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现代审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朱冠平[1](2021)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文中认为地方政府或有债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衍生物和附属品,是地方政府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有效解决,不仅事关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而且还关系到能否从根本上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因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内涵、特征、规模和影响机制不了解,导致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形成和扩张,这加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过高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会扩大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恶化政府的信用环境和影响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严重时更是会导致大规模的金融系统性风险、引发社会动荡和造成经济的长期低迷。为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风险,我国先后出台了多个政府债务管控政策文件。如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文件,要求严格限制地方政府举债程序,并对地方政府规模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举债不得突破限额标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和《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问责办法》文件的出台,更是标志着我国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防范,有效推进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治理。频繁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政策文件出台,传递了中央在“遏制债务风险、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心。因此,开展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只有准确理解了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我国才能从源头上根本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本文首先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梳理与分析,接着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内涵分类、规模测度、影响因素和管控对策四个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便明确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关键点和创新点。然后,立足于当前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数据可得性、重要性以及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对地方融资平台、地方国有企业、地方不良贷款和地方养老缺口导致的四类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进行测算。最后,基于扎根、代理和道德风险等理论,本文又分别从内部体制、政府动机和外部机制三个角度探讨了其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经过研究后,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由地方融资平台、地方国有企业、地方不良贷款和地方养老缺口四类形成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在2010年后呈现逐年升高的态势,在2019年更是达到了 19.95万亿元,是2019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9倍,约占全国GDP的20%,表明我国为了偿还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需要近两年的地方财政收入才能偿还地方政府所引发的或有债务,或需要近20%的国民收入才能抵消地方政府引发的或有债务。(2)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内部体制因素方面,本文以2006-2018年282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中央对地方的财政分权越高和给予的金融分权越高,则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越严重。进一步研究发现投资冲动在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中介作用,而政治激励则在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正向调节效应。(3)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政府动机因素方面,本文研究发现“为增长而竞争”的增长型政府会加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发展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增长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在地方领导性别上表现出明显差异性影响,但在地方领导年龄层面未检验出差异性影响,而发展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倒U型关系,不仅在地方领导任期表现出差异性影响,而且在地方领导学历层面也表现出差异性影响。(4)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外部机制因素方面,本文研究发现政府审计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具有抑制功能,而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信贷扩张和投资支出在政府审计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中介效应,而资源错配则在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着中介效应。从以上的研究结论可知,财政分权、金融分权、增长型政府和政府审计不足会加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而发展型政府和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又从财政金融、政府动机和外部机制三个角度分别提出防范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管控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现有文献,而且也能够为国家在“管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追求高质量发展”等经济政策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经验证据支撑。

裘玉婷[2](2021)在《注册制下IPO审计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 ——以华普天健对FD民营企业审计为例》文中提出

陈凯[3](2021)在《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适应这一新的功能和定位,因此当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而预算作为财政制度的核心内容,必然要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的角色。作为现代财政制度基础的现代预算制度,其目标是“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现代预算制度的基本要素是内容完整、编制科学、执行规范、监督有力、讲求绩效和公开透明,而现代预算制度最直接表现形式就是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规范性。预决算差异作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直接结果,对于充分把握预算管理水平,发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立足于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事实,深入分析预决算差异的整体特征和结构特征。在系统呈现预决算差异特征事实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对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究影响我国预决算差异的主要因素。首先,全方位、多角度明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特征和演变趋势。结合我国一般公共预算体系,分别从总量层面、结构层面、区域异质性层面等不同角度对预决算支出差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其次,根据预决算差异背后的逻辑,归纳总结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并结合我国预算功能取向,为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充分借鉴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并根据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各阶段的全周期运行特点,从“预算过程+预算结构”两个维度梳理出可能影响预决算差异的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主体互动因素,并借助实证分析框架进行实证检验。第三,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法,分别利用基于R2的夏普利值分解和MQ指数测度不同因素对预决算差异的贡献度,探寻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来源,充分认识我国预算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第四,总结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内部动态特征,结合从年初预算--调整预算--决算的预算周期,分析预决算差异在年度内普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倒V型模式的原因。最后,通过借鉴美、法、日等国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实践经验,更清晰认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推动我国的预决算差异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各级政府预决算差异具有普遍性,且存在结构性差别。整体特征分析发现:2013年以来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规模均大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支成为预决算差异的突出表现形式;2011年以后预决算差异度出现下降,但绝对规模不降反增,2017年支出预决算差异规模超过2011年达到新高;地方层面的预决算差异规模和差异度均高于中央;省级预决算差异、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三者呈倒“V”形,调整差异通常为正,执行差异通常为负,但是决算数通常仍会大于年初预算数。结构特征分析发现:支出科目越细化预决算差异越大,离散程度越高;中央预决算差异稳定度更高,且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农林水支出、交通运输支出和节能环保支出等科目预决算差异较大,而地方在一般公共服务、城乡社区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农林水支出等科目预决算差异较大;项目支出预决算差异总体大于基本支出预决算差异。区域特征分析发现,调整差异的区域特征明显,但执行差异的区域特征并不明显,其中东部地区调整差异更小,因此总体来看东部地区预决算差异小于中西部地区。(2)预决算差异具有普遍性、不可预知性、非对称性、成因多样性、适度性,要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具有的五大属性决定了预决算差异的复杂性,因此认识预决算差异不能一概而论,要从导致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成因出发,分类视之,即理性认识客观因素,主动化解不合理因素,鼓励支持节支因素。基于“预算过程+预算结构”二维逻辑框架,将预决算差异的成因归类为六类——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和主体互动因素。(3)通过预算管理主体间的博弈分析发现,财政部门、支出部门和监督部门之间的互动行为影响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执行的规范性,进而影响预决算差异。预算编制过程中,影响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博弈均衡的因素有:财政部门对部门预算的削减比例、财政部门审核预算的成本、支出部门虚报预算的成本、财政部门和支出部门的信息不对称从程度会影响预算编制过程的均衡结果。支出部门之间的博弈表明,由于预算规模既定,社会获得公共物品与服务的总量也是一定的,而这种竞争活动是需要相应成本的,其最终结果应该是某种“负和”的社会损失。预算监督过程中,通过分析是否财政结余的博弈过程发现,均衡结果与监督部门对未及时结余的惩罚力度F、实质结余资金规模B、结余后第二年度的削减规模、支出部门选择不结余的处理成本、监督部门选择监督的成本有关。(4)通过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对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的回归发现,经济不确定程度、转移支付占比、晋升压力、政策不确定性、潜在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速、财政支出结构、财政透明度会显着影响预决算差异。内部动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各因素的作用路径不同,对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的影响存在不同,部分因素在调整差异中显着而执行差异中不再显着——经济预测偏差、财政收入增速和财政透明度,部分因素在调整差异中不显着而预算执行差异中显着——经济不确定程度、财政分权、政策不确定性、潜在GDP增长率、人均GDP。(5)通过利用Shapely分解和MQ指数对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的贡献度分解,发现我国的预决算差异最主要的来源是制度因素和管理因素,并同时受到经济因素影响。其中制度因素主要作用于影响调整差异,管理因素在执行差异中的作用更为明显。(6)预决算差异的成因具有地区异质性,通过分析发现东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官员晋升压力、财政收入增速、财政分权;中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财政分权、人均GDP和转移支付占比;而西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财政收入增速、经济增速和转移支付占比。时间异质性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延续,影响因素结构存在一些规律性变动——转移支付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宏观经济预测差异的贡献度呈上升趋势。总体来说,我国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预决算差异。我们要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分类施策——“理性认识客观因素,主动化解不合理因素,鼓励支持节支因素”,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执行效率,更好履行政府受托责任。要认识到我国当前阶段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成因是制度性因素和管理因素,以及预算调整差异和预决算执行差异性质的不同,未来需不断优化制度并强化预算管理。具体政策建议为:一是不断完善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加强财政预算法治化建设。二是加强各项制度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体制,理顺政府间收支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三是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提高宏观预测能力,并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加快推进项目支出标准建设,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四是进一步规范预算执行管理,规范预算调整流程,建立预算调整控制机制。五是优化制度设计,协调预算主体良性互动,完善预算监督体系,营造公开透明预算环境。六是强化绩效意识,将预决算差异纳入预算绩效管理。

肖诗天[4](2021)在《新三板挂牌企业审计风险控制研究 ——以利安达审计银都传媒为例》文中提出新三板,也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于2013年1月16日开始运营,也就在同一年,新三板市场扩容至全国范围。此后,新三板市场快速壮大,到2018年12月,已累计有10691家企业在新三板市场挂牌。新三板市场的建立为我国初创型科技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技术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有利于推动我国科技的进步;同时,新三板市场的诞生与发展对我国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有重要的意义,促进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新三板市场有挂牌难度小,监管制度不健全,监管部门对挂牌企业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大等特点,新三板挂牌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合规的问题,财务舞弊事件频发,加上承接新三板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普遍缺乏新三板审计经验,导致新三板项目审计风险较高,审计失败率一直处于高水平,这不仅会使被审计单位的投资者及客户遭受损失,也会扰乱资本市场的秩序。我国对新三板挂牌企业审计风险的研究较少,研究成果不够丰富且缺乏代表性,难以为新三板挂牌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因此,研究新三板挂牌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对武汉银都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审计为例,研究如何有效识别与应对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审计风险,希望能为挂牌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提供参考意见。本文在总结审计风险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与审计风险相关的理论;其次,对新三板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剖析新三板审计项目常见的审计风险,并分析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应对新三板挂牌企业审计风险的措施。最后,分析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对武汉银都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审计的案例,通过识别银都传媒的重大错报风险和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的检查风险,发现银都传媒公司治理结构与组织架构不完善,人员构成不合理,持续经营能力较弱,且存在通过虚构交易大额虚增营业收入、跨期确认政府补助、隐瞒关联方关系及与关联方的交易、将研发支出全额资本化等问题,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存在审计程序实施不充分的问题,具体包括没有对被审计单位的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与确认的大额政府补助实施充分的审计程序、没有保持对询证函的控制、审计工作底稿存在大量漏记现象、分析性程序执行不力等问题。最终,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的年报及半年报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相关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即重大错报风险的成因包括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风险较高、监管机构对挂牌企业舞弊行为处罚力度低、收入舞弊难以被发现,以及入选新三板创新层带来的舞弊动机;检查风险的成因包括事务所审计资源投入不足、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监管机构对执行新三板审计项目的事务所处罚力度低等;接着,本文提出控制审计风险的对策,包括审计人员应当了解被审单位公司治理等主要情况、关注挂牌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关注挂牌企业有无违规确认收入的情况、关注挂牌企业的关联方关系及关联方交易,以及关注挂牌企业的研发费用;为应对检查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业务之前,要合理评估该业务的风险与执行该业务的能力;在审计过程中要合理制定审计计划,并合理运用分析程序,如果涉及函证环节,还要全程保持对询证函的控制,另外,事务所必要时可以咨询相关外部专家,还可以考虑建立专门负责新三板审计业务的部门。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了新三板挂牌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相关资料只能通过查阅公司披露的年报、权威网站发布的信息与权威媒体报道等方法获取,难以获取企业及事务所内部一手资料,对案例分析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相关研究还需进一步完善。

苏子涵[5](2021)在《农业类企业审计风险研究 ——以獐子岛事件为例》文中认为农业可以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这是所有生产活动的基础,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政府也对其进行鼎力支持,这使得我国农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在这样的有利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农业类企业开始寄希望于扩大生产规模进行产业扩张,希望能够通过上市融资,从而获得大量资金,更快地促进企业的发展。然而,由于农业行业竞争激烈,且极容易受到气候等自然条件、经济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导致其持续盈利能力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一因素已经成为农业类企业上市的一大阻碍。同时,为了鼓励、支持农业行业的发展,国家在财政税收方面对农业类企业给予了相当大的扶持力度,这就为部分农业类企业低税收甚至零税收的低成本财务造假上市提供了动机和便利。近年来,资本市场的舞弊事件频频发生,其中农业类企业财务舞弊案占据较大的比例。诸如北大荒、参仙源、康华农业等农业类企业因财务舞弊被我国证监会处罚的案件层出不穷,而与其进行合作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受到了严厉的处罚。同时这些“不光彩”事件也在伤害着广大社会投资者的利益,可能使其不再采取积极地投资行为,丧失投资信心,这无疑会影响我国证券市场的向好发展,甚至对我国农业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重大的阻碍。因此,如何防范农业类企业的审计风险,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真实、客观地传递公司经营状况,对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恢复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心,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总结审计风险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当前我国农业类企业审计的现状为背景,对国内外关于农业类企业审计风险的成因、识别与防范的文献进行梳理。通过对我国农业类企业的特征、具体审计内容的介绍,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两个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农业类企业的主要审计风险及其成因,以及农业类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并引入獐子岛公司的审计风险案例。在对案例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后,识别獐子岛事件中的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以及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的检查风险,发现獐子岛公司股权结构失衡、盲目扩张导致其持续经营能力较弱、控制活动存在缺陷,且存在通过虚构营业成本、营业外支出和资产减值损失来虚构利润等问题。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存在注册会计师过于信任公司管理层提供的公告文件、对高新技术的使用不熟悉以及采用的存货抽样方法可能存在较大误差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相关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重大错报风险的成因包括行业特殊性导致其经营风险较高、公司基于保住上市公司地位的需要以及营业成本和营业外支出造假不易核查。检查风险的成因包括注册会计师可能存在独立性缺失和专业胜任能力不足。最后,本文提出了应对獐子岛公司高审计风险的措施。包括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全面了解公司及其外部环境、重视分析程序在风险评估程序中的运用、提升控制测试的有效性、在存货数量和价值的判断以及营业成本的结转上,要强化所执行的实质性程序、注册会计师还要加强对公司管理层的诚信评估、严格遵循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的规定、提高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以上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注册会计师在后续的农业类企业审计工作的实践中,提供一些参考,为降低农业类企业的审计风险提供些许帮助,以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有序发展。但是,本文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资料难以获取,本文在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数据多是从证监会官方网站等公开渠道上获取,数据资料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柴乐琦[6](2021)在《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防范研究 ——以苏宁易购为例》文中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量呈指数式上升,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就业、带动全社会技术变革。同时电子商务平台与人们的“衣食住行”不可分割,由此也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一方面,电子商务给中国及世界经济注入新鲜的活力,提高居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给审计工作者带来困扰,增加了审计过程中的困难程度。从内容上来看,本文分为六个板块:第一板块为绪论,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和行文思路,介绍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板块从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入手,介绍了论文的理论支撑部分。第三板块主要分析了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审计风险以及产生的原因。第四板块是苏宁易购审计风险案例分析。分别介绍了苏宁易购的企业概况、盈利模式、组织架构、以及电子商务的交易流程;然后从战略经营风险、收入确认风险、控制风险、网络安全与信用风险四个角度分析了苏宁易购的重大错报风险;最后结合关键审计事项对检查风险进行了分析。第五板块对应第四板块发现的问题,同样从以上五个针对点提出了苏宁易购审计风险防范措施。第六板块是对整篇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梳理,反思内容上的纰漏,规划未来的学习内容和研究方向。通过研究,笔者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由于审计环境的改变,纸质材料逐渐被电子信息取代,审计线索逐渐隐性化,审计证据不易被发现,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增加;第二,电子商务行业状况趋于饱和,竞争压力增加,战略经营风险相应提高;第三,电子商务企业与传统企业在经营环境和盈利模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应当重点考虑与财务报表相关的信息系统的审计,内部控制风险增大;第四,我国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不完善,立法速度难以匹配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速度,导致信用风险增加;第五,为了防范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应当从以上四个风险层面进行具体的应对。例如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审计、加大构建电子商务审计法律法规体系的投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水准、会计师事务所加大对审计软件的投入与更新等等。

王琦[7](2021)在《Y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已连续多年荣获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称号。中国制造业在迎来良好发展商机的同时,也迎来了防范风险的挑战。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环境,给公司发展带来了外部风险的同时,公司内部也出现了治理成本增加,生产、销售、财务等方面高风险区域增多,公司内部风险明显加大。国家在采取必要的推动措施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企业监管的力度。对于内部风险的控制,众多公司纷纷采用内部审计来增强企业风险防控能力。因此,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对公司发展意义重大。Y集团是国内一家发展速度较快并在汽车制造业中具有公司规模和产品质量均有代表性的新型汽车制造业企业。该公司在内部审计应用上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Y集团公司必须认真研究内部审计,尽快适应新形势。然而,我国应用内部审计的历史仅仅数十年,内部审计的理论尚不完善,集团公司对内部审计的应用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对此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和理论价值。本文选取了同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Y集团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通过梳理该集团公司在应用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挖掘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对策。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另一个目的是,通过对Y集团公司典型案例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能对同类行业其它公司内部审计的应用起到借鉴作用,这使得本文的研究具有了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是以统计学、内部审计、会计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支撑研究,运用理论分析、案例分析、文献分析、图表分析等规范性研究方法,借助相关理论,认真分析Y集团内部审计现状,以发现问题、挖掘原因、提出建议的逻辑顺序进行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促进Y集团对内部审计的应用,为集团发展发挥作用。本文整体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这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向、分析方法等。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本部分对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有关理论进行概述,阐述了内部审计的涵义、职能和作用及相关理论。第三部分是问题分析。首先介绍了Y集团的基本情况,然后分析了Y集团的内部审计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为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与探讨。本文试图从几个角度分析Y集团内部审计问题的成因。第五部分是对策建议。针对内部审计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这是本文重要的组成部分。第六部分为结论。对本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通过对Y集团内部审计的研究,总结出同类企业可以借鉴的观点。

张玉玲[8](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历经百年而初心如始,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始终以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全党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如何破解“历史周期律”,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和国家自我监督、拒腐防变的新路,一直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本源、传承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和显着优势的监督体系,是能够保持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动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始终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社会主义权力监督体系。在当前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以宏观的历史视野,推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整体性研究,仍是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的理论基础,以逐一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中国“为什么”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怎样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的优势是什么,应该完善和发展的短板是什么等基本问题为逻辑主线,渐次展开本文的研究与论述。本文总体结构包括三部分:引言、正文、结语。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论文正文部分由六章内容构成,分别概述如下:第一章主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和结构模式。分别从基本概念界定、十大要素的梳理整合和“多维立体协同”监督模式及其特点三个方面,从宏观上解读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第二章主要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内容逻辑。分别阐释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谁监督”,厘清监督主体、强化问责——“谁来监督”,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监督谁”,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重点——“监督什么”,从内容逻辑视角解读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第三章主要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的思想探源。本文认为对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思想的理论本源的坚守、对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监督思想精神内核的继承创新、对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的秉承、对西方国家权力监督思想的域外借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分别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历史维度、世界维度,分析回答中国为什么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第四章主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首先,依据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脉络,分三个阶段梳理其发展历程: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创立与撤销(1949-1978);二是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全面恢复与发展(1978-2012);三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体系化创新(2012——)。其次,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体系建设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经验: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紧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必须坚持党内监督、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协同发展,必须坚持紧紧抓住“关键少数”,必须坚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分别从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两个方面,阐释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怎样形成的。第五章主要凝炼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与现实贡献。首先,通过古今中外权力监督体系的比较,凝炼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显着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优势,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优势。其次,基于显着优势分析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方面的现实贡献: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历史维度——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新超越,实践维度——党和国家自我革命的新阶段,世界维度——腐败治理的中国经验。从显着优势和现实贡献两个方面,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的优势是什么。第六章主要剖析新时代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和完善对策。本文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成果颇丰,但当前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党和国家监督制度逐渐成熟定型,仍然面临三个方面的现实挑战:一是党内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性有待提升;二是党内监督的短板——“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有待加强;三是社会监督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基于对现实挑战的剖析,本文提出新时代应对现实挑战、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三条对策:一是完善协同监督机制,增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协同性;二是多管齐下,破解“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三是固本强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制机制。分别从现实挑战和完善对策两个方面,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完善和发展的薄弱环节是什么。结语部分是对全文观点的宏观提炼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的未来展望。本文基于以上六章内容的研究,得出如下三点结论:第一,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夺取反腐败斗争彻底胜利的必由之路。第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制度密码”。第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管住公权力”的“中国智慧”。笔者认为,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研究,协同监督机制研究,权力配置、运行和制约机制研究,以及关于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理论阐释,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

张琬乔[9](2021)在《科创板IPO审计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以国科环宇为例》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11月5日宣布推行注册制,并首先从上海证券交易所新设科创板作为试点开始实施。这是我国第一次创立相关板块,这个板块的设置为初步发展阶段的科技产业的上市融资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使得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都纷纷申请注册。在推行实施科创板注册制的过程中,如何保证有效地控制科创板IPO风险以及稳定审计质量是会计事务中心的工作关键,能够确保为大众提供一份真实、客观的审计报告,对今后国内和国外市场中科创板的健康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本研究以IPO审计风险为研究的理论背景,在研究前期收集整理了国内外学者的文献资料。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从委托代理理论、舞弊三角理论等方面展开,主要探讨分析科创板IPO审计风险,并给出有针对性的审计风险防范措施。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科创板的相关制度、企业以及形成风险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次研究对象选取了国科环宇企业,主要对企业目前存在的错报风险以及基于种种风险会计师事务所所应采取的解决办法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实际案例的研究和对科创板IPO审计风险的分析,从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对重大错报风险和风险检查方面提出解决的措施。另外,本次对科创板IPO审计风险的研究分析也将对今后会计事务所的工作方向有很大的帮助和参考价值,会计师事务所是对科创板IPO企业开展实质性资格审查的综合型中介机构,所以它也要作出努力和贡献。通过对我国科创板企业所属的行业以及市场外部环境的深入了解,审计工作者要建立更加符合自身实际的审计机制,提高审计方式和策略的科学性,让审计工作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为维护我国科创板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地正常运行保驾护航。

侯莉薇[10](2021)在《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 ——以R市L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存在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的现象,生态环境也遭到一定破坏。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突破了传统审计只关注经济责任的情况,将审计范围扩展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环境保护,是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但该项审计实施时间较短,方法经验较少,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审计效果。而基层审计机关是最直接实施该项目的机构,研究基层审计机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总结经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从基层审计角度出发,选择了R市L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项目作为案例,对我国当前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基层实际情况,针对提出对策,从而解决问题,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本文在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等概念理论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发展现状,对当前审计开展情况作了总体介绍。其次,对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取证、审计方法、审计依据、审计评价、人员力量、责任追究整改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最后,选择R市L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项目作为案例,结合具体实践,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基层审计在以上六个环节存在问题,最终影响到审计效果。基于全文的分析,本文对解决基层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在审计证据方面,建立政府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提高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在审计方法方面,建立数据分析团队,发展现代审计技术;在审计依据方面,丰富完善评价依据;在审计评价方面,建立统一实用的评价体系;在人员力量方面,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加强任中审计;在责任追究整改方面,开展审计整改“回头看”,建立整改结果运用评价制度等。在提出建议的同时,本文还对基层审计推行建议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该项审计的开展推进有所帮助。

二、现代审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审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相关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内涵分类的相关研究
        2.2.2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测算的相关研究
        2.2.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2.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管控对策的相关研究
        2.2.5 文献述评
    2.3 本章小结
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测算
    3.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概念界定
    3.2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估算思路
    3.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估算方法
        3.3.1 地方融资平台或有债务
        3.3.2 地方国有企业或有债务
        3.3.3 地方不良贷款或有债务
        3.3.4 地方养老缺口或有债务
    3.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分类测算结果
        3.4.1 地方融资平台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3.4.2 地方国有企业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3.4.3 地方不良贷款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3.4.4 地方养老缺口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3.5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总测算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内部体制因素
    4.1 内部体制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4.1.1 直接影响
        4.1.2 间接影响
    4.2 内部体制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4.2.1 数据选取
        4.2.2 模型设计
    4.3 内部体制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相关性分析
        4.3.3 主回归结果
        4.3.4 稳健性检验
    4.4 内部体制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4.4.1 财政分权、投资冲动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4.4.2 金融分权、投资冲动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4.4.3 财政分权、政治激励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4.4.4 金融分权、政治激励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4.5 本章小结
5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政府动机因素
    5.1 政府动机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5.1.1 直接影响
        5.1.2 情景分析
    5.2 政府动机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5.2.1 数据选取
        5.2.2 模型设计
    5.3 政府动机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相关性分析
        5.3.3 主回归结果
        5.3.4 稳健性检验
    5.4 政府动机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5.4.1 增长型政府、地方领导性别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5.4.2 增长型政府、地方领导年龄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5.4.3 发展型政府、地方领导任期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5.4.4 发展型政府、地方领导学历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5.5 本章小结
6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外部机制因素
    6.1 外部机制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6.1.1 直接影响
        6.1.2 间接影响
    6.2 外部机制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6.2.1 数据选取
        6.2.2 模型设计
    6.3 外部机制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相关性分析
        6.3.3 主回归结果
        6.3.4 稳健性检验
    6.4 外部机制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6.4.1 政府审计、信贷扩张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6.4.2 政府审计、投资支出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6.4.3 媒体关注度、资源错配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6.5 本章小结
7 管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政策建议
    7.1 从财政金融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7.1.1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理清政府间财事关系
        7.1.2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避免金融风险财政化
    7.2 从政府行为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7.2.1 转变政府职能观念,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7.2.2 弱化经济考核指标,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7.3 从外部机制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7.3.1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公权力不被滥用
        7.3.2 建立问责长效机制,防范问责效果被弱化
        7.3.3 改进预算编制制度,提高地方预算透明度
8 本文的研究结论、局限和展望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8.2 本文的研究局限
    8.3 本文的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3)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思路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预决算差异
        1.4.2 预算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
        1.4.3 预决算差异度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研究创新
        1.5.2 本文研究不足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预决算差异的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2.1.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2.1.3 文献评述
    2.2 预决算支出差异分析的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官僚预算最大化理论
        2.2.3 晋升竞争理论
        2.2.4 政府预算管理相关理论
3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事实分析
    3.1 一般公共预算管理的制度现状分析
        3.1.1 预算编制的制度现状
        3.1.2 预算执行的制度现状
        3.1.3 决算审查的制度现状
        3.1.4 结转结余的制度现状
        3.1.5 其它相关制度现状
    3.2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整体特征分析
        3.2.1 全国层面
        3.2.2 中央与地方层面
        3.2.3 省级层面
        3.2.4 部门预算层面
    3.3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结构特征分析
        3.3.1 全国层面
        3.3.2 中央与地方层面
        3.3.3 省级层面
    3.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区域特征分析
    3.5 中国预决算差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5.1 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立法层级不够高
        3.5.2 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调整差异较大
        3.5.3 公共决策与预算衔接不畅
        3.5.4 部门自由裁量权缺乏有效约束
        3.5.5 预算管理不完善,预算执行监管不到位
        3.5.6 约束机制不健全,未充分纳入绩效管理
    3.6 本章小结
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分析及成因研究
    4.1 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分析
        4.1.1 普遍性
        4.1.2 不可预知性
        4.1.3 非对称性
        4.1.4 成因的多样性
        4.1.5 适度性
    4.2 中国预决算差异的基本判断
    4.3 预决算差异的分析框架及影响因素分析
        4.3.1 技术因素
        4.3.2 制度因素
        4.3.3 政策因素
        4.3.4 经济因素
        4.3.5 管理因素
        4.3.6 主体互动因素
    4.4 预决算差异管理的客观定位
    4.5 本章小结
5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主体博弈分析
    5.1 预决算差异的主体博弈概述
    5.2 预算编制: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博弈
        5.2.1 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5.2.2 部门预算编制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5.2.3 不完全信息两期序贯博弈(部门预算博弈策略)
    5.3 预算编制:支出部门之间的博弈
        5.3.1 博弈特点
        5.3.2 策略空间
        5.3.3 模型的建立与推导
        5.3.4 均衡分析
    5.4 预算监督:支出部门与监督部门之间的博弈
        5.4.1 博弈特点
        5.4.2 策略空间
        5.4.3 模型的建立与推导
        5.4.4 均衡分析
    5.5 影响因素分析与政策启示
        5.5.1 主体博弈因素分析
        5.5.2 政策启示
6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实证检验分析
    6.1 回归模型设定
        6.1.1 静态面板模型
        6.1.2 动态面板模型
    6.2 变量与数据来源说明
    6.3 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
    6.4 预算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成因的实证结果
    6.5 时空异质性分析
        6.5.1 地区异质性分析
        6.5.2 时间异质性分析
    6.6 稳健性检验
    6.7 本章小结
7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成因的贡献度分解
    7.1 测度贡献度的基本原理
        7.1.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夏普利值分解
        7.1.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7.2 预决算差异的贡献度分解
        7.2.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
        7.2.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7.3 预决算差异贡献度的内部动态分析
        7.3.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
        7.3.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7.4 时空异质性分析
        7.4.1 地区异质性分析
        7.4.2 时间异质性分析
    7.5 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的主要成因
        7.5.1 调整差异的成因分析
        7.5.2 执行差异的成因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预决算差异的国际比较研究
    8.1 美国
        8.1.1 美国联邦政府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8.1.2 美国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8.2 日本
        8.2.1 日本财政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8.2.2 日本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8.3 法国
        8.3.1 法国财政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8.3.2 法国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8.4 国际经验及启示
        8.4.1 健全法律体系,提高预算法治化水平
        8.4.2 预算编制科学精细,预算执行规范有序
        8.4.3 严控预算调整,强化监督问责
        8.4.4 预算信息充分公开,提高预算管理透明度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预决算差异管理的基本原则
        9.2.1 坚持预算法定原则
        9.2.2 坚持问题导向原则
        9.2.3 坚持权责一致原则
        9.2.4 坚持系统观念
    9.3 相关政策建议
        9.3.1 加强财政预算法治化建设
        9.3.2 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各项制度有效衔接
        9.3.3 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降低预算调整差异
        9.3.4 增强预算执行规范性,严控预决算执行差异
        9.3.5 完善预算监督约束体系
        9.3.6 预决算差异充分纳入绩效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一:2016-2019年中央部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情况(59个部门)
附录二:各国预算和决算相关数据
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新三板挂牌企业审计风险控制研究 ——以利安达审计银都传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技术路线
    第四节 预期成果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审计风险模型综述
        二、审计风险识别综述
        三、审计风险控制综述
        四、文献评述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二、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四、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三章 新三板挂牌企业审计风险概述
    第一节 新三板市场的基本情况
        一、新三板市场的发展历程
        二、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新三板挂牌企业审计风险及其成因分析
        一、新三板挂牌企业重大错报风险及成因分析
        二、会计师事务所检查风险及成因分析
    第三节 新三板挂牌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
        一、新三板挂牌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的控制
        二、会计师事务所检查风险的控制
第四章 银都传媒审计风险控制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概况
        一、银都传媒与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基本情况介绍
        二、银都传媒违规情况介绍
        三、处罚情况
    第二节 利安达对银都传媒审计案例的审计风险识别
        一、银都传媒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识别
        二、银都传媒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识别
        三、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检查风险识别
    第三节 利安达对银都传媒审计案例的审计风险成因
        一、银都传媒重大错报风险的成因
        二、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检查风险的成因
    第四节 新三板挂牌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新三板挂牌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的控制措施
        二、会计师事务所检查风险的控制措施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之处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农业类企业审计风险研究 ——以獐子岛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
        二、关于农业类企业审计风险成因的研究
        三、关于农业类企业审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研究
        四、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农业类企业的概念
        二、农业类企业的特征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第三章 农业类企业审计风险概述
    第一节 农业类企业审计风险及其成因分析
        一、农业类企业重大错报风险及其成因分析
        二、会计师事务所检查风险及其成因分析
    第二节 农业类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
        一、农业类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的控制
        二、会计师事务所检查风险的控制
第四章 獐子岛公司审计风险案例分析
    第一节 獐子岛公司和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一、獐子岛公司简介
        二、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第二节 案例回顾
        一、案件始末
        二、处罚结果
    第三节 獐子岛公司审计风险的识别
        一、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
        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
        三、检查风险的识别
    第四节 獐子岛公司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重大错报风险的成因
        二、检查风险的成因
    第五节 獐子岛公司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全面了解公司及其外部环境
        二、重视分析程序在风险评估程序中的应用
        三、提升控制测试的有效性
        四、强化审计过程中的实质性程序
        五、加强对公司管理层的诚信评估
        六、严格遵循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的规定
        七、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防范研究 ——以苏宁易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对审计风险的研究
        二、对电子商务审计的研究
        三、对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防范措施的研究
        四、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电子商务概述
        二、审计风险概念及审计风险模型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三、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第三章 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现状
        一、电子商务发展历程及交易规模
        二、电子商务上市公司上市时间及交易所分布
        三、电子商务上市公司数量及市值统计
    第二节 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分析
        一、重大错报风险
        二、检查风险
    第三节 电子商务企业重大错报风险成因分析
        一、经营风险因素
        二、收入确认风险因素
        三、内部控制风险因素
        四、网络安全及信用风险因素
    第四节 电子商务企业检查风险成因分析
        一、会计师事务所层面
        二、注册会计师个人层面
第四章 苏宁易购审计风险案例分析
    第一节 公司介绍
        一、苏宁易购简介
        二、苏宁易购盈利模式
        三、苏宁易购组织架构
        四、苏宁易购电子商务交易流程
        五、苏宁易购审计主体简介
    第二节 苏宁易购重大错报风险识别与评估
        一、经营风险
        二、收入确认风险
        三、内部控制风险
        四、网络安全及信用风险
    第三节 苏宁易购检查风险识别与评估
        一、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不足
        二、缺乏适用的审计软件
        三、缺乏先进的审计方法
第五章 苏宁易购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第一节 经营风险致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深入剖析电子商务企业的基本面
        二、关注电子商务企业税收制度
    第二节 收入确认风险方面的防范措施
        一、重点关注收入确认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二、加强对电子支付的审计
    第三节 内部控制风险方面的防范措施
        一、注册会计师重点关注对信息系统的审计
        二、电子商务企业完善自身内部控制
    第四节 网络安全及信用风险方面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电子商务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二、重塑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机制
    第五节 检查风险方面的防范措施
        一、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确保审计独立性
        三、优化电子商务审计软件
        四、利用大数据审计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7)Y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职能的研究
        1.2.3 关于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2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涵义
        2.1.1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定义
        2.1.2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内容和范围
    2.2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
        2.2.1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职能
        2.2.2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
    2.3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
        2.3.1 内部控制理论
        2.3.2 委托代理理论
        2.3.3 受托责任理论
3 Y集团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Y集团概况
        3.1.1 Y集团背景简介
        3.1.2 Y集团组织结构
    3.2 Y集团内部审计现状
        3.2.1 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
        3.2.2 内部审计职能发挥情况
        3.2.3 内部审计基本工作流程
        3.2.4 内部审计活动开展及工作特色
        3.2.5 内部审计制度系统建设
    3.3 Y集团内部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内部审计流程不够完善
        3.3.2 内部审计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不科学
        3.3.3 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偏低
        3.3.4 内部审计结果未能有效利用
4 Y集团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Y集团特性制约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4.1.1 管理层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存在问题
        4.1.2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存在问题
    4.2 Y集团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滞后
        4.2.1 内部审计人员结构配置不合理
        4.2.2 内部审计人员后续培训力度不到位
        4.2.3 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机制不合理
    4.3 Y集团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4.3.1 内部审计未得到相应的技术支持
        4.3.2 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与实际要求差别较大
    4.4 Y集团内部审计软环境对审计发展不利
        4.4.1 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存在偏差
        4.4.2 内部审计跟踪整改问责机制不到位
5 完善Y集团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
    5.1 发挥审计职能作用,实现价值增值
        5.1.1 明确内部审计职能定位
        5.1.2 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5.2 加强集团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5.2.1 优化内部审计队伍结构
        5.2.2 加大内部审计队伍后续培训力度
        5.2.3 完善内部审计人员考核激励机制
    5.3 改进集团内部审计技术手段
        5.3.1 加强技术应用,改进审计方法
        5.3.2 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5.4 建立健全集团内部审计整改制度
        5.4.1 加大审计改进宣传力度
        5.4.2 建立内部审计信息公开机制
        5.4.3 建立审计整改问责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价值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
        (二)主要研究领域及代表性观点简介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与结构模式
    一、基本概念阐释
        (一)权力、政治权力、国家权力、公权力与腐败
        (二)监督、监督制度、监督体系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成要素认识的不断深化
        (二)学界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成要素的探讨
        (三)梳理与整合:党和国监督体系的“十大要素”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结构模式
        (一)“多维立体协同”监督结构模式及其结构分析
        (二)“多维立体协同”结构模式的特点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内容逻辑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谁监督”
        (一)党内监督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不断推进自我革命
        (二)国家监督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打造廉政为民政府
        (三)社会监督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构筑人民监督网
    二、厘清监督主体——“谁来监督”
        (一)厘清党内监督多元主体
        (二)厘清国家监督多元主体
        (三)厘清社会监督主体
    三、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监督谁”
        (一)党内监督对象始终坚持全覆盖和抓“关键少数”相结合
        (二)国家监督逐步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
        (三)社会监督对象的统一性和全覆盖
    四、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重点——“监督什么”
        (一)压实责任,党内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二)强化责任担当,国家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三)依法有序监督,社会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的思想探源
    一、始终坚守马列主义权力监督思想的理论本源
        (一)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监督思想内核的坚守
        (二)对列宁社会主义监督思想的继承
    二、始终继承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监督思想的精神内核
        (一)学习借鉴苏联的党政监督模式
        (二)党政监督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
        (三)重视党政监督法规建设
        (四)建立局部政权条件下的行政监察制度体系
    三、始终秉承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
        (一)对我国传统法治监察思想的传承
        (二)对我国传统监察制度体系建设思想的借鉴
        (三)对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教育的扬弃
    四、对西方国家权力监督制约思想的借鉴
        (一)各国应在共同反腐中交流互鉴
        (二)对资产阶级权力监督思想的批判吸收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
        (一)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制度框架的创立与撤销(1949-1978)
        (二)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恢复发展(1978-2012)
        (三)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体系化创新发展(2012——)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必须坚持紧扣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和中心任务
        (三)必须坚持党内监督、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协同发展
        (四)必须坚持紧紧抓住“关键少数”
        (五)必须坚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五章 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和现实贡献
    一、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
        (二)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优势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优势
        (四)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优势
    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贡献
        (一)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
        (二)历史维度——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新超越
        (三)实践维度——党和国家自我革命的新阶段
        (四)世界维度——腐败治理的中国经验
第六章 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与完善对策
    一、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
        (一)党内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性有待提升
        (二) “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仍是党内监督的短板
        (三)社会监督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二、健全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完善对策
        (一)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协同监督机制
        (二)多管齐下,破解“一把手”监督、同级监督难题
        (三)固本强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制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科创板IPO审计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以国科环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关于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2.1.2 关于IPO审计风险的研究
        2.1.3 关于创业板IPO审计风险的研究
        2.1.4 关于科创板的研究
    2.2 科创板IPO审计风险的相关理论
        2.2.1 舞弊三角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第三章 科创板IPO审计风险分析
    3.1 科创板IPO相关理论
        3.1.1 科创板IPO的审计风险概述
        3.1.2 科创板IPO公司特点
        3.1.3 科创板IPO条件及流程
    3.2 科创板IPO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3.2.1 注册制导致的风险
        3.2.2 科创板拟上市企业自身固有风险
        3.2.3 审计人员的检查风险
    3.3 科创板与创业板IPO审计风险差异比对
        3.3.1 制度不同引发的审计风险差异
        3.3.2 IPO条件不同导致的审计风险差异
第四章 国科环宇案例分析
    4.1 案例背景介绍
        4.1.1 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4.1.2 国科环宇主要业务模式
        4.1.3 国科环宇科创板上市被否案例概述
        4.1.4 选择该案例的原因
    4.2 国科环宇科创板IPO审计中存在的风险
        4.2.1 财报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4.2.2 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4.3 审计风险总结
第五章 会计师事务所应对科创板IPO审计风险的措施
    5.1 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对策
        5.1.1 加深对科创板IPO企业经营业务及所处行业的了解
        5.1.2 加强对科创板IPO企业重点风险项目的审计
        5.1.3 不断更新科创板IPO审计工作中的相关技术和方法
    5.2 针对检查风险的对策
        5.2.1 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5.2.2 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态度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10)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 ——以R市L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基层领导干部
        2.1.2 自然资源资产
        2.1.3 经济责任审计
        2.1.4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2.2 理论基础
        2.2.1 受托责任理论
        2.2.2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研究
        2.3.2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3.3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研究
        2.3.4 文献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现状
    3.1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基本情况
    3.2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特征
        3.2.1 注重与其他类型审计项目统筹实施
        3.2.2 审计重点以土地、水、森林等资源为主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4.1.1 难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4.1.2 现代审计方法应用不广
        4.1.3 审计依据体系不完备
        4.1.4 未建立统一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4.1.5 审计人员力量不足
        4.1.6 审计责任追究整改困难
    4.2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的成因
        4.2.1 数据资料共享不到位
        4.2.2 发展现代审计技术受限
        4.2.3 审计依据不细化
        4.2.4 审计评价体系区域差异大
        4.2.5 审计力量与工作量不相符
        4.2.6 审计查处问题较复杂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以R市L区为例
    5.1 R市L区基本情况
    5.2 R市L区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况
        5.2.1 审计目标
        5.2.2 审计对象和范围
        5.2.3 审计内容与组织方式
        5.2.4 审计结果
    5.3 R市L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情况
        5.3.1 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统筹实施
        5.3.2 审计重点为土地、水、森林资源
    5.4 R市L区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分析
        5.4.1 审计证据难以收集整理
        5.4.2 现代审计方法不普及
        5.4.3 审计依据可靠性不足
        5.4.4 审计评价标准不统一
        5.4.5 审计人员配置与专业水平不足
        5.4.6 审计责任难以追究整改
    5.5 R市L区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成因分析
        5.5.1 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
        5.5.2 现代审计技术应用基础薄弱
        5.5.3 审计依据权威性较低
        5.5.4 制定本地区评价标准
        5.5.5 审计专业人才缺乏
        5.5.6 审计责任追究难度高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优化建议
    6.1 提高数据共享的准确性
    6.2 大力推广现代审计技术
    6.3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6.4 构建统一实用的审计评价体系
    6.5 优化审计人员配置
    6.6 加强审计追踪整改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现代审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D]. 朱冠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注册制下IPO审计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 ——以华普天健对FD民营企业审计为例[D]. 裘玉婷. 江西财经大学, 2021
  • [3]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D]. 陈凯.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10)
  • [4]新三板挂牌企业审计风险控制研究 ——以利安达审计银都传媒为例[D]. 肖诗天.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5]农业类企业审计风险研究 ——以獐子岛事件为例[D]. 苏子涵.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6]电子商务企业审计风险防范研究 ——以苏宁易购为例[D]. 柴乐琦.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7]Y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D]. 王琦.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8]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D]. 张玉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9]科创板IPO审计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以国科环宇为例[D]. 张琬乔.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10]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 ——以R市L区为例[D]. 侯莉薇.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现代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