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提供和支持的 DSP 和开发系统

在中国提供和支持的 DSP 和开发系统

一、国内提供与支持的DSP及开发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明[1](2021)在《锂离子电池高频特性测试平台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能源和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锂离子电池重要性越发凸显,作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和电池储能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其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锂离子电池在与充电机、储能变流器等设备连接使用时,会在电池上产生高频的纹波电流。目前市场上没有相应的测试设备可用于研究纹波电流对于电池特性的影响,本文设计了一种以DSP28335为核心的锂离子电池高频特性测试平台。平台在1k Hz-10k Hz的工作频率下,可以输出最大100A直流叠加一定幅值纹波的电流。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对平台进行了整体方案设计,对比了双向Buck-Boost变换器与双向全桥变换器,选择双向全桥变换器作为主电路拓扑。分析了输出电流的总纹波畸变率THD(Total Harmonics Distortion),并以此确定了高压侧电压范围;根据钛酸锂电池的实验要求,确定了电感值的大小;进行了IGBT选型,并设计了IGBT缓冲电路。搭建了主电路仿真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其次,进行了控制电路的硬件设计。选用DSP28335作为主控芯片,设计了信号检测电路、信号调理电路、CAN通信接口电路和保护电路;分析了IGBT的驱动需求,选用M57962L作为驱动芯片,并完成了驱动电路的设计;通过CPLD实现了对硬件电路的快速保护。然后,根据平台的功能需求,给出了软件程序的设计思路,并进行了DSP程序的编写;使用Python语言进行了上位机程序设计,实现了实验数据的实时观测以及实验条件参数的修改。最后,搭建了实验样机,并在需求的频率下进行了实验,验证了平台主电路、驱动电路以及缓冲电路的设计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了平台可以实现目标充放电电流的输出。

戴卓勋[2](2021)在《基于热传导的恒温差式低产液量检测仪研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传统液体流量计在低渗透油田小流量检测中存在灵敏度低、重复性差、分辨率低等缺点,因此小流量的精准检测已成为国内低渗透油田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文针对油田小流量无法精准检测问题开展了对热传导原理和热式流量计测量原理的理论研究,建立了基于恒温差法的井下低产液量检测系统;设计了以增量型PID控制算法实现对加热功率的闭环控制,以保持恒定的温差值;采用数据运算速度快、功耗较低的TMS320F2808作为主控芯片,研制了一款新型热式低产液检测仪。(1)论文分析了油田现有井下流量检测仪器工作原理的优缺点,针对油田目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微小流量测量问题,提出基于热传导原理的恒温差法小流量测量方法,设计了测速传感器和测温传感器,建立了测速传感器加热电压和流量的数学模型,开展了检测仪的硬件电路设计。(2)设计和调试了热式低产液检测仪电路和软件。系统软、硬件均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电路模块主要分为电源模块、电缆总线驱动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模拟信号采集模块和加热电压控制模块;系统软件主要实现数据的采集、处理、运算,建立信号的编码、解码以及通讯。仪器总线通讯采用测井仪器常用DDL3模式,抗干扰能力强。主要程序模块有GPIO口初始化模块、AD转换模块、SPI通信模块、数据发送模块和PID控制模块等。(3)通过实验验证了恒温差式低产液检测仪性能。通过搭建室内流量标定测试平台,制造完成了两支低产液检测仪样机,对样机进行了室内高温试验、振动试验、冲击试验和流量标定试验,测试了仪器的技术指标和工作性能,并在长庆油田董x井完成了现场注水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低产液检测仪对1~10m3/d的小流量检测具有较高的重复性、灵敏度和分辨率。

郑育鑫[3](2021)在《磁保持继电器抗短路性能分析及其试验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随着居民用电负荷的日益加剧,稳定和高效成为了时下智能电网改造的目标,而智能电网的建设促进了智能电表的普及使用。在世界各国相继启动电网改造项目的背景下,智能电表的市场需求空前庞大,面对技术升级,对于作为电表生产大国的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国际电工委员会于2005年制定了预付费智能电表试验的国际标准(IEC62055-31),旨在提高电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磁保持继电器作为智能电表内部关键切换元件,则需满足其标准要求下的相关试验等级,使之具备良好的抗短路电流能力。论文研究工作以智能电表常用的磁保持继电器为目标对象,针对当前产品在短路情形下存在性能不稳定、失效率高等问题,总结分析了影响其抗短路性能的相关要素,并结合企业产品生产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重点以电磁机构驱动部分和触头接触部分为研究主体,采用ANSYS软件分析其电磁驱动力的影响因素及驱动力大小,并基于正交试验法对其线圈匝数、线圈线径、内铁芯长度等参量展开优化设计,以此得到电磁驱动结构的最优参数组别。同时,针对接触机构动导电杆弯曲位置及触头表面热效应情况建立了触头接触仿真分析模型,以此考究其对触头开断性能的影响程度,进而为后续磁保持继电器抗短路能力的提升提供借鉴作用。作为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本文基于IEC62055-31试验标准,设计研发满足其UC3等级要求的磁保持继电器抗短路试验系统,以实现3k A接通能力(Fault current making capacity)与3k A/6k A承载能力(Short-circuit current carrying capacity)的短路电流试验需求。试验系统采用合成试验的方式完成主回路的设计,试验所需电压源由隔离变压器与控制调压器调节产生,短路电流源则基于LC振荡回路设计产生,两者配合动作以完成试验动作。同时,为实现试验系统的智能化,体现试验过程中的人机交互性,本文基于LabVIEW与DSP开发环境,设计了配套使用的计算机控制与监测系统,上、下位机的通讯基于RS-485协议,从而实现两者间的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与控制动作等功能。其中,下位机DSP主控制器主要实现信号采集处理及控制动作等功能,LabVIEW上位机主界面则负责发送试验指令、实时监控试验过程状态、自动保存试验数据并生成电子表格等功能,用户还可随时对历史试验数据进行查阅分析。最后,依据上述研究基础完成了实体试验系统的搭建与测试工作,为继电器产品研发和测试提供了设备测试手段与条件。

张树涛[4](2021)在《旋转机械运行安全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大型旋转机械,如发电机、汽轮机、冶金机组等,其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的有效实施以保证机组运行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旋转机械运行安全状态监测是设备维护的主要方式,提取旋转设备的状态特征是前提条件,最终开发一套完整的、具有多方法的旋转机械运行安全在线监测系统。在线监测系统以大型旋转机械为研究对象,针对某热源厂一次风机的运行状态在线监测,根据实际需求研究了旋转机械设备的状态特征参量,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国内外知名在线监测系统为参考,对现有的旋转机械故障分析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以DSP为核心的一套下位机硬件采集运算系统,在PC端开发一套旋转机械在线监测上位人机交互系统。下位机软件采用Code Composer Studio V6.0(CCS6.0)集成开发环境,融入了时域分析、频域分析、时频域分析以及微弱信号分析等多种算法,将采集的旋转机械振动信号进行分析处理。下位硬件选择TMS320F28335 DSP作为核心处理器,使用Altium Designer10软件设计了相应的数据采集电路、数据处理电路和数据传输电路原理图以及PCB的设计。实现主要算法的分析,提高系统整体的快速性。上位机软件在Visual Studio 2012环境下,选用C#语言进行开发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DSP接口通讯实现上下位软件信息交互,最终将采集到的信号在上位机以图表的形式展示在用户面前,同时上位机还具有数据显示、存储、查询和上传等功能。测试环节主要选取了一种时频分析方法,采用改进后的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一次风机振动信号分析诊断,并取得了监测设备的故障特征。本文研发的旋转机械运行安全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实验实现对算法的验证,在实际应用中接入某热源厂一次风机的振动信号进行测试分析,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出设备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测试实现了对该系统软件以及硬件可靠性、自动化程度、运行效率的检验,满足了实际的需求。

王凤祥[5](2021)在《越障式履带机器人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移动机器人技术备受各国关注,并且伴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机器人技术在融入包括人工智能、生物仿真技术等在内的多学科门类后,俨然成为科学研究的前沿,应用前景广泛。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设计了一款能够在在野外复杂环境下正常行进的越障式履带机器人系统。该机器人系统的设计初衷是能够通过搭载实验室研制的测试设备在野外环境进行动态测试等试验工作。根据履带机器人系统设计目的,制定了相关技术指标,并且以系统搭载的TMS320F28335型数字信号处理器作为控制系统基础,规划了系统硬件、软件整体设计方案。本文内容的主要安排如下:根据履带机器人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将履带机器人系统划分为电源及调理模块、履带底盘模块、DSP控制模块、六自由度机械臂模块、摄像头模块、升降台模块、蓝牙遥控模块等。并且分别完成各模块的机械结构设计、硬件实物搭建以及电气原理控制。针对履带机器人系统装载的两台YS11/22型24V无刷直流中置电机,进行了控制原理介绍与转动模型分析,以便更好地设计电机控制程序,实现转速的精准控制。同时针对六自由度机械臂模块进行了基于D-H模型的正、逆运动学分析,并且通过分析解算机械臂各关节的空间坐标,实现对机械臂的控制与抓取物品的实验。根据履带机器人系统的软件,完成系统主程序以及控制各模块子的程序的设计与编译,其中包括履带底盘模块电机控制子程序设计、机械臂模块六路子舵机控制程序设计、升降台模块升降控制子程序设计以及摄像头模块控制子程序设计等。完成系统硬件搭建、软件及子程序的开发与调试后,对履带机器人系统进行了全面的实验测试与性能分析,其中包括履带底盘测试、机械臂抓取测试、升降台承重测试等。并且通过测试结果表明,机器人系统满足预期设计要求。最后对论文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据此引出对问题的思考以及对解决这些问题有帮助的研究方向的探讨。

郝光耀[6](2021)在《基于CPCI总线的扫描AD模块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数据采集卡作为测试测量设备的一种重要仪器,在航空航天、工业控制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当前国内市场上的数据采集产品所用的集成电路芯片长期依赖国外供应商,而且大部分受制于美国公司。随着中美贸易战的不断升级,关键芯片被“卡脖子”的风险越来越高,因此研制一款基于国产芯片的数据采集卡愈发重要。本论文旨在研制一款基于CPCI总线的国产化扫描AD模块。该模块具有32路差分通道,采样分辨率为16位,单通道最高采样率为100k Hz。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提出了所用集成电路芯片100%国产化的硬件电路实现方案。确定了以SDA7656模数转换芯片作为数据采集核心、以“DSP+FPGA”的方式作为硬件主控处理核心、以DDR2作为数据存储器、以CPCI总线作为与上位机通讯的方式,实现了扫描AD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2.提出了基于IP核技术的FPGA逻辑实现方案。整体逻辑包括采样控制逻辑、CPCI总线接口逻辑、DDR2接口逻辑。采样控制逻辑实现了通道的选择、采样率的控制、量程的调整以及对AD芯片的控制。CPCI总线接口逻辑是在PCI IP核的基础上设计了CPCI总线控制器,控制器主要包括PCI IP核控制信号的初始化以及对IP核内部数据的读写。DDR2接口逻辑同样采用IP核实现了对DDR2存储器的控制。3.设计了模块软件程序。软件设计包括DSP软件程序和符合VPP标准的上位机仪器驱动程序。DSP程序主要是根据上位机的命令来控制各个硬件模块。仪器驱动程序主要是根据指标要求以及用户需求完成相应的功能,主要包括采样的配置、采样数据的读取、存储等功能。在完成了对模块的硬件电路、FPGA逻辑、软件程序的设计后,搭建模块测试平台,对模块的各项功能、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块完全满足精度、采样率、存储深度等关键技术指标要求,同时该扫描AD模块完全实现了所用集成电路芯片的100%国产化。

李祎[7](2021)在《基于DSP的速变参数处理装置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遥测速变参数的测量是确定飞行器飞行环境条件的重要依据。据统计,遥测速变参数只占到全部参数种类的10%,但从总体参数的数据量来看,速变参数一般会占到80%,由此可见速变参数数据量之庞大。本文针对其在遥测带宽受限的情况下如何传输更多有效信息这一问题,研制了基于DSP的速变参数处理装置。该装置可以根据功能要求,将采集的振动、冲击或者噪声三类速变参数进行实时时频转换数据处理,从而增强回传信息的有效性,降低回传信息的数据量。本文首先从系统方案设计上进行把握。根据功能需求,设计了基于DSP和FPGA双处理器协同处理架构的硬件总体方案,同时对双处理器的选型、装置内部数据传输接口以及对外通讯接口的选择进行分析,并对其内部逻辑和系统工作流程的设计进行说明。其次,对系统硬件设计进行详细阐述,包括系统电源模块、TMS320C6747最小系统、模拟量采集接口、EMIFA内部数据传输接口、CAN FD对外通讯接口以及装置的小型化设计等。再次,对速变参数数据处理算法的DSP程序开发和内部通讯的可靠性设计等关键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即分别针对振动、冲击、噪声三类速变参数,对功率谱密度(PSD)算法、冲击响应谱(SRS)算法以及三分之一倍频程声压级谱(SPL)算法在CCS5.3软件中进行开发;从软、硬件传输协议和数据传输可靠性等方面对DSP与FPGA间的接口控制、失联处理以及内部FIFO的仲裁管理做了详细说明。最后,对DSP内部逻辑设计和DSP程序的在线加载方案设计进行简要说明,通过模块化设计方式实现了速变参数处理装置的分时复用功能以及DSP程序的在线维护。搭建测试环境,通过对相同数据源的速变参数处理装置数据处理结果与Matlab软件计算结果在Origin软件中进行拟合对比,证明速变参数处理装置的数据处理正确性。

王佳仪[8](2021)在《FIR滤波算法在HXDSP1042上的实现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数字信号处理领域的专用处理器,DSP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信号处理机上,由于其应用场景多为要求效率高且实时性高的场景,当前流行的多核、超长指令字、单指令流多数据流、超标量等技术使得DSP的体系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普通用户很难编写出能够充分发挥处理器性能的软件。因此,如何充分发挥DSP的性能优势以及如何提高实时信号处理系统的开发效率已经成为焦点问题。本文的目标就是基于高性能HXDSP1042处理器平台对数字信号处理常用算法中的滤波算法进行实现与优化,使得滤波算法在该平台上的运行速率得到提升。对HXDSP1042平台上的滤波算法进行优化的关键就是提升代码对处理器、存储器等硬件的使用效率。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国产HXDSP1042进行深入研究,对其搭建的基本信号处理函数库中的滤波算法实施并行优化。基于HXDSP1042所搭载的硬件资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对滤波算法进行优化处理:(1)算法级优化,本文采用了一种符合库函数原则且便于优化实现的通用滤波处理方法,能使得在不改变滤波结果的情况下大大减少滤波过程中无用的工作量,并对重复利用的数据采用宏间传输的方式进行传输,以降低数据访存的代价,提高滤波算法的执行效率。(2)代码级优化,主要通过并行优化设计方法实现,即特殊指令改编、循环展开以及加强指令并行来实现。其中特殊指令改写可达到减少代码量,提升程序执行效率的目的;循环展开主要是对循环操作进行优化,可提升每一轮循环时参与运算的数据个数,由此有效减少循环体执行的总次数:通过加强指令并行,可以对指令执行次序进行调整优化,从而减少流水线空转和等待时间,同时也让各个运算部件得到充分的运转。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后的滤波算法的理论运行时间和测试误差均达到了相应的库函数设计技术指标,即实际运行时间小于理论运行时间的1.5倍,并且测试结果的误差均在1e-7附近分布。通过将汇编优化前的串行滤波算法与汇编优化后的并行算法作比较,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滤波算法函数平均加速比达到了24.62。最后,通过与高性能处理器TMS320C6678上相同功能的算法相比较,本文所研究的滤波算法的平均效率提升比达到了 5.47,在性能明显具有优势,即本文所提出的基于HXDSP1042架构对FIR滤波算法进行优化可使得滤波算法的计算性能得到明显提升,本文的工作成果对同平台其它的软件的优化工作有参考意义。

李雷[9](2021)在《基于车载SOC的影像ADAS系统研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工智能以及5G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智能驾驶中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应用研究也加速发展。智能传感器硬件平台和高性能决策算法是实现ADAS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汽车领域里,要达到车规级标准,满足安全性、可靠性、准确性,这对于合适的硬件和高性能算法的提出有着较高的要求。尽管毫米波雷达以及激光雷达在ADAS领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也存在成本高、缺乏辨识能力、视觉信息少等缺点。鉴于此,本文主要提出了基于车载系统级芯片(SOC)的影像ADAS算法,并在车载芯片上设计实现了完整的基于视觉的ADAS系统。为了能够使系统在实际场景下得到有效的应用,本文主要从算法和硬件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影像ADAS算法主要包括车道偏离预警(LDW)、前车碰撞预警(FCW)、交通标志识别(TSR)三个部分。首先,通过研究机器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分析和验证常见的特征提取和分类方法,本文在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累计概率霍夫线斜率拟合车道线算法,在完成预处理增强特征之后,根据摄像头位置设定特定的ROI区域,在透视空间使用canny边缘检测算法和累计概率霍夫线斜率两次拟合左右车道线,并设计了车道偏离预警的判定方法。同时,提出了基于视觉芯片APEX并行化加速处理的HOG和SVM的车辆检测算法以及基于融合Mobile Net网络的SSD车辆检测算法,并采用了单目测距原理实现对目标车辆的距离测定。对于交通标志识别设计了一种基于边缘超像素判别式预处理的SVM分类限速牌识别方法。为了充分的验证提出的算法,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车载芯片,主要从成本和计算资源上考虑,环境感知选择车载单目摄像头模组,它集成了镜头、AR0143CMOS芯片以及图像信号处理器(ISP)。考虑到处理视觉信息就是对每一帧视频图像处理,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汽车视觉微处理器S32V234拥有图像加速内核APEX,它能够快速实现图像视频的目标检测、识别。使用S32DS编译开发工具构建应用程序,利用车载芯片资源验证本文提出的算法。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突破,本文还使用德州仪器的TDA2x车载芯片提出并设计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车辆检测算法。通过在车载芯片上的验证,设计完整的ADAS系统,实验结果表明算法能够有效的得到应用,并且能够满足在实际场景中的实时性,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张明铭[10](2021)在《千万门级FPGA中PCIE模块的研究》文中提出总线(Bus)是通信系统中各功能组件信息交互的通讯网络,是高性能通信器件的关键技术之一。在高速数据处理系统中,系统总线的性能瓶颈是限制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PCI Express总线技术是第三代系统总线技术,是目前高速设备支持的主流IO总线。PCI Express总线技术采用了串行差分信号传输的模式、端对端的传输架构,具有高频、高带宽、低功耗等性能优势。在高性能FPGA芯片中集成PCI Express总线接口能够有效提高芯片在高速数据传输环境下的系统性能,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基于一项千万门级FPGA芯片设计工程,研究了高性能FPGA器件中PCIE模块集成的技术路线。本文设计的芯片是一款自主研发国内领先的千万门级高性能FPGA器件,其采用了业界先进的28 nm工艺,集成的晶体管规模达到上亿级,芯片包含可编程单元达到693120个,集成了三个PCIE IP核,支持PCI Express3.0规范,支持最多8个传输通道、单通道最大8 GT/s的传输速率。文中所设计的FPGA芯片采用了业内经典的GRM结构,简化了PCIE IP核的集成工作。作者基于软件提供的链接约束关系,在FPGA芯片的顶层将PCIE IP核周围的功能模块的输入输出端口和FPGA中对应的互连资源的端口进行对应链接,在电路网表文件上实现了PCIE IP核的集成。文中提出了一套高效的PCIE核功能验证方法;作者基于Verilog语言搭建了一套符合灰盒验证思想的验证平台。开发的验证平台通过TASK函数在平台内封装了可重用的PCI Express协议验证向量指令集;作者通过对PCIE IP底层网表进行行为建模,在VCS软件中实现了快速仿真验证;整体验证环境采用了端对端的电路仿真模型,通过上游设备发送相关的事务激励,由下游设备接收激励数据包,产生响应;仿真完成后通过调用关键内部信号和IP核外部输入输出端口的信号,分析功能结果。芯片流片后,作者基于芯片验证阶段的工作,开发了FPGA芯片的应用测试平台,完成了对流片的FPGA样片的应用测试,实现了对FPGA芯片的PCI Express接口及其配套的CMT、SERDES、CLB、SRAM等模块调用;通过带宽示波器取样,得到了实时的信号传输质量眼图和误码率分析图,在实际测试环境中验证了FPGA芯片中PCI Express接口的可靠性。本文成功的完成了FPGA芯片中PCIE模块的集成、验证以及流片后的应用测试工作;搭建了支撑验证工作的验证平台,最终验证的功能覆盖率达到了100%;流片后的FPGA芯片经过样片应用测试,其PCIE接口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在8 GT/s、5 GT/s、2.5 GT/s三种传输模式下传输质量眼图的眼宽和眼高分别为125 ps、400 m V,200 ps、400 m V,400 ps,400 m V;在10-12误码率下的眼宽均大于0.6个UI;以上数据表明FPGA芯片的PCIE接口在三种模式的信号传输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二、国内提供与支持的DSP及开发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提供与支持的DSP及开发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锂离子电池高频特性测试平台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锂离子电池特性及纹波影响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电池测试设备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2 主电路原理与参数设计
    2.1 平台方案设计
    2.2 DC/DC拓扑分析与比较
        2.2.1 双向Buck-Boost变换器分析
        2.2.2 双向全桥变换器分析
        2.2.3 两种拓扑电路比较
    2.3 高压侧电压的选择
    2.4 电感参数设计
    2.5 功率开关管选择
    2.6 缓冲电路设计
        2.6.1 缓冲电路拓扑
        2.6.2 缓冲电路参数设计
    2.7 主电路仿真
        2.7.1 充电模式仿真
        2.7.2 放电模式仿真
    2.8 本章小结
3 控制电路设计
    3.1 平台硬件电路结构设计
    3.2 主控芯片及外围电路设计
        3.2.1 主控芯片选择
        3.2.2 DSP基本外围电路
    3.3 信号检测电路设计
    3.4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5 保护电路设计
    3.6 CAN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3.7 驱动电路设计
    3.8 CPLD设计
    3.9 本章小结
4 软件设计
    4.1 软件开发环境与开发流程
    4.2 DSP程序设计
        4.2.1 主程序设计
        4.2.2 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4.2.3 子程序设计
        4.2.4 充放电电流控制程序设计
    4.3 上位机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验证
    5.1 测试平台样机实物
        5.1.1 平台样机
        5.1.2 控制电路板
    5.2 驱动脉冲测试实验
    5.3 平台充电实验
    5.4 平台放电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热传导的恒温差式低产液量检测仪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热传导的恒温差式低产液测量原理分析
    2.1 热传导原理
    2.2 热式流量计测量原理分析
        2.2.1 恒功率测量原理
        2.2.2 恒温差测量原理
        2.2.3 恒温差式和恒功率式测量方法选择
    2.3 流量传感器选型和设计
        2.3.1 测温元件的选型
        2.3.2 测温传感器设计
        2.3.3 测速传感器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方案设计
    3.1 系统方案总体设计
    3.2 电源模块选型
    3.3 模拟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3.3.1 基准电压电路设计
        3.3.2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3.4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3.4.1 MCU介绍
        3.4.2 供电电路设计
        3.4.3 时钟电路设计
        3.4.4 复位电路设计
        3.4.5 JTAG接口电路设计
    3.5 电缆总线驱动模块设计
        3.5.1 电平转换电路设计
        3.5.2 整形滤波电路设计
    3.6 加热电压控制模块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开发环境与流程
    4.2 主程序设计思路
    4.3 系统初始化设计
        4.3.1 系统时钟初始化设计
        4.3.2 程序启动位置初始化设计
        4.3.3 中断初始化设计
        4.3.4 外围模块初始化设计
        4.3.5 GPIO口初始化设计
    4.4 子程序设计
        4.4.1 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4.4.2 滤波模块设计
        4.4.3 数据发送模块设计
        4.4.4 中断模块设计
        4.4.5 PID模块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验证
    5.1 室内试验
        5.1.1 整板性能测试
        5.1.2 温差值选取
        5.1.3 PID调节参数的确定
        5.1.4 流量标定
        5.1.5 高温试验
        5.1.6 振动和冲击试验
    5.2 注水井试验
        5.2.1 试验设备
        5.2.2 现场试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完成工作和结论
    6.2 对后续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磁保持继电器抗短路性能分析及其试验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磁保持继电器简介
        §1.2.1 磁保持继电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1.2.2 存在问题及其研究现状
        §1.2.3 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1.3 继电器抗短路试验技术
        §1.3.1 检验目的、项目与标准
        §1.3.2 抗短路试验设备概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磁保持继电器抗短路性能影响要素建模分析
    §2.1 抗短路性能影响要素及常用分析方法概述
        §2.1.1 抗短路性能影响要素概括
        §2.1.2 常用分析方法与软件平台
    §2.2 电磁驱动建模及其优化设计
        §2.2.1 电磁驱动建模仿真分析
        §2.2.2 电磁驱动优化设计过程
    §2.3 继电器接触机构建模仿真分析
        §2.3.1 动导电杆弯曲位置影响分析
        §2.3.2 触头接触部分热仿真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保持继电器抗短路试验系统设计
    §3.1 抗短路试验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2 抗短路试验系统主回路设计
    §3.3 电流源充放电电路设计
    §3.4 试验逻辑时序分析
    §3.5 试验主回路建模分析
        §3.5.1 Making 3kA接通仿真试验
        §3.5.2 Carrying 3k/6kA承载仿真试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短路试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4.1 控制系统总体组成介绍
    §4.2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2.1 最小系统核心控制板
        §4.2.2 系统电源供电设计
        §4.2.3 数据采集电路设计
        §4.2.4 A/D功能电路设计
        §4.2.5 通信电路设计
        §4.2.6 试验回路主控开关控制电路设计
        §4.2.7 系统急停设计
    §4.3 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4.3.1 抗短路试验系统主程序设计
        §4.3.2 DSP与上位机的通讯程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计算机智能测控界面设计与试验系统调试
    §5.1 计算机智能测控界面的设计
        §5.1.1 基于LabVIEW的试验主界面
        §5.1.2 串口通讯设计
        §5.1.3 数据发送与接收
        §5.1.4 状态显示与存储
        §5.1.5 试验主界面功能调试
    §5.2 系统试验与注意事项
        §5.2.1 系统搭建与试验步骤
        §5.2.2 试验结果分析
        §5.2.3 试验注意事项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4)旋转机械运行安全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文章组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旋转机械运行安全的特征分析及算法研究
    2.1 旋转机械的状态特征参量
        2.1.1 振幅
        2.1.2 振动频率
        2.1.3 相位
        2.1.4 转速
        2.1.5 电量参数
        2.1.6 温度
    2.2 时频分析方法研究
        2.2.1 傅里叶变换
        2.2.2 小波变换及小波包变换
        2.2.3 经验模态分解方法
        2.2.4 希尔伯特变换
        2.2.5 变分模态分解方法
        2.2.6 局域均值分解方法
    2.3 微弱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旋转机械运行安全在线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整体设计描述
        3.1.1 硬件设计性能指标
        3.1.2 系统硬件构成
    3.2 DSP简介
        3.2.1 DSP选型
        3.2.2 TMS320F28335 简介
    3.3 振动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3.3.1 振动传感器的选择
        3.3.2 振动传感器的安装
        3.3.3 振动信号采样电路设计
        3.3.4 振动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4 温度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3.4.1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3.4.2 温度传感器的安装
        3.4.3 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3.5 其他模块电路设计
        3.5.1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3.5.2 程序调试电路设计
        3.5.3 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3.5.4 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3.5.5 通讯模块电路设计
    3.6 PCB电路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旋转机械运行安全在线监测系统下位机软件开发
    4.1 下位机软件整体框架设计
    4.2 下位机软件初始化程序设计
    4.3 下位机软件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4 下位机软件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4.4.1 时域算法处理程序设计
        4.4.2 幅值域算法处理程序设计
        4.4.3 频域算法处理程序设计
    4.5 下位机软件通讯模块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旋转机械运行安全在线监测系统上位机软件开发
    5.1 上位软件开发分析
        5.1.1 系统开发思路
        5.1.2 系统开发环境及工具
        5.1.3 上位系统开发原则
        5.1.4 系统整体框架结构
    5.2 上位系统功能模块开发
        5.2.1 开机界面
        5.2.2 用户管理模块
        5.2.3 参数配置模块
        5.2.4 通讯模块
        5.2.5 数据采集模块
        5.2.6 数据查询模块
        5.2.7 时域分析模块
        5.2.8 频域分析模块
        5.2.9 时频分析模块
        5.2.10 微弱信号分析模块
        5.2.11 故障诊断模块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旋转机械运行安全在线监测系统的测试
    6.1 下位机功能测试
    6.2 上位机功能测试
        6.2.1 时域分析测试
        6.2.2 频域分析测试
        6.2.3 时频分析测试
        6.2.4 微弱信号分析测试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越障式履带机器人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履带机器人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履带机器人系统设计方案
    2.1 越障式履带机器人功能要求
    2.2 机器人硬件结构设计方案
    2.3 机器人软件结构设计方案
        2.3.1 系统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2.3.2 软件结构框架的搭建与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履带机器人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3.1 电源及调理模块设计
    3.2 DSP控制模块
        3.2.1 TMS320F28335 型数字信号处理器介绍
        3.2.2 主控芯片
    3.3 履带底盘模块设计
        3.3.1 底盘主梁结构设计
        3.3.2 底盘承重减震结构设计
        3.3.3 底盘动力传输结构设计
        3.3.4 前轮及张紧结构设计
    3.4 双电机结构及驱动控制电路设计
        3.4.1 无刷直流电机概念及工作原理
        3.4.2 无刷直流电机转动模型
        3.4.3 无刷直流电机驱动及控制电路
    3.5 六自由度机械臂模块设计
        3.5.1 机械臂模块机械结构设计
        3.5.2 机械臂模块执行机构设计
        3.5.3 机械臂模块基于D-H模型的运动学分析
    3.6 摄像头模块设计
    3.7 剪叉式升降台模块设计
        3.7.1 升降台模块机械结构设计
        3.7.2 升降台模块动力装置设计
        3.7.3 升降台模块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3.8 PS2 蓝牙遥控模块设计
        3.8.1 遥控手柄工作原理
        3.8.2 遥控手柄按键资源分配
    3.9 本章小结
4 履带机器人系统软件及模块子程序设计
    4.1 机器人系统主程序设计
    4.2 履带底盘模块双电机控制子程序设计
        4.2.1 蓝牙遥控模块与DSP控制器通信建立
        4.2.2 遥控手柄对底盘模块转向控制子程序设计
        4.2.3 遥控手柄对底盘模块速度控制子程序设计
    4.3 机械臂模块六路舵机控制子程序设计
        4.3.1 遥控手柄对舵机控制子程序设计
        4.3.2 上位机软件对舵机的控制方式
    4.4 升降台模块升降子程序设计
    4.5 摄像头模块控制子程序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履带机器人系统实验测试
    5.1 履带底盘性能实验测试
        5.1.1 履带底盘前进后退实验测试
        5.1.2 履带底盘转向性能实验测试
        5.1.3 履带底盘爬坡性能测试
        5.1.4 履带底盘越障性能测试
    5.2 机械臂抓取能力测试
    5.3 升降台载重能力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附件1
附件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CPCI总线的扫描AD模块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据采集模块发展现状
        1.2.2 数据采集相关集成电路芯片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总体设计方案
    2.1 功能及技术要求
        2.1.1 功能要求
        2.1.2 性能要求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1 方案设计
        2.2.2 主要芯片选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设计
    3.1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1.1 限幅滤波电路
        3.1.2 通道选择电路
        3.1.3 程控放大电路
        3.1.4 隔离电路
    3.2 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3.3 FPGA电路设计
        3.3.1 配置PROM电路
        3.3.2 时钟电路
    3.4 DSP电路设计
    3.5 DDR2电路设计
    3.6 CPCI接口电路设计
    3.7 电源电路设计
        3.7.1 数字电源电路
        3.7.2 模拟电源电路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逻辑与软件设计
    4.1 FPGA逻辑设计
        4.1.1 采样控制逻辑
        4.1.2 CPCI接口逻辑
        4.1.3 DDR2接口逻辑
    4.2 DSP软件设计
    4.3 仪器驱动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及验证
    5.1 测试平台
    5.2 测试结果及分析
        5.2.1 直流测量误差测试
        5.2.2 输入信号带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7)基于DSP的速变参数处理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外发展研究动态
        1.2.2 我国遥测数据处理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安排
2 系统方案设计
    2.1 功能需求分析
    2.2 硬件方案的分析与设计
        2.2.1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2.2.2 关键器件选型
        2.2.3 DSP与FPGA数据通讯接口的选择
        2.2.4 对外通讯接口的选择
    2.3 FPGA和 DSP内部逻辑设计
    2.4 算法分析
    2.5 总体工作流程设计
    2.6 本章小节
3 硬件设计与分析
    3.1 系统电源设计与分析
        3.1.1 需求分析
        3.1.2 方案设计
        3.1.3 电路设计及上电时序控制
    3.2 DSP最小系统设计
        3.2.1 时钟与倍频设计
        3.2.2 复位设计
        3.2.3 JTAG在线调试接口设计
        3.2.4 BOOT模式配置
    3.3 硬件接口设计
        3.3.1 采集接口电路设计
        3.3.2 EMIFA接口电路设计
        3.3.3 CAN FD接口设计与分析
    3.4 小型化设计
        3.4.1 刚柔线路板设计
        3.4.2 结构小型化设计
        3.4.3 结构干涉检验
    3.5 本章小节
4 关键技术研究及DSP内部逻辑设计
    4.1 振动信号处理
        4.1.1 功率谱密度算法实现过程
        4.1.2 功率谱密度算法验证
        4.1.3 功率谱密度算法程序设计
    4.2 冲击信号处理
        4.2.1 冲击响应谱SRS算法实现过程
        4.2.2 MATLAB算法验证
    4.3 噪声信号处理
        4.3.1 声压级谱密度算法实现过程
        4.3.2 MATLAB算法验证
        4.3.3 声压级谱算法程序设计
    4.4 DSP与 FPGA通讯设计
        4.4.1 硬件传输协议设计
        4.4.2 数据传输协议设计
        4.4.3 通讯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4.5 DSP内部逻辑设计
    4.6 DSP程序在线加载设计
        4.6.1 C6747自举引导流程
        4.6.2 在线升级程序流程设计
    4.7 本章小节
5 测试与验证
    5.1 测试环境搭建
    5.2 系统电源上电时序验证
    5.3 数据处理结果验证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FIR滤波算法在HXDSP1042上的实现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2 关键技术及理论分析
    2.1 HXDSP1042 体系架构
        2.1.1 HXDSP1042 概述
        2.1.2 存储器及寄存器
        2.1.3 内核运算单元
        2.1.4 HXDSP1042 仿真环境
        2.1.5 指令系统与汇编规则
    2.2 有限冲击响应滤波器(FIR)算法原理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HXSDP1042 的滤波算法设计
    3.1 HXDSP1042 的库函数
    3.2 经典滤波算法与硬件特性相结合
    3.3 基于HXDSP1042的FIR算法设计过程
        3.3.1 接口定义与说明
        3.3.2 寄存器传递参数
        3.3.3 对HXDSP1042 进行压栈保护与复位
    3.4 优化算法的技术指标
        3.4.1 理论运行时间的计算方法
        3.4.2 滤波算法的理论运行时间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HXDSP1042 的滤波算法优化研究
    4.1 基于HXDSP1042的FIR算法优化策略
    4.2 算法级优化
    4.3 代码级优化
        4.3.1 特殊指令改写
        4.3.2 循环展开
        4.3.3 加强指令并行
    4.4 基于HXDSP1042的FIR算法实现与优化
        4.4.1 FIR算法优化的核心
        4.4.2 循环准备期的优化
        4.4.3 循环体的优化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5.1 算法正确性测试策略
    5.2 优化后滤波算法的功能测试
    5.3 优化后滤波算法的性能测试
        5.3.1 FIR算法的理论周期与优化后的实际周期数对比
        5.3.2 FIR算法优化前后的加速比
        5.3.3 本课题研究的 FIR 算法与其他主流芯片内的 FIR 算法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基于车载SOC的影像ADAS系统研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ADAS系统概述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ADAS核心算法发展现状
        1.3.2 车载SOC辅助驾驶系统应用研究发展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图像处理技术的理论研究
    2.1 影像预处理
        2.1.1 高斯滤波
        2.1.2 直方图均衡化
        2.1.3 透视变换原理
    2.2 特征提取
        2.2.1 边缘检测算法
        2.2.2 累计概率霍夫线检测原理
        2.2.3 HOG特征
    2.3 特征分类器
        2.3.1 SVM分类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影像ADAS系统算法的研究设计
    3.1 车道偏离预警算法设计
        3.1.1 累计概率霍夫线斜率拟合车道线的方法
        3.1.2 车道线偏离预警算法
    3.2 传统图像处理技术的前车碰撞预警算法设计
        3.2.1 HOG特征和线性SVM的车辆检测方法
    3.3 深度学习的前车碰撞预警算法设计
        3.3.1 Mobile Net-SSD网络车辆检测方法
    3.4 单目测距原理对目标车辆距离计算的方法
    3.5 边缘超像素判别式预处理的限速牌识别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载SOC硬件架构
    4.1 车载芯片对比分析
    4.2 S32V234 SOC概述
        4.2.1 S32V234 芯片配置
        4.2.2 高速数据流处理过程
        4.2.3 软件工具包VISION SDK
    4.3 TDA2x SOC概述
        4.3.1 TDA2x芯片配置
        4.3.2 高速图像处理Vision Acceleration Pac内核
        4.3.3 VISION SDK数据流框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S32V234 硬件平台的ADAS算法实现
    5.1 影像ADAS系统结构
    5.2 系统开发环境
    5.3 摄像头驱动调试及ISP Graph设计
    5.4 S32V影像ADAS算法的实现与分析
        5.4.1 车道线检测预警的实现与分析
        5.4.2 前车碰撞预警的实现与分析
        5.4.3 交通限速牌识别的实现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TDA2x深度学习的车辆检测算法实现
    6.1 TIDL深度学习模块
    6.2 网络模型训练与分析
        6.2.1 数据集处理
        6.2.2 网络模型训练与分析过程
    6.3 车辆检测算法软件的实现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未来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千万门级FPGA中PCIE模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高速总线技术与千万门级高性能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器件
    2.1 高性能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2.2 PCI EXPRESS高速串行总线概论
        2.2.1 PCI EXPRESS的经典拓扑架构概述
        2.2.2 PCI EXPRESS内部的分层结构
        2.2.3 PCI EXPRESS的包
        2.2.4 链路训练和初始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千万门级FPGA的设计与PCI EXPRESS模块的集成
    3.1 FPGA芯片的结构介绍
        3.1.1 典型FPGA芯片的工艺
        3.1.2 典型FPGA芯片的架构
    3.2 高性能FPGA芯片结构与PCI EXPRESS模块的集成
        3.2.1 PCI EXPRESS模块的互连资源
        3.2.2 PCI EXPRESS核的结构
        3.2.3 功能配置模块
        3.2.4 输入输出互联模块
        3.2.5 FPGA逻辑
        3.2.6 CMT模块
        3.2.7 SERDES模块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CI EXPRESS核的验证方法研究
    4.1 通用验证平台的架构
        4.1.1 验证仿真电路环境
        4.1.2 验证环境的结构
    4.2 验证激励向量介绍
    4.3 验证结果分析
        4.3.1 PIC EXPRESS系统的初始化和链路训练的验证
        4.3.2 基本事务的验证
        4.3.3 时钟和复位仿真
        4.3.4 电源管理的验证
        4.3.5 中断功能的验证
        4.3.6 LATENCY TOLERANCE REPORTING消息的验证
        4.3.7 ALTERNATIVE ROUTING-ID INTERPRETATION功能验证
        4.3.8 OPTIMIZED BUFFER FLUSH/FILL消息的验证
        4.3.9 基地址寄存器的验证
        4.3.10 极性倒置的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千万门级FPGA中 PCI EXPRESS接口应用测试
    5.1 架构设计
    5.2 子模块设计
        5.2.1 JTAG接口模块
        5.2.2 EP模块
        5.2.3 RP模块的设计
    5.3 应用测试流程简介
    5.4 应用工程的建立
        5.4.1 约束策略
        5.4.2 布局布线结果
        5.4.3 时序报告和功耗分析
    5.5 应用平台的搭建和测试
        5.5.1 功能应用
        5.5.2 不同模式下的传输质量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文章总结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国内提供与支持的DSP及开发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锂离子电池高频特性测试平台的设计[D]. 张瑞明.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基于热传导的恒温差式低产液量检测仪研制[D]. 戴卓勋.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磁保持继电器抗短路性能分析及其试验系统研究[D]. 郑育鑫.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4]旋转机械运行安全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张树涛.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5]越障式履带机器人系统设计与研究[D]. 王凤祥. 中北大学, 2021(09)
  • [6]基于CPCI总线的扫描AD模块研制[D]. 郝光耀.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7]基于DSP的速变参数处理装置的研制[D]. 李祎. 中北大学, 2021(09)
  • [8]FIR滤波算法在HXDSP1042上的实现与优化[D]. 王佳仪.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9]基于车载SOC的影像ADAS系统研发与应用[D]. 李雷.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10]千万门级FPGA中PCIE模块的研究[D]. 张明铭.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在中国提供和支持的 DSP 和开发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