测分析
    6.2 水资源一次供需平衡分析
        6.2.1 居民生活供需平衡分析
        6.2.2 生态供需平衡分析
        6.2.3 农业供需平衡分析
        6.2.4 工业供需平衡分析
    6.3 水资源优化配置分析研究
        6.3.1 水资源优化配置思想与方法
        6.3.2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6.3.3 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的设计
        6.3.4 各方案的配置结果与分析
        6.3.5 多种方案的对比分析
        6.3.6 最优方案的二次供需平衡分析
        6.3.7 优化配置的满意解与分析
    6.4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建议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呼和浩特奶牛养殖粪污排放与废水处理模式及其工艺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1.1 规模化奶牛养殖污染物的来源及特征
        1.1.1 废水的产生及特征
        1.1.2 废气的产生及特征
        1.1.3 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及特征
    1.2 规模化奶牛养殖场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危害
        1.2.1 对水环境的危害
        1.2.2 对大气环境的危害
        1.2.3 对土壤环境的危害
        1.2.4 对人畜的危害
    1.3 规模化奶牛养殖污染物的处理现状
    1.4 规模化奶牛养殖废水的处理模式及工艺
        1.4.1 还田利用模式
        1.4.2 自然处理模式
        1.4.3 工业处理模式
    1.5 课题简介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课题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二 呼和浩特奶牛养殖粪污排放特性及处理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参数
        2.1.3 计算方法
    2.2 呼和浩特市牲畜养殖粪污排放量年际变化
        2.2.1 牲畜养殖年际变化
        2.2.2 牲畜粪污排放量年际变化
    2.3 2014年呼和浩特市牲畜养殖粪污排放特征
        2.3.1 牲畜粪污排放组成结构
        2.3.2 牲畜粪污排放地区分布特征
    2.4 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污染处理现状模式分析
        2.4.1 资源型处理模式
        2.4.2 能源型处理模式
    2.5 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污染处理存在问题
    2.6 本章小结
三 规模化奶牛粪污处理模式及废水处理工艺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粪污处理模式及废水处理工艺选定
        3.1.2 废水监测指标的选定及测定
        3.1.3 数据处理
    3.2 能源型(甲牧场)粪污处理模式及废水处理效率
        3.2.1 能源型粪污处理模式及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3.2.2 能源型粪污处理模式(甲牧场)废水处理的月季变换
    3.3 资源型(氧化塘)粪污处理模式及废水处理效率
        3.3.1 资源型(氧化塘)粪污处理模式(乙和丙牧场)
        3.3.2 资源型粪(氧化塘)污处理模式(乙牧场)废水处理的月季变化
        3.3.3 资源型(氧化塘)粪污处理各工艺单元分析
    3.4 粪污处理模式特点比较分析
    3.5 能源型和氧化塘资源型粪污处理模式排水资源化利用分析
    3.6 能源型和氧化塘资源型粪污处理模式问题分析及相应对策
        3.6.1 能源型粪污处理模式
        3.6.2 资源型(氧化塘)粪污处理模式
    3.7 本章小结
四不同模式下废水处理工艺改进
    4.1 能源型牧场废水处理工艺优化条件
        4.1.1 加强管理改进操作
        4.1.2 优化运行条
    4.2 资源型牧场废水处理工艺改进
        4.2.1 加强管理改进操作
        4.2.2 工艺改进原则和处理要求
        4.2.3 改进工艺流程
        4.2.4 新增污水暂存池的设计
        4.2.5 新建水解酸化池的设计
        4.2.6 新建沉淀调节池的设计
        4.2.7 新建USR厌氧反应器的设计
        4.2.8 新建配水池的设计
        4.2.9 新建SBR反应器的设计
        4.2.10 新建辐流式污泥浓缩池的设计
        4.2.11 新建贮泥池的设计
        4.2.12 新建贮气柜的设计
        4.2.13 新旧工艺对比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呼和浩特市地表水水环境容量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 水环境容量概念
    1.4 水环境容量的研究进展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文特征
    2.2 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现状
第3章 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3.1 流域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分析
        3.1.1 地表水监测点位设置情况
        3.1.2 水环境质量现状
        3.1.3 年度对比分析
        3.1.4 水环境质量综合分析
    3.2 水环境功能区水质综合评价
        3.2.1 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状况
        3.2.2 水功能区达标总体评价
第4章 水环境容量测算体系构建
    4.1 水质模型的选用
        4.1.1 水质数学模型
        4.1.2 模型应用情况
        4.1.3 模型选用
    4.2 水环境容量核算方法
        4.2.1 容量计算单元
        4.2.2 排污口概化
        4.2.3 考虑混合区水质控制的水环境容量核算方法
    4.3 计算设计条件
        4.3.1 初始断面背景浓度(C_0)
        4.3.2 水质控制目标浓度(C_s)
        4.3.3 设计水文条件
        4.3.4 污染物综合降解系数(K)
        4.3.5 河系数
    4.4 污染物入河量计算方法
    4.5 模型参数验证
第5章 水环境容量测算及成果解析
    5.1 水环境容量测算
    5.2 想水环境容量核算
    5.3 水环境容量核算
    5.4 剩余水环境容量
        5.4.1 剩余水环境容量计算
        5.4.2 剩余水环境容量利用结果解析
        5.4.3 水环境容量核算不确定性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区域畜禽养殖污染特征及治理模式分析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畜禽粪污产排及污染特性
        1.1.1 畜禽养殖特点及粪污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
        1.1.2 畜禽粪污排放量核算
    1.2 畜禽粪污污染物的特点
        1.2.1 畜禽粪污主要污染物组分特点
        1.2.2 畜禽粪污的环境承载现状
        1.2.3 畜禽粪污的综合治理现状
    1.3 畜禽养殖粪污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1.3.1 粪污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1.3.2 畜禽养殖恶臭气体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1.3.3 粪污堆放及施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1.4 畜禽粪污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及进展
        1.4.1 国外畜禽粪污污染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4.2 国内畜禽粪污污染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1.4.3 寒冷地区畜禽粪污治理主要技术
    1.5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呼和浩特市畜禽粪污时空分布特点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畜禽饲养量分析
        2.1.3 畜禽粪污排泄系数
        2.1.4 评估方法
    2.2 畜禽粪污产生量趋势变化分析
    2.3 不同畜禽养殖粪污产生量特征分析
    2.4 畜禽粪污区域空间分布特征
    2.5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呼和浩特市农地畜禽承载力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计算方法
    3.2 畜禽粪污当量折算分析
    3.3 农地畜禽粪污承载量分析
    3.4 农地畜禽养殖承载能力分析
    3.5 农地畜禽粪污承载风险评估研究
    3.6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处理集成模式现状分析
    4.1 温度补偿型粪污发酵产沼气模式工艺运行稳定性分析—和林现代牧业
        4.1.1 沼气模式特点分析
        4.1.2 温度补偿型沼气模式特点及产气量分析—以和林某牧场为例
        4.1.2.1 不同月份平均产气量与月平均温度的相关性分析
        4.1.2.2 不同季节平均产气量分析
    4.2 氧化多级处理及牛粪一次堆肥回用牛床垫料治理模式研究—某牧场
        4.2.1 氧化塘模式特点分析
        4.2.2 氧化塘模式处理效果分析—以某牧场为例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呼和浩特市再生水水质动态及滴灌堵塞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再生水水质变化研究进展
        1.3.2 再生水灌溉技术的研究进展
        1.3.3 再生水对滴灌效应的影响
    1.4 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及目标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标
    1.6 创新之处
    1.7 课题来源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方法
    2.2 技术路线
    2.3 试验方案
        2.3.1 水质动态变化试验
        2.3.2 灌水器堵塞效应试验
3 不同储存条件下再生水水质变化
    3.1 水样在储存过程中的感官分析
    3.2 水温的动态分析
        3.2.1 夏季水样温度的动态变化
        3.2.2 冬季水样温度的动态变化
        3.2.3 不同季节水温的变化规律比较
        3.2.4 储存条件和原水水质对温度影响的显着性分析
    3.3 化学需氧量(COD_(CR))的动态分析
        3.3.1 夏季水样化学需氧量的动态变化
        3.3.2 冬季水样化学需氧量的动态变化
        3.3.3 不同季节水样化学需氧量的比较
        3.3.4 储存条件和原水水质对COD_(cr)的影响显着性分析
    3.4 总磷(TP)的动态分析
        3.4.1 夏季水样化总磷(TP)的动态变化
        3.4.2 冬季水样化总磷(TP)的动态变化
        3.4.3 不同季节水样总磷比较分析
        3.4.4 总磷变化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3.5 氨氮的动态分析
        3.5.1 冬季水样中氨氮的动态变化
        3.5.2 氨氮变化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3.6 硬度的动态分析
        3.6.1 夏季水样中硬度的动态变化
        3.6.2 冬季水样中硬度的动态变化
        3.6.3 不同季节水样硬度变化比较分析
        3.6.4 硬度变化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4 各水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4.1 不同季节再生水水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4.1.1 夏季再生水水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4.1.2 冬季再生水水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4.2 不同储水器中再生水水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4.2.1 塑料桶储水器中再生水水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4.2.2 铁皮桶储水器中再生水水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4.2.3 水泥池储水器中再生水水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4.3 水质指标的相关性汇总分析
    4.4 各水质指标动态变化的原因分析
5 不同储存条件下再生水滴灌堵塞效应分析
    5.1 滴灌系统堵塞评价方法
    5.2 灌水器平均相对流量的变化
        5.2.1 圆柱型滴灌管平均相对流量的变化
        5.2.2 贴片式滴灌管平均相对流量的变化
    5.3 堵塞滴头在滴灌管上的分布情况
    5.4 灌水器堵塞率分布情况
    5.5 过滤器的堵塞物形貌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9)城市中水回用技术分析与发展 ——以大路煤化工基地为实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大路煤化工基地水资源现状
        1.3 大路煤化工基地中水回用必要性
第2章 中水处理技术分析及应用
    2.1 中水处理方法及工艺分析
        2.1.1 物理化学处理法及工艺分析
        2.1.2 生物物化处理法及工艺分析
        2.1.3 反渗透技术及工艺分析
    2.2 国外中水回用的应用及工程实例
        2.2.1 国外中水回用的应用与发展
        2.2.2 国外中水回用工程实例
    2.3 国内中水回用的应用及工程实例
        2.3.1 国内中水回用的应用与发展
        2.3.2 国内中水回用的工程实例
    2.4 国内外中水回用于农业灌溉的应用与发展
        2.4.1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
        2.4.2 污水灌溉的条件
    2.5 中水回用经验启示
        2.5.1 污水再生利用是解决节水治污两大问题的有效途径
        2.5.2 污水再生利用是降低城市用水量的重要举措
        2.5.3 污水再生利用是节省城市给水总投资的有力手段
    2.6 我国城市污水回用的主要制约因素
        2.6.1 思想认识问题
        2.6.2 水价体系
        2.6.3 政策法规
        2.6.4 中水市场化、产业化程度
        2.6.5 中水设施规划建设问题
        2.6.6 中水设施设计、运行管理程度
第3章 大路煤化工基地中水回用实例研究
    3.1 大路煤化工基地中水回用的发展
    3.2 大路煤化工基地中水回用的实例分析
        3.2.1 大路煤化工基地综合污水处理厂基本情况
        3.2.2 大路煤化工基地综合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分析
    3.3 运行数据与讨论分析
    3.4 大路煤化工基地中水回用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3.5 中水回用实施与推广方案
        3.5.1 制订合理的水价体系
        3.5.2 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
        3.5.3 培育中水回用市场
        3.5.4 制定适当的奖惩措施
        3.5.5 加强中水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3.5.6 理顺城市水业管理体制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研究进展
    2.1 农业污染防治演变
        2.1.1 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概念
        2.1.2 农业立体污染概念
        2.1.3 概念差异
    2.2 国内农业污染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农业立体污染防治技术应用研究与实践
        2.3.1 国内防治农业立体污染技术理论相关研究
        2.3.2 国外防治农业立体污染技术理论相关研究
        2.3.3 国内外技术应用研究现状
    2.4 目前农业立体污染研究存在的问题
        2.4.1 对农业立体污染防控的系统性认识、研究不足
        2.4.2 在一体化的核心技术的研究上存在不足
        2.4.3 在农业立体污染防控技术体系研究上存在不足
        2.4.4 缺乏系统有效的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技术集成模式
    2.5 小结
第三章 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特征及其分(类)区
    3.1 黄河流域概况
    3.2 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现状
        3.2.1 黄河污染形势日益加剧
        3.2.2 黄河中上游农业立体污染形势日趋严峻
    3.3 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源及农业立体污染链
        3.3.1 农业立体污染源
        3.3.2 农业立体污染链
    3.4 目前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3.4.1 缺乏必要的监测体系
        3.4.2 缺乏综合配套的防治技术模式
        3.4.3 综合防治农业污染研究滞后
    3.5 防治中对技术体系的质和量方面的需求
    3.6 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分区
        3.6.1 草原区
        3.6.2 引黄灌区
        3.6.3 水土流失区
        3.6.4 平原区
    3.7 小结
第四章 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技术集成理论分析
    4.1 环境价值理论
    4.2 技术价值理论
    4.3 生态学理论
        4.3.1 物质循环与再生利用原理
        4.3.2 生态平衡原理
        4.3.3 复合生态系统原理
        4.3.4 相生相克原理
    4.4 系统论
        4.4.1 整体性原理
        4.4.2 相关性原理
        4.4.3 结构性原理
        4.4.4 动态性原理
        4.4.5 综合优化原理
    4.5 循环经济理论
        4.5.1 减量化(Reduce)
        4.5.2 再利用(Reuse)
        4.5.3 再循环(Recycle)
    4.6 物质不灭定律
第五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系统建模与仿真
    5.1 分析方法的选择
    5.2 研究方法
        5.2.1 系统动力学
        5.2.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特点
        5.2.3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程序
        5.2.4 系统动力学建模软件
    5.3 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的系统分析
        5.3.1 银川平原黄河灌区农业环境基本状况
        5.3.2 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流程
        5.3.3 系统变量和指标的确定
        5.3.4 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系统边界的确定
        5.3.5 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系统子系统分析
        5.3.6 仿真模型的建立与有效性检验
        5.3.7 灵敏度分析
    5.4 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系统在不同技术模式下的动态模拟
        5.4.1 技术模式的确定
        5.4.2 水体系统五种技术模式的对比分析
        5.4.3 土壤系统五种技术模式的对比分析
        5.4.4 大气系统五种技术模式的对比分析
        5.4.5 生物系统五种技术模式的对比分析
        5.4.6 基于仿真结果的技术模式的筛选
第六章 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分区模式探究
    6.1 建立综合防治技术分区模式的总体思路
        6.1.1 综合治理路线
        6.1.2 防治方法体系
        6.1.3 防治应充分考虑其综合效益
    6.2 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的确定
        6.2.1 源头防治关键技术的确定
        6.2.2 过程调控关键技术的确定
        6.2.3 末端治理与修复关键技术的确定
    6.3 草原区农业立体污染防治技术模式构建
        6.3.1 草原生态监测
        6.3.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6.3.3 推广畜牧业生产技术
        6.3.4 实施草原建设和保护工程
        6.3.5 种植优良牧草,提高草地土壤保肥力和保水性
    6.4 引黄灌区农业立体污染防治技术模式构建
        6.4.1 源头阻断防治模式
        6.4.2 过程调控防治模式
        6.4.3 末端治理模式
    6.5 水土流失区农业立体污染防治技术模式构建
        6.5.1 源头防治模式
        6.5.2 过程调控防治模式
        6.5.3 末端治理模式
    6.6 平原区农业立体污染防治技术模式构建
        6.6.1 源头防控模式
        6.6.2 过程调控模式
        6.6.3 末端治理模式
第七章 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模式评价
    7.1 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7.2 评价指标体系
        7.2.1 控制层选取依据
        7.2.2 指标层指标说明
    7.3 评价方法的选取
        7.3.1 权重赋值方法
        7.3.2 标准化
        7.3.3 评价分值计算
    7.4 宁夏银川平原引黄灌区四种情景模式下参数值的确定
    7.5 宁夏银川平原引黄灌区循环经济水平综合评价
        7.5.1 在资源减量模式下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评价
        7.5.2 在资源调控模式下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评价
        7.5.3 在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下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评价
        7.5.4 在综合治理模式下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评价
        7.5.5 综合治理模式下综合效益评价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基本结论
        8.1.1 必须从系统、立体角度认识和防治黄河流域农业污染问题
        8.1.2 防治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应采取综合治理技术模式
        8.1.3 设计的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模式具有合理性
    8.2 建议
    8.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试论呼和浩特市开展污水农灌资源化关键技术研究的重要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D]. 杨角. 西北大学, 2020(07)
  • [2]广东省南雄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研究[D]. 袁小平.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3]河流水质模拟及污染总量控制研究[D]. 翟敏婷.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4]基于水质适宜性分析的水资源评价与优化配置研究 ——以定边县为例[D]. 赵玺. 西北大学, 2017(04)
  • [5]呼和浩特奶牛养殖粪污排放与废水处理模式及其工艺改进[D]. 倪茹.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6]呼和浩特市地表水水环境容量核算研究[D]. 邵润蛟. 内蒙古大学, 2015(03)
  • [7]区域畜禽养殖污染特征及治理模式分析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D]. 刘娜. 内蒙古大学, 2015(12)
  • [8]呼和浩特市再生水水质动态及滴灌堵塞效应分析[D]. 张志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3)
  • [9]城市中水回用技术分析与发展 ——以大路煤化工基地为实例研究[D]. 韩云清. 内蒙古大学, 2011(10)
  • [10]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模式研究[D]. 杨永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标签:;  ;  ;  ;  ;  

呼和浩特市开展废水农灌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