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一、走内涵发展之路 按教育规律办事(论文文献综述)

李冉冉[1](2020)在《生命历程视角下名校长成长历程研究 ——以W校长为个案》文中认为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质量的提升都离不开教育中的实践者。自“教育家办学”理念提出以来,如何培养更多的优秀校长成为实践领域的热点,校长成长的研究也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选取W校长作为研究的对象,采用个案研究和关键事件分析法,从生命历程理论的视角分析W校长的名校长成长历程。在研究过程中,借助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范式,融合校长成长研究中的成长阶段说、资本积累说等相关理论,从W校长的少年成长、校长预备期、校长适应期、校长胜任期、校长成熟期和校长创造期这六个阶段,对W校长的成长历程进行追溯式考察,并挖掘其成长过程中的转折点及关键事件,尝试在其中找到名校长成长的关键因素。研究中发现:在W校长的成长过程中,环境、资源与能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W校长作为80年代的中师生,在教育家办学的时代浪潮中,在不断的调职经历中,获得累积的优势,实现渐进式成长。与此同时,不断进行深度学习,反思教育实践,形成成长型思维和分析型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在生命历程的转折点赢得把握机遇的能力,实现突变式成长。在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实现名校长的成长。根据W校长的名校长成长历程,形成其生命轨迹,并尝试构建其成长样本。研究发现,校长的成长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校长要在成长不同阶段累积关键优势,并积极学习、反思、创新,才能够实现成长。由此,为培养优秀校长提供可行的路径及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建立校长交流平台,丰富校长实践经验;创新校长培训工作,促进校长深度思考;鼓励特色办学,提升校长科研能力和创新素养;引入竞争机制,激发校长内驱力四种路径促进并推动名校长的成长。

李铁绳[2](2019)在《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与保障依赖于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根本旨归。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题。然而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不健全,导致教师教育转型脱离实际,进而导致基础教育需求侧与教师教育供给侧出现结构性矛盾——基础教育需求侧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教师教育供给侧则是教师培养供过于求,从而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及教育现代化进程。国内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偏重微观分析,系统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研究者确定了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一时代论题。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将研究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教师教育专业化如何演进”,并聚焦于四个主要问题: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探析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本研究遵循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采用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变及其逻辑按照一条主线与三条辅线展开研究,一条主线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系统分析了我国师范教育初创、师范教育曲折发展、师范教育重建、教师教育转型阶段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演进特征,重点厘清了每个发展阶段横断面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等方面的演进历程,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脉络与特色。三条辅线分别为:一是我国对西方教师教育制度体制的移植、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日本——仿照美国——以俄为师——遍采各国,将西方教师教育理念、体制与我国教师教育实际相结合,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二是社会需求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师资数量与质量需求、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资格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等需求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诉求;三是师范生学费政策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免费——缴费——部分回归公费的变迁。同时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教师教育专业化进行了纵览与横述,以国际经验为镜鉴,启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研究最后聚焦于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分析了历史逻辑的变化,呈现了理论逻辑的特质,展现了实践逻辑的复杂。在实践逻辑方面,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变迁历程,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体制从制度断裂与制度渐变两个维度进行了制度变迁分析,从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两个维度进行了路径演变分析,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演进图景。理论逻辑方面,分析了教师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二重性,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实践逻辑方面,基于教师教育治理的视角,从国家宏观层面、地方中观层面、学校微观层面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策略,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改革走向。

蒋洁蕾[3](2016)在《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重点高中制度是建国以来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制度,深刻影响着我国高中的整体布局。历史上,该制度历经嬗变,几经存废。“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也就是“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问题,根本上探讨的是重点高中制度利弊问题。那么“究竟重点高中制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均对此有着差异性的认识。任何简单地回答“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还是“利弊相当”都不能全面反映该问题的复杂性、深刻性,唯有从多视角(历史的视角、国别比较的视角、实证调查的视角、理论的视角)去检视和梳理才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还原该问题本身,也才能从中找到我国重点高中制度的未来发展之路。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理论研究综合考察“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首先,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梳理我国建国以来有关该问题的若干次争论,涉及政策、学界以及实践等领域在该问题上的看法和作为,以此还原该问题的历史面貌并规整出有关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核心争论焦点。其次,检视国际上与我国相类似的“重点高中”(德国文理中学、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美国学术高中)制度的演进、特征以及所面临的存废争论,比较三国“重点高中”制度模式的共性和差异,为我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出路提供国际视野和参考样本。再者,就现实各方(重点高中校长和教师、非重点高中校长和教师,专家学者)对“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各种看法及理由进行实证调查和比较。接着,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对办重点高中的五大好处(效率优先、因材施教、精英培养、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的合理性及其限度进行辨析。最后,在历史回溯、国际比较、实证调查、理论辨析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重点高中制度发展的若干条出路。论文的历史研究部分,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重点高中制度演化的风雨历程,在此基础上,提炼概括出影响这一制度兴废的五个核心议题,即“是否富有效率?”、“是否体现因材施教?”、“是否培养出了精英人才?”、“是否有违教育公平?”、“是否发挥了示范性作用?”。国际比较研究部分,通过对德、英、美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五点共性和三种不同发展模式:德国始终坚持文理中学制度,通过精细化的制度设计来最大程度的减小文理中学制度的弊端,可用“公立”、“大众化”、“建‘立交桥’”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其特征;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模式可用“受制于党派”、“精英化”、“尊重传统”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美国学术高中制度可用“分类”、“专业化”、“特色化”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实证调查部分,围绕“究竟要不要举办重点高中”这一核心问题,对高中校长、教师、专家学者进行了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重点与非重点高中校长对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看法存一定的差异,越是“老牌”、“一流”的重点高中校长,越是倾向于赞同保留重点高中制度,而非重点高中的校长则更倾向于废除重点高中制度;相对而言,重点高中的教师比非重点高中教师更倾向于赞同和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专家学者对重点高中存废问题的看法各异,呈现出多元化、理性化和复杂化的特征。理论透视部分,围绕五大关键词即“效率优先”、“因材施教”、“精英培养”、“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以前面历史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实证调查研究获得的相关材料为依据,运用辩证思维、复杂思维、相对性思维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举办重点高中可能的好处与潜在的危害进行剖析。研究表明,上述五个关键词所代表的每个辩护理由,都只有部分的合理性,都需要具体分析,都是有条件的。而且,五大辩护理由在逻辑上并不处于同一层面,并非同等重要。简而言之,“精英培养”是根本目的,其它四个方面“效率优先”、“因材施教”、“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均属于手段的范畴。从重要性上看,假如“精英培养”落空、陷入虚假化,则其它四条理由均不能成立。基于这一判断,论文对当前我国重点高中是否“已经培养”或“正在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精英人才进行了基于事实的批判性分析,分析结果令人堪忧。基于上述四个部分的研究,论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从短期看,我国重点高中制度仍将继续存在,但必须进行适当的改造和改良。改造、改良的总体方向是,重点高中必须摆脱和跳出现有的应试教育模式,真正走内涵式发展道理,不断探索精英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精英人才。从长远看,教育决策部门应当根据当今世界各国高中教育制度的发展潮流,从制度设计层面对现有的重点高中制度进行适时、适度、适切的改革。可能的变革路径包括:在保留重点高中制度的前提下,设计出不同类型高中之间的转轨通道;建立不同类型的特色高中,实现重点高中内部的多样化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创办特色高中,尝试将公办重点高中转制为私立高中,改变公立重点高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一些地区尝试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建立综合高中制度;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在所有普通高中实施资优生教育计划。

钱志刚[4](2015)在《基于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方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地方化的核心主体,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水平。然而,经过近二、三十年外延式快速扩张后,地方大学普遍陷入多重发展困境之中,转型发展诉求非常强烈。由于研究视角的多维性、转型发展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和实现路径的多样性,使得该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上的复杂性和现实挑战性。本研究主要选择从提升地方大学社会服务能力的维度来分析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目标、路径和支持体系等。本研究实际上是围绕二个中心环节、四个核心问题来展开的。二个中心环节就是“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地方大学转型发展”;四个核心问题,一是“是什么”的问题,即地方大学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是什么,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社会服务能力的内涵是什么,地方大学转型发展诉求是什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内在关联是什么;二是“为什么”的问题,即地方大学为什么要转型发展,地方大学转型发展为什么要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依托;三是“转什么”的问题,即地方大学要往哪个方向转,其转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是什么;四是“怎么转”的问题,即如何实现地方大学的转型发展,其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支持体系是什么。试图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研究,旨在为我国地方大学的转型发展厘清思路、拓宽视野;为地方政府及国家的区域规划、产业结构调整、高等教育改革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修订提供理论参考、理论支撑。本文通过文献法、案例法、比较法等方法的运用与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地方大学转型发展是对地方大学办学理念、组织结构、制度文化、运行模式等核心要素的根本性转变的抽象概括,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改革工程。地方大学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这种指向性既体现了地方大学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又是一种基于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客观选择。否则,地方大学的转型发展就会很难实现,甚至可能误入歧途。地方大学的本质特征和服务地方的价值取向与服务型大学的内涵和特征十分吻合的,服务型大学应是我国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理想类型和目标定位所在。第二,地方大学要实现向服务型大学转型发展的目标,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大小高低就成了衡量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程度的核心标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国地方大学社会服务能力普遍不足、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及其自身的发展需求。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地方大学转型发展二者具有相互规定性和制约性以及具有相互关联性和一致性,因而,提升地方大学社会服务能力也就成了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第三,吉首大学、宁波大学等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实践表明,地方大学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以服务促转型发展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可循,如,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有立足地方依托地方的服务发展理念作先导;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有地方特色的独特优势学科专业作支撑;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有广泛参与的高水平科研服务团队作载体;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有紧密顺畅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作依托;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有实践取向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作保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有健全完备的社会服务激励机制作动力等等。第四,基于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地方大学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路径,如,通过地方政府与地方大学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以平等、对话、合作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通过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的耦合,使地方大学与地方产业成为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耦合体以及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以及学生可雇佣性能力的提升,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意识、搭建专业就业职业对接平台、完善应用型人才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发展等等。第五,地方大学要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顺利实现转型发展必须要有完备的支持体系作保障,如,地方政府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明确在地方大学转型发展中的政府责任,为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提供制度环境和制度支持。地方大学组织自身必须要构建一种服务型教育体系,它既是地方大学提升服务能力与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区域经济社会对地方大学发展模式的现实呼唤。通过区域大学-产业-政府三重螺旋的构建和运转,促进服务文化的产生、复合组织的出现、合作机制的形成和社会环境的优化等,进而提升地方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等等。

邹立忠,王金斌,吕明春[5](2014)在《在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之梦征途上昂扬奋进——吕叔湘中学内涵发展之思考》文中指出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吕叔湘中学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内涵发展之路。本文试图从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公平、持续四个方面阐述本校内涵发展架构,从而推进本校实现教育现代化。

王晓妹[6](2014)在《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研究》文中提出学校内涵发展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其理论与实践现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学校内涵发展评估体系是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的最关键的组成部分。本研究旨在借助理论分析及实践研究,深入探究学校内涵发展的概念、特征,进一步完善学校内涵发展的理论体系;通过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建构,创造性地开展学校内涵增值性评价,努力解释一种新的学校教育督导评估思想或理论体系;通过文献研究法、内涵分析法、群体经验判断法、特尔斐法等方法研究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建构及实施,揭示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理论实质及操作策略,丰富和完善了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的理论体系及实践策略;通过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关标准的实践,尤其是内涵增值性评价的探索,调动不同层次学校的积极性,有力地推进教育公平和学校管理效能的提升,也为区域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引领和有力的保障。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引言部分。主要阐述本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的预设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理论综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揭示国内、国外在学校督导评估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现存问题,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和方向。第一章,关于本研究的基本理论界定。主要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相关概念的界定,主要针对内涵发展、学校督导评估、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操作体系、内涵增值度等概念进行界定;二是主要的理论依据,分别简述复杂理论、增值性评价理论、管理效能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以及系统论等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三是针对学校内涵发展的表征及其基本结构进行阐述;四是针对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的特征、主客体及在评估时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进行阐述。第二章,,关于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阐释。本章主要阐述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整体结构、主要特点及其支持条件。本评估体系是由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组成,突出强调“内涵”与“发展”两个重点。它是在内涵发展的评估价值体系的统领下,通过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与操作体系的实施来完成,这一评估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价值。第三章,关于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本章节主要阐述学校内涵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建构的依据、基本原则、主要方法及具体步骤;阐述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成,即:指标要素系统、指标权重系统及指标标准系统。整个评估指标体系共分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63个三级指标和9个核心增值性评估指标。各指标要素具有一定的合逻辑性、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指标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第四章,关于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的操作体系。主要阐述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操作系统、基本程序及方法、实施要求等,特别强调指标体系的具体操作以及实施的基本要求,是评估指标体系在实践层面的延伸。第五章,关于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实施。主要阐述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操作层面的策略、实施成效等,典型案例充分证明了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及实践性。最后,结论部分。本研究的重要创新性结论:内涵发展主要是指人或组织内在品质的不断提升,主要是指人或组织在不同时间段所表现出来的内涵增值度,一般需要2-3次测评方可完成;重点强调“内涵”与“发展”两个方面内容,缺一不可;学校内涵发展评估体系是由指标体系及操作体系构成。二者的和谐运行才能确保整个评估体系的效能,这必将引起教育督导理念及督导技术的转变,必将带来教育督导评估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胡金波[7](2013)在《走内涵发展之路 圆普通高中之梦》文中认为"走内涵发展之路,圆普通高中之梦",既是时代呼唤、人民期待,也是实践需要、理性自觉。全省普通高中顺势而进、质量提高,蓄势而发、特色渐显,借势而上、走向满意。成绩凝聚艰辛,问题聚焦质量,期待指向公平。办好每所普通高中,适逢重要时刻,正逢关键时期,恰逢特殊阶段,既需要激情和汗水,也需要理性和智慧,更需要良心和责任,只有自觉走别于数量发展的质量发展、别于趋同发展的多样发展、别于重点发展的协调发展、别于粗放发展的集约发展之路,才能圆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公平、持续之梦,使每所普通高中均能成为产生美好故事、提供外界自由、让人难以忘怀的地方。

上官晴[8](2011)在《论教育时序》文中提出教育活动具有时序性,这是源于构成教育活动的教育要素的动态性和发展性。这些教育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学习者、教育资源。通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教育要素所构成的教育活动现象中,都有着一定的时空定位及规律。笔者将教育过程中教育要素内部及要素之间的时空定位与规律总结为教育时序。同时,针对另一类教育乱象,如神童教育、速成教育、超常教育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剖析。这些教育乱象主张的教育模式出现了若干可观的教育效果,在某种意义上也确实迎合了现今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对市场经济带来了一定刺激,但很多弊端也随之而来,例如教育效果的不稳定,教育效果与最初预期的偏离,甚至毫无教育效果等。其原因除了一些显性的(如:教育目标过于功利、师资力量过于薄弱等)之外,还有一个隐性的原因,那就是违背了教育时序规律。本文在借鉴其他研究者关于教育规律方面的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从“教育时序”的内涵及特点,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时序”体现、违背时序的教育现象剖析、教育时序的启示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首先,笔者阐述了“教育时序”的内涵,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要素内部及要素之间的时空定位和规律,同时揭示了教育时序的若干特点:即客观性、内隐性、复杂性、长效性、弹性等。然后,从正面解读了教育过程中主、客体教育要素所蕴含的时序规律。接着,从反面分析了违背时序规律的教育现象,如超常教育、速成教育和其他的躐等教育现象等。最后,综合正、反两方面的论述,由此得出教育时序对于教学活动的启示:要坚持理论引导与法律约束相结合;营造稳定性与灵活性兼容的政策环境;统合主、客体教育要素的时序要求;坚持“三个协调”相结合的原则;把握好时序影响的连续性与一致性。我们既要认识和遵循存在于教育过程中的时序规律,也亟需杜绝违背教育时序规律的教育模式。只有科学合理地将教育时序融入到教育活动中,才能在实施教育活动时使得个体身体和心理协调发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个体学习与社会化协调发展。

何彬生[9](2007)在《转型时期我国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社会高等教育的初期始源于民办,随着社会的变革、教育制度的演化,世界发达国家的民办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壮大,许多国家已办成了一流的民办大学而闻名于世界。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开始恢复民办高等培训教育机构,并不断发展民办普通高等教育。本文主要从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的基本原理、战略要素、投入与产出、发展路径、综合评价和实证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从全面质量效益、良性循环发展的角度开展讨论,从而构建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框架。最后从实证分析体现民办高校的发展潜力。论文首先对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现状、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要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办学体制,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了生态原理、生命周期原理、竞争力原理、生态整体效应和生态环境协同原理。利导因子促进生物发育,限制因子则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而民办高校就必须充分利用利导因子和限制因子的数量和质量科学管理,有序地发展,形成民办高校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统一体,构建相互依赖生存的整体。从而体现民办高校的社会价值,建立一个多元化高等教育与和谐稳定良性循环发展的民办高等教育体系。其次是对民办高等院校发展战略要素从专业设置、办学规模、办学效益、办学质量和质量效应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为基层社区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立足服务社区为目标,建立人才质量、规模、就业三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社会效益,加强职业道德与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奉献精神与服务理念。倡导民办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节约办学成本,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教育质量新途径、课堂教学新方法。并阐明了提高教学质量是教与学的融合,是高素质人才质量、数量和人才率的体现。在分析民办高等院校的投入与产出时首先探索国家对民办高校政策性的投入、自筹与软资源投入,建议允许民办高校按教育成本收费、引进社会富裕资金多渠道开展校企合作。并运用博弈学理论分析民办高校产出与投入的对应关系,并从师生违约伤亡率的事例进行比较,体现高效管理对产出的价值影响。第三,本论文对民办高等院校发展良性循环路径研究进行了探讨。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现有财力应对大教育需要民间资金的发展路径以及人们群众对多元化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阐明了民办高校必须走自主创新、自我积累、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借鉴先进办学经验的发展路径。着力点是开展多种形式、多种方式、多渠道、多样化的发展战略,挖掘自身和社会的优质资源、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新路径。在分析民办高校综合评价时对评价目的与意义以及评价对发展民办高校的重要性进行讨论,阐明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规范管理为原则,分析了综合评价的重要意义,以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优质发展的共同目的。二是构建民办高等院校综合评价体系,运用评价公式和客观评价法,在主成分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所选择的单位进行解释。建立民办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等级权重标准的基本评价框架。第四,对我国现阶段民办高校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李认清[10](2007)在《提升能力 落实责任——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新视点、新要求》文中研究指明"提升能力,落实责任"是职业教育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新视点和新要求。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需要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构建三个体系,培养过程人才,"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理念与模式的实践,都需要"提升能力,落实责任"。要抓好学术带头人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要建立共享共建的校企结合的运行机制,调整"一主两翼"的办学布局,深化专业平台建设思想,从根本上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

二、走内涵发展之路 按教育规律办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内涵发展之路 按教育规律办事(论文提纲范文)

(1)生命历程视角下名校长成长历程研究 ——以W校长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时代背景:时代呼唤校长专业化
        二、现实问题:校长培训繁荣背后的问题
        三、个人契机:与W校长结缘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名校长成长相关研究
        二、名校长成长研究评析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视角
        三、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过程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意义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少年成长:中师教育中的累积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中等师范的热潮
        一、农民家庭:读书好才能有出路
        二、考上“中师”就有了“国家户口”
    第二节 重要他人的引导
        一、父亲对学习的重视
        二、老师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三、遇见踏入“中师”的引路人
    第三节 中师教育中的累积优势
        一、过硬的教师基本功
        二、管理风格缘起与人脉累积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角色中的成长:从适应到胜任
    第一节 校长预备期:教而优则仕
        一、结缘小学行政工作
        二、获得“先进小队”荣誉:转岗总务主任
        三、进城考:从农村进入老城区
        四、被领导认可:成为中层管理者
    第二节 校长适应期:初识校长角色
        一、上级关注:成为负责迁建工作的副校长
        二、机缘巧合:初识校长角色
    第三节 校长胜任期:生成办学思路
        一、课题获奖,大会发言:体悟特色教育的意义
        二、参加校长培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困境中的启发:形成特色办学思路
    第四节 变迁中的累积优势
        一、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
        二、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累积中突变:从成熟到创造
    第一节 百年名校:在继承中发展
        一、新官上任三盆水
        二、周年纪念活动:打消质疑,获得认可
        三、领导理念:从自发走向自觉
    第二节 援疆办学:突破、创造
        一、从无到有,让文化生根
        二、魅力管理与细节管理
    第三节 转折事件中的个人能动性
        一、深度学习与反思的能力
        二、踏实做事、追求完美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生命历程视角下的W校长成长路径
        二、W校长的成长样本
    第二节 研究启示
        一、建立校长交流平台,丰富校长实践经验
        二、创新校长培训工作,促进深度思考
        三、鼓励特色办学,提升校长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
        四、引入竞争机制,激发校长内驱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访谈提纲
        (一)访谈W校长
        (二)访谈W校长工作环境中共事的人
        (三)访谈W校长的家人
后记

(2)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提出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二)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分期
    三、文献综述
        (一) 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
        (二) 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研究
        (三) 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研究
        (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设置研究
        (五) 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师范教育初创
    第一节 师范教育的萌芽
        一、师范教育思想的萌芽
        二、师范教育的初步实践
        三、师范教育理论的移植与探索
    第二节 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创立
        一、钦定:自上而下颁布
        二、奏定:自上而下推行
        三、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形成
        四、师范教育公费制度与自费制度并存
        五、管理师范教育的教育行政体制建立
    第三节 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一、中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二、高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三、实业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第四节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二、女子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三、优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四、优级师范选科学堂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员任用检定制度与培训制度
        一、教师任用制度和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初创时期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不足
        一、嫁接的师范教育思想
        二、封闭的师范教育体制
        三、师范教育办学质量总体不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师范教育曲折发展
    第一节 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变迁
        一、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1912-1922年)
        二、开放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发展(1922-1927年)
        三、上下结合的独立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1927-1949年)
    第二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1912-1922年)
        二、多元开放的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22-1927年)
        三、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复兴(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五、实业教员养成所的建立
    第三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课程的演进
        一、封闭的师范教育课程(1912-1922年)
        二、开放的师范教育课程(1922-1927年)
        三、多元的师范教育课程(1927-1949年)
        四、女子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四节 教师检定制度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检定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师范教育实践
        一、根据地师范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二、解放区师范教育的发展
    第六节 师范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
        一、启蒙到专业
        二、探索与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师范教育重建
    第一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发展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制度的衰落(1966-1978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制度的重建(1978-1999年)
    第二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一、独立封闭师范教育机构的重建与发展(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机构严重削弱(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多元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76-1999年)
    第三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演变
        一、建国初期师范专业设置
        二、改革开放期间师范教育专业设置
    第四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变迁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49-1966年)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76-1999年)
        四、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职后教师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二、教师培训制度
    第六节 师范教育在繁荣中式微
        一、师范教育的发展特色
        二、师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师教育转型
    第一节 教师教育转型政策演进
        一、综合化
        二、开放化
        三、高端化
        四、一体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转型实践
        一、综合化:师范院校向综合化发展
        二、开放化:综合性院校参与教师教育
        三、高端化:教师教育院校和培养层次升级
        四、一体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逐渐融合
    第三节 师范专业设置与认证
        一、师范专业设置
        二、师范专业认证
    第四节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立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一、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二、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逻辑
    第一节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制度变迁分析
        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路径演化
    第二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论逻辑
        一、教师教育基本规律
        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三、教师教育的二重性
    第三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逻辑
        一、国家宏观层面:建立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制度体系
        二、地方中观层面: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
        三、学校微观层面:践行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
        四、完善教师教育治理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二)一个现实迫切问题
        (三)一个具有国际共性的问题
        (四)一个充满理论复杂性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有关重点学校制度历史的研究
        (二)有关主张要办重点学校的研究
        (三)有关主张废除重点学校的研究
        (四)有关主张改革重点学校的研究
        (五)有关主张有条件地办重点学校的研究
        (六)有关国际上“重点学校”存废的相关研究
        (七)已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三、概念界定
        (一)重点高中的界定
        (二)两组类似概念与重点高中的关系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与理论分析工具
        (二)研究问题、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历史回溯
    一、建国十七年:重点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一)重点学校制度出台的可能缘由
        (二)重点学校制度的正式出台
        (三)重点学校制度的系统建立
        (四)重点学校制度遭遇“滑铁卢”
    二、“文革”时期:重点学校制度的彻底废除
        (一)制度层面的彻底废除
        (二)事实层面的彻底破坏
        (三)学理层面的彻底否定
    三、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重点学校制度的全面复兴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全面恢复
        (二)重点学校制度弊端渐显及争论
        (三)重点学校制度的调整
    四、20世纪90年代:重点学校制度的新样态与存废大辩论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新样态
        (二)重点学校制度存废大辩论
    五、21世纪以来:重点学校制度的精细化与理性审视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精细化
        (二)重点学校制度的理性审视
    六、历史回溯的启示
        (一)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制度已废除
        (二)高中阶段重点学校制度仍将长期存在
        (三)重点高中尚未跳出“官办名校”的模式
        (四)重点高中制度存废围绕五个核心议题展开
        (五)重点高中制度经历了政策上“大起大落-修修补补-精细多样化”的嬗变
        (六)重点高中制度经历了学理上“积极拥护-激烈争论-理性审视”的嬗变
第二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国际比较
    一、德国文理中学制度
        (一)文理中学制度演变
        (二)文理中学制度存废的焦点
        (三)文理中学制度的变革调整
    二、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
        (一)文法中学制度变迁
        (二)英国公学制度演变
        (三)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存废的焦点
    三、美国学术高中制度
        (一)学术高中制度概况
        (二)学术高中的类别
        (三)学术高中的典型特征
        (四)学术高中遭遇的质疑和批判
    四、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比较
        (一)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共性
        (二)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
    五、国际比较的启示
第三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实证调查
    一、对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整体看法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二、对重点高中落实效率优先的看法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三、对重点高中践行因材施教的看法
        (一)校际分流是一种因材施教吗?
        (二)重点高中内部的因材施教做得如何?
    四、对重点高中实施精英培养的看法
        (一)精英教育还有必要吗?
        (二)重点高中实施的是精英教育吗?
        (三)精英人才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四)精英人才是重点高中培养的吗?
        (五)精英人才应当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
    五、对重点高中体现教育公平的看法
        (一)重点高中的设置损害了教育公平吗?
        (二)把中考成绩作为重点高中录取的唯一标准,这公平吗?
        (三)重点高中的存在固化了社会阶层吗?
    六、对重点高中发挥示范性作用的看法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七、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比较
        (一)高中校长的观点异同
        (二)高中教师的看法异同
        (三)专家学者的态度异同
        (四)各方意向异同的整体审视
    八、实证调查的启示
第四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理论辨析
    一、效率优先
        (一)设置重点高中达成效率优先的合理性
        (二)对设置重点高中达成效率优先的质疑
    二、因材施教
        (一)校际分流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合理性
        (二)对校际分流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质疑
    三、精英培养
        (一)重点高中精英培养的合理性
        (二)对重点高中精英培养的质疑
    四、能力公平
        (一)重点高中基于能力标准的教育公平的合理性
        (二)对重点高中基于能力标准的教育公平的质疑
    五、示范性发挥
        (一)发挥重点高中示范性的合理性
        (二)对发挥重点高中示范性的质疑
    六、理论辨析的启示
结论与展望:我国重点高中制度变革的路径选择
    路径1: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促使我国的重点高中走内涵发展之路
    路径2: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设计出不同类型高中之间的转轨通道
    路径3:保留重点高中制度,实现重点高中内部的多样化发展
    路径4: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改变所有重点高中均为公立的局面
    路径5:在一些地区试验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并尝试建立综合高中制度
    路径6:彻底废除重点高中制度,改为在所有普通高中实施资优教育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的访谈提纲
    附录2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调查问卷
    附录3 :重点高中学生学习生活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4 :访谈内容摘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问题与目的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目的
    二、概念界定
        (一) 地方大学
        (二) 社会服务
        (三) 社会服务能力
        (四) 转型发展
    三、研究现状
        (一) 关于地方大学的研究
        (二) 关于大学转型发展的研究
        (三) 关于大学社会服务的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假设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地方大学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社会服务与社会服务能力
        一、社会服务本质内涵
        二、社会服务能力构成要素
        三、社会服务与社会服务能力
    第二节 地方大学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
        一、社会服务参与能力不足
        二、社会服务投入能力不足
        三、社会服务结构能力不足
        四、社会服务规制能力不足
        五、社会服务信息能力不足
        六、社会服务评价能力不足
    第三节 地方大学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价值困境的制约
        二、技术困境的制约
        三、组织困境的制约
        四、制度困境的制约
第二章 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
    第一节 社会服务: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价值取向
        一、价值取向
        二、地方大学发展价值取向的变迁
        三、社会服务: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服务型大学: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目标定位
        一、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二、欧美国家同类大学转型发展的经验
        三、服务型大学的概念和实践
        四、服务型大学:我国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目标定位
    第三节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关键
        一、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转型发展二者具有相互规定性和制约性
        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转型发展二者具有相互关联性和一致性
第三章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案例及经验
    第一节 吉首大学的转型发展
        一、历时视界:吉首大学的现状和前身
        二、转型发展:吉首大学的实践与探索
        三、结论析出:吉首大学转型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宁波大学的转型发展
        一、第一印象:初识宁波大学
        二、深度接触:宁波大学转型发展之路
        三、回顾总结:宁波大学转型发展的经验
    第三节 地方大学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经验
        一、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有立足地方依托地方的服务发展理念作先导
        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有地方特色的独特优势学科专业作支撑
        三、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有广泛参与的高水平科研服务团队作载体
        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有紧密顺畅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作依托
        五、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有实践取向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作保障
        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要有健全完备的社会服务激励机制作动力
第四章 基于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地方大学转型发展路径
    第一节 地方政府与地方大学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
        一、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的基础
        (一) 自身利益诉求的需要
        (二) 双方共同目标的需要
        (三) 组织转型发展的需要
        二、合作伙伴关系构建的障碍
        (一) 主体地位的不平等性
        (二) 价值取向的差异性
        (三) 地方大学组织的依附性
        三、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的途径
        (一) 落实地方大学法人化制度,确立合作伙伴关系的法律根基
        (二) 改革公共权力运行方式,重构合作伙伴关系的权力配置
        (三) 推进利益主体多中心治理,构建合作伙伴关系的管理模式
        (四) 畅通对话协商和利益分配渠道,构建合作伙伴关系的信任机制
    第二节 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的耦合
        一、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耦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地方产业结构的演变促进地方大学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二) 地方大学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地方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
        (三) 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耦合的可行性
        二、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耦合的内容与机制
        (一) 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耦合的基础
        (二) 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耦合的内容
        (三) 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耦合的机制
        三、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形成与影响
        (一) 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形成
        (二) 学科-专业-产业链有利于地方大学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三) 学科-专业-产业链有利于促进地方大学的转型发展
    第三节 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可雇佣性能力
        一、从就业能力到可雇佣性能力:毕业生就业评价的转变
        (一) 毕业生能力缺失及其原因
        (二) 就业能力与可雇佣性
        (三) 可雇佣性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二、从学术型人才到应用型人才:地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一) 什么是应用型人才
        (二)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三)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三、建立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升学生可雇佣性能力
        (一) 以可雇佣性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 以可雇佣性能力培养为核心,完善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
        (三) 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对接为路径,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五章 基于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地方大学转型发展支持体系
    第一节 服务型政府: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制度环境
        一、地方政府职能与角色的转变
        (一) 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职能的缺失与错位
        (二) 从“全能”到“有限”: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
        (三) 从“管制”到“服务”:地方政府角色的转变
        二、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与构建
        (一)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二) 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三) 服务型政府的建构
        三、服务型政府对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制度支持
        (一) 地方大学转型发展中的政府责任
        (二) 服务型政府为地方大学转型发展提供制度环境
        (三) 服务型政府为地方大学转型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第二节 服务型教育体系: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的系统支撑
        一、服务型教育体系是地方大学提升服务能力与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 服务型教育体系是地方大学自身组织系统转型的目标所在
        (二) 服务型教育体系是地方大学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 服务型教育体系是地方大学以他方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创新
        二、服务型教育体系是区域经济社会对地方大学发展模式的现实呼唤
        (一) 服务型教育体系是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成功耦合的基础
        (二) 服务型教育体系是地方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共赢的依托
        (三) 服务型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载体
        三、地方大学服务型教育体系构建的具体内容与实现路径
        (一) 地方大学服务型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
        (二) 地方大学服务型教育体系构建的具体内容
        (三) 地方大学服务型教育体系构建的实现路径
    第三节 大学—产业—政府的三重螺旋:提升地方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
        一、三重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互动关系新模式
        (一) 三重螺旋产生的背景
        (二) 三重螺旋的核心目标
        (三) 三重螺旋的动力机制
        二、地方大学在三重螺旋中的角色定位与转型诉求
        (一) 地方大学在三重螺旋中的角色与作用
        (二) 区域三重螺旋中参与主体的互动与自反
        (三) 三重螺旋视角下的地方大学转型诉求
        三、三重螺旋对提升地方大学社会服务能力的影响
        (一) 服务文化的产生
        (二) 复合组织的出现
        (三) 合作机制的形成
        (四) 社会环境的优化
结语
    一、基本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简况
致谢

(5)在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之梦征途上昂扬奋进——吕叔湘中学内涵发展之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学定教和能力为重, 圆我校教学优质之梦
二、求真立校和能贱育人, 圆我校办学特色之梦
三、尚善健体, 和谐发展, 圆我校教育公平之梦
四、教研强校和文化兴校, 圆我校持续发展之梦

(6)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预设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内学校督导评估及其评估体系的研究
        (二) 国外学校督导评估及其评估体系的研究
        (三) 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给本研究带来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界说
    一、本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内涵发展
        (二) 学校内涵发展
        (三) 学校督导评估
        (四) 评估指标体系
        (五) 评估操作体系
        (六) 内涵(发展)增值度
    二、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 复杂理论(Complexity theory)
        (二) 管理效能理论(Management efficiency)
        (三) 增值性评价理论(Value-added Assessment)
        (四) 人本主义理论(Humanistic theory)
        (五) 系统理论(System theory)
    三、学校内涵发展的表征及其结构
        (一) 学校内涵发展的表征
        (二) 学校内涵发展的结构
    四、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的特征、主客体及其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一) 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的特征
        (二) 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的主客体
        (三) 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阐释
    一、基本结构
        (一) 宏观层面
        (二) 微观层面
    二、主要特点
        (一) 内涵发展评估体系的关键所在
        (二) 与其他几种评估体系的比较
    三、支持系统
        (一) 内部支持系统—内部条件
        (二) 外部支持系统—外部条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一. 指标体系建构的依据
    二. 指标体系建构的原则
        (一) 导向性原则
        (二) 全面性原则
        (三) 增值性原则
        (四) 过程性原则
        (五) 权衡性原则
        (六) 实效性原则
    三. 指标体系建构的方法与步骤
        (一) 建构的方法
        (二) 建构的步骤
    四. 指标体系的功能与特点
        (一) 指标体系的功能
        (二) 指标体系的特点
    五. 指标体系的构成
        (一) 指标要素系统
        (二) 指标权重系统
        (三) 指标标准系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操作体系
    一. 操作系统
        (一) 自评系统
        (二) 他评系统
    二. 操作程序与方法
        (一) 操作程序
        (二) 操作方法
    三. 操作的基本要求
        (一) 要有可操作的评估方案
        (二) 要有健全的保障机制
        (三) 要有必要的信息采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实施
    一、实施策略
        (一) 总体实施策略
        (二) 具体实施策略
    二、实施的典型案例
        (一) 实施方案
        (二) 实施效果
        (三) 实施结论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附录二:“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研究”课题系列问卷
    附录三:“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研究”课题访谈提纲
    附录四: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综合督导系列问卷
后记

(8)论教育时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教育”与“时序”
        1.2.2 教育过程中主体教育要素与时序
        1.2.3 教育过程中客体教育要素与时序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个案研究法
第2章 “教育时序”的内涵及特点
    2.1 “教育时序”的内涵
    2.2 “教育时序”的特点
第3章 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时序”体现
    3.1 教育过程中主体教育要素的时序
        3.1.1 教师发展的时序
        3.1.2 学生发展的时序
    3.2 教育过程中客体教育要素的时序
        3.2.1 教材选择的时序
        3.2.2 课程表安排的时序
        3.2.3 教学模式的时序体现
第4章 违背时序的教育现象剖析
    4.1 超常教育
        4.1.1 超常教育今与昔
        4.1.2 超常教育发展的原因
        4.1.3 超常教育个案剖析
    4.2 速成教育
        4.2.1 速成教育及其表现
        4.2.2 速成教育行时的原因
        4.2.3 速成教育个案剖析
    4.3 躐等教育
        4.3.1 关于题海战术
        4.3.2 关于奥赛培训
第5章 教育时序的启示
    5.1 坚持理论引导与法律约束相结合
    5.2 营造稳定性与灵活性兼容的政策环境
    5.3 统合主、客体教育要素的时序要求
    5.4 坚持“三个协调”相结合的原则
    5.5 把握好时序影响的连续性与一致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转型时期我国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与意义
    1.1.1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外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现状
    1.2.2 国内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第2章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的基本原理
2.1 民办高等院校的界定
2.2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2.1 发展民办高等院校的必要性
    2.2.2 发展民办高等院校的可行性
2.3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的生态原理
    2.3.1 生态位原理
    2.3.2 生态整体效应原理
    2.3.3 生态环境协同原理
2.4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的生命周期原理
2.5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的竞争力原理
    2.5.1 民办高校应制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部署
    2.5.2 运用创新杠杆促进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5.3 发展特色是民办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
    2.5.4 民办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几种策略
本章小结 第3章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的战略要素
3.1 民办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
    3.1.1 专业设置
    3.1.2 办学规模
3.2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的效益分析
    3.2.1 社会效益
    3.2.2 经济效益
3.3 民办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全面质量管理效应
    3.3.1 探索教学质量新途径
    3.3.2 全面质量管理效应
3.4 民办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3.4.1 民办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理论探析
    3.4.2 组建高素质的民办高校师资队伍
本章小结 第4章 民办高等院校的投入与产出
4.1 民办高校的投入
    4.1.1 民办高校的政策投入
    4.1.2 民办高校自筹与软资源投入
4.2 民办高校的产出
    4.2.1 民办高校的教学产出
    4.2.2 民办高校的高效管理对产出的影响
    4.2.3 民办高校的科研产出
4.3 民办高校产出与投入的对应关系
    4.3.1 转型时期民办高校产出与投入对应关系的三个阶段
    4.3.2 民办高等院校投入与产出的博弈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良性循环路径
5.1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路径分析
    5.1.1 在原点结构理论分析中找出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径
    5.1.2 合作共建引进的发展路径
5.2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良性循环路径依据
    5.2.1 中国的国情为民办高校发展路径提供了巨大空间
    5.2.2 内涵建设路径为民办高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5.3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路径选择
    5.3.1 走合作联合借鉴发展之路是上规模上效益的有效途径
    5.3.2 不断优化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是上质量上水平的必经之路
本章小结 第6章 民办高等院校的综合评价分析
6.1 民办高等院校的综合评估依据和目的与意义
    6.1.1 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的现状与综合评估的重要性
    6.1.2 民办高等院校的综合评估依据与目的
    6.1.3 民办高等院校的综合评估意义
6.2 民办高等院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2.1 民办高校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6.2.2 民办高等院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2.3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
6.3 民办高等院校的综合评价程序和方法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证分析
7.1 湖南福建21世纪初的民办高等院校
7.2 案例分析之一—长沙医学院
    7.2.1 明确目标定位制定战略规划
    7.2.2 树立大学理念凸显办学特色
    7.2.3 构建人才基地打造自身品牌
    7.2.4 狠抓质量工程培育核心竞争力
    7.2.5 优化管理机制凝聚管理活力
    7.2.6 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和谐发展
7.3 案例分析之二—仰恩大学
    7.3.1 树立崇高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
    7.3.2 创建民办高校自身特色铸造核心竞争魅力
    7.3.3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民办高校核心竞争活力
    7.3.4 狠抓教学质量提升民办高校核心竞争生命力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提升能力 落实责任——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新视点、新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一、 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需要“提升能力, 落实责任”
    1.提升能力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2.提升能力是企业和用人单位对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
    3.提升能力是高职院校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构建三个体系, 培养过程人才, 需要“提升能力, 落实责任”
三、“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理念与模式的实践需要“提升能力, 落实责任”

四、走内涵发展之路 按教育规律办事(论文参考文献)

  • [1]生命历程视角下名校长成长历程研究 ——以W校长为个案[D]. 李冉冉.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2]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D]. 李铁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3]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D]. 蒋洁蕾. 上海师范大学, 2016(12)
  • [4]基于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地方大学转型发展研究[D]. 钱志刚.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1)
  • [5]在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之梦征途上昂扬奋进——吕叔湘中学内涵发展之思考[J]. 邹立忠,王金斌,吕明春. 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 2014(07)
  • [6]中小学校内涵发展督导评估体系的研究[D]. 王晓妹. 辽宁师范大学, 2014(05)
  • [7]走内涵发展之路 圆普通高中之梦[J]. 胡金波. 江苏教育, 2013(39)
  • [8]论教育时序[D]. 上官晴. 湖南大学, 2011(03)
  • [9]转型时期我国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研究[D]. 何彬生.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6)
  • [10]提升能力 落实责任——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新视点、新要求[J]. 李认清.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7(04)

标签:;  ;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