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香聚乙二醇柠檬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

松香聚乙二醇柠檬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

一、松香聚乙二醇柠檬酸脂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飞[1](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提出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周军丹[2](2020)在《乙二胺钝化脱氢松香酸荧光碳点的制备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脱氢松香为原料,乙二胺为钝化试剂和反应剂,采用一步水热方法,经冷冻干燥,乙醇溶解,过滤分离出不溶物为水溶性荧光碳点;浓缩滤液,真空干燥得到混溶碳点。将混溶碳点溶于乙醚中,过滤分离得到不溶物为乙醇溶固态荧光碳点,滤液回收溶剂并真空干燥得到乙醚溶固态荧光碳点,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制备的乙醇溶固态碳点,采用TEM、FTIR、1H NMR、XPS和XRD对碳点结构、微观形貌、粒径分布、元素组成和晶型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碳点表面保留了三环菲骨架结构,且存在酰胺官能团结构,主要含有C、N和O三种元素;该碳点为球形纳米粒子,粒径主要集中在10 nm。对碳点乙醇溶液和固态下的荧光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溶液浓度(1~25 mg·mL-1)的增加,其最佳激发波长由370 nm红移至450 nm,而对应的最佳发射峰位由蓝光区(447 nm)红移至绿光区(516 nm),具有激发依赖性和荧光可调性。碳点溶液的荧光寿命是5.14 ns,为双指数衰减。该碳点在固态下的最佳激发波长为440 nm,对应的最佳发射波长为510 nm,与高浓度碳点溶液的激发和发射波长相近,进一步表明该碳点在液态和固态下均具有荧光发射。将该碳点作为颜色转换层材料,成功制作得到白光发光二极管(WLED)。(2)制备的乙醚溶固态碳点,采用TEM、FTIR、1H NMR、XPS和XRD对碳点结构、微观形貌、粒径分布、元素组成和晶型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碳点表面保留了三环菲骨架结构,且存在氨基和酰胺官能团结构,主要含有C、N和O三种元素;该碳点为球形纳米粒子,具有0.21 nm的晶格间距对应于石墨烯的(100)晶面,粒径主要集中在2.1-4.2 nm的范围内。对碳点溶液和固态下的荧光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溶液浓度(1~30 mg·mL-1)的增加,其最佳激发波长由370 nm红移至480 nm,而对应的最佳发射峰位由蓝光区(438 nm)红移至绿光区(548 nm),具有激发依赖性和荧光可调性。碳点溶液的荧光寿命是1.47 ns,为双指数衰减。该碳点在固态下的最佳激发波长为480 nm,对应的最佳发射波长为544 nm,与高浓度碳点溶液的激发和发射波长相近,进一步表明该碳点在液态和固态下均具有荧光发射。将该碳点作为颜色转换层材料,成功制作得到白色发光二极管(WLED),其CIE坐标为(0.3322,0.3383),显色指数为81.8,色温为5511K。(3)制备的水溶性荧光碳点,采用FTIR、1H NMR、TEM对碳点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碳核表面可能存在C=O、-NH2+-、-NH2官能团;该碳点由纳米颗粒聚集成大颗粒状态,具有0.35 nm的晶格间距对应于石墨的(002)晶面。对碳点水溶液的荧光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激发波长为370 nm,最佳发射峰位为470 nm的蓝光区,具有激发依赖性,但不具有荧光颜色可调性。碳点溶液的荧光寿命是1.63 ns,为双指数衰减。水溶性荧光碳点的细胞毒理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该碳点对人体正常细胞HUVEC细胞无毒,而随着水溶性荧光碳点浓度的增加对癌细胞GM-63的灭活作用逐渐增强。

秦昭[3](2019)在《红松松塔二萜天然纳米载药体系构建及其抗乳腺癌研究》文中提出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化疗是最常使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公认的化疗药物紫杉醇(PTX)由于水溶性差导致生物利用度低、靶向能力差,而且长期使用会产生耐药性并加速转移。一系列合成聚合物和无机分子所构建的纳米载体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性,但它们对人体的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天然产物因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低毒性具备设计成纳米载体的潜力。本文中用于乳腺癌治疗的二萜天然产物纳米载药体系被构建,为药物递送领域开发新的纳米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首先,从红松松塔中提取分离三环二萜并对其结构进行鉴定。红松松塔经二氯甲烷提取后柱层析分段,从石油醚洗脱物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1和2,从二氯甲烷洗脱物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3和4。结合波谱数据及理化性质化合物1-4分别鉴定为脱氢枞酸(dehydroabietic acid,DA)、松香酸(abietic acid,AA)、12-羟基松香酸(12-hydroxyabietic acid,12-OH AA)、15-羟基脱氢枞酸(15-hydroxy-dehydroabietic acid,15-OH AA)。其次,制备三环二萜天然产物纳米颗粒并分析分子间作用力。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和乳化挥发法制备纳米颗粒,乳化挥发法因较高的得率及低PDI值而被选择。化合物1-4分别运用乳化挥发法制备纳米颗粒,AA因良好的形貌及分散性更适宜作为纳米载体,经过优化确定AA NPs的制备条件—乳化溶剂为二氯甲烷,油水比1:3,表面活性剂2.5%PVA。扫描电镜显示AA NPs的形貌呈球形,粒径为255 nm,PDI值为0.086,Zeta电位为-29.4 mV。通过红外光谱、接触角及X射线衍射证明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为AA NPs形成的驱动力。最后,AA NPs对PTX进行装载进行体外纳米效应评价及体内外抗乳腺癌研究。运用乳化挥发法制备的载药纳米颗粒(AA-PTX NPs)包封率为65.12%,装载率为11.70%,并呈现出一定的缓释性能和良好的稳定性。MTT结果显示AA-PTX NPs对乳腺癌细胞(4T1和MCF-7)具有强杀伤作用,IC50值分别为3.70μg/mL和2.94μg/mL。溶血率测定结果显示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内研究表明AA-PTX NPs具有显着的肿瘤抑制作用,肿瘤体积抑制率和质量抑制率分别为81.83%,82.50%。整个给药期间,小鼠体重无明显变化,表明AA-PTX NPs未产生明显毒副作用,同时脏器指数最接近正常值。AA构建的纳米载药体系展现出的良好生物相容性和优异抗乳腺癌活性凸显了天然产物的优势。

宁湘[4](2019)在《无卤素低温Sn-Bi锡膏的研制及Sn-Bi合金腐蚀行为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为满足电子产品日益微型化和多功能化的发展需求,多级别、多层次的封装技术已成为重点发展方向,其中低温钎焊技术愈来愈受重视。Sn–Bi基合金由于熔点低、工艺性良好及廉价等优点而成为最具潜力的低温钎料之一。但商用Sn–Bi锡膏应用时还存在诸多需要改善的方面,如难以同时兼顾高活性和使用稳定性。另外,随着人们对工业用卤素化合物潜在危害性的不断认知,钎焊材料无卤化已是大势所趋,研发无卤素的高性能Sn–Bi锡膏显得尤为迫切。此外,探讨Sn–Bi合金的腐蚀行为和缓蚀剂的作用机理,对提高锡膏的储存和印刷稳定性、推广低温Sn–Bi钎料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研制一款具备优良助焊性、高抗氧化性和高稳定性的无卤素Sn–Bi锡膏,并对Sn–Bi合金在活性介质中的腐蚀、缓蚀行为进行深入探讨。首先,根据Sn–58Bi合金特性,采用单组分选取结合正交试验的方法对锡膏用助焊剂配方进行设计;然后,为自主研制的Sn–58Bi锡膏制定合适的回流工艺,并探讨常见回流缺陷的形成机制和预防措施;最后,采用电化学阻抗谱研究Sn–Bi合金在有机酸活性介质中的腐蚀行为,讨论Cl–和Bi含量对Sn–Bi合金耐腐蚀性的影响,并为Sn–58Bi锡膏优选高效的缓蚀剂。研究结果表明,助焊剂配方中松香、溶剂、活性体系和触变剂等主要组成均需要进行多元素复配,才能获得综合性能良好的Sn–58Bi锡膏。强有机酸可替代卤素化合物并起到良好的去除表面氧化物作用,弱有机酸和有机胺能大幅度地提高锡膏的铺展面积。一些长链脂肪酸在锡膏回流过程中对Sn–58Bi钎料粉具有良好的包覆抗氧化作用。自研Sn–58Bi锡膏能满足常规的回流工艺要求,且适用于要求较高升温速率的特殊应用场合。提高Sn–58Bi锡膏的活性和储存稳定性,并采取合适的回流工艺是预防常见回流缺陷,如空洞、夹渣、黑色氧化物残留和富Bi相表面偏析等的有效手段。Sn–Bi合金在柠檬酸活性介质中的腐蚀同时受电荷转移和腐蚀产物扩散控制;Cl–的存在使腐蚀萌生方式由相界腐蚀转变为点蚀。随Sn–Bi合金中Bi元素含量降低,富Sn相的选择性溶解速率增大,但高Bi含量合金的表面腐蚀程度更严重。一种哌啶类有机化合物在有机酸介质中对Sn–58Bi合金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将其用于Sn–58Bi锡膏中能有效提高锡膏的储存稳定性。

陈心怡[5](2019)在《新型磷酸盐防锈颜料的合成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钢铁等金属基材最常见的有效防锈办法是在金属基材表面涂装有机或无机涂层,实现物理或化学防锈来达到防腐蚀的效果。与传统的铅系、铬系防锈颜料相比,磷酸盐系颜料具有无毒环保、价格低廉、耐蚀性好等特点,因此在我国涂料绿色化生产进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制备了三种新型磷酸盐:磷酸锌纳米颗粒、多金属磷酸复盐、无机-有机化学键合防锈颜料,并将磷酸锌纳米颗粒和多金属磷酸复盐应用于涂料中探索其的防锈性能,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以ZnO与H3PO4为原料,通过研磨反应、添加表面活性剂可控合成纳米磷酸锌,采用单因素实验探讨各因素对产物形貌、粒径大小分布的影响,通过SEM、XRD、DLS、FT-IR、TEM等对产物进行表征,并应用于环氧体系涂料中,通过盐雾试验测定其防锈性能并对其防锈机理进行探索。结果表明:当反应条件为表面活性剂CTAB的浓度9×10-4mol·L-1,研磨时间3h,锆球为研磨介质,研磨罐中球料比150:1,磨球比例Ф10mm:Ф6mm=1:4,转速200r·min-1,固液比为1:1,其平均粒径为68nm,可控合成粒状纳米磷酸锌。盐雾试验表明纳米磷酸锌涂料耐盐雾时间平均为546h,相较于红丹的384h、市售磷酸锌的144h等时间更长,证明制备的纳米级磷酸锌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涂层表面观察到纳米磷酸锌涂层表面平整致密,具有良好的物理屏蔽防锈性能;纳米磷酸锌颗粒细小均匀、粒径分布窄,在涂料中分散好,贮存性稳定,可减少涂层孔隙,使得涂层细腻致密,更有效地阻止腐蚀性物质的侵入,在化学防锈的基础上增强了物理屏蔽性能。(2)以Zn2+和Fe3+阳离子、PO43-和MoO42-阴离子为原材料,制备多金属磷酸复盐,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PO43-/MoO42-摩尔比、Fe3+/Zn2+摩尔比、反应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物中磷酸根、钼酸根含量的影响,并以两者的含量为双指标响应值,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响应面优化制备工艺条件,通过SEM、XRD、FT-IR等对产物进行表征,并应用于环氧体系涂料中进行盐雾试验测定其防锈性能,并对其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因素对磷钼酸含量的影响顺序为:阳离子摩尔比>反应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磷酸根与钼酸根摩尔比5:1,铁锌离子摩尔比0.98:1,pH为6,温度78℃,时间79min时,磷酸根与钼含量分别可达到34.79%和5.15%。所得复合产物进行盐雾试验,耐盐雾时间与红丹接近,比进口同类产品及市售磷酸锌分别高10%和200%,由于阴、阳离子的协同作用,合成的磷酸复盐具有更为优异的性能。(3)以三聚磷酸铝为主体,有机胺类:乙醇胺、松香胺、苯胺为客体,采用水热、超声等方法对三聚磷酸铝进行插层和剥离,将插层的苯胺-三聚磷酸铝中的苯胺氧化成聚苯胺-三聚磷酸铝,并对产物进行XRD、SEM、FT-IR表征,对插层反应机理进行分析,探索无机-有机化学键合型防锈颜料的合成。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150℃,时间2h时,ATP:三乙醇胺=1:1.2(m/m,以下同),溶剂热中乙醇胺均可以插层并剥离ATP。苯胺较优的插层比例为ATP与苯胺质量比为1:0.5,溶剂热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2h时,超声反应条件时间为6h、温度60℃,都能插层剥离ATP,苯胺氧化反应生成聚苯胺-三聚磷酸铝的无机-有机复合物外观变为墨绿色但仍然保留插层剥离后的片状形貌。而松香胺无法与三聚磷酸铝发生插层反应。

吴一帆,赵海鹏[6](2018)在《国内水性聚氨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水性聚氨酯是一种以水代替有机溶剂作为分散介质的新型聚氨酯体系,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聚氨酯材料,在涂料、胶黏剂、织物涂层与整理剂、皮革涂饰剂、纸张表面处理剂、纤维表面处理剂和灌浆材料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所用二异氰酸酯的类型,可分为TDI型、MDI型、IPDI型和混合型。综述了近期国内关于水性聚氨酯的合成方法,并结合应用领域对不同用途的水性聚氨酯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也对水性聚氨酯未来的研究开发进行了展望。今后在水性聚氨酯方面,可以在聚氨酯链上引入特殊功能的分子结构,如含氟、含硅聚合物链,以赋予水性聚氨酯的多功能性,通过开展混合型水性聚氨酯研究,以充分发挥不同结构二异氰酸酯的优势,提高水溶性聚氨酯的综合性能,并通过制备方法研究,进一步改进水性聚氨酯的生产工艺,优化合成原料及配方,降低生产成本。

宋飞[7](2017)在《松香基模板剂导向合成有序超微孔材料的研究》文中提出脱氢枞胺是一种天然松香改性产品,为具有三环二萜刚性结构的手性伯胺,因其优良的理化性能而倍受关注。以脱氢枞胺为原料进行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应用是其高附加值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相关研究多着眼于传统乳化、浸润、增溶、缓蚀等领域的应用,在合成功能性多孔材料方面鲜有报道。有序超微孔材料是一种孔径大小为1-2 nm,介于微孔与介孔之间的特殊多孔材料,它突破了微孔材料孔径过小影响传质的局限,弥补了介孔材料孔径过大无择形功能的缺陷,成为材料合成领域的研究热点。适宜模板剂的匮乏是限制有序超微孔材料研究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以脱氢枞胺及其衍生的季铵盐为模板剂,开展有序超微孔材料的合成,考查反应参数对材料结构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反应机理。具体成果如下:(1)以脱氢枞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为模板剂,通过不同有机胺(铵)的调变成功合成出结构高度有序的超微孔二氧化硅材料。引入的有机胺(胺)具有双重功能(碱源和助模板剂),对材料结构性能影响显着。采用不同链长伯胺,当伯胺的分子尺寸较短(≤C4),所得超微孔材料为六方相,当添加己胺(C6)时,产物结构由六方相转变为层状相。采用甲胺、二甲胺、三甲胺和四甲基氢氧化铵时,样品随着胺基上甲基的增加,有序性降低。采用四甲基氢氧化铵、四乙基氢氧化铵、四丙基氢氧化铵、四丁基氢氧化铵时,样品随着碳链的增加,有序度呈上升先后下降的趋势,晶胞则相反。甲胺的引入会形成六方有序超微孔二氧化硅材料,样品有序度最高。经实验测得煅烧后样品的BET比表面积为1466.62 m3/g,朗缪尔比表面积为2330.78m3/g,孔容为0.65 m3/g,孔径大小为2.17 nm。(2)以脱氢枞胺为原料成功的合成出系列单头基和多头基脱氢枞基季铵盐。以N,N-二甲基-N-羟乙基-N-脱氢枞基氯化铵引导合成出新型有序超微孔二氧化硅材料,相结构为三维立方相。N,N-二甲基-N-苄基-N-脱氢枞基氯化铵由于引入了亲脂性较强的苄基,使得其水溶性急剧下降,不能起到模板剂的作用。多头基脱氢枞基季铵盐是以疏水链增长的方式合成,所引导形成的样品均为层状相结构,且晶胞均有所增大,孔径增至介孔范围内。说明表面活性剂的分子尺寸是调控样品晶胞与孔径大小的关键。(3)以DHAA和CTAB复配体系为模板剂,NaOH为碱源,合成出层状相有序超微孔二氧化硅分子筛。添加少量的DHAA即可使样品结构从立方相的介孔MCM-48转变为层状相超微孔结构。高浓度NaOH会再度使样品相变,从层状相超微孔结构变为六方相介孔MCM-41。在合成中CTAB的量、晶化时间和温度要适当,过高和过低均会降低样品的有序度。当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TEOS:nCTAB:nDHAA:nNaOH:nH2O=1:0.114:0.00457:0.50:60时,样品经373 K水热晶化72 h得有序度最高样品,孔径大小约为2 nm。(4)以N,N,N-三甲基脱氢枞基溴化铵为模板剂,Ti(SO4)2为钛源,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得到六方有序超微孔钛基材料,当物料比为nDTAB:nTi(SO4)2:nH2O=7:133:7500,水浴温度为318333 K时,得到具有长程有序性的样品。所得到的硫酸氧钛前驱体热稳定性较差,经623 K煅烧去除模板剂时,孔道发生坍塌。但经过磷酸处理后所生成的磷酸氧钛热稳定性较好,经煅烧后依然保持高度有序的结构。本研究将林产化工优良产品与无机材料研究前沿有机结合起来,拓展了有序超微孔材料合成路线,为松香资源的深加工利用开辟新的途径。

郭乃妮[8](2017)在《松香系列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性能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综述了松香系列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和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探讨了松香系列表面活性剂在工业生产、农业和日用化工等领域的应用。结合松香系列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现状对今后新型松香表面活性剂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刘泽学[9](2017)在《无患子皂苷复配及用于材料制备研究》文中指出洗涤产品中合成表面活性剂的大量使用不仅直接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而且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无患子皂苷是天然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强的去污能力。研究发现将表面活性剂复配可获得比单一表面活性剂性能更优越的体系,无患子皂苷与其他表面活性剂有较好的相容性,因此将无患子皂苷与其他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无患子皂苷及其复配物应用于制备和调控无机材料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采用索氏抽提、回流抽提、室温浸泡提取、微波萃取四种方法提取无患子皂苷,并用单因素实验法,优化提取方案。索式抽提法以无水乙醇作为溶剂时,提取率可达67%。回流提取法提取无患子皂苷,得到最佳方案:粉末提取、反应时间lh、固液比为1:20、50%乙醇水溶液,提取率达到81%。室温浸泡提取无患子的提取率为40%;敞口微波加热回流法提取率最高为65%;密封微波加热提取法提取率最高为76%。提取所得无患子皂苷经IR表征、表面张力分析,测定其CMC为0.50 g/L,临界胶束浓度下的表面张力(γCMC)为47.97 mN/m。10倍CMC值浓度无患子皂苷的泡沫性能为30 mm,乳化苯可达到一天不分层,表明无患子皂苷乳化性能优异,而降低溶液表面张力和泡沫能力一般;将无患子皂苷制成全无患子皂苷洗涤液和一定含量无患子皂苷肥皂,无患子皂苷洗涤液与蓝月亮洗手液相比,表面性能稍差;而添加无患子皂苷后的肥皂泡沫和乳化性能均有所提高,分别由33.3 mm和40 min提高到36.5 mm和43 min。由于无患子皂苷的表面性能和泡沫性能一般,一定程度限制其在日用品中的应用性能。本文通过复配方法改善其性能,将其与十二烷基磺酸钠(SDBS)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自制的磷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DDPDS)进行复配,并对复配体系的性能进行测试。研究表明,无患子皂苷和SDBS的CMC、γCMC分别为0.5 g/L、47.97 mN/m和0.68 g/L、27.94 mN/m,当二者复配体系中SDBS的质量分数为5%时,复配体系的CMC值和γCMC均有所降低,呈现一定的协同效应;而当SDBS的质量分数超过20%时,CMC值和γCMC增大,此时复配协同效果欠佳。CTAB在临界胶束浓度0.14 g/L时,水溶液表面张力下降到28.62 mN/m,复合体系随着CTAB的比例增加,CMC值先降低后增大,而表面张力降低,优于无患子皂苷的表面性能,当皂苷与CTAB质量比为m(皂苷):m(CTAB)=80:20时,复配体系效果最优,表明无患子皂苷与CTAB具有增效作用,优于无患子皂苷单独作用。皂苷与自制松香基磷酯表面活性剂(DDPDS)复配,当皂苷与DDPDS质量比为m(皂苷):m(DDPDS)=50:50时,复配体系效果最好,此时的CMC为0.04 g/L,表明无患子皂苷与DDPDS具有增效作用。将无患子皂苷作为辅助剂用于制备无机功能材料(氢氧化镍和羟基磷灰石)中。以六水合硫酸镍为镍原,尿素为沉淀剂,无患子皂苷及其复配体系为软模板,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得到形貌均一的Ni(OH)2/NiOOH复合微纳米材料。配制四水合硝酸钙溶液和磷酸二氢铵溶液,用氢氧化钠调节体系pH,合成得到不同形貌的羟基磷灰石材料。对氢氧化镍复合材料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并结合扫描电镜SEM,考察溶剂、温度和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对复合材料形貌的影响,发现通过调节表面活性剂配比可控制氢氧化镍复合材料的形貌及组成。对羟基磷灰石材料进行扫描电镜SEM测试,考察温度、pH和无患子皂苷对材料形貌的影响,发现不同温度不同pH条件下,无患子皂苷的加入能够控制羟基磷灰石材料的形貌。

高庆国[10](2016)在《月桂酸封端合成新型松香基表面活性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验是以松香酸为原料,与顺丁烯二酸酐加成反应合成马来松香,再与聚乙二醇反应生成马来松香聚乙二醇酯,最后以月桂酸封端合成一种新型的松香基表面活性剂,并对其应用性能进行研究。

二、松香聚乙二醇柠檬酸脂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香聚乙二醇柠檬酸脂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乙二胺钝化脱氢松香酸荧光碳点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松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松香的结构与性质
        1.2.2 松香的应用
        1.2.3 碳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碳点的光学性质
        1.2.5 碳点的制备方法
        1.2.6 碳点的发光机理
        1.2.7 碳点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2 乙醇溶剂分离制备的固态荧光碳点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2.3 乙醇溶固态荧光碳点的制备
        2.2.4 乙醇溶固态荧光碳点的结构表征方法
        2.2.5 乙醇溶固态荧光碳点的荧光性能分析方法
        2.2.6 WLED电致发光光谱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乙醇溶固态荧光碳点的结构表征
        2.3.2 乙醇溶固态荧光碳点的荧光性能
        2.3.3 乙醇溶固态荧光碳点的荧光机理探讨
        2.3.4 乙醇溶固态荧光碳点溶液的抗紫外光稳定性
        2.3.5 WLED的电致发光光谱
    2.4 本章小结
3 乙醚溶剂分离制备的固态荧光碳点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设备
        3.2.3 乙醚溶固态荧光碳点的制备方法
        3.2.4 乙醚溶固态荧光碳点的结构表征
        3.2.5 乙醚溶固态荧光碳点的荧光性能分析方法
        3.2.6 WLED电致发光光谱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乙醚溶固态荧光碳点的结构分析
        3.3.2 乙醚溶固态荧光碳点的荧光性能
        3.3.3 乙醚溶固态荧光碳点的荧光机理探讨
        3.3.4 乙醚溶固态荧光碳点溶液的抗紫外光稳定性
        3.3.5 WLED的电致发光光谱
    3.4 本章小结
4 水溶解性碳点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设备
        4.2.3 水溶性荧光碳点的制备方法
        4.2.4 水溶性荧光碳点的结构表征方法
        4.2.5 水溶性荧光碳点的荧光性能分析方法
        4.2.6 水溶性荧光碳点的细胞毒性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水溶性荧光碳点的结构表征
        4.3.2 水溶性荧光碳点的荧光性能
        4.3.3 水溶性荧光碳点的荧光寿命
        4.3.4 水溶性荧光碳点溶液的抗紫外光稳定性
        4.3.5 水溶性荧光碳点的细胞毒性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红松松塔二萜天然纳米载药体系构建及其抗乳腺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松属植物二萜研究进展
        1.2.1 二环二萜
        1.2.2 三环二萜
    1.3 天然纳米载体研究进展
        1.3.1 天然高分子
        1.3.2 改性天然高分子
        1.3.3 小分子衍生物
        1.3.4 天然小分子
    1.4 纳米载药体系研究进展
        1.4.1 纳米载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优势
        1.4.2 纳米载药面临的挑战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本课题的研究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及仪器
        2.1.1 试剂与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红松松塔三环二萜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2.2.1 提取
        2.2.2 分离纯化
        2.2.3 结构鉴定
    2.3 纳米颗粒的制备
        2.3.1 反溶剂沉淀法
        2.3.2 乳化挥发法
    2.4 不同条件对松香酸纳米颗粒形貌的影响
        2.4.1 乳化溶剂对形貌的影响
        2.4.2 油水比对形貌的影响
        2.4.3 表面活性剂对形貌的影响
    2.5 纳米颗粒表征
        2.5.1 扫描电镜分析
        2.5.2 动态光散射分析
        2.5.3 红外光谱
        2.5.4 接触角测量
        2.5.5 X射线衍射实验
    2.6 紫杉醇含量测定方法
        2.6.1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2.6.2 标准曲线的绘制
    2.7 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
        2.7.1 投药量的初筛
        2.7.2 包封率和装载率
    2.8 体外纳米效应评价
        2.8.1 体外释放
        2.8.2 溶血实验
        2.8.3 稳定性评价
    2.9 细胞毒性测定
        2.9.1 溶液配制
        2.9.2 MTT实验
    2.10 体内抗乳腺癌效果评价
        2.10.1 荷瘤小鼠模型建立
        2.10.2 肿瘤生长抑制实验
        2.10.3 脏器指数研究
        2.10.4 血清SOD活力测定
    2.11 统计分析
第3章 红松松塔三环二萜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
    3.1 引言
    3.2 红松松塔二萜的分离纯化
        3.2.1 分离纯化
        3.2.2 纯度鉴定及理化性质
    3.3 结构鉴定
        3.3.1 脱氢枞酸的结构表征
        3.3.2 松香酸的结构表征
        3.3.3 12-羟基松香酸的结构表征
        3.3.4 15-羟基脱氢枞酸的结构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环二萜纳米载体的制备及分子作用力分析
    4.1 引言
    4.2 纳米载体及制备方法的筛选
        4.2.1 反溶剂沉淀法
        4.2.2 乳化挥发法
        4.2.3 纳米载体的确定
    4.3 不同条件对AA NPs形貌的影响
        4.3.1 溶剂对AA NPs形貌的影响
        4.3.2 油水比对AA NPs形貌的影响
        4.3.3 不同表面活性剂对AA NPs的影响
    4.4 分子间作用力分析
        4.4.1 氢键
        4.4.2 疏水相互作用
        4.4.3 X射线衍射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松香酸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抗乳腺癌研究
    5.1 引言
    5.2 AA-PTX NPs的制备
        5.2.1 PTX投药量的初筛
        5.2.2 PTX标准曲线的绘制
        5.2.3 AA-PTX NPs的包封率和装载率
    5.3 AA-PTX NPs的表征
        5.3.1 红外光谱
        5.3.2 接触角
        5.3.3 X射线衍射
    5.4 AA-PTX NPs的体外纳米效应评价
        5.4.1 AA-PTX NPs的稳定性
        5.4.2 AA-PTX NPs的体外释放
    5.5 AA-PTX NPs的体内外抗乳腺癌研究
        5.5.1 AA-PTX NPs的体外细胞毒性
        5.5.2 AA-PTX NPs的体外生物相容性
        5.5.3 AA-PTX NPs对肿瘤的生长抑制
        5.5.4 AA-PTX NPs对荷瘤小鼠体重的影响
        5.5.5 AA-PTX NPs的体内抗肿瘤效果
        5.5.6 AA-PTX NPs对荷瘤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5.5.7 AA-PTX NPs对荷瘤小鼠血清SOD活力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化合物1波谱图
附录2 化合物2波谱图
附录3 化合物3波谱图
附录4 化合物4波谱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无卤素低温Sn-Bi锡膏的研制及Sn-Bi合金腐蚀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表面组装技术
        1.2.1 表面组装技术简介
        1.2.2 表面组装技术的基本工艺
    1.3 无铅钎料与锡膏
        1.3.1 无铅钎料概述
        1.3.2 Sn-Bi钎料合金的研究进展
        1.3.3 锡膏用助焊剂
        1.3.4 无卤化进程
    1.4 无铅钎料合金的腐蚀行为研究
        1.4.1 腐蚀行为研究现状
        1.4.2 缓蚀剂的作用机理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助焊剂的制备
        2.3.2 锡膏的制备
        2.3.3 锡膏性能的表征
        2.3.4 DSC测试
        2.3.5 Sn-x Bi合金的制备
        2.3.6 电化学实验
        2.3.7 表面和截面腐蚀形貌观察
        2.3.8 浸泡失重实验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Sn58Bi锡膏用无卤助焊剂成分的选取与配比优化
    3.1 松香的选取
    3.2 溶剂的选取
    3.3 无卤活性剂的选取和优化
        3.3.1 有机酸的选取
        3.3.2 有机酸与有机胺的复配和优化
        3.3.3 探讨微量卤素化合物的影响
    3.4 抗氧化剂的选取
    3.5 触变剂的选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回流工艺的制定和回流缺陷探讨
    4.1 印刷后停留时间
    4.2 升温速率
    4.3 保温时间
    4.4 峰值温度和回流时间
    4.5 回流缺陷的表征与分析
        4.5.1 空洞夹渣
        4.5.2 黑色氧化物残留
        4.5.3 反润湿和润湿不良
        4.5.4 Bi的表面偏聚行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nBi合金在活性介质中的腐蚀行为及缓蚀剂选取
    5.1 Cl-对Sn-58Bi合金腐蚀行为的影响
    5.2 Bi含量对Sn-xBi合金腐蚀行为的影响
    5.3 Sn-Bi锡膏用缓蚀剂的选取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新型磷酸盐防锈颜料的合成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防锈颜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磷酸盐防锈颜料
        1.1.2 其他防锈盐颜料
    1.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创新意义
        1.2.1 目的及创新意义
        1.2.2 主要研究内容
2 纳米磷酸锌的可控合成及性能测试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3 合成工艺
        2.1.4 表征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纳米磷酸锌的制备
        2.2.2 产品表征
    2.3 涂层试验及防锈机理探索
    2.4 小结
3 多金属磷酸复盐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3 合成工艺
        3.1.4 磷钼含量检测
        3.1.5 表征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单因素实验
        3.2.2 响应面实验
    3.3 应用测试及机理分析
    3.4 小结
4 三聚磷酸铝的插层、剥离及化学键合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3 合成工艺
        4.1.4 表征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醇胺类插层剥离ATP
        4.2.2 松香胺插层剥离ATP
        4.2.3 苯胺类插层剥离ATP
        4.2.4 苯胺-ATP的氧化聚合
        4.2.5 插层反应机理分析
    4.3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国内水性聚氨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研究情况
    2.1 不同类型的水性聚氨酯
        2.1.1 TDI型水性聚氨酯
        2.1.2 MDI型水溶性聚氨酯
        2.1.3 IPDI型水性聚氨酯
        2.1.4 混合型水性聚氨酯
    2.2 不同用途的水性聚氨酯
        2.2.1 灌浆材料
        2.2.2 织物加工助剂
        2.2.3 表面活性剂
        2.2.4 胶黏剂
        2.2.5 涂料
        2.2.6 固沙促生用剂
3 结语

(7)松香基模板剂导向合成有序超微孔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松香基表面活性剂
        1.1.1 阳离子型松香基表面活性剂
        1.1.1.1 松香酸为起始物
        1.1.1.2 松香胺型表面活性剂
        1.1.2 阴离子型松香基表面活性剂
        1.1.2.1 以松香酸为起始物
        1.1.2.2 以松香胺为起始物
        1.1.3 非离子型松香基表面活性剂
        1.1.3.1 以松香酸为起始物
        1.1.3.2 松香胺为起始物
        1.1.4 两性离子松香基表面活性剂
        1.1.4.1 以松香酸为起始物
        1.1.4.2 以松香胺为起始物
    1.2 有序超微材料
        1.2.1 后处理
        1.2.2 通过复配引入助模板剂
        1.2.3 以特殊结构模板剂引导合成
        1.2.3.1 单子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剂
        1.2.3.2 Bola型季铵盐为模板剂
        1.2.3.3 低聚季铵盐为模板剂
        1.2.3.4 胺为模板剂
        1.2.3.5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剂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不同有机胺(铵)对有序超微孔二氧化硅结构性能的影响
    2.1 实验部分
        2.1.1 仪器
        2.1.2 试剂
        2.1.3 有序超微孔二氧化硅的合成
        2.1.4 样品结构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不同链长有机胺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2.2.2 伯、仲、叔、季有机胺(铵)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2.2.3 不同季铵碱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2.2.4 晶化时间和煅烧对样品的影响
    2.3 材料的SEM表征
    2.4 材料的TEM表征
    2.5 有序超微孔SiO_2的N_2 吸附-脱附表征
    2.6 小结
第三章 不同脱氢枞基季铵盐引导合成有序多孔二氧化硅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
        3.1.2 试剂
    3.2 脱氢枞基季铵盐的合成
        3.2.1 N,N-二甲基-N-羟乙基(苄基)-N-脱氢枞基氯化铵的合成
        3.2.2 N-(3-脱氢枞基-2-羟基)丙基-N,N,N-三甲(乙)基氯化铵的合成
        3.2.3 N,N-二(3-N,N,N-三甲(乙)基-2-羟-氯化铵)丙基脱氢枞胺的合成
    3.3 以不同季铵盐引导合成多孔二氧化硅
    3.4 多孔二氧化硅结构表征
    3.5 多孔二氧化硅结果分析
        3.5.1 不同单头基季铵盐引导合成多孔SiO_2
        3.5.2 不同多头基季铵盐引导合成多孔SiO_2
    3.6 小结
第四章 脱氢枞胺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复配合成有序超微孔层状二氧化硅
    4.1 实验部分
        4.1.1 仪器
        4.1.2 试剂
        4.1.3 有序超微孔材料的合成
        4.1.4 样品结构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DHAA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4.2.2 CTAB的添加量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4.2.3 NaOH的添加量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4.2.4 晶化温度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4.2.5 晶化时间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4.2.6 前驱体模板剂去除方式对结构的影响
    4.3 材料的TEM表征
    4.4 小结
第五章 以脱氢枞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模板合成六方相有序钛基超微孔材料
    5.1 实验部分
        5.1.1 仪器
        5.1.2 试剂
        5.1.3 六方有序钛基超微孔材料的合成
        5.1.4 有序超微孔钛基材料的结构表征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DTAB添加量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5.2.2 不同硫酸钛添加量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5.2.3 不同水浴温度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5.2.4 煅烧对产物结构的影响
    5.3 材料的TEM表征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松香系列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性能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松香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
    1.1 松香酸合成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1.2 松香胺合成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2松香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
    2.1松香酸合成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2.2松香醇和松香胺合成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3 松香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
    3.1 松香酸合成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3.2 松香胺合成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4 松香两性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
5 改性松香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前景和趋势

(9)无患子皂苷复配及用于材料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皂昔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1.2.1 回流法
        1.2.2 超声波提取法
        1.2.3 超高压提取法
        1.2.4 酶法提取
        1.2.5 微波辅助提取
        1.2.6 闪式提取
        1.2.7 CO_2超临界萃取
        1.2.8 高压脉冲提取法
    1.3 无患子皂苷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1.3.1 有机溶剂提取法
        1.3.2 微波辅助法
        1.3.3 超声辅助法
        1.3.4 酶法提取
        1.3.5 水提取法
    1.4 皂苷复配与应用研究进展
    1.5 氢氧化镍材料制备研究进展
        1.5.1 电化学法
        1.5.2 化学刻蚀法
        1.5.3 化学沉淀
        1.5.4 水热法
        1.5.5 其它方法
    1.6 羟基磷灰石制备研究进展
        1.6.1 水热法
        1.6.2 沉淀法
        1.6.3 溶胶凝胶法
        1.6.4 机械化学法
        1.6.5 微乳液法
    1.7 立题思路和内容
        1.7.1 立题思路
        1.7.2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
2 无患子皂苷提取
    2.1 引言
    2.2 皂苷的提取方法
        2.2.1 材料与方法
        2.2.1.1 实验材料
        2.2.1.2 实验仪器
        2.2.2 实验方案
        2.2.2.1 索氏抽提
        2.2.2.2 回流提取
        2.2.2.3 室温浸泡提取
        2.2.2.4 微波萃取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索氏提取法
        2.3.1.1 溶剂的影响
        2.3.2 回流法
        2.3.2.1 反应时间的影响
        2.3.2.2 溶剂(无水乙醇)与原料比值的影响
        2.3.2.3 固液比的影响
        2.3.2.4 溶剂浓度的影响
        2.3.3 浸泡法
        2.3.3.1 纤维素酶处理的影响
        2.3.3.2 纤维素酶处理的影响室温浸泡提取与果皮浸泡再回流提取的比较
        2.3.4 微波法
        2.3.4.1 敞口微波加热回流萃取的影响
        2.3.4.2 密封微波加热萃取的影响
    2.4 小结
3 无患子皂苷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皂苷性能测试
        3.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1 实验材料
        3.2.1.2 实验仪器
        3.2.2 表面张力测试
        3.2.3 泡沫性能的测定
        3.2.4 乳化性能的测定
        3.2.5 皂苷红外测定(IR)
        3.2.6 无患子皂苷洗涤用品
        3.2.6.1 无患子肥皂的制备
        3.2.6.2 无患子洗涤剂的制备
        3.2.7 复配性能研究
        3.2.8 自组装形态研究(TEM)
    3.3 结果与讨论
        3.3.1 IR表征
        3.3.2 表面性能
        3.3.3 泡沫性能
        3.3.4 乳化力能力
        3.3.5 无患子皂苷洗涤用品及性能
        3.3.5.1 肥皂泡沫性能对比
        3.3.5.2 肥皂乳化性能对比
        3.3.5.3 无患子皂苷洗涤剂性能对比
        3.3.6 皂苷复配性能
        3.3.6.1 无患子皂苷与SDBS复配
        3.3.6.2 无患子皂苷与CTAB复配
        3.3.6.3 无患子皂苷与DDPDS复配
        3.3.7 胶束自组装形态分析
        3.3.8 复配机理分析
    3.4 小结
4 无患子皂苷辅助法制备氢氧化镍材料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1.1 主要试剂
        4.2.1.2 主要仪器
        4.2.2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温度和溶剂的影响
        4.3.2 表面活性剂对材料制备的影响
        4.3.3 XRD分析
        4.3.4 其它测试
        4.3.5 氢氧化镍材料形成机理
    4.4 小结
5 无患子皂苷辅助法制备羟基磷灰石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1.1 主要试剂
        5.2.1.2 主要仪器
        5.2.2 实验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无SAA添加时羟基磷灰石的制备
        5.3.2 无患子皂苷控制合成羟基磷灰石
        5.3.2.1 酸性条件下无患子皂苷对材料形貌的影响
        5.3.2.2 碱性条件下无患子皂苷对材料形貌的影响
        5.3.3 XRD分析
        5.3.4 无患子皂苷控制合成羟基磷灰石机理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无患子皂苷提取
        6.1.2 无患子性能研究
        6.1.3 无患子皂苷辅助法制备氢氧化镍材料
        6.1.4 无患子皂苷辅助法制备羟基磷灰石材料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松香聚乙二醇柠檬酸脂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D]. 王鹏飞. 山西大学, 2021(01)
  • [2]乙二胺钝化脱氢松香酸荧光碳点的制备研究[D]. 周军丹.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3]红松松塔二萜天然纳米载药体系构建及其抗乳腺癌研究[D]. 秦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4]无卤素低温Sn-Bi锡膏的研制及Sn-Bi合金腐蚀行为研究[D]. 宁湘.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新型磷酸盐防锈颜料的合成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D]. 陈心怡.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6]国内水性聚氨酯研究进展[J]. 吴一帆,赵海鹏. 中外能源, 2018(05)
  • [7]松香基模板剂导向合成有序超微孔材料的研究[D]. 宋飞.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5)
  • [8]松香系列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性能及应用研究进展[J]. 郭乃妮.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7(04)
  • [9]无患子皂苷复配及用于材料制备研究[D]. 刘泽学.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10]月桂酸封端合成新型松香基表面活性剂研究[J]. 高庆国. 河南科技, 2016(03)

标签:;  ;  ;  ;  ;  

松香聚乙二醇柠檬酸酯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