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退耕还湖”存在问题及对策初探

我县“退耕还湖”存在问题及对策初探

一、“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在我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李召军,刘亦文,胡飞,刘跃民,许静,林丹丹,李石柱[1](2019)在《江西省鄱阳湖区生态环境改造对血吸虫病控制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生态建设工程对血吸虫病的传播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鄱阳湖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生态建设一直未停止过,围湖造田、圩堤建设、高滩垦种、水利枢纽工程能够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和旅游开发则有利于血吸虫病传播。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加强血吸虫病传播的卫生学评估,因地适宜地采取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策略和措施,方能达到血吸虫病生态防治的效果。

刘易庄[2](2019)在《基于洞庭湖区整体二维数学模型的洪涝灾害模拟及防洪减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洞庭湖区位于荆江河段南岸,是中国遭受洪水最频繁及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且湖区内洪涝灾害形势日趋严峻;同时,在三峡运行后新的水文情势下,洞庭湖区面临着严峻的季节性缺水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洞庭湖区域的绿色生态发展。因此,如何解决洞庭湖区洪涝灾害问题及科学高效利用水资源,已成为河湖水动力学、防灾减灾以及流域综合治理等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为此,本文以洞庭湖区复杂河湖水网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以下研究:(1)以洞庭湖区近60年的水文资料为依据,通过分析“三口”、“四水”洪水期及枯水期水位流量变化和洞庭湖区降雨量变化规律,揭示了湖区水文情势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基于洞庭湖区水陆域地形数据,利用非结构化网格对湖区进行剖分,并采用有限体积法进行空间离散,首次构建了洞庭湖区水陆域整体二维数学模型。(2)数值模拟了湖泊萎缩情况下的湖区洪水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洪峰流量及洪峰水位随湖泊的萎缩而大幅增加,且洪峰流量及水位的对应达到时刻随着湖泊的萎缩而有所提前,因此若洞庭湖在当前湖泊面积(约2670km2)的基础上进一步萎缩,湖区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洪水灾害。(3)通过模拟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发现,不同蓄洪垸的平退对洞庭湖各湖区水位影响效果不同,平退共双茶垸对西洞庭及南洞庭西部水位影响较大;而平退钱粮湖垸及大通湖东垸对整个洞庭湖湖区水位都有明显的消减作用。根据“蓄洪补枯”理念,提出了新型防洪减灾方案—“河湖分离”。通过量化分析其对湖区防洪抗旱能力发现,该方案能有效隔离湖内的中小洪水,使其不占据湖容,从而增大洞庭湖的有效防洪库容,缓解湖区防洪压力。此外,“河湖分离”方案能够大大增加湖区蓄水量,缓解湖区季节性缺水问题。(4)考虑降雨和排涝过程,对湖区涝渍灾害情况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三口河道下游河网密集区域、钱粮湖垸、大通湖东垸及共双茶垸东部等地区易受涝渍灾害影响。目前湖区排涝对堤垸内涝灾消减效果有限,湖区泵站排涝能力整体偏弱。尽管如此,湖区排涝对湖内洪水过程仍存在一定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湖区洪涝灾害评价、预报及洪涝灾害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曾文[3](2018)在《洞庭湖区环境治理与保护研究(1949-201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千年来,洞庭湖区以其“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优越地理位置,肥沃的土壤与适宜的气候,物阜民丰,赢得“鱼米之乡”美誉。目前,洞庭湖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渔业生产基地,在湖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洞庭湖区的长期开发活动,在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近代以来洞庭湖湖泊面积迅速萎缩,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洞庭湖区的围湖造田、工业化、城镇化过程,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具体表现为:泥沙大量淤积,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垸老田低,洪涝灾害频发;钉螺滋生,血吸虫病疫情严重;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比较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上述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洞庭湖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洞庭湖区人类社会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的角度,探讨洞庭湖区的环境保护,还原从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到形成社会共识的复杂历史过程,对了解现代中国社会如何逐步实现从过度开发到建设生态文明的转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从对政府、民间在洞庭湖区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纵向研究中总结经验教训,对今天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和绿色湖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湖区气候、江湖关系等自然因素和人口增长、农业生产、工业化、城镇化等社会因素均对洞庭湖区的环境变迁发生着深刻影响。气候变化使得农业自然灾害加重、鱼类资源减少、候鸟的栖息环境恶化、鼠害加重、血吸虫病传播加剧,江湖关系变化导致洞庭湖调蓄能力减弱和洪涝威胁加重。社会因素使得人类一直在能动地改变周遭环境,使自然环境适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同时也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从洞庭湖区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的角度,洞庭湖区环境治理与保护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并整体上形成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环境治理与保护过程。从1949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这一历史阶段,洞庭湖区的社会经济尚处于以农垦为主的农业经济时期。这段时期洞庭湖区的环境治理围绕水患、疫病、围湖造田而展开。建国之初,面对洞庭湖区年久失修的堤垸、水患威胁以及疫病危害等主要环境问题,党中央把对荆江和洞庭湖的治理作为头等要事来办。自1952年开始,湖南省委集中力量整修洞庭湖。根据江湖关系的现状和实际,采取了荆江分洪工程、湖区堤垸的修复工程和南洞庭湖整修等工程。这一历史时期里,政府主要是向洞庭湖要地要粮,人与湖争地,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洞庭湖面积急剧减少,“以粮为纲”“向湖中要粮”“几年再造一个县”“农业学大寨”“灭螺与生产并举”等口号盛行,围湖造田、乱围滥垦现象愈演愈烈,严重破坏了洞庭湖区的生态环境。洞庭湖区堤垸化使得湖面不断被堤垸分割包围,增加了修防负担及抗洪难度,并导致枯水季节水资源局部短缺。洞庭湖区的围垦与抗洪,体现着洞庭湖区农业经济时代的历史特征。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当地的工业进步和发展程度,工业化、城镇化成为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20世纪结束的这一历史阶段,是洞庭湖区开始迅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洞庭湖区的环境治理主要围绕新型的工业和城镇污染而展开。1978年改革开放后,洞庭湖区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轻型工业为主、轻重结合的的工业发展格局。在众多工业类别中,石化、能源、电力、冶金机械和电子信息等新兴现代工业占据了重要位置,成为湖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工业文明在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各种新的社会问题也同步产生,其中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就是环境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洞庭湖区的环境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而且变得更加严重,到20世纪末演变成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并逐渐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政府环保意识开始兴起,环保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环保政策措施与法律法规日益健全,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受到了高度重视。这一时期,《湖南省环境保护条例》《湖南省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日趋完善,省人大开始部署全省环境保护执法检查,主动监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这一时期,各级政府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依然停留在以政府为主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层面,而且仍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态文明意识尚未觉醒。进入21世纪后,洞庭湖区的环境治理与保护事业发生了历史性转折。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后,国务院提出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垸引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作为灾后重建指导原则。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据朱镕基2002年6月检查和考察湖南防汛工作时有关恢复洞庭湖往日“浩浩汤汤”景色的指示,拟定了一系列重整洞庭湖的计划,编制规划了“4350工程”,期望通过工程实施使得洞庭湖的湖面面积恢复到1949年前的4350平方公里。这一时期,政府和民间均对洞庭湖区生态日趋恶化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反思,开始达成洞庭湖区环境保护的社会共识。在贯彻国家的生态文明战略的基础上,湖南省确立了建设绿色湖南战略,开始严格实行洞庭湖区环境保护与修复政策,实施了综合治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渔民上岸、关闭湖区造纸企业等措施。以2014年4月国务院批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并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列入国家级发展战略重点示范区为标志,洞庭湖区开始迈进生态文明新时代。从鱼米之乡到生态经济区,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到形成环境保护的社会共识,构成洞庭湖区环境治理与保护事业发展的历史主线。应当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以整合社会力量、创新管理模式、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依法治湖为重点,构建洞庭湖生态安全管理模式,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

邴建平[4](2018)在《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演变趋势与调控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通江湖泊,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与保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受气候变化、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长江与鄱阳湖江湖关系持续演变,尤其是近十几年演变加剧,给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影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定量识别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等要素对江湖水情的影响,分析三峡水库运行下江湖关系新变化趋势及适应性调控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在系统总结和归纳国内外对江湖关系演变与调控效应相关研究的方法、成果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形成江湖关系演变趋势与调控效应研究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体系,围绕江湖水情时空演变特征与趋势、江湖洪水遭遇规律、江湖水量交换关系、控制性水库对江湖水情的调控效应等方面展开全面系统的定量辨识研究,为保障鄱阳湖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采用数理统计、Mann-Kendall检验、Pettitt检验及小波分析等水文演变趋势分析方法,揭示长江中游干流和鄱阳湖的流量、水位、江湖冲淤、河道水位流量关系、江湖水位关系、湖泊调蓄洪水能力等水系统要素的长历时时空演变特征及趋势。三峡水库运行以来,长江中游干流9~11月流量明显减少,12~次年3月流量增加;九江站枯水河床冲刷下切,水位特征受上游来水和河道冲刷综合影响而改变。鄱阳湖出湖水量减少幅度小于入湖水量,但枯水期出流加快,9~11月最大倒灌流量减少;入湖水量长历时变化趋势不显着,出湖水量呈现微弱的上升趋势。鄱阳湖水位变化受五河和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湖区都昌站附近水位变化幅度最大,都昌以上距离湖口越远影响越小。鄱阳湖湖口与长江干流水位相关关系较好,三峡水库运行后,水位相关关系未发生明显变化,而湖口站14m以下水位时星子水位明显降低。长江对鄱阳湖的顶托或倒灌作用减弱,从而减弱了对长江洪水的调蓄作用。江湖水情变化受降水偏少、河床冲刷和采砂、三峡水库运行等综合影响,2003年为主要突变点。(2)基于Copula函数研究江湖不同量级洪水遭遇概率,定量评估人类活动影响下多因素对洪水遭遇的影响。长江干流发生100年一遇洪水时,鄱阳湖发生100年、50年、10年一遇出湖洪水的概率分别为19.0%、27.3%和53.8%。在长江发生一定洪水条件下,鄱阳湖低重现期洪水发生的可能性比高重现期洪水的可能性大,鄱阳湖调蓄降低了长江洪水与鄱阳湖出湖洪水遭遇概率。三峡水库削峰作用降低了鄱阳湖与长江洪水遭遇概率约7.0%。(3)基于顶托强度指数、倒灌强度指数及水量交换系数等特征指数概念和方法,系统分析复杂的江湖水量交换关系及交换强度变化,探讨主要驱动因素影响程度。鄱阳湖汛期7~9月多年平均顶托强度27.5%,平均倒灌强度8.3%,水量交换以“湖分洪”状态为主;枯水期12~次年4月多年平均顶托强度8.8%,水量交换以“湖补江”状态为主。当长江中游来水较五河来水15.7倍偏丰时,水量交换以“湖分洪”为主;当长江中游来水较五河来水6.8倍偏少时,水量交换以“湖补江”为主;其他来水情况表现为“稳定”状态。江湖调控是驱动江湖水量交换关系变化的主因,三峡水库运行以来,12~次年3月湖口顶托强度增加6.0%,汛期削峰作用降低湖口顶托强度4.8%,倒灌强度减弱2.3%。(4)构建长江中游复杂江湖关系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数学模型,定量识别三峡水库正常运行对于江湖天然水文过程和江湖关系的影响程度。三峡水库蓄水期(9~11月),长江中游干流九江站流量减少、水位降低,尤以10月最为显着,平均流量减少3340m3/s;三峡水库补水期(12~次年5月)流量总体增加、水位升高,枯水期1~3月补水作用明显,平均流量增加800~1550m3/s;汛期大洪水洪峰有所削减。三峡水库运行改变了江湖水量交换过程,鄱阳湖9月平均出湖流量增加14.6%,而10月出流减少9.6%,12~次年5月出流减少0.1~5.0%,6~7月出流增加2.7~7.4%,8月出流减少4.6%,7~10月倒灌流量有所减少。湖区水位过程受长江干流来水和江湖水量交换变化而发生显着改变,涨水阶段水位偏高,退水阶段水位偏低,消落速度加快,枯水出现时间提前,枯水历时加长,水文节律变为洪旱急转的情势。三峡水库蓄水期降低湖区水位效应可影响至康山,枯水期补水抬高湖区水位作用仅能影响到都昌附近。湖区星子站10月平均水位降低1.04m,1~3月平均水位升高0.17~0.32m,湖区水面面积和湖容相应变化。湖区近年水文节律变化特征已成为常态化趋势,对湖区供水和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5)采用水动力数学模型和动湖容模拟调节,研究拟建鄱阳湖枢纽及与三峡水库联合调控对江湖水情的调节效应。鄱阳湖枢纽科学调控后,汛期对江湖水情影响较小,枯水期可有效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关系,改善了湖区的水资源利用形势和水生态环境,并可对长江下游干流起到一定的补水作用。鄱阳湖枢纽汛末蓄水期(9月1日~15日),湖口出湖流量平均减少值占大通站同期流量的5.6%,而湖区星子水位较现状平均升高0.78m。江湖关系恢复期(9月16日~10月底),为三峡水库主要蓄水期,星子水位较现状平均升高2.59m,湖区水位、下降速度可基本恢复到三峡水库运行前的情势。科学调整江湖关系期(11~次年2月),11月湖口出湖流量平均增加714m3/s,星子水位较现状平均升高2.72m,较三峡水库运行前的水位抬高0.7m;长江干流最枯水期12~次年2月,出湖流量变化较小,而星子水位可平均升高2.94m,较2003年以前的平均水位抬高2.36m。

邱秋[5](2018)在《破垸还湖后的梁子湖立法研究》文中认为梁子湖主动破垸还湖,并实行永久性退垸还湖,是长江经济带建设中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应对特大洪水的标志性事件。梁子湖立法是贯彻湖北湖泊立法战略的关键,破垸还湖凸显了其紧迫性。破垸还湖后梁子湖立法面临适用范围、生态移民与生态补偿等新问题。建议梁子湖立法树立"保生态"的立法理念,并构建富有特色的核心制度体系,为新形势下全国的湖泊立法提供借鉴。

岳俊生[6](2017)在《基于能值理论的湿地生态工程评估研究 ——以长江中上游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从流域视角审视生态环境问题的系统治理,是当前生态恢复与保护的主要策略。本研究基于湿地生态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原则、思想等,针对长江中上游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面源污染问题(以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为主)、城市化问题、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库湾养殖问题以及退耕还湿盲目性问题等,提出了生态恢复、环境治理、湿地保护等的生态工程设计模式,并选择典型区域进行示范;在工程示范的基础上,构建不同湿地生态工程类型体系的能值评价模型,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角度,更全面的对不同类型湿地生态工程进行系统定量的评价,并根据不同类型的湿地生态工程的能值评价结果及相关工程对比分析,最后对湿地生态工程模式提出优化策略。本研究重点提出针对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的湿地生态工程设计思路,并利用当前较为成熟的能值理论,构建相应的能值模型进行湿地生态工程的可持续性的评价,同时对能值模型在小尺度工程示范中的应用进行探索,从流域角度对长江中上游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可持续性提出可行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于三峡库区消落区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基于桑基鱼塘的传统智慧,本研究在总结基塘工程设计思路基础上,选择在澎溪河支流白夹溪河口附近进行示范,并进行适应性能值模型的构建和评价。本研究根据消落区季节性水位变化的特殊条件,在缓坡区构建基塘系统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构建25块阶梯状串-并联复合的“塘-田”模式。基塘系统的湿地农产品产生的经济价值(40441.92¥/hm2)较周围传统农作物的利润更高。基塘系统产出的经济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未使用化肥、除草剂、杀虫剂,其经济效益潜力更高。通过比较基塘系统与传统农业耕作系统能值模型中的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发现二者总的能值产出密度基本一致(3.99E+16 SEJ/year/ha,4.00E+16 SEJ/year/ha),但总的能值投入,传统耕作系统高于基塘系统,基塘系统的可再生资源投入高于传统耕作系统。能值评价指标中基塘系统的可持续性(2.4)高于传统耕作系统(0.5);与稻鸭共生等可持续性较强的系统比较,基塘系统同样具有较高的可持续性和资源利用率,具有相对低的环境负载率,相比较传统稻鱼共生系统,基塘系统不使用农药、化肥、杀虫剂为农民减少经济投入,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基塘系统为缓坡消落区资源化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借鉴。(2)针对城市发展带来城市雨洪、路面硬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提出生物沟、雨水花园设计等海绵体结构设计思路,并在重庆开州区进行工程示范,进行为期2年的生态监测,构建能值模型进行可持续评价与分析。本研究认为生物沟、雨水花园等“海绵体”结构设计,依据地形条件,适当设计管道收集屋顶、硬化路面的高污染负荷雨水,经过生物沟、雨水花园的滞留、拦截、消纳、下渗等,一方面使污染物质在单元体中得到拦截、净化,另一方面雨水能够在系统储水结构层中保留,为城市水资源的再利用和地下水补给提供条件。在构建的生物沟复合系统能值模型中,可再生资源利用比率为8%,不可再生资源投入所占比例较高,外来投入资源小于本地资源利用;工程可持续性中等。雨水花园系统能值模型中,系统能值产出大于投入,且系统产出增加(主要为水资源保护);环境负载率值为3.35,工程实施对原有环境系统产生的负荷影响较小;评价系统可持续性指数大于1,总体可持续性为中等。与国外类似生物沟、雨水花园系统设计和评价相比,本研究设计旨在对城市原有绿地系统进行微地貌结构设计,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投入,生态系统的设计更加完整,能值产出均高于国内外同类系统的能值产出。由于能值评价在生物沟、雨水花园具体案例的评价研究较少,本文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案例参考。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生物沟、雨水花园这类城市湿地单元是长江中上游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的有效措施。(3)针对长江中游退耕还湿盲目性的问题,选择朱湖农场示范区为典型的退田还湿发展模式,进行工程实践和相关生态监测,并构建能值模型进行评价。本研究对原有农田改造,构造浅滩、洼地水塘、林泽、岛屿、圩田、泻湖、曲岸等要素,形成退田还湖、退田还塘、退田还圩、退田还泽4个大结构单元。工程系统的能值模型中,能值产出大于投入;与其他系统比较,退田还湿工程生境支持值远高于海岸湿地系统,资源供给和文化服务文化值高于海岸湿地系统,功能调节值低于海岸湿地系统。能值的生态服务价值具体表现为:文化服务>初级产品供给>废物处理>生境维持>释放O2>固定CO2>气候调节。工程系统能值可持续指数为5.58。随着湿地工程系统的逐步演替,可持续性慢慢增强,效益逐步增加。同时,退田还湿为流域增加湖泊数量及湖泊面积,是对长江中游洪水的调蓄能力不断提高。(4)针对长江中上游库湾养殖的生态威胁,以湖北宜都天龙湾为典型库湾养殖代表,结合地形地貌,总结其生态发展模式,并进行监测,构建能值模型进行评价。本文研究的鱼菜共生系统是由浮床体和网箱两部分组成。浮床体浮于水面上,床体上栽种花卉或水生蔬菜,网箱沉于水中养鱼。植物根系透过浮床体分散在水中,将水体上、下空间联系在一起。系统在立体空间内实现多层结构、互利共生,形成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本研究根据工程示范特点,构建适应于库湾鱼菜共生系统的能值评价模,结果表明:鱼菜共生系统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购置资源中不可再生资源大于可再生资源;模型产出中,没有单一研究水产品产出,而是对系统内其他物质流动、能量分配及服务反馈进行分析。反馈指标反映系统在生态恢复和生态服务方面的价值,大约是系统产出的1/10,且植物/动物比值为45.19:1,水上部分/水下部分比值为16.08:1。能值模型中的能值密度为3.73E+17 SEJ/yr/ha。系统能值产出率3.964,环境负载率为5.623,可持续性指数0.705。系统能值产出大于投入。本文的鱼菜共生系统更接近自然化的系统,人工管理干扰相对较少。(5)针对流域内农村生活污水形成的具有点-面污染特征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复合型农家乐人工湿地设计思路,并在典型流域支流上游区域开展适应性工程实践,通过工程后期水质、生物多样性的监测,构建能值评估模型,进行可持续评价与分析。该项设计针对农业生活污水高污染、高颗粒物等特征,采用阶梯多级潜流型人工湿地,在山地条件下利用自然坡降产生水流动力,末端设计生物塘,其既净化水质,也是系统储水结构,还是灌溉菜地的水源。通过能值模型的构建和评价,本研究认为单一的人工湿地设计与本研究中的复合系统相比,复合系统总投入能值略大于人工湿地系统,可再生资源利用率相差不大,且对于两个系统而言,购买的不可再生资源均是主要投入。人工湿地系统的能值产出率略大于复合系统。两个系统产出大于投入,且环境负载率小于3,表明对环境影响较小。系统可持续性指数与类似系统比较,其高于沼气农业复合系统,低于“猪-沼-鱼”系统。系统的能值反馈高于“猪-沼-鱼”系统。系统的可持续性指数小于传统农业系统。通过水质监测,人工湿地单元可拦截、净化进入流域系统的水体,为流域水体污染物质削减发挥应有的功效。农家乐人工湿地系统的多功能效益明显,“生态肾”形式的人工湿地系统是解决地形分散且覆盖面广的乡村生活污水处理难题的有效途径。(6)流域湿地系统构建模式。基塘系统、生物沟复合系统、雨水花园系统、退田还湿系统、鱼菜共生系统和农家乐人工湿地复合系统是为应对流域内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社会发展情势下所产生的环境生态环境问题的适应性湿地生态工程模式。流域内每项适应性的湿地生态工程都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和适用环境,工程的设计和实施,为解决流域内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使已经受损或是遭受破环的生态系统得到自我恢复和修复,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

肖池伟[7](2016)在《鄱阳湖平原水稻主产区熟制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央一号等惠农政策促进了我国粮食增产,但在区域层面耕地占用、弃耕和熟制变化等问题日趋严重。鄱阳湖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属华中单/双季稻作带,是我国多熟种植和基于遥感监测水稻熟制的典型区域。研究其水稻熟制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评估耕地利用强度、增大复种指数、增强粮食供给功能以及保障国家与地区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证研究水稻熟制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指导我国南方水稻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本研究以鄱阳湖平原水稻主要生产县市区(简称“主产区”)为例,首先结合水稻种植制度及其物候特征和多年月均降水、Landsat影像云量特征,利用Landsat-5/7/8 TM/ETM+/OLI影像数据基于特征时间窗口法识别与监测主产区2005-2013年水田及水稻熟制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其次,通过农户访谈和研究区19县市(区)682例水稻熟制的农户调查问卷收集了研究区水稻熟制决策行为及驱动因素信息,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不同驱动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9月中旬到10月上旬是判别单/双季稻的合适时间窗口,2013年主产区单季稻种植面积为4 426.90 km2,双季稻为5 808.56 km2,水稻复种指数为156.7%。2005-2013年,主产区水田面积减少2.68%,水稻复种指数增加9.0%,其中单季稻减少1 061.35 km2,双季稻增加782.22 km2。(2)从水稻熟制空间格局来看,单/双季稻呈现出以赣江-饶河一线为界的特征,界线西北方以单季稻种植为主,界线东南方双季稻种植普遍,其中双季稻主要分布在赣江河口三角洲、信江河口三角洲,而单季稻集中在鄱阳湖湖汊周边及市县(区)周围。(3)主产区有60.4%的农户选择只种双季稻,26.7%的农户选择只种单季稻,10.2%的农户同时种植双季稻和单季稻,其中,5.4%的双季稻农户因稻田缺水灌溉或易受渍涝而只种早稻或晚稻,农户弃耕、转出全部土地及耕地它用占有比例达3.7%。(4)主产区每亩双季稻比单季稻的纯收入高323.9元,但产投比和利润率单季稻比双季稻每亩分别高出15.9%和115.9%。驱动因素分析表明,收入、水源、田块质量和劳动力对水稻熟制变化影响一直较大,但也出现了国家政策及自然环境等外部影响因素,总体上:家庭收入>灌溉条件>田块数>田块距离>劳动力>年龄。

焦双娜[8](2013)在《鄱阳湖区历代防洪方略研究》文中指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是21世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也彰显了党和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水环境在环境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水环境的核心问题是水旱灾害问题,我国是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洪涝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必须引起全党和全国的高度重视。”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中下游交界处的鄱阳湖区,是江西省农业开发最早、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历来洪水灾害的重灾区和多发区,频繁的洪涝灾害危及湖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地制约着湖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鄱阳湖作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淡水湖,其吐纳河川、削减洪峰的潜力更应该重视,做好鄱阳湖的防洪工作对整个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体系的建设更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鄱阳湖区人类防洪史入手,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防洪方略、措施、机构、立法和主要治水人物的系统梳理与归纳,将鄱阳湖区防洪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引起思考,并充分借鉴历史经验、提出鄱阳湖区今后防洪减灾建设的具体建议,以期对改善湖区生态环境、实现湖区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理论贡献。文章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并就国内外关于洪灾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第二部分是研究区概况,包括鄱阳湖区的演化发展和湖区历史洪灾演变及成因;第三部分是论文的重点,划分出鄱阳湖区防洪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历史时段进行防洪治水方略、措施等的系统归纳和总结,并探讨其在相应社会背景下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第四部分在前一工作的基础上,就鄱阳湖区人类防洪思想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进行思考,同时为今后湖区防洪减灾提出建设性意见,即:①加快高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②防治水土流失,建设防洪安全体系的生态屏障;③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立综合防洪管理体制。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的结论和展望,同时就论文的局限性作出阐述。

张军[9](2012)在《论水利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水利在人类发展史中占有显着的地位,在中国的发展史中更起着特殊的作用,为中华各族人民提供了繁衍生息的空间.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家指导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水利建设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介绍我国水利建设取得的成绩,分析水利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从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李青[10](2012)在《历史上的鄱阳湖与江西经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鄱阳湖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自古以来哺育了千千万万的江西儿女,为江西区域文化的形成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有众多学者以鄱阳湖这一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为对象展开研究。但以往的研究主要从地理学、经济学和生物生态学等角度着手。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材料,对历史上鄱阳湖的伸缩变化及其与江西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希望能为日益受到重视的鄱阳湖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本文针对鄱阳湖研究的薄弱环节,着重研究了如下内容: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鄱阳湖与江西经济。历史上的鄱阳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江西经济也经历了兴衰变化,本章主要对秦汉以前至六朝时期鄱阳湖演变过程进行大致论述,并研究该时段的江西经济发展状况。第二章唐宋时期的鄱阳湖与江西经济。本章主要研究唐宋时期鄱阳湖的发展状况及江西社会经济。第三章明清时期的鄱阳湖与江西经济。本章主要探讨明清时期鄱阳湖演变情况及这一时段的江西社会经济。第四章主要探讨鄱阳湖伸缩与江西经济的关系。湖区发展是自然变化,但却与江西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章以此为契机,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在我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在我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省鄱阳湖区生态环境改造对血吸虫病控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鄱阳湖流域生态建设历程
2 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现况
3 生态建设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3.1 围湖造田
    3.2 圩堤建设
    3.3 高滩垦种
    3.4 平垸行洪和退田还湖
4 展望

(2)基于洞庭湖区整体二维数学模型的洪涝灾害模拟及防洪减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研究进展
        1.2.2 洞庭湖区水动力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1.2.3 洞庭湖治理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洞庭湖区整体二维数学模型建立与验证
    2.1 数学模型简介
        2.1.1 基本方程
        2.1.2 数值计算方法
        2.1.3 初始条件及参数
    2.2 关键问题处理及检验
        2.2.1 水工结构建筑物
        2.2.2 洪水演进模拟
        2.2.3 降雨模拟
        2.2.4 泵站模拟
    2.3 洞庭湖区整体二维数学模型建立
        2.3.1 数学模型建立
        2.3.2 模型率定与验证
    2.4 小结
第三章 湖泊萎缩对洞庭湖区洪水过程影响模拟研究
    3.1 洞庭湖区入湖洪水分析
        3.1.1 三口分流量
        3.1.2 四水入湖量
    3.2 洞庭湖区洪水位分析
    3.3 洞庭湖萎缩对湖内洪水影响
        3.3.1 湖内水位变化
        3.3.2 湖内流量变化
        3.3.3 水面坡降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蓄洪补枯”理念下防洪减灾措施的应用研究
    4.1 “退田还湖”治理方案研究
        4.1.1 湖内水位变化
        4.1.2 湖内流量变化
        4.1.3 湖内坡降变化
        4.1.4 分洪方式对洪水消减效果的影响
    4.2 “河湖分离”治理方案研究
        4.2.1 “河湖分离”方案对洞庭湖防洪效果分析
        4.2.2 “河湖分离”方案蓄水效果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洞庭湖区洪涝灾害数值模拟研究
    5.1 湖区降雨量分析
        5.1.1 湖区降雨量趋势分析
        5.1.2 最大一日降雨量重现期统计
        5.1.3 最大三日降雨量重现期统计
    5.2 湖区涝灾模拟研究
        5.2.1 模型
        5.2.2 沥涝标准
        5.2.3 排涝标准
        5.2.4 不排涝情况下的湖区淹没范围
        5.2.5 排涝情况下的湖区淹没范围
    5.3 湖区降雨排涝对洪水过程的影响研究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3)洞庭湖区环境治理与保护研究(1949-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五、本文中使用的几个概念的说明
第一章 洞庭湖区环境治理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1949年前洞庭湖区环境变迁的回顾
        一、晚清洞庭湖区环境变迁
        二、民国时期洞庭湖区环境变迁
    第二节 自然条件与1949年以来洞庭湖区的环境变迁
        一、气候与洞庭湖区环境变迁
        二、长江与洞庭湖区环境变迁
        三、四水水系与洞庭湖区环境变迁
    第三节 人类经济活动与1949年以来洞庭湖的环境变迁
        一、发展战略与洞庭湖环境变迁
        二、人口与洞庭湖区的环境变迁
        三、农业生产与洞庭湖区的环境变迁
第二章 水患、围湖造田与洞庭湖区环境治理(1949-1978)
    第一节 政府对洞庭湖区的认识、规划和治理
    第二节 水患危机与洞庭湖环境保护
        一、洞庭湖区水患危机
        二、洞庭湖区的水利建设
    第三节 疫病危机与洞庭湖区环境治理
        一、洞庭湖区的疫病危害
        二、疫病防治与环境保护
    第四节 围湖造田工程与洞庭湖区环境恶化
        一、持续不断的围湖造田运动
        二、围湖造田对洞庭湖区环境的破坏
    第五节 洞庭湖区环境治理的绩效
        一、洞庭湖环境的局部改善
        二、洞庭湖区环境存在严重隐患
第三章 工业化进程与洞庭湖区环境保护(1979-1999)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与洞庭湖区经济的发展
        一、洞庭湖区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二、生产责任制实施后农业的大发展
        三、工农业发展导致的环境危机
    第二节 环保意识的觉醒与洞庭湖区环保机构的建立
        一、政府环保意识的觉醒
        二、洞庭湖区政府环保机构的建立
        三、政府环保政策与法律的制定与实施
        四、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第三节 洞庭湖区水污染的治理
        一、洞庭湖区水污染的源头
        二、污水的治理
    第四节 洞庭湖区面积继续缩小与环境保护
        一、洞庭湖区面积急剧缩小导致的环境问题
        二、洞庭湖区的环境治理工程
    第五节 洞庭湖区环境保护绩效
        一、洞庭湖区治理工程取得一定成效
        二、环境危机比较严重
第四章 生态理念下洞庭湖区的环境保护与修复(2000-2016)
    第一节 新时期洞庭湖区环境危机日趋严峻
        一、洞庭湖区水土流失严重
        二、血防压力加大
        三、水质污染加剧
        四、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第二节 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确立
        一、洪水频发引发政府对洞庭湖区生态系统的反思
        二、政府生态文明战略的确立
        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第三节 政府修复洞庭湖区环境的主要措施
        一、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二、造纸企业污染治理工程
        三、洞庭湖综合治理工程
    第四节 社会各界与洞庭湖区的环境保护
        一、社会各界对洞庭湖区生态环境修复的讨论
        二、社会环保团体的快速增加
        三、社会各界开展的环保活动
    第五节 洞庭湖区环境保护的绩效
        一、洞庭湖区环境恶化的趋势开始得到扭转
        二、形势依然严峻
第五章 评价
    第一节 从鄱阳湖治理看洞庭湖区的环境保护问题
        一、鄱阳湖治理的历程与主要经验
        二、从鄱阳湖治理看洞庭湖环境保护的绩效
    第二节 1949年以来洞庭湖区环境保护的特点
        一、政府是洞庭湖区环境保护的主体
        二、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到社会共识的形成
    第三节 洞庭湖区环境保护的经验与教训
        一、主要经验
        二、主要教训
结语: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演变趋势与调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江湖水系统理论研究进展
        1.2.2 江湖关系演变趋势研究进展
        1.2.3 江湖关系变化驱动机制研究进展
        1.2.4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江湖关系演变趋势分析与调控模拟方法
    2.1 江湖关系演变趋势分析与调控模拟理论框架
    2.2 江湖关系的水文演变趋势分析方法
        2.2.1 演变趋势分析方法
        2.2.2 洪水遭遇定量评价方法
        2.2.3 水量交换效应研究方法
    2.3 江湖关系的水动力模拟模型
        2.3.1 长江中游一维水动力模型构建
        2.3.2 江湖关系二维水动力模拟模型构建
    2.4 鄱阳湖枢纽调控模拟方法
        2.4.1 模拟调节计算方法
        2.4.2 湖区水位面积、容积曲线
    2.5 本章小结
3 长江-鄱阳湖水情演变特征与趋势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长江中游流域概况
        3.1.2 鄱阳湖流域概况
    3.2 长江中游干流水情变化
        3.2.1 径流变化特征
        3.2.2 水位变化特征
        3.2.3 水位流量关系变化
        3.2.4 水情变化趋势
    3.3 鄱阳湖水情时空变化
        3.3.1 入出湖径流变化特征
        3.3.2 湖区水位变化特征
        3.3.3 江湖水位相关关系变化
        3.3.4 水情变化趋势
    3.4 鄱阳湖调蓄洪水能力变化响应
        3.4.1 鄱阳湖对入湖洪水调蓄分析
        3.4.2 鄱阳湖对长江洪水调蓄分析
        3.4.3 洪水调蓄能力年际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长江-鄱阳湖洪水遭遇研究
    4.1 江湖洪水遭遇的联合概率分布
        4.1.1 边缘分布与函数拟合
        4.1.2 洪水遭遇重现期及概率
    4.2 江湖洪水遭遇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鄱阳湖来水影响
        4.2.2 三峡水库调节影响
        4.2.3 湖区调蓄影响
        4.2.4 影响贡献率评估
    4.3 本章小结
5 长江-鄱阳湖水量交换研究
    5.1 江湖水量交换关系分析
        5.1.1 长江水顶托特征变化
        5.1.2 长江水倒灌特征变化
        5.1.3 江湖水量交换综合分析
    5.2 江湖水量交换的驱动因素分析
        5.2.1 江湖来水差异驱动
        5.2.2 三峡水库调节影响驱动
        5.2.3 湖区容积变化驱动
    5.3 本章小结
6 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调控效应研究
    6.1 三峡水库运用对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的影响
        6.1.1 三峡水利枢纽概况及调度方案
        6.1.2 江湖关系水文过程对三峡水库调度的响应
    6.2 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对鄱阳湖调控的响应
        6.2.1 鄱阳湖水利枢纽概况及调控方案
        6.2.2 汛期枢纽工程对江湖水情的影响
        6.2.3 调控期枢纽工程对江湖水情的调控效应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5)破垸还湖后的梁子湖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破垸还湖后梁子湖立法的必要性
    (一) 梁子湖立法是贯彻湖北湖泊立法战略的关键
        1. 湖北湖泊立法的“两步走”战略
        2. 梁子湖立法是实施“一湖一法”战略的关键
    (二) 破垸还湖凸显了梁子湖立法问题的紧迫性
        1. 梁子湖的调蓄功能亟需法律保障
        2. 破垸分洪的应急之策亟需立法加以固化和完善
        3. 永久退垸还湖的谋远之策亟需立法加以规划和保障
二、破垸还湖后梁子湖立法的重难点问题
    (一) 破垸还湖后梁子湖立法中的适用范围和保护范围问题
        1. 破垸还湖后梁子湖流域的变化
        2. 破垸还湖后梁子湖立法中适用范围与保护范围的划定
    (二) 破垸还湖后梁子湖立法的管理体制问题
        1. 梁子湖管理体制的形成与变迁
        2. 现有流域管理机构难以全面有效履行职能
        3. 退垸还湖后续工作对流域管理机构的新挑战
    (三) 梁子湖生态移民与生态补偿制度问题
        1. 梁子湖退垸还湖后的生态移民和生态补偿
        2. 梁子湖退垸还湖后的生态补偿尚未制度化
三、破垸还湖后梁子湖立法的主要构想
    (一) 破垸还湖后梁子湖立法理念的调整
        1. 以“保形态”为主的《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
        2. 新防洪形势下梁子湖立法理念的调整
        3. 以“保生态”为主的梁子湖立法理念
    (二) 破垸还湖后梁子湖立法的核心制度
        1. 建立覆盖梁子湖全流域的流域综合管理制度
        2. 完善湖泊保护名录制度
        3. 对行之有效的“河湖长制”政策予以法定化
        4. 退垸还湖及其生态补偿制度
        5. 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制度

(6)基于能值理论的湿地生态工程评估研究 ——以长江中上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背景
    1.2 长江中上游典型湿地生态环境问题
        1.2.1 农业面源污染
        1.2.2 城市化
        1.2.3 三峡水库消落区
        1.2.4 库湾养殖
        1.2.5 盲目退耕还湿
    1.3 湿地生态工程设计及评价研究
        1.3.1 生态工程概述
        1.3.2 湿地生态工程的发展
        1.3.3 湿地生态工程效益评价
    1.4 能值理论及能值评价方法
        1.4.1 能值理论
        1.4.2 能值模型评价方法基本过程
        1.4.3 能值模型基线的确定
        1.4.4 模型能值分析表制作
        1.4.5 模型能值流动图构建
        1.4.6 模型能值指标体系建立
    1.5 能值模型评价生态工程效益的研究
    1.6 本研究的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
    2.1 研究区概述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
        2.1.4 水文
        2.1.5 土壤
    2.2 示范工程区简介
        2.2.1 广元山区乡村生态工程示范点
        2.2.2 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工程示范点
        2.2.3 湖北宜都天龙湾区域生态工程示范点
        2.2.4 湖北孝感朱湖农场生态工程示范点
3 基塘系统能值评价
    3.1 基塘工程介绍
    3.2 模型构建及评价指标
    3.3 数据收集与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5 讨论
        3.5.1 基塘工程的可再生能值资源及其影响
        3.5.2 基塘工程的形态结构与水文功能
        3.5.3 基塘工程的产出、投入模式分析
        3.5.4 基塘工程设计及系统运行的不足
4 生物沟复合系统能值评价
    4.1 生物沟复合工程介绍
    4.2 模型构建及评价指标
    4.3 数据收集与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5 讨论
        4.5.1 生物沟复合工程能值资源及设计使用年限
        4.5.2 生物沟复合工程结构设计及功能分析
        4.5.3 生物沟复合工程的生境构造及其效益
        4.5.4 生物沟复合工程的不足与优化建议
5 雨水花园系统能值评价
    5.1 雨水花园工程介绍
    5.2 模型构建及评价指标
    5.3 数据收集与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5 讨论
        5.5.1 能值模型在雨水花园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5.5.2 雨水花园系统设计在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5.3 雨水花园植物设计及微调功能
        5.5.4 雨水花园的管理与维护
6 退田还湿系统能值评价
    6.1 退田还湿工程介绍
    6.2 模型构建及评价指标
    6.3 数据收集与处理
    6.4 结果与分析
    6.5 讨论
        6.5.1 退田还湿环境恢复中的多重生态效益的发挥
        6.5.2 退田还湿系统的整体系统设计及其洪水调蓄功能
        6.5.3 圩田模式
        6.5.4 退田还湿的可持续性
7 鱼菜共生系统能值评价
    7.1 鱼菜共生工程介绍
    7.2 模型构建及评价指标
    7.3 数据收集与处理
    7.4 结果与分析
    7.5 讨论
        7.5.1 能值评价方法的优势
        7.5.2 鱼菜共生系统多级利用模式效益
        7.5.3 相关政策的影响及系统维护中的不足
8 农家乐人工湿地能值评价
    8.1 人工湿地工程介绍
    8.2 模型构建及评价指标
    8.3 数据收集与处理
    8.4 结果与分析
        8.4.1 农家乐人工湿地系统能值
        8.4.2 沼气-人工湿地复合系统能值
        8.4.3 两系统能值指数
    8.5 讨论
        8.5.1 乡村污水处理中人工湿地的能值评价
        8.5.2 乡村污水处理模式“沼气池-人工湿地-生物塘”
        8.5.3 新型模式处理效率和复合多功能效益
        8.5.4 新型模式的管理和环境限制
9 总结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图
    B. 工程能值计算具体过程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D.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7)鄱阳湖平原水稻主产区熟制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土地利用与水稻熟制研究综述
        1.2.1 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1.2.2 水稻熟制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条件
        2.1.2 社会经济条件
    2.2 江西省水稻种植
    2.3 主产区选择
3 数据与方法
    3.1 研究数据
        3.1.1 遥感影像数据及其预处理
        3.1.2 云量数据
        3.1.3 降水数据
        3.1.4 农户水稻种植调研数据
    3.2 研究方法
        3.2.1 特征时间窗口法
        3.2.2 农户调查及访谈法
        3.2.3 Logistic回归分析法
4 主产区水稻熟制变化
    4.1 主产区土地利用/覆被遥感解译
    4.2 主产区水田时空变化
    4.3 水稻熟制信息提取
    4.4 水稻熟制时空变化与区域差异
        4.4.1 不同水稻熟制空间分布特点
        4.4.2 水稻熟制时空变化及差异
    4.5 小结
5 主产区水稻熟制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5.1 农户水稻种植调查
    5.2 驱动因素分析
        5.2.1 农户熟制分析
        5.2.2 Logistic回归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8)鄱阳湖区历代防洪方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对洪水灾害的研究
        1.2.2 我国对洪水灾害的研究
        1.2.3 对现有研究的思考
2. 研究区概况
    2.1 鄱阳湖区的演化与发展
        2.1.1 鄱阳湖区的地域范围和地理概况
        2.1.2 鄱阳湖的演变与现状
        2.1.3 鄱阳湖区历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2 鄱阳湖区历代洪灾演变及其成因
        2.2.1 鄱阳湖区历代洪灾演变
        2.2.2 鄱阳湖区洪灾原因分析
3. 鄱阳湖区历代防洪思想与措施
    3.1 先秦至南北朝----防洪思想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3.1.1 防洪思想与政策
        3.1.2 防洪措施
        3.1.3 主要治水人物
    3.2 隋唐宋元时期----防洪思想的大发展时期
        32.1 防洪思想与政策
        3.2.2 防洪措施
        3.2.3 主要治水人物
    3.3 明清时期----防洪思想的繁荣时期
        3.3.1 防洪思想与政策
        3.3.2 防洪措施
        3.3.3 城市防洪
        3.3.4 主要治水人物
    3.4 民国时期----防洪思想承前启后的过渡期
        3.4.1 防洪思想与政策
        3.4.2 水利机构与立法
        3.4.3 防洪措施
    3.5 建国以后----防洪思想体系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时期
        3.5.1 防洪思想与水利方针
        3.5.2 水利机构与立法
        3.5.3 防洪措施
        3.5.4 城市防洪
4. 鄱阳湖区今后防洪建设的途径
    4.1 鄱阳湖区历代防洪思想与措施的经验启示
    4.2 鄱阳湖区今后防洪建设的途径
        4.2.1 科学规划,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
        4.2.2 加强湖区水土保持工作,为湖区防洪建设提供生态安全屏障
        4.2.3 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立综合防洪管理体制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论水利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水利建设的成就
2 我国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防洪工程建设任务繁重
    2.2 水资源过度利用
    2.3 水污染
    2.4 水土流失
3 我国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提高认识, 全面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3.2 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利规划, 加快水利重点工程建设
    3.3 加强全社会的节水
    3.4 合理开发、配置和利用水资源
    3.5 搞好水土保持
    3.6 重视保护湿地工作
    3.7 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
    3.8 推进依法治水, 实施科技兴水

(10)历史上的鄱阳湖与江西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回顾
        (一) 关于鄱阳湖的研究成果
        (二) 关于江西经济的研究成果
    三、 本文框架
    四、 资料综述
    五、 研究理论和方法
    六、 创新和不足
    七、 研究区域的界定
第一章 秦汉六朝时期的鄱阳湖与江西经济
    一、 秦汉六朝时期鄱阳湖的演变
        (一) 秦汉以前:鄱阳湖的形成时期
        (二) 秦汉六朝:鄱阳湖初步扩张时期
    二、 秦汉六朝江西经济
        (一) 秦汉以前:江西经济缓慢发展
        (二) 秦汉六朝:江西经济初步兴起
第二章 唐宋时期的鄱阳湖与江西经济
    一、唐宋时期鄱阳湖的大发展
    二、唐宋时期江西经济的繁盛
第三章 明清时期的鄱阳湖与江西经济
    一、 明清时期鄱阳湖的演变
        (一) 明清:鄱阳湖的稳定发展时期
        (二) 晚清以来:鄱阳湖的萎缩时期
    二、明清时期江西经济
        (一) 明清:江西经济稳定发展
        (二) 晚清以来:江西经济的衰退
第四章 结论
    一、 鄱阳湖伸缩与江西经济的关系
    二、 展望未来
附录
    附图一:鄱阳湖区全图
    附图二:鄱阳湖历代变迁图
    附图三:鄱阳湖地区形势图
    附图四:鄱阳湖萎缩趋势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在我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省鄱阳湖区生态环境改造对血吸虫病控制的影响[J]. 李召军,刘亦文,胡飞,刘跃民,许静,林丹丹,李石柱.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06)
  • [2]基于洞庭湖区整体二维数学模型的洪涝灾害模拟及防洪减灾研究[D]. 刘易庄.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3]洞庭湖区环境治理与保护研究(1949-2016)[D]. 曾文. 湖南师范大学, 2018(11)
  • [4]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演变趋势与调控效应研究[D]. 邴建平. 武汉大学, 2018(01)
  • [5]破垸还湖后的梁子湖立法研究[J]. 邱秋.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8(03)
  • [6]基于能值理论的湿地生态工程评估研究 ——以长江中上游为例[D]. 岳俊生. 重庆大学, 2017(12)
  • [7]鄱阳湖平原水稻主产区熟制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D]. 肖池伟.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8]鄱阳湖区历代防洪方略研究[D]. 焦双娜.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9]论水利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 张军.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21)
  • [10]历史上的鄱阳湖与江西经济[D]. 李青. 江西师范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我县“退耕还湖”存在问题及对策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