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烟有效叶形态发育规律的观察与研究

烤烟有效叶形态发育规律的观察与研究

一、烤烟有效叶形态发育规律的观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智[1](2021)在《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节水增产影响机理的探究》文中提出设施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菜篮子。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灌溉往往造成水资源浪费、降低灌溉水利用效率,而适宜地灌溉管理措施有助于作物实现节水增产高效益。膜下微喷灌采用膜下多组细小微孔出流的方式借助重力和毛管吸力将水分均匀分布于根区土壤,促进作物生长,但其对作物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机理尚不明确。因此,研究膜下微喷灌对作物土壤微环境与作物生长的影响,可为优化设施农业灌溉技术、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以设施农业番茄为研究对象,通过温室番茄试验与多目标优化分析,探究不同灌溉方式(膜下微喷灌、膜下滴灌、微喷带灌溉)、布设措施(微孔组间距、毛管布置密度)与灌水方案(灌水频率、灌水量)等农艺灌溉管理措施各因素对作物土壤理化特性、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作物生长(作物根系、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规律,明确土壤理化特性、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作物根系、植株生长对番茄产量影响的强度大小;揭示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节水增产的影响机理;提出温室膜下微喷灌灌溉管理技术体系指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膜下微喷灌提高土壤水分分布均匀性,促进番茄节水增产。膜下微喷灌土壤剖面的湿润峰呈条带状,耕作层(0-40 cm)土壤湿润比较大且灌水均匀度高。适宜土壤水分促使膜下微喷灌番茄的根系形态发育优于膜下滴灌、微喷带灌溉。高水平形态发育的根系代谢旺盛,利于番茄土壤细菌ACE指数(种群丰度)与氮磷代谢功能基因丰度的增加。代谢旺盛根系与稳定细菌群落可增加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养分活化被番茄根系吸收利用,致使膜下微喷灌春番茄与秋番茄产量优于膜下滴灌、微喷带灌溉19.39%与4.54%、21.03%与 58.04%。(2)微孔组间距30 cm微喷带灌溉可改善土壤水气分布,增加土壤氮磷代谢基因丰度,提高作物产量。微孔组间距30 cm微喷带灌溉不但促使番茄耕作层土壤体积含水率增加,而且降低土壤充水孔隙度。适宜土壤水气环境利于作物根系形态发育,促使该处理不但提高番茄土壤细菌氨基酸转运与代谢与氮磷代谢功能基因丰度,而且增加土壤酶活性,加强作物根系对土壤养分吸收能力,提升叶片光合速率,促使微孔组间距30 cm灌溉春番茄与秋番茄产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高于50 cm约14.15%与11.27%、12.64%与10.35%。(3)一管3行(1根微喷带灌溉3行番茄)毛管布置密度灌溉增加根区土壤水分抑制性,限制作物根系形态结构,降低作物水分利用率。一管2行春番茄与秋番茄耕作层土壤体积含水率显着高于一管3行6.67%与6.69%。较低的土壤水分限制作物根系形态发育。高水平地根系形态发育可增加根系分泌物,促使一管2行灌溉番茄土壤细菌功能基因丰度与土壤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较低地土壤细菌功能基因丰度与土壤酶活性限制番茄根系对土壤养分吸收与其形态发育,一管2行布置灌溉春番茄与秋番茄产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高于一管3行34.76%与15.23%、31.94%与13.91%。(4)灌水频率5 d可增加耕作层土壤体积含水率,加快土壤氮磷周转,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灌水频率3d时土壤湿润体较小且湿润持续期长;灌水频率7 d 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存在明显的湿润与干燥区,导致灌水频率3d、7d番茄根系与土壤微生物易受低氧与水分胁迫,限制其功能基因丰度的增加。番茄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也随较低的土壤细菌氮磷代谢基因丰度而降低不利于土壤氮磷周转,限制作物根系形态发育与叶片净光合干物质积累,导致灌水频率5 d春番茄与秋番茄产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较优。(5)每5 d灌水量为1.00Epan(Epan表示Φ20蒸发皿5 d累计蒸发量)可增强作物根系-土壤细菌-土壤酶活性正向互作强度,提高作物产量。1.00Epan灌水量处理下适宜的土壤水环境促使春番茄与秋番茄总根长高于0.70Epan、1.20Epan处理约9.98%与11.06%、2.10%与3.16%。较高的根系形态发育可优化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根系形态快速发育与土壤细菌的代谢释放出更多土壤酶,较高酶活性促使作物根系对土壤养分吸收,正向促进根系形态发育与作物干物质积累。作物根系-土壤细菌-土壤酶活性正向互作促使1.00Epan处理提高番茄产量的同时增加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基于土壤微环境、作物生长等因素的综合考虑,膜下微喷灌在设施农业灌溉管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通过改变膜下微喷灌灌溉管理措施,直接或间接调控土壤水分分布,改变作物根系生长和作物活性;根系形态的改变影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和土壤酶活性,进而调节土壤养分周转,影响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设施农业膜下微喷灌应用中选择微孔组间距为30cm的微喷带,采用一管2行铺设模式,灌水频率为5 d,单次灌水量为1.00Epan的灌溉管理措施不但可改善土壤微环境,而且可提高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刘志文[2](2020)在《烟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胞质评价及不育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烟草生产上使用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杂交种占烤烟种植总面积的70%以上,其不育胞质均来自于N.suaveolens,属于sua-CMS类型。该不育类型是目前烟草中已鉴定出的唯一对农艺性状和抗性无显着不利影响的不育类型,但是其败育机制尚不清楚。为了更好的利用该不育系,需要挖掘出败育相关的不育基因及败育形成机制。另外,由于目前烟草育种和生产上长期使用sua-CMS这一类不育胞质,遗传基础脆弱,具有很大的风险性,急需创制和鉴定出新的雄性不育类型,并对现有的胞质不育类型进行农艺性状、抗病性等方面的胞质效应分析和胞质评价。本研究首先鉴定出一种新型不育胞质类型(tab1-CMS),并对现有的7种烟草不育胞质进行了一年两点的农艺性状调查及抗病性分析,对每种不育胞质进行胞质效应分析。其次对sua-CMS及其近等同核异质系烟草花蕾进行转录组测序和生理分析,研究其败育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形态学、细胞学观察判定tab1-CMS烟草败育发生在花药发育早期造孢细胞时期,扫面电镜下观察发现其花粉粒干瘪凹陷,花粉粒活性试验检测出其花粉粒没有活性,败育率调查结果显示其完全败育。对tab1-CMS、sua-CMS及可育烟草的叶绿体trnC-trnD基因间隔区间进行测序,发现了25个SNPs和InDels,选取合适位点设计引物得到一条588 bp的分子标记,经验证该分子标记是tab1-CMS类型烟草特有的标记。(2)对sua-CMS、glu-CMS、rep-CMS、rus-CMS、tab1-CMS、tab2-CMS和tab3-CMS这7种不育胞质类型烟草和可育烟草的大田期农艺性状和苗期抗病性调查,发现sua-CMS、tab1-CMS、tab3-CMS的不育胞质对农艺性状无显着不利影响,环境是影响tab1-CMS与可育烟草农艺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tab3-CMS对青枯病的抗病性低于可育烟草,但仍属于同一病级,其他不育类型对病害的抗性与可育对照无显着性差异,tab1-CMS烟草对CMV和黑胫病的抗性优于可育烟草。(3)以MS中烟100及对照中烟100为材料,通过形态学、细胞学观察判定sua-CMS不育系的败育时期发生在造孢细胞时期之前,对应花蕾大小≤2 mm,取该时期的不育系和可育系花蕾进行转录组测序,共得到462个差异表达基因(p-value adjusted<0.001),从中选取16个差异基因进行qRT-PCR验证,qRT-PCR结果和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证明了转录组测序结果可靠。(4)对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注释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主要来自热激蛋白家族、内质网中蛋白加工、能量合成耦连的质子交换以及细胞形态建成过程。进一步分析发现:MS中烟100花药发育早期细胞中F1F0-ATPase组成亚基的合成基因出现下调。对小花蕾进行ATP含量的测定发现,MS中烟100内部ATP含量仅为中烟100的52%;内质网中蛋白加工监测过程、错误折叠蛋白降解过程和未折叠蛋白响应过程基因下调而PCD相关基因上调。利用透射电镜观察花药细胞显微结构发现MS中烟100花药细胞中出现了异常的PCD。推测能量缺陷和内质网胁迫诱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最终导致sua-CMS烟草的败育现象发生。

刘扣珠[3](2020)在《豫中烤烟上六片生产关键栽培技术优化及烟叶形态指标研究》文中认为豫中是我国优质浓香型烟叶典型产区,尤其是上部叶质量潜力较大。目前由于优质上部叶生产的标准化体系尚未健全,质量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本研究以豫中典型浓香型烟区许昌为代表,以中烟100的优质上六片烟叶为试验材料,从栽培措施优化和形态指标标准化入手,在2017-2019年开展相关研究,探索生产优质上六片的关键栽培技术及上六片的形态指标与烟叶内在品质和感官质量的关系,旨在为建立优质上六片烟叶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和形态指标标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栽培因子分别为施氮量48 kg/ha、种植密度15750株/ha、单株留叶数16片的T5处理为本试验最佳栽培处理。该处理的烤后烟叶的物理性状表现为平均叶长60.56 cm、单叶重21.39 g、含梗率24.10%、叶质重97.5 g/m2;化学成分中的两糖含量较高、烟碱和总氮含量低,钾氯比、糖碱比和糖氮比为处理中最大;产值高达63135.465元/ha、中上等烟比例94.49%、均价40.89元/kg。2、分析各因子对产值与感官品质的影响,单因子效应显示上六片烟叶产值随着施氮量、种植密度的增加均呈现开口向下的单峰曲线,即先增加后降低;随留叶数增加呈现开口向上的单峰曲线即先降低后增加。感官品质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降低,随种植密度和留叶数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双因素交互作用分析表明,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的互作对产值、感官品质和香气质影响显着,施氮量和留叶数的互作主要影响香气量。综合单因素和双因素分析结果,对产值和感官指标的数学模型分别进行模拟寻优,结果表明施氮量45.9285-50.1690kg/ha、种植密度15720-16045株/ha、留叶19-22片/株时,豫中烟区上六片烟叶的产值和感官品质可达最佳,为豫中烟区生产优质上六片烟叶的优化栽培组合。3、上六片烟叶的各物理指标中,单叶重、叶质重和厚度与叶长的相关性较大,随着烟叶长度的增加,烟叶的单叶重和厚度逐渐增加,叶质重先增加后略有降低。随着烟叶长度的增加,上六片烟叶的的化学成分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变化趋势表现为:上三片烟叶的糖含量先增加后降低、烟碱和氯含量逐渐增加、总氮和钾含量先降低后增加,下三片烟叶的糖和烟碱含量先增加后降低、总氮和钾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另外上六片烟叶的糖碱比先增加后降低;氮碱比先降低后增加;钾氯比逐渐降低。上六片烟叶的各香气物质含量优值在不同区段表现不同。茄酮和新植二烯在较短叶长中的含量较高,其中茄酮含量以叶长35-41 cm区段内最高,新植二烯以41-47 cm区段含量最高。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巨豆三烯酮2、巨豆三烯酮4、β-二氢大马酮含量最高的上三片叶长区段分别为47-53cm、65-71 cm、77-83cm;但在下三片中的89-95 cm叶长区段含量最高且较大叶片的含量稍高。各矿质元素与叶长的关系以K、Ca、Mg和B与叶长的相关性较大,且随叶长增加,K和B的含量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而Ca和Mg的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叶长偏小时的K、Ca、Mg、B含量较低,叶长偏大时Ca、B含量较高。4、试验结果显示上三片和下三片烟叶的各感官指标得分随叶片长度和单叶重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分析各感官指标与叶长、单叶重和株高的数学模型,得出以下结果:①上六片烟叶适宜的平均叶长范围为66.31-73.29 cm,其中上三片和下三片烟叶感官品质最佳的叶长范围分别为59.80-66.00 cm和66.22-73.20 cm。随叶长增加,除劲头和刺激性得分外,其他感官指标得分呈现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存在最佳叶长。其中劲头得分随上六片烟叶叶长的增加基本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刺激性则整体呈现出稍有增加后又逐渐减小的趋势。综合感官的总得分在上六片平均叶长为69.80 cm时最高,上三片62.90 cm、下三片69.71 cm时最高。②上六片适宜的平均单叶重为16.63-18.38 g,其中上三片和下三片烟叶感官品质最佳的单叶重范围分别为16.78-18.54 g和17.80-19.68 g。随单叶重增加,综合感官的总得分最高时的上六片平均单叶重为17.50 g,其中上三片17.66 g、下三片18.74 g;且不同感官指标最佳时的单叶重存在差异,其中香气质得分最高时的上六片平均单叶重为14.21 g,香气量得分最高时的上六片平均单叶重为20.81 g,浓度得分最高时的上六片平均单叶重为19.17 g,余味得分最高时的上六片平均单叶重为17.50 g。③上六片烟叶感官品质最佳的烟株株高的适宜范围为113.36-125.84 cm。综合感官的总得分最高时的株高为119.85 cm,不同感官指标最优时的烟株株高也存在差异,其中香气质得分最高时的株高为130.88 cm,香气量得分最高时的株高为122.89 cm,浓度得分最高时的株高为114.50 cm,杂气得分最高时的株高为127.70 cm,刺激性得分最高时的株高为136.67 cm,余味得分最高时的株高为118.40cm,随株高增加劲头得分逐渐降低。

胡浩柳[4](2020)在《重庆烤烟新品系CF8704生长发育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重庆是我国烟叶主产区之一,品种单一是制约重庆烟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烤烟新品系CF8704是重庆自主选育的,能适应重庆产区生态条件、彰显本土醇甜香风格的烤烟新品系,即将通过国家审定。良种需配良法,为更好地了解该品系的生长发育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配套技术方案,本研究以K326和云烟87为对照对CF8704进行发育动态观测,了解其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使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构建CF8704、K326、云烟87生长发育函数曲线,探究其各阶段生长发育情况。主要结果如下:(1)CF8704、K326、云烟87伸根期至旺长期的株高关于时间的生长发育曲线分别为y=exp(2.08+0.04t)、y=exp(2.15+0.04t)、y=exp(2.17+0.04t),其中,y为株高(cm),t为时间(天);最大叶长关于时间的生长发育曲线分别为y=exp(2.17+0.035t)、y=exp(2.29+0.032t)、y=exp(2.26+0.034t);最大叶宽关于时间的生长发育曲线分别为y=exp(1.64+0.032t)、y=exp(1.72+0.027t)、y=exp(1.75+0.028t);根面积关于时间的生长发育曲线分别为y=exp(3.73+0.019t)、y=exp(3.38+0.025t)、y=exp(3.6+0.021t)。对比分析伸根期至旺长期三个烟草品种(系)的不同生长性状可得出,株高增长速度:整体来看,云烟87>K26>CF8704;最大叶长增长速度:生长速度近似,从局部(移栽后7-19天)来看,云烟87与K326近似,CF8704略慢;最大叶宽:移栽后1-13天,生长速度近似,13天后,云烟87与K326近似,CF8704生长明显快于前两者;根面积增长速度:移栽后1-14天,云烟87>K26>CF8704,移栽后14天,CF8704生长加速且速度大于前两者,长势超过前两者。(2)CF8704、K326、云烟87打顶至中部叶采收期的株高关于时间的生长发育曲线分别为:y=67.13+1.06t、y=81.47+0.91t、y=92.00+0.80t,其中y为株高(cm),t为时间(天);最大叶长关于时间的生长发育曲线分别为:y=59.15+0.29t、y=58.51+0.63t、y=56.31+0.44t;最大叶宽关于时间的生长发育曲线分别为:y=26.31+0.41t、y=22.26+0.23t、y=20.02+0.19t;茎围关于时间的生长发育曲线分别为:y=5.16+0.20t、y=4.64+0.18t、y=5.25+0.13t;节距关于时间的生长发育曲线分别为:y=3.48+0.03t、y=3.21+0.03t、y=3.45+0.05t。对比分析在打顶至中部叶采收期间三个烟草品种(系)的不同生长性状,可得出,株高性状,从增长速度和指标数值来看,均表现为CF8704最大,云烟87最小;最大叶长在增长速度和数值上,K326最快,CF8704最慢;最大叶宽性状增长速度和数值均表现为CF8704最大;茎围增长速度和数值均表现为CF8704最大;节距就增长速度而言,云烟87>K326≈CF8704,就指标大小而言,云烟87>CF8704>K326。(3)从酶活方面看,打顶至中部叶采收期间CF8704的硝酸还原酶(NR)的活性显着高于云烟87、K326的硝酸还原酶(NR)的活性,表明其在成熟期氮代谢依然很活跃,对氮素的需要较高。CF8704的蔗糖转化酶活性(INV)要比烤烟品种云烟87略低,但是总体上一直保持活性上升的趋势,在成熟期依然保持较高的活性水平。从光合指标结果来看,在现蕾期CF8704的光合指标高于K326、云烟87。因此,CF8704积累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随着作物生长发育逐渐高于对照品种。(4)在经济性状方面,CF8704的亩产量要低于云烟87,但在亩产值、均价、中上等烟率等方面优于云烟87以及K326。通过烟叶化学成分的档次及赋值表计算得到各个烤烟品系的协调性分值得出CF8704的协调性是三个烤烟品系中最高的。

陈丹梅[5](2020)在《产酶溶杆菌新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的促生防病作用及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化肥的平均用量是美国和欧盟的2.52.6倍,农药用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5倍,肥料和农药利用率远远低于世界均值。长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一系列生产、环境和安全问题,如土地生产力下降、重金属积累(主要源于化学磷肥)、水体富营养化、病原菌耐药性增强、药效降低(或失效)、生物多样性减少、食品农药残留超标等。在连作高产条件下,仅依靠传统技术减施化肥农药远远不够,亟待开创新思路、发展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微生物生物技术是活化土壤养分、促进植物生长、增强作物抗逆性、提高肥效药效、减施化肥农药的重要手段之一。微生物制剂安全无毒、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但种类较少、效果欠佳、成本偏高,急需增加种类、降低成本、提高肥效药效。本项研究以云南省长期轮作的土壤为对象,自主筛选获得兼具促生防病功能的产酶溶杆菌新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手段,研究了相关效应及机理,为减施化肥农药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潜在手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产酶溶杆菌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以下简称菌株LE16)能分泌磷酸酶、蛋白酶、溶菌酶、植物生长激素(IAA)和铁载体,可能具有活化土壤有机氮磷和拮抗作物病原菌等生物学功能;在液体培养条件下,菌株LE16会发生自溶,最终形成无菌发酵液。分子鉴定和全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菌株LE16不同于已知的产酶溶杆菌OH11、C3、3.1 T8等,为产酶溶杆菌新株。利用生物信息技术研究后发现,该菌株的核基因序列上存在指导合成分泌蛋白酶、磷酸酶、铁载体、IAA和多种抗菌物质的结构机构和调节基因,具有一定的植物促生防病潜力。(2)液培试验表明,菌株LE16能分泌酸性、中性和碱性蛋白酶,水解牛血清白蛋白产生NH4+;培养温度从12℃升高至28℃,菌株水解有机氮的能力逐渐增强;在pH4.010.0范围内,菌株水解牛血清白蛋白产NH4+能力无显着变化。此外,该菌株还能分泌酸性、中性和碱性磷酸酶,在1228℃和pH 4.010.0条件下均能水解卵磷脂;等量的硝态氮、铵态氮和尿素对该菌株水解有机磷的能力无显着影响,适量的外源氮和无机磷能显着提高该菌株水解有机磷的效率。(3)土培试验表明,菌株LE16能在供试紫色土中成功定殖,并分泌蛋白酶和磷酸酶活化土壤有机氮磷;培养30 d后,接菌土壤中的碱解氮、铵态氮、Olsen磷和水溶性磷含量均显着增加,比未接菌处理分别提高17.82%22.26%、46.54%47.86%、64.33%81.67%和48.82%55.88%。(4)盆栽试验表明,接种菌株LE16能提高生菜和辣椒根系活力,显着促进植株生长和养分吸收;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化肥配施LE16菌剂使生菜和辣椒分别增产6.43%11.30%和43.82%70.33%,品质改善。其主要机理可能是菌株LE16活化了土壤有机氮磷、增加了土壤有效养分含量。(5)在50 mL等体积培养条件下,培养温度从12℃升高至36℃,LE16菌体全部自溶所需时间由336 h缩短至96 h;在28℃等温培养条件下,培养体积由50 mL增加至400 mL,菌体全部自溶所需时间由120 h增加至216 h;但培养pH 5.0、7.0、9.0和接种量1%、2%、5%对该菌株的自溶过程无显着影响。因此,菌株LE16可能通过群体感应诱导菌体发生自溶,并通过细胞间的接触进行传播,最终形成无菌发酵液。(6)平板拮抗试验表明,菌株LE16能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烟草野火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abaci)、柑橘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e)、松立枯丝核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瓜类蔓枯病菌(Didymella bryoniae)、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的生长。其发酵液经100℃高温处理30 min或在常温下储存1年后,仍能显着抑制植物病原真菌和卵菌的生长、导致菌丝畸形,其抑菌机理可能是分泌蛋白酶、磷酸酶、溶菌酶、铁载体和热稳定性抗菌物质等。(7)抗病试验表明,盆栽土壤施用菌株LE16发酵液能诱导植株产生获得性系统抗性,对烤烟黑胫病和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4.96%75.67%和86.20%93.10%;叶面喷施该发酵液能有效抑制瓜类蔓枯病菌侵染黄瓜,对黄瓜蔓枯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分别为50.65%和53.67%,类似农药甲基托布津。该发酵液经100℃高温处理30 min或常温储存1年后,均能显着抑制白粉病孢子萌发并有效防治烤烟和黄瓜白粉病,温室防治效果分别为92.25%100%(烤烟)和91.30%96.78%(黄瓜),优于常用农药三唑酮;此外,该发酵液对田间烤烟白粉病的治疗效果较好并具有持续作用。总之,产酶溶杆菌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能活化土壤有机氮磷,促进植物生长,拮抗多种病原微生物,预防和治疗植物病害,高效防治作物白粉病,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黄思思[6](2019)在《基于SNP的150份硬粒小麦43个性状的关联分析》文中提出具有A、B二个染色体组的四倍体硬粒小麦(Triticum turgidum L.durum(Desf.),AABB,2n=4x=28),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AABBDD,2n=6x=42)一样,同属于禾本科(Poaceae)小麦属(Triticum spp.),其播种面积约占世界小麦总面积的10%左右。因与普通小麦有两个共同染色体组,被公认为普通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二级基因库。研究硬粒小麦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不仅能提高硬粒小麦的遗传改良效率,而且可促进普通小麦遗传育种进步。苗期性状对小麦中后期群体形成及产量因子有基础性作用,研究、了解其遗传特点,可提高小麦目标性状的遗传改良效率。小麦冠层叶(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是小麦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在抽穗后为小麦籽粒提供80%以上的初级营养物质,深入调查与剖析硬粒小麦冠层叶的遗传特点,不仅可为硬粒小麦及普通小麦的高光效与理想株型育种提供重要理论依据,而且对理解小麦产量形成机理有重要作用。小麦的千粒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性状,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些籽粒性状(籽粒大小、籽粒形态等)控制,调查和研究小麦籽粒的形态性状,对进一步挖掘优异的等位基因,促进小麦产量等目标性状的遗传改良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覆盖硬粒小麦全基因组的136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对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份不同硬粒小麦种质在水培下的苗期性状(苗高、叶片、根部及生物量等相关性状)和抽穗期冠层叶性状(叶长、叶宽、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以及收获后籽粒性状(籽粒形态性状和千粒重)进行了关联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硬粒小麦苗期性状分析:硬粒小麦苗期测定的21个性状均有着丰富的表型变异,且其中17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大于75%,表明苗期性状的遗传力较高。210个相关系数中,有137个显着和极显着相关,地上部干重与总干重呈极显着正相关,株高增长与根长增长呈极显着负相关。一共检测到90个与苗期21个性状显着关联的SNP标记,其中18个苗期性状在四个阶段(13日龄、20日龄、27日龄、34日龄)共检测到88个显着关联的SNP标记,3个苗期生物量性状(总干重、根干重、地上部干重)共检测到35个显着关联的SNP标记,这些标记在硬粒小麦14条染色体上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1A、1B、4A、5B、6B和7A染色体上,R2值范围是7.5%20.59%。其中有10个SNP标记在四个阶段中的两个及以上阶段被重复检测到,并且4个SNP标记(BG3142051B33、BE4435385A1436、BE5905216BN331和BG3137223A281)同时关联两个及以上的苗期性状。2.硬粒小麦冠层叶性状分析:硬粒小麦抽穗期测定的14个冠层叶性状间有着丰富的表型变异;利用ShapiroWilk方法对三年数据进行正态检验,表明绝大多数的性状符合正态分布;在91个相关系数中,有63个极显着或显着相关,倒二叶面积与冠层叶总面积呈极显着正相关,倒三叶长与平均叶绿素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14个叶部性状在三年内一共检测到83个显着关联的SNP标记,其中2015年检测到9个,2016年检测到55个,2017年检测到41个。这些标记分布在硬粒小麦除3B以外的染色体上,但主要集中在染色体2A、3A、6B、7A和7B上。三年共检测到31个与冠层叶形态性状(叶长、叶宽、叶面积)显着关联的多效SNP标记,包含28个与冠层叶叶长显着关联的SNP标记,30个与冠层叶叶宽显着相关的SNP标记和29个与冠层叶叶面积显着关联的SNP标记。这些在3年中均检测到的SNP标记主要分布在4B、5B和6B染色体上,R2值范围是7.37%46.39%。有3个多效候选基因(BE5857602AY481,R2≥15.04%;CD4529675BY229,R2≥15.95%和BE6374855BY219,R2≥45.52%)可与全部冠层叶性状关联。同时,三年一共检测到59个与冠层叶叶绿素含量(旗叶叶绿素含量,FLCC、倒二叶叶绿素含量,SLCC和倒三叶叶绿素含量,TLCC)显着关联的SNP标记,其中38个SNP标记与FLCC显着关联,7个SNP标记与SLCC显着关联,18个SNP标记与TLCC显着关联。这些SNP标记主要分布在硬粒小麦1A、2A、4A、5B和7A染色体上,R2值范围是8.81%38.01%。在2016年和2017年,有20个SNP标记被重复检测到,其中包含4个多效候选基因(BE4903842AY544,R2≥14.97%;BE5857602AY481,R2≥34.89%;CD4529675BY229,R2≥37.69%和BG2740192BN260,R2≥16.45%可同时与FLCC和SLCC显着关联)。3.硬粒小麦籽粒性状分析:硬粒小麦成熟种子的8个籽粒性状(籽粒面积、籽粒周长、籽粒宽、籽粒长、籽粒长宽比、籽粒圆度、籽粒直径和千粒重),除籽粒面积和千粒重材料间差异较大、变异系数(CV)较高外,其它6个性状材料间差异较小,变异系数均较小(<10%);利用Shapiro–Wilk方法对五年籽粒形态数据和三年千粒重数据进行正态检验,除籽粒长和籽粒长宽比外,其它性状均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对7个籽粒形态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在28个相关系数中,有26个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籽粒圆度与其它籽粒形态性状(除籽粒宽)均呈极显着负相关,其它6个籽粒性状间基本上呈正相关。在五年里,7个籽粒形态性状一共检测到61个显着关联的SNP标记(2014年检测到15个,2015年检测到20个,2016年检测到25个,2017年检测到9个,2018年检测到14个),籽粒长宽比在五年里检测到的显着标记最多(32个),其次是籽粒圆度(19个)和籽粒宽(18个)。其中有10个SNP标记(BE3526264AY110、BE4043774BY333、BE5002915A37、BF4740233AY425、BF4748625A762、BJ2913185BY242、BM1405382B133、BQ1687805B995、CD4529675BY229和CD4536056B427)至少两年被重复检测到。三年的千粒重一共检测到10个显着关联的SNP标记。8个籽粒性状关联的所有SNP标记在硬粒小麦的全部染色体上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分布在2A、4A、5A、6A、6B和7A染色体上,R2值范围是4.67%44.72%。150份硬粒小麦材料所测的43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较大(2.4%22.8%),广义遗传率(H2)较高(50%95%),表明供试硬粒小麦材料在所测性状上有着丰富的遗传差异,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所检测到的182个与硬粒小麦43个性状显着关联的SNP标记,含括苗期性状、叶部性状、籽粒性状,初步明确了这些SNP标记在硬粒小麦染色体上的分布特点,所有这些对理解硬粒小麦苗期、抽穗期、成熟期基因表达特点有积极作用,对硬粒小麦和普通小麦的遗传改良有重要意义。

崔晓晓[7](2019)在《UV-B辐照对怀地黄生长发育及连作障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怀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属于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是一种多年生药用草本植物。它以其干燥的块根入药,中国中部的河南省焦作市是其地道产区,品质最佳,是中国着名的四大怀药之一。在生产上,怀地黄有严重的连作障碍现象,每次收获后,须隔8-10年,才可复种,产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严重限制了怀地黄产业的发展。现还未发现有效解决连作障碍的措施。怀地黄连作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植物次生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化感自毒物质,UV-B辐照可以改变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过程,那通过额外施加UV-B辐照,是否可以改变怀地黄的次生代谢过程,降低化感自毒物质的产生呢?本研究对大田怀地黄额外补充13μw/cm2(模拟自然UV-B的15%)的UV-B辐照,研究增强UV-B辐照对怀地黄生长状况,生理生化及次生代谢过程的影响,探索UV-B辐照是否可以改变怀地黄的代谢过程,降低化感自毒化合物的产生,以削减怀地黄连作障碍。通过对观察怀地黄生长状况、测定生理活性指标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等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UV-B辐照对怀地黄形态结构的影响。在大田环境下对怀地黄额外补充低剂量UV-B辐照,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怀地黄叶表面微观结构,发现UV-B辐照对不同怀地黄叶叶龄的气孔密度和腺毛数量影响具有差异性,它能使幼嫩叶表皮腺毛数量和表皮气孔密度显着下降,较成熟叶腺毛密度(L3、L5)和气孔密度(L3、L5)增加。UV-B辐照后,怀地黄叶表面细胞皱缩,但腺毛大小无差异。UV-B辐照对怀地黄的地上形态、地下形态各指标及生物量,如叶长、叶宽、块根直径等无显着影响。但UV-B辐照处理后怀地黄叶面积下降了12%,叶片厚度增加,表明植物可以通过改变形态来响应UV-B胁迫。(2)UV-B辐照对怀地黄药用成分的影响。本实验结果表明,UV-B辐射可显着促进怀地黄块根中毛蕊花糖苷和梓醇的合成和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怀地黄叶中毛蕊花糖苷和梓醇的积累,但未达到显着性。表明增强UV-B辐射对提高怀地黄的药用品质有一定益处。(3)UV-B辐照对怀地黄生理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中,虽然增强UV-B辐射对怀地黄叶内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丙二醛含量没有明显影响,但能显着提高类黄酮含量,以此来吸收多余的紫外线,还可以提高怀地黄叶中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次生代谢产物相关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4)UV-B对怀地黄连作障碍的削减作用的初步探索。经过分析,UV-B辐照未对怀地黄的生长状况和生理代谢造成明显抑制现象,但也未能促进怀地黄生物量的积累,没有减轻重茬导致的怀地黄减产现象。但UV-B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怀地黄块根中毛蕊花糖苷和梓醇的积累。

向世鹏[8](2018)在《烟草苗期耐冷性评价及分子表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温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环境胁迫因子。不同基因型的烟草对低温有不同的耐受能力,但其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本研究评价了一批烟草种质资源的耐冷性,并利用RNA-seq和iTRAQ技术,对耐冷的NC567和冷敏感型台烟8号两个烟草(Nicotiana tobacum L.)品种进行了比较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建立的烟草苗期耐冷性筛选方法对424份烟草资源材料的低温耐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筛选出NC567等15份耐冷材料,K326等72份中等耐冷性材料,台烟8号等337份冷敏感材料。(2)烟草耐冷性有显着的基因型差异,可以遗传,并且存在超亲优势。(3)利用RNA-seq技术,对耐冷品种NC567与冷敏感品种台烟8号进行了比较转录组学的分析。测序数据经第一次组装后,片段的全长在101,308,644至123,781,795bp之间,N50在1357至1475 bp之间,在NC567和台烟8号中分别评价出了152,688和144,160个片段。冷响应(COR)基因的功能聚类分析显示这些基因主要与细胞壁代谢、转录因子、泛素-蛋白酶系统(UPS)以及信号传导有关,且在NC567中的COR基因受到冷胁迫的特异性诱导表达。通路分析表明这些COR基因与植物时钟节律显着相关。(4)用相对和绝对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iTRAQ)研究了NC567和台烟8号在蛋白质组层面上对冷胁迫的响应机制。共有4315种不同的蛋白质被识别,对4个比较组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基因本体论(GO)分析表明,绝大多数的差异表达蛋白都属于代谢和细胞过程的范畴。在冷胁迫处理过程中,有55种蛋白质的表达丰度在NC567中下降,但在台烟8号中增加。在正常温度下,台烟8号中的42种蛋白质含量低于NC567,但在冷胁迫处理下,其表达水平却高于NC567。这表明这些品种对冷胁迫的反应是不同的。与蛋白质合成和降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活性氧清除等相关的蛋白质水平在两个品种中存在显着差异,这意味着蛋白质和能量代谢对烟草在低温环境下建立细胞环境可能是重要的。

李玉菲[9](2017)在《不同叶位烟叶生物学特性差异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是我国重要经济作物,为了分析探讨上部烟叶偏厚偏硬的原因,本论文采用石蜡制片显微技术,对种植在陕西环秦岭洛南地区的主栽烤烟品种云烟99与秦烟96以及南郑地区主栽烤烟品种云烟99不同叶位、不同成熟度叶片的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为解释上部叶偏厚的原因提供解剖学依据;并且通过测定洛南地区云烟99不同叶位烟草叶片果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纤维素酶以及过氧化物酶活性,以期为上部叶偏硬现象提供相关代谢酶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解剖学观察结果表明:烟草下、中、上三个叶位叶片的解剖学规律基本一致,表现为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单位长度栅栏细胞数均随着成熟度增加逐渐减小,且三个叶位的叶片海绵组织变薄的速度都较栅栏组织更快。但不同叶位烟叶解剖学差异表现为上部叶的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与上表皮厚度均比下部叶和中部叶厚;且上部叶随成熟度变薄的速度较中部叶和下部叶慢,这是导致上部叶较厚的解剖学原因。不同品种烟草叶片组织解剖学规律差异表现为:云烟99三个叶位叶片较秦烟96厚,但随成熟度增加不同叶位烟叶厚度的减小幅度存在品种间差异,云烟99上部叶与下部叶片厚度的减小幅度小于秦烟96但中部叶片厚度的减小幅度大于秦烟96。不同地区烟草叶片组织解剖学规律差异表现为:南郑地区各叶位烟叶的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上表皮厚度、单位长度栅栏组织细胞数均大于洛南地区。相关生理代谢酶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三种测试酶活性随成熟度的变化趋势不同叶位间表现相似,均表现为随成熟度的增加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与纤维素酶活性增强,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相同成熟度下,三种测试酶的活性大小依不同叶位存在差异,上部烟叶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与纤维素酶活性最小、过氧化物酶活性最强,说明上部叶中细胞的果胶与纤维素降解能力弱、木质素合成能力强,这是导致上部叶较中下部叶偏硬的代谢酶原因。综合试验结果可知,上部叶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比下部叶和中部叶厚且上部叶片厚度随成熟度的增加而变薄的速度较中部叶和下部叶慢,是导致上部叶较厚的原因。上部叶位烟叶果胶与纤维素分解较慢但木质素合成较旺盛是上部烟叶偏硬的重要生理原因,且上部叶的上表皮厚度均显着大于下部叶也是导致上部叶偏厚偏硬的原因之一。

许杰[10](2017)在《不同基因型烤烟钾营养特性及其遗传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不同基因型烤烟对钾素的吸收能力不同,对钾素的需求量也不同。深入研究烤烟不同基因型对钾素吸收和积累差异的机理及遗传特性,对于选育高钾基因型烤烟,提高钾肥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用转AtNHX1烟草的3个纯合株系和4个烟叶钾含量不同的材料,研究了不同供钾条件下,高钾基因型烤烟的钾营养特性和根系特性,初步探讨了高钾基因型不耐低钾的生理表现,并利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了烟叶钾含量以及与钾素吸收相关的根体积、根系活力、根系ATP酶活性和根系阳离子交换量(CEC)的遗传特性,以期为选育高钾烤烟新品种和营养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转AtNHX1烤烟在大田10-70d叶龄11-14叶位烟叶钾含量始终高于未转化材料K326。在水培正常供钾条件下,转AtNHX1烤烟具有更好的养分吸收形态学特性:根系量大,活跃吸收面积大;根系活力、ATP酶活性和根系CEC等根系生理特性指标也显着高于K326;钾吸收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转AtNHX1烤烟具有较大的Vmax,N7、N9和N10的Vmax值分别是K326的1.71倍、1.63倍和1.41倍;但是对K+的亲和性较低,可吸收的最低K+浓度较高,结果说明转AtNHX1烤烟吸钾能力强,是烟叶钾含量高的原因之一,对K+亲和性低可能是其不耐低钾的原因。利用4个烟叶钾含量有差异的基因型进行分析也表明,在供钾充足条件下,高钾基因型烤烟干物质积累、各部位钾含量和体外钾吸收效率显着高于低钾基因型,根系吸收钾素能力、向叶片中转运钾素能力较强,但其钾利用效率低于低钾基因型。在无外源钾条件下,高钾基因型烤烟烟叶钾含量和整株钾积累量显着低于低钾基因型,耐低钾能力和根系吸钾能力也显着低于低钾基因型。高钾基因型烤烟在缺钾时,会通过增大根系量,提高根冠比,增强对生长介质中矿物钾的活化来提高烟株根际钾含量,但是由于根系吸钾能力较弱,对活化出的钾素未能充分利用。高钾基因型具有对钾素敏感,吸收、转运和积累钾素能力强,钾响应度高,但是不耐低钾的特点。烤烟旺长期烟叶钾含量和根系特性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着,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也达到极显着水平,广义遗传率较高,均大于60%,性状的变异主要由基因效应控制。其中,烟叶钾含量、根系活力和ATP酶活性的遗传以基因的显性效应为主,F1杂种优势较强,40%-50%的组合表现出超高亲优势,可以利用杂种优势获得烟叶钾含量高、根系活力大、ATP酶活性强的基因型;烤烟根体积和根系CEC的遗传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狭义遗传率较高,分别为54.81%和46.18%,提高烤烟根系量和根系CEC育种在早代进行选择效果较好。农大202、农大203和秦烟96的一般配合力均较高,是提高根系吸钾能力的较为理想的亲本。除了秦烟96在根体积的遗传中一般配合力为负值,秦烟96、农大202和农大203在烟叶钾含量、根体积、根系活力、根系ATP酶活性和CEC的遗传中,一般配合力均为正值,表现出正向的效应,而云烟85和NC628的一般配合力均为负值,表现出负向的效应。F1杂交组合中农大203×NC628和云烟85×NC628特殊配合力均较高,烟叶钾含量和根系生理特性的综合表现较好,可作为选育烤烟钾高效吸收基因型的材料。

二、烤烟有效叶形态发育规律的观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烤烟有效叶形态发育规律的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节水增产影响机理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温室膜下微喷灌技术
        1.2.2 灌溉对作物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1.2.3 灌溉对作物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2.4 灌溉对作物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2.5 灌溉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试验方案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1.1 西安市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中心
        2.1.2 许昌市灌溉试验站
    2.2 试验设计方案
        2.2.1 灌溉方式试验设计
        2.2.2 基于膜下微喷灌的布设措施试验设计
        2.2.3 基于膜下微喷灌的灌水方案试验设计
        2.2.4 基于不同区域膜下微喷灌中试试验
    2.3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2.3.1 土壤物理特性
        2.3.2 土壤化学特性
        2.3.3 土壤微生物
        2.3.4 土壤酶性活性
        2.3.5 番茄生长
    2.4 数据分析
        2.4.1 基础分析
        2.4.2 综合评价法分析
        2.4.3 空间分析法
        2.4.4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3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3.1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水热分布的影响
        3.1.1 不同灌溉方式下的土壤水热分布
        3.1.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水热分布的影响
        3.1.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水热分布的影响
    3.2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容重与充水孔隙度的影响
        3.2.1 不同灌溉方式对土壤容重与充水孔隙度的影响
        3.2.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容重与充水孔隙度的影响
        3.2.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容重与充水孔隙度的影响
    3.3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p H的影响
        3.3.1 灌溉方式对土壤p H的影响
        3.3.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p H的影响
        3.3.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p H的影响
    3.4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1 灌溉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4.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5 讨论
        3.5.1 灌溉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3.5.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3.5.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1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4.1.1 灌溉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4.1.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4.1.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4.2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4.2.1 灌溉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4.2.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4.2.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4.3 膜下微喷灌土壤细菌群落功能预测分析
        4.3.1 灌溉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功能的影响
        4.3.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功能的影响
        4.3.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群落细菌功能的影响
    4.4 土壤微环境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相关分析
        4.4.1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土壤微环境与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相关关系
        4.4.2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土壤微环境与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相关关系
    4.5 讨论
        4.5.1 灌溉方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4.5.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4.5.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1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脲酶与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的影响
        5.1.1 灌溉方式对根际土壤脲酶与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的影响
        5.1.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脲酶与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的影响
        5.1.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脲酶与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的影响
    5.2 膜下微喷灌调控对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5.2.1 灌溉方式对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5.2.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5.2.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对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5.3 膜下微喷灌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3.1 灌溉方式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3.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3.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5.4 讨论
        5.4.1 灌溉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4.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4.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生长的影响
    6.1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作物根系形态的影响
        6.1.1 灌溉方式对温室番茄根系形态的影响
        6.1.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温室番茄根系形态的影响
        6.1.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根系形态的影响
    6.2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株
        6.2.1 灌溉方式对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6.2.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温室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6.2.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6.3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6.3.1 灌溉方式对温室番茄冠层湿度及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6.3.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温室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6.3.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6.4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干物质质量的影响
        6.4.1 灌溉方式对番茄干物质质量的影响
        6.4.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温室番茄干物质质量的影响
        6.4.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干物质质量的影响
    6.5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6.5.1 灌溉方式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6.5.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的温室番茄果实品质影响
        6.5.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6.6 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6.1 灌溉方式对番茄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6.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温室番茄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6.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响应
    6.7 综合评判
        6.7.1 基于TOPSIS法对不同灌溉方式下温室番茄的综合评价
        6.7.2 膜下微喷灌温室番茄最优布设措施模型评判
        6.7.3 基于空间法分析对温室番茄最优灌水方案方案的优化
    6.8 膜下微喷灌土壤微环境与温室番茄生长的相关关系探究
        6.8.1 土壤微环境与番茄生长相关性分析
        6.8.2 基于结构方程分析土壤微环境、作物根系与植株生长对产量的影响
    6.9 讨论
        6.9.1 灌溉方式对温室番茄生长的影响
        6.9.2 膜下微喷灌布设措施调控对温室番茄生长的影响
        6.9.3 膜下微喷灌灌水方案调控对温室番茄生长的影响
    6.10 本章小结
7 基于不同区域的膜下微喷灌中试试验验证
    7.1 不同区域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7.2 不同区域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干物质质量的影响
    7.3 不同区域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7.4 不同区域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产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二、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2)烟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胞质评价及不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
    1.2 细胞质对植物表型的影响
    1.3 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鉴定
    1.4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
        1.4.1 花药形态建成
        1.4.2 细胞毒性
        1.4.3 能量代谢
        1.4.4 细胞程序性死亡
        1.4.5 逆行调节
    1.5 转录组测序揭示不育机制
    1.6 烟草细胞质雄性不育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7.1 目的意义
        1.7.2 主要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烟草tab1-CMS的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tab1-CMS雄蕊形态学观察、花粉粒扫描电镜观察以及花粉粒活性检测
        2.2.2 tab1-CMS花药发育的细胞学观察(石蜡切片观察)
        2.2.3 tab1-CMS育性统计
        2.2.4 DNA提取、PCR扩增、克隆、测序
        2.2.5 tab1-CMS特异片段扩增及验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tab1-CMS形态学和育性分析
        2.3.2 tab1-CMS花粉的败育时期
        2.3.3 tab1-CMS的特异分子标记
    2.4 讨论
第三章 雄性不育烟草的胞质效应评价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供试毒株及菌种
    3.2 试验方法
        3.2.1 农艺性状调查
        3.2.2 抗病性调查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类型胞质对烟草农艺性状的影响
        3.3.2 不同类型胞质对烟草抗病性的影响
        3.3.3 tab1-CMS不育系细胞质对烟草农艺性状和抗病性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sua-CMS烟草的转录组分析及其不育机制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实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sua-CMS烟草形态学和细胞学观察
        4.2.2 转录组测序
        4.2.3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4.2.4 qRT-PCR分析
        4.2.6 透射电镜观察早期花药细胞
    4.3 结果与分析
        4.3.1 sua-CMS烟草与可育系烟草花药发育对比
        4.3.2 转录组测序结果
        4.3.3 差异基因分析
        4.3.4 差异基因的GO和 KEGG分析
        4.3.5 DEGs的 qRT-PCR分析
        4.3.6 DEGs的相关通路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3)豫中烤烟上六片生产关键栽培技术优化及烟叶形态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豫中烤烟上六片烟叶研究
        1.1.1 上六片烟叶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上六片烟叶研究进展
    1.2 影响烤烟生长发育的因素
        1.2.1 施氮量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种植密度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留叶数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优质烤烟形态指标研究
        1.3.1 烤烟叶长研究
        1.3.2 烤烟单叶重研究
        1.3.3 烤烟株高研究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与设计
        3.1.1 豫中烤烟上六片生产关键栽培措施优化研究
        3.1.2 豫中烤烟上六片烟叶形态指标研究
    3.2 测定项目
        3.2.1 主要农艺性状
        3.2.2 物理特性
        3.2.3 干物质积累
        3.2.4 矿质元素
        3.2.5 化学成分
        3.2.6 中性致香成分
        3.2.7 经济性状
        3.2.8 感官品质
    3.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4 结果分析
    4.1 豫中烤烟上六片生产关键栽培措施优化研究
        4.1.1 施氮量、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上六片烟叶农艺性状的影响
        4.1.2 施氮量、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上六片烟叶物理性状的影响
        4.1.3 施氮量、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上六片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4.1.4 施氮量、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上六片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
        4.1.5 施氮量、种植密度和留叶数对上六片烟叶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1.6 基于产值和感官品质的数学模型
        4.1.6.1 各处理的结构矩阵及产值、感官指标结果
        4.1.6.2 数学模型构建
        4.1.7 单因素各水平效应分析
        4.1.8 不同因素间互作效应分析
        4.1.9 栽培措施优化
        4.1.9.1 产值的栽培措施优化
        4.1.9.2 感官品质的栽培措施优化
    4.2 豫中烤烟上六片烟叶叶长与烟叶品质关系分析
        4.2.1 叶长与物理特性的关系分析
        4.2.2 叶长与化学特性的关系分析
        4.2.3 叶长与中性致香成分的关系分析
        4.2.3.1 上三片烟叶叶长与中性致香成分关系分析
        4.2.3.2 下三片烟叶叶长与中性致香成分关系分析
        4.2.4 叶长与矿质元素的关系研究
    4.3 基于感官品质的豫中烤烟上六片烟叶形态指标探究
        4.3.1 烟叶感官品质与叶长的关系研究
        4.3.1.1 烟叶感官总分与叶长的关系分析
        4.3.1.2 烟叶香气特征与叶长的关系分析
        4.3.1.3 烟叶烟气特征与叶长的关系分析
        4.3.1.4 烟叶口感特征与叶长的关系分析
        4.3.2 烟叶感官品质与单叶重的关系研究
        4.3.2.1 烟叶感官总分与单叶重的关系分析
        4.3.2.2 烟叶香气特征与单叶重的关系分析
        4.3.2.3 烟叶烟气特征与单叶重的关系分析
        4.3.2.4 烟叶口感特征与单叶重的关系分析
        4.3.3 烟叶感官品质与株高的关系研究
5 结论与讨论
    5.1 豫中烤烟上六片生产关键栽培措施优化研究
    5.2 豫中烤烟上六片烟叶叶长与烟叶品质关系分析
    5.3 基于感官品质的豫中烤烟上六片烟叶形态指标探究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重庆烤烟新品系CF8704生长发育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烤烟生产的现状
    1.2 品种对烟叶生产的重要性
    1.3 品种特性及相应的配套技术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
    1.4 作物生长发育曲线的建立的重要性及相关研究进展
    1.5 重庆烟叶目前面临的问题及CF8704的相关背景介绍
第二章 研究目的和内容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伸根及旺长期发育动态分析比较
    3.1 试验地点及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方法
    3.4 数据与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生育期比较
        3.5.2 移栽期农艺性状分析
        3.5.3 团棵期农艺性状分析
        3.5.4 现蕾期农艺性状分析
        3.5.6 烟叶重量比较
        3.5.7 农艺性状生长模型比较分析
    3.6 根系发育分析比较
        3.6.1 根系面积比较分析
        3.6.2 根冠比的比较分析
    3.7 小结
第四章 伸根及旺长期生理代谢分析比较
    4.1 试验地点及材料
    4.2 检测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光合数据比较
        4.3.2 硝酸还原酶(NR)和蔗糖转化酶(INV)活性变化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打顶至中部叶采收期间生长发育及生理代谢
    5.1 试验地点及材料
    5.2 试验方法
    5.3 分析项目与测定方法
    5.4 数据分析方法
    5.5 结果与分析
        5.5.1 打顶至中部叶采收期生长发育曲线比较分析
        5.5.2 酶活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产量品质分析比较
    6.1 试验地点以及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经济性状分析
        6.3.2 化学成分分析
        6.3.2.1 中部叶化学成分分析
        6.3.2.2 上部叶化学成分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讨论
    7.2 结论
    7.3 试验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产酶溶杆菌新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的促生防病作用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根际促生菌
        1.1.1 植物根际及微生物
        1.1.2 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
        1.1.3 PGPR的作用及其机理
        1.1.4 PGPR的研究方法
        1.1.5 PGPR的利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1.2 产酶溶杆菌
        1.2.1 溶杆菌简介及分类地位
        1.2.2 产酶溶杆菌
        1.2.3 产酶溶杆菌对植物病害的防治作用及其机理
        1.2.4 产酶溶杆菌的研究展望
第2章 绪论
    2.1 立题依据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目标菌株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性质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述
        3.2.2 试验材料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目标菌株的筛选
        3.3.2 目标菌株的基本生物学性质
        3.3.3 目标菌株的分子鉴定
        3.3.4 菌株LE16的全基因序列
        3.3.5 菌株LE16促生功能相关基因
    3.4 讨论
        3.4.1 目标菌株的筛选及其基本生物学性质研究
        3.4.2 目标菌株的种类鉴定及功能预测
    3.5 小结
第4章 菌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 对土壤有机氮磷的活化作用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菌株LE16水解有机氮
        4.3.2 菌株LE16水解有机磷
        4.3.3 菌株LE16在土壤中的存活情况
        4.3.4 菌株LE16活化土壤有机氮
        4.3.5 菌株LE16活化土壤有机磷
    4.4 讨论
        4.4.1 菌株LE16对有机氮磷的水解作用
        4.4.2 菌株LE16对土壤有机氮磷的活化作用
    4.5 小结
第5章 菌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 对蔬菜(生菜、辣椒)生长的促进作用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菌株LE16对蔬菜生长的影响
        5.3.2 菌株LE16对盆栽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5.3.3 菌株LE16对盆栽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5.3.4 相关性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菌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 的抑菌作用及机理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方法
        6.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菌株LE16对微生物的拮抗作用
        6.3.2 菌株LE16发酵液的基本性质及其制备研究
        6.3.3 菌株LE16发酵液的热稳定性及保质期研究
        6.3.4 菌株LE16的抑菌机理
    6.4 讨论
        6.4.1 菌株LE16对微生物的拮抗作用及机理
        6.4.2 菌株LE16发酵液的制备
    6.5 小结
第7章 菌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 对植物病害的防治作用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材料
        7.2.2 试验方法
        7.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7.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菌株LE16发酵液对烤烟黑胫病的防治作用
        7.3.2 菌株LE16发酵液对辣椒疫病的防治作用
        7.3.3 菌株LE16发酵液对黄瓜蔓枯病的防治作用
        7.3.4 菌株LE16发酵液对温室烤烟和黄瓜白粉病的防治作用
        7.3.5 菌株LE16发酵液对田间烤烟白粉病的治疗作用
    7.4 讨论
        7.4.1 菌株LE16发酵液对作物病害的防治作用
        7.4.2 菌株LE16发酵液对作物白粉病的防治作用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专利及课题成果

(6)基于SNP的150份硬粒小麦43个性状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文献综述
    1.1 关联分析及其在小麦中的应用
        1.1.1 关联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1.1.2 SNP分子标记的研究概况
        1.1.3 关联分析在小麦中的应用
    1.2 小麦苗期性状的研究概况
    1.3 小麦冠层叶性状的研究概况
        1.3.1 影响作物叶片生长的因素
        1.3.2 控制小麦冠层叶形态性状的基因或QTL
        1.3.3 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和降解途径
        1.3.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1.3.5 叶绿素含量与产量相关研究
    1.4 小麦籽粒性状的研究概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硬粒小麦材料
    2.2 种植方法
        2.2.1 水培方法
        2.2.2 大田种植方法
    2.3 目标性状的测量方法
        2.3.1 苗期性状的测量方法
        2.3.2 叶部性状的测量方法
        2.3.3 籽粒性状的测量方法
    2.4 表型数据与SNP标记的关联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硬粒小麦43个性状表型数据分析
        3.1.1 硬粒小麦43个性状的描述统计与方差分析
        3.1.2 硬粒小麦43个性状的相关分析
    3.2 硬粒小麦43个性状的关联分析
        3.2.1 硬粒小麦苗期性状的关联分析
        3.2.2 硬粒小麦叶部性状的关联分析
        3.2.3 硬粒小麦籽粒性状的关联分析
4 讨论
    4.1 硬粒小麦苗期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4.1.1 硬粒小麦幼苗高度(SH)关联分析揭示的候选QTLs
        4.1.2 硬粒小麦幼苗根系关联分析揭示的候选QTLs
        4.1.3 硬粒小麦幼苗叶关联分析揭示的候选QTLs
        4.1.4 有助于小麦壮苗品种选育的SNP标记
        4.1.5 SNP标记的数量随幼苗生长过程而变化
    4.2 硬粒小麦叶部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4.2.1 叶片形态性状的候选QTLs
        4.2.2 叶绿素含量的候选QTLs
        4.2.3 冠层叶片形态性状在基因组上的QTL簇
        4.2.4 叶绿素含量在基因组上的QTL簇
        4.2.5 旗叶相关的候选基因
    4.3 硬粒小麦籽粒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
        4.3.1 千粒重相关的候选基因
        4.3.2 籽粒形态性状的候选QTLs
        4.3.3 基因组上的QTL簇
    4.4 一因多效
    4.5 EST同源序列功能一致的SNP标记
参考文献
附录i 实验材料信息
附录ii 实验结果
附录iii 研究生学习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UV-B辐照对怀地黄生长发育及连作障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紫外线中段波长(UV-B)对植物的影响
        1.1.1 UV-B
        1.1.2 UV-B辐照增加对植物形态发育和生物量的影响
        1.1.3 UV-B辐照增加对植物生理代谢的影响
        1.1.4 UV-B辐照增加对植物次生代谢的影响
    1.2 地黄
        1.2.1 地黄的药用价值
        1.2.2 地黄的生产现状
    1.3 连作障碍
        1.3.1 连作障碍的发生和表现
        1.3.2 连作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
        1.3.3 连作障碍的防治措施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设计
        2.2.1 怀地黄的种植
        2.2.2 UV-B辐照处理
        2.2.3 实验主要仪器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怀地黄形态指标的测定
        2.3.2 叶面积的测定
        2.3.3 怀地黄叶片显微结构观察
        2.3.4 怀地黄块根显微结构的观察
        2.3.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6 梓醇含量的测定
        2.3.7 毛蕊花糖苷的测定
        2.3.8 PAL酶活性的测定
        2.3.9 总黄酮含量测定
        2.3.10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2.3.11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2.3.12 根系活力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UV-B辐照对怀地黄叶生长情况的影响
    3.2 UV-B辐照对怀地黄叶面积的影响
    3.3 UV-B辐照对怀地黄叶片厚度的影响
    3.4 UV-B辐照对怀地黄地下形态的影响
    3.5 UV-B辐照对怀地黄块根结构的影响
    3.6 扫描电镜下观察UV-B辐照对怀地黄叶片表面微观结构的影响
        3.6.1 UV-B辐照对怀地黄叶片腺毛密度的影响
        3.6.2 UV-B辐照对怀地黄叶片气孔密度的影响
        3.6.3 UV-B辐照对怀地黄叶片表面细胞形态的影响
    3.7 UV-B辐照对怀地黄叶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8 UV-B辐照对怀地黄次生代谢物的影响
        3.8.1 UV-B辐照对怀地黄梓醇含量的影响
        3.8.2 UV-B辐照对怀地黄毛蕊花糖苷含量的影响
    3.9 UV-B辐照对怀地黄PAL酶活性的影响
    3.10 UV-B辐照对怀地黄根系活力的影响
    3.11 UV-B辐照对怀地黄叶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3.12 UV-B辐照对怀地黄叶中MDA含量的影响
    3.13 UV-B辐照对怀地黄叶CAT含量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UV-B辐照对怀地黄叶片表面结构的影响
    4.2 UV-B辐照对怀地黄药用成分的影响
    4.3 UV-B辐照对怀地黄生长形态的影响
    4.4 UV-B辐照对怀地黄生理活性的影响
    4.5 UV-B辐照对怀地黄块根结构的影响
    4.6 UV-B辐照对怀地黄连作障碍的初步探索。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烟草苗期耐冷性评价及分子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低温逆境生物学
        1.2.1 冷胁迫下植物的形态发育
        1.2.2 冷胁迫下植物的生理生化变化
        1.2.3 植物对冷胁迫的适应及调控
    1.3 冷害分类
    1.4 植物耐冷性评价
        1.4.1 评价方法
        1.4.2 评价指标
    1.5 烟草冷胁迫响应调控研究进展
    1.6 转录组研究简述
        1.6.1 转录组研究的内容
        1.6.2 转录组研究的方法
    1.7 蛋白质组研究简述
        1.7.1 蛋白质组研究的内容
        1.7.2 蛋白质组研究的方法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1.9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烟草耐冷性评价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育苗
        2.1.4 温室驯化
        2.1.5 低温胁迫处理
        2.1.6 常温恢复生长
        2.1.7 试验记载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影响烟草幼苗冷胁迫下表现的主要因素分析
        2.2.2 耐冷性评价的试验条件分析
        2.2.3 试验稳定性分析
        2.2.4 烟草幼苗在低温胁迫下和常温恢复生长时的表现可分解成几个易观察的类型
    2.3 讨论
        2.3.1 烟草苗期耐冷性可用低温胁迫下和常温恢复生长时的表现评价
        2.3.2 苗期耐冷性评价的参数组合需适当
        2.3.3 烟草幼苗在低温胁迫下和常温恢复生长时的表现类型组合可以用于耐冷性评价
第3章 烟草种质资源耐冷性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育苗
        3.1.3 烟苗移植
        3.1.4 温室驯化
        3.1.5 低温胁迫处理
        3.1.6 烟草苗期耐冷性评价烟草苗期耐冷性评价
        3.1.7 耐冷性验证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烟草种质资源耐冷性评价
        3.2.2 NC567 和台烟8 号对低温耐性差异显着
    3.3 讨论
        3.3.1 烟草对低温的耐性有显着的基因型差异
        3.3.2 苗期评价可以较便捷地评价烟草耐冷性
        3.3.3 烟草耐冷性有超亲遗传现象
        3.3.4 NC567 和台烟8 号可用于烟草冷处理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研究
第4章 烟草苗期低温胁迫响应的转录组分析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材料培育和低温处理
        4.2.2 总RNA准备
        4.2.3 测序文库构建
        4.2.4 簇生成
        4.2.5 上机测序
        4.2.6 测序结果质控
        4.2.7 数据分析
        4.2.8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从头组装及数据质量分析
        4.3.2 数据库注释分析
        4.3.3 差异基因分析
        4.3.4 qRT-PCR验证
    4.4 讨论
        4.4.1 COR基因的诱导表达可能有利于烟草的耐冷性
        4.4.2 冷响应中生物钟可能是保守的
第5章 基于ITRAQ技术烟草苗期低温胁迫响应的蛋白组分析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材料培育和冷处理
        5.2.2 蛋白质分离
        5.2.3 蛋白质消化和iTRAQ标记
        5.2.4 用强阳离子交换(SCX)色谱法进行肽分馏
        5.2.5 液相色谱(LC)-电喷雾离子化(ESI)串联质谱(MS/MS)分析
        5.2.6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蛋白质质谱基本信息
        5.3.2 显着差异性蛋白筛选及GO和 KEGG Pathway分析
    5.4 讨论
        5.4.1 代谢途径可能对植物的耐冷性有重要作用
        5.4.2 两个品种对冷胁迫的反应机制不同
        5.4.3 蛋白质代谢和能量平衡对烟草耐冷性至关重要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略词表
附录B 转录组分析的相关数据
致谢
作者简介

(9)不同叶位烟叶生物学特性差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烟草相关特性简介
        1.2.2 陕西地区烟草相关研究进展
        1.2.3 上部烟叶相关研究简介
        1.2.4 烟草叶片组织结构相关研究进展
        1.2.5 烟草叶片硬度相关生理指标研究进展
第二章 不同叶位烟叶解剖结构差异比较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2 研究方法
        2.2.1 石蜡切片的制作与观察
        2.2.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4 结论与讨论
        2.4.1 随着成熟度增加,不同叶位烟叶厚度均减小,但减小幅度有存在叶位差异
        2.4.2 相同成熟度的烟叶厚度存在叶位间差异
        2.4.3 建议
第三章 不同品种烟叶解剖结构差异比较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结论与讨论
        3.4.1 随成熟度增加不同品种烟叶解剖学变化规律基本相似
        3.4.2 随成熟度增加不同叶位组织结构的变化幅度存在品种间差异
        3.4.3 建议
第四章 不同地区烟叶解剖结构差异比较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试剂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结论与讨论
        4.4.1 不同地区烟叶的解剖学变化规律基本相似
        4.4.2 烟叶组织结构存在地区间差异
        4.4.3 建议
第五章 不同叶位烟叶硬度相关酶活性差异比较研究
    5.1 试验材料和试剂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试剂
    5.2 研究方法
        5.2.1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与纤维素酶(CMC)活性测定
        5.2.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叶位烟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差异
        5.3.2 不同叶位烟叶纤维素酶(CMC)活性差异
        5.3.3 不同叶位烟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差异
    5.4 结论与讨论
        5.4.1 测试酶活性随成熟度的变化趋势不同叶位间表现相似
        5.4.2 相同成熟度的上部烟叶中PG活性与CMC活性最小
        5.4.3 相同成熟度的上部烟叶中POD活性最大
        5.4.4 建议
第六章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不同基因型烤烟钾营养特性及其遗传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钾素对烟草的影响
        1.1.1 钾对烟草生理代谢的影响
        1.1.2 钾对烟草抗逆性的影响
        1.1.3 钾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1.1.4 缺钾对烟草的危害
        1.1.5 提高烟叶钾含量的途径
    1.2 Na~+/H~+逆向转运蛋白NHX基因的研究进展
        1.2.1 Na~+/H~+逆向转运蛋白的种类和功能
        1.2.2 NHX基因的分类及表达
        1.2.3 转入NHX基因对受体钾含量的影响
    1.3 植物钾营养特性的遗传研究
        1.3.1 植物钾营养特性的差异及遗传研究
        1.3.2 植物钾营养效率的根系特性差异及遗传特性
2 引言
    2.1 研究意义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3 研究目标
3 材料与方法
    3.1 转At NHX1 烤烟钾素积累及根系特性研究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及方法
        3.1.3 项目测定与计算
    3.2 不同基因型烤烟钾营养特性研究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3.2.3 项目测定与计算
    3.3 烟叶钾含量及根系特性的遗传研究
        3.3.1 试验材料
        3.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3.3.3 项目测定与计算
    3.4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转At NHX1 烤烟钾积累与根系特性研究
        4.1.1 转AtNHX1 烤烟农艺性状分析
        4.1.2 转AtNHX1 烤烟中部叶不同叶龄烟叶钾含量
        4.1.3 转AtNHX1烤烟根系K~+吸收动力学参数分析
        4.1.4 转AtNHX1 烤烟根系形态学特征分析
        4.1.5 转AtNHX1 烤烟根系生理特性分析
    4.2 不同基因型烤烟钾营养特性研究
        4.2.1 不同基因型烤烟大田农艺性状分析
        4.2.2 不同基因型烤烟大田烟叶钾含量分析
        4.2.3 不同基因型烤烟干物质积累差异分析
        4.2.4 不同基因型烤烟钾素吸收和转运能力分析
        4.2.5 不同基因型烤烟钾营养特性差异分析
        4.2.6 不同基因型烤烟根系特性差异分析
    4.3 烟叶钾含量及根系特性的遗传规律
        4.3.1 亲本及杂交组合烟叶钾含量及根系特性差异分析
        4.3.2 烟叶钾含量及根系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
        4.3.3 烟叶钾含量及根系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4.3.4 烟叶钾含量及根系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分析
        4.3.5 烟叶钾含量及根系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高钾基因型烤烟钾营养特性
        5.1.2 高钾基因型烤烟不耐低钾机理初步探讨
        5.1.3 烤烟烟叶钾含量及根系特性的遗传规律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四、烤烟有效叶形态发育规律的观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膜下微喷灌对温室番茄节水增产影响机理的探究[D]. 张明智.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烟草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胞质评价及不育机制研究[D]. 刘志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3]豫中烤烟上六片生产关键栽培技术优化及烟叶形态指标研究[D]. 刘扣珠.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4]重庆烤烟新品系CF8704生长发育特性研究[D]. 胡浩柳. 西南大学, 2020(01)
  • [5]产酶溶杆菌新株Lysobacter enzymogenes LE16的促生防病作用及机理[D]. 陈丹梅. 西南大学, 2020(01)
  • [6]基于SNP的150份硬粒小麦43个性状的关联分析[D]. 黄思思.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7]UV-B辐照对怀地黄生长发育及连作障碍的影响[D]. 崔晓晓.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8]烟草苗期耐冷性评价及分子表达研究[D]. 向世鹏.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9]不同叶位烟叶生物学特性差异比较研究[D]. 李玉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10]不同基因型烤烟钾营养特性及其遗传规律研究[D]. 许杰.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烤烟有效叶形态发育规律的观察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