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泥岩荒地适宜植物蒸散模式研究

台湾泥岩荒地适宜植物蒸散模式研究

一、台湾泥岩恶地适生植物蒸发散模式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熊孝波,赵其华[1](2010)在《软岩水土保持及植被护坡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工程建设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边坡生态防护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工程建设中被广泛应用。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公路建设工程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之一。目前,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在我国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总结。用室内三轴试验方法得到了草根加筋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并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素土和混和草根加筋土的BP神经网络本构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该神经网络本构模型具有很高的拟和精度和良好的泛化能力,能充分体现岩土材料的非线性关系。利用莫尔-库仑准则拟合得到的加筋土的强度指标分析了草根加筋土的护坡机理。研究结果对于合理建立草根土的本构关系和深入认识植被护坡机理具有指导意义。

罗忠[2](2008)在《枫香人工林生态系统林冠截留对降水水量和养分输入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森林植被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水文过程是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然而,由于森林与水的关系问题十分复杂,它不仅受森林生态系统发展本身的影响,而且还受地形、地质、土壤类型、植被等的空间变异性以及气象通量诸如降雨、入渗和蒸发等的时空变化性等的影响,后者进一步增加了定量描述森林流域径流形成机制和水文响应模式的难度。因此,森林与水的关系问题仍是当今生态学与水文学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近几十年来,这一研究领域也从传统的对比流域试验发展到从森林生态系统变化、森林对坡面到流域尺度影响径流形成机理、森林影响流域生物地球化学动态机理、建立基于过程的森林水文模拟、水流路径的示踪研究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本研究在长沙市天际岭林场枫香人工林共选取两个样地,每个样地面积都为20×30m2,每个样地选取10株不同径级的枫香作为标准树进行长期定位观测。从2007年5月到2008年3月,进行了为期11个月的水文数据收集、整理。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该系统11个月的总降水量为817.8mm,其中林内的净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81.99%,林冠年截留量占年降水量的18.01%。进入枫香人工林内的雨水绝大部分是穿透水,占净降水量的80.3%,以树干茎流形式进入林内的水量为13.8mm,占年降水量的1.69%。(2)不同季节,林外降水变化比较大,秋、冬两季降水量小,春、夏两季降水量大;穿透水率为春季最高,冬季最低,季节变化幅度不大;树干茎流率的季节变化幅度最小,春季最高,冬季最低,说明树干茎流的季节变化不明显。林冠截留率正好与穿透水率和树干茎流率相反,以冬季最高,春季最低,变化幅度将近两倍,季节变化幅度最为明显。(3)降水量在10mm以下时,枫香林穿透率为59.23%,干流率为1.03%;降水量位于10mm~20mm时,穿透率为74.7%,干流率为1.39%;降水量在20mm以上时,穿透率最大,达到84.16%,干流率也达到最大值1.61%。对于不同降雨量级来说,穿透率和树干茎流率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林冠截留量则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呈递减趋势。(4)一年中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表层土壤含水量比较高,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含水量逐渐减少。以0~15cm土层含水量最大,15-30cm土层次之,>30cm土层最小。(5)降水到达森林后,在林冠、树干、林下植物及土壤层等各组分中发生重新分配,在此过程中,pH值发生变化。天际岭林场林外降水、穿透水和树干茎流的pH分别是6.40、6.31和6.27。各过程的pH值大小变化不大,总体都趋向于中性。在降水再分配过程中,PH值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林外降水、穿透水、树干茎流的PH值的平均值从低到高均按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顺序排列。春季、夏季和秋季的PH值的平均值变化不明显。降水再分配过程中pH值的高低与降雨量大小关系不大。(6)林外降水中以Ca元素含量最高,Cu元素含量最低。无机态N(NO3--N和NH4+-N),则以NH4+-N为主,比NO3--N高出近4倍。林外降水中各化学元素含量排列顺序为:Ca>NH4+-N>Zn> K>NO3--N>Mg>Fe>Cd>Mn>P> Cu。NH4+-N、NO3--N、P、Ca、K、Mg、Cu、Mn含量在穿透水和树干茎流中呈上升趋势,其中Mn元素含量增加幅度最大,增加幅度顺序为Mn>K>Mg> NH4+-N>P>Ca>NO3--N>Cu。Fe、Zn、Cd元素含量在穿透水和树干茎流中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各不相同。在林外降水中含有的毒性大的无机污染物重金属元素Cd,在穿透水和树干茎流中却没有检测到,说明枫香的林冠层和树干对重金属元素Cd有吸附作用,对大气降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其中Zn元素含量下降幅度超过8倍;Fe元素含量下降超过2倍。说明枫香对于Zn、Fe元素具有较强的吸收、吸附能力。(7)受降雨条件、环境条件、气象条件、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大气降水中各化学元素含量变化具有较大随机性,各月输入量变幅较大。总体表现为雨季较低,旱季较高。降水再分配过程中各元素含量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降低。降水再分配过程中各化学元素含量,表现为雨季低、旱季高,大多数元素含量随降水季节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

张俊斌[3](2006)在《不同土地利用与覆盖之景观生态水文变迁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以景观生态理论为基础,配合水文现象的变化,应用统计分析技术计算各种景观生态指标,生态意涵在不同时期上之变异与能量循环上之改变及其生态代表意义,结果显示嵌块体的聚合大多由泥岩及竹林二种景观所造成,对于不同时期之景观生态变迁,因素分析之三个主成分的解释变异达93.2%。景观嵌块体形状因子与水质之有机营养盐供给因子,具有整体性的高相关性。在景观生态水文方面,景观多样性均一度因子,也能显着地影响到与水库淤积量、冲蚀深度有关之集水区土壤冲蚀因子。综合结果可知泥岩景观嵌块体较为破碎,边缘指数较高,因此能量、物质和营养流在嵌块体中的流转较快亦较多,而这些流动主要为暴雨所带来的冲刷,而致使水土资源大量流失,也与水库之淤积、流氧量、生化需氧量有密切之关系。

张俊斌[4](2006)在《景观与水文变迁之生态指标及典型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今遥感探测技术之突飞猛进与分辨率日益提高,可更深入探索地表景观之变化。因此,对于地表上数字景观能迅速获得并做实时之分析以达监测与研究之目的,而水文现象则大都需现场量测或推估,是以若能建立景观变化与水文变化之关连性模式,则日后可透过易获得之景观型态而得知其水文生态。本研究以景观生态理论为基础,配合水文现象的变化,应用统计分析技术计算台湾西南部泥岩代表地区之各种景观(土地利用类别)生态指标,生态意涵在不同时期上之变异与能量循环上之改变及其生态代表意义,结果显示嵌块体的聚合大多由泥岩及竹林二种景观所造成,对于不同时期之景观生态变迁。在景观生态水文方面,景观嵌块体形状因子与水质之有机营养盐供给因子,具有整体性的高相关性。景观多样性均一度因子,也能显着地影响到与水库淤积量、冲蚀深度有关之集水区土壤冲蚀因子。综合结果可知泥岩景观嵌块体较为破碎,边缘指数较高,因此能量、物质和营养流在嵌块体中的流转较快亦较多,而这些流动主要为暴雨所带来的冲刷,而致使水土资源大量流失,也与水库之淤积、流氧量、生化需氧量有密切之关系。

张俊斌,吴志峰,谢志楷,翁士翔[5](2006)在《台湾泥岩地区不同刺竹林景观下之土壤与植被变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台湾西南部泥岩恶地,由于其特殊之土壤,地力流失消耗与区域微气候型态之间的因果循环,在水土保持与景观上形成不易植生绿化的地区及特殊之世界地形。泥岩地区之不同刺林林相之土壤,其林相皆伐后复层植被区土壤性质变异高于其它位置,而其它区之土壤理化性质在时间及空间上之变异不大,可明显区分林相不同之显着差异。不同林相对泥岩地浅层土壤(020cm)理化性质的差异,以植物营养元素与植生覆盖因子可充分说明(约占变异范围之62%)。泥岩试区区中移动性物质(交换性钙、钠与镁)明显较少出现在复层林相处区,而易出现于淋洗、冲蚀量较大之刺林相保留区与隔丛择伐区。长效性植物营养元素因子(pH值与有效性磷),因长时间之林相不同,使其较明显趋于复层林相区堆积,并影响地表植生之种类、分布与覆盖情形。0~20cm土壤性质的分布和离子间的移动特性有关,移动性高的钠、镁离子会在冲蚀量高之区域出现,20~40cm土壤性质的分布则和土壤中之母质与植生有关并与因素分析结果相似,其次为可移动性离子的影响,且应用地理统计印证土壤性质在空间之变化,其分布确实与不同林相位置有关,即植生营养元素(pH值、有效性磷)大都朝向复层植被区之趋势。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地表覆盖度与入侵植物数量两变量主要系透过第一个典型因素与第二个典型因素而影响到复层植被区之pH值、有机质等土壤理化性质。

陈玉生[6](2005)在《三峡库区巴东县区段不同森林类型水文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三峡库区巴东县区段的气候特征及森林资源的现状调查,采用分割森林水文生态作用过程的研究方法,将森林水文过程分为林冠截留、凋落物持水、林地土壤蓄水等几个过程,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文章在收集巴东县1993年至2003年降雨资料的基础上,对巴东县的降雨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巴东县年降雨量变化较大,年平均降雨量达978.6mm,属雨水丰富区域;年内雨量集中,中雨、大雨和暴雨比较多,主要分布在5—8月;其日最大降水量变化范围为39.9—106.7mm,大多大于50mm,达到暴雨的标准,且主要分布在雨季。 在此基础上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巴东县区段不同森林类型的水文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从静态角度分析森林植被持水性,认为乔木层阔叶树种枝叶的持水能力大于针叶树种;灌木草本层及苔藓层具有很强的持水能力,尤其是苔藓层,高达314.61%,说明灌木草本层及苔藓层在对降水的吸收截留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从动态角度用固定标准样地方法对三峡库区巴东县区段5种主要森林类型的林冠对降雨再分配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时期降雨林冠再分配特点因林型而异。林内透雨量、树干茎流量与降雨量呈线性正相关,林内透雨率、树干茎流率在降雨初期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后期则基本保持不变;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幂函数关系,林冠截留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林冠截留率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少,在降雨初期下降梯度最大,以后趋于平稳,逐步达到饱和。5种森林类型的林冠截留量平均值为48.64mm;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20.95%。无论是林冠截留量还是林冠截留率,大小排列顺序都是针阔混交林最大、其后依次为马尾松林、阔叶林、针叶混交林和柏木林。 在样地调查及采集各森林凋落物基础上,对森林凋落物进行研究表明:凋落物储量从多到少依次为针阔混交林、柏木林、马尾松林、针叶混交林、阔叶林。各个森林类型的林下凋落物的未分解层的最大持水量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柏木林(1.98mm)、针叶混交林(1.83mm)、针阔混交林(1.27mm)、阔叶林(1.21mm)和马尾松林(1.10mm);半分解层的最大持水量则是马尾松林(2.30mm)、针阔混交林(2.28mm)、柏木林(2.71mm)、针叶混交林(1.76mm)、阔叶林(1.49mm)。在该区中柏木林的林下凋落物的持水能力最大,其余依次是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和阔叶林。在只有凋落物覆盖的情况下,不同森林类型因其状况不同,不出现水分下渗和地表径流时的最大降水量及最大降水强度不同,分别为柏木林4.19mm,1.96mm/h;针叶混交林3.59mm,2.15mm/h;针阔混交林3.55mm,2.54mm/h;阔叶林2.70mm,1.84mm/h和马尾松林3.40mm,1.45mm/h。

张卓文,廖纯燕,邓先珍,刘刚,陈玉生[7](2004)在《森林水文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森林水文学发展过程及森林水文效应评价入手 ,回顾了森林水文学研究简史 ,并从森林水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几方面阐述了森林水文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张俊斌,颜正平,李庆瑞,叶耀骏[8](2001)在《台湾泥岩恶地适生植物蒸发散模式之研究》文中认为盆栽植物蒸发散之量测不仅可作为植物水分需求之依据 ,且可配合相关理论推导之蒸发散物理模式 ,以量化小区域内温度、湿度等微气候之变化。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讨二种台湾西南部泥岩地区之适生植物 ,其环境日射量、饱和蒸气压差与蒸发散之关系模式 ,而植物蒸发散量之量测方式则以重量差值法代表 ,并经由物理、数学理论推导与统计回归分析结果 ,所建立之蒸发散量 (ET)最佳物理推估模式为日射量 (Rs)与饱和蒸气压差 (VPD)之线性函数。微气候因子之日射量、饱和蒸汽压差、土温及土壤水分含量等对二种植物之蒸发散量予以量化 ,并利用统计回归模式分析之方法加以讨论与验证

张俊斌,颜正平,李庆瑞,叶耀骏[9](2001)在《台湾泥岩恶地适生植物蒸发散模式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盆栽植物蒸发散之量测不仅可作为植物水分需求之依据 ,且可配合相关理论推导之蒸发散物理模式 ,以量化小区域内温度、湿度等微气候之变化。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讨二种台湾西南部泥岩地区之适生植物 ,其环境日射量、饱和蒸气压差与蒸发散之关系模式 ,而植物蒸发散量之量测方式则以重量差值法代表 ,并经由物理、数学理论推导与统计回归分析结果 ,所建立之蒸发散量 (ET)最佳物理推估模式为日射量 (Rs)与饱和蒸气压差 (VPD)之线性函数。微气候因子之日射量、饱和蒸汽压差、土温及土壤水分含量等对二种植物之蒸发散量予以量化 ,并利用统计回归模式分析之方法加以讨论与验证

二、台湾泥岩恶地适生植物蒸发散模式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湾泥岩恶地适生植物蒸发散模式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枫香人工林生态系统林冠截留对降水水量和养分输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森林水文学过程研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森林水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1 森林与水量的关系
        1.2.2.2 森林的林冠截留
        1.2.2.3 森林对径流的影响
        1.2.2.4 森林与蒸发散
        1.2.2.5 森林与水质
        1.2.3 森林水文学研究方法
        1.2.4 森林水文生态效应若干问题讨论
        1.2.4.1 森林与降水
        1.2.4.2 森林与径流
        1.2.5 我国森林水文研究的发展趋势
        1.2.5.1 创建持续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1.2.5.2 加强森林水文的区域性对比
        1.2.5.3 发展森林环境水文的研究
        1.2.5.4 干扰森林水文过程的研究
    1.3 枫香的研究动态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区概括、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括
        2.1.1 研究区位置与范围
        2.1.2 气候特点
        2.1.3 土壤状况
        2.1.4 植被特征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水文过程中的水量测定
        2.3.1.1 大气降水的测量
        2.3.1.2 穿透水的测量
        2.3.1.3 树干茎流和树冠截流量的测定
        2.3.2 水质测定
        2.3.2.1 水样收集
        2.3.2.2 水质分析
        2.3.3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降水输入与分配
    3.2 平均降水输入及再分配
        3.2.1 不同季节降水输入及再分配
        3.2.2 不同降雨量降水输入及再分配
        3.2.2.1 不同降水量林外降水的季节变化
        3.2.2.2 不同降水量穿透水的季节变化
        3.2.2.3 不同降水量树干茎流的季节变化
        3.2.2.4 不同降水量林冠截留的季节变化
        3.2.3 与樟树人工林不同降水量降水再分配水量平衡
        3.2.4 与樟树人工林不同季节降水再分配水量平衡
        3.2.5 土壤含水量
    3.3 降水再分配过程中pH值变化
        3.3.1 降水再分配过程中PH值月变化
        3.3.2 降水再分配过程中PH值季节变化
        3.3.3 不同降水量降水再分配过程中PH值变化
    3.4 降水再分配过程中化学元素含量
        3.4.1 降水再分配过程中各月化学元素含量
        3.4.1.1 降水再分配过程中各月大量元素含量
        3.4.1.1.1 林外降水大量元素月变化
        3.4.1.1.2 穿透水大量元素月变化
        3.4.1.1.3 树干茎流大量元素月变化
        3.4.1.2 降水再分配过程中各月微量元素含量
        3.4.1.2.1 林外降水微量元素月变化
        3.4.1.2.2 穿透水微量元素月变化
        3.4.1.2.3 树干茎流微量元素月变化
        3.4.2 不同降水量降水再分配过程中化学元素含量
        3.4.2.1 不同降水量降水再分配过程中大量元素含量
        3.4.2.2 不同降水量降水再分配过程中微量元素含量
        3.4.3 降水再分配过程中化学元素含量季节变化
        3.4.3.1 降水再分配过程中大量元素含量季节变化
        3.4.3.2 降水再分配过程中微量元素含量季节变化
    3.5 对水质的净化
        3.5.1 林冠层的作用
        3.5.2 地被物和土壤层的作用
4 结果与讨论
    4.1 结果
        4.1.1 枫香人工林降水输入与分配
        4.1.1.1 枫香人工林平均降水再分配水量平衡
        4.1.1.2 枫香人工林不同季节降水再分配水量平衡
        4.1.1.3 枫香人工林不同降雨量降水再分配水量平衡
        4.1.1.4 土壤含水量
        4.1.2 枫香人工林降水再分配过程中pH值变化
        4.1.2.1 枫香人工林降水再分配过程中PH值月变化
        4.1.2.2 枫香人工林降水再分配过程中PH值季节变化
        4.1.2.3 枫香人工林不同降水量降水再分配过程中PH值变化
        4.1.3 枫香人工林降水再分配过程中化学元素含量
        4.1.3.1 枫香人工林降水再分配过程中各月化学元素含量
        4.1.3.2 枫香人工林不同降水量降水再分配过程中化学元素含量
        4.1.3.3 枫香人工林降水再分配过程中化学元素含量季节变化
    4.2 讨论
        4.2.1 创新点
        4.2.2 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不同土地利用与覆盖之景观生态水文变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研究方法
    2.1 遥测影像之处理
    2.2 景观生态指标之应用
    2.3 景观生态水文
3 结果与讨论
    3.1 卫星影像分类结果与探讨
    3.2 景观生态系统结构与变迁
        3.2.1 景观嵌块体变迁情形
        3.2.2 边缘变迁情形
        3.2.3 形状变迁情形
        3.2.4 个别景观变化
    3.3 景观生态因素萃取与分析
    3.4 景观生态指数与水质之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景观与水文变迁之生态指标及典型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嵌块体变迁情形
    3.2 边缘变迁情形
    3.3 形状变迁情形
    3.4 个别景观变化
    3.5 生态能量变化方面
    3.6 景观生态因素萃取与分析
    3.7 景观生态指数与水质之分析
4 结论
5 建议

(5)台湾泥岩地区不同刺竹林景观下之土壤与植被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1 前人相关研究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林相之土壤理化性质
    3.2 土壤理化变异之因素分析
    3.3 土壤理化性质与冲蚀、地被状况之典型相关分析
4 结论

(6)三峡库区巴东县区段不同森林类型水文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选题依据
    2 研究进展
        2.1 森林水文学研究进展
        2.1.1 森林水文学简史
        2.1.2 森林水文研究方法
        2.1.3 森林水文学研究内容
        2.1.3.1 森林与水量的关系
        2.1.3.2 森林的林冠截留
        2.1.3.3 森林对径流的影响
        2.1.3.4 森林与蒸发散
        2.1.3.5 森林与水质
        2.2 国内森林水文研究进展
        2.3 三峡库区森林水文研究现状
    3 课题的研究内容
    4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区概况
        1.1 地理位置
        1.2 气候条件
        1.3 植被状况与建群树种
        1.4 土壤
        1.5 社会经济状况
        1.6 旅游资源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地选择
        2.2 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
        2.2.1 各森林植被枝叶持水性测定
        2.2.2 林外降雨量p
        2.2.3 林内透雨量p~1
        2.2.4 树干径流量G
        2.2.5 林冠截留量(I)的求算
        2.2.6 凋落物持水性测定
        2.2.7 土壤物理性质
        2.3 内业数据整理及分析
结果与分析
    1 三峡库区巴东区段降水特征分析
        1.1 不同年份间降雨量的差异比较分析
        1.2 不同年份间降雨类型差异比较分析
        1.3 不同月份间降雨差异比较分析
        1.4 各年份间最大日降水量分析
    2 森林植被持水特征分析
        2.1 不同植物种类持水量
        2.2 不同植物种类持水率
    3 不同森林类型一次降水中各指标与降雨的动态关系
        3.1 不同森林类型林冠截留与降雨关系的比较分析
        3.2 不同森林类型林内透雨与降雨关系的比较分析
        3.3 不同森林类型树干茎流与降雨关系的比较分析
    4 不同森林类型林冠对降雨再分配作用比较分析
    5 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吸水特性比较分析
        5.1 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数量比较分析
        5.2 凋落物分解程度与其持水量特性关系
        5.3 凋落物持水量与吸水时间的关系
        5.3.1 凋落物持水量与吸水时间的关系
        5.3.2 凋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的关系
        5.4 凋落物持水量与降雨量、雨强的关系
    6 不同森林类型森林土壤水文效应比较分析
        6.1 森林土壤的容重
        6.2 森林土壤的含水量
        6.3 森林土壤的孔隙度
        6.4 各森林类型林地贮水能力比较分析
    7 不同森林类型水文效应的综合调节能力比较分析
结论
讨论
    1 关于森林水文过程与机制的讨论
    2 关于几个概念用词的讨论
        2.1 林内降雨与林内透雨
        2.2 枯落物与凋落物
        2.3 树干径流与树干茎流
    3 林冠截留模拟方程
    4 森林植被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5 森林景观的变化与水文生态安全的关系
    6 三峡库区巴东县区段水土流失问题的防治
    7 关于巴东县水土保持—景观生态林规划管理的观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森林水文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森林水文的研究背景
2 森林水文学的研究现状
    2.1 森林水文学的简史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内容
        2.3.1 森林与水量的关系
        2.3.1.1 森林与降雨量
        2.3.1.2 森林与流域径流量
        2.3.2 森林的林冠截留
        2.3.3 森林对径流的影响
        2.3.4 森林与蒸发散
        2.3.5 森林与水质
3 发展趋势

(8)台湾泥岩恶地适生植物蒸发散模式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蒸发散作用之相关理论与推导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点
    3.2 试验用仪器
        3.2.1 大气温度与相对湿度计
        3.2.2 日射量计
        3.2.3 精密天平
        3.2.4 地温与土壤含水量
        3.2.5 资料记录器
        3.2.6 盆栽容器
    3.3 试验方法
    3.4 试验植物
        (1) 苦蓝盘
        (2) 冬青菊
    3.5 资料分析
4 物理推估模式之验证
    4.1 资料分析方法
        4.1.1 统计分析软件
        4.1.2 模式之评估
    4.2 资料群比较
5 结果与讨论
    5.1 蒸发散量之量测
    5.2 蒸发散模式
        5.2.1 冬青菊植物之蒸发散
        (1) 上午之蒸发散
        (2) 下午之蒸发散
        5.2.2 苦蓝盘植物之蒸发散
    5.3 蒸散量量测之应用
6 结论与建议

四、台湾泥岩恶地适生植物蒸发散模式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软岩水土保持及植被护坡机理研究[A]. 熊孝波,赵其华. 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0
  • [2]枫香人工林生态系统林冠截留对降水水量和养分输入的影响[D]. 罗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02)
  • [3]不同土地利用与覆盖之景观生态水文变迁探讨[J]. 张俊斌. 水土保持研究, 2006(04)
  • [4]景观与水文变迁之生态指标及典型相关性研究[J]. 张俊斌. 资源科学, 2006(03)
  • [5]台湾泥岩地区不同刺竹林景观下之土壤与植被变异[J]. 张俊斌,吴志峰,谢志楷,翁士翔. 生态环境, 2006(02)
  • [6]三峡库区巴东县区段不同森林类型水文效应研究[D]. 陈玉生. 华中农业大学, 2005(03)
  • [7]森林水文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张卓文,廖纯燕,邓先珍,刘刚,陈玉生. 湖北林业科技, 2004(03)
  • [8]台湾泥岩恶地适生植物蒸发散模式之研究[J]. 张俊斌,颜正平,李庆瑞,叶耀骏. 水土保持研究, 2001(04)
  • [9]台湾泥岩恶地适生植物蒸发散模式之研究[A]. 张俊斌,颜正平,李庆瑞,叶耀骏. 第二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研讨会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1(总第35期)

标签:;  ;  ;  ;  ;  

台湾泥岩荒地适宜植物蒸散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