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文体意识的思考

戏剧文体意识的思考

一、关于戏剧文体意识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赵冬旭[1](2021)在《中西比较视域下的丁西林剧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丁西林身为物理教授,却凭借独树一帜的话剧作品赢得了知识分子读者/观众的普遍青睐,无疑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个案。本文以丁西林剧作在英语世界的研究以及中西论者之间的对话为切入点,通过对史料的爬梳、中西文献的对比、文本的细读,重新定位丁西林剧作在中国早期话剧史中的具体坐标,考察中西文化对丁西林创作的影响,探究历史语境下丁西林的创作动机和策略、美学倾向、编剧技法和语言主张。通过对艺术形式的革新,他创作了具有现代特征和丰厚艺术价值的作品,为中国现代戏剧,尤其是早期话剧建立了全新的创作模式(pattern)。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绪言部分首先对研究对象丁西林予以简要介绍。在厘清国内外研究现状后,提出本文的核心问题:英语世界高度认可丁西林剧作的原因为何?丁西林剧作的哪些艺术特征具有创新意义,并如何起到了范本的作用?继而陈述本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意义与创新之处。第一章探讨英语世界对丁西林剧作的接受。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英语世界不断有人在介绍、翻译、研究、甚至搬演他的剧作。无论是专题论文还是戏剧史,大都强调作家通过采用文雅的语言,融合唯美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喜剧形式,使作品拥有了独特而隽永的艺术价值。中外论者对丁西林剧作的评价有别,体现了美学观念和理论体系上的差异,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形式与语言也具有足以建构戏剧范式的重要性。第二章探讨丁西林在中西文化双重影响下的美学主张和戏剧策略,以及他在中国早期话剧史上的作用。对比中西戏剧史会发现,中国早期新剧转向以知识精英主导的“爱美剧”,和19世纪欧洲情节剧过渡到现实主义戏剧的历史如出一辙,这其中既有西学东渐的作用,又有戏剧发展、更迭的历史必然性。丁西林及其社团同人都是学贯中西的现代知识分子,作为业余爱好者进入新剧场域。他们再三申明审美愉快与艺术形式的重要性,是为了厘正前期新剧对高台教化的过分强调。因此他们另辟蹊径,提出了以知识分子为潜在观众/读者群的新剧策略,并在此框架下探索新的戏剧主题、形式与舞台实践。第三章探讨丁西林对西方编剧技法和喜剧精神的移植和改造。丁西林在编剧上融合了西方近现代戏剧的技巧和本土化的主题与素材,以吸引知识阶层观众/读者的兴趣。他以戏剧的暗示性和情境为关键突破点,并适当“留白”以调动观众/读者的能动性,从而建立起了一种以形式为重、内容居次的编剧模式。此外,他对乔装扮演技巧的反复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人类的游戏天性和男性的欲望,这为“涕泪交零”的现代戏剧带来了一丝珍贵的愉悦。其喜剧传达出温和而折衷的精神,又和英国风俗喜剧的强烈讽刺精神有着很大不同。第四章探讨丁西林对语言结构和文体风格所做的革新与调和。他始终致力于探索一种整合了文言与白话、中英语法的白话文,它既比纯粹口语更书面文雅,又比传统文言文更加活泼且更加具有日常口语化特征。同时,他用意义丰裕、富于美感的语言构建多重的意义,增添了剧本本身的文学维度,也重现了修辞的价值。因此,其戏剧语言呈现出文学化的、跨文化的、现代性的特征,引领了风靡一时的“西林风”。处女作《一只马蜂》实际上可被视作作家对其白话文试验的一个讽喻,也是其“西林风”戏剧创作的开拓之作。最后,结语部分指出,通过对编剧技法与语言风格的不断钻研和探索,丁西林创作出了具有技巧性、游戏性、杂糅性和现代性的戏剧,为中国现代戏剧,尤其是早期话剧提供了新的创作范本与模式。在以高台教化的戏剧观为主流的时代,丁西林践行了与众不同的美学与戏剧理念,其作品是独立自足、精雕细琢的艺术,而非“主义”和“思想”的附庸。这构成了其剧作的内容狭窄化和受众局限性,但也造就了英语世界对他的高度肯定。如果说还有评论家困扰于如何从丁西林的剧作中发掘出深刻的社会立意,那么,本文希望能够证明它们在艺术形式上的革新,就已经蕴蓄了独特的美学价值,为中国戏剧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桐宇[2](2021)在《高中语文文体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已全面投入使用,新教材从按“文体”组织单元的做法变成了按“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学习,增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作品人文精神的挖掘,忽视根据文体特征进行知识性学习的教学,致使一些高中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缺乏辨体能力,阅读时不以文体特征作为依据就直接进行文本分析;写作时文体混乱的情况时有出现……文体教学弱化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这是语文教学中值得重视的问题。论文的第一部分阐述了高中语文中文体教学的必要性。新课标的正确理解、实施以及语文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认识到在教学实践中树立文体教学观念的重要性。该部分从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论述了高中语文文体教学现状,笔者深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一线,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并且叙述了缺乏文体教学对学生学习语文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进一步阐明了文体教学的必要性。论文的第二部分阐述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体教学的实施策略。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以及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分别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种阅读中常见文体的学习进行了学情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诗歌类文体的阅读教学,古典诗歌应把握韵律、意象和意境;现代诗歌应把握关键词句和思想情感;散文类文体的阅读教学,应按照写作内容的不同分类展开,注重揣摩语言,并理清文本线索;小说类文体的阅读教学,应着重把握人物形象、叙述形式和语言风格三个方面;戏剧类文体的阅读教学,应从戏剧冲突、人物形象、人物语言三处着手。教师根据文本的文体特征,取舍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使阅读教学更加高效。论文的第三部分阐述了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文体教学的实施策略。分别对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三种写作中常见文体的学习进行了学情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记叙文文体的写作,应根据记叙对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文体训练,同时也要注重记叙性随笔的重要性;议论文文体的写作,教师需引导学生把握“三要素”,分阶段、有步骤地展开写作训练,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应用文文体的写作,主要是向学生明确基本格式,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开展写作训练,同时应用文语言训练也必不可少。教师应依据每种文体的写作侧重点的不同,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写作教学任务,让学生的写作有体可循。本文紧密联系学情、教材,为高中语文文体教学提出了可行性策略,对提升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一定的意义。

岳亚莉[3](2021)在《新世纪散文诗新质的建构 ——以“我们”散文诗群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提出散文诗作为一种发端自国外的文体,因其灵动跳跃的形式和丰富多变的表现手法使人类灵魂的深度和思维的广度得到充分彰显。一大批从事散文诗的创作者经过不懈的努力,将散文诗的文学价值提升到新高度,其中取得成就令人瞩目的当属“我们”散文诗群。他们通过创作实践使得散文诗克服重重发展困境,实现了新发展,并且在创作理念和作品内质方面实现了新质的建构。笔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我们”散文诗群及其作品进行探究,分析散文诗在面临文坛冷暴力的境遇下,“我们”散文诗群所实现的新突破。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分析了当下对于散文诗以及“我们”散文诗群的研究成果,阐述本文的选题和原因。第一章从背景谈起,分析了“我们”散文诗群的出场。彼时散文诗进入新世纪以后依然处在一个“边缘化”的位置,具体体现在散文诗的文体归属始终受到争议且不被文学史所认同。从创作角度来说,散文诗美学也处在停滞不前的尴尬境地,不仅创作的作品难觅精品,对于散文诗的文学评论也是寥寥。在这种境遇下,“我们”散文诗群凭借新质的建构实现了突围。在创作内核上汲取了周庆荣的《我们》,并将“我们”作为一种态度。通过与“他们”诗派对比,可以梳理出“我们”散文诗群的群体概念。第二章讨论了“我们”散文诗群在理论新质方面做出的贡献之一“大诗歌”创作理念。这部分在系统梳理了“大诗歌”的提出历史之后,阐述“大诗歌”在散文诗文体确认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分析“大诗歌”的“大情怀”和“大视野”两个具体内涵。“大诗歌”在创作方面的应用体现为长篇散文诗的写作和散文诗跨文体的尝试。第三章论述了“我们”散文诗群在诗歌理论方面贡献之二在于提出意义化写作。这部分首先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时代背景入手,分析了“意义化写作”提出的时代原因,其次从“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和“审美意识”三个方面阐述了“意义化写作”的内涵,最后以“我们”散文诗群的代表诗人周庆荣为例,分析了他的作品在“意义化写作”的指导下所呈现出的特点。第四章分析了“我们”散文诗群在创作内容上带来的新质——灵魂话语的建构。灵魂和身体存在的矛盾导致特定时代背景下文学创作的“灵语失踪”现象。这种现象的极端发育导致诗坛上催生出“下半身写作”的极端特例。这给诗坛也带来了一系列弊病:如内容低俗化、语言浅白化和审美媚俗化。因此诗人们意图通过建构灵魂话语来革除这些弊病,灵魂话语在建构的过程中发展出以下内涵:以身体意象为基础、以思索存在为主题、以神性描绘为修饰和以关怀人类为至境。最后一节通过分析灵焚的创作进一步阐释“我们”散文诗群所建构的灵魂话语在作品中的体现。结语部分总结概括了“我们”散文诗群实现的成就和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我们”散文诗群作为一个处于生长期的散文诗创作团体未来仍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期待“我们”散文诗群,也期待中国散文诗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王津京[4](2021)在《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与意义生成》文中指出话剧剧本是一个语篇,它带着编剧与观众交流的愿望。话剧演出是一场约定好的聚会,演出过程是观演之间的交流。演出之后,一些观众会以文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演出的理解,这其中将有相当一部分是对整个语篇或个别语句的理解。一个艺术生命力长久的作品将在历史中被几代人做出不同的解读。话剧语言的意义生成是一个历时漫长且复杂多变的过程。我们通过阅读可以对剧本意义做出大致判断,但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因演员的表演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且,与作品相关的社会背景、创作者阐释、演出广告、评论文章、同题材的其他艺术文本,以至于个人的修养、学识、观剧心情都可能影响我们对作品意义的再阐释。本文试图借鉴叙事学、符号学和话语分析等理论方法对话剧史上的重要作品进行分析,观察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和意义生成在话剧史几个阶段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些重要作品在整体结构和具体的语言形式选择上,为我们留下了哪些可供参考的经验。第一章论述早期话剧语言话语模式的建立过程。话剧是以写实的样式进入中国的,并且很快就与传统戏剧形成对峙。一种以写实戏剧观、脱离剧情的演讲、信息的分散和剧情的集中等为特点的新型戏剧话语模式在新剧时期已逐渐形成。五四新剧和爱美剧时期,大量作者开始以易卜生的作品为范本进行创作,一些留学归国人员在剧本创作和导演方面促进了话剧语言话语模式的成熟,话剧语言具备了更符合戏剧表达的功能。第二章论述话剧语言成熟期重要作品的话语模式和意义生成。第一节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重要作品在叙事结构、话语冲突、信息的层次及话语功能等方面的发展进行总结。第二节主要以曹禺的《雷雨》《北京人》和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为例对诗意的话语模式的含蓄、抒情、象征三个特点进行论述。第三节以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和老舍的《龙须沟》为例对再现生活的话语模式进行论述,指出再现生活的四种基本功能。第四节以曹禺的《日出》和老舍的《茶馆》为例对社会杂语式的话语模式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组成进行论述。第三章论述新时期话剧语言在话语模式上的发展变化。第一节主要论述现实主义话语模式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第二节主要论述实验戏剧在语言方面进行的种种实验和成果。第三节主要论述台湾地区影响较大的表演工作坊的主要作品在话语模式上的一些特点。第四章从表演的角度说明语言表演对意义的影响。第一节对话剧腔问题进行简要的历史梳理和辨析,并对其价值进行判断。第二节讨论表演对意义的影响。第三节以不同版本的《雷雨》《茶馆》和《恋爱的犀牛》为例讨论同一个作品在不同时代,由不同导演和演员表现产生的意义变化。第五章从接受的角度讨论话剧语言意义生成的影响因素、标准和时代性,以及当下话剧语言接受的三个主要方向。

张蓬[5](2021)在《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中国“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末民国时期新式教育制度、白话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新文学作品教学等方面的分析,发掘新文学在酝酿、发生、发展中与“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影响。“新文学”借助教育制度奠定了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通过国文教科书编写加速了传播,影响了学生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形成,奠定了其经典地位,同时“新文学”也全面推动了国文教育改革,加快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主要体现在教育改革、知识生产与传播、文学创作、经典形成等方面。为了清晰地呈现出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从“文学”“教育”的双视角,以国文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尤其是“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经典形成,旨在通过以上分析促进当下文学教育中对“新文学”作品的正确认识和科学选择,为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等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本文共分五章,尝试从现存国文教育制度文件、发行量大且出版权威的代表性国文教科书等方面入手,进行细致的史料分析,探究中学“国文教育”与“新文学”之间在文学传播、知识生产、经典形成、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第一章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制度演变的考察,论证了学制和教育宗旨的变迁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的媒介、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双潮合一”,确立了“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地位。第二章以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传播为研究内容,阐述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文学如何通过国文教科书进行传播。其中政府教育部门的权力、教科书编写者的个人兴味制约着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筛选,也影响了新文学知识的生产。从1920年代“新文学”开始进入国文教科书,到1940年代战争背景下,“国定本”以党化教育的名义对新文学作品的排挤,再到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坚决选用新文学作品以反抗“国定本”的压制,都体现了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经典化形成的推动作用。第三章论述了新文学对国文教学改革的促进。从“问题教学法”、“道尔顿制”实验到“精读”“略读”法,新文学选文帮助国文教育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新文学也促进了国文教育的作文教学改革,教科书中的新文学作品成为学生写作训练的范文,不仅促进了学生现代文体意识的形成,也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被强化,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得到了考试制度的官方认可,自身的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第四章分析了新文学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国文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新文学作家倡导白话文,自主编写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带去新文化、新思想。从教经历也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素材,他们将自己的教育理想诉诸作品,同时也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新文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国文教育的改革、发展,加速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第五章探讨了国文教育在现代文学作品经典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现代语文教科书中那些不可缺少的现代文学“经典篇目”,其“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作品本身的经典本质外,在经典形成的过程中,还有教育、政治等其他外部力量的参与,它们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对于“新文学”来说,“国文教育”是一个最佳的传播途径。清末以降的学制改革和教育宗旨演变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领域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教育的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新文学与国文教育的全面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借助国文教育这一途径,推行新文学、新文化、新思想,促进了现代文学审美观念及书写范式的形成。但是受到教育权力机制的约束和教育者个人视野及志趣的影响,国文教育对新文学存在着“限制性”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新文学作品价值的认识。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二者之间的互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新文学促进了国文教学改革,引领了民国教育的新风尚,加速了其现代化进程。在二者互动的过程中,新文学选文培养了学生的现代文体意识,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国文教育中被强化,新文学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经典”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黄华兴[6](2020)在《基于文体意识的高中小说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说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新课程的三大教育理念得到充分的落实。然而,传统的“千课一面”“殊体同法”小说阅读教学模式使小说教学严重脱离了小说文体的根本,让小说教学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显然,质量低下的小说阅读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推进小说教学深层次的改革刻不容缓。目前,针对高中小说文体教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只有少量的硕士论文。可见,在文体意识视阈下的高中小说并未引起太多的注意。本研究拟以“基于文体意识的高中小说教学”为重点,通过厘清文体意识的内涵、概念,结合当下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加以细致的分析,在思考与探究中力求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利于提高教师文体教学效果、培养高中生在阅读中的文体意识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方法。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阐明“基于文体意识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问卷调查情况、概述高中小说文体教学现状,指出目前的教学现状存在泛语文化的小说教学、缺乏小说味的小说教学和殊体同法等小说教学问题,并分别从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去分析其成因。第二部分以文体概念、文体意识的界定为基础,分析了小说文体特征的独特性,借以阐述小说阅读教学中文体意识的人文性、工具性、能力等几种价值。第三部分是最后一个部分。针对目前小说文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在研究与思辨中,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循体导学”“因体施教”“以体定教”三个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并提出小说教学要注意两个“避免”的问题,最后根据策略设计高中小说《老人与海》《边城》教学案例并进行分析。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出发,在兼顾了高中小说教学的现状与文体意识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方法。

段燕[7](2020)在《在文学与抗战之间 ——论老舍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文中认为抗战时期是老舍文学创作的重要阶段。本文以老舍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从抗战与文学相结合的角度着手分析该时期老舍的文学创作在题材、体裁、叙事的变化,并分析其产生这一系列转变的原因。抗战时期的文化背景只对老舍的文学创作提出了宏观要求,并没有指明如何改变。因此,抗战时期老舍文学创作中的一系列变化是他积极迎合抗战且坚守文学园地的结果。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是对学界已有的老舍研究,特别是抗战时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正文部分由四章构成:第一章探讨抗战时期老舍作品主题与题材的转型。基于抗战现实的需要,抗战题材是老舍作品的主要书写对象,抗战主题是老舍作品的主旋律,牺牲与奉献是老舍作品的情感基调。同时,老舍重新审视国民性,挖掘国民之优根,并解剖汉奸群体的异质性。老舍通过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挖掘出了国民性的复杂性、多义性,更新了国民性的内容。第二章探讨抗战时期老舍创作文体的变化。抗战时期老舍的创作涉及小说、戏剧、诗歌、散文、鼓词、杂文等多种文体。该时期,由于社会现实的需要、大后方文艺论争的影响以及文学自身发展规律,老舍适时调整创作文体,并且其创作文体总体演变趋势为:放弃小说——制作通俗文艺——回归小说,与此同时,老舍在创作戏剧时经历了由借鉴小说技巧到强化戏剧技巧的过程。第三章探讨抗战时期老舍作品叙事策略的演变。在抗战时期,老舍突破第三人称叙事方式,在小说、诗歌、散文等创作中,综合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老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宣告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同时,老舍在小说中采取多样化的叙事结构,一是采取人物与情节并置、辅以心理描写的叙事结构,人物、情节、心理活动共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二是采用大笔勾勒和细致描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叙事,故事有头有尾,作品达到整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境界。第四章探讨抗战时期老舍文学创作转变成因。由于抗战时期的宏观背景和老舍抗战时期的文艺观,他的文学创作才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艺术使命与社会使命感等多方要求下,老舍兼顾抗战与文学,顺势调整创作,并宣告其文学上的新形式、新风格正走在创造的路上。由“制作”向“创造”的转向加速了老舍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题材、文体和风格的步伐。结语在全文的基础上,再次对老舍抗战时期的创作进行总结概括。

雷云霞[8](2020)在《群文阅读视域下的高中戏剧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传统以单篇阅读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但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思维能力方面略显不足。群文阅读以议题和多文本为教学中心,强调教学过程师生集体建构与合作探究,更加注重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思维与方法的习得,在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的同时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素养,在阅读信息化的时代赋予阅读教学更多的创造价值和生命力。戏剧作为一门融合文学、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性艺术,代表了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其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收入中学课本,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阅读资源。但戏剧文学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教学者转换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戏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戏剧,对戏剧有一定的了解,这为高中戏剧群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学习基础,而群文阅读的兴起又为戏剧阅读教学注入了新能量,二者的结合,为改进高中戏剧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更为拓宽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提供了新方向。本文以群文阅读理念为理论基础,以高中人教版必修教材戏剧选文为例,针对戏剧文体的特征以及高中戏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以群文阅读课堂教学范式为指导进行高中戏剧教学的探索。全文分为理论阐释、问卷调查、策略分析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并通过文献搜集综述近几年有关群文阅读和戏剧的研究现状,并简述选题的可行性和创新点;理论阐释部分对文章群文阅读和戏剧两个核心概念从定义、特征、理论基础、相关概念辨析等方面介绍,为文章建立理论铺垫;问卷调查与分析部分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围绕群文阅读和戏剧教学,目的在于了解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情况、高中戏剧课文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教学策略立足群文阅读理论、问卷反映的问题、戏剧文体特征三个要点,具体论述戏剧群文阅读议题确立、文本选择、课堂构建、内容设计,达成共识等内容,并在最后根据提出教学策略做了一个实例教学设计,完整文章框架。本论题写作希冀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戏剧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思路与方法,争为高中语文戏剧教学带来新的面貌。

李欢[9](2020)在《民国时期(1922-1949)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戏剧选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剧教学也本应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但由于戏剧本身文体的限制,戏剧选文在高中语文教材选文中所占比例较小,也由于高考趋势等因素的影响,戏剧教学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并不尽如人意。毫无疑问,戏剧作品中蕴含的价值体系是其他文体形式替代不了的,然而高中语文戏剧教学存在应然教学和实然教学差距大的矛盾,戏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发挥不出其真正的魅力。民国时期是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尤其是这一时期的教育理念,一直为人称道,甚至出现“民国热”,对于一些过分追捧的观点我们虽不能完全认同,但我们或许可以理性的看待民国这个特殊时期的教育对我们当下教学的启示。经过百年的淘洗,仍然有一些教育理念适合于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这确是值得庆幸的。本论文旨在从民国时期的戏剧教学出发,寻求对解决当下戏剧教学问题有益的新思路。本论文主要依据北京图书馆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合编的《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利用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中国历史文献总库,以及国家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等进行资料的收集查阅,以便前期信息收集完整,为后期分析整理打好基础。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缘由、研究中会涉及到的概念以及相关时间的界定、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第一章主要从民国高中的国文教材出发,分析戏剧选文的类型,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包括尊重历史的传统剧本、翻译的外国剧本、新兴的国内剧本,在整理的基础上分析选文的原因,这些原因涉及多个方面,需要从不同的主体出发去思考。第二章主要涉及具体的民国时期的戏剧教学,从教师、学生、其他三个方面来分析民国时期的戏剧教学,为使分析更加全面,在其他因素中,涵盖了社会演剧、课程标准、戏剧学校等多个方面。第三章主要是将民国时期的戏剧教学同当下高中的语文教学联系起来,先将当下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整理,而后结合一二章对民国时期戏剧教学的分析,得出在教育理念上的启示,和教学方法上的建议。

王迈[10](2020)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戏剧作品选文与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本篇论文主要是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戏剧作品编选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戏剧作品及单元编排的教学价值进行分析,并结合对现阶段戏剧作品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戏剧作品的教学策略。论文整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戏剧作品教学进行概述,分别从部编本教材戏剧作品的编选以及戏剧作品教与学现状的角度进行整理、调查与分析。其中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较人教版教材,对戏剧单元的单元构成、选文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等方面均做出了重新编排,注重单元内各部分的衔接、选文的典范性、戏剧文体知识,重视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引导,重视学生的戏剧实践活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仍沿用过去戏剧作品的教学模式,戏剧实践活动没有得以充分展开,学生对戏剧作品的学习期待没有得到满足;第二部分从教学价值层面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戏剧单元的单元结构及戏剧作品内容方面进行价值分析,得出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系统化的戏剧知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等方面价值;第三部分在则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从教师需要更新戏剧单元的教学观念,准确把握戏剧作品教学内容,突出戏剧文体特征,优化戏剧教学评价的角度提出关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戏剧作品教学策略。

二、关于戏剧文体意识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戏剧文体意识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比较视域下的丁西林剧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问题
    四、研究理论与方法
    五、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丁西林剧作的内容与形式之争
    一、英语世界的高度认可
    二、文以载道的传统标准
    三、形式技巧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 丁西林的美学主张与戏剧策略
    一、早期新剧的发展与转折
    二、知识精英的涉足与论争
        (一) 吸纳中西与文理的学问
        (二) 批判“教条主义”的戏剧观
        (三) 提倡“使人愉快”的美学
    三、关注受众的创作与实践
        (一) 明确潜在的观众与读者
        (二) 探索戏剧的主题与形式
        (三) 试验小剧场的制度与舞台
第三章 丁西林对编剧技巧的移植
    一、营造戏剧的暗示性
        (一) 强调作家—观众的双向交流
        (二) 编织“经济节约”的人物对话
        (三) 留有空白与距离的戏剧结尾
    二、发挥情境的重要性
        (一) 建立对话与情境的关系
        (二) 激发观众与情境的共鸣
    三、重塑喜剧的精神
        (一) 释放游戏的天性
        (二) 表达男性的欲望
第四章 丁西林对戏剧语言的革新
    一、对文白词汇与中西语法的杂糅
    二、对匀称结构与多维意义的雕琢
    三、《一只马蜂》:“西林风”的开拓之作
结论: 独辟蹊径的戏剧创作模式
附录一 丁西林年表
附录二 Oppression as a Situational Comedy:A Note on the Stagecraft of Ting Hsi-lin
附录三 情境喜剧《压迫》:丁西林编剧艺术札记
参考文献
致谢

(2)高中语文文体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文体
        (二)文体意识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文体教学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2.文体教学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意义
    四、研究成果综述
        (一)高中语文阅读文体教学
        1.诗歌的文体教学
        2.散文的文体教学
        3.小说的文体教学
        4.戏剧的文体教学
        (二)高中语文写作文体教学
        1.记叙文的文体教学
        2.议论文的文体教学
        3.应用文的文体教学
第一章 高中语文中文体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节 课程标准的要求与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正确理解和实施新课标的要求
        二、高中语文教学深入改革的需要
    第二节 高中语文文体教学现状
        一、教材的编写与文体教学
        二、高中语文中文体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第三节 高中语文文体教学弱化的不良影响
        一、阅读文体教学弱化的不良影响
        二、写作文体教学弱化的不良影响
第二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体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一节 诗歌类文体的阅读教学
        一、古典诗歌
        二、现代诗歌
    第二节 散文类文体的阅读教学
        一、散文文体教学的分类展开
        二、揣摩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情怀
        三、理清文本线索,体味“神”之不散
    第三节 小说类文体的阅读教学
        一、在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中品析人物形象
        二、关注小说的叙述形式
        三、鉴赏小说不同的语言风格
    第四节 戏剧类文体的阅读教学
        一、把握戏剧核心——冲突
        二、深入剖析戏剧中的人物形象
        三、仔细揣摩戏剧中的人物语言
第三章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文体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一节 记叙文文体的写作教学
        一、根据记叙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文体训练
        二、重视记叙性随笔写作,逐渐掌握记叙文的文体特征
    第二节 议论文文体的写作教学
        一、理解议论文本质,明晰“三要素”关系
        二、分阶段展开议论文写作训练
        三、重视逻辑思维训练,提升文章层次
    第三节 应用文文体的写作教学
        一、明确常用应用文基本格式要求
        二、创设情境,开展写作训练
        三、进行应用文语言专项训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高中语文文体教学现状调查(学生卷)
    附录2:高中语文文体教学现状调查(教师卷)
后记

(3)新世纪散文诗新质的建构 ——以“我们”散文诗群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我们”散文诗群的出场
    第一节 散文诗发展的困境
        一、饱受文体边缘化的争议
        二、被阻隔于文学史之外的冷暴力
        三、散文诗美学停滞不前
    第二节 “我们”散文诗群的崛起
    第三节 “我们”散文诗群的姿态
        一、“我们”作为一种态度
        二、提纯创作的精神内核
        三、与“他们”诗派对比下的概念诠释
第二章 “大诗歌”理念的提出与践行
    第一节 “大诗歌”理念的提出
    第二节 “大诗歌”理念的内质
        一、由“小”见“大视野”
        二、由“内”及“大情怀”
    第三节 “大诗歌”理念的化用
        一、长篇散文诗的尝试
        二、跨越艺术形式的实践
第三章 意义化写作的推行
    第一节 意义化写作渊源: 雅俗共生的诗学土壤
    第二节 意义化写作的内涵
        一、文以载道内驱力驱动下的“担当意识”
        二、后现代时代冲击力要求下的“责任意识”
        三、文学发展规律原动力带来的“审美意识”
    第三节 意义化写作的文本呈现
第四章 灵魂话语的建构
    第一节 灵魂话语建构的语境
    第二节 灵魂话语的内涵
        一、身体意象为基础
        二、思索存在为主题
        三、神性描绘为叙述方式
        四、关怀人类为至境
    第三节 灵焚创作中灵魂话语的建构
        一、形而上层面的追问
        二、歌颂生命的热情
        三、关怀人类的广度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与意义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径
第一章 早期话剧语言话语模式的建立
    第一节 新剧语言中的良性萌芽
        一、写实观的萌芽——王钟声之《张汶祥刺马》
        二、话语功能的转变与演讲的安排——钟声新剧与天知派新剧
        三、新剧的话语秩序与家庭剧——以春柳社作品为例
    第二节 五四新剧语言的发展
        一、叙事框架的建立——社会问题剧的叙事框架
        二、中国早期话剧的示范之作——洪深改译的《少奶奶的扇子》
        三、辩论、宣言与抒情——五四新剧中的话语功能
    第三节 早期话剧语言的成就
        一、田汉的《名优之死》
        二、丁西林的《一只马蜂》
    小结
第二章 话剧语言成熟期的话语模式和意义生成
    第一节 叙事策略与对白写作技巧的成熟
        一、叙事者与叙事结构
        二、话语冲突与层次感
        三、语言功能的丰富
    第二节 诗意的话语模式——以《雷雨》《北京人》《风雪夜归人》为例
        一、《雷雨》语言的含蓄性
        二、《北京人》语言的抒情性
        三、《风雪夜归人》语言的象征义
    第三节 再现生活的话语模式——以《上海屋檐下》《龙须沟》为例
        一、半公共空间与日常行动
        二、场面布局的基本方法
        三、人物与言语行为
        四、作者对意义的控制方式
    第四节 社会杂语式的话语模式——以《日出》《茶馆》为例
        一、多重等级链条
        二、冲突性对话
        三、评议性对话
    小结
第三章 新时期以来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和意义生成
    第一节 现实主义话语模式的继承和发展
        一、“三一律”结构的继承
        二、再现生活与社会杂语的融合发展
        三、探索剧对现实主义话语模式的发展
    第二节 实验戏剧的话语模式
        一、语言的暴力
        二、伪装的叙事
        三、戏仿与拼贴
    第三节 台湾地区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
        一、表演工作坊作品的话语模式
        二、相声剧的话语模式
    小结
第四章 表演中的话剧语言
    第一节 话剧腔问题
        一、话剧语言表演理论小史
        二、“话剧腔”“舞台腔”“翻译腔”“朗诵腔”之辨
        三、“话剧腔”的价值
    第二节 表演中的意义变化
        一、潜台词
        二、表演对文本意义的影响
    第三节 同一剧目不同风格的表演
        一、《雷雨》的不同版本
        二、《茶馆》的不同版本
        三、《恋爱的犀牛》的不同版本
第五章 话剧语言的理解与接受
    第一节 早期话剧语言的接受
        一、前文本的影响——《张汶祥刺马》的意义生成
        二、接受标准的形成——《少奶奶的扇子》的接受
        三、从美的接受到现实的接受——以《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为例
    第二节 话剧语言接受的三个方向
        一、现实方向
        二、诗意方向
        三、哲理方向
结语
    一、关于经典作品的争议
    二、现实的困境
    三、语言学对话剧语言创作的启示
附录一 《张文祥刺马》相关资料
附录二 《申报》提及马新贻的文章(1872—1903年)
附录三 访问周野芒
附录四 2019年全国话剧演出统计表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5)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知识身份”的确立
    第一节 晚清至“五四”教育制度变迁中的“文学”演变
        一、晚清学制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奠基
        二、民初教育改革对“文学教育”地位的确定
        三、“五四”时期教育制度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强化
    第二节 新文学与国文教育“联姻”
        一、“言文一致”的必然结果
        二、文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利益共谋
第二章 新文学以国文教科书为媒介的传播
    第一节 192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新文学兴味的体现
        一、《白话文范》的“新思潮”倾向
        二、《初中国语文读本》的新文学经典倾向
        三、《初级国语读本》的“新文学理念”倾向
        四、编者个人因素对新文学选文编排的影响
    第二节 193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文学教育”观的转变
        一、“新思潮”的延续与深化
        二、“文艺性”的强调与凸显
        三、从“文学”到“文章”
    第三节 1940 年代国文教科书中新文学的“遮蔽”与“反抗”
        一、“国定本”对“新文学”的有意遮蔽
        二、《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对“新文学”的坚持
        三、国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特征
第三章 新文学对国文教育改革的推动
    第一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阅读教学改革
        一、“人生问题”选文引发“问题教学法”
        二、艺术性选文引发“道尔顿制”教学实验
        三、新文学教育引发“精读”“略读”改革
    第二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写作教学改革
        一、语体文作文观的形成
        二、写作教学内容的明确
        三、写作指导方法的转变
    第三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考试改革
        一、考核方式的改变
        二、考核内容的改变
第四章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创作与国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第一节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对国文教育的影响
        一、周氏兄弟的“儿童本位”思想
        二、叶圣陶与朱自清的国文教育观
    第二节 国文从教经历对新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以学生为假想读者群的“范文式”创作
        二、以抒发个人教育理想为目的的创作
        三、从教经历影响在作家写作风格中的体现
    第三节 新文学中的“教育书写”
        一、以“教育批判”为主题的创作
        二、以“儿童为本”的创作
        三、为教育助力的新文学读物编辑
第五章 国文教育视野下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反思
    第一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
        一、散文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二、小说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三、新诗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四、戏剧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第二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成因
        一、符合选文标准
        二、具有教学价值
        三、文化斗争需要
        四、自我经典化努力
    第三节 国文教育对新文学“经典”产生的影响
        一、节选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二、删改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三、教学阐释对原作的影响
        四、教育及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本文参考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及新文学选文篇目
后记

(6)基于文体意识的高中小说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新课程改革的推动
        (二)文体的重要性
        (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研究意义及价值
    三、相关研究现状
        (一)关于文体意识的研究
        (二)关于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现状和策略的研究
        (三)倾向于对文体教学效果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中小说文体教学现状
    第一节 基于文体意识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一、高中学生小说学习的情况调查结果
        二、基于文体意识的教师小说学习的情况调查
    第二节 高中小说文体教学的突出问题
        一、泛语文化的小说教学
        二、缺乏小说味的小说教学
        三、“殊体同法”的小说教学
    第三节 高中小说教学文体问题导因
        一、教师层面
        二、学生层面
第二章 文体意识在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 文体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小说文体特征的独特性
        一、小说的语言状态
        二、小说的形象状态
        三、小说的结构状态
    第三节 小说阅读教学中文体意识的两种价值
        一、文体意识在小说教学中的人文性价值
        二、文体意识在小说教学中的工具性价值
第三章 高中小说教学加强文体意识的方法及案例
    第一节 高中小说教学加强文体意识的方法
        一、循体导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因体施教,突出小说文体的独特性
        三、以体定教,小说三要素的有机结合
    第二节 高中小说文体教学需关注的问题
        一、避免文体教学极端化
        二、避免文体教学单一化
    第三节 高中小说阅读教学加强文体意识的案例
        一、《老人与海》教学案例
        二、《边城》教学案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在文学与抗战之间 ——论老舍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国内老舍研究现状
        1.1.2 国外老舍研究现状
    1.2 研究空间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 抗战时期老舍作品主题与题材的转型
    2.1 民族意识下的抗战书写
        2.1.1 抗战主题是抗战时期老舍作品的主旋律
        2.1.2 牺牲与奉献是抗战时期老舍作品的情感基调
        2.1.3 抗战时期老舍追求建国理想
    2.2 为抗战寻民族之优根
        2.2.1 国族意识觉醒的大家长形象
        2.2.2 刚毅顽强的知识分子形象
        2.2.3 坚韧爱国的贤妻良母形象
        2.2.4 对国民劣根性的再思考
3 抗战时期老舍创作文体的演变
    3.1 抗战时期老舍创作文体的总体演变趋势
        3.1.1 抗战下的顺势而为
        3.1.2 文艺论争下的因势利导
    3.2 抗战时期老舍对戏剧文体的辩证认识
        3.2.1 抗战时期老舍戏剧作品中的小说笔法
        3.2.2 强化戏剧技巧
4 抗战时期老舍作品叙事策略的演变
    4.1 多变而主观的叙事视角
    4.2 战争对老舍作品叙事结构的启示
5 抗战时期老舍文学创作转变成因
    5.1 于战火轰炸中寻找出路
    5.2 老舍抗战时期的文艺态度
        5.2.1 文学为抗战服务
        5.2.2 为文学而艺术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群文阅读视域下的高中戏剧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应用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问题
    1.5 选题的可行性与创新点
        1.5.1 选题的可行性
        1.5.2 选题的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2.群文阅读和戏剧教学的概念辨析
    2.1 群文阅读
        2.1.1 群文阅读的内涵
        2.1.2 群文阅读的特征
        2.1.3 群文阅读的理论基础
        2.1.4 群文阅读相关概念
    2.2 戏剧
        2.2.1 戏剧的内涵要素
        2.2.2 戏剧文学的特点
        2.2.3 戏剧的相关概念辨析
3.群文阅读应用于高中戏剧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
    3.1 群文阅读应用于戏剧教学的必要性
        3.1.1 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相关要求
        3.1.2 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和核心素养
        3.1.3 创新戏剧教学方式、提高戏剧教学地位
    3.2 群文阅读应用于戏剧教学的意义
        3.2.1 提升教师的戏剧教学水平
        3.2.2 提高学生的戏剧素养
        3.2.3 提高戏剧教学效果、传承优秀戏剧文化
4、高中戏剧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问题归因
    4.1 问卷调查设计
        4.1.1 高中教材戏剧篇目统计
        4.1.2 教师调查问卷设计
        4.1.3 学生调查问卷设计
    4.2 高中戏剧教学调查概况
        4.2.1 高中教材戏剧篇情况统计
        4.2.2 教师调查问卷统计
        4.2.3 学生调查问卷统计
    4.3 高中戏剧教学问题与归因分析
        4.3.1 高中教材戏剧编排缺点分析
        4.3.2 高中戏剧教师教学问题与归因分析
        4.3.3 高中生戏剧学习问题与归因分析
5.群文阅读应用于高中戏剧教学的实施策略
    5.1 戏剧群文阅读议题的确立
        5.1.1 确立议题的原则
        5.1.2 确立议题的依据
        5.1.3 戏剧群文阅读议题设想
    5.2 戏剧群文阅读文本的选择
        5.2.1 文本选择原则
        5.2.2 文本选择角度
        5.2.3 教材戏剧文本选择实例
    5.3 戏剧群文阅读课堂的建构
        5.3.1 课堂建构的原则
        5.3.2 课堂建构的方法
    5.4 戏剧群文阅读内容的设计
        5.4.1 鉴赏性内容设计
        5.4.2 实践性内容设计
    5.5 戏剧群文共识的达成
6.群文阅读戏剧教学案例设计分析
    6.1 《雷雨》群文教学设计思路
        6.1.1 教材学情分析
        6.1.2 议题的选择
        6.1.3 文本组织
        6.1.4 课前设计
    6.2 戏剧《雷雨》群文教学设计案例
    6.3 戏剧《雷雨》群文教学反思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教材戏剧篇目调查
    附录2 :群文阅读视域下高中教师戏剧教学调查
    附录3 :群文阅读视域下高中生戏剧学习调查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民国时期(1922-1949)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对民国时期国文教材的相关研究
        (二)民国时期戏剧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研究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民国时期高中语文教材戏剧文本选文及特点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材戏剧选文情况分析
        一、戏剧选文的类型分析
        二、影响选文的因素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教材中戏剧理论类文章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中语文戏剧教学及特点
    第一节 课堂戏剧教学的构建
        一、教师:戏剧课堂的引领者
        二、学生:戏剧课堂的参与者
        三、课标与社会:戏剧课堂的支持者
    第二节 高中戏剧教学特点
        一、“因时制宜,随机应变”——精读与略读
        二、“心、眼、口、耳并用”——生活与学习
        三、“重实际,重效率”——课内与课外
第三章 民国高中戏剧教学理念和方法对当下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启示
    第一节 当代高中语文戏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新颖,但实践落实不到位
        二、文本拓展空间大,但课外指导不足
        三、教学低效,学习兴趣缺乏
    第二节 对当代戏剧教学的教育理念的启示
        一、转变对戏剧文本的轻视观念
        二、改变应试评价的教育理念
        三、转向连接社会形势
    第三节 对当代戏剧教学的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形式与内涵兼顾
        二、基于教材与跳出教材
        三、因“师”制宜,因“生”施教
        四、理论奠基,应用实践
        五、排演戏剧,直观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部编本初中语文戏剧作品选文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戏剧作品的独特价值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三)初中戏剧作品教学现状
    二、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综述
        (一)对戏剧艺术本身的研究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戏剧作品选文的研究
        (三)中学语文戏剧作品教学的研究
        (四)戏剧作品教学意义的研究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调查研究法
        (四)文本细读法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戏剧作品编选与教学概述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戏剧作品编选特点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戏剧作品选文系统编选分析
        二、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戏剧作品助读系统编选分析
        三、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戏剧作品作业系统编选分析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戏剧单元教与学现状研究
        一、教师维度的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维度的调查与分析
第二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戏剧作品教学价值分析
    第一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戏剧单元的单元结构价值分析
        一、使学生戏剧知识体系化,提升戏剧素养
        二、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第二节 部编本初中语文戏剧作品选文价值分析
        一、增强戏剧感染力的艺术手法
        二、独具魅力的戏剧语言
        三、蕴含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戏剧作品教学策略
    第一节 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戏剧素养
        一、教学要有的整体意识
        二、分散活动任务,落实到位
        三、活动组织与实施走向精致化
        四、教师提升戏剧作品教学的能力
    第二节 准确把握文本教学内容,创新戏剧阅读教学实践
        一、品味戏剧语言,探寻人物内心
        二、聚焦戏剧冲突,体悟复杂世界
        三、开展单元内戏剧群文阅读教学
        四、对戏剧作品进行整部剧阅读
    第三节 多种评价方式结合有效发挥评价作用
        一、调整考试内容,重视对戏剧阅读能力的评价
        二、建构戏剧单元的档案袋评价,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关于戏剧文体意识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比较视域下的丁西林剧作研究[D]. 赵冬旭.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高中语文文体教学研究[D]. 刘桐宇.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新世纪散文诗新质的建构 ——以“我们”散文诗群为中心的考察[D]. 岳亚莉. 扬州大学, 2021(09)
  • [4]话剧语言的话语模式与意义生成[D]. 王津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5]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D]. 张蓬.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文体意识的高中小说教学研究[D]. 黄华兴.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在文学与抗战之间 ——论老舍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D]. 段燕.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群文阅读视域下的高中戏剧教学研究[D]. 雷云霞.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9]民国时期(1922-1949)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研究[D]. 李欢.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部编本初中语文戏剧作品选文与教学研究[D]. 王迈.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戏剧文体意识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