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线菊二萜生物碱的电喷雾质谱研究

绣线菊二萜生物碱的电喷雾质谱研究

一、绣线菊二萜生物碱电喷雾质谱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月,刘晓谦,梁曜华,冯伟红,李春,王智民[1](2021)在《基于UPLC-Q-TOF-MS/MS技术的甘青乌头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成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明确甘青乌头抗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成分,为寻找新的抗阿尔茨海默病(AD)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改良的Ellman’s法筛选甘青乌头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部位,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MS)对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色谱条件为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50 mm,1.7μm),流动相选择乙腈(A)-0.4%氨水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1,柱温30℃。二氯甲烷萃取部位A相比例随时间变化为0~3 min,5%A;3~7 min,5%~20%A;7~11.5 min,20%~33%A;11.5~15.5 min,33%~50%A;15.5~20.5 min,50%~80%A;20.5~23 min,80%~85%A;23~25 min,85%~95%A。正丁醇萃取部位A相比例随时间变化为0~2 min,5%A;2~8 min,5%~20%A;8~11 min,20%~33%A;11~15 min,33%~95%A。质谱条件为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全扫描模式采集数据,检测范围m/z 100~1 500。结果:甘青乌头醇提物的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对乙酰胆碱酯酶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二者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64±4.4),(85.7±3.8)mg·L-1。经UPLC-Q-TOF-MS/MS分析,从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共推测出21个生物碱类成分,正丁醇萃取部位共推测出11个生物碱类成分;2个部位均含有的关附壬素为首次在甘青乌头中发现。结论:二萜生物碱是甘青乌头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主要药效物质,值得深入挖掘。

郑敏圆[2](2020)在《槟榔种子生物碱类杀虫活性成分鉴定及其配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碱类是一类重要的杀虫活性物质,目前已开发应用的生物碱类杀虫剂有烟碱、苦参碱、藜芦碱等。槟榔是棕榈科植物槟榔的成熟干燥种子,作为一种常用中药,是棕榈科中唯一含有生物碱的植物。槟榔碱是槟榔的主要组分,目前有关槟榔的主要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槟榔碱的药理学方面,而有关槟榔碱的生物活性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研究发现,槟榔碱对犬绦虫具有很好的驱除作用。本文研究了槟榔种子中生物碱类化合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研究结果对于了解槟榔的杀虫活性,以及探索槟榔中生物碱类化学结构为农药先导化合物的新型生物农药奠定基础。本文采用胃毒和触杀法测定了槟榔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在此基础上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UPLC-Triple-TOF/MS)对最高活性甲醇槟榔提取物的生物碱组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进一步测定了主要生物碱类化合物及其混配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最后对最佳筛选混剂的水剂配方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槟榔不同溶剂提取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槟榔四种溶剂提取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胃毒活性均高于触杀活性,甲醇、乙醇、正己烷和二氯甲烷槟榔提取物的触杀和胃毒处理72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依次为:49.60%、47.90%、49.73%、64.36%和 81.43%、63.49%、72.54%、83.97%。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槟榔二氯甲烷和甲醇提取物的杀虫活性明显高于另外两种试剂粗提物。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对槟榔甲醇提取物的组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甲醇粗提物生物碱组分包括8种分别为:槟榔碱(7.88 mg/g)、槟榔次碱(25.48 mg/g)、去甲槟榔碱(11.37mg/g)、去甲槟榔次碱(4.90mg/g)、烟酸甲酯(0.02mg/g)和烟酸乙酯(0.002 mg/g)1-甲基-3-哌啶甲酸甲酯(0.69 mg/g)、1-甲基-3-哌啶甲酸乙酯(0.01 mg/g)。2.研究了槟榔甲醇粗提物和槟榔种子中主要生物碱类化合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筛选活性较好的化合物以LC50浓度1:1 比例混配并测定其杀虫活性,明确了几种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效果。结果表明:槟榔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具有较好的毒性,LC50为44.78 mg/L,主要生物碱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胃毒活性大小依次是槟榔碱、去甲槟榔碱、槟榔次碱、去甲槟榔次碱、LC50分别为64.62mg/L、92.41mg/L、150.29 mg/L、157.36 mg/L。槟榔碱与去甲槟榔碱、槟榔次碱、去甲槟榔碱分别混合对小菜蛾3龄幼虫具有协同作用、累加作用;3.基于混合作用结果,研究了混合后的农药水剂配方。将槟榔碱+去甲槟榔碱,槟榔碱+槟榔次碱,槟榔碱+去甲槟榔次碱三种混合组分分别制成2%水剂配方,对其冷储、热储、稀释稳定性、接触角、表面张力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通过在热储、冷储、稀释稳定性状态中,观察外观是否分层、浑浊,表面张力值大小,药剂在叶面的润湿程度筛选最优助剂,确定药剂配方,结果确定了三个水剂配方:槟榔碱+去甲槟榔碱+APG0810辛癸基葡糖苷水剂,槟榔碱+槟榔次碱+APG0814椰油基葡糖苷,槟榔碱+去甲槟榔次碱+渗透剂仲辛醇聚氧乙烯醚,符合农药水剂的质量指标要求,3种水剂配方对小菜蛾3龄幼虫室内毒性测定72h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5%、76.67%、78.33%。

庞磊[3](2020)在《高乌甲素和人参二醇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天然产物在新药研发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过去的大约30年间,被FDA所批准的从天然产物或衍生化获得的药物就占所有小分子药物的62%。天然产物已成为药物发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生物碱和萜类化合物因其结构的多样性和广泛的生物活性,成为最具有活力和开发潜力的分子。本文以二萜生物碱高乌甲素和四环三萜类20(R)-人参二醇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 105个结构新颖的衍生物并进行了生物活性评估。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过1H和13C NMR、HRMS谱图的确认。高乌甲素(Lappaconitine,LA)是一种新型C18-二萜生物碱骨架的天然化合物,具有着广泛的生物学活性。然而,高乌甲素的药理活性和结构修饰研究非常有限。截止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抗肿瘤和镇痛作用上,并且已经设计合成了一些衍生物。而关于高乌甲素衍生物的抗炎研究未见文献报道。因此,选择高乌甲素作为先导化合物,基于新药设计中结构拼合原理,设计合成了含有1,2,3-三唑、肉桂酸、吲哚、氨基酸、氨基磷酸酯、苄基、苯基乙酰胺结构片段的新颖高乌甲素衍生物。通过体外和体内的炎症模型,系统的评价了高乌甲素衍生物的抗炎潜力、作用机制以及药代动力学。本章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1)目标化合物体外抗炎筛选。利用MTT法,在30μM的浓度下,评估了所有目标化合物对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性,筛选出17个无细胞毒的化合物以作为后续抗炎研究。通过Griess分析法,评价并比较了目标化合物抑制NO生成的抗炎活性,以筛选出活性最佳的抗炎分子。结果表明:除化合物E2外,所有目标化合物的抑制NO活性均优于高乌甲素。特别是化合物A4表现出最强的抑制NO活性,其IC50为12.91μM。根据目标化合物的NO抑制活性,可以得出初步构效关系(SARs):苯环上具有供电子基团可以提高抗炎活性。为了进一步评价化合物A4的抗炎活性,利用ELISA法研究了化合物A4对TNF-α和PGE2的抑制活性,正如预期那样,化合物A4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TNF-α和PGE2的水平。(2)化合物A4的抗炎机制研究。利用western blot探究了化合物A4对炎症通路蛋白 iNOS、COX-2、p-NF-κB p65、NF-κB p65、p-IκBa、IκBa、p-ERK、ERK的影响,以揭示A4发挥抗炎的机制。结果显示:化合物A4能降低iNOS和 COX-2 表达,并下调 p-NF-κB p65/NF-κB p65、p-IκBa/IκBa 和 p-ERK/ERK 的相对蛋白表达。因此,化合物A4的抗炎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NF-κB和MAPK信号通路,从而减少NO、TNF-α和PGE2的产生有关。(3)化合物A4的体内抗炎活性。采用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模型,经灌胃给予5 mg/kg、10 mg/kg和15 mg/kg化合物A4进行体内抗炎评估。结果显示:化合物A4可以有效抑制LPS诱导的肺组织W/D、BALF中总蛋白、TNF-α和NO的含量以及MPO的增加。肺的病理学分析可以看出化合物A4逆转了 LPS诱导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包括炎症细胞浸润,肺水肿,肺泡出血,肺泡间隔增厚和肺泡结构损伤等。此外,肺组织CD68免疫组化分析也证实了上述结果。因此,化合物A4在体内对LPS诱发的急性肺损伤(ALI)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4)化合物A4的初步药代动力学评估。选用SD大鼠,经尾静脉注射给予化合物A4(2 mg/kg)后,通过LC-MS/MS分析血浆中化合物A4的含量。通过药代动力学评估得到了化合物A4的基本PK参数以及半对数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20(R)-人参二醇(20(R)-panaxadiol,PD)是伞形目五加科人参属人参(Panax ginsengC.A.Mey)中分离出的达玛烷人参皂苷,经水解后得到的四环三帖类化合物。近年来,20(R)-人参二醇因其广泛的生物活性而备受关注。最近的研究表明,人参二醇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相关细胞、动物模型中,体内和体外都表现出了较好的活性。因此,本研究选择以20(R)-人参二醇作为先导化合物,对20(R)-人参二醇的3-OH和A环进行结构修饰,设计合成了含有氨基甲酸酯、1,2,3-三唑、肉桂酸、氨基酸、仲胺杂环、双苯基磷脂、吡唑环、吲哚环、异恶唑环、七元内酰胺环、七元内脂环、肼的20(R)-人参二醇衍生物。通过体外AD模型,评价了目标化合物的抗AD活性以及初步探讨了抗AD机制。本章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目标化合物体外抗AD活性筛选。通过MTT法,评价并比较目标化合物对Aβ25-35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以期筛选出活性最佳的抗AD化合物。结果显示:在筛选的化合物中,含有苄基氨基甲酸酯结构片段的化合物N1表现出最显着的神经保护活性。值得注意的是,化合物N1在7.5μM的浓度下,就显示出了较强的神经细胞保护活性。并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活性显着增强,呈现浓度依赖性。与先导化合物20(R)-人参二醇PD相比较,其活性明显优于先导化合物。此外,在7.5至120μM浓度下,化合物N1对PC12细胞无细胞毒性。(2)化合物N1抗AD机制的初步探究。应用western blot探究了化合物 N1 对蛋白 p-Tau(Thr 181)、Total-tau、p-P38、P38、p-ERK、ERK、IL-1β的影响,以初步揭示化合N1发挥抗AD的机制。结果显示:化合物N1降低炎症因子 IL-1β,下调 p-Tau(Thr 181)/Total-tau、p-P38/P38、p-ERK/ERK 的相对蛋白表达。因此,化合物N1抗阿尔茨海默病机制可能是抑制MAPK通路的激活,减少炎症因子和Tau蛋白的异常磷酸,从而产生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综上所述,本文在高乌甲素和20(R)-人参二醇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中,共筛选出两个具有潜力的活性分子,即:具有抗炎活性的化合物A4和具有抗AD活性的化合物N1。这将为天然产物在新药研发中提供有利参考,同时也可为抗炎或抗AD药物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贺鹏飞[4](2020)在《乌头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乌头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药,具杀虫杀菌活性,其所含乌头碱为主要活性成分,常采用植物提取法获得,但其来源有限,且产量有限。有研究表明,存在于健康植物组织内部的内生菌会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化学成分。为探索乌头碱的微生物来源,本文以从乌头植株中分离纯化出的内生菌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采用组织分离法分别从北乌头的健康根、茎、叶、种子以及川乌、草乌的种子中分离内生菌,试验共分离纯化出形态特征差异的内生真菌12株以及内生细菌11株,并根据其来源进行命名。通过HPLC分析,确定乌头碱出峰时间为20.022 min,SNCWT-003菌株、SNWT-010菌株、SNWT-011菌株、SNWT-013菌株和SNWT-014菌株在20.022 min附近有吸收峰,说明上述菌株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可能含有乌头碱。最后经HPLC-MS法分析,确定SNGWT-002菌株产乌头碱,菌丝体中含量为5.213×10-2mg·mL-1,SNCWT-003菌株产乌头碱,含量为5.64×10-33 mg·mL-1,SNWT-014菌株产乌头碱,发酵液中乌头碱含量为4.4×10-4mg·mL-1。通过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法确定产乌头碱的内生真菌菌属。确定SNGWT-002菌株为黄曲霉、SNCWT-003菌株为寄生曲霉、SNWT-014菌株为红青霉。为扩大乌头内生菌的实际用途,又探索了乌头内生菌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发现内生真菌SNCWT-003对玉米大斑病、水稻纹枯病、油菜菌核病菌的抑制效果一致且最高,达到95.88%,SNWT-013菌株对香蕉灰纹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为94.12%。试验证明从植物乌头中分离得到的SNGWT-002菌株、SNCWT-003菌株、SNWT-014菌株的发酵产物中含有与宿主植物相同的次生代谢产物——乌头碱,可作为乌头碱的微生物来源,这为乌头碱的获得提供了新思路,为乌头碱的进一步扩大应用提供了可能。

付鸿博[5](2020)在《欧李果实类黄酮组分特征及CHS和LDOX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文中提出欧李是我国特有的具有高类黄酮含量的果树资源,种质资源丰富,生态类群分布广泛,种质间类黄酮的含量及代谢物质的组成差异明显。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欧李种质资源类黄酮含量和组分的测定分析,探讨不同欧李种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类黄酮含量和组分的动态变化,利用转录组和代谢组多组学分析研究欧李果实类黄酮代谢产物的分子调控机制,并挖掘欧李果实类黄酮代谢中重要的结构基因,为欧李果实类黄酮的代谢途径和分子调控等研究奠定重要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测定不同欧李种质资源主要性状发现,单果重和核重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丰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异较小,果实形态基本为扁圆形。不同种质的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呈极显着差异(P<0.01),变异性大,遗传多样性丰富。同一种质的类黄酮含量在两年中的变化较小,含量相对稳定。大多数欧李种质的类黄酮含量在中等范围(9.57-15.23 mg/g FW),总体呈正态分布,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在所有测定的种质中,儿茶素含量较高,且与类黄酮含量的相关性最大,可能是影响欧李果实类黄酮总量的重要组分。红皮果实较多,果皮颜色与类黄酮总量无关,但与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有极显着相关性(P<0.01),可能是使欧李果皮形成红色重要的物质。2.随着欧李果实的发育期,不同欧李种质类黄酮含量的变化趋势略有差异,‘农大5号’类黄酮含量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农大4号’、‘02-16’和‘DS-1’三个欧李种质幼果期至硬核期类黄酮含量先小幅上升,后呈下降趋势,到成熟期降至最低。欧李果实抗氧化能力(ABTS、FRAP、DPPH)与类黄酮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相关性分析表明:欧李果实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指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儿茶素、芦丁和槲皮素-7-O-葡萄糖在所测定的四个欧李种质果实的六个发育时期均检测到,其中儿茶素在类黄酮物质中含量最高,占比达10%左右。杨梅素和槲皮素一般仅在果实发育前期被检测出,在果实发育后期未检测到。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欧李种质间类黄酮物质与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指标的相关性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总体来看,芦丁、儿茶素和甘草素与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指标相关性较强,槲皮素-7-O-葡萄糖苷和表儿茶素与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指标相关性较弱。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在‘农大4号’和‘DS-1’两个红色的欧李种质且开始着色时被检测出。3.‘农大4号’和‘农大5号’两个欧李种质中共检测出171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农大4号’170种,‘农大5号’145种,将这些化合物分类后,可归集到异黄酮、黄酮、黄酮类、黄烷醇、黄烷酮、黄酮醇和花青素7大类。两个种质中共有38种差异代谢物,可能是两个欧李种质果实在类黄酮总量上出现差异的原因。在具体分类后,有12种差异代谢物可归集于花青素类中,这可能是使欧李果实形成不同表观特征的原因。4.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构建了‘农大4号’和‘农大5号’欧李果实数据库,各样品有效数据均达到6.08Gb,Q30碱基百分比在93.03%及以上。通过KEGG代谢途径分析,共获得涉及13个酶的51个与类黄酮合成相关的基因,做差异分析后获得了包括PAL、4CL、CHS(2个)、DFR、F3H、F3’H、LDOX和LAR的9个差异表达基因,‘农大5号’相对于‘农大4号’这9个基因均表现为下调,其中下调倍数最大的为CHS和LDOX基因。推测这两个基因可能与‘农大4号’和‘农大5号’欧李果实类黄酮含量和色泽差异存在一定的关系。5.以‘农大4号’欧李果实为材料,同源克隆了ChCHS和ChLDOX两个基因,并对其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其中ChCHS基因编码391个氨基酸,该蛋白为不存在信号肽的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对ChCHS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主要由α-螺旋,延伸链,β-折叠和无规则卷须构成,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须占比较大,具有典型的CHS蛋白保守域。ChLDOX基因编码357个氨基酸,该蛋白为不存在信号肽的不稳定的亲水蛋白。对ChLDOX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主要由α-螺旋,延伸链,β-折叠和无规则卷须构成,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须占比较大,具有典型的LDOX蛋白保守域。6.通过分析不同欧李种质果实发育期类黄酮含量和CHS基因、LDOX基因表达量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CHS基因的变化规律和幅度始终与类黄酮含量的变化规律和幅度保持高度一致。构建了p Bin35SRed2-CHS和p Bin35SRed2-LDOX两个基因的过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分别获得10株和8株阳性株系,过表达ChLDOX基因的转基因拟南芥植株叶片变为紫红色,说明ChLDOX基因是形成花色苷的关键基因,对形成红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欧李果实形成红色的关键基因。过表达ChCHS基因的转基因拟南芥植株叶片类黄酮最高含量为1.05 mg/g,平均含量为0.66 mg/g,与对照相比分别升高了469.24%和259.45%。ChCHS是与欧李类黄酮含量密切相关的基因,是对欧李果实类黄酮含量高低起重要作用的基因。

王瑞红[6](2020)在《过表达SmPsbD对丹参光合作用和酚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影响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作为我国的传统大宗药材之一,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丹参亲水性成分的亲水性特性更加符合我国传统中药水煎剂的用药特点而深受关注。植物PsbD基因对稳定类囊体膜上PSII复合体发挥重要作用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光合产物为次生代谢物提供能量和前体物质,次生代谢从几个主要分支点与初生代谢相连接,因此,光合作用产物的多少直接影响下游的次生代谢。本研究以丹参无菌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过表达SmPsbD对丹参光合作用及其产物合成的影响,分析了引起产物合成量变化的原因,进一步探讨了光合作用产物对丹参中酚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影响及其机理。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了丹参SmPsbD的进化关系及其组织特异性。利用MEGA7.0对丹参SmPsbD的氨基酸序列进行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基本遵循由低等藻类植物到高等双子叶植物的进化关系。利用RT-qPCR技术检测了丹参SmPsbD在开花期丹参的根、茎、嫩叶、成熟叶以及花中的转录水平表达,发现该基因在根中不表达,只在地上组织中表达,表达水平依次为:成熟叶>嫩叶>茎>花。2.成功获得了丹参SmPsbD过表达转基因植株。构建丹参SmPsbD过表达重组质粒,利用根癌农杆菌GV3101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阳性转基因植株。p CAMBIA1304载体和过表达SmPsbD转基因植株相应的遗传转化效率分别为18.3%和15.0%。利用RT-qPCR技术分析过表达转基因植株中SmPsbD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提高了SmPsbD的转录水平。3.分析了丹参SmPsbD过表达转基因植株的转录水平变化。比较丹参SmPsbD过表达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丹参的转录组发现,共产生11354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FC≥2和FDR≤0.001),其中5084个DEGs上调,6270个DEGs下调。对DEGs进行KEGG富集分析(P-value≤0.05)发现,DEGs主要富集在以下几类相关代谢途径中:与光合作用相关的代谢通路,如“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天线蛋白”以及“卟啉和叶绿素代谢”;与信号转导相关的代谢通路,如“植物MAPK信号通路”;与光合作用产物相关的代谢通路,如“淀粉和蔗糖代谢”;与次生代谢相关的代谢通路,如“苯丙氨酸代谢”、“苯丙烷生物合成”、“酪氨酸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进一步利用Map Man软件对DEGs进行代谢途径可视化分析,其结果与转录组KEGG富集分析一致,即与光合作用及其光合产物相关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光反应、蔗糖-淀粉代谢、氨基酸代谢、脂代谢以及TCA循环等,与次生代谢相关的途径有类黄酮代谢、萜类代谢以及苯丙氨酸和酚类代谢等。利用RT-qPCR技术对转录组数据中与光反应相关的基因表达进行验证,发现RT-qPCR与RNA-seq的分析结果趋势一致,说明转录组数据可靠。4.明确了过表达SmPsbD引起了丹参代谢物合成的差异。比较SmPsbD过表达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丹参的代谢组差异(VIP≥1且FC≥1.2或FC≤0.83),发现有404个差异代谢物,其中278个代谢物含量增加,126个代谢物含量降低。利用metaboanalyst3.0软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富集分析,发现显着富集的代谢途径归为2类:与初生代谢相关的代谢途径,包括“氨基酸生物合成”、“磷酸戊糖途径”、“泛酸和Co A生物合成”以及“糖类生物合成”;与次生代谢相关的代谢途径,包括“酪氨酸代谢”、“苯丙烷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芥子油苷生物合成”、“植物次生代谢生物合成”、“植物激素生物合成”、“来源于莽草酸途径的生物碱生物合成”以及“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等。5.揭示了SmPsbD对丹参光合作用及其产物的调节作用。与野生型相比,丹参SmPsbD过表达转基因植株中叶绿体数目、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参数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均显着增加,光合作用能力增强,光合作用产物含量提高。结合转录组DEGs发现,叶绿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相关酶基因的表达量上调可能是叶绿素含量增加的原因。叶绿体数目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加、植株光合作用能力增强,以及初生代谢相关途径(如TCA循环、蔗糖-淀粉代谢以及莽草酸和分支酸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上调可能是光合作用产物含量提高的原因。6.揭示了SmPsbD对丹参酚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调节作用。与野生型相比,过表达丹参SmPsbD促进了丹酚酸B、迷迭香酸、总酚和总黄酮等酚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与积累。过表达SmPsbD转基因植株中丹酚酸B、迷迭香酸、总酚和总黄酮化合物的含量分别是野生型的1.95~2.43倍、6.57~9.38倍、2.20~3.67倍和1.87~3.39倍。酚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为:一方面是莽草酸和分支酸代谢途径中初生代谢物(莽草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等)的生物合成积累增加为次生代谢提供了足够的底物,另一方面是过表达SmPsbD上调了酚类化合物生物合成过程中关键酶(PAL、4CL、RAS、CYP98A14、CHS、FLS、DFR以及LAR等)基因的表达。本研究从生理水平、转录水平和代谢水平揭示了SmPsbD对丹参光合作用及其产物的影响,以及光合作用产物对酚类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的正向调节作用,为通过分子手段提高丹参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丹参活性成分的代谢调控奠定了基础。

王钟生[7](2019)在《短距乌头中具有阻转异构现象二萜生物碱的分离、半合成及结构鉴定》文中认为乌头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其性辛,味苦,有毒。我国约有近百种乌头属植物作为中药使用,如川乌、草乌、附子和雪上一枝蒿等,具有消炎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研究表明,二萜生物碱是乌头属植物的主要特征成分和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尤其在抗炎、镇痛、抗心律失常等方面效果显着。多年来,二萜生物碱一直是寻找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为药物学家开发新药提供灵感,也是植物学分类的研究热点。由此可见,乌头属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开发前景,本文对采自云南丽江的短距乌头进行二萜生物碱成分及活性研究,以期挖掘潜在的药用价值,具体工作如下:通过正(反)相硅胶柱色谱、中压制备色谱以及重结晶等多种分离手段,对短距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UPLC-MS、NMR和IR等多种分析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表征。分离鉴定出4个具有阻转异构现象的新乌头碱型C19二萜生物碱Brevicatines A-D,该结构含有芳基-喹唑啉酮轴手性侧链。利用变温核磁、1D和2D-NMR等技术对化合物Brevicanine A的阻转异构现象进行研究,随着温度的升高,1H-NMR光谱中的两组信号逐渐靠拢,升温至140℃时表现为单一化合物特性,这是首次对二萜生物碱中的阻转异构现象进行研究。同时,以邻氨基苯甲酸为原料,中间体花葶乌头宁作为二萜生物碱母核,完成化合物Brevicatines A和B的半合成,进一步验证新化合物的结构。此外,为了评估短距乌头中二萜生物碱的生物活性,采用MTT法考察了化合物Brevicatines A-D对体外培养的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人肝癌细胞(HepG-2)以及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率的影响,均未表现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IC50>50μM,n=3)。

邓宇星[8](2018)在《丹参黄酮生物合成酶基因及miR828调控作用的分析》文中指出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它不仅在植物抗病、抗逆以及器官着色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还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学功能。miR828 可通过 miR828-MYB cascade 或 miR828-ta-siRNA-MYB cascade调控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影响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丹参(Salviamiltiorrhiza Bunge.)是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临床中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它也正成为一种模式药用植物,因此丹参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丹参的黄酮类化合物与其抗炎、抗氧化的能力相关。此外,黄酮类与酚酸类化合物拥有共同的苯丙烷代谢上游途径,它们之间的代谢存在相互影响。拟南芥miR828介导ta-siRNA调控AtMYB75/PAP1与AtMB90/PAP2的表达,影响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这两个MYB转录因子基因导入丹参后,丹酚酸类物质的合成受到影响。因此,研究丹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酶基因及miR828参与的调控机制,对深入理解丹参中黄酮等次生代谢物合成调控网络,提高丹参抗病、抗逆能力和有效物质含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丹参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酶基因及其调控机制研究鲜有报道。为此,本研究系统鉴定了丹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的酶基因,转基因分析了丹参miR828的功能,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鉴定、克隆和分析丹参黄酮生物合成相关酶的编码基因通过全基因组范围内的预测和分子克隆,鉴定到26个黄酮生物合成相关的酶基因,其中20个基因是第一次被发现。它们分别属于9个基因家族:CHS、CHI、FNS、F3H、F3’H、F3’5’H、FLS、DFR和 ANS。通过序列特征、进化关系、表达等的分析,发现14个基因最可能参与黄酮生物合成。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理解丹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提供了有用的信息。2.鉴定并分析 149条UDP-glycosyltransferase(UGT)基因通过全基因组范围内的预测,在丹参中鉴定到149个ORF完整的UGT基因。分析这149个SmUGT编码蛋白的理化特征、系统进化关系,将其分为16个Group(A-P)。基于丹参转录组数据分析SmUGT在丹参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依据GO注释以及基因共表达分析的结果,推测其中的15个SmUGT参与黄酮类化合物的糖苷化修饰。3.丹参miR828靶基因的鉴定、克隆与分析通过psRNATarget预测和降解组分析发现miR828的靶基因包括SmTAS4、SmMYB36、SmMYB97、SmMYB111和和SmMYB113 等。RLM-5’ RACE 实验表明miR828可在结合位点的10-11位之间切割SmTAS4和SmMYB36。SmTAS4经Sm-miR828切割后生成相位siRNA(phased siRNA),其中位于负链上的第四个相位siRNA——SmTAS4-siR81(-)的丰度最高。这个siRN A可靶向切割SmMYB112和SmMYB114。此外,对本研究中新发现的MYB类基因进行了克隆、进化关系分析、蛋白序列分析以及功能预测,发现它们均属于黄酮生物合成相关的R2R3-MYB。4.丹参miR828的转基因分析为进一步研究丹参miR828的功能,构建了 miR828过表达载体,叶盘法转化丹参,通过潮霉素筛选获得miR828过表达的转基因丹参植株,对转基因丹参进行代谢组和转录组分析,发现miR828影响多种黄酮、酚酸和丹参酮类物质的合成。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对丹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基因进行系统鉴定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丹参miR828在黄酮、酚酸和丹参酮等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中的调控作用,发现 miR828 在丹参根中通过miR828-SmMYB36/SmMYB111/SmMYB113 cascade,在丹参叶片中通过miR828-TAS4-ta-siRNA-SmMYB112 cascade 或者 miR828-SmMYB111 cascade 影响黄酮、酚酸以及丹参酮类物质的合成。本研究为深入了解丹参次生代谢物的合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提供了有用信息。

刘梓晗[9](2017)在《藏药榜嘎化学成分分离及其薄层色谱定性鉴别研究》文中认为榜嘎系毛茛科Ranunculaceae乌头属植物甘青乌头(Aconitumtanguticum(Maxim.)Stapf )或船盔乌头(Aconitum naviculare(Bruhl.)Stapf)的干燥全草,为藏医常用的乌头类药材,始载于藏医的医药古籍《月王药诊》中。其味苦、性凉、有小毒,具清热解毒功效,多入丸散用于治疗传染病发热,肝、胆热病,肺热,肠热,流行性感冒,食物中毒等;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西北部、青海、四川等地。榜嘎中主要含有二萜生物碱类、黄酮类、酚酸类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心律失常等药理活性。本文对榜嘎药材的一个基原(甘青乌头Aconitum tanguticum(Maxim.) Stapf)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分别采用不同的提取、分离方法对药材进行处理,将甘青乌头药材分为酸性和碱性两个分离部位。反复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制备HPLC、半制备HPLC以及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手段分别对甘青乌头酸性、碱性部位进行系统分离,从中共分离得到30个化合物。利用物质理化性质、现代光谱学手段(UV、MS、1H-NMR、13C-NMR、HMBC、HSQC、1H-1HCOSY、NOESY 等)共鉴定了 22个化合物。其中,从甘青乌头酸性部位分离鉴定了 7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5-methoxy-N-Salicylanthranilic acid methyl ester*、5-hydroxy-3’,4’,5’,7-tetramethoxy flavone、麦角甾醇过氧化物、苯甲酸、邻羟基苯甲醇、阿魏酸;其中,1个为新化合物,4个为首次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从甘青乌头碱性部位分离鉴定了 15个化合物,分别为:红景天苷、guanfu-base H、二氢阿替新、syringin、苯甲醇-O-β-D-葡萄糖苷、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对羟基苯乙醇、羟基酪醇、heterophyllidine、robinin、6-乙酰异叶乌头碱、异叶乌头碱、2β, 9β, 11α, 13α-tetrahydroxy-2-O-2-methylbutyryl-13-O-acetyl he tisane*、2β ,9β,11α, 13α-tetrahydroxy-2-O-2-methylbutyryl-hetisane*;其中,2 个为新化合物,3个为首次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榜嘎作为藏医常用药,疗效确切。但是由于药材来源丰富、生长环境差异性大、使用混乱,导致药材质量参差不齐,而且目前有关榜嘎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都比较低下。因此本文还对榜嘎药材中的二萜生物碱和黄酮两大类成分进行了薄层色谱定性鉴别研究,以为榜嘎药材和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以自制的生物碱和黄酮对照品为检测指标,建立了榜嘎药材中生物碱类成分和黄酮类成分的薄层色谱鉴别标准。(1)榜嘎中生物碱类成分的薄层色谱鉴别研究取本品粉末5 g,加0.1 mol/L盐酸溶液100 mL,浸泡24小时,过滤,滤液先用氨水调碱至pH 10左右,再加氯仿萃取6次,每次100 mL,合并氯仿液,回收溶剂至干,加无水乙醇-氯仿(1:1)混合溶液1 mL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再取 2β,9β,11α,13α-tetrahydroxy-2-O-2-methylbutyryl-13-O-acetyl hetisane 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1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1~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3:12:1.95)为展开剂,展开前先用氨蒸气同时饱和展开剂和薄层板20分钟,展开,取出,晾干,喷以改良碘化铋钾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2)榜嘎中黄酮类成分的薄层色谱鉴别研究取本品粉末1g,加40%乙醇25 mL,加热回流30 min,放冷,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再取山柰酚-3-0-[α-L-鼠李糖基-(1→6)-β-D-半乳糖基]-7-O-α-L-鼠李糖苷对照品和槲皮素-3-0-[α-L-鼠李糖基-(1 →6)-β-D-半乳糖基]-7-O-α-L-鼠李糖苷对照品适量,加40%乙醇制成每1 mL各含1 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0.5~1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8cm×8cm)上,以甲醇-水-甲酸(8:7:2)为展开剂,展开前先用展开剂饱和薄层板10 min,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热风吹干,置紫外光灯(365nm)检视。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主斑点。同时,本文还对二萜生物碱的提取、分离纯化、分析及其中的海替生型和纳哌啉型C20型二萜生物碱的波谱数据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以为今后二萜生物碱类成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提供参考。

张文环[10](2017)在《蒙古绣线菊及其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活性测定》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社会仍有许多疑难杂症尚未解谜,开发安全、高效的药物减轻病患痛苦或者给予彻底的治疗是当今社会十分有意义的课题。众所周知天然产物是当今社会寻求创新药物的重要来源,它因具备特有的生理活性而被人们称为未来药物的源泉,因此世界各国寻找高效药物先导化合物大都是从天然产物中分离、提取,探索有效的生物活性成分,后加以有机修饰或者生物修饰,从而研发出具有特别功效的新药。我国的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古就有前人对上千种植物进行探索、研究,这些宝贵的植物资源作为预防、治疗疾病的主要武器,肩负着保障人民健康和促进民族繁衍的重大责任。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始于上一世纪30年代发现的点青霉产生的青霉素,如今发现抗生素、生物碱、色素、毒素等不同类型的化合物都是普遍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复杂多样,在生物活性方面亦是多种多样。抗生素对其他种类微生物或细胞产生抑制或致死作用,生长刺激素是能刺激植物生长的一类生理活性物质,毒素是一类能够杀死人和动植物细胞的化合物,生物碱对治疗某些疾病十分有效。因此,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提取活性化合物,也是获取创新药物的重要途径。本文的蒙古绣线菊植物采自青海省合作县,使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枝、叶和花部分的挥发油,通过GC-MS及NIST 1.7谱图库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蒙古绣线菊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其中主要成分为棕榈酸乙酯,占挥发油总含量的38.631%、其次为反亚油酸乙酯占23.576%、亚麻酸乙酯占14.634%、肉豆蔻酸乙酯占6.47%,印证了蒙古绣线菊可作为食用及茶饮。本文还对蒙古绣线菊地上部分的甲醇提取部分通过薄层硅胶板(TLC)、硅胶柱层析(CC)、反相C-18硅胶柱层析及凝胶柱层析等多种分离纯化手段进行化学成分系统的分离、提取,共分离出12个化合物,通过核磁1H、13CNMR及DEPT扫描分析,鉴定为甾体类、苯丙素类、三萜、甾醇、倍半萜及其他等,即白桦脂醇(1)、白桦脂酸(2)、3,20-二羟基-羽扇豆醇(3)、1β-hydroxy-6,9-dien-8-oxoeremophil-11-nor-11-ketone(4)、熊果酸(5)、熊果醇(6)、东莨菪内酯(7)、3-(4-甲氧基苯)-丙醛(8)、对苯甲酸丁酯(9)、3-甲氧基-4羟基-桂皮醛(10)、β-谷甾醇(11)、豆甾醇(12)。此外对蒙古绣线菊植物茎部的内生真菌1309-15进行发酵,乙酸乙酯萃取,得浸膏。通过使用多种分离纯化手段,结合现代波谱技术,共鉴定得到4个化合物,1β-hydroxy-6,9-dien-8-oxoeremophil-11-nor-11-ketone(4′)、脲嘧啶(13)、羽扇豆醇(14)和豆甾醇(12′)。其中倍半萜和豆甾醇在蒙古绣线菊植物里也同样分离出来。对上述挥发油及部分化合物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采用琼脂扩散滤纸片法进行抗菌活性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蒙古绣线菊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一般,不如阳性对照BHT,对所选菌株也没有明显的抗菌活性;某些化合物具有不错的生物活性,抗氧化性和抗菌活性良好。综上所述,本文对蒙古绣线菊挥发油及其地上部分和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对蒙古绣线菊植物可食用、可药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药用药理的深入研究以及深层次的开发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为药物先导化合物及新药的筛选提供了相应的科学依据。

二、绣线菊二萜生物碱电喷雾质谱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绣线菊二萜生物碱电喷雾质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UPLC-Q-TOF-MS/MS技术的甘青乌头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制备
        2.1.1 甘青乌头醇提物的制备[11]
        2.1.2 甘青乌头不同极性部位的制备
    2.2 各部位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抑制能力研究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检测条件
    2.5 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分析
        2.5.1 C20海替生型,C20海替定型及C20阿替生型二萜生物碱
        2.5.2 双二萜型二萜生物碱
        2.5.3 C19型二萜生物碱
        2.5.4 甘青乌头中首次发现的化合物
3 讨论

(2)槟榔种子生物碱类杀虫活性成分鉴定及其配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1.1 杀虫生物碱的研究概况
        1.2 生物碱的类别与杀虫活性
        1.2.1 吡咯啶类生物碱
        1.2.2 吡啶类生物碱
        1.2.3 哌啶类生物碱
        1.2.4 托品烷类生物碱
        1.2.5 喹啉类生物碱
        1.2.6 吲哚类生物碱
        1.2.7 异喹啉类生物碱
        1.3 生物碱对昆虫的作用方式
        1.3.1 胃毒作用
        1.3.2 触杀作用
        1.3.3 忌避作用
        1.3.4 拒食作用
        1.3.5 抑制生长发育
        1.3.6 其它作用
        1.4 槟榔的研究概况
        1.4.1 槟榔的化学成分
        1.4.2 槟榔提取物的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1.4.2.1 抗菌作用
        1.4.2.2 抗寄生物作用
        1.4.2.3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4.2.4 其他方面的作用
        1.5 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槟榔种子提取物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及其组分分析
    1 材料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小菜蛾的饲养
        1.2.2 槟榔种子不同溶剂提取物的制备
        1.2.3 槟榔种子不同提取物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
        1.2.3.1 触杀活性的测定
        1.2.3.2 胃毒活性的测定
        1.2.4 槟榔种子提取物生物碱组分及含量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槟榔种子提取物对小菜蛾的触杀活性
        2.2 槟榔种子提取物对小菜蛾的胃毒活性
        2.3 槟榔种子提取物生物碱的组分及含量
    3 讨论
第三章 槟榔种子生物碱类化合物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
    1 材料方法
        1.1 试验药剂
        1.2 实验方法
        1.2.1 槟榔种子生物碱类化合物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
        1.2.2 槟榔种子生物碱类化合物不同种类的联合作用
    2 结果分析
        2.1 槟榔种子生物碱类化合物对小菜蛾的胃毒活性
        2.2 槟榔种子生物碱类主要组分的联合作用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2%槟榔生物碱类化合物水剂配方及其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试验方法
        1.3.1 2%槟榔生物碱类化合物3种水剂配方的制备
        1.3.2 2%槟榔生物碱类化合物水剂的理化性能测定
        1.3.2.1 冷储稳定性
        1.3.2.2 热储稳定性测定
        1.3.2.3 稀释稳定性测定
        1.3.3 2%槟榔生物碱类化合物水剂的助剂功效性测定
        1.3.3.1 表面张力测定
        1.3.3.2 接触角测定
        1.3.4 2%槟榔生物碱类化合物水剂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2%槟榔碱+去甲槟榔碱水剂配方筛选
        2.2 2%槟榔碱+槟榔次碱水剂配方筛选
        2.3 2%槟榔碱+去甲槟榔次碱水剂配方筛选
        2.4 三种水剂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高乌甲素和人参二醇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N-20位高乌甲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1.1 引言
        1.1.1 炎症概述
        1.1.2 研发新型抗炎药的意义
        1.1.3 高乌甲素的研究概述
        1.1.3.1 高乌甲素的生物活性概述
        1.1.3.2 高乌甲素的结构修饰概述
    1.2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思路
    1.3 实验部分
        1.3.1 化学部分
        1.3.1.1 实验仪器
        1.3.1.2 中间体的合成
        1.3.1.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1.3.2 药理实验
        1.3.2.1 实验动物及器材
        1.3.2.2 RAW264.7巨噬细胞存活率测定
        1.3.2.3 NO含量测定
        1.3.2.4 PEG2和TNF-α的含量测定
        1.3.2.5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1.3.2.6 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
        1.3.2.7 BALF分析
        1.3.2.8 髓过氧化物酶的检测
        1.3.2.9 肺组织的干湿比
        1.3.2.10 肺组织病理学评估
        1.3.2.11 肺免疫组化
        1.3.2.12 初步药代动力学研究
        1.3.2.13 统计分析
    1.4 结果与讨论
        1.4.1 化学部分
        1.4.2 药理部分
        1.4.2.1 细胞存活率测定
        1.4.2.2 目标化合物抑制LPS诱导的NO产生
        1.4.2.3 化合物A4抑制LPS诱导TNF-α和PGE2的产生
        1.4.2.4 化合物A4抑制LPS诱导COX-2和iNOS的表达
        1.4.2.5 化合物A4抑制LPS诱导NF-κB通路的激活
        1.4.2.6 化合物A4抑制LPS诱导MAPK通路的激活
        1.4.2.7 化合物A4对LPS诱导ALI的治疗作用
        1.4.2.8 化合物A4的初步药代动力学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20(R)-人参二醇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研究
    2.1 引言
        2.1.1 阿尔茨海默病概述
        2.1.2 研发新型抗AD药的意义
        2.1.3 20(R)-人参二醇的研究概述
        2.1.3.1 20(R)-人参二醇的生物活性概述
        2.1.3.2 20(R)-人参二醇的结构修饰概述
    2.2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思路
    2.3 实验部分
        2.3.1 化学部分
        2.3.1.1 仪器和试剂
        2.3.1.2 中间体的合成
        2.3.1.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3.2 药理实验
        2.3.2.1 试剂及器材
        2.3.2.2 PC12细胞存活率测定
        2.3.2.3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2.3.2.4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化学部分
        2.4.2 药理部分
        2.4.2.1 目标化合物的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2.4.2.2 N1的细胞毒性及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2.4.2.3 N1抑制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
        2.4.2.4 N1抑制IL-1β的产生
        2.4.2.5 N1抑制MAPK通路的激活
    2.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B 部分化合物~1H和~(13)C NMR图谱
附录C 部分化合物的HR-MS图谱

(4)乌头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乌头属植物杀虫抑菌活性研究现状
        1.1.1 乌头属植物杀虫活性研究进展
        1.1.2 乌头属植物抑菌活性研究进展
    1.2 乌头属植物内生菌的研究现状
    1.3 乌头碱的药用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3.1 乌头碱的药理作用
        1.3.2 乌头碱的毒理作用
    1.4 乌头碱获取方法研究进展
        1.4.1 植物提取法
        1.4.2 化学合成法
        1.4.3 微生物发酵法
    1.5 论文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乌头内生菌的分离与纯化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乌头种子内生菌的分离与纯化
        2.2.2 乌头根部内生菌的分离与纯化
        2.2.3 乌头茎叶内生菌的分离与纯化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乌头内生真菌的分离与纯化
        2.3.2 乌头内生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生菌中乌头碱的含量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乌头内生菌次生代谢产物 HPLC 分析
        3.2.2 乌头内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 HPLC-MS 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乌头内生菌次生代谢产物HPLC分析
        3.3.2 乌头内生菌次生代谢产物HPLC-MS/MS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乌头碱乌头内生真菌的鉴定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产乌头碱内生真菌的形态学观察
        4.2.2 产乌头碱内生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产乌头碱内生真菌的形态学观察
        4.3.2 产乌头碱内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乌头内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乌头内生真菌对植物病原真菌抑菌活性的测定
        5.2.2 乌头内生细菌对植物病原真菌抑菌活性的测定
        5.2.3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乌头内生真菌对植物病原真菌抑菌活性的测定
        5.3.2 乌头内生细菌对植物病原真菌抑菌活性的测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乌头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分析
        6.1.2 乌头内生菌抑菌活性研究
    6.2 讨论
        6.2.1 乌头内生菌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6.2.2 植物内生菌可作为天然产物广阔的微生物来源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5)欧李果实类黄酮组分特征及CHS和LDOX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欧李种质资源
        1.1.1 欧李概述
        1.1.2 欧李种质资源的分布与分类
        1.1.3 欧李营养成分研究
    1.2 类黄酮物质的研究进展
        1.2.1 类黄酮的基本结构
        1.2.2 类黄酮的分类
        1.2.3 类黄酮的功能
    1.3 类黄酮代谢研究
        1.3.1 类黄酮生物合成的影响因素
        1.3.2 类黄酮代谢途径关键结构基因研究进展
    1.4 转录组研究进展
    1.5 代谢组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欧李果实类黄酮及品质性状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和分析
        2.2.1 欧李果实性状变异分析
        2.2.2 不同种质欧李果实类黄酮含量分析
        2.2.3 不同种质欧李果实类黄酮含量的聚类分析
        2.2.4 不同果皮颜色欧李种质中类黄酮类型分析
        2.2.5 不同种质欧李果实黄酮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2.2.6 不同种质欧李果实色泽参数,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2.2.7 不同种质欧李果实类黄酮含量及基础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欧李果实类黄酮含量和组分的动态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欧李果实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
        3.2.2 欧李果实抗氧化能力的动态变化
        3.2.3 欧李果实类黄酮主要组分的动态变化
        3.2.4 不同欧李品种(系)果实发育期类黄酮物质与抗氧化能力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技术对不同品种欧李类黄酮代谢物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样品质量检测
        4.2.2 欧李果实类黄酮代谢物定性分析
        4.2.3 欧李果实类黄酮代谢物定量分析
        4.2.4 欧李果实类黄酮差异代谢物分析
        4.2.5 欧李果实差异代谢物KEGG注释及富集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挖掘欧李果实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5.2.2 欧李果实转录组数据与桃基因组序列比对
        5.2.3 新基因挖掘及功能注释
        5.2.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2.5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5.2.6 类黄酮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及通路富集分析
        5.2.7 类黄酮代谢途径部分差异基因验证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欧李果实类黄酮合成途径关键基因克隆、表达分析及功能验证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欧李果实总RNA的提取
        6.2.2 欧李LDOX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6.2.3 欧李CHS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6.2.4 欧李CHS和 LDOX基因的表达分析
        6.2.5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6.2.6 阳性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6.2.7 ChCHS和 ChLDOX对色泽的影响
        6.2.8 ChCHS和 ChLDOX对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6.3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6)过表达SmPsbD对丹参光合作用和酚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影响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丹参及其在心血管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1.1.1 丹参简介
        1.1.2 丹参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1.2 丹参酚酸类成分的生源合成及调控研究进展
        1.2.1 酚酸类成分生源途径研究进展
        1.2.2 丹参酚酸类成分合成及调控研究进展
    1.3 类黄酮的生源合成及调控研究进展
        1.3.1 类黄酮的生源途径研究进展
        1.3.2 类黄酮成分合成及调控研究进展
    1.4 植物PsbD基因研究进展
        1.4.1 PsbD基因的表达调控
        1.4.2 PsbD基因与其他光合蛋白之间的关系
        1.4.3 PsbD基因启动子研究进展
        1.4.4 PsbD基因参与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应答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丹参SmPsbD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过表达转基因植株获得
    2.1 引言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
        2.2.1 丹参材料及无菌苗的获得与培养
        2.2.2 菌株与载体
        2.2.3 试剂及试剂盒
        2.2.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5 引物设计、合成及测序
    2.3 研究方法
        2.3.1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2 基因表达分析
        2.3.3 丹参SmPsbD基因c DNA全长序列的克隆
        2.3.4 丹参SmPsbD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2.3.5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及抗性丹参幼苗的获得
        2.3.6 转基因植株的PCR鉴定及阳性植株筛选
        2.3.7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丹参SmPsbD的 c DNA序列分析
        2.4.2 丹参SmPsbD系统进化分析
        2.4.3 丹参SmPsbD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2.4.4 丹参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2.4.5 丹参SmPsbD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2.4.6 丹参SmPsbD过表达载体重组质粒的获得
        2.4.7 转基因植株的PCR鉴定
        2.4.8 转基因植株的转化效率
        2.4.9 丹参SmPsbD过表达转基因植株中目的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基于转录组分析过表达SmPsbD对丹参转录水平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试剂与仪器
        3.2.1 材料
        3.2.2 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转录组表达谱分析
        3.3.2 生物信息学分析
        3.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转录组测序数据及质量控制
        3.4.2 转录组测序数据过滤前后统计分析
        3.4.3 RNA-seq数据与丹参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率分析
        3.4.4 总体样本重复性分析
        3.4.5 差异表达分析及筛选
        3.4.6 差异表达基因的聚类分析热图
        3.4.7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3.4.8 差异表达基因KEGG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3.4.9 基于Map Man软件分析代谢通路
        3.4.10 差异表达基因的RT-qPCR验证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分析过表达SmPsbD对丹参代谢水平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试剂与仪器
        4.2.1 材料
        4.2.2 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预处理及提取
        4.3.2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联用色谱采集条件
        4.3.3 代谢物的定性与定量原理
        4.3.4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总体样本主成分分析
        4.4.2 总体样本聚类分析
        4.4.3 重复相关性评估
        4.4.4 差异代谢物筛选
        4.4.5 差异代谢物KEGG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过表达SmPsbD对丹参光合作用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试剂与仪器
        5.2.1 材料
        5.2.2 试剂
        5.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5.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5.3.3 叶绿素含量测定
        5.3.4 光合作用测定
        5.3.5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5.3.6 光合作用产物含量测定
        5.3.7 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
        5.3.8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过表达SmPsbD对丹参植株生长的影响
        5.4.2 过表达SmPsbD对丹参植株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5.4.3 过表达SmPsbD对丹参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4.4 过表达SmPsbD对丹参光合作用的影响
        5.4.5 过表达SmPsbD对丹参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5.4.6 过表达SmPsbD对丹参叶绿体数目的影响
        5.4.7 过表达SmPsbD对丹参光反应过程的调控
        5.4.8 过表达SmPsbD转基因植株转录组与代谢组联合分析
        5.4.9 过表达SmPsbD对丹参光合作用产物合成量的影响
        5.4.10 过表达SmPsbD对丹参光合作用产物相关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过表达SmPsbD对丹参酚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试剂与仪器
        6.2.1 材料
        6.2.2 试剂
        6.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丹酚酸B及迷迭香酸含量测定
        6.3.2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6.3.3 总酚的含量测定
        6.3.4 数据处理
    6.4 结果与分析
        6.4.1 过表达SmPsbD对丹参丹酚酸B合成积累的影响
        6.4.2 过表达SmPsbD对迷迭香酸成分积累的影响
        6.4.3 过表达SmPsbD对总酚与总黄酮成分积累的影响
        6.4.4 过表达SmPsbD对酚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影响分析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常用仪器型号和培养基配方
附录B 实验附表和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7)短距乌头中具有阻转异构现象二萜生物碱的分离、半合成及结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二萜生物碱的表征
    1.3 阻转异构
        1.3.1 药物化学中的阻转异构
        1.3.2 生物碱中的阻转异构
    1.4 小结
    1.5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目的
    1.6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7 课题来源
第2章 短距乌头中二萜生物碱成分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及方法
        2.2.1 植物来源
        2.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3 总生物碱的提取
        2.2.4 单体生物碱的分离
        2.2.5 生物活性研究
    2.3 研究结果
        2.3.1 短距乌头中分离鉴定的新化合物
        2.3.2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3.3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
    2.4 小结
第3章 二萜生物碱Brevicatines A和B的半合成
    3.1 引言
    3.2 材料及方法
        3.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3.2.2 二萜生物碱母核来源
        3.2.3 合成路线
        3.2.4 反应条件的优化
    3.3 实验部分
        3.3.1 2-甲基-4H-苯并[d][1,3]恶嗪-4-酮的制备
        3.3.2 2-(2-甲基-4-氧代喹唑啉-3-基)苯甲酸的制备
        3.3.3 Brevicatine A的合成
        3.3.4 Brevicatine B的合成
    3.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丹参黄酮生物合成酶基因及miR828调控作用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现状
        1.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1.2.1 总的苯丙烷代谢途径(GPP)
        1.2.2 黄酮特异分支途径
        1.2.3 黄酮的糖苷化修饰以及UGT
        1.3 MYB转录因子对黄酮类生物合成的调控
    2 植物miRNA的研究现状
        2.1 植物miRNA的产生机制和作用方式
        2.2 植物miRNA对MYB转录因子的调控
        2.2.1 多种miRNA靶向调控MYB
        2.2.2 miR828对MYB的调控及其生物学功能
        2.2.2.1 miR828-MYB cascade调控方式
        2.2.2.2 miR828-ta-siRNA-MYB cascade的调控功能
    3 植物中的ta-siRNA
    4 丹参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现状
        4.1 丹参研究概述
        4.2 丹参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4.3 丹参酚酸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
        4.4 MYB转录因子对丹参次生代谢物合成的调控
    5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丹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酶基因的鉴定和分析
    1 所用试剂与仪器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基于丹参全基因组鉴定黄酮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
        2.2 基因特异性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3 植物RNA的提取与检测
        2.3.1 植物材料
        2.3.2 植物总RNA提取
        2.3.3 植物总RNA中植物基因组DNA的去除、纯化
        2.3.4 RNA的检测
        2.4 cDNA的合成
        2.5 丹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基因的克隆
        2.5.1 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基因全长CDS的克隆
        2.5.2 DNA条带琼脂糖凝胶回收
        2.5.3 目的基因片段与T载体连接
        2.5.4 转化大肠杆菌
        2.5.5 PCR鉴定阳性克隆和测序
        2.6 实时定量PCR
        2.6.1 实时定量PCR用cDNA模板的合成
        2.6.2 实时定量PCR用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丹参中黄酮生物合成相关酶基因的预测和分子克隆
        3.2 丹参SmCHS基因的鉴定和分析
        3.3 丹参SmCHI基因的鉴定和分析
        3.4 丹参SmFNSII SmF3'5'H和SmF3'H的鉴定和分析
        3.5 丹参SmF3H、SmFLS和SmANS的鉴定和分析
        3.6 丹参SmDFR的鉴定和分析
        3.7 黄酮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对外源MeJA处理的响应
    4 讨论和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丹参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分析UGT
    1 材料和方法
        1.1 丹参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SmUGT
        1.2 SmUGTs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3 应用转录组数据分析SmUGT的表达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丹参中SmUGT基因的鉴定
        2.2 进化分析与比较
        2.3 GO功能注释
        2.4 丹参转录组数据分析
        2.4.1 SmUGT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2.4.2 SmUGT与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结构酶基因的共表达
    3 讨论和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丹参miR828靶基因的系统分析
    1 所用试剂与仪器
        1.1 主要试剂与酶
        1.2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预测
        2.2 MYB类靶基因的克隆
        2.2.1 植物RNA的提取与检测
        2.2.1.1 植物材料
        2.2.1.2 植物总RNA提取
        2.2.1.3 植物总RNA中植物基因组DNA的去除以及纯化
        2.2.1.4 RNA的定量与完整性检测
        2.2.2 cDNA第一链的合成
        2.2.3 PCR克隆MYB类靶基因
        2.3 克隆得到MYB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靶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
        2.5 候选靶基因的RLM-5'RACE实验验证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miR828和TAS4-siR81(-)的靶基因
        3.1.1 miR828靶基因的鉴定
        3.1.2 miR828切割SmTAS4与SmMYB111介导产生phased-siRNA
        3.1.3 MYB类靶基因的序列特征
        3.1.4 MYB进化关系分析
        3.1.5 MYB序列比对分析
        3.1.6 MYB类靶基因与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基因的共表达分析
        3.2 miR828和Sm-TAS4-siR81(-)靶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3.3 靶基因的RLM-5'RACE验证
    4. 讨论和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丹参miR828的转基因植株分析
    1 实验试剂与仪器
        1.1 实验试剂及药品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丹参miR828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2.1.1 目的基因质粒和载体质粒双酶切
        2.1.2 酶切产物跑电泳、切胶回收
        2.1.3 连接反应
        2.1.4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2.1.5 连接产物的验证
        2.2 丹参miR828过表达载体转入农杆菌GV3101
        2.3 MIR828对丹参的遗传转化
        2.4 转基因丹参植株的鉴定
        2.4.1 转基因丹参植株的PCR鉴定
        2.4.1.1 转基因丹参植株的DNA提取
        2.4.1.2 转基因丹参植株的PCR鉴定
        2.4.2 转基因丹参植株的表达鉴定
        2.4.2.1 提取转基因丹参含有miRNA的total RNA
        2.4.2.2 转基因丹参植株miR828成熟体的表达分析
        2.5 转基因丹参植株的化学分析
        2.5.1 植物材料
        2.5.2 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2.5.3 总酚含量的测定
        2.5.3.1 制作没食子酸标准曲线
        2.5.3.2 丹参总酚含量的测定
        2.5.4 丹参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5.4.1 制作表儿茶素标准曲线
        2.5.4.2 丹参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5.5 丹参代谢组的检测和分析
        2.5.5.1 样品提取流程
        2.5.5.2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
        2.5.5.3 代谢物的定性与定量
        2.6 转基因丹参植株的RNA-seq测序和分析
        2.6.1 植物材料的准备
        2.6.2 RNA-seq测序
        2.6.3 转录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7 转基因植株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丹参pGPTV-hpt-MIR828载体的获得
        3.2 pGPTV-hpt-MIR828转化农杆菌
        3.3 丹参遗传转化,获得转基因植株
        3.4 转基因丹参植株的化学分析
        3.4.1 转基因丹参中花青素含量
        3.4.2 转基因丹参中总酚含量
        3.4.3 丹参中总黄酮含量
        3.4.4 丹参代谢组分析
        3.5 转基因与野生型丹参根和叶片的转录组分析
        3.5.1 mRNA差异表达分析
        3.5.2 丹参次生代谢相关基因的转录组分析
        3.5.3 丹参miR828前体以及其靶基因在转录组中的分析
        3.6 转基因与野生型丹参根和叶片的RT-PCR分析
    4 讨论和小结
        4.1 miR828在丹参根次生代谢物合成中的生物学功能
        4.2 miR828在丹参叶次生代谢物合成中的生物学功能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9)藏药榜嘎化学成分分离及其薄层色谱定性鉴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综述
    1.1 二萜生物碱的提取方法
    1.2 二萜生物碱的分离纯化方法
    1.3 二萜生物碱分析方法
    1.4 C20型二萜生物碱的波谱规律
        1.4.1 海替生型
        1.4.2 纳哌啉型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甘青乌头的化学成分研究
    1.1 研究概况
    1.2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1.2.1 化合物L-2结构解析
        1.2.2 化合物22结构解析
        1.2.3 化合物21结构解析
    1.3 实验部分
        1.3.1 仪器
        1.3.2 材料
        1.3.3 原植物来源与鉴定
        1.3.4 药材的提取与分离
        1.3.4.1 甘青乌头的提取与粗分
        1.3.4.2 甘青乌头的分离与纯化
        1.3.4.2.1 25kg甘青乌头药材提取的酸性部位的分离与纯化
        1.3.4.2.2 10kg甘青乌头药材提取的酸性部位的分离与纯化
        1.3.4.2.3 6kg甘青乌头药材提取水溶性生物碱的分离与纯化
        1.3.4.2.4 2号甘青乌头药材大孔吸附树脂不同浓度乙醇洗脱部位的分离与纯化
    1.4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第二章 藏药榜嘎的薄层色谱定性鉴别研究
    2.1 榜嘎药材中生物碱类成分的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1.3 薄层色谱展开
        2.1.4 结果和讨论
    2.2 榜嘎药材中黄酮类成分的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3 薄层色谱展开
        2.2.4 结果和讨论
    2.3 讨论
第三章 总结与讨论
    3.1 总结
    3.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介

(10)蒙古绣线菊及其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活性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蒙古绣线菊简介及研究进展
        1.1.1 蒙古绣线菊简介
        1.1.2 蒙古绣线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3 蒙古绣线菊生物活性进展
    1.2 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简介及研究进展
        1.2.1 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简介
        1.2.2 次级代谢产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3 次级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2 蒙古绣线菊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2.1 立项背景、依据及研究内容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材料
        2.2.2 植物来源及鉴定
        2.2.3 挥发油提取
        2.2.4 结果与讨论
3 蒙古绣线菊化学成分的分离提取
    3.1 立项背景、依据及研究内容
    3.2 结果与讨论
    3.3 实验部分
        3.3.1 主要仪器与试剂、材料
        3.3.2 蒙古绣线菊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4 蒙古绣线菊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化学成分
    4.1 立项背景、依据及研究内容
    4.2 结果与讨论
    4.3 实验部分
        4.3.1 主要仪器与试剂、材料
        4.3.2 真菌来源及鉴定
        4.3.3 真菌1309-15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初筛
        4.3.4 真菌发酵及萃取
        4.3.5 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5 生物活性的测定
    5.1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5.1.1 实验结果与讨论
        5.1.2 主要仪器与试剂、材料
        5.1.3 DPPH法测定抗氧化活性
    5.2 抗菌活性
        5.2.1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2 药物与试剂
        5.2.3 琼脂扩散法测定化合物的抗菌活性
6 结论
    6.1 各化合物物理常数及部分波谱数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化合物的波谱图
符号说明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绣线菊二萜生物碱电喷雾质谱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UPLC-Q-TOF-MS/MS技术的甘青乌头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成分分析[J]. 王月,刘晓谦,梁曜华,冯伟红,李春,王智民.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20)
  • [2]槟榔种子生物碱类杀虫活性成分鉴定及其配方研究[D]. 郑敏圆. 扬州大学, 2020(01)
  • [3]高乌甲素和人参二醇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庞磊. 延边大学, 2020(05)
  • [4]乌头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D]. 贺鹏飞.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5]欧李果实类黄酮组分特征及CHS和LDOX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D]. 付鸿博. 山西农业大学, 2020
  • [6]过表达SmPsbD对丹参光合作用和酚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影响作用研究[D]. 王瑞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7]短距乌头中具有阻转异构现象二萜生物碱的分离、半合成及结构鉴定[D]. 王钟生. 西南交通大学, 2019
  • [8]丹参黄酮生物合成酶基因及miR828调控作用的分析[D]. 邓宇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9]藏药榜嘎化学成分分离及其薄层色谱定性鉴别研究[D]. 刘梓晗.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2)
  • [10]蒙古绣线菊及其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活性测定[D]. 张文环. 兰州交通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绣线菊二萜生物碱的电喷雾质谱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