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P的DPSK差分解调的实现与研究

基于DSP的DPSK差分解调的实现与研究

一、基于DSP的DPSK差分解调的实现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白佳俊[1](2021)在《相干光通信系统中QPSK调制解调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相干光通信系统因为探测灵敏度和传输速率较高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重点,采用正交相移键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QPSK)调制方式的相干光通信系统会增加传输容量。但是采用QPSK调制方式的相干光通信系统,会引起正交失衡、频率和时钟偏移等问题,影响系统性能。本文搭建相干光通信实验平台,对QPSK中频信号进行解调,最后对QPSK系统解调性能进行测试,验证了 QPSK通信系统的有效性。论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如下:1、介绍了相干光通信系统的原理,阐述了 QPSK的电光调制工作原理、中频信号解调工作原理以及实现的框图,最后叙述了正交失衡补偿算法、频偏估计算法、载波恢复算法以及位同步算法的原理,并给出了具体的工作流程图。2、QPSK中频信号解调算法分析与实现,首先采用施密特正交化算法完成了 I、Q两路中频信号的正交化;其次研究了频偏对中频信号解调的影响,分析了基于相位差和FFT两种频偏估计算法的性能;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松尾环的载波恢复方法,并验证了松尾环路的有效性;最后采用Gardner算法实现时钟恢复,分析了 Gardner算法的工作原理,搭建实验系统验证了 Gardner环的正确性。除此之外还分析了噪声对解调系统的影响。3、搭建QPSK调制解调实验平台,实现了 QPSK中频信号的解调,并产生了基带波形图和星座图;在给定不同信噪比下,分析了 QPSK中频信号解调后的实际误比特率的值,并与理论值作比较,最后研究了 QPSK信号接收光功率与误码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施密特正交化算法可以有效改善畸变的星座图,松尾环和Gardner环可以有效的实现载波恢复和位同步;解调后的星座图分布在正方形的四角,且聚集性较好,基带信号波形包络完整,系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锁定输出,输出码元稳定且误差较小;QPSK信号在误码率为10-3的情况下,经过信道传输后的接收光功率比理论值增加了2.4dB;在误比特率为10-2下,理论和实验结果曲线在信噪比较低的情况下只相差1.1dB,说明解调性能良好。

李国勇[2](2021)在《基于SDR的空地协同宽带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一些特定环境与专用场景的通信都被提上研究日程。特别是在巷道中作战,隧道救援等此类多径干扰异常严重的环境中,能够保证通信质量且降低实现复杂度的通信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应用OFDM技术的一个典型协议—IEEE802.11a为基础,结合LDPC,采用具有抗多径效应,接收端不需要信道估计等优点的DAPSK调制技术;提出基于时域差分的OFDM+16DAPSK+LDPC关键技术的通信方案。采用集成了FPGA和ARM的XILINX ZEDBOARD,联合AD9361作为硬件实现平台,使该系统具有软件定义的无线电(Software Defined Radio,SDR)特点。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如下:(1)深入分析符号同步算法,16DAPSK调制算法,及LDPC码的编译码算法的基础理论。根据所提出的系统方案,从硬件实现、性能增益、时间消耗层面对符号同步算法、LDPC码结构选择、LDPC译码算法选择进行对比分析。抽象出16DAPSK相位软解调、幅度软解调的算法实现方案,更好的适配Min-Sum译码算法。(2)在AWGN信道中,与16QAM调制不加信道估计方案和采用16DAPSK硬解调方案进行了误码率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案在误码率为10-3时,分别有1.9d B和10d B的性能增益;在多径信道中,与16QAM调制不加信道估计、16DAPSK联合卷积信道编码维特比译码方案进行了误码率对比。结果表明在误码率为10-2时,本文所提方案分别有8d B的性能增益。(3)硬件实现和设计测试系统,利用XILINX ZEDBOARD设计并实现基带和射频端的数据交互模块,通过其PS端对具有SDR特点的AD-FMCOMMS2-EBZ评估板进行了射频配置,给出系统测试步骤;通过VIVADO软件平台提供的硬件资源占用表,与信道编码为卷积编码方案、16QAM联合LDPC编码的方案做了对比,相比16QAM联合LDPC编码的方案,在硬件实现中LUT、LUTRAM、FF和BRAM资源分别节省8%、5%、7%和25%。在室内环境中随机测试的误码率为9.18×10-5。

陈欢[3](2020)在《高速星地相干激光通信系统关键DSP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各类空间探索卫星在气象预报、灾害预防、环境保护、海洋观测、深空探索以及卫星通信等多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量的空间探测数据需要实时地传输到地面。因此,当今社会对星地通信的传输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轨道高度较低、传输延时较短的低轨星地激光通信,预计未来低轨星地下行通信速率将达到40Gbps甚至100Gbps,无中继的低轨卫星直接对地面站激光通信是解决星载大数据下行的必要手段。然而,在无中继的低轨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直接激光通信链路中,受自由空间损耗、大气湍流效应以及收发机损耗等因素的影响,接收到的光信号十分微弱,这使保证足够大的功率预算成为可靠的低轨星地间无中继直接激光通信(简称低轨星地激光通信)的关键所在。目前基于强度调制直接检测(intensity modulation direct detection,IM/DD)的Gbps量级星地激光通信虽然具有可用频谱宽、无需频率申请、抗干扰性强等诸多优势,但因其直接检测所决定的低接收机灵敏度,当信息速率提升到40Gbps、100Gbps时,功率预算难以满足系统要求。而由于采用信号光与本振光的混频,相干光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灵敏度通常高于IM/DD系统20dB以上,相干光通信成为实现1 00Gbps级低轨星地通信的有效技术手段。因此,结合相干通信技术特点制定100Gbps级低轨星地相干激光通信系统实施技术方案并设计相关损伤抑制的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算法对支撑100Gbps级低轨星地激光通信系统研制很有必要。同时,尽管相干检测带来了高接收机灵敏度的优势,但是由于无中继空间信道损耗严重,仅相干检测仍不能满足100Gbps级低轨星地激光通信高功率预算的要求。如何成本有效地提高相干光通信系统的接收机灵敏度并抑制大气湍流效应是低轨星地激光通信的关键技术难题之一。本论文针对高速低轨星地相干激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难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针对M/DD调制解调方式难以满足100Gbps级低轨星地激光通信系统的功率预算需求以及大气湍流效应严重恶化系统性能的问题,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星座整形和分集接收的偏振复用-16星座正交幅度调制-相干光正交频分复用(polarization multiplexing-16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coherent optical-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PM-16QAM-CO-OFDM)下行 112Gbps/上行 28Gbps低轨星地激光通信系统方案以及基于训练序列的DSP损伤补偿算法。基于相位屏对大气湍流的模拟,搭建了下行112/上行28Gbps PM-MQAM-CO-OFDM低轨星地激光通信仿真平台,对所提系统方案及DSP算法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112/28Gbps PM-16QAM-CO-OFDM低轨星地激光通信系统方案在下行“星座整形并4分集接收、发射功率1 W(30dBm)、接收孔径31.8cm、发散角30urad”下,上行“星座整形、发射功率为3W(34.8dBm)、接收孔径20cm、发散角15urad”下,能够满足系统功率预算要求,且在强湍流条件(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n2=6.5×10-14m-2/3)下,仍有下行3.2dB/上行2.0dB的功率富裕度。2、针对高速低轨星地激光通信系统改进接收机灵敏度的迫切需求,尤其是CO-OFDM调制方式对相位噪声敏感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相位均匀分布的圆形QAM结合概率整形的星座整形机制。首先将星座图上每圈的星座点均匀分布,以最大化相邻星座点的相位间隔;同时为最大化平均发射功率受限下的最小欧氏距离(minimum Euclidean distance,MED),对圆形16/32QAM星座各圈之间的半径比进行了优化设计。其次,为进一步提高平均功率受限下的MED,对圆形16/32QAM星座进一步进行概率整形。所提的圆形QAM几乎不增加CO-OFDM系统实现复杂度,而概率整形增加的DSP算法复杂度低于5%。经仿真验证,相同信息速率下,基于星座整形的14 GBaud PM-16/32QAM-CO-OFDM低轨星地激光通信系统在1dB功率代价下线宽符号周期乘积Δv·Ts容忍度分别提升12.5%和50%、接收机灵敏度分别改善了约1.2dB和2.2dB。同时,利用空间光调制器模拟大气湍流搭建了离线实验平台,实验验证了所提星座整形机制的有效性。3、在高速下行低轨星地激光通信分集接收系统中,由于不同分集接收支路经历了相互独立的大气信道,不同分集接收支路之间相位不同步,存在相对相位偏移(relative phase offset,RPO)导致的支路间干扰,降低分集增益。本论文在理论分析分集路数、大气湍流强度以及接收孔径对分集增益影响的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群定时同步及分集支路相位校正的共享本振光源单输入多输出(sing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SIMO)分集接收方案。其中群定时同步通过寻找各个接收支路测度函数和的峰值作为同步起点,消除各个支路之间由定时同步误差引入的相对延迟;而分集支路相位校正则在补偿定时同步误差后,利用共享本振光源分集接收中由激光器频偏、线宽引入的相位噪声在各个支路相同的特点,以信噪比最大的支路信号作为参考信号,校准其余支路信号与参考信号之间的相位差。112Gbps PM-16QAM-CO-OFDM下行低轨星地激光通信系统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的群定时同步和分集支路相位校正机制能有效抑制各个接收支路之间的RPO。不同条件下仿真获得的分集增益如下:在FEC门限为3.8 ×10-3下,接收孔径为31.8cm时,采用4分集接收在弱、中、强大气湍流状态(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n2分别为6 × 10-16m-2/3、5×10-15m-2/3、6.5 × 10-14m-2/3)下,接收机灵敏度分别改善了2.0dB、10.3dB和8.1dB。

王也[4](2020)在《空间相干光通信系统中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由空间光通信(Free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FSO)是一种以激光作为信息载体、以大气作为信道的通信方式。它具有容量大、保密性好、抗干扰能力强、频率资源丰富等特点。目前空间光通信技术主要分为强度调制/直接探测(IM/DD)与多阶调制/相干探测两种通信体制。其中多阶调制/相干探测体制凭借着其更高的检测灵敏度、更灵活的调制方式以及更好的波长选择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现有的光通信终端中,同时也是未来空间光通信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但在大气通信链路中,除了激光通信系统收发端机引入的噪声,由大气散射和吸收效应造成的光强衰减,以及由大气湍流效应引起的光强起伏和相位波动都会对系统的通信性能产生不利影响。随着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由大气信道和收发端机引起的信号失真可通过接收端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进行补偿,这无疑对提高空间相干光通信系统的通信容量,延长通信距离,提升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有着巨大帮助。本文首先阐述了空间光通信技术的研究意义及研究进展,然后从相干光通信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实现原理出发,分析了大气信道对系统通信性能的影响,最后深入研究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空间相干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大气信道的特性,包括由大气散射和吸收引起的衰减效应,以及由大气折射率随机变化引起的湍流效应,并重点研究了由大气湍流效应造成的光强闪烁和相位波动。给出了在不同湍流强度条件下的光强闪烁模型,并通过外场实验所记录的实测数据对弱湍流条件下的闪烁模型进行了验证,为空间相干光通信的仿真系统搭建及参数选择提供了依据。2.介绍了空间相干光通信系统发射端和接收端的组成。重点分析了发射端的电光调制器以及接收端零差探测、外差探测、相位分集探测系统的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分析了相干光通信系统中的噪声来源并对比了各种探测方式的信噪比。3.对空间相干光通信系统中的数字信号处理模块及处理流程进行了研究。着重讨论了正交归一化算法、时钟同步算法、频偏估计算法和相位估计及跳变矫正算法。并针对大气湍流所引入的相位噪声会影响频偏估计精度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分区加权的频偏估计算法,该算法能够通过加权的方式弱化相位噪声对频偏估计的影响。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以及算法在不同信噪比和不同相位波动条件下的频偏估计性能。4.分析了相位跳变的产生机理,并指出大气湍流引起的相位噪声是造成相位跳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目前常用的减少跳变发生或矫正跳变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针对空间相干光通信系统提出了分段差分相位跳变矫正法,并通过理论推导和计算确定了算法的最佳判别阈值点,最后针对系统中的不同噪声来源通过仿真分析了算法的跳变矫正性能。5.设计了能够实现跳变计数的误码及跳变测试系统,并通过Optisystem光通信系统仿真软件搭建了QPSK空间相干光通信链路,依据外场实验数据确定了系统的参数。将分区加权频偏估计法、分段差分跳变矫正法、以及误码及跳变测试系统通过仿真软件中自建模块的方式内联到仿真系统中,对算法可行性及测试系统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最后通过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搭建了室内空间相干光通信测试平台,分别实现了弱湍流和无湍流条件下的2.5Gbps速率QPSK信号的光通信实验,并对两种条件下的算法及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

徐国稼[5](2020)在《基于OFDM的差分DAPSK调制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具有传输速率高和抗多径干扰强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无线宽带通信领域,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差分幅度相移键控(Differential Amplitude Phase Shift Keying,DAPSK)实现方法简单,不用信道估计也能获得很好的性能。本论文将OFDM技术与DAPSK调制技术相结合,对比分析了OFDM时域差分DAPSK调制和OFDM频域差分DAPSK调制在不同信道环境下的误码率性能,并在Xilinx公司的ZYNQ 7Z020芯片上实现了OFDM时域差分DAPSK调制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论文分析比较了OFDM时域差分DAPSK调制、OFDM频域差分DAPSK调制和OFDM的QAM调制在不同信道环境下的误码率性能,其中QAM调制采用块状导频信道估计,且DAPSK调制均采用非相干解调。仿真结果表明:在时变较大的信道环境下,OFDM的时域差分DAPSK调制比OFDM的QAM调制拥有更好的误码率性能,OFDM的时域差分DAPSK调制不用插入导频进行信道估计,降低了接收机的复杂度,提高了信息传输速率;验证了OFDM频域差分DAPSK调制对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更加敏感。(2)本论文设计并实现了OFDM时域差分DAPSK调制系统的发射和接收各模块。设计了整个系统物理层参数指标和帧结构。利用Verilog语言实现了发射和接收基带部分的各个模块,并将输出的时序结果与仿真工具进行对比,以验证各个模块的正确性。(3)本论文搭建了OFDM时域差分DAPSK调制系统的硬件处理平台,对整个收发链路基带部分的硬件资源消耗情况进行了分析,以及对发射端和接收端进行了误码测试。基带处理部分利用ZEDBOARD硬件开发平台来实现,而射频收发部分利用AD-FMCOMMS2-EBZ评估板来实现。由Vivado软件提供的资源占比统计表可知,整个系统的基带部分消耗的硬件资源不多。通过室内环境的BIST环回测试、点对点同轴线测试和点对点无线收发测试,整个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为24.76Mbps,无线端点对点测试的误码率在万分之一到千分之一数量级,验证了系统能够实现高速率数据的传输。

刘懿[6](2020)在《基于OFDM的短距离光接入网中相关DSP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对于信息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光接入网架构的升级与技术的提升已成为必然趋势。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技术被视为光接入网的主流承载方式,其系统带宽、频谱利用率、传输速率与安全性等指标也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具备高频谱效率、低成本等优势的直接检测光正交频分复用(Direct Detection Optical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DDO-OFDM)技术与无源光网络结合已被视为NG-PON关键技术的有力候选者,并引起了业界广泛的关注。本文基于直接检测光OFDM-PON系统中多种损伤理论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进一步改善系统接收发机的性能以及系统的安全性能。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集中于光链路终端(Optical Line terminal,OLT)实现的自适应采样频率偏差(Sampling Frequency Offset,SFO)补偿算法,并在OFDM-PON系统中进行了点对多点的验证。该算法采用最小二乘法获取探测信号子载波上数据符号的相位估计,降低了光网络单元(Optical Network Unit,ONU)架构复杂度且不会降低信号的频谱利用率。除此之外,通过设计合理的OFDM帧结构,在避免SFO引入符号间干扰(Inter-Symbol interference,ISI)的同时降低系统的计算复杂度。实验结果显示,14.29 Gps的16 QAM OFDM信号在20 km标准单模光纤传输后,当接收光功率为-8 d Bm时,4路ONU中高达±200 ppm SFO可以被有效的补偿且SFO估计偏差小于±1 ppm。2、提出了一种环形幅度-相位键控(Amplitude-Phase Shift Keying,APSK)结合符号间差分检测(Inter-Symbol Differential Detection,ISDD)的采样频率偏差补偿方案。基于符号间差分检测的采样频率偏差补偿方法在不会降低信号频谱利用率的前提下,无需进行采样频率偏差的估计,从而避免残留采样频率偏差的影响。除此之外,本文利用边带相位补偿技术补偿该算法引入的边带相位偏移,但该算法引入的相位噪声会随着信号调制阶数的提高而严重恶化系统的传输性能。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对相位噪声具备鲁棒性的64点环形幅度-相位键控信号调制格式,并在高斯白信道和直接检测光纤传输系统中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显示,当SFO=±200 ppm时,相较于传统64 QAM OFDM信号,提出的64 APSK OFDM信号具备更优的误比特(Bit Error Rate,BER)性能。当误码率为1E-3时,64 APSK OFDM信号在高斯白信道和直接检测光纤传输系统中分别能实现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3 d B与2 d B的增益。3、提出了一种一维混沌Chebyshev序列映射联合RSA工钥算法的加密方案,并在60 GHz光载无线通信(Fiber-wireless,Fi-Wi)架构中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显示,LDPC信道纠错编码的使用提升了系统的传输性能,64 QAM OFDM信号经30 km SSMF光纤传输后,拥有密钥的合法用户能有效地解密原始数据流。4、提出了使用Henon映射产生的混沌序列控制哈达马预编码矩阵的行-列索引而实现对OFDM-PON进行物理层加密的方案。首先,为了克服光通信系统中高频子载波衰落严重现象,使用哈达马预编码技术已实现对子载波上噪声共享。除此之外,利用行-列变换后的哈达马矩阵与原矩阵相关性不改变的特性,产生由混沌序列控制的加密哈达马矩阵并在OFDM-PON中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加密方案具备较大的密钥空间(~10178)。当接收信号误码率为1E-3时,基于加密Hadamard矩阵预编码的OFDM信号的接收灵敏度在OB2B与20 km单模光纤传输后,相较于传统OFDM信号有2.3 d B与1.2 d B的增益。

彭家昕[7](2020)在《超100G光传输高级调制解调和概率星座整形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5G网络即将大规模商用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流量将持续爆增,采用强度调制、直接检测的光通信系统已经不堪负荷,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相结合的高阶调制格式成为新的发展方向。这一方案能够大幅提升频谱效率和传输距离,从而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流量需求。在实际功率受限的通信系统中,概率星座整形技术可以在不影响编码调制性能和不扩展频谱占用率的前提下,提升系统容量、优化传输信号对非线性效应的容忍度,进一步提升接收端的误码性能,降低对光信噪比(OSNR)容限要求,增大信号传输距离。在此基础上,本文围绕超100G高级调制解调技术、高速光通信中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高阶正交幅度调制(QAM)调制中的概率星座整形技术展开理论和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研究了高级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就正交幅度调制等高阶调制的调制解调原理展开分析,并深度剖析了光相干探测的原理和光相干接收机的工作机制。针对400Gbit/s光传输系统的调制方案,对基于Nyquist WDM系统的四载波PM-QPSK、双载波PM-QPSK、双载波PM-16QAM和单载波PM-16QAM这四种400Gbit/s传输方案进行技术对比研究,分析不同调制方案的传输性能和应用场景。(2)对光纤损耗、色度色散、偏振模色散、相位噪声、非线性效应等链路损伤的基本原理进行理论分析。并针对相应的链路损伤,分析研究了基于相干接收的数字信号处理(DSP)补偿技术,如Bussgang类盲均衡算法中的恒模算法(CMA)和多模算法(MMA)。利用VPI transmission构建400Gbit/s偏振复用相干光通信仿真系统并进行了仿真实验,研究分析了光纤损耗、色散、偏振模色散(PMD)等信道损伤对高速光信号产生的影响,并且采用MMA和盲相位搜索算法(BPS)等DSP补偿算法恢复损伤的信,通过仿真结果展示了DSP恢复算法对实际线路中高速光信号的补偿效果。(3)论证说明了星座整形技术和概率星座整形研究的必要性。然后通过信息论的知识说明了信道中的互信息和信道容量的关系,解释了概率星座整形的技术原理,证明了整形增益的最大值为1.53dB和在功率受限的光通信系统中,输入信号的分布为高斯分布时,系统的互信息(即信道容量)最大,并比较了不同概率星座整形方案的优劣。(4)针对超100G光网络中信道受限问题,研究了基于算数编码的速率可调正交幅度调制概率星座整形调制方案,使光网络传输容量更接近香农极限,并且提高信号的噪声恢复能力。在该方案中,发送端由分布匹配器和前向纠错(FEC)编码器组成,分别负责对信号进行概率整形和信道编码的任务,系统通过改变分布匹配器的概率分布来调节速率;接收端由FEC解码器和反向分布匹配器解码噪声信号恢复数据。为了研究整形方案的传输性能,本文进行了两组对比实验,实验一的结果显示概率整形(PS)16QAM对比16QAM,OSNR的增益为0.382dB、互信息增益0.09bit/symbol;实验二的结果显示在相同频谱效率(SE)时,PS-64QAM对比16QAM,OSNR的增益为0.8dB、互信息增益0.153bit/symbol,同时两个实验中加了概率星座整形的调制格式,误码率性能都明显优于标准16QAM。

王希杰[8](2020)在《基于正交技术的大吞吐量无源光互连数据中心》文中研究表明网络数据流量的迅猛增长,以及数据中心内流量比重的大幅上升,使得数据中心的交换流量逼近了传统的电设备的带宽上限。因此,从电互连走向光互连成了数据中心必然的发展趋势。光互连能够提供电互连所无法比拟的信道容量,以应对当前爆炸式增长的带宽需求。此外,光互连的数据中心在时延,能耗,灵活性方面也具备优势。所以,光互连数据中心目前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现在已有的结构中,信道的利用率并不高。首先,单信道的带宽利用率有限。一般情况下,一条光信道只能传送一路数据,因而数据中心的数据总吞吐量无法超过信道总数。其次,信道总的利用率往往也较低。数据中心中的每个节点一般通过多条信道与其他节点互连。然而节点一般无法同时处理多路数据,因此与之相连的多条信道就无法同时接入节点。换而言之,如果节点已接入某一信道,其他信道不得不闲置,这就降低了信道的总利用率。低的信道利用率同样也限制了数据中心的总吞吐量。因此,从“节流”的角度来说,实现单信道多数据传送和节点多信道接入,相当于提高了现有带宽资源的利用率,也能够增加数据中心的吞吐量。为此,本文针对如何实现在有限带宽资源下提高信道利用率以增加数据中心的吞吐量。首先通过理论分析了基于正交调制的数据中心机架内互连,正交调制结合多通道接入方案,以及光标签方案的可行性。然后通过仿真验证上述方案在数据中心光互连中的传输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1)首先介绍了数据中心光互连的背景、基本原理与现有方案,以及提高光互连信道利用率的研究意义。详细讲述了数据中心光互连的国内外研究现状。(2)研究了基于偏振复用与正交调制相结合的机架内部数据交互方案:针对光互连方案中单信道单信号传输问题,利用正交调制独特的特性,使两路信号在同一信道中传输,充分提高信道利用率。并通过10Gb/s的光互连系统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3)研究了数据中心光互连系统中,多通道接入技术与正交调制技术结合方案:利用多通道接收技术,使节点可同时接收恢复多路信号。同时将其与正交技术相结合,在提高信道利用率的同时,减少多通道接入方案的固定成本。通过对方案进行仿真分析,验证其可行性。(4)研究了不同数据中心间的光互连方案:为处理数据中心间路由传输速率慢这一问题,将新型光标记比率调制技术应用于光标签交换技术中来代替传统的路由方案。通过光标签技术降低数据路由所需时间,提高信道利用率。

彭宝新[9](2014)在《基于DSP的多媒体低频信道通信终端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一款基于DSP的多媒体话机,其作用旨在图文并用弥补普通话机的功能单一而导致用户数量失衡的问题,对现有的普通话机做技术改造,让普通的话机具有显示和目前最流行的触摸手写功能。此款多媒体话机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作为核心处理器件,实现各种信息的处理、功能转换和软件控制。传输方式用按照信息的频率不同将两种信号同时送入话机信道,既完成了普通话机的基础语音通信功能,也实现了多媒体图形文字信息的传输,方便了生活。这种较为新型的通信终端,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通信市场由于数据业务的竞争而带来的固话业务失衡,还可以满足在通信双方在不同的环境之下的零噪音交流;避免由于南北差异而使得普通话音不标准造成的分歧和误会,也在通信技术方面做了一定程度的贡献,且此款终端设计新颖,使得通信交流变得更为直观,更为灵活,更为方便,为解决社会的某些敏感性问题做了贡献。在交换机给通信双方建立私有信道的条件下,用户需要发送信息给对方,只要用手或者触摸笔在触摸液晶屏上输入所需要的信息,然后通过DSP实时控制液晶底层驱动将信息通过坐标变换显示在液晶屏上的同时存储在DSP片外SDRAM中,随后DSP采用2DPSK算法将存储的信息按顺序进行调制,通过数模转换将调制好的信息转换为模拟信号随语音信号一同送入到话机信道中,只不过2DPSK信号使用信道较高的频段传输,语音信号使用信号较低的频段传输。话机信道中的混合信息在接收方先通过选频网络将语音信息和多媒体信息分离,语音信号直接送入话机完成语音通信,多媒体信息则通过模数转换将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再通过2DPSK差分相干解调,将多媒体信息还原为图文坐标信息,最后经过DSP控制液晶彩屏底层驱动将信息显示在液晶屏上。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单向通信。如果信息接收方想要发送信息,则直接在触摸屏上输入信息,然后就可以继续依照之前的操作,直到完成双向通信。

张凤娟,盛利元,刘洋洋[10](2013)在《基于DSP Builder的移相键控调制解调系统设计》文中认为为了进一步研究2PSK非相干解调方案在完整的调制解调系统中的实用性,设计了基于差分相干解调的2DPSK和基于非相干解调的2PSK两种调制解调系统,利用Matlab/Simulink下的系统级设计工具DSP Builder,对两种调制解调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将两种系统在逻辑资源为百万门的Cyclone II系列FPGA芯片EP2C35F672C6上进行实现,对两种系统的硬件实现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基于非相干解调的2PSK调制解调系统在资源占用率和处理速度方面具有更优良的性能。

二、基于DSP的DPSK差分解调的实现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DSP的DPSK差分解调的实现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相干光通信系统中QPSK调制解调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选择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相干光通信的研究现状
        1.2.2 相干光通信调制解调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与安排
2 相干光通信系统中QPSK调制解调
    2.1 相干光通信系统工作原理
    2.2 QPSK调制解调原理
        2.2.1 QPSK电光调制原理
        2.2.2 QPSK解调原理
    2.3 采样定理
    2.4 正交不平衡补偿
    2.5 频偏估计与载波相位恢复算法
    2.6 时钟恢复算法
    2.7 本章小结
3 QPSK中频信号解调算法分析与实现
    3.1 正交失衡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1.1 正交失衡现象
        3.1.2 正交失衡对频偏误差的影响仿真分析
        3.1.3 正交失衡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3.2 频偏估计的算法原理及实现
        3.2.1 基于相位差的频偏估计
        3.2.2 基于FFT的频偏估计
        3.2.3 频偏估计算法性能分析
    3.3 载波同步的设计与实现
        3.3.1 数字下变频
        3.3.2 鉴相器
        3.3.3 环路滤波器
        3.3.4 基于松尾环的载波恢复分析
    3.4 Gardner位同步算法及分析
        3.4.1 Gardner时钟恢复算法
        3.4.2 Gardner位同步算法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QPSK调制解调的实验研究
    4.1 QPSK调制解调实验平台
        4.1.1 激光器
        4.1.2 发射机
        4.1.3 相干接收机
    4.2 QPSK系统解调性能测试
    4.3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研究总结
    5.2 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SDR的空地协同宽带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重点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系统处理框架和主要技术原理介绍
    §2.1 系统处理框架
        §2.1.1 PPDU数据帧介绍
    §2.2 符号同步概述
        §2.2.1 STS互相关符号同步
        §2.2.2 间接改进STS互相关符号同步
        §2.2.3 LTS互相关符号同步
    §2.3 16DAPSK调制
    §2.4 LDPC码概述
        §2.4.1 LDPC码的矩阵表示
        §2.4.2 LDPC码的原模图表示
    §2.5 LDPC编码原理
        §2.5.1 准循环码的编码设计
    §2.6 LDPC译码算法原理
        §2.6.1 BP译码算法
        §2.6.2 LLR-BP译码算法
        §2.6.3 Min-Sum译码算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关键技术性能分析与方案制定
    §3.1 空地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总体方案介绍
        §3.1.1 物理层各个指标参数
    §3.2 符号同步方案设计
        §3.2.1 符号同步检测概率分析
        §3.2.2 符号同步的检测性能对比
        §3.2.3 符号同步方案的硬件开销对比
        §3.2.4 符号同步方案的确定
    §3.3 LDPC码的不同结构方案
        §3.3.1 (8176,7154)LDPC码
        §3.3.2 (256,512)LDPC码
        §3.3.3 (2560,1024)LDPC码
    §3.4 LDPC码的性能分析
        §3.4.1 LDPC码误码率性能对比
        §3.4.2 LDPC码编码硬件开销对比
        §3.4.3 LDPC码方案选定
    §3.5 LDPC译码算法分析
        §3.5.1 (2560,1024)LDPC码的译码方案对比
        §3.5.2 LDPC译码方案的确定
    §3.6 LDPC联合16DAPSK的误码率性能
        §3.6.1 基于比特的LDPC16DAPSK译码方案
        §3.6.2 系统方案下LDPC联合16DAPSK的误码率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关键技术的FPGA实现
    §4.1 硬件开发平台介绍
    §4.2 OFDM的符号同步硬件实现结构
        §4.2.1 LTS符号互相关法符号同步FPGA实现
    §4.3 LDPC编码FPGA实现
        §4.3.1 信源的设计
        §4.3.2 (2560,1024)LDPC码的编码FPGA实现
    §4.4 16DAPSK调制FPGA实现
        §4.4.1 16DAPSK FPGA实现方案
        §4.4.2 16DAPSK FPGA调制验证
    §4.5 16DAPSK软解调算法与FPGA实现
        §4.5.1 16DAPSK软解调算法整体方案
        §4.5.2 16DAPSK相位软解调算法
        §4.5.3 16DAPSK幅度软解调算法
        §4.5.4 16DAPSK软解调FPGA实现
    §4.6 LDPC译码器的FPGA实现
        §4.6.1 LDPC译码器的整体结构
        §4.6.2 译码器的FPGA实现结构图
        §4.6.3 译码器存储器地址发生器RTL实现
        §4.6.4 校验节点信息更新处理
        §4.6.5 变量节点信息更新处理
        §4.6.6 译码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射频端接口设计与测试方案设计
    §5.1 射频硬件平台介绍
    §5.2 射频与基带数据交互设计
        §5.2.1 D9361 数据链介绍
        §5.2.2 COMS接口模块实现
    §5.3 系统测试
        §5.3.1 整体测试方案
        §5.3.2 测试步骤及相关分析
    §5.4 结果分析总结
        §5.4.1 硬件开销对比
        §5.4.2 误码率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3)高速星地相干激光通信系统关键DSP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星地激光通信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高速星地激光通信的研究现状和技术难点
        1.2.1 研究现状
        1.2.2 高速低轨星地相干光通信的主要技术难点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112/28Gbps低轨星地相干激光通信系统方案设计
    2.1 低轨星地相干激光通信系统链路损耗分析
        2.1.1 大气吸收与散射
        2.1.2 大气湍流
        2.1.3 链路损耗估算
    2.2 相干单载波与多载波OFDM系统方案对比分析
    2.3 112/28Gbps PM-16QAM-CO-OFDM低轨星地激光通信系统方案设计
        2.3.1 PM-16QAM-CO-OFDM发射端DSP处理单元设计及关键参数影响分析
        2.3.2 PM-16QAM-CO-OFDM接收端DSP处理单元设计及关键参数影响分析
        2.3.3 星座整形及分集接收增益
        2.3.4 112/28Gbps低轨星地激光通信功率预算计算
    2.4 112/28Gbps PM-MQAM-CO-OFDM低轨星地通信系统仿真方法研究
        2.4.1 大气湍流效应模拟方案
        2.4.2 112/28Gbps PM-MQAM-CO-OFDM系统接收机灵敏度仿真分析
        2.4.3 训练序列对接收机灵敏度影响仿真分析
        2.4.4 导频数对接收机灵敏度影响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PM-MQAM-CO-OFDM系统星座整形方案
    3.1 相位均匀分布的圆形QAM结合概率整形的星座整形机制设计
        3.1.1 相位均匀分布的圆形QAM结合概率整形的星座整形机制
        3.1.2 星座整形实现代价分析
    3.2 基于相位均匀分布的圆形QAM结合概率整形的PM-CO-OFDM系统性能仿真
        3.2.1 14/3 .5GBaud PM-1 6/3 2QAM-CO-OFDM星地激光通信系统仿真模型
        3.2.2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3.3 离线实验验证和性能分析
        3.3.1 14GBaud PM-16/32QAM-CO-OFDM离线实验平台
        3.3.2 离线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群定时同步及分集支路相位校正的共享本振SIMO分集接收大气湍流抑制方案
    4.1 基于群定时同步及分集支路相位校正的共享本振光源SIMO分集接收方案
        4.1.1 基于群定时同步及分集支路相位校正的共享本振光源SIMO分集接收方案概要
        4.1.2 基于MRC的共享本振光源SIMO分集接收方案信噪比理论分析
        4.1.3 群定时同步及分集支路相位校正机制设计
    4.2 基于群定时同步及分集支路相位校正的共享本振SIMO分集接收方案仿真验证
        4.2.1 112Gbps PM-16QAM-CO-OFDM共享本振SIMO分集接收系统仿真模型
        4.2.2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星座整形和分集的112/28Gbps PM-MQAM- CO-OFDM星地激光通信系统性能分析
    5.1 基于星座整形和分集接收的112/28Gbps PM-MQAM-CO- OFDM星地激光通信系统仿真
    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缩略词索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4)空间相干光通信系统中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空间光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大气湍流及其对空间光通信影响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大气信道及空间相干光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2.1 大气信道
        2.1.1 大气吸收和散射
        2.1.2 大气湍流的原理及模型
        2.1.3 大气湍流对空间相干光通信的影响
    2.2 空间相干光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2.2.1 电光调制技术
        2.2.2 相干探测技术
        2.2.3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间相干光通信中的频偏估计技术
    3.1 频偏估计前的预处理过程
        3.1.1 正交归一化
        3.1.2 时钟同步
    3.2 常用的频偏估计方案
        3.2.1 基于相位增量的频偏估计
        3.2.2 基于FFT的频偏估计
    3.3 分区加权频偏估计法
        3.3.1 ZWPI算法原理
        3.3.2 弱湍流条件下的算法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间相干光通信中的相位估计及跳变矫正技术
    4.1 相位估计技术与相位跳变的产生过程
        4.1.1 M次幂相位估计原理
        4.1.2 相位跳变的产生过程
    4.2 常用的相位跳变解决方案
        4.2.1 差分编/译码
        4.2.2 数据辅助跳变矫正法
        4.2.3 基于数字信号处理的盲相位跳变矫正法
    4.3 分段差分跳变矫正法
        4.3.1 CSSC-CPE算法原理
        4.3.2 最佳跳变判别阈值点的设定
        4.3.3 弱湍流对相位跳变概率的影响及算法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空间相干光通信系统搭建及实验分析
    5.1 大气信道光强闪烁模型的外场实验验证
        5.1.1 近海8.9km大气激光传输实验
        5.1.2 近海大气激光传输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5.2 空间相干光通信系统的软件仿真及室内实验搭建
        5.2.1 误码及跳变测试系统的实现
        5.2.2 Optisystem空间相干光通信系统的软件仿真链路搭建及参数设置
        5.2.3 空间相干光通信的室内实验链路搭建及参数设置
    5.3 软件仿真及室内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5.3.1 大气湍流下光强闪烁模型的仿真及实验验证
        5.3.2 ZWPI算法的仿真及实验验证
        5.3.3 CSSC-CPE算法的仿真及实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基于OFDM的差分DAPSK调制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重点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OFDM技术和DAPSK调制技术原理
    §2.1 OFDM概述
        §2.1.1 OFDM基本原理
        §2.1.2 FFT在 OFDM中的应用
        §2.1.3 保护间隔与循环前缀
    §2.2 多普勒效应
    §2.3 DAPSK调制解调技术原理
        §2.3.1 DAPSK调制
        §2.3.2 DAPSK解调
    §2.4 OFDM差分DAPSK调制技术原理
        §2.4.1 OFDM时域差分技术
        §2.4.2 OFDM频域差分技术
        §2.4.3 OFDM差分DAPSK调制技术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FDM时域差分DAPSK调制系统基带处理框架
    §3.1 OFDM时域差分DAPSK调制系统结构模型
    §3.2 系统硬件平台介绍
        §3.2.1 ZEDBOARD硬件开发平台
        §3.2.2 软硬件协同设计流程
        §3.2.3 AD-FMCOMMS2-EBZ评估板
    §3.3 物理层参数指标设计
    §3.4 物理层帧结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FDM时域差分DAPSK调制系统的硬件实现
    §4.1 OFDM时域差分DAPSK调制系统基带处理的硬件实现结构
    §4.2 基带处理系统时钟
    §4.3 发射端主要模块设计
        §4.3.1 扰码
        §4.3.2 卷积编码
        §4.3.3 交织
        §4.3.4 OFDM时域差分DAPSK调制
        §4.3.5 IFFT/FFT和循环前缀
        §4.3.6 长短训练序列和组帧
    §4.4 接收端主要模块设计
        §4.4.1 粗定时同步
        §4.4.2 载波同步
        §4.4.3 精定时同步
        §4.4.4 OFDM时域差分DAPSK解调
        §4.4.5 解交织
        §4.4.6 维特比译码
        §4.4.7 解扰
    §4.5 接口模块设计
    §4.6 硬件资源消耗情况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收发链路板级测试
    §5.1 BIST测试
        §5.1.1 单音测试
        §5.1.2 数据环回测试
    §5.2 OFDM时域差分DAPSK调制系统性能测试
        §5.2.1 射频同轴线对接测试
        §5.2.2 射频天线传输点对点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基于OFDM的短距离光接入网中相关DSP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OFDM技术
        1.2.2 DDO-OFDM及其关键DSP技术
        1.2.3 OFDM-PON及其物理层加密技术
    1.3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2章 DDO-OFDM系统及常见DSP技术
    2.1 引言
    2.2 OFDM基本原理
    2.3 DDO-OFDM系统分析
        2.3.1 DDO-OFDM系统损伤分析
        2.3.2 DDO-OFDM系统常见DSP技术
    2.4 小结
第3章 OFDM-PON系统中SFO自适应补偿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集中于OLT实现的SFO预补偿OFDM-PON架构
        3.2.1 基于SFO补偿方案的OFDM-PON架构
        3.2.2 自适应SFO补偿方案
        3.2.3 自适应调制OFDN帧中CP-CS长度以及OFDM符号数
    3.3 数值仿真及性能分析
        3.3.1 接收端ROP范围确定
        3.3.2 最优IFFT-FFT值确定
    3.4 实验验证及性能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环形幅度-相位键控的符号间差分检测SFO补偿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差分检测的采样频偏抵抗性能分析
        4.2.1 算法原理分析
        4.2.2 实验装置与结果分析
    4.3 基于环形-幅度键控的ISDD-DDO-OFDM性能分析
        4.3.1 环形64APSK调制-解调原理
        4.3.2 高斯白信道仿真设置与结果
        4.3.3 IM/DD光传输系统仿真设置与结果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混沌加密的光OFDM传输系统
    5.1 引言
    5.2 基于Chebyshev序列加密的60GHzFi-Wi光传输系统
        5.2.1 RSA工钥算法结合混沌加密原理分析
        5.2.2 仿真系统与结果分析
    5.3 基于混沌哈达马矩阵OFDM-PON系统研究
        5.3.1 混沌Hadamard矩阵加密原理分析
        5.3.2 实验装置与参数设置
        5.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与获得的奖励

(7)超100G光传输高级调制解调和概率星座整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高级调制解调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1.2 概率星座整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结构安排
2 高级调制解调和相干接收技术
    2.1 光通信系统高级调制原理
        2.1.1 光信号调制技术
        2.1.2 相位调制格式调制与解调
    2.2 光相干探测
        2.2.1 光相干探测原理
        2.2.2 光相干接收机
    2.3 400Gbit/s光传输系统调制方案技术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超100G光通信系统的链路损伤与DSP补偿技术
    3.1 光纤链路损伤
        3.1.1 光纤损耗
        3.1.2 光纤色度色散
        3.1.3 偏振模色散
        3.1.4 相位噪声
        3.1.5 光纤非线性效应
    3.2 相干接收信号补偿和恢复
        3.2.1 色散补偿
        3.2.2 偏振解复用
        3.2.3 频偏估计和载波相位估计
    3.3 400Gbit/s光通信系统的链路特性仿真
    3.4 本章小结
4 概率星座整形技术方案研究
    4.1 星座整形技术
        4.1.1 概率整形与几何整形
        4.1.2 概率整形的研究必要性
    4.2 概率整形基本原理
    4.3 概率星座整形方案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算数编码概率整形算法的系统仿真研究
    5.1 目前概率星座整形技术存在的问题
    5.2 概率星座整形方案与关键模块设计
        5.2.1 分布匹配器
        5.2.2 算数编码方案
    5.3 概率星座整形系统设计
        5.3.1 二进制标记(星座标记)
        5.3.2 编码调制
        5.3.3 解调器
        5.3.4 可调速率范围
    5.4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论文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8)基于正交技术的大吞吐量无源光互连数据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数据中心光互连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1.1 数据中心光互连的研究现状
        1.1.2 大吞吐量的无源光互连数据中心的实现意义
    1.2 光调制技术与数据中心无源光互连方案介绍
        1.2.1 数据中心无源光互连的实现原理及关键技术
        1.2.2 光调制实现原理及关键技术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偏振复用的正交调制数据中心光互连方案
    2.1 概述
    2.2 基于偏振复用的IRZ-DPSK信号的数据中心无源光互连
        2.2.1 基于IRZ-DPSK信号数据中心无源光互连的基本方案介绍
        2.2.2 实验配置及结果分析
        2.2.3 实验可行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正交叠加方案的多通道接收技术
    3.1 概述
    3.2 多通道接收方案与正交码型方案介绍
        3.2.1 多通道接收方案原理及方案介绍
        3.2.2 基于光域的正交码型叠加方案
        3.2.3 基于电域的正交码叠加方案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光域叠加方案结果分析
        3.3.2 电域叠加方案结果分析
    3.4 基于正交码叠加的正交滤波多通道接收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光标签交换的数据中心间光互连
    4.1 概述
    4.2 基于光标签交换的数据中心间互连实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4.2.1 标记比率调制光标签方案
        4.2.2 PPM调制技术
        4.2.3 基于PPM的标记比率调制光标签方案
        4.2.4 模拟和实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5.2 后续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基于DSP的多媒体低频信道通信终端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多媒体通信终端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多媒体话机的发展趋势
    1.4 课题来源
    1.5 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结构
第二章 多媒体电话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2.1 多媒体终端电话的原理与系统结构
    2.2 多媒体话机所需要的硬件基础
    2.3 TMS320C6713 型 DSP 芯片
    2.4 DSP 系统的特点
    2.5 DSP 的应用
    2.6 液晶显示设备
    2.7 多媒体电话机的各功能模块
        2.7.1 带触摸输入操作的图文显示模块
        2.7.2 数据处理模块
        2.7.3 数据存储模块
        2.7.4 高效率的硬件滤波模块
        2.7.5 与公话网对接的接口模块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液晶显示及信息采集模块的硬件设计
    3.2 实际连接电路图
    3.3 信息存储模块的硬件设计
    3.4 信息发送模块的硬件设计
    3.5 硬件滤波模块的设计
        3.5.1 二阶 RC 滤波器的传输函数
    3.6 信息接收模块的硬件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信息显示及采集模块的软件设计
        4.1.1 GPIO 口和 MCASP 口的配置
        4.1.2 高速时序匹配
        4.1.3 程序流程图
    4.2 信息存储模块的软件设计
    4.3 信息发送模块的软件设计
        4.3.1 调制解调技术
        4.3.2 2DPSK 调制原理
        4.3.3 2DPSK 算法思想
        4.3.4 2DPSK 调制设计流程
        4.3.5 2DPSK 调制输出波形以及实际实验输出结果
    4.4 信息接收模块的软件设计
        4.4.1 2DPSK 解调原理
        4.4.2 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4.4.3 滤波器的性能和参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性能测试及分析
    5.1 信息传输的协议
    5.2 信息传输的频率选择
    5.3 多种方式测试传输的成功率
    5.4 信息传输失真的分析与改进方向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DSP Builder的移相键控调制解调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移相键控调制解调原理
    2.1 2DPSK调制解调系统原理
    2.2 2PSK调制解调系统原理
3 DSP Builder建模与仿真
    3.1 系统建模
        3.1.1 2DPSK系统建模
        3.1.2 2PSK系统建模
    3.2 仿真结果
4 FPGA硬件实现及性能分析
5 结束语

四、基于DSP的DPSK差分解调的实现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相干光通信系统中QPSK调制解调研究与实现[D]. 白佳俊.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SDR的空地协同宽带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李国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3]高速星地相干激光通信系统关键DSP算法研究[D]. 陈欢.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4]空间相干光通信系统中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D]. 王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0(08)
  • [5]基于OFDM的差分DAPSK调制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徐国稼.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6]基于OFDM的短距离光接入网中相关DSP技术的研究[D]. 刘懿. 湖南大学, 2020(02)
  • [7]超100G光传输高级调制解调和概率星座整形技术研究[D]. 彭家昕.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20(11)
  • [8]基于正交技术的大吞吐量无源光互连数据中心[D]. 王希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9]基于DSP的多媒体低频信道通信终端的设计与研究[D]. 彭宝新. 中北大学, 2014(07)
  • [10]基于DSP Builder的移相键控调制解调系统设计[J]. 张凤娟,盛利元,刘洋洋. 微电子学, 2013(01)

标签:;  ;  ;  ;  ;  

基于DSP的DPSK差分解调的实现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