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中类黄酮含量的研究(英文)

茉莉花中类黄酮含量的研究(英文)

一、迎春花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研究(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王静静[1](2020)在《山楂果叶防治糖脂代谢紊乱作用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脂代谢紊乱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其发病率日益增长,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多种西药进行联合治疗,长期使用患者会出现肝肾损害和停药后容易反弹等副作用,且无预防糖脂代谢紊乱的手段,寻找安全有效的防治糖脂代谢紊乱的药物对于降低心血管发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山楂果具有消食健胃、化浊降脂的功能,山楂叶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本文通过建立糖脂代谢紊乱大鼠模型,分别考察山楂果、叶以及两者联合使用对糖脂代谢紊乱的防治作用,为以山楂果、叶为原料的防治糖脂代谢紊乱产品的开发提供基础数据。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山楂果总有机酸、山楂叶总黄酮单独及联合使用对糖脂代谢紊乱的预防作用。高脂高糖饲料结合5%葡萄糖水诱导建立糖脂代谢紊乱大鼠模型,造模同时给予山楂果总有机酸、山楂叶总黄酮以及山楂果叶联合,连续4周。结果发现,高脂高糖饲料诱导的大鼠出现了体重升高、血脂升高、血糖偏高、肝肾功能异常等现象,说明糖脂代谢紊乱大鼠模型建立成功。与模型组相比,所有药物均可对抗饮食诱导引起的大鼠体重水平的升高,山楂果叶联合可对抗饮食诱导引起的血糖水平的升高,所有药物均可对抗饮食诱导引起的TC、TG水平的升高,所有药物也均可对抗高脂高糖饮食引起的肝、肾功能异常;且山楂果叶联合在对抗血糖、TG、ALT、AST、UA这五个指标上均显着优于山楂果、叶单独使用。说明山楂果总有机酸、山楂叶总黄酮预防糖脂代谢紊乱具有明显的作用,果叶联合用药优于果叶单独使用。2.研究山楂果总有机酸、山楂叶总黄酮单独及联合使用对糖脂代谢紊乱大鼠的治疗作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糖脂代谢紊乱大鼠模型,4周后造模成功,分别给予山楂果总有机酸、山楂叶总黄酮以及山楂果叶联合,连续7周。结果发现,饮食干预联合STZ诱导的大鼠出现了血糖升高、口服葡萄糖耐量受损、血脂升高、体内脂肪堆积、脂肪细胞形态紊乱、肝肾功能异常等现象,说明糖脂代谢紊乱大鼠模型建立成功。与模型组相比,所有药物均能够降低大鼠空腹血糖水平,增强葡萄糖耐受程度,调节糖代谢异常;也能够降低大鼠肝脏指数、脂肪堆积、体脂指数以及改善血脂水平,保护脂肪组织形态,调节脂代谢紊乱;同时也可保护肝、肾功能;且山楂叶单独使用在降低ALP、CREA、UA水平以及促进胰岛素分泌水平上强于山楂果单独使用;山楂果单独使用在降低TG、体内脂肪重量、TBIL水平上优于山楂叶单独使用;山楂果叶联合在降低TG、AST、ALP、UA水平以及改善脂肪组织形态均显着性的优于山楂果叶单独使用。说明山楂叶总黄酮调节糖代谢效果优于山楂果总有机酸,山楂果总有机酸改善脂肪堆积、脂代谢紊乱作用强于山楂叶总黄酮,山楂果叶联合使用之后可以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3.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糖脂代谢紊乱大鼠肝脏AMPKα、p-AMPKα、SREBP-1、ACCα蛋白的表达,探讨山楂果总有机酸、山楂叶总黄酮降糖降脂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所有药物均可显着性增加大鼠肝脏p-AMPKα/AMPKα,降低SREBP-1、ACCα蛋白表达,且山楂果叶联合给药效果优于山楂果叶单独使用,提示山楂果总有机酸、山楂叶总黄酮可通过激活AMPKα/SREBP-1/ACCα信号通路调节糖脂代谢,从而改善大鼠的糖脂代谢紊乱。结论:山楂果有机酸、山楂叶总黄酮均对防治糖脂代谢紊乱具有一定作用,其治疗糖脂代谢紊乱的机制可能与AMPKα/SREBP-1/ACCα信号通路有关,且山楂果叶联合使用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田雪[2](2020)在《嫁接对辣椒生长及疫病抗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针对连作障碍导致的辣椒产量低下、土传病害特别是辣椒疫病严重的问题,开展辣椒不同砧木抗疫病类型筛选、不同抗病砧木和不同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效果及疫病抗性影响等方面研究,旨在为辣椒疫病防控及优质高产提供参考。通过试验得到以下结论:(1)采用离体接菌法可以作为辣椒疫病抗性类型检测的快捷方法,并筛选出1种高抗疫病砧木、2种抗疫病砧木。采用离体接菌法接种辣椒疫霉菌“LT1534菌株”后第3d的病情指数和活体接菌法第16d的病情指数对辣椒疫病抗性类型划分一致,确定出巨根为高抗疫病类型砧木,青青一号和托拉斯加为抗疫病类型砧木,威壮贝尔、金马野力姆、沃夫冈、卡特188为中抗疫病类型砧木,鼎力五号、硕根领袖和韩国优壮为感疫病类型砧木。(2)POD、PPO和PAL酶活性以及木质素、总酚类和类黄酮含量的提高有利于防控疫病对辣椒的危害。与未接种疫霉菌的自根苗对照2(CK2)相比,接种疫霉菌的自根苗对照1(CK1)在接菌后特别是疫病逐渐发生过程中,辣椒体内的POD、PPO和PAL酶活性及木质素、总多酚和类黄酮含量升高,而采用高抗疫病类型砧木及抗疫病类型砧木进行嫁接的嫁接苗体内这3种酶活性(POD、PPO和PAL)以及木质素、总多酚、类黄酮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接种疫霉菌的自根苗对照1(CK1),其中高抗疫病类型砧木嫁接的处理这6项指标一直保持高水平。(3)砧木与接穗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嫁接可以显着提高嫁接苗对疫病的抗性,而砧木的抗病性向接穗传递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嫁接后显着地降低了辣椒疫病的病情指数,提高了嫁接苗抗病性;在砧木疫病抗性等级划分中,巨根砧木是高抗疫病类型砧木,青青一号和托拉斯加为抗疫病类型砧木;而对于以这3种砧木进行常规套管斜切嫁接方式下的嫁接苗疫病抗性等级划分中,巨根砧木嫁接苗表现为抗疫病类型,而青青一号和托拉斯加砧木嫁接苗表现为中抗疫病类型。(4)采用双断根嫁接法,其砧木与接穗结合部的伤口愈合与砧木根系再生同时进行;且有效预防辣椒嫁接苗的徒长,壮苗指数显着提高,疫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着降低,提高了产量并改善了品质。嫁接后15d时,砧木和接穗结合部的伤口逐渐愈合,维管束桥增多,维管束桥大部分连接完成,此时测定的辣椒叶片品红吸收量增加明显,特别是此时砧木已有再生根形成,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可以自由运输,其含量也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双断根嫁接明显提高了果实单果重及折合产量,采用“巨根”和“青青一号”砧木进行双断根嫁接均提高了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

梁惠桢[3](2019)在《海南龙血树DcDFRl的功能及表达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竭是龙血树属植物的木质部分泌的一种红色树脂,具有活血化瘀、消炎镇痛和止血生肌等功效。目前人们对血竭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较多,但对其形成机制并不了解。海南龙血树是国产血竭的主要基源植物,其血竭中的主要活性物质是类黄酮化合物。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是海南龙血树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之一。本研究从海南龙血树中克隆了 1个DFR基因DcDFR1,并对其表达调控特征进行了研究,为揭示海南龙血树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和血竭形成的机制奠定了基础。DcDFR1含有100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34个氨基酸残基,分子式为C1673H2619N439 0485 S23,分子量为37.38 kDa,预测的理论等电点为6.10。DcDFR1蛋白具有典型的植物DFR保守的NADPH结合结构域和底物结合结构域,属于非Asn/Asp型 DFR。DcDFR1 蛋白与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美洲黄莲(Nelumbolutea)、法国水仙(Narcissus tazetta)、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中的DFR蛋白的同源性都在70%以上。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DcDFR1与同属单子叶植物的法国水仙以及红掌相似度较高亲缘性较近,与双子叶亲缘性相差较远。通过原核表达获得His-DcDFR1和GST-DcDFR1两种融合蛋白,其中His-DcDFR1融合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而GST-DcDFR1融合蛋白以可溶性蛋白和包涵体形式存在。分别对His-DcDFR1融合蛋白和GST-DcDFR1融合蛋白进行纯化,通过HPLC的方法检测融合蛋白活性,发现2种融合蛋白对DHK、DHQ、DHM这三个底物没有显示出活性。DcDFR1在花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果、叶、根和茎。UV-B、NaCL、6-BA、ABA、JA和蔗糖均能诱导DcDFR1的表达,其中紫外线显着上调DcDFR1的表达。克隆了 1581bp的DcDFR1启动子序列,该区域具有典型真核生物启动子结构特征,含有茉莉酸、乙烯和水杨酸等激素响应元件,以及光、干旱和真菌等胁迫响应元件。此外,启动子区也存在MYB、bHLH、NAC和bZIP等转录因子结合元件。酵母单杂交结果表明转录因子DcTT2、DcMYB1、DcMYB3和DcNAC1能够与DcDFR1启动子结合。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这4个转录因子均定位于细胞核。

罗汉[4](2018)在《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本课题组对石台县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利用情况、资源变化趋势等本底情况展开实地调查。调查结果可用于分析石台县药用植物的区系特点,发掘具有特色的中药材种类,制定区域内中药资源发展规划,为当地中药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调研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在实地调查中,引入遥感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所集成的“3S”技术,以提高野外工作效率,并为数据的有效采集提供保障。结果:通过110天的实地调查工作,我们采集标本1678号,共6000余份,鉴定出石台县药用植物184科662属1208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9种;发现无距虾脊兰和浙江凤仙花两种安徽省植物新分布。基于样方调查结果,以黄精为例,估算出石台县野生多花黄精的蕴藏量达到159309kg。对石台县药用植物属的区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药用蕨类植物可分为8个分布区类型,具有明显的热带区系特征;药用种子植物区系成分较为复杂,可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和15个变型,泛热带和北温带特征较为显着,这也印证了石台县处于北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基于对石台县具有开发潜力的大宗药用植物资源、特色药用植物资源以及药食两用植物资源进行的深入研究,本论文确定了几种适宜当地生产发展的药用植物;通过对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生境特征进行深入考察,分析其致危原因,找出致危因素,并提出了保护措施。根据石台县中药资源调查与分析结果,提出将石台县中药发展规划分为西南山地中药资源发展保护区、东部山地大宗药材发展利用区、西北山地及丘陵药材综合发展利用区和中药与旅游融合的特色产业发展区的建议。结论:石台县药用植物种类丰富,常用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较大,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当地拥有较多种类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需加强对它们的保护;为促进石台县中药产业的发展,制定了该县中药发展规划。

胥爱丽[5](2017)在《扭肚藤止泻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针对目前扭肚藤治疗腹泻的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作用机理不清晰,质量检测指标不能准确反映临床疗效的问题,采用体内、体外药理学研究方法筛选其有效部位,寻找作用通路及靶点;同时,综合运用现代先进的分离手段和分析技术对扭肚藤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获得有效成分单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具有活性的化合物,并建立与疗效相关的活性成分的质量控制方法,同时考察该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从而实现对扭肚藤全面而系统的药效机理、物质基础和质量评价研究,为保证临床用药质量和扭肚藤的合理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1.扭肚藤有效部位的提取采用甲醇冷浸提取,提取液回收甲醇并干燥后的浸膏用适量水分散,依次用不同极性的溶剂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四个提取部位。2.扭肚藤提取部位的药效学研究(1)采用大黄致小鼠腹泻模型,以小鼠6小时内的稀便率为指标,观察扭肚藤提取部位的止泻作用。(2)采用新斯的明所致小鼠小肠推进亢进模型,以小肠全长和炭末推进的长度计算小肠推进率,观察扭肚藤提取部位对新斯的明所致小鼠小肠推进亢进的影响。(3)采用小鼠扭体法,以小鼠扭体次数为指标评价扭肚藤提取部位的镇痛作用。(4)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和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法,通过测定小鼠耳廓肿胀度和腹腔洗液OD值来评价扭肚藤提取部位的抗炎作用。3.止泻有效部位作用机理研究[1](1)选取4个与腹泻及炎症相关的靶标蛋白——BDNF、p38 MAPK、NF-κB p65、p-p38 MAPK作为测定指标,取大黄致泻实验中各组小鼠的回肠组织作为样本,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对小鼠回肠组织中的靶标蛋白表达量进行测定。(2)根据靶标蛋白测定结果,采用LPS刺激的RAW264.7炎症细胞模型对扭肚藤甲醇提取物、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部位的抗炎活性进行筛选。首先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提取部位对RAW264.7细胞生长的影响,确定药物安全浓度后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测定加入药物后的含有p-NF-κB-luc质粒的NF-κB+/+RAW264.7中的荧光值;同时,用Griess法检测野生型RAW264.7(WT)细胞上清液中NO的释放量,并用RT-q PCR法测定细胞中i NOS m RNA的表达水平。4.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采用系统分离法,综合运用MCI Gel、Diaion HP-20、Sephadex LH-20、硅胶等柱层析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对扭肚藤的有效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获得有效成分单体,并结合ESI-MS、1H NMR、13C NMR等波谱分析方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5.有效成分的抗炎活性筛选利用LPS诱导的RAW 264.7炎症细胞模型,考察各待测有效成分单体对该细胞中NO的生成和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MTT法检测不同浓度化合物对RAW264.7细胞生长的影响,在化合物的无毒浓度下,采用Griess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NO的释放量,同时测定LPS诱导的NF-κB+/+RAW 264.7细胞的荧光值,实现抗炎活性成分的快速筛选。6.质量评价研究以咖啡酸甲酯和异绿原酸B两个主要活性成分为指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扭肚藤的UPLC指纹图谱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7.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质谱(UPLC-MS/MS)法对大鼠灌服扭肚藤甲醇提取物后血浆样品中咖啡酸甲酯和异绿原酸B的浓度进行测定,利用BAPP2.0药动学软件对血药浓度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各项药动学参数,明确该成分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结果:1.从扭肚藤药材中提取得到甲醇总提取物及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4个不同极性的提取部位。2.大黄所致小鼠腹泻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扭肚藤的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提取部位能显着降低小鼠稀便率,具有一定的止泻作用;扭肚藤对新斯的明所致小鼠小肠推进亢进的影响实验表明,三氯甲烷及乙酸乙酯提取部位的高、低剂量组,石油醚提取部位的高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新斯的明所致小肠推进亢进小鼠的小肠推进率;镇痛实验结果表明,乙酸乙酯及正丁醇提取部位能显着降低小鼠扭体次数,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抗炎实验结果表明,扭肚藤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部位及甲醇总提取物均能降低二甲苯所致小鼠的耳廓肿胀度,提示对急性炎性肿胀具有抑制作用;石油醚、三氯甲烷及正丁醇提取部位在高剂量时能显着降低醋酸所致小鼠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提示对炎性过程中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扭肚藤三氯甲烷提取部位能显着降低BDNF、p38 MAPK、p-p38 MAPK、NF-κB p65在大黄致泻小鼠模型回肠组织中的表达量。4.扭肚藤各提取部位浓度低于100μg/m L时,对RAW264.7细胞的生长无明显的影响,细胞存活率在85%以上。三氯甲烷提取部位在无毒浓度范围内可增加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NF-κB转录活性及NO生成的抑制率,降低细胞中致炎因子NO的含量,并降低细胞中i NOS的m RNA水平的表达量。5.从扭肚藤的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原儿茶酸、原儿茶酸甲酯、咖啡酸、咖啡酸甲酯、水杨酸、异香草酸、阿魏酸、咖啡碱、3,6-diisopropylpiperazin-2,5-dione、东莨菪内酯、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4-hydroxy-4-(3-hydroxy-1-butenyl)-3,5,5-trimethyl-2-Cyclohexen-1-one、3-吲哚甲醛、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6.咖啡酸甲酯对NF-κB的活性和NO的生成具有抑制作用,给药浓度为12.5,25,50μM时,对NF-κB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34.65%、33.44%和36.12%,对NO生成的抑制率分别为39.28%、45.48%和47.89%,且对RAW264.7细胞的生长无明显的影响。7.建立了扭肚藤药材的UPLC指纹图谱,10批扭肚藤药材有9批相似度达到了0.9以上;异绿原酸B和咖啡酸甲酯分别在7.6738.35μg/m L和9.6076.8μg/m 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61%、99.09%,RSD分别为0.84%、1.25%。8.建立了同时测定大鼠口服扭肚藤提取物后,血浆中异绿原酸B和咖啡酸甲酯两种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学考察表明,血浆中异绿原酸B和咖啡酸甲酯在11000n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与日间精密度均少于15%,其准确性分别在97.54%107.44%和95.98%110.73之间,精密度和准确性较好,提取回收率均大于90%,分别为99.45%107.93和100.38%104.52%。异绿原酸B和咖啡酸甲酯在大鼠体内的最大血药浓度Cmax分别为262.03和575.35 ng/m 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0.25和0.5小时,半衰期T1/2分别为0.75小时和1.32小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峰面积AUC0τ分别为290.12和879.85 hng/mL。结论:动物体内药效学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扭肚藤的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部位的止泻作用较明显,此外还显示出一定的抗炎作用;乙酸乙酯及正丁醇部位显示出明显的镇痛作用。体外细胞实验结合体内药效学实验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三氯甲烷提取部位是扭肚藤抗炎止泻最主要的有效部位,其次是乙酸乙酯提取部位。两个有效部位均是通过调控NF-κB炎症通路,抑制NF-κB转录因子的活化,在转录水平上抑制i NOS等促炎因子的表达,减少NO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产生止泻的作用。体外细胞模型对有效部位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咖啡酸甲酯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异绿原酸B也显示一定的抗炎活性,是扭肚藤抗炎止泻的主要物质基础,其机理与抑制NF-κB的转录活性,减少NO的生成有关。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基于活性成分的扭肚藤的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能有效地控制扭肚藤的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同时,对活性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咖啡酸甲酯和异绿原酸B能进入体内并被吸收利用而后消除。本研究明确了扭肚藤止泻的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为扭肚藤药材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侯蓓[6](2015)在《迎春花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迎春花(Jasminum nudiflorum Lindl),以叶及花瓣入药。本文通过不同提取法对迎春花中总黄酮提取进行比较研究,采用Box-Benhnken优化超声提取得到最优提取条件;采用抗氧化活性模型筛选出乙酸乙酯分离部位为活性最强部位,并进行抗衰老试验;将柱层析和高速逆流法相结合,对活性最强部位进行了化合物分离,得到4个黄酮类化合物,并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活性的测定。具体研究如下:1.索氏和超声波法相比较:索氏提取提取率为1.98%,超声波辅助提取率为3.15%。2.超声波提取通过Box-Benhnken优化提取条件,得出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68%,液固比20:1,提取时间40min,提取温度为50℃。此条件下,总黄酮提取率为3.15%,与理论值3.21%相接近。3.迎春花乙醇提取物各萃取相中总黄酮含量并进行比较: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总提取物>氯仿相>石油醚相;各萃取相及总提取物对DPPH·、OH·和O2‐以及总还原力这四个指标进行抗氧化活性分析。4.乙酸乙酯相对D-半乳糖诱导的小鼠进行抗衰老试验,试验显示乙酸乙酯相中模型可提高小鼠血清和皮肤组织中SOD、CAT、POD以及GSH活性,能抑制小鼠血清内MDA和小鼠皮肤组织MDA、Hyp含量的上升。5.利用传统的柱层析法和先进的高速逆流色谱相结合,对乙酸乙酯相中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在柱层析法中以氯仿/甲醇为洗脱剂,在HSCCC中以氯仿/甲醇/水为分离系统,利用1H NMR、13C NMR、HMBC、MASS光谱学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有4个不同的单体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Y3-5),6’-O-(3,5-O-二甲基没食子酰基)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Y4-8),木犀草素(Y4-9-2),6’-O-(3,5-O-二甲基没食子酰基)3,5,7,3’,4’,5’-六羟基黄酮3’-O-β-D-吡喃葡萄糖苷(Y4-11-1)。其中6’-O-(3,5-O-二甲基没食子酰基)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Y4-8),6’’-O-(3,5-O-二甲基没食子酰基)3,5,7,3’,4’,5’-六羟基黄酮3’-O-β-D-吡喃葡萄糖苷(Y4-11-1)为新化合物。6.采用DPPH法测定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Y3-5,Y4-8,Y4-11-1清除DPPH的能力均达到90%以上,超过对照VC,表明Y3-5,Y4-8,Y4-11-1的抗氧化能力很强。同时用单体化合物Y3-5,Y4-11-1对D-半乳糖诱导的小鼠进行抗衰老试验,Y3-5,Y4-11-1可提高小鼠血清和皮肤组织中SOD、CAT、POD以及GSH活性,能抑制MDA含量。表明Y3-5,Y4-11-1对小鼠的衰老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卫向南[7](2014)在《水扩散蒸馏提取肉桂叶有效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扩散蒸馏与常规水蒸汽蒸馏相比,其进汽方式不同,蒸汽自上而下通过物料,利用压力及重力的正向作用强化提取。本文以肉桂叶为原料,在5L不锈钢蒸馏釜中对水扩散蒸馏提取肉桂油工艺进行了优化,并研究副产物黄酮和多糖的生物活性,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肉桂秋叶水扩散提取肉桂油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浸泡时间24h,提取时间90min,投料量为200g·L-1,蒸汽进口压力为1750Pa(表压,下同),得油率为8.88%o。在提取肉桂油的同时,还可获得副产物黄酮和多糖,提取率分别为0.039%和0.818%。2、从得油率、出油速率、蒸汽消耗量、压降、肉桂油肉桂醛含量等方面对比水扩散和普通蒸馏:(1)当进口蒸汽压力为1500Pa,水扩散蒸馏的最佳肉桂叶投料量为1000g,得油率为7.498‰;普通蒸馏的为850g,得油率为7.228‰。水扩散的生产能力比普通蒸馏高出22.04%。当肉桂叶投料为1000g时,水扩散出油速度快,蒸汽消耗量减少19.94%,压降降低51.76%,肉桂醛含量高出1.14%。(2)当肉桂叶原料为1000g,蒸汽进口压力为1750Pa时,水扩散的得油率为8.88%,在此条件下水扩散蒸馏相比普通蒸馏出油速度快,节能7.98%,压降降低59.57%,肉桂醛含量高出2.19%。(3)由GC-MS分析表明:普通蒸汽蒸馏得到的肉桂油的主要成分为肉桂醛(84.22%),苯甲醛(1.1%),香豆素(3.82%),邻甲氧基肉桂醛(7.07%);水扩散法得到的肉桂油的主要成分为肉桂醛(87.89%),苯甲醛(1.55%),乙酸肉桂酯(3.92%),邻甲氧基肉桂醛(4.56%)。3、考察了肉桂叶黄酮、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和抗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肉桂叶黄酮清除羟自由基的IC50为0.034mg·mL-1,肉桂叶多糖为1.605mg·mL-1,而Vc为0.046mg·mL"1;肉桂叶黄酮清除超氧阴离子的IC50为0.058mg·mL-1,而Vc为0.028mg·mL-1。肉桂叶黄酮、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抗菌性能,肉桂叶黄酮对于上述供试菌的MIC分别为0.2602mg·mL-1、0.2818mg·mL-1、0.3027mg·mL-1;肉桂叶多糖对上述供试菌的MIC分别为3.203mg·mL-1、3.028mg-mL-1、3.375mg·mL-1。

张敏[8](2014)在《薇甘菊中黄酮的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是菊科假泽兰属多年生藤本植物,也称小花蔓泽兰或小花假泽兰。作为一种外来入侵物种,薇甘菊严重破坏生态平衡而被称为“植物杀手”。因此,若能在对其进行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开发利用则是一个很好的环保措施。对薇甘菊进行营养成分提取和生理活性物质发现就成为开发利用的关键。植物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抑菌、降血脂等作用。研究表明,薇甘菊中含有黄酮在内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然而到目前为止,对薇甘菊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纯化以及产品的生物活性研究等未见有系统的报道。本文对薇甘菊中黄酮类物质进行提取及初步分离,并多方面评价其生物活性,以期为薇甘菊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薇甘菊不同器官叶、茎中的总黄酮,通过Al(NO3)3—NaNO2-NaOH法定量测定同时进行方法学考察,然后设计正交实验分别优化叶、茎黄酮提取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以上方法用于薇甘菊黄酮的提取及定量测定稳定可靠;不同器官中黄酮含量及种类存在差异,带来最优工艺的不同,叶中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50%、料液比1:30、超声频率50W、超声时间50min;茎中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60%、料液比1:30、超声功率60W、超声时间40min;叶中黄酮含量(10.62%)约为茎中含量(6.20%)的2倍。2.通过颜色反应及紫外、红外图谱解析对最优工艺下的薇甘菊叶部黄酮提取液进行初步鉴定,推断提取物为黄酮类物质且主要为黄酮及黄酮醇类,然后采用系统溶剂萃取技术对其进行组分化分离,得到组分化提取物库,分别为:石油醚层,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萃余水层。经定量测定,各层黄酮含量比约为0.1:1:2.5:2。3.分别研究了薇甘菊叶部黄酮组分化提取物(弃去石油醚层)抑菌、清除自由基及体外抑瘤的活性。首先采用打孔法及试管二倍稀释法研究薇甘菊叶部组分化提取物(石油醚层忽略不考虑)对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菌)的抑菌圈及最低抑菌浓度;然后通过三种化学模型(DPPH、羟基以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来综合评价薇甘菊组分化提取物清除自由基活性;最后借助MTT法,选取人肺癌A549肿瘤细胞株,研究薇甘菊叶部黄酮组分化提取物体外抑瘤活性。结果表明,薇甘菊叶部黄酮组分化提取物均表现出显着的生物活性且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可以用于天然抑菌剂、抗氧化剂、抑瘤药物的筛选。但是,不同萃取部位的生物活性存在差异,尤其以乙酸乙酯层生物活性最佳。4.通过建立小鼠高血脂症模型观察薇甘菊叶的黄酮提取液对小鼠血脂及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薇甘菊叶部黄酮提取液对于TC、TG、LDL-C及HDL-C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对TG、HDL-C指标的调节作用更为显着;在调节血脂的同时,对于小鼠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Chinese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Laboratory(35-204,No.13 Gaoliangqiao Xiejie Haidian,Beijing 100081)[9](2011)在《《光谱实验室》2010年第27卷总目次》文中研究表明

荣德福[10](2010)在《HPLC测定植物中的3种黄酮含量》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植物中芦丁、槲皮素和山萘酚的含量。[方法]使用ProdigyODS(3)色谱柱,甲醇-水(含0.1%乙酸)为流动相的梯度洗脱程序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结果]在选定的浓度范围内,3种黄酮化合物呈良好线性关系,芦丁、槲皮素和山萘酚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4%、97.7%和98.9%,RSD分别为2.5%、1.1%和1.5%。十几种植物花中3种黄酮的含量为0.005~173.4mg/g。[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对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迎春花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研究(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迎春花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山楂果叶防治糖脂代谢紊乱作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糖脂代谢紊乱研究概况
        1.2.1 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病机制
        1.2.2 糖脂代谢紊乱的防治
    1.3 山楂果与山楂叶的研究进展
        1.3.1 糖脂代谢紊乱的中医病机理论
        1.3.2 山楂果、山楂叶的研究现状
    1.4 AMPK/SREBP-1/ACCα通路与糖脂代谢紊乱的关系
    1.5 立题依据及意义
第二章 山楂果、叶预防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比较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及药品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动物来源及饲养条件
        2.3.2 药材来源及品种鉴定
        2.3.3 山楂叶总黄酮的制备
        2.3.4 山楂果总有机酸的制备
        2.3.5 高糖高脂诱导肥胖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给药方案
        2.3.6 大鼠一般指数观察
        2.3.7 血糖监测
        2.3.8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2.4 实验结果
        2.4.1 大鼠体重变化
        2.4.2 大鼠血糖测定结果
        2.4.3 大鼠血脂测定结果
        2.4.4 大鼠肝功能测定结果
        2.4.5 大鼠肾功能测定结果
    2.5 小结
第三章 山楂果、叶治疗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比较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及药品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动物
        3.3.2 山楂叶总黄酮的制备
        3.3.3 山楂果总有机酸的制备
        3.3.4 糖脂代谢紊乱大鼠模型的建立
        3.3.5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案
        3.3.6 血糖监测
        3.3.7 进食量、饮水量、排尿量测定
        3.3.8 糖耐量测定
        3.3.9 Lee's指数测定
        3.3.10 血液样本的收集与处理
        3.3.11 动物组织样本的收集
        3.3.12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3.3.13 胰岛素水平测定
    3.4 实验结果
        3.4.1 大鼠状态及体重变化
        3.4.2 大鼠进食量、进水量、尿量测定结果
        3.4.3 大鼠血糖测定结果
        3.4.4 大鼠糖耐量测定结果
        3.4.5 大鼠胰岛素水平测定结果
        3.4.6 大鼠血脂代谢测定结果
        3.4.7 大鼠肝功能测定结果
        3.4.8 大鼠肾功能测定结果
        3.4.9 大鼠体内脂肪堆积测定结果
        3.4.10 大鼠脏器指数值
        3.4.11 大鼠脂肪组织形态学变化
    3.5 讨论
        3.5.1 动物模型的复制与评价
        3.5.2 山楂果、叶对糖脂代谢指标的影响
        3.5.3 山楂果、叶对肝肾功能指标的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山楂果、叶治疗糖脂代谢紊乱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缓冲液的配置
        4.3.2 肝脏蛋白提取
        4.3.3 Western Bloting实验步骤
    4.4 数据分析
    4.5 实验结果
        4.5.1 肝脏AMPKα、p-AMPKα蛋白表达测定结果
        4.5.2 肝脏SREBP-1 蛋白表达测定结果
        4.5.3 肝脏ACCα蛋白表达测定结果
    4.6 讨论
    4.7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嫁接对辣椒生长及疫病抗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植物疫病危害的研究
        1.2.2 植物对疫病反应机理的研究
        1.2.3 疫病防治措施的研究
        1.2.4 嫁接防病机理研究
        1.2.5 嫁接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 材料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不同砧木的辣椒疫病发病程度
        2.2.2 抗疫病砧木嫁接辣椒苗的生长和疫病抗性
        2.2.3 嫁接方式对抗疫病砧木嫁接辣椒苗生长及疫病抗性的影响
        2.2.4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苗在日光温室栽培的生长及疫病发生
    2.3 相关指标测定方法
    2.4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砧木的辣椒疫病发病程度
        3.1.1 不同砧木对活体接菌法下辣椒疫病发病程度的影响
        3.1.2 不同砧木对离体接菌法下辣椒疫病发病程度的影响
    3.2 抗疫病砧木嫁接辣椒苗的生长和疫病抗性
        3.2.1 抗病砧木对辣椒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3.2.2 抗病砧木对辣椒嫁接愈合的影响
        3.2.3 嫁接方式对抗疫病砧木嫁接辣椒苗生长及疫病抗性的影响
        3.2.4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苗在日光温室栽培的生长及疫病发生
        3.2.5 抗病砧木对辣椒嫁接苗生长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3.2.6 抗病砧木对辣椒幼苗疫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3.2.7 抗病砧木对辣椒嫁接苗疫病抗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2.8 抗病砧木对辣椒嫁接苗疫病抗性其他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3.3 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效果及抗疫病效果的影响
        3.3.1 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3.3.2 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愈合的影响
        3.3.3 嫁接方式对嫁接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3.3.4 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苗生长其他形态指标的影响
        3.3.5 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苗生长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3.3.6 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苗疫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3.3.7 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苗疫病抗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3.8 嫁接方式对辣椒嫁接苗疫病抗性其他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3.4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方式对辣椒田间生产效果的影响
        3.4.1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方式对辣椒田间植株长势的影响
        3.4.2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方式对田间辣椒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3.4.3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方式对田间辣椒疫病发生的影响
        3.4.4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方式对辣椒疫病抗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4.5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方式对辣椒产量的影响
        3.4.6 抗疫病砧木双断根嫁接方式对辣椒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海南龙血树DcDFRl的功能及表达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血竭及其基源植物研究进展
    1.2 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
    1.3 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的研究进展
    1.4 调控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1.5 外源激素、胁迫条件及蔗糖处理影响DcDFR1表达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载体、菌种
        2.1.2 实验所需试剂及自备试剂配制方法
        2.1.3 实验所需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海南龙血树总RNA提取及反转录
        2.2.2 DcDFR1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2.3 DcDFR1不同处理下的表达特性分析
        2.2.4 DcDFR1组织特异性分析
        2.2.5 PET28a-DcDFR1原核表达、蛋白纯化及活性测定
        2.2.6 PGEX6P-1-DcDFR1原核表达、蛋白纯化及活性测定
        2.2.7 DcDFR1启动子克隆及顺式作用元件预测
        2.2.8 转录因子与DcDFR1启动子互作
        2.2.9 双荧光素酶比值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类黄酮合成相关DFR基因的筛选
    3.2 DcDFR1克隆
    3.3 DcDFR1生物信息学分析
        3.3.1 海南龙血树DcDFR1蛋白质理化性质分析
        3.3.2 DcDFR1蛋白序列比对及二级结构分析
        3.3.3 DcDFR1进化分析
    3.4 DcDFR1不同处理下表达特性分析
    3.5 DcDFR1组织特异性分析
    3.6 pET28a-DcDFR1载体构建、原核表达、蛋白纯化及活性测定
        3.6.1 pET28a-DcDFR1载体构建
        3.6.2 pET28a-DcDFR1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
        3.6.3 His-DcDFR1活性测定
    3.7 pGEX6P-1-DcDFR1载体构建、原核表达、蛋白纯化及活性测定
        3.7.1 pGEX6P-1-DcDFR1载体构建
        3.7.2 pGEX6P-1-DcDFR1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
        3.7.3 GST-DcDFR1活性测定
    3.8 DcDFR1启动子克隆及顺式作用元件预测
        3.8.1 DcDFR1启动子克隆
        3.8.2 DcDFR1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预测结果
    3.9 与DcDFR1启动子互作的转录因子
        3.9.1 转录因子克隆
        3.9.2 酵母单杂交载体构建
        3.9.3 3-AT浓度筛选结果
        3.9.4 酵母单杂验证转录因子与pDcDFR1的互作关系
        3.9.5 转录因子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亚细胞定位及自激活检测
        3.9.6 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
4. 讨论
    4.1 DcDFR1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活性分析
    4.2 激素、蔗糖、胁迫条件对DcDFR1表达影响
    4.3 DcDFR1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4.4 pDcDFR1与转录因子的互作及调控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致谢

(4)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石台县自然概况
    1 地形地貌
    2 气候特征
    3 土壤类型
    4 水文条件
    5 植被概况
第二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分布与蕴藏量调查
    1 调查时间及路线
        1.1 踏查阶段
        1.2 调查阶段
    2 调查方法
        2.1 文献调查
        2.2 线路调查
        2.3 样方调查
    3 调查结果
        3.1 石台县药用植物生态分布
        3.2 安徽省植物新纪录
        3.3 石台县药用植物蕴藏量的计算
第三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区系研究
    1 药用蕨类植物区系特点
        1.1 药用蕨类植物的主要地理成分
        1.2 药用蕨类植物区系特征
    2 药用种子植物的区系特点
        2.1 药用种子植物的主要地理成分
        2.2 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第四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
    1 石台县大宗药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和利用分析
    2 石台县特色药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和利用分析
    3 石台县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及利用分析
第五章 石台县珍稀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保护
    1 石台县珍稀药用植物资源介绍
        1.1 国家级保护植物
        1.2 其他稀有植物
    2 野生铁皮石斛资源分布与生境特征研究
        2.1 铁皮石斛的分布
        2.2 铁皮石斛的生境特征研究
        2.3 讨论
    3 石台县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探究
        3.1 石台地区药用植物受威胁及优先保护评价研究
        3.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物种保护的基础
        3.3 建立药用植物自然保护小区
第六章 石台县中药资源发展规划建议
    1 西南山地中药资源发展保护区
    2 东部山地大宗药材发展利用区
    3 西北山地及丘陵药材综合发展利用区
    4 中药与旅游融合的特色产业发展区
结语
    1 调查结果
    2 区系研究
    3 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石台县药用植物名录

(5)扭肚藤止泻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扭肚藤的研究现状
        1 鉴别研究
        2 含量测定研究
        3 药理作用
        4 化学成分研究
    二、素馨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2 药理活性研究
    三、中医药抗腹泻研究进展
        1 腹泻的中医证型
        2 腹泻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3 抗腹泻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四、中药质量标志物概述
        1 中药质量标志物概念的提出
        2 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方法
    五、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实施方案
第二章 扭肚藤药效学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1 仪器
        2 材料
    二、扭肚藤提取物的制备
    三、扭肚藤提取物止泻实验研究
        1 扭肚藤提取物对大黄致小鼠腹泻的影响
        2 扭肚藤提取物对新斯的明所致小鼠小肠推进亢进的影响
    四、扭肚藤提取物镇痛实验研究
        1 扭肚藤提取物对冰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五、扭肚藤提取物抗炎实验研究
        1 扭肚藤提取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
        2 扭肚藤提取物对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
    六、小结
    七、讨论
第三章 扭肚藤有效部位作用机理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1 细胞株
        2 仪器
        3 试剂和药品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1 扭肚藤提取物各给药组小鼠回肠组织中BDNF、p38 MAPK、p-p38 MAPK、NF-κB p65蛋白表达的测定
        2 扭肚藤提取物的细胞毒性实验
        3 扭肚藤提取物对LPS诱导的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
        4 扭肚藤提取物对LPS诱导RAW264.7 细胞中iNOS mRAN水平的影响
        5 扭肚藤提取物对LPS诱导产生NO的影响
    三、小结
    四、讨论
第四章 扭肚藤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1 仪器
        2 材料
        3 药材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1 扭肚藤有效部位的提取
        2 有效部位化学成分分离
        3 化合物结构鉴定
        4 化合物物理常数及光谱数据
    三、小结
    四、讨论
第五章 扭肚藤有效成分活性筛选
    一、仪器与材料
        1 细胞株
        2 仪器
        3 试剂和药品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1 药物与试剂的制备
        2 细胞处理
        3 细胞毒实验
        4 扭肚藤有效成分单体化合物对LPS诱导的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
        5 扭肚藤有效成分单体化合物对LPS诱导产生NO的影响
    三、小结
    四、讨论
第六章 扭肚藤质量评价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1 仪器
        2 试药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1 色谱条件的优化
        2 色谱条件的确立
        3 指纹图谱方法的建立
        4 扭肚藤中异绿原酸B和咖啡酸甲酯的含量测定方法
    三、小结
    四、讨论
第七章 扭肚藤活性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一、仪器与材料
        1 仪器
        2 试剂和药品
        3 动物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1 灌胃溶液的制备
        2 动物给药分组及生物样品采集
        3 建立血药浓度测定方法
        4 大鼠体内血浆药物浓度的测定
        5 数据处理及药动学参数计算
    三、小结
    四、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迎春花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迎春花研究现状
    1.2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概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迎春花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迎春花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迎春花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4.1 材料、试剂与仪器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构鉴定
    4.5 小结
第五章 迎春花黄酮类单体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
致谢

(7)水扩散蒸馏提取肉桂叶有效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肉桂的概述
        1.1.1 肉桂形态特征及分布
        1.1.2 肉桂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3 肉桂功能与应用
    1.2 肉桂油提取方法
        1.2.1 水扩散蒸馏
        1.2.2 溶剂萃取法
        1.2.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2.4 微波提取法
        1.2.5 超声波提取法
        1.2.6 分子蒸馏
        1.2.7 酶法提取
    1.3 多糖和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1.3.1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1.3.2 多糖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原料预处理对水扩散蒸馏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部分
        2.2.1 水扩散提取示意图
        2.2.2 试验操作方法
        2.2.3 精油得率及蒸汽消耗量的计算方法
    2.3 秋叶不同预处理方法结果与讨论
        2.3.1 不经阴干处理的秋季新鲜叶子对得油率的影响
        2.3.2 秋叶浸泡时间对肉桂油得油率的影响
        2.3.3 秋叶大小对肉桂油得油率的影响
    2.4 春叶纤维素酶处理对得油率的影响
        2.4.1 加酶量的影响
        2.4.2 酶解温度的影响
        2.4.3 酶解时间的影响
        2.4.4 酶处理对得油率影响对比
    2.5 春秋不同季肉桂叶得油率对比结果与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水扩散提取肉桂油的工艺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水扩散工艺优化
        3.2.2 两种蒸馏方法对比分析
        3.2.3 GC-MS成分分析条件
    3.3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蒸馏时间对肉桂油得油率的影响
        3.3.2 投料量对肉桂油得油率的影响
        3.3.3 进口蒸汽压力对肉桂油得油率的影响
    3.4 不同投料量对比结果与讨论
        3.4.1 两种蒸馏方法在不同投料量下出油速率对比
        3.4.2 两种蒸馏方法在不同投料量下蒸汽消耗量与压降对比
        3.4.3 两种蒸馏方法在不同投料量下肉桂醛含量对比
        3.4.4 两种蒸馏方法在不同投料量下得油率对比
    3.5 不同蒸汽进口压力对比结果与讨论
        3.5.1 两种蒸馏方法在不同蒸汽进口压力下出油速率对比
        3.5.2 两种蒸馏方法在不同蒸汽进口压力下蒸汽消耗量和压降对比
        3.5.3 两种蒸馏方法在不同蒸汽进口压力下肉桂醛含量对比
        3.5.4 两种蒸馏方法在不同蒸汽进口压力下得油率对比
    3.6 GC-MS成分分析
        3.6.1 利用标准品测定肉桂醛含量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肉桂叶水扩散蒸馏副产物黄酮和多糖的活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2 黄酮、多糖提取
    4.3 黄酮和多糖的分离
        4.3.1 黄酮粗提液的制备
        4.3.2 粗多糖液的制备
    4.4 黄酮和多糖的含量测定
        4.4.1 黄酮的含量测定
        4.4.2 多糖含量的测定
    4.5 黄酮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4.5.1 羟基自由基清除原理
        4.5.2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原理
        4.5.3 羟基自由基清除方法
        4.5.4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方法
        4.5.5 羟自由基清除结果对比
        4.5.6 超氧自由基清除结果对比
    4.6 黄酮和多糖的抗菌性
        4.6.1 抑菌活性的测定
        4.6.2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4.6.3 抑菌活性结果
        4.6.4 最低抑菌浓度(MIC)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薇甘菊中黄酮的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
第一章 绪论
    1.1 薇甘菊研究概述
        1.1.1 薇甘菊的植物学特性、分布及危害
        1.1.2 薇甘菊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1.3 薇甘菊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1.4 薇甘菊的开发利用
    1.2 黄酮类化合物概述
        1.2.1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性质
        1.2.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1.2.4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1.2.5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薇甘菊不同器官中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薇甘菊中总黄酮的提取
        2.2.2 总黄酮的定量测定
        2.2.3 方法学考察
        2.2.4 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薇甘菊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
        2.3.2 薇甘菊总黄酮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考察
        2.3.3 单因素试验结果
        2.3.4 超声辅助提取正交优化
    2.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薇甘菊叶黄酮提取液的定性鉴定及组分化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颜色反应
        3.2.2 薇甘菊中总黄酮提取液的谱学解析
        3.2.3 薇甘菊叶的黄酮提取液组分化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薇甘菊叶部黄酮提取物的颜色反应
        3.3.2 薇甘菊叶部黄酮提取物的光谱特征
        3.3.3 薇甘菊叶的黄酮提取液组分化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薇甘菊组分化提取物生物活性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原液的制备
        4.2.2 薇甘菊叶部黄酮组分化提取物抑菌性研究
        4.2.3 薇甘菊叶部黄酮组分化提取物抗氧化研究
        4.2.4 体外抗肿瘤活性比较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薇甘菊叶部黄酮组分化提取物抑菌性测定结果
        4.3.2 薇甘菊叶部黄酮组分化提取物抗氧化测定结果
        4.3.3 薇甘菊叶部黄酮组分化提取物体外抗肿瘤测定结果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薇甘菊叶的黄酮提取液降血脂活性评价
    5.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
        5.1.3 实验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薇甘菊叶部黄酮提取液的制备
        5.2.2 实验动物的分组
        5.2.3 试验小鼠体重的称量
        5.2.4 薇甘菊叶部黄酮提取物对试验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5.2.5 薇甘菊叶部总黄酮对小鼠健康的影响研究
        5.2.6 测定方法
        5.2.7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薇甘菊叶部黄酮提取液对小鼠体重及血脂指标的影响
        5.3.2 薇甘菊叶部黄酮提取液对小鼠健康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HPLC测定植物中的3种黄酮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标准溶液的配制
    1.3 样品溶液的制备
2 结果与分析
    2.1 色谱条件
    2.2 样品提取条件的选择
    2.3 线性关系考察
    2.4 精密度试验
    2.5 重复性试验
    2.6 加样回收率试验
    2.7 稳定性试验
    2.8 样品含量测定
3 结论

四、迎春花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研究(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山楂果叶防治糖脂代谢紊乱作用的比较研究[D]. 王静静. 西北大学, 2020
  • [2]嫁接对辣椒生长及疫病抗性的影响[D]. 田雪.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3]海南龙血树DcDFRl的功能及表达调控研究[D]. 梁惠桢. 海南大学, 2019
  • [4]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D]. 罗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6)
  • [5]扭肚藤止泻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D]. 胥爱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6)
  • [6]迎春花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侯蓓. 吉林农业大学, 2015(03)
  • [7]水扩散蒸馏提取肉桂叶有效成分的研究[D]. 卫向南. 广西大学, 2014(02)
  • [8]薇甘菊中黄酮的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D]. 张敏. 广东工业大学, 2014(10)
  • [9]《光谱实验室》2010年第27卷总目次[J].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Chinese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Laboratory(35-204,No.13 Gaoliangqiao Xiejie Haidian,Beijing 100081). 光谱实验室, 2011(01)
  • [10]HPLC测定植物中的3种黄酮含量[J]. 荣德福.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2)

标签:;  ;  ;  ;  ;  

茉莉花中类黄酮含量的研究(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