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软件进入“黑匣子”时代

安全软件进入“黑匣子”时代

一、安全软件进入“黑箱”时代(论文文献综述)

曹志方[1](2021)在《基于会话的物联网设备分类》文中指出在物联网设备飞速增加的今天,了解物联网中连接了哪些设备以及它们是否正常运行是对物联网进行管理的必然要求。对物联网设备进行分类可以使运营商对物联网设备进行规划区分,而且能够有效的监测物联网设备是否正常运行,以便于对故障设备进行及时处理和更换,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物联网设备分类是物联网入侵检测及异常分析的前提,只有对物联网设备实现精准分类,才可针对某一类设备进行有效的安全防护。基于上述需求,本文就如何准确的对物联网设备进行分类进行了研究,并设计及了一种基于会话的物联网设备分类架构,具体内容如下:(1)设计了基于会话的物联网设备分类模型架构。整个模型架构分为算法迭代更新模块和物联网设备预测模块,分别详细介绍了模块每个部分的结构和作用,其中算法迭代更新模块由数据采集、流量映像算法和模型训练/更新三部分组成,在数据采集部分,采集的数据集包括网络共享的物联网设备开源数据集以及合作公司实地采集到的物联网设备流量,搭建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训练及测试。在物联网设备预测模块设计时间戳扫描算法和结果展示部分,满足客户实际需求。(2)提出了一种对物联网设备流量的处理方法——流量映像算法。由于现在研究中使用的人工提取物联网设备特征的不合理性与复杂性,故本文提出将物联网设备流量拆分为会话的方式进行处理,再将会话经过剪切/补齐、维度变换转化为灰度图的形式对物联网设备数据进行处理。此方法包含流量分割、维度变换、灰度图生成和格式转换这四个部分。从而将各类物联网设备流量生成一组灰度图像。在这些生成的物联网设备灰度图像中,不同的物联网设备灰度图像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储存在灰度图库里,这些灰度图像可以当作用物联网设备的流量对物联网设备的画像,可供专家进行分析辨别和对用户进行展示。并且,在本次研究中,还将提出的流量映像算法应用于其他主流机器学习算法上并进行对比分析。将经过本文设计的流量映像算法的数据和没有经过流量映像算法的数据输入到主流机器学习算法模型进行比较,采用精确率、召回率和F1值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到提出的流量映像算法可以极大的提高其他算法在物联网设备分类场景下的准确率,并且可以极大降低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简化了特征提取的流程。(3)采集物联网设备流量数据集,并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经过训练和测试,基于会话的物联网设备分类模型,对数据集包含的物联网设备的分类准精度超过了 97%,可以准确地区分摄像头、运动传感器、电源开关、充电桩以及医疗设备等多种物联网设备。本文提出的流量映像算法和基于会话的物联网设备分类模型架构均在北京元安物联技术有限公司得到使用。有效解决了现在物联网中存在的因设备数据庞大、种类杂乱而无法进行统一管理等问题,为物联网的安全防护奠定了基础。

尹敏[2](2020)在《人工智能应用中的隐私保护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工智能应用的领域涉及范围广泛,在给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容易引发隐私风险。人工智能应用中的隐私保护不同于传统的隐私保护,它更侧重于对隐私数据的保护。因此,要加强数据在收集、储存、利用和销毁环节中对隐私风险的应对。人工智能应用中隐私侵权风险存在特殊性,侵权主体更加多样,不仅包括个人数据信息的采集者、传播者和处理者,也包括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商;侵权手段更加智能,依靠智能化和终端化的设备,数据的分析和聚合更加便捷;算法的运用和网络爬虫自动抓取信息使得侵权方式更加隐蔽;人工智能应用的侵权主体难以认定,导致隐私侵权追责更加困难。这一侵权风险特殊性的存在使得司法案件和社会案例中智能应用侵权案件的数量增多,用户隐私信息遭到泄露的同时也逐渐丧失了对数据的使用权和知情权,因难以对隐私侵权证据进行有效的举证,维权的成本过高等问题,让公众的隐私保护问题亟待解决。对比我国在隐私保护方面存在的风险,域外的隐私保护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背景下,单一的立法或者单靠技术都不能完全解决隐私保护的问题,在立法规制模式、技术控制模式和行业自律模式的配合下对隐私保护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保护体系。同时加大对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检查监督,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人工智能应用产品,切实保障用户的数据主权,维护个人的隐私安全。

李肖溪[3](2020)在《全自动核酸提取工作站上位机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生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对疾病基因层次的研究愈发深入,而核酸提取作为基因研究方面的核心步骤,提高核酸提取的效率及准确性刻不容缓。全自动仪器以其高通量、高效率、高准确度和低污染的优势,成为了取代人工完成核酸提取的首选,受到基因研究相关领域的追捧。本文在分析研究国内外相关产品以后,以公司研发设备为基础,设计与开发一款应用于全自动核酸提取工作站的上位机软件系统。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首先,根据软件的需求分析对系统建模,设计出软件的整体架构,确定软件由登录模块、耗材管理模块和实验设计模块三大部分组成;其次,根据软件的整体架构和需求分析对三大功能模块进行设计,确定三大功能模块所需要完成的基本功能;再次,进行各功能模块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其中有登录界面设计、耗材管理界面设计、实验设计界面设计以及几个自定义控件的设计;最后,用C#语言对整个系统的各功能模块进行代码编写,以及把各功能模块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本文选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5作为系统的开发平台,系统是以Windows Forms为框架,用C#语言编写。本系统操作简单、人机交互性能好,经测试各个功能模块都能满足设计需求,混匀仪模糊PID控制温度也能达到预定目标,表明本上位机软件系统能达到预期要求。

李兴耀[4](2020)在《AI领域全球知识网络对本地知识创新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推进与发展,人工智能(AI)作为现代和未来产业的代表和核心,正在主导和重塑全球各行各业,并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随着5G和物联网基础技术的快速推进,人工智能的突破速度大大也超过预期,而建立健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已成为实现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大核心抓手和奋斗目标。与传统领域和技术不同,人工智能领域知识创新发展既有不同空间尺度的多层次空间网络特征,同时其技术发展与应用演进又具有多样化与复杂性并存的复杂系统特征。人工智能领域知识创新发展的这一双重特性使得其知识创新活动中,全球知识网络对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过去依靠单个创新主体独立研发与技术转化难以诠释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创新发展变化。有鉴于此,本文拟从知识网络视角来研究探讨人工智能领域全球知识网络对本地知识创新演进的影响,包括知识网络“全球通道”桥接机理以及本地吸收转化“本地蜂鸣”过程。无疑,研究工作在丰富和完善知识创新网络发展理论的同时,对于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知识创新发展更好融入和借助全球创新网络,以更好实现本地知识创新,更好建立健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化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论文通过对人工智能知识网络的演进与发展,以及中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实践的分析与认识,在廓清人工智能领域科学与技术全球区域发展格局,以及国际人才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桥接角色和作用基础上,对全球科学与技术知识网络、“全球-本地”双层知识网络的影响路径进行了系统刻画。具体包括:首先,从“全球通道-本地蜂鸣”理论、创新网络的行为主体与特征、知识网络与创新过程和知识网络嵌入等方面全面客观描绘全球知识网络影响本地(国家、城市)知识创新相关的核心理论、概念及其逻辑关系,清晰厘清全球知识网络和本地(国家、城市)知识创新的研究现状和缺口,提炼全球知识网络影响或嵌入本地(国家、城市)知识创新在理论层面的关键要素及其作用路径。其次,在上述梳理的研究缺口和问题的突破口基础上,承接前述关于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的本质特点,通过企业、高校、“企业-高校”联合实验室三个不同维度和层次的探索性案例具象刻画全球知识网络对本地知识创新影响的作用路径,进而提炼人工智能领域在实践层面全球知识网络嵌入下本地知识创新的关键要素及其作用路径,并由此延伸假设命题:围绕行为主体与要素之间的联系,“全球-本地”过程中知识、人才和组织等要素之间的运行过程机理是什么?基于国家宏观层面视角,知识创新过程中全球知识网络所产生的大量差异化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如何影响国家知识创新绩效?本地城市知识创新一方面既受到全球知识网络嵌入的影响另一方面其也是知识创新主要驱动力,那么“全球-本地”双层知识网络将如何影响知识创新?再次,以三个假设命题形成三条逻辑链条并分别构建对应子研究,并以分别代表技术和科学知识的USPTO专利数据库和WOS论文数据库建立逻辑证伪的基础数据库展开实证分析,进而在数据层面验证全球知识网络嵌入下本地知识创新的作用路径:子研究一聚焦国际人才在全球知识网络嵌入过程中的角色地位,即“全球通道”;子研究二分析全球知识网络对国家知识创新的影响方式,即“本地(国家)蜂鸣”;子研究三则研究全球知识网络和本地知识网络双重嵌入下的本地城市知识创新问题,即“本地(城市)蜂鸣”。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国际人才在“全球-本地”过程中扮演重要桥接“全球通道”作用:向内重塑组织知识结构,向外影响组织在知识网络的位势。通过国际人才全球知识流入到组织内,异质性知识改变了组织知识结构,影响了组织知识创新;同时,跨区域合作过程中组织的知识网络也向外部溢出和扩散,通过国际人才建立国际合作交流,可以提升组织影响力,帮助企业和科研组织提升网络位势。(2)全球科学知识网络与全球技术知识网络组成了全球知识网络,双重嵌入格局下,前者在国家知识创新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后者则直接影响国家知识创新。通过跨层次网络的研究范式,将不同空间尺度下多层次网络结构联系研究,实现了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结合,突破了地理空间网络单一维度的研究范式。(3)全球知识网络为本地知识网络带来了异质性创新资源,本地知识网络则为资源的吸收和转化提供了基础保障,“全球-本地”双层知识网络共同推动了本地知识创新,“全球-本地”双层知识网络对本地城市知识创新起到重要合力作用。

邓航宇[5](2020)在《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对信息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信息技术的高速深化发展为经济社会进步带来便利和机遇,加速了各个行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同时也为信息安全管理带来问题和挑战,现实中,在多因素的作用下使得信息安全事件频发。频发的信息安全事件给组织和用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因此,对于信息安全的研究一直是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保障。尽管学术界和业界一直对信息安全技术进行完善,但并非所有的信息安全漏洞和事件都是由技术而产生的。在信息安全事件中,人通常被认为是最薄弱的环节,人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的行为是导致信息安全事件的关键原因。研究认为通过对人实施行为干预的影响,使其依从相关安全管理组织所制定的信息安全政策,能快速的对信息安全事件进行响应。人的信息安全行为会受到信息安全知识的影响,在其对于信息安全知识进行认知加工后,会形成行为转变的意愿,强化其自身信息安全行为,因此,从信息安全知识的角度出发,研究知识对于信息安全行为的改变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知识为视角,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以问答社区中Wannacry“勒索病毒”安全事件的相关知识和行为作为数据来源,提出应急安全知识影响信息安全知识传播行为的中心路径和边缘路径因素假设,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根据回归结果讨论影响用户信息安全知识传播的多种因素。为进一步探究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在传播后如何影响信息安全行为,本文还通过实验方法构建了一个信息安全决策情境,利用认知神经科学工具脑电图和ERP分析行为过程中生理电信号,通过采集被试在信息安全知识获悉前后两种不同条件下的安全行为产生的脑认知数据,使用EEGLAB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总平均叠加,根据统计分析大脑皮层的事件相关电位成分特征论证信息安全知识对信息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知识从中心路径和边缘路径两种模式下对信息安全知识传播形成说服效应,影响用户的传播行为;并且通过ERP成分分析发现,用户在进行信息安全行为决策时,脑部顶枕区域都出现了活跃的P300成分,且用户在接收信息安全知识之后,其依从行为诱发的P300成分比知识接收前激活程度更高,信息安全知识强化了信息安全依从行为。

刘波[6](2019)在《基层公安机关打击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对策研究 ——以运城市为例》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安全已经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打击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这一政府提供的纯公共产品愈发重要。然而,现在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来势凶猛,诈骗手段繁多,诈骗类型更新速度快,发案数量与日俱增,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造成巨大财产损失,甚至有受害者付出生命的代价。作为主要提供该公共产品的公安机关,其原先的社会治理在进入新时代后表现出一些弊端,如思想不够解放、工作不够创新、技术不够先进、机构不够灵活、能力不够充足的问题。笔者通过研读了大量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从事公安工作的实践经验,对运城市近三年来的电信网络诈骗进行了详细和全面的分析,通过实证和实证分析,针对当前防治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指出基层公安机关在打击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中存在的主要原因为对新思想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与新矛盾所匹配的能力需要持续增强、数字化治理能力还较为薄弱、复合型警员的本领需要进步一加强、信息的共享共通好有待进一步畅通、滋生犯罪的土壤有待清理和群众被动接受信息的状况有待持续改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如下六条防治的对策:一是提高站位,思想再解放;二是打防管控,改革再深入;三是智慧公安,创新再发力;四是锻造队伍,素质再优化;五是平安城乡,开放再提质;六是扫黑除恶、工作再提质。笔者认为,通过提高站位,思想再解放解决了“为了谁”的问题;通过打防管控,改革再深入是“磨砺队伍再出发”;通过智慧公安,创新再发力是公安部门手中新武器和“杀手锏”;通过锻造队伍,素质再优化来“练兵和备战”;通过平安城乡,开放再提质才能实现“平安家园”;通过扫黑除恶、工作再提质才能解决彻底拔掉犯罪“毒瘤”。进入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公安部门务必主动担当,打造一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人民警察铁军,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

胡歆宸[7](2019)在《《今日头条》算法推荐媒介伦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媒介伦理是媒体及其所有从业人员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的集合。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以《今日头条》为首的主打算法推荐新闻客户端发展迅速。算法推荐符合多数受众对于按需推送信息的需求,也解决了信息过载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媒介伦理问题频发,引起学界与业界的对算法推荐的质疑。本研究以《今日头条》的“算法推荐”作为研究对象,明确算法推荐下产生的具体媒介伦理问题。结合问卷调查法分析《今日头条》算法推荐下受众的使用及体验情况。另外,还运用了案例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对《今日头条》算法推荐所产生的具体媒介伦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结合对调查问卷和具体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今日头条》算法推荐的媒介伦理问题主要包括审核责任缺失、媒介权力滥用和信息生产权益伤害。审核责任的缺失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平台对于算法技术的重视和对人工审核重要性的忽视,其次是过度迎合受众,其直接的表现是《今日头条》平台内容良莠不齐;媒介权力的滥用导致的直接现象是误导受众的观念,导致“信息茧房”现象和“群体极化”现象的形成,另外,媒介权力的滥用也包括对受众个人隐私的过度使用;对信息生产权益的伤害主要体现在侵犯信息生产者的着作权,阻碍了内容生产创新与内容质量的提升。探析《今日头条》算法推荐的媒介伦理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包括国家及平台监管措施缺位、技术中立思维的存在以及信息传播环境的运动变化发展三个原因,首先,监管措施的缺位同时包括制度滞后、行业监管落实不到位和新闻着作权边界模糊三个方面的原因;其次,因为技术中立思维的存在,《今日头条》主张算法技术没有价值观,平台本身“四个意识”淡薄。最后,信息传播环境的变革也是其媒介伦理问题出现的成因之一,媒介市场竞争激烈和“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导向使平台缺乏基本价值观导向。对于如何改善《今日头条》算法推荐媒介伦理问题,提出了包括树立正确的平台价值观念、改进问责与追责机制、保护受众合法权益等相关建议与策略。平台价值观念的形成包括对算法技术的改进,平台自身也要恪守媒介责任;问责与审核机制的改进需要制度监管、行业自律和人工审核三管齐下;受众合法权益的保护要从两个方面来改进,对受众,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对平台,要重视保护受众隐私权益。

蒋舸[8](2019)在《竞争行为正当性评价中的商业惯例因素》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的司法实践表现出越来越强调商业惯例的趋势。部分案件中出现了将广泛实践直接等同为商业惯例,并据此肯定竞争行为正当性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警惕。诚然,商业惯例是在特定背景下形成的自发秩序和相对便利的信息中介,因此能为法院进行正当性评价提供线索。但法院应当认识到商业惯例提供的线索存在巨大的局限性,只能被视为辅助工具,而非决定性标准。法院有必要对系争行为的市场效果展开经济分析,据以完成正当性评价。

周叠瑶[9](2018)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如何保护自己》文中研究说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不仅挑战了传统商业模式,也给企业在安全、隐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在这个全球数据量迅速增长的时代,"大数据"这个原本深奥的科技词汇正日益走向主流视野,成为热词。一些专家早前指出,全球数据量增长速度可能达到了每18个月翻一番。根据计算机科学公司(Computer Science Corporation)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的数据产生量将达到2009年

胡凌[10](2018)在《论赛博空间的架构及其法律意蕴》文中研究指明"架构"是增进我们对赛博空间及其治理问题理解的少数核心概念之一。架构理论的核心是架构的建构过程、构成及边界,揭示架构权力如何从内在生发和延伸。架构伴随新经济和"架构企业"的兴起而生长,这一过程中最核心的法律保障机制是"选择退出"与"知情同意"。架构可以分为基本横向(场景)与纵向(分层)维度,并衍生出三个相互联系的子维度(网络、黑箱、基础设施),在这些维度当中,围绕架构的边界划定可以对既有法律问题进行系统化的解读。当下智能架构的延伸按照特定逻辑展开,并需要一整套相互配套的法律制度进行支撑,同时也揭示出究竟以何种方式对架构进行治理更为有效,其中需要特别强调用户选择能力的重要意义。

二、安全软件进入“黑箱”时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全软件进入“黑箱”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会话的物联网设备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物联网产业发展背景
        1.1.2 物联网设备分类研究意义
        1.1.3 课题研究背景
    1.2 主要研究工作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物联网设备分类相关研究
    2.1 传统物联网设备分类方法
    2.2 基于机器学习的物联网设备分类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会话的物联网设备分类系统设计
    3.1 系统架构设计
        3.1.1 需求分析
        3.1.2 系统架构
    3.2 算法迭代更新模块
        3.2.1 流量映像算法
        3.2.2 模型构建
        3.2.3 模型训练及测试
    3.3 物联网设备预测模块
        3.3.1 时间戳扫描
        3.3.2 设备预测黑箱模型
        3.3.3 输出结果展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物联网设备分类方法研究
    4.1 流量映像算法
        4.1.1 流量映像算法流程图
        4.1.2 物联网流量拆分
        4.1.3 会话字节数的选取及维度变换
        4.1.4 灰度图库的生成
    4.2 基于流量映像的CNN物联网设备分类
        4.2.1 CNN模型结构搭建
        4.2.2 模型训练过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及结果分析
    5.1 数据集构成
    5.2 训练数据的预处理
    5.3 分类算法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人工智能应用中的隐私保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目的与意义
    0.2 选题背景
    0.3 问题的提出
    0.4 国内外研究综述
    0.5 论文结构
    0.6 研究方法
    0.7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1 人工智能应用中隐私保护的诉求
    1.1 人工智能应用的实践
        1.1.1 人工智能的概念
        1.1.2 人工智能应用的领域
    1.2 人工智能应用中的隐私范畴
        1.2.1 隐私保护随信息技术发展的演变
        1.2.2 人工智能应用中的隐私界定
    1.3 人工智能应用中的隐私风险
        1.3.1 人工智能应用中隐私风险存在的成因
        1.3.2 人工智能应用中隐私风险存在的环节
2 人工智能应用中隐私侵权风险的特殊性
    2.1 侵权主体更加多样化
    2.2 侵权手段更加智能化
    2.3 侵权方式更加隐蔽化
    2.4 侵权追责更加困难化
3 人工智能应用中隐私侵权风险的实证研究
    3.1 人工智能应用中隐私侵权案件的司法现状
    3.2 人工智能应用中隐私侵权行为的主要类型
        3.2.1 个人隐私的过度收集
        3.2.2 个人隐私的非法泄露
        3.2.3 个人隐私的非法交易
4 隐私保护的域外模式分析
    4.1 隐私保护的域外模式
        4.1.1 立法规制模式
        4.1.2 技术控制模式
        4.1.3 行业自律模式
    4.2 域外保护模式的经验借鉴
5 人工智能应用中隐私保护的建议
    5.1 完善隐私保护的立法规制
    5.2 规范隐私保护的技术控制
    5.3 加强隐私保护的行业自律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全自动核酸提取工作站上位机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的与内容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上位机软件设计与开发
    2.1 系统开发方案
        2.1.1 软件的建模
        2.1.2 软件的设计方法
        2.1.3 软件的开发环境
        2.1.4 软件的开发流程
    2.2 软件系统设计实现及代码编写
        2.2.1 系统的设计原则
        2.2.2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2.3 软件界面设计
        2.3.1 软件界面设计原则
        2.3.2 主要界面设计
        2.3.3 自定义控件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作站硬件结构与控制
    3.1 工作站结构设计
        3.1.1 底座结构
        3.1.2 机械臂结构
        3.1.3 混匀仪
    3.2 基于STM32 的电气控制
        3.2.1 STM32 概述
        3.2.2 STM32 的优缺点
        3.2.3 STM32 的实现
    3.3 基于MODBUS协议的通信
        3.3.1 MODBUS协议介绍
        3.3.2 MODBUS协议优缺点
        3.3.3 上位机MODBUS协议的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ORM技术的数据库设计
    4.1 基于ORM的数据库设计实现
        4.1.1 ORM框架介绍
        4.1.2 ORM的优缺点
        4.1.3 ORM实现原理
    4.2 用户管理
        4.2.1 用户管理功能设计
        4.2.2 用户管理界面
    4.3 项目管理
        4.3.1 项目管理功能设计
        4.3.2 项目管理界面
    4.4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系统测试与实验效果对比
    5.1 软件系统测试方法
    5.2 系统模块功能测试
        5.2.1 登陆模块测试
        5.2.2 实验管理模块测试
    5.3 混匀仪的温控实验测试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4)AI领域全球知识网络对本地知识创新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全球通道-本地蜂鸣”理论
        2.1.1 理论脉络与研究趋势
        2.1.2 空间尺度与分析层面
        2.1.3 全球-地方网络分析框架
    2.2 创新网络的行为主体与特征
        2.2.1 创新网络行为主体类型
        2.2.2 创新网络组成要素与结构特征
        2.2.3 创新网络分析层次的划分与联系
    2.3 知识网络与创新过程
        2.3.1 知识网络内涵与研究趋势
        2.3.2 网络关系与知识流动
        2.3.3 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
        2.3.4 知识网络与合作创新
    2.4 知识网络嵌入相关研究述评
        2.4.1 知识网络嵌入源起与内涵
        2.4.2 人力资本在网络嵌入中的作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探索性案例研究
    3.1 案例研究概述
        3.1.1 案例研究类型
        3.1.2 案例研究步骤
    3.2 案例研究设计
        3.2.1 案例选择
        3.2.2 数据收集
    3.3 案例简介
        3.3.1 DG公司
        3.3.2 ZW大学
        3.3.3 KD公司与HG大学
    3.4 案例分析与主要发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思路
    4.2 “全球通道”-国际人才视角
    4.3 “本地蜂鸣”-国家知识创新
    4.4 “本地蜂鸣”-城市知识创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人才视角下全球知识网络嵌入的组织知识创新
    5.1 研究数据
    5.2 引言
    5.3 全球知识网络对本地组织知识创造的影响
    5.4 全球知识网络嵌入下本地组织在网络中位势
    5.5 实证分析与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球知识网络嵌入下的国家知识创新
    6.1 引言
    6.2 全球技术知识网络对国家技术创新的影响
    6.3 科学知识网络对技术知识网络的调节效应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球-本地”双层知识网络与城市知识创新
    7.1 全球与本地知识网络特征分析
        7.1.1 科学知识网络特征
        7.1.2 技术知识网络特征
        7.1.3 科学与技术知识网络的知识特征对比分析
        7.1.4 科学与技术知识网络的空间特征对比分析
    7.2 本地知识网络对城市知识创新的影响
    7.3 “全球-本地”知识网络对本地城市知识创新影响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管理启示
    8.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对信息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信息安全突发事件
        1.2.2 信息安全行为
        1.2.3 应急响应知识
        1.2.4 信息安全行为认知科学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对信息安全行为的影响架构
    2.1 信息安全行为
        2.1.1 信息安全行为
        2.1.2 信息安全依从行为
    2.2 信息安全行为干预理论
        2.2.1 计划行为理论
        2.2.2 保护动机理论
        2.2.3 自我效能理论
        2.2.4 知信行理论
        2.2.5 行为说服理论
    2.3 信息安全行为改变的认知原理
        2.3.1 神经科学理论
        2.3.2 EEG
        2.3.3 事件相关电位
    2.4 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对信息安全行为的影响原理
        2.4.1 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知识传播行为
        2.4.2 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对信息安全行为的干预影响
        2.4.3 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对信息安全行为的影响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知识传播模型
    3.1 问题描述
    3.2 模型构建及假设
        3.2.1 研究模型构建
        3.2.2 中心路径假设
        3.2.3 边缘路径假设
    3.3 模型设计
        3.3.1 数据收集
        3.3.2 变量设计
        3.3.3 模型构建
    3.4 数据分析
        3.4.1 描述性结果统计
        3.4.2 方差膨胀因子检验
        3.4.3 零膨胀负二项回归结果及分析
    3.5 结果讨论
        3.5.1 点赞模型讨论
        3.5.2 评论模型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对信息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
    4.1 问题描述和实验目的
        4.1.1 问题描述
        4.1.2 实验目的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原理
        4.2.2 被试信息
        4.2.3 实验设备
        4.2.4 实验过程
        4.2.5 离线数据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行为数据分析
        4.3.2 脑电数据分析
    4.4 结果讨论
        4.4.1 行为数据讨论
        4.4.2 脑电数据讨论
        4.4.3 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意义
        5.2.1 理论意义
        5.2.2 实践意义
    5.3 研究展望和不足
        5.3.1 研究不足
        5.3.2 研究展望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6)基层公安机关打击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对策研究 ——以运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1.4.1 研究切入点的创新
        1.4.2 研究内容的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2.1.2 基层公安机关的界定
    2.2 基本理论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2.2.3 协同治理理论
        2.2.4 网格化治理理论
        2.2.5 公共安全理论
    2.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电信网络安全的论述
    2.4 公安机关在打击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的必要性
        2.4.1 打防电信网络诈骗是宪法刑法赋予公安部门的权利和义务
        2.4.2 打防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由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特性决定的
        2.4.3 打防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应对新时代新矛盾的需要
第三章 运城市公安局打击与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现状的调查
    3.1 运城市的基本概况
        3.1.1 运城市的基本情况
        3.1.2 运城市公安局的基本情况
    3.2 运城市公安局在该方面取得的成果
    3.3 运城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现状
        3.3.1 2016 -2018 年运城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类型
        3.3.2 2016-2018 年运城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分析
        3.3.3 运城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展趋势
    3.4 实证分析
        3.4.1 实证
        3.4.2 分析
        3.4.3 小结
第四章 基层公安机关打击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打击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动中存在的问题
        4.1.1 重视程度不够
        4.1.2 工作程序还不够明确
        4.1.3 数字化治理的技术较为薄弱
        4.1.4 机构衔接还不够顺畅
        4.1.5 人员的工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1.6 群众参与度不高
    4.2 原因分析
        4.2.1 认识不到位
        4.2.2 现有的机构和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4.2.3 受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
        4.2.4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4.2.5 人员素质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4.2.6 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打防社会环境
第五章 新形势下提高基层公安机关有效打击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对策与方法
    5.1 提高站位,认识再提高
        5.1.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5.1.2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5.1.3 坚持建设平安中国
    5.2 打防管控,改革再深入
        5.2.1 建立内设机构编制,规范警员人岗匹配
        5.2.2 整合作战资源,构架集成化作战实验室
        5.2.3 规范专门派出机构,规范行业自治
    5.3 智慧公安,创新再发力
        5.3.1 推进机构改革
        5.3.2 优化办案流程
        5.3.3 推进电子政务
        5.3.4 优化监管流程
    5.4 扫黑除恶、工作再协调
        5.4.1 开展专项行动,打击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
        5.4.2 扫除“保护伞”,强制银行卡个人信息绑定
        5.4.3 规范网络电话,规范电信网络实名制
        5.4.4 整顿三方支付平台的“黑箱”操作,规范流水
    5.5 锻造队伍,素质再加强
        5.5.1 设置专门专业,培训综合性警务人才
        5.5.2 加强人员脱岗培训,提高警员综合研判能力
        5.5.3 提高警员待遇落实,保证人才队伍稳定
        5.5.4 提高人员思想教育,铭记十六字总要求
    5.6 平安城乡,环境再优化
        5.6.1 筑底线,做细做实保密安全工作
        5.6.2 补短板,做大做强社会面的防控工作
        5.6.3 强弱项,做优做靓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今日头条》算法推荐媒介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0.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0.3 相关概念界定
        0.3.1 算法推荐
        0.3.2 媒介伦理
    0.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0.4.1 研究内容
        0.4.2 研究方法
        0.4.3 创新之处
第1章 《今日头条》算法推荐的媒介伦理问题
    1.1 审核责任缺失
        1.1.1 无原则迎合受众兴趣
        1.1.2 忽视人工审核的重要性
    1.2 媒介权力滥用
        1.2.1 误导受众观念
        1.2.2 受众个人隐私侵犯
    1.3 信息生产权益伤害
        1.3.1 侵犯信息产品着作权
        1.3.2 阻碍内容生产创新
第2章 《今日头条》算法推荐媒介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政策制定和落实不到位
        2.1.1 新闻着作权边界模糊
        2.1.2 监管制度滞后
    2.2 过分推崇技术中立思维
        2.2.1 “算法没有价值观”?
        2.2.2 平台“四个意识”淡薄
    2.3 信息传播环境变革
        2.3.1 媒介市场竞争激烈
        2.3.2 用户至上理念影响
第3章 《今日头条》算法推荐媒介伦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3.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1.1 恪守媒介伦理责任
        3.1.2 融价值观于算法
    3.2 改进问责与审核机制
        3.2.1 加强监管和行业自律
        3.2.2 与人工审核有机结合
    3.3 保护受众合法权益
        3.3.1 重视保护受众隐私
        3.3.2 提高受众媒介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关于《今日头条》算法推荐体验的问卷
附录B 关于《今日头条》算法推荐体验的问卷报告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大数据时代,企业如何保护自己(论文提纲范文)

知识产权保护的迷思
企业面临的其他挑战与应对方案

(10)论赛博空间的架构及其法律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一、架构演进的逻辑
    1.“架构企业”的兴起
    2. 架构与用户的法律关系
二、架构横向与纵向的基本维度
    1. 架构的横向场景
    2. 架构的纵向分层
三、架构的衍生维度
    1. 网络化的架构
    2. 作为 (算法) 黑箱的架构
    3. 作为数字基础设施的架构
    4. 多视角的综合
四、智能架构的生长与法律保障
    1. 架构延伸及其边界标准
    2. 智能架构需要何种法律
结语

四、安全软件进入“黑箱”时代(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会话的物联网设备分类[D]. 曹志方.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人工智能应用中的隐私保护问题研究[D]. 尹敏.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全自动核酸提取工作站上位机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D]. 李肖溪.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4]AI领域全球知识网络对本地知识创新影响研究[D]. 李兴耀.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对信息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D]. 邓航宇.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6]基层公安机关打击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对策研究 ——以运城市为例[D]. 刘波.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9)
  • [7]《今日头条》算法推荐媒介伦理问题研究[D]. 胡歆宸. 湘潭大学, 2019(02)
  • [8]竞争行为正当性评价中的商业惯例因素[J]. 蒋舸. 法学评论, 2019(02)
  • [9]大数据时代,企业如何保护自己[J]. 周叠瑶. 小康, 2018(21)
  • [10]论赛博空间的架构及其法律意蕴[J]. 胡凌. 东方法学, 2018(03)

标签:;  ;  ;  ;  ;  

安全软件进入“黑匣子”时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