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月经周期睡眠行为的变化

女性月经周期睡眠行为的变化

一、妇女月经周期睡眠行为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余朝霞[1](2021)在《重庆市某汽车制造企业女职工生殖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了解重庆市汽车制造业女职工的生殖健康现状,探索影响重庆市汽车制造业女职工生殖健康的相关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汽车制造业女职工生殖健康现状的建议和对策,为提高重庆市女职工生殖健康水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为全国的女工生殖健康状况调查项目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本次调查的方式为横断面调查,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19年4月至10月重庆市代表性的汽车制造业某企业在岗且工龄≥1年的女职工进行生殖健康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职业情况和生殖健康状况等。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计量资料的正态分布情况采用均数±标准差((?)±s)或中位数和第0~100百分位数[M(P0,P100)]描述。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来表示,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对计数资料率进行比较。生殖健康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次共调查重庆市汽车制造业女职工989人,989名女职工年龄M(P0,P100)为33(19,55)岁,已婚为主(82.61%),一线员工人数最多(46.51%),工龄M(P0,P100)为9(1,35)年,6~10年人数最多(46.92%),女职工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及以上占69.06%,工作形式以白班及白班轮班为主(76.95%),工作体位主要是需要长时间走动(45.70%),50.05%的女职工需要接触有害因素。23.66%的女职工出现月经异常,主要的异常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占36.89%,其次是经量异常占27.91%、经期持续时间改变占15.29%。39.13%的女职工罹患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患病主要为阴道炎占36.43%,其次是宫颈炎占24.42%、盆腔炎占13.57%。14.73%的女职工曾出现外阴瘙痒,7.75%的女职工曾出现白带异常,均未去医院进行诊治。女职工不孕率为20.33%,1年、2年、3年不孕率分别为11.89%、3.18%、4.01%。6.22%的女职工因不孕去医院诊断做过检查,检查出是不孕的原因在女方占42.22%,男方占13.33%。有流产史的女职工占42.26%,其中人工流产占84.69%,流产原因主要为暂时不想要小孩(71.35%);自然流产占15.31%,流产原因主要是胚胎停育或稽留流产(53.13%)。将不孕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月经正常的女职工相比,月经异常的女职工不孕率较高(P<0.05)。将月经异常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睡眠时间、工作形式、工作强度、每天在岗位上吃饭喝水、流产史与女职工月经异常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形式和流产史是女职工出现月经异常的危险因素。夜班及夜班轮班者出现月经异常的风险是白班及白班轮班者的1.506倍(OR=1.506,95%CI:1.077~2.106)。有流产史的女职工出现月经异常的风险是无流产史者的1.405倍(OR=1.405,95%CI:1.043~1.893)。将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婚姻状况、坚持体育锻炼、工作形式、工龄、下班时更换衣物清洗干净再回家、流产史、月经异常与女职工患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流产史和月经异常是女职工患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已婚的女职工患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是婚姻状况为其他的女职工的2.193倍(OR=2.193,95%CI:1.486~3.237)。有流产史的女职工患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是无流产史者的1.474倍(OR=1.474,95%CI:1.127~1.927)。月经异常的女职工患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是月经正常女职工的1.961倍(OR=1.961,95%CI:1.446~2.660)。坚持体育锻炼是女职工患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保护因素,坚持体育锻炼的女职工患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是未坚持锻炼女职工的0.662倍(OR=0.662,95%CI:0.481~0.912)。结论:该汽车制造业女职工生殖健康的总体状况在一般水平,但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患病情况相对较为严重。夜班及夜班轮班,不良的个人防护习惯等职业相关因素会影响女职工的生殖健康。本次调查女职工不孕仅与月经异常有关,月经是否正常可能是衡量生育力的重要标志。流产史是女职工生殖健康的关键危险,坚持锻炼是保护因素。女职工生殖健康保护意识薄弱,应加大对汽车制造业女职工的生殖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尤其是针对人工流产术的危害告知,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改善汽车制造业女职工生殖健康状况。

李艳华[2](2021)在《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干预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疗效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对DOR患者心理状况进行探究,分析其临床症状与心理状况的关系,并观察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治疗肾虚肝郁型DOR患者的临床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以期为中医药防治DOR提供理论依据。2.选用雷公藤多苷片联合CUMS法建立肾虚肝郁型DOR大鼠模型,观察造模过程中大鼠的一般情况及成模后卵巢的功能,总结该模型的制备经验(用药剂量、刺激时间等),为补肾疏肝方后续的药效学实验提供参考。3.观察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对肾虚肝郁型DOR模型大鼠卵巢功能的改善作用,并以Bcl-2/Bax/Caspase信号通路为切入点,从分子角度研究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对卵巢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将96例符合纳排标准的肾虚肝郁型DOR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补肾疏肝方组)48例、中药联合五行音乐组(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组)48例。中药组给予补肾疏肝方,连续3个月经周期;中药联合五行音乐组在服用中药(方法同中药组)的同时,每天给予五行音乐欣赏,选取五音中的中的角调、羽调随机分配,每日一次,每次45分钟,连续3个月经周期。观察指标为中医症状积分,心理测评量表,血清bFSH、bLH、bFSH/bLH,bE2、AMH水平及卵巢AFC的变化,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观察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对肾虚肝郁型DOR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2.动物模型制备:将24只动情周期规律的SD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采用雷公藤多苷片混悬液灌胃联合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并稍加改进的方法进行造模,刺激因子包括10种:孤笼喂养;潮湿垫料;夹尾刺激1min;0℃冰水游泳5min;禁食24小时;禁水24小时;黑白颠倒(黑暗12h,白昼12h);禁食水24h;45°倾斜鼠笼;异物刺激24h(如硬木棍,碎布片等)。10种刺激随机安排,使大鼠无法预测刺激的发生,每天一次,同时给予雷公藤多苷片50mg/kg/d灌胃,连续21天。对照组只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21天,食水、光照充足,安静喂养。实验操作结束后,麻醉、取材。实验过程中每日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检测大鼠的动情周期,实验开始前后分别进行糖水偏嗜度检测及旷场实验,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E2、FSH、LH、5-HT水平,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形态,计算卵巢指数,对实验结果进行系统分析,以对大鼠模型进行验证,并观察造模后大鼠的卵巢功能。3.实验研究:采用雷公藤多苷片混悬液灌胃联合CUMS并稍加改进的方法建立肾虚肝郁型DOR大鼠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50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西药组(补佳乐),中药(补肾疏肝方)低剂量联合音乐组,中药(补肾疏肝方)中剂量联合音乐组,中药(补肾疏肝方)高剂量联合音乐组;10只正常饲养的大鼠作为空白组。研究补肾疏肝方低、中、高剂量联合五行音乐对大鼠的作用,通过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行为学检测、动情周期、卵巢HE染色、血清性激素及卵巢组织Bcl-2、Bax、Caspase-9、Caspase-3蛋白的表达,分析药物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临床研究:治疗后,与中药组比较,中药联合五行音乐组在“乳房胀痛,小腹及胸胁胀痛、喜叹气,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积分、抑郁总分及因子分、抑郁自评标准分方面积分明显降低(P<0.05),在“月经周期、月经量、经色暗、有血块、腰膝酸软、性欲减退”积分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组治疗前后比较,在“经色暗、有血块”积分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月经周期、月经量、腰膝酸软、性欲减退、乳房胀痛,胸胁胀痛、喜叹气,烦躁易怒”、抑郁总分及因子分、抑郁自评标准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中药联合音乐组治疗前后比较,在“月经周期、经色暗、有血块”积分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月经量、腰膝酸软、性欲减退、乳房胀痛,胸胁胀痛、喜叹气,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积分、抑郁总分及因子分、抑郁自评标准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中药组bFSH、bLH均显着降低(P<0.05),bE2、AMH、AFC均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中药联合音乐组bFSH、bFSH/bLH均显着降低(P<0.05),bE2、AMH、AFC均显着升高(P<0.05)。治疗后,与中药组比较,中药联合五行音乐组在bFSH、bLH、bFSH/bLH、bE2、AMH、AFC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2.动物模型制备:对照组大鼠始终状态良好,被毛光滑,饮食、饮水正常;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毛色晦暗、稀疏、易于脱落,精神萎靡,胆怯易惊,喜弓背、蜷缩或易激惹,活跃度降低,大便稀,饮食、饮水均减少。造模前,两组大鼠体重、动情周期、旷场实验及糖水实验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P<0.05);动情周期出现紊乱,表现为动情周期缩短、延长或无明显周期,紊乱率为83%(P<0.05);中央总路程明显降低(P<0.05);糖水偏嗜度明显降低(P<0.05);FSH、LH、5-TH明显升高,E2明显下降(P<0.05);卵巢指数明显降低(P<0.05);卵巢组织皮质增生,髓质萎缩,间质纤维化样变,颗粒细胞排列疏松、紊乱,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及闭锁卵泡增多,成熟卵泡减少。3.实验研究:(1)一般情况,空白组大鼠状态良好,被毛光滑,饮食、饮水正常。用药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剂量联合音乐组体重增长较快,其余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行为学比较,实验开始前,各组大鼠中央总路程、糖水偏嗜度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结束后,模型组中央总路程缩短、糖水偏嗜度下降;用药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其余各组中央总路程、糖水偏嗜度无明显差异(P>0.05)。(3)动情周期:实验开始前,各组大鼠动情周期正常;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大鼠动情周期紊乱,表现为延长、停滞、无周期;实验第42天,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动情周期紊乱(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动情周期紊乱率降低(P<0.05),其余各组动情周期无明显差异(P>0.05)。(4)卵巢指数:模型组大鼠卵巢指数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及西药组卵巢指数增高(P<0.05);中药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及西药组三组卵巢指数无明显差别(P>0.05)。(5)血清性激素:模型组大鼠FSH、LH升高明显,E2、5-HT明显降低。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与西药组FSH、LH均明显下降(P<0.05),西药组E2明显升高(P<0.05);中药低、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5-HT明显升高(P<0.05)。(6)卵巢HE染色:中药低、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及西药组大鼠卵巢组织结构较模型组恢复好,间质纤维化及髓质萎缩减轻,颗粒细胞层数有增多趋势,血管分布增多,原始卵泡及成熟卵泡增多,闭锁卵泡减少,以西药组及中药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较为明显。(7)Western Blot实验结果分析,中药低、中、高剂量联合音乐组及西药组均可通过降低Bcl-2蛋白表达,升高Bax、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改善卵巢功能,其中西药组及中药高剂量联合音乐组更明显(P<0.05)。结论1.临床研究:补肾疏肝方和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均可改善患者的月经量、腰膝酸软、性欲减退的症状,都能降低bFSH,升高bE2、AMH、AFC;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在改善患者乳房胀痛、小腹及胸胁胀痛、喜叹气、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症状及抑郁量表评分方面优于单独补肾疏肝方。2.动物模型制备:对SD雌性大鼠进行50mg/kg/d雷公藤多苷片混悬液灌胃联合CUMS法复制肾虚肝郁型DOR大鼠模型是成功的。3.实验研究: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可降低DOR模型大鼠FSH、LH,改善模型大鼠的卵巢功能;可升高5-HT的水平,改善模型大鼠的抑郁状态。造模后的大鼠Bcl-2蛋白表达下降,Bax、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增高,推测该造模方法导致大鼠卵巢功能减退的原因可能是促进了线粒体凋亡途径介导的颗粒细胞的过度凋亡。通过改善线粒体凋亡途径介导颗粒细胞凋亡过程,升高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Caspase-3、Caspase-9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颗粒细胞过度凋亡可能是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改善肾虚肝郁型DOR的机制之一。

张家蔚[3](2021)在《基于心理因素、五态人格研究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程度的相关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随着世界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愈来愈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的发生不仅与医学因素相关,同时也与心理因素相关,故基于心理因素研究原发性痛经的特点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旨在调查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心理状况、五态人格、疼痛程度以及中医证候,探讨痛经患者心理、人格状况与疼痛程度及中医证候各自间的相关性,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1)原发性痛经患者心理状况及五态人格与普通大众之间存在差异。(2)原发性痛经患者人格、心理因素及证型与疼痛轻重程度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从心理、人格角度出发,调查其与原发性痛经证型、疼痛程度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为“心身同治”以及“因人制宜”的个体化防治思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实施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生以及东直门医院门诊中符合纳排标准的PD患者,完善问卷并收集基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疼痛程度评分、焦虑、抑郁量表、五态人格量表,建立数据库,运用Excel双向录入有效问卷的数据,采用SPSS26.0软件包(中文版)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频数分析,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及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初步探讨痛经患者心理、人格状况与疼痛程度及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结果1.原发性痛经发病的初始年龄多发生于青春期(62.9%),大部分PD患者行经期伴血块(88.75%)。学历统计表明大专或本科水平学历者占比最高(61.8%),其次是硕士及以上学历水平者(36%),职业分布统计表明PD患者大部分为脑力劳动者(86.6%)。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PD患者伴随情志不舒,其中多思多虑(41.2%)>急躁易怒(37.6%)>抑郁寡欢(16.5%)>胆怯易惊(9.4%),在生活方面,PD患者具有工作压力较大(39.3%),经常熬夜(49.4%)和运动量少(50.6%)的特点。疼痛程度与年龄、痛经开始年龄、职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生活、婚姻情况方面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纳入的89例PD病例中,中医证型为气滞血瘀证的病例最多,为30例(33.7%),其次是寒凝血瘀证26例(29.2%)、湿热瘀阻证16例(18.0%)、气血虚弱证11例(12.4%)肝肾亏损证6例(6.7%)。在证型与疼痛类型的统计分析中,轻度疼痛中气滞血瘀证1 1例(39.3%)、湿热瘀阻证11例(39.3%)>寒凝血瘀证6例(21.4%),中度疼痛中气滞血瘀证11例(33.3%)>寒凝血瘀证10例(30.3%)>气血虚弱证6例(1 8.2%)>湿热瘀阻证5例(1 5.2%)>肝肾亏损证1例(3.0%),重度疼痛中寒凝血瘀证10例(35.7%)>气滞血瘀证8例(28.6%)>气血虚弱证5例(17.9%)、肝肾亏损证5例(17.9%)。在气滞血瘀证中疼痛类型占比依次是轻度疼痛(36.67%)、中度疼痛(36.67%)>重度疼痛(26.67%)。在寒凝血瘀证中疼痛类型占比为重度疼痛(38.46%)、中度疼痛(38.46%)>轻度疼痛(23.08%)。湿热瘀阻证中疼痛类型占比为轻度疼痛(68.75%)、中度疼痛(31.25%)。气血虚弱证中疼痛类型占比为中度疼痛(54.55%)、重度疼痛(45.45%)。肝肾亏损证中疼痛类型占比为重度疼痛(83.33%)、中度疼痛(16.67%)。3.PD患者的焦虑评分(36.93±8.68)和抑郁评分(41.28±10.68)均高于全国常模组。不同痛经程度的患者焦虑程度有差异,轻度疼痛中轻度焦虑1例(3.6%),无中、重度焦虑;中度疼痛中焦虑等级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轻度焦虑9例(27.3%),中度焦虑5例(15.2%);重度疼痛中焦虑等级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轻度焦虑6例(21.4%),中度焦虑6例(21.4%),重度焦虑1例(3.6%)。不同中医证型间的焦虑程度也有差异,气滞血瘀证型的患者有焦虑状态的病例最多,共10例,其次是寒凝血瘀证型,共8例,气血虚弱证5例,肝肾亏损证3例,湿热瘀阻证2例。气滞血瘀证中焦虑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中度焦虑6例(20%)、轻度焦虑4例(13.3%);寒凝血瘀证中焦虑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轻度焦虑5例(19.2%)中度焦虑3例(11.5%);湿热瘀阻证中焦虑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轻度焦虑2例(12.5%)气血虚弱证中焦虑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轻度焦虑3例(27.3%),中度焦虑2例(18.2%);肝肾亏虚证中焦虑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轻度焦虑2例(33.3%)重度焦虑1例(16.7%)。4.PD患者中五态人格太阳得分较全国常模组低(P<0.05)而太阴分值较全国常模组高(P<0.05),而少阳、阴阳平和、少阴维度差异不明显(P>0.05)。在少阳维度上,21-30岁较40-50岁,得分高(P<0.05)。不同疼痛程度患者的五态人格具有差异,重度疼痛中五态人格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太阴人格15例(53.6%),少阳人格8例(28.6%)、少阴人格5例(17.9%)。中度疼痛中五态人格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太阴人格18例(54.5%),少阴人格8例(24.2%)、少阳人格7例(21.2%),轻度疼痛中五态人格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少阳人格10例(35.7%),少阴人格9例(32.1%)、太阴人格 5 例(17.9%)。5.将五态人格与焦虑程度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本次调查的89例PD女性焦虑程度与五态人格有差异性。五态人格中,焦虑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太阴人格38例(42.7%),少阳人格25例(28.1%),少阴人格22例(24.7%)。6.心理、人格与疼痛程度三者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太阴人格与VA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245,P<0.05),太阴人格与焦虑(r=0.448,P<0.01)、抑郁(r=0.4178,P<0.01)评分呈显着正相关关系。阴阳平和人格与焦虑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2368,P<0.05),阴阳平和人格与抑郁评分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0.2948,P<0.01),心理、人格与疼痛程度三者之间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重相关系数R=0.454,校正后的多重测定系数R2=0.138,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回归方程成立(P<0.01),太阴的偏回归系数beta值为0.289,焦虑的偏回归系数beta值为0.473。结论1.本次研究的PD患者较正常人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且性格上为太阴人格的人群更容易遭受原发性痛经的困扰,而太阳人格相反。2.本研究证明了不同疼痛程度的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心理、人格的情况存在差异,在影响痛经疼痛程度的一般情况层面,PD无性生活者、未婚者的疼痛程度较有性生活者、已婚者严重。从心理因素层面看,其焦虑程度越高的PD患者,疼痛程度往往越重。从五态人格层面看,太阴型人格的PD患者疼痛严重程度要高于其它五态人格类型。同时,本研究也发现在证型层面,疼痛程度越重,寒凝血瘀证占比逐渐升高,而湿热瘀阻证占比逐渐减少。心理因素与证型、五态人格之间也具有相关性,PD伴随焦虑状态的患者中证型多为气滞血瘀证,其次是寒凝血瘀证,PD伴随焦虑、抑郁状态患者与太阴人格呈正相关,而与阴阳平和人格呈负相关。心理因素、人格与原发性痛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心身之间相互影响,验证了中医学“形神合一”的观点。

许咏思[4](2020)在《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利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近10年有关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随机临床研究文献,寻找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现代循证学依据。2:根据“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理论及Meta分析结果,以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型妇女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浅刺头针配合体针、体针及中成药左归丸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型中的差异,探讨适合治疗本病的方法、针刺穴位、手法及刺激量,为“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理论指导临床提出依据,评价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文献研究(1)文献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近10年(2009~2019年)的中英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国外数据库有Pub Med、Science Direct、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所有检索时间由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2)筛选及评估: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收集的文献进行阅读及筛选,并将经排除及最终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信息内容汇入至Excel软件中,建立数据库。根据Cochrane Handbook所推荐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文献的发表偏倚风险。(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Cochrane所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3版统计软件。根据检索策略所搜集的文献,初检文献共有278篇,其中中文文献272篇,英文文献6篇;通过详细的阅读、筛选、回访等过程后,最终纳入有29篇,其中期刊临床文献有19篇,学位研究生论文10篇,当中28篇为中文文献,1篇为英文文献,共报告患者2238例。(4)纳入研究特点:(i)研究对象:为围绝经期妇女,年龄主要为45-55。(ii)干预措施:治疗的手法为针刺,被纳入的文献中有25篇是普通的针刺,4篇是加电针针刺,对照组主要为口服药物,有一例是采用心理干预。(iii)测量指标:纳入的29篇中,有4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有12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抑郁症状,有12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失眠症状结果。测量指标有Kupperman评分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量质量指数(PSQI)、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症状疗效标准及植物神经平衡指数。2.临床研究(1)招募及分组:本研究的病人来自于康柏中医医疗中心,并通过中心的伦理审查(参考编号:2019FT01),本临床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信封法作随机分组。招募期由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利用SPSS24.0统计软件,将96例数字放入,产生试验的随机号和分组结果,分为3组:第1组为中成药组;第2组为体针组;第3组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共96人,每组33人。(2)干预方法:(i)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取穴:头针取百会,四神聪及额旁3线配合体针取三阴交、太溪、血海、足三里、内关、关元、太冲,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25mm×25mm毫针,快速进针深度至帽状腱膜下,轻微刮动针柄,手法柔和,不让病人感到痛感或轻微的痛感为度,体针采用捻转补泻作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mins。(ii)体针组:取穴:三阴交、太溪、血海、足三里、内关、关元、太冲,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25mm×25mm毫针,体针采用捻转补泻作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mins。(iii)中成药组:口服中成药左归丸,5g/次,2次/d。(3)治疗疗程:针刺组每周治疗2次,8周为1个疗程。中成药组治疗疗程同样为8周,每天服药。(4)观察项目与检测时点:观察项目有Kupperman量表评分、中医症状观察表及MENQOL观察表。Kupperman量表评分及中医症状观察表均由医师填写,检测时点:第1次于治疗前,第2次于治疗第1周后,第3次于治疗第5周后,第4次于治疗第8周后(即疗程结束时作评估);MENQOL观察表由病人自己填写,检测时点:第1次于治疗前,第2次于治疗第8周后。(5)疗效评定标准:参考Kupperman评分标准将各症状评分相加得出Kupperman指数,治疗前后各记录1次指数,对比治疗前后指数以确定疗效标准。中医症状评分方面则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并改良制定出计算公式对比治疗前后指数,疗程结束时填写安全性评价。(6)资料统计分析以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4.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怖,均数加减标准差以表示,方差齐时采用F检验,当数据呈正态分布时,三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有效率等级数据用Ridit检验,定立以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着性差异。结果1.文献研究:本系统评价所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共有29个,共治疗患者2238例,根据文献分析结果显示:(1)针刺对比其他的治疗手法(口服药物及心理宣教)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失眠和抑郁症状,其有效率均有差异性的统计学意义;(2)除HAMA外,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不论以那一种指标观察(Kupperman Index、HAMD、PSQI或内分泌激素),其有效率均优于其他治疗手法;(3)针刺选穴方面,针刺包含头针及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单纯的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其有效率均优于其他治疗手法,包含头针及体针的治疗手法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01,单纯的体针(不包含头针)统计学差异为P=0.0004;(4)针刺手法及刺激量方面,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来说普通的手法针刺是优于电针,体针的刺激量一般采取平补平泻的刺激量,但对头针刺激量并没有统一性;(5)三阴交为最常被选取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穴位,其次为百会、内关、神门、太冲、经外奇穴、四神聪穴、印堂、太溪、足三里、关元等;(6)针刺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措施,不良反应比口服药物少。2.临床研究: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整体的有效率与系统评价分析的结果相当,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率较高。(1)根据Kupperman评分针刺包括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治疗方法较单纯的体针高,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有效率为97%,体针组有效率为93.3%,中成药组有效率为87%;根据中医症状评分,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有效率为94%,体针组有效率为76.6%,中成药组有效率为67%。MENQOL评分中,血管及社会心理维度的结果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效果优于中成药组或体针组;躯体维度的结果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及体针组效果优于中成药组,另外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相对体针组更加优胜;性维度结果3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2)总结本次的临床观察,潮热汗出症状方面,经5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有统计学意义,而经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易激动及眩晕症状方面,经5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症状,经1、5及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头痛症状,从第1周开始,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经5周及8周治疗后,其差异仍然有统计意义。心悸、失眠症状,经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有统计学差异意义。骨关节肌肉痛、疲乏及肌肉抽搐症症状,经5及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及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均有统计学差异意义。(3)病程及病情对疗效影响方面,经过8周疗程后,病程≦3个月的病人评分均值低于病程为4-6个月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评分均值。而且在治疗有效率方面,病程≦3个月的病人的治疗效果优于病程为4-6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而病程≦3个月的病人其疗效在第1周疗程后便开始出现,病程为4-6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侧需在第5周治疗后,才有符合统计学差异的治疗效果。此外,病程轻度及中度的病人的治疗效果优于病情重度的病人。而病情轻度及中度的病人其疗效在第1周疗程后便开始出现,病情重度的疗效虽然趋于向好,但并没有符合统计学差异的治疗效果。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治疗效果在病情轻度及中度组群中较为显着。结论:根据本次的Meta系统文献分析及临床研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1)对于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提示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总有效率高于口服药品及心理宣教。头针配合体针的针刺治疗有效率亦优于单纯的体针治疗。(2)本研究以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对照组分别为体针组、中成药组。三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体针对照组及中成药组,尤其针对神志及镇痛方面的症状,如失眠、情绪病、头痛及肌肉关节痛等症状效果更为显着。

赵颖稚[5](2020)在《从足阳明胃经论治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经前期综合征(PMS)是指育龄期女性常见病和多发病,现代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常用治疗方法为药物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中医治疗经前期综合征具有明显优势,现为明确从足阳明胃经论治经前期综合征的疗效,通过观察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对比,以探究针灸临床治疗经前期综合征更有效的方法。方法将40例符合条件的经前期综合征患者纳入治疗,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及对照组(n=20)。试验采用一次性针灸针,试验组主穴:足阳明胃经头维、滑肉门、天枢、足三里;手厥阴心包经内关。配穴:头痛、眩晕加风池、太阳,;失眠多梦加大陵、四神聪;乳房胀痛加肩井、膻中;情志异常、烦躁易怒加神庭、水沟;腹泻加天枢、上巨虚。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对照组主穴:取督脉百会、手少阴心经神门、足太阴脾经三阴交、足厥阴肝经太冲。对照组配穴与试验组相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周治疗2次,每次留针20分钟,两次治疗间隔时间≥48小时;4周为1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月经的第1-3天停止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末、治疗8周末三个时间节点收集数据,通过对比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对治疗的最终结果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经过8周的治疗后,针刺足阳明胃经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总有效率为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两种方法对PMS均有治疗作用。试验组的症状严重程度每日记录量表(DRSP)总评分由治疗前的252.25±57.42分下降为123.95±47.47分;经前期综合征中医症状评分量表中单项中医症状评分:烦躁易怒症状从治疗前3.90±1.65分下降为1.40± 1.47分;情绪低落症状从治疗前4.10±1.77分下降为1.60±1.23分;乳房胀痛症状从治疗前4.00±1.30分下降为1.50±1.10分;头痛症状从治疗前1.40±1.60分下降为0.30±0.98分;失眠症状从治疗前1.50±0.76分下降为0.70±0.57分;腹部胀满症状从治疗前1.80±0.83分下降为0.60±0.60分;疲乏症状从治疗前1.80±0.62分下降为0.90±0.45分;肢体浮肿症状从治疗前1.50±0.95分下降为0.50±0.61分;工作能力下降症状从治疗前1.80±0.52分下降为0.55±0.61分;思想不集中症状从治疗前1.55±0.69分下降为0.30±0.66分。单项症状评分改善率最高的前三个症状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分别为:“思想不集中”(81%)、“头痛”(79%)、“工作能力下降”(69%)。在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方面,DRSP中“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评分从治疗前的18.10±5.35分下降为7.65±3.65分,“对社交活动的影响”评分从治疗前的17.65±5.66分下降为7.70±3.40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评分从治疗前的17.65±6.34分下降为6.75±3.21分。对照组的DRSP总评分由治疗前的243.95±63.76分下降为120.00±33.85分;经前期综合征中医症状评分量表中单项中医症状评分:烦躁易怒症状从治疗前4.50±1.82分下降为1.80±1.58分;情绪低落症状从治疗前3.40±1.60分下降为1.30±0.98分;乳房胀痛症状从治疗前4.20±1.45分下降为1.90±1.21分;头痛症状从治疗前1.20±1.51分下降为0.40± 1.05分;失眠症状从治疗前1.50±0.89分下降为0.80±0.70分;腹部胀满症状从治疗前1.80±0.77分下降为0.45±0.61分;疲乏症状从治疗前1.65±0.75分下降为0.75±0.79分;肢体浮肿症状从治疗前1.50±0.76分下降为0.45±0.61分;工作能力下降症状从治疗前1.70±0.47分下降为0.70±0.73分;思想不集中症状从治疗前1.45±0.89分下降为0.35±0.67分。单项症状评分改善率最高的前三个症状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分别为:“思想不集中”(76%)、“腹部胀满”(75%)、“肢体浮肿”(70%)。在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方面,DRSP中“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评分从治疗前的16.76±5.80分下降为7.75±3.37分,“对社交活动的影响”评分从治疗前的17.05±5.75分下降为7.25±2.90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评分从治疗前的17.40±5.91分下降为6.50±2.50分。经统计后,治疗前后DRSP总评分比较:组内比较P=0.00<0.05,两组数据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P>0.05,不能认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疗效存在差异。试验中无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及意义本课题试验组循足阳明胃经取头维、滑肉门、天枢、足三里;循手厥阴心包经取内关。对照组主穴:取督脉百会、手少阴心经神门、足太阴脾经三阴交、足厥阴肝经太冲。两组采用相同配穴:头痛、眩晕加风池、太阳;失眠多梦加大陵、四神聪;乳房胀痛加肩井、膻中;情志异常、烦躁易怒加神庭、水沟;腹泻加天枢、上巨虚。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分析数据后,结果提示从足阳明胃经论治经前期综合征临床疗效令人满意,该方法能够明显改善经前期综合征患者的症状,且提高其生活质量。其疗效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提示该理论方法与常规治疗方法均可有效改善经前期综合征症状和生活质量,为临床治疗经前期综合征开拓新的治疗方向。本试验为今后临床从足阳明胃经论治经前期综合征,以及多种相关疾病提供一定的依据。该理论方法在经过今后更完善、更规范化的研究后,具有在临床推广的价值。

田津[6](2020)在《基于静息态fMRI研究针刺对原发性痛经患者PAG脑功能连接网络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为研究手段,以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M)为研究载体,以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为种子点,从影响PAG脑功能连接网络的角度探讨针刺治疗PDM的部分中枢机制。方法:本研究共纳入PDM受试者36例,随机分为针刺组(A组)和等待治疗组(B组),每组各18例。A组接受3个月经周期的针刺治疗,B组不接受任何治疗。PDM受试者均需在基线期及完成试验后的第一个月经周期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X痛经症状评分(The 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ty Scale,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及fMRI扫描。使用SPSS25.0对A组和B组试验前后的VAS、CMSS、SAS、SDS和PSQI评分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价针刺对受试者疼痛及伴随症状(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是否具有改善作用。运用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分析方法,以PAG为种子点,通过对比针刺组与等待治疗组试验后两组受试者的fMRI图像,分析针刺对PDM受试者异常PAG脑功能连接网络的调整作用特点。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针刺组治疗后PAG-前脑岛与VAS及PAG-杏仁核/海马与COX痛经症状总发作时间的相关性,分析PAG异常脑功能连接变化与临床资料是否相关。结果:1.A、B两组间基线人口学特征(年龄、身高、体重等)、病情资料(VAS、CMSS、SAS、SDS、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与针刺治疗前相比,A组PDM受试者治疗后VAS、CMSS及PSQI评分降低(P<0.05),SAS、SDS评分虽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PDM受试者试验前后VAS、CM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SAS、SDS及PSQI评分降低(P<0.05)。试验后两组间VAS、CMSS、PSQ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3.试验后,A组与B组相比,PAG与右侧背内侧前额叶皮质、左侧楔前叶、右侧楔前叶和左侧杏仁核(Amygdala,AMY)/海马(Hippocampus,HIP)的脑功能连接增高;PAG与右侧枕中回、左侧小脑和右侧前脑岛(Anterior insula,AI)的脑功能连接降低。4.经治疗后,A组PAG-AI功能连接与VAS评分值呈显着负相关(r=-0.545,P<0.05);A组PAG-AMY/HIP功能连接与COX痛经症状总发作时间呈显着正相关(r=0.522,P<0.05)。结论:1.针刺三阴交、关元可以明显改善PDM受试者痛经疼痛程度、痛经临床症状及睡眠情况,但对PDM受试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不明显。2.针刺可引起PAG与前额叶皮质、边缘系统、楔前叶、脑岛和小脑的功能连接网络改变,其中PAG与边缘系统和楔前叶脑功能连接网络的增高可能是针刺治疗PDM起效的主要中枢机制。3.PAG-AMY/HIP功能连接的增强可能与针刺改善PDM受试者疼痛总发作时间有关;PAG-AI功能连接的增强可能与针刺改善PDM受试者疼痛程度有关。

温萍[7](2020)在《经期中医养生保健古代文献与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本次研究全面收集了中医古籍中关于经期养生保健的相关理论及现代经期养生保健相关研究成果,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整理总结,概述了当代学者对经期养生保健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发现了中医古籍文献中记载着丰富的经期养生保健的理论和经验。本研究系统、全面、科学地整理出中医古籍文献中蕴含的经期养生保健的相关理论、经验和内容,详细阐述了历朝历代关于经期中医养生保健的思想主张和主要理论,总结了经期中医养生保健的核心思想、基本原则及经期中医养生保健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养生和养生禁忌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为现代女性经期保健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章,经期中医养生保健相关概念。论述了经期的定义,中医养生保健的概念和经期中医养生保健的定义。第二章,经期中医养生保健古代文献研究。论述了先秦两汉、魏晋隋唐、两宋金元及明清各个时期的经期养生文献及具有代表性的医籍中关于经期中医养生保健的主要理论和观点。第三章,经期中医养生保健理论研究。论述了经期妇女的生理特点,经期中医养生保健的核心思想及经期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第四章,经期中医养生保健内容研究。总结了经期中医养生保健的内容。主要从情志、饮食、起居、经期禁忌四个方面论述了经期中医养生保健的具体内容。第五章,经期中医养生保健的意义和应用价值。论述了经期中医养生保健工作对预防妇产科疾病、保障月经正常和提高备孕成功率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研究的结论主要有:一、经期中医养生保健起源于先秦两汉时期,奠基于魏晋隋唐时期,发展于两宋金元时期,继承创新于明清时期。二、经期中医养生保健内容主要包括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起居养生、养生禁忌。三、通过对经期中医养生保健的相关文献与理论进行研究整理,笔者认为,经期中医养生保健的内容十分丰富,经期中医养生保健的事宜各有巨细,为了保障女性特殊生理时期的健康,笔者提倡应适当减轻经期妇女工作生活压力和思想负担,在指导经期妇女开展相应的养生保健措施时应有所侧重,如在经期情志调摄方面,考虑到“怒”之情志活动对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影响程度最大,因此,经期妇女在情志调摄上尤当注意戒怒;在经期饮食调摄方面,饮食生冷寒凉和辛辣燥热对月经的排泄活动影响甚大,因此,经期妇女在饮食调摄上尤当注意戒食生冷辛辣之物;在经期起居调摄方面,首重慎避六淫,尤其要避风寒之邪,在登厕、沐浴、洗头、衣着、睡眠等方面做好保暖防寒的工作;在经期禁忌方面,考虑到经期行房对妇女的月经及身体健康影响巨大,因此,经期妇女应严格遵守房事禁忌。四、对古人提出的一些极具封建迷信色彩的如经期妇女禁忌参与祭祀、祈福、施斋、丧葬等活动的观点进行批判,对古人在卫生条件恶劣的时代,提出经期妇女禁忌洗头、洗澡等具有时代特点的建议给予了辨证看待和部分肯定,因为这些理论在古代来说确实有效地降低了当时妇女月经疾病的发生率,对经期妇女的卫生健康具有积极指导意义,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生活和医疗卫生水平较高的时代,经期应注意卫生清洁,洗澡方式可改盆浴为淋浴,并且现代具备空调、浴霸、热水器及电吹风等取暖设备,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经期妇女感受寒邪的概率,因此,经期妇女洗头、洗澡不再为经期禁忌行为。

赵婧[8](2020)在《氧化应激、促炎因子与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围绝经期睡眠障碍严重影响围绝经期女性身心健康,血清褪黑素(melatonin,MT)、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ng factor-1α,HI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改变可能与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的发生有关。本文通过研究围绝经期女性血清MT、i NOS、HIF-1α、TNF-α、IL-6水平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探讨其相关病理生理学机制,为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的防治提供思路和理论指导。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围绝经期女性127例,收集被试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信息,进行睡眠质量评估。其中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组54例,无睡眠障碍组73例;收集一般资料、临床实验室性激素检查指标雌二醇(estradiol2,E2)、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以及抑郁自我评估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信息与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信息,并采集两组被试静脉血5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MT、HIF-1α、TNF-α、IL-6水平,利用比色法检测i NOS水平。结果1.对两组围绝经期女性的PHQ-9、GAD-7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睡眠障碍组的PHQ-9和GAD-7总分均高于无睡眠障碍组,且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对两组围绝经期女性的血清MT、i NOS、HIF-1α、TNF-α、IL-6水平进行比较,发现睡眠障碍组的i NOS水平低于无睡眠障碍组,IL-6水平明显高于无睡眠障碍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睡眠障碍组围绝经期女性MT、i NOS、HIF-1α、TNF-α、IL-6、PHQ-9、GAD-7与PSQI总分及各成分评分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i NOS与PSQIC5呈负相关(P<0.05);(2)IL-6与PSQIC5、PSQIC7呈正相关(P<0.05);(3)PHQ-9与PSQIC1、PSQIC5、PSQIC7、PSQI总分均呈正相关(P<0.05);(4)GAD-7与PSQIC3、PSQIC7、PSQI总分均呈正相关(P<0.05)。4.对无睡眠障碍组围绝经期女性MT、i NOS、HIF-1α、TNF-α、IL-6、PHQ-9、GAD-7与PSQI总分及各成分评分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IL-6与PSQIC4呈正相关(P<0.05);(2)PHQ-9与PSQIC1、PSQIC7、PSQI总分均呈正相关(P<0.05);(3)GAD-7与PSQIC1、PSQIC5、PSQIC7、PSQI总分均呈正相关(P<0.05),其中GAD-7分别与PSQIC1、PSQIC5呈线性正相关(P<0.05);对无睡眠障碍组围绝经期女性MT、i NOS、HIF-1α、TNF-α、IL-6、PHQ-9、GAD-7与性激素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T与E2呈正相关(P<0.05),与FSH呈负相关(P<0.05)。5.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存在睡眠障碍为因变量,结果发现PHQ-9、i NOS、IL-6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PHQ-9、i NOS、IL-6为围绝经期睡眠障碍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1.高度抑郁情绪、高水平IL-6和低水平i NOS可能是引起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的重要原因;其中,抑郁情绪、IL-6是危险因素,i NOS是保护因素;2.抑郁、焦虑情绪会影响围绝经期女性的日间功能,而睡眠障碍的围绝经期女性血清中高水平IL-6会加重日间功能障碍;3.围绝经期女性经常抱怨睡眠问题可能与自身焦虑这一主观感受密切相关;4.围绝经期女性血清E2的减少、FSH的增加与MT的减少存在一定的关联。

张卜[9](2020)在《昆明部分高校女生痛经相关因素、中医体质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昆明部分高校的在校女生开展与痛经及中医体质相关的问卷调查,对昆明高校女生痛经发病率进行初步统计,总结昆明高校女生痛经情况及中医体质,探析影响昆明高校女生痛经的相关因素、体质类型等。以期为痛经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基础研究依据。方法:设计统一调查问卷,同时运用《中医体质量表-41条目简短版》,通过现场调查与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以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昆明部分高校自愿接受调查的在校女生进行问卷式调查。收集整理问卷内容,采用Excel及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结果1.此次调查的794名高校女生中痛经人数为542人,痛经发病率达68.26%。轻度痛经182人(33.6%);中度痛经329人(60.7%);重度痛经31人(5.7%)。2.本次调查痛经人群中,痛经开始出现的年龄区间为1123岁;痛经开始出现的年龄≤18岁者占大多数(83.58%);在初潮时即发生痛经者占比最多(20.8%)。67.7%痛经女生疼痛出现在行经第12天;49.6%痛经女生疼痛持续时间为2天;疼痛呈坠痛(30.4%)者最多。腰部酸痛(频次275)是除小腹疼痛外出现最多的伴随症状。在痛经女生自身认为可诱发或加重痛经的因素中,“饮食生冷”出现最多(频次444);在缓解痛经的方式中,“热敷腹部”出现最多(频次409)。3.本次调查对象年龄区间为1727岁,生源地以西南地区为主(82.6%)。初潮年龄区间为1016岁;月经周期、经期无明显偏颇,均以正常范围居多(周期2135天,586人;经期7天之内,731人);经量以中等者为多(82.0%);经色以鲜红者最多(49.6%);经质以月经夹血块(45.7%)、经质正常(36.9%)为主。4.本次调查78.1%的女生常熬夜;运动频率以几乎不运动的女生最多(37.5%);饮食方面,用餐规律者(59.7%)较多;83.9%的调查对象饮食偏嗜数量为多种;饮食偏嗜类型中,嗜食辛辣者最多(577人)。5.794名调查对象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单一体质(93.8%),有少量兼夹体质(6.2%)。单一体质中平和质较少(2.1%),偏颇体质较多(97.9%)。偏颇体质中有188人为阳虚质,占比最多(23.7%),其次是血瘀质(15.9%)、气郁质(13.7%)、阴虚质(13.0%)、湿热质(11.6%)、气虚质(8.1%)、痰湿质(5.6%)、特禀质(0.3%)。6.542名痛经对象体质主要为:阳虚质(128人)、气郁质(84人)、血瘀质(83人)。轻度痛经以阴虚质(34人)为主,其次是阳虚质(28人)、气虚质(24人);中度痛经以阳虚质(91人)占多数,其次是血瘀质(61人)、气郁质(56人);重度痛经仅出现在六种体质类型中,分别是阳虚、阴虚、气郁、气虚、湿热、血瘀。痛经人群与无痛经人群体质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仅有气郁质。痛经疼痛程度各组体质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有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7.本次调查在痛经人群与无痛经人群各因素分布情况的比较中,年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睡眠习惯、运动频率、规律用餐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源地、经质、饮食偏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本次调查年龄、初潮年龄、经量、运动频率与痛经疼痛程度不存在等级相关(P>0.05);经色、经质、饮食偏嗜数量与痛经疼痛程度呈正相关(rs>0,P<0.05);痛经开始出现的年龄与初潮年龄的时间差、痛经开始出现的年龄与痛经疼痛程度呈负相关(rs<0,P<0.05)。生源地、月经周期、经期、规律用餐情况在痛经疼痛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习惯、饮食偏嗜类型(嗜酸、嗜热、嗜咸)、母亲有无痛经史在痛经疼痛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昆明高校女生痛经发病率较高,中度痛经者最多,轻度痛经次之,重度痛经者最少。2.与痛经发病有相关性的因素有:生源地、经质、饮食偏嗜,其中生源地为华中地区的痛经发生率最低;经质正常、嗜清淡是痛经发病的保护因素;饮食偏嗜数量多、嗜辛辣、嗜热、嗜油腻是痛经发病的危险因素。3.与痛经疼痛程度有相关性的因素有:经色、经质、睡眠习惯、饮食偏嗜、母亲有无痛经史、痛经开始出现的年龄与初潮年龄的时间差、痛经开始出现的年龄,其中经色越深、经质越稠厚、饮食偏嗜数量越多、痛经开始出现的年龄与初潮年龄的时间差越小,疼痛程度更重;习惯早睡、不嗜酸、不嗜热、痛经开始出现的年龄越大、母亲无痛经史,疼痛程度更轻。4.气郁质是昆明高校女生痛经的易感体质;阳虚质、气郁质、血瘀质是昆明高校女生痛经的好发体质。5.昆明高校女生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与痛经疼痛程度具有相关性;气虚质主要表现为轻度痛经;阳虚质主要表现为中、重度痛经;阴虚质主要表现为重度痛经;血瘀质主要表现为中度痛经。

李文意[10](2020)在《健康管理对脾虚痰湿型PCOS患者月经、中医证候及生殖内分泌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健康管理对脾虚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的月经、脾虚痰湿证候、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Waist-Hip Ratio,WHR)、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IR)、睾酮(Testosterone,T)等影响,初步探讨个体化健康管理对脾虚痰湿型PCOS患者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脾虚痰湿型PCOS标准的患者78例,其中健康管理组采用个体化健康管理方案(包括饮食、运动、睡眠等)干预39例,而对照组不予生活方式干预39例,均定期随访3个月,期间不予相关药物、手术等治疗。观察两组研究对象健康管理前后月经情况、中医证候、BMI、WHR、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刺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LH/FSH)、IR等相关疗效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一般资料:临床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共78例,9例脱落,最终完成69例,将所有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健康管理前两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2)人体测量指标:两组研究对象体重、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臀围(Hip Circumference,HC)和WHR均随着健康管理时长的增加较前下降,且健康管理组优于对照组;在健康管理1月两组BMI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在健康管理2月和健康管理3月两组BMI、WC和WHR组间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体重、HC在健康管理各时间节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月经、中医证候总积分:两组研究对象月经周期积分、月经经量积分和中医证候总积分均随着健康管理时长的增加较前下降,且健康管理组优于对照组。在健康管理1月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健康管理2月和健康管理3月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研究对象月经周期积分、月经经量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生殖内分泌指标:两组研究对象LH、FSH、LH/FSH、T、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F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2小时胰岛素(2 Hour Insulin,2h INS)、IR均随着健康管理时长的增加较前下降,且健康管理组优于对照组。健康管理3月,两组TSH、FINS、IR组间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LH、FSH、LH/FSH、T、2h INS、FPG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健康管理方案评价:分别有82.35%、91.44%、70.57%的健康管理组研究对象对本研究的的健康管理方案内容、管理时长和管理方式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结论:(1)健康管理3月可有效降低脾虚痰湿型PCOS患者的人体测量学指标值,包括体重、腰围、臀围、BMI和WHR,并对脾虚痰湿型PCOS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促进作用;(2)健康管理3月可改善脾虚痰湿型PCOS患者临床脾虚痰湿证候,并对月经周期、月经经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健康管理3月可使脾虚痰湿型PCOS患者的TSH、FINS、IR值明显下调,在一定程度上可纠正其内分泌紊乱,或有助于降低PCOS患者2型糖尿病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健康管理对脾虚痰湿型PCOS患者LH、FSH、LH/FSH、T、2h INS、FPG是否有明显下调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二、妇女月经周期睡眠行为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妇女月经周期睡眠行为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市某汽车制造企业女职工生殖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问卷内容
    1.4 相关指标及定义
    1.5 质量控制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女职工的人口学特征
    2.2 女职工的职业情况
    2.3 女职工的生殖健康现状
    2.4 人口学特征和生殖健康的关系
    2.5 职业特征和生殖健康的关系
    2.6 接触职业危害因素者个体防护习惯与生殖健康的关系
    2.7 流产史和生殖健康的关系
    2.8 月经异常、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和不孕之间的关系
    2.9 生殖健康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3 讨论
    3.1 女职工的月经异常情况分析
    3.2 女职工的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患病情况分析
    3.3 女职工不孕情况分析
    3.4 女职工生殖健康状况影响因素讨论
    3.5 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职业模式与女性生殖健康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

(2)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干预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疗效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西医学对DOR的研究进展
        2 中医学对DOR的研究进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在DOR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1 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概述
        2 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相关蛋白与DOR
        3 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相关途径与DOR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医五行音乐疗法研究进展
        1 音乐疗法发展概况
        2 中医基础理论与音乐疗法
        3 五行音乐
        4 五行音乐疗法的作用机制
        5 五行音乐疗法的应用
        6 小结
        参考文献
引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对肾虚肝郁型DOR患者的临床观察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肾虚肝郁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对DOR模型大鼠卵巢功能与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心理因素、五态人格研究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程度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1. 原发性痛经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2.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综述二 原发性痛经的心理、人格因素研究现状
        1. 原发性痛经的心理研究
        2. 人格理论与疾病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资料收集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问卷设计
        2.2 调查方法
        2.3 质量控制
        2.4 数据录入与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统计分布
        3.2 中医证候分布
        3.3 疼痛程度分布
        3.4 焦虑抑郁分布
        3.5 五态人格分布
        3.6 心理、人格与疼痛程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4. 讨论
        4.1 PD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4.2 PD患者疼痛程度情况及相关性
        4.3 PD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性
        4.4 PD患者五态人格情况及相关性
        4.5 心理、人格与疼痛程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4.6 建议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概况
        一、围绝经期综合征定义
        二、绝经期的分期
        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四、围绝经期的临床症状
        五、现代医学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进展
        六、中医治疗绝经期综合征
        七、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
        八、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九、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十、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十一、其他中医治疗
        十二、围绝经期综合征评价量表
        十三、小结
    第二节 “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
        一、“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基础
        二、“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与经、带、胎、产的关系
        三、调节“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临床用药
        四、调节“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针灸临床
        五、“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治疗妇科疾病
        六、小结
    第三节 头针及针刺量效研究概况
        一、头针研究概况
        二、针刺激量的研究
第二章 文献系统分析 近10 年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ta系统分析
    一、资料和方法
    二、文献检索结果
    三、纳入研究特点
    四、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五、有效率比较
    六、纳入文献中有关针刺手法及刺激量的分析
    七、辨证分型对针刺疗效分析
    八、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穴位选择
    九、针刺与对照组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不良反应率
    十、结果
第三章 临床研究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设计类型及研究步骤
    四、病例选择
    五、研究方法
    六、观察项目与检测时点
    七、疗效评定标准
    八、不良事件的观察及病例追踪
    九、统计学处理
    十、结果
        (一)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潮热汗出症状的结果
        (二)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失眠症状的结果
        (三)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易激动症状的结果
        (四)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抑郁症状的结果
        (五)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眩晕症状的结果
        (六)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头痛症状的结果
        (七)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心悸症状的结果
        (八)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症Kupperman Index骨关节及肌肉痛症状的结果
        (九)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Kupperman Index征肌肉抽搐症状的结果
        (十)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疲乏症状的结果
        (十一)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症状评分结果
        (十二)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血管维度评分结果
        (十三)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社会心理维度评分结果
        (十四)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躯体维度评分结果
        (十五)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 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性维度评分结果
        (十六) 不同治疗时间段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十七)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不同病程的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十八)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不同病情轻重的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十九) 安全性评价
第四章 讨论
    一、 Meta文献分析
    二、 临床疗效分析
    三、 穴位作用分析
    四、 中成药左归丸作用分析
    五、 针刺刺激量分析
    六、 副作用及安全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风险评价
    附录:(二) 症状评估
    附录:(三) 针刺安全性评价
    附录:(四)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五) SPSS数字随机分组表
    附录:(六) 英文缩略语
致谢
附件

(5)从足阳明胃经论治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医研究进展
        1 研究背景
        2 概述
        2.1 发病机制
        2.2 诊断
        2.3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综述二 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因病名病机
        2 中医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2 试验研究
    3 评价方法
    4 数据处理
    5 结果与分析
    6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症状严重程度每日记录表(DRSP)
附录2 经前期综合征中医症状程度评分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基于静息态fMRI研究针刺对原发性痛经患者PAG脑功能连接网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中止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
        2.2 随机
        2.3 对照
        2.4 盲法
    3 治疗方案
        3.1 穴位定位
        3.2 针刺操作
        3.3 针刺时机与疗程
        3.4 针刺耗材
        3.5 合并用药
    4 临床观察指标
        4.1 一般生物学指标
        4.2 疗效观察指标
        4.3 安全性观察
    5 fMRI数据采集
        5.1 扫描地点、人员及设备
        5.2 扫描时间及预约流程
        5.3 扫描前准备
        5.4 扫描参数
    6 数据统计分析
        6.1 临床数据统计分析
        6.2 fMRI数据统计分析
    7 研究质量控制
        7.1 PDM受试者质量控制
        7.2 针刺质量控制
        7.3 fMRI扫描质量控制
    8 伦理学原则
        8.1 伦理审查
        8.2 受益与风险
        8.3 受试者的医疗与保护
    9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基线
        1.1 一般人口学特征比较
        1.2 两组受试者基线期VAS、CMSS评分比较
        1.3 两组受试者基线期SAS、SDS、PSQI评分比较
    2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2.1 A组 PDM受试者针刺前后VAS、CMSS评分比较
        2.2 A组 PDM受试者针刺前后SAS、SDS、PSQI评分比较
        2.3 B组 PDM受试者试验前后VAS、CMSS评分比较
        2.4 B组 PDM受试者试验前后SAS、SDS、PSQI评分比较
        2.5 两组受试者试验后VAS、CMSS评分比较
        2.6 两组受试者试验后SAS、SDS、PSQI评分比较
    3 针刺对PAG脑功能连接网络的调节
        3.1 针刺治疗后,A组比B组PAG功能连接增高脑区
        3.2 针刺治疗后,A组比B组PAG功能连接降低脑区
    4 针刺后PAG功能连接的变化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4.1 针刺治疗后PAG-AI与 VAS的相关性
        4.2 针刺治疗后PAG-AMY/HIP与 COX痛经症状总发作时间的相关性
讨论
    1 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1.1 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1.2 西医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2 对本研究部分方案设计的讨论
        2.1 本研究治疗方法选择的依据
        2.2 本研究针刺穴位选择的依据
        2.3 本研究针刺介入时机选择的依据
    3 针刺镇痛疗效显着,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研究不断深入
        3.1 调节内分泌
        3.2 改善子宫血流及微循环
        3.3 改善免疫系统
        3.4 调节中枢神经系统
        3.5 其他
    4 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大脑代谢、结构和功能异常是其重要的中枢病理特征
    5 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rs-fMRI)研究脑功能连接网络的依据
    6 基于功能连接分析方法研究针刺治疗PDM中枢机制的优势
    7 以PAG为种子点进行脑功能连接网络分析的依据
    8 结果分析
        8.1 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有效
        8.2 针刺对PDM受试者PAG功能网络影响的机制探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综述 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与机理研究
    参考文献
附件2:附表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经期中医养生保健古代文献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经期养生保健现代研究概述
    1 经期养生保健理论研究
    2 经期养生保健目的与意义研究
    3 经期养生保健认知水平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经期中医养生保健相关概念
    1 经期定义
    2 中医养生保健概念
    3 经期中医养生保健定义
第二章 经期中医养生保健古代文献研究
    1 先秦两汉时期
        1.1 《周易》揭示月经“剥复”规律
        1.2 《黄帝内经》奠定经期养生保健理论基础
        1.3 《金匮要略》初步指出经期中医养生保健方向
        1.4 《神农本草经》奠定经期药物养生理论基础
    2 魏晋隋唐时期
        2.1 《脉经》首提“月经”之名
        2.2 《褚氏遗书》提出“节惜精血”养生思想
        2.3 《诸病源候论》为经期养生保健理论奠基之作
        2.4 《备急千金要方》首提经期宜忌食物
    3 两宋金元时期
        3.1 《妇人大全良方》正式提出经期调摄主张
        3.2 《女科百问》阐释经期养生保健相关理论
        3.3 《女科济阴要语万金方》提出经期避忌主张
        3.4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经期调摄失宜之“三因”
    4 明清时期
        4.1 《校注妇人良方》提出经期饮食和药物禁忌
        4.2 《女科撮要》丰富经期调摄思路
        4.3 《女科证治准绳》阐释经期调摄意义
        4.4 《妇人规》论述饥饱对月经的影响
        4.5 《万氏妇人科》提出经期“平心定气”主张
        4.6 《妇科心法要诀》提出“三因”经病论
        4.7 《妇科玉尺》揭示妇人性情特点
        4.8 《女科经纶》首设“女子经行宜谨”篇
        4.9 《秘珍济阴》首提“行经三忌”
        4.10 《彤园妇人科》详述“六瘕”为经期失宜所致
第三章 经期中医养生保健理论研究
    1 经期妇女的生理特点
        1.1 气血特点——气随血泄,气血不足
        1.2 阴阳特点——重阳必阴,阳转化阴
        1.3 脏腑特点——胞宫开放,易受邪侵
        1.4 经络特点——冲任气血,由盛转虚
    2 经期养生保健的核心思想
        2.1 月水来至谨守常
        2.2 月水贵流不贵滞
        2.3 月水行时谨将理
    3 经期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3.1 寒温得当,顺四时六气
        3.2 情志畅达,勿太过不及
        3.3 饮食有节,择四气五味
        3.4 起居有常,须诸事合宜
        3.5 劳逸适度,宜动静结合
        3.6 谨守禁忌,以趋利避害
第四章 经期中医养生保健内容研究
    1 经期情志养生
        1.1 情志养生的概念
        1.2 经期情志养生内容
    2 经期饮食养生
        2.1 饮食养生的概念
        2.2 经期饮食养生内容
    3 经期起居养生
        3.1 起居养生的概念
        3.2 经期起居养生内容
    4 经期养生禁忌
        4.1 养生禁忌的概念
        4.2 经期养生禁忌内容
第五章 经期中医养生保健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1 预防妇产科疾病
    2 保障月经正常
    3 提高备孕成功率
创新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氧化应激、促炎因子与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9)昆明部分高校女生痛经相关因素、中医体质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研究方案
    1 研究资料的确立
    2 调查问卷
    3 调查方法
    4 数据处理
研究结果
    1 痛经情况统计
    2 一般资料统计
    3 月经情况统计
    4 生活因素统计
    5 中医体质统计
    6 影响痛经疼痛程度的其他因素
讨论与分析
    1 痛经相关情况总结
    2 痛经相关因素分析
    3 中医体质
    4 止痛、治痛、防痛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健康管理对脾虚痰湿型PCOS患者月经、中医证候及生殖内分泌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引言
2.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研究路线
        2.1.2 样本量计算
    2.2 研究对象
        2.2.1 研究对象的来源与分组
        2.2.2 诊断标准
        2.2.3 病例选择标准
    2.3 研究内容和管理方式
        2.3.1 健康管理内容
        2.3.2 健康管理方式
        2.3.3 健康管理各时间节点观察项目
    2.4 疗效观察指标
        2.4.1 人体测量学指标
        2.4.2 月经、中医证候积分
        2.4.3 生殖内分泌指标
    2.5 疗效评定标准
        2.5.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2.5.2 减重效果评定标准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学方法
    2.8 伦理审查
    2.9 课题来源及临床试验注册
3.研究结果
    3.1 两组研究对象入组情况
    3.2 健康管理前两组研究对象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3.2.1 健康管理前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3.2.2 健康管理前两组研究对象人体测量学指标比较
        3.2.3 健康管理前两组研究对象月经、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2.4 健康管理前两组研究对象生殖内分泌指标比较
    3.3 健康管理各时间节点两组研究对象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3.3.1 健康管理各时间节点两组研究对象人体测量学指标比较
        3.3.2 健康管理各时间节点两组研究对象月经、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3.3 健康管理前后两组研究对象生殖内分泌指标比较
    3.4 健康管理方案评价
        3.4.1 健康管理研究对象对健康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管理时长评价
4.讨论
    4.1 基于“治未病”思想探讨健康管理对脾虚痰湿型PCOS患者的防治
    4.2 健康管理对脾虚痰湿型PCOS研究对象的影响探讨
        4.2.1 健康管理对脾虚痰湿型PCOS研究对象人体测量学的影响
        4.2.2 健康管理对脾虚痰湿型PCOS研究对象月经、中医证候的影响
        4.2.3 健康管理对脾虚痰湿型PCOS研究对象生殖内分泌指标的影响
    4.3 健康管理方案探讨
5 结语
    5.1 结论
    5.2 创新
    5.3 局限性与展望
        5.3.1 加强多学科合作,完善管理内容
        5.3.2 适当扩大样本量,增加管理时长
        5.3.3 增加实验观察指标,全面评价健康管理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文献综述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健康管理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件二:知情同意书
附件三:健康管理方案
附件四:临床观察表
附件五: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妇女月经周期睡眠行为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某汽车制造企业女职工生殖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余朝霞.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补肾疏肝方联合五行音乐干预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疗效与机制研究[D]. 李艳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心理因素、五态人格研究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程度的相关分析[D]. 张家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D]. 许咏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从足阳明胃经论治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赵颖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基于静息态fMRI研究针刺对原发性痛经患者PAG脑功能连接网络的影响[D]. 田津.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经期中医养生保健古代文献与理论研究[D]. 温萍.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8]氧化应激、促炎因子与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 赵婧.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4)
  • [9]昆明部分高校女生痛经相关因素、中医体质的调查研究[D]. 张卜.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健康管理对脾虚痰湿型PCOS患者月经、中医证候及生殖内分泌影响的研究[D]. 李文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女性月经周期睡眠行为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