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兽医药物使用和药物作用的问题

关于兽医药物使用和药物作用的问题

一、关于动物医学临床中的用药及药物作用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宋超慧,胡燕,吴慧敏,陈万昭,王东,李宏博,夏利宁[1](2022)在《乌鲁木齐市宠物猫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检测》文中指出为了解宠物猫源大肠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在乌鲁木齐市多家宠物医院采集宠物猫肛拭子样品59份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通过琼脂稀释法测定10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利用PCR方法检测13种耐药基因。结果:分离鉴定出大肠杆菌47株,分离率79.7%(47/59)。分离菌对四环素(TET)(83.0%)、阿莫西林-克拉维酸(A/C)(66.0%)和磺胺异恶唑(FIS)(66.0%)耐药情况严重;对头孢他啶(TAZ)、头孢曲松(CRO)、恩诺沙星(EN)、庆大霉素(GEN)耐药率在38.3%~48.9%;对环丙沙星(CIP)、阿米卡星(AMK)敏感性较好,未检出亚胺培南耐药菌株。菌株多药耐药分布在5~8耐,占比59.6%,耐药表型以1耐TET和6耐A/C+GEN+CRO+TAZ+TET+FIS为主。共检出ant(3″)-Ia、aac(6′)-Ib、blaTEM、blaCTX-M、qnrS、tetA、tetB、tetM、sulⅠ、sulⅡ10种耐药基因,检出率分布在8.5%~57.4%,未检出耐药基因oqxB、blaNDM、blaVIM,存在多种耐药基因共存现象。研究表明,乌鲁木齐市宠物猫源大肠杆菌耐药严重,且携带多种耐药基因。临床应根据细菌耐药性结果进行合理用药,并持续加强对宠物猫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监测。

肖彬[2](2021)在《中兽医技术在宠物犬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及典型病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宠物行业的快速发展,宠物疾病的临床诊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中兽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兽医学,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而中兽药和针灸术作为中兽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宠物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基于中兽药和针灸等中兽医技术在防治宠物犬疾病、维持宠物犬健康层面,调查了23个省、5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内宠物医生对中兽医技术开展现状和宠物主人对中兽医技术需求情况,为中兽医技术在宠物犬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指导依据。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的形式开展调研。对于宠物医生的调查,围绕宠物医生对中兽医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中兽医技术防治宠物犬疾病的应用频率和对中兽医技术治疗宠物犬疾病的疗效认可度,并对宠物医生针灸治疗犬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后肢瘫痪治疗选穴规律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宠物犬主人,主要调研其对中兽医技术防治疾病的接受度和满意度以及具体接受过中兽医技术防治疾病的类型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参与宠物医生和宠物犬主人各264例,收集有效调查问卷525份,问卷合格率99.4%。调查结果显示:1.在中兽药认可程度上,61.69%的宠物医生和53.41%的宠物主人认为中兽药效果良好。在针灸认可程度上,62.45%的宠物医生和54.17%的宠物主人认为针灸效果良好。2.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对中兽药和针灸认可度较高,认为中兽药药效温和占比分别为78.16%和73.11%,其次为副作用小(77.01%和73.48%)。对针灸协同其它疗法进行综合治疗疗效突出,分别为70.5%和53.41%。3.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推崇使用中兽药治疗宠物犬疑难杂症占比分别为67.43%和65.91%;推崇使用针灸治疗宠物犬运动障碍、瘫痪性疾病占比分别为85.06%和67.8%。4.在治疗宠物犬疾病中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选择使用中成药占比分别为75.48%和60.61%;宠物医生运用防治宠物犬疾病中白针术使用最多为63.98%,艾灸最高为70.88%;宠物主人选择运用白针术最高为48.11%,艾灸最高为68.18%。5.95.79%的宠物医生对中兽医在宠物诊疗领域的发展充满信心,89.02%的宠物主人认为中兽医很有发展前途。6.宠物医生在治疗犬瘟热、犬犬传染性肝炎、细小病毒病时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占比分别为65.15%、51.52%和58.33%;宠物医生在治疗宠物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老年性疾病时,运用中兽医疗法治疗犬腹泻、犬感冒、犬贫血、犬不孕症、犬肾炎、犬瘫痪、犬疥螨和犬老年性便秘,占比最高分别为65.15%、50.76%、48.48%、40.15%、42.05%、63.26%、46.59%和57.58%。7.对53例宠物犬IVDD导致瘫痪病例分析后发现该病京巴犬发病率较高占总病例的39.62%;5-7岁病患犬较易发病占总病例的45.28%;雄性发病率较高占总病例的79%;67.92%的患犬针灸治疗1-2月就可恢复健康。8.对宠物医生运用针灸治疗53例宠物犬IVDD导致瘫痪病例选穴规律进行调研后统计分析,发现排除阿是穴后,共涉及48个腧穴,使用总频次达726次。从使用频次分析,频次最高的是百会穴和后三里穴(53次);从腧穴所在部位分析,后肢腧穴共25个,使用频次343次,躯干部腧穴共21个,使用频次379次;从腧穴归经分析,足太阳膀胱经的使用频次最高,腧穴10个,共使用189次。从特定穴归属分析,五腧穴使用频次最高,共9个,使用176次。9.为验证选穴规律经验的有效性,选取一只椎间盘突出导致瘫痪的宠物犬进行针灸治疗。采用电针+白针:百会、命门、腰阳关、肾俞、尾根、后三里、二眼、环跳、阳陵泉、后六缝。水针:百会穴注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每穴0.3 ml。配合按摩治疗,点压穴位手法点压华佗夹脊、委中穴、环跳穴、涌泉穴、阳陵穴及压痛点,治疗32天后,患犬基本恢复正常,可以正常走路、跑动。调查结果表明,中兽医技术防治宠物犬疾病疗效确切。中兽医技术在宠物犬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牛家强[3](2021)在《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生物学特性及感染兔肺脏转录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牦牛(yak)起源于中国,经过长期自然选择与人工驯养,形成了能够适应高原的古老珍稀牛种,具有耐寒、抗缺氧、善攀爬、食性较杂、能利用其它牛种不能利用的高寒牧草资源,集众多优良家畜性能于一身,被誉为“高原之舟”或“全能家畜”。自2012年以来,西藏牦牛群常发以呼吸道症状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当地养牛业发展。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M.bovis)是引发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BRDC)的最主要病原体之一,可引起牛的肺炎、关节炎、乳腺炎、中耳炎、角膜结膜炎、流产甚至死亡,给养牛业带来严重威胁。为了解该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本研究进行了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株进行了相关生物学特征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西藏牦牛牛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本研究从牛支原体(M.bovis)血清抗体阳性的西藏牦牛群采集具有明显呼吸道症状的病牛鼻腔粘液,进行M.bovis的分离鉴定。通过菌落形态观察、M.bovis特异性uvr C基因PCR扩增及序列分析、生长曲线测定、药敏试验和生化特性试验,结果显示,所获10个分离株,低倍镜下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呈典型的“煎蛋样”,电镜下呈“爆米花样”,瑞氏染色呈紫色多形性;PCR扩增得到与目的基因大小相符的条带;经同源性分析,分离株与M.bovis国内其它分离株、国际参考株PG45具有高度同源性;培养时,24 h内为迟缓期,随后进入对数期,42 h进入稳定期,84h进入衰亡期;对强力霉素、卡那霉素敏感,对林可霉素、环丙沙星存在一定的耐药性;均能利用胆固醇,但不发酵葡萄糖和乳糖,不水解明胶和精氨酸,不分解尿素和甘露醇。2.牛支原体西藏牦牛株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研究本研究选用恩诺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3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作为受试药物,采用微量稀释法对10株M.bovis西藏牦牛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体外耐药菌株诱导试验、稳定性耐药和交叉耐药性试验,并以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敏感株、耐药株和体外诱导高度耐药株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决定区(Quinolone Resistance Determining Regions,QRDR)的靶位(gyr A、gyr B、par C、par E)基因突变分析与药物主动外排系统的初步确认。结果显示,M.bovis西藏牦牛株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恩诺沙星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经体外诱导筛选出对一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稳定性耐药的9株M.bovis,均对其他两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存在交叉耐药现象;敏感株在靶位基因par C中存在无意义的氨基酸(Asp 84)突变,耐药株在靶位基因gyr A或par C中存在单一位点的氨基酸(Ser 83 Phe/Tyr或Ser 80 Ile/Arg、Ser 81 Phe)突变,体外诱导的高度耐药株主要在靶位基因gyr A和par C中存在氨基酸(Ser 83 Phe和Ser 80 Ile)突变,而靶位基因gyr B和par E中未检测到相关位点的氨基酸发生突变;经药物主动外排系统分析显示,M.bovis西藏牦牛株不存在表达的以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为底物的主动外排系统。以上研究结果表明,M.bovis西藏牦牛株对上述3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当M.bovis持续处于该药物压力下,则容易产生耐药菌株,且药物靶位基因gyr A或par C位点的氨基酸易发生突变,若两个及以上基因位点的氨基酸同时发生突变,则会产生高度耐药株。3.牛支原体西藏牦牛株的临床致病性研究本研究选取其中3株M.bovis西藏牦牛优势菌株(T 6、T 8和T 10)分别进行鸡胚感染试验与家兔临床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对照组胚体未见异常;试验组胚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育迟缓,血管游离,甚至死亡。剖检结果显示,对照组胚体发育良好,无任何病理变化;试验组死亡胚体表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现象,个体较小。但感染家兔后,攻毒当天就出现微弱的体温升高,直到第6 d,体温达到峰值,超过正常体温约2~2.5℃,随后体温缓慢下降,至第11 d,体温基本恢复正常;随着体温的升高,伴随着精神沉郁,反应迟钝,饮水采食量下降、体重增速变缓,尤其到了后期,鼻腔出现白色黏液分泌,并伴有轻微的呼吸啰音现象,但体温一旦恢复,以上症状随之消失。病理剖检显示,对照组肺泡细胞排列整齐,间质排列均匀有序,无出血现象;试验组出现不同程度的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出血,腔内可见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肺泡内或间质中可见嗜酸性微小颗粒状蛋白样物质和大量炎性细胞。同时采集肺脏进行M.bovis分离鉴定,不仅PCR鉴定为阳性,而且也分离到M.bovis,这说明上述症状与病理变化均由M.bovis所致,而且T 6的致病力最强。4.牛支原体西藏牦牛株感染家兔后micro RNA的差异性分析本研究通过M.bovis西藏牦牛株感染家兔后,了解家兔肺脏组织中miRNA表达的差异。结果发现,试验组与对照组拥有687个一样的miRNA,试验组拥有57个不同的miRNA,对照组拥有48个特异性的miRNA;相同miRNA在进行差异基因比较时发现,存在163个上调和188个下调,其中49个上调和69个下调差异显着(P<0.05),34个上调和42个下调差异极显着(P<0.01),还有80个上调和77个下调差异不显着(P>0.05)。在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中,发现最显着富集的是蛋白质结合(protein binding)通路、癌症通路(Pathways in cancer)和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在miRNA保守性分析中,发现miRNA在bta(Bos taurus,牛)中有242个,仅次于hsa(Homo sapiens,人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261个,说明miRNA具有高度保守性。本研究从miRNA层面为研究M.bovis感染的发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5.牛支原体西藏牦牛株感染家兔后lnc RNA、circ RNA的差异性及ce RNA网络构建本研究通过M.bovis西藏牦牛株感染家兔后,了解家兔肺脏组织中m RNA、lnc RNA和circ RNA的表达差异,得到试验组与对照组家兔肺脏的m RNA、lnc RNA和circ RNA表达谱。发现共有683个m RNA表达差异,其中366个表达上调,317个表达下调;共有844个lnc RNA表达差异,其中416个表达上调,428个表达下调;共有317个circ RNA表达差异,其中231个表达上调,86个表达下调。最后,基于目标miRNA-m RNA、miRNA-lnc RNA、miRNA-circ RNA、ce RNA(lnc RNA、circ RNA)-miRNA-m RNA构建调控网络,为进一步开展lnc RNA和circ RNA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前期工作基础和积累了经验。综上所述,西藏牦牛群常发多发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主要病原体是M.bovis,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转播,临床中应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但目前还没有效果确实有效的疫苗进行预防,仅能通过检疫来不断淘汰阳性牛,以减少外界环境中病原体的数量,从而达到预防控制的目的,该研究成果为西藏牦牛群呼吸道传染病的治疗和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王晓静[4](2021)在《多西环素对氟苯尼考在山羊体内外代谢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氟苯尼考(Florfenicol,FF)广泛用于治疗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大肠杆菌病等疾病。FF与多西环素(Doxycycline,DOX)是兽医临床中常见的药物组合,两者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但当两种药物联用时,不仅要考虑疗效,还要考虑它们之间可能产生的相互作用。药物间相互作用以代谢性相互作用为主,代谢加快会导致药效降低;代谢减慢会导致药物蓄积,从而增大药物毒性或加重残留问题。此外,据我国农业部历年监测表明,我国生鲜食品中单一污染物残留超标现象有所减少,而多种低残留污染物共存现象显着增加。因此,从代谢的角度研究FF与DOX间的相互作用很有必要。本课题借助肝微粒体和重组CYP450代谢酶两大系统以研究FF与DOX联用在山羊体外模型中的代谢规律,通过在山羊体内开展残留消除试验以研究二者联用在山羊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并提出二者联用时合理的休药期标准。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山羊肝微粒体中多西环素对氟苯尼考代谢的影响为研究DOX对FF在山羊肝微粒体中代谢的影响,本试验分为两组:单一组中仅以FF与肝微粒体共孵育;联合组中以FF和DOX与肝微粒体共孵育,通过对比两个组合中FF的关键代谢物氟苯尼考胺(Florfenicol amine,FFA)的生成量,判断DOX对FF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一组相比,联合组中DOX的加入会使FFA的生成量显着性减少,表明DOX抑制了FF的代谢。为进一步探究FF代谢与CYP450酶间的关系,试验选取六种代谢酶CYP2D6、CYP2E1、CYP2A6、CYP1A、CYP2C9和CYP3A的抑制剂奎尼丁、4-甲基吡唑、甲氧沙林、香叶木素、磺胺苯吡唑和酮康唑分别与FF在肝微粒体中共孵育,通过对FFA生成量的测定,筛选代谢FF最关键的代谢酶。结果表明,对FFA生成量影响最显着的代谢酶为CYP3A,即山羊肝微粒体中代谢FF的最关键代谢酶为CYP3A。2 CYP3A24与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代谢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CYP3A在FF和DOX代谢中的作用。本试验通过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比对,确定山羊中与人CYP3A4基因同源性最高的为CYP3A24基因。而后以人的CYP3A4为模板进行同源模建,得到了山羊CYP3A24的蛋白模型。将CYP3A24分别与FF和DOX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影响FF代谢的关键氨基酸可能为R105、R372和R440,影响DOX代谢的关键氨基酸可能为T309和R440。通过原核载体构建,得到p ET-28a(+)-CYP3A24质粒。通过定点突变,将分子对接得出的氨基酸进行突变,通过蛋白纯化,得到CYP3A24及其突变体蛋白。而后将CYP3A24蛋白、各突变蛋白分别与FF孵育,通过测定氨基酸突变前后FFA生成量的变化,确定CYP3A24中影响FF代谢的最关键氨基酸位点。结果表明,当氨基酸R105突变为A105后,FF代谢加快,而当R372突变为A372、R440突变为A440时,均导致FF代谢减慢,其中R440对代谢的影响极为显着,即R440可能为影响FF代谢的最关键氨基酸。为研究DOX对FF代谢的影响与CYP3A24间的关系,将FF单一组、FF与DOX联合组两个组合分别与CYP3A24蛋白孵育,结果表明,当FF与CYP3A24蛋白共孵育时,DOX的加入会抑制FF的代谢。即DOX对FF代谢的影响与CYP3A24的作用密切相关。由于R440是DOX和FF与CYP3A24分子对接的共同位点,R440又是影响FF代谢的最关键氨基酸,因此本试验推测当DOX与FF联合使用时,DOX可能会竞争CYP3A24中代谢FF的R440,从而影响FF代谢。3山羊可食性组织中氟苯尼考、氟苯尼考胺和盐酸多西环素检测方法的建立组织中提取FF与FFA的试剂为2%氨化乙酸乙酯,超声提取两次后上清液经氮气吹干,以5%乙酸复溶,净化方式为MCX固相萃取、正己烷去脂后过0.22μm滤膜;盐酸多西环素(Doxycycline hyclate,DOX-HCL)的提取剂为Na2EDTA-Mac Ilvaine缓冲液,振荡提取两次后以氮气吹干,沉淀物以甲醇溶解。净化方式为HLB固相萃取、正己烷去脂后过0.22μm滤膜。检测方法为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流动相为0.1%甲酸水-乙腈,梯度洗脱如下:0-1 min,10%乙腈;1-5 min,10%-70%乙腈;5-6 min,70%乙腈;6-6.1 min,70%-10%乙腈;6.1-9.0 min,10%乙腈。电喷雾正负离子模式电离。该方法下FF、FFA和DOX-HCL的浓度与它们的峰面积间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方法的检测限为5μg/kg,定量限为10μg/kg,在LOQ、1/2 MRL和MRL 3个添加浓度下,FF、FFA和DOX-HCL在肝脏、肾脏和肌肉中回收率在70.62%~113.55%之间,批内变异系数小于11.08%,批间变异系数小于9.93%。该方法满足兽药指残留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中对残留分析方法的要求。4氟苯尼考单一组、氟苯尼考与盐酸多西环素联合组在山羊体内的残留消除研究健康波尔山羊杂交后代54头,体重32.0±4.0 kg。适应饲养7天后。随机分为三组:FF单一组(24头),FF与DOX联合组(24头),对照组(6头)。单一组给药方案为:FF(20 mg/kg b.w.),颈部肌肉注射,每48 h给药1次,共给药2次。联合组给药方案为:FF(20 mg/kg b.w.),颈部肌肉注射,每48 h给药1次,共给药2次;DOX-HCL(10 mg/kg b.w.),颈部肌肉注射,每24 h给药1次,给药3 d。于停药后0.5 d、1 d、3 d、7 d、14 d和21 d宰杀动物,每个时间点宰杀9头,其中空白组1头,单一组和联合组各4头。采集肝脏、肾脏、肌肉和注射部位肌肉,经样品前处理后上机检测。结果如下:肾脏为DOX-HCL的残留靶组织,肝脏为FF和FFA的残留靶组织。DOX-HCL在注射部位肌肉中消除最快,半衰期为4.81 d,在肾脏和肌肉中消除最慢,半衰期均为6.08 d。对于FF,联合组和单一组中FF均在注射部位消除最快,半衰期分别为2.30 d和2.27 d;在肝脏中消除最慢,半衰期分别为3.92 d和3.85 d。对于FFA,联合组和单一组FFA均在注射部位消除最快,半衰期分别为3.85 d和3.63 d;在肝脏部位消除最慢,半衰期分别为5.87 d和5.41 d。采用WT1.4软件,以95%可信度计算三种药物在山羊的休药期。结果如下:联合组中FF在山羊中休药期建议值分别为肌肉(14.73 d)、肝脏(5.05 d)、肾脏(18.68 d)和注射部位肌肉(19.65 d);单一组中FF在山羊中休药期建议值分别为肌肉(15.32 d)、肝脏(4.97 d)、肾脏(17.18 d)和注射部位肌肉(19.21 d)。DOX-HCL在山羊中休药期建议值分别为肝脏(30.54 d)、肾脏(27.75 d)、肌肉(28.11 d)和注射部位肌肉(38.41 d)。综上,FF按20 mg/kg b.w.,每48 h给药1次,颈部肌肉注射给药2次时,推荐休药期为20 d。当FF按20 mg/kg b.w.,每48 h给药1次,颈部肌肉注射给药2次,同时以10 mg/kg b.w.DOX-HCL,每24 h给药1次,给药3 d时,推荐休药期为39 d。

倪丽慧[5](2021)在《一种治疗糖尿病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药物组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金葡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其感染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且糖尿病等患者更易被感染。金葡菌分泌的多种毒力因子中α-溶血素的毒力更强,以其为靶标进行干预细菌而不易产生耐药性。糖尿病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容易并发下呼吸道感染。在高糖环境的病理状态下中,由于体内免疫力下降以及肺功能损伤,高血糖本身也有利于体内致病菌的生长繁殖速度加快,糖尿病者比血糖正常者被金葡菌感染的风险增加。目前,糖尿病在家养动物中越来越普遍,由于患病动物免疫力低下和呼吸结构的特殊性,导致出现感染的几率显着提高,故糖尿病合并金葡菌肺炎的病例也在增加。金葡菌侵入机体时,肺泡巨噬细胞在肺部进行抗金葡菌等病原体,TLR2、MAPKs和NLRP3炎性小体家族是主要参与者。在本研究中,为了探讨高糖、金葡菌及α-溶血素的体内外药效学,也考虑将该病机制相关的TLR2、MAPKs和NLRP3通路进行探索,我们将携带α-溶血素(8325-4)与α-溶血素缺失(DU1090)的金葡菌进行相关试验研究,为糖尿病肺炎的降糖、抗菌和抑制α-溶血素活性的药物组合发现奠定基础。抗毒力因子治疗是通过抑制金葡菌α-溶血素活性的一种炎症治疗途径,已有报道表明,在治疗糖尿病者肺部细菌感染时采用抗菌药联合降糖药治疗,效果更佳。胰岛素(Insulin,INS)是机体内的一种蛋白质激素,是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蛋白质激素,外源性胰岛素主要用于糖尿病治疗并可作用于肺部,故本研究首选胰岛素作为降糖药物。利奈唑胺(Linezolid,LZD)是一种由人工合成的恶唑烷酮类抗革兰氏阳性细菌药,对多重耐药金葡菌也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在体外诱导时也不易产生细菌耐药性,具有较高组织穿透力,可在肺泡上皮衬液、肺间质液内发挥药效,现广泛地用于革兰氏阳性细菌肺炎的临床治疗,故本研究选择利奈唑胺为抗菌药物。本研究通过体内外试验以及初步临床病例分析,探讨药物组合(胰岛素+利奈唑胺)对与高血糖、金葡菌及α-溶血素相关的糖尿病并发金葡菌肺炎的体内外模型以及临床病例的炎症反应的抑制效果以及治疗效果。首先,为了考查药物组合(胰岛素+利奈唑胺)降糖、抗金葡菌和抑制α-溶血素的体外药效学研究,我们从药物作用于金葡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生长曲线以及其α-溶血素活性,药物在体内外的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棋盘法确定药物组合抗金葡菌的MIC值为0.5 mg/kg;利奈唑胺在亚抑制浓度(1/2 MIC)时可有效抑制金葡菌的生长;1/2 MIC利奈唑胺可以完全抑制α-溶血素活性且药物组合还可以完全抑菌;CCK-8测出药物组合可有效降低高糖引起的细胞损伤。故后续试验以1/2 MIC利奈唑胺(0.25μg/mL)和胰岛素(50 nmol/L)进行研究。以上结果表明,药物组合可以降糖、抗金葡菌和抑制α-溶血素活性,且在体外具有极高的安全性且提供细胞存活率。通过构建体外高糖、金葡菌和α-溶血素共同诱导小鼠肺泡巨噬细胞(MH-S)炎症模型,进一步考查药物组合抑制相关炎症通路的能力。利用Western blot技术进行检测和分析药物组合对8325-4菌株诱导MH-S细胞中TLR2、MAPKs、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高糖、金葡菌及α-溶血素可激活TLR2、MAPKs、NLRP3炎性小体通路并显着上调蛋白的表达水平,利奈唑胺和药物组合均可显着下调这些蛋白的表达水平,且药物组合较利奈唑胺单独使用时抑制效果更显着,胰岛素单独使用抑制这些蛋白的效果不明显。综上所述,药物组合通过降糖、抗金葡菌和抑制α-溶血素活性可显着下调并抑制TLR2、MAPKs、NLRP3炎症通路激活,从而发挥抗炎作用。其次,为验证药物组合在体内的降糖、抗金葡菌和抑制α-溶血素活性能力,我们对药物组合(胰岛素+利奈唑胺)在糖尿病小鼠合并金葡菌肺炎的体内药效学进行考察。首先,进行毒性试验评估体内安全性,利奈唑胺给药浓度为25mg/kg、80 mg/kg和160 mg/kg及胰岛素为(1 U/kg)时没有引起小鼠死亡,即未检测出其半数致死量(LD50),使用最大剂量(Cmax160 mg/kg,Vmax0.4 mL)进行灌胃也无死亡现象。其次,构建糖尿病小鼠金葡菌(8325-4菌株)感染肺炎模型,通过7 d给药【胰岛素(1 U/kg/12h)+利奈唑胺(25 mg/kg/12h)、胰岛素(1U/kg/12h)+利奈唑胺(80 mg/kg/12h)、胰岛素(1 U/kg/12h)+利奈唑胺(160mg/kg/12h)】并结合建模及给药前后的糖尿病小鼠体重和血糖水平以及肺内CFUs和肺H.E,确定药物组合的体内最适给药浓度为胰岛素1 U/kg/12h、利奈唑胺80 mg/kg/12h并进行相关试验。为进一步考查药物在体内对高糖金葡菌和α-溶血素感染所致糖尿病小鼠金葡菌(8325-4菌株、DU1090菌株)感染性肺炎的保护情况。通过7 d给药,结合建模及给药前后的糖尿病小鼠体重和血糖水平、肺内CFUs、肺脏W/D、肺脏H.E以及ELISA等方面,进行分析药物组合在体内通过降糖、抗金葡菌、α-溶血素活性治疗糖尿病小鼠金葡菌肺炎的效果。结果表明,药物组合在体内具有极高的安全性;8325-4菌株引起的炎症反应较DU1090强,持续高血糖和金葡菌感染逐渐减轻体重;胰岛素单独使用可显着降低高血糖水平,减缓糖尿病肺炎小鼠的体重下降,对糖尿病小鼠其他指标没有明显作用;利奈唑胺单独使用不能降低血糖水平,但对糖尿病小鼠金葡菌感染的肺部CFUs和病变情况以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如TNF-α、IL-1β、IL-10和IL-18)具有明显的抗金葡菌和抗炎作用;药物组合在体内针对糖尿病小鼠肺炎的血糖和体重有良好的治疗和恢复效果,可显着减少糖尿病小鼠肺炎模型组中金葡菌感染的菌落数,也能降低炎症病理变化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且其治疗效果优于利奈唑胺单独使用。综上结果表明,药物组合对糖尿病小鼠金葡菌感染所致的肺炎且右良好的治疗效果。最后,对来自动物医院的5只已确诊患有糖尿病合并金葡菌肺炎病例的犬进行病例分析以及药物组合(胰岛素+利奈唑胺)的临床治疗。首先对病犬进行常规检查、血液学检查、细菌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犬糖尿病并发金葡菌肺炎。其次我们在增加病犬抵抗力的同时,采用本研究前期体外研究开发的药物组合【注射短效胰岛素(0.3 U/kg~0.5 U/kg,每天2次)+长效胰岛素(0.4 U/kg,每天2次)+利奈唑胺(50 mg/kg)】进行治疗,通过14 d治疗,与病犬治疗前后的常规检查、血液学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进行对比,发现病犬白细胞数由下降到正常水平,尿液中的葡萄糖和酮体含量均回归隐性,各项指标均处于正常水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基本消失,X光检查肺部炎症消失,病情好转。病犬糖尿病金葡菌肺炎症状明显改善,并恢复肺功能。综上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开发的药物组合(胰岛素·+利奈唑胺)对犬糖尿病金葡菌肺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总之,本研究不仅开发了一种在体内外、临床实践中均对具有良好效果的糖尿病合并金葡菌肺炎药物组方(胰岛素+利奈唑胺),而且阐明了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降糖、抗金葡菌和抑制α-溶血素的表达来抑制TLR2、MAPKs、NLRP3炎性通路的激活,这为有效治疗糖尿病合并金葡菌肺炎奠定坚实的物质和基础理论。

韩艺伟[6](2021)在《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麻醉对犬的麻醉效果及相关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通过观察相同浓度、不同剂量盐酸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与单纯吸入麻醉对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应激指标的影响,探讨动物临床麻醉中麻醉方案的合理选择,寻求有效调控手术应激的麻醉方法及布比卡因的合理使用剂量,以期为在动物临床手术中,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以犬作为实验动物,将12只健康犬分成三组。A组为对照组,采用单纯吸入麻醉方式;B组为低剂量实验组,采用0.25ml/kg、0.5%布比卡因硬膜复合吸入麻醉方式;C组为高剂量实验组,采用0.4ml/kg、0.5%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吸入方式。各实验组丙泊酚的诱导剂量均为6mg/kg。对照组A在诱导麻醉后,进行吸入麻醉;实验组B、C与对照组A进行同样的吸入麻醉操作,在麻醉稳定后,进行硬膜外穿刺。其中B、C组于T2时进行硬膜外穿刺,三组均于T4时进行开腹探查。各实验组均于气管插管后连接监护仪。以术前指标为基础值,分别于麻醉后5、10、15、20、25、30、45、60min、苏醒即刻监测各项生理指标,包括体温、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以麻前指标为基础值,各实验组分别于麻醉前、切皮后2h、切皮后6h、术后24h,采取外周静脉血,监测皮质醇(COR)、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细胞(NE);分别于苏醒即刻、术后1h、术后2h、术后4h,对三组实验犬进行疼痛监测。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各实验组麻醉后,随着麻醉时间的增加,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均受到抑制;布比卡因复合麻醉可以有效抑制动物在切皮后、苏醒时循环指标的波动;与对照组和高剂量实验组相比,低剂量实验组对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小;2.与对照组,各实验组在切皮后2h、6h均可有效降低术后应激、炎性反应;不同剂量布比卡因实验组对术后应激反应、炎性反应的抑制无显着差异。3.不同剂量实验组均可抑制术后疼痛反应;与低剂量实验组相比,高剂量实验组随着布比卡因剂量增加,术后镇痛时间延长。结论:1.低剂量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可降低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抑制,可更好维持术中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稳定。2.等浓度、不同剂量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麻醉均可有效抑制犬术后应激、炎性反应。3.与低剂量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相比,随着布比卡因剂量增加,高剂量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麻醉镇痛时间显着升高。综合结果表明,低剂量布比卡应硬膜外麻醉可有效抑制术后应激、炎性反应,缓解术后疼痛,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影响小,可在犬腹部手术中推广应用。

刘昕昕[7](2021)在《复方氯胺酮与速眠新Ⅱ对犬复合麻醉的效果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复方氯胺酮与速眠新Ⅱ为动物麻醉临床上常用的注射型麻醉剂,但采用单一麻醉方法时均有一定的弊端。氯胺酮联用速眠新Ⅱ复合麻醉应用于非人灵长类动物,麻醉效果更强效、速效,麻醉苏醒期短,动物安全系数高,且对重要器官无永久性损伤,因此推断复方氯胺酮与速眠新Ⅱ复合麻醉应用于犬,同可以达到应用低剂量麻醉药物可得到延长麻醉维持时间,加强麻醉深度,增强麻醉、肌松、镇痛效果,提高麻醉安全性,降低麻醉风险性。故本试验麻醉方式采用复方氯胺酮联用速眠新Ⅱ静肌复合麻醉应用于犬,并采取不同的监护手段,包括生理性方法和机械性方法,对犬进行心肺监护、神经系统监护等,记录和统计分析试验犬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通过观察生物反射评价疼痛等级、麻醉深度等,从多方面综合评估该麻醉方法的可行性,为小动物临床麻醉的使用方法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本试验的方法是选取25只健康青壮年犬,将其随机平均分为5组,第一组:复方氯胺酮组,静脉注射复方氯胺酮0.05 m L/kg;第二组:速眠新Ⅱ组,肌内注射8 mg/kg(0.08 m L/kg)速眠新Ⅱ;第三组:复合Ⅰ组,静脉注射复方氯胺酮0.025 m L/kg,且肌内注射2 mg/kg(0.02 m L/kg)速眠新Ⅱ;第四组:复合Ⅱ组,静脉注射复方氯胺酮0.025 m L/kg,且肌内注射4 mg/kg(0.04 m L/kg)速眠新Ⅱ;第五组:复合Ⅲ组,静脉注射复方氯胺酮0.025 m L/kg,且肌内注射6 mg/kg(0.06m L/kg)速眠新Ⅱ。各组麻醉时间与镇痛时间试验结果分别为:复方氯胺酮组58.92±1.63 min;40.77±8.25 min。速眠新Ⅱ组41.51±3.01 min;36.50±2.14 min。复合Ⅰ组29.00±3.21 min;25.66±1.34min。复合Ⅱ组40.17±2.28 min;36.30±4.10 min。速眠新Ⅱ组试验犬麻醉期呼吸频率(RR)和心率(HR)与麻醉前相比具有差异极显着性。复合Ⅲ组麻醉时间为61.75±8.25 min;41.22±6.13 min,试验犬麻醉后心率和体温(T)与麻醉前相比具有差异显着性。本试验中筛选出的最佳复合组为复合Ⅲ组,并将其麻醉方法与剂量,静脉注射复方氯胺酮0.025 m L/kg,且肌内注射6 mg/kg(0.06 m L/kg)速眠新Ⅱ应用于延边大学动物医院犬外科临床。经一年的临床验证,该麻醉方法良好的麻醉质量与效果得以验证,手术验证成功。并在春季30例外科病例中选取两例临床常发经典病例详细阐述,病例一、二,分别为膀胱结石和卵巢子宫绝育。综合分析,试验表明采用复方氯胺酮联用速眠新Ⅱ的复合麻醉方法于犬较单一麻醉方法复方氯胺酮或者速眠新Ⅱ的麻醉效果更强效、速效。在临床中,复合Ⅲ组的麻醉方法与剂量,静脉注射复方氯胺酮0.025 m L/kg,肌内注射6 mg/kg(0.06 m L/kg)速眠新Ⅱ,相较于其他组麻醉效果更优,安全性高、危险系数低等优势,可满足犬的临床麻醉的要求。因此,本试验应用复方氯胺酮联用速眠新Ⅱ的复合麻醉方法,麻醉剂量为最低安全剂量的一半,得到更佳的麻醉效果,麻醉维持时间延长,减少不良反应等优势。该麻醉剂量的应用对临床小动物麻醉用药剂量有进一步探索发展,为小动物麻醉临床用药提供了确切而科学的理论依据。

王品雪[8](2021)在《西安某动物医院犬吉氏巴贝斯虫病的诊治与病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犬吉氏巴贝斯虫病作为一种犬类临床常见寄生虫病,可造成患犬的红细胞破裂,引发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严重时可危及患犬生命,对犬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近年来,随着犬类饲养数量的增加,该病的发病数量也越来越多。在临床中,犬吉氏巴贝斯虫病的主要治疗方案为驱虫治疗结合输血治疗与并发症治疗,治疗效果较好,但复发率较高。本研究拟通过对西安某动物医院犬吉氏巴贝斯虫病病例的患犬个体情况与临床诊断特点,以及治疗方案与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对典型病例的诊治流程进行报告与分析,总结犬吉氏巴贝斯虫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血液指标变化与治疗情况等,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获得如下结果:1.对61例犬吉氏巴贝斯虫病病例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可在多个犬种中发生,且可感染不同年龄段的犬,其中1~3岁的犬更易感(41.0%)。犬在一年四季均可感染该病,其中,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发病数分别占总发病数的14.7%、27.9%、54.1%和3.3%。该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精神异常(73.8%)、食欲降低(82.0%)、黏膜苍白(91.8%)、黏膜黄染(72.1%)、血红蛋白尿(27.9%)以及高热(23.0%),且会并发肝肾功能衰竭与胰腺炎。大多数患病犬在临床检查中都会出现红细胞比容(94.7%)、血红蛋白(98.2%)、红细胞(96.5%)以及血小板(87.7%)降低的情况,部分出现肝肾指标升高与血气结果异常(酸碱失衡。2.对41例犬吉氏巴贝斯虫病病例的治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的临床治愈率较高(95.1%),但首次治愈后的复发率也较高(47.5%)。68.3%的患病犬在治疗过程中都进行了输血治疗,且未见副作用出现。三氮脒与阿托伐醌在治疗该病时都拥有较好的治愈率,但相比较而言,使用阿托伐醌治疗的病例复发率更低(33.3%)。3.临床1例疑似犬巴贝斯虫感染的患病犬,在经过血涂片、血常规、C反应蛋白、生化、血气、超声等检查后,确诊为犬吉氏巴贝斯虫感染且并发肝脏损伤,通过输血、驱虫等治疗,患犬的临床症状消失,镜检外周血虫体消失,治疗后未见复发。本研究结果表明,犬吉氏巴贝斯虫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以黏膜苍白与食欲降低为主,该病在秋季多发,1~3岁的犬比其他年龄段的易感染性更高,阿托伐醌在该病的治疗上有较好的效果,但仍有复发风险。建议动物主人在日常饲养中应加强对该病的预防。

王慧珍[9](2021)在《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 Sodium)属于第三代非甾体类抗炎药,1973年由瑞士西巴-盖吉(Ciba-Geigy)制药公司开发上市,国内于2016年批准用于兽医临床。对乙酰氨基酚属于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1956年由英国Javelin Pharmaceuticals公司开发作为阿斯匹林的替代物上市。双氯芬酸钠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对乙酰氨基酚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二者组成复方制剂,可协同达到增效的作用,还可降低用药剂量,用于家畜发热性疾病的治疗。本研究依据《兽用化学药物制剂研究基本技术指导原则》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5年版一部附录中注射剂相关要求,研制了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并对该制剂进行了质量考察、稳定性研究及临床药效评价,以期获得一种质量稳定、安全有效的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并应用于兽医临床。1.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研制本研究制备的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由双氯芬酸钠(2.5%)与对乙酰氨基酚(15%)及其他药用辅料组成。结合双氯芬酸钠、对乙酰氨基酚的理化性质,采用单因素试验对溶媒、抗氧化剂等药用辅料进行筛选,确定处方后对注射液pH进行筛选,并对注射液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最终制得稳定的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制得的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进行质量考察。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为无色或几乎无色略带黏稠的澄明液体,根据注射剂要求,对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pH、无菌、有关物质、可见异物等项目进行检查。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主成分的含量,色谱条件为:以苯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三乙胺(40:60:0.5)用冰醋酸调节pH值至8.0为流动相,柱温35℃,检测波长254nm。方法条件下,对乙酰氨基酚和双氯芬酸钠的分离度良好,双氯芬酸钠在15~35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y=10.402x-0.13(R2=0.9999);对乙酰氨基酚峰在90~21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y=47.336x+252.35(R2=0.9998)。双氯芬酸钠的回收率为99.8%~100.2%,RSD为0.46%;对乙酰氨基酚的回收率为99.2%~100.0%,RSD为0.45%。表明,建立的方法可有效测定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中主成分的含量。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加速和长期试验,对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进行稳定性考察。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高温(60℃)稳定,但对强光照射(4500Lx±500Lx)略敏感,应避光保存。加速试验6个月、长期试验12个月结果显示,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pH值、可见异物、有关物质及其含量等项目无明显变化。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在室温、避光和密闭条件下存放具有较好的稳定性。2.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安全性试验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安全药理学试验:40只健康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1倍、5倍、10倍推荐剂量组),考察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小鼠的药物效应,结果表明按推荐剂量使用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小鼠是安全的。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急性毒性试验:60只健康小鼠随机分为6组,除对照组外,5个受试组小鼠分别肌内注射不同剂量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采用计算Bliss法计算小鼠LD50,结果表明小鼠肌内注射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LD50为3.5646 mL/kg(95%的可信限=3.1609~4.0877mL/kg),临床应用较为安全。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局部刺激性试验:8只健康新西兰兔采用同体左、右对照法考察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肌肉刺激性,结果表明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新西兰兔股四头肌无明显的刺激性,符合肌内注射标准,可供临床肌内注射给药。3.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药效试验本研究中,建立了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LPS处理后,肺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表达量明显升高,结果显示复方双氯芬酸钠对炎性因子的抑制效果明显强于其他两种单方制剂。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复方双氯芬酸钠对LPS处理后导致肺组织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充血等病变的改善效果最明显。分别建立了仔猪注射高岭土致炎模型与人工仔猪去势疼痛发热模型,70头健康仔猪随机分为7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照组,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对照组,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组),以血浆中内源性致炎疼痛因子PGE2及皮质醇的浓度以及体温和临床症状为考察指标,评估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解热镇痛抗炎效果。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病理模型可用于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药效评价,中、高剂量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较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对照组、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照组具有明显的解热镇痛效果,中、高剂量之间的疗效无显着差异(p>0.05)。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推荐用于临床的剂量为0.04 mL/kg。4.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猪的临床应用试验通过选择临床自然发热、疼痛的病猪60头,随机分为2组(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对照组、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推荐剂量组),以临床症状、体温为考察指标,验证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临床药效。结果表明按推荐剂量0.04 mL/kg,肌内注射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病猪具有较好的解热效果,且药效维持时间较对乙酰氨基酚注射液更长。

刘海涛[10](2020)在《电针复合丙泊酚在公犬去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认为在公犬去势手术中,丙泊酚常被用作诱导麻醉药或维持麻醉药,但麻醉持续时间较短,单纯用于麻醉时需要不断增加剂量,大剂量注射可引起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针药复合麻醉可以有效减少麻醉药带来的副作用,更加的安全。本研究通过穴位筛选试验选择了公犬去势手术的最佳穴位处方,在不同麻醉方案下,对试验犬实施去势手术。按照不同麻醉方式分为5组:A组(单纯电针组)、B组(丙泊酚6 mg/kg+维持量1 mg/kg)、C组(电针+丙泊酚6 mg/kg+维持量1 mg/kg)、D组(电针+丙泊酚3 mg/kg+维持量1 mg)、E组(电针+丙泊酚6 mg/kg+维持量0.5 mg/kg)。其中A组以电针频率为2,强度为1,疏密波,电针诱导麻醉20min,再持续电针麻醉30 min;B组无电针诱导麻醉;C、D、E组电针诱导穴位处方、频率、强度、时间等同A组。对麻醉过程中试验犬呼吸频率、心率、脉搏、平均动脉压、痛阈值、生物反射评分、镇痛效果评分、镇静效果评分、肌肉松弛效果评分,初始剂量和维持剂量丙泊酚的麻醉维持时间、维持剂量丙泊酚的重复次数、术前及术后30 min的生化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探讨电针复合丙泊酚在公犬去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以及对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1)公犬去势手术穴位筛选试验中,电针麻醉以百会-尾根为穴位处方时,试验犬在受到模拟疼痛刺激时,生理指标起伏较小,镇痛效果较好。(2)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试验中,C、D、E组与B组比较:在30 min时B组心率、脉搏显着降低(P<0.05);在20min、25 min、30 min时C、D、E组生物反射评分显着降低(P<0.05),提示各种反射活动较弱,镇痛效果较好;C组6mg/kg初始剂量丙泊酚麻醉维持时间延长,与B、D、E组相比较差异性显着(P<0.05);B组1 mg/kg丙泊酚维持剂量与E组0.5 mg/kg丙泊酚维持剂量麻醉维持时间相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3)A组血清生化指标在麻醉前后变化幅度最小,B、C、D、E组的手术后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或降低,其中B组术后CREA监测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性显着(P<0.05),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减轻了丙泊酚麻醉或手术对于血液生化指标CREA的影响。结论:以百会-尾根为电针麻醉穴位处方,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可安全顺利进行公犬去势手术,对犬生理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麻醉效果较单纯丙泊酚好,同时减少了麻醉或手术对血液生化指标CREA的影响。

二、关于动物医学临床中的用药及药物作用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动物医学临床中的用药及药物作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乌鲁木齐市宠物猫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料
    1.2 试剂
    1.3 抗菌药物
    1.4 引物
    1.5 菌株分离与鉴定
    1.6 药敏试验
    1.7 耐药基因检测
2 结果
    2.1 大肠杆菌分离鉴定
    2.2 大肠杆菌的耐药检测
    2.3 大肠杆菌的多药耐药及耐药谱型
    2.4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检测
3 讨论
    3.1 宠物猫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
    3.2 宠物猫源大肠杆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
4 结论

(2)中兽医技术在宠物犬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及典型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中兽医学
    1.2 中兽药在宠物临床的应用
    1.3 中兽医针灸在宠物临床的应用
    1.4 宠物行业现状
    1.5 宠物疾病防治现状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2.2 调查方法
    2.3 调查内容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2.5 问卷调查范本
3 结果与分析
    3.1 宠物医生与宠物主人对中兽药和针灸相关问题的调研结果
        3.1.1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对中兽药和针灸的认可程度情况
        3.1.2 宠物医生与宠物主人对中药的优缺点认识情况
        3.1.3 宠物医生与宠物主人对针灸的优缺点对比分析
        3.1.4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选择中兽药和针灸防治疾病的原因对比分析
        3.1.5 中兽药形式防治宠物犬疾病情况
        3.1.6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使用针灸形式对比
    3.2 宠物医生临床中使用中兽医诊疗技术防治宠物犬疾病调研结果
        3.2.1 宠物医生防治宠物犬常见传染病中西疗法对比
        3.2.2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情况
        3.2.3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情况
        3.2.4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循环系统疾病情况
        3.2.5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泌尿系统疾病情况
        3.2.6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生殖系统疾病情况
        3.2.7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神经系统疾病情况
        3.2.8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寄生虫疾病情况
        3.2.9 宠物医生使用中兽医疗法防治宠物犬常见老年性疾病情况
    3.3 宠物犬IVDD导致的后肢瘫痪病例针灸治疗及选穴规律分析
        3.3.1 IVDD导致后肢瘫痪患犬病例分析
        3.3.2 针灸治疗犬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后肢瘫痪治疗选穴规律
    3.4 针灸治疗宠物犬IVDD导致后肢瘫痪治疗选穴验证
        3.4.1 病例简述
        3.4.2 临床检查与诊断
        3.4.3 治疗方法
        3.4.4 治疗结果
    3.5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对中兽医在宠物犬临床未来发展建议
4 讨论
    4.1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对中药和针灸的认可程度
    4.2 宠物医生与宠物主人对中药的优缺点认识
    4.3 宠物医生与宠物主人对针灸的优缺点对比
    4.4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选择中兽药和针灸防治疾病的原因对比
    4.5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使用中兽药形式
    4.6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使用针灸形式对比
    4.7 宠物医生临床中使用中兽医诊疗技术防治宠物犬疾病调研结果
    4.8 宠物犬IVDD导致的后肢瘫痪病例针灸治疗及选穴规律分析
    4.9 针灸治疗宠物犬IVDD导致后肢瘫痪治疗选穴验证
    4.10 宠物医生和宠物主人对中兽医在宠物犬临床未来发展建议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3)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生物学特性及感染兔肺脏转录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牦牛概况及其主要传染性疾病
        1.1 我国牦牛概况
        1.2 牦牛主要传染性疾病
    2 牛支原体病研究进展
        2.1 病原学
        2.2 流行病学
        2.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4 致病机理
        2.5 诊断方法
        2.6 防控措施
    3 支原体耐药性研究进展
    4 mRNA和非编码RNA生物学特征概述
        4.1 mRNA
        4.2 非编码RNA
        4.2.1 miRNA
        4.2.2 lncRNA
        4.2.3 circRNA
        4.2.4 ceRNA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料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试验用溶液的制备
        1.5 培养基的制备
        1.6 病原的分离培养与纯化
        1.7 DNA提取及PCR鉴定
        1.8 生长曲线的测定
        1.9 生化特性试验
        1.10 常用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的分离纯化与菌落形态观察
        2.2 分离株PCR扩增结果
        2.3 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2.4 生化试验结果
        2.5 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牛支原体西藏牦牛株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1.5 牛支原体DNA提取
        1.6 牛支原体标准液制备
        1.7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标准品的配制
        1.8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1.9 体外高度耐药株诱导
        1.10 稳定耐药试验
        1.11 交叉耐药试验
        1.12 靶位突变分析
        1.13 主动外排系统的初步确认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2.2 牛支原体耐药株的体外诱导与耐药检测结果
        2.3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靶位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2.4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靶位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2.5 牛支原体主动外排系统的确认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牛支原体西藏牦牛株的临床致病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试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设备
        1.5 菌株的复苏与浓度测定
        1.6 鸡胚感染试验
        1.7 家兔感染试验
        1.8 肺脏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1.9 病原的PCR鉴定与分离
    2 结果与分析
        2.1 鸡胚感染试验结果
        2.2 家兔感染试验结果
        2.2.1 临床症状
        2.2.2 体温变化
        2.2.3 病理剖检变化
        2.3 病理组织学观察
        2.4 病原的PCR鉴定与分离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牛支原体西藏牦牛株感染家兔后肺组织microRNA差异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流程
        1.3 信息分析流程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组与对照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
        2.2 Rfam数据库比对分析
        2.3 检测到的miRNA统计分析
        2.4 Repbase数据库比对分析
        2.5 候选RNA长度分布
        2.6 差异miRNA上下调统计
        2.7 差异miRNA火山图
        2.8 差异miRNA靶基因富集性分析
        2.8.1 GO功能富集性柱状图
        2.8.2 GO功能富集性散点图
        2.8.3 差异miRNA靶基因KEGG通路富集性分析
        2.9 miRNA成簇分析
        2.10 miRNA保守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第六章 家兔感染牛支原体西藏牦牛株后lncRNA、circRNA的差异性及ceRNA网络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流程
        1.3 生物信息学分析
        1.3.1 lncRNA生物信息分析方法
        1.3.2 circRNA生物信息分析方法
        1.4 ceRNA关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差异mRNA表达结果
        2.1.1 显着差异表达基因上下调频数统计
        2.1.2 差异基因表达水平聚类分析
        2.1.3 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性分析
        2.1.4 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性散点图
        2.1.5 差异基因KEGG通路富集性分析
        2.2 差异lncRNA表达结果
        2.2.1 lncRNA总体表达水平分析
        2.2.2 显着差异表达lncRNA上下调频数统计
        2.2.3 差异lncRNA表达水平聚类分析
        2.3 lncRNA与 mRNA互作分析
        2.3.1 lncRNA和 mRNA结构特征比较
        2.3.2 lncRNA靶基因预测
        2.3.3 lncRNA靶向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2.3.4 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性散点图
        2.3.5 lncRNA靶向差异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2.4 circRNA结果分析
        2.4.1 circRNA结果分析
        2.4.2 circRNA BS位点统计
        2.4.3 circRNA类型统计
        2.4.4 差异表达circRNA上下调频数统计
        2.4.5 差异表达circRNA聚类分析
        2.4.6 差异表达circRNA对应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柱状图
        2.4.7 差异表达circRNA对应基因KEGG通路富集性分析
        2.5 ceRNA网络构建
        2.5.1 miRNA与mRNA的靶向分析结果
        2.5.2 miRNA与lncRNA的靶向分析结果
        2.5.3 miRNA与circRNA的靶向分析结果
        2.5.4 基于miRNA-mRNA、miRNA-lncRNA、miRNA-circRNA靶向关系构建ceRNA网络
    3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4)多西环素对氟苯尼考在山羊体内外代谢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氟苯尼考研究进展
        1.2.1 药效学研究
        1.2.2 药动学研究
        1.2.3 毒性分析
        1.2.4 代谢分析
        1.2.5 残留分析
    1.3 多西环素研究进展
        1.3.1 药效学研究
        1.3.2 药动学研究
        1.3.3 毒性研究
        1.3.4 代谢研究
        1.3.5 残留研究
    1.4 联合用药研究概况
    1.5 研究内容与目标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株与质粒
        2.1.2 药品与试剂
        2.1.3 试剂的配制
        2.1.4 仪器与设备
        2.1.5 试验动物与饲料
    2.2 肝微粒体体外代谢试验
        2.2.1 LC-MS/MS方法的建立
        2.2.2 CYP450关键代谢酶的筛选
        2.2.3 多西环素影响氟苯尼考的代谢研究
    2.3 pET-28a(+)质粒的获得
        2.3.1 菌株复苏
        2.3.2 质粒提取
    2.4 RNA提取及质量鉴定
    2.5 pET-28a(+)-CYP3A24载体的构建
        2.5.1 引物设计
        2.5.2 PCR反应
        2.5.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2.5.4 胶回收
        2.5.5 载体双酶切
        2.5.6 连接反应
        2.5.7 转化至DH5α感受态细胞
    2.6 同源模拟与分子对接
        2.6.1 同源模拟
        2.6.2 分子对接
    2.7 定点突变
        2.7.1 引物设计
        2.7.2 PCR反应
        2.7.3 Dpn Ⅰ酶的消化
    2.8 诱导表达
        2.8.1 转化至BL21感受态细胞
        2.8.2 诱导表达最佳条件的筛选
        2.8.3 诱导表达
        2.8.4 SDS-PAGE
        2.8.5 Western Blot
    2.9 蛋白纯化
        2.9.1 蛋白样品制备
        2.9.2 蛋白纯化
        2.9.3 透析与浓缩
        2.9.4 蛋白浓度测定
    2.10 蛋白活性验证
        2.10.1 LC-MS/MS方法的建立
        2.10.2 CYP3A24及其突变体蛋白活性验证
    2.11 蛋白与药物孵育实验
        2.11.1 孵育实验中最佳蛋白浓度的确定
        2.11.2 孵育实验中最佳孵育时间的确定
        2.11.3 蛋白与药物孵育
    2.12 动物实验设计
        2.12.1 动物给药与采样
        2.1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2.12.3 样品前处理
        2.12.4 LC-MS/MS方法
        2.12.5 方法学考察
        2.12.6 数据处理
    2.1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肝微粒体体外代谢试验
        3.1.1 LC-MS方法
        3.1.2 氟苯尼考关键代谢酶的确定
        3.1.3 多西环素对氟苯尼考代谢的影响
    3.2 肝脏总RNA的质量鉴定
    3.3 pET-28a(+)-CYP3A24载体的构建
        3.3.1 PCR反应
        3.3.2 载体双酶切反应
        3.3.3 连接与转化
    3.4 同源建模与分子对接
        3.4.1 同源模建结果
        3.4.2 分子对接结果
    3.5 定点突变
        3.5.1 PCR反应
        3.5.2 突变位点测序
    3.6 诱导表达
        3.6.1 最佳诱导表达条件的确定
        3.6.2 CYP3A24及其突变蛋白的诱导表达
        3.6.3 蛋白纯化
        3.6.4 Western Blot结果
    3.7 蛋白活性验证
        3.7.1 LC-MS/MS方法
        3.7.2 蛋白活性检测
    3.8 CYP3A24及突变蛋白代谢氟苯尼考的研究
        3.8.1 孵育实验中最佳蛋白浓度的确定
        3.8.2 孵育试验中最佳孵育时间的确定
        3.8.3 CYP3A24 中代谢药物关键氨基酸的确定
    3.9 CYP3A24 基因在山羊体内的表达研究
    3.10 方法学考察
        3.10.1 特异性
        3.10.2 检测限与定量限
        3.10.3 基质匹配标准曲线
        3.10.4 准确度与精密度
        3.10.5 稳定性分析
    3.11 氟苯尼考与盐酸多西环素在山羊体内的残留消除数据
        3.11.1 氟苯尼考、氟苯尼考胺和盐酸多西环素残留量的测定
        3.11.2 氟苯尼考与盐酸多西环素在山羊可食性组织中的消除参数
        3.11.3 休药期的计算
4 讨论
    4.1 氟苯尼考与多西环素在肝微粒体中的代谢研究
    4.2 重组代谢酶CYP3A24影响氟苯尼考与多西环素代谢的研究
    4.3 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在山羊体内的代谢及残留消除试验
        4.3.1 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对山羊体内CYP3A24基因表达的研究
        4.3.2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4.3.3 分析条件的优化
        4.3.4 氟苯尼考、氟苯尼考胺及盐酸多西环素在山羊可食性组织中残留消除规律
        4.3.5 休药期的制定
5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研究生简介
附录B-残留消除试验数据

(5)一种治疗糖尿病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药物组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糖尿病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研究进展
        1.1 糖尿病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概述
        1.2 病原概述
        1.3 防治措施
    第二章 联合用药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1 胰岛素的概述
        2.2 利奈唑胺的概述
    第三章 肺泡巨噬细胞与炎症通路概述
        3.1 肺泡巨噬细胞的概述
        3.2 炎症通路概述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药物组合对高糖、金黄色葡萄球菌和α-溶血素活性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药物组合对血糖、金黄色葡萄球菌和α-溶血素活性的体内药效学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药物组合对血糖、金黄色葡萄球菌和α-溶血素活性的临床药效学研究
        3.1 材料
        3.2 病例分析治疗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麻醉对犬的麻醉效果及相关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对照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麻醉与应激
        1.1 麻醉概念
        1.2 动物麻醉研究进展
        1.3 动物麻醉方式的分类
        1.3.1 局部麻醉
        1.3.2 全身麻醉
        1.3.3 静脉麻醉
        1.3.3.1 单次静脉输注法
        1.3.3.2 持续静脉输注法
        1.3.3.3 靶控静脉输注法
        1.3.4 吸入麻醉
        1.3.5 复合麻醉
        1.4 麻醉药的使用
        1.4.1 诱导麻醉剂-丙泊酚
        1.4.2 局部麻醉药-盐酸布比卡因
        1.4.3 吸入麻醉药-异氟烷
        1.5 应激
        1.5.1 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1.5.2 麻醉与应激
        1.5.3 手术与应激
        1.5.4 麻醉方式与应激
    第二章 麻醉监护与疼痛
        2.1 麻醉监护
        2.1.1 动物麻醉的监护介绍
        2.1.2 麻醉分期
        2.1.3 对循环系统的监测
        2.1.4 对呼吸系统的监测
        2.2 疼痛管理
        2.2.1 疼痛定义
        2.2.2 疼痛后果
第二篇 研究内容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品及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准备
        2.2 实验动物的分组与处理
        2.3 术前准备
        2.3.1 禁食禁水
        2.3.2 静脉留置针放置
        2.3.3 穿刺区域准备
        2.4 麻醉与手术
        2.5 麻醉监测
        2.5.1 对循环系统的监测
        2.5.2 对呼吸系统、体温的监测
        2.5.3 对皮质醇的监测
        2.5.4 对血糖的监测
        2.5.5 对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的监测
        2.6 对疼痛的监测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
        3.1 三组动物一般资料
        3.2 麻醉各组对呼吸、体温的影响
        3.3 麻醉各组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3.4 麻醉各组对血浆皮质醇(COR)的影响
        3.5 麻醉各组对血糖的影响
        3.6 麻醉各组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3.7 麻醉各组对疼痛的影响
    4 讨论
        4.1 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4.2 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4.3 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对手术的应激反应
        4.4 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4.5 硬膜外复合全身吸入麻醉对疼痛的影响
        4.6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7)复方氯胺酮与速眠新Ⅱ对犬复合麻醉的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麻醉的概述
        1.1 麻醉的概念
        1.2 麻醉的发展史
        1.3 动物麻醉的分类
    2 复合麻醉
        2.1 复合麻醉的发展
        2.2 动物临床常用的复合麻醉
    3 复方氯胺酮概述
    4 速眠新Ⅱ概述
    5 麻醉前后风险评估
        5.1 病史
        5.2 患病动物临床体征
        5.3 患病动物临床检查
        5.4 患病动物实验室检查
    6 麻醉监护及意义
        6.1 神经系统监护
        6.2 心肺监护
    7 试验目的及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试验仪器
        1.3 试验药品
    2 方法
        2.1 试验动物分组
        2.2 试验准备
        2.3 试验方法
        2.4 试验监测指标
    3 复方氯胺酮与速眠新Ⅱ复合麻醉手术验证试验
        3.1 病例一犬膀胱结石
        3.2 病例二母犬绝育
    4 数据处理方法
结果
    1 各组间诱导、镇痛和麻醉时间的比较
    2 临床生理指标的监测结果
        2.1 试验犬呼吸的监测结果
        2.2 试验犬心率的监测结果
        2.3 试验犬体温的监测结果
        2.4 试验犬血氧饱和度的监测结果
    3 手术验证试验结果
        3.1 临床手术过程
        3.2 临床应用麻醉效果分析
讨论
    1 复方氯胺酮与速眠新Ⅱ复合麻醉对犬呼吸系统的影响
        1.1 对呼吸频率的影响
        1.2 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2 复方氯胺酮与速眠新Ⅱ复合麻醉对犬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 复方氯胺酮与速眠新Ⅱ复合麻醉对犬体温的影响
    4 麻醉效果比较
    5 单一麻醉方法的不足
    6 复合麻醉方法的优势
    7 临床中复合麻醉的的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作者简介)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西安某动物医院犬吉氏巴贝斯虫病的诊治与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犬巴贝斯虫病的研究概况
        1.1 病原
        1.2 传播途径及流行情况
        1.3 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1.4 临床症状
        1.5 诊断
        1.5.1 流行病学调查与临床症状观察
        1.5.2 血液学检查
        1.5.3 影像学检查
        1.5.4 尿液检测
        1.5.5 分子生物学检测
        1.5.6 病理剖检
        1.6 治疗
        1.6.1 驱虫治疗
        1.6.2 输血治疗
        1.6.3 并发症治疗
        1.7 预防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试验研究
    第二章 犬吉氏巴贝斯虫病的诊断分析
        2.1 材料
        2.1.1 病历资料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 方法
        2.2.1 动物基本信息登记与临床症状观察
        2.2.2 血液学检查
        2.2.3 影像学检查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基本信息与临床症状
        2.3.2 血液学检查结果
        2.3.3 影像学检查结果
        2.4 讨论
        2.4.1 病例的基本信息分析
        2.4.2 病例的临床症状与检查结果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犬吉氏巴贝斯虫病的治疗效果分析
        3.1 材料
        3.1.1 病历资料
        3.1.2 主要药物
        3.2 方法
        3.2.1 输血治疗
        3.2.2 驱虫治疗
        3.2.3 并发症治疗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输血治疗结果
        3.3.2 驱虫治疗结果
        3.3.3 并发症治疗结果
        3.3.4 治疗效果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犬吉氏巴贝斯虫病典型病例的诊治
        4.1 材料
        4.1.1 病例来源
        4.1.2 仪器设备
        4.1.3 主要药物
        4.2 方法
        4.2.1 诊断方法
        4.2.2 治疗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诊断结果与分析
        4.3.2 治疗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或符号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二章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与试剂
        1.2 培养基与菌株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试验方法
        2.1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处方筛选
        2.2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质量考察
        2.3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稳定性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处方工艺筛选结果
        3.2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质量研究结果
        3.3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稳定性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4.1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处方筛选
        4.2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质量研究
        4.3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稳定性研究
第三章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安全性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受试药物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试验动物
    2 试验方法
        2.1 安全药理学试验
        2.2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急性毒性试验
        2.3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局部刺激性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安全性药理学试验结果
        3.2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局部刺激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4 讨论与小结
        4.1 安全性药理学试验讨论与小结
        4.2 急性毒性试验讨论与小结
        4.3 局部刺激性试验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小鼠和猪的药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受试药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试验动物
    2 试验方法
        2.1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抗炎效果观察
        2.2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仔猪高岭土致炎的治疗试验
        2.3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仔猪去势后抗炎止痛效果的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抗炎效果
        3.2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仔猪高岭土致炎模型的抗炎镇痛效果
        3.3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仔猪去势后的抗炎镇痛效果
    4 讨论与小结
        4.1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ICR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抗炎效果
        4.2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仔猪高岭土致炎的抗炎镇痛效果
        4.3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仔猪去势后的抗炎镇痛效果
第五章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对发热病猪解热效果的临床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受试药物
        1.2 试验动物
        1.3 试验动物入选标准
        1.4 分组与给药的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治疗效果
        2.2 临床症状观察
        2.3 直肠温度
        2.4 临床疗效
    3 讨论与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质量标准
附录2: 猪前列腺素E2(PGE_2)和皮质醇ELISA试剂盒操作步骤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电针复合丙泊酚在公犬去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文献综述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主要试验药品和耗材
        1.1.3 主要试验仪器和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公犬去势手术穴位筛选试验
        1.2.2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试验
    1.3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犬去势手术穴位筛选试验结果
        2.1.1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体温的变化
        2.1.2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心率的变化
        2.1.3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呼吸频率的变化
        2.1.4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脉搏的变化
        2.1.5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平均动脉压的变化
        2.1.6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镇痛效果评分
        2.1.7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痛阈值的变化
    2.2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试验结果
        2.2.1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体温监测的结果
        2.2.2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心率监测的结果
        2.2.3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呼吸频率监测的结果
        2.2.4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平均动脉压监测的结果
        2.2.5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脉搏监测的结果
        2.2.6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痛阈监测的结果
        2.2.7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生物反射评分监测的结果
        2.2.8 初始剂量丙泊酚麻醉维持时间监测的结果
        2.2.9 维持剂量丙泊酚麻醉时间监测的结果
        2.2.10 维持剂量丙泊酚重复次数监测的结果
        2.2.11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血清生化指标监测的结果
3 讨论
    3.1 犬去势手术穴位选用分析
    3.2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的效果
    3.3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对犬生理指标的影响
    3.4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对犬生化功能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穴位筛选试验中相关图表
附录B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试验相关图表
作者简介

四、关于动物医学临床中的用药及药物作用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乌鲁木齐市宠物猫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检测[J]. 宋超慧,胡燕,吴慧敏,陈万昭,王东,李宏博,夏利宁. 畜牧与兽医, 2022(01)
  • [2]中兽医技术在宠物犬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及典型病例分析[D]. 肖彬.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西藏牦牛源牛支原体生物学特性及感染兔肺脏转录组学研究[D]. 牛家强.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4]多西环素对氟苯尼考在山羊体内外代谢影响的研究[D]. 王晓静.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5]一种治疗糖尿病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药物组合研究[D]. 倪丽慧. 吉林大学, 2021(01)
  • [6]布比卡因硬膜外复合麻醉对犬的麻醉效果及相关指标的影响[D]. 韩艺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7]复方氯胺酮与速眠新Ⅱ对犬复合麻醉的效果探讨[D]. 刘昕昕. 延边大学, 2021(02)
  • [8]西安某动物医院犬吉氏巴贝斯虫病的诊治与病例分析[D]. 王品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9]复方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王慧珍. 扬州大学, 2021(02)
  • [10]电针复合丙泊酚在公犬去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D]. 刘海涛.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关于兽医药物使用和药物作用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