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逸结合如何调整亚健康状态

劳逸结合如何调整亚健康状态

一、如何通过劳逸结合来调节亚健康状态(论文文献综述)

万艳[1](2020)在《健康管理医师制度设计理论研究》文中提出一、研究目的通过应用社会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基础理论,设计一套以市场经济体制运作方式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医师制度,以期通过适宜的制度规则激励健康管理医师投身于基层,为我国庞大的亚健康、亚临床人群,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提供一步到位的防治管结合服务,为落实二级预防与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全新的理论思考。二、研究内容包括以下6个方面:(1)理论支撑体系;(2)健康管理医师基本内涵;(3)健康管理医师服务市场运作机制;(4)健康管理医师生产服务体系;(5)健康管理医师职业管理制度;(6)健康管理医师制度的优势与特色。三、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法首先,通过广泛地阅读文献,了解研究背景,收集对本研究有参考价值或借鉴意义的文献。其次,通过系统地学习理论文献,确立本研究的理论支撑体系。最后,根据文献阅读和理论学习的结果,设计健康管理医师制度。(二)规范研究法首先,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卫生工作的薄弱之处,确立研究目标。其次,根据研究目标,在社会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的指导下,利用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进而确立健康管理医师基本内涵,完成健康管理医师制度设计。(三)头脑风暴法定期与研究团队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吸收他人有益的意见与建议,弥补自身研究漏洞与薄弱点,不断修改与完善研究。四、研究结果(一)理论支撑体系主要由社会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经济学的社会分工理论、制度定义、交易成本理论、劳动交易价值论、社会合作竞争理论、市场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理论;管理学的能级匹配原理、系统论、剃刀原则;哲学的罗尔斯正义论等学科理论构成。(二)健康管理医师基本内涵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能级匹配原理,将健康管理医师定义为以二级预防为工作重点,以亚健康、亚临床个体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与中医、临床、口腔、公共卫生并列的第五类执业医师;并从其职业定位、职业区别、职业功能等几个方面予以进一步的阐述和拓展。(三)健康管理医师服务市场运作机制根据劳动交易价值论,分析了健康管理医师、居民和政府市场主体地位,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统一健康管理医师服务市场分配公平和生产效率的市场运作方式,提出健康管理医师服务市场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根据社会合作竞争论、罗尔斯正义论,提出政府应当组织社会合作,帮助贫困居民,应当发挥经济作用,扶持健康管理医师发展。(四)健康管理医师生产服务体系根据社会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从健康管理医师的执业方式、服务对象、服务产品、服务内容、签约服务、服务流程、服务运作方式等7个方面回答了健康管理医师的生产服务内容,描述了健康管理医师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如何服务于居民,如何与临床医师、服务对象展开分工协作。(五)健康管理医师职业管理制度根据系统理论,按照健康管理医师进入市场、在市场中运行、退出市场的先后顺序,搭建了职业管理制度框架,主要包括准入管理、市场管理、执业管理和退出管理制度。根据剃刀原则和市场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结合市场经济运行特色,分析了政府、市场、社会在不同管理环节中的边界与作用,继而确立了职业管理制度具体内容。(六)健康管理医师制度的优势与特色主要体现在:(1)防治管结合的服务产品;(2)统一公平与效率的市场运作方式;(3)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供给模式;(4)使交易更加便利的管理制度。五、创新与不足系统综述显示,健康管理医师制度属于原创性研究,是一个国内外都未曾涉足过的研究方向。但是,作为探索性的理论研究,本课题有待实践验证。

范佳伟[2](2020)在《VDT办公的日疲劳变化规律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效、便捷的视觉显示终端(VDT)办公模式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其引发的疲劳问题也日益得到关注,疲劳不仅使人的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效益受损,工作中疲劳通过不断地累积,还会诱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VDT办公综合症、慢性疲劳综合症、过劳死等症状。正常情况下,合理的劳逸措施能使办公疲劳得到有效缓解,如工作中的工间休息,但由于办公条件的各种限制和办公人员的工作习惯与意识,大部分办公人员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较少主动地进行工间休息,办公环境也缺乏缓解疲劳的空间和设施。本文通过调研和实测获得日疲劳的变化规律,并提出缓解疲劳的应对策略。通过对9家VDT办公模式的公司的办公现状的调研发现,加班和久坐现象均较为普遍,办公疲劳对生理的影响最为显着,但对心理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其中对身体影响最严重的部位分为眼部、腰部和肩部。大部分人只有偶尔才进行劳逸结合的习惯,休息方式也只是通过上厕所、接水等生理需求进行被动地休息。通过对办公公共空间的调研,空间类型设计较为单一,缺乏私密性的设计,功能上缺乏针对缓解疲劳的要求措施。通过对10名健康成年男性进行全天VDT办公的任务模拟,结合办公绩效、疲劳量卷和脑电(EEG)信号对办公疲劳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全天疲劳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规律,并呈现累积增长的趋势;全天中疲劳出现了两个疲劳峰值,分别在上午的10:15-10:50时段和下午的16:15-16:50时段;上午时段与下午时段的疲劳变化较为一致,但下午的疲劳程度整体比上午高。通过疲劳量表得出,VDT办公过程产生的疲劳是一种轻度疲劳,大部分时段内是可以接受,无需进行休息调整,只有在上午10:15—10:50,下午16:15—17:25两个时段内为一般疲劳,需要进行休息调整。通过EEG信号分析得出,特征参数(α+θ)/β能较好地反应疲劳变化情况。基于恢复性环境和五感疗法的理论基础,本文提出办公公共空间设计的三大设计策略,即通过把自然引入室内、营造多元化的空间类型、设置丰富的吸引力元素,并将设计策略应用到实际设计中,对实际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张海英[3](2019)在《小儿推拿结合常规调护调治小儿肺脾气虚型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小儿推拿手法结合常规调护调治小儿肺脾气虚型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推拿组(观察组)、玉屏风组(对照1组)和常规调护组(对照2组)三组。每组40例。三组均给予常规调护,在此基础上,推拿组予小儿推拿,玉屏风组予口服玉屏风颗粒治疗。观察各组患儿治疗前后小儿肺脾气虚型亚健康中医症状分级量表总分(中医症状总分)、中医症状分级量表各症状积分(各症状积分)、体质量、腹部皮褶厚度及治疗后各组临床疗效等指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三组临床疗效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多重比较,推拿组优于玉屏风组,玉屏风组优于常规调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治疗前,三组中医症状总分及各症状积分、体质量、腹部皮褶厚度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后,推拿组及玉屏风组中医症状总分及各症状积分、体质量、腹部皮褶厚度均较前有所改善,且均优于常规调护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常规调护组反复外感症状积分、中医症状总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体质量指标则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组在汗多,纳呆食少,面黄无华或少华,大便失调,形体消瘦,声低懒言,脘腹不适,睡时露睛等症状积分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玉屏风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小儿推拿结合常规调护调治小儿亚健康状态,其临床疗效优于玉屏风颗粒结合常规调护及单纯常规调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李铃[4](2019)在《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亚健康状态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在着力于健身气功对人体的保健调养功效,针对目前办公室人群亚健康进行探索,以期为办公室人群亚健康状态的改善提供合理思路。本研究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为撰写论文的研究方法,将健身气功与办公室人群亚健康相结合,对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亚健康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目的:观察比较20周健身气功运动干预与办公室人群亚健康状态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健身气功运动对办公室人群亚健康状态的改善作用。实验方法:1、受试者通过办公室人群的定义分析,针对其范围内的固定人群发放许军教授的《亚健康自测表》,安排填写并回收,经过数据分析统计,从中挑选出40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类别、不同工龄的办公室人群作为实验对象,以上40名实验对象均为自愿参加,且无不良生活习惯、无重大疾病。2、锻炼方法:请两名国家级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对40名实验组对象进行每周2次的科学系统教学;周一至周五每天早上开展集体锻炼活动;其余时间,自行安排时间观看相关教学视频。每周2次科学系统教学,90min/次;每天早上集体锻炼时间,4560min/次;共计20周,累积缺席达5次以上者,取消实验计划,不作研究统计。研究内容:实验研究了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亚健康状态的改善作用,观察了健身气功运动对办公室人群亚健康状态下躯体、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指标的变化情况。结论:健身气功对于改善办公室人群亚健康状态具有显着的作用。由于健身气功自身的运动特性,针对改善躯体亚健康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改善作用;在改善心理亚健康方面,由于心理因素的复杂性,健身气功运动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就改善社会适应方面而言,健身气功是一项较为“静”的运动,且社会关系牵涉较广,因此在调节社会适应方面,健身气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还未发挥出来。建议:1、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进行健身气功的推广工作,加大对健身气功的文化挖掘,多方位地进行推广,扩大宣传面,提高社会乃至国际对健身气功的认知度与认可度。2、通过在高校开展健身气功课程,尤其是各体育院校,培养健身气功教学、推广的人才,为健身气功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奠定人才基础。3、在相关部门的组织下,不断建设健身气功指导站,在社区配备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广大群众尤其是工作形式固定、缺乏运动的办公室人群创造更好的锻炼环境。4、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健身气功推广课程,将“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的理念,普及到家家户户,让健身气功在全民健身高潮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5、针对办公室人群而言,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是社会、家庭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应积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因地制宜地选择自己的运动项目,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促进自我健康。

邓嵘[5](2017)在《健康设计思维方法及理论建构》文中研究表明健康设计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其实质是对生命质量要求的提高。健康设计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中,设计创造进化的重要思想。设计活动本就服务于特定人群的目标价值实现,健康可以说是所有人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最急需解决的共性问题。20世纪80年代,英国建筑师、工业设计师Alan Tye先生首次提出健康工业设计概念。Alan Tye以其敏锐的目光意识到,在设计实践中,我们制造了大量的产品过于被商业和资本利益所绑架,完全忽略了地球环境和人类健康。人的天然属性是向往自然而然的,劳逸结合的自我平衡状态,是自由和不被束缚。我们希望的“好产品”是不会束缚人的自然行为,在使用过程中是人的肢体能力的自然延伸,不仅仅是满足功能的需求,而是帮助人的肌体健康发展。这是一种积极的设计态度。健康设计所涵盖的范畴十分宽泛,它贯穿于我们生命的全过程之中。健康消费是下一个阶段人们消费观的主要发展方向,健康设计更关注不同个体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整体的健康环境营造,具有持续、长久的产业发展动力与需求。21世纪健康革命将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将在今后的10年内创造巨大的商机。在物质财富日益增长的今天,人们对个人和社会整体价值体系开始重新认识。力图通过设计创造新的价值为生活服务,以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为目标不断改造和优化我们的生活世界。健康设计的目标包括:创造自然、愉悦、积极的健康生活体验;有效的健康行为促进以及完善的个人健康管理。健康设计的理解并非仅仅单纯是一个设计范畴或领域,它更是一种设计准则、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包括健康的个体行为以及健康的人人关系,同时还有为更好地塑造健康的人而不断营造的健康环境世界的建构。本文围绕健康问题展开研究,厘清了影响健康问题的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并分析其中的运行和转变的规律。所谓问题是指设计各要素交织在一起时所产生的关系或矛盾。好的设计一定是问题的良好协调统一体。健康设计的思维方式包括整体的思维、系统的思维、平衡的思维以及互补的思维。这些思维方法在健康设计的过程中同时存在。设计是人为事物的创造,设计的过程和目的是满足行为发生的要求及目标。健康是动态变化的过程,为健康进行设计需要协调行为发生过程中人始终都能处于一种健康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健康稳态模型是健康设计理论研究的核心,健康稳态模型有别于传统稳态的理解,其更加强调健康是个体行为、人际关系和环境因素整体系统协同作用的动态平衡。一种新的动态平衡思想的引入,促使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一种更复杂的概念框架来思考机体本身与多重系统的协作运动。健康稳态模型所要描述的正是关系人体机能的内在平衡与适应的能力,以及影响这种能力变化的因素和趋势状态。在健康稳态与健康失衡之间存在着适应负载的区间,这个弹性区间因人、因时、因地、因事都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健康设计正是要把控好引起健康变化的各种要素,在动态平衡的理论指导下适度进行有效的健康调节。因此健康行为的发生与设计系统之间是存在不断的促进与调整的动态平衡的关系过程。然而更全面的健康设计应该是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健康意识,有效促进和管理人的健康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的设计。

周姗姗,杨全龙,王新本,贾孝荣[6](2015)在《解读亚健康》文中认为通过对近十年有关亚健康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然后从亚健康的概念、亚健康的流行病学、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以使人们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水平提高。

许毅[7](2013)在《“体质食养论”在亚健康护理人员中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体质食养论”之“辨体施膳”原则对气虚质亚健康者实施饮食调护干预,观察干预前后亚健康症状、中医临床证候和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以期将该研究的结果在社会上推广,使更多的亚健康者掌握“体质食养论”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在日常摄食中有针对性的选择符合自身体质的食物,从而达到促进健康、增强抵抗力和防病养生的目的。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90例气虚质亚健康护理人员随机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期间每组各脱落1例。两组均接受健康指导后实施饮食护理。试验组按《气虚质亚健康膳食手册》实施辨体施膳,对照组实施常规饮食调护。两组分别干预3个月后,采用亚健康状态评价表、中医证候量表和生存质量量表(SF-36)评价效果。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工作年限、文化程度构成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的亚健康状态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生存质量量表(SF-36)评分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2.两组干预前后自身比较:亚健康状态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生存质量量表(SF-36)评分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健康指导基础上,实施辨体施膳和常规饮食调护均能改善亚健康状态。3.两组干预后组间比较:亚健康状态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中医单项症状评分和生存质量量表(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亚健康状态有效率比较,试验组(68.18%)高于对照组(31.82%):两组的中医证候有效率比较,试验组(79.55%)高于对照组(22.73%)。说明试验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4.试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安全性指标均无异常。结论:1.“体质食养论”之辨体施膳能更有效的缓解亚健康症状,改善中医气虚质状态,提高亚健康者的生存质量。2.“体质食养论”为亚健康者的日常摄食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性地提高了亚健康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顺应了人们崇尚自然疗法、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对亚健康状态和各种慢性疾病的防治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陆惠光[8](2012)在《探讨治未病理论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更新,使得预防医学成为21世纪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中医"治未病"理论经过历代医学家的发展与丰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独具的诊疗疾病模式在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上优势突出,潜力巨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理解与认同。治未病与亚健康状态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该研究就治未病理论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予以综述,探到中医"治未病"理论对调节亚健康状态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李丹,李明今[9](2011)在《亚健康状态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两者之间的一种状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亚健康状态在世界各国人群中普遍存在,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研究内容涵盖了亚健康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评估方法、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干预等诸多方面。对人群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做一综述,以期明确研究方向,对不同人群的亚健康状态进行动态监控,开发并普及简、便、廉、验的有效的干预策略,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减少疾病的发生。

穆敬平,郑苏,彭力,程建明[10](2011)在《中医药治疗亚健康状态研究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之本文概述了当代医家在亚健康状态的病因病机和中医药疗法方面取得的新成果。

二、如何通过劳逸结合来调节亚健康状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通过劳逸结合来调节亚健康状态(论文提纲范文)

(1)健康管理医师制度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设想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支撑体系
    一、社会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二、管理学能级匹配原理
    三、经济学社会分工理论
    四、经济学制度定义
    五、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
    六、经济学劳动交易价值论
    七、哲学罗尔斯正义论
    八、经济学社会合作竞争理论
    九、管理学系统论
    十、管理学剃刀原则
    十一、经济学市场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理论
第三章 健康管理医师基本内涵
    一、概念表述
    二、职业定位
    三、职业区别
        (一)与公共卫生医师的职业区别
        (二)与健康管理师的职业区别
        (三)与临床医师的职业区别
    四、职业功能
        (一)疾病预防
        (二)疾病治疗
        (三)健康管理
    五、职业特征
        (一)融合性
        (二)主动性
        (三)长期性
第四章 健康管理医师服务市场运作机制
    一、市场主体地位分析
        (一)健康管理医师的市场主体地位分析
        (二)居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分析
        (三)政府的职责与市场主体地位分析
    二、市场运作方式
        (一)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供需双方自由买卖
        (二)政府组织社会合作,照顾贫困居民
        (三)政府发挥经济作用,扶持健康管理医师发展
第五章 健康管理医师生产服务体系
    一、自由执业
        (一)自由执业的必要性
        (二)自由执业的可行性
        (三)自由执业的原则
    二、服务对象
    三、服务产品
    四、服务内容
        (一)问询观察
        (二)健康体检与监测
        (三)评估诊断
        (四)干预治疗
        (五)健康档案
    五、签约服务
        (一)合同主体
        (二)主体适格标准
        (三)合同客体及内容
        (四)合同基本框架
    六、服务流程
    七、服务运作方式
        (一)基于医学规则提供医学服务
        (二)组织服务对象进行健康管理
        (三)与临床医师的分工合作
第六章 健康管理医师职业管理制度
    一、准入制度
        (一)准入能力要求
        (二)医师资格考试
        (三)初次考试注册
        (四)初期过渡办法
    二、执业管理制度
        (一)执业规范
        (二)执业考核
        (三)执业激励
        (四)行业自律
    三、市场管理制度
        (一)市场规则管理
        (二)市场结构-行为管理
        (三)财政支出管理
    四、退出管理制度
        (一)退出类型
        (二)退出条件
        (三)退出预警与监管
        (四)退出程序
        (五)退出结果及管理办法
第七章 健康管理医师制度的优势与特色
    一、防治管结合的服务产品
    二、统一公平与效率的市场运作机制
    三、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供给模式
    四、使交易更加便利的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 A 健康管理医师制度设计理论研究系统综述
    一、资料来源
        (一)中国知网
        (二)万方数据
        (三)维普网
        (四)Pub Med
        (五)Science Direct
        (六)Web of Science
    二、检索策略
        (一)检索词
        (二)扩展词
        (三)逻辑运算关系
        (四)检索范围
        (五)检索时间
        (六)检索式
    三、检索结果
        (一)初检结果
        (二)查重结果
    四、纳入剔除标准
        (一)纳入标准
        (二)剔除标准
    五、筛选结果
        (一)筛选过程
        (二)筛出文献
    六、系统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VDT办公的日疲劳变化规律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VDT办公疲劳的研究
        1.2.2 VDT办公疲劳的应对策略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VDT与办公疲劳的基础研究
    2.1 VDT办公的特征
        2.1.1 VDT办公系统
        2.1.2 VDT办公特点
        2.1.3 脑力任务处理机制
    2.2 VDT办公疲劳的产生机制和分类
        2.2.1 疲劳的定义
        2.2.2 疲劳的产生机理
        2.2.3 疲劳的分类
    2.3 VDT办公疲劳的影响因素
        2.3.1 睡眠
        2.3.2 个体因素
        2.3.3 环境因素
        2.3.4 工作压力
        2.3.5 办公装置
    2.4 疲劳的评价方法
        2.4.1 主观评价法
        2.4.2 客观评价法
    2.5 脑电的理论基础
        2.5.1 EEG信号产生原理和特点
        2.5.2 EEG信号节律特征
        2.5.3 EEG信号测量设备
        2.5.4 EEG信号特征提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DT办公的工作现状和公共空间调查
    3.1 调研设计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方法
        3.1.3 调研地点和时间
    3.2 VDT办公疲劳现状调研结果分析
        3.2.1 室内物理环境
        3.2.2 问卷和访谈分析
    3.3 办公公共空间现状分析及评价
        3.3.1 评价依据
        3.3.2 评价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DT办公日疲劳实验模拟和分析
    4.1 实验方案
        4.1.1 实验目的
        4.1.2 样本量确定
        4.1.3 受试者
        4.1.4 实验环境
    4.2 实验方法
        4.2.1 办公绩效评价——VDT办公任务模拟
        4.2.2 主观疲劳评价——疲劳症状自评量表
        4.2.3 客观疲劳评价——EEG信号评价
    4.3 实验流程
        4.3.1 工况设置
        4.3.2 实验步骤
    4.4 办公任务和疲劳量卷分析
        4.4.1 办公任务绩效分析
        4.4.2 疲劳量卷数据分析
    4.5 EEG分析方法及数据分析
        4.5.1 VDT办公与EEG信号的分析方法
        4.5.2 EEG信号数据前处理
        4.5.3 基于FFT的时频转换和功率谱提取
        4.5.4 各波段功率谱密度值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疲劳缓解的VDT办公公共空间设计
    5.1 疲劳缓解的理论基础
        5.1.1 恢复性环境对疲劳的缓解作用
        5.1.2 基于五感疗法的疲劳缓解理论
    5.2 案例分析
        5.2.1 亚马逊总部“生态球”设计
        5.2.2 谷歌办公环境设计
    5.3 设计策略
        5.3.1 把“自然”引入室内
        5.3.2 营造多元的空间类型
        5.3.3 设置丰富的吸引力元素
    5.4 缓解疲劳公共空间设计
        5.4.1 现状分析
        5.4.2 设计构思
        5.4.3 空间与功能设计
        5.4.4 植物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对未来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小儿推拿结合常规调护调治小儿肺脾气虚型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剔除、脱落及中止观察标准
        2.7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2.8 不良事件
        2.8.1 不良事件的记录
        2.8.2 不良事件的处理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分组方法
        3.2 盲法
        3.3 治疗方法
        3.3.1 常规调护组
        3.3.2 推拿组
        3.3.3 玉屏风组
        3.3.4 疗程
        3.4 疗效评定方法
        3.4.1 观察指标
        3.4.2 疗效评定
        3.5 安全性指标
        3.6 统计学处理方法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1 安全性观察
    2 三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3 三组患儿中医症状分级量表结果及比较
    4 三组患儿体质量结果及比较
    5 三组患儿腹部皮褶厚度结果及比较
    6 三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及其比较
第三章 讨论
    1、亚健康的概述
        1.1 亚健康的范畴
        1.2 亚健康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1.3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
        1.3.1 亚健康与中医“未病”、“欲病”
        1.3.2 亚健康的病因病机
    2 亚健康的调治
        2.1 中医对亚健康的调治
        2.1.1 中药内服
        2.1.2 针灸疗法
        2.1.3 推拿疗法
        2.1.4 其他疗法
        2.2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的调治
    3 小儿亚健康概念的提出
        3.1 现代文献对小儿亚健康的认识
        3.1.1 小儿亚健康的成因
        3.1.2 现代医学对小儿亚健康状态的调治
        3.2 中医古籍对小儿亚健康的认识
        3.2.1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3.2.2 禀赋不足,体质虚弱
        3.2.3 病瘥期
        3.3 小儿亚健康的主要中医证型及其调治方法
    4 推拿疗法调治小儿亚健康的机理分析
        4.1 推拿疗法的作用机理
        4.2 小儿推拿疗法的特点
        4.3 推拿调治肺脾气虚型小儿亚健康状态的作用机理
        4.3.1 经气效应
        4.3.2 手法效应
        4.3.3 选穴原则
    5 临床体会
    6 创新点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综述 推拿疗法调治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亚健康状态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概念界定
    2.1 健身气功
    2.2 办公室人群
    2.3 亚健康
3.文献综述
    3.1 国内办公室人群亚健康状态的现状及相关研究
        3.1.1 办公室人群的工作性质
        3.1.2 办公室人群的病症研究
        3.1.3 办公室人群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
    3.2 国内健身气功的现状及相关研究
        3.2.1 健身气功的发展历史
        3.2.2 健身气功的功法介绍
        3.2.3 健身气功的现状研究
    3.3 国内外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亚健康作用的相关研究
        3.3.1 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的研究现状
        3.3.2 国内健身气功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
        3.3.3 国外健身气功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
4.研究对象及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专家访谈法
        4.2.4 实验法
        4.2.5 数理统计法
5.实验结果
    5.1 实验组,实验功法介绍
        5.1.1 健身气功·八段锦
        5.1.2 健身气功·易筋经
        5.1.3 健身气功·大舞
    5.2 实验组,实验前后亚健康程度分析
    5.3 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亚健康各因子比较分析
        5.3.1 实验前后,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躯体亚健康的各因子比较分析
        5.3.2 实验前后,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心理亚健康的各因子比较分析
        5.3.3 试验前后,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社会适应亚健康各因子的比较分析
6.分析与讨论
    6.1 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躯体亚健康影响的分析
    6.2 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心理亚健康影响的分析
    6.3 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社会适应亚健康影响的分析
7.结论
8.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健康设计思维方法及理论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的理论基础
    4 研究论文的结构
    5 研究的创新点
    6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
第一章 东西方文化健康观探源
    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健康思想
        1.1.1 周易阴阳平衡,协调发展
        1.1.2 老庄天人合一,自然境界
        1.1.3 儒家忠恕之道,和谐共生
    1.2 中医学理论中的核心思想解析
        1.2.1 阴阳五行说的制约、平衡与转化
        1.2.2 藏象与经络学中表里相通的关系
        1.2.3 健康养生理论及其文化的发展
    1.3 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健康观探析
        1.3.1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健康观
        1.3.2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健康观
        1.3.3 积极心理学中的健康意识
        1.3.4 美国心理学运动
    1.4 东西方文化健康观比较
        1.4.1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
        1.4.2 海德格尔生命观与庄子思想比较
        1.4.3 罗杰斯心理健康观与老子思想比较
        1.4.4 西方人本主义健康人格与儒家理想人格比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健康设计的概念、目标及研究范畴
    2.1 健康的哲学概念
        2.1.1 健康的定义
        2.1.2 未病学与亚健康
        2.1.3 健康观发展的趋势
        2.1.4 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2.2 健康设计的目标
        2.2.1 自然、愉悦、积极的健康生活体验
        2.2.2 有效的健康行为促进
        2.2.3 完善的个人健康管理
    2.3 健康设计的内涵
        2.3.1 创造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活方式
        2.3.2 营造人际关系健康发展的社会条件
        2.3.3 创建健康生态的环境世界
        2.3.4 健康设计概念界定
    2.4 健康设计的研究范畴
        2.4.1 主动健康与被动健康
        2.4.2 个人健康维护与管理
        2.4.3 完善社会健康服务体系
        2.4.4 健康医疗与康复
        2.4.5 健康文化及产业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健康设计思维与方法研究
    3.1 动态平衡理论的健康设计思维启迪
        3.1.1 人体骨骼运动的动态平衡
        3.1.2 自然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
        3.1.3 系统论中的动态平衡
        3.1.4 阴阳五行学说中的动态平衡
        3.1.5 中医学理论中的动态平衡
    3.2 健康设计的思维方式
        3.2.1 健康设计的整体思维
        3.2.2 健康设计的系统思维
        3.2.3 健康设计的动静思维
        3.2.4 健康设计的平衡思维
        3.2.5 健康设计的互补思维
    3.3 身心一体的设计思维方法
        3.3.1 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3.3.1.1 人体骨肌系统生物力学的健康设计
        3.3.1.2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对康复医疗发展的作用
        3.3.2 人的感知系统及心理变化反应
        3.3.3 健康设计的身心统一
    3.4 健康设计的研究路径
        3.4.1 行为引导驱动的健康活动创造
        3.4.2 健康设计中的系统思考
        3.4.3 健康设计中人、物、环境的关系
    3.5 以健康为中心的人因工程学发展
        3.5.1 人体静态因素到动态因素的变化
        3.5.2 人体机能的适应负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健康设计理论模型建构
    4.1 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
        4.1.1 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4.1.2 系统各要素的变化与联系
        4.1.3 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的联系和创新
    4.2 健康要素的动态变化
        4.2.1 不同人群的健康特质及差异
        4.2.2 不同年龄阶段人体机能的典型变化
        4.2.3 健康的动态变化是复杂系统要素的作用结果
    4.3 健康系统设计中健康稳态模型的建构
        4.3.1 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
        4.3.2 个体行为与适应负荷
        4.3.3 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4.3.4 健康的社会环境
        4.3.5 健康稳态模型图解
    4.4 个体行为改变的健康模式
        4.4.1 机能调节促进行为改变
        4.4.2 情绪调节促进行为改变
    4.5 健康设计的动态平衡调节模式
        4.5.1 健康行为及系统间的动态平衡联系
        4.5.2 全生命周期健康的影响要素及变化规律
        4.5.3 健康系统的动态平衡调节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健康设计原则及其应用
    5.1 健康设计的原则
        5.1.1 生命活动创造进化原则
        5.1.2 适应机能结构性原则
        5.1.3 动态调节与平衡原则
        5.1.4 舒适与愉悦原则
        5.1.5 适度与可持续原则
    5.2 健康系统设计的一般流程
        5.2.1 洞见用户人群健康行为需求
        5.2.2 洞察健康生活方式形态
        5.2.3 创建健康体验的理想旅程
        5.2.4 探索健康系统设计概念
        5.2.5 评估健康系统体验效能
    5.3 个体行为改善与调节的健康设计
        5.3.1 工作、学习状态的健康设计
        5.3.2 休闲运动中的健康设计
        5.3.3 康复运动中的健康设计
    5.4 人际关系改善与协调的健康设计
        5.4.1 家庭中的健康互助设计
        5.4.2 社会健康辅导与互助系统设计
    5.5 环境改善的健康设计
        5.5.1 室内环境下的健康设计
        5.5.2 移动互联环境下的健康设计
        5.5.3 社会环境改善与支持的健康系统设计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解读亚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1. 亚健康的概念
2. 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4, 8-15]
3. 亚健康状态产生的原因[3, 5, 8, 10, 19, 20]
    3.1 主观因素主要有三个面:遗传因素、个性因素、心理因素
    3.2 客观因素
        3.2.1 社会因素。
        3.2.2 生活习惯及行为因素。
        3.2.3 人际关系的影响。
        3.2.4 环境因素。
4. 亚健康状态产生的防治[2, 20, 24]
    4.1 自我心理调整, 保持心态平衡。
    4.2 良好的生活方式。
    4.3 合理营养。
    4.4 定期体检。
    4.5 全面完善医疗服务。
5. 问题与展望

(7)“体质食养论”在亚健康护理人员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概况
    1. 亚健康的提出及其概念的界定
    2. 亚健康的形成因素
    3. 亚健康的流行现状及危害
    4. 亚健康的临床表现与分类
    5. 亚健康的检测评估方法
    6. 亚健康的防治措施概况
“体质食养论”在亚健康状态防治中的应用
    1. 中医体质理论之研究概述
    2. 体质理论对亚健康状态之防治
    3. 古今中医食治食养理论概述
    4. “体质食养”理论在亚健康状态中的应用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的可比性分析
        3.3 干预前各观察指标可比性分析
        3.4 疗效观察
        3.5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结论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探讨治未病理论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医学的“未病”与“亚健康”
2 中医“治未病”理论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
3 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亚健康状态的干预作用
    3.1 调养情志
    3.2 改善节生活方式
    3.3 强健体魄
4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临床的应用与发展

(9)亚健康状态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亚健康的概念
2 亚健康的病因和病机
3 亚健康的临床表现
4 亚健康的检测方法
    4.1 症状监测评估法
    4.2 量表检测的评估方法
        4.2.1 康奈尔医学指数 (CMI)
        4.2.2 Delphi法自测表
        4.2.3 其它量表评估法方法
    4.3 血液检测评估方法
        4.3.1 超高倍显微镜诊断仪 (MDI) 健康评估法
        4.3.2 多媒体显微诊断仪检测法 (THMMDI)
        4.3.3 血液流变学检测
        4.3.4 血液细胞阻抗测量
    4.4 仪器监测评价法
    4.5 中医评价法
5 人群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6 亚健康状态干预
    6.1 日常生活调养干预
    6.2 药物干预
    6.3 中医技术干预

四、如何通过劳逸结合来调节亚健康状态(论文参考文献)

  • [1]健康管理医师制度设计理论研究[D]. 万艳. 河南大学, 2020(02)
  • [2]VDT办公的日疲劳变化规律及应对策略研究[D]. 范佳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小儿推拿结合常规调护调治小儿肺脾气虚型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研究[D]. 张海英.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
  • [4]健身气功对办公室人群亚健康状态的作用研究[D]. 李铃.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5]健康设计思维方法及理论建构[D]. 邓嵘. 南京艺术学院, 2017(05)
  • [6]解读亚健康[J]. 周姗姗,杨全龙,王新本,贾孝荣.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07)
  • [7]“体质食养论”在亚健康护理人员中的实践研究[D]. 许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8]探讨治未病理论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J]. 陆惠光. 中外医疗, 2012(34)
  • [9]亚健康状态研究进展[J]. 李丹,李明今. 中国民康医学, 2011(23)
  • [10]中医药治疗亚健康状态研究概况[A]. 穆敬平,郑苏,彭力,程建明. 首届中日传统医药与亚健康学术论坛论文集, 2011

标签:;  ;  ;  ;  ;  

劳逸结合如何调整亚健康状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