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控制器控制的移相器

微控制器控制的移相器

一、单片机控制的相移器(论文文献综述)

程嘉琪[1](2020)在《SOI热光开关阵列驱动及控制电路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网络传输数据流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电交换已难以满足网络宽带的发展需求,加快光交换的应用研究迫在眉睫。光开关阵列芯片和模块作为光交换系统中的核心部件,对于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绝缘体上硅(Silicon on Insulator,SOI)的热光开关技术,以其响应速度快、损耗低、功耗小、集成度高、和COMS工艺相兼容的优点,在光网络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除了要在设计上不断提升SOI热光开关阵列芯片本身的性能以外,也要重视大规模开关阵列的驱动和控制电路对开关模块的综合性能的影响。本文在研究热光开关阵列结构以及其工作机理的基础上,首先完成了对实验室研制的SOI热光开关阵列芯片的封装。针对芯片上的单通道光开关阵列(单通道阵列中包含7个级联的2×2热光开关单元),设计并制作了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电路。通过以驱动芯片ULN2803为核心的驱动电路,实现了对7个光开关单元的独立控制。在此基础上本文又扩展驱动电路的输出端口数目,设计并制作了以上位机为控制端的多通道驱动控制电路(可同时控制56个热光开关单元)。基于该驱动及控制电路,搭建了光开关阵列的静态参数测试系统和动态响应测试系统。对光开关的插入损耗、开关电压、串扰、响应时间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驱动电路输出方波信号的上升时间为334ns,下降时间为160ns;测试的热光开关响应,上升时间为4μs,下降时间为6μs。驱动电路能快速地驱动SOI热光开关工作,并且其输出电压可调范围大,能应用于不同开关电压的热光开关驱动。由于硅材料具有很大的热光系数(1.86×10-4K-1),环境温度以及芯片自身温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光开关的性能,因此本文又设计并制作了以单片机和半导体制冷片为基础的多通道光开关阵列芯片温控系统。通过DS18B20温度传感器检测芯片的实时温度,温度值输入单片机后,可在LCD中实时显示。与设定温度值比较后,由单片机输出控制LMD18200并驱动TEC加热或制冷,维持芯片温度的恒定。进一步提高了SOI热光开关阵列工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王浩先[2](2019)在《Ku波段宽带快速波束切换开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对Ku波段宽带快速波束切换开关进行研究。Ku波段宽带快速波束切换开关以四端口差相移式环行器为器件结构基础,具有更大的功率容量,主要应用于大功率微波系统。基于Ku波段宽带快速波束切换开关的原理,在分别对构成Ku波段宽带快速波束切换开关的魔T、π/2差相移器、3dB窄边裂缝电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功率波束切换开关的结构。为了满足波束切换开关在Ku波段的带宽大于1.5GHz的要求,采用多级匹配的原理对魔T、3dB窄边裂缝电桥进行了设计与优化,两者都得到了各端口回波损耗小于-20dB、传输损耗-3dB、带宽约2.5GHz的设计结果,表明采用多级匹配结构可以有效展宽这类微波元件的带宽;考虑到功率、散热、外加磁路结构问题,采用H面单侧加载铁氧体片结构对π/2差相移器进行了设计与优化,得到了在13.0GHz15.2GHz频率范围内,端口回波损耗小于-20dB,插入损耗-0.06dB-0.02dB,差相移量为90°±10°性能良好的π/2差相移器。在此基础上,对构成的Ku波段宽带快速波束切换开关整体性能进行了设计与仿真,结果表明在13.2GHz14.8GHz范围内,端口反射小于-20dB、插入损耗小于-0.07dB、带宽1.6GHz,满足宽带与低插入损耗的设计要求,并且通过外加磁场的变化,实现波束切换开关的功能。针对大功率下的散热问题,采用ANSYS稳态热仿真工具Steady-State Thermal,在1.5kW的平均功率条件下,对Ku波段宽带快速波束切换开关进行了热分析。根据器件热分析结果,分别对仿真结果中的插入损耗-0.07dB与-0.7dB两种状态进行了稳态热仿真。结果表明插入损耗为-0.07dB时,在风冷条件下,最高温度为71.7℃;插入损耗为-0.7dB时,在风冷条件下,最高温度为485.7℃;插入损耗为-0.7dB时,在水冷条件下,最高温度为100.1℃。Ku波段宽带快速波束切换开关需要外部驱动电路系统才能实现波束切换开关功能。根据Ku波段宽带波束切换开关的驱动系统原理,设计了NMOS管H桥激励电路,使用了Altium Designer软件对电路原理图进行了设计,并进行了实物制作与测试;使用Verilog HDL硬件编程语言对逻辑控制电路进行了设计、仿真,采用Xilinx开发板实现了逻辑控制电路的功能与测试;对外磁路模型进行了设计进行了初步的设计,并采用MATLAB对开关时间进行了预估,结果为0.4ms。本文所设计的这种驱动电路系统能实现0到50V的驱动端电压范围、电流方向切换、脉冲宽度调整,电流容限60A,完全导通下内阻约为0.6mΩ,最快开关频率600kHz的功能与性能指标,具有很好的逻辑电平兼容性,是一种适合大部分铁氧体波束开关与移相器的驱动电路,具有很高的通用性。

王红梅[3](2018)在《水平油水两相流持水率电容传感器相移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水平油水两相流广泛存在于石油开采过程中,其持水率动态监测对优化油田开采方案、提高原油采收率有重要意义。然而,水平油水两相流流动结构复杂多变,其持水率测量存在极大困难。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四电极对壁电容传感器的新型循环激励相移检测系统,用于测量水平油水两相流的持水率。首先,基于油水的层状分布建立电容传感器等效阻抗网络模型,模拟了不同持水率条件下相移检测系统的输出响应特性,研究了水相电导率对相移检测系统输出响应的影响,从而实现电容传感器的几何结构、测量系统电路参数的优化设计。开展了水平油水两相流动态实验,获得不同流型下相移检测系统的输出响应。结果表明,在ST、ST&W、ST&MI流型下,上下电极的归一化输出相移量对持水率的变化分辨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流体流动结构的影响;在D W/O&D O/W和D O/W&W下,上下电极的归一化输出相移量对持水率的变化分辨率较低,这是因为两种流型中管道上层出现水膜,增强了漏电流效应,导致传感器失去分辨率;左右电极的归一化输出相移量仅在低持水率有较高的分辨率,当左右电极间出现导电水相,漏电流及阻抗网络阻性锐减导致传感器相移量不再随持水率变化;左上电极的相移测量特性与上下电极类似;左下电极受水相电导特性影响显着,其相移响应也表现出较低的测量分辨率低。最后,利用基于庞加莱截面的多尺度分布熵分析了相移检测系统的响应信号,提取了不同流型下的高时间尺度分布熵值,发现高时间尺度分布熵可有效表征水平油水两相流流体结构演化过程。

彭承尧[4](2017)在《4.6GHz/250KW环行器温度补偿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行器是4.6GHz/6MW低杂波系统传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EAST实验放电期间能够吸收从负载反射回来的大功率微波能量,起到了保护速调管的作用。在高功率长脉冲的工作条件下,环行器的性能会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温度补偿器正是为了补偿这种影响而设计的。本文详细阐述了温度补偿器的工作原理以及软硬件设计,研究并解决了环行器性能受温度影响的问题。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 EAST低杂波电流驱动系统,描述了环行器在低杂波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工作原理,进而详细分析了温度对环行器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温度补偿器来补偿温度对环行器性能造成的影响。温度补偿器的工作原理和软硬件设计是本文的重点。环行器的特性是能够定向传输微波,这种特性主要是靠铁氧体来实现的。铁氧体以及为铁氧体提供偏置磁场的磁钢特性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导致环行器的性能受到影响。温度补偿器的原理就是在磁钢的周围缠绕线圈并通以电流,来补偿温度变化对环行器性能造成的影响,电流的大小是通过测量环行器水冷管入水口温度、出水口温度以及环境温度并通过相关的算法计算得到的。温度补偿器的硬件设计包括温度测量模块、信号传输模块、可控直流电流源、主控模块以及显示模块。可控直流电流源和主控模块是温度补偿器硬件设计的主要部分,它们分别是基于TMS320F28027和PIC18F44J11而设计的。温度补偿器的软件设计包括温度补偿算法的研究、电流源软件设计以及主控MCU软件设计。温度补偿算法是在理论推导出的公式模型基础上采用数据拟合的方法研究出来的。电流源的软件设计主要是电流源的控制方法和通信协议,电流源的控制策略是基于数字增量式PI控制,电流源的通信采用基本主从应答模式。主控MCU与温度巡检仪的通信协议采用的是Modbus通信协议,主控MCU软件设计还包括LED驱动程序设计和LCD驱动程序设计。论文的最后介绍了温度补偿器的测试,并给出了测试结果,结果分析表明温度补偿器能够对环行器的性能起到很好的补偿效果。

郑佩雁,陈锐俊,陈富树[5](2016)在《基于工程设计的消音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文中给出了一种能够随脉冲气流随机变化而自动进行调节,从而消除或有效降低气流脉动及相关噪音的消音器装置的设计方法,该装置可实现两级消音,应用相移装置进行第一级消音,以IAP15F2K61S2单片机为核心的消音装置进行第二级消音,并采用程序控制相移方式和信号转换,摆脱纯模拟电路带来的误差,从声波的传播路径上对噪声源进行处理。该装置硬件设计合理,结合软件运行稳定,性能良好,消音效果明显可靠,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赵俊波[6](2016)在《存在I/Q不平衡的全双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全双工技术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频段上实现收发双工的技术。全双工技术能有效提高频谱利用效率和系统吞吐量,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全双工技术中存在的发端对收端的自干扰问题的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的热点。本论文围绕全双工系统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了全双工系统的自干扰抵消技术、I/Q不平衡估计与补偿技术、以及全双工双向中继系统等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1)在总结现有全双工系统自干扰抵消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三同信道”工作基础,提出一种基于多级级联结构的自干扰抵消方法。该方法在现有环形器隔离、射频自干扰抵消和基带抵消的基础上增加了中频自干扰抵消环节,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的特点,其中,重点研究并设计了中频抵消的硬件电路,给出了中频抵消电路和多级级联抵消结构的测试结果。结果表明,中频抵消结构可进一步抑制全双工系统中的自干扰信号。(2)针对存在I/Q不平衡的全双工系统,提出了一种收发I/Q不平衡参数估计与补偿算法。该算法在常规的收发I/Q不平衡信号模型基础上,通过引入变量代换,建立最大似然的信号模型,对收端、发端的I/Q不平衡参数进行联合估计与分离,再进行分别补偿。该算法优势在于:1)充分利用全双工系统中固有的自干扰信号进行I/Q不平衡参数估计,变废为宝;2)可分别获得收端与发端的I/Q不平衡参数,有利于进行发送前的预补偿和接收后的校正;3)分别对系统收端和发端的I/Q不平衡进行补偿,从系统外部来看,该系统的发端和收端都不存在I/Q不平衡问题;4)I/Q不平衡参数的估计与补偿的运算过程简单,有利于算法实现。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能准确估计I/Q不平衡参数,而且能有效补偿收发两端的I/Q不平衡,改善信号整体质量,提升系统性能。(3)针对存在I/Q不平衡的全双工双向OFDM中继系统,研究了存在I/Q不平衡和残余自干扰(RSI)时系统中断性能,获得了其中断概率的闭式表达式,分析发现I/Q不平衡和RSI是影响中断率的两大主要因素。增加I/Q不平衡或提高RSI的功率,均会导致系统的中断性能恶化,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仿真结果还表明,在信噪比较高时,减小RSI已经不能优化全双工双向OFDM中继系统的中断性能,I/Q不平衡成为限制整个系统性能的瓶颈,需要进行I/Q不平衡的校正以改善系统性能。

张国雄[7](2011)在《连续变量相干光系统中的光源和接收端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数学的经典密码通信是有条件的安全信道,而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量子密码通信是绝对安全的,其核心是量子密钥分配。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配具有设备简单、信道容量大等优势,是量子密码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致力于连续变量相干光系统中的激光光源和接收端单元电路的研制,以满足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配实验研究的需要。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简要介绍连续变量相干光实验方案和测试平台已有的光调制器件进行光调制的原理,并分析了平衡零差检测方法,同时介绍基于虚拟仪器的接收端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激光光源部分采用国产半导体激光器AL0808T500输出高稳定的相干光。输出功率的稳定主要依赖于注入电流和工作温度两个因素。驱动电流源采用电流串联负反馈技术,输出电流的稳定度可达0.012%;温度控制电路基于比例积分(PI)算法,并附加散热装置,使得激光器在4小时内输出光功率的稳定度优于0.06%。整体系统采用单片机控制和DVM显示,同时对激光器进行一系列的电路保护。接收端单元电路包括两个部分:用于控制相位同步的压电陶瓷(PZT)驱动电源和相干光接收电路的改进。根据国产PZT位移致动器的特性,采用直流放大式电压控制型驱动电源,内建一个低通滤波器提高驱动电压的稳定性,并用光电隔离器保护采集卡和计算机。驱动电源静态纹波电压低于45mV。自行设计了PZT相移器的机械构件提高PZT的伸缩性能,测量了PZT加载电压和位移关系。在相干光接收电路的改进方面上,选用光电二极管S1223-01增大有效光敏面积,降低空间上的对准困难;采用有源带通滤波器提取载波分量,输出信噪比可达60dB;在同等的采样率下,采用具有惰性失真的二极管包络解调电路,提高了数据的采集精度。对采集信息作简单的数据处理即可有效地还原信息,实验的误码率低于0.1%,改进后的电路也适用于电光幅度调制器和电光相位调制器的联合调制的实验测量。

丁梦瑶[8](2011)在《微波电缆偏心在线检测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缆偏心检测是电缆在线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电缆偏心不仅造成了材料的极大浪费,而且影响电缆的性能参数。而微波无损检测技术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应用的非常广泛的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它对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利用微波无损检测法进行的电缆偏心的在线检测系统进行了研究。本文以电缆偏心的实时检测的开发研制为主要内容,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电缆偏心检测仪的研究现状以及微波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着重介绍了微波检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微波反射相位法研究电缆偏心在线检测系统的方案。文中介绍了采用微波进行电缆偏心检测的原理及系统设计框图。该检测系统是一个自动平衡微波电桥电路。它的的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微波检测系统、信号处理电路及单片机控制系统。(1)微波检测系统部分主要以魔T为核心搭建的微波电桥电路。通过对喇叭接收的反射信号相位的变化的判断,来确定微波电桥的平衡性。(2)信号处理电路部分是对魔T两臂的输出信号进行一系列处理的过程。主要包括:信号检波、放大、电压极性转换、判断等电路。其中信号放大电路是采用LM324集成运放芯片设计的差分式放大电路。文中给出了上面相关电路的设计。(3)单片机控制电路采用AT89S52单片机进行设计,主要思想为:利用单片机控制步进电机的转动及转向,改变微波检测系统中的可变短路器的位置,使微波电桥再次平衡。系统给出了单片机控制步进电机的硬件与软件的设计。在软件设计中给出了单片机控制步进电机的流程图及源程序。

安婷婷[9](2009)在《160Gbit/s OTDM传输系统中时钟提取的研究和相移器控制电路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光时分复用(OTDM)是提高光纤通信容量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使用单一光源,与密集波分复用(DWDM)系统相比成本较低,使光纤放大器的管理简单化,尤其是OTDM系统不存在DWDM系统各路功率叠加而产生的四波混频串扰和拉曼散射等问题,当比特距离积相同时,色散和色散斜率补偿难度较DWDM系统容易,OTDM技术的节点上下话路可以变换,易于实现大容量光纤网。在深入分析国内外OTDM系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论文结合项目组承担的863研究课题,对160Gb/s OTDM系统时钟提取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完成了如下工作:(1)对电锁相环时钟提取、光电混合振荡器时钟提取、光电锁相环时钟提取和全光时钟提取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对上述时钟提取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电锁相环时钟提取和基于SOA注入锁模的全光时钟提取两种可行性方案,并进行了时钟提取实验,取得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实验结果。(2)基于MATLAB软件,对160Gb/s OTDM系统存在的某些不完善因素对时钟分量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主要包括:OTDM信号的幅度差异和时延差异对时钟分量的影响。根据实验中取得的数据,分析了传输过程各个阶段,OTDM信号中的时钟成分的变化;时钟提取模块的噪声对提取的时钟分量的影响等。(3)时钟提取实验中需要一个调节精度较高的相移器,本论文基于mimix公司的六位数控相移器芯片,对其外围控制电路进行了设计。主要完成了原理图设计和绘制PCB板,并采用Keil编译器编写软件程序,通过炜煌WH-280AU烧写器将程序写入微控制器,进行调试。最终实现对相移器的控制和对应的相移度数的显示。

张羽鹏[10](2009)在《LabVIEW和MATLAB在现代光测图像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光测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可用于物体的粗糙度测定、变形测量和振动分析。现代光测技术主要包括全息干涉、云纹干涉和散斑干涉技术。为了方便地处理光测图像,采用了LabVIEW和MATLAB结合的方法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现代光测散斑图像处理系统,将虚拟仪器技术应用到了现代光测领域。首先,为了能够有效地滤除散斑条纹图中的高频散斑颗粒噪声,尝试了多种滤波手段,通过比较和分析处理结果,找到了几种比较好的散斑条纹滤波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将同态滤波的原理应用到散斑条纹滤波当中,采取扩展散斑条纹信息,压缩高频散斑噪声的方法,获得了理想的处理结果。其次,为了能够从散斑条纹图中提取出位相信息,对时间相移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初步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相移器的设计思想。最后,从两个角度讨论了LabVIEW和MATLAB混合编程的方法在数字散斑图想处理中的应用,它们分别是基于MATLAB Script节点的方法和基于COM技术的方法。文中通过MATLAB处理得到滤波后的散斑条纹图和散斑相位分布图,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方法能够增强散斑条纹的对比度,且滤波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相位分布的连续性。

二、单片机控制的相移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片机控制的相移器(论文提纲范文)

(1)SOI热光开关阵列驱动及控制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开关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SOI热光开关及其阵列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SOI热光开关阵列工作原理及封装研究
    2.1 SOI热光开关的基本原理
        2.1.1 热光效应
        2.1.2 热传导原理
    2.2 SOI热光开关单元
        2.2.1 SOI热光开关单元的结构
        2.2.2 SOI热光开关的性能参数
    2.3 SOI热光开关阵列芯片的结构
    2.4 SOI热光开关阵列芯片的封装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OI热光开关驱动与控制电路设计
    3.1 驱动及控制电路的总体设计方案
    3.2 单通道驱动控制电路设计
        3.2.1 系统电源
        3.2.2 单片机外围电路
        3.2.3 按键电路
        3.2.4 驱动电路
    3.3 多通道驱动控制电路设计
        3.3.1 串口通信电路
        3.3.2 单片机多机通信
        3.3.3 系统电路原理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OI热光开关驱动与控制电路的制作与测试
    4.1 PCB设计
        4.1.1 PCB设计流程
        4.1.2 PCB设计规则
    4.2 PCB制作及元器件焊接
    4.3 SOI热光开关的测试与分析
        4.3.1 驱动电路性能测试
        4.3.2 光开关测试系统搭建
        4.3.3 光开关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OI热光开关阵列芯片的温控电路设计
    5.1 温控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5.2 温控电路硬件设计
        5.2.1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5.2.2 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5.2.3 TEC驱动电路设计
        5.2.4 按键电路设计
        5.2.5 显示电路设计
    5.3 温控电路制作与调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Ku波段宽带快速波束切换开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意义
    1.2 大功率铁氧体波束开关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
        1.2.1 大功率铁氧体波束开关研究现状
        1.2.2 大功率铁氧体波束开关发展态势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Ku波段宽带波束切换开关基本原理
    2.1 魔T工作原理
    2.2 差相移段工作原理
    2.3 3dB波导窄边裂缝电桥的工作原理
    2.4 差相移式环行器工作原理
    2.5 实现双向磁化的两种基本电路结构与原理
        2.5.1 H桥结构激励电路
        2.5.2 双MOS结构激励电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Ku波段宽带波束切换开关设计与优化
    3.1 魔T的设计仿真与优化
    3.2 3dB窄边裂缝电桥的设计仿真与优化
    3.3 差相移段设计仿真与优化
        3.3.1 差相移段铁氧体材料的选择
        3.3.2 差相移段结构的选择
        3.3.3 退磁场
        3.3.4 差相移段的相移量计算
        3.3.5 差相移段的HFSS仿真
    3.4 Ku波段宽带波束切换开关的设计仿真与优化
    3.5 热仿真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驱动电路与磁路的设计与实现
    4.1 基于NMOS管 H桥激励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4.1.1 基于NMOS管的H桥电路
        4.1.2 电荷泵驱动NMOS管 H桥驱动电路的设计
        4.1.3 电平兼容模块的设计
        4.1.4 电源稳压模块设计
        4.1.5 激励电路模块的原理图与PCB版图设计
    4.2 FPGA逻辑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2.1 FPGA逻辑控制模块系统设计
        4.2.2 逻辑控制模块的FPGA实现
    4.3 磁路设计与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驱动电路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5.1 FPGA逻辑控制电路的测试与分析
    5.2 驱动电路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5.3 驱动电路系统的问题分析与改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水平油水两相流持水率电容传感器相移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平油水两相流流动结构
    1.3 两相流电容式浓度检测方法国内外现状
    1.4 本文工作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电容传感器相移检测系统设计
    2.1 电容传感器结构及相移检测系统调理电路
        2.1.1 电容传感器几何结构
        2.1.2 循环激励相移检测系统
    2.2 水平油水两相流流体阻抗网络模型
        2.2.1 上下正对电极层状流阻抗网络模型
        2.2.2 左右正对电极层状流阻抗网络模型
        2.2.3 双分散流型流体阻抗网络模型
        2.2.4 相邻极板激励接收模型
    2.3 电容传感器几何尺寸及相移检测电路优化
        2.3.1 四电极对壁电容传感器电极几何参数优化
        2.3.2 相移检测电路参数优化
        2.3.3 水相电阻率对传感器测量效果的影响
    2.4 四电极对壁电容传感器相移测量静态实验测量
        2.4.1 循环激励条件下相移测量静态实验方案
        2.4.2 四电极对壁电容传感器相移测量静态实验结果
        2.4.3 静态实验结果与阻抗网络模型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平油水两相流电容传感器动态实验
    3.1 持水率测量系统
        3.1.1 高速摄像仪
        3.1.2 四电极对壁电容传感器相移检测系统
        3.1.3 快关阀持水率标定
        3.1.4 数据采集系统
    3.2 水平油水两相流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案
        3.2.1 实验装置
        3.2.2 实验方案
    3.3 四电极对壁电容传感器持水率测量特性
        3.3.1 水平油水两相流流型图
        3.3.2 快关阀持水率标定结果
        3.3.3 电容传感器上下电极持水率测量结果
        3.3.4 电容传感器左右电极持水率测量结果
        3.3.5 电容传感器相邻电极持水率测量结果
        3.3.6 电容传感器持水率与阻抗网络模型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平油水两相流流动结构分布熵分析
    4.1 基于庞加莱截面的多尺度分布熵
        4.1.1 基于庞加莱截面的波动特性
        4.1.2 多尺度分布熵算法
    4.2 水平油水两相流流动结构瞬时特性分析
        4.2.1 水平油水两相流多尺度分布熵
        4.2.2 水平油水两相流瞬时结构的演化特性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4.6GHz/250KW环行器温度补偿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世界能源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1.2 核聚变装置与计划
        1.2.1 EAST装置
        1.2.2 JET装置
        1.2.3 Tore Supra装置
        1.2.4 ITER计划
    1.3 低杂波电流驱动( LHCD)系统
        1.3.1 LHCD系统的主要作用
        1.3.2 EAST LHCD系统进展
        1.3.3 4.6GHz/6MW LHCD系统组成部分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2章 温度补偿器的工作原理
    2.1 环行器工作原理
    2.2 铁氧体差相移器
    2.3 铁氧体温度对环行器性能的影响
        2.3.1 铁氧体的温升
        2.3.2 铁氧体温度对差相移量的影响
        2.3.3 差相移量对环行器隔离度的影响
    2.4 环境温度对环行器性能的影响
    2.5 环行器温度补偿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温度补偿器的硬件设计
    3.1 温度补偿器总体框图
    3.2 温度测量模块
        3.2.1 热电偶
        3.2.2 温度巡检仪
    3.3 信号传输模式
    3.4 可控直流电流源
        3.4.1 线圈产生的磁场
        3.4.2 可控电流源原理
        3.4.3 电流源主电路
        3.4.4 半桥驱动电路
        3.4.5 DSP电路
        3.4.6 保护电路
        3.4.6.1 温度保护电路
        3.4.6.2 开路保护电路
        3.4.6.3 输入电压保护电路
        3.4.6.4 输出电流保护电路
        3.4.7 通讯电路
        3.4.8 旋钮调节输入电路
        3.4.9 电压转换电路
    3.5 主控模块
        3.5.1 主控MCU
        3.5.2 通讯电路
    3.6 显示模块
        3.6.1 LED数码管显示模块
        3.6.2 LCD液晶显示模块
    3.7 温度补偿器整机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温度补偿器的软件设计
    4.1 温度补偿算法
        4.1.1 温度补偿算法的研究方法
        4.1.2 250KW/4.6GHz高功率测试台
        4.1.3 温度补偿算法数据测试
        4.1.4 温度补偿算法数据拟合
        4.1.4.1 温度补偿算法模型
        4.1.4.2 数据拟合软件Origin
        4.1.4.3 数据拟合结果
    4.2 电流源软件设计
        4.2.1 电流源控制方法
        4.2.2 电流源通信协议
        4.2.3 电流源软件开发平台CCS
        4.2.4 电流源程序流程图
    4.3 主控MCU软件设计
        4.3.1 主控MCU与温度巡检仪通信协议
        4.3.2 LED驱动程序
        4.3.3 LCD驱动程序
        4.3.4 主控MCU软件开发平台
        4.3.4.1 集成开发环境MPLABX IDE
        4.3.4.2 C语言编译器MPLABXC8
        4.3.4.3 编程器PICkit3
        4.3.5 主控MCU程序流程图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温度补偿器的测试
    5.1 带温度补偿器的环行器测试
    5.2 不带温度补偿器的环行器测试
    5.3 改变温度补偿算法后的测试
    5.4 测试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基于工程设计的消音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消音系统设计
    1.1 设计原理分析
    1.2 系统架构
2 硬件部分
3 软件部分
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5 结语

(6)存在I/Q不平衡的全双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全双工技术
        1.2.2 中继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全双工系统研究现状
        1.3.2 存在模拟缺陷的全双工系统研究现状
        1.3.3 全双工中继系统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2 全双工系统与中继系统相关理论基础
    2.1 无线信道及其特性
    2.2 全双工技术理论基础
        2.2.1 全双工系统模型
        2.2.2 自干扰抵消
        2.2.3 全双工系统中的模拟缺陷
    2.3 I/Q不平衡的理论基础
        2.3.1 I/Q不平衡的由来
        2.3.2 I/Q不平衡的信号模型
        2.3.3 OFDM系统中的I/Q不平衡
    2.4 中继系统理论基础
        2.4.1 中继协议
        2.4.2 双向中继
        2.4.3 性能指标
    2.5 本章小结
3 全双工系统自干扰抵消技术
    3.1 现有自干扰抵消技术总结
        3.1.1 天线端自干扰抵消技术
        3.1.2 射频幅相抵消结构
        3.1.3 并行多支路抵消结构
    3.2 基于多级级联结构的自干扰抵消技术
        3.2.1 多级级联抵消结构原理
        3.2.2 中频抵消结构的硬件设计
        3.2.3 幅相参数调节算法
        3.2.4 中频抵消结构的硬件测试
        3.2.5 多级抵消结构的联合测试
    3.3 本章小结
4 全双工系统中I/Q不平衡的估计与补偿
    4.1 传统I/Q不平衡的估计与补偿方法
    4.2 全双工系统中I/Q不平衡的信号模型
    4.3 全双工系统I/Q不平衡的估计与补偿算法
        4.3.1 I/Q不平衡的估计算法
        4.3.2 I/Q不平衡参数的分离
        4.3.3 I/Q不平衡的补偿
    4.4 仿真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存在I/Q不平衡的全双工双向DF中继系统性能分析
    5.1 全双工双向中继系统概述
    5.2 系统模型
    5.3 系统中断概率分析
    5.4 仿真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连续变量相干光系统中的光源和接收端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连续变量相干光系统总体方案
    2.1 连续变量相干光系统简介
    2.2 光调制器及其工作原理
        2.2.1 声光调制器工作原理
        2.2.2 电光幅度调制器工作原理
        2.2.3 相位调制器工作原理
    2.3 平衡零差检测原理
    2.4 基于虚拟仪器的接收端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
        2.4.1 虚拟仪器技术
        2.4.2 接收端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D 驱动电源
    3.1 LD 的主要工作特性
        3.1.1 P-I 特性
        3.1.2 温度特性
        3.1.3 方向特性
        3.1.4 AL0808T500 型激光器的性能指标
    3.2 驱动电源设计方案
        3.2.1 驱动电源系统框图
        3.2.2 稳压电源
        3.2.3 驱动电流源电路
        3.2.4 自动温度控制电路
        3.2.5 保护电路与异常检测
        3.2.6 显示模块
        3.2.7 单片机控制流程
    3.3 散热器的封装
    3.4 测试结果
        3.4.1 驱动电流的测试
        3.4.2 输出光功率的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ZT 驱动电源
    4.1 PZT 微位移器工作机理
    4.2 PZT 驱动控制类型
        4.2.1 电流型驱动电源
        4.2.2 电压型驱动电源
    4.3 PZT 驱动电源总体设计方案
        4.3.1 设计目标
        4.3.2 原理框图
        4.3.3 功率电源
        4.3.4 隔离电路
        4.3.5 低通滤波电路
        4.3.6 高压放大电路
    4.4 PZT 相移器的设计与制作
    4.5 测试结果
        4.5.1 驱动电源的性能测试
        4.5.2 PZT 相移器的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相干光接收电路的改进
    5.1 原有相干光检测电路
    5.2 改进后的相干光接收电路
        5.2.0 高速光电探测器及偏置
        5.2.1 直流稳压电源
        5.2.2 光电转换电路
        5.2.3 前置放大器
        5.2.4 差分放大电路
        5.2.5 带通滤波电路
        5.2.6 解调电路
    5.3 测试结果
        5.3.1 滤波后光载波信号的频谱图
        5.3.2 解调输出信号的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微波电缆偏心在线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缆偏心检测技术的意义及现状
    §1-2 微波无损检测技术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波及微波无损检测技术
    §2-1 微波的特性
    §2-2 微波无损检测技术
        2.2.1 微波无损检测的原理
        2.2.2 微波检测主要方法
    §2-3 微波无损检测的应用
        2.3.1 微波测湿
        2.3.2 微波测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波电缆偏心检测系统的设计
    §3-1 方案设计
    §3-2 微波电缆偏心检测系统原理
    §3-3 微波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
        3.3.1 微波检波电路
        3.3.2 信号放大电路的设计
        3.3.3 微波滤波器
        3.3.4 电压极性转换电路的设计
        3.3.5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片机控制电路
    §4-1 步进电机
    §4-2 单片机控制步进电机
        4.2.1 单片机控制步进电机原理
        4.2.2 单片机与步进电机的硬件电路设计
    §4-3 显示电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设计
    §5-1 单片机控制步进电机软件设计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9)160Gbit/s OTDM传输系统中时钟提取的研究和相移器控制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光通信系统的发展
        1.1.1 波分复用(WDM)技术
        1.1.2 光时分复用(OTDM)技术
        1.1.3 OTDM技术和WDM技术的结合
    1.2 OTDM中的关键技术
        1.2.1 全光时分复用和解复用技术
        1.2.2 高重复率超短光脉冲源
        1.2.3 时钟提取技术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2 时钟提取技术的方法研究
    2.1 电的时钟提取技术
    2.2 光电时钟提取技术
        2.2.1 光电混合振荡器的时钟提取
        2.2.2 光电锁相环的时钟提取
    2.3 全光时钟提取技术
        2.3.1 基于SOA的理论分析~([31][32][33])
        2.3.2 利用SOA的XGM(交叉增益调制)实现信号的调制
        2.3.3 基于注入锁模的时钟提取的原理
    2.4 小结
3 时钟提取实验与仿真分析
    3.1 160Gbit/sOTDM传输系统中的不同阶段对时钟分量的影响
    3.2 OTDM系统中支路信号幅度差异对时钟提取的影响
    3.3 各支路信号时延差异对时钟提取的影响
    3.4 噪声对时钟提取的影响
    3.5 基于SOA的注入锁模时钟提取实验
    3.6 小结
4 基于数字控制的相移器外围电路设计
    4.1 相移器在基于EAM的解复用器中的作用
    4.2 六位数字控制的相移器芯片介绍
    4.3 基于单片机的外围数字控制电路的设计
        4.3.1 芯片的选取和原理图设计
        4.3.2 电源的设计
    4.4 PCB板设计
        4.4.1 PCB板的设计流程
        4.4.2 PCB板设计注意事项
    4.5 程序设计
    4.6 程序调试
    4.7 小结
5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LabVIEW和MATLAB在现代光测图像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测弹性技术
    1.2 现代光学测量技术
        1.2.1 光全息技术
        1.2.2 云纹技术
        1.2.3 散斑测量技术
    1.3 LabVIEW 和MATLAB 在光测图像处理中的应用概述
第二章 散斑测量技术
    2.1 散斑的形成
    2.2 散斑条纹的形成
        2.2.1 双曝光法
        2.2.2 用数字散斑进行相减
    2.3 数字散斑干涉技术在位移测量中的应用
        2.3.1 离面位移的测量原理
        2.3.2 面内位移的测量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散斑条纹图滤波处理的研究
    3.1 数字图像处理概述
        3.1.1 图像处理的目的
        3.1.2 数字图像处理主要内容
        3.1.3 图像处理软件MATLAB
    3.2 空域滤波
        3.2.1 线性平滑滤波
        3.2.2 非线性平滑滤波
    3.3 频域滤波
        3.3.1 傅里叶变换理想低通滤波
        3.3.1.1 傅里叶变换
        3.3.1.2 理想的低通滤波器
        3.3.2 离散余弦变换巴特沃斯低通滤波
        3.3.2.1 离散余弦变换
        3.3.2.2 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
        3.3.3 同态滤波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散斑干涉中相位测量方法的研究
    4.1 相移技术概述
    4.2 时间相移技术
        4.2.1 时间相移技术的基本原理
        4.2.2 三步相移法
        4.2.3 四步相移法
        4.2.4 相位测量技术中的相位展开
        4.2.5 位移计算
    4.3 相位测量的MATLAB 实现
    4.4 相移方法的研究
        4.4.1 相移装置中常用的光学元件
        4.4.2 相移器的设计
        4.4.2.1 脉宽调制的原理
        4.4.2.2 单片机实现脉宽调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MATLAB 和LabVIEW 的散斑图像处理系统
    5.1 虚拟仪器概述
        5.1.1 虚拟仪器技术
        5.1.2 虚拟仪器软件 LABVIEW
        5.1.3 LabVIEW 和MATLAB 混合编程
    5.2 散斑图像处理的过程
    5.3 LabVIEW 调用MATLAB 实现散斑图像的处理
        5.3.1 利用MATLAB Script 节点调用 MATLAB 算法
        5.3.2 利用COM 技术调用MATLAB 算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单片机控制的相移器(论文参考文献)

  • [1]SOI热光开关阵列驱动及控制电路设计[D]. 程嘉琪. 东南大学, 2020(01)
  • [2]Ku波段宽带快速波束切换开关研究[D]. 王浩先.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3]水平油水两相流持水率电容传感器相移检测方法研究[D]. 王红梅. 天津大学, 2018(04)
  • [4]4.6GHz/250KW环行器温度补偿器的设计与实现[D]. 彭承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12)
  • [5]基于工程设计的消音系统设计[J]. 郑佩雁,陈锐俊,陈富树. 物联网技术, 2016(04)
  • [6]存在I/Q不平衡的全双工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赵俊波. 重庆大学, 2016(03)
  • [7]连续变量相干光系统中的光源和接收端的研制[D]. 张国雄. 福州大学, 2011(06)
  • [8]微波电缆偏心在线检测系统的研究[D]. 丁梦瑶. 河北工业大学, 2011(05)
  • [9]160Gbit/s OTDM传输系统中时钟提取的研究和相移器控制电路设计[D]. 安婷婷. 北京交通大学, 2009(11)
  • [10]LabVIEW和MATLAB在现代光测图像处理中的应用[D]. 张羽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微控制器控制的移相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