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集成系列(四)——利润从何而来?

系统集成系列(四)——利润从何而来?

一、系统集成系列谈(之四)——利润从哪里来?(论文文献综述)

吴忠县[1](2020)在《基于商务智能的汽车零部件物流成本研究与应用 ——以奔驰为例》文中指出

余媛媛[2](2017)在《遗产的累叠与生长—(斯里兰卡)圣城康提的民族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容器,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社会经济文化景观,它反映了城市居民的生存状态。特别是有历史和故事的古城,它们是历史文脉的延续,它们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是维系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人们的精神纽带,展现了现代人的生活景况和生命境遇。斯里兰卡的康提就是这样有着历史和故事的古城。它曾经是斯里兰卡最后一个康提王朝的首都,现是斯里兰卡的第二大城市。它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和动人心魄的故事,以及供奉着释迦牟尼涅盘之后而得的一颗臼齿舍利。在斯里兰卡,佛牙是斯里兰卡正统法权和王权的象征。这里积淀了人类在城市规划、建筑、雕刻、绘画,以及音乐、舞蹈等诸方面的才智,因而被视作重要的文化遗产,于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文一共有六个章节,文章首先对于遗产和城市分别进行了梳理,对于城市的内涵以及城市和周边的关系进行分类;对于遗产的内涵、分类,以及三种遗产的辨析与关联分别进行阐述,继而为后文提出的观点做理论的铺垫。提出斯里兰卡的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叠。在时间推移的同时,遗产累叠也伴随着地点的变化。虽然文化核心之前所在的阿努拉达普勒古城、波隆那努瓦古城等地发展停滞,僧伽罗王朝的历史时钟停在了康提,但遗产的累叠并未消亡,它在康提通过人们的仪式实践和日常实践继续得以传承、发展、沉淀。因此,康提成为斯里兰卡遗产累叠和生长的交界点。在康提,人们守护着佛牙舍利和被历史与社会挑选出来累叠至今形成的文化遗产,城村之间除了双反哺的经济活动,人们对于遗产的供养和实践亦是这座古城生长的精髓之所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圣城康提是具有多重吸引的遗产旅游资源。从某种角度而言,城虽然是人类文明的容器,但这一容器并非一成不变的,这容器会随着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发生改变,而圣城康提正是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见证了这一改变的过程,在现代语境中它作为斯里兰卡人的遗产不断的在累叠和生长。

赵中华[3](2014)在《审美:走向心灵超越之路 ——西方古代美学与人的生存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西方古典美学的发展中,不但有重视理性归纳和逻辑推理的知识论传统,而且也有注重内心体验和主观信念的目的论传统。后一思想传统从柏拉图开始,经过新柏拉图主义对心灵主动性的发现,并融合了早期基督教的神学观念,到奥古斯丁对理性与信仰进行了融合和改造后,最终以神学的表达方式奠定了欧洲中世纪美学和近代浪漫主义思想的美学基础。柏拉图把古典美学的人学基础从自然世界转移到人的精神世界。在希腊理性人论的基础上,他把人的本质定义为灵魂,但他不认为理性可以实现与灵魂的对接,人的理性努力和灵魂的真理性存在之间是有距离的。理性能够保证人的行为接受真理指引的正确方向,帮助入过有价值的生活,但理性不是美本身,美的问题是在理念与现实二元分立的哲学立场中得到阐述的。柏拉图所说的理念美,具有超验性质,它不是理性的对象,而是引导理性追求的超越力量。柏拉图在美与人生存的具体关系中提出了美的超验属性,并认为超验的理念之美与理性求美之路之间存在着距离,他不能正确处理人的理性和理念真理之间顺利接洽的问题,这成为希腊化时期怀疑论、相对主义盛行的源头。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方法,继续在人论基础上寻找对美学问题的完美解释。他把柏拉图的灵魂概念范围扩大到了人的理智和肉体,这样,肉体灵魂和人的理性灵魂也同样是人的本质,就不存在远离肉体运动和目的的灵魂。真理只能从人的理智能力和肉体的完美状态中去寻。亚里士多德在对柏拉图人论的改造中,消除了灵魂仅作为精神性对象的神圣性,把美从超验的精神对象转换成人的潜在功能,并在潜能和现实互相依存和转化的哲学认识中,实现了理性与真理的统一。亚里士多德虽然解决了认识和真理顺利对接的问题,但同时也将美的超验性和它对人的提升作用消解了,将美从精神信念变为现实存在的必然;将美的动态存在和主观的、开放的属性,变为静态存在和客观的、普遍必然性。柏拉图开创的从超验之美与人的生存意义的内在联系中,思考美与人的关系的思路就被遮蔽了。但亚里士多德抓住了柏拉图美学中的核心难题,即如何解决美学问题上理性和信念的统一问题,只不过他从科学认识的角度做出了自己的理论尝试,柏拉图的问题仍然得到了思考。以普罗提诺为代表的新柏拉图主义,在很多世纪以后重新回到这个美学难题上。普罗提诺提出了美学中的“光照”概念,使柏拉图哲学中真理与人的理性无法达到统一的问题得到另一种解释。他提出在自省状态中,人依靠理性努力提升了自己的心灵境界,从而获得了发现真理之光的“内视力”,这样,理性努力就不会是柏拉图说的那样永远和真理割裂开来,而是理性在最高状态中造就了人领悟和接受真理“光照”的能力,人最终还是能够依靠理性直接与真理接触,实现美与人的沟通。普罗提诺和亚里士多德一样,都从解决柏拉图美学中理性与信念如何统一这个矛盾入手,只不过亚里士多德将“美”的精神概念转换成“潜能”的物理概念,探索了一条外在的、经验的、认识论的求美之路;而普罗提诺则将“美的理念”转换成为“太一”之光,发展了一条内省的、体验的、目的论的求美之路。普罗提诺的“光照”思想显然受到早期基督教的“上帝之光”思想的影响。《新约》的作者们,在犹太教的神人关系中对美与人的关系做了另一种深入的表述。犹太教传统强调戒律的强制性和人对普遍社会理性的遵守,而以耶稣为代表的早期基督徒,则发现了个体身上信、望、爱这些内在的、主动的精神力量。在神学语境下,早期基督教把人看作是神的作品,人与神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这样人的本质就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内在神性,人生追求的目的就不能向外寻求而是要向内发现。福音书的作者们,把耶稣甘愿受难的事件,解释为神在人之中发挥能力的见证,以“道成肉身”描述了人与真理之间亲密无间、互为依存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基督教思想家把真正的美称之为上帝,美与人的生存目的先天具有一致性。追求美,即是追求上帝,上帝不是客观知识,而是内在于人的生命价值,这样希腊知识论思维中理性与真理如何达到统一的难题,在宗教哲学中就不再是个问题。上帝作为真理,它不是理性认识的对象,而是理性不断求证的对象;它不是归纳推理的实证知识,而是需要领悟的一种思辨存在。《新约》中对美的表述,是古典美学思想中重要的一个理论资源,美以上帝的名字出现,它不是借助理智对人的行为发挥强制性作用,而是借助理智启发人们对一种内在的信念不断产生激情。美是上帝的观念,让人认识到另一个看不见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它能够帮助人摆脱客观必然性的限制,使人有能力自主地选择自己认为是好的生活,实现个体真正的自由。奥古斯丁是古典美学的终结和中世纪美学的开端。他把希腊美学的客观超验传统和新柏拉图主义的主观心灵要素融合起来,在基督教启示真理的概念中,将真理从一种实体性存在转化为一种非实体存在。他发展了《新约》中“道成肉身”的思想,把上帝由二位实体人格神变成柏拉图传统中的精神性终极存在,同时,他借助了普罗提诺关于心灵内视力对神圣真理认识的思想,把宗教中的上帝变成了心灵思辨的对象,这样,宗教的上帝(真理)就成为内在于人的一种精神信念,上帝之城是不可见的对象,它仅是一种能体验到的心灵状态。综合希腊和犹太教的人学传统,奥古斯丁把人的本质描述为对内在精神信念的认识和顺从,人所追求的美,就不是一种客观价值,而成为主观价值。以信仰表达的美,不是对宗教知识体系的掌握,而是一种价值观指导下人应该有的某种实践态度。上帝之美对人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一种动态的、非理性的个体信仰成为认识的起点,也是生存实践的终点。美既不是外在的客观形式,也不是主观的道德假设,作为人的终极价值意识,美,只存在人对客观世界不断发展的主观理解之中。希腊古典美学中的美,即便是从经验论和知识论角度去寻求,都绝不是停留在客观普遍性之上,而是带有终极关怀的一种人文价值。人不仅是普遍的、社会性性存在,而且也应该是个体的、精神性存在。人不仅和自然万物一样有生老病死,而且还能思考自己的生活怎样过才有意义和价值,自己能为自己确定一种活法。正是逐步认识到人的精神生活这种自觉、自由的性质,古典美学思想才发展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本主义。美,从来就不是孤立的科学现象,也不是实证的对象和纯粹知识,而是人的自我认识的产物;美,正因为它是一个神圣的“自我”,它才能以某种神圣的意义指引个体超越物质利害关系,追求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那种超越利害的生存方式,使人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古典美学中超验论思想的发展,逐步揭示了人的精神生活的超越性本质,是人的自我认识上的觉醒和进步,也是西方美学思想上一个积极的推进。它的理论资源,在激情信念严重缺失的当代生活中,仍能凸显其人本主义的深度和意义。

颜敏[4](2008)在《在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 ——“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大陆文学期刊中的传播与建构(1979-2002)》文中研究说明时间上的连续性与空间上的杂生性使得文学期刊构成了鲜活流变、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能够呈现文学历史及其存在样貌的复杂多变性。从这一基点出发,本论文爬梳了“台湾、香港、澳门与海外的华文文学”在大陆文学期刊中传播与建构的相关情况与若干问题,对有关“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大陆流播的刻板印象进行了质疑与否定。一是梳理了“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在大陆文学期刊中的传播概况。纵向来看,从19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大陆文学期刊的相关传播活动大体可分为窗口期、高峰期,转型期和整合期四个阶段,同时,“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感也经历了从隐约、凸显、分化和消失的过程。横向来看,首先,由于受众定位的差异,文学期刊中衍生出了有关“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三种基本传播模式:学术的、纯文学的和大众的;其次,由于“地缘意识”、中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组合关系的差异,文学期刊中形塑出三种“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结构模式——主次分明型、众生平等型和含混重叠型。大陆文学期刊中“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存在形态与价值意义的多元流变,否定了那种认为“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是政治需要之产物的观点。二是鉴定了文学期刊传播“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时主体性的显现方式。首先,文学期刊通过栏目形制等期刊语言,将选取文本重新组合,并赋予其新的价值意义,使之融入期刊的整体氛围之中,从而体现出建构性力量。其次由于处在多重视角多种力量的纠缠之中,特定文学期刊总是以一种调和协商的方式,寻找不同力量之间的空隙与契合点,以实现对“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个性化传播。那种忽略对具体传播媒介的考察,只从宏观层面去把握“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大陆流播的研究思路,难免就会失之笼统与偏颇。三是分析了文学期刊的传播活动对“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与“汉语文学”的影响。文学期刊的现场感源于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它呈现和促进了不同性质文学的融合生长过程。因此,文学期刊对于“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传播促进了不同区域与国家华文文学的整合过程,有利于整合性文学观念的形成。随着文学交流的日趋深入,“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这一划地为界的术语也被世界华文文学、汉语文学、华文文学、中文文学等整合性概念所超越。

许德刚[5](2007)在《国有建筑企业重组与改制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难点。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我国国有建筑企业改制进行研究。首先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改制理论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产权多元化的现实可能性进行了回顾、综述和分析,剖析了改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思想误区,总结归纳出现阶段国有企业改制的一般途径和模式;其次,对建筑业改革发展状况,特别是地方国有建筑企业的改革发展状况、建筑业特性对改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三,结合现阶段省管国有企业结构调整,以M公司为例对地方国有建筑企业改制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一次承接,二次分离的自上而下整体改制结论,对过去由行政管理部门变更组建的国有企业改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马骊[6](2005)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三方物流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形态,自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出现以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企业的普遍青睐,并得到迅猛发展。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的概念才开始传播到我国。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企业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增强,视其为“第三利润源泉”和“黄金产业”,对专业化、多功能的第三方物流需求日渐增加。但从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现状而言,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物流企业规模偏小,多数物流企业没有准确的服务定位,服务意识淡薄,致使大部分外资企业和国内的工商企业对其服务表示不满,甚至有高达78%的外企认为,中国物流服务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树立物流服务理念。在服务内容方面,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还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和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和自己的特色服务。如何通过营销管理创新来提升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解决营销理念滞后于物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己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迫切需要加以研究的课题。 本研究借鉴了现代物流和市场营销的理论,吸收了服务营销和关系营销的精华,运用综合集成的手段,对物流企业的营销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寻找出一条增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赢利能力,巩固长期、稳定的客户,推动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方法。 本研究首先从政法、经济和技术三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影响我国物流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宏观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微观的角度,即从工商企业的物流运作现状、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状况、对现行服务的满意度、所希望的新的物流服务内容、物流代理商的选择意愿与标准以及物流的供给结构、供给能力、供给水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论述。 其次,在引入市场营销的重要理论——市场细分与定位概念的基础上,对物流市场从服务特色、产品价格、主导区域、主导行业和客户群体作出了进一步的区分与定位。并指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与客户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期达到双赢的结果,进而实现供应链最大化的整体利益。 物流企业获利的手段是其提供的服务。在深入研究物流服务自身所特有的不可触知和质量难以保持等特点之后,指出: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对其服务进行有形展示,并进一

张士闪[7](2005)在《乡土社会与乡民的艺术表演 ——以山东昌邑地区小章竹马为核心个案》文中提出“小章竹马”是山东昌邑地区西小章村在年节期间举行的一种仪式性表演活动。该村马氏家族以历史记忆为工具,借助于一年一度跑竹马的形式,表达了一种尊重秩序与推崇强悍的文化,其目的在于强化家族文化的内部认同,谋求与外部社区的融合。本文由术语说明表与俗语说明表、绪言、正文四章、结语四部分组成。术语说明表与俗语说明表:术语表是对本文语境中使用的部分术语予以限定性说明,以免产生误解;俗语表是对西小章村部分习用俗语予以简要阐释,以便利于对该村落文化的理解。绪论:介绍了本选题研究的缘起,对国内关于广泛意义上的乡民艺术研究予以回顾,交待田野研究的大致路径及资料的获得。鉴于本文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表演文本与村落语境的关系,依据笔者的研究策略与论文结构,对于国内外相关的学术传统予以梳理借鉴。第一章“村落生活常景”:从村落时空内社会生活材料出发,做出最基本的村落民俗志描述,并试图以此揭示村落内部的“文化的语法”、凸显这一村落个案的典型意义。同时,本章所描述的村落内部其他知识形态,不仅构成了小章竹马文本的语境,而且与之形成互文关系。第二章“信仰的体系”:鉴于本文所选择的单姓家族村的特殊性,使得对村落信仰体系的描述不仅必要,而且必须“深描”。本章以1996年该村族谱续修、祠堂重建与竹马翻新这“三件大事”为坐标,描述了“家族”在村落生活中隆重出场的过程,与神鬼精怪信仰的式微状况。并将之视为国家权力从乡土社会回缩的背景下,村落传统自治资源的再造与复兴。第三章“村落变迁中的竹马叙事”:本章将小章竹马的演出场域分为家族内演与应邀外演两种,对由此形成的各种表演文本予以描述,但这种描述并非要尽可能全面完整地展现其演出过程,而是关注其中对于村落语境具有意义的部分。如从小章竹马文本中形式元素的变化考察村落语境在其中的投射,该文本的反复巡演过程中的意义生成等。第四章“热孙的艺术”:本章从西小章人的祠堂授艺、武德教化、竹马组织活动等生活事实出发,分析其中对于村民人格理想的塑造与“热孙”这一民间权威的形成过程。热孙强调竹马活动中的“家族在场”,并以不断地言说使之成为一定意义上的村落共识。或者说,小章竹马之所以成为村落标志性文化,是村民利用村落传统表达其意志情感的表现,也是热孙利用该村历史文化资源与运作民意的结果。

马明良[8](2005)在《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往历程与交往前景》文中提出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都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明,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在过去1300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二者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进行比较深入广泛的交流和交往,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全球化浪潮中日益显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二者只有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存共荣,才能为全球化形势下世界多元文化的构建和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交相辉映,异彩纷呈,二者的交往、对话,有着现实的可能性和广阔的前景。 首先,两大文明的交往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世界和平问题、恐怖主义问题、新疾病(如爱滋病)蔓延问题、跨国犯罪问题等等。 第二,两大文明的交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求安宁、促和平、谋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诉求,然而,世界上的许多地区仍然为战争的阴影所笼罩,核扩散和核威胁的问题依然存在。伊斯兰文明内在的和平精神和中华文明“和为贵”的思想,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一旦为更多的人们所领悟所接受,将会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巨大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 第三,两大文明的交往,有助于构建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的世界文明新秩序。在当前全球化趋势不断强化的形势下,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极端主义已经成为威胁人类文明健康和谐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严峻挑战。以世界十多亿人口为载体,影响遍及西亚、中亚、北非、东南亚乃至欧美许多国家的伊斯兰文明与以十多亿人口为载体影响中国、东亚、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华人圈的中华文明的密切交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谐相处,是对文化多样性的最有力的支持和保护,是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极端主义最有力的回击,是对建立“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人类文明秩序的最大贡献。

钟世松[9](2000)在《系统集成系列谈(之四)——利润从哪里来?》文中研究指明 随着 IT 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作为集成商,深感生意越来越难做。难做之处,除了技术难度越来越大、用户要求越来越高、项目的内容越来越复杂等,还有较为重要的一条就是集成商的利润率越来越低。那么,集成商的利润率如何提高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比较重要。充分理解用户需求充分了解用户需求,是提高集成商

二、系统集成系列谈(之四)——利润从哪里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集成系列谈(之四)——利润从哪里来?(论文提纲范文)

(2)遗产的累叠与生长—(斯里兰卡)圣城康提的民族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城市与遗产
        二、遗产与旅游
        三、斯里兰卡文化遗产的研究
    第三节 田野概况
        一、田野过程
        二、田野点介绍
    第四节 研究思路
        一、主要思路
        二、主要内容
        三、创新和不足
        四、后续推进
第二章 遗产的累叠
    第一节 遗产累叠的背景
        一、族群溯源
        二、族群符号
        三、族群特征
        四、族群文化
    第二节 遗产累叠的岩层
        一、迁都的重要城市
        二、文化三角的顶点
    第三节 遗产累叠的方式
        一、阿努拉达普勒古城
        二、古城波隆那努瓦王宫遗址
        三、圣城康提
        四、其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累叠和生长的交界点:遗产在仪式中的实践
    第一节 佛牙的背景
        一、圣之源起:佛牙与佛牙寺
        二、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三、逆境中的坚守
    第二节 佛牙寺的遗产化过程
        一、历史的累叠
        二、神圣空间的分层
        三、朝圣旅游-观光旅游背景下的佛牙寺
    第三节 遗产的实践
        一、康提佛牙寺的仪式概况
        二、佛牙寺Thevava仪式记录
        三、佛牙节
    第四节 寺-城-村的供养与共生
        一、寺-城-村的图景
        二、边界的扩展:旅游背景下城的生长
        三、单向维度至联动共生的衍化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累叠和生长的交界点:遗产在生活中的实践
    第一节 维瓦泰纳概况
        一、人口信息
        二、受教育程度
        三、职业分布
    第二节 亲属称谓和社区结构
        一、亲属称谓
        二、社区结构
    第三节 遗产传承者(主体)的实践
        一、当代水的系统
        二、物(食物)的供应系统
        三、人的系统
        四、人与自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旅游人类学视域下的遗产生长
    第一节 生长背景:中斯三部曲
        一、中斯古代关系
        二、近现代关系的复兴——拉贾帕克萨时代
        三、后拉贾帕克萨时代——瓶颈
    第二节 中斯“旅游外交”的人类学研究
        一、“他者”眼中的“我者”——斯里兰卡“智库”的研究
        二、第三人视角的“我者”与“他者”
    第三节 遗产的生长:“一带一路”中遗产旅游的反思
        一、中国式的“古城”观光
        二、现代语境下的出境游
        三、旅游与民间外交的探讨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圣城康提遗产累叠的形态及其关联
    第二节 古城生长的机理:遗产累叠的特征
        一、生成过程:圣物-圣城
        二、养育机制:神话-实践
        三、传承动力:信仰-仪式
    第三节 遗产在累叠中的生长
        一、遗产主体的生长:文化自觉
        二、遗产空间的生长:文化边界
        三、遗产价值的生长:文化旅游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审美:走向心灵超越之路 ——西方古代美学与人的生存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 主要内容和结论
2. 理念之美与超越的幸福——柏拉图的人生论美学思想
    2.1. 柏拉图时代的社会现状和生活观念
    2.2 柏拉图论美与人的完善
    2.3 “美”如何能实现人的幸福生存
    2.4 柏拉图人生论美学思想小结
3 实践智慧与德性的完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美学思想
    3.1 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
    3.2 亚里士多德论“美”
    3.3 亚里士多德论美与人的幸福生存
4. 心灵安宁与回归的幸福——普罗提诺的心灵美学
    4.1 普罗提诺美学思想的时代背景
    4.2 普罗提诺论美
    4.3 心灵之美与生存幸福
    4.4 普罗提诺心灵美学思想小结
5 上帝之美与人的救赎——《圣经·新约》的伦理美学思想
    5.1 《新约》美学的时代背景和人的问题
    5.2 《新约》中的美学观念
    5.3 审美体验与人的幸福
    5.4 《新约》美学思想小结
6. 理性之美与信仰之美的融合—一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
    6.1 奥古斯丁生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状况
    6.2 神学目的论下的美学思想
    6.3 美对人的生存有何意义
    6.4 奥古斯丁美学思想小结
7. 结论
参考及征引文献
作者简介

(4)在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 ——“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大陆文学期刊中的传播与建构(1979-200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确立与重要术语的梳理
    第二节 研究现状概述与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述要
第二章 大陆文学期刊与"华文文学"之关联
    第一节 大陆文学期刊作为传播"华文文学"的重要媒介
    第二节 大陆文学期刊作为"华文文学"大陆化的结构性因素
第三章 传播活动的基本阶段与主要趋势
    第一节 窗口期(1979年——1984年左右)
    第二节 高峰期(1985年——1988年左右)
    第三节 转型期(1989年——1993年左右)
    第四节 整合期(1994年——2002年左右)
第四章 期刊的受众策略与"华文文学"的传播模式
    第一节 学术视野下的文学传播——《华文文学》研究
    第二节 纯文学视野下的"华文文学"——《收获》[朝花夕拾]栏研究
    第三节 大众视野下的文学传播——《台港文学选刊》研究
第五章 期刊的地缘、中国与世界意识和"华文文学"的结构模式
    第一节 《特区文学》的地缘情结与期刊中的"华文文学"
    第二节 《四海——世界华文文学》的"世界性"及其限度
    第三节 上海情境与《小说界》中的"华文文学"
第六章 结语:在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
    一 变动的文学景观——"华文文学"在大陆文学期刊中的传播概况
    二 重组与调和——文学期刊建立主体性的两种方式
    三 在遮蔽和敞开之外——整合性文学观念的形成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与邮件电话来往时间概要
附录2 孟伟哉的来信
大陆主要文学期刊中的"华文文学"作品"索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其他科研成果
后记

(5)国有建筑企业重组与改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重点、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国有企业重组与改制现状简述
    2.1 国有企业重组与改制
    2.2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回顾
        2.2.1 国有企业改革的初始探索阶段
        2.2.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调整国有经济布局阶段
    2.3 国有企业改制理论
        2.3.1 国有企业改制的理论分析
        2.3.2 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产权多元化改革的现实可能性
    2.4 国企改制方式选择、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
        2.4.1 改制方式选择
        2.4.2 现阶段国有企业改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5 改制的思想误区
第三章 建筑行业改革发展现状对企业改制的影响分析
    3.1 建筑业改革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
        3.1.1 建筑业规模持续扩大,对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日益增强,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3.1.2 市场主导的行业和企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总体特征,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3.1.3 我省建筑业改革发展状况
    3.2 建筑行业特征及国有建筑企业改革发展的几大特点
        3.2.1 行业特征
        3.2.2 国有建筑企业改革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3.3 建筑业特性对改制的影响分析
        3.3.1 建筑业结构变革的影响
        3.3.2 市场结构的影响
        3.3.3 行业竞争结构的影响
第四章 国有建筑企业改制模式的选取研究
    4.1 国有建筑业改制模式选择
        4.1.1 建筑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途径
        4.1.2 改制模式确立的几个原则
        4.1.3 国有建筑企业改制模式选择
    4.2 国有建筑企业改制需要把握四个关系,避免四种倾向
        4.2.1 把握四个关系
        4.2.2 避免四种倾向
第五章 目标样本企业改制模式设计
    5.1 关于目标样本企业选取
    5.2 目标样本企业概况
    5.3 改制思路与基本政策依据
        5.3.1 改制思路
        5.3.2 基本政策依据
    5.4 样本企业改制模式确认
    5.5 样本企业改制方案制定
        5.5.1 结构调整和产权制度改革
        5.5.2 主业重组与改制
        5.5.3 非主业资产的剥离及富余人员安置
        5.5.4 重组改制的实施步骤
    5.6 重组改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总结
    6.2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1.1 第三方物流的兴起
        1.1.2 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第三方物流
        1.1.3 第三方物流营销研究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3.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的基本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2.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2.1.1 中央宏观政策调控对物流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1.2 地方政府宏观政策调控对物流发展起到支持与推动作用
        2.1.3 入世后的物流业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2.1.4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带来巨大的物流需求
    2.2 经济环境分析
        2.2.1 快速增长的经济为物流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2.2 新经济孕育现代物流
        2.2.3 经济全球化带动物流国际化
        2.2.4 经济热点为物流创造新的市场机会
    2.3 技术环境分析
        2.3.1 科技水平低严重制约物流的发展
        2.3.2 物流标准化滞后严重影响物流的发展
        2.3.3 物流人才是制约物流发展的核心因素
第三章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分析
    3.1 工商企业的物流运作现状
    3.2 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分析
        3.2.1 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需求界定
        3.2.2 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需求现状
        3.2.3 对现行第三方物流的满意度
        3.2.4 第三方物流新代理商的选择意愿与标准
        3.2.5 第三方物流需求市场期望新的物流服务内容
    3.3 第三方物流市场的供给状况分析
        3.3.1 第三方物流的供给结构
        3.3.2 第三方物流的供给能力
        3.3.3 第三方物流的供给水平
第四章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目标市场营销
    4.1 物流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
        4.1.1 物流市场细分的必要性与细分战略的选择
        4.1.2 目标市场的营销战略
        4.1.3 选择目标市场营销战略的条件分析
    4.2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定位策略
        4.2.1 服务特色定位
        4.2.2 价格定位
        4.2.3 主导区域定位
        4.2.4 主导行业定位
        4.2.5 客户群体定位
第五章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产品策略
    5.1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产品
        5.1.1 物流服务产品相关概念界定
        5.1.2 物流服务产品的特征
    5.2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展示
        5.2.1 可得能力
        5.2.2 作业完成能力
        5.2.3 可靠能力
    5.3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产品品牌
        5.3.1 品牌经营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5.3.2 我国企业品牌经营的误区
        5.3.3 打造自己的物流品牌
    5.4 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4.1 物流服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5.4.2 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对策
第六章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中心与信息系统
    6.1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中心
        6.1.1 物流中心的形式选择
        6.1.2 物流中心的定位与策略分析
        6.1.3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中心建设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6.2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
        6.2.1 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6.2.2 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6.2.3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第七章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定价策略
    7.1 物流费用
        7.1.1 影响物流费用的因素
        7.1.2 提升物流费用管理的关键所在
    7.2 影响第三方物流企业定价的主要因素分析
        7.2.1 营销目标因素
        7.2.2 需求因素
        7.2.3 竞争因素
        7.2.4 实体因素
    7.3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定价策略
        7.3.1 基本服务定价策略
        7.3.2 扩展服务定价策略
第八章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分销渠道策略
    8.1 第三方物流企业分销渠道的类型与影响因素
        8.1.1 分销渠道的类型
        8.1.2 影响分销渠道选择的主要因素分析
    8.2 第三方物流企业分销商的选择
        8.2.1 分销商的选择方法
        8.2.2 分销商择优选择模型
        8.2.3 应用举例
    8.3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分销渠道管理
        8.3.1 分销渠道成员的冲突调节
        8.3.2 分销渠道成员绩效监控的实现途径
        8.3.3 分销渠道网络的拓展方式
第九章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促销策略
    9.1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促销
        9.1.1 促销目标
        9.1.2 促销组合的决策分析
    9.2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人员推销策略
        9.2.1 “一对一营销”的核心理念
        9.2.2 “一对一营销”的 I.D.I.C.模型
        9.2.3 推销人员的组织建设
        9.2.4 人员推销的实施策略
    9.3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广告策略
        9.3.1 广告决策
        9.3.2 广告促销的实施策略
    9.4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促销管理
        9.4.1 有效促销管理的切入点
        9.4.2 整合营销沟通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客户服务测量报告(内部)
致谢
作者简介

(7)乡土社会与乡民的艺术表演 ——以山东昌邑地区小章竹马为核心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的思索
    四、论文的结构
    五、资料的来源
术语说明表
俗语说明表
第一章 村落生活常景
    第一节 村落的空间
        一、潍河边的村落
        二、村落的历史变迁
        三、村落的集体记忆
    第二节 家支关系与人情往来
        一、大支下与二支下
        二、分家与养老
        三、时间制度
        四、红事白事与礼仪的编织
    小结
第二章 信仰的体系
    第一节 传统神圣空间的衰弱与重建
        一、阴阳两界的互酬
        二、传统神庙的衰弱
        三、家户中的神只
        四、安抚鬼魂与安置精怪:村落社区的局部失序与整顿
        五、神灵权威的散落与多元
    第二节 关于家族的集体记忆
        一、祭祖时空的重新建构
        二、祭祖仪式与权力分配
        三、传说:关于先祖的选择与想像
    小结
第三章 村落变迁中的竹马叙事
    第一节 竹马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由巫具到戏具的“竹竿子”
        二、古文献记载中的竹马游戏
        三、竹马舞与竹马戏
    第二节 小章竹马的表演文本
        一、关于竹马来源的阐释
        二、小章竹马演出文本中的叙事系统
        三、对于竹马表演形式元素的集体记忆
    小结
第四章 热(Rē)孙的艺术
    第一节 家族技艺
        一、祠堂习武
        二、武术叙事
    第二节 热孙的村落
        一、表演自己的小章竹马
        二、今年小章不跑马
        三、通联中的智慧与欢愉
        四、村落里的人物:热孙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附图

(8)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往历程与交往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上篇 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和现实走向
    第一章 伊斯兰文明的历史轨迹与现实走向
        一、伊斯兰文明的奠基时期——穆罕默德时代
        二、伊斯兰文明的巩固时期——四大正统哈里发时代
        三、伊斯兰文明的发展时期——伍麦叶王朝时代
        四、伊斯兰文明的全盛时期——阿拔斯王朝时代
        五、伊斯兰文明的衰落时期——近代伊斯兰世界
        六、伊斯兰文明复兴初期——现当代伊斯兰世界
    第二章 中华文明的历史轨迹和现实走向
        一、中华文明的发生和定型时期——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代
        二、中华文明的发展时期——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中华文明的全盛时期——隋唐时期
        四、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明清(鸦片战争之前)时期
        五、中华文明由盛而衰而兴时期——近代至现当代
中篇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历程
    第一章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早期交往——唐宋元时期的政治、经贸、文化和军事交往
        一、唐宋期伊斯兰国家与中国之间的使节往来、商贸活动和文化交流——两个文明和平交往的历史见证
        二、怛逻斯战役与造纸术西传——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暴力交往的个案
        三、蒙古人西征与伊斯兰文明东渐
    第二章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深层交往——明清时期的“以儒诠经”活动
        一、学贯东西:王岱舆等几位主要穆斯林学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
        二、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在宇宙生成理论和认识论领域的沟通与交往
        三、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在伦理道德领域的整合
        四、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在交往中表现出的异同
        五、“以儒诠经”尝试的社会影响及其对当代文明交往的启示
    第三章 近现代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广泛交往——“回教新文化运动”及其它
        一、中国回教新文化运动
        二、中国与伊斯兰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
    第四章 当代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全面交往
        一、政治交往——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二、经贸往来——互通有无,优势互补
        三、文化交流——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下篇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前景
    第一章 全球化——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往的新视野
        一、全球化的特征
        二、全球化的影响
        三、全球化呼唤全球价值视野
        四、全球价值视野与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
    第二章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领域之一——生态环境问题
        一、全球生态危机与环境问题
        二、解决全球生态环境的努力
        三、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生态环境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第三章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领域之二——世界和平问题
        一、过往战争的灾难
        二、全球和平努力——“和平运动”
        三、当代世界战争的危险和隐患
        四、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和平理念及其当代意义
    第四章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领域之三——全球伦理问题
        一、全球性问题的凸现呼唤全球伦理
        二、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伦理资源与全球伦理的构建
        三、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伦理资源对构建全球伦理、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系统集成系列谈(之四)——利润从哪里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商务智能的汽车零部件物流成本研究与应用 ——以奔驰为例[D]. 吴忠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
  • [2]遗产的累叠与生长—(斯里兰卡)圣城康提的民族志研究[D]. 余媛媛. 厦门大学, 2017(08)
  • [3]审美:走向心灵超越之路 ——西方古代美学与人的生存关系研究[D]. 赵中华. 浙江大学, 2014(12)
  • [4]在杂语共生的文学现场 ——“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在中国大陆文学期刊中的传播与建构(1979-2002)[D]. 颜敏. 暨南大学, 2008(03)
  • [5]国有建筑企业重组与改制实证研究[D]. 许德刚.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9)
  • [6]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马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5)
  • [7]乡土社会与乡民的艺术表演 ——以山东昌邑地区小章竹马为核心个案[D]. 张士闪. 北京师范大学, 2005(02)
  • [8]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往历程与交往前景[D]. 马明良. 西北大学, 2005(03)
  • [9]系统集成系列谈(之四)——利润从哪里来?[J]. 钟世松. 每周电脑报, 2000(01)

标签:;  ;  ;  ;  ;  

系统集成系列(四)——利润从何而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