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首家防水专业市场开业

广州首家防水专业市场开业

一、广州首家防水专业市场开业(论文文献综述)

赖世贤[1](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鞠斐[2](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周莹[3](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周晓娟[4](2019)在《美国建筑师在近代中国的医院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医院建筑是指供医疗、护理病人之用的公共建筑。西方医院的起源和发展与宗教关系甚为密切,中世纪以前的医院主要以庙宇形式存在,中世纪主要是修道院医院,中世纪以后新教兴起,修道院医院受到冲击,世俗医院得到发展,18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医院发展成为医学技术的中心,医院建筑功能渐趋完善。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医院与近代西方的医院大相径庭,西医医院在中国的发展最初是以“移植”西方经验为基础,医院的设计者以西方医学传教士与外国建筑师为主。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教会在华医学传教活动的开展,大量西医医院在中国建立,从而将西医医院建筑这一类型建筑引入中国,西医医疗体系和医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国传统医疗空间格局和医患关系的转型起到决定性作用,促发了近代西医医院建筑在中国的发展。而美国医学传教士在西医医院建筑引入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期美国建筑师的介入又推动了近代中国医院建筑设计的专业化。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由美国医学传教士和建筑师设计的近代医院建筑案例,在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以医院建筑设计主体为切入点,探讨以美国医学传教士和建筑师为设计主体的两个时期医院建筑设计特点,着重对医院建筑的选址、总体布局、平面功能空间特点、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分析。梳理美国教会医学传教及引入西医医院的历史,对美国医学传教士与早期教会医院建筑设计、美国建筑师的介入与医院建筑的专业化以及医院建筑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厘清了美国建筑师开展中国近代医院建筑设计的许多历史事实,以及美国建筑师对中国医院建筑发展的贡献。

桂梓期[5](2019)在《广州地区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商业综合体是城市急速发展产生的功能复合型建筑,它能最高效的利用土地并实现城市价值的最大化。在当今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以其丰富多变的空间形态,扮演着商业空间和城市空间协调者的角色,它不仅是商业综合体各种复合功能之间的粘合剂,也是商业环境氛围营造的催化剂,同时,它更是城市市民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本论文从中外研究理论、城市背景下的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特征与职能、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形态类型分析、实际案例研究与设计策略、创作实践与发展展望五个方面逐层深入,对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的设计问题进行多方位剖析。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相关研究概念的缘起和发展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三章基于城市背景,对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对城市的作用、空间特征和空间职能进行研究分析;第四章通过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形态类型分析整理出相关空间类型概念和具体的空间表达形式;第五章通过调研广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商业综合体案例,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得出广州地区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的设计特点和原则,并总结出相应的设计策略;最后一章简介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的创作实践,并提出对广州地区未来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设计的展望。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广州地区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的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俞潮韵[6](2019)在《第三场所理念下城市青年旅舍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青年旅舍的发展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如今已成为众多青年出游的入住首选。青年旅舍创立的初衷是提倡文化交流,社会责任,实践环保,爱护大自然,自助及助人以及简朴而高素质生活。然而中国大城市中很多青年旅舍设施陈旧,内部缺乏私人活动和储藏空间,仅仅为住客提供了一张床位;或是活动单一,举办的活动层次和质量不高,失去了青年旅舍创办的初衷。与此同时,近年来许多城市青年旅舍的住客类型已经由短期出游群体发展为以工作、学习、旅行等不同需求构成的混合群体,这些群体前往青年旅舍的目的不单是住宿,而是将旅舍作为一个可供休闲娱乐、工作学习甚至长租的多功能场所。然而目前大部分城市青年旅舍的目标群体依旧是旅行者,对于青年旅舍的学术研究大多也只是停留在―如何为旅客群体服务‖的层面,很少探讨青年旅舍为大城市青年群体及社区居民服务的问题。在生活节奏紧张的现代社会,城市中的青年群体以及社区居民往往需要平等、无上下级意识以及释放自我的场所,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将这类不同于家和办公地点并且可供人娱乐、休闲与交流的场所称之为第三场所。本论文根据城市化背景下城市青年群体的居住需求,提出―第三场所‖背景下适合城市青年人以及社区生活的青年旅舍的更新模式,并通过国内外优秀案例的介绍,探讨青年旅舍发展和更新的新思路,总结出青年旅舍更新设计的手法和策略。

史煜[7](2019)在《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鸦片战争遭遇西方武力冲击,中国渐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延续千年的传统建筑体系从沿海至内陆城市渐次发生近现代化演变。西安作为中国内陆传统城市典型代表与华夏文化生发繁荣之地,经历了20世纪来持续变革求新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在取得城市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因明城区大片历史街区建筑消失与城市记忆难以承续的现状。在当前中国城市建设从经济指标“量”的扩张转向历史文化与环境生态“质”的彰显之际,学界对西安都城时代的关注逐步转向对城市近现代发展变迁的研究。鉴于建筑是城市最基本的物质组成,本文选择以20世纪来西安明城区不同时段所生发新建筑作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具体产物,以西安从传统向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历史为线索,利用影像文本“客观纪实性”功能再现建筑形态特征,呈现与解析明城区建筑演进历程,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以及再塑古城历史文化风貌的探索实践提供借鉴。首先,立足影像与建筑文化研究方向,将建筑影像与历史文本相结合作为还原城市记忆的基本载体,在以人为主体、建筑为客体所形成的城市记忆框架中,以西安明城区建筑发展历史为线索,搜集整合20世纪来(1900-2010)不同历史时期典型的建筑影像文本,将其置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时空背景中进行分期、分类及演变研究。其次,以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与历史地理学等学科在西安城市建筑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参照,将清末(1900-1911)、民国(1912-1949)与共和国(1949-2010)三个典型时期建筑影像文本进行分类对比,以“图文”互证方式还原西安明城区建筑发展演变历程,借助图像学与现象学等研究方法进行解读,揭示演变特征、规律及综合动因。再次,利用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五要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地标)作为体验与认知城市的一种方法,对应分析20世纪不同时段西安城市代表性建筑,尝试还原与建构近现代西安城市记忆。近现代西安传统建筑是顺应时代发展与社会现实需求,从“模仿搬用”到“选择吸收”西方先进建筑形式与技术的演进历程,展现了不同历史阶段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主体审美与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传统建筑体系融合西方文化不断做出权衡与选择的实践过程。以城市记忆的“整体性、时代性、延续性与建构性”为原则,对20世纪以来西安明城区建筑状况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1)“体用”原则上中西“折衷”建筑特征的延续性在西安城市近现代化转型历程中,城市发展渐从传统社会的闭守走向近现代的开放,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体”对西方建筑形式、材料、结构等因素“用”的基础上,传统建筑主体地位逐步被削弱而日趋式微。是在政治与军事因素主导下,从清末“洋风”模仿建筑到民国以不同程度的中西“折衷”特征为主、兼有少量几何形式特征工业化建筑,经历共和国初期“苏化”因素影响,又从单一国家性建筑逐步走向现代化探索与多元化发展历程,建筑是“自上而下”非自然发展路径,以“局部-整体-简化-创新”不同程度中西“折衷”建筑特征的渐变为其发展规律。(2)传统建筑文化承续及创新的矛盾性与表面性作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西北区域重镇与传统内陆城市,近代“洋风”模仿、中西“折衷”建筑到建国10周年经典的“传统”复兴建筑,在改革开放后1990-2010年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以房地产商业开发与以旧城拆迁改造为手段的城市化建设,带来明城区商业化、功能化的大尺度的现代建筑在明城墙内外无序耸立,因其与西安历史文化缺乏关联而影响古城整体建筑风貌。近年来,西安明城区依旧以在建筑上附加传统元素与佩戴仿古头饰屋顶作为体现古都风貌的手法,令人深感传统建筑传承与创新层面缺乏文化关联呈现出的矛盾心态与形式的表面性。(3)城市建筑演变缺乏历史文化承续性与整体观伴随20世纪以来西安城市建筑特征近现代化演变历程,西安明城区多数历史街区风貌逐步被科技文明所打造的功能化、商业化与符号化的新建筑所替代与消解,建筑景观的汰换更新导致历史特色被抹除失去城市记忆载体,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在加速城市记忆的缺失,不利于获得古城西安作为精神家园应有的历史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基于城市记忆与建筑影像的互动同构关系再现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历程,省察急躁功利的赶超式与风貌式城市建设行为,汲取东西方城市近现代化发展正反经验,以期在健全城市建设评估与民众参与的监督管控机制,重拾城市文化自信、再塑城市历史风貌,将西安建成生态宜居的家园,肩负起“国家文化形象”的城市职能与使命。

胡凯雯[8](2018)在《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7)建筑文化遗产评价与评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了 40年,这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转折带来的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飞速发展,也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全新的面貌。其中改革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值得中华民族深思。期间许多建设成就与标志性景观都是国家与人民精神的载体,深入挖掘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7年)有代表性的建成物,将其中承载了特殊价值与珍贵信息的建筑文化遗产筛选出来,作为改革开放初期历史的物质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基于广州市是千年商都,拥有对外开放的秉性,又是自古以来的改革维新思想策源地,所以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其中的建成物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色与精神,因此笔者以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的建筑及景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文物、文化遗产、建筑遗产等概念后,界定了改革开放初期建筑文化遗产的概念。通过梳理广州的城市特点、重要发展周期,提出了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建筑文化遗产的初选原则:设计或建成于1978-1987年间,以岭南建筑学派为主的设计者或团队设计的,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市作为中国面向世界商业贸易的窗口,在接待、展示等需求下、在现代建筑创作思想的影响下建设的保存较完好的建筑物或文化景观。在初选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岭南学派建筑师当期的代表作和体现改革开放初期建筑创作思想的作品两条线索,划定了共30个建筑作品的初始名录。依据名录对建筑展开详细调研,通过对文章、书籍中的图片、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对9位专家有针对性的访谈,笔者重新梳理了初始名录中30个建筑作品的建设背景、设计团队、创作历程、照片、图纸及改扩建情况,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较详实。通过调研力求全面分析各建筑作品在改革开放初期产生的影响,挖掘其各方面蕴含的价值,为评价奠定基础。评价研究中,采用了国内外普遍认同的综合性评价方法:依据认定标准的评价方法和构建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通过分析国内外的认定标准,确定了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建筑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然后分析统计了 35个既有体系中的各级指标,筛选频率较高的指标项,综合实际建立了改革开放初期建筑文化遗产指标体系,经专家打分确定指标权重后得到各建筑的综合评价结果。评选研究中,为了评选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建议名单,基于改革开放初期建筑文化遗产的特殊性,笔者分析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和深圳市历史建筑名录中对现代建筑评选的侧重点,提出特殊性原则的评选方法,即将建筑放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阶段的时代背景中,若建筑在此期间的某方面产生了特殊影响、占据了特殊的地位、代表了当时某种特殊的精神、突出的特殊价值或其他特殊性将被列入名单。由此提出建议名单及入选理由,结合它们保存较好的建筑现状,提出对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这批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文化遗产需要重点宣传展示等六项保护思路。

周婧[9](2014)在《“中国式”奥特莱斯成长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零售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传统百货积极寻找市场发展的突破口和利润的增长点,Outlets折扣店也就在这一竞争环境下应运而生。国家商务部于2004年开始实施新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将零售业态明确划分为17种,作为新型业态的厂家直销中心名列其中。本文从国内外Outlets发展的情况开始,运用市场营销中的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和消费者行为和战略管理中的行业环境分析理论,并以北京燕莎、上海青浦、广东天河城百货、宁波江北奥特莱斯店为案例,对目前国内奥特莱斯的发展优势、现状、特点、发展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讨探讨国内奥特莱斯经营的成功之处和存在问题,同时结合OULETS这一新兴的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王超[10](2011)在《基于多目标平衡的商业综合体营建体系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居住、商业、办公、酒店等多种功能在商业综合体中交叉组合,各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促动,共同作用使商业综合体成为一种高效率的复合型地产。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角度出发,综合体作为商业地产的典型代表能够满足城市建设的新要求,并逐渐演变成城市社会发展的主要开发模式。同时,社会实际的需要,大量集中的人口,不仅给商业综合体在城市中心的建设提出了客观要求,而且为商业综合体的发展提供了持久的支持力。本课题研究的商业综合体多目标平衡机制,首先建立在市场信息充分的前提下,对于商业综合体项目的信息,包括规范及政策的影响、商业性能信息、成本信息等因素进行充分的了解,熟知各目标的影响因素,然后进一步开始对多目标的平衡进行评价,对商业综合体的决策提供有效建议。在了解目标影响因素后,利用AHP层次分析法,针对需求的不同,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判断,确定影响因素对目标的影响以及影响的权重。该过程能够较为清晰的掌握对目标影响很大的元素,进行特别关注,对目标影响较小的元素进行优化处理。整体上,就是将各影响因素与综合体所要达到的目标相联系,充分全面的概括目标所受到的影响限制以及影响大小。最后目标平衡机制对于提供决策参考的作用在于根据各目标所受到的影响因素,由多目标平衡机制,分析达成此目标的各影响因素对其他目标的影响,对于相互促进的目标尽量促成实施,对于产生矛盾的目标则根据影响权重分析,采取目标之间的相互妥协,或者舍弃某些不重要目标,突出重要的方面。研究表明,市场信息越充分,影响因素的多少以及权重了解的越全面,商业综合体的整体定位以及着重突出的特色越清晰,目标平衡机制发挥的作用就越明显,对于决策者就能提供越多有价值建议。本项目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一,建立多目标的矩阵式平衡理论模式;二,针对商业地产的平衡机制以及AHP方法的运用;三,商业综合体多功能空间组合的设计方法;四,基于国内最新商业地产全过程的实证研究。本项目交叉引用各学科理论知识,分析了综合体项目各建设目标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实际工程案例,综合分析中多目标平衡机制在商业综合体中的应用与影响。

二、广州首家防水专业市场开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首家防水专业市场开业(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选题的依据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一)什么是工业化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一)综合性研究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一)时间的界定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第三节 技术之“变”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二)派遣留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第三节 技术之“践”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第三节 技术之“革”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结论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4)美国建筑师在近代中国的医院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范畴与研究对象
        1.2.1 研究范畴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近代医院建筑研究现状
        1.3.2 近代在华美国建筑师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医学传教与近代西医医院的引入
    2.1 中国传统医疗与建筑
        2.1.1 中国传统中医
        2.1.2 公医与私医
        2.1.3 中国古代的医疗建筑
    2.2 西方医学与医疗建筑的发展
        2.2.1 宗教活动中心作为医院
        2.2.2 医院作为贫民院
        2.2.3 医院作为临终者之家
        2.2.4 医院作为医学技术的中心
    2.3 近代在华基督教会与医学传教
        2.3.1 医学传教运动的形成
        2.3.2 中华医学传教会的成立
    2.4 美国基督教会与医学传教
        2.4.1 美国在华传教运动概况
        2.4.2 系统化与机构化的传教活动
        2.4.3 美国基督教医学传教及建筑活动的开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医学传教士与早期教会医院的设计
    3.1 早期西医医院选址
        3.1.1 从租赁民房到善择基址
        3.1.2 传教基地与医院建设
    3.2 医学传教士与医院建筑设计
        3.2.1 总平面布局
        3.2.2 医院建筑设计
    3.3 专门医院的设立与设计
        3.3.1 麻风病院
        3.3.2 精神病院
        3.3.3 妇孺医院
    3.4 医学教育与教学医院
        3.4.1 教会医学教育的兴起
        3.4.2 教学医院的发展
        3.4.3 夏葛女医学堂与附属柔济医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建筑师的介入与医院建筑的专业化
    4.1 建筑师的到来
        4.1.1 教会建筑师
        4.1.2 教会建筑事务所
        4.1.3 非教会建筑师
    4.2 集中式布局——一种新的医院布局模式
        4.2.1 集中式布局的成因与特点
        4.2.2 早期集中式布局医院
    4.3 建筑师与集中式布局的早期设计
        4.3.1 “门诊——病房”模式
        4.3.2 性别与空间
        4.3.3 护理单元的运用
    4.4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示范性设计
        4.4.1 寻求合适的建筑师
        4.4.2 总体规划设计
        4.4.3 建造技术与设备
    4.5 集中式布局在中国的定型化
    4.6 现代建造技术在近代医院建筑中的运用
        4.6.1 新材料、新结构在医疗建筑中的应用
        4.6.2 建筑应用技术在医疗建筑中的使用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医院建筑风格的探索
    5.1 西洋式建筑风格
        5.1.1 殖民地外廊式
        5.1.2 向正规样式的过渡
    5.2 西方古典主义风格
        5.2.1 正规样式的应用
        5.2.2 仿美国式
    5.3 中国传统风格的探索
        5.3.1 地方风格的运用
        5.3.2 中西合璧
        5.3.3 中国古典建筑复兴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参与在华医院建筑设计的部分美国建筑师简介
附录二 近代中国的美国医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广州地区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
    1.2 研究的相关概念
        1.2.1 商业综合体
        1.2.2 中介空间
        1.2.3 空间形态
        1.2.4 模糊性
    1.3 研究范畴和区域选择
        1.3.1 研究范畴的确定
        1.3.2 研究区域的选择
    1.4 文献综述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研究方法
        1.6.1 系统的方法
        1.6.2 矛盾分析法
        1.6.3 比较的方法
        1.6.4 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缘起和发展
    2.1 现代城市商业空间的缘起和发展
        2.1.1 中外古代传统商业空间的发展历程
        2.1.2 近现代商业空间的发展历程
        2.1.3 广州地区商业的发展历程
    2.2 商业综合体的缘起和发展
    2.3 中介空间的缘起和发展
        2.3.1 中介的概念和特征
        2.3.2 中国传统哲学观与中介空间
        2.3.3 西方城市传统思维与中介空间
第3章 城市背景下的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特征与职能
    3.1 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对城市的作用分析
        3.1.1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补充作用
        3.1.2 对城市零散空间的整合作用
        3.1.3 对城市景观空间的延续作用
        3.1.4 对“巨构化”城市空间的消解作用
        3.1.5 对城市衰落空间的激活作用
    3.2 城市背景下的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特征
        3.2.1 层次性
        3.2.2 开放性
        3.2.3 体验性
        3.2.4 多义性
    3.3 城市背景下的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职能
        3.3.1 商业职能
        3.3.2 交通职能
        3.3.3 社会职能
        3.3.4 景观职能
        3.3.5 文化职能
第4章 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形态类型分析
    4.1 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的组织结构与特征
    4.2 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中人的行为分析
        4.2.1 中介空间中人的行为特征与方式
        4.2.2 中介空间中人的行为类型
        4.2.3 中介空间与行为的关系
        4.2.3.1 空间尺度和比例与人的行为
        4.2.3.2 空间序列与人的行为
        4.2.3.3 空间动线与人的行为
        4.2.3.4 空间主题和风格与人的行为
        4.2.3.5 空间界面感官环境设计与人的行为
    4.3 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的构成类型
        4.3.1 外向型中介空间
        4.3.1.1 广场空间
        4.3.1.2 户外步行街空间
        4.3.1.3 开敞式中庭空间
        4.3.1.4 架空空间
        4.3.1.5 构架与天桥空间
        4.3.2 内向型中介空间
        4.3.2.1 边庭空间
        4.3.2.2 屋顶空间
第5章 广州地区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比较分析与设计策略
    5.1 广州地区商业发展的特征和现状
        5.1.1 广州地区现代商圈发展现状分析
        5.1.2 广州地区商业建筑特征分析
    5.2 广州地区商业综合体案例选择与调查
    5.3 案例之中介空间比较分析
        5.3.1 外向型中介空间比较分析
        5.3.1.1 广场空间比较分析
        5.3.1.2 户外步行空间比较分析
        5.3.1.3 开敞式中庭空间比较分析
        5.3.1.4 架空空间比较分析
        5.3.1.5 构架与天桥空间比较分析
        5.3.2 内向型中介空间比较分析
        5.3.2.1 边庭空间比较分析
        5.3.2.2 屋顶空间比较分析
    5.4 广州地区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设计总结
        5.4.1 设计特点总结
        5.4.2 存在的局限
    5.5 广州地区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设计策略
        5.5.1 空间功能
        5.5.2 空间尺度与比例
        5.5.3 空间序列
        5.5.4 空间造型
        5.5.5 空间主题与风格
        5.5.6 空间色彩
        5.5.7 空间地域性
        5.5.8 公共服务设施
第6章 创作实践与发展展望
    6.1 创作实践——广州市广钢未来新城综合体设计
    6.2 广州地区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发展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6)第三场所理念下城市青年旅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城市流动人口与人口流动
        1.1.2 城市工作青年居住新需求
        1.1.3 青年旅舍的转型及其优势
        1.1.4 社区关系陌生化与共同话题缺失
        1.1.5 非正式的公共生活与需求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对象及其内容
        1.4.1 青年群体
        1.4.2 青年旅舍
        1.4.3 社区
        1.4.4 第三场所
    1.5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城市青年群体及城市青年旅舍概况
    2.1 城市青年群体特点与居住现状
        2.1.1 心理特点
        2.1.2 消费特点
        2.1.3 居住模式
        2.1.4 居住需求
    2.2 青旅适用人群及居住需求调查
        2.2.1 入住群体
        2.2.2 入住动机
        2.2.3 住客需求
        2.2.4 住后评价
    2.3 城市青年旅舍现存问题
        2.3.1 内部问题
        2.3.2 外部制约
    2.4 第三场所理念融入青年旅舍的可行性
        2.4.1 理论基础
        2.4.2 现实因素
        2.4.3 营造原则
        2.4.4 空间利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第三场所理念下城市青年旅舍外部空间设计
    3.1 城市青年旅舍外部空间的人群行为特征
        3.1.1 围聚活动设施
        3.1.2 倾向边界空间
        3.1.3 青睐私密区域
    3.2 城市青年旅舍外部空间设计策略
        3.2.1 驻足停留
        3.2.2 依靠支撑
        3.2.3 向心边界
        3.2.4 隐秘区域
    3.3 场地面积
        3.3.1 紧凑型
        3.3.2 适宜型
        3.3.3 开敞型
        3.3.4 青年旅舍作为第三场所的场地设计小结
    3.4 场地要素
    3.5 附近道路因素
        3.5.1 马路宽度对步行影响
        3.5.2 车行道路宽度对旅舍的可达性影响
        3.5.3 人行道路宽度对旅舍的可达性影响
        3.5.4 周边不利因素对旅舍的可达性影响
        3.5.5 附近道路因素对青年旅舍作为第三场所的影响小结
    3.6 围合方式
        3.6.1 自身的形体围合
        3.6.2 与周边建筑围合
        3.6.3 与周边道路围合
        3.6.4 青年旅舍作为第三场所的围合方式设计手法小结
    3.7 入口方式
        3.7.1 直入型入口
        3.7.2 隐藏型入口
        3.7.3 灰空间入口
        3.7.4 从新加入体块中进入型入口
        3.7.5 穿过可停留的室内过渡空间型入口
        3.7.6 青年旅舍作为第三场所入口空间设计手法小结
    3.8 表皮表现
        3.8.1 地域性表皮
        3.8.2 一体化表皮
        3.8.3 混合型表皮
        3.8.4 青年旅舍作为第三场所的表皮选择小结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第三场所理念下城市青年旅舍内部空间设计
    4.1 城市青年旅舍内部空间的人群心理需求
        4.1.1 开放私密
        4.1.2 情感慰藉
        4.1.3 交友陪伴
        4.1.4 自我提升
    4.2 内部空间功能类型
    4.3 城市青年旅舍内部空间设计策略——以北京Wohkoon者行孙国际青年旅舍为例
        4.3.1 提高视觉向心
        4.3.2 消除冗长走廊
        4.3.3 保证视线通透
        4.3.4 前台服务全局
        4.3.5 空间类型多样
        4.3.6 合理流线布局
        4.3.7 有可依靠界面
    4.4 城市青年旅舍的平面设计分析
        4.4.1 单廊式
        4.4.2 多廊式
        4.4.3 环廊式
        4.4.4 以大厅组织功能式
        4.4.5 青年旅舍平面设计手法小结
    4.5 多层城市青年旅舍的竖向空间设计分析
        4.5.1 中庭式
        4.5.2 交通空间式
        4.5.3 多层式
        4.5.4 青年旅舍空间设计手法小结
    4.6 城市青年旅舍住宿空间的设计分析
        4.6.1 设计原则与目的
        4.6.2 住宿空间的分类
        4.6.3 盥洗空间相对住宿空间布局
        4.6.4 住宿空间细部设施
        4.6.5 青年旅舍住宿空间设计手法小结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第三场所理念下城市青年旅舍发展趋势及设计策略
    5.1 居住+学习一体的生活综合体
        5.1.1 地理位置
        5.1.2 空间简介
        5.1.3 活动简介
    5.2 居住+工作一体的生活综合体
        5.2.1 地理位置
        5.2.2 空间简介
    5.3 社区客厅与自我提升
    5.4 品牌化与连锁化
    5.5 标识与设计精细化
    5.6 注重色彩搭配与灯光设计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国内青年旅舍调研列表

(7)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西安城市建筑近现代演发
        1.1.2 近代西安影像文本的生发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研究现状
        1.3.1 近现代西安城市建筑研究
        1.3.2 近现代西安城市及建筑影像
        1.3.3 城市记忆的研究与实践
    1.4 研究对象界定
        1.4.1 研究时间界定:1900-2010年
        1.4.2 研究空间界定:以西安明城区为空间界限
        1.4.3 研究对象界定:20 世纪以来西安明城区所生发新建筑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2 “建筑影像-城市意象-城市记忆”的逻辑关联
    2.1 建筑影像:城市记忆的载体
        2.1.1 影像的内涵及其特征
        2.1.2 影像文本的阐释
        2.1.3 影像文本的选择
        2.1.4 影像文本的价值
    2.2 城市意象:显现的城市记忆
        2.2.1 意象的概念及特征
        2.2.2 城市意象要素的应用
        2.2.3 城市意象理论的探索
        2.2.4 城市意象理论的借鉴
    2.3 城市记忆:内化的城市意象
        2.3.1 记忆的概念及其特征
        2.3.2 城市记忆三要素及其建构
        2.3.3 城市记忆的所指及特征
        2.3.4 城市记忆的保存与延续
    2.4 “建筑影像-城市意象-城市记忆”的互动生成结构
    2.5 小结
3 清末西安“洋风”模仿建筑的生发(1900-1911)
    3.1 西北重镇的历史机遇
        3.1.1 “两宫西狩”与清末新政发布之地
        3.1.2 清末西安影像文本的生发
        3.1.3 欧美及日本人眼中的西安
    3.2 “洋风”模仿建筑的生发
        3.2.1 教会建筑“洋风”的先导
        3.2.2 洋务军事工业的创立
        3.2.3 城墙城门建筑与行宫内的“洋风”
    3.3 内陆传统城市地域风貌
        3.3.1 坚固的城防体系
        3.3.2 严整的空间布局
        3.3.3 延续的建筑风貌
    3.4 公共建筑近代化萌芽
        3.4.1 近代城市功能的增加
        3.4.2 近代文教建筑的创设
        3.4.3 近代寺观建筑的衰落
    3.5 小结
4 民国西安“中西折衷”建筑的创发(1912-1949)
    4.1 国内外战争期间:短暂而有限的城市发展
        4.1.1 持续的战火饥荒与“陪都”西京建设
        4.1.2 城市生活与建筑影像的丰富
        4.1.3 “洋风”模仿到“中西折衷”建筑
    4.2 北洋政府时期:持续的灾乱致使城市发展滞缓(1912-1926)
        4.2.1 战争对城市的影响
        4.2.2 公共建筑的初创
        4.2.3 医疗建筑的建立
        4.2.4 文教建筑的近代化发展
    4.3 南京政府时期:“陪都”西京建设促进经济繁荣(1927-1945)
        4.3.1 开发西北与“西京”建设
        4.3.2 市政交通建筑的发展
        4.3.3 军工商业建筑的初创
        4.3.4 文教建筑持续发展
    4.4 国内外战争频发:动荡变局导致城市发展衰败(1945-1949)
        4.4.1 抗战时期城市遭受重创
        4.4.2 战后城市发展快速萧条
        4.4.3 建筑行业发展走向衰落
    4.5 小结
5 共和国西安建筑现代化的探索实践(1949-2010)
    5.1 共和国时期的城市建设环境
        5.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风貌
        5.1.2 城市建筑的阶段性发展
        5.1.3 影像文本从政治化到多元
    5.2 工业化建设时期:“生产型”城市建筑的发展(1949-1978)
        5.2.1 经济恢复期与“一五”期间的建筑成就(1949-1957)
        5.2.2 大调整时期城市建设萎缩(1958-1966)
        5.2.3 文革与“三线”建设时期城市建设停滞(1966-1978)
    5.3 市场经济转型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城市建筑增长(1978-1999)
        5.3.1 改革开放时期建筑渐趋起步(1978-1989)
        5.3.2 “旧城拆迁改造”时期建筑的突变(1990-1999)
        5.3.3 城市化加速时期明城区建筑的杂糅(2000-2010)
    5.4 小结
6 西安城市建筑近现代化演进分析(1900-2010)
    6.1 农业经济背景下建筑近代化的布局与特征
        6.1.1 “洋风”模仿搬用时期的建筑(1900-1911)
        6.1.2 “传统”革新求变时期的建筑(1912-1931)
        6.1.3 “现代”初创繁荣时期的建筑(1932-1945)
        6.1.4 战争导致发展停滞时期的建筑(1945-1949)
    6.2 建筑近代化的演进规律与动因
        6.2.1 新建筑布局与发展规律
        6.2.2 新建筑演进的综合动因
    6.3 计划经济背景下建筑现代化的布局与特征(1949-1978)
        6.3.1 “苏化”时期“社会主义民族形式”的建筑(1949-1957)
        6.3.2 大调整时期“新的民族形式”的建筑(1958-1966)
        6.3.3 文革与“三线”建设时期的建筑(1966-1978)
    6.4 市场化与“旧城改造”背景下建筑的布局与特征(1978-2010)
        6.4.1 改革开放初期全面复苏的建筑(1978-1989)
        6.4.2 经济转型时期去旧布新的建筑(1990-1999)
        6.4.3 城建加速时期国际化多元化建筑(2000-2010)
    6.5 建筑现代化的演进规律与动因
        6.5.1 新建筑布局与发展规律
        6.5.2 新建筑演进的综合社会动因
        6.5.3 新建筑演进的影响因素
    6.6 小结
7 20 世纪西安城市建筑演进的文化反思
    7.1 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探索历程
        7.1.1 政治军事因素的主导
        7.1.2 地域交通因素的制约
        7.1.3 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
        7.1.4 文化观念因素的转变
        7.1.5 城市建设管控与监督机制的不力
    7.2 近现代城市建筑文化的省视
        7.2.1 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景观的异化
        7.2.2 国际化大都市与再塑国家文化形象
        7.2.3 对21 世纪城市发展的展望
    7.3 小结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7)建筑文化遗产评价与评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目的与必要性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相关综述研究
        1.3.2 现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初选原则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文物
        2.1.2 文化遗产
        2.1.3 建筑遗产
        2.1.4 改革开放初期遗产概念界定
    2.2 广州市城市特点
        2.2.1 千年商都
        2.2.2 改革变新策源地
    2.3 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建设历程及历史意义
        2.3.1 建设历程
        2.3.2 历史意义
    2.4 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建筑文化遗产初选原则
    2.5 小结
第三章 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建筑文化遗存初步调研
    3.1 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建筑文化遗存初始名录收集
        3.1.1 线索一:岭南学派建筑师1978-1987年的代表作品
        3.1.2 线索二:其他体现改革开放初期时代特色及创作思想作品
        3.1.3 初始名录的划定
    3.2 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建筑文化遗存调研
        3.2.1 基于岭南地域特色传承与创新的作品调研
        3.2.2 基于改革开放新需求的作品调研
    3.3 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建筑文化遗存总结
        3.3.1 改革开放时代特色总结
        3.3.2 建筑师创新思维的影响总结
        3.3.3 建筑现状特点总结
    3.4 小结
第四章 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建筑文化遗产评价与评选
    4.1 国内外普遍认同的综合性评价
        4.1.1 依据认定标准的评价方法
        4.1.2 构建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
    4.2 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建筑文化遗产评选——以特殊性为原则
        4.2.1 专家建议
        4.2.2 特殊性原则评选依据及概念界定
        4.2.3 评选系统
        4.2.4 评选方法
        4.2.5 评选名录及入选理由分析
        4.2.6 保护思路
    4.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不足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中国式”奥特莱斯成长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奥特莱斯业态的概念及其历史演变
    2.1 奥特莱斯的基本内涵
        2.1.1 奥特莱斯定义的探析
        2.1.2 零售式的奥特莱斯店
    2.2 奥特莱斯的起源
        2.2.1 奥特莱斯发祥地
        2.2.2 来自阿方德创意的启示
    2.3 奥特莱斯的发展阶段
3 奥特莱斯的基本业态特征及其表现
    3.1 奥特莱斯的核心—品牌度高
    3.2 奥特莱斯的优势--折扣机制
    3.3 奥特莱斯的建筑风格—视觉享受
    3.4 奥特莱斯的选址及购物环境—方便舒适
4 奥特莱斯在国外和国内的不同模式分析
    4.1 美国奥特莱斯模式分析
        4.1.1 国际一线品牌汇集,折扣商品多
        4.1.2 折扣优惠大
        4.1.3 规划合理配套齐全
        4.1.4 经营公司渐趋集中
        4.1.5 业态异化更加明显
    4.2 国内奥特莱斯模式分析
        4.2.1 国际一线品牌和折扣商品少
        4.2.2 折扣优惠较少
        4.2.3 选址过于集中
        4.2.4 建筑形态主要两种
        4.2.5 以本地区消费者为主
5 奥特莱斯在国内成功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5.1 奥特莱斯成功的条件
        5.1.1 品牌厂商的支持
        5.1.2 市场环境的支持
        5.1.3 消费者的支持
    5.2 我国奥特莱斯发展的有利影响因素
        5.2.1 中等收入人群的崛起
        5.2.2 城市多中心发展带动
        5.2.3 高端品牌迅猛扩张
        5.2.4 消费者品牌意识提升
        5.2.5 城市交通快速发展
    5.3 国内两家知名奥特莱斯项目的成功因素分析
        5.3.1 北京燕莎奥特莱斯项目的成功因素分析
        5.3.2 上海青浦奥特莱斯项目的成功因素分析
6 “中国式”奥特莱斯的重点案例分析
    6.1 广州天河城奥特莱斯经营案例
        6.1.1 广州天河城百货奥特莱斯的发展历史
        6.1.2 广州天河城百货奥特莱斯的经营特点
        6.1.3 天河城奥特莱斯的存在不足之处
        6.1.4 天河城百货奥特莱斯在广州地区面临的市场危机
        6.1.5 天河城奥特莱斯未来发展对策
    6.2 “中国式”奥特莱斯在国内发展失败案例的缩影——宁波江北奥特莱斯的经营分析
        6.2.1 位置交通
        6.2.2 总体规划及经营情况
    6.3 奥特莱斯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6.3.1 国内奥特莱斯发展现状
        6.3.2 存在问题
7 中国式奥特莱斯的发展对策
    7.1 开发商的对策
    7.2 经营者的对策
        7.2.1 连锁经营
        7.2.2 多业态联动发展,提升购物环境
        7.2.3 加强品牌管理,进行标准化的运作
        7.2.4 强强联手,加强合作
    7.3 政府的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多目标平衡的商业综合体营建体系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序言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缘起
        1.1.2 商业地产爆发式增长的多层面背景
        1.1.3 商业综合体——城市职能高度集中化的物质载体
    1.2 以往研究
        1.2.1 不同视角的商业综合体设计研究
        1.2.2 对已有研究的综述
        1.2.3 问题思考与研究定位
        1.2.4 存在的难点
    1.3 研究方法与途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策略
        1.3.4 论文的创新点
2 商业综合体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2.1 现代商业综合体的兴起与发展
        2.1.1 现代商业综合体的兴起
        2.1.2 现代商业综合体的发展
        2.1.3 现代商业综合体建设主要观点
    2.2 国内商业综合体的发展现状
        2.2.1 我国商业地产主要发展过程
        2.2.2 我国商业综合体发展的表现
        2.2.3 我国商业综合体发展的一些主要问题
    2.3 综合体相关研究理论
    2.4 近期及未来商业综合体的演化趋势
    2.5 国内商业综合体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总结
    2.6 小结
3 商业综合体多目标平衡理论建构与解析
    3.1 多目标平衡理论基础来源与建构
    3.2 基本目标——基于长期持有物业的生意体系
        3.2.1 商业回报构成因素
        3.2.2 最优化回报率研究
    3.3 财务目标——基于成本优化控制的管控体系
        3.3.1 成本的主要构成
        3.3.2 成本控制对项目多方影响率分析
        3.3.3 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3.4 商业目标——基于招商与营运的综合商业管理体系
        3.4.1 招商推广的策略与设计互动研究
        3.4.2 营运与物业管理对设计和施工的功能性要求
    3.5 设计目标——基于多功能与复杂空间网络的建筑体系
        3.5.1 复合空间的演化
        3.5.2 子空间的相互关联
        3.5.3 建筑、交通与景观的一体化设计
        3.5.4 建筑与空间组合研究
        3.5.5 设计规范与超限系统化论证评估
    3.6 环境目标——基于绿色节能技术的营造体系
        3.6.1 绿色建筑的产生及发展
        3.6.2 绿色综合体的机电设备
        3.6.3 绿色综合体的建筑材料与构造
    3.7 工程目标——基于时间进度与安全施工的施工体系
        3.7.1 综合体项目的拆迁、清租对工期与施工的影响
        3.7.2 工期规划技术与施工质量控制技术
        3.7.3 安全施工管理
    3.8 商业综合体规划多目标平衡综合评价
        3.8.1 商业综合体项目主要评价方法及理论
        3.8.2 商业综合体项目主要评价指标
        3.8.3 商业综合体的评价体系
    3.9 AHP数学模型在多目标平衡评价体系中的运用
        3.9.1 AHP理论与方法来源
        3.9.2 AHP计算分析过程
        3.9.3 AHP实际案例应用分析
    3.10 小结
4 商业综合体规划的多目标平衡机制
    4.1 多目标相互关联性
        4.1.1 平衡机制的基本出发点——以商业回报为基础
        4.1.2 招商运营满足商业回报长远发展需求
        4.1.3 成本控制对建筑与施工体系的直接化限制作用
        4.1.4 建筑优化设计以提供优越的硬件设施条件
        4.1.5 绿色节能对综合体形象定位的增值作用
        4.1.6 施工体系与招商运营综合协调性关系
        4.1.7 各目标阶段的相互牵制性影响
    4.2 多目标的矩阵式相互影响的直接表现
        4.2.1 业态分布配比的合理性表现
        4.2.2 顾客购物休闲的舒适度评价
        4.2.3 各阶段目标完成状况的匹配度调查
        4.2.4 绿色环保建筑的体现与形象增值度反应
        4.2.5 AHP递阶层次结构多元化重组分析
    4.3 综合体规划平衡机制水平评价
        4.3.1 平衡机制水平评价目的
        4.3.2 多目标的矩阵式平衡理论评价策略
        4.3.3 评价方法与步骤
    4.4 综合体规划平衡机制的协同机制
        4.4.1 经济导向
        4.4.2 政策引导
        4.4.3 文化渗透
        4.4.4 规划与建筑设计制度建设
        4.4.5 综合体规划协同机制AHP分析
    4.5 商业综合体多目标平衡机制的影响
        4.5.1 城市新型概念的推广
        4.5.2 空间集聚与促动发展
        4.5.3 社会潮流的推动发展
    4.6 小结
5 建筑设计周期的若干目标平衡机制
    5.1 主力店规划与设计
        5.1.1 百货店建筑设计
        5.1.2 超市建筑设计
        5.1.3 影院建筑设计
        5.1.4 大型娱乐设施建筑设计
        5.1.5 次主力店建筑设计
        5.1.6 国际一线品牌旗舰店建筑设计
        5.1.7 餐饮建筑设计
    5.2 中庭规划与设计
    5.3 酒店及公寓规划与设计
    5.4 写字楼规划与设计
    5.5 地下车库规划与设计
    5.6 设备用房规划与设计
    5.7 住宅规划与设计
    5.8 AHP在建筑设计周多目标平衡体系的分析应用
    5.9 小结
6 商业综合体项目前期策划与后期配合
    6.1 项目策划与定位
    6.2 土地获取与前期概念规划
    6.3 政府的介入与顾问机构的介入
    6.4 拆迁、清租与工期规划
    6.5 建筑设计如何配合招商策略与推广策略
    6.6 设计变更与工程变更
    6.7 建筑设计如何配合销售策略与交付
    6.8 营运与维护过程中的使用后评估
    6.9 项目全流程AHP分析
    6.10 小结
7 结论
    7.1 多目标平衡的综合解析
    7.2 全寿命周期项目建设与运营反馈机制的关联性
    7.3 多目标平衡机制与其创新点的综合实现
参考文献
附录
索引
个人简历以及在读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广州首家防水专业市场开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2]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美国建筑师在近代中国的医院建筑设计研究[D]. 周晓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广州地区商业综合体中介空间研究[D]. 桂梓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第三场所理念下城市青年旅舍设计研究[D]. 俞潮韵. 湖南大学, 2019(07)
  • [7]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D]. 史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广州市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7)建筑文化遗产评价与评选研究[D]. 胡凯雯.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9]“中国式”奥特莱斯成长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周婧. 广东财经大学, 2014(02)
  • [10]基于多目标平衡的商业综合体营建体系及实证研究[D]. 王超. 浙江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广州首家防水专业市场开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