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央行基层有效监管的因素分析

影响央行基层有效监管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基层央行有效监管的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于海鹏[1](2021)在《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过去、现在、将来均如此。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至今农村经济依然比较落后和三农问题仍然很严峻。资金缺乏是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就目前中国的体制和小农经济形态来说,合作经济才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发展好合作经济根源在于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中国农村拥有合作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金融仍然是个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体制机制顶层设计上下功夫,鼓励开展农民合作金融试点,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道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很多国家普遍存在且发展很成功的选择。河北是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祥地,建国以来河北地区乃至全中国一直为农村合作金融事业而探索,目的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但是,河北乃至全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农村合作金融背离合作制发展方向,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名不副实,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都出现了异化,这并不能证明我国不需要合作金融和没有合作金融发展的条件,而是各种其他因素限制了其发展。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河北省三农问题关乎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农村合作金融问题已经成为河北乃至全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难点、热点,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势在必行。直到1996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道路,也标志着河北农村合作金融进入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合作基金会曾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重要补充、填补了农村金融空白。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断进行改革深化,从名称中删除了“合作”二字,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兴起。到2015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初步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步走向商业化和股份制,成为向农村商业银行和股份制联社方向发展的走向异化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成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发展不足,合作性金融逐步消失。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兴起,非正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大量存在,形成了以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多样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共同发展的局面。首先对农村合作金融进行了概念的界定,把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分为独立发展、探索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历史阶段,探讨了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历程,进行了正面和负面分析,分析了存在问题及原因和发展特点等问题。

邹佳琦[2](2020)在《基层人民银行新员工从业压力及其纾解对策研究 ——基于江西F县人民银行的调查》文中认为由于人民银行的工作性质不同于其他银行,学界关于银行员工职业压力的研究往往不将人民银行囊括其中。尤其对基层人民银行的新员工来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其不但需要面对工作适应与职业发展方面的压力,而且在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从而使他们的工作与生活、个人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探究基层人民银行新员工从业压力的现状、成因和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从业压力纾解对策,以帮助这一群体重塑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工作适应能力,非常必要且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有关压力、从业压力的相关文献研究,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江西F县人民银行全体员工的从业压力问题进行了具体调查,并对新员工中的8名进行了重点访谈。对F县人民银行新员工这一群体从业压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得出其压力感大、工作量及工作强度大、工作满意度低的现状。再次根据问卷、访谈中所反映的实际情况对F县人民银行新员工从业压力的产生原因、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并与老员工的压力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F县人民银行新员工的从业压力主要体现在岗位职责分配不均,新老员工工作量差距悬殊,新员工工作负荷过重;晋升制度不公平,论资排辈、子弟优先现象严重,多数新员工很难靠实力得到提升;个人职业期望与现实的落差较大,来自单位的职业支持也较少;日常工作本身枯燥死板,新员工的个人创造力得不到发挥。过大的从业压力对新员工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导致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注意力难以集中,经常感到疲劳、全身乏力,身心健康受到明显损害;未婚的青年男女工作繁忙无心找对象,已婚的日夜加班少有时间陪伴家人,家庭和谐受到破坏;工作量大、任务重的同时,出现新业务、新材料也只能独自摸索,实权旁落,商业银行拒不配合工作,工作效率得不到提升;身心俱疲,前途渺茫,产生离职倾向。基于以上研究,本文立足于企业社会工作的三大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适合基层人民银行新员工从业压力纾解的相关对策:一是生活辅导室模式,设立压力管理办公室进而实施员工帮助计划、促进领导干部加强对新员工的关心与沟通;二是社群权益取向模式,营造公平公正的组织氛围、完善职务晋升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促进分工科学合理化;三是个人发展取向模式,帮助新员工正确认识进而积极应对压力、与社工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促使领导支持新员工发挥个人创造性、建立人才培养机制、辅导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督促新员工提高工作胜任能力。以上纾解对策,有利于减轻基层人民银行新员工的从业压力,提高人民银行新员工工作的幸福指数,促进基层银行业的良好有序发展。

王双全[3](2019)在《“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乡村要素流失问题仍然明显,特别是资金要素由农村单向流入城市,严重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使得农业农村成为我国决战全面小康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三农”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资金要素短缺;而产权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必要抵押品的缺失,使得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不足,资金无法有效地向农业农村流动和聚集,农村资金净流出与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突出,“金融抑制”成为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瓶颈。土地是农村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我国农村的变革几乎都是围绕着土地进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中,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扩大了农村土地作为抵押担保物的功能,农民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贷款的能力,为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奠定了制度基础,为农村土地资产化、金融化提供了可能性,从而激活了农村金融,撬动更多资金投入农村经济建设。深入研究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因素,不断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国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为解决农村金融困境,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进行了一系列从土地产权制度到金融制度的系统改革。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土地与金融融合发展的重要形式--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加快;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探索农业融资新途径,加强对农业经营者的信贷支持,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2015年全国232个县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农村金融制度,进一步盘活农村存量资产;2016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提出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并行实施,充分发挥农地的经济功能。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再次提出,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实施“三权分置”制度,分离和实现承包权的保障功能和经营权的经济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家庭的融资渠道,打开了农村金融供求关系的死结。因此,本文聚焦农村最具经济价值、但资本化严重不足的土地要素,将农村土地要素与农村金融有机结合,探索影响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以期为推进农地抵押信贷产品的改革和创新提供系统的学术和现实指导,充分发挥土地的融资功能,解决农村资金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满足农业生产资金的多层次需求,实现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本研究以“三权分置”改革为背景,围绕优化我国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体系这一中心任务,结合12家金融机构和543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从经济学理论及实证检验两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错位问题和影响因素,并从系统论视角出发,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在对农户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问卷调查数据,构建Probit模型,以土地确权颁证、农地流转和农户金融知识水平为核心变量,分析土地确权颁证、农地流转、农户金融知识水平及土地确权与后两者交互项对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影响,同时利用IV-Probit对核心变量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进行检验。第二,厘清金融机构与政府在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梳理金融机构对农地抵押信贷产品的供给情况,利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探究农户获得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的影响因素,找到影响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第三,在前文对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和需求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与需求错位的表征及原因,构建供需错位识别机制,对样本中具备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的农户进行筛选,识别出供需错位的农户,构建Probit模型对供需错位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选取典型农地抵押信贷产品进行案例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夯实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保障体系,加强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支持体系;针对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错位的问题,优化供需匹配支撑体系,营造良好的农地抵押信贷产品发展环境。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三权分置”改革是农村土地金融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农村土地经营权从承包权中分离,农村经营主体的有效金融需求增加,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农村土地金融市场中来,农村的土地资源将进一步转化为资本,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我国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据调研的543户农户数据显示,314户表示农地抵押信贷产品有需求,仅130户获得了金融机构农地抵押信贷产品的供给。随着我国相关法律与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加之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然而,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与模式的创新还处于初期摸索试点阶段,仍受到法律、产权及市场等多重制约,农地抵押信贷产品市场供给还有较大提升空间。3.从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看,土地确权颁证、土地流转和农户金融知识水平对农户的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在土地确权颁证的前提下,农户金融知识水平在对农户的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影响中起增强性的调节作用,但土地流转在对农户的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影响中没有起到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随着土地确权颁证和土地流转的实施,农民与集体的土地承包关系明晰化,土地流转会促进农地抵押市场,金融知识水平越高的农户越倾向于以土地融资投入生产,进而催生农户的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4.从供给的影响因素看,金融机构普遍看好农村土地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但就目前而言,农村土地财产权抵押条件尚未成熟,农村财产权抵押风险还较大,相关法律法规及市场体系还未健全,金融机构的供给意愿较低。实证结果显示,市场发展前景及预期盈利空间能够正向影响金融机构供给农地抵押信贷产品;良好的土地政策环境、成熟的农地流转抵押市场、明晰的农村土地产权体系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土地的金融抵押品特性,能够降低金融机构经营农地抵押信贷产品的政策风险,减少金融机构面对信贷违约的损失,这对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5.从供需匹配的影响因素来看,从需求侧看,农户文化水平低和金融知识水平不高是造成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错位的关键因素,强化相关培训与宣传力度,提高农户金融知识水平,是放松农户信贷约束的关键之一;从供给侧看,农地抵押信贷产品利率与农户预期利率不匹配导致供需错位,应进一步优化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降低农户融资成本;从外部环境因素上看,政策实施不到位是影响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错位重要因素,当前农村土地金融市场发展依然是以政策引导为主,农户借贷行为内生性不足。因此,在强化政策支持的同时还应注重提高农户土地金融借贷的自发性和内生动力。本文创新之处或边际贡献在于:1.丰富了农地抵押信贷产品设计的相关理论和内容。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农地金融合约的机制设计,从经营权确权到抵押担保权的赋权,认为通过“三权分置”改革,我国农村土地经营权从农户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使农地租佃市场的产权条件更加完备,增强了农地金融契约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从而大幅度提高农村抵押信贷市场的活跃度和效率。2.弥补了当前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和需求影响因素相关研究零碎化的缺陷。本文将供给和需求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进行系统性探讨,并基于农户、机构问卷调查的微观数据,立足农户、金融机构两大决策主体的行为动机,结合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实施背景,探究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供需匹配的影响因素,为推动我国农地抵押信贷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3.检验了农地抵押信贷的影响机制,发现土地确权颁证与农户金融知识水平对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影响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本文考虑到两个影响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或者一个因素发挥作用要以另一个变量为条件或基础,将土地确权颁证与金融知识水平的交互项纳入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核心变量对农户需求的影响机理。

邬明虎[4](2019)在《强监管背景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 ——基于WG银行的风险管控案例分析》文中指出以商业银行融资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占整个金融体系融资的90%。这种重要性表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水平直接影响、决定整个金融业的最终风险管控效果。上一世纪90年代以来的区域性、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暴露了商业银行在风险管控方面存在的不足。近10年来全球(实体)经济的不景气,对金融业,特别是直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银行、保险、证券等不同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业务,相似性越来越大,差异越来越小,以前分业经营的规定变得不再符合新时期变化、发展的需求,对分业经营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我国的金融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混业经营改革的安全路径,以应对这种变化。针对实体经济不景气导致的金融风险不断增加,中央在19大报告里明确提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张,其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进入强监管时代。在强监管时代,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现实性。本文选择从基层商业银行入手,以基层商业银行WG银行作为分析案例,去研究强监管时代,商业银行如何做好风险管控。论文首先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整体运行数据进行简要分析,从数据分布看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控方面存在的不足;其次,对基层商业银行WG银行的风险管控数据及实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结合金融风险管控的基本理论,剖析了WG银行在风险管控,特别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针对商业银行和WG银行在风险管控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控改进措施。针对论文的不足,指出了改进的方向。

雷荣[5](2019)在《基层央行反洗钱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反洗钱是基层央行重要职责,本文以人民银行县支行首次展开的反洗钱分类评级及反洗钱现场监管工作为例,发掘基层央行在开展反洗钱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绩及面临的难点问题,并探索相应的解决办法。

李珊[6](2019)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净息差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存款准备金率视角》文中指出本文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对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变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我国关于商业银行净息差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有较少学者专门研究了法定存款准备金作为重要的隐性税收负担给银行的日常经营带来巨大压力。考虑到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仍处于世界较高水平,但近些年,我国的净息差大致呈现下降趋势,银行面临净息差下行压力,因此本文特别关注到存款准备金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机会成本与隐性税收,对银行净息差产生的影响。-本文将我国商业银行分成四大类(5家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7家城商行与16家农村商业银行),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2007-2017年间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控制银行微观控制变量、行业异质性指标及宏观控制变量,重点分析存款准备金率及其平方项对净息差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对净息差的影响为U型关系,从目前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监管要求来看,我国尚处于U型拐点左侧,即准备金率的增加对商业银行而言相当于一种隐性税收,商业银行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将自己承担这部分成本,准备金率的上升会导致净息差缩窄;但随着准备金率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在已经无法承担这部分成本的时候,不得不将准备金率的机会成本转嫁给存款人或借款人,此时则有可能导致净息差上升。综上,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我国高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而言是沉重的隐性税收负担且难以转移给存款人或借款人,而我国净息差处于较低水平且下行压力较大,因此,央行可以借鉴美国的准备金制度,对我国的准备金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银行自身也需要进行业务转型,不断创新银行的经营业务,多元化利润增长点,减少对存款的过度依赖,使得商业银行持续稳健地发展。

胡燕杰[7](2018)在《债券违约因素分析及违约对市场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实质性的债券违约事件频繁发生,本文试图找出这些债券违约的影响因素并研究违约对市场产生的影响。本文以我国已发生违约的债券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案例分析、事件分析以及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我国债券违约的成因以及市场影响进行了研究,并从债券发行、债券投资和债券监管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首先,本文从债券违约的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个角度出发,分析总结了债券违约的影响因素。微观方面,本文以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主体首次违约债券28只以及2017年1-6月所有一级新发债券2094只为样本,运用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企业性质、主体评级、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总资产、债券期限、资产负债率,这5个指标对债券是否违约影响显着。同时,运用了案例分析法对违约事件中的特殊事件加以补充说明。外因方面,本文通过分析GDP增速与去杠杆政策的影响,得出宏观经济与监管政策是影响债券违约的重要因素。其次,本文通过事件分析法、历史回顾和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研究了违约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发现违约会造成信用利差走阔以及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最终,本文结合债券违约的原因和对市场的影响,给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发行人而言,有利于发行人进行风险管理,避免发生违约;对于投资者而言,有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和防范风险;对于监管者而言,有利于监管者制定适宜的政策,提高事前规避风险,事后管理风险的能力,以免出现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周鹤峰[8](2018)在《宏观经济波动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银行异质性的视角》文中指出在全球范围内信贷周期是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会波及整个实体经济。早期理论研究与经验证据表明银行信贷存在显着的顺周期效应,即经济形势好时,信贷规模较大;反之则信贷规模骤减。在金融加速器效应下,银行信贷规模紧缩会加速实体经济衰落,信贷政策顺周期效应放大了实体经济波动。如何对冲信贷政策顺周期效应进而降低信贷风险成为学术界与监管者共同的议题。从2008年开始,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也面临严峻挑战,表现为出口骤降、消费萎靡、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放缓。为了恢复实体经济,避免产生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实行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试图刺激实体经济恢复。企业因而可以从银行获得低息贷款,尤其是国有企业,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迅猛扩张。随后2010年中国的物价不断攀升(如房价),通货膨胀压力骤增。如何控制通货膨胀便成为当时主要任务,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我国银监会于2012年通过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深化和重申了逆周期风险防范的金融监管指导思想。而2015年央行又实行降息、降准等一系列措施,试图扩大银行信贷规模。2016年银行理财监管新规征求意见开始实施,资管监管开始趋于严格。2017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把金融行业风险防范列为核心要务。从以上可知,中国人民银行的信贷货币政策在不断变化,监管者需要根据经济变化对金融监管政策不断调整,在以上背景下,本文通过研究商业银行信贷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反应,能够帮助理解银行风险控制机制和检验政策实施效果。在研究宏观经济波动与银行信贷的文献中,通常假设商业银行是同质的,较少关注银行异质性对上述关系的影响。金融加速器理论早就捕捉到了上述特征,该理论指出企业自身组织构成影响其投资,尤其在宏观经济下行和小公司表现尤为明显。金融加速器理论为研究银行异质性开辟了理论先河,银行同质性、可替代性假设太强,不符合经济现实。梳理相关文献后,本文发现直接研究信贷周期行为的成果丰硕,但从银行异质性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且研究结论并未统一,因此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和经验证据。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宏观经济波动如何影响微观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即从微观视角探讨银行信贷的周期效应;其次,银行异质性(如股权结构、监管要求以及银行规模)对信贷周期的调节效应;第三,银行核心异质性发挥信贷调节作用的影响机制;最后为文章结论,包括研究结论和政策意见。文章的研究内容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理论分析、制度背景。导论部分首先分析了选题的背景和研究创新,总结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和述评。然后本文分析了相关基础理论,分析当前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制度背景。第二部分为本文的实证检验部分。基于银行政府干预中的社会稳定职能、投资拉动型经济、银行资本缓冲等视角,本文发现宏观经济波动中银行信贷存在逆周期效应,然后从股权异质性、规模异质性和充足率异质性三个视角,分析了银行核心异质性的调节效应。在拓展部分,还考虑了商业银行异质性的影响渠道,包括经营管理效率、风险控制、潜在融资能力等三个方面。第三部分为结论总结和对策建议,总结全文的实证研究结论,并据此提出改善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对策建议。首先是银行自身异质性的治理作用,针对本文的主要回归结果和进一步研究提出本文的意见,然后针对银行业务、理财、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和聚焦金融创新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通过研究银行信贷周期性行为及银行异质性的调节效应,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第一、银行信贷存在显着的逆周期效应。宏观经济波动与信贷投放显着正相关,与银行不良贷款率显着负相关,即存在逆经济周期效应。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受政府管控,其承担着政治任务与社会稳定职能,这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受到政府宏观干预的背景现实一致,同时也与民族文化、经济结构相关。银行信贷增速逆周期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银行逆周期监管机制的作用。由于不良贷款率是银行信贷决策的结果,基于信贷质量的信贷决策是信贷风险控制与风险收益的平衡。因此经济上行时,不良贷款率降低,经济下行时,不良贷款率增加。资本实力越强、资本监管的限制越弱,更愿意在宏观经济下行时投放信贷,加强了银行信贷的逆周期特征。第二、银行异质性能加强商业银行信贷增速逆周期效应。银行异质性包含股权结构、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规模。大股东持股高的能够减少代理成本和提高决策效率,并提高经营效率,政府控制的商业银行依仗政府背景有较强风险抵御能力,并承担着社会稳定职责,而资本充足率高和资产规模大的商业银行有较强的抗风险和潜在融资能力。本文发现,大股东持股高、政府控制、资本充足率高和资产规模大的银行在经济上行时,可能会缩减信贷规模,避免经济过热后大幅下降;在经济下行时,为避免乘数效应造成的实体经济投资降低,这类银行反而会扩大信贷规模,刺激经济增长,使经济保持稳定性。第三、银行异质性能削弱宏观经济波动对不良贷款的抑制作用。本文发现当宏观经济形势良好时,大股东持股高的商业银行有获利动机,国家控股商业银行有政治动机,资本充足率高的商业银行有较强潜在融资能力,规模大的商业银行有较大的风险容忍度,因此这类企业偏好高收益高风险等信贷项目(如风险收益更高的基础建设借贷项目和国企借贷项目),造成坏账率上升;当经济形势较差时,这类商业银行有更高的经营效率、抗风险能力和潜在融资能力,会减少宏观经济恶化对银行的冲击,提升信贷质量,降低不良贷款率。第四、银行异质性通过经营管理效率、风险控制、潜在融资渠道,影响宏观经济波动与信贷行为的关系。盈利能力越强,银行的风险管控和信贷投放过程更规范,有较强的经营管理效率。上市的商业银行代表了较强潜在融资能力、有效公司治理机制和决策效率,面临来自市场和政府的监管更为严格。资产负债率更低时,银行自由资金更多,风险更低,更有能力进行信贷扩张,意味着较强风险控制能力和潜在融资能力。商业银行异质性在宏观经济波动与信贷增速中的逆周期效应主要体现在高盈利、上市的和资产负债率低的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率控制方面,当经济上行时,异质性特征表现突出的公司在更好的经营效率和负债管理水平下,会偏好高盈利项目,从而使得不良贷款率上升。当经济下行时,风险控制要求下这类银行会加强对高风险项目的信贷投放监管,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率。本文的研究相比于既有文献,可能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创新:第一、丰富了宏观经济波动的经济后果研究。本文研究能够帮助理解政府经济政策的频繁变化如何影响银行信贷投放速度和风险扩散,回答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经济后果中的信贷风险传染效应。第二、丰富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的相关研究。本文回答了在中国商业银行总体上市表现为“顺周期”还是“逆周期”的问题,并揭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否在外部政策冲击下进一步恶化。第三、本文的研究从银行自身异质性视角剖析了当面临外部经济不确定性时,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丰富了银行自身的治理机制相关文献,即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渠道和机制。

李蔚[9](2018)在《无纸化背景下A地区国库核算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国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的简称,负有办理国家预算资金和其他相关政府性资金的收纳、划分、留解、退付和支拨的职责。国库风险是国库资金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即国库隐患。国家预算资金和其他相关政府性资金都属于国库资金,从国库进出,并存放在国库。国库资金密切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和财政预算的顺利执行,必须强化国库资金安全管理,前瞻性地掌握国库资金风险,确保国库资金安全。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快速发展,国库电子化水平不断提升,国库3T(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国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国库信息管理系统TIMS)系统运行平稳。得益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库无纸化发展迅猛,借助3T系统以及各辅助系统,国库资金运转效率大幅提高,节约了巨额成本,防范了国库资金风险。同时,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库业务量陡增的新形势下,国库无纸化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国库会计核算效率,弥补了传统手工核算的缺陷。但是,国库无纸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风险因素,需要后续的不断完善。本研究通过采用比较分析和数据采集等研究方法,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之上,介绍了 TBS(国库会计核算系统)传统核算模式下和现行的TCBS数据集中核算方式的工作原理,TCBS作为TBS的替代系统,是为了适应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要求而开发运行的,该系统的推广运行,为国库核算无纸化提供了条件。本文从研究TBS核算的传统方式到当前国库无纸化核算方式的发展变化入手,使用近5年东部A地区的国库业务量、金库数量等数据资料证明传统的国库核算方式不能适应现阶段国库业务的发展和需要,无纸化的核算方式是适应业务发展的产物。而国库无纸化并不是万能的,当前仍存在一些风险因素贯穿国库工作的始终,本文从监管体系、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系统故障和运维、数据安全、应急能力等环节说明了国库无纸化的风险隐患,并以案例佐证。面对无纸化体系的风险隐患,传统的风险控制措施已不能与之相协调,而需要与时俱进,引入适应无纸化核算模式的风险控制措施,本文针对性提出了在完善监管体系、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人员素质、系统运营与维护、保障数据安全、应急预案修编与应急演练方面的控制措施,并从系统控制和管理控制两方面提出了无纸化风险控制的保障措施,以全面保证国库资金安全,提高人民银行国库的服务质量,希望这些思路和建议,能够给国库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杨明艳[10](2018)在《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在利率市场化大背景下,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对市场影响巨大且深远。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了解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变化的逻辑、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对于金融市场政策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对象为银行体系流动性,即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和调节,作用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狭义宏观经济流动性。研究内容包括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研究的逻辑框架构建、各影响因素的特点及现状分析、市场变化新趋势分析等。本文研究认为,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外汇占款、政府存款、公开市场操作、货币发行等。其中,存款准备金平均考核法的变革、外汇占款趋势性增长的结束、国库现金制度发展和公开市场创新工具使用等是关键点。在当今全球经济金融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全球流动性传导、私人部门资金占比提升、同时金融同业业务发展迅速、电子支付技术发展和普及等新趋势,这些趋势使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面临新挑战。本文建议,中央银行应在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管理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加强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管控的主动性,在货币政策预期管理、金融机构行为研究、新经济的学习与接纳、以及精细化的货币工具操作等方面进行强化。

二、影响基层央行有效监管的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基层央行有效监管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理论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四 研究对象的基本说明
第一章 农村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合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一 现代合作思想的发展
        二 现代合作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现代中国的农村合作金融
第二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独立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背景
        二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独立发展阶段分析
    第二节 农村合作基金会
        一 农村合作基金会产生背景
        二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历程
        三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探索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全面深化改革
        一 正面分析
        二 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背景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的资金互助
        三 其他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制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
        二 河北省农村商业银行
        三 石家庄汇融农村合作银行
        四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正面分析
        五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
        二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整顿规范
第五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分析
    第一节 正面分析
        一 肩负了三农的历史责任和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 推动了河北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三 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 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储蓄动员
        五 做出了很大的社会贡献
    第二节 发展问题分析
        一 正规农村合作金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 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畸形发展
        三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难以承担三农历史重任
        四 农村合作金融历史问题复杂
        五 农村合作金融供给不足
    第三节 发展特点分析
        一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二 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占主要地位
        四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基层人民银行新员工从业压力及其纾解对策研究 ——基于江西F县人民银行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基层人民银行
        2.1.2 新员工
        2.1.3 从业压力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压力源
        2.2.2 压力的分类
        2.2.3 压力的负面后果
        2.2.4 压力的纾解
        2.2.5 文献综评
第3章 江西F县人民银行新员工从业压力分析
    3.1 江西F县人民银行及其新员工概况
        3.1.1 江西F县人民银行简介
        3.1.2 江西F县人民银行新员工的基本情况
    3.2 江西F县人民银行新员工从业压力的现状
        3.2.1 压力感大、持续时间长
        3.2.2 工作量及工作强度大
        3.2.3 工作满意度低
    3.3 江西F县人民银行新员工从业压力的产生原因
        3.3.1 岗位职责分配不公,工作负荷过重
        3.3.2 晋升制度不公平,个人发展不通畅
        3.3.3 职业期望过高,职业支持不对等
        3.3.4 日常工作枯燥死板,压制个人创造性
    3.4 江西F县人民银行新员工从业压力的负面影响
        3.4.1 危害个人身心健康
        3.4.2 影响家庭整体和谐
        3.4.3 工作效率难以提升
        3.4.4 离职倾向日益凸显
    3.5 江西F县人民银行新老员工从业压力比较
        3.5.1 人际关系方面
        3.5.2 岗位职责方面
        3.5.3 薪资待遇方面
第4章 企业社会工作模式下基层人民银行新员工从业压力的纾解对策
    4.1 生活辅导室模式——全面了解诉求
    4.2 社群权益取向模式——发挥组织作用
    4.3 个人发展取向模式——助力个人发展
第5章 结论与局限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访谈记录编码表
致谢

(3)“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主要内容
        1.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1.3.1 研究的创新
        1.3.2 研究的不足
2 概念界定、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土地金融
        2.1.2 金融产品
        2.1.3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
    2.2 文献综述
        2.2.1 “三权分置”改革与土地金融的关系研究
        2.2.2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2.2.3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及影响因素研究
        2.2.4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匹配及影响因素研究
        2.2.5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优化研究
        2.2.6 国内外研究评述
    2.3 理论基础
        2.3.1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3.2 产权理论
        2.3.3 供求理论
        2.3.4 理论框架
3 “三权分置”改革下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现状分析
    3.1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
        3.1.1 农地“三权分置”的历史演进
        3.1.2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现实意义
        3.1.3 “三权分置”改革对农地抵押信贷产品发展的意义
    3.2 国内外农地抵押信贷产品发展实践
        3.2.1 国内外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与模式
        3.2.2 国内外农村土地金融制度比较分析
        3.2.3 国内外农地抵押信贷产品创新实践评价
    3.3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分析
        3.3.1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的发展趋势
        3.3.2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现状
        3.3.3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存在的问题
    3.4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分析
        3.4.1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的发展趋势
        3.4.2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现状
        3.4.3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4.1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的动力机制
        4.1.1 内生动力:规模化生产需要
        4.1.2 外在拉力:“三权分置”改革的牵引
        4.1.3 市场合力:激活农村资产的需要
    4.2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农户资金借贷需求与来源渠道
        4.2.3 农户农地抵押信贷需求意愿、类型和额度
    4.3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3.1 研究假设、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4.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3 内生性问题的处理
    4.4 本章小结
5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5.1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的主体与功能
        5.1.1 供给主体—金融机构
        5.1.2 监管主体—政府
    5.2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的描述性分析
        5.2.1 四川省总体供给状况
        5.2.2 金融机构供给意愿
        5.2.3 农户供给获得情况
    5.3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3.1 研究假设
        5.3.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
        5.3.5 内生性检验
    5.4 章节小结
6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匹配影响因素分析
    6.1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错位的表征及原因
        6.1.1 供需错位的表征
        6.1.2 供需错位的原因
    6.2 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错位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2.1 供需错位的识别
        6.2.2 描述性统计
        6.2.3 研究方法
        6.2.4 变量选取
        6.2.5 实证结果分析
    6.3 章节小结
7 我国农地抵押信贷产品典型案例分析
    7.1 温江区“花木捆绑”抵押贷款
        7.1.1 背景介绍
        7.1.2 具体做法
        7.1.3 实施成效
        7.1.4 案例启示
    7.2 郫都区花牌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担保贷款
        7.2.1 背景介绍
        7.2.2 具体做法
        7.2.3 实施效果
        7.2.4 案例启示
    7.3 崇州市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助推“农业共营制”
        7.3.1 背景介绍
        7.3.2 具体做法
        7.3.3 实施效果
        7.3.4 案例启示
    7.4 章节小结
8 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基本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夯实农地抵押信贷产品需求保障体系
        8.2.2 加强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给支持体系
        8.2.3 优化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匹配支撑体系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4)强监管背景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 ——基于WG银行的风险管控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金融的本质与风险管理
        1.1.2 金融业务创新与金融监管
        1.1.3 金融监管: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的演进
        1.1.4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
        1.2.1 商业银行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2.2 商业银行经营的规模效应与负债融资的高杠杆效应
        1.2.3 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三性”原则
        1.2.4 信用风险管理的6C框架
        1.2.5 信用风险的度量
    1.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内容概述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商业银行监管政策的变化与分析
    2.1 计划经济时期的大一统(1948-1978)
    2.2 经济转轨时期的逐渐分业(1978-2002)
    2.3 入世时期的监管成型(2002-2008)
    2.4 金融危机后的监管创新
        2.4.1 金融危机后的监管(2008-2012)
        2.4.2 地方政府债务监管
        2.4.3 大资管时代的监管(2012-2017)
    2.5 强监管时代的到来(2017-至今)
    2.6 银行监管发展趋势展望
第三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理论框架与现状
    3.1 宏观审慎原则下的巴塞尔国际新资本协议金融风险框架分析
    3.2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体系
    3.3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现状
    3.4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执业要求
    3.5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理论小结
第四章 基于WG银行案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控分析
    4.1 WG银行概述
    4.2 WG银行风险管控
        4.2.1 信用风险管理
        4.2.2 操作风险管理
    4.3 WG银行风险管控案例分析
        4.3.1 基于ZR—PBH高速信托贷款案例分析
        4.3.2 基于DXLT项目授信案例分析
        4.3.3 贷款项目信用风险比较分析
    4.4 WG银行风险管控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4.4.1 WG银行风险管控的挑战
        4.4.2 针对WG银行风险管控的应对措施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层央行反洗钱工作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层央行反洗钱监管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 义务机构反洗钱分类评级
    (二) 反洗钱现场检查
    (三) 反洗钱监管走访
二、反洗钱监管工作的初步效果
    (一) 义务机构反洗钱意识得到提高
    (二) 基层央行反洗钱监管操作更加具体
    (三) 义务机构反洗钱工作更加规范
    (四) 反洗钱监管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三、反洗钱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 义务机构反洗钱认知不齐
    (二) 反洗钱监管力量亟待补充
    (三) 反洗钱监管手段未及时跟进
    (四) 基层行反洗钱监管权力需要提升
    (五) 反洗钱合作机制尚不健全
    (六) 反洗钱上游犯罪需要进一步细化
四、对策建议
    (一) 强化基层反洗钱队伍建设
    (二) 创新反洗钱监管手段
    (三) 逐步建立健全反洗钱沟通合作机制
    (四) 加强反洗钱法律建设,适当提升基层行反洗钱监管权力

(6)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净息差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存款准备金率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1.3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2 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章 中国净息差、准备金率与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状况
    3.1 中国商业银行净息差现状
    3.2 中国准备金制度发展进程
    3.3 中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现状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2 模型设定
    4.3 变量设计
    4.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Hausman检验
    5.2 全样本与不同类型银行样本实证结果与分析
    5.3 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检验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债券违约因素分析及违约对市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和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
        2.1.1 结构化模型
        2.1.2 简化模型
    2.2 国内研究
        2.2.1 违约成因分析
        2.2.2 宏观因素对信用利差的影响
        2.2.3 信用风险对信用利差的影响
        2.2.4 违约事件的影响及建议
第3章 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和现状
    3.1 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
    3.2 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
        3.2.1 我国债券存续情况
        3.2.2 我国债券市场违约现状
第4章 债券违约的成因分析
    4.1 债券违约的微观因素分析
        4.1.1 债券本身及财务因素
        4.1.2 特殊事件因素
    4.2 债券违约的宏观因素分析
        4.2.1 宏观经济因素
        4.2.2 监管政策因素
第5章 违约对市场的影响
    5.1 数据选取
    5.2 从事件分析法看违约对市场的影响
        5.2.1 基本原理
        5.2.2 样本选择与实证分析
    5.3 从历史回顾看违约对市场的影响
        5.3.1 在经济上行、宽货币、宽监管的情况下,违约对市场的影响
        5.3.2 在经济上行、紧货币、严监管的情况下,违约对市场的影响
        5.3.3 在经济下行、紧货币、宽监管的情况下,违约对市场的影响
        5.3.4 在经济下行、宽货币、宽监管的情况下,违约对市场的影响
    5.4 从调查问卷看违约对市场的影响
        5.4.1 调查问卷的设计背景
        5.4.2 调查问卷的设计
        5.4.3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本文结论
    6.2 建议与对策
        6.2.1 企业发展角度
        6.2.2 债券投资角度
        6.2.3 债券市场发展角度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宏观经济波动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银行异质性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论文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 基础理论分析
    第一节 委托代理理论
    第二节 金融加速器理论
    第三节 信贷周期理论
    第四节 理论总结
第二章 银行业信贷行为的制度背景及典型性行为剖析
    第一节 中国银行业发展与银行信贷行为的制度背景
        一、早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银行业
        二、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萌芽
        三、亚洲金融危机和银行股份制改革
        四、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
    第二节 中国银行业的信贷行为的典型性剖析
        一、银行信贷增速的剖析
        二、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剖析
第三章 宏观经济波动、银行异质性特征的刻画
    第一节 宏观经济波动的特征刻画
    第二节 银行异质性的特征刻画
        一、股权结构异质性
        二、资本充足率异质性
        三、资产规模异质性
第四章 宏观经济波动对银行信贷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宏观经济波动对银行信贷增速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四、回归分析
        五、进一步分析
    第二节 宏观经济波动对银行不良贷款的实证分析
        一、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四、回归分析
        五、进一步分析
第五章 银行异质性对银行信贷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银行异质性、宏观经济波动与信贷增速
        一、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四、回归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第二节 银行异质性、宏观经济波动与不良贷款
        一、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四、回归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银行异质性对银行信贷行为影响的进一步研究
    第一节 银行盈利能力、宏观经济波动与银行信贷行为
        一、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四、银行盈利能力、宏观经济波动与信贷增速
        五、银行盈利能力、宏观经济波动与不良贷款
    第二节 银行上市、宏观经济波动与银行信贷行为
        一、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四、银行上市、宏观经济波动与信贷增速
        五、银行上市、宏观经济波动与不良贷款
    第三节 银行资产负债率、宏观经济波动与银行信贷行为
        一、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二、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三、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四、银行资产负债率、宏观经济波动与信贷增速
        五、银行资产负债率、宏观经济波动与不良贷款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银行自身异质性的治理作用
        二、银行业务层面
        三、银行理财业务
        四、防范国际金融风险
        五、聚焦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9)无纸化背景下A地区国库核算的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库核算体系与基本问题
    2.1 基本概念
        2.1.1 什么是国库
        2.1.2 国库核算体系
    2.2 国库核算流程
        2.2.1 国库有纸核算流程
        2.2.2 国库无纸核算流程
    2.3 国库核算系统
        2.3.1 国库有纸核算系统——国库会计核算系统(TBS)
        2.3.2 国库无纸核算系统——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
    2.4 风险管理理论
第3章 A地区核算方式发展现状
    3.1 近五年国库业务发展情况
        3.1.1 各项业务总量高速增长
        3.1.2 无纸化业务量大幅增长,纸质业务量大幅减少
        3.1.3 国库人员减少,人均业务量大幅增长
        3.1.4 金库数量逐年增加
    3.2 国库核算方式变化存在的基本问题
        3.2.1 无纸化风险影响更加深远
        3.2.2 无纸化风险多发易发
    3.3 国库无纸化的必然性
        3.3.1 提升财政资金安全管理的现实需要
        3.3.2 提高效率、厉行节约的具体实践
        3.3.3 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
    3.4 无纸化带来的新风险
        3.4.1 从风险种类的角度
        3.4.2 从风险产生环节的角度
第4章 国库无纸化核算风险分析
    4.1 国库资金风险产生环节
    4.2 国库无纸化核算风险因素分析
        4.2.1 国库监管体系不完善
        4.2.2 管理水平跟不上
        4.2.3 人员结构不适应
        4.2.4 系统问题和运维缺陷
        4.2.5 数据安全无法保障
        4.2.6 应急能力存在阻碍
    4.3 国库无纸化风险产生的根源分析
        4.3.1 思想上风险意识淡薄
        4.3.2 人员素质提升难
        4.3.3 内控风险控制不到位
        4.3.4 网络、系统不完善
    4.4 传统的风险控制与无纸化背景下的不协调
        4.4.1 无纸化对核算管理体制提出更高要求
        4.4.2 无纸化对监督方式提出更高要求
        4.4.3 无纸化对系统安全提出更高要求
        4.4.4 无纸化对内控制度提出更高要求
第5章 无纸化风险控制策略与保障措施
    5.1 无纸化风险控制策略
        5.1.1 完善监管体系
        5.1.2 提高管理水平
        5.1.3 提高业务人员素质
        5.1.4 完善系统功能和系统运维问题
        5.1.5 保障数据安全
        5.1.6 提高应急能力
    5.2 无纸化风险控制保障措施
        5.2.1 系统控制
        5.2.2 管理控制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和分析思路
    第三节 流动性有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一、流动性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二、宏观经济中关于流动性的定义
        三、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研究现状
第二章 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研究框架构建
    第一节 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研究逻辑
        一、宏观流动性传导路径
        二、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需求
        三、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供给
    第二节 基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因素推导
        一、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概况及重要科目
        二、影响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因素推导
    第三节 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度量和分解
        一、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均衡与商业银行准备金
        二、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数量五因素模型
        三、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影响因素分解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响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法定存款准备金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历史变迁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数量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三、存款准备金平均考核法的变革
    第二节 外汇占款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分析
        一、外汇占款形成及历史回顾
        二、外汇占款对流动性的影响
        三、外汇占款变化趋势
    第三节 财政收支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分析
        一、中央国库制度与财政收支
        二、财政收支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三、财政收支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影响趋势
    第四节 公开市场操作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分析
        一、公开市场操作历史沿革
        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主要工具
        三、公开市场操作与银行间流动性
        四、公开市场操作的变化趋势
    第五节 其他影响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影响因素变化趋势分析及其对流动性管理的挑战
    第一节 全球流动性传导
    第二节 私人部门资金占比提升与同业业务发展
    第三节 电子支付日益增加
    第四节 新趋势对我国央行流动性管理的挑战分析
        一、新趋势对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挑战
        二、我国中央银行的应对措施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加强货币政策预期管理
        二、加强金融机构行为研究
        三、加强新经济的学习和接纳
        四、实施更加精细化的货币工具操作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影响基层央行有效监管的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D]. 于海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层人民银行新员工从业压力及其纾解对策研究 ——基于江西F县人民银行的调查[D]. 邹佳琦.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3]“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农地抵押信贷产品供需影响因素研究[D]. 王双全.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4]强监管背景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 ——基于WG银行的风险管控案例分析[D]. 邬明虎.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5]基层央行反洗钱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 雷荣. 现代商业, 2019(21)
  • [6]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净息差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存款准备金率视角[D]. 李珊. 厦门大学, 2019(08)
  • [7]债券违约因素分析及违约对市场的影响[D]. 胡燕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8]宏观经济波动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银行异质性的视角[D]. 周鹤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9]无纸化背景下A地区国库核算的风险管理研究[D]. 李蔚.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10]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 杨明艳. 厦门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影响央行基层有效监管的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