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患者白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烧伤患者白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一、烧伤病人白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彬[1](2021)在《MIMIC数据库脓毒症早期凝血指标预警价值及深度烧伤数据挖掘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背景电子健康档案(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EHR)是人们在日常健康相关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可以保存并具有查阅价值的电子化的历史记录[1]。目前可通过医院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自我健康上报等多渠道的动态甚至实时的信息收集,能在循证医学领域、公共卫生领域以及药物安全性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既往的电子信息档案由于数据格式不一、保密要求各异等问题,仍缺乏有效方法将既往医疗实践中的海量数据进行系统获取、分析和整合,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源被闲置浪费。当前回顾性研究医疗数据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流行病学和预测建模[2 3],如何从海量的多维度医疗临床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以助于对某一疾病和治疗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正逐渐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危重症监护数据库(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 database,MIMIC database)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布的一个多参数、结构化的单中心重症监护数据库[4-6]。记录了美国波士顿BID医学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重症监护病房的长期而全面的临床医疗记录。该数据库通过去隐私化后对公众免费开放,提供给全球的研究者进行学术研究。MIMIC-Ⅲ在2015年底发布,是目前使用最多的版本[7],包含了49 785例患者的入院记录,并包含了从2001年至2012年之间,合计53 423例ICU患者的住院记录。麻省理工学院在2020年8月发布了MIMIC-IV v0.4[8],在MIMIC-Ⅲ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改进,采用模块化方法进行数据结构化组织,突出数据来源,以便更好地对不同数据源进行调用,但目前该更新版本数据仍在开发中。危重烧伤患者创面范围大、病程长,容易发生感染[9]。脓毒症是重度烧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0 11]。脓毒症病理生理机制包括全身凝血系统的活化,导致抗凝血因子大量消耗、纤溶系统受到抑制、内皮系统发生损伤和无法控制的炎症反应[12]。当凝血功能发生严重紊乱时,常导致致死性的多脏器功能不全,最终造成患者死亡[13]。目前已有多个研究证明各种凝血指标与脓毒症的预后密切相关[14-16],但大多为单中心小样本研究。目前对临床医疗数据挖掘的另一个研究热点是关于重症患者结局预测的研究,即基于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或数学建模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或构建神经网络模型等,对预后的预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17 18]。MIMIC数据库较以往单中心的数据具有更加丰富的结构化的生理参数信息,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协同变量信息,更有利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的回归分析。因此基于MIMIC数据库对脓毒症患者早期凝血指标预警价值的研究,对于脓毒症的诊治具有积极指导意义。深度烧伤包括较深或伴感染的深Ⅱ度、Ⅲ度和Ⅳ度烧伤,较小面积的深度烧伤创面愈合需要3周以上,较大的深度烧伤通常需要手术治疗[19]。临床中观察到烧伤创面早期通常会发生进行性加深[20],其机制包括烧伤后的高凝状态及微血栓形成[21]、血管内皮细胞被激活后炎症因子大量释放[22]、中性粒细胞聚集后释放氧自由基和蛋白水解酶等机制[23]。而深度烧伤早期进行充分补液、抗凝治疗、合理的抗感染治疗等,可以有效改善循环、防治感染,有效缓解了创面的加深,改善了预后[24-27]。因此,研究深度烧伤早期临床指标和治疗方案对判断预后及提供治疗依据有一定的意义。而MIMIC数据库无疑是一个较好的可作为探索性数据分析的研究资料,但目前尚无针对该数据库中深度烧伤患者的研究和数据提取方法讨论。因此,探索一套可行的收集烧伤患者各项生理参数和临床检验结果的数据提取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二、研究目的第一部分:基于危急重症监护MIMIC-Ⅲ数据库,研究脓毒症患者早期凝血指标与预后关系,判断不同指标的预警价值。第二部分:基于最新发布的MIMIC-Ⅳ数据库,探索针对深度烧伤患者临床资料的数据挖掘方法,并尝试对烧伤后早期数据进行提取和初步分析,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及分析数据质量。三、研究方法第一部分:(1)依照文献方法提取MIMIC-Ⅲ数据库中的脓毒症患者数据;(2)对早期凝血数据及协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Cox回归检验,研究脓毒症患者早期凝血指标与预后关系,并描绘生存曲线,判断不同凝血指标的预警价值。第二部分:(1)下载MIMIC-Ⅳ数据库本地映像后,在Python环境下调用Pandas核心数据分析支持库中的函数导入并整合数据。(2)基于Git Hub中MIT-LCP/mimic-iv公开代码对研究烧伤所需的特定参数进行个体化的修改,构建出一套适用于对MIMIC-Ⅳ数据库中深度烧伤患者临床数据进行采集、合并、分析的系统方案。(3)通过使用Pandas+Matplotlib+Seaborn的方式,对MIMIC-Ⅳ数据库中的深度烧伤早期数据进行采集和初步分析,尝试实现数据可视化。(4)对此挖掘数据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并探讨数据库的质量。四、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提取到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共计2794例脓毒症患者;(2)通过对基线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各种因变量与28天生存情况的联系。28天存活组与死亡组基线资料相比较,在年龄、入院方式、48小时内最高体温、最低体温、最低血氧饱和度、最低收缩压、最低舒张压、最低每小时尿量、最低血红蛋白、最低红细胞比容、最高白细胞计数、最高血糖值、最高血钾、最低血钾、最低血钠、最低血镁、最高血肌酐、最高血尿素氮、Elixhauser并发症评分、有无呼吸机使用、肾脏替代治疗、SAPSⅡ评分、q SOFA评分、SOFA评分,以及入院时刻PT、PTT、INR、PLT计数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3)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入院时刻PT、PTT、INR及PLT计数与28天生存情况之间均存在非线性关系。(4)PT、PTT和INR是入住监护室28天死亡的风险因素,PLT计数是保护因素;(5)PT、INR及PLT计数对入住监护室28天死亡的预测更为敏感,可作为评估脓毒症的严重程度和判断脓毒症的预后的预警指标。第二部分:(1)初步建立了一套在Python环境下运行的,适用于对MIMIC-Ⅳ数据库中深度烧伤患者临床数据进行采集、合并、分析的系统方案。(2)使用本研究建立的数据挖掘方法,在MIMIC-Ⅳ数据库中筛选出了共计106例2度以上深度烧伤患者,提取到患者的基础资料和72小时内病程中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用药情况等信息,并通过Pandas+Matplotlib+Seaborn实现了临床资料的数据可视化。(3)对所提取到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表明:通过此套方案筛选出的深度烧伤患者临床数据格式和早期临床资料特征无明显逻辑错误,结果基本可信,可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方法依据和数据参考。(4)MIMIC-Ⅳ数据库虽然较常规的单中心数据有着更加丰富的结构化的生理参数信息,但由于目前存在病例数目较少、诊断较混乱且遗漏较多、治疗过程不明晰等缺陷,在烧伤领域应用范围仍较有限。五、结论通过对MIMIC-Ⅲ数据库中脓毒症患者临床数据进行提取,证明早期凝血指标与入住监护室28天死亡存在关联,可作为评估脓毒症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预警指标。本研究建立的针对MIMIC-Ⅳ数据库中深度烧伤患者临床数据进行采集、合并、分析的系统方案可行,提取数据质量稳定。筛选出的深度烧伤患者的数据格式和早期临床特征,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方法依据和数据参考。MIMIC-Ⅳ数据库是一个可以作为探索性数据分析的研究资料库,但在烧伤领域应用范围仍较有限。

徐龙[2](2021)在《大面积烧伤早期血清降钙素原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背景:脓毒症是大面积烧伤常见并发症和主要致死原因,及时而准确地诊断脓毒症对烧伤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烧伤应激所致全身炎症反应、器官功能损害等病症的存在,大面积烧伤脓毒症的诊断面临一定困难。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作为一种应激性生物标志物,对大面积烧伤中后期脓毒症具有确定性的诊断作用,但在烧伤早期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尚无系统性研究。目的:分析大面积烧伤早期血清降钙素原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探讨其预测烧伤脓毒症和评估预后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海医院烧伤科2014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324例烧伤面积>30%TBSA的烧伤患者病例资料,收集患者基本信息、致伤因素、吸入性损伤程度、烧伤面积、生命体征、检验检查资料、PCT水平、脓毒症发病情况、住院时间、预后结局等相关信息和资料。计算患者烧伤指数、入院APACHE-II评分、入院SOFA评分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大面积烧伤患者脓毒症及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烧伤早期PCT水平对脓毒症及预后的预测能力。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行t检验,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和计数资料行Mann-Whitney U检验,并结合线性回归分析筛选烧伤早期PCT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最后,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PCT与部分烧伤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大面积烧伤早期血清PCT水平升高(≥2.00ng/ml)者占比50.93%,根据2007年美国烧伤协会的脓毒症诊断共识,纳入研究的患者此时均不能诊断脓毒症,提示大面积烧伤早期PCT水平升高可能并非由感染因素导致。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烧伤早期PCT水平为预测大面积烧伤患者伤后60天脓毒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5,P=0.044),其预测脓毒症发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23(95%CI为0.737~0.909,P<0.01),最佳阈值为4.275ng/ml,敏感度为75.5%,特异度为83.1%。烧伤早期PCT水平与烧伤指数呈正相关,分层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与非脓毒症患者烧伤早期PCT水平存在显着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病程中罹患脓毒症(OR=131.312,P=0.006)、入院APACHE-II评分(OR=1.347,P=0.025)、烧伤指数(OR=1.139,P=0.034)、入院PCT水平(OR=1.271,P=0.024)、年龄(OR=1.077,P=0.016),为大面积烧伤患者90天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以上5个危险因素预测能力依次递减。t检验、U检验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烧伤指数(B=0.031,P<0.01)、吸入性损伤程度(B=1.172,P=0.006)、入院APACHE-II评分(B=0.910,P<0.01)为大面积烧伤早期PCT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证实烧伤早期PCT水平与烧伤指数(r=0.573,P<0.001)、吸入性损伤程度(r=0.642,P<0.001)、APACHE-II评分(r=0.767,P<0.001)等反应烧伤严重程度的指标高度相关,对大面积烧伤患者ICU住院天数(r=0.359,P<0.001)及医疗花费(r=0.305,P<0.001)有一定的提示作用。结论:大面积烧伤早期约半数患者(50.93%)存在PCT水平升高现象,此时PCT水平升高与感染无关,而与烧伤指数、入院APACHE-II评分、吸入性损伤程度等决定烧伤严重程度的非感染因素有关;烧伤早期PCT水平升高不仅对伤后60天脓毒症有预警提示作用,而且与患者不良预后(死亡)密切相关,提示其可以作为烧伤早期评估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

韩亚龙,刘文军,刘军,李武全,魏迪南[3](2020)在《炎性因子水平对不同程度烧伤的预后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烧伤病人外周血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与轻度、中度、重度、特重度等不同程度烧伤以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烧伤病人,依据烧伤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特重度组等四组,同期纳入该院体检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监测烧伤后24 h内、第7天、第21天的外周血炎性因子IL-6、IL-8、IL-10水平,分析各组间炎性因子分布特点和差异,评估其对无感染、发生感染、脓毒症、死亡等预后价值。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307例,其中,轻度组62例,中度组63例,重度组62例,特重度组60例,健康对照组60例。重度组IL-6、IL-8、IL-10在入院24 h内[(138.3±51.1)ng/L、(90.5±81.1)ng/L、(55.7±10.8)ng/L]、第7天[(488.9±193.2)ng/L、(177.5±73.3)ng/L、(79.2±14.5)ng/L]的短期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4 h:(24.1±23.9)ng/L、(26.7±16.0)ng/L、(11.7±4.2)ng/L](P<0.05),在特重度组亦观察到类似结果。重度、特重度组IL-6[(125.74±24.6)ng/L、(244.4±134.0)ng/L]、IL-10[(57.5±18.5)ng/L、(98.5±47.6)ng/L]在第21天的长期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IL-6:(25.5±11.2)ng/L;IL-10:(13.8±7.5)ng/L](P<0.05)。死亡组、脓毒症组病人IL-6、IL-8、IL-10短期水平升高显着(P<0.05),死亡组平均水平最高,且第21天仍处在较高水平。结论重度、特重度烧伤病人IL-6、IL-8、IL-10升高明显,在试验观察时间范围内高水平的IL-6、IL-8、IL-10均提示预后不良。

蒋暑雨[4](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贲驰[5](2020)在《重组人胶原蛋白水凝胶敷料应用于Ⅱ度烧伤创面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皮肤是人体重要的防御性器官,烧、创伤均可导致严重的皮肤损伤。随着肥胖、糖尿病以及医源性放疗、化疗等因素增加,皮肤创面的愈合已经为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同种异体皮和异种皮肤作为经典的皮肤创面治疗手段,目前面临供体不足的问题,并且供体状态与其质量密切相关,以及需要特殊低温容器和设备储存。寻求一种可工业化标准制造的新型治疗方法替代异体、异种皮肤,可提高创面治疗质量,并解决异体皮、异种皮紧缺的问题。合成高分子材料和天然生物材料种类繁多,其中胶原蛋白作为人体皮肤的重要细胞外基质成分,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其具有优良的生物学活性,与伤口愈合速度、伤口愈合后瘢痕情况密切相关,并且还与干细胞增殖迁移、皮肤老龄化密切相关。并且,以胶原蛋白为主要成分的支架材料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促进皮肤缺损创面的真皮组织的再生,并能明显改善创面植皮后的瘢痕挛缩,降低功能障碍发生的可能性。然而,目前临床中常用的胶原蛋白制品,主要成分为动物源性的Ⅰ型胶原蛋白,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明确指出动物源性材料存在传播病毒和海绵状脑病的风险。基于基因转染技术发酵提纯获得的重组胶原蛋白已经可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原料的来源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本课题组基于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研制了一种可快速交联并凝固的水凝胶敷料,通过与基因转染猪皮的自身对照临床试验,评价其对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目的(1)评价重组人胶原蛋白水凝胶敷料应用于Ⅱ度烧伤创面的有效性。(2)评价重组人胶原蛋白水凝胶敷料应用于Ⅱ度烧伤创面的安全性。方法:研究针对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受伤后48小时内至我院就诊的创面为II度烧伤的患者。目标烧伤创面为5cm×5cm-10cm×10cm,沿轴线对称分开,分别予以重组胶原蛋白水凝胶和人造皮肤-基因转染猪皮处理。创面每2-3天换药1次,在每第0(入组当天)、5、10、15及20天进行创面记录,在0、10±1、20±1天或创面愈合当天接受创面细菌检测药敏鉴定。结果23名患者经筛选后进入研究,其中20例患者严格按照研究方案完成了研究,1名随访脱失,1名患者因入组第2天因家人反对退出研究,偏离研究方案1名。随访脱失和退出研究,不纳入统计范围。共计21名患者,42个创面处理计入创面愈合统计分析。研究过程中,第10天的细菌学检查提示3名患者创面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4名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其中1名患者因第5天观察时,异种皮发生腐败伴积液,去除异种皮肤后口服抗生素治疗,且全创面继续予以胶原凝胶治疗,视为偏离方案,细菌学检测显示为对3种抗生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予抗生素治疗10天后创面明显好转并停药,于伤后第20天创面愈合。另外1名患者,烧伤(热油)8%T BSAⅡ-Ⅲ°,受伤后即住院治疗,左下肢创面(1%TBSA)进入研究,右下肢创面(7%TBSA)经临床常规敷料换药后无好转,并于伤后第10天进行削痂术和自体皮移植术,于伤后2月愈合。所有参加试验的患者的血液检验(含嗜酸性粒细胞)、尿检验及心电图均未提示具有临床意义的事件。创面愈合结果以配对Mc Nemarχ2检验p=1.000,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一致性度量Kappa值为0.611(p=0.005<0.05),介于0.61~0.80,显示高度的一致性。创面愈合天数Mann-Whitney U检验显示p=0.79>0.10,以生存分析Tarone-Ware检验显示基因转染活性猪皮组为中位数为11.00±0.56(95%可信区间:9.91-12.09),重组人型胶原蛋白凝胶组为11.00±1.72(95%可信区间:7.64-14.36),p=0.827>0.10,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课题组制备的一种重组人Ⅲ型胶原蛋白水凝胶的前瞻性、自身对照、单中心临床研究显示,其对于皮肤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与基因转染猪皮对比,在临床试验观察期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谢冬强[6](2020)在《191例电烧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统计分析近五年内笔者所在的烧伤中心住院电烧伤患者的病历数据,得出电烧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今后电烧伤的防治和宣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中心从2014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收治的电烧伤住院患者人数。根据纳入及排除条件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电烧伤患者。记录纳入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检查、检验结果,使用Excel软件统计数据。我院烧伤中心曾有对2000-2007年住院电烧伤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将本次统计的数据与其作对比。对截肢组与截指(趾)组、高压组与低压组的部分数据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在调查的191例电烧伤患者中,40-49岁年龄段的电烧伤人数达到峰值,占电烧伤总人数的25.65%。20-59岁的青壮年占比为79.58%。电烧伤患者中男性占比89.01%,女性占比10.99%,性别比约为8:1。电烧伤发生月份峰值是10月份。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电烧伤人数分别占总电烧伤人数的25.13%,31.94%,31.94%,10.99%。春夏秋三个季节为电烧伤的多发季节。在引起电烧伤的电压中,高压电烧伤所占比53.93%,低压电烧伤占比38.22%,电压未知占7.85%。电烧伤最容易损伤的部位是上肢,其次为下肢,明显高于其他的部位。电烧伤的烧伤面积绝大部分布在1%-5%(TBSA)的范围内,占总的电烧伤人数的77.01%。电烧伤中三度烧伤、混合烧伤的患者人数分别占住院电烧伤人数的76.96%、23.04%。电烧伤出院患者中愈合人数占比57.59%,未痊愈人数占比41.88%,死亡患者占比0.53%。高处坠落的电烧伤患者占比为4.2%。住院电烧伤患者中有昏迷史人数占比50.78%,无昏迷史患者占比49.22%。电烧伤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7.42天。在住院电烧伤患者中,截肢患者占比为10.47%,截指(趾)患者占比为10.99%。行截肢和截指(趾)手术、植皮和皮瓣手术的患者分别占住院电烧伤人数的21.46%、54.45%。本次调查统计到电烧伤后白内障、气管瘘、肩胛骨骨折、肩关节损伤、颞下颌关节脱位、硬膜下积液、脊髓损伤伴有胸腔积液各1例,自发性血管破裂出血、眼部损伤各2例,肌红蛋白尿5例。在住院的电烧伤患者中,异常心电图发生率为38.22%。异常心电图以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占异常心电图的87.67%。2014-2019年、2000-2007年两个时间段的住院电烧伤患者在手术率、截肢率、住院时间、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个时间段的死亡率、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肢组与截指(趾)组患者第1天的WBC、CK、CK-MB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组与低压组电烧伤患者在住院时间、烧伤面积、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烧伤深度、电烧伤季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截肢(指、趾),昏迷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青壮年男性是易发电烧伤的人群。电烧伤后可导致坠落伤、昏迷且最易引起上肢损伤。需加强对易发人群的安全教育及相应的保护措施。2、电烧伤的烧伤深度多为三度,积极采用植皮和皮瓣等手术修复创面,有利于降低电烧伤患者的截肢(指、趾)率,减少住院时间。电烧伤后应注意患者的心功能和并发症情况。

梁晶冰[7](2020)在《丁酸钠对严重烧伤后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护理启示》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严重烧伤后早期科学有效的肠道护理是预防肠源性感染,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护理措施。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是严重烧伤发生细菌易位,进而引起脓毒症,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显着改善严重烧伤后肠屏障功能,从而降低肠源性感染,减少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然而,早期肠内营养在临床的实施并不理想,这与肠内营养不耐受的高发生率有关。因此,探究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有效营养成分对减轻肠内营养不耐受造成的肠黏膜屏障受损十分重要。已有研究表明,严重烧伤后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同时伴有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含量的显着降低。SCFAs是肠道菌群发酵不可消化多糖的产物,包括乙酸盐、丙酸盐和丁酸盐等。研究发现,丁酸盐通过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对于减轻炎症反应有积极作用。该作用已在多种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腹腔疾病、肠易激综合征和结肠直肠癌中得到验证。据报道,SCFAs对脂多糖所引起的单层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损害具有保护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是SCFAs抑制了脂多糖对肠上皮细胞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此外,由于丁酸盐是肠道菌群发酵不可消化多糖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殊的营养成分,或许还可将其用于严重烧伤病人肠道屏障保护的护理处方。因此,我们假设丁酸盐能够抑制严重烧伤后肠黏膜NLRP3炎症小体激活,减轻肠黏膜炎症反应和继发损伤,发挥保护肠屏障功能的护理作用。本课题通过建立严重烧伤小鼠模型,给予烧伤小鼠补充丁酸钠,观察丁酸钠对严重烧伤后肠黏膜NLRP3炎症小体活化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为保护严重烧伤后肠黏膜屏障功能提供护理新思路。研究方法1.健康成年C57BL/6雌性小鼠共18只,随机分为假伤组、单纯烧伤组、烧伤+丁酸钠(sodium butyrates,NaB)组(300 mg/kg),每组各6只。所有烧伤小鼠均建立30%TBSAⅢ度烧伤模型,时相点为烧伤后24h。2.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extran)示踪法对烧伤后小鼠肠道通透性的改变进行检测。3.用HE法行烧伤小鼠肠黏膜组织染色,在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改变并拍照。4.用Western blot分别对烧伤小鼠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Claudin-2、NLRP3、IL-1β和IL-18蛋白表达量的改变进行检测。5.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烧伤小鼠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的分布改变,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变化并拍照。研究结果1.肠道通透性作为反映肠道屏障功能的客观指标,在严重烧伤后显着升高,应用丁酸钠可显着降低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通透性。2.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下降,Claudin-2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丁酸钠可显着增加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并降低claudin-2蛋白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ZO-1分布明显改变,丁酸钠能够改善严重烧伤造成的小鼠肠黏膜ZO-1蛋白分布的改变。5.光镜下观察肠黏膜形态发现,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绒毛萎缩、水肿及炎症浸润,丁酸钠能够有效减轻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组织结构的改变。5.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NLRP3、IL-1β和IL-18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丁酸钠能够显着降低这些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减轻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炎症反应。研究结论1.丁酸钠能够明显降低严重烧伤后肠黏膜通透性,对肠道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2.丁酸钠通过调节严重烧伤后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及分布的改变,降低严重烧伤后肠道的通透性。3.肠黏膜NLRP3炎症小体的过度激活参与了严重烧伤后肠道屏障功能损害的发生,丁酸钠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而保护肠道屏障功能。4.丁酸钠对严重烧伤后肠道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为护理人员参与保护严重烧伤后肠黏膜屏障功能提供了新思路,为严重烧伤护理下一步的肠内营养研究提供了新成分,也为改进肠内营养不耐受临床护理方案提供了新方向。

黄海金[8](2020)在《氟比洛芬酯对烧伤SD大鼠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烧伤是毁灭性的伤害,通常会导致高发病率、情绪低落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除了紧张的即时护理外,烧伤通常还需要进行长期治疗、多次门诊就诊(换药等)以及多次重建性外科手术和住院治疗,这些与烧伤有关的健康后果通常会给烧伤受害者及其家人带来额外的社会经济负担。热损伤促进组织炎症和疼痛,这是很难控制的。已有研究表明,麻醉和镇痛可以影响大鼠烧伤模型的结果。不同的外周机制似乎与烧伤疼痛有关,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大量的临床前期研究和一些回顾性临床证据表明,麻醉可能损害认知能力。越来越多的临床前期研究证据表明麻醉剂是神经元发育和功能强大的调制器,可能导致有害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氟比洛芬酯是否足以减少烧伤引起的痛觉和炎症,以及对早期认知的影响,阐明氟比洛芬酯治疗大鼠热损伤模型、减轻早期认知功能损伤的分子机理。研究目的:POD是老年患者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在非心脏手术后的老年患者中,POD的发生率为3.6%-28.3%。氟比洛芬酯理论上通过抑制烧伤局部的炎症反应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减轻疼痛,减少认知功能损伤的发生。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氟比洛芬酯对老年SD大鼠烧伤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烧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损伤的防治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实验一:氟比洛芬酯对烧伤大鼠早期认知和炎症的影响研究方法:通过构建老年大鼠烧伤模型,利用HE染色判断模型是否成功,实验分组为:1)正常对照组(Contro1);2)烧伤模型组(Model);3)氟比洛芬酯低剂量处理组(5mg/kg);4)氟比洛芬酯中剂量处理组(10mg/kg);5)氟比洛芬酯高剂量处理组(15mg/kg)。将各组大鼠(n=6)按上述分组处理,正常对照组不做烧伤处理。建模前30分钟/建模后24h给药,第3天处死大鼠。利用Von Frey法测量各组大鼠在烧伤后12、24、36、48、60、72h的机械痛阈值,评价大鼠疼痛行为学;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的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HE染色检测各组皮肤和海马组织的病理结果;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TNF-α、CINC-1、IL-6和IL-1β表达水平;TUNEL染色检测各组海马组织凋亡的结果。研究结果:模型建造成功。烧伤SD大鼠经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后,烧伤引起的游滞区组织的表皮层变薄、真皮层结构肿胀、胶原结构改变、局部炎症浸润、组织破坏等损伤倾向有所减轻,并随剂量增加,这一作用更加明显。给予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后,大鼠机械痛阈值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5),各剂量处理组组间差异不显着。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烧伤使大鼠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下降,而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后,大鼠的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有所改善。海马HE染色结果显示烧伤使大鼠海马组织出现病理改变,经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后,海马病理学改变有所改善,但各剂量处理组组间差异不明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TNF-α、CINC-1、IL-6和IL-1β含量都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氟比洛芬酯处理组的TNF-α、CINC-1、IL-6和IL-1β含量都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处理组组间差异不显着。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大鼠海马组织凋亡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组的大鼠海马组织凋亡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氟比洛芬酯高剂量处理组(15mg/kg)下降最为明显。研究结论:氟比洛芬酯处理后抑制了炎症因子TNF-α、CINC-1、IL-6和IL-1β的表达,缓解痛觉过敏,减轻大鼠早期认知功能损伤。实验二:氟比洛芬酯影响烧伤大鼠早期认知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通过构建老年大鼠烧伤模型,利用HE染色判断模型是否成功,实验分组为:1)正常对照组(Control);2)烧伤模型组(Model);3)氟比洛芬酯低剂量处理组(5mg/kg);4)氟比洛芬酯中剂量处理组(10mg/kg);5)氟比洛芬酯高剂量处理组(15mg/kg)。建模前30分钟/建模后24h给药,根据实验一中机械痛阈值的结果,选择造模后48h处死各组大鼠(n=6)。HE染色检测各组皮肤和海马组织的病理结果;qPCR检测各组BDNF、Caspase3、GFAP和MMP9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BDNF的表达和定位情况;Westernblot检测各组BDNF、Caspase3、p38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模型建造成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的BDNF、Caspase3、GFAP和MMP9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并且BDNF、caspase3和p-p38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组海马组织的BDNF、Caspase3、GFAP和MMP9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并且BDNF、caspase3和p-p38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处理组组间的BDNF、Caspase3、GFAP和MMP9的mRNA表达水平及BDNF、caspase3和p-p38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不显着。研究结论:氟比洛芬酯通过抑制烧伤SD大鼠p38信号通路,使BDNF、Caspase3、GFAP和MMP9的mRNA表达及BDNF、caspase3和p-p38的蛋白表达下降,从而减轻大鼠早期认知功能损伤。

严伟恒[9](2020)在《烧伤脓毒血症患者炎症免疫相关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探讨烧伤伴发脓毒血症患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皮质醇(COR)、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并评价上述指标用于预测和协助诊断烧伤脓毒血症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绵阳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重度及以上烧伤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共入组121例。依据sepsis3.0诊断标准,其中49例患者符合烧伤脓毒血症诊断(脓毒血症组),72例患者未发生脓毒血症(无脓毒血症组)。所有烧伤患者均于入院第1d、3d、1w、2w检测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皮质醇(COR)、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49例烧伤脓毒血症患者给与积极支持治疗,依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44)和预后不良组(n=5)。搜集并对比所有研究对象PCT、hs-CRP、COR、WBC、NLR、CD3+、CD4+及CD8+T淋巴细胞水平。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计算烧伤患者入院第一天测得PCT、hs-CRP、COR、WBC、NLR、CD3+、CD4+及CD8+T淋巴细胞水平用于预测和协助诊断烧伤脓毒血症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评价上述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烧伤脓毒血症组和无脓毒血症组各项指标在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烧伤脓毒血症组患者PCT、hs-CRP、COR、WBC、NLR、CD8+T淋巴细胞水平高于无脓毒血症组,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低于无脓毒血症组(P<0.05);2.烧伤脓毒血症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各项指标在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后不良组PCT、hs-CRP、COR、WBC、NLR、CD8+T淋巴细胞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3.PCT、hs-CRP、COR、WBC、NLR、CD3+、CD4+及CD8+T淋巴细胞用于预测和协助诊断烧伤脓毒血症的AUC、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1)PCT曲线下面积为0.836,特异度为87.5%,灵敏度为63.3%;(2)hs-CRP曲线下面积为0.793,特异度为63.9%,灵敏度为85.7%;(3)COR曲线下面积为0.810,特异度为89.9%,灵敏度为49.4%;(4)WBC曲线下面积为0.690,其特异度为40.9%,灵敏度为90.8%;(5)NLR曲线下面积为0.820,特异度为86.6%,灵敏度为69.2%;(6)CD3+曲线下面积为0.814,特异度为79.2%,灵敏度为75.5%;(7)CD4+曲线下面积为0.825,特异度为62.5%,灵敏度为89.8%;(8)CD8+曲线下面积为0.766,特异度为70.8%,灵敏度为76.6%;其中预测能力和协助诊断效能较高的指标是PCT、NLR、CD3+、CD4+T淋巴细胞。结论:1、PCT、hs-CRP、COR、WBC、NLR、CD8+T淋巴细胞水平在烧伤伴发脓毒血症患者中水平异常升高,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异常降低,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上述指标对烧伤脓毒血症预后判断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2、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和体液回吸收期(急性感染期)是爆发烧伤脓毒血症的高峰,大量炎性因子释放和免疫抑制共同促进了烧伤脓毒血症病情的发展。经过积极地对症支持治疗以及早期切削痂手术,第2周左右患者体内炎性因子水平开始降低,免疫系统功能逐渐恢复,病情逐渐趋于平稳。因此,在重度烧伤患者早期,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以及炎症和免疫相关指标变化,做好创面管理,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从而降低烧伤脓毒血症的发生率。3、PCT、NLR、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对重度烧伤伴发脓毒血症预测具有较高的临床效能,可应用于烧伤伴发脓毒血症患者的预测和临床诊断。监测重度烧伤患者PCT、NLR、CD3+、CD4+T淋巴细胞水平可更加全面地评估体内炎症反应程度和机体免疫功能状态;

陈秋莹[10](2019)在《连续肾替代疗法对烧伤脓毒症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连续肾替代疗法(CRRT)对烧伤脓毒症的近期治疗效果,为以后指引临床医生在烧伤脓毒症方面的救治提供有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和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在2018年11月之前公开发表的关于烧伤脓毒症患者使用CRRT加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疗效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RCTs)的文献。按照严格的纳入标准由两名研究员分开独立筛选文献、然后进行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估及有效的数据提取,最后将所采集的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最新版本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英文与中文比为1比12。纳入研究均为随机对照试验(RCTs)。共计667例患者,CRRT组与对照组比为326比341。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烧伤脓毒症患者近期疗效指标对比方面,CRRT组治疗前后白细胞下降程度[SMD=-1.11,95%CI(-1.40,-0.83),P<0.00001];降钙素原下降程度[MD=-4.66,95%CI(-8.96,-0.35),P=0.03];血尿素氮浓度下降程度[SMD=-1.10,95%CI(-1.67,-0.53),P<0.00001];血肌酐浓度下降程度[SMD=-0.82,95%CI(-1.16,-0.48),P<0.00001];血糖浓度下降程度[MD=-2.75,95%CI(-4.52,-0.98),P=0.002];血清钠离子浓度下降程度[MD=-11.43,95%CI(-15.71,-7.16),P<0.00001];动脉血氧分压升高程度[MD=0.70,95%CI(0.42,0.99),P<0.00001];血浆IL-6浓度下降程度[SMD=-3.78,95%CI(-5.11,-2.45),P<0.00001];血浆IL-8浓度下降程度[SMD=-2.52,95%CI(-3.41,1.63),P<0.00001];血浆TNF-ɑ浓度下降程度[SMD=-2.84,95%CI(-3.86,-1.82),P<0.00001]均优于对照组。结论:CRRT治疗与常规治疗在以上各结局指标下降程度方面对比,前者优于后者,表明CRRT治疗可提高烧伤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近期疗效。但上述结果仍需更多来自国内外高质量大型研究试验来进行验证。

二、烧伤病人白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烧伤病人白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MIMIC数据库脓毒症早期凝血指标预警价值及深度烧伤数据挖掘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基于MIMIC数据库对脓毒症患者早期凝血指标预警价值的研究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危急重症监护数据库MIMIC-Ⅳ深度烧伤数据挖掘方法研究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全文总结
    一、MIMIC 数据库脓毒症患者早期凝血指标预警价值的研究
    二、危急重症监护数据库 MIMIC-Ⅳ深度烧伤数据挖掘方法研究
文献综述 MIMIC数据库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和参与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2)大面积烧伤早期血清降钙素原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临床指标收集
    三、观察指标检测方法与评分标准
    四、烧伤补液公式
    五、脓毒症诊断标准
    六、统计学处理
    七、伦理说明
实验结果
    一、临床资料
    二、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PCT水平升高与该时期脓毒症发病的关系
    三、大面积烧伤患者病程中脓毒症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四、不同烧伤程度脓毒症与非脓毒症患者烧伤早期PCT水平的变化趋势
    五、大面积烧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六、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PCT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分析
    七、烧伤早期PCT水平与部分烧伤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层分析
    八、典型病例
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烧伤患者脓毒症的诊断现状与生物标志物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3)炎性因子水平对不同程度烧伤的预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线特点
    2.2 不同烧伤程度的炎性因子水平分布特点
    2.3 不同预后的炎性因子水平分布特点
3 讨论

(4)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二十四节气简介
        1 节气的由来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总体设计
        2.2 具体步骤
    3 结果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3.5 结果总评价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3.9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简历

(5)重组人胶原蛋白水凝胶敷料应用于Ⅱ度烧伤创面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方案设计
    三、伦理审查、临床试验网上注册
第一部分 受试者的选择与退出和资料的收集
    一、受试者的选择与退出
    二、受试者资料的收集
    三、受试者基线情况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重组人胶原蛋白水凝胶的有效性评价
    一、试验材料及方法
    二、试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三部分 重组人胶原蛋白水凝胶敷料的安全性评价
    一、试验方法
    二、试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四部分 典型病例
    一、典型病例展示(一)
    二、典型病例展示(二)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天然高分子材料在创面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病例报告表
    附件二:临床研究流程表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6)191例电烧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确定病例搜集范围
        2.1.1 筛选条件
    2.2 电烧伤一般资料
        2.2.1 年龄(岁),性别(男,女)
        2.2.2 电烧伤月份和季节
        2.2.3 电烧伤电压(V)
        2.2.4 电烧伤部位
        2.2.5 电烧伤面积
        2.2.6 电烧伤深度
        2.2.7 患者出院时的愈合情况
        2.2.8 有无高处坠落
        2.2.9 昏迷情况
        2.2.10 住院时间(天)
        2.2.11 电烧伤引起截肢及截指(趾)
        2.2.12 手术及手术方式
        2.2.13 电烧伤后的并发症
        2.2.14 2000-2007 年电烧伤患者的总人数,手术、截肢、死亡情况,住院时间、年龄、性别情况
    2.3 检查和检验结果
        2.3.1 电烧伤后的心电图
        2.3.2 WBC及 CK,CK-MB结果
    2.4 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电烧伤一般资料
        3.1.1 电烧伤患者的年龄和性别
        3.1.2 电烧伤发生的月份和季节
        3.1.3 电烧伤的致伤电压
        3.1.4 电烧伤部位
        3.1.5 电烧伤的烧伤面积
        3.1.6 电烧伤的烧伤深度
        3.1.7 电烧伤患者出院时愈合情况
        3.1.8 电烧伤患者坠落伤
        3.1.9 电烧伤患者昏迷情况
        3.1.10 电烧伤患者的住院时间
        3.1.11 电烧伤患者截肢与截指(趾)情况
        3.1.12 手术及手术方式
        3.1.13 电烧伤后的并发症
        3.1.14 2000-2007 年电烧伤患者的总人数,手术、截肢、死亡情况、住院时间,年龄、性别情况
    3.2 检查和检验结果
        3.2.1 电烧伤后的心电图改变
        3.2.2 WBC及 CK,CK-MB结果
    3.3 不同时期、不同组别电烧伤患者的比较
        3.3.1 不同时期的电烧伤患者比较
        3.3.2 截肢与截指(趾)组患者检验结果比较
        3.3.3 高压组与低压组电烧伤患者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电烧伤的流行病学分析
        4.1.1 电烧伤患者的年龄和性别
        4.1.2 电烧伤发生的月份和季节
        4.1.3 电烧伤的致伤电压、烧伤部位
        4.1.4 电烧伤的烧伤面积、烧伤深度、愈合情况
        4.1.5 电烧伤患者的坠落、昏迷情况
        4.1.6 电烧伤患者的住院时间、截肢截指(趾)情况、手术及手术方式
        4.1.7 电烧伤后的心电图改变和并发症
        4.1.8 小结
    4.2 不足之处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7)丁酸钠对严重烧伤后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护理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丁酸钠对严重烧伤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与机制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丁酸钠对严重烧伤后早期肠黏膜屏障保护作用的护理启示
    3.1 丁酸钠的肠道干预机制为改进肠内营养不耐受临床护理方案提供新方向
    3.2 丁酸钠为严重烧伤患者营养支持提供了新成分
    3.3 丁酸钠为肠外营养途径保护肠黏膜屏障提供了新的可行性
全文结论
本课题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NLRP3炎症小体在肠道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氟比洛芬酯对烧伤SD大鼠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1 烧伤
    1.2 严重烧伤对认知的影响
        1.2.1 烧伤治疗过程中麻醉对认知障碍的影响
        1.2.2 烧伤引起的炎症对认知障碍的影响
    1.3 烧伤疼痛管理
        1.3.1 疼痛管理的问题
        1.3.2 烧伤疼痛的治疗
        1.3.3 未来的疼痛目标和考虑因素
    1.4 本研究选择氟比洛芬酯的原因
第二部分 氟比洛芬酯对烧伤大鼠早期认知和炎症的影响
    2.1 引言
    2.2 技术路线图
    2.3 材料与方法
        2.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2 实验动物
    2.4 实验数据统计
    2.5 结果
        2.5.1 HE染色判断模型
        2.5.2 疼痛行为学改变
        2.5.3 Morris水迷宫结果
        2.5.4 各组大鼠皮肤组织病理结果
        2.5.5 各组TNF-α、CINC-1、IL-6和IL-1β表达结果
        2.5.6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病理结果
        2.5.7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凋亡结果
    2.6 讨论
    2.7 结论
第三部分 氟比洛芬酯影响烧伤大鼠早期认知的分子机制
    3.1 引言
    3.2 技术路线图
    3.3 材料与方法
        3.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3.2 实验动物
    3.4 实验数据统计
    3.5 结果
        3.5.1 HE染色判断模型
        3.5.2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基因mRNA表达水平
        3.5.3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BDNF蛋白的表达
        3.5.4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caspase3、p38和p-p38蛋白的表达
    3.6 讨论
    3.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1. POCD的临床诊断
    2. POCD的发病机制与相关学说
        2.1 炎症反应
        2.2 中枢胆碱能系统功能降低
        2.3 突触修饰假说
        2.4 蛋白异常学说
    3. POCD与循环标致物
        3.1 炎性因子
        3.2 S-100蛋白
        3.3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
        3.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n factor, BDNF)
        3.5 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 CRP)
        3.6 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等位基因
        3.7 微RNA(microRNA, miRNA)
        3.8 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
        3.9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
    POCD的影响因素
        1. 疼痛与镇痛
        2. 麻醉药
        3. 麻醉方式
        4. 年龄
        5. 手术因素
        6. 麻醉深度
        7. 其他因素
    治疗与预防
        1. 右美托咪定
        2. 利多卡因
        3. 乌司他丁
        4. 磷酸肌酸钠
        5. 环氧酶抑制剂
        6. 中医药方面
    小结
    参考文献

(9)烧伤脓毒血症患者炎症免疫相关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的收集
    1.2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诊断标准
    1.4 记录内容
    1.5 主要仪器
    1.6 研究方法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烧伤脓毒血症组与无脓毒血症组PCT、hs-CRP、COR、WBC、NLR、CD_3~+、CD_4~+、CD_8~+水平变化情况
    2.3 不同预后脓毒血症亚组PCT、hs-CRP、COR、WBC、NLR、CD_3~+、CD_4~+、CD_8~+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2.4 检测指标的临床预测和协助诊断效能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连续肾替代疗法对烧伤脓毒症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检索策略
    2.3 文献数据提取及偏倚风险评估
    2.4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和偏倚风险评估
    3.3 Meta分析结果
        3.3.1 白细胞下降程度
        3.3.2 降钙素原下降程度
        3.3.3 血尿素氮浓度下降程度
        3.3.4 血肌酐浓度下降程度
        3.3.5 血糖浓度下降程度
        3.3.6 血清钠离子浓度下降程度
        3.3.7 动脉血氧分压升高程度
        3.3.8 血浆IL-6 浓度下降程度
        3.3.9 血浆IL-8 浓度下降程度
        3.3.10 血浆TNF-ɑ浓度下降程度
    3.4 敏感性分析及亚组分析
    3.5 发表偏倚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四、烧伤病人白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MIMIC数据库脓毒症早期凝血指标预警价值及深度烧伤数据挖掘方法研究[D]. 刘晓彬.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大面积烧伤早期血清降钙素原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D]. 徐龙.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3]炎性因子水平对不同程度烧伤的预后评估[J]. 韩亚龙,刘文军,刘军,李武全,魏迪南. 安徽医药, 2020(12)
  • [4]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重组人胶原蛋白水凝胶敷料应用于Ⅱ度烧伤创面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D]. 贲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6]191例电烧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D]. 谢冬强. 南昌大学, 2020(08)
  • [7]丁酸钠对严重烧伤后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护理启示[D]. 梁晶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8]氟比洛芬酯对烧伤SD大鼠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黄海金. 南昌大学, 2020(08)
  • [9]烧伤脓毒血症患者炎症免疫相关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D]. 严伟恒. 成都医学院, 2020(08)
  • [10]连续肾替代疗法对烧伤脓毒症疗效的meta分析[D]. 陈秋莹. 南昌大学, 2019(01)

标签:;  ;  ;  

烧伤患者白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