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柴油降凝剂生产将实现产业化

高效柴油降凝剂生产将实现产业化

一、高效柴油降凝剂生产将产业化(论文文献综述)

赵檀,刘文勇,董春明,王燕[1](2013)在《生物柴油降凝剂的降凝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生物柴油是种清洁型燃料,可以替代石化柴油,但生物柴油存在凝点高,低温环境下使用困难等特点。综述了生物柴油降凝剂的降凝机理,并详细分析了降凝剂的几种理论,包括吸附理论、成核理论、共晶理论和改善蜡的溶解性理论。

姜涛[2](2013)在《生物柴油低温流变性能研究及高碳醇酯聚合物降凝剂合成》文中指出生物柴油(FAME)具有良好的环保性、可再生性,十六烷值高等优点,是石化柴油优良的替代品。由于生物柴油本身的化学结构,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不良。因此,对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质的研究和改善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冷滤点测量、流变性质测量及偏光显微镜观察结晶等手段,对大豆油甲酯、棉籽油甲酯、棕榈油甲酯、花生油甲酯、棉籽油甲酯与花生油甲酯调和油、棕榈油甲酯与花生油甲酯以及生物油甲酯与龙宇柴油(石化柴油)调和油低温流动性能进行考察,探究FAME之间调和及FAME与石化柴油调和对其低温流动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FAME冷滤点高、黏度大。在高温时表现为牛顿型流体,在低温时表现为剪切稀化的非牛顿型流体。FAME与石化柴油调和能降低其冷滤点并降低其黏度。两种生物油甲酯按一定比例调和能降低冷滤点但不能改善其黏度性质。同时针对龙宇柴油进行高碳醇酯马来酸酐-苯乙烯-乙酸乙烯酯聚合物降凝剂合成的实验条件的优化。通过实验确定最优实验条件为:聚合温度80℃,引发剂量0.05g,溶剂量为50ml,反应时间为4小时。测量产物分子量,发现分子量对降凝剂效果有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通过对不同支链产物效果比较发现支链结构是影响降凝剂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郭成[3](2012)在《新型胺解型润滑油降凝剂的合成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润滑油通常由基础油和具有一定功能的添加剂调和而成,而降凝剂便是能有效改善润滑油低温流动性能的一类重要的润滑油添加剂。本文主要研究了胺解型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类润滑油降凝剂的合成及应用。首先合成了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其混合醇配比为:n(C16):n(C18):n(C20)=1:2:1),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各单因素对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的酯化产率的影响规律,并采用响应面实验设计对酯化工艺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酸醇摩尔比=1.5,w(对甲苯磺酸)=1.2%,w(对苯二酚)=0.74%,酯化温度=140℃,酯化时间=4.5h,在此最优工艺下,目标酯化产物的收率可达89.10%。此外,并对产物进行红外表征,结果显示,该产物为目标产物。其次,选择苯乙烯和马来酸酐与具有不同长链烷基的甲基丙烯酸高级酯及混合酯进行自由基共聚反应,分别合成了AMS-12、AMS-14、AMS-16、AMS-18、AMS-20和M1、M2、M3,从中筛选出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三元共聚物M1的降凝效果最佳,其混合醇配比为:n(C16):n(C18):n(C20)=1:2:1。此外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各单因素对M1降凝剂降凝效果的影响规律,并采用正交实验确定了M1降凝剂的最佳制备工艺:n(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n(马来酸酐):n(苯乙烯)=5:1:1、w(BPO)=0.8%(按单体总质量计)、反应时间=5h、反应温度=85℃。在此最优聚合条件下,α-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马来酸酐-苯乙烯三元共聚物以0.1%的添加量加入到石蜡基基础油中,△SP可达12℃,并对三元共聚物进行红外表征。为了使三元共聚物对油品有更好的感受性,我们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采用一系列高碳胺对三元共聚物进行胺解反应,制得胺解型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类润滑油降凝剂。从中筛选出十八胺胺解型三元共聚物的降凝效果最佳,并对其进行红外表征,降凝剂以0.12%的添加量加入到石蜡基基础油中,凝点降低17℃,并采用生物倒置显微镜对胺解型润滑油降凝剂的降凝机理进行了初步考察。

曾葵[4](2011)在《新型广谱柴油降凝剂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柴油降凝剂是一种加入少量就能显着改善柴油中蜡的结晶过程,提高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的油品添加剂。它对增产柴油、节省煤油、提高炼油厂的生产灵活性与经济效益、提高柴油质量都具有显着作用。因此在柴油的生产中,降凝剂被广泛的应用。为了制备出更加廉价、高效的柴油降凝剂,对市场上现有的柴油降凝剂进行如下研究:1、收集市场上使用的柴油降凝剂,以几种不同产地的柴油为基础油来评价这些柴油降凝剂的降凝效果。对公司未提供结构组成而降凝效果比较显着的降凝剂进行冷冻分离,并对分离出来的聚合物与溶剂进行结构组成分析。同时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不同产地的柴油中各种烷基蜡的含量,DSC分析这些柴油的热力学参数。2、考查T1804与溶剂和分散剂之间的复配效果,采用DSC分析降凝剂与溶剂和分散剂之间的相互作用。3、考查不同降凝剂相互之间的复配效果,并分别采用DSC、低温XRD、低温偏光显微镜研究降凝剂对柴油的热力学参数、蜡晶晶格参数和蜡晶形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尽管现在市场上的柴油降凝剂品种众多,但由于柴油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柴油降凝剂对柴油有很强的选择性,因此多数柴油降凝剂对柴油的降凝点的效果显着,但降冷滤点效果并不明显。在应用的主流降凝剂中,目前降凝效果显着的还是乙烯-醋酸乙烯酯类聚合物,溶剂主要是芳香烃类的复杂混合物。经过实验筛选,将T1804与适当的溶剂或分散剂复配,不但可以使T1804降凝剂在实际使用中更加方便,还能够改善其对柴油的降凝效果。降凝剂KT4与AH-BSFH按质量比1:1复配表现出更好的降凝效果。XRD与偏光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聚甲基丙烯酸酯类降凝剂KT4主要作用机理是吸附在蜡晶表面,改变蜡晶的界面性质,聚乙烯-醋酸乙烯酯类降凝剂AH-BSFH主要作用机理是与蜡形成共晶,改变蜡晶的晶格参数。DSC分析结果发现,添加降凝剂并未改变柴油开始析蜡的温度,但可以显着改变柴油体系的固-液相变能的变化,并证实KT4与AH-BSFH复配能够起到协同作用而表现出更好的降凝效果。

李法社[5](2011)在《小桐子生物柴油的超临界两步法制备及其抗氧化耐低温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环境污染的加重和车辆柴油化趋势的加快,世界各国都加快了对替代石化燃料的开发步伐。在这种形势下,环保、可再生的生物燃料技术应运而生。生物柴油是利用植物油脂或动物油脂等可再生资源制取出来的可以替代石化燃料的清洁新型燃料,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工业上大多采用酸或碱催化法制取生物柴油,但此方法存在对原料要求较高、反应时间较长、后处理工艺较为复杂、催化剂使用寿命有限制、产物分离困难等缺点。另一方面由于生物柴油主要成分多是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长链脂肪酸甲酯,储存中极易发生氧化。此外生物柴油低温结晶和凝胶化限制生物柴油在低温时的应用。因此研究生物柴油的制备新方法及其氧化稳定性能和低温流动性能对生物柴油的实际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小桐子油为原料,不添加任何催化剂,采用亚临界水—超临界甲醇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系统地研究了第一步的小桐子油在亚临界水中水解反应和第二步其脂肪酸在超临界甲醇中酯化反应。论文系统研究了各步反应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压力及原料配比等因素对制备生物柴油的影响。得出小桐子油在亚临界水中水解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290℃,油水体积比1:3,反应时间40min,转化率达到98.9%;小桐子油脂肪酸在超临界甲醇中酯化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290℃,反应时间30min,脂肪酸与甲醇体积比1:2,转化率达到99.02%。对小桐子油及其生物柴油的性能指标进行了测定。对水解反应和酯化反应进行了动力学研究,确定出各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其中亚临界水解反应的反应级数为0.78,活化能为55.34KJ/mol;超临界酯化反应的反应级数为1.45,活化能为66.79kJ/mol。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亚临界水解反应和超临界酯化反应的白催化反应机理和亲核反应机理。本文对以小桐子油为原料制备的生物柴油的氧化稳定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分析研究了温度、储放时间、甲醇含量、小桐子油含量、金属和0#柴油添加量等因素对小桐子生物柴油氧化稳定性能的影响,其中温度和储放时间影响较大,如新制备生物柴油的诱导期时间为4.38h,存放4个月后其诱导期时间变为1.63h,若测试温度从110℃分别改为80℃和140℃,其诱导期时间变为19.81h和0.42h。对十种常用抗氧化剂以及其添加量对小桐子生物柴油氧化稳定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生物柴油放置一段时间后的诱导期为1.53h,若加入1000ppm没食子酸、叔丁基对苯二酚、叔丁基羟基茴香醚和抗坏血酸等后其诱导期时间变为16.97h、14.06h、8.77h和2.42h,效果和差别均较为明显。制备了没食子酸酯类抗氧化剂,主要有没食子酸甲酯、没食子酸乙酯、没食子酸丙酯、没食子酸异丙酯、没食子酸丁酯、没食子酸异丁酯和没食子酸叔丁酯等七种,在添加量1000ppm时,其对小桐子生物柴油的抗氧化效果均极佳,其诱导期时间均能达到国家标准6h。提出了生物柴油氧化是自催化的基链反应机理,认为生物柴油通过与氧反应生成过氧化物和直接生成烷基自由基两条途径发生链式氧化反应。提出抗氧化剂切断生物柴油氧化链式反应的抗氧化机理,认为抗氧化剂与过氧自由基反应,破坏自由基,生成氢过氧化物和抗氧化剂自由基,抗氧化剂自由基继续与自由基反应,生成氢过氧化物,从而切断生物柴油氧化链,达到抗氧化的目的。本文最后研究了改进生物柴油的低温流动性能的方法,制备了油酸异丙酯与油酸异丁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油酸异丙酯和油酸异丁酯的凝点温度分别达到-25℃和-28℃,冷滤点温度也分别达到了-15℃和-20℃,大大低于生物柴油的凝点和冷滤点。研究了其和生物柴油混合时的低温流动性能,很好地改善了生物柴油的低温性能指标。应用本文中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方法制备生物柴油可以大大缩短反应时间、不使用催化剂、提高转化率、缩短流程、简化后处理工序、提高生物柴油质量等,利用本文中制备的抗氧化剂和油酸异丙酯及油酸异丁酯可以改善生物柴油的氧化稳定性和低温流动性,对大规模地发展生物柴油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智乐乐[6](2011)在《光皮树油制备生物柴油及其低温流动性的研究》文中提出以光皮树油为原料,用化学法催化酯交换制备光皮树油生物柴油,对合成条件进行了研究,并从应用方面出发,制备了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1)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确定了光皮树油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工艺条件:醇油摩尔比为6:1,催化剂用量为1.2%,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90min,在此条件下,生物柴油产率可达到83.56%。经过检测,由光皮树油制备的生物柴油各项性能与0#柴油相近,并且具有清洁(灰分<0.003)、安全(闪点110℃)等特点。(2)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甲基丙烯酸十八酯-苯乙烯-马来酸酐-醋酸乙烯酯四元共聚物,并用红外光谱对其表征。对聚合反应中的引发剂用量,溶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聚合反应最佳条件为引发剂用量1.0%,聚合温度80℃,聚合时间7h,溶剂甲苯的添加量为80%。在此条件下合成的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向生物柴油中添加质量分数0.5%时,可使生物柴油冷滤点降低5℃。(3)将制备的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与市售的VPL10-305生物柴油降凝剂复配,结果表明,复配后的低温流动改进剂比单一的降凝剂效果要好,可以将光皮树油生物柴油的冷滤点降低至-7℃。

毕立娜[7](2009)在《柴油降凝剂的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分析、比较和总结,制备和筛选出针对大庆0号柴油效果较好的柴油降凝剂,考察了降凝效果较好的降凝剂的合成条件,用尿素络合法提取大庆0号柴油正构烷烃,考察其碳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大庆0号柴油中十七烷的相对百分含量最大,十六烷与十八烷的含量接近,仅次于十七烷,三者的总和为36.7%,大庆柴油中C15~C21的蜡占蜡含量的75%。大庆0号柴油中正构烷烃的平均相对分子量为250.50,平均碳原子数为17.75。降凝剂MAm-St在加剂量为0.5%时,可使大庆0号柴油凝点降低10℃。其最佳合成条件为:合成马来酸酐混合酯的十四醇、十六醇、十八醇物质的量比为1:3:2,催化剂用量为1.2%,反应时间为7 h,马来酸酐混合酯与苯乙烯的单体配比为2:1,引发剂用量为1.0%。降凝剂PA在加剂量为0.5%时,可使大庆0号柴油凝点降低10℃。丙烯酸十八酯的最佳合成条件为:丙烯酸与十八醇物质的量比为1.2:1,催化剂对甲苯磺酸的用量为酸醇总量的1.0%,反应温度为120℃,携水剂甲苯用量为酸醇总量的45%,反应时间为6 h,阻聚剂对苯二酚的用量为酸醇总量的0.6%;降凝剂PA的最佳聚合条件为: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5 h,溶剂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60%,引发剂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1.0%。降凝剂MAm-St、PA与市售降凝剂T复配,当MS:T为1:4,加剂量为0.5%时,可使柴油的冷滤点降低17℃;当PA:T为1:4,加剂量为0.5%时,可使柴油的冷滤点降低18℃。考察放置时间,没有出现反弹现象,表明降凝剂MAm-St、PA与市售降凝剂T复配效果的稳定性好。

韩伟,杨湄,刘昌盛,黄凤洪,黄庆德[8](2008)在《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添加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是改善生物柴油低温性能的最有效方法。文章介绍了低温流动改进剂的作用机理、主要影响因素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原料不同的生物柴油对低温流动改良剂具有较强的选择性,认为研制开发既经济又高效的新型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对促进生物柴油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韩伟,黄凤洪,杨湄,刘昌盛,黄庆德[9](2007)在《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及改进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评价指标、主要影响因素及改进方法等相关研究进展。介绍了生物柴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和分布、酯基结构及杂质组成与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的关系。论述了改善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的几种主要方法:加入添加剂法、改变生物柴油结构、冬化处理等。其中加入添加剂法成本低,操作方便,将成为改进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的研究方向。

戴振生,余倩,余林,刁贵强,黄应敏,赵珺,郑蔓史[10](2006)在《柴油添加剂的国内外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柴油添加剂的使用可降低柴油中硫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有害物质含量,并提升燃油燃烧效率,节省燃油成本,提高了柴油的经济效益。这里主要介绍了柴油燃料中四大类添加剂目前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状况,并对各类添加剂作用机理的研究现状作了一定的阐述,最后指出柴油添加剂的今后发展方向。

二、高效柴油降凝剂生产将产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柴油降凝剂生产将产业化(论文提纲范文)

(2)生物柴油低温流变性能研究及高碳醇酯聚合物降凝剂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生物柴油研究背景
    1.2 生物柴油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生物柴油的发展
        1.2.2 国内生物柴油发展现状
    1.3 生物柴油原料来源及种类
    1.4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
        1.4.1 生物柴油的品质控制和质量指标
        1.4.2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评价
        1.4.4 影响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的因素
        1.4.5 改善生物柴油低温流动特性的方法
    1.5 生物柴油流变性质
        1.5.1 流变性质测定的基本定律
        1.5.2 流体类型
        1.5.3 黏度参数
        1.5.4 聚合物流体流变性质的测定方法
    1.6 石化柴油降凝剂
        1.6.1 降凝剂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
        1.6.2 降凝剂作用机理
        1.6.3 影响柴油对低温流动改进剂感受性的因素
    1.7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案
第2章 生物柴油低温性质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生物柴油(FAME)的制备
        2.1.2 FAME的复配
        2.1.3 FAME脂肪酸分布分析
        2.1.4 FAME及调和柴油冷滤点测定
        2.1.5 FAME及调和柴油倾点测定
        2.1.6 FAME及调和油流变性质的测定
        2.1.7 FAME结晶过程的微观观察
    2.2 结果与讨论
        2.2.1 FAME中脂肪酸甲酯分布情况
        2.2.2 FAME及调和油冷滤点及倾点
        2.2.3 FAME低温流动性与脂肪酸甲酯组成的关系
        2.2.4 FAME黏温性质
        2.2.5 FAME调和油黏温性质
        2.2.6 FAME及调和油流变性质
        2.2.7 FAME及其调和油流变曲线的拟合
        2.2.8 偏光显微镜下FAME及调和油结晶过程
    2.3 小结
第3章 醇酯型马来酸酐-醋酸乙烯酯-苯乙烯共聚物降凝剂合成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降凝剂的合成——MA-VA-STY共聚物的合成及醇解
        3.1.2 龙宇柴油结构分析
        3.1.3 醇解条件的确定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实验条件优化
        3.2.2 不同支链结构对降凝剂的效果的影响
        3.2.3 醇酯MA-VA-STY聚合物分子量对合成产物降冷滤点效果的影响
        3.2.4 高碳醇酯MA-VA-STY聚合物降凝剂在FAME中的降凝效果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型胺解型润滑油降凝剂的合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润滑油简介
        1.1.1 基础油
        1.1.2 添加剂
    1.2 降凝剂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降凝机理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直接酯化法合成α-甲基丙烯酸高级酯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 酯的合成
        2.2.1 制备方法的确定
        2.2.2 合成原理
        2.2.3 合成步骤
        2.2.4 纯化方法
    2.3 酯化反应的单因素实验分析
        2.3.1 酸醇摩尔比对酯化产率的影响
        2.3.2 阻聚剂用量对酯化产率的影响
        2.3.3 催化剂用量对酯化产率的影响
        2.3.4 酯化时间对酯化产率的影响
        2.3.5 酯化温度对酯化产率的影响
    2.4 酯化反应的响应面实验分析
        2.4.1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及显着因素的确定
        2.4.2 Box-Behnken实验设计及最佳工艺确定
    2.5 α-甲基丙烯酸混合醇酯的红外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胺解型润滑油降凝剂的合成工艺研究
    3.1 三元共聚物的合成
        3.1.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1.2 实验原理
        3.1.3 三元共聚物的合成步骤
        3.1.4 凝点检测方法
        3.1.5 聚合反应的单因素实验分析
        3.1.6 聚合反应的正交实验分析
        3.1.7 三元共聚物的红外表征
    3.2 三元共聚物的胺解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3.2.2 实验原理
        3.2.3 三元共聚物的胺解步骤
        3.2.4 胺解型三元共聚物的实验结果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建议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新型广谱柴油降凝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柴油降凝剂的简介
    1.2 柴油降凝剂效果的评价指标
    1.3 柴油降凝剂的发展与现状
    1.4 降凝剂的类型
        1.4.1 乙烯-醋酸乙烯酯(EVA)类降凝剂
        1.4.2 (甲基)丙烯酸酯类降凝剂
        1.4.3 α-烯烃类降凝剂
        1.4.4 马来酸酐类降凝剂
        1.4.5 极性含氮类降凝剂
        1.4.6 烷基芳烃类降凝剂
    1.5 柴油降凝剂的降凝机理
    1.6 柴油降凝剂作用机理的研究方法
        1.6.1 热力学分析方法
        1.6.2 低温显微镜研究方法
        1.6.3 光谱分析方法
    1.7 影响柴油降凝剂降凝效果的因素
        1.7.1 柴油的性质
        1.7.2 柴油降凝剂的性质
        1.7.3 降凝剂的加剂量及其在柴油中的分散程度
        1.7.4 降温环境
    1.8 柴油降凝剂的发展趋势
    1.9 论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柴油降凝剂的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降凝剂的稀释
        2.2.3 冷滤点与凝点的测定
        2.2.4 气相色谱分析
        2.2.5 DSC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降凝剂的效果评价
        2.3.2 气相色谱分析
        2.3.3 DSC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降凝剂的结构组成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柴油降凝剂的分离
        3.2.3 红外光谱分析降凝剂结构
        3.2.4 核磁共振分析降凝剂结构
        3.2.5 气质联谱分析降凝剂中的助溶剂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降凝剂的红外谱图分析
        3.3.2 降凝剂的核磁共振谱图分析
        3.3.3 降凝剂助溶剂的气质联谱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降凝剂与溶剂相互作用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试剂
        4.2.2 降凝剂母液的配置
        4.2.3 冷滤点与凝点的测定
        4.2.4 DSC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1804与混合物溶剂配成母液的降凝效果
        4.3.2 T1804与常见纯溶剂配成母液的降凝效果
        4.3.3 T1804与复配溶剂配成母液的降凝效果
        4.3.4 DSC分析溶剂与T1804之间的相互作用
    4.4 结论
第五章 降凝剂与分散剂的复配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试剂和仪器
        5.2.2 降凝剂与分散剂
        5.2.3 柴油冷滤点的测定
        5.2.4 DSC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T1804加剂量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5.3.2 分散剂的筛选
        5.3.3 复配降凝剂对不同柴油的降冷滤点效果
        5.3.4 经济效益
        5.3.5 DSC分析
    5.4 结论
第六章 柴油降凝剂的复配及降凝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与仪器
        6.2.2 复配降凝剂的制备
        6.2.3 柴油冷滤点和凝点的测定
        6.2.4 DSC测定
        6.2.5 XRD测试
        6.2.6 低温偏光显微镜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复配降凝剂的降凝效果评价
        6.3.2 复配比例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6.3.3 降凝剂作用机理的研究
    6.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小桐子生物柴油的超临界两步法制备及其抗氧化耐低温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国内外能源现状
    1.2 生物质能的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生物柴油研究现状
        1.3.1 国外生物柴油的研究与利用现状
        1.3.2 我国生物柴油的研究与利用现状
    1.4 生物柴油制备方法
        1.4.1 直接混合法
        1.4.2 微乳液法
        1.4.3 高温裂解法
        1.4.4 酯交换法
        1.4.5 生物酶合成法
        1.4.6 工程微藻法
    1.5 小桐子及其油的特性及利用现状
    1.6 生物柴油氧化稳定性能的研究现状
        1.6.1 生物柴油氧化稳定性测定方法
        1.6.2 生物柴油抗氧化剂
    1.7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的研究现状
        1.7.1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研究方法
        1.7.2 降凝剂的降凝机理研究现状
    1.8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9 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第二章 超临界两步法制备小桐子生物柴油的研究
    引言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试验仪器和试剂
        2.1.2 试验与分析方法
    2.2 亚临界水解反应试验结果及讨论
        2.2.1 反应温度对水解转化率的影响
        2.2.2 反应时间对水解转化率的影响
        2.2.3 油水体积比对水解转化率的影响
        2.2.4 反应压力对水解转化率的影响
        2.2.5 其它因素对水解转化率的影响
    2.3 超临界酯化反应试验结果及讨论
        2.3.1 反应温度对酯化转化率的影响
        2.3.2 脂肪酸与甲醇体积比对酯化转化率的影响
        2.3.3 反应时间对酯化转化率的影响
        2.3.4 第一步水解反应转化率对酯化转化率的影响
        2.3.5 其它因素对酯化转化率的影响
        2.3.6 酯化反应的正交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反应动力学和反应机理的研究与探讨
    引言
    3.1 亚临界水解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3.1.1 反应级数、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
        3.1.2 活化能的确定
    3.2 超临界酯化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3.2.1 反应级数、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
        3.2.2 活化能的确定
    3.3 反应机理的探讨
        3.3.1 酯交换法制备生物柴油的反应机理
        3.3.2 超临界一步法制备生物柴油的反应机理
        3.3.3 超临界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的反应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桐子油及其生物柴油的理化性能
    引言
    4.1 小桐子及其油的性能测定
        4.1.1 小桐子种子颗粒重量及含仁率的测定
        4.1.2 小桐子种子含水率的测定
        4.1.3 小桐子种子含油率的测定
        4.1.4 小桐子油皂化值的测定
        4.1.5 小桐子油碘值的测定
        4.1.6 小桐子油酸值的测定
        4.1.7 小桐子油总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4.1.8 小桐子油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4.1.9 小桐子油的理论酸值和相对分子量的计算
    4.2 小桐子油生物柴油的性能测定
        4.2.1 生物柴油的性能指标
        4.2.2 小桐子油生物柴油性能指标的测定
        4.2.3 超临界两步法制备的小桐子生物柴油成分含量的测定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桐子生物柴油的氧化稳定性研究
    引言
    5.1 实验部分
        5.1.1 主要试验仪器与试剂
        5.1.2 试验分析方法
    5.2 原料油的氧化稳定性能的研究
        5.2.1 存放时间的影响
        5.2.2 测试温度的影响
    5.3 小桐子生物柴油氧化稳定性能的研究
        5.3.1 存放时间的影响
        5.3.2 测试温度的影响
        5.3.3 甲醇含量的影响
        5.3.4 小桐子油含量的影响
        5.3.5 金属铜、铁的影响
        5.3.6 0#柴油添加量的影响
    5.4 生物柴油抗氧化剂的研究
        5.4.1 常用抗氧化剂对小桐子生物柴油氧化稳定性能的影响
        5.4.2 抗氧化剂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性能的研究
    5.5 生物柴油氧化机理及抗氧化剂抗氧化机理的探讨
        5.5.1 生物柴油氧化机理的探讨
        5.5.2 抗氧化剂抗氧化机理的探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油酸异丙酯和油酸异丁酯的制备及低温流动性研究
    引言
    6.1 实验部分
        6.1.1 主要试验仪器与试剂
        6.1.2 试验反应原理与分析方法
    6.2 油酸异丙酯的试验结果及讨论
        6.2.1 反应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6.2.2 催化剂的用量对转化率的影响
        6.2.3 反应物配比对转化率的影响
        6.2.4 反应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6.2.5 酯化反应的正交试验
        6.2.6 酯化反应的动力学分析
    6.3 油酸异丁酯的试验结果及讨论
        6.3.1 催化剂离子液体的制备
        6.3.2 反应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6.3.3 催化剂的用量对转化率的影响
        6.3.4 反应物配比对转化率的影响
        6.3.5 反应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6.3.6 酯化反应的正交试验
        6.3.7 酯化反应的动力学分析
    6.4 油酸异丙酯和油酸异丁酯的降凝效果的研究
        6.4.1 油酸异丙酯和油酸异丁酯的表征
        6.4.2 油酸异丙酯和油酸异丁酯的低温流动性的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所获奖励

(6)光皮树油制备生物柴油及其低温流动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生物柴油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
        1.1.1 国外生物柴油的研究背景
        1.1.2 国内生物柴油研究现状
    1.2 生产生物柴油的主要方法
        1.2.1 物理法
        1.2.1.1 直接混合法
        1.2.1.2 微乳法
        1.2.2 化学法
        1.2.2.1 高温裂解法
        1.2.2.2 酯交换法
        1.2.2.3 超临界法
        1.2.3 生物酶法
    1.3 生物柴油的优点
    1.4 低温流动性能改进及改良剂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特性及其主要改进方法
        1.5.1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特性
        1.5.2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改进方法
        1.5.2.1 加入降凝剂法
        1.5.2.2 加入柴油法
        1.5.2.3 混和降凝法
        1.5.2.4 冬化处理
        1.5.2.5 改变生物柴油结构
    1.6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改良剂的作用机理
    1.7 未来与展望
第二章 光皮树油生物柴油的合成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醇油物质的量之比对酯交换反应产率的影响
        2.4.2 催化剂用量对酯交换反应产率的影响
        2.4.3 反应温度对酯交换反应产率的影响
        2.4.4 反应时间对酯交换反应产率的影响
        2.4.5 正交试验确定反应的最佳条件
        2.4.6 光皮树油物理化学性质
    2.5 小结
第三章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改良剂的合成与表征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步骤及装置
        3.3.1 合成路线
        3.3.2 实验装置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引发剂的影响
        3.4.2 溶剂用量的选择
        3.4.3 反应温度的影响
        3.4.4 反应时间的影响
        3.4.5 聚合条件的优化
        3.4.6 聚合物的表征
    3.5 小结
第四章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改良剂性能评价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仪器
        4.2.2 主要试剂
    4.3 试验方法
        4.3.1 冷滤点的测定
        4.3.2 改良剂加入量对生物柴油冷滤点的影响
        4.3.3 合成改良剂与 VPL10-305 复配
    4.4 结果与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柴油降凝剂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柴油降凝剂的研究背景
        1.1.1 柴油降凝剂的应用背景
        1.1.2 研制柴油降凝剂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1.2 柴油降凝剂的发展概况
        1.2.1 柴油降凝剂的发展阶段
        1.2.2 我国降凝剂的发展概况
    1.3 柴油降凝剂的种类
    1.4 柴油降凝剂的结构特点
    1.5 降凝剂的作用机理
        1.5.1 降凝理论
        1.5.2 降凝机理探讨
    1.6 柴油降凝剂的评价指标
    1.7 影响柴油降凝剂降凝效果的因素
    1.8 降凝机理对降凝剂分子结构的要求
    1.9 柴油降凝剂的应用现状
        1.9.1 应用现状
        1.9.2 感受性的影响因素
    1.10 柴油降凝剂的发展方向
    1.1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柴油中石蜡烃结构特点的分析实验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样品的制备
        2.1.3 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的测定
    2.2 柴油降凝剂的筛选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药品及试剂
        2.2.3 马来酸酐混合酯的制备
        2.2.4 苯乙烯和马来酸酐混合酯二元聚合物(MAm-St)的制备
        2.2.5 醋酸乙烯酯和马来酸酐混合酯二元聚合物(MAm-VA)的制备
        2.2.6 三元聚合物的制备(EsMSV)
        2.2.7 丙烯酸十八酯的制备
        2.2.8 聚丙烯酸十八酯的制备
        2.2.9 丙烯酸十八酯-马来酸酐二元聚合物的制备
        2.2.10 硬脂酸二乙醇酰胺的制备
        2.2.11 硬脂酸二乙醇酰胺-丙烯酸酯的制备
        2.2.12 硬脂酸二乙醇酰胺丙烯酸单酯-苯乙烯-马来酸酐(SSM)共聚物降凝剂的合成
        2.2.13 硬脂酸二乙醇酰胺丙烯酸单酯-马来酸酐-醋酸乙烯酯(SMV)共聚物降凝剂的合成
        2.2.14 硬脂酸二乙醇酰胺丙烯酸单酯-苯乙烯-醋酸乙烯酯(SSV)共聚物降凝剂的合成
    2.3 凝点的测定方法
第三章 正构烷烃分布和降凝剂筛选的结果讨论
    3.1 柴油中石蜡烃结构特点的分析
        3.1.1 尿素络合法提取柴油样品中正构烷烃的平行实验
        3.1.2 石蜡色谱峰的定性分析
        3.1.3 气相色谱法对正构烷烃样品的测定
        3.1.4 柴油中正构烷烃的平均分子量和平均碳原子数的计算
    3.2 降凝剂筛选结果
        3.2.1 马来酸酐混合酯类降凝剂的降凝效果测定
        3.2.2 聚丙烯酸高碳醇酯类降凝剂的降凝效果测定
        3.2.3 硬脂酸二乙醇酰胺丙烯酸酯类降凝剂的降凝效果测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降凝剂 MAm-St 的精细合成及降凝效果测定
    4.1 马来酸酐混合酯类降凝剂合成条件的确定
        4.1.1 混合醇的比例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4.1.2 催化剂用量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4.1.3 反应时间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4.1.4 单体摩尔比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4.1.5 引发剂用量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4.2 降凝剂的红外谱图分析
    4.3 降凝剂 MAm-St 的溶解性
    4.4 降凝剂的加剂量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4.5 降凝剂的复配
        4.5.1 降凝剂与市售降凝剂T 复配的降凝效果
        4.5.2 考察复配型降凝剂不同加剂量的降凝效果
    4.6 加剂柴油放置时间考察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降凝剂聚丙烯十八酯的精细合成及降凝效果测定
    5.1 丙烯酸十八酯合成条件的考察
        5.1.1 合成丙烯酸十八酯的正交实验设计
        5.1.2 丙烯酸十八酯的红外谱图
    5.2 聚丙烯酸酯类降凝剂合成条件的考察
        5.2.1 引发剂的选择
        5.2.2 采用正交实验对聚合条件进行考察
        5.2.3 聚丙烯酸酯的溶解性
    5.3 聚丙烯酸酯的红外光谱分析
    5.4 降凝剂的加剂量对降凝效果的影响
    5.5 降凝剂的复配
        5.5.1 降凝剂与市售降凝剂T 复配的降凝效果
        5.5.2 考察复配型降凝剂不同加剂量的降凝效果
    5.6 加剂柴油放置时间考察
    5.7 本章小结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8)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作用机理
    (1) 吸附理论
    (2) 共晶理论
    (3) 晶核作用理论
2 影响低温流动改进剂性能的主要因素
    2.1 低温流动改进剂的性质与活性
    2.2 生物柴油的性质
    2.3 添加量与冷却温度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国外研究现状
    3.2 国内研究现状
    3.3 国内外商品化的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及其应用
4 结束语

(9)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及改进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评价指标
2 影响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的主要因素
    2.1 脂肪酸的组成与分布
    2.2 酯基结构
    2.3 杂质影响
3 生物柴油流动性能改进方法
    3.1 加入添加剂法
        3.1.1 加入柴油降凝剂
        3.1.2 加入生物柴油低温改进剂
    3.2 改变生物柴油结构
    3.3 冬化处理
    3.4 其它方法
4 结语

四、高效柴油降凝剂生产将产业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柴油降凝剂的降凝机理研究[A]. 赵檀,刘文勇,董春明,王燕. 第十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 2013
  • [2]生物柴油低温流变性能研究及高碳醇酯聚合物降凝剂合成[D]. 姜涛.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3]新型胺解型润滑油降凝剂的合成与应用[D]. 郭成. 西北大学, 2012(01)
  • [4]新型广谱柴油降凝剂的研制[D]. 曾葵. 大连工业大学, 2011(07)
  • [5]小桐子生物柴油的超临界两步法制备及其抗氧化耐低温性的研究[D]. 李法社.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6)
  • [6]光皮树油制备生物柴油及其低温流动性的研究[D]. 智乐乐. 河南工业大学, 2011(01)
  • [7]柴油降凝剂的制备研究[D]. 毕立娜. 大庆石油学院, 2009(03)
  • [8]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改进剂研究进展[J]. 韩伟,杨湄,刘昌盛,黄凤洪,黄庆德. 可再生能源, 2008(06)
  • [9]生物柴油低温流动性及改进方法研究进展[J]. 韩伟,黄凤洪,杨湄,刘昌盛,黄庆德. 化工进展, 2007(10)
  • [10]柴油添加剂的国内外发展[J]. 戴振生,余倩,余林,刁贵强,黄应敏,赵珺,郑蔓史. 广州化工, 2006(06)

标签:;  ;  ;  ;  ;  

高效柴油降凝剂生产将实现产业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