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Hz听电位听脑干反应在聋儿残余听力检测中的应用

40Hz听电位听脑干反应在聋儿残余听力检测中的应用

一、40Hz听觉电位听性脑干反应在检测耳聋儿残余听力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姜言冰[1](2021)在《基于扫频听觉诱发电位的听力损失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听觉是人类感知和理解周围世界的重要渠道,而听力损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听力损失患者普遍存在。及早检测出听力损失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可以降低新生儿成为聋哑儿童的概率,可以预防老年人抑郁并降低其患老年痴呆的风险。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检测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种最可靠的客观检测方法,可以评估听觉神经通路的功能状态并检测听阈。然而,ABR信号幅值非常微弱,且频带范围跨度大,这给信号的采集和分析带来了困难。目前,短声诱发的ABR是临床上ABR检测的金标准,但短声没有考虑人类耳蜗基底膜的延迟特性,诱发的ABR信号存在一定的衰减。新兴的chirp刺激理论上可以弥补短声的不足,现有的各种chirp是研究者们基于不同的行波延迟模型设计的,但这些模型都源于样本数有限的平均数据。而且,作为一种诱发脑电,ABR信号因幅值微弱往往被出现在电极中的其他生理电信号(自发脑电、肌电和眼电等)淹没,需要数千次重复刺激后进行叠加平均处理,导致检测时间过长。再者,由环境中的电磁场引入的干扰也远大于ABR信号且其频率在ABR频带范围内,这限制了ABR检测只能在屏蔽室中进行。要提高ABR检测效率,关键是尽可能增大目标信号,同时降低背景噪声,从而提高信噪比。因此,为了降低背景噪声,本研究设计了一种主动屏蔽电路,置于采集设备前端,以抑制电磁场引入的工频干扰及电极线抖动干扰。为了增大目标信号,本研究分别从改善刺激类型和优化刺激极性方式两个角度出发,尝试设计了两种扫频刺激(初扫频和改进后的扫频)、定义并检验了分和极性的极性处理方式。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生理电信号采集过程中容易混入工频干扰等外界干扰的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一种主动屏蔽电路,置于采集设备前端。本研究通过实验将该主动屏蔽方法与常规的无屏蔽、接地屏蔽和偏置屏蔽方法作对比,在普通实验室中采集心电、眼电和肌电实验证明了该主动屏蔽电路可以有效抑制工频干扰(相对于不接屏蔽对50 Hz衰减可达30 d B以上);在屏蔽室中采集肌电实验证明了该主动屏蔽电路可以完全消除电极线抖动干扰。以上结果表明采用该主动屏蔽方法可以从源头上消除外界电磁场引入的干扰,直接获得高质量的原始数据。然后,针对现有chirp声基于的模型是间接测量活体人类耳蜗特性从而推导基底膜平均延迟数据的问题,本研究利用文献中通过直接测量人类尸体耳蜗基底膜平均延迟数据进而推导出活人的数据,设计一种初扫频刺激。初步实验结果证明,初扫频ABR比短声ABR具有更好的波形分化和更短的形成时间。再之,针对现有chirp声基于的模型都是样本数量有限的人类耳蜗基底膜的平均延迟数据,忽视了受试者的个体差异的情况,本研究对初扫频刺激做了进一步改良,为特定受试者在特定刺激强度下分别合成相适用的扫频刺激。实验结果证明,本研究设计的扫频刺激比传统的短声和短纯音可以诱发出更大的ABR响应,该结论不受刺激强度和刺激速率变化的影响,这意味着采用扫频ABR可以检测到更低的听阈;在同样的刺激条件下,扫频ABR比短声ABR出现得更快,这说明扫频ABR可以节省检测时间。具体而言,在刺激强度为70 d B n HL、刺激速率为20/s时,扫频ABR的幅值约是短声ABR的1.3倍,可节省约40%的检测时间。最后,考虑到刺激声的正、负极性对听觉系统作用的生理差异,可能使为消除刺激伪迹而采用的常规的极性交替对最终的ABR信号有不利影响,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极性处理方式——分和极性,并通过实验比较了常用的刺激声(短声、短纯音和扫频)在不同极性处理方式下(正极性、负极性、交替极性和分和极性)诱发的ABR信号。实验结果表明,短声ABR在四种极性条件下差异不明显;低频短纯音ABR容易受刺激极性的影响,这种影响随刺激频率的升高而减弱;扫频ABR在交替极性和分和极性下差异也不明显。本实验检验了“分和极性”处理方法的可行性,为诱发电位采集中消除刺激伪迹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同时经过分析实验结果,还为每种刺激的最佳极性选择提供了指导性建议。综上所述,本研究首先针对生理电信号采集过程中容易混入外界电磁干扰的问题,设计了主动屏蔽电路,以尽可能地降低由外界电磁场引入的背景噪声,这样可以免去对屏蔽室的依赖。然后,针对ABR检测中现有刺激不理想、检测时间过长、需要依赖屏蔽室等问题,从改善刺激类型和选择最佳刺激极性两个角度出发,设计了扫频刺激并检验了分和极性法,以最大程度地增大ABR信号,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检测时间,也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快更准确地做出诊断结果。

令娜娜[2](2021)在《术前残余听力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接受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残余听力与内耳形态的相关性,探究术前残余听力对CI术后疗效的影响,揭示术前残余听力对CI患者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015年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术的383例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按Sennaroglu内耳畸形分类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内耳结构正常组、EVA畸形组、EVA+IP-II畸形组、其他内耳畸形共4组,结果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的残余听力分布情况,分析残余听力与内耳形态的相关性。对术前完成ASSR检查的患者分为有残余听力组和无残余听力组,评估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研究两组患者CI术后疗效的差异,分析术前残余听力阈值与CI术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1.影像学诊断本组病例内耳畸形的发生率为25.07%,最常见的三种内耳畸形为EVA畸形、EVA+IP-II畸形、IP-II畸形。2.术前听力学评估及残余听力情况: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及听力学检查确诊为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ABR对残余听力的检出率为13.97%,ASSR对残余听力的检出率为60.12%。按内耳形态分类的内耳结构正常组、EVA畸形组、EVA+IP-II畸形组和其他内耳畸形共4组,各组间ABR阈值的分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其中EVA畸形组与EVA+IP-II畸形组的ABR阈值比内耳结构正常组及其他内耳畸形组有更好的残余听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SSR结果与此吻合,4组患者各频率残余听力的分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其中EVA畸形组与EVA+IP-II畸形组ASSR各频率的阈值比内耳结构正常组及其他内耳畸形组有更好的残余听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CI患者的术前残余听力与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完成ASSR的242例患者,有残余听力组患者的声调、扬扬格词、安静环境下中文标准短句识别率优于无残余听力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不同内耳形态患者中残余听力对术后疗效的影响:在内耳结构正常患者中,有残余听力患者的单音节字、韵母、声调、扬扬格词及安静环境下中文标准短句识别率优于无残余听力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耳畸形患者的残余听力与术后疗效无类似的相关性,有残余听力患者与无残余听力患者的助听听阈、问卷评估及开放式言语识别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CI患者的术前残余听力阈值与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CAP评分、SIR评分与ASSR各频率阈值及平均听阈呈负相关,声调与1.0kHz残余听力与的识别呈负相关,扬扬格词识别率与1.0 kHz、2.0 kHz、4.0kHz及平均听阈阈值呈负相关,安静环境下中文标准短句识别率与0.5 kHz、1.0 kHz及平均听阈阈值呈负相关,余各频率未见相关关系。0.5kHz残余听力与CAP评分、SIR评分及安静环境下中文标准短句识别率呈负相关,1.0kHz残余听力与CAP评分、SIR评分、声调、扬扬格词及安静环境下的中文标准短句识别率均呈负相关,2.0kHz及4.0kHz残余听力与CAP评分、SIR评分及扬扬格词识别率呈负相关,ASSR的平均听阈阈值与CAP评分、SIR评分、扬扬格词及安静环境下的中文标准短句识别率呈负相关。结论:1.EVA畸形及EVA+IP-II畸形患者的听力学特征一致,且较内耳结构正常组、其他内耳结构畸形患者的残余听力好。2.残余听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耳形态正常的CI患者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而对内耳畸形患者的CI术后疗效影响不明显。3.低频残余听力对CI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一定的正向益处,有利于患者早期的听觉言语康复,术中保存残余听力也是术后康复的实际需要。4.对大多数ABR和ASSR未引出残余听力的感音性听力损失患者,接受CI手术也可获得一定的疗效。5.接受CI手术的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人群中,内耳畸形的发生率为25.07%,最常见的三种内耳畸形为EVA畸形、EVA+IP-II畸形和IP-II畸形。

徐亚雄[3](2020)在《Chirp声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在分泌性中耳炎儿童听力损失评估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泌性中耳炎是导致儿童听力损失的常见疾病,其主要听力损失在低频区。听性脑干反应是儿童客观听力检测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刺激声为click声,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反映的是2000-4000Hz中高频的听力,因此近年来一种新型的刺激声-Chirp声逐渐应用于临床听力学检查。Chirp刺激声信号特征是低频声音早发出,高频声音晚发出,克服了由于耳蜗的特殊解剖结构而造成的行波延迟,能使更多的神经纤维同步放电,波形振幅明显增加,阈值的判断更加方便,检测时间更短。目前该方法应用于儿童听力异常者的听力评估研究仍然较少。由于此前研究提示Chirp-ABR在评估低频听力损失有优势,因此,本研究中,我们拟通过与click-ABR检测法进行比较来探讨Chirp-ABR方法在分泌性中耳炎所导致儿童听力损失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在符合国家声学标准的隔音屏蔽室内进行。选取东莞市新生儿听力障碍诊治中心通过耳内镜及声导抗检查确诊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在镇静状态下使用丹麦国际听力Eclipse EP25诱发电位仪分别进行Chirp-ABR和click-ABR检测。记录不同听力损失程度、不同听力损失类型的患儿Chirp-ABR和click-ABR检测的波Ⅰ、Ⅲ、Ⅴ的潜伏期及波V的阈值、振幅,记录Ⅰ-Ⅲ、Ⅲ-Ⅴ波间期,对结果进行自身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Chirp-ABR和click-ABR各波潜伏期、波间期和反应阈。[结果]在80dBnHL刺激声强度时,42例(55耳)分泌性中耳炎患儿Chirp-ABR 波 Ⅰ、Ⅲ、Ⅴ潜伏期均较 click-ABR 延长(P<0.05);Chirp-ABRⅠ-Ⅲ、Ⅲ-Ⅴ波间期较click-ABR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irp-ABR波V反应阈值低于和click-ABR,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反应阈值刺激声强度时,Chirp-ABR波V潜伏期较click-ABR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irp-ABR波形分化良好,波V振幅高,便于辨认及判断阈值;本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80dB nHL刺激声强度时,与click-ABR比较,Chirp-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延长,反应阈强度时波Ⅴ潜伏期延长;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分泌性中耳炎患儿Chirp-ABR和click-ABR波Ⅴ反应阈值对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Chirp-ABR可应用于轻度、中度传导性听力损失分泌性中耳炎儿童的客观听阈评估,值得临床推广。

高湘杰[4](2020)在《2017年郴州市不同胎龄新生儿听力筛查及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先天性的听力损失是较为多见的新生儿出生缺陷疾病。我们国家的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生率为0.1%-0.3%,新生儿听力筛查则可及早的发现听力损失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甚至消除听力损失对儿童的危害。本学位课题研究通过分析郴州地区不同胎龄的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明确其与听力损失之间的关系,为减少新生儿听力损失患病率以及制定早期听力干预措施,改善听力损失患儿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提供依据。病例及方法:本课题选择郴州市2017年1月—12月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并在湘南学院附属医院(郴州市听力检测中心)行听力检测的628例新生儿整群作为研究对象;听力筛查初筛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内实施,初筛在新生儿出生地的听力筛查机构进行,由听力筛查机构工作人员在新生儿安静或自然睡眠的状态下使用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OAE)对新生儿听力进行初筛;复筛则使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utomatic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ABR)或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对双耳进行筛查,复筛仍未通过的婴幼儿在3个月龄左右行诊断型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40Hz听觉事件相关电位(auditory event-related potential,AERP)、多频稳态诱发反应(auditory steady-stateresponse,ASSR)、诊断型OAE等客观手段确诊,对于重度及以上听力损失用影像学检查排除有无解剖变异和先天性病灶所致听力损失。听力检测为轻中度听力损失和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异常的听力损失婴幼儿6个月龄后再进行听力学检测,对不同胎龄婴幼儿的听力复筛及6月龄后复查听力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对复诊未通过并确定有听力损失患儿,确诊为重度以上的听力损失患儿予以验配助听器或/和人工耳蜗植入进行干预;对于轻中度听力损失患儿暂不予处理,9月龄后再次行听力检测,比较不同胎龄听力损失患儿的听力随访结果,同时根据听力损失程度采取相应干预措施。结果:本研究纳入参与听力检测新生儿628例,共有344例通过听力复筛,通过率为54.78%,纳入研究的新生儿不同性别间复筛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7)0.05),不同胎龄新生儿复筛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1)。复筛未通过的284例新生儿的6月龄复查结果比较,不同胎龄新生儿6月龄复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1),其中胎龄在28~37周新生儿通过率为55.17%。未通过6月龄复查的患儿共100名,听力损失程度均为轻中度,该100名患儿均于9个月龄行随访检查。9月龄随访检查通过率为77.00%,新生儿不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1,P(29)0.05);不同胎龄新生儿听力随访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803,P(27)0.05),其中胎龄在28?37周新生儿9月龄随访检查通过率为80.21%,胎龄在37?42周范围的新生儿9月龄随访检查通过率为80.00%,胎龄在?42周范围的新生儿均未通过9月龄随访。结论:本研究发现新生儿的胎龄与听力损失发生具有相关性,且早产儿听力筛查通过率明显低于足月儿组,推测与胎龄不足导致听觉器官及听觉中枢发育不完全有关。轻中度听力损失的患儿在6个月龄确诊后可不采取干预措施,延迟听力随访至9个月龄时,其听力损失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明显改善,其中早产儿听力恢复明显,部分甚至可完全恢复至正常。复筛未通过且6月龄确诊的患儿可延迟听力随访至9月龄,再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避免早期过度干预。

朱一鸣[5](2020)在《多频稳态诱发电位与听性脑干反应对高频听阈听力诊断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针对听力正常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成年人群,在进行纯音听阈听力测试(PTA)、多频稳态电位(ASSR)和听性脑干电位(ABR)的测试后,探讨高频听阈部分(2000Hz,4000Hz)ASSR、ABR与PTA的相关性,并判断二者对预测高频听力阈值的准确性。方法:研究对象中纳入标准的受试者均来自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的患者,研究对象先通过PTA检查后分正常听力组与感应神经性聋组,两组均采用ASSR和ABR检测,分别记录PTA、ASSR(2000Hz,4000Hz)的阈值,以及ABR的阈值。两组在高频听力部分(2000Hz、4000Hz)对ASSR、ABR的阈值分别与PTA阈值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后,比较各组内ASSR、ABR与PTA相关性,并使用线性回归方程检验。结果:在正常听力受试组内,ASSR在2000Hz的反应阈与PTA 2000Hz的阈值呈高度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0.806,ASSR在4000Hz的反应阈与PTA4000Hz亦有显着的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0.647。ABR反应阈值分别与PTA的2000Hz、4000Hz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均提示较高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01、0.792。在感音神经性聋受试组内,ASSR在2000Hz的反应阈与PTA的2000Hz阈值呈高度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0.921,ASSR在4000Hz的反应阈与PTA 4000Hz亦有高的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0.908。ABR反应阈值分别与PTA的2000Hz、4000Hz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高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63、0.898。高频听阈部分ASSR与PTA的一致性较ABR略高。感音神经性聋组在高频听阈部分,ASSR、ABR同PTA相关性均较正常听力组高。结论:1.成人正常听力人群在高频听阈(2000Hz、4000Hz)中ABR、ASSR均与PTA有显着的相关性,但其相关性较感音神经性聋人群差,故使用客观测听来甄别伪聋及做相关听力鉴定时,若需明确成人在高频听阈部分是否为正常听力水平时,需要ABR配合ASSR来共同分析验证。2.成人感音神经性聋人群在高频听阈(2000Hz、4000Hz)中ABR、ASSR均与PTA有极高的相关性,成人使用客观测听预测高频听阈部分(2000Hz、4000Hz)的听力损失水平时,ASSR可替代PTA进行良好的预估,并定量听力损失情况。

杜俊尧[6](2020)在《扩展高频测听在2型糖尿病伴耳鸣患者早期听损伤监测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以扩展高频测听对常规纯音测听正常的正常人、耳鸣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及2型糖尿病伴耳鸣患者进行听力学检查,以期了解扩展高频测听检查对2型糖尿病伴耳鸣患者早期听损伤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30名(60耳)常规纯音测听正常者为对照组;耳鸣患者36名(60耳),其中双侧耳鸣24名,单侧耳鸣12名;2型糖尿病患者30名(60耳);2型糖尿病伴耳鸣患者42名(70耳),其中2型糖尿病双侧耳鸣患者28名,2型糖尿病单侧耳鸣患者14名,分别进行扩展高频测听,将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耳鸣组患者10~18k Hz扩展高频听阈明显高于对照组,14~18k Hz的听阈检出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2型糖尿病患者10~18k Hz扩展高频听阈明显高于对照组,16~18k Hz的听阈检出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2型糖尿病伴耳鸣组的患者10~18k Hz扩展高频听阈明显高于正常人、2型糖尿病患者和耳鸣患者,12.5~18k Hz的听阈检出率则明显低于正常人、2型糖尿病患者和耳鸣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扩展高频测试可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耳鸣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伴耳鸣早期听损伤监测。2纯音测听听阈正常并不代表患者的听功能良好。图0幅;表12个;参98篇。

黄玉宇[7](2020)在《CND患儿CI术前评估及载药电极对听力的保护》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电诱发听觉脑干反应(EABR)、功能性磁共振(f MRI)、CT及MRI评价耳蜗神经发育不良(CND)患儿人工耳蜗植入(CI)术前耳蜗神经功能、听觉通路和听皮层功能。其次,利用CI豚鼠模型,研究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PLGA)涂层载药电极对CI术后听力的保护作用。方法:第一部分选取6例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其中4例CT显示双侧内听道狭窄,1例单侧内听道狭窄,1例内听道无狭窄;3例内听道斜矢状位MRI重建双侧仅见面神经和前庭神经。6例患儿影像学诊断为CND。其中3例行f MRI,3例行EABR检查。全部患儿接受单侧CI,术后听力及言语康复随访至少1年。第二部分利用PLGA载药耳蜗电极分别搭载地塞米松(DXM)、阿糖胞苷(Ara-C)、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采用耳蜗开窗路径植入豚鼠,在术后第0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及第90天记录豚鼠CI术后4、8、16、24及32KHz的ABR阈值变化。结果:第一部分3例CND接受f MRI检查的患儿,其中1例左耳给声后,f MRI影像示右侧听皮层被激活,右耳给声,左侧听皮层未见激活;1例左耳、右耳及双耳2000Hz给声,双侧颞横回均激活;另1例双侧均无激活。另外3例患儿接受EABR检测,其中2例引出V波。6例患儿于CI术后1、6、12个月接受听力学及言语评估,其中4例患儿术后6个月内听力改善,声场听阈为(48.15±6.60)d BHL,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和CAP评分改善,3例患儿SIR评分改善有限。1例患儿的听力提高,但因年龄偏大,言语康复不佳。第二部分与阳性对照组相比,DXM/PLGA、Ara-C/PLGA载药电极组ABR阈值显着降低(p<0.001),NAD+/PLGA组未见明显差异。结论:术前综合应用影像学、电生理评估CND患儿,可更准确地评估其听觉通路的完整性、了解耳蜗神经功能,对于手术预后有重要的参考意义。CND患儿CI术后的听觉言语康复差异较大。PLGA载药电极可在豚鼠人工耳蜗模型中稳定释放药物,其中地塞米松与阿糖胞苷对术后听力损失具有保护作用。

仵倩[8](2020)在《耳聋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耳聋基因突变和伴有内耳畸形的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术后3年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比较不同耳聋基因突变和内耳畸形患者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差异,探讨耳聋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揭示内耳形态学变化对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2015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断为重度到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并进行单侧CI的389例患者,其中350例患者进行耳聋基因突变检测,分析不同耳聋突变基因的分布情况。对96例GJB2及SLC26A4基因突变且行单侧CI的患者的植入年龄进行严格匹配,收集术后3年听觉言语康复资料,研究不同基因型、热点突变对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对64例资料完整的不同内耳畸形的语前聋患者进行分组:前庭水管扩大组、前庭水管扩大合并不完全分隔II型畸形组、其他形态内耳畸形组,选取同期106例进行CI手术且内耳形态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患者的植入年龄进行严格匹配,所有患者均收集CI术后3年的听觉言语康复资料,研究不同内耳畸形患者CI术后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结果:1.350例患者检测到公认的基因突变160例(双基因突变5例),占耳聋患者45.71%(160/350),主要为GJB2及SLC26A4基因突变。GJB2基因突变患者74例,占21.14%(74/350),其中双等位基因(纯合/复合杂合)突变49例,单等位基因突变25例,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为c.235delC,其次是c.299-300delAT和c.109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43%(66/700)、3.86%(27/700)和2.28%(16/700)。GJB2基因的基因型共20种,最常见的是c.235del C/c.235del C和c.235del C/c.299-300del AT,分别占25.67%(19/74)、22.97%(17/74)。SLC26A4基因突变67例,占19.14%(67/350),其中双等位基因突变49例,单等位基因突变18例,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为c.919-2A>G和c.2168A>G,等位基因频率为9.86%(69/700)和1.28%(9/700)。检测到SLC26A4基因突变的基因型共31种,其中SLC26A4最常见的基因型是c.919-2A>G/c.919-2A>G、c.919-2A>G、c.919-2A>G/c.1229C>T,分别占29.85%(20/67)、11.94%(8/67)和5.97%(4/67)。2.比较96例GJB2和SLC26A4基因突变的语前聋患者的CI术后3年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两组患者在助听听阈0.5 kHz、平均听阈、CAP、SIR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且SLC26A4基因突变组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优于GJB2基因突变组,其余各项无统计学差异。3.比较10例GJB2基因热点突变为c.235delC和15例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为c.919-2A>G患者的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两组患者CI术后在助听听阈0.5 kHz存在统计学差异,且c.919-2A>G组优于c.235delC组。4.389例非综合征性双侧重度及极重度聋的CI患者中内耳畸形占比19.54%(76/389),包括1例单侧畸形。其中前庭水管扩大102耳,占67.55%(102/151),不完全分隔II型6耳,占3.97%(6/151),合并前庭水管扩大及不完全分隔II型28耳,占18.54%(28/151),耳蜗部分发育I型1耳,占0.66%(1/151),耳蜗部分发育III型4耳,占2.64%(4/151),共同腔畸形1耳,占0.66%(1/151),不完全分隔I型7耳,占4.64%(7/151),不完全分隔III型2耳,占1.32%(2/151)。5.比较EVA和EVA+IP-II畸形与其他内耳畸形的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其他内耳畸形组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较差,但与内耳形态正常组进行对比研究,不同内耳畸形患者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接受CI的重度及极重度非综合征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最常见的耳聋基因突变分别是GJB2和SLC26A4。2.SLC26A4基因突变组CI术后3年听觉言语康复康复效果优于GJB2基因突变组,基因突变类型是影响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主要因素。3.GJB2和SLC26A4两种基因的热点突变c.235delC和c.919-2A>G患者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无明显差异。4.内耳畸形在先天性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9.54%,接受CI手术的内耳畸形以EVA和EVA合并IP-II畸形最常见。5.内耳畸形患者CI术后可取得与内耳形态正常组近似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内耳形态学异常不是影响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赵晓云[9](2020)在《GJB2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群体中内耳畸形的分布,研究GJB2基因突变与内耳畸形的相关性,探讨GJB2基因检测在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中辅助CT作为诊断工具的可行性。分析GJB2基因突变群体的人工耳蜗植入疗效,研究GJB2基因突变及不同基因型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探讨将GJB2基因诊断作为评估CI术后疗效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2-2018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科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的临床资料,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集患者静脉血并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进行常见聋病相关基因突变检测。回顾性分析6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Sennaroglu分类方法对患者进行内耳形态学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内耳畸形和GJB2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对CI患者进行包括助听听阈,听觉能力分级(CAP)量表和言语可懂度分级(SIR)量表,安静环境下单音节字、扬扬格词、短句和信噪比为+10dB的噪声环境下的短句测听等术后疗效评估。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按五个不同标准分组:(1)GJB2双等位突变组、单等位突变组和对照组;(2)GJB2纯合突变组、复合杂合突变组和对照组;(3)三个最常见基因型患者(c.235delC/c.235delC、c.235delC/c.299-300delAT和c.109G>A/wt)与对照组;(4)c.109G>A/wt组、其他单杂合突变组和对照组;(5)GJB2基因突变组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GJB2基因突变不同基因型、不同突变与无常见聋病相关基因突变对照组的CI术后疗效。结果:1.人工耳蜗植入群体的内耳结构分类:内耳结构正常占66.71%,内耳畸形发生率为33.29%。最常见三种畸形分别为:EVA占18.59%,IP-Ⅱ+EVA占8.50%,IP-Ⅱ占2.02%。其他内耳畸形占4.18%。2.内耳畸形分类结果:最常见三种畸形为:EVA占55.84%,IP-Ⅱ+EVA占25.54%,IP-Ⅱ占6.06%。其他内耳畸形占12.55%,包括IP-Ⅰ、IP-Ⅲ、CH、CC、内听道狭窄、内听道扩大、半规管发育异常等。231例患者中双耳对称畸形212例,不对称19例,不对称患者中单耳畸形7例,双耳畸形不对称患者12例。3.GJB2基因突变与内耳畸形:GJB2基因突变在内耳畸形患者中占6.93%,在内耳结构正常患者中占25.49%,两者有统计学差异(x2=34.072,P<0.001)。GJB2双等位突变、单等位突变及对照组分别在内耳畸形组和内耳结构正常组中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x2=5.283,P=0.071)。GJB2基因突变患者中内耳畸形占11.94%,内耳结构正常占88.06%。内耳畸形在GJB2双等位突变组、GJB2单等位突变组和未检出基因突变的对照组中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x2=3.658,P=0.161)。双侧内耳对称畸形和双侧内耳不对称畸形患者的基因突变结果有统计学差异(x2=15.147,P<0.001)。4.GJB2基因突变种类和基因型分布:63例GJB2基因突变患者中,共发现11种突变位点,最常见的是c.235delC、c.299-300delAT和c.109G>A,突变检出率分别为65.08%、36.51%和17.46%。共检出18种基因型,最常见的三种基因型是c.235delC/c.235delC、c.235delC/c.299-300delAT和c.109G>A/wt,分别占25.40%、23.81%和15.87%。5.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不同评估方法下GJB2基因突变组与对照组间性别、民族、CI耳侧及聆听模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评估方法中各标准下分组后各组间植入年龄无统计学差异。助听听阈:完成助听听阈评估的215例CI患者GJB2基因突变组在个别频率的助听听阈高于对照组,大部分频率的助听听阈和平均听阈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各频率助听听阈及平均听阈在三个常见基因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c.109G>A/wt组的助听听阈相对其他单杂合组稍差。问卷评估:完成问卷(CAP和SIR)评估的223例CI患者各标准下分组后各组间CAP和SIR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言语测听:各标准下分组后各组间安静环境下单音节字、扬扬格词、短句及噪声环境下短句测听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在接受CI手术的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群体中,内耳畸形的发生率为33.29%,最常见的畸形是EVA、IP-Ⅱ+EVA和IP-Ⅱ。2.内耳畸形与GJB2基因突变及其基因型无明确关联,GJB2基因突变不是内耳畸形的决定性因素。3.本地区接受CI手术的患者GJB2基因突变最常见的三个突变位点是c.235delC、c.299-300delAT和c.109G>A,最常见的三种基因型是c.235delC/c.235delC、c.235delC/c.299-300delAT和c.109G>A/wt。4.GJB2不同等位基因、不同基因型与无突变患者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相当,接受CI手术的GJB2基因突变患者可以获得稳定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5.人工耳蜗植入治疗对GJB2基因突变相关听力损失患者的听觉言语康复是有效的,GJB2基因检测能够作为评估7岁以内双侧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CI手术有效的方法。

胡健[10](2020)在《SLC26A4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350例重度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并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进行常见聋病相关基因检测、分析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临床表现、评估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研究SLC26A4基因在双侧重度至极重度听力损失CI人群中突变分布情况,探讨SLC26A4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揭示SLC26A4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内在联系。方法:选取2012-2015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单侧CI的350例患者,收集包括病史、听力学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等术前资料,在知情告知后抽取外周静脉血行常见聋病相关基因的突变检测,并定期随访和评估CI术后听觉言语能力,包括助听听阈、CAP及SIR得分、扬扬格词、安静环境及信噪比10+dB噪音环境中文短句的言语识别能力。将350例患者按基因检测结果分为SLC26A4基因突变组、其他基因突变组及阴性组,研究不同组间CI术后听力言语康复效果的差异,比较SLC26A4基因突变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差异。用SPSS2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因检测结果:350例患者行遗传性听力损失常见22个基因159个突变位点检测,其中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71例,GJB2基因突变、线粒体基因突变等其他基因突变患者89例,未检测到基因突变患者190例。SLC26A4基因突变检出率为20.29%(71/350),包括纯合突变25例、单等位基因突变18例和复合杂合突变28例;共检测到33种基因型,其中最常见的基因型为c.919-2A>G/c.919-2A>G,占所有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的30.99%(22/71);共发现21种SLC26A4基因突变位点,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为c.919-2A>G,突变率为73.43%(52/71),等位基因频率为52.12%(74/142);其次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为c.2168A>G,突变率为11.27%(8/71),等位基因频率为7.04%(10/142)。临床资料:350例患者包括男性190例,女性160例,男女比例1:0.84。汉族311例,少数民族患者39例。ABR检测提示700耳中有2耳ABR阈值<70dBnHL,61耳ABR阈值70-90dBnHL,637耳ABR阈值>90dBnHL。影像学诊断内耳畸形发生率为26.29%,其中EVA畸形55例,EVA+IP-Ⅱ畸形20例,IP-Ⅱ畸形3例,其他畸形14例(包括耳蜗发育不良畸形2例、双侧后半规管缺如1例、共同腔畸形1例、内听道狭窄1例,其他内耳畸形6例、中耳畸形3例),内耳结构正常258例。71例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34例,男女比例1:0.92。142耳中ABR阈值>90dBnHL118耳,阈值70-90dBnHL22耳,阈值<70dBnHL2耳。SLC26A4基因突变组与其他基因突变组、阴性组的ABR阈值分布有显着性差异(χ2=15.786,P=0.01)。ASSR阈值在不同频率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χ2=64.784,P=0.000)。71例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中有47例EVA畸形,17例EVA合并IP-Ⅱ畸形,1例单纯IP-Ⅱ畸形,6例内耳结构正常,畸形率为91.55%。EVA畸形、EVA+IP-Ⅱ畸形在SLC26A4双等位基因突变组与SLC26A4单等位基因突变组无统计学差异(χ2=0.347,P=0.556)。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CI术后效果:安静环境下500Hz-4000Hz各频率助听听阈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显示SLC26A4基因突变组较其他基因突变组及阴性组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提示SLC26A4基因突变组CAP评分及SIR评分优于其他基因突变组(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SLC26A4基因突变组与其他基因突变组、阴性组的扬扬格词、安静环境及信噪比10+dB噪音环境中文短句识别率,发现SLC26A4基因突变组在安静环境下中文短句较阴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SLC26A4不同基因型CI术后效果:比较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c.919-2A>G纯合突变组、c.919-2A>G单等位基因突变组、其他双等位基因突变组及其他单等位基因组各组患者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对各组之间内耳畸形分布行Fisher精确检验未见统计学差异(χ2=12.310,P=0.122);对各组之间各频率助听听阈及平均助听听阈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c.919-2A>G纯合突变组在500Hz频率助听听阈较其他单等位基因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各组CAP评分及SIR评分行方差分析未见统计学差异;对各组扬扬格词、安静环境及信噪比10+dB噪音环境中文短句识别率行方差分析提示,c.919-2A>G纯合突变组扬扬格词识别率优于其他单等位基因突变组(P<0.05)。结论:1.接受CI手术的非综合征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人群中SLC26A4基因的热点突变为c.919-2A>G,其次为c.2168A>G;最常见的基因型为c.919-2A>G/c.919-2A>G。SLC26A4基因突变是EVA畸形及EVA合并IP-Ⅱ畸形最主要的分子学病因,孤立的IP-Ⅱ畸形与该基因突变无明确关系,SLC26A4基因突变与其他常见的内耳畸形无相关性。2.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CI术后助听听阈及噪音环境下言语识别率与其他基因突变患者及阴性患者相当,CAP及SIR评分优于其他基因突变患者,安静环境下言语识别率则优于阴性患者。SLC26A4基因突变人群中,c.919-2A>G纯合突变患者相比于其他单等位基因突变患者,有更好的CI术后助听听阈及扬扬格词识别率。3.SLC26A4基因突变及EVA畸形是CI植入的良好适应症,SLC26A4基因突变相关性听力损失及EVA患者在CI术后能获得较好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

二、40Hz听觉电位听性脑干反应在检测耳聋儿残余听力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0Hz听觉电位听性脑干反应在检测耳聋儿残余听力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扫频听觉诱发电位的听力损失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听力损失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听觉系统概述
        1.1.2 听力损失概况
    1.2 听力损失检测的研究现状
        1.2.1 听力损失检测的发展
        1.2.2 常见的听力测试技术
    1.3 听觉诱发电位
        1.3.1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
        1.3.2 ABR的测量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
        1.4.1 ABR检测
        1.4.2 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总体结构
第2章 基于主动屏蔽技术的降噪效果研究
    2.1 生理电信号的测量
        2.1.1 存在的干扰
        2.1.2 常用的解决方法
    2.2 主动屏蔽技术
        2.2.1 主动屏蔽原理
        2.2.2 主动屏蔽电路设计
    2.3 实验过程
        2.3.1 受试者
        2.3.2 实验设备
        2.3.3 实验步骤
    2.4 实验一结果——降低工频干扰效果
        2.4.1 采集心电实验
        2.4.2 采集眼电实验
        2.4.3 采集肌电实验
    2.5 实验二结果——抑制电极线抖动干扰效果
    2.6 分析讨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刺激声对ABR检测的影响机制
    3.1 刺激声参数
    3.2 常见刺激声诱发ABR
        3.2.1 短声ABR
        3.2.2 短音/短纯音ABR
        3.2.3 Chirp ABR
    3.3 扫频刺激的设计原理
    3.4 扫频ABR的初步实验
        3.4.1 扫频刺激初步设计——基于平均数据模型
        3.4.2 实验过程
        3.4.3 实验结果
        3.4.4 讨论与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进的扫频ABR的有效性检验
    4.1 扫频刺激改进设计——基于个体特性模型
    4.2 实验过程
        4.2.1 受试者
        4.2.2 刺激声
        4.2.3 实验操作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短纯音、短声和扫频ABR在一定刺激条件下的比较
        4.3.2 短声和扫频ABR在不同刺激强度下的比较
        4.3.3 短声和扫频ABR在不同刺激速率下的比较
        4.3.4 短声和扫频ABR在不同叠加次数下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刺激声极性对ABR的影响研究
    5.1 刺激极性
    5.2 分和极性处理方法
    5.3 实验过程
        5.3.1 受试者
        5.3.2 刺激声
        5.3.3 实验操作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短声ABR的极性影响
        5.4.2 短纯音ABR的极性影响
        5.4.3 扫频ABR的极性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术前残余听力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背景
第二章 研究对象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病史资料采集
    2.3 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
    2.4 分组及比较方法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内耳结构发育与残余听力的相关性分析
    3.3 CI患者的术前残余听力与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3.4 不同内耳结构患者的术前残余听力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3.5 术前残余听力程度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听力评估
    4.2 内耳形态与残余听力的相关性
    4.3 CI患者的术前残余听力与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遗传性耳聋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Chirp声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在分泌性中耳炎儿童听力损失评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背景
二、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听力学检查测试方法及测试标准
    2.3 统计学方法
三、实验结果
    3.1 在80dBnHL刺激声强度时Chirp-ABR和click-ABR各波潜伏期比较(附表1,图1-图4)
    3.2 Chirp-ABR和click-ABR波间期比较:(附表2,图5-图6)
    3.3 在最小刺激声强度时Chirp-ABR和click-ABR波V潜伏期、反应阈均值比较(附表3,图7-图8)
    3.4 在80dBnHL刺激强度时及阈值强度时Chirp-ABR和click-ABR波V振幅比较(附表4)
四、讨论
    4.1 OME的诊断、治疗及听力学检查的必要性
    4.2 ABR的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
    4.3 Chirp刺激声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4.4 国内外学者对Chirp-ABR的研究方向、结论
    4.5 Chirp刺激声在除ABR以外电测听领域的应用
    4.6 本研究结果的详细分析及与既往研究结果的对比
五、结论
六、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4)2017年郴州市不同胎龄新生儿听力筛查及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病例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所用设备
    1.3 研究方案及技术流程
2 数据整理与分析
3 筛查结果
    3.1 郴州市2017年新生儿听力复筛结果
    3.2 郴州市2017年复筛未通过新生儿听力6月龄复查确诊结果
    3.3 郴州市2017年不同胎龄新生儿听力9月龄听力随访检查结果比较
    3.4 郴州市2017年不同胎龄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比较
4 讨论
    4.1 不同胎龄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及其与听力损失的联系
    4.2 关于减少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生率及听力损失的防治措施
5 结束语
    5.1 本研究意义及局限性
    5.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新生儿听力筛查及筛查设备图片
综述 新生儿听力损失高危因素与听力筛查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多频稳态诱发电位与听性脑干反应对高频听阈听力诊断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测试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测试设备
    2.3 纳入标准
    2.4 研究方法
    2.5 测试方法
        2.5.1 纯音听阈测试
        2.5.2 中耳分析仪测试
        2.5.3 耳声发射检查
        2.5.4 相关影像学检查
        2.5.5 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测试
        2.5.6 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
    2.6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各检查性别、耳别单因素方差分析
    3.2 正常听力组高频听阈2000Hz、4000Hz区间ASSR、ABR与 PTA相关性
    3.3 感音神经性聋组高频听阈2000Hz、4000Hz区间ASSR、ABR与 PTA相关性
    3.4 两组间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成人正常听力组
        4.1.1 听力正常组高频听力部分(2000Hz、4000Hz)ASSR与 PTA相关性
        4.1.2 听力正常组高频听力部分(2000Hz、4000Hz)ABR与 PTA相关性
        4.1.3 听力正常组高频听力部分(2000Hz、4000Hz),ABR与 ASSR比较
    4.2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组
        4.2.1 感音神经性聋组高频听力部分(2000Hz、4000Hz)ASSR阈值与PTA相关性
        4.2.2 感音神经性聋组高频听力部分(2000Hz、4000Hz)ABR阈值与PTA相关性
        4.2.3 感音神经性聋组高频听力部分(2000Hz、4000Hz),ASSR与 ABR比较
    4.3 统计学方法选择
    4.4 正常听力组与感音神经性聋组比较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综述 多频稳态诱发电位应用于临床听力学的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6)扩展高频测听在2型糖尿病伴耳鸣患者早期听损伤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实验方法与步骤
        1.1.3 统计学处理
        1.1.4 可能出现的误差、偏倚及控制措施
    1.2 结果
        1.2.1 一般情况
        1.2.2 耳鸣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
        1.2.3 2型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
        1.2.4 2型糖尿病伴耳鸣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
        1.2.5 耳鸣组与2型糖尿病组结果比较
        1.2.6 2型糖尿病伴耳鸣组与耳鸣组结果比较
        1.2.7 2型糖尿病伴耳鸣组与2型糖尿病组结果比较
    1.3 讨论
        1.3.1 扩展高频测听的意义
        1.3.2 扩展高频测听的应用
        1.3.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耳鸣的研究进展
    2.1 耳鸣的流行病学
    2.2 耳鸣的病因
    2.3 耳鸣的分类
        2.3.1 客观性耳鸣
        2.3.2 主观性耳鸣
    2.4 耳鸣的病理生理学
    2.5 耳鸣的发病机制
        2.5.1 听觉系统
        2.5.2 非听觉系统
    2.6 耳鸣病史的诊断评价
    2.7 耳鸣的治疗
        2.7.1 心理学疗法
        2.7.2 耳鸣习服疗法
        2.7.3 认知行为疗法
        2.7.4 掩蔽疗法
        2.7.5 助听器
        2.7.6 人工耳蜗
        2.7.7 重复经颅磁刺激
        2.7.8 高压氧治疗
        2.7.9 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参与临床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书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7)CND患儿CI术前评估及载药电极对听力的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部分:耳蜗神经发育不良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影像和电生理评估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收集
        2.2 检测方法
        2.3 术后听力学及言语评估
    3.结果
    4.讨论
第二部分:PLGA载药电极在豚鼠耳蜗植入模型中对术后听力的保护作用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2.1 动物实验分组
        2.2 制备载药模拟电极
        2.3 构建豚鼠耳蜗植入模型
        2.4 .影像学检查
        2.5 ABR检测
        2.6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豚鼠耳蜗模拟电极植入
        3.2 .豚鼠术后影像学检查
        3.3 地塞米松载药电极可减轻CI术后听力损失
        3.4 阿糖胞苷及NAD+对CI术后听力损失的影响
    4.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8)耳聋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耳聋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采集
        2.2.1 病史资料采集
        2.2.2 听力学资料采集
        2.2.3 影像学资料采集
        2.3 耳聋基因突变检测
        2.3.1 耳聋基因突变检测试剂及仪器
        2.3.2 耳聋基因突变检测流程
        2.4 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
        2.4.1 助听听阈
        2.4.2 CAP及 SIR问卷
        2.4.3 言语测听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耳聋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3.2 两种基因突变患者 CI 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
        3.3 两种基因的热点突变患者 CI 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
    第四章 讨论
        4.1 耳聋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分析
        4.2 两种基因突变对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的分析
        4.3 两种基因的热点突变对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的分析
    第五章 小结
第二部分 内耳畸形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采集
        2.2.1 病史资料采集
        2.2.2 听力学资料采集
        2.2.3 影像学资料采集
        2.3 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
        2.3.1 助听听阈
        2.3.2 CAP 及 SIR 问卷
        2.3.3 言语测听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基本资料
        3.2 内耳畸形分类情况
        3.3 不同内耳畸形对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内耳畸形分类情况分析
        4.2 不同内耳畸形对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GJB2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GJB2基因突变与内耳畸形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收集
        2.2.1 病史资料
        2.2.2 听力学检查
        2.2.3 影像学检查
        2.3 测试仪器和诊断标准
        2.3.1 听力学检测仪器
        2.3.2 执行标准
        2.3.3 听力学诊断
        2.3.4 内耳畸形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2.4 常见聋病相关基因突变检测
        2.4.1 血样采集
        2.4.2 基因突变检测仪器及试剂
        2.4.3 实验方法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人工耳蜗植入群体的内耳形态分类
        3.2 内耳畸形分类
        3.3 GJB2基因突变与内耳畸形的关系
        3.3.1 不同内耳形态患者中GJB2基因突变的分布
        3.3.2 GJB2基因突变患者的内耳畸形分布
        3.3.3 基因突变与双侧内耳畸形的对称性之间的关系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重度及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群体内耳畸形的分布特点
        4.2 GJB2基因突变与内耳畸形
        4.3 内耳畸形的双侧对称性分析
第二部分 GJB2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资料收集
        2.2.1 病史资料
        2.2.2 听力学检查
        2.2.3 手术情况
        2.2.4 影像学资料
        2.2.5 心脏彩超、智力发育测试等
        2.3 测试仪器和诊断标准
        2.4 常见聋病相关基因突变检测
        2.5 分组及比较方法
        2.6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
        2.6.1 助听听阈
        2.6.2 问卷评估
        2.6.3 开放式言语测听
        2.7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GJB2基因突变种类和基因型分布
        3.2 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结果
        3.2.1 助听听阈比较
        3.2.2 听觉言语能力问卷评估结果比较
        3.2.3 安静环境下单音节字测听结果比较
        3.2.4 安静环境下扬扬格词测听结果比较
        3.2.5 安静环境下短句测听结果比较
        3.2.6 噪声环境下短句测听结果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方法
        4.2 GJB2基因突变与CI术后疗效的相关性
        4.2.1 GJB2双等位突变组、单等位突变组和对照组比较结果分析
        4.2.2 GJB2纯合突变组、复合杂合突变组和对照组比较结果分析
        4.2.3 GJB2基因突变不同基因型和对照组比较结果分析
        4.2.4 GJB2基因突变和对照组比较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SLC26A4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病史资料采集
        2.2.1 基本病史资料
        2.2.2 听力学资料
        2.2.3 影像学检测
    2.3 基因检测
        2.3.1 实验原理
        2.3.2 仪器和试剂
        2.3.3 实验流程
    2.4 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
        2.4.1 声场助听听阈测试
        2.4.2 问卷评估
        2.4.3 言语识别能力评估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1.1 基本病史资料
        3.1.2 听力学检测结果
        3.1.3 影像学检测结果
    3.2 基因检测结果
        3.2.1 基因突变人数
        3.2.2 SLC26A4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3.3 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临床资料
        3.3.1 性别及年龄
        3.3.2 其他病史资料
        3.3.3 术前听力学检测结果
        3.3.4 影像学结果
    3.4 SLC26A4 基因突变对CI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
        3.4.1 组间背景比较
        3.4.2 声场助听听阈比较
        3.4.3 问卷评估结果比较
        3.4.4 言语识别率比较
    3.5 SLC26A4 不同基因型对CI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
        3.5.1 SLC26A4基因突变不同基因型的畸形分布
        3.5.2 声场助听听阈比较
        3.5.3 问卷评估结果比较
        3.5.4 言语识别率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SLC26A4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4.2 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4.2.1 听力学表现
        4.2.2 影像学特点
    4.3 SLC26A4 基因突变与CI术后效果的相关性
        4.3.1 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评估方法的选择
        4.3.2 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术后疗效分析
        4.3.3 SLC26A4不同基因型的术后疗效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40Hz听觉电位听性脑干反应在检测耳聋儿残余听力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扫频听觉诱发电位的听力损失检测方法研究[D]. 姜言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1(01)
  • [2]术前残余听力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D]. 令娜娜. 兰州大学, 2021(12)
  • [3]Chirp声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在分泌性中耳炎儿童听力损失评估中的应用[D]. 徐亚雄.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4]2017年郴州市不同胎龄新生儿听力筛查及随访研究[D]. 高湘杰. 吉首大学, 2020(02)
  • [5]多频稳态诱发电位与听性脑干反应对高频听阈听力诊断的相关性研究[D]. 朱一鸣. 青海大学, 2020(02)
  • [6]扩展高频测听在2型糖尿病伴耳鸣患者早期听损伤监测中的应用[D]. 杜俊尧.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CND患儿CI术前评估及载药电极对听力的保护[D]. 黄玉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耳聋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D]. 仵倩. 兰州大学, 2020(01)
  • [9]GJB2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D]. 赵晓云. 兰州大学, 2020(01)
  • [10]SLC26A4基因突变与CI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相关性研究[D]. 胡健.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40Hz听电位听脑干反应在聋儿残余听力检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