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疏远夫妻的疾病

警惕疏远夫妻的疾病

一、警惕疾病离间夫妻(论文文献综述)

张挺玺[1](2021)在《1943年文学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文化生态学这一研究视角出发,重点考察1943年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文学诸体在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发展状况,对该年段发生的若干重大文学现象进行全方位探视,分析它们的文化生成机制,评估他们的美学价值进而重估其文学史意义。论文共分为六章,前三章为上篇,后三章为下篇。上篇为文学生态上的宏观考察,重点考察解放区、沦陷区、国统区三个区域各自的文化生态环境,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文化生态要素中分析它们对生存在此间的文学创作者的影响,进而从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态和微观的作家生活生态来考察文本生成的内外因素。下篇为美学新变的微观探索,重点对解放区、沦陷区、国统区三个区域重点作家作品进行个体分析,开掘他们作品的美学价值,凸显作品中不同以往的“异质性”和“开拓性”,注重这些作品的时代转折意义,进而从整体上来重估1943年在整个新文学发展历程中的文学史意义。第一章考察1943年解放区的文化生态。随着解放区根据地的建设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对整体形势的掌控,从草创队伍到建设自己的文学方针,解放区文学经历了一个从自由创作到服务政治主旨、从表现自我到着重意识教化功能的转折和嬗变。文学与政治的一元化格局形成,文化领导权得以确立,在《讲话》思想指导下,文学生产体制更趋规范。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为“遵命”而趋向“一元”的革命性。第二章探索1943年沦陷区的文化生态。揭示日伪政权政治奴役与文化殖民的统治本质。不同的政治立场分野出不同的文学创作趋向。日伪的高压文化管控使沦为亡国奴的中华儿女不得不在“言”与“不言”中做出艰难的中华民族“文学体认”。第三章观照1943年国统区的文化生态。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导致时局纷乱。通货膨胀致使民生危难,文化审查引发文艺乱象,在艰难时局和生存危机的威逼下,人们开始正视严厉的现实,审视个人的历史选择,对民族的未来、国家形势以及个人的前途进行了深入的求索。第四章探讨在《讲话》思想指导下解放区文学实现“大众化”的历史过程和解放区文学创作的实绩。重点剖析以赵树理为代表的解放区作家的“喜闻乐见”与“中国气派”作品风格,并探索“新秧歌运动”和“旧剧改革”的历史意义。第五章研究沦陷区文学创作在日伪的残酷统治及其文化高压下,一方面走向乡土寻求自我身份的民族确认,一方面走向寻求生命的自适、作暂时的感官自慰和精神宽慰的两个美学向度。重点关注1943年段乡土小说创作的“时代新变”,重新评估被遗忘的乡土作家;重点剖析张爱玲、苏青等上海沦陷区作家在题材上的开拓,在文学美学上的创新;同时对小说和戏剧在此间的“异质性”跨越给与充分的关照。第六章探求国统区文学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诸体取得的斐然成绩。不仅关注文坛宿将诸如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在四十年代(尤其在1943年)文学创作中不约而同却又各有特色的创作转型,而且关注他们和新锐作家形成的多元探索的文学现象。特别对此间做出美学突越的路翎、徐訏、冯至、吴祖光、穆旦、沈从文等作家给与个体关照,籍此烛照1943年文学创作的历史高点。本文在对解放区、沦陷区、国统区文学现象研究的基础上,客观透视三个不同“文化生态区域”的文学活动,揭示各自区域内作家作品的不同的文学面向和美学风格。虽然各个区域内作家创作题材不同,但他们在1943年的文学发展流变中具有同质意义。即他们都通过自己的作品,在这一年对文学发展历史上那种雅俗对峙、互不交通的单线趋向给予了校正和超越,实现了文学发展从“雅俗并立”到“超越雅俗”,从“新旧不容”到“相得益彰”的历史性飞跃。通观1943年如此恢弘的文学创建,我们发现,1943年是新文学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新文学倡导者所提倡的“白话文”文学革命,只有到了1943年诸位作家的笔下,才真正实现。总而言之,本论文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兼收几代学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具体而微研究1943年的文学现象,努力挖掘这个“特别年段”文学创作的“特别现象”,重估并凸显1943年在整个二十世纪文学史中的价值和地位。

易佳妮[2](2020)在《《汉书》复音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代是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复音词发展的重要阶段。《汉书》以其成书年代确定且词汇面貌趋于一致,词汇量丰富,兼具书面语与口语等特点,成为反映汉代语言面貌和特点的重要语料。选取几个角度对《汉书》中复音词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一方面可为学术界提供1份研究《汉书》语言的参考,对汉代词汇乃至汉语史研究贡献1份力量,另一方面对建立汉语复音词研究理论和历时词汇学理论大有裨益,在此基础上还可为完善诸如《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起到一定补充作用。本文共分为5部分:第1章为绪论部分,首先简要介绍《汉书》及其语料价值,并对古汉语复音词研究情况和《汉书》词汇研究情况进行概述。其次我们从理论和实用两方面论述本文的研究价值。在充分吸取前人专书词汇研究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了定量与定性,共时与历时,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理论方法。最后确定以意义为中心,兼顾语法、修辞、频次等因素作为《汉书》复音词判定和切分的标准。第2章为《汉书》复音词的结构。采用共时和历时,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汉书》中的复音词分为语音构词和语法构词两大类,对每1类复音词从语义构成和词性等方面进行静态描写。在对《汉书》中各类复音词进行穷尽式统计的基础上,选取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论语》和《孟子》进行历时的动态比较,总结出《汉书》复音词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第3章以《汉书》中常用同义并列双音词为研究对象,探索它们发展演变的轨迹。首先从使用频次、词义和语法功能方面对《汉书》中常用双音词进行静态描写。其次大体描述构成常用双音词的先秦常用单音词使用情况,尽可能考定每个常用双音词常用义出现的最早时间。对于先秦时期出现并在《汉书》中使用频次较高的双音词,主要进行探源。将它们先秦两汉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历时比较分析。对于两汉时期出现,或先秦时期出现,使用频次较低且用法单一,在两汉时期得到发展,并在《汉书》中使用频次较高的双音词,将它们两汉魏晋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历时比较分析。最后在静态描写与动态探源溯流的基础上,归纳出《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的规律。第4章在对《汉书》复音词穷尽式调查的基础上,以《汉语大词典》、《辞源》、《汉书辞典》等辞书所收词条为基础,并运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等多种检索方式对《汉书》以前的全部文献进行检索,尽可能全面、细致地整理出其中的新词新义,在此基础上探究新词词义以及新义产生的途径,并揭示新词新义产生的原因。第5章为全文结语,总结全文各部分研究所得结论,以及全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王蒙[3](2020)在《笑的风》文中研究说明致读者二○一九年七月八月,我写完中篇小说《笑的风》近八万字。同年十二月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杂志卷首语特别提到,此作"是一篇显然具有长篇容量的中篇小说"。二○二○年一月、二月,《笑的风》分别被《小说选刊》与《小说月报》选载。同时出现了一个在我写作史上前所未有的情况,发表与选载后的小说,把我自己迷上了,抓住了。我从发表出来的文本中,发现了那么多蕴藏

杨文[4](2020)在《费孝通视野中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动》文中研究指明社会生活是着名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学术考察的基本领域,尤其是其中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这一关注对象的选择体现了其特定时代背景、问题意识、学科特征和个人学术特点,对此进行历史探讨,有助于认识费孝通对于中国近代化的独特思想贡献,亦可为社会史研究提供跨学科借鉴。费孝通成长于江南绅士家庭,新旧兼及的家庭教育开启了他的知识视野,而人类学的熏陶促使他更关注普通民众生活,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获取了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洞见,显示了其传统文化根基和对世界文化态势的总体把握。费孝通直面近代中国剧烈的社会变局和现实生活问题,立志探求社会发展路向,溯源社会问题的历史症结,揭示社会生活变迁的规律,体现了人类学的学术使命。在他看来,构成中国历史症结的贪污无能、技术落后和高文盲率等,是社会结构、匮乏经济和儒家思想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些问题的解决非一般社会改良所能济事,社会发展论应运而生。根据这一理论,中国乡村社会的重要出路在于以技术和组织变革为特征的工业化,落后族群只有在不同文化之间互动和学习中才能获得发展的机会。按照上述既定学术目标,费孝通在实证考察和理论省思层面,都作出了独特建树。费孝通的民众生活研究开始于对中国小农社区的观察,表明了社会人类学学者清晰的生活空间意识,他积数十年之功最终找到一条对庞大中国进行日常生活观察的“现实的方法”。以花蓝瑶、江村和禄村等不同类型的小农社区生活为个案进行考察,费孝通充满自信地认为,积以时日,必将增进对整体中国社会的认识。在众多的日常生活空间里,费孝通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所获得的社会仪式、口传和物质文化资料等,与历史通识的系统化资料以及经书、正史、地方志和官方统计等文献的使用,共同揭示了近代中国民众生活的细节。这些田野调查资料、历史通识和历史文献的结合,展示了以人类学为主、史学为辅的素材应用技艺。费孝通的近代中国生活审思聚焦于文化特质的变化、社会关系的产生和社会生活的变异。近代交通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特质的变化,或者是近代以降的自我生成,或者是文化播迁的结果,其间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制约。随着近代中国城乡的人口流动,社会逐渐由血缘结合转变为地缘结合,家庭亲属关系以新的形式进行组合和调整,青年人普遍追求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结合,传统农业社会悄然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替易,与此,在这同时,手工业的衰落和劳工的社会地位成为重要中国社会问题。费孝通认为,外部助力和当地自立相结合的计划变迁构成社会生活近代变迁的基本路径。上述关注焦点的聚成,源自于费孝通敏锐的问题意识。作为功能派人类学家,费孝通反对以西方为中心的“台阶式”历史观,以“志在富民”为职志,特别关注处于文明世界边缘的中国乡村社会,从而提出了乡村工业化等一系列现实而可行方案。由此可见,时代关切、学科关怀和个人学术志趣等共同催生了费孝通的历史问题意识。就理论工具而论,功能派人类学以社会生活结构的考察见长,而费孝通特别强调文化历史性与社会性的深度关联,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探究不能离开其长时段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体现了一种日常生活史观。这样的生活探究既充满具象的社会描述,更重视一般原则的抽象;既注意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活着的历史”元素,更注目于动态生活脉络的勾勒;既有研究者的理性判断,更重视当时、当地、当事人的日常思维逻辑。功能主义的文化观、生活史观和主位—客位认识论成为费孝通认识近代中国生活的独特理论工具。基于近代中国社会史的研究方向,选择费孝通视野中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动进行考察,我们不但认识了费孝通对于中国近代化的独特思想贡献,也可见其对于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指导价值,而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功能派人类学对于中国社会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借鉴意义。

完得冷智[5](2020)在《藏族诞生礼仪研究 ——以青海热贡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藏族诞生礼仪是藏族人生礼仪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藏族人及藏族社会文化的主要研究领域。本文基于藏族诞生礼仪的仪轨文献考释和田野调查相结合,全面阐述藏族诞生礼仪及藏族传统生育观念、行为和习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诞生礼仪与宗教信仰的关系,现代化社会进程中传统生育文化的变迁及原因等内容。其中文献部分有敦煌古藏文文献、藏族本土宗教苯教仪轨文献、《格萨尔》史诗文本和藏传佛教各教派的仪轨文献中记载的相关内容进行考释。田野调查部分有“热贡(?)”地区作为主要田野点,藏族诞生礼仪的仪式过程、结构、特征、功能、内涵、宗教元素、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和原因等内容进行全面叙述,共六章组成。第一章为藏族传统诞生礼仪之文献考释部分;第二章为田野点热贡地区的概况和藏族诞生礼仪之孕前礼仪部分;第三章为热贡地区藏族诞生礼仪之孕期礼仪部分;第四章为热贡地区藏族诞生礼仪之诞生后礼仪部分;第五章为热贡地区藏族诞生礼仪与宗教信仰部分;第六章为热贡地区藏族传统生育文化变迁与原因部分内容。热贡地区在历史的发展中,藏族为主多民族文化交流和相融,和谐共存,已成为安多地区多元宗教和多民族文化共存的典型区域。藏族人生礼仪及诞生礼仪也在本地广泛留存,特色鲜明,具有代表性特征。对于热贡藏区来说,求子礼是诞生礼仪及孕前礼仪的一部分,若夫妇未有继承的子嗣,一般指男婴,才举行求子礼仪。尤其各村举办的“六月鲁茹”仪轨中,也有繁衍子孙、种族延续等特殊意义的“求子礼”活动,其中浪加村的“阿妈鲁姆”及求子礼内容独具特色,含有生殖崇拜等原始宗教文化现象。“孕期礼仪”是诞生礼仪的中间部分,有保护孕妇和婴儿的忌人、忌物、忌事、忌语、忌食、忌动物、忌时和忌地等孕期禁忌类;护轮、嘎乌、护身结等护身符类;朝圣、转经和念经等积德行善仪轨类;解决突发性疾病和障碍的“嘉哇”仪轨类;为了求男婴而举办的“德吉仪轨”等内容。“诞生后礼仪”是诞生礼仪的最后部分,有保护孕妇和婴儿的分娩期礼仪类;“登喀”、“哒喀”和“努顿”的诞生庆典等内容组成。本土宗教苯教的兴衰和印度佛教的传入,它们互相吸收并完善,已形成特色显明的藏传佛教宗教文化系统。已融入世俗生活的各个领域,诞生礼仪也不另外。有藏族原始宗教信仰之山神崇拜和“吉拉(?)”神崇拜、“鲁(?)”神崇拜、生殖崇拜、禁忌((?))、神巫师与神舞“鲁茹(?)”祭祀等内容。另外苯教信仰体系中的“消除奈止法(?)”和各种禳解仪轨;佛教信仰体系中的布施、放生、转经、护咒和护轮等大小仪轨做法都是为了子孙繁衍、降妖伏魔和消灾辟邪,达到孕妇顺利分娩和胎儿健康成长的仪式目的。热贡藏区诞生礼仪中的生育观念、行为和习俗也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过渡,多民族文化交流中,发生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变迁,原有的价值观念、结构体系渐渐受到了破坏及消失。虽然传统文化通过变迁调适新的环境,但并非所有变迁都是调适性的。热贡藏区诞生礼仪中的生育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有:现代化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快速发展;社会法律制度的改革;多民族文化交流;传统生育观念的革新;生活方式转变等原因。

池莉[6](2019)在《大树小虫》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1.俞思语俞思语足月出生。分娩之前医院找了熟人,不料还是呛到羊水吸入胎粪,出生时没了呼吸,窒息十分钟,住进重症监护室。都以为她不行了,傍晚她却有了自主呼吸。次日又发烧、呕吐、四肢僵硬、哭声拉直,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从那时起直至今天,俞思语支气管与肺,都相当脆弱,只要伤风感冒,必久咳不愈,有时还会咯血,粉红色带泡沫痰那种,多年查无因,中西医皆难治愈,对空气要求高,易气短,常需深呼吸。

李广超[7](2018)在《郑芝龙海洋活动研究(1621-1635)》文中指出本文以郑芝龙一生从事海洋活动的时空线索为标准划分研究阶段。郑芝龙直接从事海洋活动的主要阶段始自天启元年(1621年)到澳门做通事,至崇祯八年(1635年)彻底击败刘香海上力量。此一阶段为本文的研究重点。郑芝龙后期撤离海洋,前往内陆做官,这段时期,因郑氏家族的海洋贸易由其继母黄氏(郑妈)、五弟郑芝豹等家族成员接管,郑芝龙直接参与的海洋活动亦逐渐减少,后又因降清被裹挟北上,而彻底脱离海洋活动。此一阶段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本文对郑芝龙的海洋活动研究包括三方面。即:石井郑氏与明末海洋社会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郑芝龙澳门早期经历与崛起的背景;郑芝龙与各方海上力量的竞争。本文研究视角创新之处。第一,本文通过对郑芝龙所生活的明末时代背景、家族背景与个人的早期经历背景的研究,以及对郑芝龙海洋活动的研究,并将二者相结合,将郑芝龙家族涉海背景及其早期澳门经历背景的综合性研究,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有力的解决了多个学术争议或疑难问题,包括郑芝龙青年时期为何前往澳门、澳门通事职业,以及郑芝龙早期所受的西方科技与文化的熏陶对其海上崛起的影响等多个学术问题。第二,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管理机制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驻地的高层人事变更的研究。中国、荷兰两方面的高层人事变更是导致料罗湾海战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荷兰人作为郑芝龙的合作者兼竞争者,因此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研究,将有助于推进对郑芝龙海洋活动的研究。第三,通过对郑芝龙各时期从事海洋活动所充当的历史角色的研究,并分析、研究这种历史角色对郑芝龙海上崛起所发挥的作用。本文创新研究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郑芝龙海洋活动的创新研究,试图还原郑芝龙这一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海洋性人物的历史本色,力图将针对郑芝龙海洋活动的研究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并尽可能的剖析郑芝龙在各方海上竞争中得以最终崛起的历史原因及过程。

张作民[8](2014)在《省级鉴定》文中认为第一章这个手术彻底颠覆了晓米的生活。病人是个22岁的足月产妇。手术指征说是巨大儿,预测4200克。可晓米认为这个指征并不绝对。产妇没有糖尿病,没有RH溶血病,更不是大血管错位,而且屁股超大,完全可以自然分娩。但她只说了一句,就被科主任卢大成顶了回去:"我主刀,你来当助手。我们下午一点准时上台,你通知麻醉科,让家属签字吧。"在科里,主任的话就是圣旨,晓米只有服从的份儿。开腹的第一步是做腹壁切口。卢主任让器械护士换了21号刀片,一刀直达腹直肌前鞘。这让晓米意外,因为如果是她——其他医生也是如此——这样做的话,一定会招来上级

吕晶[9](2014)在《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宋美龄,蒋介石夫人,“宋氏家族”重要成员,众多标签贴在她的身上。她生于1897年3月5日,卒于2003年10月24日,经历了三个世纪的一生,大致以1948年底赴美寻求援助为分水岭。在国民党退居台湾之后,宋美龄进入了她的后半生,不仅是年龄已过半百,更指宋美龄在政治追求、国际交往、社会活动和妇幼事业等方面均较其在大陆时期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已近日暮。从时间上看,宋美龄后来在台湾和美国生活的时段在其生命中的比重超过大陆时期。依照中国人特别重视晚年的习俗、强调“盖棺定论”的传统,宋美龄的后半生实在是一段不能忽视的历史。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通过论述宋美龄的后半生,揭示其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角色选择、角色扮演和角色贡献。本文认为,宋美龄的后半生起始于国民党政权的分崩离析,脱胎于内外交困的台湾政局。从1947年开始,国民党在军事上节节败退,政治、经济及外交等情势全面逆转。进至1948年,金融崩溃、物价飞涨、三大战役皆输、精锐尽失,各方矛盾直指蒋介石,国民党统治几近崩溃。在此背景下,宋美龄于1948年底赴美争取援助。1950年初,在美求援未果的宋美龄,返回台湾与蒋介石共赴患难,拉开她后半生的序幕。此时的台湾,人口激增、物价飞涨、民生困顿,岛内族群矛盾重重,加上美国意图舍弃蒋介石政权、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使得整个社会惶惶不安。宋美龄的回归是对蒋介石最大的慰藉。本文指出,在宋美龄后半生中,“第一夫人”是她最重要的政治符号,这也是为维系蒋介石统治地位而必须向台湾军民传播的符号。在台湾公众面前,宋美龄与蒋介石努力展现出“二位一体”公众形象。举凡蒋介石出现的地方,必有宋美龄陪同。宣传蒋介石、为蒋介石辩护、为蒋介石政权争取援助,则是宋美龄后半生的职责。宋美龄在台湾所开展的外交、妇女运动和社会事业等多方面的工作,都是在“第一夫人”的头衔下展开的。通过梳理宋美龄后半生的各类活动,可以发现宋美龄利用“第一夫人”这一符号向社会传达蒋介石政权稳定的信号,并强调其政权“正统代表性”。本文认为,困居台湾的宋美龄在“第一夫人”这个政治符号下演绎了多重社会角色。外交方面,她是蒋介石的外交事务总管和国际形象宣传员。为此,她整合美国“院外援华集团”,积极开展对美宣传外交,努力拉拢美国政界军方人士,等等,为台美关系改善积蓄力量。一轶时机成熟,她即踏上前台,以多种名义赴美访问,或医疗,或度假。每次短则半年,长则一年多。直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蒋经国接班态势已然明确,宋美龄方才淡出对美“外交”一线。妇运领袖是宋美龄最擅长演绎的社会角色。在宋美龄的政治版图上,妇女运动是她政治资本的重要来源,是她获取国内政治支持的重要根据地,其重要性不亚于外交领域。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宋美龄依靠“妇联会”、“妇工会”和台湾省妇女会开展妇女运动,使自己长期在台湾的政治舞台上屹立不倒。社会事业则是与宋美龄的基督教信仰密切联系在一起。败退台湾之后,宋美龄从“一个名义上的基督徒”转变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宗教成为她最好的安慰剂。在宗教信仰的影响下,她抵台后即成立“中华基督教妇女祈祷会”,以该会联合周边重要人士,结成共同的利益联盟;她开办华兴学校,创建振兴复健医学中心,担当辅仁大学董事长,等等。这些都反映出,宋美龄在信仰的感召下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也反映出宋美龄的宗教热情与与政治需要的紧密结合。本文还考察了宋美龄和蒋介石、蒋氏家族和孔宋家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宋美龄在隐居美国时期的政治活动。在作者看来,“宋家”是宋美龄的娘家,也是她在“小家”和“蒋家”立足的奥援。在宋美龄眼里,蒋宋一体,互为帮助。只有壮大“蒋家”才能更好地维护“宋家”,只有维护好“宋家”才能最大化“蒋家”的利益。蒋介石逝世后,宋美龄为使蒋经国顺利接班,隐居美国。她虽然身在美国,但心系台湾政坛,关心的重点是塑造蒋介石历史形象、辅助蒋经国治理台湾。实际上,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蒋家王朝”。

司海迪[10](2014)在《武则天的人格与重要人际关系考论》文中认为本文题目定为“武则天的人格与重要人际关系考论”,运用考证和心理分析的方法对武则天人格的形成和重要人际关系的变化做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展示。本文试图解决如下两个问题:武则天的早年经历对其人格的影响;武则天重要人际关系的内幕、性质及影响。第一章主要考证了武则天的早年家庭生活及对武则天的影响。先对武则天父母族兄的情况、与武则天的感情、武家的政治处境做了较为深入的论述,然后分别就这些因素对武则天人格的影响做了详细阐释。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武则天和太宗的关系内幕及初次入宫对武则天的影响。先根据史料描述了二人情感的真实状态,然后从二人相遇时的心态出发,指出他们的情感期望值不同、年龄差距、李武两家关系变化等因素是导致他们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最后阐述了太宗及早年宫廷生活对武则天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三章主要以高武相恋、废王立武、高武争权三个事件为主要关节点,展示了武则天和高宗几十年来关系的变化,试图揭开高武相识相恋、武则天长女暴亡、高武权力分配等历史真相。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武则天与其亲生子女的关系。试对武则天与李弘、李贤情感基调及变化原因、李弘死亡的真相、李贤的身世、《黄台瓜辞》的内涵、武则天对李显、李旦和太平公主性格和命运的影响等问题提出一些浅见。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武则天晚年的情感生活及影响。通过对她和面首薛怀义、二张关系真相的探寻,试纠正学界对其晚年情感生活的偏见,并论述其政治影响。结语在前面五章的基础上,对武则天在其重要人际关系中流露出的女性气质做了总结和概括,并进一步指出,武则天研究应该回归到女性研究上来,至少不应该偏离过远。附录对百年来武则天的研究情况做了回顾与总结,指出百年来武则天研究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武则天研究仍有较大的开拓空间。

二、警惕疾病离间夫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警惕疾病离间夫妻(论文提纲范文)

(1)1943年文学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理论视野
        一、为什么选择1943年
        二、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视野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一、断代史和区域文学研究
        二、20 世纪40 年代文学史研究
        三、“1943 年文学”研究的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创新之处
上篇 文学生态:政治割据下的三区并存
    第一章 解放区的政治治理与文化领导
        第一节 解放区社会的政经“一元化”
        一、经济封锁下的自力更生
        二、军事威协下的政治治理
        第二节 《讲话》规范下的“文学遵命”
        一、《讲话》带来的文艺新思想
        (一)《讲话》思想的政治阐释
        (二)解放区文艺的管理制度
        (三)《讲话》影响下的创作转向
        二、《讲话》开辟的文学新局面
        小结
    第二章 沦陷区的异族压迫与文学万象
        第一节 日伪的政治奴役与文化殖民
        一、日伪的政治奴役
        (一)经济“统制化”
        (二)政治社会化
        (三)新国民运动
        二、汪伪的文化殖民
        (一)大东亚文学者大会
        (二)思想文化的强化管制
        第二节 异族入侵下的自我言说与文坛万象
        一、沦陷区人民的中华民族认同
        二、商业期刊与演出支撑的沦陷区文学
        (一)商业期刊提供的言说平台
        (二)《万象》与进步文人的文学坚守
        (三)商业演出与市民戏剧
        小结
    第三章 国统区的纷繁乱象与文坛百态
        第一节 腐败政治激化的社会矛盾
        一、国民党的腐败统治
        (一)日渐崩溃的经济体系
        (二)专制独裁的政治治理
        二、国民党政府的文化管制
        (一)加强引导的文艺政策
        (二)逐步收紧的审查管制
        第二节 艰难时局下的文坛百态
        一、文人的坚守与阵地的对恃
        (一)窘迫生活下的文人坚守
        (二)期刊阵地的国共对恃
        二、国统区冲突缠绕下的文学现象
        (一)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二)以期刊为依托的文学团体
        (三)“借古讽今”历史剧的兴盛
        (四)乱世中各类文学探索的杂陈
        小结
下篇 美学新变:多元向度中的美学突越
    第四章 解放区文学的新形式与新体裁
        第一节 以“评书体”为代表的小说新变
        一、赵树理:“评书体”小说的开创者
        二、“山药蛋派”作家的集体绽放
        第二节 诗歌散文的“合势应时”
        一、“歌诗体”的复兴
        二、报告文学的“应时”效应
        第三节 旧剧革新的历史召唤
        一、平剧(京剧)改革
        二、秦腔改革
        第四节 新秧歌运动的兴起和影响
        一、《兄妹开荒》:秧歌剧的开山之作
        二、《周子山》:走向新歌剧
        小结
    第五章 沦陷区文学的家国情怀与个人书写
        第一节 小说:“言”与“不言”中的生命诉说
        一、市民小说的“生命自适”
        (一)张爱玲:世俗生活的俗中见雅
        (二)苏青:女性经验的坦率表达
        (三)“获奖作品”的个体书写
        二、乡土小说的“家国情怀”
        (一)雷妍:《良田》里的故土坚守
        (二)其他作者的乡土小说
        第二节 戏剧:“演”与“不演”中的现实博弈
        一、秦瘦鸥:因《秋海棠》带出的家国隐喻
        二、黄佐临和费穆:用“笑”与“哭”实现情感宣泄
        三、杨绛:以“喜剧双璧”洞彻市民社会
        四、陈绵:于黑暗中等候光明
        第三节 诗歌散文中个体生命的突围与反思
        一、南星:“庭院”中的生命突围
        二、周作人:焦虑的文化反思
        三、俞平伯:《独语》中的自我解脱
        小结
    第六章 国统区文学的众声喧哗与纵深推进
        第一节 小说文体的转型与创新
        一、成熟作家的创作转型
        (一)茅盾:回归古典传统
        (二)巴金:潜入庸常人生
        (三)老舍:直面血泪现实
        (四)沈从文:穿越牧歌回落染污世俗
        (五)张恨水:从鸳蝴言情到辛辣现实
        二、小说文体的创新探索
        (一)徐訏:间谍传奇框架下的哲理思考
        (二)路翎:以“主观战斗精神”张扬生命蛮性力量
        第二节 话剧舞台上历史与现实的独特呈现
        一、郭沫若:用历史影射现实
        二.曹禺:直截反映当下的“急就篇”尝试
        三、吴祖光:叩问人性的诗意廻响
        第三节 “跨界文体”的惊艳亮相
        一、冯至:诗化与散文化的小说精品
        二、穆旦:杂糅多种手法自成一家的哲理长诗创制者
        三、沈从文:新体散文的尝试开拓人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汉书》复音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汉书》及其语料价值
        1.1.1 《汉书》简介
        1.1.2 《汉书》语料价值
    1.2 研究概述
        1.2.1 古汉语复音词研究综述
        1.2.2 《汉书》词汇研究综述
    1.3 研究价值与方法
        1.3.1 《汉书》复音词研究价值
        1.3.2 《汉书》复音词研究方法
    1.4 《汉书》复音词的判定和切分
        1.4.1 意义标准
        1.4.2 语法标准
        1.4.3 修辞标准
        1.4.4 频次标准
        1.4.5 词缀标准
        1.4.6 语音标准
第2章 《汉书》复音词的结构
    2.1 语音构词
        2.1.1 单纯词
        2.1.2 合成词中的重叠式
    2.2 语法构词
        2.2.1 运用词序方式构词
        2.2.2 运用虚词方式构词
    2.3 《汉书》中9种结构复音词发展特点和趋势
第3章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
    3.1 研究对象的界定和语料范围
        3.1.1 常用词的定义
        3.1.2 同义并列式双音词的界定
        3.1.3 语料范围
    3.2 古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概况
        3.2.1 古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概述和特点
        3.2.2 选择《汉书》中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的原因
    3.3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方法
        3.3.1 统计词频,确立分组
        3.3.2 静态描写,对比分析
        3.3.3 探源溯流,动态比较
        3.3.4 解剖麻雀,以点窥面
    3.4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的基本内容
    3.5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举例
        3.5.1 先秦至两汉时期演变举例
        3.5.2 两汉至魏晋时期演变举例
    3.6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特点和规律
        3.6.1 稳定性
        3.6.2 渐变性
        3.6.3 并存性
        3.6.4 择一性
第4章 《汉书》复音词中的新词新义
    4.1 新词
        4.1.1 单义词
        4.1.2 多义词
    4.2 《汉书》新词词义生成的途径
        4.2.1 联合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4.2.2 偏正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4.2.3 支配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4.3 新义
    4.4 新义产生的途径
        4.4.1 隐喻
        4.4.2 转喻
    4.5 新词新义产生的原因
        4.5.1 社会发展外部因素
        4.5.2 语言系统内部因素
        4.5.3 人类认知的发展
第5章 结语
    5.1 本文结论
    5.2 本文创新之处
    5.3 本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汉书》复音词总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笑的风(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春风飘扬“喜”从天降
第二章大媳妇的力量与风景
第三章暖和的小家家
第四章动荡年代的平安与幸福
第五章啊!北京
第六章患病见真情
第七章一曲温柔《乡恋》痴
第八章嘛事儿啊,他妹子
第九章大上海、《小街》、蓬拆拆
第十章火星、仙女、窑子货
第十一章只不过是想念你
第十二章一九八五年西柏林地平线上
第十三章洲际饭店梦幻曲
第十四章滚石击打爱情生猛
第十五章枪杀了也是爱了
第十六章离婚过堂
第十七章拳打脚踢目标清
第十八章为妇女出气“哈勒绍”
第十九章要不,你还是回去吧
第二十章快意咏新歌
第二十一章神秘的烤箱究竟要烤什么呢
第二十二章幸福总是携带着一点尴尬
第二十三章至人无梦
第二十四章神童现身满乾坤
第二十五章谁为这些无端被休的人妻洒泪立碑
第二十六章田园将芜胡不归
第二十七章玉堂春暖餐厅
第二十八章金丝雀与外语桥
第二十九章不哭

(4)费孝通视野中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费孝通学术生涯与社会生活考察轨迹
    第一节 作为人类学家的费孝通
        一、费孝通的成长环境
        二、来往于故土与他乡
        三、近代变动潮流中的费孝通
    第二节 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考察的历程
        一、田野调查方法的确立(1930年代初—1936年初)
        二、对小农社区的调查与研究(1936年夏—1946年底)
        三、对乡土中国的理论分析(1947年初—1949年5月)
        四、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回溯(1978年—2003年底)
    小结:人类学家的生活眼光
第二章 费孝通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学术目标
    第一节 现实问题的历史溯源
        一、中国问题的社会历史症结
        二、域外华人问题的由来
    第二节 社会发展路向的探索
        一、从“社会目的论”到“社会发展论”
        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缓解
        三、“中国问题”及其药方
    第三节 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
        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
        二、对近代社会演变规律的省思
        三、发展中民族的出路
    小结: 学术使命的学科体现
第三章 费孝通观察近代中国的空间单元
    第一节 对小农社区的解剖
        一、走向小农社区
        二、小农社区个案
    第二节 类型比较法:从局部到整体
        一、对微型社区研究的辩护
        二、近代社区类型及其成因
        三、类型比较法的意义
    小结: 历史研究的空间意识
第四章 费孝通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素材
    第一节 田野考察
        一、田野调查
        二、社会仪式
        三、物质文化资料
    第二节 历史文献
        一、经典载录
        二、地方文献
        三、官方统计
    第三节 历史通识
        一、日常旧事系统化
        二、历史常识系统化
    小结: 历史素材的学科特色
第五章 费孝通关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焦点
    第一节 近代中国文化特质的变化
        一、近代文化要素的生成
        二、文化特质的近代播迁
    第二节 近代中国社会关系的产生
        一、近代以降的中国社会流动
        二、社会纽带的递嬗
        三、社会变迁与社会关系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异
        一、近代江南乡村生活的剧变
        二、近代计划变迁
    小结: 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近代脉络
第六章 费孝通的历史问题意识
    第一节 费孝通的时代关切:变与常
        一、对于近代变革时势的认识
        二、近代社会变迁中的中国文化利病
    第二节 社会人类学的关怀
        一、人类学对进化的关注
        二、人类学的平民性格
    第三节 费孝通的学术志趣
        一、钟情“乡巴佬”
        二、关注“小城镇”
        三、改造“乡土工业”
    小结: 问题意识的产生途径
第七章 费孝通探究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理论视角
    第一节 功能主义文化观
        一、文化:生活的手段
        二、文化迫力及其社会变迁
        三、费孝通的晚年反思:文化的历史性
    第二节 功能主义生活史观
        一、理论抽象与具象史
        二、“活着的历史”与“死的历史”
        三、“协调论”与“动态论”
    第三节 主位—客位认识论
        一、社会生活考察的价值问题
        二、地方性知识
        三、理解“他者”
    小结: 理论与生活
余论: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研究的跨学科借鉴
    一、费孝通对中国近代化的独特思想贡献
    二、费孝通对社会史研究的方法论启示
参考文献(按作者拼音为序)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藏族诞生礼仪研究 ——以青海热贡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对仪式理论的研究概况
        二、国外藏族人生礼仪及诞生礼仪的研究概况
        三、国内藏族诞生礼仪的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四节 论文的框架结构
第一章 藏族传统诞生礼仪考释
    第一节 敦煌古藏文文献中藏族诞生礼仪
        一、敦煌古藏文文献P.T.0055号卷
        二、敦煌古藏文文献P.T.0127号卷
        三、敦煌古藏文文献P.T.0739、P.T.0534号卷
    第二节 苯教文献中藏族诞生礼仪
        一、《斯塞奥哇达琼(?)》
        二、苯教古文献《制伏奈止法(?)》
    第三节 《格萨尔》史诗中藏族诞生礼仪
        一、《格萨尔》史诗中的孕前礼仪
        二、《格萨尔》史诗中的孕期礼仪
        三、《格萨尔》史诗中的诞生后礼仪
第二章 热贡地区藏族诞生礼仪之孕前礼仪
    第一节 热贡历史文化风貌
        一、地理环境
        二、宗教信仰
        三、民间文化
    第二节 热贡地区孕前礼仪之求子礼
        一、求子礼概述
        二、卜算仪轨
        三、放生仪轨
        四、转经和朝圣
        五、布施和圣物
        六、拉则、煨桑和风旗
        七、招运和念经
    第三节 热贡“鲁茹节”及其求子礼
        一、“鲁茹”与求子
        二、浪加村“鲁则”
        三、阿妈鲁姆与求子礼
第三章 热贡地区藏族诞生礼仪之孕期礼仪
    第一节 孕期禁忌
        一、何谓禁忌
        二、孕期禁忌
        三、孕期禁忌的特征及功能
    第二节 孕期防护
        一、藏族防身习俗:“瑟”、“托架”
        二、护身符
        三、行善、“嘉哇”仪轨
    第三节 孕期“护咒”及“德吉仪轨(?)”
        一、孕期护咒
        二、文献记载的“德吉仪轨(?)”
        二、田野中的“德吉仪轨(?)”
第四章 热贡地区藏族诞生礼仪之诞生后礼仪
    第一节 分娩期礼仪
        一、分娩期护咒
        二、分娩期禁忌
        三、分娩期礼仪
    第二节 诞生后庆典“登喀”礼仪
        一、生辰卦算
        二、“登喀”庆宴
        三、“梅托”火堆和礼物
    第三节 诞生后庆典“哒喀”和“努顿”
        一、“哒喀(?)”
        二、“努顿(?)”
        三、礼物
        四、“郭敦(?)”礼仪
第五章 热贡地区藏族诞生礼仪与宗教信仰
    第一节 神灵崇拜
        一、“阿尼夏吾(?)”崇拜
        二、“金刚亥母(?)”崇拜
        三、“吉拉(?)”崇拜
    第二节 “鲁”、“鲁茹”与生殖崇拜
        一、“鲁(?)”
        二、“鲁茹(?)”
        三、生殖崇拜
    第三节 禁忌、禳解与行善仪轨
        一、禁忌
        二、“嘉哇(?)”禳解仪轨
第六章 热贡地区藏族传统生育文化的变迁及原因
    第一节 藏族传统生育文化的变迁
        一、选择生育母体的观念变迁
        二、自然生育向计划生育的变迁
        三、男性偏好的传统生育观念变迁
        四、家庭人口数、家庭规模和结构变迁
    第二节 藏族传统生育文化变迁的原因
        一、传统生育观念、行为和习俗的具体变迁
        二、藏族传统生育文化变迁的原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的学术成果和获奖情况

(6)大树小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
    1.俞思语
    2.钟鑫涛
    3.钟欣婷
    4.格瑞丝
    5.钟永胜
    6.高红
    7.俞亚洲任菲菲
    8.俞爷爷俞奶奶
第二章故事只是男女主角2015年度实施造人计划始末
    1.2015年1月没怀上
    2.2015年2月没怀上
    3.2015年3月没怀上
    4.2015年4月没怀上
    5.2015年5月没怀上
    6.2015年6月没怀上
    7.2015年7月没怀上
    8.2015年8月没怀上
    9.2015年9月没怀上
    10.2015年10月没怀上
    11.2015年11月没怀上
    12.2015年12月真相大白

(7)郑芝龙海洋活动研究(1621-163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一、郑氏族谱中关于郑芝龙的研究
        二、郑芝龙早期经历研究
        三、关于郑芝龙海洋贸易活动的研究
        四、关于郑芝龙一生的整体性研究
    第二节 研究框架与史料研究
第二章 石井郑氏渊源与明末海洋社会
    第一节 石井郑氏渊源
        一、石井郑氏族谱现状
        二、郑氏族谱传承
        三、石井郑氏溯源
        四、郑氏族谱失传状况
        五、族谱里的血腥政治
    第二节 石井郑氏与漳州郑氏同源考
        一、关于漳州郑氏文学昌盛的记载
        二、族谱中郑氏家族与黄梧的恩怨记载
        三、关于漳州郑氏与石井郑氏渊源关系的历史记载
        四、入闽时间与地点
        五、迁徙路径
        六、郑氏房产契约与家族变迁
    第三节 石井郑氏与明末海洋社会
第三章 郑芝龙澳门经历与崛起的背景
    第一节 十七世纪早期的东亚贸易势力格局
        一、葡萄牙人的东进扩张
        二、荷兰在亚洲的急剧膨胀
        三、早期远东贸易的配角
    第二节 澳门通事
        一、受洗入教的多重利益
        二、澳门耶稣会的贸易传统
        三、“通事”至“押货”
    第三节 澳门葡萄牙人对郑芝龙的军事与科技影响
        一、葡萄牙人的坚船利炮
        二、郑氏黑人雇佣军
        三、开府筑城
        四、郑芝龙的军事领导才能
        五、其他西方科技对郑芝龙的影响
        六、郑芝龙与澳门贸易合作
第四章 多方海上力量的贸易角逐
    第一节 李魁奇争夺海上贸易利益
        一、李魁奇海上力量的独立
        二、贸易代理人之争
        三、荷兰人代理贸易的困境
    第二节 各方海上力量的分裂与组合
        一、三方联盟的形成
        二、三方围攻李魁奇
        三、中方对荷兰人的战后礼遇
    第三节 战后贸易协议的谈判与履行
        一、郑芝龙与荷兰人的贸易协议
        二、贸易协议的履行及战后赔偿
    第四节 钟斌参与海上竞争
        一、钟斌对海上贸易的破坏
        二、厦门湾之战
        三、战后贸易谈判
        四、钟斌海上力量的败亡
第五章 郑芝龙击败荷兰、刘香联盟
    第一节 郑芝龙与荷兰人的贸易停滞
        一、荷兰人的猜忌
        二、贸易谈判陷入僵局
        三、贸易争端
    第二节 郑芝龙与荷兰人贸易关系的破裂
        一、荷兰人对贸易现状的不满
        二、郑芝龙的强势贸易谈判
        三、双方为贸易发展的努力
        四、福州海战
        五、贸易破裂
    第三节 荷兰人的军事进攻
        一、贸易争端激化
        二、刘香联军的形成
        三、荷兰人对中国沿海的军事进攻与掳掠
    第四节 料罗湾海战
        一、双方舰队集结
        二、海战过程
        三、郑芝龙的战略战术分析
        四、双方高层人事变更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省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尾声

(9)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史料运用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与宋美龄后半生的符号特征
    第一节 蒋介石撤台时的内外困局
    第二节 1950年初宋美龄自美返台后对蒋介石的政治支持
    第三节 “第一夫人”:宋美龄的政治符号选择
第二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一:“台美外交主掌人”
    第一节 积蓄“台美外交”助力(1949-1952)
    第二节 践行“夫人外交”(1952-1959)
    第三节 从台前到幕后(1963-1969)
第三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二:台湾“妇运领袖”
    第一节 妇女运动:宋美龄的政治根据地
    第二节 抵台发动妇运维稳
    第三节 以“动员”作为妇运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四节 妇联会:宋美龄退台后的妇运抓手
第四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三:台湾社会事业推动者
    第一节 宗教信仰与政治的融合
    第二节 宋美龄与台湾医疗事业
    第三节 宋美龄与台湾教育事业
第五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政治符号与家庭角色关系研究
    第一节 传统家族中的长者
    第二节 从斗争到同舟共济:宋美龄与蒋经国关系研究
    第三节 宋美龄在娘家利益与蒋家利益间的平衡
第六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终结:隐居美国
    第一节 隐而不休
    第二节 东山未起
    第三节 谢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武则天的人格与重要人际关系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论
    一、选题缘起和写作理念
    二、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三、研究设想
第一章 武则天的家世探析及人格发展
    第一节 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武则天和父母
        一、武则天与父亲武士彟
        二、武则天与母亲杨氏
    第二节 武则天早年的家庭关系及对武则天的影响
        一、武则天早年家庭生活真相及对武则天的影响
        二、武士彟之死
        三、族人的欺凌及对武则天人格的影响
        四、武家家庭矛盾原因探析
第二章 武则天和太宗的关系及早年宫廷生活对武则天的影响
    第一节 武则天初次入宫
        一、相遇前武则天的境况
        二、武才人入宫前后太宗的境况
    第二节 武则天入宫后的境况
        一、武才人过高的情感期待
        二、太宗对武才人短暂的喜爱之情
        三、武才人的争宠行为
    第三节 早年宫廷生活对武则天的影响
        一、暴力人格的初成
        二、王者才干的初成
        三、情感的伤痛和成熟
第三章 武则天和高宗的关系嬗变
    第一节 《如意娘》中的情感玄机
        一、武才人与太子的相识相恋
        二、二度入宫的真相
    第二节 “废王立武”事件分析
        一、后宫大战
        二、高宗精神需求的满足
        三、武后固宠
    第三节 权力笼罩下的武后和高宗
        一、武后参政原因探析
        二、关于武后参政后高武关系的几种说法
        三、帝后逐鹿
第四章 武后的亲子关系
    第一节 李弘之死
        一、“武后鸩杀”说
        二、“尝药而死”说
        三、“病死”说
    第二节 李贤的身世之谜和《黄台瓜辞》的内涵
        一、李贤的身世之谜
        二、解读《黄台瓜辞》
    第三节 武后与李弘、李贤关系恶劣的原因探析及武后对其他子女的影响
        一、李弘、李贤与武后关系恶劣的原因探析
        二、武后对其他子女的影响
第五章 武则天的晚年情感生活及恶果
    第一节 武则天和白马寺寺主——薛怀义的幻灭人生
        一、薛怀义其人
        二、武薛关系内幕
        三、薛怀义被杀真相
    第二节 武则天和二张——宠溺面首惹火上身
        一、武则天和二张之间是否存在亲密关系?
        二、武则天与二张的情感关系和政治联系
        三、二张惹祸和女皇引火
结语
附录:中国大陆武则天研究百年综述
    一、初级阶段——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的武则天研究
    二、发展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二十世纪末的武则天研究
    三、繁荣阶段——二十一世纪以来的武则天研究
    四、百年来武则天研究的成绩和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四、警惕疾病离间夫妻(论文参考文献)

  • [1]1943年文学现象研究[D]. 张挺玺.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汉书》复音词研究[D]. 易佳妮. 吉林大学, 2020(03)
  • [3]笑的风[J]. 王蒙.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3)
  • [4]费孝通视野中的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动[D]. 杨文. 苏州大学, 2020(06)
  • [5]藏族诞生礼仪研究 ——以青海热贡地区为例[D]. 完得冷智.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6]大树小虫[J]. 池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6)
  • [7]郑芝龙海洋活动研究(1621-1635)[D]. 李广超. 厦门大学, 2018(06)
  • [8]省级鉴定[J]. 张作民.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4(05)
  • [9]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D]. 吕晶. 南京大学, 2014(05)
  • [10]武则天的人格与重要人际关系考论[D]. 司海迪. 武汉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警惕疏远夫妻的疾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