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吡肟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头孢吡肟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一、头孢吡肟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培培,林汉杰,邱世洁,郑芬,余楠[1](2021)在《2012~2020年某院新生儿病区细菌分布及耐药率变迁》文中认为目的:了解佛山市妇幼保健院2012~2020年新生儿病区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率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本院新生儿病区2012~2020年临床分离菌数据按时间顺序分为3组,即2012~2014年为A组,2015~2017年为B组,2018~2020年为C组,统计分析3组检出菌分布及药敏结果,并进行耐药率变迁分析。结果:本院新生儿病区2012~2020年共分离出1 723株细菌,前4位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属(379株,22.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23株,18.75%)、金黄色葡萄球菌(239株,13.87%)和大肠埃希菌(238株,13.81%)。9年间未检出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且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福平、四环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共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54株,3组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检出率较A、C两组显着增加(P<0.05/3)。9年间未检出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但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共检出耐碳青霉烯类克雷伯菌属(CR-KP)40株,B组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显着高于A组和C组(P<0.05/3)。结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等菌株,及多重耐药菌如MRSA、CR-KP等在2018~2020年检出率较前下降,提示应继续加强医院感染防控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做好耐药监测工作,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马亦林[2](2021)在《耐药菌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重点阐述了国内外近5年来已上市或正在Ⅱ/Ⅲ期临床试验的抗菌新药概况, 包括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复合制剂、恶唑烷酮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糖肽类、喹诺酮类、抗真菌新药、环脂肽类及抗分枝杆菌新药等九类抗耐药菌的新品种, 介绍了27种新药的抗菌活性、耐药主要机制及临床研究等新进展, 为临床应用这些抗菌药物提供了参考。

姚卜凡[3](2021)在《基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的头孢吡肟和万古霉素在新生儿感染患者中的剂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由于新生儿群体的生理功能具有特殊性,比如生长发育未完全、器官组织发育未成熟、免疫系统功能不全面等,所以新生儿极易受到外来病原体的侵袭,造成新生儿肺炎和新生儿败血症等新生儿严重感染。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新生儿肺炎导致的新生儿死亡人数,占全球儿童死亡人数的1 0%;在国内的新生儿感染疾病中,新生儿肺炎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为第一,在新生儿人群住院患者总数中,新生儿肺炎患者数占比23.6%,在新生儿疾病的死亡总数中,新生儿肺炎死亡人数占比27.0%。头孢吡肟作为第四代头孢菌素,在新生儿肺炎的抗感染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患儿人数,在早产儿群体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在超低出生体重儿群体中约占30%-40%,发病率随胎龄和体重的降低而增高。万古霉素是临床上晚发型败血症经验性治疗的常用药物。然而上述药物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却存在超药品说明书用药或剂量方案差异大等情况,使药物在新生儿群体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能达到最大化。因此,对这些药物在新生儿群体中开展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并且开展基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的剂量优化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研究目的:建立头孢吡肟在早产和足月新生儿中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探究影响头孢吡肟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协变量,并优化中国新生儿抗感染治疗中头孢吡肟的剂量方案;利用虚拟试验对万古霉素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外部评估,开展基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的剂量优化,评价优化剂量与国际指南及说明书中推荐剂量的达标率的差异,并针对优化剂量开展临床验证。研究方法:头孢吡肟在新生儿患者中的剂量优化研究,采用机会采血法收集临床中头孢吡肟的血浆样本,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检测法测定头孢吡肟的血药浓度,使用NONMEM软件构建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给药方案进行评估和优化。万古霉素在新生儿患者中的剂量优化研究,首先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万古霉素在新生儿中的临床试验研究,使用NONMEM软件开展蒙特卡罗模拟,预测剂量-暴露量的关系,探究虚拟试验和临床试验中达标率的差异,验证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的可靠性和预测性能,接着利用蒙特卡罗模拟对优化剂量和国际指南及说明书推荐剂量的达标率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头孢吡肟的剂量优化研究纳入了 85名新生儿患者的100个血浆样本,可用一级消除的一室模型进行描述。协变量分析表明,血清肌酐值、矫正胎龄和当前体重具有显着影响。蒙特卡罗模拟结果表明,当前的剂量方案(30 mg/kg,q12h)治疗不足的风险较大,因此对最低抑菌浓度为4 μg/mL和8 μg/mL的推荐剂量分别是50mg/kg,q12h和40mg/kg,q8h。万古霉素的剂量优化研究中,虚拟试验部分共纳入11个临床研究的14个剂量组,对其剂量-暴露量关系的评估结果显示,对于以谷浓度作为暴露量指标的10个剂量组,虚拟试验和临床试验对目标浓度范围内的达标率的偏差的平均值(标准差)为3.0%(7.3%),其中80%的剂量组的偏差在-10%和10%之间;对于以稳态浓度作为暴露量指标的4个剂量组,偏差的平均值(标准差)为2.9%(4.5%),并且所有偏差均在-10%和1 0%之间;万古霉素的优化剂量在给药后首日和稳态时的目标24小时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和AUCSS-24≥400 mg·h/L)的达标率分别为88.9%和89.3%,显着高于5个国际指南及说明书推荐剂量的达标率(AUC0-24达标率和AUCSS-24达标率的范围分别为7.2%至45.5%,和44.8%至81.5%)。研究结论:本课题建立了头孢吡肟在新生儿感染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并基于发育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的模拟结果,根据致病菌种类推荐了不同的优化剂量方案。此外,本课题在利用虚拟试验证实万古霉素模型预测性能优良的前提下,发现优化剂量的达标率显着高于国际指南及说明书推荐剂量的达标率,为万古霉素优化剂量在临床试验中开展进一步验证提供证据支持。

孟庆元[4](2021)在《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的细菌分布与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本地区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病原菌分布和主要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指导早期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提供资料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01月至2018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手足外科收治的581例菌培养阳性的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患者为样本,筛选要求病例为入院后48小时内对首次换药前的创口及创面上采集活组织切片、脓液或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病原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对患者临床资料、病原菌细菌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共检出病原菌781株(革兰阴性细菌493株,占63.12%,革兰阳性细菌285株,占36.49%,真菌3株,占0.38%);其中革兰阴性菌以阴沟肠杆菌79株(10.12%)、黏质沙雷菌53株(6.79%)、大肠埃希菌56株(6.66%)、产酸克雷伯菌属51株(6.53%)、肺炎克雷伯菌48株(6.15%)、铜绿假单胞菌47株(6.02%)为主要致病菌;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11株(14.21%)、表皮葡萄球菌42株(5.38%)为主要致病菌。2.主要的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为100%,对美洛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哌拉西林、庆大霉素敏感率大于90%。黏质沙雷菌对美洛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敏感率为100%,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氨曲南、头孢曲松、头孢替坦敏感率大于90%,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耐药率100%。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敏感率为100%,对哌拉西林、头孢替坦、阿米卡星、头孢他啶敏感率大于80%,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耐药率大于80%。产酸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洛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率为100%,对头孢替坦、头孢吡肟、左旋氧氟沙星、头孢他啶敏感率大于90%,对氨苄西林敏感率大于50%。肺炎克雷伯菌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敏感率为100%,对哌拉西林、头孢替坦、阿米卡星、头孢吡肟敏感率大于86%,对头孢唑林耐药率大于80%。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左旋氧氟沙星、美洛培南、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大于80%。主要的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敏感率为100%,对利福平、莫西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敏感率大于80%;对青霉素G、红霉素耐药率大于80%。结论:1、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排在前六位的为阴沟肠杆菌、黏质沙雷菌、大肠埃希菌、产酸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2、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中仍占一定比重。3、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感染的革兰阴性菌致病菌主要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敏感。4、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主要对莫西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敏感。

田莉莉[5](2020)在《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是一种机会性致病菌,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抗生素耐药性全球评估中被列为高度优先类别病原。它能引起一系列疾病,包括败血症、肺炎、心内膜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和植入物相关的生物被膜感染。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致病性、感染率和死亡率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抗生素治疗一直是金葡菌感染的首选治疗策略,其广泛应用大大改善了金葡菌感染的预后。70多年来,在治疗致命疾病方面,临床应用抗生素具有价格低廉、高效等优点。但由于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和广泛传播,致使已有抗生素临床疗效不断下降,大型制药公司逐渐退出新抗生素开发。因此,需要新策略来治疗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例如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抗菌增效剂及新型疫苗的研发等策略。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最低抑菌浓度(MIC)评估了10种新合成的头孢类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测定其对60株革兰氏阳性菌和60株革兰氏阴性菌的MIC,结果显示,其中两种化合物NAC-3和NAC-19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接着又进一步测定NAC-3和NAC-19对另外临床分离的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20株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再次证明其对MRSA和MSSA表现较好的抑菌活性,但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作用较弱。前面已证实两种化合物对MRSA均具有良好的体外抑菌作用,为验证其在体内的保护活性,本研究进一步建立小鼠全身感染模型,评价其体内抗菌活性。结果显示NAC-19及NAC-3对MRSA菌株USA300及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SA1B2B、SA28引起的小鼠全身感染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中NAC-19治疗效果显着优于NAC-3及临床常用抗生素头孢吡肟和拉氧头孢。基于上述试验结果,选择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评价其抗MRSA作用。NAC-19是以头霉素C作为原料合成的甲氧头孢菌素类半合成抗生素。由于头霉素C母核的存在,NAC-19对β-内酰胺酶有较强的抗性,同时对能产生β-内酰胺酶的细菌也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效果,其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MSSA)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MRSA)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有效抑菌浓度分别为0.5μg/m L和8μg/mL。之后,通过测定杀菌曲线、抗菌后效应,证明了NAC-19对MRSA菌株表现出较好的抗菌作用。我们进一步评估NAC-19的体内抗菌作用,分别建立了MRSA菌株引起的小鼠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后肢股部感染模型和小鼠肺炎模型,结果显示NAC-19对于MRSA菌USA300引起的股部感染、小鼠肺炎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目前药物联合使用被认为是有效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减少用药剂量、减少药物副作用、减缓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有效方法。研究表明,病原菌毒力因子抑制剂与抗生素联用可有效增强其体内抗菌作用,减少其用量。分选酶A(SrtA)是金葡菌重要的毒力因子,前期实验发现异牡荆苷在体外可有效抑制金葡菌SrtA介导的粘附作用。本研究进一步评价了异牡荆苷与NAC-19联合在体内对金葡菌引发小鼠肺炎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NAC-19与异牡荆苷联合能明显减轻金葡菌感染性肺炎小鼠肺组织的病理损伤和炎症反应,减少肺部载菌量,显着提高小鼠存活率。最后分析了NAC-19与异牡荆苷联合抗菌机制,结果表明异牡荆苷可与SrtA特异性结合,进而干预细菌对上皮细胞的粘附和侵袭,发挥体内协同NAC-19抗菌作用。综上所述,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在体外和体内对MRSA菌株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菌作用,同时异牡荆苷作为SrtA抑制剂与NAC-19联合使用,减少了药物用量,并表现出较好的体内抗菌活性。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为MRSA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新的候选物,为缓解多重耐药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雒旭艳[6](2020)在《头孢吡肟与盐酸索他洛尔药物分子检测体系的构建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展一种快速、绿色、灵敏的药物检测分析技术近些年广泛受到众多学者的聚焦。其中,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两种探针是基于有机小分子类荧光染料及其衍生物制备的荧光探针和纳米材料类磷光探针。量子点、磁性碳纳米管、金纳米颗粒等是主要的纳米类磷光探针。半导体量子点因其特殊的结构而表现出比传统有机分子类材料更为优良的物理以及化学性质,展现出丰富的功能。于是乎在计算机和微电子、环境和能源、航天航空国防以及生物传感药物检测等愈来愈多的领域呈现出十分诱人的前景。人类对生物分子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从基因水平上了解某些疾病发生的机制和原理,为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理论基础,而且能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分子组装探针对生物体内的药物分子含量实现定量检测,为临床医学中药物剂量的确定和使用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随着纳米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磷光探针对药物分子的检测也更加精确,在人们的实际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在制备具有室温磷光特性(RTP)的3-巯基丙酸(MPA)包覆的Mn掺杂ZnS量子点(Mn:ZnS QDs)时使用水相合成法并对它功能化,分别构建了头孢吡肟和盐酸索他洛尔药物分子检测体系。全文分为四部分,详细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MPA包覆的Mn:ZnS QDs的RTP特性,具交联能力的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成功将MPA包覆的Mn:ZnS QDs与胰蛋白酶(Trypsin)相偶联,合成了量子点-胰蛋白酶(QDs-Try)纳米复合磷光探针,进而建立了新的头孢吡肟(Cefepime,CFPM)检测方法。当体系中加入头孢吡肟后,引起量子点-胰蛋白酶(QDs-Try)纳米复合磷光探针的室温磷光发生有规律的猝灭,可对CFPM实现痕量检测,本方法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1~36μmol/L,检出限是0.03μmol/L,且进行检测时是在磷光模式下,消除了荧光模式下的背景干扰,成功实现了人尿液样品中CFPM的检测,加标回收率是97.2%~101.1%。(2)基于盐酸索他洛尔和Mn掺杂ZnS量子点/对苯醌复合体(Mn:ZnS QDs/BQ)之间的磷光猝灭效应,建立了新的可简便测定盐酸索他洛尔的方法。此方法有效利用了Mn:ZnS QDs自身的物理和光学特性和对苯醌对于盐酸索他洛尔的特异性识别作用,对体系的各种光谱参数进行详细研究,阐明了Mn:ZnS QDs/BQ纳米复合体与盐酸索他洛尔的作用机理,该复合磷光探针成功应用于人尿液中盐酸索他洛尔的样品测定,检出限是0.022μmol/L,加标回收率是95.6%~98.2%,结果令人满意。综上,该论文依据MPA包覆的Mn:ZnS QDs的室温磷光特性,并充分对待测目标药物分子头孢吡肟、盐酸索他洛尔的结构和化学属性进行探究,建立了QDs-Try纳米复合磷光探针和Mn:ZnS QDs/BQ纳米复合体,分别用于头孢吡肟和盐酸索他洛尔的痕量检测。通过实验证实实验方法可用于两种药物分子的检测,为药物活性分子的测定提供了新思路。

周梦兰[7](2020)在《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肺炎链球菌流行病学、药物敏感性及毒力差异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从基因水平、蛋白水平及细胞壁多糖水平对肺炎链球菌(SP)准确鉴定方法学进行探究;分析我国多中心侵袭性SP的血清学分型和分子流行病学分型;对我国侵袭性SP药物敏感性及青霉素结合蛋白(PBP)进行突变分析;研究我国侵袭性SP主要流行血清型毒力差异。方法:本研究纳入北京协和医院181株草绿色链球菌(VGS)及2010-2015年全国27家中心分离的300株侵袭性SP。以16S rRNA和gyrB基因测序为金标准,比较两台质谱仪对181株VGS的鉴定性能。通过流式细胞仪和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分析双花扁豆凝集素(Dolichos biflorus agglutinin,DBA)和蜗牛凝集素(Helix pomatia agglutinin,HPA)与不同血清型SP细胞壁的结合情况,通过Janus Cassette和pPEP1表达质粒构建基因敲除及回补株,探究磷酰胆碱酯酶(Pce)对结合的影响。通过荚膜肿胀试验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300株侵袭性SP进行血清型分型和分子分型,比较多重PCR和cpsB基因测序的方法进行血清分型的准确性。以标准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20种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对pbpla、pbp2b和pbp2x进行扩增测序并分析其位点突变情况,研究青霉素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通过小鼠腹腔感染菌血症模型对我国主要流行血清型进行毒力差异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比较血清群6内不同菌株非荚膜相关毒力基因ply、lytA、nanA、psaA、pspA及HylA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布鲁克质谱对VGS缓症群区分度较差,易将缓症链球菌、口腔链球菌及假肺炎链球菌鉴定为SP。梅里埃质谱IVD系统对SP的鉴定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但由于菌种库限制,缓症链球菌/口腔链球菌以复合体结果展示。基于此结果建立了质谱联合16S rRNA和gyrB基因测序的实验室VGS鉴定流程。DBA/HPA与SP细胞壁磷壁酸结合,依赖于菌株体内Pce活性,首次发现pce allele B,仅见于血清型11A和11E的菌株。我国SP引起的IPD患者中,以儿童居多,尤以5岁以下儿童居多,约占所有侵袭性感染SP疾病的50%,以血流感染为主。共检测出40种血清型,1株不可分型(NT)株,常见血清型依次为23F、19A、19F、3、14、6A 和 6B,PCV7、PCV10、PCV13 及 PPV23 的覆盖率分别为 42.3%、45.3%、73.3%和79.3%。从检测准确性及操作简便性考虑,cpsB基因测序分型优于多重PCR血清分型方法,适合大多数实验室采用。MLST共检测出123种序列型(ST),其中33个为首次发现,以ST320、ST81、ST271、ST876最为常见,几个主要的克隆复合群与血清型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CC320→19A、CC271→19F、CC81/CC880→23F、CC876→14、CC3173→6A、CC505→3。我国分离的侵袭性SP对厄他培南、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全部敏感,而对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氯霉素和四环素耐药率均超过90%。除亚胺培南外,侵袭性SP对其他抗菌药物2010年至2015年耐药率均有所下降。血清型23F、19A和19F是主要的耐药血清型,血清型3敏感性较高;ST271、ST320及ST81是主要的耐药序列型,ST180和ST505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高。疫苗覆盖血清型菌株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非疫苗覆盖血清型菌株。2010-2015年间疫苗非覆盖血清型菌株对部分抗菌药物年度耐药率呈上升趋势。脑脊液分离的侵袭性SP对青霉素耐药率较高,而非脑脊液(主要为血液来源)分离的侵袭性SP无耐药株。菌株PBP蛋白突变呈高度多样化,主要与青霉素MIC有关,与样本来源、判定折点无关。青霉素MIC值≤0.25μg/ml的菌株均无PBP活性位点突变,1株血清型6A(MIC=0.25 μg/ml)除外(PBP2b活性中心发生T451A突变)。青霉素MIC值≥0.5 μg/ml的菌株均存在不同程度的PBP活性位点突变。青霉素高MIC水平(MIC≥1 μg/ml)的菌株均存在PBP1a活性位点突变,并同时伴有PBP2b和PBP2x突变。非脑脊液来源的侵袭性SP即使表型判定为敏感,仍存在不同PBP活性位点的突变,临床使用需注意。PBP1a分析序列中共检测出105个不同的点突变,PBP2b分析序列中共检测出111个不同的点突变及2个插入突变,2个插入突变YIW和YTW分别位于2株血液来源PSSP中,均为国际首次报道。PBP2x分析序列中共检测出98个不同的点突变。小鼠体内试验显示,血清型3为强毒力血清型,血清型23F、19A、19F和14表现为无毒力,血清群6内不同血清型、不同菌株间毒力水平有所差异。血清群6内菌株各毒力因子的表达水平与动物实验毒力水平间无明显对应关系。结论:梅里埃质谱IVD系统对SP的鉴定性能优于布鲁克质谱,可用于SP的准确鉴定。DBA/HPA可以与不同血清型肺炎链球菌结合,磷酰胆碱酯酶基因pce是DBA/HPA与SP结合的决定性因素,pce allele B仅在血清型11A和11E菌株中发现,或可用于血清型预测。我国侵袭性SP以血清型23F、19A、19F、3、14、6A和6B为主,以ST320、ST81、ST271、ST876最为常见。尽管我国疫苗接种率较低,非疫苗覆盖血清型分离率呈上升趋势,出现血清型转换,可能为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结果。PBP1a活性位点突变是引起菌株青霉素高MIC水平(MIC≥1μg/ml)的必要条件,但需同时伴有PBP2b和/或PBP2x突变。我国流行血清型3菌株呈高毒力、低耐药特点。血清型23F、19A、19F、14呈低毒力、高耐药特点,而血清型6A、6B及6C的菌株间毒力水平不一。本研究为提高常规实验室SP准确鉴定能力、了解我国侵袭性感染SP血清学、分子型别、耐药性及主要流行血清型毒力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我国疫苗的使用或研发提供流行病学基础。

闵春艳[8](2019)在《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文中认为目的:将液质联用技术应用于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建立了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UPLC-Q-TOF-MS/MS液质联用杂质分析方法、抗菌乳膏可疑非法添加活性成分的UPLC-QQQ-MS/MS(MRM)液质联用检测方法、掺伪小活络丸中药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的液质联用分析方法、以及菊花药材硫磺熏蒸标志物的UPLC-Q-TOF-MS/MS液质联用分析方法,分别实现了对这些药品的杂质分析、掺伪成分检查、毒性成分和药效成分的含量测定、以及硫磺熏蒸标志物的成分分析,为产品的工艺改进和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加强对药品生产过程中原辅料质控、清洁验证、加工炮制、生产控制等工艺环节的质量控制,实现药品生产的批间稳定性和质量可控性。方法:应用UPLC-Q-TOF-MS/MS技术对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进行杂质分析,获得杂质的保留时间、一级质谱信息,对USP42收载的已知杂质进行鉴定;对USP42未收载的杂质,且质谱响应较高的未知杂质,通过获取的二级质谱碎片离子信息进行质谱解析和结构推断。结合头孢吡肟对照品氧化降解、酸降解、碱降解、高温破坏试验,得到各种降解产物,对杂质的形成进行初步分析。建立UPLC-QQQ-MS/MS(MRM)内标法检测某抗菌乳膏在生产过程中引入的痕量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采用UPLC-Q-TOF-MS/MS液质联用技术检测小活络丸中掺伪药材的特征化学组分,建立小活络丸中芍药苷的HPLC-PDA检查方法,并配套质谱确证方法;建立UPLC-QQQ-MS/MS(MRM)外标法考察小活络丸药材掺伪对药效成分和毒性成分的影响。采用UPLC-Q-TOF-MS/MS液质联用技术考察硫磺熏蒸工艺对菊花药效组分的影响。结果: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供试品中检出杂质A、C、E三个已知杂质。同时,检出10个质谱响应信号较强的未知杂质。3个未知杂质为头孢吡肟同分异构体杂质,推断为头孢吡肟Δ3双键位置异构体和头孢吡肟(6-H,7-H)差向异构体,分子式为C19H24N6O5S2。3个未知杂质为头孢吡肟C2脱羧异构体,推导分子式为C18H24N6O3S2。1个未知杂质为文献命名为(2RS)-2[[(Z)-2-(2-氨基-4-噻唑基)-2-(甲氧亚)乙酰氨基]-甲基]-1,2,5,7-四氢-7-氧-4H-呋喃并[3,4-d][1,3]噻嗪的m/z 370.0641的化合物,推导分子式为C13H15N5O4S2。以上7个未知杂质均为头孢吡肟降解杂质。[M+H]+m/z428.0681的未知杂质推测为头孢吡肟3-CH2OCH3取代产物,分子式为C15H17N5O6S2,推测为头孢吡肟的工艺杂质。[M+H]+m/z894.1786的未知杂质推测为头孢吡肟的聚合物杂质,分子式为C23H57N8O10S9。另外,还发现1个辅料精氨酸的降解杂质。UPLC-QQQ-MS/MS(MRM)内标法检测某抗菌乳膏生产过程中引入的痕量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它们的检出限均为5μg·kg-1,定量限均为12.5μg·kg-1,在1?41ng·m 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回收率为100%?108%。应用该方法检出该品牌四批样品中含有倍他米松84~1165μg·kg-1,而地塞米松含量极低,仅仅有2个批次被检出,但含量在定量限以下。在16批小活络丸中6批检出了不应存在的草酸钙簇晶,推测存在芍药掺伪的问题。采用UPLC-Q-TOF-MS/MS液质联用技术,在小活络丸中检出芍药苷、芍药内酯苷、4-表-芍药内酯苷、没食子酰芍药苷等白芍和赤芍特有的化学组分,初步表明小活络丸存在芍药属药材,且部分批次样品中掺伪药材为白芍,且6批掺伪小活络丸中芍药苷含量为39.57~642.77μg·g-1。利用UPLC-QQQ-MS/MS(MRM)外标法检测小活络丸中的毒性成分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16批小活络丸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的总量范围为0.005~27.28μg·g-1;利用UPLC-QQQ-MS/MS(MRM)外标法检测小活络丸中的有效成分苯甲酰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16批小活络丸的苯甲酰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的总量范围为45.57~318.47μg·g-1。各厂家小活络丸乌头类生物碱总量差异较大,存在同一产品质量不一致问题。硫磺熏蒸使菊花中的绿原酸、异绿原酸等化合物与亚硫酸发生亚硫酸酯化反应,新生成11种含硫衍生物。在这11种化合物的二级碎片中均出现m/z80或m/z81的硫磺熏蒸特征碎片,清晰地提示这些物质为含硫衍生物。结论:本文采用液质联用技术进行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杂质分析,检测到8种未见文献报道的未知杂质,推导了分子式、结构式,初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环节,提示其在生产过程中要注意辅料精氨酸的质量控制,其生产工艺应控制精氨酸的氧化降解;对其产生异构体杂质的生产工艺环节进行研究和控制,对容易形成聚合物杂质的物料和工艺进行改进,对其原料药的工艺杂质需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如有必要应在现行质量标准中指明工艺杂质。本文建立的UPLC-QQQ-MS/MS(MRM)内标法可专属灵敏的检测抗菌乳膏生产过程中引入的痕量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为企业清洗验证环节的活性物质残留物检查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抗菌乳膏类制剂的质量监管提供技术参考。本文建立HPLC-PDA方法检查小活络丸生产投料中引入的非处方成分芍药苷及配套的质谱确证方法,可用于检查小活络丸生产过程中的芍药属药材掺伪投料;建立UPLC-QQQ-MS/MS外标法检测小活络丸中6种乌头类生物碱,为小活络丸产品的安全性和生产工艺的质量可控性提供有效的质控方法。本文建立的UPLC-Q-TOF-MS/MS液质联用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可用于硫磺熏蒸菊花的检查,用于含菊花中药制剂生产的源头质量控制。

赵国清[9](2019)在《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常见病原体检测及微生态防治》文中提出水貂、狐狸、貉子是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毛皮动物。威海市毛皮动物养殖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本实验主要对威海地区的水貂、狐狸、貉子感染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阿留申病毒及常发细菌病等进行了病原体检测,提出了微生态防控措施。1.对威海区域内毛皮动物养殖场,通过查阅档案、实地走访和填写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掌握养殖、防疫、免疫以及主要疫病存在情况。结果表明,毛皮动物存栏量下降较大,存栏500只以上养殖场饲养量所占比重,水貂、狐狸比重约为50%,貉子比重约为20%。导致毛皮动物发病的病毒性病原主要是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阿留申病毒、伪狂犬病毒、狐狸脑炎病毒等;细菌性病原主要是绿脓杆菌、沙门菌、巴氏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魏氏梭菌等细菌。2.对存栏5000只以上的毛皮动物养殖场随机采集病料,共采集140份样品(分别采集肝、肺、肾、脾、肠、脑)。对样本分别进行病理解剖、病毒检测、细菌检测。结果显示,犬瘟热病毒的感染率约27.14%,细小病毒的感染率为20.71%,阿留申病毒未检出,大肠杆菌的感染率为21.42%,克雷伯氏菌的感染率为15%,沙门氏菌的感染率为10.71%,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感染率为2.14%,绿脓杆菌的感染率为11.42%。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沙门氏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绿脓杆菌7种病原的单纯感染、二重感染、三重感染的感染率分别为30%、30.71%、5.71%。水貂的致病菌感染率比狐狸、貉子更高。3.血清学分型结果显示:大肠杆菌O88是主要的流行血清型,占检出血清型的33.3%;G型绿脓杆菌是主要流行菌株,占检出血清型的35.7%。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感染性细菌对氨苄西林等青霉素类、头孢唑林等一、二代头孢菌素、复方新诺明、呋喃妥英等的耐药率较高;比较敏感的药物有: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三、四代头孢菌素,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药物。4.对分离到的CDV和MEV株的基因进行了测序,分离到的2株CDV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8%,与6株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1%99.1%,分离到的病毒同属于Asia-I型;分离到的3株MEV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7%100%,3株毒株基因与28株参考毒株的基因同源性为97.3%99.1%,分离的细小病毒与CPV位于同一进化分支上。5.为了研究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对水貂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试验,选择60日龄雄性水貂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Ⅰ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Ⅱ、Ⅲ、Ⅳ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1.0%、1.5%益生菌制剂,试验期60 d,试验结束测定其免疫指标。结果表明,在基础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可以提高水貂的免疫功能。本调查揭示了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及其特性,找出了致病原的多重感染的发病规律,阐明了主要细菌病的病原耐药性,为威海地区毛皮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基础。

罗晓琼[10](2019)在《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肺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治疗以抗感染为主,然而,抗生素耐药已经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全球现象。中医药在诸多疾病的治疗中体现了简、便、廉、效的优势和特色,培土生金法是中医肺脾同治的常用治疗原则。本研究首先通过Meta分析来探讨培土生金法在临床治疗肺炎患者的运用情况;其次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来探索培土生金法指导下的中药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最后通过观察性研究来分析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情况。通过以上研究,旨在为耐药菌肺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同时为临床医生制定和优化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主要内容摘要如下:(一)中医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Meta分析目的:运用循证医学中的Meta分析研究方法,系统评价培土生金法在肺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培土生金法运用于耐药菌肺炎奠定基础。方法:1.制定文献的检索词、检索策略、文献的纳排标准。2.在国内外生物医学类数据库中,全面搜索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试验组加用体现中医培土生金法的中药治疗。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维普、CBM等。3.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和数据提取。4.应用Rev Man 5.3软件,对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脱机时间等结局指标进行数据合并分析。5.计数资料用风险比(RR)来分析,连续变量资料用标准均数差(SMD)来分析,两者均以95%CI表示。结果:1.有效率:共23篇研究文献对有效率进行了报道,总病例数2142例,试验组1086例,对照组1056例,结果显示中医培土生金法结合西医常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5篇文献进行了中医证候积分分析,总例数404例,试验组203例,对照组201例。结果显示中医培土生金法中药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PCT:6篇文献对PCT进行了观察,总例数554例,试验组278例,对照组276例。数据合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PCT指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4.CRP:4篇文献对CRP进行了分析,总例数350例,试验组175例,对照组175例。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患者CRP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5.CPIS评分:2篇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病例数14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71例。合并数据结果显示试验组在降低CPIS评分方面具有优势。6.脱机时间:2篇文献分析了脱机时间,总病例数18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91例。结果显示试验组在缩短脱机时间方面也具有优势。7.安全性:6篇文献报道了不良反应,试验组77例次,对照组130例次。结果显示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为主,试验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低于对照组,说明加用中药在改善常规治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方面可能具有优势。结论: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肺炎肺脾气虚证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在提高有效率,降低中医证候积分、PCT、CRP、CPIS评分,缩短脱机时间等方面都具有优势,且可能减少西医抗感染治疗的消化道不良反应。(二)中医培土生金法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目的:观察培土生金法中药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疗效,为耐药菌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耐药菌肺炎患者64例,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试验组加用培土生金法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100ml tid po,疗程14天。观察各组的中医症状评分、CPIS评分、血常规、CRP、PCT、免疫指标、血气分析等指标变化情况,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两组患者的基线指标和疗效性指标的差异。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生命体征、证候积分、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1)中医证候疗效:两组分级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愈显率和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积分:两组均明显降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改善咳嗽、咯痰、食少纳呆、体倦乏力、胃脘胀满、腹胀、少气懒言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发热、气短、自汗等方面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3)CPIS积分治疗后两组均有所降低,试验组未显示出明显优势。(4)炎性指标:WBC、N、CRP、PCT等炎性指标治疗后两组均有所改善,但组间比较未显示出明显差异。(5)免疫指标:试验组在改善CD4+、Ig M方面优于对照组,其他免疫指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6)血气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 O2均明显改善,治疗7天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治疗14天,两组无明显差异。3.安全性比较: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在呼吸、血压和肝肾功等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培土生金法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味能改善耐药菌肺炎患者的咳嗽、咯痰、食少纳呆、体倦乏力、腹胀、少气懒言等临床症状,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三)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及其耐药性的观察性研究目的:观察和分析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的分布和构成比情况,以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的方法,纳入符合肺炎诊断并进行了痰培养和常规药敏试验的患者,搜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疾病)、实验室检查结果、痰培养结果以及抗生素治疗方案等数据,并录入Epidata软件进行管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比较。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148例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以中老年为主,平均年龄(59.8±16.5岁)。2.合并疾病:合并其他疾病者占84.5%,合并两种及以上疾病者超过50%,以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合并疾病为主。3.炎性指标:WBC异常的比例仅34.46%,异常率从低到高依次为:WBC<N<PCT<N%<CRP,CRP异常的比例最高(62.84%)。4.血气分析:结果表明以氧分压降低为主。5.病原菌分布:结果显示病原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G-菌为主,最常见的几种病原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25.3%)、肺炎克雷伯菌(15.4%)、鲍曼不动杆菌(14.8%)、流感嗜血菌(7.4%)、大肠埃希菌(5.6%)。6.耐药性:(1)在头孢类抗生素中,几种主要病原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菌均较高,其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达到88.9%,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耐药性相对较低。(2)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也较高,主要以大肠埃希菌(77.8%)和鲍曼不动杆菌(58.3%)为主。(3)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中,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58.3%和36%,对厄他培南暂未发现耐药菌株。(4)几种病原菌对哌拉西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性相对较低。(5)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也较好。7.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年龄和是否使用侵入性操作对住院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的患者发生住院天数>10天的风险是年龄<60岁患者的3.116倍,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是没有侵入性操作的9.553倍。血红蛋白和白蛋白与住院时间也存在相关性,呈负相关。结论:肺炎患者不一定有血象升高,各炎性指标中,CRP异常率最高,可见其敏感性较高。导致肺炎的病原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G-菌为主,最常见的病原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流感嗜血菌、大肠埃希菌。药敏结果提示头孢他啶、哌拉西林/酶抑制剂、厄他培南、替加环素等的耐药率相对较低,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可根据患者病情优先选用以上抗生素。住院时间与患者的年龄、是否有侵入性操作、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具有相关性。

二、头孢吡肟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头孢吡肟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2012~2020年某院新生儿病区细菌分布及耐药率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菌株分组
    1.3 质控菌株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细菌分布
    2.2 主要革兰阳性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的变化
        2.2.1 金黄色葡萄球菌
        2.2.2 无乳链球菌
    2.3 主要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的变化
        2.3.1 大肠埃希菌
        2.3.2 肺炎克雷伯菌属
        2.3.3 非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
    2.4 多重耐药菌
3 讨论
    3.1 检出菌结果分析
    3.2 耐药率变迁分析
    3.3 小结

(3)基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的头孢吡肟和万古霉素在新生儿感染患者中的剂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 新生儿感染概况
    2 新生儿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点
    3 群体药代动力学的特点与优势
    4 基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的剂量优化
        4.1 剂量优化的必要性
        4.2 基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的剂量优化的特点
        4.3 基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的剂量优化的过程
    5 头孢吡肟基本信息及头孢吡肟在新生儿患者中剂量优化研究的必要性
        5.1 头孢吡肟基本信息
        5.2 头孢吡肟在新生儿患者中剂量优化研究的必要性
    6 万古霉素基本信息及万古霉素在新生儿患者中剂量优化研究的必要性
        6.1 万古霉素基本信息
        6.2 万古霉素在新生儿患者中剂量优化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 头孢吡肟在新生儿患者中的剂量优化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及软件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3 给药方案
        2.4 样本采集
        2.5 血药浓度测定
        2.6 数据前处理
        2.7 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人群
        3.2 临床血浆样本测定
        3.3 数据前处理
        3.4 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
        3.5 剂量评估与优化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万古霉素在新生儿患者中的剂量优化研究
    1 实验设备和软件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虚拟试验
        2.3 剂量评估与优化
    3 研究结果
        3.1 虚拟试验
        3.2 剂量评估与优化
    4 讨论
    5 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的细菌分布与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综述 四肢创伤性创面感染的研究进展
    1.1 危险因素
        1.1.1 损伤性质
        1.1.2 创伤污染程度与清创术
        1.1.3 基础疾病的影响
        1.1.4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2 病原学分析
    1.3 治疗措施最新进展
        1.3.1 抗菌药物治疗
        1.3.2 早期及时清创手术
        1.3.3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四肢开放性创口及感染的治疗
        1.3.4 组织瓣修复创面的应用
        1.3.5 慢性骨髓炎的治疗研究
第2章资料与方法
    2.1 菌株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临床资料
    2.4 主要仪器与试剂
    2.5 细菌学的检查
        2.5.1 标本的采集
        2.5.2 病原菌的培养鉴定
        2.5.3 药物敏感试验
    2.6 研究方法
    2.7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菌群分布及构成比
    3.2 主要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情况
        3.2.1 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的情况
        3.2.2 主要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的情况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类型及抗金葡菌药物研究进展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类型
        1.2 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
    第二章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2.1 五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2.2 五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2.3 头霉素研究进展
        2.4 动物专用头孢菌素研究进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体外抗菌活性评价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3及NAC-19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及临床分离菌株的小鼠全身感染的治疗作用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的体外抗菌作用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对小鼠后肢股部感染的治疗作用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对小鼠肺炎的治疗作用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联合异牡荆苷对金葡菌肺炎治疗作用及初步机制
        6.1 材料
        6.2 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头孢吡肟与盐酸索他洛尔药物分子检测体系的构建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量子点和掺杂型量子点概述
        1.1.1 量子点简介
        1.1.2 掺杂型量子点简介
        1.1.3 掺杂型量子点种类
        1.1.4 量子点的修饰与功能化
        1.1.5 量子点的表征
    1.2 量子点的应用
        1.2.1 量子点在无机离子检测中的应用
        1.2.2 量子点在药物测定中的应用
        1.2.3 量子点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1.2.4 量子点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1.3 头孢吡肟的研究进展
    1.4 盐酸索他洛尔的研究进展
    1.5 论文的立题思想及研究内容
2 头孢吡肟药物分子检测体系构建及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制备MPA包被的Mn掺杂ZnS量子点
        2.2.4 量子点-胰蛋白酶(QDs-Try)磷光探针的构建
        2.2.5 QDs-Try磷光探针检测头孢吡肟
        2.2.6 实际样品的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PA包被的Mn掺杂ZnS量子点的表征
        2.3.2 QDs-Try磷光探针的表征
        2.3.3 胰蛋白酶浓度对体系RTP的影响
        2.3.4 量子点浓度对体系RTP的影响
        2.3.5 pH、时间对体系RTP的影响
        2.3.6 QDs-Try磷光探针对CFPM的响应
        2.3.7 QDs-Try磷光探针与头孢吡肟的作用机理
        2.3.8 外源物质的干扰
        2.3.9 实际样品分析
    2.4 小结
3 盐酸索他洛尔药物分子检测体系的构建及机理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方法
        3.2.1 试验仪器
        3.2.2 试验试剂
        3.2.3 MPA包被的Mn掺杂ZnS量子点的制备
        3.2.4 Mn:ZnS QDs/BQ纳米复合体系的形成
        3.2.5 Mn:ZnS QDs/BQ纳米复合体系检测STH
        3.2.6 实际样品的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n:ZnS QDs/BQ纳米复合体的表征
        3.3.2 pH的优化
        3.3.3 反应时间的优化
        3.3.4 检测盐酸索他洛尔的工作曲线
        3.3.5 检测盐酸索他洛尔的机理研究
        3.3.6 外源物质的干扰
        3.3.7 实际样品分析
    3.4 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肺炎链球菌流行病学、药物敏感性及毒力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肺炎链球菌准确鉴定方法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材料
        二、实验方法
        1.实验室鉴定方法评价
        2. DBA与HPA作为肺炎链球菌细胞壁表面标记物探究
    结果
        1. 草绿色链球菌实验室鉴定方法学结果评价
        2. DBA及HPA与肺炎链球菌细胞壁作用研究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肺炎链球菌流行病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材料
        二、实验方法
        1. 荚膜肿胀试验分型
        2. 多重PCR分型(mPCR)
        3. CpsB基因测序分型
        4.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结果
        1. 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肺炎链球菌流行病学分布
        2. 血清型分布
        3. 肺炎链球菌血清型检测方法学比较
        4. 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肺炎链球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肺炎链球菌药物敏感性及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突变分析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1. 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2. PBP基因扩增测序
    结果
        1. 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肺炎链球菌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2. 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肺炎链球菌PBP突变分析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侵袭性肺炎链球菌主要流行血清型毒力差异研究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材料
        二、 实验方法
        1. 伦理申明
        2. 试验菌株选取
        3. 动物实验准备
        4. 小鼠菌血症模型建立
        5. 不同血清型毒力比较
        6. 非荚膜相关毒力基因表达量分析
    结果
        1. 小鼠腹腔感染菌血症模型建立
        2. 不同血清型感染小鼠血液肺炎链球菌载量及存活率
        3. 血清型6ABC菌株毒力基因表达比较
    讨论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肺炎链球菌鼻咽部定植及胞内感染的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利用UPLC-Q-TOF-MS/MS液质联用技术研究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的杂质
    引言
    1.已知杂质鉴定
    2.未知杂质定性分析
    3.强制降解实验与未知杂质来源分析
    4 小结
第二章 UPLC-MS/MS内标法测定抗菌乳膏生产过程中引入的痕量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
    引言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
    3.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HPLC和HPLC-MS技术的小活络丸生产原料掺伪检查和产品质量评价
    引言
    1 小活络丸中草酸钙簇晶的显微特征与来源分析
    2 基于药材组分分布的芍药属药材掺伪质谱确证方法
    3 掺伪芍药属药材代表性组分芍药苷的含量测定方法
    4 掺伪小活络丸中的芍药苷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的保证
    5 主要药效组分乌头碱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
    6 掺伪松香的LC-MS/MS质谱确证
    7 掺伪松香中松香酸HPLC分析
    8 小结
第四章 利用UPLC-Q-TOF-MS/MS技术研究硫磺熏蒸工艺对菊花药效组分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仪器
    2 结果与讨论
    3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液质联用技术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英文缩略词
致谢

(9)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常见病原体检测及微生态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毛皮动物主要病毒性传染病研究进展
    1.1.犬瘟热研究进展
        1.1.1.CDV的分类与形态结构
        1.1.2.CDV基因组编码蛋白及其功能
        1.1.3.CDV的流行病学
        1.1.4.CDV的临床症状
        1.1.5.CDV的诊断技术进展
        1.1.6.CDV的防治研究进展
    1.2.毛皮动物细小病毒病研究进展
        1.2.1.细小病毒的分类
        1.2.2.生物学差异
        1.2.3.MEV的研究进展
        1.2.4.细小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1.3.水貂阿留申病研究进展
        1.3.1.AMDV的分类与形态结构
        1.3.2.AMD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1.3.3.AMDV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
        1.3.4.AMDV的检测技术进展
        1.3.5.ADM的综合防治措施
第二章 毛皮动物主要细菌性疾病研究进展
    2.1.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
        2.1.1.病原学
        2.1.2.流行病学
        2.1.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1.4.防治措施
    2.2.肺炎克雷伯氏菌病研究进展
        2.2.1.病原学
        2.2.2.流行病学
        2.2.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2.4.防治措施
    2.3.绿脓杆菌病研究进展
        2.3.1.病原学
        2.3.2.流行病学
        2.3.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3.4.防治措施
第三章 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养殖及疾病防治情况调查
    3.1.材料与方法
        3.1.1.调查范围
        3.1.2.调查内容
        3.1.3.调查途径
    3.2.结果
        3.2.1.养殖概况
        3.2.2.防疫情况
        3.2.3.常见疫病免疫情况
        3.2.4.养殖用药情况
        3.2.5.主要发病情况
    3.3.讨论
        3.3.1.养殖数量与密度的影响
        3.3.2.不同饲养管理水平的影响
        3.3.3.防疫措施的影响
        3.3.4.疫苗免疫的因素
        3.3.5.畜牧管理体制变动的影响
        3.3.6.主要疾病传播流行特点
    3.4.小结
第四章 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大型养殖场常见病毒的PCR检测及序列分析
    4.1.材料与方法
        4.1.1.样品采集
        4.1.2.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4.1.3.样品的处理
        4.1.4.核酸的提取
        4.1.5.病毒性病原的检测
    4.2.结果
        4.2.1.病料剖检结果
        4.2.2.CDV的检测结果
        4.2.3.CDV的序列分析结果
        4.2.4.MEV的检测结果
        4.2.5.MEV的序列分析结果
        4.2.6.AMDV的检测结果
        4.2.7.感染统计结果
    4.3.讨论
        4.3.1.病毒性疾病持续流行
        4.3.2.疫苗免疫保护出现漏洞
    4.4.小结
第五章 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大型养殖场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5.1.材料与方法
        5.1.1.样品来源
        5.1.2.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5.1.3.样品剖检
        5.1.4.细菌的分离培养
        5.1.5.细菌的纯化与染色
        5.1.6.生化鉴定与药敏试验
        5.1.7.血清型鉴定
    5.2.结果
        5.2.1.病料剖检症状
        5.2.2.细菌的分离及生化鉴定结果
        5.2.3.分离菌的药敏实验结果
        5.2.4.血清学分型统计结果
        5.2.5.感染统计结果
    5.3.讨论
        5.3.1.病原种类多样,混合感染突出
        5.3.2.条件性致病菌感染流行普遍
        5.3.3.细菌耐药性需要加强关注
    5.4.小结
第六章 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对水貂免疫功能的影响
    6.1.材料与方法
        6.1.1.实验材料
        6.1.2.实验动物及饲粮
        6.1.3.实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6.1.4.免疫指标的测定
        6.1.5.疫苗抗体的测定
        6.1.6.试验数据统计
    6.2.结果
        6.2.1.益生菌制剂对水貂免疫指标的影响
        6.2.2.益生菌制剂对水貂犬瘟热疫苗抗体的影响
    6.3.讨论
    6.4.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10)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中医培土生金法治疗肺炎的Meta分析
    1.1 目的
    1.2 技术路线图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文献检索的范围及策略
        1.5.1 检索数据库
        1.5.2 检索词
        1.5.3 检索时间及检索策略
    1.6 数据收集与分析
    1.7 结果
        1.7.1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1.7.2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7.3 Meta分析结果
    1.8 讨论
        1.8.1 Meta分析的意义与价值
        1.8.2 本部分研究的选题思路
        1.8.3 Meta分析结果的讨论
    1.9 小结
第二章 中医培土生金法辅助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2.1 课题来源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方案
        2.3.1 技术路线图
        2.3.2 研究设计
        2.3.3 研究对象
        2.3.4 治疗方案
        2.3.5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
        2.3.6 疗效判定
        2.3.7 不良反应的观察
        2.3.8 质量控制
        2.3.9 统计分析
        2.3.10 伦理学原则
    2.4 研究结果
        2.4.1 研究完成情况
        2.4.2 基线统计结果
        2.4.3 疗效评价
        2.4.4 安全性评价
    2.5 讨论
        2.5.1 培土生金法的历史渊源
        2.5.2 培土生金法运用于耐药菌肺炎的理论依据
        2.5.3 研究药物组方分析
        2.5.4 现代药理研究
        2.5.5 研究结果分析
        2.5.6 导师治疗耐药菌肺炎的经验概要
    2.6 小结
第三章 肺炎患者临床特征、病原学及其耐药性的观察性研究
    3.1 课题来源
    3.2 研究目的
    3.3 技术路线图
    3.4 研究对象与方法
        3.4.1 纳入标准
        3.4.2 排除标准
        3.4.3 研究方法
        3.4.4 观察指标
        3.4.5 统计方法
    3.5 研究结果
        3.5.1 一般资料
        3.5.2 患者吸烟情况
        3.5.3 合并疾病情况
        3.5.4 炎性指标分析
        3.5.5 血气分析情况
        3.5.6 病原菌分布情况
        3.5.7 病原菌药敏结果
        3.5.8 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3.5.9 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3.6 讨论
        3.6.1 一般情况和合并疾病分析
        3.6.2 实验室指标分析
        3.6.3 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3.6.4 住院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3.7 小结
结论
创新性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正文部分)
综述 肺炎患者细菌耐药概况及中医培土生金法研究进展
    4.1 肺炎患者细菌耐药性概况
        4.1.1 肺炎的流行病学现状
        4.1.2 病原学研究现状
        4.1.3 治疗进展
    4.2 中医培土生金法研究进展
        4.2.1 中医对肺炎的认识
        4.2.2 中医病因病机
        4.2.3 中医对肺炎的治疗情况
        4.2.4 培土生金法的理论基础
        4.2.5 培土生金法的临床运用
        4.2.6 参苓白术散的研究进展
        4.2.7 参苓白术散的药理学研究现状
        4.2.8 中医药在细菌耐药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综述部分)
附件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头孢吡肟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2012~2020年某院新生儿病区细菌分布及耐药率变迁[J]. 陈培培,林汉杰,邱世洁,郑芬,余楠.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21(12)
  • [2]耐药菌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J]. 马亦林.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21(04)
  • [3]基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模型的头孢吡肟和万古霉素在新生儿感染患者中的剂量优化研究[D]. 姚卜凡. 山东大学, 2021(12)
  • [4]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的细菌分布与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D]. 孟庆元. 吉林大学, 2021(01)
  • [5]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D]. 田莉莉. 吉林大学, 2020(01)
  • [6]头孢吡肟与盐酸索他洛尔药物分子检测体系的构建及机理研究[D]. 雒旭艳.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肺炎链球菌流行病学、药物敏感性及毒力差异研究[D]. 周梦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D]. 闵春艳. 苏州大学, 2019
  • [9]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常见病原体检测及微生态防治[D]. 赵国清. 甘肃农业大学, 2019(11)
  • [10]中医培土生金法在耐药菌肺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探索研究[D]. 罗晓琼.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头孢吡肟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