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激光高效太阳能加热设备

多功能激光高效太阳能加热设备

一、多功能激光高效太阳能取暖设备(论文文献综述)

陈健勇,李浩,陈颖,赵军[1](2021)在《空气源热泵空调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文中认为空气源热泵空调系统具有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等优点,在采暖、热水和烘干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围绕空气源热泵空调的循环构建、除霜和系统控制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介绍了空气源热泵空调在各行业的典型应用,重点分析了空气源热泵空调在我国北方"煤改电"项目中的贡献,系统平均循环性能系数可达2.13,节能效果明显。最后总结了空气源热泵空调推广应用面临的政策不完善、公众不熟悉等问题,提出需从部件、循环、除霜以及系统控制等方面进行创新,进一步提升空气源热泵空调的性能,同时可与储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在"双碳"的新形势下发挥巨大作用。

秦蓁[2](2021)在《生物炭基光热转换和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两大全球性难题,而寻找绿色、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成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目前的研究中,对于太阳能的利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太阳能光热转换、太阳能光电转换和太阳能光化学转换,但无论是何种转换形式,首先要解决的都是太阳能的捕获问题。自然界中的植物有着良好的光捕获性能,一方面是由于植物中天然色素的存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材料本身的结构具有良好的陷光性能,可以通过光在材料表面和内部多次的散射和反射增强光的吸收。生物炭材料,不仅保留了天然材料本身的陷光结构,而且经过碳化得到的生物炭材料基本呈现黑色,故呈现宽带光吸收,因此可以作为理想的太阳能转换材料。本研究以太阳能利用为出发点,以生物炭材料为研究对象,以太阳能光热转换和光催化降解有机物为研究内容,制备了生物炭基功能材料,并对它们的性能进行了测试。首先,受荷叶各向异性表面启发,我们制备了生物炭基仿生分层杂化光热转换材料。我们选择亲水性棉布作为基底,选择生物炭粉末作为吸光材料超声负载在棉布上,接下来采用Nafion做一侧疏水性修饰得到具有Janus结构的仿生分层杂化光热转换材料,最后通过折叠得到波浪状仿生杂化光热转换材料(w-cotton cloth-NCC)用于水净化。生物炭粉末的不规则结构和宏观的折叠结构使其具有超过95%的高光吸收率,另外我们制备的光热转换材料的水蒸发效率可达1.88kg m-2h-1并且展示出长期的循环稳定性,且其在海水蒸发中也展现优异的性能,效率为1.52 kg m-2h-1。我们制备的生物炭基仿生分层杂化光热转换材料在含有有机污染物和细菌的污水中也展现出良好的效果,其罗丹明B的去除率达98.3%且细菌去除率可达99.9%以上。因此,w-cotton cloth-NCC在提高水传输、增强光吸收和减少热损失的同时,表现出了更好的太阳能界面蒸发性能。其次,受植物叶片内部多孔结构可以有效陷光启发,制备了保留植物叶片本身结构的生物炭基Au/ZnO多级结构光催化剂。我们选择具有典型多级结构的菠菜叶片作为原材料,通过高温碳化的方式得到生物炭基底并依次在其上生长ZnO纳米棒和Au纳米粒子得到碳化菠菜@Au/ZnO(CS@Au/ZnO)三元杂化光催化剂。生物炭骨架不仅可以增强光吸收,而且可以进一步加速光生电子的传递,修饰了ZnO和Au以后拓宽了光响应范围,降低电子-空穴复合几率进而提高催化效率。我们测得其降解罗丹明B(Rh B)和环丙沙星(CIP)的效率分别为97.3%和61.0%,另外产生的电流密度为63.6μA/cm2,产氢效率为2.384 mmol g-1h-1。因此,我们制备的生物炭基Au/ZnO多级结构光催化材料在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和光催化产氢及光电转换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最后受海绵多孔结构具有有效的吸附和陷光效果的启发,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r GO)部分修饰丝瓜络的生物质气凝胶(HLS@r GO-3)。丝瓜络的亲水性保证了光热转换过程中有效的水传输,而疏水性的r GO气凝胶不仅保证了高光吸收特性,其疏水特性也使材料在海水淡化领域也可以有很好的应用。我们测得该生物质气凝胶纯水蒸发速率为1.77 kg m-2h-1,海水蒸发速率为1.53 kg m-2h-1。另外,我们还测试了二元杂化光热转换材料的光热降解有机污染物以及光热杀菌性能,其光热降解有机污染物和光热杀菌的效率均可达到99.0%以上。因此,我们制备的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部分修饰丝瓜络二元杂化光热转换材料在污水净化领域展现出优异的应用前景。

郭敏[3](2021)在《基于金属纳米粒子的等离子体共振增强平面结构及其光/热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银等金属纳米粒子因其独特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在能源、催化、生物、环境、传感及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金属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可以显着增强周围的局域电磁场,同时在紫外-可见-近红外光区产生强烈的选择性光谱吸收。这种共振效应与其成分、尺寸、形状、间距及排列结构等参数密切相关,因此研究人员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金属纳米结构来增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从而改善光学和热学性质,提高在表面增强光谱、光热转换等领域的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实际应用需求的提高,人们对功能纳米器件的便携化、轻质化和微型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平面金属纳米结构的制备和调控逐渐成为热门研究领域。然而,目前制备平面金属纳米结构的常规方法如刻蚀和气相沉积等技术存在生产效率低、成本高、操作复杂及结构分辨率低等不足,不利于进行大面积生产,限制了后续的平面应用范围。基于此,本论文开发了一种简单、通用的自组装方法实现了平面金属纳米结构的制备,并对增强其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设计思路、作用机制以及光学性能调控和应用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讨论。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通过选用不同尺寸的金、银纳米粒子在平面基底上进行多级组装,制备了具有大量纳米间隙的二维金/银纳米岛形结构,并进一步结合近红外荧光染料构建了荧光检测平台,实现了良好的荧光增强性能。根据随机顺序吸附模型,由于小粒径金纳米粒子的排斥能垒较小,能够填充性地吸附到大粒径银纳米粒子平台较大的空隙中,形成更多纳米间隙充当电磁场热点来增强平面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并在近红外方向产生等离子体耦合峰,从而增强近红外荧光染料的荧光发射强度。这种基于平面金/银纳米多级结构制备的荧光检测平台最大荧光增强倍数达到3.6倍。相较于预组装的银纳米粒子平台,小粒径金纳米粒子的引入增强了荧光染料Cy5的荧光发射强度,尤其是呈二维排列的金/银纳米岛形结构的荧光增强效率达到161.6%。此外,通过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计算阐明了金/银纳米岛形多级结构的电磁场增强机制及荧光增强机理,该研究表明了二维平面内金银纳米粒子的多级组装结构在荧光增强检测中的优势。(二)为了进一步增强平面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并拓宽近红外吸收光谱,利用上述不同尺寸及表面电荷强度的金、银纳米粒子构筑多级静电场,进而驱动纳米粒子在平面基底上进行线性组装,制备了平面内一维金属纳米粒子链状结构,并用作太阳能加热表面实现了良好的光热转换性能。通过向小粒径金纳米粒子中添加更大粒径及表面电荷强度的银纳米粒子构建了多级静电场,根据DLVO理论,多级静电场作用协同纳米粒子间的范德华力和偶极相互作用,促使平面基底上纳米粒子低聚物的随机生成和纳米粒子链的生长,实现纳米粒子平面内线性组装。金属纳米链状结构增强了纵向等离子体耦合效应,所产生的链状分布的热点拓宽了近红外范围的光谱吸收,进而提高了光热转换效果。组装有金属纳米链的平面基底在3.2k W·m-2模拟太阳光下照射10 min后表面温度升高32℃左右。此外,这种太阳能加热表面具有较高的可见光透过率(65%),基于金属纳米链的玻璃窗在户外自然太阳光下照射1 h后比普通玻璃升高了9.8°C,因此在寒冷的冬季可用作节能建筑物中的透明太阳能散热器窗户,在维持室内舒适环境的同时实现节能的效果。(三)为了进一步优化平面内金属纳米链状结构并提高光热转换性能,通过调节多级静电场中金、银纳米粒子的静电作用,实现了纳米粒子在线性组装过程中的选择性吸附,从而在平面基底上制备了链长及形貌可调的金属纳米链优化结构,将其与热致变色水凝胶结合构筑的智能窗实现了良好的自适应太阳能调控性能。根据DLVO理论,线性组装过程中静电排斥力和范德华引力的竞争作用促进了后续纳米粒子在纳米短链端部和侧部的选择性吸附,从而在平面基底上制备了长链、弯曲链及折叠链等优化结构。这些优化结构本身强烈的纵向等离子体耦合效应使其等离子体吸收峰发生红移,进一步拓宽和增强了近红外区的光谱吸收。优化结构比短链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光热转换性能,在平面基底上组装2 h的优化结构在2.8 k W·m-2的模拟太阳光下照射5 min后表面温度高达53.7°C。这种光热表面可以充当光驱动的纳米加热器来刺激热致变色水凝胶的透光率变化,两者复合制备的三明治结构智能窗在室温下具有良好的初始可见光透射率(71.2%),满足建筑物窗户的透明度要求,此外智能窗在强烈光照下具有快速的响应速度和较高的近红外光屏蔽能力,可以屏蔽300~2500 nm光谱范围内94.1%的太阳能辐射。基于金纳米链构建的智能窗在户外模型房测试中展示出了良好的室内降温性能,在自然太阳光下照射1 h后智能窗比普通窗使黑体实现了7.8°C的降温性能,显示了其在节能建筑实际应用中的重大潜力。(四)为了扩大平面金属纳米组装结构的光热性能应用,将金、银纳米粒子快速喷涂在柔性织物表面,制备了具有密集排列结构的金/银纳米粒子复合涂层织物,将其穿戴于人体指关节处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光热转换性能和人体保温热疗效果。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纳米粒子在织物表面的组装形貌,可以发现金、银纳米粒子随机地均匀分布在纤维表面,小尺寸Au NPs密集地沉积在大尺寸Ag NPs的间隙中。与未涂层的空白织物相比,涂层织物的吸收光谱显示出Ag、Au NPs各自的特征吸收峰并增强了近红外方向的光谱吸收。随后利用模拟太阳光证明了金/银纳米粒子复合涂层织物优异的光热转换性能,发现在1 k W·m-2光照强度下照射5 min后涂层织物表面的温度即可达到48.8°C,并且比空白织物具有20.9°C的升温效果,此外复合涂层织物满足人体热疗所需的温度范围。这种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在织物表面形成的金/银纳米粒子复合涂层具有良好的水洗稳定性和光热稳定性,并且使织物保持原本的透气性,说明金/银纳米粒子复合涂层织物非常适用于柔性、透气、可穿戴加热纺织品用于人体保温热疗。

丁雪瑶[4](2021)在《碳纳米管/芳纶纤维复合纸基电致发热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纸基电致发热材料具有轻质高强、电热转换效率高和柔韧性高等特点,在可穿戴智能服装、电热膜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与传统化石燃料加热方式相比,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基电致发热材料具有电热转换效率高、节能环保、绿色可持续等特性受到了广泛关注。但CNT极强的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惰性导致其易絮聚、分散性差,制备的纯CNT电致发热纸存在着强度低、脆性大,制备工艺复杂,限制了 CNT在纸基电热发热材料的应用与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以具有高强高模、耐温性优异的芳纶纤维作为纸基发热材料的基体,以具有优异导电与导热特性的CNT作为导电填料,构筑高性能CNT/芳纶复合纸基电致发热材料(以下简称电热纸)。采用表面活性剂改性、物理机械处理及化学改性三种方法,研究了 CNT及CNT/纤维共混浆料的化学结构、分散状态、结构稳定性,确定三种分散工艺的最佳工艺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造纸法制备CNT/芳纶复合纸,研究其微观形貌、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电致发热性能;同时,为解决造纸过程中CNT流失大、留着率低的难题,采用具有增强作用的芳纶纳米纤维(ANF)作为粘结剂,通过涂布法成功制备出性能优异的电热纸,研究了 ANF浓度、涂料固含量等对涂布纸物理性能、热性能、传感性能和电致发热性能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为分散剂,探究了 SDS用量对CNT分散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DS用量为0.04 wt.%时,SDS包裹CNT形成“复合胶束”实现CNT的有效分散;采用CNT/芳纶沉析纤维共磨的策略,探究磨浆工艺对CNT/芳纶纤维共混浆料分散性及其分散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化学机械力作用实现其高效分散;通过浓硫酸/浓硝酸改性CNT,成功引入活性羧基基团(-COOH),可有效降低其表面张力,显着改善CNT/芳纶纤维共混浆料的分散性,同时,也可为CNT与芳纶纤维通过氢键结合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为改善后期成纸界面结合力奠定基础。(2)基于三种CNT分散最优工艺,采用造纸法制备了三种电致发热纸,并探究其对纸张结构、机械性能、电致发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压处理可以显着提高CNT与芳纶纤维之间的结合强度,大幅提升电致发热纸的力学性能;SDS处理工艺制备的电致发热纸结构相对疏松,CNT与芳纶纤维间仅通过物理搭接作用成纸;力学性能相比于纯芳纶纸有明显下降;共磨处理形成的CNT/纤维穿插及包覆结构使得CNT在纤维网络中分布更均匀,可有效改善其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可达29.97 MPa;当为30%CNT/芳纶纤维电热通入15 V电压时,可在极短时间内(17s)可以达到最高稳定温度(158℃),并展示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耐久性(循环100次);化学改性为CNT引入更多活性基团促进其与芳纶纤维通过大量氢键作用结合,大幅度提升电致发热纸力学性能,撕裂强度为52mN·m2·g-1,耐折次数高达6154次,同时使得电热纸展现出更优异的电致发热性能、响应速率快、发热稳定温度高。(3)基于传统造纸法存在CNT留着率低、滤水慢的问题,采用涂布法制备超低CNT含量的涂布电致发热纸。研究结果表明,ANF溶液浓度对涂料的黏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涂布纸的性能,CNT@ANF涂料是一种非牛顿流体,当ANF溶液浓度为1.0%、涂料固含量为4%时,涂布纸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及电致发热性能最佳,并模拟室内取暖、飞机除冰等应用场合,展现出优异的加热效果。此外,由于电热纸具有的三维网络结构与高的导电性,在智能传感领域表现出高灵敏度的传感性能,可实现人体微动作和微表情的实时反馈。本研究突破了CNT/共混浆料高效分散技术,通过造纸法/涂布法构筑的高性能CNT/芳纶复合纸基电致发热材料,展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与电致发热性能,解决了限制传统CNT电致发热纸制备与应用的瓶颈问题,为推动纸基电致发热材料的工业化生产与多元化应用提供新思路与技术依据,并拓展电热纸在室内电热取暖、飞机除冰以及可穿戴智能传感等领域的应用。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宋中南[6](2020)在《基于绿色建筑宜居性的新型建材研发与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遵循“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的根本理念,在概括总结当代建筑三个基本特征,深刻分析绿色建筑发展中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与建筑功能和居住环境宜居性密切相关的新型建材与应用关键技术,进行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研发;提出了具有企业特色的绿色建筑宜居性提升解决方案,并在中国建筑技术中心林河三期重要工程中进行了综合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经济和环境效益,达成了既定的技术创新目标。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论文深入研究了轻质微孔混凝土制备及其墙材制品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了装饰、保温与结构一体化微孔混凝土复合外墙大板。其中对微孔混凝土水化硬化过程中托贝莫来石形成条件的阐明属业内首次,多功能复合外墙大板工业化生产及其成功应用为业内首例,为绿色建筑的宜居性围护结构提供了范例。(2)试验研究了透水混凝土、植生混凝土的制备与铺装技术以及试验方法,研发了适合各类工程条件下的多孔混凝土铺装技术。实施的透水性铺装达到高透水率、高强和高耐久性的技术要求,在环境降噪,热岛效应消减,水资源保护和提升环境的宜居性方面效果显着。(3)针对绿色建筑对高效节能屋面的要求,论文深入研究了白色太阳热反射隔热降温涂料和玻璃基透明隔热涂料的制备方法与性能,将反射降温、辐射制冷、相变吸热和真空隔热四种机理集成为一体,并揭示透明隔热涂料在近红外范围内高吸收和在远红外区域低发射的隔热机理。开发成功了生态环保型高效降温隔热涂料,对降低室内冬季取暖和夏季制冷的能耗有显着效果。(4)论文不仅对光触媒涂料的空气净化机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探索了C掺杂锐钛型TiO2提高了TiO2触媒剂的光催化活性的新途径,而且在此基础上开发成功了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该涂料对甲醛的去除率可达95%,对NO的去除率可达93%,对细菌的杀灭率可达98%,可显着改善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5)通过系统研发和各项成果集成,形成了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屋面和墙面热工、空气净化和生态铺装技术为一体的宜居性提升一揽子解决方案,并成功应用于多项重点工程,表明论文的研究成果适合我国国情,具有较为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董昭恒[7](2020)在《热环境优化导向下旧厂房办公类改造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旧建筑再利用范围中旧厂房办公类改造进行专题研究,研究课题的确立主要基于实地调研、人体科学研究、可持续建设要求以及当前国家政策。旧厂房办公类改造实践历经启蒙、变革、成熟阶段,已经成为现代办公图景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随着办公时间的延长,办公空间室内热环境质量对办公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响日趋明显,然而目前国内旧厂房办公类改造在设计阶段往往忽视室内热环境,导致改造后存在办公人员身心健康受损、建筑运行能耗大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研究旨在探索应对以上问题、热环境优化导向下的旧厂房办公类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搜集整理有关旧厂房办公类改造建筑实例和相关理论研究的书籍文献,梳理了国内外旧厂房办公类改造建筑的探索历程,并从地理范围、建造年代、建筑形态三方面进一步限定了研究对象的范围。论文主要阐述了以下内容:(1)国内典型旧厂房办公类改造项目——济南JN150文创园多彩广告创意工场项目改造现状调研情况,包含项目概况、外部空间改造、建筑外观改造、内部空间改造以及室内环境现状。(2)旧厂房办公类改造实例热环境专项调研,通过主观热舒适调查问卷及计算机模拟获取多彩广告创意工场项目的热环境现状。问卷数据和模拟结果均表明该项目室内热环境与舒适标准存在差距。(3)热环境优化作为设计目标导向的必要性、实施价值和可行性以及实施路径,其中实施路径包含设计思路、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4)旧厂房办公类改造建筑热环境影响因素的梳理,包括外部气候因素、周边建筑因素、建筑本体因素、办公人员因素、办公设备因素和室内装修因素。(5)热环境优化导向下旧厂房办公类改造原则与流程。改造原则包括:热舒适原则、空间匹配原则、文脉传承原则和综合效益原则。热环境优化导向下设计流程包括:现状调研、任务书梳理、总图再设计、功能重组、空间整合、外围护结构改造、方案比选和最终校验。并与传统改造流程进行了比较。(6)热环境优化导向下旧厂房办公类改造策略。改造策略分为环境营造策略、功能及空间重组策略、外围护结构改造策略和最新材料工艺策略四部分。其中,环境营造策略包括布局调整、景观营造和设施营造;功能及空间重组策略包括功能立体配置和“植入”调节性空间;外围护结构改造策略包括优化构造热工性能、结合采光通风、结合绿化水体和双层表皮策略;最新材料工艺使用包括玻璃材料革新、路面铺装工艺及窗户安装工艺的革新。最终,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框架,总结出一套系统化的以热环境优化为导向的旧厂房办公类改造设计理论并通过研究性设计进行了验证。

赵乘汉[8](2019)在《多功能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制备与绿色能源收集》文中提出人类文明的快速进步驱使能源供应急剧增长,随之导致的能源问题也日益突显。首先,石化能源的巨大消耗导致人类受到能源枯竭和全球变暖的威胁;其次,新兴电子技术的急速发展迫切需要新的供电技术来克服传统电源寿命短、更换频繁、安全隐患大等缺点。2012年,王中林等人利用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效应原理,发明了将环境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新型技术——摩擦电纳米发电机(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TENG)。当外力使两种不同材料充分接触时,电荷因摩擦起电效应在材料界面上发生迁移;伴随着材料的分离,其表面产生的摩擦电荷重新分布,进而导致电极之间电势差的产生,从而在外电路流动形成电流。TENG具有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工作方式多样、材料和结构选择丰富、低频范围能量转换效率较高等独特优势,因而具有成为新型供电技术的巨大潜力。本论文设计并制作出不同TENG,并应用于绿色能源的富集和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发一种灵活且低成本的双模态TENG以获得机械能和水滴能量,其工作模式集成垂直接触分离和单电极模式。通过聚合物熔融加工技术,在聚合物薄膜的表面制造聚合物纳米管,使其具有用于能量收集的超疏水特性。在此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双模态TENG的工作原理和输出性能。该器件最大输出功率和开路电压可分别达到0.025 mW和41 V。通过改变器件的尺寸,双模态TENG可以用作为自供能传感器检测人体运动,例如手指的指关节运动。本工作为TENG收集能量提供新的思路,并且可作为新型自供能人体传感器应用于人工智能假肢、人体运动学和人体恢复治疗领域。2.研发一种具有仿生结构,可被风驱动并收集风能的TENG。利用发泡聚乙烯(Expandable Polyethylene,EPE)板材作为仿生花型结构的框架,结合Kapton薄膜和Al电极制成的TENG单元组装成垂直接触分离式的仿生TENG。同时,本工作系统地研究仿生TENG的工作原理和输出性能。在模拟风速为15 m/s的情况下,器件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分别达到61.7 V和0.34μA。当负载电阻为100 MΩ时瞬时峰值功率密度最大为11.57 mW/m2。此外,由于其独特的仿生花型结构,仿生TENG不仅可以收集风能,而且可以作为新型自供能风力传感器测量风速及风向。本工作扩展了垂直接触分离模式的TENG在风能收集领域的应用,并且使此仿生TENG作为新型自供能风力传感器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杨玲[9](2019)在《A公司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国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可为建筑能耗提供一种绿色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最大的国家,2016年太阳能集热系统的保有量已达到46360万平方米(324520MWth),相当于节约标准煤50355万t,节电13994GWh[1]。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在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大力推动下,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在城镇市场的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营销环境的发展变化,太阳能热水器的市场也发生着巨大变化,而目前对太阳能热水器在新环境中的营销策略研究相对缺乏。本文选取A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其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国内市场的营销策略。通过访谈找出其营销存在的问题,营销战略方面的问题有:细分市场之间的界线不分明;目标市场选择过窄;品牌价值性不突出。营销组合策略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产品竞争力不足;价格缺乏竞争力;渠道能力增长缓慢以及促销效果不佳等等。本文同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问题成因分析,并围绕STP和4P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本文认为A公司在平板太阳能热水器的营销方面应该进行更深入的市场细分,并对每个细分市场充分评价,结合企业的资源、目标和优势、能力做好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再相应制定贴合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的营销组合策略。结合工业品营销特点,应关注产品质量、注重品牌价值;结合互联网思维,进行产品创新、营销推广创新。这将对A公司的营销管理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于太阳能热水器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党雨田[10](2019)在《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方法体系架构》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当前我国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国家财政资金的巨大投入和一系列乡村建设政策计划的相继出台,每年有超过十亿平的新增建筑面积在乡村地区建设完成。以此为背景,越来越多来自城市的职业建筑师进入乡村开展建筑设计实践,改变了乡村传统渐进式的建设发展模式,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些外来的建筑师缺乏对乡村建设环境和社会特征机制的有效认知和实践经验,忽视了城乡之间的差异,照搬沿用了城市中的建筑设计方法,或将乡村作为个人创作喜好的试验场,产生了大批难以使用、形式不当、成本昂贵的建筑,造成了对乡村空间环境秩序的破坏和巨大的资源浪费。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对乡村环境设计条件的分析,缺乏设计的科学依据和有效方法。本研究认为,建筑策划的理论方法为上述问题的应对提供了思路。国内的建筑策划研究最早从国外引入,是为了应对大规模快速城市建设中的目标界定和设计依据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将建筑策划的理论方法引入到乡村建设中,针对我国当前乡村环境和建设项目的特征,架构起适用于我国当代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方法体系,为建筑师提供一套科学、可行的乡村建筑策划与设计实践方法指南。本研究首先对乡村建设中的建筑项目特征机制进行了界定,将其归纳为建设的项目类型、功能和空间特征、项目的参与者、决策和建造的组织特征、项目的外部环境特征等五个方面。以此为基础,对现有的几种经典建筑策划方法体系进行分析、借鉴和调整,提出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方法体系架构和操作流程,包括上位条件和内外部信息的获取、信息处理、策划构想、评估反馈等环节。乡村建设中的策划信息包括规划和立项的上位信息、与场地客观条件相关的外部信息、与建筑使用和运营者相关的内部信息;提出了适用于乡村的策划调研方法和新的策划分析技术工具;从建筑的产业目标、空间、形体和建构方式、运营和实施保障等角度,结合具体的案例对策划构想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阐述。最后,以四个不同类型的策划设计和评价案例,对本研究提出的建筑策划方法体系进行实践说明和应用验证。本研究将建筑策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对象和应用范围从城市扩展到乡村,系统地构建了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方法体系架构,为建筑师参与乡村建设实践提供了操作指南和方法工具。在此方法体系架构的基础上,未来随着我国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和相关研究的深入,新的方法工具、技术手段和实践案例将进一步完善,为乡村建设中的建筑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多功能激光高效太阳能取暖设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功能激光高效太阳能取暖设备(论文提纲范文)

(1)空气源热泵空调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空气源热泵空调的研究现状
    1.1 循环构建
        1.1.1 准二级压缩热泵循环
        1.1.2 双级压缩热泵循环
        1.1.3 复叠式压缩热泵循环
        1.1.4 多源耦合热泵循环
        1.1.5 空气源热泵空调-蓄热/冷系统
    1.2 除霜
    1.3 系统控制
2 空气源热泵空调的应用场合及节能减排
    2.1 空气源热泵空调制冷的应用
        2.1.1 汽车空调
        2.1.2 房间空调
        2.1.3 多联机空调
        2.1.4 节能措施
    2.2 空气源热泵空调制热的应用
        2.2.1 农林牧渔
        2.2.2 采矿
        2.2.3 制造烘干
        2.2.4 建筑
        2.2.5 交通运输
        2.2.6 住宿和餐饮
        2.2.7 卫生和社会工作
    2.3 空气源热泵空调对节能减排的贡献
        2.3.1 空气源热泵空调在农村的覆盖情况及经济性
        2.3.2 空气源热泵空调的碳足迹
        2.3.3 节能与减排
3 空气源热泵空调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
    3.1 面临的挑战
    3.2 发展趋势
4 结论

(2)生物炭基光热转换和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生物炭材料
        1.2.1 生物炭概述
        1.2.2 生物炭材料的制备方法
        1.2.3 生物炭材料的性质及应用
    1.3 太阳能光热转换
        1.3.1 太阳能光热水蒸发概述
        1.3.2 太阳能光热光吸收材料
        1.3.3 太阳能光热转换水传输层
        1.3.4 太阳能光热转换隔热层
        1.3.5 太阳能光热转换的应用
    1.4 光催化
        1.4.1 半导体光催化剂
        1.4.2 碳基复合光催化剂
        1.4.3 光催化降解
        1.4.4 光催化产氢
        1.4.5 光电转换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生物炭基仿生分层杂化光热转换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5.2 生物炭基Au/ZnO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5.3 还原氧化石墨烯基生物质气凝胶光热转换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6 研究路线图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 表征方法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2 X射线电子能谱
        2.2.3 X射线衍射光谱
        2.2.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2.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2.6 接触角
    2.3 实验方法
        2.3.1 水蒸发测试
        2.3.2 光热降解有机污染物
        2.3.3 光热杀菌
        2.3.4 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2.3.5 光催化产氢
        2.3.6 光电转换
第三章 生物炭基仿生分层杂化光热转换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生物炭基仿生分层杂化光热转换材料的制备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2 仿生分层杂化光热转换材料的制备
    3.3 仿生分层杂化光热转换材料的表征
        3.3.1 碳化胡萝卜粉末的基本表征
        3.3.2 仿生分层杂化光热转换材料的基本表征
        3.3.3 仿生分层杂化光热转换材料的光吸收特性
        3.3.4 仿生分层杂化光热转换材料的润湿特性
    3.4 光热水蒸发性能研究
        3.4.1 水蒸发速率
        3.4.2 循环稳定性
    3.5 光热海水淡化性能研究
        3.5.1 海水蒸发速率
        3.5.2 离子浓度测定
    3.6 污水蒸发净化研究
    3.7 机理讨论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炭基Au/ZnO多级结构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生物炭基Au/ZnO多级结构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2 生物炭基Au/ZnO多级结构光催化材料的制备
    4.3 多级结构光催化材料的表征
        4.3.1 材料形态表征
        4.3.2 物相及成分分析
        4.3.3 光吸收特征
    4.4 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性能研究
        4.4.1 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性能研究
        4.4.2 光催化降解环丙沙星(CIP)的性能研究
        4.4.3 光催化降解机理
    4.5 光催化产氢性能研究
        4.5.1 光催化产氢速率
        4.5.2 光催化产氢机理
    4.6 光电转换性能研究
        4.6.1 光电转换装置
        4.6.2 光电流产生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还原氧化石墨烯基生物质气凝胶光热转换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还原氧化石墨烯基生物质气凝胶光热转换材料的制备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2 石墨烯基生物质气凝胶光热转换材料的制备
    5.3 还原氧化石墨烯基生物质气凝胶光热转换材料的表征
        5.3.1 还原氧化石墨烯基生物质气凝胶光热转换材料的基本表征
        5.3.2 石墨烯基生物质气凝胶光热转换材料的光吸收特性
        5.3.3 二元杂化光热转换材料的润湿特性
    5.4 光热水蒸发性能研究
        5.4.1 水蒸发速率
        5.4.2 循环稳定性
    5.5 光热海水淡化性能研究
        5.5.1 海水蒸发速率
        5.5.2 离子浓度测定
    5.6 光热污水处理性能研究
        5.6.1 光热降解有机污染物
        5.6.2 光热杀菌性能研究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金属纳米粒子的等离子体共振增强平面结构及其光/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属纳米材料概述
        1.1.1 金属纳米材料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性
        1.1.2 金属纳米材料的表面等离子体耦合效应
        1.1.3 金属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质
        1.1.4 金属纳米材料的热学性质
    1.2 金属纳米材料的等离子体共振增强结构
        1.2.1 零维金属纳米结构
        1.2.2 一维金属纳米结构
        1.2.3 二维金属纳米结构
        1.2.4 三维金属纳米结构
    1.3 金属纳米材料的等离子体共振增强结构的制备方法
        1.3.1 刻蚀制备技术
        1.3.2 气相沉积制备技术
        1.3.3 自组装制备技术
    1.4 金属纳米材料的等离子体共振增强结构的应用
        1.4.1 金属纳米结构在表面增强光谱中的应用
        1.4.2 金属纳米结构在光热转换中的应用
        1.4.3 金属纳米结构在功能纺织品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金/银纳米岛形结构的平面多级组装及其荧光增强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仪器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金、银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
        2.3.2 金/银纳米岛形多级结构的喷涂组装及沉积行为探究
        2.3.3 喷涂组装过程中金纳米粒子的沉积行为探究
        2.3.4 金/银纳米岛形多级结构的调控及其对荧光增强性能的影响
        2.3.5 金/银纳米岛形多级结构的电磁场分布及荧光增强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金属纳米链状结构的平面线性组装及其太阳能光热转换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仪器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金/银纳米粒子混合胶体的制备与表征
        3.3.2 金纳米链状结构的平面组装与结构调控
        3.3.3 多级静电场中纳米粒子平面线性组装的机理分析
        3.3.4 金纳米链状结构的宽带光谱吸收行为研究
        3.3.5 金纳米链状结构的等离子体耦合效应分析
        3.3.6 金纳米链状结构的光热转换性能研究
        3.3.7 金纳米链状结构在太阳能保温节能窗中的应用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平面金属纳米链的结构优化及其自适应太阳能调控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仪器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离子强度金/银纳米粒子混合胶体的制备与表征
        4.3.2 离子强度对平面金属纳米链状结构组装行为的影响探究
        4.3.3 平面金属纳米链优化结构的宽带光谱吸收行为探究
        4.3.4 平面金属纳米链优化结构的光热转换性能研究
        4.3.5 平面金属纳米链优化结构在降温智能窗中的应用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金/银纳米粒子复合涂层织物的快速制备及其保温热疗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仪器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金/银纳米粒子复合涂层织物的表征
        5.3.2 金/银纳米粒子复合涂层织物的光热转换性能
        5.3.3 金/银纳米粒子复合涂层织物的保温热疗效果
        5.3.4 金/银纳米粒子复合涂层织物的稳定性及透气性研究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致谢

(4)碳纳米管/芳纶纤维复合纸基电致发热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电热材料概述
        1.1.1 金属基电热材料
        1.1.2 非金属基电热材料
    1.2 碳基电致发热材料
        1.2.1 碳基电热材料研究进展
        1.2.2 碳纳米管
    1.3 碳纳米管/芳纶复合材料
        1.3.1 芳纶纤维
        1.3.2 芳纶纳米纤维
        1.3.3 碳纳米管/芳纶复合材料的应用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
        1.5.1 研究主要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
2 表面活性剂/功能化改性对CNT分散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表面活性剂分散碳纳米管及浆料的制备
        2.2.4 共磨分散碳纳米管及浆料的制备
        2.2.5 羧基化改性分散碳纳米管及浆料的制备
        2.2.6 性能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表面活性剂对碳纳米管及浆料分散性及稳定性研究
        2.3.2 共磨对CNT/纤维浆料分散性及稳定性研究
        2.3.3 功能化改性对碳纳米管及浆料分散性及稳定性研究
    2.4 小结
3 造纸法制备柔性纸基电致发热材料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CNT/PMIA浆料的制备
        3.2.4 柔性纸基电致发热材料制备
        3.2.5 电致发热纸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热压处理对电致发热纸性能影响
        3.3.2 表面活性剂分散制备的电致发热纸性能研究
        3.3.3 共磨分散制备的电致发热纸性能研究
        3.3.4 功能化改性制备纸基电热材料性能研究
        3.3.5 造纸法制备纸基电致发热材料性能对比
    3.4 小结
4 涂布法制备复合纸基电致发热材料及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和试剂
        4.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1.3 对位芳纶纳米纤维溶液的制备
        4.1.4 CNT@ANF涂料的制备
        4.1.5 涂布纸基功能材料的制备
        4.1.6 涂料及涂布纸性能测试与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涂料的流变性能
        4.2.2 涂布纸的制备
        4.2.3 涂布纸的微观形貌
        4.2.4 涂布纸的热稳定性
        4.2.5 涂布纸的力学性能
        4.2.6 涂布纸电学性能
        4.2.7 涂布纸电致发热性能
        4.2.8 涂布纸传感性能
    4.3 小结
5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5.1 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论文中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基于绿色建筑宜居性的新型建材研发与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宜居性与当代建筑发展的基本特征
        1.1.2 当代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基本发展特点
        1.1.3 绿色建材对建筑内外环境及宜居性的影响
    1.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第2章 轻质微孔混凝土及其墙材制备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CFC原材料的技术要求
        2.2.1 胶凝材料
        2.2.2 骨料
        2.2.3 其他原材料
    2.3 CFC的配合比
    2.4 CFC水化硬化与基本物理力学性能
        2.4.1 CFC水化硬化的特点
        2.4.2 浇筑块体的不同部位与水化硬化
        2.4.3 矿物掺合料和细骨料的影响
        2.4.4 CFC的物理性能
        2.4.5 CFC的力学性能
    2.5 微孔混凝土的热工性能试验研究
        2.5.1 CFC导热系数与干密度
        2.5.2 CFC孔隙率与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
        2.5.3 CFC抗压强度与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
        2.5.4 CFC蓄热系数与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
    2.6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生产技术研究
        2.6.1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的基本构造
        2.6.2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的基本性能
        2.6.3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生产的工艺流程与技术要点
    2.7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的应用示范
        2.7.1 中建科技成都绿色建筑产业园工程
        2.7.2 中建海峡(闽清)绿色建筑科技产业园
        2.7.3 武汉同心花苑幼儿园工程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用水性节能降温涂料研究
    3.1 引言
    3.2 降温材料概述
        3.2.1 降温材料定义、分类、降温机理及测试方法
        3.2.2 降温材料热平衡方程
        3.2.3 降温材料的分类
        3.2.4 降温材料性能参数测试方法
    3.3 白色降温涂料的研究
        3.3.1 原材料的选择
        3.3.2 配方及生产工艺
        3.3.3 性能测试
        3.3.4 结果与讨论
    3.4 玻璃基材透明隔热涂料的研发
        3.4.1 原材料及涂料制备工艺
        3.4.2 性能测试
        3.4.3 结果与讨论
    3.5 水性节能降温涂料的应用示范
        3.5.1 工信部综合办公业务楼屋顶涂料项目
        3.5.2 玻璃基材透明隔热涂料工程应用实例
        3.5.3 应用效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孔混凝土生态地坪及铺装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透水混凝土的制备及其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2.1 原材料的基本性能
        4.2.2 材料的配合比
        4.2.3 透水混凝土基本物理力学性能
    4.3 透水混凝土试验和检测方法研究
        4.3.1 透水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的试验方法
        4.3.2 测试设备
        4.3.3 测试方法
        4.3.4 强度试验
        4.3.5 透水性试验方法
    4.4 植生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4.1 试验用原材料及其基本性能
        4.4.2 制备工艺
        4.4.3 物理力学基本性能
    4.5 透水混凝土地坪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
        4.5.1 透水混凝土路面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
        4.5.2 植生混凝土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研究
    5.1 引言
    5.2 超亲水自洁涂层的研发
        5.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5.2.2 超亲水自清洁涂料的制备
        5.2.3 混凝土表面超亲水自清洁涂料的性能
        5.2.4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产品性能检测
    5.3 光催化气体降解检测系统技术研究
    5.4 C掺杂TIO2的研制
        5.4.1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5.4.2 制备工艺
        5.4.3 物相分析
        5.4.4 物质化学环境分析
        5.4.5 可见光响应测试
    5.5 负载型光触媒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5.1 TiO_2溶胶及粉体制备
        5.5.2 混晶TiO_2粉体的制备
        5.5.3 基于TiO_2溶胶的光触媒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5.5.4 光催化性能检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5.6 基于TIO2粉体的光触媒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5.6.1 TiO_2-磷灰石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检测
        5.6.2 有机硅粘合剂-TiO_2分散液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5.7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制备及中试研究
        5.7.1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5.7.2 涂料制备工艺
        5.7.3 检测方法
        5.7.4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性能
    5.8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的应用示范
        5.8.1 北京西四南大街会议中心
        5.8.2 北京橡树湾二期某住宅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节能环保型材料在工程中的集成应用
    6.1 引言
    6.2 应用项目简介
        6.2.1 工程概况
        6.2.2 工程建设目标及主要措施
        6.2.3 工程难点
    6.3 新材料及技术的集成应用
        6.3.1 微孔混凝土墙材的应用
        6.3.2 透水混凝土和植生混凝土铺装技术
        6.3.3 热反射和隔热涂料
        6.3.4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
        6.3.5 立体绿化技术
        6.3.6 建筑遮阳技术
        6.3.7 光电技术
    6.4 实施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热环境优化导向下旧厂房办公类改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释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7 研究框架及方法
第2章 旧厂房办公类改造项目现状调研及室内热环境分析
    2.1 调研项目选取
        2.1.1 国内发展概况
        2.1.2 选取依据
    2.2 调研项目现状
        2.2.1 上海市调研项目总览
        2.2.2 济南市调研项目总览
    2.3 核心案例调研
        2.3.1 项目概况
        2.3.2 外部空间改造
        2.3.3 建筑外观改造
        2.3.4 内部空间改造
        2.3.5 室内环境改造
        2.3.6 调研总结
    2.4 案例室内热环境研究
        2.4.1 热舒适问卷调查
        2.4.2 热环境模拟分析
第3章 旧厂房办公类改造建筑热环境的影响因素
    3.1 外部气候因素
        3.1.1 建筑热工气候区划
        3.1.2 寒冷地区气候特点
        3.1.3 济南地区气候特点
    3.2 周边建筑因素
        3.2.1 影响日照
        3.2.2 影响通风
    3.3 建筑本体因素
        3.3.1 体形系数
        3.3.2 窗墙比
        3.3.3 外围护结构因素
        3.3.4 内部空间因素
    3.4 办公人员因素
    3.5 办公设备因素
    3.6 室内装修因素
        3.6.1 地面铺装
        3.6.2 内墙面
        3.6.3 天花板
第4章 热环境优化导向下旧厂房办公类改造目标确立与实施
    4.1 热环境优化导向的必要性与实施价值
        4.1.1 必要性——建筑性质转变的要求
        4.1.2 必要性——维护办公人员健康的要求
        4.1.3 必要性——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1.4 实施价值——缓解办公室健康危机
        4.1.5 实施价值——缓解地球资源与环境危机
    4.2 确立热环境优化导向的可行性
        4.2.1 理论支持
        4.2.2 技术支持
    4.3 热环境优化导向下改造原则
        4.3.1 热舒适原则
        4.3.2 空间匹配原则
        4.3.3 文脉传承原则
        4.3.4 综合效益原则
    4.4 热环境优化导向下改造目标
        4.4.1 实现功能置换
        4.4.2 消除热环境差值
        4.4.3 兼顾艺术性和文化性
    4.5 热环境优化导向下改造流程
        4.5.1 热环境优化导向下旧厂房办公类改造流程
        4.5.2 与传统改造流程的比较
第5章 热环境优化导向下旧厂房办公类改造策略
    5.1 环境营造策略
        5.1.1 布局调整
        5.1.2 景观营造
        5.1.3 设施营造
    5.2 功能及空间重组策略
        5.2.1 功能立体配置
        5.2.2 “植入”调节性空间
    5.3 外围护结构改造策略
        5.3.1 构造热工性能优化
        5.3.2 结合采光通风
        5.3.3 结合绿化水体
        5.3.4 双层表皮
    5.4 最新材料和工艺
        5.4.1 玻璃材料革新
        5.4.2 路面铺装工艺革新
        5.4.3 窗户安装工艺革新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附录1 过渡季室内热环境调查问卷

(8)多功能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制备与绿色能源收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摩擦纳米发电机
        1.2.1 摩擦起电的历史及研究
        1.2.2 TENG的理论基础
        1.2.3 TENG的工作模式
        1.2.4 TENG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实验仪器及工作原理
    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 低噪音电流放大器(Low- Noise Current Preamplifier)
    2.3 6514型静电计(Model6514 System Electrometer)
第3章 双模态TENG制备与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细节
        3.2.1 双模态TENG的制备
        3.2.2 双模态TENG的工作原理
        3.2.3 双模态TENG标准器件的性能表征
        3.2.4 双模态TENG的应用及性能表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仿生TENG的制备与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细节
        4.2.1 仿生TENG结构设计及制备
        4.2.2 仿生TENG的工作原理
        4.2.3 标准器件的形貌表征及性能表征
    4.3 仿生TENG性能与运用
        4.3.1 仿生TENG在风能收集中的应用
        4.3.2 风速与风向自供能传感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A公司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国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1.2.1 太阳能热水器营销
        1.2.2 工业品营销
        1.2.3 相关理论基础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A公司概况及其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国内市场营销现状
    2.1 公司概况
        2.1.1 发展历程
        2.1.2 平板太阳能热水器产品线
        2.1.3 组织架构
        2.1.4 经营绩效
    2.2 A公司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国内市场的营销现状
        2.2.1 营销战略(STP)现状
        2.2.2 营销组合策略(4P)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3.1 外部环境
        3.1.1 宏观环境
        3.1.2 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3.1.3 行业竞争
        3.1.4 市场需求
    3.2 内部环境
        3.2.1 资源条件
        3.2.2 能力
    3.3 SWOT分析
        3.3.1 优势
        3.3.2 劣势
        3.3.3 机会
        3.3.4 威胁
        3.3.5 SWOT矩阵战略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公司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存在的营销问题及问题成因分析
    4.1 营销战略(STP)方面存在的问题
        4.1.1 市场细分标准单一,导致细分市场之间的界线不分明
        4.1.2 对目标市场的调研评价不足,导致目标市场选择过窄
        4.1.3 未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市场定位,导致品牌价值性不突出
    4.2 营销组合策略(4P)方面存在的不足
        4.2.1 产品组合、产品创新、产品品牌存在问题,导致产品竞争力不足
        4.2.2 定价策略不科学、管理费用过高,导致价格缺乏竞争力
        4.2.3 渠道过窄、代理商缺乏管理,导致渠道能力增长缓慢
        4.2.4 促销投入不足,导致促销效果不佳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公司平板太阳能热水器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的优化建议
    5.1 营销战略(STP)的优化建议
        5.1.1 增加市场细分标准
        5.1.2 扩大目标市场范围
        5.1.3 突出价值性
    5.2 营销组合策略(4P)的优化建议
        5.2.1 提升产品竞争力
        5.2.2 增强价格竞争力
        5.2.3 加强渠道能力
        5.2.4 加大促销投入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方法体系架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基础
    1.1 缘起:中国当代乡村建设背景下建筑师的困境与责任
    1.2 研究背景
        1.2.1 我国当下乡村建设的宏观背景
        1.2.2 乡村建设中的多元主体参与
        1.2.3 乡村建设中建筑师工作内容的延伸
        1.2.4 在乡村建设中架构建筑策划方法体系的必要性
    1.3 建筑策划研究动态
        1.3.1 本研究在所属研究领域中的位置
        1.3.2 国外建筑策划理论研究动态
        1.3.3 国内建筑策划理论研究动态
    1.4 乡村建设研究动态
        1.4.1 社会学者的乡村建设研究概述
        1.4.2 建筑学视角下国外的乡村建设
        1.4.3 国内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
        1.4.4 建筑学视角下国内的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
        1.4.5 研究综述小结
    1.5 研究内容、科学问题和技术路线
        1.5.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2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
        1.5.3 技术路线
    1.6 选题的创新点
        1.6.1 扩展了建筑策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对象和应用范围
        1.6.2 系统地构建了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方法体系架构
        1.6.3 为建筑师参与乡村建设实践提供了操作指南与新工具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研究方法
        1.7.2 分析综合方法
        1.7.3 系统科学方法
        1.7.4 社会学研究方法
        1.7.5 数据科学方法
第2章 乡村建设中的建筑项目特征机制研究
    2.1 乡村建设的几种建筑项目类型
        2.1.1 拆迁整治类项目
        2.1.2 公共服务建筑
        2.1.3 村民住宅和新农村建设
        2.1.4 个体商业项目
        2.1.5 商业开发项目
        2.1.6 文物保护和利用
    2.2 建筑的功能空间特征
        2.2.1 功能本身的差异
        2.2.2 空间功能的多义性特征
        2.2.3 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相结合的功能特征
        2.2.4 空间的模糊特征
        2.2.5 功能空间的规模特征
    2.3 乡村建设项目的参与者
        2.3.1 地方政府主导的乡村建设项目
        2.3.2 建筑师和规划师主导的乡村建设项目
        2.3.3 开发商和企业主导的乡村建设项目
        2.3.4 社会学者和科研机构的乡村建设实验
        2.3.5 艺术家的乡村实践
        2.3.6 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开展的乡村工作
        2.3.7 乡村内生力量主导的乡村建设
    2.4 建筑项目的组织参与特征
        2.4.1 主要参与者或决策者的诉求特征
        2.4.2 建筑项目决策的几个原则维度
        2.4.3 建造过程的组织方式特征
    2.5 乡村建设的外部环境特征
        2.5.1 土地
        2.5.2 基础设施条件
        2.5.3 自然环境特征
        2.5.4 社会环境特征
    2.6 本章小结:区别于城市建设的乡村建设特征机制
第3章 乡村建设项目中建筑策划的方法体系架构
    3.1 既有建筑策划理论和方法在乡村建设项目中的衔接
        3.1.1 建筑策划的核心理念
        3.1.2 建筑策划核心理念对乡村建设项目的启示
        3.1.3 几种经典建筑策划方法体系的比较和与乡村建设的衔接
        3.1.4 建筑策划方法在乡村建设项目中应用的几个关键问题
    3.2 乡村建设项目中的建筑策划架构
        3.2.1 乡村建设项目中建筑策划与城市中的差异
        3.2.2 乡村建设中的建筑策划与乡村规划的关系
        3.2.3 乡村建设项目的建筑策划包括的内容
        3.2.4 乡村建设项目中策划的操作流程
        3.2.5 乡村建设项目的建筑策划团队和其他参与者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乡村建设中建筑策划的信息索引
    4.1 乡村建设中策划信息的系统架构
        4.1.1 建筑策划中的“信息”概述
        4.1.2 乡村建设中建筑策划信息特征
        4.1.3 乡村建设中建筑策划信息的内容
    4.2 乡村建设中建筑策划的上位信息清单
        4.2.1 建筑策划上位信息概述
        4.2.2 来自上位规划中的信息
        4.2.3 项目本身的立项定位信息
        4.2.4 相关的上位政策
    4.3 乡村建设中建筑策划的外部信息清单
        4.3.1 建筑策划外部信息概述
        4.3.2 场地的客观物理信息
        4.3.3 场地的意义与场所精神
        4.3.4 地域文化信息
        4.3.5 场地上人的行为活动
        4.3.6 产业条件
    4.4 乡村建设中建筑策划的内部信息清单
        4.4.1 建筑策划内部信息概述
        4.4.2 使用者信息
        4.4.3 功能需求信息
        4.4.4 运营信息
第5章 乡村建设中建筑策划的信息处理
    5.1 乡村建设中建筑策划的调研方法
        5.1.1 乡村建设中的建筑策划调研方法概述
        5.1.2 预调研和准备工作
        5.1.3 家庭和个人信息调查
        5.1.4 乡村公共信息调查
    5.2 乡村建设中建筑策划的信息处理方法和工具
        5.2.1 经典的策划信息处理方法和工具
        5.2.2 建筑策划中的无人机航拍和真三维模型技术
        5.2.3 基于图像色彩分析技术的建筑策划方法
        5.2.4 乡村建设中的建筑策划数据库
        5.2.5 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信息模型架构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乡村建设中的建筑策划构想
    6.1 乡村建设中建筑策划构想的界定
        6.1.1 建筑策划构想概述
        6.1.2 乡村建设中建筑策划构想的内容与特征
    6.2 乡村建设的建筑产业职能构想
        6.2.1 产业构想的内容
        6.2.2 产业构想的方法与策略
        6.2.3 产业构想视角下的乡村类型
        6.2.4 其他目标构想与目标管理
    6.3 乡村建设的建筑空间构想
        6.3.1 建筑空间构想的内容
        6.3.2 原型:空间形态构想
        6.3.3 行为:空间功能构想
        6.3.4 容量:空间规模构想
        6.3.5 感知:空间环境心理特征构想
    6.4 乡村建设的建筑实体构想
        6.4.1 建筑形体的构想
        6.4.2 建构方式的构想
    6.5 乡村建设中建筑策划的实施保障构想
        6.5.1 政府对策划实施的推动
        6.5.2 村民公众参与和策划科普引导
        6.5.3 制定建筑的运营方案
第7章 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实践应用与评价反馈
    7.1 应用与反馈: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实践综述
    7.2 实践案例一:牛庄村窑洞改造项目
        7.2.1 项目背景
        7.2.2 功能定位与问题探查
        7.2.3 信息获取与策划构想
        7.2.4 评价反馈
    7.3 实践案例二:西张耿村农民夜校和民宿设计改造项目
        7.3.1 项目背景与前期调研判断
        7.3.2 策划构想
        7.3.3 评价反馈
    7.4 实践案例三:裴柏村乡村综合体项目
        7.4.1 项目概况
        7.4.2 策划过程
        7.4.3 策划评价与设计过程
    7.5 实践案例四:王马村地址灾害移民新村建设项目
        7.5.1 项目背景
        7.5.2 条件调查与主要问题的界定
        7.5.3 策划构想与设计策略
        7.5.4 评价反馈
第8章 结语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展望:建筑策划视角下的乡村建设方法应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地方政府官员的乡村建设决策机制研究访谈问卷
附录 B 建筑师在乡村建设项目中的决策机制研究访谈问卷
附录 C 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调研信息清单
附录 D 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家庭硬信息调研操作流程
附录 E 西张耿村民住宅自改自建手册(图集)
附录 F 本研究中的图表来源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多功能激光高效太阳能取暖设备(论文参考文献)

  • [1]空气源热泵空调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 陈健勇,李浩,陈颖,赵军. 华电技术, 2021(11)
  • [2]生物炭基光热转换和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秦蓁. 吉林大学, 2021
  • [3]基于金属纳米粒子的等离子体共振增强平面结构及其光/热应用研究[D]. 郭敏. 东华大学, 2021(01)
  • [4]碳纳米管/芳纶纤维复合纸基电致发热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 丁雪瑶.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基于绿色建筑宜居性的新型建材研发与工程应用研究[D]. 宋中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7]热环境优化导向下旧厂房办公类改造策略研究[D]. 董昭恒.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8]多功能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制备与绿色能源收集[D]. 赵乘汉. 深圳大学, 2019(07)
  • [9]A公司平板太阳能热水器国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杨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乡村建设的建筑策划方法体系架构[D]. 党雨田. 清华大学, 2019

标签:;  ;  ;  ;  ;  

多功能激光高效太阳能加热设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