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生菜豆三层覆盖栽培技术

矮生菜豆三层覆盖栽培技术

一、矮生菜豆三层覆盖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郝娜[1](2017)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4种典型间作系统生产力和水分利用研究》文中提出农牧交错带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的过渡带和生态的重要安全屏障,在常年干旱气候和日益恶化的环境影响下,目前针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和土地有效利用的研究备受关注。间套作能提高农业产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存在的4种典型间作系统:向日葵/马铃薯(2S2P)、向日葵/蚕豆(2S4F)、莜麦/马铃薯(6O2P)、莜麦/蚕豆(6O6F)的产量、作物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综合分析,并利用间作模型FST模拟了2S2P中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和作物蒸腾量。综合得出以下结论:(1)2S2P模式比6O2P更有利于提高马铃薯株高,6O2P比2S4F更能提高蚕豆的株高。2S2P模式可提高马铃薯叶面积指数,6O6F显着提高了莜麦的叶面积指数,蚕豆在2S4F模式中占优势。向日葵在2S4F模式中的干物质与2S2P中相比更有优势。高秆作物在间作模式下的生长发育状况要好于其单作,高秆作物在间作模式中处于优势地位。(2)间作中高秆作物产量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2S2P和2S4F可显着提高向日葵产量,6O2P系统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莜麦在6O2P和6O6F中均占优势,2S4F和6O6F中蚕豆产量均未提高。间作系统中高秆作物产量有优势,4种间作系统均可提高土地当量比,均表现出间作优势和经济效益。(3)间作系统与单作相比可增加作物耗水量,促进作物利用深层土壤水分。间作种植对向日葵耗水量影响不显着;2S2P与6O2P可有效提高马铃薯耗水量;间作可增加莜麦耗水量,不利于蚕豆耗水。2S2P有助于作物0-60cm土层根系耗水,有效增加了全田耗水量,6O2P有利于莜麦耗水。2S2P系统可显着提高马铃薯生育期耗水量,在苗期差异不显着;6O2P可显着提高莜麦苗期耗水量,显着提高马铃薯开花期耗水量。(4)2S2P系统中向日葵水分利用效率WUE比单作提高27.1%,2S4F中向日葵WUE提高28.8%,6O2P可使莜麦WUE提高33.3%。4种间作系统均有效提高高秆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矮秆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略有降低,整体上间作提高了水分当量比,2S2P和2S4F系统水分当量比均大于1.2,两种间作系统均具有显着水分利用优势,6O2P和6O6F系统不具有水分利用优势,4种间作系统中2S4F系统更具有水分利用优势。(5)通过间作模型FST对2S2P系统中土壤含水量,蒸腾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模拟验证,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模型运行结果较靠谱。FST对2S2P中蒸腾量的模拟结果显示,作物在生长中期蒸腾耗水量较大,间作较单作有效提高了作物蒸腾量,间作有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李昕升[2](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提出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张树武[3](2014)在《美洲南瓜种皮PAL基因RNAi表达载体构建及品种抗病性研究》文中认为美洲南瓜(Cucurbita pepo)为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在北方保护地大面积栽培,而裸仁美洲南瓜(Hull-less Cucurbita pepo)作为美洲南瓜新型的栽培变种之一,是自然界中罕见的一种变异类型,但是近年来由于裸仁美洲南瓜育种技术传统、无壳率不稳定和综合商品性状不优,以及美洲南瓜白粉病和病毒病大面积发生等问题,成为限制裸仁美洲南瓜种质创新的一个瓶颈问题。因此,本研究以有壳和裸仁美洲南瓜为试材,构建了种皮PAL基因RNAi表达载体,并对其编码蛋白进行了亚细胞定位,以及测定了白粉菌和西瓜花叶病毒(WMV)侵染后不同抗感品种不同组织部位PAL基因的表达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同源克隆法”克隆了有壳和裸仁美洲南瓜PAL基因EST序列,其序列长度分别为815bp和812bp,并利用BLAST软件对有壳和裸仁美洲南瓜PAL基因EST序列与NCBI中已报道的黄瓜PAL基因EST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有壳和裸仁美洲南瓜PAL基因序列与已报道的黄瓜PAL基因EST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2.44%和92.76%。同时,以克隆获得的有壳美洲南瓜PAL基因部分靶标序列作为干扰片段,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有壳美洲南瓜PAL基因正反义片段,并以pHANNIBAL作为过渡中间载体引入大小为799bp的内含子序列形成发卡结构,构建了由CaMV35S启动子驱动的具有正义基因片段-pal(f)-pdk intro-反义基因片段-pal(r)的植物干扰表达载体pCEPSPS-FPR。(2)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有壳和裸仁美洲南瓜PAL基因编码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PAL基因编码蛋白位于细胞质内和内质网内。同时,通过构建重组质粒pCAMIBA-PAL3-GFP和pCAMIBA-PAL13-GFP,以及采用“基因枪”将重组质粒分别转入洋葱内表皮细胞,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绿色荧光出现在细胞质内和内质网内。因此,有壳和裸仁美洲南瓜种皮PAL基因均为细胞质和内质网定位蛋白。(3)不同抗感美洲南瓜品种接种白粉病菌后,PAL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且接种后不同天数、不同品种和不同部位PAL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存在显着差异。随着接种天数的增加,不同抗感品种不同部位PAL基因相对表达量整体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抗病品种“小三星F2”和“四星F1”接种白粉菌后叶片中PAL基因相对表达量增加较为显着,叶柄和茎秆次之,并且其相对表达量在第7和9天达到最大值;感病品种“金12F1”和“金12F2”接种白粉菌后叶片中PA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较抗病品种低,但与对照相比,其PAL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并且其相对表达量在第9和11天达到最大值,因此,可推测PA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美洲南瓜品种抗白粉病的强弱呈正相关,即表明PAL基因与美洲南瓜的抗病性具有密切的关系。(4)接种WMV后不同抗感品种不同组织部位PAL基因相对表达量随着接种时间的增加,整体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且不同组织部位PAL基因相对表达量总体呈现出叶片较高,叶柄和茎秆次之。同时,接种后5个品种不同组织部位PAL基因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相比均存在显着差异,且抗病和中抗品种不同组织部位PAL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感病品种,其中抗病品种GBRV-8不同部位PAL基因相对表达量相对较高,中抗品种GBRV-6,抗病品种GBRV-12和GBRV-13不同部位PAL基因相对表达量次之,而感病品种光板PAL基因相对表达量最低,因此,可推测PA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美洲南瓜品种抗病毒病强弱密切相关。

陈刚[4](2013)在《美洲南瓜CCR基因与种皮发育和抗白粉病相关性研究及其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美洲南瓜(Cucurbit pepo L.),又名西葫芦,是南瓜属5大栽培品种之一,裸仁美洲南瓜作为美洲南瓜新型的栽培变种,是自然界罕见的一种突变类型。由于其在在食用、营养保健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喜爱。但长期以来,裸仁美洲南瓜在新品种的选育上仍采用传统的育种技术,新品种培育困难、纯合性低、无壳率不稳定、品种易混杂,已经成为限制裸仁美洲南瓜种质创新的一个瓶颈问题。同时,随着裸仁美洲南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白粉病的发生与危害也日趋严重,成为制约南瓜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有壳、裸仁美洲南瓜为试材,采用生物信息学、qRT-PCR及RNAi的方法对生产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对NCBI数据库中来自裸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及双子叶植物的35条CCR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的分析与预测,结果表明:单子叶植物CCR基因中GC含量明显高于双子叶植物;CCR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存在9个保守区域;所编码氨基酸的理化性质基本一致,但单子叶、双子叶及裸子植物的CCR基因编码主要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存在着差异;CCR蛋白的N-端存在一个脱氢酶/差向异构酶/辅酶Ⅰ结合蛋白的结构域,无导肽、信号肽及跨膜结构域,属亲水性蛋白;CCR基因进化树绘制及同源建模结果表明,CCR基因的进化和植物的进化基本一致,CCR蛋白三级结构模型的空间结构稳定,建模结果可靠。(2)CCR基因在美洲南瓜种皮不同发育阶段中的表达量不相同,表达量总体呈现增加—降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有壳、裸仁美洲南瓜胚珠中CCR基因的表达量存在差异,裸仁美洲南瓜CCR基因的表达量为有壳美洲南瓜的1.2倍,但无显着差异;随授粉后时间的延长,有壳美洲南瓜种皮中CCR基因的表达量逐渐高于裸仁美洲南瓜:授粉后10~60d时,有壳美洲南瓜种皮中CCR基因的表达量均大于裸仁美洲南瓜,分别为裸仁美洲南瓜的1.25.1倍,且表达量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表明CCR基因参与美洲南瓜种皮发育与形成。CCR基因在裸仁美洲南瓜叶片、茎杆、柱头等组织中的表达量均大于有壳美洲南瓜,且同一品种、不同组织中CCR基因的表达量存在组织特异性,表达量与组织木质化的程度呈正相关。(3)不同抗白粉病南瓜品种接种白粉菌后叶片中CCR基因的表达情况并不相同,但总体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高抗品种‘三星’接菌后叶片中CCR基因的增加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抗病品种‘二星’次之,感病品种‘光板’CCR基因的增加量较小、持续时间较短;接菌后CCR基因净增加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接菌后前2d,不同品种接菌株叶片中CCR基因的净增加量无显着差异,接菌后第6d,‘三星’、‘二星’叶片中CCR基因的净增长量均达到最大值,此时‘三星’CCR基因的净增加量约为‘光板’的24.1倍,接菌后第3d~第10d,不同品种接菌株CCR基因的净增加量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性差异,表明CCR基因的净增加量及持续时间与南瓜品种的抗病性呈正相关性,即CCR基因与南瓜的抗病性密切相关。(4)CCR基因在有壳、裸仁美洲南瓜中均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现象,采用同源克隆法对有壳、裸仁美洲南瓜CCR基因进行克隆,共得到有壳美洲南瓜CCR基因不同的EST序列3条及裸仁美洲南瓜不同的EST序列4条,以得到的有壳美洲南瓜CCR基因中465bp的靶标序列作干扰片段,扩增有壳美洲南瓜CCR基因的正反向片段,以pHANNIBAL为中间载体引入799bp的内含子序列以形成发卡结构,构建了由CaMV35S启动子驱动的具有‘正义基因片段ccrA-pdk intro-反义基因片段ccrB’的植物干扰表达载体pCEPSPS-PgAIB。

秦俊芬[5](2011)在《南瓜生殖器官解剖结构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瓜是葫芦科南瓜属(Cucurbita)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人们喜爱的主要蔬菜之一。本文通过石蜡切片,番红-固绿染色,爱氏苏木精法,荧光染色法等方法,对南瓜的生殖器官,花芽分化过程、大小孢子与雌雄配子体的发育、传粉与受精过程及种子的发育进行了观察。其中还利用TTC染色法测定成熟花粉粒的活性,电镜扫描法观察了花粉粒的外观结构和花粉萌发。为南瓜栽培技术和遗传育种等方面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雌、雄花的分化和成熟的顺序都是由外而内,雄花可分为花芽未分化期、花芽分化初期、花萼原基分化期、花冠原基分化期、雄蕊分化期。雄蕊5枚,在发育过程中形成(2)+(2)+1的“两大一小”的三体雄蕊,没有雌蕊的发育;雌花的发育过程与雄花的发育基本相似,但有两性期,随着雌蕊的发育雄蕊逐渐退化。2.花丝粗短,花药具2个花粉囊,呈S形弯曲。小孢子母细胞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的排列方式为四面体型,胼胝壁发达;雄配子体属于2-细胞型;成熟花粉粒大,多个萌发孔,有孔盖;外壁厚,外壁表面分布均匀刺状雕纹。3.南瓜花柱为实心花柱,胚珠为倒生胚珠,每个子房内有多个胚珠。成熟的胚珠是由珠心、珠被、珠柄,合点和珠心喙组成。大孢子经过3次连续的有丝分裂,形成8核的蓼型胚囊。4.通过TTC法测定,南瓜成熟花粉粒的最高生活力是在早晨6点;人工授粉后1h花粉萌发,授粉后2h花粉管伸长;授粉4h,有花粉管伸进柱头,但是比较少;授粉8h,有大量花粉管伸进柱头,生长迅速,并到达柱头的1/2处;授粉后12h,大量花粉管到达花柱的2/3处;授粉后24h,大量花粉管到达花柱基部,部分进入子房;此后进行受精作用。5.授粉后2天,可以观察到残留的花粉管;胚的发育过程与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相似;胚乳属于核型胚乳,有胚乳吸器,随着胚的发育,胚乳逐渐被吸收。同时比较美洲南瓜有壳和无壳品种种皮的发育情况,两个品种在开花后第10d,种皮都明显分化出5层组织,二者没有明显差别。有壳和无壳品种在开花后第15d开始出现差别,有壳品种下皮层层数增加,厚壁组织和薄壁组织细胞壁加厚,颜色加深,随着种子的成熟,形成坚硬的,坚韧的外壳。而无壳品种在生长过程中下皮层、厚壁组织和薄壁组织层加厚不明显,发育后期部分组织表现出退化的趋势,最后变成一层薄的种皮。

任春华[6](2011)在《北方日光温室早春菜豆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从播种育苗、生长期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方面介绍北方日光温室早春菜豆栽培技术。

赵佳丽[7](2010)在《河北省鸭梨产区果品评价及其与地球化学元素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鸭梨不仅是我国的优势果树,也是河北省传统出口名特优产品之一。鸭梨品质优良,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产地土壤的营养状况是影响鸭梨果实综合品质的重要因素。为此,本论文以河北省4个鸭梨主产地辛集、赵县、泊头、献县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调研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对其土壤和鸭梨样本分别进行分析,进而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投影寻踪法确定鸭梨综合品质指标权重;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出鸭梨优质区和非优质区。通过分析鸭梨果实元素和土壤元素,土壤元素和鸭梨果实品质的相关性,进一步探究了研究区土壤和鸭梨果实品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鸭梨各项品质指标对鸭梨品质贡献率由大到小排列为:总糖(0.304)>可滴定酸(0.200)>单果重(0.162)>糖酸比(0.104)>硬度(0.083)>可溶性固形物(0.074)>Vc(0.073)。并在确定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对研究区49个取样点鸭梨果实的综合品质进行评价,划分出鸭梨优质区和非优质区。(2)辛集地区的北街村、旧垒头村、东张口村、彭六佐村、赵县地区的圪塔头村、姚家庄村、郜家庄村、范庄村、杨户村周围等地种植的鸭梨综合品质俱佳,赵县任庄村、北花邱村、泊头地区的李多里村、大炉村、献县的孝举村、南河头村等周围种植的鸭梨综合品质较差,其余地区的鸭梨品质处于中等水平。(3)通过对鸭梨果实元素与土壤元素的相关性、鸭梨果实元素含量与鸭梨品质的相关性,以及优质区和非优质区梨园不同土层元素含量的对比,通过对结果分析推理及演绎,确定出对鸭梨果实品质影响较大的一组特征元素为:S、Cr、Se、As。(4)对研究区梨园20-40cm层土壤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泊头和献县整个区域正东和正西大部分地区S、Cr、Se、As含量基本都低于其他地区,元素等值区从东到西呈带状分布,梯度变化明显。赵县土壤元素之间空间分布存在的差异不是很大,Cr和As在东部地区含量较低,分布变程减小,而S、Se在东部地区变程较大。辛集东南部土壤中四种元素空间分布含量都较高,Cr、Se空间分布特点相似,北部和中部地区元素空间变异梯度不明显。S、As空间分布相对比较简单,S在西北部一大块区域出现呈斜带状平行梯度空间斑块,As除正北一小块带状区域和大部分西南区域外,其余地区含量都较高。本研究可为改善鸭梨综合品质提供科学依据,为主产区果树生产的优化布局和规划提供决策建议,其中对圈定无公害绿色生产区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萍[8](2010)在《夏枯草器官结构特征及主要药用成分积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夏枯草(Prunella vulgar is L.)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果穗入药,有清肝明目,消肿散结之功效。论文采用常规石蜡切片的方法观察研究了夏枯草根、茎、叶的解剖结构特征以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方法,研究了夏枯草根、茎、叶、果穗中总黄酮、熊果酸、齐墩果酸、咖啡酸和迷迭香酸的积累规律,并比较了常用药用部位果穗各部分的药用成分含量、原产地宁陕与移栽种植地杨凌两地夏枯草果穗药用成分的含量,研究结果为夏枯草的显微结构鉴定、繁殖生物学特性、合理开发利用、确定适时采收期以及寻找新的药源部位提供理论依据。论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夏枯草根初生结构从外到内分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初生木质部具有四束,为四原型根,具有正常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茎横切面呈四方形,自外向内依次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维管柱中有维管束、髓和髓射线,具有微弱的次生生长,次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维管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初生木质部和髓。叶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叶肉具有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分化,气孔位于叶的下表皮。2.夏枯草的胚珠为倒生胚珠,双珠被,薄珠心,蓼型胚囊。花药具有四个花粉囊,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组成,各部分均具有一层细胞。绒毡层的类型为腺质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为四面体型,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大孢子母细胞分裂形成的四分体是线形四分体。3.分光光度法测定夏枯草中总黄酮的含量:夏枯草营养器官根、茎、叶中的总黄酮的积累随着花的发育和果实的形成含量越来越高,在花蕾期总黄酮含量均较低,而在果实成熟期和果实干枯期黄酮含量达到最高。总黄酮在生殖器官(花和果实)的积累与营养器官不同,在开花盛期和果实成熟期含量最高。4.分光光度法测定夏枯草中熊果酸含量:根中熊果酸含量从花蕾期至果实成熟期逐渐升高,果实干枯期降低。茎中熊果酸含量有两个高峰期,花蕾期和果实成熟期,并且花蕾期高于果实成熟期。叶和花中熊果酸含量在果实成熟期达到最高。5.分光光度法测定夏枯草中齐墩果酸含量:齐墩果酸在夏枯草根中的含量高于其他三个部位(茎、叶、花)。在初花期根中齐墩果酸含量最高,初花期之后,齐墩果酸含量缓慢下降。茎中齐墩果酸含量在初花期和终花期均较高,而且在初花期高于终花期。叶中齐墩果酸含量在终花期达到最高,而花中齐墩果酸含量在盛花期达到最高,盛花期之后逐渐下降。6.迷迭香酸的分光光度测定:迷迭香酸在花中的含量高于其他三个部位(根、茎、叶),而且各个部位迷迭香酸含量最高的时期各不相同。根中迷迭香酸在终花期含量最高,茎中迷迭香酸在果实成熟期含量最高,叶中迷迭香酸在花蕾期含量最高,花中迷迭香酸在初花期和果实成熟期含量最高。7.分光光度法测定咖啡酸的含量:咖啡酸在花中的含量最高,接下来依次是叶、茎、根。咖啡酸含量在不同生长时期根中变化较小,茎、叶和花中的咖啡酸含量均在果实成熟期达到最高。

江解增,缪旻珉,成玉富[9](2010)在《里下河地区发展设施农业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江苏里下河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成为制约常规设施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的瓶颈。这一地区如何结合本地自然资源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步伐?笔者针对该地区设施高

刘颖[10](2010)在《白菜花粉发育相关的PGIP新基因BcMF19的克隆与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尽管利用农作物杂种优势生产杂交种子的途径很多,但以利用雄性不育性育成不育系生产杂种是最为经济、有效的途经。芸薹属作物作为杂交优势利用最为普遍的一类作物,创建雄性不育系是生产一代杂种的理想方法。花粉发育相关基因的分离和基因功能分析,为深入探索白菜类等芸薹属作物花粉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也同样能通过运用反义或者干涉技术等抑制花粉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而获得雄性不育植株,进而用于生产。但是,有效地控制育性的基础还在于对花粉发育相关的一系列基因及其功能的充分认识。本研究的依据是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核隐性不育两用系‘Bcajh97-01A/B’中分离得到一个在不育和可育株花蕾中差异表达的扩增互补脱氧核糖核酸片段长度多态性(cDNA-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cDNA-AFLP)片段,NCBI的比对结果发现,该片段具有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olygalacturonase inhibitory protein,PGIP)基因的特征。为了认识该片段基因的结构和表达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打下基础,本研究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和同源基因扩增的方法克隆基因全长,分析其序列特征并预测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进而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reaction,RT-PCR)分析其在可育株和不育株的不同发育阶段的花蕾中和营养器官中的表达情况,采用组织原位杂交进行该基因的细胞定位,预测其与花粉发育的关系。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白菜核隐性不育两用系‘Bcajh97-01A/B’可育株中分离得到的一个cDNA-AFLP差异片段入手,利用RACE技术和同源基因扩增的方法成功克隆出一条在正常可育株花蕾中高表达的PGIP基因的cDNA全长,命名为白菜雄性可育基因19(Brassica campestris Male Fertility 19,BcMF19),该序列已被递交到GeneBank数据库,登录号为:GQ902048。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得到1136碱基对(base pair,bp)的BcMF19的DNA全长序列。BcMF19包含两个外显子(605 bp和373 bp)和一个内含子(158 bp),外显子和内含子交接处序列遵循GT-AG规律,是典型的剪接体识别序列。该基因的最大开放阅读框(Openreadinz frame,ORF)为978 bp,编码325个氨基酸。BcMF19二级结构包含27.38%的α螺旋,15.08%的β折叠和57.54%的环状结构,并含有一个保守的疏水区和一个跨膜螺旋区,而且该蛋白包含10个富亮氨酸重复序列(Leucine-rich repeat,LRR),1个信号肽和3个N-糖基化位点,N端和C端分别有半胱氨酸的二硫键形成区,与PGIP的典型二级结构一致。BcMF19的三级结构是一个β-片层(LxxLxLxxN/CxL)和一个α-螺旋通过loop环连接形成,相邻的多个LRR通常围绕共同的轴平行排列,形成一个卷曲的马蹄形结构,与PGIP的典型三级结构一致。这些结果表明BcMF19具有PGIP的基本特征,可能属于PGIP家族中的一员。(2)使用DNAStar软件中的MegAlign程序,对十字花科芸薹属和萝卜属17份材料的BcMF19同源基因DNA序列进行核苷酸同源序列比对,发现BcMF19同源基因在DNA序列上的相似性为97.3%~100%,这说明不同物种中BcMF19同源基因保守,分化后碱基的替代事件发生较少。芸薹属中的普通白菜与“大头1”芜菁甘蓝、黑芥与“雪里蕻”分蘖菜和普通白菜与“马耳头”分蘖菜DNA的相似性都达到了99.9%。但是其中埃塞俄比亚芥与“黄芽14”大白菜的DNA相似性最低,为97.3%。而黑芥和樱叶萝卜的DNA的相似度达到100%。BcMF19与其他物种的48个PGIP比对发现,其N末端除了半胱氨酸残基部分与十字花科相似性较高,其他部分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BcMF19与其他十字花科PGIP的LRR的保守区一致,但非保守序列几乎没有相似性。NJ法构建的进化树结果为BcMF19与十字花科植物的PGIP不聚为一类,推测BcMF19是十字花科PGIP基因在进化中的又一分支。(3)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原位杂交技术分析BcMF19的时空表达表明,该基因在可育株五级花蕾中的表达量是明显上调的,尤其在花粉减数分裂期、四分体时期和成熟花粉粒时期,说明BcMF19与花粉发育相关。而且该基因在可育株和不育株的花茎和花叶中表达量也有略微差异,表明其不是花粉发育特异基因,它同时参与了营养生长阶段,虽然可育株中基因表达量高于不育株,但是这样相对量的差异并不足以阻碍营养器官的正常发育。(4)该基因定位于绒毡层和小孢子上,推测该基因会影响绒毡层的发育从而阻碍花粉壁的形成。并且该基因在成熟花粉里时期的胚囊中有所表达,原因是雄性发育器官表达的基因在胚胎中再次出现还是父本基因印迹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二、矮生菜豆三层覆盖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矮生菜豆三层覆盖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农牧交错带4种典型间作系统生产力和水分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田间试验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田间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 研究方法
    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间作和单作模式中作物生长发育比较
    3.2 不同间作和单作种植模式中作物干物质积累
    3.3 不同间作和单作模式中作物产量及土地生产力
    3.4 不同间作系统中土壤水分变化及作物水分利用
第四章 向日葵与马铃薯间作作物水分利用的模拟
    4.1 向日葵马铃薯间作系统中土壤含水量变化
    4.2 生育期向日葵与马铃薯蒸腾量模拟
    4.3 向日葵马铃薯间作系统生育期蒸散情况
    4.4 向日葵马铃薯水分利用模拟
第五章 讨论
    5.1 间作种植模式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5.2 间作系统对作物产量及生产力影响
    5.3 间作系统中土壤土层含水量特征
    5.4 间作系统对作物水分利用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
    6.1 间作系统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
    6.2 间作系统对作物产量积累有提高作用
    6.3 间作系统对土壤含水量有影响
    6.4 间作系统有利于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一、播种育苗
    二、定植
    三、田间管理
    四、病虫害防治
    五、采收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一、选种育种
    二、播种育苗
    三、定植
    四、田间管理
    五、病虫害防治
    六、采收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一、生态适应性
    二、生理适应性
第二节 救荒因素
    一、南方地区
    二、北方地区
第三节 移民因素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第五节 经济因素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二、同食相忌
    三、具体应用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一、南瓜精神
    二、南瓜民俗
    三、南瓜观赏文化
    四、南瓜名称文化
    五、南瓜饮食文化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美洲南瓜种皮PAL基因RNAi表达载体构建及品种抗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美洲南瓜种皮发育研究进展
        1.1 美洲南瓜种皮形态结构研究
        1.2 美洲南瓜种皮木质素合成相关酶活性研究
        1.3 美洲南瓜种皮成分研究
        1.4 裸仁美洲南瓜种皮发育遗传规律和裸仁基因分子标记研究
    2 植物木质素合成关键酶基因 PAL 研究进展
        2.1 植物木质素生物合成代谢研究
        2.2 PAL 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2.3 PAL 基因家族研究
        2.4 植物 PAL 基因结构研究
        2.5 PAL 基因表达特异性研究
        2.6 植物 PAL 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
    3 RNAi 技术研究进展
        3.1 RNAi 技术发展史
        3.2 植物中 RNAi 作用机理
        3.3 植物中 RNAi 的特点
        3.4 RNAi 作用方式
        3.5 植物中 RNAi 表达载体构建
    4 植物蛋白质亚细胞定位研究进展
        4.1 植物蛋白质亚细胞定位相关技术的应用
        4.2 GFP 定位原理
        4.3 GFP 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5 PAL 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
        5.1 PAL 活性与植物抗病性之间关系
        5.2 PAL 参与植物抗病的机理
        5.3 植物病原物及病菌诱导物对 PAL 基因的表达调控作用
    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美洲南瓜种皮 PAL 基因 EST 序列克隆及 RNAi 表达载体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有壳和裸仁美洲南瓜种皮总 RNA 提取
        2.2.2 有壳和裸仁美洲南瓜种皮 PAL 基因克隆
        2.2.3 有壳和裸仁美洲南瓜种皮 PAL 基因序列鉴定和分析
        2.2.4 有壳美洲南瓜种皮 PAL 基因干扰片段的选择和克隆
        2.2.5 中间过渡载体构建
        2.2.6 有壳美洲南瓜种皮 PAL 基因 RNAi 表达载体构建
    2.3 结论与讨论
        2.3.1 有壳和裸仁美洲南瓜种皮 PAL 基因 EST 序列的克隆及分析
        2.3.2 有壳美洲南瓜种皮 PAL 基因 RNAi 表达载体构建
第三章 美洲南瓜种皮 PAL 基因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PAL3 和 PAL13 基因克隆
        3.2.2 重组质粒 pCAMIBA-PAL3-GFP 和 pCAMIBA-PAL13-GFP 构建流程
        3.2.3 重组质粒 pCAMIBA-PAL3-GFP 和 pCAMIBA-PAL13-GFP 的鉴定和测序
        3.2.4 PAL 基因亚细胞定位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白粉菌侵染对美洲南瓜 PAL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品种接种白粉病菌后发病情况
        4.2.2 RNA 完整性和质量检测
        4.2.3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检测及溶解曲线分析
        4.2.4 不同品种接种白粉病菌后 PAL 基因表达量变化
        4.2.5 不同品种接种白粉病菌后 PAL 基因净增表达量测定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WMV 侵染对美洲南瓜 PAL 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品种接种 WMV 后发病情况
        5.2.2 RNA 完整性和质量检测
        5.2.3 内参基因、目的基因的检测及溶解曲线分析
        5.2.4 不同品种接种病毒后 PAL 基因表达量测定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4)美洲南瓜CCR基因与种皮发育和抗白粉病相关性研究及其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美洲南瓜概述
    1.2 植物种皮研究进展
        1.2.1 美洲南瓜种皮发育形态学研究
        1.2.2 美洲南瓜种皮发育生理生化研究
        1.2.3 裸仁美洲南瓜种皮发育遗传规律研究
    1.3 植物木质素合成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木质素合成关键酶 CCR 基因的研究进展
        1.4.1 CCR 基因克隆及其组织特异性表达的研究
        1.4.2 CCR 基因结构的研究
    1.5 CCR 基因与植物抗病性的研究进展
        1.5.1 植物抗病性概述
        1.5.2 木质素与植物抗病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1.5.3 木质素增强植物抗病性机理的研究进展
        1.5.4 CCR 基因与植物抗病性的研究进展
    1.6 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1.6.1 单核苷酸多态性概述
        1.6.2 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检测技术
        1.6.3 单核苷酸多态性应用的研究
    1.7 RNA 干扰的研究进展
        1.7.1 RNAi 概述
        1.7.2 RNAi 的作用机制
        1.7.3 植物中 RNAi 的特点
        1.7.4 植物中 RNAi 的诱导方法及比较
        1.7.5 植物中 RNAi 目的片段的选择
        1.7.6 植物中 RNAi 表达载体的构建
        1.7.7 RNAi 在植物中的应用
    1.8 目的及意义
    1.9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木质素生物合成酶 CCR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摘要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CCR 基因完整 cDNA 序列 GC 含量分析
        2.3.2 CCR 基因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3.3 CCR 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保守区域的分析
        2.3.5 CCR 基因编码氨基酸理化性质的分析
        2.3.6 CCR 蛋白导肽、信号肽的预测和分析
        2.3.7 CCR 蛋白跨膜结构域、亚细胞定位的预测和分析
        2.3.8 CCR 蛋白亲/疏水性的预测及分析
        2.3.9 CCR 基因编码蛋白结构域的预测及分析
        2.3.10 CCR 蛋白活性位点、NADP 结合位点及底物结合位点的预测和分析
        2.3.11 CCR 蛋白三级结构的预测和分析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美洲南瓜 CCR 基因在种皮发育过程中表达量变化及其组织表达特点的研究
    摘要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南瓜品种
        3.1.2 供试药品
        3.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美洲南瓜不同组织的采集
        3.2.2 美洲南瓜总 RNA 的提取、完整性和质量检测
        3.2.3 实时荧光定量 PCR 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有壳、裸仁美洲南瓜授粉后 10~60d 种子发育情况
        3.3.2 RNA 完整性和质量检测
        3.3.3 内参基因、目的基因的检测及溶解曲线分析
        3.3.4 美洲南瓜胚珠、种皮中 CCR 基因表达量的相对定量
        3.3.5 美洲南瓜 CCR 基因在不同组织中表达量的相对定量
    3.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白粉菌侵染南瓜后 CCR 基因表达量变化的研究
    摘要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南瓜品种
        4.1.2 供试病原菌
        4.1.3 供试药品
        4.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南瓜不同抗白粉病品种的种植
        4.2.2 南瓜白粉病菌的收集、接种及接种后叶片的采集
        4.2.3 总 RNA 的提取、完整性和质量检测
        4.2.4 实时荧光定量 PCR 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品种接种白粉病后发病情况
        4.3.2 RNA 完整性和质量检测
        4.3.3 内参基因、目的基因的检测及溶解曲线分析
        4.3.4 不同品种接种后 CCR 基因表达量的相对定量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美洲南瓜种皮发育 CCR 基因 EST 序列
    摘要
    5.1 试验材料
        5.1.1 供试植物材料
        5.1.2 供试菌株与载体
        5.1.3 供试药品和酶类
        5.1.4 供试的主要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美洲南瓜种皮的采集
        5.2.2 美洲南瓜种皮总 RNA 的提取与 cDNA 合成
        5.2.3 美洲南瓜 CCR 基因 EST 序列的克隆及分析
        5.2.4 RNAi 目标区段的选择及克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有壳、裸仁美洲南瓜种皮总 RNA 的提取
        5.3.2 有壳、裸仁美洲南瓜 CCR 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5.3.3 有壳、裸仁美洲南瓜 CCR 基因 EST 序列的分析
        5.3.4 RNAi 目标区段基因的克隆及 RNAi 载体的构建
    5.4 结论与讨论
        5.4.1 有壳、裸仁美洲南瓜 CCR 基因 EST 序列的克隆及分析
        5.4.2 有壳美洲南瓜 CCR 基因 RNAi 载体的构建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5)南瓜生殖器官解剖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概况
    1.2 生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1.2.1 花芽分化研究进展
        1.2.2 小孢子发生与雄配子体发育
        1.2.3 大孢子发生与雌配子体发育
        1.2.4 授粉与受精过程
        1.2.5 种子的发育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剂配制
    2.2 方法
        2.2.1 花芽分化的观察
        2.2.2 小孢子和雄配子体的发育
        2.2.3 大孢子和雌配子体的发育
        2.2.4 授粉与受精过程
        2.2.5 种子发育
3 结果与分析
    3.1 南瓜花芽分化过程
        3.1.1 雄花花芽发育过程
        3.1.2 雌花花芽发育过程
    3.2 小孢子发生与雄配子体发育
        3.2.1 雄蕊的特点
        3.2.2 小孢子发生过程
        3.2.3 雄配子体发育
        3.2.4 花药壁结构特点
    3.3 大孢子发生与雌配子体发育
        3.3.1 大孢子发生
        3.3.2 雌配子体发育
    3.4 授粉与受精过程
        3.4.1 成熟花粉的生活力鉴定
        3.4.2 花粉萌发
        3.4.3 受精作用
    3.5 种子的发育
        3.5.1 胚的发育
        3.5.2 胚乳的发育
        3.5.3 种皮的形成
4 讨论
    4.1 南瓜花芽分化过程
    4.2 小孢子发生与雄配子体发育
    4.3 大孢子发生与雌配子体发育
    4.4 授粉与受精过程
    4.5 种子的发育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
图版说明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河北省鸭梨产区果品评价及其与地球化学元素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品质评价的研究现状
        1.2.2 土壤地球化学元素与果品品质相关关系的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3 技术路线
        2.1.4 研究区的概况
    2.2 样品的采集加工
        2.2.1 取样点的确定
        2.2.2 土壤样品采集
        2.2.3 梨果样品采集
        2.2.4 野外定位
    2.3 室内测定分析
        2.3.1 土壤样品测定项目及方法
        2.3.2 果实测定项目及方法
    2.4 数理统计方法
        2.4.1 层次分析法
        2.4.2 基于实数编码的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聚类评价模型的建立
        2.4.3 K-均值聚类
        2.4.4 逐步回归
        2.4.5 地统计学
        2.4.6 无纲量化处理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鸭梨果实综合品质的评价
        3.1.1 鸭梨果实品质指标特征
        3.1.2 鸭梨果实综合品质评价
    3.2 优质区和非优质区梨园不同土层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对比
        3.2.1 优质区和非优质区梨园0-20cm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对比
        3.2.2 优质区和非优质区梨园20-40cm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对比
        3.2.3 优质区和非优质区梨园40-60cm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对比
    3.3 鸭梨果实元素与不同层次土壤元素的相关分析
    3.4 鸭梨果实矿质元素与鸭梨品质的关系
    3.5 对鸭梨品质影响较大的特征元素的确定
        3.5.1 特征元素的空间变异性
        3.5.2 特征元素对植物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录

(8)夏枯草器官结构特征及主要药用成分积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夏枯草概述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夏枯草性状及组织显微结构鉴定
    1.3 夏枯草生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1.4 夏枯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夏枯草营养器官的结构特征研究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夏枯草根的解剖结构特征
        2.2.2 夏枯草茎的横切面
        2.2.3 叶的横切面
    2.3 讨论
第三章 夏枯草生殖器官的结构特征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夏枯草花芽的分化过程
        3.2.2 花药的发育及其结构特征
        3.2.3 小孢子的发生
        3.2.4 雄配子体发育
        3.2.5 大孢子发生
        3.2.6 雌配子体的发育
    3.3 讨论
        3.3.1 花药壁的发育
        3.3.2 雌、雄配子体发育
第四章 夏枯草各器官中主要药用成分积累规律
    4.1 材料与方法
    4.2 药品与仪器
    4.3 夏枯草总黄酮的测定
        4.3.1 总黄酮的提取
        4.3.2 标准曲线的测定
        4.3.3 试样中总黄酮总含量的测定
    4.4 夏枯草熊果酸、齐墩果酸含量的测定
        4.4.1 标准曲线的制备
        4.4.2 样品含量测定
    4.5 迷迭香酸的含量测定
        4.5.1 标准曲线的绘制
        4.5.2 样品制备
    4.6 咖啡酸含量的测定
        4.6.1 标准曲线及回归方程
        4.6.2 供试品溶液制备及含量测定
    4.7 结果与分析
        4.7.1 夏枯草不同部位总黄酮的积累规律
        4.7.2 夏枯草不同部位熊果酸的积累规律
        4.7.3 夏枯草不同部位齐墩果酸的积累规律
        4.7.4 夏枯草不同部位迷迭香酸的积累规律
        4.7.5 夏枯草不同部位咖啡酸的积累规律
    4.8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产地夏枯草果穗总黄酮、熊果酸含量的比较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产地夏枯草总黄酮含量的比较
        5.2.2 不同产地夏枯草熊果酸含量的比较
    5.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里下河地区发展设施农业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基地。
二、依据特点选择设施农业类型。
三、发挥特色开拓设施农业种类。
四、试验集成创新设施农业产业。

(10)白菜花粉发育相关的PGIP新基因BcMF19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花粉壁的发育
        1.1.1 花药绒毡层与花粉壁发育
        1.1.1.1 绒毡层的类型
        1.1.1.2 绒毡层在花粉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学变化
        1.1.1.3 绒毡层PCD与花粉发育的关系
        1.1.1.4 绒毡层发育相关的基因
    1.2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的相关研究
        1.2.1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的结构
        1.2.2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相互作用
        1.2.3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的功能
        1.2.3.1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与植物抗病性
        1.2.3.2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与果实发育
        1.2.3.3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与花粉发育
2 白菜花粉发育相关基因BcMF19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与主要试剂
        2.1.2 DNA提取
        2.1.3 RNA分离及检测
        2.1.3.1 RNA分离
        2.1.3.2 RNA甲醛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2.1.4 cDNA的合成
        2.1.5 PCR扩增基因全长
        2.1.5.1 5'/3'RACE
        2.1.5.2 同源扩增
        2.1.6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2.1.7 cDNA和DNA测序
        2.1.8 序列的特征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RNA的提取与cDNA得合成
        2.2.2 获得BcMF19 cDNA全长和DNA全长
        2.2.3 BcMF19核苷酸序列
        2.2.4 BcMF19的特征
    2.3 讨论
        2.3.1 BcMF19的结构
        2.3.2 BcMF19的相关功能预测
3 十字花科植物BcMF19同源序列的克隆及系统进化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同源基因的克隆及测序
        3.1.3 序列差异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十字花科BcMF19同源基因序列的特征
        3.2.2 十字花科BcMF19同源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
        3.2.3 BcMF19同源基因序列的遗传距离及进化关系
        3.2.4 BcMF19与48个同源基因蛋白的相似性与进化分析
    3.3 讨论
4 BcME19在‘Bcajh97-01A/B'可育株中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时定量PCR的引物设计
        4.1.3 实时定量PCR的体系及程序
        4.1.4 实时定量PCR的计算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5 BcMF19在‘Bcajh97-01A/B'可育株中的组织原位杂交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及药品
        5.1.2 材料的固定、包埋和制片
        5.1.2.1 固定材料
        5.1.2.2 材料的包埋
        5.1.2.3 材料的制片
        5.1.3 RNA探针的地高辛标记
        5.1.4 组织原位杂交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矮生菜豆三层覆盖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农牧交错带4种典型间作系统生产力和水分利用研究[D]. 郝娜. 吉林农业大学, 2017(02)
  • [2]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3]美洲南瓜种皮PAL基因RNAi表达载体构建及品种抗病性研究[D]. 张树武.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5)
  • [4]美洲南瓜CCR基因与种皮发育和抗白粉病相关性研究及其功能分析[D]. 陈刚. 甘肃农业大学, 2013(05)
  • [5]南瓜生殖器官解剖结构的研究[D]. 秦俊芬. 东北农业大学, 2011(04)
  • [6]北方日光温室早春菜豆栽培技术[J]. 任春华. 中国园艺文摘, 2011(03)
  • [7]河北省鸭梨产区果品评价及其与地球化学元素相关性研究[D]. 赵佳丽. 河北农业大学, 2010(11)
  • [8]夏枯草器官结构特征及主要药用成分积累规律研究[D]. 刘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2)
  • [9]里下河地区发展设施农业对策[J]. 江解增,缪旻珉,成玉富. 江苏农村经济, 2010(02)
  • [10]白菜花粉发育相关的PGIP新基因BcMF19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 刘颖. 浙江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矮生菜豆三层覆盖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