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问题引起关注,标准修订不可避免

质量问题引起关注,标准修订不可避免

一、质量问题引起关注 修订标准不容回避(论文文献综述)

秦娜娜[1](2021)在《知觉压力、应对方式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路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冠心病因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我国冠心病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中青年人群是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知觉压力可引起中青年精神紧张甚至睡眠障碍而导致冠心病,而冠心病又会进一步加重其精神紧张及睡眠障碍,形成恶性循环。积极采取恰当的应对方式,降低患者对压力的应激反应,对于改善其睡眠质量显得至关重要。目的了解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知觉压力、应对方式、睡眠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知觉压力、应对方式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探讨应对方式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知觉压力与睡眠质量间的中介作用。为医护人员开展切实可行的健康促进工作提供指导,制定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心理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调查法,抽取2019年8月~2020年7月豫北地区某5所三甲医院心内科符合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的250名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一般资料问卷、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PSS)、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收集患者的资料。应用SPSS26.0软件对录入整理的数据依次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ANOVA检验,双变量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和分层回归分析;应用AMOS22.0软件构建以知觉压力、应对方式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路径为导向的中介效应模型,并以a=0.05为检验水准应用科学的Bootstrap法对该模型进行检验。结果1.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知觉压力得分为(30.71±7.39)分,其中紧张感维度得分较高。面对维度得分为(18.11±3.93)分,较国内学者测得701例慢性病患者的常模的低,回避维度得分为(16.36±2.76)分,屈服维度得分为(9.86±3.10)分,均高于上述常模。中青年冠心病患者PSQI总分为(7.44±3.60)分,102位患者被检出伴有睡眠障碍。2.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知觉压力的影响因素是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工作状态、因冠心病首次入院、文化程度、植入支架(P<0.05);工作状态、吸烟、病程、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面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P<0.05);付费方式、合并症个数、婚姻状况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回避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P<0.05);因冠心病首次入院、工作状态、对疾病治疗的信心、植入支架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屈服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P<0.05);合并症个数、工作状态、累及血管支数、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吸烟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3.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知觉压力与面对应对方式呈显着负相关(P<0.01),与回避及屈服应对方式呈显着正相关(P<0.01),与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呈显着正相关(P<0.01);面对应对方式与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呈显着负相关(P<0.01);回避及屈服应对方式与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呈显着正相关(P<0.01)。4.知觉压力、应对方式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中介效应模型显示:知觉压力可直接预测患者更倾向于选择哪种应对方式,面对应对方式对患者睡眠质量有直接正向作用,回避和屈服应对方式直接负向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知觉压力既可以直接负向影响患者睡眠质量,也可以间接通过不同应对方式的中介变量作用于睡眠质量,模型测得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321,占比46.32%。结论1.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知觉压力水平偏高,应对态度较常模消极,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现状较差。2.不同人口社会学因素和疾病相关因素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知觉压力、应对方式、睡眠质量产生的影响不同。3.知觉压力、应对方式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应对方式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知觉压力与睡眠质量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张磊[2](2021)在《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文中提出对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而言,无论接收东北或统治东北,莫不以沈阳为大本营,沈阳成为当时国民党统治东北的军事政治重心。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东北所进行的接收重建工作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教育接收重建不仅具有特殊性,而且其成败影响人心向背和政权兴亡。本文研究时段集中在1945-1948年,研究地域集中在沈阳市,旨在运用档案、报刊等文献史料,重点考察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严重危机,进而揭示国民党以教育为其内战服务的本质以及国民党在国共东北争夺中失败的历史必然性。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抗战胜利后中共鉴于沈阳市重要的战略地位,先于国民党进驻沈阳。中共撤出沈阳后,国民政府派出董文琦等人于1945年12月底到达沈阳,直到1946年3月13日,驻沈苏军全部撤离,国民党军进驻沈阳,才开始正式接收。受日本十四年殖民统治,沈阳市教育呈现畸形发展状态,后又经苏军抢掠,各学校建筑设备饱受摧残。第二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为指导东北教育接收,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东北区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通过《接收东北教育事业决议案》,国民党辽宁省政府也相继颁布各类学校复员暂行办法。辽宁省教育接收工作由东北敌伪事业物资统一接收委员会辽宁省分会教育组负责,该教育组由教育部东北区特派员办公处及辽宁省政府共同派员组成,专科以上学校由处派员接收,中等以下学校由省市派员接收。沈阳市教育接收工作逐次推进大体完成,但在接收中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都面临着经费短缺、师资不足、校舍残破、校具不全、教材匮乏等问题,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在东北临大学生分发过程中,由于东大开学日期未定,致使千余有为青年棉衣无着、煤斤无源、课业荒废,给教育重建带来极大困难。第三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接收后国民党沈阳市划定教育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进行教材编审和课程的重新设置,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国民党沈阳市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文化支出以22.75%居于第二位,不仅并未达到市县不得少于35%的规定,且不及保安警察支出47.86%的一半,这与蒋介石喊出的“抗战时期,军事第一;建国时期,教育第一”的响亮口号严重不符。国民学校通过周会、课程内容、壁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戡乱”教育,教育为内战服务的目的昭然若揭。献校运动口号喊的轰轰烈烈,最终结果却是徒有虚名,每区试办两保国民学校的计划也未能实现。受战乱影响失学儿童日益增多,政府措施失当收容效果甚微。由于叙级未定1946年国民党沈阳市政府仅向教员发放维持费等生活补助,同时向学生征收尊师米。但维持费极其微薄,且存在拖欠发放、公教人员不平等问题。教员叙级甄审工作办理完竣后所发薪俸虽有增加,但仍不及物价升腾之速,教员生活难以为继,引发请愿罢教斗争。第四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战后东北青年失学过多亟待收容,国民政府教育部筹办了大学先修班,国民党辽宁省设立临时中学,沈阳市接办东北青年中学并筹办暑期补习学校,并制定公立中等学校公助生暂行办法以及奖助金办法等。但中等教育重建中最大的问题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致使奖助金有名无实,教育救济收效甚微,教学设施匮乏,教师薪俸低微。甚至个别校长贪污公款以及一些教员教学无力、师德败坏等事件也屡有发生。为扭转军事战场颓势及补充兵源,国民党对沈阳市高中以上学生实施军事训练,初中以下学生实施童子军训练。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举办冬令营,动员学校组建青年工作队,为实施“戡乱”服务,其结果是教育环境更加恶化。第五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复员重建方式有回迁国立东北大学、接收国立沈阳医学院,以及创办私立东北中正大学、私立辽东学院、私立辽宁医学院和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民政府教育部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支出捉襟见肘,教学设备奇缺,教职员待遇微薄。在教师管理上存在任人唯亲,师资不齐,教授缺少。教育部所欠学生公费不能全部下拨,学生生活难以为继。教育部实行奖学金制度,但因为奖学金名额数量较少,引起学生的抗议和不满。加之战后东北物价飞涨,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具有强烈爱国情怀和政治敏感性的学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第六章,研究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为推行社会教育,在沈阳设置的社教机构有民众教育馆、图书馆、民众学校、学校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以及国民教育研究会等,这些社教机构相互配合,对民众实施识字教育、注音符号教育、电化教育、国民体育等。受经费限制沈阳市社会教育的推动十分困难,电化教育的器材设备不仅严重缺乏,对社会教育的人才培训也仍显不够。结语部分,对沈阳市教育接收与重建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在教育接收中缺乏计划,并以军方和政治势力插手为主要特征。在教育重建中由于国民党在东北率先挑起内战,导致战后物价飞涨,经济殆于破产,教育经费被军事挤占,失学儿童和青年益众,种种弊端致使教师学生对国民党政权的离心力加速运转,并将政治信任投向了共产党一方,加速了国民党在东北统治的灭亡。

王雪[3](2020)在《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国际竞争的关键在教育,而教育质量依赖于教师;语言教育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自古便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大量的海外移民和其他各类母语非英语学习者的持续增长给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简称为ESL)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开发与完善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多学科、多层次、多维度教师专业标准体系,贯穿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优秀与杰出四个发展阶段,对教师质量进行三位一体的保障。作为国家教师专业标准体系中的一部分,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已经出台了职前和优秀(职后)教师专业标准,作为ESL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的指针和规范准则,并且标准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地进行修改与完善。中华民族有着古老的文明和璀璨的文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汉语言的推广、汉文化的传播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根本保障,是国家语言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一带一路”愿景实现的重要条件,更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支撑。这就对我国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尤其是对未成年阶段学习者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加专业化的要求;然而,这一领域却经常被忽视。美国的ESL教师专业标准与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适用的群体类似、语境类似,且发展比较成熟、实践经验丰富,值得关注并展开深入研究。基于以上思考,本论文选取美国现行的全部3套ESL教师专业标准:2010版与2018版《学前—12年级教师职前教育计划认证标准》(2010版和2018版现处于并行状态,都属于现行职前教师专业标准范畴)和《英语作为一门新语言标准》(即职后优秀教师专业标准)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美国现行的学前至12年级阶段ESL教师系列专业标准进行全面剖析与解读,挖掘出该系列标准的产生背景、实然状态、总体特征、成效弊端和借鉴意义。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标准是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产物,背后蕴含着政治、文化、语言、教育、需求等因素。因此,本论文首先把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标准放置于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从国家语言政策的发展要求与社会、文化、教育的整体环境和教师、学生及学科发展的现实需求两大维度六个方面对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出台的背景做深入挖掘,追根溯源,找出成因。然后以舒尔曼的教师知识理论为指导,分别对美国现行的ESL教师专业发展两个阶段(职前和职后)的三套标准从标准制定的机构和主体、标准产生的依据和核心思想、标准产生的过程、标准的框架与内容、基于标准的教师认证和标准的特点几个方面进行个体分析。同时抓住新、旧职前标准并行这一难得的机会,在现行标准研究范畴内,在对职前标准进行个体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比较、探究不同时期同一标准的承接性与发展性、不变本质与时代发展趋势的融合,以便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美国职前ESL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在分别对美国现行的ESL职前、优秀(职后)教师专业标准进行充分分析后,论文从美国ESL学科整体性、ESL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完整性的角度,以库玛的语言教师教育理论为指导,打乱标准原有的结构,对处于教师不同发展阶段的专业标准从基本要素、整体框架、具体内容以及基于标准的认证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阐释不同阶段标准之间的异同、产生的原因及内在联系。进而发掘美国现行ESL学科教师专业标准在研制理念、主体结构、涵摄内容、秉持视角、言说话语、认证方式上的共性与特质,并探讨该学科教师专业标准所产生的影响。此外,结合国家语言政策的发展要求与社会的现实需要,分析我国第二语言教师、教学与教师专业标准发展现状,参照美国ESL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本文从七大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启示。希望本研究可以为我国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研究的深化与发展,为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特别是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与完善、教师教育的改革与优化、教师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专业的长足发展、以及我国汉语及汉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些许启示。

高乔乔[4](2020)在《基于社会认知加工模型的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构建及初步应用》文中提出目的1.基于社会认知加工模型构建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2.初步验证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的效果。方法1.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的构建。(1)文献研究。系统回顾国内外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以及社会限制干预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为干预方案的内容提供借鉴。(2)质性访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目的抽样选取12名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访谈的主题结果,再结合文献分析的结果,形成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初稿。(3)专家咨询。选取15名专家进行了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根据专家的意见对干预方案初稿的内容进行进一步修订。(4)预试验。选取5名乳腺癌患者进行预试验,判断干预方案的可行性,并根据患者的意见对干预方案进一步修订,结合专家咨询的结果,最终形成干预方案施测稿。2.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的初步应用。采用类实验性的研究方法,选取郑州市某三甲医院乳腺外科两个病区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每个病区20例,以病区为单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最终得到干预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实施科室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乳腺癌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通过有效性指标包括心理社会适应、社会限制、侵袭性思维、自我效能、夫妻亲密关系,检验干预方案的有效性,并对干预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方案。结果1.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的构建。(1)文献研究。首先对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有关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中英文文献进行检索,从“研究对象、干预形式、干预剂量、干预者、干预内容、主要结局指标、评价时间、研究结果”八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选择最终纳入的9篇干预类文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干预人员为多学科团体干预较研究者个人干预更科学可靠;干预频次在414周之间不等,每周1次,每次40min3.5h不等;干预方式多采取团体面对面干预,主要通过PPT讲授、讨论、发放手册等方式;干预内容主要有认知行为疗法、应对技能训练、心理教育干预、同伴支持等。其次对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有关乳腺癌患者社会限制的中英文文献进行检索,发现社会限制的干预主要包括书写表达和促进夫妻沟通两方面,在沟通方面主要借鉴了美国华盛顿大学Lewis团队研发的“助她痊愈”健康咨询项目。书写表达和促进沟通可作为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的2个主题。(2)质性访谈。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共提炼出4个主题、9个亚主题,从主题提取结果中发现患者目前存在疾病认知不足、受到配偶的社会限制、夫妻沟通障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对干预方案的主题进行补充,增加疾病认知这个主题。综合文献研究和质性访谈的结果,形成了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初稿,主要包括疾病认知、情感表露、促进沟通、增强信心4个主题内容。(3)专家咨询。将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初稿发放给专家,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根据专家的意见主要对干预方案的二级和三级指标进行了修改,删除2个,修改3个,增加9个。(4)预试验。通过根据研究对象的反馈和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干预方案进行修改:将干预时间缩短为90分钟;在讲述乳腺癌知识时与患者增加互动,及时解答患者的疑惑;增加布置家庭作业这个环节,巩固患者学到的沟通技能;手册内容增加一些图案,字号大一号。最终形成干预方案的施测稿。2.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的初步应用。共纳入40名患者,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各有效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有效性指标在干预后的得分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的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侵袭性思维、自我效能感、夫妻亲密关系、社会限制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加工模型,通过文献回顾、质性访谈、专家咨询等方法构建了科学规范的乳腺癌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主要包括疾病认知、情感表露、促进沟通、增强信心4个主题内容。通过类实验性的研究方法对方案的有效性进行初步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案可降低乳腺癌患者受到配偶的社会限制水平,降低患者的侵袭性思维,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夫妻亲密关系,患者总体的心理社会适应水平显着提高。该方案的构建可为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社会康复提供有效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切实为临床护理人员开展相关干预提供指导。

何帆[5](2019)在《制造企业服务化模式及其经济后果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不俗成就,但在核心技术、价值链地位、利润水平、服务产出等方面与世界工业强国仍有一定差距,亟待变革传统发展模式。制造企业服务化是从单一产品生产向生产与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模式转变的新兴战略,已成为传统制造企业解决微利困境、培育新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为解决一般制造企业微利困境和高质量发展问题,我国政府在《中国制造2025》、《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等文件中明确提出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的建议。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利好的双重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展了服务化探索,并涌现出一批成功实施服务化战略的制造企业。从服务模式异质性角度看,制造企业选择不同的服务化模式,意味着产品与不同服务业务实现差异化组合,其有机会以服务方式融入开发、设计、物流、售后、运营等各价值链环节,带来资源配置、价值主张、利润创造变化,相应效果也会有所不同,但现有文献却鲜有涉及。因此,从服务模式视角来探讨制造企业服务化经济后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实与学术话题。本文选取2008-2017年沪深两市A股主板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以知识基础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竞争优势理论、顾客锁定理论、资产专用性理论、价值共创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在参考前人自营视角对服务化模式划分的基础上,梳理出知识性、产品延伸性、外包性三种主要服务化模式,按照《经营范围变更公告》、《财务报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等综合判定方式,手工收集和整理了实施不同服务化模式的制造企业样本。同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EM)、Heckman两阶段估计、动态面板GMM估计、分组检验等多种实证方法,从较新的商业模式异质性视角考察三种服务化模式经济后果及内在机制。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不同服务化模式产生差异性经济后果。通过考察梳理出的三种服务化模式经济后果,知识性服务化模式能够显着增强制造企业的财务业绩与市场业绩,更支持服务化“业绩促进观”;产品延伸性服务化模式显着弱化了制造企业的财务业绩与市场业绩,更支持“服务悖论观”;外包性服务化模式则显着增强了制造企业的财务业绩与市场业绩,更支持“业绩促进观”。上述研究结论有助于回答既往文献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研究结论不一致的问题,即一概而论的探讨制造企业服务化并不合理,不同服务化模式对微观企业业绩产生了不同影响。第二,服务化模式的经济后果受到终极控制人与市场化程度影响。相较国有企业,非国有制造企业的政策负担更小、经营目标更明确,其对知识性服务化和外包性服务化模式实施的业绩提升作用更明显,而国有企业对产品延伸性服务化模式实施的业绩弱化作用则更显着;相较东部地区,非东部地区商业环境不及前者,且市场化程度整体不高,东部制造企业实施知识性服务化模式及外包性服务化模式的业绩提升作用更明显,而其他地区企业实施产品延伸性服务化模式对业绩的弱化作用更显着。第三,要素结构对服务化模式的经济后果存在机制效应。经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知识性服务化模式通过改变知识要素结构来提升制造企业财务业绩与市场业绩;产品延伸性服务化模式通过影响劳动要素结构来弱化制造企业财务业绩与市场业绩;外包性服务化模式通过优化资本要素结构来强化制造企业财务业绩与市场业绩。第四,时间因素对服务化模式经济后果产生不同影响。基于时滞效应检验,知识性服务化模式对业绩的影响较持久;产品延伸性服务化、外包性服务化模式对业绩的影响随时间推移而减弱。进一步讲,知识性服务化模式在T+1期和T+2期显着提升了财务业绩和市场业绩;产品延伸性服务化及外包性服务化模式在T+1期对财务业绩和市场业绩产生显着影响,但在T+2期却不显着。第五,经济周期因素对服务化模式经济后果产生不同影响。基于经济周期检验,在经济扩张期,市场需求更为旺盛,其对实施知识性服务化与外包性服务化模式的财务业绩与市场业绩的提升作用更明显。而在经济紧缩期,货币供应减少、筹资成本上升、消费增速放缓,其对外包性服务化模式财务业绩与市场业绩的弱化作用更显着。第六,服务化状态因素对服务化模式经济后果产生不同影响。按照制造企业服务化状态不同,将之划分为“一直实施”和“间断实施”两类。基于不同服务化状态的检验,连续实施知识性服务化和外包性服务化对财务业绩和市场业绩的促进作用更显着;而持续的产品延伸性服务化行为会弱化制造企业财务业绩,但不会显着影响市场业绩。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行业层面,应加快制造行业转型升级步伐,促进生产与服务融合发展。通过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以活跃的市场推动制造业服务“外部化”,同时注重不同服务化模式经济后果,开展服务化模式行业试点示范。企业层面,应加大知识性服务化模式的应用推广,以知识要素促进业绩提升。谨慎实施产品延伸性服务化模式,避免陷入“服务悖论”怪圈。积极探索外包性服务化模式,提高核心业务资源配置效率。本文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1)以往文献多从国家、行业层面考察制造企业服务化的经济后果,但对制造企业服务化模式经济后果的考察较少。本文尝试对制造企业服务化模式的经济后果进行大样本经验研究,为服务化模式及其经济后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2)本文针对学者提出的非自营服务化模式识别欠缺问题,考虑了外包因素,将外包服务化模式纳入识别范围,丰富了制造企业服务化模式的研究文献;(3)有别于以宏观及中观研究,本文进一步从微观机制角度考察制造企业服务化模式不同经济后果的作用机理,深化和拓展了服务化模式作用机制的研究;(4)针对制造企业服务化悖论的争议,本文从从商业模式异质性视角研究制造企业服务化的经济后果,为充分理解制造企业服务化经济后果争论提供了新的解释和证据。本文关于中国后工业化时代制造企业服务化模式经济后果的研究结论,具有较重要的借鉴意义,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1)为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提供方向与效果参考;(2)为制造企业破解微利困境和走向价值链高端提供可行路径;(3)从选择服务化模式角度为解决我国产能过剩和处理“僵尸企业”问题提供新思路;(4)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中国制造2025》中倡导的服务化转型提供经验证据。

许英[6](2019)在《湖南同程亲和力旅游国际旅行社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近年来各项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的落地,为旅行社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同时,在信息时代,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影响,客户的旅行需求和旅行社的经营模式也发生着巨大而快速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旅行社的发展战略问题,对于推动传统业态的旅行社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南同程亲和力旅游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深入分析了企业的宏观外部环境、产业竞争环境和内部资源和条件,运用SWOT分析法确定了企业的基本战略取向,进而提出了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总体发展战略,和核心职能战略,规划了战略实施的具体步骤和主要保证措施。研究表明:湖南同程亲和力旅游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发展环境中,既存在市场快速扩张、技术设施日趋完善、新技术进而新业态快速发展的巨大机遇,也面对着同业竞争加剧、市场需求快速变化等威胁;企业自身既有市场基础、资源实力雄厚的优势,也存在产品陈旧、经营模式落后等劣势。企业应采用密集性增长和相关多元化战略,整合营销渠道,加强品牌建设,推动“旅游+”新产品开发和新业态培育,抓好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同时,也要在人力、财务、组织、文化方面为战略实施提供可靠保障。本研究不仅对湖南同程亲和力旅游国际旅行社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对同类型企业战略的决策也具有借鉴价值。

刘雪婷[7](2019)在《依恋风格对囤积的影响 ——拟人化与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囤积行为在生活中时有发生,虽然适当的囤积有时会使生活更方便,然而囤积行为过度就会对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形成心理障碍。因此,深入探究囤积形成的心理机制非常重要和必要。研究发现,不安全依恋是囤积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关于依恋与囤积关系的研究已成为国外的热点话题,而在国内刚刚起步。在不安全依恋导致囤积形成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重要的中间因素。拟人化研究在国内处于初始阶段,尚未有本土化的测量工具。本研究尝试修订适用于中国人群体的拟人化问卷,旨在为今后开展拟人化的相关研究提供本土化的测量工具,并进一步探索依恋风格、拟人化、社会支持与囤积的关系,以及拟人化与社会支持在依恋风格与囤积关系之间的作用机制,为今后囤积行为的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与启示。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等方法,并全部以纸质版问卷的形式进行发放,选取910名大学生被试进行拟人化问卷(AQ)的修订工作,选取哈尔滨、长春、北京、威海和武汉五地九所高校的1011名大学生被试进行变量间关系以及囤积形成心理机制的探讨。研究工具包括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拟人化量表中文修订版、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囤积信念问卷(SBQ)和囤积量表修订版(SI-R)。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修订后的拟人化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以用作拟人化研究的本土化测量工具。(2)依恋风格、拟人化、感知社会支持、囤积信念与囤积行为在某些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3)依恋回避与拟人化的成人-物体行为维度呈显着正相关,与感知社会支持呈显着正相关,与囤积行为呈显着正相关;依恋焦虑与拟人化呈显着正相关,与感知社会支持的朋友支持维度呈显着负相关,与囤积信念呈显着正相关,与囤积行为显着正相关;拟人化与感知社会支持的其他支持和社会支持维度呈显着正相关,与囤积信念和囤积行为呈显着正相关;感知社会支持与囤积信念呈显着正相关,与囤积行为及其堆积维度呈显着负相关;囤积信念与囤积行为呈显着正相关。(4)依恋对拟人化具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依恋回避对感知社会支持具有显着负向预测作用;依恋焦虑对囤积信念具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依恋焦虑对囤积行为具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拟人化对感知社会支持的其他支持维度具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拟人化对囤积信念具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拟人化对囤积行为具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感知社会支持对囤积信念具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感知社会支持对囤积行为具有显着负向预测作用;囤积信念对囤积行为具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5)拟人化在依恋焦虑与囤积信念、囤积行为关系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感知社会支持在拟人化与囤积信念关系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拟人化与囤积行为间起到遮掩效应。(6)依恋焦虑、拟人化、囤积信念与囤积行为的关系是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其中囤积信念调节了依恋焦虑、拟人化与囤积行为中介模型中的后半路径。(7)拟人化与感知社会支持在依恋焦虑与囤积信念关系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感知社会支持在依恋焦虑、拟人化与囤积行为间起到遮掩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依恋焦虑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囤积,还可以通过拟人化与感知社会支持间接地影响囤积,囤积信念在依恋焦虑影响囤积行为的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

朱晋峰[8](2019)在《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及鉴定意见的形成、采信研究 ——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为对象的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众对生活条件、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其中,公众对赖以生存、生活的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目前我国环境问题迭出,各种污染环境行为时有发生,这不仅会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会对居民的工作、生活,甚至是身体健康等造成严重影响。因而,为了确保环境能真正适应社会公众生存、生活的需求,除了要预防环境被污染以外,还需要对已经被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这一问题也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为此,相关部门还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如2015年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7年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等。此外,《民事诉讼法》还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公益诉讼制度,以确保因污染环境行为而遭受侵害的社会公益得到有效保障。随后,检察机关还组织开展了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公益诉讼在司法实践和理论中依然存在诸多困境,为了缓解这些困境,相关部门发布了系列规范。例如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颁布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等。在一定层面上,这些规范有效缓解了民事公益诉讼中的部分困境。与其他环境资源诉讼不同的是,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目的是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确定环境修复方案,使得被污染的环境能够得到修复;或者在环境无法被修复的情况下,确定环境污染行为人应当承担的环境损害赔偿数额。然何种修复方案更为妥当,更能将环境恢复到被破坏以前的状态,往往是控辩双方和法庭难以凭借自身知识就能自行解决的。因而,诉讼各方借助于专业人士或者机构的帮助来解决该问题,必然成为一重要途径。此外,在环境无法被修复的情况下,诉讼各方同样需要借助专业人士或者机构的帮助来确定行为人应当承担的环境损害赔偿具体数额。这也成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关键内容之一。显然,作为法定证据形式之一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是解决诉讼中此类专业问题的最为主要的方式。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起步较晚。直到2016年,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才被纳入到司法鉴定行政主管机关的统一管理之中,这也就造成了目前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相对滞后的局面。进而导致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无法满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需求。这也是本文以此为题进行研究的原因。当然,在此需要明确的是,司法鉴定是一项集管理、诉讼与证据于一身的证据方法,司法行政管理是否完善?对鉴定意见的形成与采纳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本文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进行研究也应当从此三方面予以全面阐释。在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中,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资格管理层面。目前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难以满足司法实践的需求,而且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依托的主体过多,鉴定主体趋利性问题依然存在,册中册、册外册1等问题又出现了新的情形。因此,本文本文认为,我们不仅要继续严格把控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资格准入条件,而且要对现在的资格准入条件进行完善,以使其能够更加适应司法实践的需求。同时,对于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登记评审专家库,我们依然应当特别重视,并完善其建设。此外,针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收费的困境,司法鉴定行政主管部门不仅要明确具体的收费标准,还应当完善相应的法律援助制度,以及探索建立公益诉讼基金和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对于司法鉴定的管理,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相关部门还应当以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为切入点,尽快构建鉴定资质的等级管理和加强管理的区域协作。在鉴定意见的形成程序中,针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特殊性,我们要将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启动时间提前至诉讼之前,对于鉴定结果会产生重要影响的检材提取,我们首先应当充分肯定行政机关等在鉴定前收集的材料可以作为检材,但应采取多项措施确保检材的真实性以及提取的合法性。在鉴定实施中,对于可以作为鉴定检材的确认以及环境修复方案的确定,我们可以邀请相关代表见证鉴定过程,从而确保鉴定的权威性。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实施所依赖的技术标准,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标准缺失等方面。对此,我们有必要从加速标准体系建设,统一标准管理部门,积极鼓励制定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团体标准,正确对待“专家法”在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的运用,完善相应的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完善。在鉴定意见的采信程序中,虽然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可以有效解决案件中的相关专业技术问题,为裁判提供证据,但司法鉴定意见是否符合证据的要求,还需要法官在庭审中予以认定。法庭对于鉴定意见的采信,当然要遵守证据裁判的一般规则,但鉴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特殊性,对于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的采信,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专家陪审员制度的功能。这其中就包括专家陪审员专家库的建立、专家陪审员的职责等内容。当然,我们还有必要在强化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基础之上,完善鉴定人隐蔽出庭作证制度;此外,对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专家辅助人制度,我们也有必要采取相应的特殊措施对其进行完善。

朱越[9](2019)在《高新区政府推动责任式创新治理的路径研究 ——以常州科教城为例》文中认为责任式创新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创新模式,要求政府关注创新政策与科技治理更深远的社会影响,关注科技创新的社会属性,实现创新成果对经济发展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满足。中国正处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创新系统,是中国创新之路的先行者,对其责任式创新治理路径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运用了案例研究法,以江苏省常州科教城为例,研究常州科教城的创新治理特点和推动高新区责任式创新治理的举措,同时也分析了高新区政府在责任式创新治理中的困难及不足,为其他高新区政府推动责任式创新提供经验与启示。在此基础上,本文借鉴欧盟进行责任式创新治理的经验,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四螺旋创新模型,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语境下,将责任有限性引入责任式创新治理中,建构责任式创新AIRRL五维度框架,进而探索四螺旋创新下责任式创新治理的模式,以研究我国高新区政府推动责任式创新治理的路径,针对高新区创新治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陈近[10](2018)在《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发展 ——基于历史研究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数学双基教学”即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是一个教学系统,主要包含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师生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五要素,该系统存在于一定环境中,系统各要素互相作用,形成稳定结构。“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亦是一种教学理论,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依据政治史时间维度和教育史学体系进行分期,其主要历经四个历史时期: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思想萌芽期,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体系创立期,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制度成型期,以及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创新期。数学双基教学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传统特色,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重视“四基”,强调“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有学者认为数学双基教学仍是我国数学教学的精髓;也有学者认为“双基”的提法不能与时俱进……本研究基于历史研究视角,客观梳理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春秋战国-至今),依据路径依赖分析法理性总结其演进规律,深入剖析其演进原因,以期更好地理解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来龙去脉”,回应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为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意见。本研究主要运用了历史分析法,路径依赖分析法和系统论方法等三种研究方法,解决四个主要研究问题,这四个问题与前述历史分期相呼应,分别是:1.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思想是如何萌芽的?2.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体系是如何创立的?3.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制度是如何成型的?4.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是如何创新的?本研究第四章回应了第一个研究问题,追溯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思想的萌芽。研究表明:数学双基教学思想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有着悠久历史。春秋战国时期讲究“正名”教学,为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之“重视基础知识”思想打下基础;汉代强调“术”的教学,为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之“重视基本技能”思想奠定基础,此后,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思想出现萌芽,并呈现出重视“基础性”“实用性”和“掌握性”的核心特征,该特征对数学双基教学之后发展产生深厚影响。本研究第五章回应了第二个研究问题,分析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体系的创立。研究表明:隋唐时期重视“明数造术,详明术理”的算学教学体系初步形成,“明数造术”就是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详明术理”就是理解“术”(即算法)的原理和用法,算学教学体系的初步形成意味着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系统的初步创立,该系统包括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师生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要素;宋元时期,该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隋唐宋元时期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体系的创立和完善为近现代数学双基教学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本研究第六章回应了第三个研究问题,分析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制度的成型。1904年,清政府实施《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该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颁布并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1923年,制度层面提及教学“限度”,即教学最低标准,形成数学双基教学之“基”;1929年,制度层面首次区分知识、技能维度,形成数学双基教学之“双”;1942年,制度层面首次出现关键词“基础知识技能”,把“双”和“基”联系在一起;1952年,制度层面首次规定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范畴,标志着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制度层面的正式形成。制度的成型意味着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进入稳定阶段。本研究第七章回应了第四个研究问题,分析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创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聚焦于创新型人才竞争,而我国传统数学双基教学又出现“异化”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致力于通过“课程改革”推进传统双基教学的发展和创新。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三维目标”,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提出重视“四基”,2014年开始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四基”“核心素养”体现了“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突破,强调从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而重视“学习过程”,明确了学生所应具备的数学素养,凸显了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宗旨。本研究第八章在梳理前四章“历史轨迹”的基础上,依据路径依赖分析法,探寻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演进规律及其原因。分析表明: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发展历经“路径发生-路径强化-路径依赖-路径创造”等四个阶段,“初始条件”促动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路径发生,在此基础上,形成“稳定网络结构”,推动小学数学双基教学路径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新时代背景下“内外因素”则成为小学数学双基教学路径创造的主要动力,促使双基教学基于原有路径形成新的“良性路径依赖”。纵观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演进过程,存在明显的“惯性”(路径依赖性),并正在通过路径突破实现路径创造。何谓历史的眼光,从哲学层面上来讲,就是唯物辩证的眼光。辩证唯物主义要求人们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认识和把握事物。本研究基于历史研究视角考察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发展,在梳理“历史轨迹”基础上(第四章-第七章),分析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演进规律及原因(第八章),以便更好地理解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发展的“来龙去脉”,形成对待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之正确态度,指导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树立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之民族自信,并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作出合理预测。

二、质量问题引起关注 修订标准不容回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质量问题引起关注 修订标准不容回避(论文提纲范文)

(1)知觉压力、应对方式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概念框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理论基础
    3 概念框架
第二部分 调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6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现状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2)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运用史料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抗战胜利后沈阳市教育接收的背景
    第一节 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教育
        一、殖民教育的行政机构
        二、殖民教育的基本方针
        三、殖民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接收前沈阳市的教育状况
        一、学校教育破坏严重
        二、社会教育残破不堪
    第三节 国民政府接收沈阳
        一、中共政权在沈阳的建立与撤出
        二、国民政府人员抵达沈阳
        三、国民党军对沈阳的军事接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接收的政策与实施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东北教育的接收政策
        一、教育部东北青年救济处的《整理意见》
        二、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的《东北教育议案》
        三、国民党辽宁省政府制定《复员准则与办法》
    第二节 沈阳市初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民学校接收概况
        二、对教职员以训练代甄审
    第三节 沈阳市中等教育的接收
        一、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的回迁
        二、省立中学接收概况
        三、市立中学接收概况
    第四节 沈阳市高等教育的复员
        一、东北临大补习班的设立与困境
        二、国立东北大学的回迁与窘境
        三、专科以上学校师生的甄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初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国民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沈阳市教育局的设置
        二、市教育经费的来源与支出
        三、划定辅导区设置国民学校
        四、献校祝寿运动徒有虚名
        五、整顿私立小学与私塾
        六、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教学重建
        一、贯彻落实“戡乱”方针
        二、教科书缺乏且价格昂贵
        三、教学设备严重匮乏
    第三节 师资训练与薪俸
        一、重视师资训练
        二、教师薪俸微薄
        三、请愿罢教迭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中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中等学校的重建
        一、国民党辽宁省教育厅的设置
        二、划分学区与学校设置
        三、筹办东北大学先修班
        四、设立临时中学收容流亡青年
        五、创设市立师范学校
        六、举办暑假补习学校
        七、行政组织与校务处理
    第二节 学生管理与训练
        一、学生费用高昂
        二、奖助金有名无实
        三、救济学生收效甚微
        四、实施童子军训练及军事训练
        五、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补充兵源
        六、组织青年工作队为“戡乱”服务
    第三节 教学重建与师资薪俸
        一、改订教学科目
        二、教学设施匮乏
        三、教师薪俸微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高等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概况
        一、国立东北大学
        二、国立沈阳医学院
        三、私立东北中正大学
        四、私立辽东学院
        五、私立辽宁医学院
        六、辽宁省立师范专科学校
    第二节 沈阳市高等院校的师生管理
        一、招生与就业
        二、公费及奖学金短缺
        三、教师管理办法
        四、教师薪俸低微
        五、教学设施不足
    第三节 沈阳市学生运动的浪潮
        一、“六二”罢课斗争
        二、反对冬令营的斗争
        三、迁校与反迁校斗争
        四、抗议“七五”惨案运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民政府对沈阳市社会教育的重建
    第一节 社会教育机构
        一、民众教育馆
        二、图书馆
        三、民众学校
        四、其他机构
    第二节 社会教育内容
        一、识字教育
        二、电化教育
        三、其他教育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呼唤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二)美国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需要深化
        (三)我国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诉求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第二语言
        (二)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教师
        (三)教师专业标准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关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析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舒尔曼教师知识理论
        (一)教师知识的来源
        (二)教师知识的结构
        (三)教师知识的运用
        (四)舒尔曼教师知识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二、库玛语言教师教育理论
        (一)三大教学参数与十大宏观策略
        (二)库玛语言教师教育“KARDS”模块模型
        (三)库玛语言教师教育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背景
    一、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政策与环境
        (一)国家语言教育政策日臻完善加速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二)标准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呼唤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三)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引领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
    二、美国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产生的现实需要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科科学化的需要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
第四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分析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
        (一)标准制定的机构及主体
        (二)标准制定的依据、核心思想
        (三)标准制定的过程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框架及内容
        (一)2010现行版职前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及内容分析
        (二)2018现行版职前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及内容分析
        (三)2010版标准与2018版标准比较分析
    三、基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认证
        (一)认证的原则和目标
        (二)认证的程序
        (三)认证的内容和方法
    四、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
        (一)标准结构的层次性:接近标准、达到标准、超越标准三层进路
        (二)标准评价的科学性:倡导“绩效本位”的评价理念
        (三)标准原则的一致性:国家要求与学科特点有机融合
        (四)文化的包容性:母语文化与美国文化相结合
        (五)学生的主体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六)专业的发展性:合作与反思中成长
第五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分析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
        (一)标准制定的机构和主体
        (二)标准制定的依据、核心思想
        (三)标准制定的过程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框架及内容
        (一)现行版优秀教师专业标准框架分析
        (二)现行版优秀教师专业标准内容分析
    三、基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认证
        (一)认证的理念
        (二)认证的程序
        (三)认证的内容和方法
    四、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
        (一)体现五项核心要求与学科专业特点的融合
        (二)强调教师知识的专业性与实践的综合性
        (三)突出教师的反思能力
        (四)关注教师专业领导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重视学生背景的多样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六)加强教师评价的灵活性与公平性
第六章 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总体评析
    一、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职前与优秀教师专业标准的比较
        (一)基本要素比较分析
        (二)标准框架比较分析
        (三)标准内容比较分析
        (四)标准认证比较分析
    二、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总体特点
        (一)标准研制理念:以人为本、观照师生
        (二)标准主体结构:体系完整、层级分明
        (三)标准涵摄内容:知识、能力与品格兼具
        (四)标准秉持视角:多元文化取向
        (五)标准言说话语:用词精确、实践倾向
        (六)标准认证方式:科学性与民主性相结合
    三、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影响
        (一)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积极影响
        (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消极影响
第七章 思考与启示
    一、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现状
        (一)国家语言强国战略话语语力的提升
        (二)对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的分析
        (三)基础教育领域来华学生对我国第二语言教师的现实需要
    二、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一)完善我国具有本土特色的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
        (二)凸显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科的本质特点
        (三)关注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生的源文化差异
        (四)重视教师专业标准中第二语言学生的汉文化融入
        (五)加快教师专业标准引领下第二语言教师角色的转变
        (六)完善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第二语言教师评价体系
        (七)倡导更多符合标准的专业第二语言教师走进中小学课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基于社会认知加工模型的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构建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乳腺癌的流行病学
        1.2 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不良问题突出
        1.3 提高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1.4 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研究现状
        1.5 社会认知加工模型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现状
        1.6 基于社会认知加工模型或可提高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状况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与理论依据
        3.1 操作性定义
        3.2 理论依据
    4 技术路线
    5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构建
    对象与方法
        1 文献研究
        2 质性访谈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德尔菲专家咨询
        3.1 专家遴选
        3.1.1 专家纳入标准
        3.1.2 专家人数
        3.1.3 制定专家咨询表
        3.1.4 专家咨询过程
        3.1.5 统计分析
        3.1.6 干预方案指标条目的筛选和修订标准
        4 预试验
    结果
        1 文献研究
        1.1 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的文献分析
        1.2 乳腺癌患者社会限制干预的文献分析
        2 质性访谈
        2.1 受访者一般资料
        2.2 主题提取结果
        3 干预方案初稿
        4 德尔菲专家咨询
        4.1 专家的一般资料
        4.2 专家的积极程度
        4.3 专家的权威系数
        4.4 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
        4.5 第二轮德尔菲专家咨询
        4.6 预试验
        4.7 干预方案施测稿
    讨论
        1 构建基于社会认知加工模型的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的必要性
        2 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的科学性
        3 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针对性强
第二部分 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效果初步评价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分组方法
        3 干预实施过程
        3.1 成立实施小组
        3.2 干预流程
        4 干预时间及评价时间
        5 干预措施
        6 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
        7 资料分析
        8 质量控制
        9 伦理原则
    结果
        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1.1 一般资料的基线比较
        1.2 有效性结局指标的基线比较
        2 两组患者有效性指标的效果分析
    讨论
        1 干预方案可降低乳腺癌患者受到配偶的社会限制
        2 干预方案可降低乳腺癌患者的侵袭性思维
        3 干预方案可增强患者自我效能感
        4 干预方案可提高夫妻亲密关系
        5 干预方案可提高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状况
        6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下一步研究内容
        6.1 创新性
        6.2 今后研究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社会限制与乳腺癌患者癌症适应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5)制造企业服务化模式及其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框架和内容
    1.4 研究创新和贡献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第3章 制造企业服务化模式的类别与现状
    3.1 制造企业服务化模式的类别划分
    3.2 制造企业服务化模式的现状描述
    3.3 制造企业服务化模式的典型案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知识性服务化模式的经济后果研究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3 研究设计
    4.4 实证分析
    4.5 进一步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品延伸性服务化模式的经济后果研究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4 实证分析
    5.5 进一步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包性服务化模式的经济后果研究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3 研究设计
    6.4 实证分析
    6.5 进一步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局限
    7.4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6)湖南同程亲和力旅游国际旅行社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湖南同程亲和力旅游国际旅行社发展环境分析
    2.1 同程亲和力旅游国际旅行社基本情况
    2.2 同程亲和力旅游国际旅行社宏观外部环境分析
        2.2.1 政治法律环境
        2.2.2 经济环境
        2.2.3 社会和文化环境
        2.2.4 技术环境
    2.3 同程亲和力旅游国际旅行社行业竞争性分析
        2.3.1 旅游行业最主要的经济特征
        2.3.2 行业内的竞争威胁
        2.3.3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2.3.4 替代品的威胁
        2.3.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2.3.6 客户的议价能力
    2.4 同程亲和力旅游国际旅行社业务发展内部资源分析
        2.4.1 资源现状
        2.4.2 管理现状
        2.4.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5 同程亲和力旅游国际旅行社SWOT分析
        2.5.1 优势
        2.5.2 劣势
        2.5.3 机会
        2.5.4 威胁
        2.5.5 SWOT矩阵分析
第3章 同程亲和力旅游国际旅行社业务发展战略方案制定
    3.1 同程亲和力旅游国际旅行社愿景和使命
    3.2 同程亲和力旅游国际旅行社发展战略方案
        3.2.1 密集性增长战略
        3.2.2 相关多元化战略
    3.3 同程亲和力旅游国际旅行社发展战略目标
        3.3.1 发展战略总体目标
        3.3.2 发展战略具体目标
    3.4 同程亲和力旅游国际旅行社关键职能战略
        3.4.1 市场营销战略
        3.4.2 产品开发战略
        3.4.3 人力资源战略
第4章 同程亲和力旅游国际旅行社业务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保障措施
    4.1 发展战略的实施
        4.1.1 发展战略发动阶段
        4.1.2 发展战略计划阶段
        4.1.3 发展战略运作阶段
        4.1.4 发展战略的控制与评估阶段
    4.2 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4.2.1 完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4.2.2 供应链资源赋能保障
        4.2.3 组织制度保障
        4.2.4 财务保障
        4.2.5 企业文化保障
    4.3 发展战略实施后的预期效果
        4.3.1 盈利模式和能力的突破
        4.3.2 对发展转型机遇的把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依恋风格对囤积的影响 ——拟人化与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依恋风格的研究综述
        2.1.1 依恋风格的概念界定
        2.1.2 依恋的主要理论
        2.1.3 依恋的测量
        2.1.4 依恋的相关研究
    2.2 拟人化的研究综述
        2.2.1 拟人化的概念界定
        2.2.2 拟人化的相关理论
        2.2.3 拟人化的测量
        2.2.4 拟人化的相关研究
    2.3 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
        2.3.1 社会支持的概念界定
        2.3.2 社会支持的主要理论
        2.3.3 社会支持的测量
        2.3.4 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2.4 囤积的研究综述
        2.4.1 囤积的概念界定
        2.4.2 囤积的相关理论
        2.4.3 囤积的测量
        2.4.4 囤积的相关研究
    2.5 各变量间的相关研究
        2.5.1 依恋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2.5.2 依恋与囤积的关系研究
        2.5.3 拟人化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2.5.4 拟人化与囤积的关系研究
        2.5.5 社会支持与囤积的关系研究
        2.5.6 依恋、拟人化与囤积的相关研究
        2.5.7 依恋、社会支持与囤积的相关研究
    2.6 研究的理论框架
        2.6.1 认知-情感个性系统理论
        2.6.2 认知行为理论
        2.6.3 理论模型小结
第3章 研究一:拟人化问卷的修订
    3.1 研究方法
        3.1.1 被试
        3.1.2 研究工具
        3.1.3 修订过程
        3.1.4 问卷的施测
        3.1.5 统计方法
    3.2 研究结果
        3.2.1 项目分析
        3.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3.2.3 验证性因子分析
        3.2.4 信度分析
        3.2.5 效度分析
第4章 研究二:依恋风格、拟人化、社会支持与囤积的关系研究
    4.1 研究假设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
        4.3.1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4.3.2 拟人化量表修订版
        4.3.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4.3.4 囤积信念问卷
        4.3.5 囤积量表修订版
    4.4 统计方法
    4.5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验证
    4.6 研究结果
        4.6.1 各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4.6.2 各变量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4.6.3 相关分析
        4.6.4 回归分析
        4.6.5 中介效应检验
        4.6.6 囤积信念的调节效应检验
        4.6.7 依恋风格、拟人化、社会支持及囤积的链式中介检验
第5章 讨论及建议
    5.1 研究一: 拟人化问卷修订的讨论
    5.2 研究二: 依恋风格、拟人化、社会支持与囤积关系的讨论
        5.2.1 各变量总体情况讨论
        5.2.2 各变量人口统计学变量讨论
        5.2.3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讨论
        5.2.4 各变量中介效应讨论
        5.2.5 囤积信念的调节作用讨论
        5.2.6 链式中介效应讨论
        5.2.7 实证讨论小结
    5.3 研究的启示及建议
研究结论
研究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成果
致谢
附录

(8)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及鉴定意见的形成、采信研究 ——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为对象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性
第一章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概述
    第一节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概念及功能
        一、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概念
        二、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功能
    第二节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特殊性
        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证明的特殊性
        二、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特殊性
        三、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特征
    第三节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立法与司法实务
        一、立法
        二、司法实务
    第四节 司法鉴定管理与鉴定意见形成、采信的关系
        一、司法鉴定管理与鉴定意见形成的关系
        二、司法鉴定管理与鉴定意见采信的关系
第二章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
    第一节 关于司法鉴定机构的管理
        一、实例分析
        二、管理现状
        三、管理的问题
        四、管理的完善
    第二节 关于司法鉴定人及评审专家库的管理
        一、鉴定人管理现状
        二、鉴定人管理的问题
        三、鉴定人管理的完善
        四、评审专家库管理的完善
    第三节 关于司法鉴定收费的管理
        一、收费现状及困境
        二、收费的完善
        三、应当明确的三个问题
    第四节 关于司法鉴定等级的管理
        一、内核
        二、现状
        三、可行性
        四、完善等级管理的思路
    第五节 关于司法鉴定管理的区域协作
        一、内核
        二、现状
        三、模式选择
        四、协作内容
        五、协作程序
第三章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的形成
    第一节 司法鉴定的启动
        一、启动现状
        二、从启动实践反思立法
        三、启动的完善
    第二节 司法鉴定的受理
        一、司法鉴定检材移交
        二、多个司法鉴定机构共同受理鉴定
    第三节 司法鉴定的实施
        一、司法鉴定的基本方法
        二、司法鉴定见证的法律依据
        三、司法鉴定见证的现状
        四、司法鉴定见证的重要意义
        五、司法鉴定见证的完善
    第四节 司法鉴定的标准
        一、标准现状及困境
        二、标准体系的完善
第四章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意见的采信机制研究
    第一节 司法鉴定意见采信概述
        一、采信主体
        二、采信程序
        三、采信规则
        四、采信现状
    第二节 鉴定人隐蔽出庭作证
        一、内涵和特征
        二、实证考察
        三、困境
        四、完善
    第三节 专家辅助人制度
        一、出庭实证考察
        二、专家辅助人资格
        三、专家辅助人地位
    第四节 专家陪审员制度
        一、概述
        二、实证考察
        三、现状
        四、困境
        五、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高新区政府推动责任式创新治理的路径研究 ——以常州科教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责任式创新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2 创新生态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3 四螺旋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创新治理
        2.1.2 责任式创新
        2.1.3 利益相关者
    2.2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2.3 创新生态系统、四螺旋创新模型与责任式创新的分析框架
3.常州科教城责任式创新治理案例描述与分析
    3.1 常州科教城创新发展概况
        3.1.1 常州科教城创新发展历程
        3.1.2 常州科教城创新政策环境
        3.1.3 常州科教城创新发展目标
    3.2 常州科教城责任式创新治理的特点
        3.2.1 常州科教城重点产业规划
        3.2.2 常州科教城企业利益共同体协调机制
        3.2.3 常州科教城责任式创新引导机制
    3.3 常州科教城责任式创新治理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3.3.1 常州科教城责任式创新治理的困境
        3.3.2 常州科教城责任式创新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4.欧盟责任式创新治理经验
    4.1 欧盟基于责任式创新转型的科技政策
    4.2 欧盟责任式创新治理对中国高新区建设的启示
5.四螺旋创新下的高新区责任式创新模型
    5.1 高新区责任式创新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
    5.2 高新区责任式创新AIRRL五维度框架
        5.2.1 责任式创新AIRR四维度框架
        5.2.2 责任式创新的责任有限性
    5.3 四螺旋创新下的责任式创新
6.基于模型应用的高新区政府推动责任式创新治理路径及对策建议
    6.1 高新区政府推动责任式创新治理的路径
        6.1.1 高新区政府在四种责任式创新治理模式中的作用
        6.1.2 高新区政府推动责任式创新治理的路径
    6.2 高新区政府推动责任式创新治理的对策建议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发展 ——基于历史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数学双基教学本质研究
        一、数学双基教学的概念界定
        二、数学双基教学的特征研究
    第二节 数学双基教学历史研究
        一、我国数学教学历史研究
        二、数学双基教学的发展研究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历史分析法
        二、路径依赖分析法
        三、系统论方法
第四章 双基教学思想之萌芽(春秋-汉代)
    第一节 春秋战国重视“正名”的数学教学思想
        一、正名理论的主要思想
        二、正名理论与数学概念
        三、从“概念范畴”看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第二节 汉代强调“术”的数学教学思想
        一、从《九章算术》体例看“术”
        二、从《九章算术》内容看“术”
        三、从早期数学着作看中西方数学传统的差异
    第三节 重视“正名”与“术”的传统数学教学
        一、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二、传统考试文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基教学体系之创立(隋唐-宋元)
    第一节 重视“明数造术,详明术理”算学教学体系的形成(隋唐时期)
        一、算学教学师生观:博士、助教与学生
        二、算学教学目的:“明数造术,详明术理”
        三、算学教学内容:以《算经十书》为主
        四、算学教学方法:讲经诵经和自学辅导相结合
        五、算学教学评价:国子监考试
    第二节 以“三舍法”为特征的算学教学体系的完善(宋元时期)
        一、算学师生观:博士、学正、学录、学谕等和三舍生
        二、算学教学内容:《算经十书》活字印刷本
        三、算学教学评价:“三舍法”
        四、私学中的数学教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双基教学制度之成型(1904-1952 年)
    第一节 体现“双基”本质的近代第一个学制
        一、《奏定初等/高等小学堂章程》算术科目之形成
        二、体现“双基”本质的教育要义
    第二节 数学教学“限度”与“知识”“技能”维度的提出
        一、《小学算术科课程纲要》之形成及其修订
        二、数学教学“限度”的提出
        三、数学教学“知识”和“技能”目标维度的首次提出
        四、数学教学“基本知识技能”的首次提出
    第三节 规定“双基”范畴的建国后第一个统一的数学教学大纲
        一、《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之形成
        二、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范畴的首次规定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时代背景下双基教学之创新(21世纪初)
    第一节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
        一、“三维目标”的提出
        二、小学数学教学从“双基”到“三维目标”
    第二节 从“双基”到“四基”
        一、“四基”的提出
        二、小学数学教学从“双基”到“四基”
    第三节 从“双基”到“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提出
        二、小学数学教学从“双基”到“核心素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双基教学演进路径分析
    第一节 双基教学路径发展分析
        一、双基教学路径发展阶段
        二、双基教学路径发展规律
    第二节 双基教学路径原因分析
        一、“初始条件”促动路径发生
        二、“稳定网络结构”推进路径强化
    第三节 双基教学路径依赖实例分析
        一、双基教学是1952 年学习前苏联才开始形成的?
        二、“三维目标”只是提法创新?
第九章 研究结论、讨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春秋汉代注重“正名”和“术”的传统数学教学思想的形成标志着双基教学思想的萌芽
        二、隋唐时期“明数造术,详明术理”算学教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双基教学体系的创立
        三、1952年教学大纲“基本数学知识、技能”的提出标志着双基教学制度的成型
        四、21世纪初数学教学“三维目标”“四基”和“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双基教学的创新
    第二节 讨论
        一、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二、“四基”“核心素养”是双基教学基础上的创新
        三、双基教学的发展是路径依赖影响下的动态变迁过程
    第三节 建议
        一、数学教学应注重双基教学优良传统的继承和超越
        二、数学课程建设应基于“双基”并发展“四基”“核心素养”
        三、数学教学实践应重视学生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古籍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质量问题引起关注 修订标准不容回避(论文参考文献)

  • [1]知觉压力、应对方式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路径分析[D]. 秦娜娜.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2]国民政府对沈阳市教育的接收与重建研究(1945-1948)[D]. 张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美国现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师专业标准研究[D]. 王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5)
  • [4]基于社会认知加工模型的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构建及初步应用[D]. 高乔乔. 郑州大学, 2020(02)
  • [5]制造企业服务化模式及其经济后果研究[D]. 何帆.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6]湖南同程亲和力旅游国际旅行社发展战略研究[D]. 许英. 湖南大学, 2019(07)
  • [7]依恋风格对囤积的影响 ——拟人化与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D]. 刘雪婷.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8]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及鉴定意见的形成、采信研究 ——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为对象的分析[D]. 朱晋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9]高新区政府推动责任式创新治理的路径研究 ——以常州科教城为例[D]. 朱越.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10]我国小学数学双基教学的发展 ——基于历史研究视角[D]. 陈近.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8)

标签:;  ;  ;  

质量问题引起关注,标准修订不可避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