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设计、测试和设备

可靠性设计、测试和设备

一、可靠性设计、试验与设备(论文文献综述)

汪浩,刘山尖,韩放,张涛,陈荣,张攀[1](2021)在《深海采矿船可靠性与安全性分析设计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深海采矿船舶可靠性与安全性分析设计,文章概述了其基本特点;围绕作业环境任务分析C-C锰结核区等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总结33种主要自然环境应力及振动、冲击等诱发环境应力因素特点;基于统计资料提出固有可用度、使用可用度和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等指标建议值;通过分析国际海底管理局、美国船级社等机构规范建议,指出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可借鉴部分及规范适应性需要注意的方面,并对总体可靠性安全性和关键系统可靠性安全性研究进展进行讨论,指出了可靠性安全性需重点解决的5个方面问题。

邵将,翟壮壮,曾晨晖[2](2021)在《多应力综合作用下航空机电产品失效物理建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航空机电产品的功能性能要求及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产品所承受的环境与工作应力更加多样化、应力条件越来越严酷。在多应力作用下,航空机电产品的故障模式与故障机理更加复杂,导致航空机电产品的可靠性设计面临着严峻挑战,已经成为制约航空装备质量与安全的瓶颈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航空机电产品的多应力环境以及故障特点,研究了多应力作用下基础单元故障物理建模流程与主要步骤,提出了解决多应力作用下失效物理建模的两种方法,以电机绕组线圈电热老化失效和PBGA封装热振综合疲劳失效为例,对多应力作用单机理、多应力多机理耦合两种情况下的失效物理建模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本项研究,能够为工程中航空机电产品基础单元的失效机理与模型研究提供指导。

张敬彩[3](2021)在《我国汽车齿轮传动系统基础试验与测试技术发展现状》文中认为试验与检测贯穿齿轮传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是产品质量保证与提升重要的手段,是汽车传动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来我国的汽车齿轮传动试验检测技术与装备将朝着高端化、平台化、智能化发展,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正向设计、制造一体化水平提供更好的保障。

杨帆[4](2021)在《绝对式光栅尺可靠性研究与误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档数控机床被称为“大国重器”,作为重器之眼的绝对式光栅尺是决定数控机床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它的可靠性与精度是数控机床厂家的重点关注对象。国产绝对式光栅尺起步较晚,如何提高国产绝对式光栅尺的可靠性与精度,达到国外产品的性能指标是国产绝对式光栅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国产绝对式光栅尺的可靠性与误差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研究了绝对式光栅尺的关键技术、绝对式光栅尺的可靠性、绝对式光栅尺单周期内的位置误差和绝对式光栅尺全量程内的位置误差,具体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1)研究了绝对式光栅尺的单轨绝对位置编码技术、莫尔条纹计量技术、单场扫描技术、专用集成光电器件技术和绝对式光栅尺的机械结构。(2)分析了绝对式光栅尺的主要故障模式及其可能产生的传递影响。研制了绝对式光栅尺的可靠性试验设备来考察绝对式光栅尺的可靠性。对绝对式光栅尺进行可靠性设计,包括尺壳与支撑件一体化等六个方面,以此来提高绝对式光栅尺的可靠性。对绝对式光栅尺进行环境试验,评估绝对式光栅尺的抗干扰能力和环境适应性。(3)研究了莫尔条纹信号质量与绝对式光栅尺单周期内位置误差的关系,分析了莫尔条纹信号的直流电平、等幅性、正交性、正弦性对单周期内位置误差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四种误差源的偏差幅度一致时,正交性偏差对光栅尺单周期内位置误差影响最大,其次为直流电平偏差和正弦性偏差,等幅性偏差的影响最小,当各项误差源的偏差幅度低于20%时,可以用各项误差源独立引起的单周期内位置误差曲线叠加后的曲线近似表示单周期内位置误差。分析了影响绝对式光栅尺单周期内位置误差的因素。创新性地提出了三种减小绝对式光栅尺单周期内位置误差的方法:通过自制装调设备提高绝对式光栅尺的装调精度,ASIC器件与指示光栅的装调偏差小于1μm,指示光栅与标尺光栅的转角偏差小于0.05°;提出一种指示光栅的移相消谐波方法,通过在指示光栅上设计不同相位的明暗条纹组来降低莫尔条纹信号中的高次谐波含量,3次谐波占比由原来的2.77%下降到0.04%;提出一种基于光闸莫尔条纹方案的单场扫描方法,通过改变指示光栅增量窗口的排列方式来减小线性误差对正、余弦信号相位的影响,进而减小单周期内位置误差。(4)采用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光栅副空间位置变化对单周期内位置误差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样的角度,指示光栅绕z轴旋转后,信号幅值最小,单周期内最大位置误差最大;指示光栅绕x轴旋转后,信号幅值最大,单周期内最大位置误差最小。(5)研究了绝对式光栅尺全量程内位置误差的组成,主要包括标尺光栅误差、安装测量误差、温度误差和振动误差,研究每种误差的成因及减小措施。创新性地提出了三种减小绝对式光栅尺全量程内位置误差的方法:直接刻划1.5米母光栅减小长光栅的拼接误差;采用改进的母光栅拼接工艺提高拼接质量,拼接误差小于1μm;采用刚柔结合的尺壳固定方式减小固定孔对光栅尺温度特性的影响,既保证了光栅尺在数控机床上的固定刚性,又保证了光栅尺具有确定的和可重复的温度特性,方便数控机床厂家对光栅尺进行温度误差补偿。在试验室内对绝对式光栅尺进行基于数控系统的全量程内位置误差闭环测量,结果表明:激光干涉仪的反射镜放置在三个不同的位置时,绝对式光栅尺的重复定位精度均可以达到2μm。在同一台数控机床上对国产绝对式光栅尺与海德汉绝对式光栅尺进行重复定位精度、补偿后的定位精度、未补偿时的定位精度这几个指标的对比,结果表明:国产绝对式光栅尺三轴的重复定位精度都可以达到2.5μm,补偿后的定位精度都可以达到4μm,与海德汉光栅尺已经非常接近,完全可以满足数控机床厂家的使用需求。本文研究了提高绝对式光栅尺可靠性与精度的方法,对加快绝对式光栅尺的国产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中生[5](2020)在《曲轴磨削自动化柔性系统可靠性提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经济结构正面临着关键的战略转型期,汽车制造业已发展成为引领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先驱,并逐步成为中国民族产业的重要支柱。虽然目前我国的汽车产量逐年增加,但国内高档发动机生产线几乎均采用了进口设备,而且主流发动机生产线大多已进入淘汰期,大批的设备需要更新换代。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国产高档数控装备,改造现有的生产线乃至于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新生产线,显得十分迫切。要自主研发发动机自动化加工系统,就必须攻克在高效加工、连续运转工况下的可靠性保障等技术难题,从而打破发达国家在高端自动化生产线行业的垄断地位,降低我国国产高端汽车的生产成本,提高我国制造企业为用户提供成套装备的能力,提升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论文以2016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子课题“轿车发动机曲轴磨削自动化高效柔性单元示范工程”为依托,重点开展了曲轴柔性生产线可靠性提升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了曲轴柔性制造系统的加工设备、工艺流程与系统布局。根据现场采集的234条设备故障和维修数据,分析了柔性制造系统各加工设备的生产率、故障率与维修率等可靠性指标。基于曲轴磨削系统的特点,运用马尔可夫过程理论分析了柔性制造系统的马尔可夫状态转移图和状态转移矩阵,讨论了含缓冲区的曲轴柔性制造系统的稳态可用度。然后基于Petri网理论建立了柔性制造系统的广义随机Petri网(GSPN)模型并阐述了其工作原理,构建了包含16个显状态的马尔可夫链,通过求解退化嵌入马尔可夫链的激发率矩阵研究了各种工作状态的稳态概率,进而讨论了曲轴柔性制造系统的固有可用度。(2)为全面分析机电系统维修如故的运行特性,掌握曲轴柔性生产线的整体运行状态,定义了生产系统的可靠性,归纳总结了六种目前常用的串行系统可靠性指标——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的运算方法,然后根据系统运行数据对六种算法进行了求解,并对运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3)研究了两种基于延缓纠正策略的可靠性增长预测模型AMSAA(Army Materiel Systems Analysis Activity)预测模型和AMPM(AMSAA Maturity Projection Model)—斯坦预测模型。依据不同的子系统重组了故障数据,求解了各组数据的斯坦收缩因子,计算了各个子系统失效强度的斯坦估计值,推导了系统整体的失效强度预测值,提出了一种计及相似失效机理和维修策略的AMPM—斯坦预测扩展模型,并基于Relia Soft公司的可靠性数据验证了新模型的鲁棒性。根据不同的故障发生机理和维修特性,将参与可靠性增长试验的数控磨床划分为五个子系统,通过三个阶段的可靠性增长试验实例展示了新预测模型的具体应用。(4)研究了两种基于延缓纠正策略的连续系统可靠性增长规划模型:PM2模型(Planning Model based on Projection Methodology)和CE模型(CrowExtended Model),分析了两种模型参数的灵敏度,结果表明CE模型的总体测试时间不便控制,PM2模型不能正确反映模型参数变化对增长规划曲线的影响。分析了PM2模型中的管理策略、纠正有效性系数、系统初始MTBF等参数的下限值,讨论了管理策略和纠正有效性系数两参数乘积的取值下限。基于参数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运用MATLAB生成了300组模拟数据对,采用曲线拟合模块进行了数据拟合和模型求解,构造了由管理策略和纠正有效性系数表述测试持续时间的非线性数学方程式,给出了95%置信区间的常系数推荐值。基于此数学方程,提出了一个不含测试持续时间的PM2规划扩展模型。通过对某公司曲轴搬运装卸系统开展的4 200小时可靠性增长试验验证了新规划模型的有效性。(5)构建了设备可靠度、设备修复率和设备生产率与成本之间的函数关系,以曲轴柔性制造系统的改进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以构造的函数表达式和缓冲区容量单位建造成本为约束条件,建立了柔性制造系统优化分配模型。随后构建了试验持续时间、纠正有效性系数和管理策略与成本之间的函数关系,以设备可靠性提升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基于可靠性增长规划技术的设备可靠性增长分配模型。采用具有全局寻优功能的遗传算法分别以柔性制造系统目标MTBF不小于某特定值和系统可靠性提升改造成本不大于某特定值为优化目标,对曲轴柔性制造系统开展了可靠性优化分配工作研究,为曲轴柔性制造生产线可靠性提升提供了基础。然后以设备目标MTBF不小于某特定值和设备可靠性提升成本不大于某特定值为优化目标,对设备OP110开展了可靠性增长试验优化工作研究,为设计加工设备的可靠性增长试验提供了依据。

肖斌[6](2020)在《电磁继电器质量一致性设计及关键工序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电磁继电器是整机系统中的关键元器件,其工作可靠性直接关系整机系统能否正常执行命令。在国内有可靠性指标的电磁继电器中,航天领域应用的电磁继电器代表了国内最高的设计和制造水平,但相比国外同等级产品,仍存在批次产品的质量一致性不受控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现有的继电器产品多依靠经验设计和参照国外同类产品仿制,缺乏系统有效的设计方法,且设计过程未结合实际的生产工艺特性进行分析,造成了理论设计与实际制造的脱节。本文基于工程应用实际情况,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研究了电磁继电器近似建模仿真技术、典型失效模式的试验设计(DOE)及容差优化设计、关键工序的确定方法、关键工艺的控制方法及一致性评价方法,形成了电磁继电器从设计到工程应用的一致性控制方法。为了提升理论设计的准确性和效率,在设计初期就结合实际的工艺特性,建立了一种基于工艺特性和成熟工程经验的机械参数设计方法。利用有限元仿真分析接触系统和电磁系统的静、动态输出特性,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基于次胜者受罚竞争学习(RPCL)及粒子群优化(PSO)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解决了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中心点个数、宽度等参数选取的问题,将近似模型得到的典型动态特性结果与有限元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近似模型的精度。为了提升电磁继电器的可靠性,研究了其在额定寿命试验中的典型失效机理与寿命性能优化方法,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思想确定了关键因子(触点间隙、触点压力、超程)的最优方案,再采用容差设计方法确定了各影响因子的参数控制范围。研究了中等电流试验中继电器的失效机理,分析了其内部气氛控制方法,并采用试验设计方法确定了能有效排除继电器内部有机气氛的焙烘温度、焙烘时间、焙烘真空度等工艺控制参数,解决了中等电流试验后触点表面析碳的问题。研究了温度冲击试验中继电器的失效机理,确定了失效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镀金触点表面的粗糙度、闭合触点压力,并提出了研磨处理及振动脉冲镀金的方法,有效降低温度冲击下镀金触点表面的粘接力,最终降低温度冲击条件下继电器的不合格率。为提升电磁继电器质量一致性,分析确定了表征电磁继电器一致性的输出特性参数为动作电压。同时,为了确保电磁继电器的质量一致性设计在生产制造过程得到保障,研究了基于蒙特卡洛思想和继电器快速计算模型的一致性评估方法。针对动作电压不一致的情况,对电磁继电器的关键设计参数进行了容差设计和容差分配,并结合工艺特性和有限元仿真,分析点焊、激光焊接、铆装等工艺对吸反力特性曲线的影响,提出了铆装工艺的控制要点,从而降低一致性设计过程中因生产工艺带来的设计误差。为了保证制造的产品达到一致性设计的要求,基于故障树和容差设计贡献率筛选出关键因子,并确定关键因子的关键工序,结合关键工序的工艺特性及工艺流程,研究确定造成零件尺寸一致性不受控的主要原因是酸洗及镀覆工艺,为此针对酸洗镀覆工艺进行优化。同时从设备改进、工装夹具优化等方面对点焊、铆装、调校等装配工艺进行优化,最终使继电器的质量一致性得到明显提升。本研究是对电磁继电器质量一致性设计、关键工序控制技术的完善,可应用于提升批次电磁继电器的质量一致性,提升产品工艺制造过程的可行性。其相关方法与技术成果也可推广应用于其它类型的电磁继电器的设计中。

张舟[7](2020)在《滚动直线导轨副可靠性增长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滚动直线导轨副作为重要的滚动功能部件,导轨副的可靠性发展将直接关系到机床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研究导轨副的可靠性增长关键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面向导轨副可靠性增长关键技术这一议题,先进行了导轨副可靠性技术体系的研究,并开展导轨副的可靠性增长试验。通过试验中的故障情况和可靠性数据对所试验的导轨副进行了可靠性的评估,验证其可靠性水平是否提升,最后根据试验中暴露的问题对导轨副进行了优化设计并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在现有研究基础之上,对导轨副进行了可靠性技术体系的研究。分别从导轨副的综合设计技术、制造过程的可靠性保障、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保障、试验装备及技术几点展开,从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进行了描述,形成体系的指导。开展导轨副可靠性增长试验,以经导轨副可靠性技术体系指导后新近生产的境内某导轨副为试验对象,并选用一组境外导轨副进行对照,共同进行试验。制定了定时截尾的试验方案并选用了评估模型,试验中,实时监测记录导轨副故障情况和性能参数数据。并在试验完成后对收集的可靠性数据进行汇总及分析。试验完成后,针对试验过程中所记录故障情况进行故障分析。利用试验所得的可靠性数据对被测导轨副进行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的评估,并通过威布尔分布模型对导轨副的可靠性水平进行评估,再对被测的两组导轨副进行比较分析,验证所试验导轨副的可靠性水平是否提升。根据可靠性增长试验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针对性的对导轨副进行可靠性增长设计,选择材料作为研究点。利用Solid Works软件绘制出导轨副的三维模型,通过ANSYSWorkbench软件进行导轨副的有限元分析,以验证所做的优化改进具备可行性,并可继续反馈到导轨副可靠性技术体系当中。

万伏彬[8](2019)在《基于加速退化数据的空间脉管制冷机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红外探测器组件的卫星在对地观测、太空探索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空间脉管制冷机为红外探测器组件提供正常工作所必需的低温环境,是红外探测系统的核心部件。空间脉管制冷机具有结构紧凑、振动小、效率高、寿命长及可靠性高等优点,近年来已成为空间机械制冷机最具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的机型。目前我国遥感探测卫星设计的使用寿命一般要求为10年,与之配套的国产某新型号空间脉管制冷机的制冷性能已满足工程应用要求,但能否在长达10年的设计寿命内可靠工作尚不清楚,寿命和可靠性问题是国产新型号空间脉管制冷机在卫星型号上推广应用中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针对具有“高可靠、长寿命、小子样”特点的国产新型号空间脉管制冷机可靠性评估的工程应用需求,本文从试验效率和评估精度两方面综合考虑:一方面引入加速退化试验,建立高效的整机级装备加速试验方法;另一方面引入贝叶斯理论,运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提高装备可靠性评估精度,建立了一套基于加速退化试验的多源信息融合可靠性评估方法,为空间脉管制冷机等国产新研装备加速退化试验方案设计及可靠性评估方法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建立了脉管制冷机整机污染性能退化模型。系统深入分析了脉管制冷机的主要潜在失效模式:泄漏、疲劳、磨损和污染,理论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泄漏、疲劳和磨损失效可以得到有效控制,而脉管制冷机内非金属材料释放杂质气体导致的污染失效问题,是制约脉管制冷机长寿命高可靠运行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非金属材料放气规律研究,表明环境温度是导致脉管制冷机污染失效的敏感应力。基于非金属材料的放气规律,建立了包含敏感应力和运行时间的脉管制冷机整机污染性能退化模型,为开展脉管制冷机整机加速退化试验和可靠性评估奠定理论基础。2.温度对脉管制冷机性能影响的数值仿真与试验研究。研究了热端温度变化对脉管制冷机性能影响机理:根据脉管制冷机在轨运行情况和加速试验应力载荷需要,设置热端温度在243~353K范围内变化时,数值模拟仿真计算了脉管制冷机关键部件内的温度分布、质量流和压力波相位差值以及整机制冷性能变化情况,以一台国产空间脉管制冷机试验样机开展了整机高温试验,验证了数值仿真结果的有效性。分析了脉管制冷机在太空恶劣环境下的热环境适应性,为之后的脉管制冷机加速试验设计和可靠性评估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3.提出了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空间脉管制冷机恒定应力及循环应力加速退化试验数据分析方法,为空间脉管制冷机在不同轨道下的寿命预测和可靠性评估提供理论支撑。(1)针对恒定应力下加速退化数据建模和可靠性评估问题,在产品寿命分别服从指数寿命型、威布尔寿命型的情况下,提出了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多源可靠性信息融合的可靠性评估方法,建立了可靠性模型参数的后验分布数学表达式,在得到现场加速退化数据后,利用贝叶斯公式更新模型参数,并利用Gibbs抽样算法解决了贝叶斯公式中的高维积分计算难题。该方法适用于多个寿命分布场合,可以有效提高小子样产品可靠性评估精度。(2)针对循环应力加速退化数据建模和可靠性评估问题,首先提出了循环应力加速试验方案设计方法;其次建立了基于累积失效原理的循环应力退化数据等效处理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温度循环造成的杂质气体扩散和热应力疲劳效应的联合影响,建立了产品非线性退化模型,利用伪失效寿命分布模型,融合先验信息,建立了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可靠性模型;最后采用Gibbs抽样算法,得到可靠性模型参数估计。4.以国产某型空间脉管制冷机为对象,开展了理论和方法的应用与验证。搭建脉管制冷机加速退化试验平台,综合设计恒定应力和循环应力下的加速退化试验方案,开展了多个温度点下的脉管制冷机整机加速退化试验;基于失效机理分析,建立了整机非线性性能退化模型;基于伪失效寿命分布和贝叶斯理论,融合先验信息和退化信息,基于Gibbs抽样算法,提高了脉管制冷机可靠性评估精度。综上所述,本文从失效机理、数值仿真、退化模型、信息融合和加速试验等方面对空间脉管制冷机寿命预测和可靠性评估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成果,对解决“高可靠、长寿命、小子样”国产新装备寿命的高效合理预测和可靠性精确评估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

王深[9](2019)在《M公司LED显示屏的可靠性管理研究》文中认为M公司是一家传统家电企业,随着家电产品个性化设计的升级,不同设计元素和功能的融合也愈加丰富,其中,LED显示屏作为智能系统控制终端的应用则是其中之一。但是LED显示屏的质量可靠性短板却制约着这项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特别是大尺寸显示屏。本文先着重阐述了可靠性工程的关键概念、意义和作用,也作为可靠性工作开展的理论基础。通过介绍M公司LED显示屏产品的结构特点和应用场景,总结梳理了此类产品常见的质量问题,以及当前产品的质量现状。多数产品故障的发生,源于设计上的缺陷,而设计上的不足则更多源于对产品应用场景以及其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导致前期没有能够进行规避。随着投入市场产品数量的增多,应用环境也更加多元化,产品出现的故障类型和数量也更加复杂。在开展失效分析工作时,应该将重点放在分析和改善故障排行榜上关键的少数几类,这样会更加聚焦,也能高效地降低产品的总体维修率。但在实施失效分析的过程中,对分析程序、分析方法以及分析结果的系统管理,能够有助于更深入的发现产品失效的根因,从而为研发改进提高清晰的方向。除了对外场故障的分析,内场故障复现以及可靠性寿命的验证,是提升产品信心和验证设计有效性的关键工作,特别是对整机6年的质保周期而言,更是需要各个关键部件的寿命都能够满足要求。同时,外场故障分析和实验室可靠性试验的结合,能为研发提供产品的诸多改善点,并通过实物改进不断弥补产品短板,提升产品可靠性水平。而为了避免相同问题重复出现,则需要将这些发现的故障和改进经验,固化到新产品开发的管理流程以及质量控制体系中,提升系统的风险防范能力,避免出现严重的质量风险。

马齐勇[10](2019)在《弹上电气控制组合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电气控制组合是导弹电气系统关键功能单元,主要用于全系统供配电控制、短期供电设备供电控制,发动机电磁阀姿态信号放大,脱落信号的产生和变换等。型号对电气控制组合提出了较高的可靠度要求,为确保导弹可靠性,需对电气控制组合进行高可靠设计。本文采用集成化、模块化设计理念,进行了总体功能构架及供配电模块、供电控制模块、信号变换模块三大模块设计,主要进行了全系统供电功率切换电路、供电断开逻辑电路、试验终止信号隔离驱动放大电路、短期设备供电测控电压输出电路、信号变换放大电路的高可靠电路设计;结构上,进行了汇流条设计,三层结构的模块化设计,使用Creo软件进行建模,Ansys软件进行热力学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证明了电气控制组合的结构设计方案能够满足设计技术指标要求;采用元器件应力分析法对电气控制组合进行可靠性分析。本文对电气控制组合设计研究,采用磁保持继电器线圈触点并联冗余方法、触点负载降额设计,线圈瞬态抑制等方法,设计了全系统供电切换电路;采用光耦驱动继电器,继电器触点并联、增加瞬态抑制电路,设计了试验终止信号隔离驱动放大电路,有效提高了电路可靠性。信号变换模块设计了抗共模干扰比例运算放大电路,具有高共模抑制比,实现了14路发动机电磁阀8倍信号变换放大。采用汇流条电源馈电方式,减少导线或电缆网连接,节约馈线所占的空间,有效降低电源线对电路干扰和馈电系统噪声以及电路中电压降和地电位漂移。采用三层结构的模块化设计,实现了集成化、小体积设计。对电气控制组合进行了样品的试制,从零部件的加工生产、组装,筛选,试验,用户装弹等方面对其技术指标进行全面考核和验证;经可靠性预计,计算结果为发射可靠度RFS:0.999978,飞行可靠度RFX:0.99969,并采取FMECA可靠性验证分析设计存在的缺陷,对薄弱环节的可靠性进行了修正,修正后满足型号可靠度要求。

二、可靠性设计、试验与设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靠性设计、试验与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1)深海采矿船可靠性与安全性分析设计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深海采矿船的基本特点及发展历史
2 深海采矿船的作业环境及环境应力因素
    2.1 多金属结核(又称锰结核)区域海洋环境
    2.2 我国南海边缘海区域海洋环境
    2.3 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矿区海洋环境
3 深海采矿船可靠性与安全性指标分析与讨论
4 深海采矿船可靠性与安全性相关设计分析标准
    4.1 国际组织相关要求
    4.2 美国船级社(ABS)相关要求
    4.3 挪威船级社(DNV)相关要求
    4.4 美国石油学会(API)相关要求
    4.5 中国船级社(CCS)相关要求
5 深海采矿船可靠性与安全性分析设计理论、数值仿真及试验研究
    5.1 总体分析设计理论、数值仿真及试验研究
    5.2 关重设备设计理论、数值仿真及试验研究
6 深海采矿船可靠性与安全性分析设计面临的科学与工程问题
    6.1 深海采矿船复杂海洋环境应力分析及预报基础理论
    6.2 深海采矿船关重装备长程作业任务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分析
    6.3 深海采矿船复杂环境与作业条件下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监测
    6.4 深海采矿船关重装备长程作业任务高效可靠性试验与测试
    6.5 深海采矿船极限/偶发环境条件安全性分析评估与优化技术
7 结论

(3)我国汽车齿轮传动系统基础试验与测试技术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基础试验及其发展概况
齿轮疲劳测试
    1. 齿轮疲劳试验的作用与意义
    2. 齿轮接触疲劳试验技术与设备
    3. 齿轮弯曲疲劳试验技术与设备
    4. 试验齿轮设计与制造
    5. 数据处理方法及软件
齿轮传递误差测试技术与设备
    1.齿轮传递误差测试发展情况概述
    2.齿轮传递误差测试技术与设备
结语

(4)绝对式光栅尺可靠性研究与误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光栅尺的分类及发展历程
        1.2.1 光栅尺的分类
        1.2.2 光栅尺的发展历程
    1.3 光栅位移传感器的可靠性与误差研究现状
        1.3.1 可靠性与误差的基本概念
        1.3.2 可靠性与误差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绝对式光栅尺关键技术研究
    2.1 绝对式光栅尺的工作原理
    2.2 单轨绝对位置编码技术
    2.3 莫尔条纹计量技术
    2.4 单场扫描技术
    2.5 ASIC光电器件
    2.6 绝对式光栅尺的机械结构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绝对式光栅尺可靠性研究
    3.1 绝对式光栅尺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3.2 绝对式光栅尺可靠性试验设备研制
    3.3 绝对式光栅尺可靠性设计
        3.3.1 尺壳与支撑件一体化
        3.3.2 采用耐磨性好的顶片与顶针
        3.3.3 采用一体化的光源
        3.3.4 采用耐磨耐机油腐蚀的密封条
        3.3.5 尺壳采用双层密封结构
        3.3.6 采用可靠的运输固定件
    3.4 绝对式光栅尺环境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绝对式光栅尺单周期内位置误差分析
    4.1 莫尔条纹信号质量与绝对式光栅尺单周期内位置误差的关系
        4.1.1 莫尔条纹信号质量指标
        4.1.2 绝对式光栅尺单周期内位置误差
        4.1.3 莫尔条纹信号质量指标变化对绝对式光栅尺单周期内位置误差的影响
    4.2 影响绝对式光栅尺单周期内位置误差的因素
    4.3 减小绝对式光栅尺单周期内位置误差的方法
        4.3.1 提高绝对式光栅尺的装调精度
        4.3.2 指示光栅的移相消谐波方法
        4.3.3 基于光闸莫尔条纹方案的单场扫描方法
    4.4 光栅副空间位置变化对单周期内位置误差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绝对式光栅尺全量程内位置误差分析
    5.1 绝对式光栅尺全量程内位置误差组成
    5.2 减小绝对式光栅尺全量程内位置误差的方法
        5.2.1 直接刻划1.5米母光栅
        5.2.2 采用改进的母光栅拼接工艺
        5.2.3 采用刚柔结合的尺壳固定方式
    5.3 绝对式光栅尺全量程内位置误差测量
        5.3.1 基于数控系统的绝对式光栅尺全量程内位置误差闭环测量
        5.3.2 国产绝对式光栅尺与海德汉绝对式光栅尺全量程内位置误差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
    6.2 论文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曲轴磨削自动化柔性系统可靠性提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自动化柔性加工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1.2.2 可靠性增长技术研究现状
        1.2.3 可靠性优化分配技术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不足
    1.3 课题来源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架构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架构
第2章 曲轴柔性制造系统可用度分析
    2.1 可靠性评估概述
        2.1.1 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1.2 可靠性的定义
        2.1.3 设备可靠性评价指标
        2.1.4 制造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指标
    2.2 曲轴磨削自动化柔性制造系统
        2.2.1 曲轴结构及功能
        2.2.2 曲轴精密磨削系统的加工工艺与设备组成
        2.2.3 曲轴磨削自动化柔性制造系统的布局
        2.2.4 生产线各设备的可靠性指标
    2.3 基于马尔可夫过程理论的制造系统可用度研究
        2.3.1 随机过程
        2.3.2 马尔可夫过程理论概述
        2.3.3 带有缓冲区的串联制造系统可用度研究
    2.4 基于Petri网理论的制造系统可用度研究
        2.4.1 Petri网理论
        2.4.2 Petri网分析制造系统的固有可用度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制造系统可靠性分析
    3.1 系统可靠性基本理论
        3.1.1 系统可靠性定义
        3.1.2 系统可靠性的度量指标
    3.2 串联系统的MTBF算法研究
        3.2.1 固有可用度法
        3.2.2 生产线开动率法
        3.2.3 故障数据拟合法
        3.2.4 运行平均值法
        3.2.5 带缓冲区的串行法
        3.2.6 计算机仿真法
    3.3 柔性制造系统的MTBF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靠性增长预测技术
    4.1 可靠性增长纠正方式
        4.1.1 系统性故障
        4.1.2 残余性故障
        4.1.3 A类故障
        4.1.4 B类故障
        4.1.5 时间截尾数据
        4.1.6 故障截尾数据
        4.1.7 纠正比
        4.1.8 纠正有效性系数
        4.1.9 三种纠正方式
    4.2 可靠性增长预测模型
        4.2.1 AMSAA预测模型
        4.2.2 AMPM—斯坦预测模型
        4.2.3 AMPM—斯坦预测扩展模型
    4.3 新模型鲁棒性分析
    4.4 实例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靠性增长规划技术
    5.1 可靠性增长规划概述
    5.2 可靠性增长规划模型
    5.3 规划模型纠正有效性系数灵敏度分析
        5.3.1 PM2模型的纠正有效性系数灵敏度分析
        5.3.2 CE模型的纠正有效性系数灵敏度分析
    5.4 规划模型管理策略灵敏度分析
        5.4.1 PM2模型的管理策略灵敏度分析
        5.4.2 CE模型的管理策略灵敏度分析
    5.5 PM2模型参数的边界条件
        5.5.1 PM2模型试验总时间分析
        5.5.2 PM2模型管理策略参数的边界条件
        5.5.3 PM2模型纠正有效性系数值的边界条件
        5.5.4 PM2 模型系统初始MTBF值的边界条件
        5.5.5 参数混合关系分析
    5.6 新可靠性增长规划模型的建立
    5.7 实例研究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柔性制造系统可靠性优化分配
    6.1 可靠性分配概述
        6.1.1 可靠性分配的意义
        6.1.2 可靠性分配准则
        6.1.3 可靠性分配方法
    6.2 可靠性分配的影响因素
        6.2.1 单台设备的可靠度
        6.2.2 单台设备的修复率
        6.2.3 单台设备的生产率
        6.2.4 缓冲区容量
        6.2.5 成本约束
    6.3 柔性制造系统可靠性优化分配模型
        6.3.1 设备可靠度─费用函数
        6.3.2 设备修复率─费用函数
        6.3.3 设备生产率与费用间的关系
        6.3.4 系统优化分配模型
    6.4 基于可靠性增长规划技术的设备可靠性分配模型
        6.4.1 试验持续时间与成本的关系
        6.4.2 纠正有效性系数与成本的关系
        6.4.3 管理策略与成本的关系
        6.4.4 设备可靠性分配模型
    6.5 优化算法的选择
    6.6 柔性制造系统可靠性分配
        6.6.1 特定可靠性水平下的柔性制造系统优化
        6.6.2 特定成本下的柔性制造系统优化
        6.6.3 特定可靠度水平下的设备可靠性优化
        6.6.4 特定成本下的设备可靠性优化
        6.6.5 柔性制造系统改进方向分析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300组模拟数据对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6)电磁继电器质量一致性设计及关键工序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电磁继电器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3.2 电磁继电器典型失效模式与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3.3 关键工序一致性评价及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继电器机械参数设计及静动态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触点机械参数设计
    2.3 接触系统静态输出特性计算
        2.3.1 机械反力特性理论计算
        2.3.2 机械反力特性有限元仿真分析
    2.4 电磁系统静态输出特性计算
        2.4.1 电磁系统等效磁路分析
        2.4.2 电磁吸力仿真分析
        2.4.3 电磁吸力的仿真分析与实测数据对比
    2.5 基于近似模型的继电器动态特性快速计算
        2.5.1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
        2.5.2 粒子群算法优化RBF神经网络
        2.5.3 基于RBF神经网络模型的继电器动态特性快速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典型失效模式的机理分析与工艺优化研究
    3.1 引言
    3.2 额定寿命试验中继电器失效机理分析及可靠性设计
        3.2.1 额定寿命试验中继电器失效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3.2.2 基于试验设计的电磁继电器额定寿命优化
    3.3 中等电流试验中继电器失效机理分析与工艺优化
        3.3.1 失效机理分析
        3.3.2 基于试验设计的有机材料脱气工艺优化
        3.3.3 触点非金属污染源分析及工艺优化
    3.4 温度冲击试验中继电器失效机理分析与工艺优化
        3.4.1 基于故障树的温度冲击试验中继电器失效模式分析
        3.4.2 触点镀金工艺的分析及优化改进
        3.4.3 基于试验设计的继电器耐温度冲击性能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质量一致性评估与考虑工艺特性的一致性设计
    4.1 引言
    4.2 质量一致性表征参数确定与一致性评估方法
        4.2.1 质量一致性表征参数确定
        4.2.2 质量一致性评估方法
    4.3 容差贡献率分析及关键参数确定
        4.3.1 容差设计思想
        4.3.2 电磁系统容差设计
        4.3.3 接触系统容差设计
        4.3.4 继电器电寿命影响因子的容差设计
        4.3.5 容差设计前后继电器一致性评估结果对比
    4.4 装配工艺特性对理论设计的影响分析
        4.4.1 基于工艺流程确定影响显着的工艺环节
        4.4.2 点焊工艺对机械反力的影响分析
        4.4.3 铆装及激光焊接工艺对电磁吸力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关键工序确定及其一致性控制方法
    5.1 引言
    5.2 关键工序确定方法
        5.2.1 基于容差设计及故障树的关键因子筛选
        5.2.2 关键因子过程能力评估与设定
        5.2.3 基于工艺特性及现有过程能力的关键因子确定
    5.3 关键工序一致性控制方法
        5.3.1 基于镀覆工艺的导磁零件一致性控制
        5.3.2 基于焊接设备及精密夹具的点焊工序一致性控制
        5.3.3 基于铆装设备及精密夹具的铆装工序一致性控制
        5.3.4 基于免调思想的调校工序一致性控制
        5.3.5 关键工序的质量控制应用效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滚动直线导轨副可靠性增长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靠性工程的研究发展
        1.2.2 可靠性增长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滚动直线导轨副可靠性研究现状
    1.3 课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论文研究思路
    1.4 本章小结
2 滚动直线导轨副可靠性技术体系
    2.1 导轨副可靠性技术体系组成
    2.2 导轨副可靠性综合设计技术
        2.2.1 导轨副可靠性设计准则
        2.2.2 基于应力强度干涉的可靠性设计
        2.2.3 基于抗磨损的可靠性设计
        2.2.4 基于参数优化可靠性设计
    2.3 导轨副制造过程的可靠性
        2.3.1 加工的可靠性保障技术
        2.3.2 装配的可靠性保障技术
        2.3.3 外购件的可靠性保障技术
    2.4 导轨副使用过程的可靠性
        2.4.1 安装过程的可靠性保障技术
        2.4.2 使用过程的可靠性保障技术
    2.5 导轨副可靠性试验装备及技术
        2.5.1 可靠性试验装备
        2.5.2 可靠性试验装备功能说明
        2.5.3 可靠性试验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滚动直线导轨副可靠性增长试验
    3.1 导轨副可靠度模型
        3.1.1 可靠度和失效率
        3.1.2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
        3.1.3 基于威布尔分布的可靠性统计模型
        3.1.4 小子样条件下的威布尔分布数据分析
    3.2 导轨副故障分类
    3.3 导轨副可靠性增长试验方法
        3.3.1 试验设备
        3.3.2 试验方法
    3.4 导轨副可靠性增长试验实施
        3.4.1 导轨副可靠性增长试验条件
        3.4.2 导轨副可靠性增长试验剖面
        3.4.3 导轨副的性能参数检测
    3.5 导轨副可靠性增长试验结果分析
        3.5.1 摩擦力数据分析
        3.5.2 侧面行走平行度数据分析
        3.5.3 顶面行走平行度数据分析
        3.5.4 静刚度数据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滚动直线导轨副可靠性增长评估
    4.1 导轨副可靠性增长试验故障分析
    4.2 导轨副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估计
        4.2.1 导轨副MTBF评估方法
        4.2.2 PMI组导轨副MTBF增长评估
        4.2.3 GGB组导轨副MTBF增长评估
    4.3 威布尔分布下的导轨副可靠性试验评估
    4.4 两组导轨副试验结果分析
        4.4.1 导轨副可靠性体系的应用
        4.4.2 试验结果比较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试验故障情况的导轨副可靠性增长设计
    5.1 Hertz接触理论
    5.2 导轨副的可靠性增长设计
        5.2.1 基于故障情况的导轨副设计
        5.2.2 导轨副材料选择
    5.3 导轨副的有限元仿真
        5.3.1 有限元分析步骤
        5.3.2 导轨副的Solid Works三维图
        5.3.3 导轨副在Workbench中的有限元仿真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基于加速退化数据的空间脉管制冷机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间脉管制冷机的发展及应用
        1.2.2 空间脉管制冷机寿命和可靠性评价研究现状
        1.2.3 基于性能退化数据建模的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1.2.4 小子样产品的可靠性评估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安排
        1.3.1 主要问题
        1.3.2 研究思路
        1.3.3 内容安排
第二章 空间脉管制冷机工作原理及失效分析
    2.1 结构特点及制冷原理
        2.1.1 基本组成结构
        2.1.2 长寿命高可靠的支撑技术
        2.1.3 制冷原理
    2.2 失效模式及失效机理分析
        2.2.1 早期失效模式分析
        2.2.2 主要失效模式及机理分析
    2.3 污染性能退化规律及建模
        2.3.1 杂质气体的释放规律
        2.3.2 污染性能退化模型
    2.4 故障树的建立与分析
        2.4.1 制冷机故障树建模
        2.4.2 制冷机故障树定量分析
        2.4.3 制冷机失效主要预防措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度对脉管制冷机性能影响的数值仿真与试验研究
    3.1 脉管制冷机一维流体热力学理论分析
        3.1.1 脉管制冷机热力学基础
        3.1.2 脉管制冷机内能量流动分析
    3.2 一维数值模型建立
    3.3 实例研究
        3.3.1 热端温度对回热器性能影响机理研究
        3.3.2 热端温度对脉管性能影响机理研究
        3.3.3 热端温度对整机性能影响的数值仿真与试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恒定应力下加速退化数据的可靠性评估
    4.1 基本思想
        4.1.1 退化失效基本概念
        4.1.2 贝叶斯可靠性评估
        4.1.3 可靠性评估基本流程
    4.2 指数寿命型小子样产品的贝叶斯可靠性评估
        4.2.1 基本假设
        4.2.2 伪失效寿命计算
        4.2.3 联合后验分布
    4.3 威布尔寿命型小子样产品的贝叶斯可靠性评估
        4.3.1 基本假设
        4.3.2 伪失效寿命计算
        4.3.3 联合后验分布
    4.4 仿真示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循环应力下加速退化数据的可靠性评估
    5.1 循环应力加速退化试验方案设计方法
        5.1.1 循环应力常见施加类型
        5.1.2 试验剖面参数选取与设计
        5.1.3 循环应力下数据等效处理
    5.2 脉管制冷机循环应力退化模型
        5.2.1 模型假设
        5.2.2 循环退化模型建立
    5.3 循环应力退化数据可靠性评估方法
        5.3.1 伪失效寿命数据
        5.3.2 可靠性评估
        5.3.3 仿真算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产某型空间脉管制冷机可靠性评估应用验证
    6.1 概述
    6.2 空间脉管制冷机实验系统
        6.2.1 脉管制冷机系统
        6.2.2 外部电源系统
        6.2.3 温度控制和真空系统
        6.2.4 数据测量及采集系统
        6.2.5 测量误差分析
    6.3 基于恒加退化试验的空间脉管制冷机可靠性评估
        6.3.1 试验对象分析
        6.3.2 失效机理一致性验证试验设计及结果
        6.3.3 恒加退化试验方案设计
        6.3.4 恒加退化试验数据及分析
        6.3.5 恒加退化试验结果讨论
    6.4 基于循加退化试验的空间脉管制冷机可靠性评估
        6.4.1 循加退化试验方案设计
        6.4.2 循加退化试验数据及分析
        6.4.3 循加退化试验结果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M公司LED显示屏的可靠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可靠性相关定义和综述
        1.2.1 可靠性工程及发展历程
        1.2.2 可靠性管理
        1.2.3 可靠性设计
        1.2.4 可靠性试验
        1.2.5 可靠性数据分析
        1.2.6 可靠性能力成熟度
    1.3 研究内容和主体思路
第二章 M公司LED显示屏的可靠性现状
    2.1 应用场景
    2.2 产品结构与可靠性框图
        2.2.1 产品结构
        2.2.2 产品的可靠性框图
    2.3 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故障件的失效分析
    3.1 失效分析策略
    3.2 失效分析的思路和步骤
    3.3 典型故障件的失效分析案例
        3.3.1 驱动电路故障的分析
        3.3.2 背光模组LED器件的失效机理分析
    3.4 FTA和 FMEA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故障复现试验与可靠性验证
    4.1 试验概述
    4.2 可靠性试验的类型
    4.3 加速试验与可靠性验证
        4.3.1 试验设计原则
        4.3.2 加速试验设计要求
        4.3.3 LED背光模组的可靠性验证试验
    4.4 可靠性改进后的市场质量数据表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设计改进及效果
    5.1 设计改进案例
        5.1.1 驱动电路故障的分析与改进
        5.1.2 背光模组LED器件的改进
    5.2 可靠性改进后的市场质量数据表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可靠性提升的成果固化总结
    6.1 可靠性工作的反思
    6.2 可靠性规格需求的建立
    6.3 研发阶段的关键因素识别和变更管理
        6.3.1 FBD和 DFMEA分析
        6.3.2 “三新”的引入及评审
    6.4 可靠性试验管控体系的完善与优化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弹上电气控制组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气控制组合总体方案设计
    2.1 需求分析
        2.1.1 总体功能要求
        2.1.2 供配电模块要求
        2.1.3 供电控制模块要求
        2.1.4 信号变换模块要求
        2.1.5 接口功能定义
    2.2 技术指标
    2.3 总体设计
        2.3.1 功能构架框图
        2.3.2 供配电模块电路设计方案
        2.3.3 供电控制模块电路设计方案
        2.3.4 信号变换模块电路设计方案
        2.3.5 结构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气控制组合详细设计与实现
    3.1 各功能模块电路设计
        3.1.1 供配电模块设计
        3.1.2 供电控制模块设计
        3.1.3 信号变换模块设计
        3.1.4 板间电连接器选择
        3.1.5 电路参数计算
        3.1.6 PCB版布局设计
        3.1.7 关键元器件的降额设计
    3.2 各功能模块结构设计
        3.2.1 零件材料选用
        3.2.2 结构布局方式
        3.2.3 主要零件三维建模
        3.2.4 机加工艺性设计
        3.2.5 结构抗振动、冲击设计
        3.2.6 结构静力学理论分析
        3.2.7 三维实体模型建立及仿真
        3.2.8 结构热设计
    3.3 可靠性分析
        3.3.1 可靠性指标要求与工作环境
        3.3.2 可靠性预计
        3.3.3 可靠性数学模型
        3.3.4 可靠度计算模型
        3.3.5 可靠性参数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气控制组合设计验证与测试
    4.1 产品验证与测试方案
    4.2 产品测试与试验验证
        4.2.1 尺寸、重量检验
        4.2.2 电气性能测试
        4.2.3 功能测试
        4.2.4 模拟负载
        4.2.5 设计性能符合性测试验证
    4.3 FMECA分析
        4.3.1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
        4.3.2 危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可靠性设计、试验与设备(论文参考文献)

  • [1]深海采矿船可靠性与安全性分析设计技术研究进展[J]. 汪浩,刘山尖,韩放,张涛,陈荣,张攀. 船舶工程, 2021(12)
  • [2]多应力综合作用下航空机电产品失效物理建模方法研究[J]. 邵将,翟壮壮,曾晨晖. 航空标准化与质量, 2021(06)
  • [3]我国汽车齿轮传动系统基础试验与测试技术发展现状[J]. 张敬彩. 汽车工艺师, 2021(12)
  • [4]绝对式光栅尺可靠性研究与误差分析[D]. 杨帆.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01)
  • [5]曲轴磨削自动化柔性系统可靠性提升技术研究[D]. 李中生.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6]电磁继电器质量一致性设计及关键工序控制技术研究[D]. 肖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7]滚动直线导轨副可靠性增长关键技术研究[D]. 张舟.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8]基于加速退化数据的空间脉管制冷机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D]. 万伏彬.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9]M公司LED显示屏的可靠性管理研究[D]. 王深.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10]弹上电气控制组合设计与实现[D]. 马齐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可靠性设计、测试和设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