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二生肖第六卷、啮齿目(仓鼠科)第二卷介绍

中国十二生肖第六卷、啮齿目(仓鼠科)第二卷介绍

一、《中国动物志》兽纲第六卷啮齿目下册(仓鼠科)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龚雪娜,贾婷,张浩,王政昆,朱万龙[1](2021)在《横断山不同海拔地区大绒鼠面对高糖食物变化的生理和行为响应》文中研究指明野外小型哺乳动物通常会表现出生理和行为的变化以应对环境条件的季节性变化,如食物、温度、光照等。为了研究横断山不同地区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面对不同含糖量食物时的生理和行为适应策略,选取云南剑川和香格里拉地区大绒鼠各26只,喂高糖食物28 d后重喂标准食物28 d,实验共56 d。测定大绒鼠的体重、摄食量、静止代谢率和活动行为,并在0 d、28 d、56 d测定大绒鼠的血清瘦素水平、下丘脑神经肽表达量和身体组成等指标。采用食物平衡法测定摄食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下丘脑神经肽表达量。数据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或双因素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糖食物能显着增加两地区大绒鼠的体重(F1, 907=8.11,P <0.01)和摄食量(F1, 907=1034.94,P <0.01),但对静止代谢率和活动行为无显着影响。重喂标准食物后,香格里拉大绒鼠体重能恢复至标准食物组水平,剑川大绒鼠体重仍然较高。瘦素和体重呈正相关(r=0.80,P <0.01),和神经肽表达量不相关(P> 0.05)。此外,两个地区大绒鼠生理特征也表现出地区差异,香格里拉大绒鼠较剑川地区大绒鼠有较小的体重(F1, 907=842.02,P <0.01),但静止代谢率(F1, 907=6779.51,P <0.01)和活动行为(F1, 907=79.89,P <0.01)均高于后者。香格里拉大绒鼠较高的摄食量(F1, 907=49.96,P <0.01)可能和其较高的神经肽Y表达量有关(F1, 36=4.672,P <0.05)。以上结果表明,在面对高糖食物时两地区的大绒鼠体重均增加,重喂标准食物后两个地区大绒鼠的体重变化差异显着,表现出了较大的地区间差异。瘦素和神经肽Y表达量可能在上述两个地区大绒鼠的体重调节和能量平衡中占有重要地位。地理位置决定的环境因素(食物资源、温度、海拔)可能是决定生物地区间表型差异和其应对极端环境适应性的核心要素。

蒋梦婉[2](2020)在《基因组测序分析揭示青海田鼠和棕色田鼠低氧适应性进化》文中指出高原低氧(High altitude hypoxia)和地下低氧(Subterranean hypoxia)是陆栖哺乳动物的两种典型低氧环境的类型,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各种低氧环境产生了适应与进化,在细胞,形态及分子水平上形成了一系列稳定的低氧适应机制,系统地研究哺乳动物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进化可为低氧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青海田鼠(Neodon fuscus)分布于青藏高原海拔3,700 m-4,800 m的高寒草甸,是一种典型的高原地面鼠;棕色田鼠(Lasiopodomysmandarinus)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农田,是一种典型的地下鼠;布氏田鼠(L.brandtii)是棕色田鼠的近缘物种,主要生活在海拔约1,000 m的蒙古高原,营地面活动。3种田鼠均属于田鼠亚科(Arvicolinae),亲缘关系较近,是研究高原低氧和地下低氧的良好动物模型。本研究以青海田鼠、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为对象,分别对3种田鼠进行不同文库策略的全基因组高通量二代测序,后对测序片段进行组装得到3种田鼠的全基因组序列;通过鉴定全基因组的重复序列,非编码RNA基因,编码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全面地注释3种田鼠的基因组序列;通过全基因组序列对3种田鼠进行系统历史进化分析,估计分化时间、进化速率和种群历史;比较青海田鼠和布氏田鼠的基因组序列,研究青海田鼠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性进化机制,再通过4组高原哺乳动物的基因组序列研究高原哺乳动物的低氧适应性进化;比较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的基因组序列,研究棕色田鼠对地下低氧环境的适应性进化机制,再通过4组地下哺乳动物的基因组序列分析地下哺乳动物的低氧适应性进化。主要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全基因组测序和组装测得青海田鼠385.90 Gb基因组数据,17K-mer预测基因组大小为2.32 Gbp,数据测序深度166.34 ×;组装得到基因组全长为2.24 Gbp,contig N50和scaffold N50分别为45.59 kb、9.52 Mbp;BUSCO和CEGMA评估基因组的完整性分别为 95.60%和 97.18%。测得棕色田鼠324.9 Gb基因组数据,17K-mer预测基因组大小为2.25 Gbp,数据测序深度172.85 ×;组装得到基因组全长为2.15 Gbp,contigN50和scaffold N50分别为51.15 kb、6.15 Mbp;BUSCO和CEGMA评估基因组的完整性分别为 94.70%和 95.97%。测得布氏田鼠470.39 Gb基因组数据,17K-mer预测基因组大小为2.32 Gbp,数据测序深度202.75 ×;组装得到基因组全长为2.23 Gbp,contigN50和scaffold N50分别为50.79 kb、0.68 Mbp;BUSCO和CEGMA评估基因组的完整性分别为 94.50%和 95.16%。2.全基因组注释青海田鼠、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注释得到的重复序列占基因组的比例分别为34.99%、33.93%和36.82%;非编码RNA注释结果中3种田鼠的miRNA、tRNA、和snRNA的拷贝数相当,布氏田鼠的rRNA拷贝数较高;3种田鼠编码基因的结构注释结果相对一致,青海田鼠、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的编码基因功能注释比例分别为 97.98%(20,319/20,738)、93.27%(19,801/21,229)和 97.66%(20,049/20,530)。3.三种田鼠的系统进化历史在由12个物种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家族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三种田鼠聚于一支,青海田鼠属于松田鼠属(Neodon),约7.4MYA分化出来,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属于毛足田鼠属(Lasiopodomys),约为5.8MYA分开独立成种;12个物种的进化速率整体有显着性差异,其中3种田鼠的进化速率比其他物种快且差异显着,棕色田鼠最快,布氏田鼠次之,青海田鼠第三;青藏高原隆升运动和冰期对3种田鼠的种群历史影响不同,青海田鼠受高原隆升和冰期的双重影响;布氏田鼠受冰期影响大、高原隆升影响小;棕色田鼠受冰期和高原隆升的影响均较小。4.青海田鼠及高原哺乳动物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性进化分析1)青海田鼠和布氏田鼠发生扩张的基因家族分别为175个和138个,特有的分别为74个和23个,这些基因主要与蛋白质合成相关,且通过HIF-1信号通路的EGF基因促进血管生成;收缩的基因家族分别为981个和705个,丢失的分别为558和457,主要与嗅觉、视觉等感官及代谢有关。青海田鼠和布氏田鼠中普遍发生正选择进化的基因包括MA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激酶B,能够调节HIF-1信号通路,富集结果主要与线粒体等与氧调节的能量代谢相关;青海田鼠的正选择基因主要与白介素、辅酶及维生素相关。布氏田鼠的正选择基因主要与免疫功能相关。2)青海田鼠主要通过FGF7基因等调节MAPK信号通路、蛋白激酶B信号,促进HIF-1α的表达,间接调控HIF-1信号通路。青海田鼠还通过CYCS基因与EGF共同调节心血管系统;SERPINE1和多个EIF2家族应答细胞外部刺激;CYCS、CDK1和HSPA9提高有氧呼吸和糖代谢的能力;并且通过关键基因RIPK1、CYCS和IL12B调节多个通路:免疫及神经性疾病、抗癌通路、胞质DNA感受通路、核苷酸切除修复、NF-kB信号通路、RIG-Ⅰ样受体信号通路和色氨酸代谢。3)青海田鼠、北美鼠兔、滇金丝猴和牦牛4种不同的高原物种没有共同发生扩张的基因家族,仅有4个共同的正选择基因,其功能包括促进血管生成和重塑厌氧途径。高原物种对高原低氧适应性进化方式并非完全相同,青海田鼠主要通过调控机体的能量代谢,牦牛通过调控糖代谢,北美鼠兔通过DNA修复途径,滇金丝猴通过神经突触相关基因发生正选择进化的方式。5.棕色田鼠及地下哺乳动物对地下低氧环境的适应性进化分析1)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发生扩张的基因家族分别为178个和138个,特有的分别为69个和23个,基因主要与蛋白质合成相关,且通过HIF-1信号通路的GAPDH基因提高厌氧代谢降低氧的消耗。收缩的基因家族分别为724个和705个,丢失的则分别为596和457,基因主要与嗅觉、犁鼻器和代谢有关。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中普遍发生正选择进化的基因包括CDKN1B、EPO和VHL基因调控HIF-1信号通路中细胞增殖和氧运输能力,富集的功能类别较多,包括线粒体、DNA修复等与低氧适应相关的条目;棕色田鼠的正选择基因包括调节HIF-1信号通路的IL6R和IFNGR2基因,富集结果主要与能量代谢和DNA修复相关。布氏田鼠的正选择基因主要与免疫功能相关。2)棕色田鼠主要通过GAPDH、PRKAG3和PDGFB调节PI3K-Akt和AMPK信号通路,FOXP3,IL7R和CD7调节心血管系统;MDM2和NUP85应答细胞外部的刺激;GAPDH和PEX10提高糖代谢、氧化还原反应和线粒体功能;并且通过关键基因MDM2、CDK2和IL7R调节多个通路:造血细胞谱系,PI3K-Akt信号通路,黑色素瘤,细胞周期,过氧化物酶体和能量代谢相关的通路。3)金毛鼹、星鼻鼹、盲鼹形鼠和滨鼠科的2个物种(达马拉鼹鼠和裸鼹鼠)没有共同发生扩张和正选择进化的基因。但4种地下哺乳动物比近缘物种有更多扩张的基因与免疫功能相关,且均在视觉方面发生正选择进化。在低氧适应方面,金毛鼹、盲鼹形鼠和滨鼠科有更多的基因发生了扩张,金毛鼹、星鼻鼹和盲鼹形鼠均通过能量代谢和DNA修复相关的基因发生了正选择进化,还有其他物种特异性的方式可能与土壤环境、气候及生活习性的差异有关:星鼻鼹调节其呼吸系统,盲鼹形鼠调节其氧化应激反应,滨鼠科2个物种调节其HIF-1信号通路。主要结论如下:1)经二代基因组测序、denovo组装的青海田鼠、棕色田鼠和布氏田鼠基因组序列长度分别是2.24 Gbp、2.15 Gbp和2.23 Gbp,其中分别有34.99%、33.93%和36.82%的重复序列,4类非编码RNA,编码基因个数分别为20,738、21,229和 20,530。2)青藏高原隆升运动与冰期对3种田鼠的种群历史影响不同,青海田鼠受高原隆升和冰期的双重影响;布氏田鼠受冰期影响大、高原隆升影响小;棕色田鼠受冰期和高原隆升的影响均较小。3)青海田鼠与棕色田鼠对各自不同的低氧环境进化形成了特定响应机制。①在调控HIF-1信号通路方面,青海田鼠主要通过FGF7等基因调节MAPK信号通路、蛋白激酶B信号,间接促进ZHIF-1α的表达,且经通路中EGF基因的扩张促进血管生成;棕色田鼠通过基因VLH、IL6R和IFNGR2直接调控HIF-1α的表达,且经通路中CDKN1B基因调节细胞增殖,EPO基因调节氧运输能力,GAPDH基因扩张提高了厌氧代谢降低氧消耗。②在其他通路调节方面,青海田鼠主要通过RIPK1、CYCS和IL12B基因调节免疫及神经性疾病、抗癌通路、胞质DNA感受通路、核苷酸切除修复和色氨酸代谢通路;棕色田鼠主要通过MDM2、CDK2和IL7R基因调节造血细胞谱系,黑色素瘤,细胞周期,过氧化物酶体和与能量代谢相关的通路。③在其他调控系统方面,青海田鼠主要通过CYCS与EGF、棕色田鼠主要通过FOXP3、IL7R和CD7,共同调节心血管系统;青海田鼠通过SERPINE1和多个EIF2家族、棕色田鼠通过MDM2和NUP85应答细胞外部的刺激;青海田鼠主要通过CYCS、CDK1和HSPA9提高有氧呼吸和糖代谢的能力;棕色田鼠通过GAPDH和PEX10提高糖代谢、氧化还原反应和线粒体功能。4)高原物种对高原低氧适应性进化方式具有物种特异性;地下哺乳动物是通过功能相同或相近的正选择基因对地下低氧环境发生适应性进化,而非基因结构本身。总之,我们的研究发现,青海田鼠和棕色田鼠分别通过间接和直接的方式调控HIF-1信号通路,进而调控心血管系统、应激反应和能量代谢对各自低氧环境发生适应性进化,这表明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对于低氧环境适应性进化的一致性。

高骏[3](2017)在《中国东方田鼠分子系统地理学及种群遗传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具有独特的天然抗血吸虫感染特性,是一种极具前景的实验动物资源。但对于该物种的基因组序列、近缘物种及亚种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种群内与种群间的遗传结构都未见有系统报道。本研究首先从东方田鼠母系遗传结构的角度,利用传统和长距离PCR结合的策略,首次完成了东方田鼠指名亚种(M.f.fortis)的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在此基础上,优化了16对引物对中国六个地区(湖南、宁夏、福建、黑龙江、吉林、广西)的东方田鼠样本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了PCR扩增和重测序。研究表明所测的六个不同地区的东方田鼠的线粒体全基因组长度在1630316312 bp之间。并首次将东方田鼠宁夏指名亚种(M.f.fortis)和东方田鼠湖南长江亚种(M.f.calamorum)的线粒体全长基因组序列,提交至Gen Bank,获得了相应的序列号(Gen Bank:JF261174/JF261175)。东方田鼠指名亚种线粒体基因组具有与其它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相同的一些特征,都含有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 RNA基因和22个t RNA基因。在东方田鼠线粒体非编码控制区(Control Region,CR)序列上,分别发现了中央保守区1(CSB1)序列、终止序列区(EATS1、EATS2)、和一个Poly(C)n区段,通过种间比对发现这个Poly(C)n区段只在亚洲谱系田鼠群(Asian lineage)中被发现,该结构可能是亚洲谱系田鼠所特有的,可以进一步佐证田鼠亚洲谱系(Asian lineage)的存在以及其明显的单系类群(monophyletic lineage)特征。利用线粒体全基因组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在中国分布的东方田鼠主要分为3个主要的分支:1)广西样本、2)北方样本(包括宁夏、黑龙江、吉林)、3)湖南和福建样本。东方田鼠南方样本(广西、湖南、福建)与北方样本(宁夏、黑龙江、吉林)在线粒体基因组轻链复制区(OL区)的二级结构茎环上有一个3碱基(CCC→TTT)的突变。该突变可以作为区分南北不同来源的东方田鼠样本的重要分子遗传标记。对六个不同地区来源的东方田鼠样本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后,共发现种内的简约信息位点(Parsimony informative sites)157个,自裔突变位点(Singleton variable sites)450个,统计发现南方样本的线粒体基因组多态性明显高于北方样本。本研究进一步对中国6个地区的84个东方田鼠野生样本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以及非编码控制区序列(Control Region,CR)进行了重测序(cyt b和CR序列的Gen Bank登录号分别为KJ081871KJ081954和KJ207290KJ207373),进一步探讨了东方田鼠各地理种群内与种群间的系统进化关系及母系遗传结构。在拼接后的84个东方田鼠样本序列片段(cyt b+CR),共得到49种单倍型(haplotype),不同的地理种群间无共享单倍型。较高的种群间FST值表明,斑块化的栖息地可能是造成这种地理种群分化程度较大的主要原因。通过贝叶斯系统发育推断(Bayesian inference)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构建了东方田鼠的系统进化树,再次证实了东方田鼠各地理种群形成三个主要的分支:(1)北方种群;(2)南方的湖南福建种群;(3)广西种群。研究表明,东方田鼠与分布于俄罗斯、蒙古以及中国东北部的三种田鼠:米氏田鼠(M.middendorffii)、蒙古田鼠(M.mongolicus)以及莫氏田鼠(M.maximowiczii)有着最近的系统进化关系,该四种田鼠在系统进化树上形成单系类群的特征,它们应该是由共同的祖先分化而来。分析认为,中国的秦岭淮河一线(Qinling Mountains-Huaihe river line)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该地理屏障的南北地区气候以及环境差异较大,可能是造成东方田鼠南北群体遗传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东方田鼠广西群体可能是物种在冰期避难所内避难的一种典型例子。根据分子钟推算中国东方田鼠最初的分歧时间在6477万年前,位于中国倒数第二次冰期与末次冰期之间的间冰期。贝叶斯Skyline图表明东方田鼠的有效种群大小,在过去的3040年经历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分析认为这与栖息地的丧失和环境恶化存在一定关系。另一方面,本研究利用20个东方田鼠微卫星位点从常染色体遗传多样性的角度,利用荧光多重PCR和微卫星(STR)分型技术,对4个野生东方田鼠种群(福建、湖南、宁夏、广西)的63个样本进行了常染色体角度的遗传结构分析。其中19个微卫星位点显示出高度多态性(PIC=0.83>0.5),平均等位基因数、位点杂合度均显示4个地区野生东方田鼠的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距离与UPGMA聚类分析均表明,宁夏种群与广西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相对最大,而湖南种群与广西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相对最小,这一点在STRUCTURE聚类图(K=2)分析时,同样得到提示。分析认为,湖南与广西种群间由于较近的地理距离关系,在核基因组水平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本研究通过大量比对,统计了东方田鼠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以及非编码控制区序列(CR)上的种间和种内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在与近缘田鼠物种的同源序列比对后,共在cyt b基因和控制区(CR)区段序列上分别找到13个和12个东方田鼠特有的SNP位点。这些特异性的种间SNP位点可以作为今后东方田鼠样本鉴定重要的分子遗传标记。同时,在各地理种群中分别发现了一定数量的种内SNP位点。研究获得的这些线粒体基因组上的SNP位点以及核基因组上的高度多态性的东方田鼠微卫星(STR)信息,都将为今后东方田鼠的亚种分类、样本来源鉴别以及各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重要的分子检测标记。

刘佳佘[4](2017)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啮齿类物种组成和生境利用模式》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省石渠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属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面临草场退化和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spp.)传播等多种生态问题。分布于石渠县的啮齿类(Glires)不仅被认为是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还被认为是导致当地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为降低其种群数量,管理部门开展了大规模毒杀工程。但许多国内外研究认为,啮齿类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关键作用,诸如为食肉动物提供主要食物来源,挖掘的洞穴为多种地栖性鸟类和两栖类提供巢穴和庇护所,并将其称为基石物种。鉴于双方观点中存在的冲突和矛盾,有必要对当地啮齿类开展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在当地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为草场治理和棘球绦虫防治提供帮助和依据。本研究涉及的啮齿类物种组成和生境利用模式方面的内容则是此类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本研究于2014年7月-8月间,在四川省石渠县云波沟开展。研究中一方面,设置捕捉样方4个,测量捕获的啮齿目(Rodentia)样本身体几何数据并采集其头部和组织样本。将头部制作成头骨标本,依据牙齿形态等头骨特征和身体几何数据进行物种鉴定。同时从组织样本中扩增Cytb基因和IRBP基因作为DNA条形码,通过遗传距离计算、序列相似度比对和系统发育树构建开展物种鉴定。另一方面,在云波沟内设置总长14.7km的痕迹样线11条,包含取样点1278个,结合地理信息系统采集啮齿类洞穴分布和多种生境因子数据。使用广义相加模型、Wilcoxon检验和Bonferroni Z检验进行分析,探究啮齿类洞穴分布与各生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共捕获啮齿类样本346只,其中兔形目(Lagomorpha)样本135只,均为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啮齿目(Rodentia)样本211只,经鉴定为白尾松田鼠(Phaiomys leucurus)16只,高原松田鼠(Neodonirene)6只,经营田鼠(Microtuslimnophilus)44只,青海田鼠(Lasiopodomys fuscus)144 只和长尾仓鼠(Ciretulus longicaudatus)1只。发现Cytb基因和IRBP基因作为DNA条形码时,缺乏足够的分辨率对白尾松田鼠、高原松田鼠和青海田鼠进行物种分类。同时发现青海田鼠和经营田鼠在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中均存在杂交渐渗,且可能近期仍在发生。本研究发现高原鼠兔和田鼠(包括白尾松田鼠、高原松田鼠、经营田鼠和青海田鼠)的生境利用模式存在分离。高原鼠兔较多利用植被高度较低、田鼠较少和植被覆盖度适中的生境,较少利用植被类型为高山高灌丛的生境;田鼠较多利用植被高度较高、植被覆盖度偏高或偏低、山体坡度较缓及高原鼠兔较少的生境,较少利用植被类型为高山矮灌丛的生境。研究结果表明田鼠的生境利用模式主要受与高原鼠兔种间竞争的影响,且高原鼠兔可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对田鼠形成排斥。结合上述结果本研究建议:1)进一步筛选可用于我国田鼠类群物种鉴定的分子位点;2)草场治理工作中考虑存在啮齿类种群爆发是草场退化导致的生境变化所引发的可能性,将其作为生物指示种看待;3)棘球绦虫防治工作中考虑存在灭杀高原鼠兔会引发田鼠数量增加而促进棘球绦虫传播的可能性。

苏军虎,WeihongJi,南志标,刘荣堂,王静,徐长林[5](2015)在《鼢鼠亚科Mysopalacinae动物系统学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现生鼢鼠是分布于东亚的一类典型地下啮齿动物,中国西部是其多个种的模式产地和主要分布区域。该类动物分布广、数量多,经济和生态意义重要,有关其控制和管理问题长期存有困扰。有效的物种管理离不开分类及生态学知识,但学界对该类群的分类地位与系统发育关系等至今仍有争议。随着分子系统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其系统发育和分类地位等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结果。本文对近年来鼢鼠现存种系统学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综述了鼢鼠亚科动物各系统分类的观点及其主要依据,分析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分类研究等提出了建议,旨在促进鼢鼠亚科动物系统分类学研究的发展,为该类群物种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等提供基础资料。

蒋志刚,马勇,吴毅,王应祥,冯祚建,周开亚,刘少英,罗振华,李春旺[6](2015)在《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文中提出中国哺乳动物区系有鲜明的特色:有青藏高原分布的特有种属,有第三纪孑遗动物——大熊猫科和白鱀豚科,世界一半以上的鼠兔科动物为中国特有种,中国还是世界有蹄类最丰富的国家。新世纪以来,世界哺乳动物分类体系发生了变化,中国也发现一批哺乳动物新种和新记录种。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名录进行及时更新和完善。我们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哺乳动物卷》的编研中,对中国哺乳动物的目级阶元采用在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已经取得一致意见的方案;在科及以下阶元以《中国哺乳动物种与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和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A Taxonomic and Geographic Reference(第3版)的分类系统为基础,有蹄类的分类采用Ungulate Taxonomy分类系统;收集整理了中国(包括台湾地区)所有哺乳动物资料,增加了截至2015年3月31日学术期刊发表的中国哺乳动物新种和新记录种,通过会议评审和通讯评审,调整了一些物种的名称和分类地位,确定了《中国哺乳动物名录(2015)》。该名录收录了中国现有哺乳动物12目55科245属673种,其中,新种18种(包括11种最近发现的或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的、尚有争议的新种)、新记录种18种、60个亚种提升为种。根据研究结果和专家意见,剔除了52种哺乳动物。此外,中国分类学家对新版名录中的20种啮类(Glires)的分类地位持不同意见,这些种类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中国哺乳动物名录(2015)》收录的中国哺乳动物种数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哺乳动物种数超过IUCN(2014)报道的世界哺乳动物排序第一的印度尼西亚(670种)。中国有150种特有哺乳动物,特有种比例为22.3%。兔形目特有种比例达43%,鼠兔科特有种比例更高达52%。劳亚食虫目的特有种比例为35%。中国灵长目、啮齿目和翼手目特有种比例约占各目总种数的1/5,翼手目特有种包括近十年发表、模式产地为中国的12个蝙蝠新种。《中国哺乳动物名录(2015)》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提供了最新的本底资料。

沐远,朱万龙[7](2015)在《云南省绒鼠属(Eothenomys)的形态适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绒鼠属(Eothenomys)是亚洲横断山地区的特有类群。对分布于云南地区的昭通绒鼠(E.oliter)、玉龙绒鼠(E.proditor)、西南绒鼠(E.custos)、滇绒鼠(E.eleusis)、黑腹绒鼠(E.melanogaster)、大绒鼠(E.miletus)、克钦绒鼠(E.cachinus)和中华绒鼠(E.chinensis)形态学数据进行了测量,利用判别分析、形态的系统发生等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横断山垂直分布的特点决定了海拔对绒鼠形态的影响比纬度更加明显,绒鼠中出现的不同表现型是其不同生活方式和对不同生境长期适应的结果,但在形态上滇绒鼠和黑腹绒鼠有重叠。

刘牧,施海霞,高珊,宋铭晶[8](2013)在《布氏田鼠的研究概况和其分类学名称变化》文中提出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Radde,1861)分布广泛,分三个亚种。本文简介了布氏田鼠的研究进展,包括:生态、形态、生理、遗传以及实验动物化研究等。此外,布氏田鼠的中、英文名称和其分类学地位,因历史原因和研究方法不同,一直存在分歧和争议。本文介绍了布氏田鼠在我国各时期的名称和分类学变动情况。

陈友铃,张秋金,杨青[9](2009)在《福建哺乳动物区系研究》文中指出通过综合收集福建哺乳动物相关研究记载,重新整理了福建哺乳动物种类名录,并对其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有哺乳动物147种(含亚种,下同),其中海洋哺乳动物27种,隶属2目7科16属;陆栖哺乳动物120种,隶属于8目27科70属;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42种。福建的海洋哺乳动物分布类型以外洋型为主(20种),沿岸型(4种)和河海型(3亚种)较少;生态类型以温水种最多(12种),广温种(7种)和暖水种(6种)其次,冷水种最少(2种)。陆栖哺乳动物中东洋界种类90种,古北界种类20种,国内广布种10种,体现出较高的南北类群渗透性。

黄薇,夏霖,杨奇森,冯祚建[10](2008)在《青藏高原兽类分布格局及动物地理区划》文中指出通过文献资料检索,依据Wilson和Reeder(2005)主编的兽类分类系统,共收集青藏高原兽类250种,分别隶属10目30科。将青藏高原各自然地理单元作为基本单元,根据兽类分布特点,采用Ward’s方法对各基本单元进行聚类,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对青藏高原兽类动物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为:(1)青藏高原的兽类中,古北界物种主要分布在羌塘及高原北部地区,该地区的古北界物种占高原全部古北界物种的88.6%;东洋界物种主要分布在藏南及横断山地区,该地区东洋界物种占高原全部东洋界物种的97.7%。(2)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当连接距离为0.62191.0738时,将青藏高原划分为2个动物地理Ⅰ级区,当连接距离为0.50340.6219时,划分为4个动物地理Ⅱ级区,当连接距离为0.22360.2684时,划分为7个动物地理Ⅲ级区,当连接距离为0.09300.1245时,划分为16个动物地理Ⅳ级区。(3)依据青藏高原兽类地理分布格局特点,结合青藏高原隆升对物种分布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了高原兽类分布格局成因。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兽类分布格局的形成与高原的自身演化密切相关。

二、《中国动物志》兽纲第六卷啮齿目下册(仓鼠科)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动物志》兽纲第六卷啮齿目下册(仓鼠科)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横断山不同海拔地区大绒鼠面对高糖食物变化的生理和行为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方法
        1.2.1 高糖饮食对大绒鼠体重、摄食量、静止代谢率和活动行为的影响
        1.2.2 高糖食物对大绒鼠血清瘦素含量、下丘脑神经肽表达量和身体组成的影响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体重、摄食量、静止代谢率和活动行为
    2.2 血清瘦素含量、下丘脑神经肽表达量和身体组成
3 讨论

(2)基因组测序分析揭示青海田鼠和棕色田鼠低氧适应性进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选题背景
        1.1.1 动物的低氧适应
        1.1.2 陆地低氧环境的适应与进化
        1.1.3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适应进化研究
        1.1.4 研究对象的形态与地理分布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2 全基因组测序和组装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本采集
        2.1.2 DNA样本提取和检验的方法
        2.1.3 文库构建和测序的方法
        2.1.4 测序质控的方法
        2.1.5 基因组的组装方法
        2.1.6 基因组的评估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三种田鼠的DNA样本提取和检验
        2.2.2 三种田鼠的基因组文库构建及测序
        2.2.3 三种田鼠的测序数据统计和质量评估
        2.2.4 三种田鼠的基因组组装
        2.2.5 三种田鼠的基因组评估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全基因组注释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重复序列的注释方法
        3.1.2 非编码RNA的注释方法
        3.1.3 编码基因结构的注释方法
        3.1.4 编码基因功能的注释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种田鼠的重复序列
        3.2.2 三种田鼠的非编码RNA
        3.2.3 三种田鼠的编码基因结构
        3.2.4 三种田鼠的编码基因功能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物种系统进化历史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近缘物种的选择及其基因组的评估
        4.1.2 基因家族的鉴定方法
        4.1.3 系统发育的分析方法
        4.1.4 全基因组基因进化速率的计算方法
        4.1.5 有效种群大小的分析方法
    4.2 结果
        4.2.1 物种基因家族的鉴定
        4.2.2 物种系统发育的分析
        4.2.3 物种进化速率的分析
        4.2.4 三种田鼠种群历史的研究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青海田鼠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性进化
    5.1 青海田鼠高原低氧适应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2 高原哺乳动物对低氧的适应性进化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3.1 青海田鼠低氧适应性进化分析
        5.3.2 四组高原哺乳动物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进化
    5.4 本章小结
6 棕色田鼠对地下低氧环境的适应性进化
    6.1 棕色田鼠地下低氧适应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结果与分析
    6.2 地下哺乳动物对低氧的适应性进化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3.1 棕色田鼠低氧适应性进化分析
        6.3.2 四组地下哺乳动物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进化
    6.4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
    7.1 全文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低氧适应性进化的基因组学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东方田鼠分子系统地理学及种群遗传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东方田鼠是中国重要的模式动物资源
        1.1.2 中国东方田鼠分子系统地理学及遗传结构研究的重要性
        1.1.3 东方田鼠分子遗传标记发掘的意义
        1.1.4 研究东亚地区动物分子系统地理学的意义
    1.2 东方田鼠的概述
        1.2.1 东方田鼠形态学特征
        1.2.2 东方田鼠现有的亚种分类以及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概况
        1.2.3 东方田鼠亚种分类的争议
        1.2.4 东方田鼠的生活习性
    1.3 东方田鼠的实验动物化进程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东方田鼠的实验动物化研究进程
        1.3.2 东方田鼠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1.4 动物分子系统地理学与群体遗传学的发展及应用
        1.4.1 分子系统地理学
        1.4.2 地理隔离对遗传结构的影响
        1.4.3 种群的扩散与基因流
        1.4.4 DNA分子标记在动物分子系统地理学中的应用
        1.4.5 线粒体DNA与母系遗传
        1.4.6 细胞色素b基因和CR控制区序列在系统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4.7 微卫星分子标记与常染色体遗传结构分析
        1.4.8 群体遗传学与分子系统地理学之间的关系
        1.4.9 分子系统地理学与生物保护
    1.5 啮齿目动物相关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1.6 冰期生物避难所的研究
    1.7 本研究的前期基础和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7.1 中国6个地区野生东方田鼠样本的采集
        1.7.2 东方田鼠微卫星(STR)分子遗传标记的获得
        1.7.3 本研究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东方田鼠线粒体全基因组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东方田鼠封闭群实验样本
        2.2.2 野生东方田鼠样本的采集
        2.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4 本研究主要数据分析软件及版本号
    2.3 实验方法
        2.3.1 东方田鼠样本基因组DNA提取
        2.3.2 东方田鼠指名亚种的线粒体全基因组扩增
        2.3.3 东方田鼠指名亚种的线粒体基因注释
        2.3.4 东方田鼠指名亚种的线粒体基因组二级结构分析
        2.3.5 线粒体基因组上多态性位点的统计及系统进化初步分析
    2.4 结果
        2.4.1 东方田鼠线粒体基因组的拼接及基因注释
        2.4.2 东方田鼠线粒体基因组的二级结构比较及特征分析
        2.4.3 东方田鼠线粒体基因组的非编码控制区结构
        2.4.4 东方田鼠线粒体基因组上tRNA二级结构分析
        2.4.5 东方田鼠线粒体全长基因组序列的提交
        2.4.6 东方田鼠线粒体种内系统进化初步分析
        2.4.7 六个地区东方田鼠代表样本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多态性位点统计
    2.5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国东方田鼠6个地理种群的系统进化及遗传结构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及CR控制区序列的重测序
        3.2.2 东方田鼠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3.2.3 东方田鼠分歧时间及种群历史的分析
        3.2.4 东方田鼠细胞色素b基因及控制区序列的种间及种内SNP统计
    3.3 结果
        3.3.1 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3.3.2 种群遗传结构
        3.3.3 东方田鼠分歧时间(Divergence time)的分析
        3.3.4 东方田鼠种群历史 (Demographic history)的分析
        3.3.5 东方田鼠细胞色素b基因及控制区序列的SNP统计
    3.4 小结与讨论
        3.4.1 东方田鼠系统进化及各亚种分类的探讨
        3.4.2 东方田鼠的分歧时间的研究
        3.4.3 中国东方田鼠的分子遗传结构及冰期避难所的分析
        3.4.4 地理屏障对东方田鼠南北种群的遗传结构影响
        3.4.5 人类活动对东方田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中国东方田鼠4个地理种群间的微卫星遗传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东方田鼠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筛选
        4.2.2 东方田鼠STR引物的荧光标记及多重PCR扩增及产物检测
        4.2.3 微卫星数据的统计及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群体遗传学参数检测
        4.3.2 遗传分化与基因流
        4.3.3 哈迪-温伯格平衡检测
        4.3.4 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4.4.1 东方田鼠微卫星的遗传多态性
        4.4.2 东方田鼠种群遗传结构与地理环境间的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获得了东方田鼠指名亚种、长江亚种的线粒体全基因组信息
        5.1.2 东方田鼠线粒体母系遗传结构及系统进化分析
        5.1.3 东方田鼠的微卫星遗传结构分析
        5.1.4 东方田鼠线粒体基因组上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发掘
    5.2 创新点
    5.3 展望
        5.3.1 本研究对东方田鼠抗血吸虫感染机理研究的提示
        5.3.2 东亚地区啮齿类动物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意义
        5.3.3 东方田鼠分子生态学研究的价值
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
致谢

(4)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啮齿类物种组成和生境利用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啮齿类概述
    1.2 啮齿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1.3 啮齿目动物分类研究概况
        1.3.1 形态学分类
        1.3.2 DNA条形码技术
    1.4 啮齿类生境利用模式的研究概况
        1.4.1 食物资源
        1.4.2 被捕食风险
        1.4.3 种间竞争
    1.5 本研究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5.1 科学问题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四川省石渠县啮齿目动物物种组成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研究区域
        2.1.2 样本采集
        2.1.3 形态数据和头部组织采集
        2.1.4 头骨标本的制作
        2.1.5 啮齿目动物形态学鉴定及身体几何数据分析
        2.1.6 啮齿目动物线粒体Cytb基因和细胞核IRBP基因序列获取
        2.1.7 啮齿目动物遗传距离计算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2.2 结果
        2.2.1 形态学研究
        2.2.2 系统发育学研究
    2.3 讨论
        2.3.1 啮齿目群落组成
        2.3.2 系统发育学研究
第三章 啮齿类生境利用模式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野外数据采集
        3.1.2 地理信息数据采集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样线数据分析
        3.2.2 广义相加模型结果
        3.2.3 Wilcoxon检验结果
        3.2.4 Bonferroni z检验结果
    3.3 讨论
        3.3.1 啮齿类数量分布
        3.3.2 影响啮齿类生境利用模式的因素
        3.3.3 啮齿类与草场退化
        3.3.4 啮齿类与棘球绦虫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References
附表1

(5)鼢鼠亚科Mysopalacinae动物系统学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鼢鼠亚科的系统学地位
2鼢鼠亚科动物属的系统学地位
3物种的分类地位问题
    3.1平颅鼢鼠属物种分类地位
    3.2凸颅鼢鼠属物种分类地位
    3.3系统发育和进化历史问题
4研究展望

(6)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中国哺乳动物概述
    2.2 分类阶元的调整
    2.3《中国哺乳动物名录 (2015) 》物种数增减情况
3 讨论
附录Supplementary Material
    附录1中国哺乳动物名录 (2015)

(7)云南省绒鼠属(Eothenomys)的形态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 结果
    2. 1 物种鉴定
    2. 2 形态学数据
    2. 2形态学数据的系统分析
3 讨论

四、《中国动物志》兽纲第六卷啮齿目下册(仓鼠科)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横断山不同海拔地区大绒鼠面对高糖食物变化的生理和行为响应[J]. 龚雪娜,贾婷,张浩,王政昆,朱万龙. 动物学杂志, 2021(04)
  • [2]基因组测序分析揭示青海田鼠和棕色田鼠低氧适应性进化[D]. 蒋梦婉. 郑州大学, 2020(08)
  • [3]中国东方田鼠分子系统地理学及种群遗传结构研究[D]. 高骏. 东华大学, 2017(10)
  • [4]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啮齿类物种组成和生境利用模式[D]. 刘佳佘.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5)
  • [5]鼢鼠亚科Mysopalacinae动物系统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 苏军虎,WeihongJi,南志标,刘荣堂,王静,徐长林. 动物学杂志, 2015(04)
  • [6]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J]. 蒋志刚,马勇,吴毅,王应祥,冯祚建,周开亚,刘少英,罗振华,李春旺. 生物多样性, 2015(03)
  • [7]云南省绒鼠属(Eothenomys)的形态适应研究[J]. 沐远,朱万龙. 生物学杂志, 2015(01)
  • [8]布氏田鼠的研究概况和其分类学名称变化[J]. 刘牧,施海霞,高珊,宋铭晶.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3(03)
  • [9]福建哺乳动物区系研究[J]. 陈友铃,张秋金,杨青. 福建林业科技, 2009(02)
  • [10]青藏高原兽类分布格局及动物地理区划[J]. 黄薇,夏霖,杨奇森,冯祚建. 兽类学报, 2008(04)

标签:;  ;  ;  ;  ;  

中国十二生肖第六卷、啮齿目(仓鼠科)第二卷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