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教育价值

重新思考教育价值

一、教育价值观的再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戴水姣,贺满足[1](2020)在《毛泽东教育价值观及其当代意义》文中指出毛泽东是伟大的教育理论家与实践家。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西方近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观是毛泽东教育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源泉。教育要以人民大众为价值主体、要服务国家政治、要服务经济建设及三育并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毛泽东教育价值观的精髓。毛泽东教育价值观对我国当代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正确处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及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钱虹屹[2](2020)在《“弦歌学道”教学理念与实践探索》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寓意深刻的重要讲话,强调“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音乐教育应该、也可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我们的音乐教育就不仅应是技术的传授,更应该回归传统文化以乐“弘道”的道路上来。在传承传统音乐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词应是“弦歌”。《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弦歌”是多种思想的融合,是一个富有“和合”精神的理念。它承载着传统文化,也承载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具体体现。音乐具有育人功能,研究如何通过“弦歌”更好的传递传统文化精神,是本课题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弦歌学道”课程体系中,笔者根据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原则,选择了一件可以承载课程体系,兼具普及化、民族化、儿童化、兴趣化的创新型民族乐器作为教学载体。阐述如何在当代音乐教育中,“道器合一”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融合不同学科教学模式,实现“一体化”合力育人的目标。通过对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实践研究,分别从不同课程、不同角度对“弦歌学道”教学理念进行分析与总结。由此,本课题基于“弦歌学道”教学理念,通过文献的梳理与学习,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课程内容的拓展与丰富,探索一套以“弦歌”为起点,以弹拨乐器载体,以传承传统音乐为核心,以乐育人为宗旨的课程体系。

韩晶[3](2020)在《中学班主任眼中的“学生问题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学时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问题行为”的多爆发时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中学班主任自身会形成对于“学生问题行为”的认识,中学班主任对于“学生问题行为”的认识可以反映班主任的教育观念,也会影响班主任采用何种教育方式,从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实地访谈和观察,分别对中学班主任关注的“学生问题行为”有哪些,中学班主任如何认定“学生问题行为”,以及中学班主任眼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哪些等进行研究,从而建构中学班主任对于“学生问题行为”认知的实质性理论。在此基础上运用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积极教育理念以及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相关理论,对班主任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校管理制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再认识。研究发现,中学班主任关注的“学生问题行为”主要包括厌学、不正常交往、仪表不当、违反不成文规定、攻击行为、诚信缺失、违反课间纪律、违反课堂纪律、青春期叛逆、生活习惯不良、上网成瘾等“外显性问题行为”以及孤僻离群、自卑等“内隐性问题行为”,其中部分班主任存在忽视“内隐性问题行为”以及高度关注“厌学”问题行为等问题。班主任认定“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包括影响学生发展、不符合教育者观念、影响班级管理以及违背社会规范等方面,其中班主任依据个人观念和学校管理制度来认定“学生问题行为”等问题值得反思。在班主任的观念中,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学生因素会对“学生问题行为”产生影响,其中部分班主任存在忽视自身因素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对“学生问题行为”简单化归因倾向等问题。基于对中学班主任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所存在问题以及学校管理制度所存在问题的反思和再认识,认为中学班主任应遵循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和积极教育理念,应提升专业知识素养、人本主义教育价值素养以及自我反思能力素养。此外,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也应遵循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赵辉[4](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边缘学生”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边缘人”在社会学研究领域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学科教育研究中也涉及“边缘人”的问题,我们研究中称之为“边缘学生”。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现象也是存在的,科学解决“边缘学生”问题是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果的内在要求,有助于提高高中学生的政治素养,厚植高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助于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职业素养,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解决课堂教学弊端提供借鉴。通过对“边缘学生”概念进行定义,界定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的概念,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呈现边缘学生与非边缘学生的差异,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的个人心理原因、教学资源的有限性和分配不公、教师的个人能力、职业素养、教学时间管理不科学以及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提出积极回应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的差异诉求,构建家校定期沟通的机制,加强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的转化力度,转变教学的价值取向,回归教育的溯源,构建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关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现代课堂体系等策略,从而帮助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融入到主流群体,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推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发展。

辛蕾[5](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问题研究 ——以南充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最关键是促进我国农村的全面发展,农村的全面发展必然将依靠教育实现,然而,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活动,同时,社会变革的转型必将引发人们对教育价值观念的再思考。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教育价值观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基础教育的国民性和基础性确立了农村基础教育在农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开展对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深入研究,不仅能够丰富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论,而且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农村基础教育价值观,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对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做深入地研究,本文以四川省南充市为例,选择农村家长、农村教师和农村学生三种不同的群体对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进行考察和分析,然后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求比较确切、真实地把握当前农村在基础教育价值取向方面的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普遍呈现“离农”和“向农”两极分化态势,“离农”色彩浓厚。同时,农村基础教育的价值认知和价值行为呈现出一定矛盾性。这意味着农村基础教育在价值定位上出现了明显的偏颇。分析发现,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存在问题的成因,包括外部环境和人的内在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功利主义的驱使和文化发展落后这三个维度。因此,需要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和农民对基础教育的真正需求,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对影响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各种因素作科学具体地分析,借助政府力量,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系统理论,富有成效地解决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不断优化农村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基于对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问题的研究,深刻感受到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在乡村振兴战略任务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优化农村基础教育价值观,树立积极正确的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不是一步到位的工程,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循序渐进的任务。

卢红博[6](2019)在《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文中指出“孩子的天性有哪些?”答案的寻求可问广大家长,也可以回忆自己的童年。相信结果不外乎有两个答案,那就是提问与游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由于惊奇开始哲学思维。胡适认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哲学。但哲学一度被静态的理解,单纯地作为一门学科哲学而存在。在哲学的源头,生活的问题先于哲学的问题,哲学的问题先于哲学的思考。(1)海德格尔号召:让哲学主题回归到世间人际的情感中来吧,让哲学形式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吧!幼儿期的发展关乎人一生的成长,哲学的亲民化回归理应在幼儿教育中大放溢彩,滋养幼儿茁壮成长。民间传统游戏在中华民族童蒙历史长河中,是儿童用以理解自然、社会、人生的手段,更是儿童的基本生活方式。5—6岁幼儿是入学前一年阶段,是当前幼儿教育中最容易发生小学化倾向的阶段。5—6岁幼儿自身已具备哲学活动的天性基础,是人一生中最有必要开启哲学启蒙教育的时期,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另一幼儿天性特质,使民间传统游戏、哲学、5-6岁幼儿,这三个当代倍受瞩目与关切、影响幼儿一生发展的元素自然天成、顺理成章地交融在一起。本文基于谷鲁斯的内摹仿理论,运用文献法、参与观察法、访谈式问卷法、访谈法、教育评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试图从六大部分切入,全面开展了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通过对幼儿哲学教学、游戏理论、幼儿园游戏教学策略三个维度,尤其是3-6岁幼儿哲学教学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与阐述,捕捉到基于民间传统游戏进行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开展的突破口。并从语言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理论分析入手,运用大量的理论与事实依据论证认为,5—6岁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具有充分的可行性;运用游戏哲学得出民间传统游戏在幼儿哲学教学中的特有价值;并在前两点论据的基础上,根据费舍尔哲学教学经验,制定了本研究的幼儿哲学教学目标;借鉴李普曼哲学教学范式的同时,结合文献研究中总结的相关经验以及本土文化建构了本研究的幼儿哲学教学范式,以期明确践行基于民间传统游戏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必要性与可操作性。幼儿哲学教学是新时代幼儿成长、学前教育发展、哲学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依据当前幼儿哲学教学呈现出的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以故事性文本为主流教学素材、以探究共同体和对话为基本教学范式等的实然状况,借鉴的同时进行了两届大班21名幼儿23次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尝试。尝试与分析发现,幼儿哲学教学存在研究条件两极分化、教学范式相对教条、探究过程忽视幼儿年龄特点等问题。从分析幼儿哲学思维特征和思维线索的现象入手,查摆影响幼儿哲学良性发展的规律性元素,主要来源于幼儿哲学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对社会环境认知与利用失衡、学习目标喧宾夺主等因素。如何开展有效的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本文提出应从教学决策、教学设计、教学互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五大方面着手,教学决策包括方针导向、目标内容等的决策策略;还有教学理念、对话环境等的设计策略;关注模仿、改善提问等的互动策略;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双重评价策略;以及教学态度与宏观教育的反思策略等。哲学是人类成长进程中所需所有文化的基石,是一切学科之母。民间传统游戏是中华儿女最本真、最擅驾驭的生活学习方式。幼儿是人一生中习惯养成,人格建立的重要阶段,5-6岁幼儿是幼儿教育中最关键的转折期。如果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能够真正成为呵护幼儿天性,促进幼儿心智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教育力量,成为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有力改革手段,那应该是游戏的幸福、教育的幸福,也是哲学的幸福,更是幼儿的幸福。

刘梦萝[7](2019)在《乡镇学前儿童家长择园中的教育价值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处于学前教育蓬勃发展的时期,在我国学前教育层次体系中处于最末梢地位的乡镇学前教育备受关注。乡镇学前教育长期以来是我国学前教育体系中的一块短板,乡镇学前教育质量的高低必将直接影响着乡镇基础教育乃至整个乡镇教育的质量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乡镇学前教育的质量不仅仅与国家的投入、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关,更多的是跟家长对教育的认识有关,学前儿童家长作为教育的服务对象,对幼儿教育的看法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幼儿园向更高质量去发展。因此探究乡镇学前儿童家长择园背后析出的教育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四川省L市J区K镇公办园、民办园、农村小学附属幼儿班的家长为研究对象,在以观察法考察三种学前教育机构的环境质量的同时以访谈法对30位公办园家长、30位民办园家长、15位村小附属幼儿班家长择园进行了调查,从学前儿童家长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前儿童家长选择不同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学前儿童家长选择不同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价值观内涵分析三个维度考察乡镇学前儿童家长择园中的教育价值观,并透视出在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下乡镇学前儿童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从而挖掘影响乡镇学前儿童家长教育价值观的因素,以便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资料和可行性建议。本研究通过资料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果:目前乡镇大部分的学前儿童家长认识到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仍然有小部分家长对幼儿教育不重视。学前儿童家长对幼儿园的选择上有着独特的特点,与城市幼儿家长择园不同,在城市里作为紧缺教育资源的公办园在乡镇却没有被多数家长选择。乡镇学前儿童家长缺乏考量幼儿园质量的意识,对幼儿教育质量没有正确的判断标准,没有认识到教育价值与教育质量的关系,因此不少家长选择了环境质量较差的私立园和附属在小学的幼儿班。导致这种选择现象的原因是家长内心根深蒂固的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认识,乡镇学前儿童家长重视学习,但只重视与小学有关知识的学习,只有小部分家长开始意识到环境与游戏的价值,大部分乡镇学前儿童家长没有意识到环境与游戏的价值,更没有认识到比这些知识更重要的学习品质的培养。

徐旭英[8](2018)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与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在国家层面肯定了创业活动及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研究型大学开展创业教育既回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同时也能促进大学发展和学生成长。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如何开展实施,尚处于各自探索的阶段,有效运行机制建立还存在不足。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是指创业教育体系的各个构成要素(包括教育体系内的要素以及与其运行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工作方式。本研究聚焦于我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成要素,厘清哪些是关键要素,以及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和策略来保障创业教育体系的运行。研究方法上首先采用多案例研究,选取四所国内外一流研究型大学,分别是斯坦福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分析四所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成要素和机制特征。通过案例研究得出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三个层次的重要要素。其次,基于访谈和问卷统计分析方法,对案例研究得出的三个层次要素进行验证,最后提炼出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构成要素。实证研究采用了递进式的混合研究设计,先进行小规模质性调查,在问卷完成基本分析的基础上,还开展了回访,为量化研究的结论提供解释。研究结果主要是: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五大要素,分别是顶层的“创业教育目标”要素,中间层的“创业学习的制度文化”要素和“成果转化的支持投入”要素,基础层的“研究开发”要素与“教学体系”要素。实证分析发现,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接纳度和所受影响有所不同;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核心目标是创业思维和能力培养。根据中间层的两大要素提出两种创业教育路径,“成果转化的支持投入”要素代表对行动导向的创业教育支持路径,“创业学习的制度文化”要素代表实践导向的创业教育支持路径。由关键要素的相互关系发现,澄清创业教育价值观、区分实践与行动导向的教学风格和提供创业服务的支撑条件是构建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主要运行机制的前提。本研究提出三个创业教育运行机制。一是分层分类的学生培养机制,该机制强调区分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分层创业教育,以及按照学生的学科和创业兴趣进行分类型创业教育。二是多元化教师参与的动力机制,要点是对参与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类型、创业教育工作和动力类型进行剖析,分别通过招聘遴选解决教师欠缺问题,通过专业地位和稳定教职解决教师创业参与的风险问题,通过专业活动与创业活动接洽解决教师自我定位问题。三是资源的整合与分配机制,要点是建立创业教育中心,扩大引入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和教师自由吸引创业资源,并竞争获取校外创业资源。创业教育有效运行的改进策略分为大学、政府、个体三个层面。大学层面有三大策略,分别是跨界合作策略、创业人才培养国际化策略和适当的服务优化策略。政府层面对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参与策略是致力于为大学和师生打造宽容自由的创业氛围和创业外部环境。个体层面主要是学生创业学习的策略。

王秋燕[9](2017)在《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讨——读《高等教育系统#1#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有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美国着名比较教育家伯顿·R·克拉克的高等教育基本价值观,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存在着正义、能力、自由和忠诚四种基本价值观念。这四种价值观念中,"能力"倾向于发展个体的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自由"偏重探索真理的知识本位教育目的,"正义"和"忠诚"则代表了社会本位观的教育目的,四种价值观念在系统内既相互冲突又可相互协调,在这四种既有矛盾又可整合的基本价值观视野下探讨高等教育目的具有现实性意义,据此树立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刘萍萍[10](2017)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所指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21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仅仅视为一种工具,视为一种手段,而本文所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人的文化存在方式。或者说,21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灵魂工程、是精神家园营造的文化活动,是人的先进文化存在方式。在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问题的今天,在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当今时代,本文试图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人的文化存在方式,结合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所遭遇的发展难题,对其文化价值进行重新审视。人类发展进步到了 21世纪,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应是物质繁荣而精神荒芜、生活富裕而灵魂空虚的发展,摒弃把文化弃置发展边缘的思维,积极探索从文化层面破解时代发展难题,成为了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就21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已然苏醒。本文所指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主要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满足破解当今人类发展难题、当代中国发展难题、当代中国人发展难题的需要的文化价值。就破解人类发展难题而言,主要表现为满足人类整体发展需要、满足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需要、满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的文化价值;就破解当代中国发展难题而言,主要表现为满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需要、满足扭转“西强我弱”文化舆论困局需要、满足化解国家文化安全威胁需要的文化价值;就破解当代中国人发展难题而言,主要表现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祛疗精神“软骨病”难症,满足人的精神文化发展需要、精神动力需要的文化价值。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凸显,首先是基于破解当今人类发展难题的需要。当今的世界,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崇高目标远未真正达成,许多表层的政治冲突和经济矛盾映射出深刻的文化价值分歧,缺少整体价值使人类发展困难重重,而文化引领发展为推进人类整体发展、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灯塔和钥匙,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凸显之世情依据。其次是基于破解当代中国发展难题的需要。世界文化交锋交流交融日愈频繁,但“西强我弱”的文化舆论态势尚未发生根本改变,文化软实力提升遭遇困境,网络安全威胁和不确定性风险凸增渐向国家文化安全领域渗透,泛商业社会式的物欲横流让人在发展中丢失灵魂的现象突出,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凸显之国情依据。再次是基于破解当代中国人构建精神家园难题的需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影响、封建主义意识形态残余、各种宗教思想和哲学思想传播等使构建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和较量,共产主义信仰的主体地位受动摇和侵蚀,理想信念不坚定使人易患染精神“软骨病”,人的价值观缺失而不明善恶、不知荣辱、不辨是非,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凸显之“人情”依据。最后,在当今文化价值凸显的时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话语转向也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背景。把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存在理论、人的精神文化发展需要理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协调发展理论、先进文化论、精神动力论为指导,合理借鉴维特根斯坦的文化价值理论、约瑟夫·奈的文化软实力理论、以及联合国相关组织的文化价值观,引导人们为构建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具体说来,首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站在破解当今人类发展难题、当代中国发展难题、当代中国人构建精神家园难题的高度,重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理念。其次,伴随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话语转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创新文化话语体系,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话语转换,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话语体系,占领网络文化话语权至高点。再次,推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体”文化育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增强国家、社会、民族高度的文化认同。最后,创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实践,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灵魂工程,是精神家园营造的文化活动,须彰显以德育人,秉持文化尊重,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积极践行科学精神。

二、教育价值观的再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价值观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弦歌学道”教学理念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及实用价值
    1.3 研究的条件与构成
    1.4 研究的思路及框架
    1.5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的厘定
        2.1.1 “弦歌”
        2.1.2 “学道”
    2.2 文献整理与分类
        2.2.1 传承传统文化的研究概况
        2.2.1.1 中国当代传统文化传承研究
        2.2.1.2 学校教育视野中的民族传承的研究概况
        2.2.1.3 关于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
        2.2.2 关于“以乐育人”的研究概况
        2.2.3 文献带来的经验与启示
第三章 “弦歌学道”教学理念探讨
    3.1 “弦歌学道”理念初探
    3.2 “弦歌学道”课程体系初建
        3.2.1 弦歌古曲
        3.2.2 弦歌古韵
        3.2.3 弦歌民风
        3.2.4 弦歌戏曲
    3.3 “弦歌学道”课程之创新
        3.3.1 和音
        3.3.2 标记符号
    3.4 “弦歌学道”之发展
        3.4.1 全面普及
        3.4.2 因地制宜
第四章 教学实验过程
    4.1 实验流程
    4.2 实验设计
        4.2.1 教学对象选择
        4.2.2 教学模式选择
        4.2.3 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4.3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选择
    4.4 访谈设计
    4.5 教学活动设计
        4.5.1 教学内容设计
        4.5.1.1 教师教学内容设计
        4.5.1.2 学生教学内容设计
        4.5.2 课时内容设计
        4.5.2.1 教师课时内容设计
        4.5.2.2 学生课时内容设计
    4.6 教学过程
        4.6.1 教师教学过程
        4.6.2 学生教学过程
        4.6.2.1 教学案例——《画》弹唱
        4.6.2.2 教学案例——《山村咏怀》弹唱
        4.6.2.3 教学案例——《渭城曲》弹唱
        4.6.2.4 教学案例——《茉莉花》弹奏
        4.6.2.5 教学案例——《诗经·关雎》弹唱
        4.6.2.6 教学案例——《谁料皇榜中状元》弹唱
第五章 教学实验结果
    5.1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5.1.1 线下音乐课程问卷数据分析
        5.1.1.1 不同课程的难易分析
        5.1.1.2 不同课程的收获分析
        5.1.2 线上音乐课程问卷数据分析
    5.2 访谈
        5.2.1 访谈过程
        5.2.2 访谈结果总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愿景
    6.1 总结
        6.1.1 对于“弦歌学道”教师培训的启示
        6.1.2 对于“弦歌学道”学生课程的启示
    6.2 讨论
        6.2.1 礼乐相承,以“和”为贵
        6.2.2 大道至简,育人为本
        6.2.3 以乐弘礼,弦歌学道
    6.3 研究的不足
    6.4 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术语索引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3)中学班主任眼中的“学生问题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问题行为”概念的研究
        1.3.2 关于“学生问题行为”现状的研究
        1.3.3 关于“学生问题行为”分类的研究
        1.3.4 关于“学生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1.3.5 关于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认知的研究
        1.3.6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中学班主任
        1.4.2 学生问题行为
第2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路径
    2.1 研究设计
        2.1.1 研究方法的选择
        2.1.2 研究对象的选取
        2.1.3 研究资料的收集
        2.1.4 理论建构
        2.1.5 关于信度和效度的问题
        2.1.6 推广度问题
        2.1.7 伦理道德问题的处理
    2.2 研究路径
        2.2.1 确定研究子问题与研究对象
        2.2.2 便利性抽样与编码
        2.2.3 理论性抽样与编码
        2.2.4 寻找反例并确定理论边界
第3章 班主任关注的“学生问题行为”
    3.1 “学生问题行为”的划分
    3.2 “学生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
        3.2.1 “外显性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
        3.2.2 “内隐性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
    3.3 对班主任关注的“学生问题行为”的反思
        3.3.1 对班主任缺乏关注“内隐性问题行为”的反思
        3.3.2 对班主任高度关注“厌学”问题行为的反思
第4章 班主任认定“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
    4.1 基于学生层面的考量——影响学生发展
        4.1.1 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4.1.2 对学生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
        4.1.3 影响学生学习
        4.1.4 危害学生身心健康
        4.1.5 影响学生交友安全
    4.2 基于教育者层面的考量——不符合教育者观念
        4.2.1 不符合教师观念
        4.2.2 不符合家长观念
    4.3 基于班级层面的考量——影响班级管理
        4.3.1 影响班级教学管理
        4.3.2 影响班级组织建设
        4.3.3 影响班级制度管理
        4.3.4 影响班级活动管理
    4.4 基于社会层面的考量——违背社会规范
        4.4.1 违背社会道德规范
        4.4.2 违背社会习俗规范
        4.4.3 违背社会制度规范
    4.5 对班主任认定“学生问题行为”原因的反思
        4.5.1 对班主任依据个人观念认定“学生问题行为”的反思
        4.5.2 对班主任依据学校管理制度认定“学生问题行为”的反思
第5章 班主任眼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5.1 家庭因素
        5.1.1 教养方式
        5.1.2 教育期望
        5.1.3 日常言行
        5.1.4 家庭氛围
        5.1.5 家庭结构
    5.2 学校因素
        5.2.1 教师教育方式
        5.2.2 课程编排
        5.2.3 班级氛围
    5.3 社会因素
        5.3.1 社会风气
        5.3.2 大众媒介
    5.4 学生因素
        5.4.1 学业水平
        5.4.2 学业压力
        5.4.3 生理变化
        5.4.4 心理现象
        5.4.5 学生认知
        5.4.6 同辈群体
        5.4.7 自控能力
    5.5 对班主任眼中“学生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的反思
        5.5.1 对班主任忽视自身因素的反思
        5.5.2 对班主任简单化归因倾向的反思
第6章 基于班主任眼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再认识
    6.1 班主任教育理念的再认识
    6.2 班主任专业素养的再认识
    6.3 学校管理制度的再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受访者编码表
附录B 三级编码分析表
附录C 访谈提纲

(4)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边缘学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的理论
    2.1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的概念
        2.1.1 “边缘学生”的概念
        2.1.2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的概念
    2.2 “边缘学生”转化的理论基础
        2.2.1 教育关怀理论
        2.2.2 标签理论
        2.2.3 教师期望理论
    2.3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的显着特征
        2.3.1 隐蔽性与外显性并存
        2.3.2 普遍性与特殊性共存
        2.3.3 维持性与发展性共存
3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的调查研究
    3.1 研究设计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的学生情况分析
        3.2.2 访谈过程与结果分析
4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问题的形成原因
    4.1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形成的心理原因
        4.1.1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的情感诉求与性格特质
        4.1.2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的认识不足
    4.2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边缘学生”形成的教育原因
        4.2.1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资源的有限性及其分配不公平性
        4.2.2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的个人因素
        4.2.3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结果评价机制不健全
    4.3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形成的文化根源
5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的转化策略
    5.1 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5.1.1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5.1.2 疏导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的心理障碍
    5.2 构建家校定期沟通机制,引导“边缘学生”认识自我
        5.2.1 强化保障家校沟通顺畅
        5.2.2 引导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融入主流群体
    5.3 转变教学的价值取向,回归教育的溯源
        5.3.1 构建合作型的现代教学模式
        5.3.2 适当增加学生参与性的教学内容
        5.3.3 建立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
        5.3.4 建立差异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问卷调查(学生卷)
附录B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状况问卷调查 (教师卷)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D 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5)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问题研究 ——以南充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优化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乡村振兴战略
        (二)农村教育
        (三)基础教育
        (四)价值取向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
    三、乡村振兴战略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第三章 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现状调查——以南充市为例
    一、调查方法与内容
        (一)调查方法
        (二)调查内容
    二、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实施
    三、南充市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状况考察
        (一)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目的的认识
        (二)关于接受教育的态度
        (三)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应试”与否的认识
        (四)关于农村学生全面发展的认识
        (五)关于农村基础教育价值的看法
第四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一)“离农”与“为农”各执一端
        (二)“工具性”价值观的根深蒂固
        (三)理想与现实取向的左右为难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问题的成因
        (一)环境压力和个体意识的综合作用
        (二)功利主义的强劲驱动
        (三)农村文化教育的显着滞后
第五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优化策略
    一、铸就农村基础教育价值的坚实根基
        (一)夯实农村教育的物质基础
        (二)切实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
        (三)积极增进农村教育公平性
    二、改良农村基础教育价值的文化土壤
        (一)增强乡土文化认同
        (二)促进农村生态文化繁荣
    三、强化农村基础教育价值的家庭影响
        (一)提高家长的文化水平
        (二)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
        (三)注重家长的榜样示范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报刊类
    二、外文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情况

(6)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幼儿哲学教学
        (二)民间传统游戏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谷鲁斯内摹仿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谷鲁斯内摹仿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参与观察法
        (三)问卷法
        (四)访谈法
        (五)教育评价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幼儿哲学教学文献研究
        (二)国外有关游戏理论的文献研究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内幼儿哲学教学的文献研究
        (二)有关幼儿游戏的文献研究
        (三)有关幼儿园游戏教学策略的文献研究
第二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理论建构
    一、幼儿哲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哲学进步呼唤幼儿哲学家的出场
        (二)幼儿哲学思维语言的发展水平分析
        (三)幼儿哲学何以存在的现象解读
        (四)幼儿哲学得以存在的学理解读
        (五)幼儿思维“神经窗户”打开的脑科学分析
    二、民间传统游戏的哲学教学价值分析
        (一)幼儿作为游戏的存在
        (二)游戏体验的思维触发机制
        (三)民间传统游戏的教育优势
        (四)游戏作为哲学探究的价值
        (五)几个民间传统游戏的哲学意涵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目标
        (一)思考能力目标
        (二)感知能力目标
        (三)社会交往能力目标
        (四)情感态度健康发展目标
        (五)对话能力目标
        (六)人格塑造目标
    四、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范式
        (一)文化建构场
        (二)思维游戏圈
        (三)复式驱动对话教学法
第三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应然、实然与尝试
    一、幼儿哲学教学的应然诉求
        (一)新时代幼儿的成长需求
        (二)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哲学教学变革的需求
    二、幼儿哲学教学的实然状态
        (一)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同步发展
        (二)幼儿哲学教学内容以故事性文本为主
        (三)基本形成稳定的教学范式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尝试
        (一)基于“老鹰捉小鸡”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二)基于“网鱼”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三)基于“欻嘎拉哈”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四)基于“绕口令”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第四章 幼儿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条件两极分化
        (一)学术研究一线教学条件不足
        (二)教学实践一线学术研究粗浅
    二、教学范式相对教条
        (一)忽视非有声语言对话
        (二)规则不当易引发消极等待
    三、哲学经验准备匮乏
        (一)模仿原型脱离现实
        (二)哲学天性保护意识淡薄
        (三)教师面前表现拘束
    四、探究过程忽视幼儿年龄特点
        (一)问答单向性、一次性与自问自答
        (二)高控阻止幼儿“七嘴八舌”
        (三)“内摹仿”过程缺失
        (四)“假问题”时有发生
        (五)角色期待革新思考不够
    五、过于强调没有问题答案
        (一)忽视幼儿习惯养成关键期
        (二)忽视探究内容领域特点
第五章 幼儿哲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尚未形成幼儿哲学联动机制
        (一)学术机构与教育机构缺乏合作
        (二)学术人员与一线教师默契欠佳
    二、对社会环境认知和利用失衡
        (一)幼儿生活经验媒体化
        (二)自由与安全责任矛盾
    三、知识传授与习得目标观念深重
        (一)习惯喧宾夺主的知识性学习
        (二)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思考过程
    四、存在原生家庭教育不当影响
        (一)“补偿”教育问题突显
        (二)家庭问题导致童心封闭
    五、新教育思想理解偏差
        (一)忽视内摹仿价值与实现过程
        (二)鼓励教育有失分寸
第六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策略
    一、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决策策略
        (一)学前教育行政机构确立方针导向
        (二)学术研究与一线教学联接合作
        (三)学前教育设定幼儿哲学教学目标
        (四)幼儿哲学教学内容的决策
    二、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设计策略
        (一)创设安全对话环境,量身定设组织教学
        (二)提供积极模仿范型,设定过程与结果目标
        (三)了解幼儿生活经验,从幼儿模仿天性出发
        (四)传统游戏常态化,在反复模仿中加深体悟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互动策略
        (一)摒弃成人视角目标,成就幼儿学习改变
        (二)积极改善提问,利用两个时间
        (三)避免旧习干扰视听,培养幼儿视听技巧
        (四)正确处理跟随性表达,将幼儿模仿价值最大化
        (五)把握规训与自由中控线,培养幼儿自我教育
        (六)幼儿模仿的另一种表达,无声语也要哲学解读
    四、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成效评价策略
        (一)幼儿哲学教学过程评价
        (二)幼儿哲学教学结果评价
        (三)教学成效评估总结
    五、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反思策略
        (一)基于教师教学态度的反思
        (二)基于教师教学组织的反思
        (三)基于教学反思的教育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式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评估项目
    附录4 研究开展过程性材料(选摘)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乡镇学前儿童家长择园中的教育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缘由
    1.1 处于最末梢地位的乡镇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2 家长对幼儿园的选择影响幼儿园发展方向
    1.3 家长的教育价值观会影响幼儿园活动的开展
    1.4 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对当地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5 乡镇学前儿童家长择园的现状引发笔者的好奇
2 研究综述
    2.1 有关择园的研究综述
        2.1.1 有关择园的定义和现状
        2.1.2 关于择园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建议
        2.1.3 已有的研究述评
    2.2 有关幼儿家长育儿观念的研究
        2.2.1 不同时代中家长育儿观念的相关研究
        2.2.2 不同地域中家长育儿观念的相关研究
        2.2.3 不同看护人的育儿观念的相关研究
        2.2.4 有关育儿观念的核心概念界定
        2.2.5 已有的研究述评
    2.3 关于家长教育价值观的研究
        2.3.1 教育价值-教育价值观-家长教育价值观
        2.3.2 家长教育价值观内容概述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2.3.3 已有研究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学前儿童
        3.1.2 家长
        3.1.3 学前儿童家长
        3.1.4 择园
        3.1.5 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价值观
    3.2 研究问题
    3.3 研究对象
        3.3.1 研究对象介绍
        3.3.2 学前儿童家长的基本情况
    3.4 研究方法与过程
        3.4.1 研究方法
        3.4.2 研究过程
4 学前儿童家长择园中的教育价值观的内涵分析
    4.1 学前儿童家长择园的现状介绍
        4.1.1 学前儿童家长择园的现状
        4.1.2 学前儿童家长择园原因的统计分析
        4.1.3 小结
    4.2 乡镇学前儿童家长择园中的教育价值观内涵分析
        4.2.1 学前儿童家长对幼儿教育价值重要性的认识
        4.2.2 学前儿童家长选择不同办园方式的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
        4.2.3 学前儿童家长选择不同办园方式的教育价值观内涵分析
5 学前儿童家长关于在择园中的教育价值观影响因素分析
    5.1 外在因素
        5.1.1 社会大环境主流教育价值取向对家长教育价值观的影响
        5.1.2 园所所在的地缘位置影响
        5.1.3 园所自身所具备的环境对家长教育价值观的影响
    5.2 内在因素
        5.2.1 家长自身的教育需要对家长教育价值观的影响
        5.2.2 家长自身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对家长教育价值观的影响
        5.2.3 家长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对家长教育价值观的影响
        5.2.4 家长自身的教育经历对家长教育价值观的影响
6 研究结果与思考
    6.1 研究结果
    6.2 对研究结果的思考和建议
        6.2.1 对研究结果的思考
        6.2.2 关于研究结果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我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与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的核心问题
        1.2.2 论文章节纲要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
        1.4.1 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创新
        1.4.2 研究内容与结果的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研究型大学
        2.1.2 创业教育相关概念
        2.1.3 创业教育运行机制
    2.2 相关的研究基础
        2.2.1 创业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2.2.2 创业教育过程模型
        2.2.3 创业生态系统
    2.3 重要议题
        2.3.1 理念和目的
        2.3.2 内容和方法
        2.3.3 组织管理
        2.3.4 外部关系网络
        2.3.5 质量评价
    2.4 研究述评
3 国外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
    3.1 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现状
    3.2 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成要素与特征分析
        3.2.1 理念与目标
        3.2.2 师资力量
        3.2.3 课程教学体系
        3.2.4 支持网络
        3.2.5 利用外部环境
        3.2.6 特点和经验
    3.3 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成要素与特征分析
        3.3.1 背景和理念
        3.3.2 组织与管理
        3.3.3 激发教师的作用
        3.3.4 课程教学体系
        3.3.5 内外部的创业网络
        3.3.6 特点与经验
    3.4 案例比较分析
        3.4.1 共同的重要要素分析
        3.4.2 存在的差异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
    4.1 国内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发展情况
        4.1.1 历史发展
        4.1.2 组织与管理模式
        4.1.3 问题与争议
    4.2 清华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成要素与特征分析
        4.2.1 创业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4.2.2 扁平化的项目组织与管理
        4.2.3 对学生创业活动的拓展和服务
        4.2.4 高水平研发推动创业教育
        4.2.5 特点与挑战
    4.3 浙江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成要素与特征分析
        4.3.1 理念与目标
        4.3.2 项目、课程与教学
        4.3.3 产学研结合推动的创业教育
        4.3.4 以引入创投为核心建立创业网络
        4.3.5 特点与挑战
    4.4 案例比较分析
        4.4.1 共同的重要要素分析
        4.4.2 存在的差异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分析
    5.1 提出关键要素分析的框架
        5.1.1 基于案例的要素框架
        5.1.2 基于质性研究改进要素框架
    5.2 对创业教育关键要素的验证
        5.2.1 数据获取
        5.2.2 描述统计
        5.2.3 差异检验
        5.2.4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 小结和讨论
        5.3.1 创业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5.3.2 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
        5.3.3 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构成
6 我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与策略
    6.1 机制构建的前提
        6.1.1 澄清创业教育价值观
        6.1.2 区分实践与行动导向的教学风格
        6.1.3 建立创业服务的支撑条件
    6.2 创业教育运行的重要机制
        6.2.1 分层分类的学生培养机制
        6.2.2 多元化教师参与的动力机制
        6.2.3 资源整合与分配机制
    6.3 创业教育有效运行的策略
        6.3.1 大学层面的策略
        6.3.2 国家层面的参与策略
        6.3.3 个体层面的参与策略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与局限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图和表
附录 B:访谈提纲
附录 C:调查问卷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状况调查问卷

(9)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讨——读《高等教育系统#1#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有感(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教育价值观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一) 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价值观概念
     (二) 高等教育价值观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二、以个人本位、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为价值倾向的高等教育目的
     (一)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能力
     (二)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正义与忠诚
        1. 正义
        2. 忠诚
     (三) 知识本位的教育目的:自由
三、我国高校教育目的反思
     (一) 高等教育目的随着社会发展具有动态性
     (二) 高等教育领域乃培养完善人格之地
     (三) 高等教育要培养的是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

(10)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 文化
        (二) 教育的文化价值
        (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
    三、文献综述
        (一) 关于教育价值的研究
        (二) 关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研究
    四、研究的价值
        (一) 理论价值
        (二) 实践价值
    五、研究的框架结构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 可能的创新之处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 文献研究的方法
        (二) 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方法
第1章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研究之理论基础与思想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
        (一) 人的存在理论:人是一种文化存在
        (二) 人的精神文化发展需要理论
        (三)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协调发展理论
        (四) 先进文化论
        (五) 精神动力论
    二、相关思想的借鉴
        (一) 维特根斯坦的文化价值理论
        (二) 约瑟夫·奈的文化软实力理论
        (三) 联合国相关组织的文化价值观
第2章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凸显的时代背景
    一、当今世界:文化引领发展的时代
        (一) 文化:指明未来发展方向的灯塔
        (二) 文化:破解人类发展难题的钥匙
        (三) 文化:由发展结果转成发展原因
    二、当代中国:文化强国的时代
        (一) 文化发展动力迫切增强
        (二) 文化对话空间需要扩大
        (三) 文化安全环境亟待塑造
    三、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急迫建设的时代
        (一) 厚植先进文化塑造先进性政党
        (二) 淬炼廉洁文化建设纯洁性政党
    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话语转向的时代
        (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政治话语式关注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1年的学术话语式关注
        (三) 2001年至今的哲学、文化话语式关注
第3章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的主要表现
    一、以文化引导当今人类发展难题的破解
        (一) 传播和合文化推进人类整体发展
        (二) 推动价值整合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
        (三) 超越文化差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以文化指引当代中国发展难题的破解
        (一) 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二) 扭转“西强我弱”文化舆论困局
        (三) 化解国家文化安全威胁
    三、以文化引领当代中国人构建精神家园
        (一) 以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家园的营造
        (二) 祛疗精神“软骨病”难症
        (三) 注重人的精神文化与意识形态发展
第4章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的实现路径
    一、重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理念
        (一) 崇尚文化创新
        (二) 厚植文化开放
        (三) 推进文化共享
    二、创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话语体系
        (一) 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话语转换
        (二) 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话语体系
        (三) 占领网络文化话语权至高点
    三、推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体”文化育人
        (一)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
        (二) 以革命文化育人
        (三)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育人
    四、创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实践
        (一) 彰显以德育人
        (二) 秉持文化尊重
        (三) 注重人文关怀
        (四) 强化心理疏导
        (五)践行科学精神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四、教育价值观的再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教育价值观及其当代意义[J]. 戴水姣,贺满足.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
  • [2]“弦歌学道”教学理念与实践探索[D]. 钱虹屹. 中国音乐学院, 2020(08)
  • [3]中学班主任眼中的“学生问题行为”研究[D]. 韩晶. 南昌大学, 2020(01)
  • [4]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边缘学生”问题研究[D]. 赵辉.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问题研究 ——以南充市为例[D]. 辛蕾.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6]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D]. 卢红博.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7]乡镇学前儿童家长择园中的教育价值观研究[D]. 刘梦萝.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8]我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与运行机制研究[D]. 徐旭英. 浙江大学, 2018(08)
  • [9]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讨——读《高等教育系统#1#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有感[J]. 王秋燕.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02)
  • [10]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研究[D]. 刘萍萍.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重新思考教育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