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碱性岩组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山东碱性岩组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一、鲁苏碱性岩套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论文文献综述)

柯昌辉,李以科,李立兴,赵永岗,董晓杰,郝美珍,李厚民,李瑞萍[1](2021)在《白云鄂博矿区赋矿“白云岩”地质特征与成因再认识》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对白云鄂博矿区精细的地质填图和剖面测量发现:1)矿区的蚀变矿化均围绕赋矿"白云岩"形成,在横向和纵向上均具有明显的蚀变强弱变化特征,从赋矿"白云岩"到顶底板板岩,蚀变和矿化强度逐渐减弱;2)赋矿"白云岩"呈岩枝状穿切围岩,接触带内带发育萤石化、霓石化、霓辉石化、钠闪石化和磷灰石化等蚀变,外带发育黑云母化、钾化(微斜长石化)、钠闪石化、弱萤石化、弱黄铁矿化和弱磁铁矿化蚀变;3)在白云鄂博矿区的西矿、东介勒格勒和菠萝头矿段的"白云岩"与围岩的内接触带,均发现有碳质板岩、硅质板岩、石英砂岩、闪长(玢)岩和辉长岩捕虏体;4)在赋矿"白云岩"的外部接触带发育与"白云岩"同期侵入的碱性岩,与白云鄂博碳酸岩体共同构成了一个碱性岩套组合;5)在白云鄂博矿区内识别出一条韧性剪切带,矿区内的赋矿"白云岩"均遭受了强烈的韧性变形和动态重结晶作用,各类矿石中的条带状构造既不是沉积层理,也不是岩浆流动的流线(面),而是与韧性剪切带密切相关的构造线(面)理。以上证据表明,白云鄂博赋矿"白云岩"为岩浆成因的白云石碳酸岩,但遭受了强烈的韧性剪切变形和动态重结晶作用。

王师捷[2](2021)在《华北板块北缘中段集宁-苏尼特右旗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文中研究指明中亚造山带是全球范围内增生最强烈的造山带之一,显生宙期间经历了俯冲、碰撞、造山带垮塌等一系列演化过程。而古生代期间的演化尤其重要,如古亚洲洋何时俯冲、俯冲极性以及何时闭合这些关键性问题的争议较大。为了解决这些争议问题,本文以华北板块北缘中段集宁-苏尼特右旗地区的岩浆岩和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一系列方法,确定了这一区域不同期次岩浆岩和不同时代沉积地层的构造背景。并通过总结前人的成果及资料,重塑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再现华北板块北缘陆壳的增生过程。本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厘清了早古生代SSZ型蛇绿岩和埃达克岩的成因及构造背景区内的变质辉长岩和石英闪长岩可能代表区内最早的岩浆作用。变质辉长岩年龄约为490 Ma,有着不同于典型MORB和OIB型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来自于俯冲地幔楔的部分熔融;石英闪长岩的侵位年龄为488.4±2.3 Ma,具有典型的斜长花岗岩特征,来自俯冲洋壳中高温剪切带岩石的部分熔融。两者同为SSZ型蛇绿岩的一部分,是早古生代古亚洲洋俯冲开始的标志事件。晚奥陶世奥长花岗岩的年龄为448.1±2.1 Ma,为典型的埃达克岩。区内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一直持续到志留纪末,指示了古亚洲洋向南持续俯冲的过程。2.确定了早古生代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和沉积环境早古生代沉积地层主要包括奥陶系的阿牙登组,志留系的徐尼乌苏组和西别河组。阿牙登组以飞来峰的形式出露在研究区南部,根据碎屑锆石数据判断其沉积下限为490 Ma,岩性岩相显示出阿牙登组形成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徐尼乌苏组和西别河组的沉积下限分别为440 Ma和417 Ma,分别形成于弧陆碰撞前后。阿牙登组中有不同于华北板块的古老碎屑锆石组成(700~1250 Ma),表明其沉积地点远离华北板块,而徐尼乌苏组和西别河组中代表华北板块的古老物源物质逐渐增多。从阿牙登组到徐尼乌苏组和西别河组的变化,反映了白乃庙弧与华北板块不断靠近,在早古生代末最终拼合的过程。3.确定了本巴图组、三面井组和拴马桩组的形成时代和沉积环境本巴图组为一套滨浅海相碎屑岩,碎屑锆石显示其沉积下限为296 Ma,具有海进的岩相特征,形成于局部伸展的弧后盆地。三面井组为一套滨浅海相的火山沉积地层,碎屑锆石显示其沉积下限为272 Ma,形成于盆地收缩、环境动荡的沉积环境。拴马桩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碎屑锆石显示其沉积下限为270 Ma。从本巴图组,到三面井组和拴马桩组,沉积环境由海相变为陆相,由局部伸展变为挤压,反映出了晚古生代古亚洲洋俯冲到闭合的过程。4.重新厘定了二叠纪火山岩本文将区内大部分前人填图为中生代的火山岩重新厘定为二叠纪的额里图组火山岩。火山岩从偏基性的玄武安山岩到流纹岩均有出露,是一套连续的陆缘弧火山岩,而非双峰式火山岩。获得的火山岩年龄在278~260 Ma之间。基性的火山岩年龄明显较老,酸性的年轻,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喷发间断。260 Ma以前,火山岩均具有陆缘弧岩浆岩的属性;在260 Ma以后,开始出现板内花岗岩属性,并且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区内以徐尼乌苏断裂为界,两侧火山岩的εHf(t)值有明显的不同。越向南,εHf(t)值越小,代表着华北板块古老地壳物质的参与增多,反映出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和陆壳增生的过程。5.重新探讨了白乃庙岛弧性质白乃庙弧岩带上的火山岩和沉积地层中,频繁出现了华北板块缺失的700~1250 Ma阶段的锆石。除此之外,产于白乃庙岛弧上的岩浆岩有着与华北板块截然的不同的同位素特征,这些都显示出白乃庙岛弧有着自己独特的基底组成。其锆石和古生物的相似性显示,白乃庙弧可能是来源其它板块的外来地体,在约500 Ma之后逐步加入到中亚造山带的构造体系之中。6.完善了古生代二阶段构造演化模式结合区内的岩浆岩及沉积地层资料,本文完善了华北板块北缘的二阶段演化模式。第一阶段为晚寒武世至晚志留世,这一阶段为古亚洲洋向南开始俯冲,以白乃庙弧与华北板块碰撞结束。第二阶段为泥盆纪至早三叠世,泥盆纪为碰撞后伸展阶段;石炭纪俯冲再次启动;晚二叠至早三叠世,古亚洲洋由西向东剪刀式闭合,主洋盆消失。

李哲萱[3](2020)在《新疆北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喷积岩特征及其形成构造背景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北部地区作为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复杂的洋陆转换构造演化信息。长久以来,众多学者通过不同的构造研究手段对北疆构造演化进行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导致存在大量争议,尤其是关于北疆地区石炭-二叠纪构造环境的认识仍存在诸多分歧。笔者所在研究团队在新疆北东部广泛分布的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灰黑色细粒沉积岩中发现了大量由深源物质构成的岩浆-热液喷流沉积岩(喷积岩)。该岩类成因机制中所蕴含的二叠纪深部岩浆活动特征可为构造背景争议提供新颖的沉积学证据。因此,本文通过宏观岩心观察,微观-超微观岩石学、矿物学、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综合精细研究,对构成喷积岩的碎屑物质来源和成因机理进行重新解释,探讨了其形成可能代表的构造背景,为该区二叠纪构造背景研究提供新的证据。论文主要获得了以下成果及认识:1.喷积岩以夹层形式广泛产出于芦草沟组灰黑色湖相细粒沉积岩中,具有不同矿物组成及沉积结构,主要包扩热液沉淀成因的喷流岩及主要由深源碎屑组成的喷爆岩两种类型。按照主要造岩矿物不同,喷流岩进一步分为白云质喷流岩及方沸石质喷流岩。按照构成碎屑颗粒主要矿物不同,喷爆岩进一步分为方解石喷爆岩、白云石喷爆岩及透辉石喷爆岩三类。同类型喷爆岩按照碎屑颗粒产状不同,又分为碎斑状喷爆岩及团块状喷爆岩两种类型。2.喷爆岩矿物组成种类单一,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较低;碎屑晶质颗粒粒内微裂隙发育。认为构成喷爆岩的碎屑颗粒来源是陆内裂谷欠补偿湖盆背景下、源自地球内部不同深度、不同性质的岩浆-热液物质流体。即由气、液、固三相共存的物质流沿断裂上涌进入湖底喷流通道,自喷口喷出后,随距离喷口远近,在不同机械搬运方式和驱动力下参与沉积。其本质为热液喷流型深源碎屑沉积岩。3.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研究显示,构成喷爆岩颗粒的矿物为深部来源,甚至可能有幔源物质加入。方解石及白云石喷爆岩具有与碳酸岩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构成其碎屑颗粒的主要矿物(方解石及白云石)具有岩浆及岩浆期后热液改造特征。全岩Th/U比均远低于地壳平均值,而Sr含量远高于沉积碳酸盐岩,且具有与地幔极为相近的Sr、Mg同位素组成。以上表明构成其碎屑颗粒的方解石及白云石源区与岩浆作用及岩浆期后热液改造作用关系密切。4.由于物质来源及沉积过程不同,喷爆岩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团块状喷爆岩为地球不同深度的岩浆-热液物质自喷口喷出后形成高密度物质流体,在重力流机制下沉积而成,为近喷口产物。碎斑状喷爆岩则以晶质矿物为主,在牵引流作用下沉积形成,为远喷口产物。5.喷爆岩整体含量极少,但分布广泛,且富含深源物质,蕴含着重要的构造背景信息。喷爆岩矿物组成以碱性矿物为主,或为富碱性元素矿物。表明其碎屑物质的来源极有可能与碱性岩岩浆有成因联系。以上信息揭示了新疆北东部地区二叠纪芦草沟组沉积时期有丰富的碱性岩浆及碱性热液活动。该发现也进一步为研究区在二叠纪已进入板内伸展构造演化阶段提供了沉积学证据。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灰黑色细粒沉积岩系中深源碎屑沉积岩的确定,既丰富、深化了细粒沉积岩研究,也为探索深源物质如何参与并影响细粒沉积岩的沉积、成岩作用提供了资料和基础。同时,加强细粒沉积岩中深源碎屑物质研究,还提供了利用深源碎屑分析区域构造背景的新思路,为研究区构造演化阶段判断提供了沉积学证据。同时也有助于突破传统找油气理念,探索深源物质对烃源岩形成的影响。

徐倩[4](2020)在《新疆东、西准噶尔泥盆纪-石炭纪火山岩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准噶尔构造带与西准噶尔构造带均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漫长而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质记录。两个地区许多地质记录既有“大致类同”之地层,也有“各具特色”之建造,据此,东准噶尔与西准噶尔究竟是分属两个构造带,还是可对比的一个构造带的东、西两端?这一疑问成为地质学家们久争之命题,并使得东准噶尔与西准噶尔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探索并尝试回答这一争论,东准噶尔与西准噶尔的建造、古构造、盆地古环境等记录成为首选研究对象。其中,广泛发育的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尤其是火山沉积岩系,为这一对比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记录和良好的窗口。本文依托《新疆东、西准噶尔泥盆系-石炭系典型剖面对比研究》项目,共选择了8条泥盆纪—石炭纪火山岩为主的典型剖面和数条蛇绿岩带中的火山岩,重点进行了火山岩岩石学、岩相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准确标定了火山岩的时代属性,以同时代火山岩的基本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如组合建造、系列与类型、构造环境属性、成因、源区特征)为主要对比标志,较为详细的进行了东准噶尔、西准噶尔地区综合对比。东、西准噶尔泥盆纪火山岩均以中基性岩为主,具有高铝、低钛、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弧火山岩特征。早泥盆世火山岩属钙碱(-拉斑)系列,且东准噶尔早泥盆世火山岩为典型的高铝玄武岩,为受俯冲流体交代的石榴石二辉橄榄岩部分熔融的产物。东准噶尔中泥盆世火山岩εHf(t)值为+4.33~+15.22,可能来自受板片流体交代的含石榴石和少量尖晶石的二辉橄榄岩亏损地幔10%~30%的部分熔融。东、西准噶尔晚泥盆世火山岩分别属钙碱-拉斑系列和中高钾钙碱系列,为受流体(及熔体)交代亏损地幔源区的产物。总体而言,泥盆纪东、西准噶尔整体处于俯冲相关的弧环境。东准噶尔早石炭世火山岩具有较高的Na2O+K2O含量和K2O/Na2O比值,显示钾玄质岩石的特征。相对富集LILE和LREE,强烈亏损HFSE,有较明显的Nb-Ta槽,显示俯冲带岩浆特征。εHf(t)值为+0.22~+13.62,较低的(Nb/La)N比值、Nb/U值、Ce/Pb值和较高的Nb含量,显示源区为交代作用富集的地幔源区,形成于后碰撞弧环境。西准噶尔早石炭世火山岩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属钙碱性系列,安山岩具高的Si O2、Al2O3、Sr和Sr/Y比值,低Mg O、Y、Yb,富钠贫钾,为典型的埃达克岩。流纹岩属于钙碱性过铝质岩石,锆石具有正高的εHf(t)=+12.57~+15.56。结合较低的相容元素Ni、Cr、Mg#、Rb/Sr和La/Ce比值,认为埃达克岩可能为俯冲洋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岛弧环境。西准噶尔晚石炭世火山岩为钙碱性基-中酸性火山岩。流纹岩具有高硅、低钛、高铝、富碱、贫钙的特征,属过铝质系列。球粒陨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V”字型分布,具明显的Eu负异常,较高的Ga/Al×104值,属典型的铝质A型花岗岩,流纹岩εHf(t)值为+6.95~+14.89,来源于亏损地幔派生的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后碰撞环境下。对比研究发现,北部库吉拜-和布克赛尔-洪古勒愣-扎河坝-阿尔曼太蛇绿岩带和南部达尔布特-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带可连接对比。以火山岩为对比主要抓手,并结合共生岩石组合、生物化石及沉积相等因素对比分析,西准噶尔萨吾尔地层小区与东准噶尔二台地层小区较好对比,西准噶尔沙尔布尔提山地层小区-东准噶尔北塔山地层小区较好对比,西准噶尔玛依力山地层小区与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层小区总体可对比。火山岩对比信息显示,东准噶尔于早石炭世进入后碰撞阶段,而西准噶尔于晚石炭世才开始进入后碰撞阶段,洋盆自东向西呈“剪刀式”闭合模式。自北向南,萨吾尔-福海-杜拉特构造带、和什托洛盖-乌伦古-野马泉构造带、达尔布特-陆梁-卡拉麦里构造带岩浆弧在东、西向构造延长方向均具有相似的演化模式。因而,总体而言,东、西准噶尔无论是沉积建造还是构造演化上,都具有较好的可对比性。

唐军[5](2019)在《苏左旗南部瑙木浑尼地区中三叠世二长花岗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左旗地区地处于兴蒙造山带南、北造山带中的北造山带区域内,属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区域内岩浆活动非常活跃,从中元古代到中生代发育大量不同类型的花岗岩。虽然前人对于苏尼特左旗地区的花岗岩浆活动已有大量详细的研究,掌握了大量有关于这些花岗岩的地质特征,但是却少有针对于区域内含白云母花岗岩类的研究,缺乏丰富精确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从而影响对于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的宏观认识。因此,本文选取了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南部瑙木浑尼地区的白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这两类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为中三叠世,是加厚的新元古代新增生的加厚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并通过同时代区域内及同构造单元其他区域内的侵入岩对比研究,探讨了研究区中三叠世的构造环境,进而为探讨兴蒙陆内造山带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提供了区域性的精细约束。本文研究区域内两类二长花岗岩岩性分别为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从两者的锆石阴极发光图像中可以看出锆石颗粒内部均显示出清晰的振荡生长环带,利用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法对研究区两类二长花岗岩进行测年分析,结果显示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白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239.7±2.1 Ma和240.2±1.9 Ma,表明它们均是中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本文对在研究区采集到的两类二长花岗岩共计六件样品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花岗岩的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轻稀土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分异极为显着((La/Yb)N=2.43-24.69)。同时,它们还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如Rb、K)和高场强元素亏损(如U、Nb、Ta、P、Ti))的地球化学特征。此外,这两类二长花岗岩的Eu负异常也非常明显(δEu=0.27-0.95,均<0.1)。且它们的P2O5含量介于0.001%-0.07%之间,其Si O2-P2O5负相关特征明显,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两类二长花岗岩岩石类型为I型花岗岩。低的Mg O(0.03%-0.06%),TFe2O3(0.59%-0.90%),Ca O(0.58%-1.35%),Ti O2(0.04%-0.09%)及P2O5含量(0.001%-0.07%),反映岩浆经历了高程度的分异演化作用,结合较高的分异指数(DI=92.60-94.04),充分证明了瑙木浑尼两类二长花岗岩均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另外,较强的重稀土元素亏损、高的La/Yb和低的Y、Yb含量,表明源区存在石榴石的残留,暗示两类花岗岩可能形成于陆壳加厚环境,结合正的εHf(t)值(5.24-13.68)和较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值介于553-673Ma)以及在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两类二长花岗岩均落入同碰撞构造区域内的结果,表明它们的原始岩浆起源于加厚的新元古代新增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综上所述,瑙木浑尼地区两类二长花岗岩形成于陆内造山阶段的同碰撞构造环境下,是加厚的新元古代新增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与二叠纪末-三叠纪初兴蒙陆内造山带区域性碰撞挤压导致的地壳加厚有关。本文从岩浆事件响应角度为探讨兴蒙造山带早古生代俯冲-碰撞到晚古生代-中生代初陆壳伸展-加厚的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区域性地质证据。

穆柯(Bayanmunkh Munkhdul)[6](2019)在《塔里木北缘-天山-北山富碱侵入岩时空分布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中亚造山带南缘以及塔里木-华北克拉通北缘存在一条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巨型的富碱侵入岩带,特别塔里木克拉通北缘以及天山-北山地区主要发育二叠纪的碱性岩和A型花岗岩,呈东西向展布,延绵近一千多公里,针对这些形成于伸展背景下的A型花岗岩以及碱性岩进行系统性总结,将有助于该地区构造岩浆演化的,进而限定古亚洲洋晚阶段的演化。本文对北山北部霍勒扎德盖环状岩体中似斑状花岗岩进行了岩相学、矿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年代学岩石岩体成因及构造意义等研究,并且收集了塔里木北缘-天山-北山地区大量A型花岗岩和碱性岩的资料,进行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物源差异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1、霍勒扎德盖环状岩体东南部似斑状花岗岩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为237.5±1.2Ma(MSWD=0.14),为早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似斑状花岗岩为准铝质,稀土元素配分图呈典型的右倾模式,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分异明显,具有弱的Eu负异常;εHf(t)=10.12~11.93,平均为11.12,计算Hf同位素模式年龄为616.48~781.25Ma,平均值为690.39Ma;锆石微量元素分析显示重稀土富集,轻稀土亏损严重,表现出强烈的Eu负异常,锆石饱和温度的计算结果为827.8℃,代表了似斑状花岗岩的岩浆近液相线的温度。构造环境判别显示为板内环境,表明该地区在早三叠世已转入了板内环境,这进一步限定北山地区三叠纪的构造环境。2、天山-北山-塔里木北缘发育大量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A型花岗岩(415-252.7Ma)和碱性岩(285.9-224Ma),在时间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415-292Ma),出现A2型花岗岩,没有A1型花岗岩和碱性岩出露;第二阶段(292-285.9Ma),开始有A1型花岗岩侵位,同时也有A2型花岗岩出现,但是没有该时期的碱性岩;第三阶段(285.9-252.7Ma),既出现了 A1型花岗岩,也有A2型花岗岩,同时也有碱性岩就位,重要的是塔里木地幔柱也是在该时期发育(280-275Ma);第四阶段(247.5-224Ma),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碱性岩,但只发育在东部,暂时没有该时期的A型花岗岩。3、大山-塔里木-北山北缘的A型花岗岩、碱性岩虽然从早古生代就已出现,直到三叠纪仍然有出现,但主要形成集中于晚古生代(二叠纪)发育。A2型花岗岩可以最早出现,此时A1型花岗岩与碱性岩均未出现,在区域上这个时间段经历了碰撞造山-造山后的伸展的阶段,说明这一时期的花岗岩形成与造山后的环境有关;A1型花岗岩的出现则伴生有A2型花岗岩,早期的碱性岩与A2、A1型花岗岩同时出现,并且也是塔里木地幔柱的活动时期,指示了研究区已经从后造山环境进入到了板内体制,并可能受到地幔柱活动的影响,或者直接是地幔柱活动的产物(碱性岩);而晚期的碱性岩单独产出,则应与幔源岩浆作用相关。从早到晚,从A2→A2+A1→A2+A1+碱性岩——>碱性岩的随时间演变,很清楚地表明了构造环境,从后造山(晚石炭-早二叠世)——>后造山-板内过渡(早二叠世)——>非造山(板内,中晚二叠世)——>陆内(三叠纪)的环境的转变。这给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非常好的指示,揭示了古亚洲西南部分至少在二叠纪之前就已关闭。4、A2型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需要仔细甄别,出现是A2型花岗岩并不总是代表后造山伸展背景,A2型花岗岩既可以形成于后造山环境,也可以形成于板内环境,并且A2型花岗岩的形成是可能是受到了多重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吴猛[7](2018)在《黑龙江省中东部金矿类型、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省中东部隶属黑龙江省境内的逊克-铁力-尚志以东地区,南、北分别与吉林省北部、俄罗斯远东地区相毗邻,是一个经历了不同时期的罗迪尼亚超大陆演化、古亚洲洋演化和中新生代滨太平洋演化而形成的复合构造区,多期、复杂的地质作用使得本区成为重要的内生金矿床成矿区之一。目前为止,该区已发现大型金矿床4座(老柞山、东安、金厂和东风山等),中型金矿床10余座(大安河、平顶山、四山林场等),小型金矿床20余座及30处以上的金矿(化)点。长期以来,有关该区金矿类型、成矿特征,特别是区域成矿规律与找矿潜力,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但有关矿床成因类型、成矿规律等方面认识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通过该区各类重要金矿床的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年代学等方面研究,取得如下进展。1.在系统研究矿床地质基础上,将该区内生金矿的主要成因类型划分为中温热液金矿床、接触交代/矽卡岩金矿床、浅成热液型和斑岩型金矿床以及沉积变质热液型金矿床五大类。同时将浅成热液型金矿床划分两个亚类,分别是浅成热液高硫化型、浅成热液低硫化型金矿床。2.通过典型矿床的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得出,研究区不同类型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是:中温热液金矿床具有中温、中盐度、低密度的流体特征,流体包裹体主要为CO2和H2O,属于CO2-H2O-NaCl岩浆流体体系;接触交代/矽卡岩金矿床具有高温、中等盐度、中等密度的属性,成矿流体气相成分以CO2-CH4-H2O为主,具有岩浆热液流体属性;浅成热液低硫化型具有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的含矿流体性质,为H2O-NaCl岩浆流体体系;浅成低温热液高硫化型-斑岩型金矿床中温、中等密度、低盐度的含矿流性质,含CO2的H2O-NaCl岩浆流体;沉积变质热液型金矿床流体具有中低温、中低盐度、中低密度特征,成矿流体的气相成分以CO2为主,并含有一定量N2、H2O、CH4等。3.硫化物的硫、铅同位素和石英流体包裹体的氢-氧同位素数据揭示:中温热液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壳,含矿流体为岩浆流体性质,成矿过程有大量的大气降水加入;接触交代热液型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壳或年轻地壳源,成矿流体属中温热液流体,流体组成为岩浆与地层相互作用形成的特征,并在成矿过程还有大气降水加入;斑岩型、浅成热液高硫化型金铜矿床和浅成热液低硫化型金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生源特征,但前两者成矿流体具有高氧化流体属性或岩浆热液属性,成矿过程有不同程度的大气降水加入,后者浅成热液低硫化型金矿床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岩浆水所占比例较小。4.将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与蚀变矿物39Ar/40Ar同位素定年相结合,厘定了该区金矿床成矿期划分中二叠世(262 Ma)、晚三叠(219-182Ma)、早白垩世(119-110Ma)三个成矿期,浅成热液低硫化型金矿床和斑岩-浅成热液铜金矿床成矿集中发育在早白垩世,而中温热液金矿床在晚三叠(219-182Ma)和早白垩世(119-110Ma)均有形成。5.从流体演化角度出发,得出不同成因类型金矿成矿机制:接触交代热液型金矿床成矿经历了流体的不混溶或沸腾作用形成低盐度和高盐度后,再以气相为主的高温含矿液体交代围岩发生矽卡岩化,温度>350℃,后形成低盐度和高盐度,以液相为主的中高温的含矿液体卸载Fe、As、Au等元素,最终含矿流体与大气降水沉淀卸载石英、方解石;中温热液型金矿床是在成矿流体还原的、较封闭下,伴随温压降低和大气水加入过程而卸载沉淀出金、银等成矿物质;浅成热液低硫化型金矿床是低温、低盐度的流体以充填结晶作用为主而沉淀卸载金等成矿元素;浅成热液高硫化型金铜矿床和斑岩/类斑岩型成矿过程是高氧化流体上升、并发生强烈的不混溶、沸腾作用之后而卸载成矿物质而成矿;沉积变质热液型金矿床成矿经历了早期沉积和叠加变质变形作用而成矿的,并一定程度受到后期岩浆热液改造。6.从成岩成矿角度出发,分别建立了上述接触-交代热液型(矽卡岩型)、中温热液型、浅成低温热液低硫化型金矿床、斑岩-浅成热液高硫化型金铜矿床成岩成矿地质模式,为进一步开展区域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提供了科学依据。7.将区域地质背景与成矿地质特征相结合,明确指出了在佳木斯地块上应以寻找矽卡岩型金矿和沉积变质型金矿床为主,而在广泛中生代发育的中生代盆地内具有较大的浅成热液低硫化型金矿潜力,而在花岗杂岩隆起区发育早白垩世花岗岩区是寻找浅成热液高硫化型-斑岩型金铜矿床的良好场所。8.从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勘查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金矿的时空分布角度出发,重新将研究区的金矿床划分出5个成矿系列、6个成矿亚系列、11个矿床式。成矿单元划分为古亚洲和滨太平洋2个成矿域、吉黑1个成矿省、3个Ⅲ级成矿带、34个Ⅳ级成矿带或成矿远景区、6个Ⅴ级矿田或矿化集中区,并指出了金矿今后的找矿方向。

刘堂[8](2017)在《青藏高原南部新近纪构造-岩浆演化》文中提出利用1/25万区调、1/5万区调/矿调、相关科研报告、公开发表论文、学位论文及导师团队近二十年积淀的研究区年代学和岩石化学资料,在对研究区新近纪相关岩浆岩进行较精细断代,主量元素岩石化学数据合理性检定基础上,进行岩石化学类型判定和TTG及高Mg岩石组合识别,进而从岩石组合特征及其演变的角度,探讨了新近纪构造岩浆演化,得出如下基本认识。(1)N1岩石组合特征:碰撞持续发展,随着高原隆升消能,中新世阶段岩浆活动十分广泛,GG组合广泛分布在冈底斯带和喜马拉雅带,并沿构造岩浆带边缘和中心分布,有不同层次减压重熔,而拉萨、门巴、日喀则、隆子北、洛扎、夏如等局部区域为深源重熔产物,显示TT+GG组合特征,其浅表、壳、幔物质混合,是构造重要铜、铅锌多金属矿集区背景。上地壳广泛而强度不大的减压重熔,导致研究区广泛但零星岩浆侵位,可能相伴W、Sn及三稀金属成矿。(2)N2岩石组合特征:上新世其GG组合主要分布在申扎-日喀则-念青唐古拉山西三角区和亚东地区,而TT+GG组合仅分布在申扎南东部和亚东地区。随着碰撞持续发展,青藏隆升消能引发的广泛而多层次减压重熔效应逐渐平息,减压重熔范围急剧收缩至申扎-日喀则-念青唐古拉山西三角区及亚东一带;重熔层次普遍变浅,仅在申扎南东及亚东一带继续保持深熔状态。(3)构造岩浆演化认识:结合岩石化学特征、TTG组合特征、岩浆活动特征及构造背景得出:(1)中新世印-亚板块陆壳强烈碰撞,地壳缩短,全区表壳广泛变形,喜马拉雅厚1518km沉积层褶皱隆升,地壳明显增厚,冈底斯带整体处于南北挤压、东西伸展的构造环境,发育大量近东西的大型推覆断裂及大量南北间列分布的地堑地垒构造,并且岩浆活动强烈。喜马拉雅带整体处于推覆造山环境,其最前缘为西瓦里克前陆盆地,喜马拉山脉为推覆体的前缘带,带内发育大量叠瓦式断裂;而拉轨岗日亚带也表现出了碰撞伸展环境,沿拉轨岗日带发育大量变质核杂岩,如也拉香波(TT+GG组合)、夏如(TT+GG组合)等核杂岩,并发育近南北向的地堑地垒构造;(2)上新世喜马拉雅的隆升还在进行,而岩浆活动微弱,处于相对宁静期,仅在大喜马拉雅亚带的亚东和墨脱地区有少量中酸性岩浆活动,其中亚东花岗岩岩石组合为TT+GG,本文认为其为一个变质核杂岩。在塔尔玛地区由印-亚板块碰撞挤压,使得板内地壳伸展、走滑条件下有碱性的火山喷出。说明冈底斯带仍然处于碰撞伸展环境,喜马拉雅带为推覆造山环境。

李涤[9](2016)在《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格架与沉积充填演化》文中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及邻区隶属古亚洲洋构造域,记录了中亚增生造山带的俯冲、增生、碰撞以及后期陆内改造过程。石炭纪是古亚洲洋由俯冲到闭合的关键转折期,该时期复杂的洋-陆演变过程造就了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的油气成藏实例。然而,石炭纪原型盆地研究目前仍比较薄弱,抑制了对石炭系生储条件和有利区带的评价。因此,开展准噶尔地区石炭纪构造格架和充填演化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对中亚增生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的认识,同时也对推进深层含火山岩盆地油气勘探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系统应用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综合利用钻井、野外露头、地震和重磁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系年代地层格架、地质结构、大地构造环境、沉积充填序列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格架以及多期构造背景下的构造-沉积环境演变特征。盆地钻井火山岩年代学结果显示准噶尔地区石炭纪发育5期火山活动,包括早石炭世3期(359-347Ma,347-331Ma和331-324Ma),晚石炭世2期(323-307Ma和307-300Ma)。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将石炭系划分为上、下石炭统两个构造地层层序。下石炭统以挤压构造变形为主,发育大量的钙碱性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而上石炭统多受伸展断裂控制,火山岩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局部地区存在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基于火山岩构造环境分析结果及构造变形研究,并结合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带的划分方案,厘定了萨乌尔-福海-杜拉特、和什托洛盖-乌伦古-野马泉、达尔布特-陆梁-卡拉麦里、中拐-莫索湾-白家海-奇台等4个石炭纪弧盆带,并识别了弧前盆地、弧后盆地、弧内断陷盆地、前陆盆地、被动边缘盆地等多种类型盆地。在构造格架建立的基础上,通过对石炭纪盆地沉积充填序列的解剖,将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早石炭世早-中期俯冲作用相关挤压挠曲阶段、早石炭世晚期-晚石炭世中期俯冲相关的伸展裂陷阶段和晚石炭世晚期陆内断坳陷阶段。研究结果不仅揭示准噶尔盆地下伏年轻陆壳基底,而且表明准噶尔盆地及邻区乃至整个中亚增生造山带是在多列南向增生的弧盆系统依次向北碰撞拼贴过程中形成的。

宋明春[10](2008)在《山东省大地构造格局和地质构造演化》文中研究说明山东省位于中国大陆的东部,地质构造复杂,其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可划分为早前寒武纪阶段、中新元古代阶段、古生代阶段和中新生代阶段等4个阶段。山东省早前寒武纪基底由胶辽微陆块(鲁东地块)、渤鲁微陆块(鲁西地块)和迁怀微陆块(德州地块)组成。山东于2.8Ga以前形成具岛弧性质的沂水和唐家庄古陆核。2.8~2.7Ga,鲁西地区拉张出现初始洋壳,形成具大洋高原环境特点科马提岩、枕状玄武岩组合。2.7~2.56Ga,洋盆消减,俯冲作用造成早期TTG质花岗岩侵位,形成鲁西和鲁东岛弧,为初始不成熟陆壳。2.56~2.4Ga,弧陆碰撞,大量碰撞型花岗岩侵位,第二期TTG质花岗岩系和二长花岗岩系大规模出现,地壳由不成熟陆壳向半成熟陆壳转化;至古元古代岩浆活动完全由代表成熟陆壳的重熔型二长花岗岩构成。2.4~2.1Ga,四海山A型花岗岩的出现标志着刚性陆壳发生拉张减薄,山东陆块基底大规模克拉通化完成:同时,鲁东地区强烈裂陷,形成裂陷盆地。2.1~1.9Ga,鲁东裂陷盆地闭合,古元古代地层发生强烈褶皱。中新元古代山东陆块归属华北克拉通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中元古代初期(1.84~1.72Ga),地壳发生裂解,济宁裂谷型沉积和鲁西第一期基性岩墙群形成。中元古代晚期(1.20~1.05Ga),地壳再次裂解,海阳所幔源岩浆杂岩和鲁西第二期基性岩墙群形成。新元古代早中期(0.9~0.73Ga),出现同碰撞的S型和I型花岗岩,伴随有强烈的挤压变形作用,形成雄伟的苏鲁碰撞造山带,在造山带北西侧产生具前陆盆地性质的沂沭盆地。新元古代晚期,岚山头A型花岗岩和具后继盆地性质的蓬莱盆地及具上叠盆地性质的石桥盆地的出现,指示强烈造山作用结束,地壳演化开始了另一个新的阶段。古生代构造单元划分为华北板块陆表海盆地、鲁东被动大陆边缘和大别-苏鲁裂谷盆地。早古生代特征是全域同步缓慢沉降,鲁西以台地相及潮坪、泻湖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中、晚奥陶世之后,受板块汇聚俯冲影响,鲁西地区整体抬升剥蚀,缺失晚奥陶世—泥盆纪沉积。晚古生代特征是结束了的单一海相沉积史,完成了海陆交互相向纯陆相沉积的重大古地理转变,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沉积了一套准碳酸盐台地和三角洲—潮坪泻湖相的暗色砂泥岩、灰岩和煤层;从中二叠世开始,出现典型的河湖相沉积建造。鲁东被动大陆边缘和大别-苏鲁裂谷盆地的古生代沉积被后期剥蚀殆尽。中新生代属滨太平洋前陆坳陷带和滨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带,包括渤海湾盆地、鲁中隆起、蒙阴盆地群、济宁坳陷、沂沭裂谷、胶北隆起、胶莱盆地、鲁东折返带(超高压带)和苏北折返带(高压带)等次级构造单元。早中三叠世板块作用产生苏鲁碰撞造山带;晚三叠世,形成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类侵入岩,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源区的碱质花岗岩浆的侵位,则标志着后造山拉张作用的开始。侏罗纪时,鲁东地区形成了类似于埃达克岩的高锶花岗岩;鲁西地区局部发生沉降,产生盆地,同时形成了一套与大陆的造陆抬升有关的高镁中基性侵入岩;早侏罗世末,沂沭断裂开始产生并发生左行平移运动。白垩纪构造岩浆活动非常活跃,形成大规模具有弧后拉张性质活动大陆边缘特点的火成岩组合,崂山A型花岗岩的出现标志着强烈岩浆活动趋于尾声;由侏罗纪—白垩纪晚期地幔具有由EMⅠ富集地幔向EMⅡ富集地幔演变和由富集向亏损或由岩石圈向软流圈演变的趋势: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郯庐断裂发生大幅度左行平移,沂沭断裂二侧伴生形成羽状断裂系统、棋盘格状断裂系统和多层次拆离滑脱构造系统;同时,产生大量断陷盆地,构成隆起与凹陷相间分布的盆山耦合格局。新生代构造格局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新生性双重特点,主要地质事件是受断裂控制的新生代盆地和玄武岩喷发。

二、鲁苏碱性岩套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鲁苏碱性岩套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1)白云鄂博矿区赋矿“白云岩”地质特征与成因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赋矿“白云岩”典型地质特征
    2.1 赋矿“白云岩”与围岩接触带蚀变分带
        2.1.1 主矿东壁H8“白云岩”与矿体顶板围岩接触带实测剖面
        2.1.2 菠萝头H8“白云岩”与矿体底板围岩接触带剖面
        2.1.3 东介勒格勒H8“白云岩”与矿体底板围岩接触带剖面
    2.2 H8“白云岩”边部围岩捕掳体地质特征
    2.3 与碳酸岩配套的碱性杂岩
    2.4 深部钻孔揭示的矿化蚀变特征
3“白云岩”构造变形与重结晶作用
    3.1 近东西向韧性剪切构造带地质特征
    3.2“白云岩”动态重结晶显微岩相学特征
4 讨论
    4.1 赋矿“白云岩”原岩为岩浆成因的白云石碳酸岩
    4.2 韧性剪切作用与矿石中的条带状构造
5 结论

(2)华北板块北缘中段集宁-苏尼特右旗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思路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
        2.1.1 白云鄂博-赤峰断裂以南
        2.1.2 白云鄂博-赤峰断裂以北
    2.2 岩浆岩
    2.3 构造
        2.3.1 断裂及褶皱
        2.3.2 逆冲推覆构造
        2.3.3 构造变形
第3章 寒武-奥陶纪侵入岩及地层特征
    3.1 晚寒武世-早奥陶世变质辉长岩
        3.1.1 地质特征
        3.1.2 岩相学特征
        3.1.3 年代学特征
        3.1.4 地球化学特征
        3.1.5 源区性质及构造环境
    3.2 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石英闪长岩
        3.2.1 地质特征
        3.2.2 岩相学特征
        3.2.3 年代学特征
        3.2.4 Hf同位素特征
        3.2.5 地球化学特征
        3.2.6 源区性质及构造环境
    3.3 晚奥陶世奥长花岗岩
        3.3.1 地质特征
        3.3.2 岩相学特征
        3.3.3 年代学特征
        3.3.4 Hf同位素特征
        3.3.5 地球化学特征
        3.3.6 源区性质及构造环境
    3.4 奥陶系阿牙登组
        3.4.1 地质特征
        3.4.2 碎屑岩的U-Pb锆石定年
        3.4.3 古生物化石
        3.4.4 物源及沉积环境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志留系沉积地层特征
    4.1 下志留统徐尼乌苏组
        4.1.1 地质特征
        4.1.2 碎屑岩的U-Pb锆石定年
        4.1.3 古生物化石
        4.1.4 构造环境
    4.2 上志留统西别河组
        4.2.1 地质特征
        4.2.2 碎屑岩的U-Pb锆石定年
        4.2.3 古生物化石
        4.2.4 物源及沉积环境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石炭-二叠系沉积地层特征
    5.1 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本巴图组
        5.1.1 地质特征
        5.1.2 碎屑岩的U-Pb锆石定年
        5.1.3 古生物化石
        5.1.4 物源及沉积环境分析
    5.2 下二叠统三面井组
        5.2.1 地质特征
        5.2.2 碎屑岩的U-Pb锆石定年
        5.2.3 古生物化石
        5.2.4 物源及沉积环境分析
    5.3 下二叠统拴马桩组
        5.3.1 地质特征
        5.3.2 碎屑锆石的U-Pb定年
        5.3.3 古生物化石
        5.3.4 物源及沉积环境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二叠纪火山岩特征
    6.1 野外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6.1.1 毕力赫金矿地区
        6.1.2 朱日和地区
        6.1.3 镶黄旗地区
        6.1.4 白音哈尔地区
        6.1.5 土牧尔台地区
    6.2 年代学特征
    6.3 Hf同位素特征
    6.4 地球化学特征
    6.5 源区性质及构造环境
        6.5.1 中基性火山岩
        6.5.2 酸性火山岩
    6.6 南北两侧火山岩的异同
    6.7 二叠纪岩浆岩的成因模式
    6.8 小结
第7章 古生代演化过程中关键问题的讨论
    7.1 早古生代俯冲开始的时间及位置
    7.2 早古生代岩浆活动
    7.3 白乃庙弧的属性
    7.4 早古生代末弧陆碰撞和碰撞后伸展
    7.5 晚古生代俯冲再启动和局部伸展
    7.6 晚古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
    7.7 古亚洲洋闭合时限及闭合位置
    7.8 构造演化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其它问题
        8.3.1 关于温都尔庙群的问题
        8.3.2 关于古亚洲洋的分布和北部造山带的问题
        8.3.3 关于地层缺失、构造活动和古环境的问题
        8.3.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新疆北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喷积岩特征及其形成构造背景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外细粒沉积岩研究现状
    1.3 中国陆相细粒沉积岩研究进展
    1.4 喷流岩研究现状
        1.4.1 现代喷流沉积研究
        1.4.2 地质历史时期喷流岩研究
    1.5 喷积岩研究现状
    1.6 新疆北部地区构造背景争议
    1.7 主要研究思路
    1.8 论文工作量
    1.9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三塘湖盆地构造背景
        2.1.1 三塘湖构造单元划分
        2.1.2 构造演化特征
        2.1.3 三塘湖盆地晚石炭世-中二叠世地层发育概况
    2.2 准噶尔盆地构造背景
        2.2.1 准噶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2.2.2 构造演化特征
        2.2.3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质特征
第三章 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法
    3.1 钻井岩心观察和样品采集
    3.2 普通岩石薄片研究
    3.3 岩石学、矿物学研究
    3.4 微量元素研究
    3.5 同位素特征研究
    3.6 实验技术方法
第四章 三塘湖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喷积岩特征
    4.1 喷流岩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4.1.1 白云质喷流岩
        4.1.2 方沸石质喷流岩
    4.2 喷爆岩特征
        4.2.1 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4.2.2 地球化学特征
        4.2.3 数据结果分析
        4.2.4 物质来源讨论
第五章 准噶尔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喷积岩特征
    5.1 喷流岩特征
        5.1.1 白云质喷流岩
        5.1.2 方沸石质喷流岩
        5.1.3 其他特殊热液矿物
    5.2 喷爆岩特征
        5.2.1 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5.2.2 地球化学特征
        5.2.3 数据结果分析
        5.2.4 沉积过程及方式讨论
第六章 新疆北东部地区喷积岩形成构造背景探索及相关问题探讨
    6.1 石炭-二叠纪区域岩浆活动特征
        6.1.1 新疆北东部区域性石炭纪-二叠纪岩浆活动特征
        6.1.2 三塘湖盆地二叠系火山-沉积地层特征
    6.2 新疆北东部地区喷积岩发育特征
        6.2.1 喷流岩
        6.2.2 喷爆岩
        6.2.3 喷流岩及喷爆岩特征小结
        6.2.4 热液流体示踪矿物
    6.3 喷积岩形成构造背景探索
    6.4 喷积岩成因机制模式
    6.5 相关问题讨论
        6.5.1 喷爆岩与正常沉积碎屑岩
        6.5.2 喷爆岩与火山碎屑岩
        6.5.3 喷爆岩与喷流岩
    6.6 存在问题及展望
        6.6.1 概念的更新与完善
        6.6.2 喷爆岩沉积、成岩过程有待深入研究
        6.6.3 深源物质与油气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
        6.6.4 开发新技术或新研究手段的需求
结论及主要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新疆东、西准噶尔泥盆纪-石炭纪火山岩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研究区构造单元划分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立典剖面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火山岩研究现状
        1.2.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已完成与论文相关的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
        2.2.1 地层分区方案
        2.2.2 地层概况
    2.3 岩浆岩
        2.3.1 火山岩
        2.3.2 侵入岩
        2.3.3 脉岩
    2.4 蛇绿岩
        2.4.1 西准噶尔蛇绿构造混杂岩
        2.4.2 东准噶尔蛇绿构造混杂岩
    2.5 区域构造概况
第三章 东、西准噶尔泥盆纪岩浆活动
    3.1 早泥盆世火山岩地质特征
        3.1.1 剖面及岩石学特征
        3.1.2 年代学特征
        3.1.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1.4 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
        3.1.5 构造环境
    3.2 中泥盆世火山岩地质特征
        3.2.1 火山岩剖面及岩石学特征
        3.2.2 年代学特征
        3.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2.4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3.2.5 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
        3.2.6 构造环境
    3.3 晚泥盆世火山岩地质特征
        3.3.1 剖面及岩石学特征
        3.3.2 年代学特征
        3.3.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3.4 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
        3.3.5 构造环境
第四章 东、西准噶尔石炭纪岩浆活动
    4.1 早石炭世火山岩地质特征
        4.1.1 剖面及岩石学特征
        4.1.2 年代学特征
        4.1.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1.4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4.1.5 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
        4.1.6 构造环境
    4.2 晚石炭世火山岩地质特征
        4.2.1 剖面及岩石学特征
        4.2.2 年代学特征
        4.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4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4.2.5 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
        4.2.6 构造环境
第五章 东、西准噶尔泥盆纪-石炭纪构造岩浆对比
    5.1 东、西准噶尔蛇绿岩带火山岩对比分析
        5.1.1 北部蛇绿岩带火山岩
        5.1.2 南部蛇绿岩带火山岩
    5.2 东、西准噶尔泥盆纪-石炭纪地层对比
    5.3 东、西准噶尔泥盆纪-石炭纪火山岩对比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苏左旗南部瑙木浑尼地区中三叠世二长花岗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1.1 中亚造山带和兴蒙造山带
        1.1.2 陆内造山带和兴蒙陆内造山带
        1.1.3 含白云母花岗岩类相关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问题
        1.2.1 研究思路
        1.2.2 拟解决问题
        1.2.3 本文研究条件
    1.3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概况
    2.2 区域地层概况
        2.2.1 中元古界
        2.2.2 上元古界
        2.2.3 下古生界
        2.2.4 上古生界
        2.2.5 新生界
    2.3 区域岩浆岩概况
    2.4 瑙木浑尼两类二长花岗岩的岩相学特征
        2.4.1 二云母二长花岗岩
        2.4.2 白云母二长花岗岩
第三章 瑙木浑尼两类二长花岗岩的年代学研究
    3.1 锆石U-Pb定年方法
    3.2 锆石U-Pb定年结果
        3.2.1 二云母二长花岗岩
        3.2.2 白云母二长花岗岩
第四章 瑙木浑尼两类二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
    4.1 分析方法
        4.1.1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4.1.2 锆石原位Hf同位素分析方法
    4.2 瑙木浑尼两类二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
        4.2.1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
        4.2.2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第五章 瑙木浑尼两类二长花岗岩的岩石成因
    5.1 瑙木浑尼两类二长花岗岩的岩石成因
        5.1.1 瑙木浑尼两类二长花岗岩的成因类型
        5.1.2 瑙木浑尼两类二长花岗岩的岩浆源区性质
    5.2 瑙木浑尼两类二长花岗岩的构造背景及其地质意义
        5.2.1 瑙木浑尼两类二长花岗岩的构造背景
        5.2.2 瑙木浑尼两类二长花岗岩的地质意义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6)塔里木北缘-天山-北山富碱侵入岩时空分布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A型花岗岩及碱性岩的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
    1.4 主要工作量
    1.5 研究进展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2.1 塔里木北缘
        2.2.2 西南天山
        2.2.3 东天山-中北天山-伊犁地块
        2.2.4 北山地区
第三章 北山地区霍勒扎德盖环状花岗岩地质特征
    3.1 岩体地质特征
    3.2 岩相学特征
    3.3 年代学测定
    3.4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3.5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3.6 锆石微量及Ti温度
    3.7 成因及构造意义
第四章 塔里木北缘-天山-北山A型花岗岩、碱性岩的时空分布
    4.1 A型花岗岩和碱性岩形成时代
    4.2 A型花岗岩和碱性岩空间分布规律
    4.3 小结
第五章 塔里木北缘-天山-北山A型花岗岩和碱性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5.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3 构造背景分析
第六章 塔里木北缘-天山-北山地区A型花岗岩、碱性侵入岩物源特征
    6.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6.1.1 塔里木北缘地区富碱侵入体主量元素特征
        6.1.2 天山地区主量元素特征
        6.1.3 北山地区富碱侵入体主量元素特征
    6.2 岩石类型对比
        6.2.1 塔里木北缘地区岩石类型
        6.2.2 天山地区岩石类型
        6.2.3 北山地区岩石类型
    6.3 构造环境对比
        6.3.1 塔里木北缘地区构造环境
        6.3.2 天山地区构造环境
        6.3.3 北山地区构造环境
    6.4 天山-塔里木北缘-北山地区富侵入岩物源特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黑龙江省中东部金矿类型、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依托项目及论文选题
        1.1.1 依托项目
        1.1.2 论文选题
    1.2 地理位置
        1.2.1 研究区范围
        1.2.2 自然地理概况
    1.3 工作程度及存在的问题
        1.3.1 研究区工作程度
        1.3.2 研究区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实物工作量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及实物工作量
    1.5 本次主要研究进展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中-新元古界
        2.1.2 早古生界
        2.1.3 晚古生界
        2.1.4 中生界
        2.1.5 新生界
    2.2 区域侵入岩
        2.2.1 中元古代-古生代
        2.2.2 中生代
    2.3 区域火山岩
        2.3.1 古生代
        2.3.2 中生代
        2.3.3 新生代
    2.4 区域构造
        2.4.1 褶皱构造
        2.4.2 断裂构造
    2.5 区域矿产特征
    2.6 区域地壳演化
        2.6.1 中元古代-新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时期
        2.6.2 早寒武世沉积盖层形成时期
        2.6.3 晚寒武世-早志留世弧盆系形成时期
        2.6.4 晚志留世-早三叠世构造发展演化时期
        2.6.5 中三叠-早白垩世陆缘岩浆弧演化时期
        2.6.6 晚白垩世-第四纪陆内盆山演化时期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金矿成因类型和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床成因分类原则及分类
    3.2 金矿床成因类型及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2.1 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金矿
        3.2.2 中温热液型
        3.2.3 浅成热液型
        3.2.4 斑岩型
        3.2.5 沉积变质热液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典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4.1 接触交代/矽卡岩型
        4.1.1 大安河金矿床
        4.1.2 老柞山金矿床
    4.2 中温热液型
        4.2.1 四山林场金矿床
    4.3 浅成热液型-斑岩型
        4.3.1 团结沟金矿床
        4.3.2 东宁金厂铜金矿床
    4.4 沉积变质热液型
        4.4.1 东风山金矿床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成矿时代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5.1 成矿时代讨论
        5.1.1 接触交代热液型/矽卡岩型
        5.1.2 中温热液型
        5.1.3 浅成热液型-斑岩型
        5.1.4 沉积变质热液型
    5.2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5.2.1 接触交代热液/矽卡岩型
        5.2.2 中温热液型金矿床
        5.2.3 浅成热液型金矿床
        5.2.4 沉积变质热液型金矿床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金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6.1 大安河金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6.2 老柞山金矿床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6.3 四山林场金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6.4 团结沟金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6.5 金厂铜金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6.6 东风山金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区域成矿规律研究
    7.1 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
    7.2 矿床的时间分布规律
    7.3 成矿系列
    7.4 成矿区带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青藏高原南部新近纪构造-岩浆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区概况
        1.1.2 研究现状
        1.1.3 论题选定
    1.2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2.1 技术路线
        1.2.2 方法技术
        1.2.3 研究内容
    1.3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
    2.1 大地构造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2.2 沉积地层
        2.2.1 滇藏大区
        2.2.2 印度大区
    2.3 侵入岩建造
    2.4 火山岩建造
    2.5 蛇绿岩
    2.6 变质岩建造
    2.7 构造变形
第3章 岩石组合划分
    3.1 岩石组合划分原则、依据
        3.1.1 划分原则
    3.2 划分依据
        3.2.1 数据基础及其来源
        3.2.2 相关技术标准
    3.3 岩石组合划分方案
        3.3.1 TTG岩类识别
        3.3.2 侵入岩岩石组合划分
        3.3.3 火山岩岩石组合划分
第4章 岩石组合特征
    4.1 岩石地化特征
        4.1.1 中新世(N_1)
        4.1.2 上新世-第四纪(N_2-Q)
    4.2 岩石组合特征
        4.2.1 TTG空间分布
        4.2.2 TTG时空演化特征
        4.2.3 TTG组合综合特征
第5章 构造-岩浆演化研究
    5.1 构造-岩浆演化阶段划分
    5.2 各阶段构造-岩浆演化特征
        5.2.1 中新世碰撞阶段(N_1)
        5.2.2 上新世碰撞阶段(N_2)
        5.2.3 新近纪岩浆演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格架与沉积充填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进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大陆造山理论研究进展
    1.2.2 大陆造山带研究的方法学进展
    1.2.3 准噶尔盆地基底性质研究现状
    1.2.4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沉积环境研究现状
    1.2.5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现状
    1.2.6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案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系地层系统
2.1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岩石地层
    2.1.1 阿尔泰地区岩石地层
    2.1.2 西准噶尔地区岩石地层
    2.1.3 东准噶尔地区岩石地层
    2.1.4 北天山-博格达地区岩石地层
2.2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古生物地层
    2.2.1 准噶尔露头区下石炭统古生物地层
    2.2.2 准噶尔露头区上石炭统古生物地层
    2.2.3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古生物地层特征
    2.2.4 小结
2.3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
    2.3.1 双井子地区石炭系巴塔玛依内山组形成时代
    2.3.2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年龄结果
    2.3.3 准噶尔地区外围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年龄结果
    2.3.4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年代地层格架
2.4 准噶尔盆地地震地层
    2.4.1 盆地下石炭统分布特征
    2.4.2 盆地上石炭统分布特征
2.5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系等时年代地层格架 第3章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构造背景
3.1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地球物理场特征
    3.1.1 重力异常特征
    3.1.2 磁异常特征
3.2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深部构造背景
    3.2.1 大地电磁测深剖面(MT)
    3.2.2 天然地震转换波测深和二维(2D)密度剖面
    3.2.3 地壳厚度及分带特征
3.3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基底性质
3.4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构造带划分
    3.4.1 准噶尔盆地构造地质单元
    3.4.2 准噶盆地及邻区构造带划分
3.5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构造演化历史 第4章 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洋盆及闭合过程
4.1 准噶尔地区蛇绿岩分布及地质特征
    4.1.1 额尔齐斯蛇绿混杂岩带
    4.1.2 库吉拜-洪古勒楞-扎河坝蛇绿混杂岩带
    4.1.3 达尔布特-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带
    4.1.4 北天山(巴音沟)蛇绿混杂岩带
    4.1.5 南天山蛇绿混杂岩带
4.2 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洋盆发育时限和闭合模式
    4.2.1 中泥盆世-早石炭世额尔齐斯洋
    4.2.2 中泥盆世-石炭纪达尔布特-卡拉麦里洋
    4.2.3 早石炭世北天山洋
    4.2.4 志留纪末-早石炭世南天山洋
    4.2.5 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洋盆闭合时代对比 第5章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系地质结构
5.1 石炭系不整合发育特征
    5.1.1 石炭系与下伏地层不整合
    5.1.2 石炭系内部不整合
    5.1.3 石炭系与上覆地层不整合
5.2 石炭系构造地层层序
    5.2.1 下石炭统构造层
    5.2.2 上石炭统构造层
5.3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系构造变形特征
    5.3.1 斋桑-吉木乃盆地石炭系构造变形特征
    5.3.2 塔城盆地石炭系构造变形特征
    5.3.3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构造变形特征 第6章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各构造带的地质属性及演化过程
6.1 萨乌尔-福海-杜拉特构造带
    6.1.1 斋桑-吉木乃盆地石炭纪构造演化
    6.1.2 扎河坝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构造演化
6.2 和什托洛盖-乌伦古-野马泉构造带
    6.2.1 乌伦古坳陷泥盆-石炭纪构造演化
6.3 达尔布特-陆梁-卡拉麦里构造带
    6.3.1 陆梁隆起石炭纪构造演化
6.4 准南-博格达-吐哈构造带
    6.4.1 中拐凸起石炭纪构造演化
    6.4.2 莫索湾凸起石炭纪构造演化
    6.4.3 准东-博格达地区石炭纪构造演化
6.5 北天山构造带
6.6 小结 第7章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盆地沉积充填演化
7.1 吉木乃-布尔津弧前盆地石炭纪充填演化
7.2 乌伦古弧后盆地石炭纪充填演化
7.3 陆梁弧内断陷石炭纪充填演化
7.4 西准噶尔残余洋盆石炭纪充填演化
7.5 准东-博格达盆地石炭纪充填演化
7.6 小结 第8章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沉积演化的时空格架
8.1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沉积环境演变特征
    8.1.1 盆地基底的形成与演化
    8.1.2 早石炭世早-中期俯冲相关挤压挠曲阶段
    8.1.3 早石炭世晚期至晚石炭世早-中期俯冲相关伸展阶段
    8.1.4 晚石炭世晚期陆内断坳陷阶段
    8.1.5 小结
8.2 对中亚地区的造山作用和过程的启示
    8.2.1 中亚造山带的组成和结构
    8.2.2 造山持续时间
    8.2.3 造山过程 第9章 认识和结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分析测试数据表 附录2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录3 作者简介

(10)山东省大地构造格局和地质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区域大地构造及研究意义
    1.2 选题依据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完成的工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1 山东省大地构造位置
    2.2 中国大陆地壳演化
    2.3 山东省区域地质概况
    2.4 山东省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第三章 早前寒武纪陆块形成和演化
    3.1 早前寒武纪基底构造单元
    3.2 早期演化的重大构造热事件及同位素年龄制约
    3.3 中太古代残留陆块—沂水和唐家庄古陆核
    3.4 新太古代活动大陆边缘花岗-绿岩带—泰山和栖霞花岗-绿岩带
    3.5 古元古代傲徕山岩浆活动带
    3.6 古元古代鲁东裂陷盆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新元古代大陆裂解与聚合
    4.1 大地构造背景和构造单元划分
    4.2 中-新元古代重大构造热事件及同位素年龄制约
    4.3 中元古代大陆裂解
    4.4 新元古代造山作用—苏鲁同碰撞花岗岩带
    4.5 新元古代造山后伸展作用
    4.6 中-新元古代陆壳演化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古生代沉积-构造古地理与板块活动
    5.1 华北板块古生代构造格局及演化
    5.2 山东省古生代沉积-构造古地理
    5.3 古生代构造岩浆活动
    5.4 古生代地壳演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及中-新生代伸展构造格架
    6.1 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和中-新生代构造单元划分
    6.2 中生代岩浆活动
    6.3 中生代陆相盆地与盆岭构造
    6.4 巨型构造活动带
    6.5 中生代构造变形
    6.6 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
    6.7 中-新生代陆壳演化
    6.8 本章小结
结论
    山东省大地构造演化综述
    山东省大地构造单元综合划分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意义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四、鲁苏碱性岩套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论文参考文献)

  • [1]白云鄂博矿区赋矿“白云岩”地质特征与成因再认识[J]. 柯昌辉,李以科,李立兴,赵永岗,董晓杰,郝美珍,李厚民,李瑞萍.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9)
  • [2]华北板块北缘中段集宁-苏尼特右旗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D]. 王师捷. 吉林大学, 2021(01)
  • [3]新疆北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喷积岩特征及其形成构造背景探索[D]. 李哲萱. 西北大学, 2020(01)
  • [4]新疆东、西准噶尔泥盆纪-石炭纪火山岩对比研究[D]. 徐倩. 长安大学, 2020(06)
  • [5]苏左旗南部瑙木浑尼地区中三叠世二长花岗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D]. 唐军. 河北地质大学, 2019
  • [6]塔里木北缘-天山-北山富碱侵入岩时空分布及其地质意义[D]. 穆柯(Bayanmunkh Munkhdul). 长安大学, 2019(01)
  • [7]黑龙江省中东部金矿类型、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D]. 吴猛. 吉林大学, 2018(12)
  • [8]青藏高原南部新近纪构造-岩浆演化[D]. 刘堂.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
  • [9]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格架与沉积充填演化[D]. 李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10]山东省大地构造格局和地质构造演化[D]. 宋明春.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8(03)

标签:;  ;  ;  ;  ;  

山东碱性岩组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