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流域地表水监测省控断面优化分布

东江流域地表水监测省控断面优化分布

一、东江流域地表水监测省控断面优化布点(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峰[1](2020)在《河流水质监测断面优化及污染溯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河流水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部分江河湖泊水体无法达到水质管理目标要求,为此,加强流域水环境监测能够实现水环境状况的感知,为水环境治理与管理提供基础支撑。近年来,国内外在建立水环境监测网络和制定水质达标方案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包括监测断面优化、污染物总量控制等。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小型流域,尽管污染严重,但往往仅对控制断面进行监测,无法实现区域污染状况的全面捕捉,也很难实现污染溯源和考核问责等。为此,本研究面向流域水环境监管的现实需求,以大连市登沙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现有国控、市控监测断面基础上对流域监测断面进行整体布设及优化筛选,然后利用QUAL2K水质模型模拟氨氮和总磷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基于控制断面水质目标反推不同来水条件下上游监测断面的逐级管控标准,最后分析了污染溯源中,监测断面位置及逐级管控标准对实际污染事件管控及责任判别所起到的作用,从而为控制断面水质达标及流域水环境监管提供科学支撑。本文取得的成果主要如下:(1)收集整理基础资料,包括登沙河流域的基本概况和水文气象资料等。根据规范标准在登沙河流域全面布设多个水质监测断面,现场采集水样获取各断面的水质参数,析流域整体的水质状况,确定主要超标因子为氨氮和总磷。(2)基于所有监测断面的水质数据,采用系统聚类法、模糊聚类法和物元分析法对监测断面进行分类,然后在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各断面所处的土地利用类型、生产方式以及空间分布进行断面的优化筛选,最终优选出6个代表性监测断面;对优化前、后的样本进行方差检验和均值检验,计算优化前、后相邻断面数据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样本方差齐、均值无显着性差异,且断面重复布设情况得到改善。(3)根据登沙河的基本信息以及新增断面和控制断面的水质数据率定QUAL2K水质模型,量化主要监测断面污染物的来源及贡献率,明确主要污染区域。以控制断面的水质目标为准则,优先对重点污染区域进行水质管控,制定水质目标管理标准。结果表明:对于新增优化断面,氨氮指标的管控标准在秋季较低,春季和冬季的要求较高,总磷的管控标准在春、秋和冬季接近。(4)基于所有断面位置及管控标准,以下游控制断面超标为例,分析上游各优化监测断面不同水质浓度组合情况下,可能产生污染的区域,为本文的研究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雷丽萍[2](2019)在《基于云模型的水质评价方法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质评价是水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通过水质评价可准确掌握水环境质量情况,为水环境规划和水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但水环境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因素且变化复杂的系统,传统水质评价方法在考虑水环境中复杂及非线性问题时存在不足,在应用时具有一定的局限和不合理性,因此为了准确评估水环境现状,寻找一种客观且通用的水质评价方法尤为重要。本文在研究现有水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为研究对象,用云模型对其进行改进,使新的评价方法融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处理模糊信息和云模型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优势,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并提高评价效率。在用正态分布检验了云模型在水环境中的适用性后,将基于云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水质评价中。首先建立由评价指标组成的评语集,根据水质分级标准计算评语集对应各水质等级的云模型特征参数,利用正向云发生器生成评语集的标准云模型;再用X条件云发生器生成特定浓度值的条件云图,输出特定浓度值的评价指标对评语集的确定度分布,通过修改输入的浓度值可快速计算得到评价指标的隶属矩阵,并运用熵值法以枯、丰、平水期分别赋予权重;最后经过复合运算得到模糊向量,选择最大向量值对应水质等级作为最终评价结果。运用基于云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成都市17个地表水监测断面进行水质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单因子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对比分析。分析结果及结论如下:1、基于云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比单因子评价法稳定,且评价结果更符合断面实际情况,基于云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考虑高浓度污染因子的作用,评价结果较模糊综合评价法更为准确,同时可以反映不同地表断面水质在同一等级时的优劣,实现对劣五类水的定量分析。2、基于云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将水质分级模糊化,减少了有效信息的丢失及边界值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用具有稳定倾向的随机数作为隶属度,充分考虑隶属关系中的模糊性和随机性,且利用云模型自动生成隶属度,简化了计算过程,操作更简便快捷且评价结果精确度更高。3、分析基于云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成都市地表水断面水质的评价结果,2017年成都市17个地表监测断面中达标断面占62.7%,水质总体呈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断面水质在枯水期最差,平水期和丰水期时相对较好。

邓小东[3](2017)在《五强溪水库水环境质量变化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二十几年,五强溪水库周边工农业得到快速发展、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均对水库水质产生了显着的影响。科学地判别水质变化趋势、识别水质影响因素是解决水环境问题的首要步骤。基于20102016年五强溪水库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分析水质变化趋势,从自然和人为活动两个角度探讨水质的影响因子,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法量化自然因素的贡献水平。结果表明:20102016年水库主要污染物总磷、CODcr、粪大肠菌群浓度有所下降,总氮出现超标,浓度上升;总氮、粪大肠菌群浓度年内变化幅度较小,总磷、CODcr浓度波动较大。水温、降水量与水库水质具有强相关性,关联度在0.600.80之间。水温与总氮浓度关联度较高,降水量对总磷、CODcr、粪大肠菌群浓度贡献较大,关联度分别为0.69、0.72、0.73、0.74。人口数量、产业发展水平、污染物排放量认为是影响水质的主要人类活动因素。

张晶[4](2014)在《秦皇岛市地表水环境监测点位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合理布设地表水的监测点位是取得科学性、代表性数据的前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秦皇岛水环境监测点位存在局部布设不合理现象。因此,有必要针对环境所需,对原有的监测点位优化设置,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对秦皇岛市地表水监测进行系统分析,既是对该地区传统的地表水环境监测的系统梳理和总结,也可视为对新时期环境监测的思考和分析,研究成果可为秦皇岛市的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等共享。本文在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搜集秦皇岛近五年的地表水环境监测数据。首先,本文通过采取数理统计,对2008-2012年5年的监测数据进行梳理对比,基于历史数据法,分析出秦皇岛河流的水质状况,并选取主要污染指标,对监测点位的水质年际稳定性和相邻断面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之后,本文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借用SPSS软件中的K-Means cluster过程对秦皇岛市地表水环境监测数据进行逐步聚类,对秦皇岛河流进行科学分类。在此基础上,按照点位布设的原则和要求,结合地理环境、城市化状况、污染源等因素,对秦皇岛市主要地表水环境监测的7条河流的25个监测断面进行筛选分类,根据实际需要在保留原有省级监控断面的基础上,建议增加削减断面和对照断面,最终去除两个原有的市级监控断面,又根据实际需要增设一个新的市级监控断面。监测断面的优化设置研究,为秦皇岛河流的水环境监测点位优化调整提供技术参考。

张璘,刘雷,王霞,黄娟,陈诚,卞莉[5](2014)在《加强环境监测点位管理的思考——以江苏省“十二五”环境监测网络调整为例》文中指出基于江苏省"十二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优化调整工作,指出监测点位设置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点位优化调整的原则和思路,总结监测网络调整结果,并开展点位优化调整的成效分析,提出进一步优化监测网络设置的建议。

白亮[6](2013)在《闽江流域地表水环境监测断面优化布设》文中提出利用2010年监测数据和GIS技术,对闽江流域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的布设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监测断面分级控制原则,运用水质分段法对闽江流域地表水环境监测断面的优化设置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闽江流域共设置168个监测断面,其中省控断面77个、市控断面39个、县控断面52个,并根据断面级别确定了相应的监测项目和频率。

余晶京,马媛媛,张劲松,王欢,葛朝军[7](2013)在《安徽省水质自动监测站点位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分析了安徽省现有水质自动监测站布设情况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指出了现有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的不足之处,明确了水环境质量预警和水质断面目标考核两个优化布设目标。就水质自动监测站点位优化的筛选方法进行研究与讨论,提出"理论筛选—现场调研—综合打分"三步走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质自动监测站布点三级指标体系。并采用德尔斐法确定权重,建立了合理性综合指数评价体系细则,为环境管理提供了参考。

马媛媛[8](2013)在《安徽省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网络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环境监测点位的优化布设是水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的采样位置是获得空间大形数据的根本保证。水质自动监测因具有监测数据具有连续性、实时性、稳定性,能及时预警水污染事故、解决跨行政区域纠纷,以及监督总量控制制度落实情况等优点,已经逐步成为水质监测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论文分析和总结了安徽省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网络现状,提出了当前水站面临的三大问题:a)水站的点位分布不尽合理;b)水站的监测项目偏少、监测力量参差不齐;c)水站运行过程中,由于规划调整、水利项目的实施等非环保部门可控因素导致个别水站选址已经不能适应管理要求。在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水环境监测网络优化方法,搜集相关历史监测数据,形成了一套以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为基础的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网络优化的方法体系,并对安徽省辖流域地表水环境自动监测点位和监测指标进行了优化。监测点位优化方面,通过德尔菲法的两轮专家咨询,构建了包含三级指标在内的水站综合布设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分项目指标权重和综合指标体系权重。根据确定的综合指标体系对现有和拟建水站打分,得出了适宜建站断面和不适宜建站断面。结合实际现场调研,对全省范围内的省控断面进行了筛选,确定了优化后的水站点位方案。共提出省控水站点位数量为46个(不含国家级的14个和县级的1个),其中新建水质自动监测站点位21个,新建点位在各大流域分布如下:淮河5个、长江7个、新安江4个、巢湖5个;撤销省建水站1个。调用SPSS13.0软件模块对优化前后相关流域监测数据的一致性和差异显着性进行检验,证明了优化后断面的代表性。监测指标优化方面,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省辖各大流域水质监测指标进行讨论,通过调用SPSS13.0软件因子分析模块,对形成的指标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主成分核载值、相关系数表进行分析;找出各流域水质表征中贡献度大的指标参数,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省辖流域水站监测指标进行了优化。论文为安徽省辖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测网络的调整和分布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整合现有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对我省水质监控预警、目标断面考核、城市生态补偿、规划考核等环境管理服务提供信息保障。

刘俐,李继罡,叶智,高韦韦[9](2012)在《德阳市全域环境监测网络现状及建设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近30年的发展,德阳市已经初步形成了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应急监测等环境监测网络。通过对德阳市环境监测网络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按照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的思路,从建立和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污染源自动监测网络、环境应急监测网络、农村环境监测网络、环境监测信息网络5个方面对德阳市全域监测网络建设进行论述,并结合德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业布局,对如何提高监测网络运行效率,形成区域监测合力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建玲,王蕾,薛四社,杨玉珍[10](2012)在《陕西省环境质量监测网调整的原则及对策建议》文中提出在分析陕西省环境空气、地表水监测网点位(断面)设置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论述了监测点位(断面)调整的必要性,提出了监测点位(断面)调整的基本原则和对策建议。

二、东江流域地表水监测省控断面优化布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江流域地表水监测省控断面优化布点(论文提纲范文)

(1)河流水质监测断面优化及污染溯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监测断面优化研究
        1.2.2 QUAL2K模型应用
        1.2.3 水质管理研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流域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系水文
        2.1.4 气象气候
    2.2 经济社会情况
        2.2.1 行政区划及人口
        2.2.2 社会经济结构
    2.3 数据来源
    2.4 水环境现状调查分析
        2.4.1 土地利用情况调查
        2.4.2 污染源排放现状调查
        2.4.3 水质现状分析
        2.4.4 主要水环境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水质监测断面优化筛选
    3.1 研究方法
        3.1.1 系统聚类法
        3.1.2 模糊聚类法
        3.1.3 物元分析法
    3.2 水质状况分析
    3.3 断面优化分类结果
        3.3.1 系统聚类法断面优化
        3.3.2 模糊聚类法断面优化
        3.3.3 物元分析法断面优化
        3.3.4 优化断面筛选
    3.4 优化结果检验
    3.5 本章小结
4 断面水质目标管理
    4.1 QUAL2K模型简介与构建
        4.1.1 QUAL2K模型简介
        4.1.2 QUAL2K模型构建
    4.2 控制断面污染负荷贡献率
    4.3 断面管控标准制定
        4.3.1 设计水文条件
        4.3.2 市控及国控断面水质影响关系
        4.3.3 新增断面管控标准
    4.4 对水质管理的启示
        4.4.1 新增断面管控标准选取
        4.4.2 污染减排指导
    4.5 本章小结
5 水质污染溯源管理
    5.1 登沙河溯源体系
    5.2 关系判断条件
    5.3 实际应用
        5.3.1 登化国控断面超标
        5.3.2 杨家市控断面超标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基于云模型的水质评价方法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水质评价方法
        1.2.2 云模型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模糊数学基本理论及应用
    2.1 模糊集及模糊关系
        2.1.1 模糊集和隶属函数
        2.1.2 模糊关系和模糊矩阵
    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2.2.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原理
        2.2.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过程
    2.3 小结
第3章 基于云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研究
    3.1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水质评价中的不足及改进
    3.2 云模型
        3.2.1 云的基本概念
        3.2.2 云的数字特征
        3.2.3 正态云
        3.2.4 正态云发生器
    3.3 云模型在水环境中的适用性
    3.4 基于云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改进
        3.4.1 评语集的云模型
        3.4.2 云模型隶属度
        3.4.3 权重的计算
        3.4.4 综合评价
    3.5 基于云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适用性与优势
        3.5.1 基于云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适用性
        3.5.2 基于云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优势
    3.6 小结
第4章 实例验证
    4.1 断面概况
        4.1.1 地理环境
        4.1.2 气候环境
        4.1.3 水资源
    4.2 基于云模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水质评价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2.2 云模型隶属度计算
        4.2.3 权重计算
        4.2.4 综合评价及结果分析
    4.3 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五强溪水库水环境质量变化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重要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库区水质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2.2 沅水流域水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3 五强溪库区流域概况-水污染防治范围及分区体系
    1.4 水质评价方法
第二章 流域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现状分析
    2.1 流域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特征
        2.1.3 自然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
        2.1.4 水库特征
    2.2 流域研究范围
    2.3 污染物排放及分布
        2.3.1 点源污染
        2.3.2 面源污染
        2.3.3 内源污染源
        2.3.4 污染源综合分析
    2.4 水环境质量现状
        2.4.1 水环境功能区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五强溪库区监测采样点布设
    3.2 监测断面布点、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3.2.1 五强溪库区地表水监测断面布点设置与采样
        3.2.2 样品制备及主要药品
        3.2.3 水库水样样品采集
        3.2.4 底泥样品采集
    3.3 分析测试方法
        3.3.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分析方法
        3.3.2 主要分析方法简述
        3.3.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4 分析评价方法
        3.4.1 单因子指数法
        3.4.2 综合污染指数法
        3.4.3 灰色关联分析法
        3.4.4 底泥质量评价标准及指标
        3.4.5 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第四章 库区水质质量分析评价的结果及分析
    4.1 结果与分析-水库水质评价
        4.1.1 库区断面水质现状及变化
        4.1.2 五强溪库区综合水质评价
        4.1.3 富营养化状况
        4.1.4 入库主要河流水质状况
        4.1.5 底泥质量评价与分析
    4.2 水质量变化规律与形成原因分析
        4.2.1 水质变化规律分析
        4.2.2 主要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
    4.3 影响库区水质质量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原因分析
        4.3.1 生活污染处理设施不能满足快速城镇化发展需要
        4.3.2 部分区域底泥重金属超背景值
        4.3.3 库区控制流域畜禽养殖发展对水库水质的影响较大
        4.3.4 网箱投肥养殖方式和密度大,直接污染水库水质
        4.3.5 项目开发导致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4.3.6 侵占湿地导致库区湖滨带缓冲能力减小
    4.4 改善水质的对策与措施建议
        4.4.1 进一步保障饮用水安全,严格限制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开发
        4.4.2 着力加快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污水处理水平
        4.4.3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做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做好统筹规划
        4.4.4 严格取缔网箱养殖,科学引导生态养殖
        4.4.5 规范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优化布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4.4.6 统筹加强湿地保护,通过环境教育引导公众参与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秦皇岛市地表水环境监测点位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方法综述
        1.2.1 历史数据估算法
        1.2.2 扩散模式计算法
        1.2.3 综合法
        1.2.4 模糊聚类分析法
    1.3 研究内容及特色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特色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秦皇岛市区域概况
    2.1 区域概况
        2.1.1 区域简介
        2.1.2 秦皇岛市经济社会状况
    2.2 主要河流水系情况
    2.3 秦皇岛市水功能区划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秦皇岛市地表水环境监测现状分析
    3.1 秦皇岛市水污染物排放情况分析
    3.2 秦皇岛河流环境监测现状分析
        3.2.1 秦皇岛市流域环境监测现状
        3.2.2 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3.2.3 2008-2012年间主要河流水质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秦皇岛市地表水监测点位优化设置
    4.1 基于历史数据法分析秦皇岛地表水监测点位
        4.1.1 现有环境监测断面分析
    4.2 基于模糊聚类法分析秦皇岛地表水监测点位
        4.2.1 监测点位数据的获取和研究方法
        4.2.2 聚类分析结果
    4.3 优化设置的方案分析
        4.3.1 断面优化设置的原则
        4.3.2 优化方案
        4.3.3 监测点位优化设置的结果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加强环境监测点位管理的思考——以江苏省“十二五”环境监测网络调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十一五”环境监测点位设置及问题
    1. 1 点位设置情况
    1. 2 点位设置主要问题
2 监测网络调整优化思路
    2. 1 完善点位管理制度
    2. 2 确定点位调整原则和策略
3 监测网络调整优化结果
    3. 1 例行环境监测点位调整结果
        3. 1. 1 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3. 1. 2 水环境监测网络
        3. 1. 3 土壤环境监测网络
        3. 1. 4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络
    3. 2 典型专项网络调整结果
        3. 2. 1 大气复合污染物监测网络
        3. 2. 2 基本现代化考核监测网络
4 点位优化成效分析
    4. 1 科学表征江苏省自然社会属性
    4. 2 有效提升新型环境污染预警功能
    4. 3 全面支撑环境保护监管目标
5 对优化监测网络设置的建议

(6)闽江流域地表水环境监测断面优化布设(论文提纲范文)

1 现有监测断面及水质状况
2 监测断面布设研究
    2.1 河流的分级控制
    2.2 确定水质突变点
    2.3 监测断面的布设
    2.4 确定断面的监测项目和频率
3 结论

(7)安徽省水质自动监测站点位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安徽省水站建设现状
2 水站建站理论研究进展
3 水站筛选目标的确立
    3.1 满足水环境质量预警要求
    3.2 满足水质断面目标考核要求
4 水站筛选方法的建立
    4.1 理论筛选
    4.2 现场调研
    4.3 综合指数评价体系的建立
        4.3.1 指标体系的选择
        4.3.2 权重和赋值
5 结论和展望

(8)安徽省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网络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概况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监测网络建设现状综述
        1.2.2 监测网络优化方法综述
        1.2.3 监测项目优化研究综述
    1.3 指导思想和主要方法
        1.3.1 指导思想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流域自然概况
        2.1.1 淮河流域
        2.1.2 长江流域
        2.1.3 巢湖流域
        2.1.4 新安江流域
    2.2 流域监测断面布设情况
        2.2.1 水质自动监测站布设情况
        2.2.2 水质手工监测站布设情况
    2.3 流域水质现状
        2.3.1 总体水质情况
        2.3.2 分流域水质情况
    2.4 现有网络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水站监测点位的优化
    3.1 监测点位的初筛
    3.2 监测点位综合评价体系的设计
        3.2.1 步骤
        3.2.2 统计处理方法
        3.2.3 结果
    3.3 监测点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立
        3.3.1 步骤
        3.3.2 计算过程
        3.3.3 讨论和应用
    3.4 点位筛选结果
        3.4.1 点位筛选结果分布
        3.4.2 分期实施建议
        3.4.3 拟建点位示例
第四章 水站监测指标的优化
    4.1 水站监测指标现状
        4.1.1 监测指标范围的确定
        4.1.2 监测指标分类
    4.2 水站监测指标优化原则
    4.3 水站监测指标分析
        4.3.1 监测指标分析方法
        4.3.2 监测指标分析结果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四、东江流域地表水监测省控断面优化布点(论文参考文献)

  • [1]河流水质监测断面优化及污染溯源研究[D]. 王雪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基于云模型的水质评价方法优化研究[D]. 雷丽萍.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3]五强溪水库水环境质量变化与分析[D]. 邓小东. 湖南农业大学, 2017(04)
  • [4]秦皇岛市地表水环境监测点位优化研究[D]. 张晶. 北京工业大学, 2014(03)
  • [5]加强环境监测点位管理的思考——以江苏省“十二五”环境监测网络调整为例[J]. 张璘,刘雷,王霞,黄娟,陈诚,卞莉.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4(05)
  • [6]闽江流域地表水环境监测断面优化布设[J]. 白亮. 环境科学导刊, 2013(06)
  • [7]安徽省水质自动监测站点位优化方法研究[J]. 余晶京,马媛媛,张劲松,王欢,葛朝军.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3(06)
  • [8]安徽省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网络优化研究[D]. 马媛媛.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4)
  • [9]德阳市全域环境监测网络现状及建设思考[J]. 刘俐,李继罡,叶智,高韦韦. 四川环境, 2012(05)
  • [10]陕西省环境质量监测网调整的原则及对策建议[J]. 关建玲,王蕾,薛四社,杨玉珍. 山西建筑, 2012(27)

标签:;  ;  ;  ;  ;  

东江流域地表水监测省控断面优化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