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对黄磷废水的絮凝净化效果

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对黄磷废水的絮凝净化效果

一、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对黄磷废水的絮凝净化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超海[1](2014)在《反相乳液中St-g-AM共聚物制备的工业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反相乳液聚合技术是将水溶性单体溶解在水中,水溶性单体在振荡或搅拌的外力作用下与乳化剂分散在非极性液体中从而形成油包水型乳液进行的聚合反应。这种聚合方法具有高固体含量的产品、反应速度快和具有窄且大分子量分布等特点。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成为目前我国污水处理及水净化的一类新型高分子聚合物絮凝剂,因其具有无毒、可生物降解、絮凝效果好、原料来源丰富等优点,故而逐渐替代价格偏高、性能受各种客观条件影响大的聚丙烯酰胺。本文基于淀粉、丙烯酰胺(AM)为原料,煤油作为连续相,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技术,采用分段引发的方法来制备高单体转化的淀粉基絮凝剂。考察了乳化剂种类和用量、引发方法、引发剂配比和浓度、单体淀粉比、油水体积比及不同电解质浓度的水等因素对单体转化率、接枝率、接枝效率和聚合物特性黏数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乳化剂质量分数7%、引发温度初期是50℃,后期65℃、引发剂浓度0.008 mol·L-1、单体淀粉比1:1、油水体积比1:1、电解质浓度为零、反应时间5h。在此条件下,单体转化率达到99.74%,接枝率达到168.3%,接枝效率99.8%,特性黏数为571.3/ml·g-1,接枝共聚物乳液的稳定性较好。为了进一步调整工艺,本文选择乳化剂用量占油相质量的7%,引发剂浓度0.008mol/L,油水体积比1:1,反应时间5h的试验条件,在2000ml的四口烧瓶中采用分段引发聚合方法进行放大实验。其中重点探讨聚合温度变化的控制,解决聚合热的问题,考察原料和引发剂的波动对聚合反应的影响。试验表明,原料的微小波动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不大,生产投料和引发剂的稳定性良好,该工艺适用于工业化生产。此外,通过对高岭土废水的处理,测试接枝物的絮凝效果,并通过红外光谱仪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较高的絮体高度和较短的絮凝时间的实验现象显示制备的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絮凝效果优良;接枝共聚的反应场所是淀粉颗粒表面,丙烯酰胺经过淀粉接枝丙烯酰胺聚合反应已成功接到玉米淀粉链上。

刘军[2](2011)在《接枝共聚淀粉和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工业的发展在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其中废水对人体和环境都具有很大的危害。然而现在普遍应用于污水处理的絮凝剂多数都存在着成本高、用量大、毒性高的弊端。所以开发出高效、低毒、价格低、可生物降解的新型絮凝剂就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淀粉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性能优良,在经过改性引入了新的基团后可使其性能得到加强。接枝淀粉和阳离子淀粉在引入了新基团后,性能得到了较大提高,近年来在很多工业领域都有应用,尤其是在废水处理领域。同时,两种改性淀粉都可以生物降解,对环境污染小,因此研发制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试验以市售玉米淀粉为原料,分别对淀粉与丙烯酰胺的辐照接枝共聚反应以及淀粉与醚化剂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阳离子化反应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利用辐照法引发淀粉与丙烯酰胺的接枝共聚反应,考察了淀粉与丙烯酰胺质量比、淀粉乳浓度、辐照剂量三个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为:淀粉与丙烯酰胺质量比1:2,淀粉乳浓度6%,辐照剂量10kGy。在模拟试验中,淀粉-丙烯酰胺接枝物添加量为0.7g/L时浊度去除率为86.33%,浊度去除效果良好。采用半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考察了水分用量、氢氧化钠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醚化剂用量五个因素对阳离子取代度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结果得出最佳反应条件为:水分用量26mL、温度83.5℃、氢氧化钠为12g、反应时间3h,醚化剂用量56.43g。在模拟试验中,在pH为7.1,阳离子淀粉添加量为0.5g/L时,剩余浊度为36.4NTU,浊度去除率为75.73%。但阳离子淀粉对浊度的去除效果受到pH影响较大,性能不够稳定。通过与市售聚丙烯酰胺对COD去除效果的比较得出,试验制得的两种絮凝剂的性能更加优良,对COD的去除率更高,能够达到较好的絮凝效果。

汪建新,赵文琛,李书鹏[3](2011)在《Fe2+/H2O2引发丙烯酰胺-淀粉接枝共聚物絮凝剂的制备》文中指出以Fe2+-H2O2为引发体系,合成了丙烯酰胺与淀粉的接枝共聚物.讨论了聚合反应的各个因素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利用高岭土悬浮溶液考察了接枝共聚物的絮凝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接枝聚合物在接枝率为85%时絮凝效果最佳,对高岭土水样的浊度去除率达到80%.

谢国仁[4](2011)在《新型氨基改性淀粉重金属捕集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重金属废水的排放量越来越大,水质也更趋复杂。采取有效的处理手段,降低废水的重金属浓度,同时又不产生二次污染具有重要的环境和经济意义。改性淀粉重金属捕集剂凭借其与重金属离子极强的捕集能力,并且因其原料来源广、价格低廉、安全无毒、可生物降解、无二次污染等特点,而受到人们的关注。本论文以木薯淀粉为原料,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通过乳液聚合法制备了淀粉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共聚物(St-g-GMA),再用乙二胺对接枝共聚物进行改性,合成了具有捕集重金属性能的新型氨基改性淀粉(AMS)。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考察了反应条件等因素对接枝共聚及改性反应过程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反应条件。合成St-g-GMA适宜工艺条件是:在淀粉乳浓度为40 g·L-1,m(GMA):m(淀粉)=2,过硫酸钾的浓度为6 mmol·L-1,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1h的条件下,制得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接枝效率以及环氧值分别为:64.95%、95.57%、4.24 mmol·g-1;合成AMS的最佳工艺条件是:纯St-g-GMA 2.0 g,乙二胺30 ml,反应时间为10 h,反应温度为90℃,催化剂盐酸用量1.0 ml。经凯式定氮法测得AMS的氮含量为13.01%。采用FT-IR、TG-DSC、XRD、SEM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淀粉被成功接枝和改性,AMS与重金属离子形成了捕集产物。2)探讨了AMS捕集重金属离子的性能。考察单一重金属离子溶液中重金属种类、反应温度、溶液pH值、反应时间、捕集剂用量等因素对捕集效果的影响,对各种络合剂、无机离子的抗干扰能力,以及多种重金属离子共存的选择性,选择合适的捕集条件;考察含浊废水对捕集性能的影响;探讨AMS的再生性能与循环利用;考察不同条件对捕集产物稳定性的影响;将AMS应用于实际电镀废水中,考察其对实际废水处理能力。结果表明:单一重金属溶液中,AMS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良好的捕集性能。捕集剂的用量、溶液的pH值、反应时间是影响去除率的主要因素,反应温度则影响不大。AMS对混合重金属离子溶液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络合剂的存在对去除重金属离子有一定的影响。对含浊废水,去除率随着浊度的增加而增高,达到最大值后趋于稳定;AMS具有一定的絮凝效果,不需要另外加入絮凝剂。重金属的解析率随着硝酸浓度先增大后慢慢下降。AMS再生性能良好,可重复使用5次以上。低pH值时,重金属离子浸出量较大。但随着pH值增大,浸出量变小。在含络合剂EDTA溶液中,重金属离子很容易从捕集产物中脱附下来。AMS对实际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在适宜的条件下去除率能达到98%以上。3)从AMS捕集重金属过程和捕集产物结构方面进行了捕集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溶液pH值对吸附容量影响比较明显;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反应机理,限速步骤是化学吸附过程,利用Langmuir方程拟合比Freundlich方程好,反应为单层吸附,吸附过程为“优惠吸附”;AMS在吸附速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AMS对重金属吸附为非均相固液反应,吸附反应主要在固液界面,包括内表面进行。吸附过程为系统无序度增大过程,该吸附是一个吸热、自发进行的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的进行。AMS与重金属配位之后,活性基团-NH2上的N将其一部分电子给了重金属离子,电子云密度降低,振动移向低波数。-OH、-NH、-C-N基团参与了吸附重金属离子。AMS捕集重金属离子后的无序性进一步增强。AMS与重金属离子的配位不仅发生在非晶区,也可以渗透进AMS的晶区,使晶区结构发生破坏。捕集产物与AMS相比颗粒表面更加粗糙、密集,颗粒表面形成了厚厚片状结构,表明AMS已经吸附了重金属离子。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提高了AMS的热稳定性。

陈群[5](2011)在《高分子材料辐射改性及其在剩余污泥治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利用60Coγ射线进行高分子材料的改性研究,分别合成了具有絮凝和重金属吸附作用的高分子改性功能材料。重点研究和优化了高分子材料辐射改性的工艺条件,并初步探讨了所合成的絮凝剂对剩余污泥的絮凝脱水作用,以及重金属吸附剂对水溶液和污泥中Cu2+和Ni2+的去除作用。采用预辐照法制备了纤维素-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研究了预辐照剂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原料与单体质量配比和阻聚剂添加量等反应条件对接枝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60Coγ预辐射能有效地引发纤维素(MCC)与丙烯酰胺(AM)的接枝共聚,最佳合成条件为:反应时间3h,辐射剂量35kGy,反应温度40℃,MCC与AM质量配比0.5:1,阻聚剂添加量0.01%AM,单体浓度5%,产品接枝率和单体利用率均可达65%以上。共聚合产物通过Mannich反应阳离子化制备了阳离子纤维素-丙烯酰胺絮凝剂(CCPAM),研究其对剩余污泥的絮凝脱水效果,并与市售聚丙烯酰胺(PAM)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CPAM对剩余污泥有较好的絮凝效果,在本实验条件下,其絮凝脱水效果与PAM相当,且最佳投加量低于PAM。采用共辐照法制备了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研究了预辐照剂量、原料与单体质量配比和阻聚剂添加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接枝产物通过Mannich反应阳离子化后考察其污泥絮凝脱水性能。其最佳合成条件为:辐射剂量15kGy,淀粉与AM质量配比0.5:1,阻聚剂添加量0.02%AM,单体浓度5%,产品接枝率达244%,单体利用率达171%。污泥絮凝脱水性能实验结果表明,CSPAM最佳投加量为40mg/L,经CSPAM调理过的污泥絮凝脱水效果良好。采用预辐照接枝法在高密度聚乙烯(HDPE)粉末上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探索了合成反应的优化条件。在甲醇体系中,GMA被成功接枝到HDPE高分子上,最佳接枝反应条件为:辐照剂量35kGy,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4h,阻聚剂1%,单体浓度20%,GMA接枝率高达332%。产物进一步化学改性引入胺基,制备出带胺基的重金属吸附材料。研究了该材料对水相中重金属离子Cu2+和Ni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Cu2+和Ni2+吸附的最佳pH为6;Cu2+和Ni2+吸附量都随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最高饱和吸附量分别达162mg/g、74mg/g; Cu2+和Ni2+的吸附动力学都基本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模型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初步探讨了胺基吸附材料对污泥酸化析出的重金属的吸附性能。研究表明:利用硝酸使污泥酸化,当添加2g/L吸附剂且酸化pH=3、酸化时间为24h时,吸附剂对酸化析出的Cu2+去除率达90.3%,对析出的Ni2+去除率达79.2%。

谢思思[6](2010)在《微波辐射下淀粉与壳聚糖的改性与应用》文中提出本文以壳聚糖和淀粉为原料,在微波辐射下合成了壳聚糖-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阳离子淀粉及壳聚糖-阳离子淀粉-丙烯酰胺三元接枝共聚物。并将所制备的三种天然高分子改性产物用于高岭土悬浮液和印染废水的絮凝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以硝酸铈铵为引发剂、微波辐射法合成了壳聚糖-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实验中,在确定了最适微波辐射功率为300 W后,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优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12 min、引发剂浓度5 mmol/L、丙烯酰胺与壳聚糖质量比3:1。在优化条件下所得接枝物的接枝率达128.4%,接枝效率达44.0 %。在以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HPTMA)为阳离子化剂、NaOH为催化剂、微波辐射法制备阳离子淀粉的实验中,在确定了最适微波辐射功率为400 W、反应时间6 min后,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优反应条件为:NaOH:淀粉质量比为0.07,醚化剂:淀粉质量比为0.12,水与淀粉质量比为0.33,温度为80℃。在优化后的条件下所得阳离子淀粉的取代度达0.1326。在微波辐射法合成壳聚糖-阳离子淀粉-丙烯酰胺三元接枝共聚物的实验中,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较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15 min,引发剂浓度5 mmol/L,单体配比4:1,阳离子淀粉与壳聚糖质量比3:1,微波功率400 W。在天然高分子改性产物处理高岭土悬浮液的絮凝实验中,发现三种改性产物的絮凝效果均较好,其中壳聚糖-阳离子淀粉-丙烯酰胺三元接枝物的效果最好。在处理印染废水的絮凝试验中,壳聚糖-丙烯酰胺接枝物投药量在200 mg/L时,COD去除率最高达61.27 %;阳离子淀粉投药量在250 mg/L时,COD去除率最高为58.45 %;三元接枝物投药量为150 mg/L时,COD去除率最高达67.61 %。此外,还采用红外光谱(FTIR)、热重-差热(TG-DSC)和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合成产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

郝学奎[7](2009)在《具有捕集重金属功能的高分子絮凝剂CSAX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玉米淀粉为基体,首先在弱碱性条件下,用环氧氯丙烷(EPI)作交联剂与玉米淀粉作用生成交联淀粉(CSt),然后在弱酸性条件下,以硝酸铈铵(CAN)为引发剂、丙烯酰胺(AM)为单体,合成交联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CSA),最后此接枝共聚物和二硫化碳在碱性条件下磺化生成具有捕集重金属功能的高分子絮凝剂-----交联淀粉-聚丙烯酰胺-黄原酸酯(Crosslinked Starch-graft-polyAcrylamide-co-sodium Xanthate,简称CSAX)。用FTIR光谱、元素分析、电子扫描电镜以及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等对CSt、CSA、CSAX进行了表征。并讨论了环氧氯丙烷的用量,硝酸铈铵的剂量,NaOH和二硫化碳的重量百分比、温度、时间等合成条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因为在CSAX分子中同时含有聚丙烯酰胺侧链和黄原酸基,所以CSAX具有同时除浊和捕集重金属离子双重功能。通过实验室配水和实际生产废水的絮凝实验,证明CSAX具有良好的絮凝功能,为重金属废水的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开辟了一剂多用的途径,可望减少水处理的单元数,或者降低处理负荷和成本,使重金属离子的处理变的简单易行。论文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六部分内容:一)研究了交联淀粉的制备条件对CSAX性能的影响。实验证明最佳合成条件为:玉米淀粉50 g,1% (w/v) NaCl溶液75 mL,15% (w/v) NaOH溶液20 mL,环氧氯丙烷4 mL,反应时间8 h,反应温度30℃,获得交联淀粉的沉降积为45 mL。二)研究了交联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制备条件及对CSAX性能的影响。实验证明最佳合成条件为:交联淀粉40 g/L,丙烯酰胺的浓度为0.939 mol/L,硝酸铈铵的浓度为6.67×10-4mol/L,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45℃,此时CSA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均较高,分别为86.6%和72.7%,侧链的分子量可达2.64×107。三)研究了交联淀粉-聚丙烯酰胺-黄原酸酯的制备条件及对CSAX性能的影响。实验证明在催化剂NaOH浓度为3 mol/L,交联淀粉-丙烯酰胺接枝聚合物浓度为50 g/L, CS2浓度为1.6mol/L,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3h的条件下,产品CSAX中的硫含量较高,为7.41%。四)研究了CSAX絮凝性能。在实验中分别用CSAX处理了含铜、铬、镍、汞以及多种金属离子的实验室配水和兰州综合电镀厂的生产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室配水条件下,无论是水样含一种金属离子还是多种金属离子,CSAX对其都有较好的去除能力。用CSAX处理兰州综合电镀厂的生产废水,其表现为对重金属离子Cu2+、Pb2+、Cd2+有较高的去除能力,但对Cr(Ⅵ)、Ni2+、Zn2+的去除不显着。五)对CSAX形成絮体形态的研究表明,絮体的表面和内部具有高度不规则性,絮体的形成过程具有分形特征。通过实验研究絮体的特性和分形维数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絮体的分形特征,在原水浊度为100 NTU, pH值为5.0,Cu2+的浓度为25mg/L, CSAX的投加量为30mg/L的条件下,CSAX的絮凝效果最好,形成絮体的分形维数为2.0。证明可以通过监测絮体的分形维数来监控絮凝过程。六)探讨了CSAX的稳定性和技术经济。表明CSAX在低温、避光的条件下,存放稳定性较好,基本不会影响对废水的处理效果;另外,CSAX的生产成本低,处理废水时操作简单,处理效果好,可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曹文仲[8](2009)在《淀粉接枝水溶性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赤泥分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了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二元共聚物及淀粉-丙烯酰胺-丙烯酸(钠)三元共聚物,将其应用于拜耳法氧化铝赤泥工业化分离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淀粉接枝丙烯酰胺聚合物,研究了聚合反应动力学和聚合反应机理。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淀粉与丙烯酰胺在水溶液中进行接枝共聚反应,研究了反应温度、原料比例、淀粉种类、糊化方式对接枝反应的单体转化率、接枝率、接枝效率以及产品特性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50℃、丙烯酰胺与淀粉的质量比2:1的条件下,70℃下糊化30 min,产品接枝率71%,接枝效率84%,单体转化率97%,支链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700万。在接枝反应初期、低引发剂浓度下,建立了聚合反应的动力学方程:表明淀粉与丙烯酰胺单体的接枝聚合反应过程符合自由基加聚反应机理,接枝共聚反应的链终止既有双基终止,又有初始自由基终止。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了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的反相乳液产品,研究了反相乳液聚合工艺条件与聚合反应动力学。考察了乳化剂种类,乳化剂组成、乳化剂用量以及乳液形成方式对单体转化率、接枝率、乳胶粒径和产品特性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脂肪酸(盐)为乳化剂,乳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低温溶解性;将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得到的混合乳化剂的乳化效果优于单一乳化剂。以油酸与油酸钠复配物为乳化剂时,合成了单体转化率99%,接枝率82.5%,特性粘度1300 ml/g的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反相乳液产品。考察了过硫酸铵、过硫酸铵-尿素和过氧化苯甲酰-亚硫酸钠三种引发剂体系对单体转化率、产品特性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枝反应初期、低引发剂浓度下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反相乳液聚合反应动力学关联式为:符合反相乳液聚合反应规律。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在淀粉接枝丙烯酰胺二元共聚体系中,加入离子型单体丙烯酸(钠),合成了具有不同电荷分布、电荷密度的淀粉-丙烯酰胺-丙烯酸(钠)三元共聚物。在过硫酸铵-尿素的引发下,考察了pH、单体比例对接枝反应转化率、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为6-7条件下,可得到负电荷在支链上均匀分布的接枝聚合物产品。考察了氨羧络合剂、EDTA2Na及其复配物E-N对过硫酸铵-尿素引发体系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三种催化剂均能有效降低过硫酸铵-尿素的引发温度,提高单体转化率和产品的特性粘度。在过硫酸铵-尿素-(E-N)催化引发下,丙烯酰胺与丙烯酸钠质量比为7:3,乙烯基单体与淀粉质量比为2:1,30℃反应6h时,合成了单体转化率99%,接枝率80.5%,产品特性粘度1650 ml/g的淀粉-丙烯酰胺-丙烯酸(钠)三元共聚反相乳液产品。用红外光谱、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分析等手段表征了淀粉接枝二元和三元共聚物的化学结构、形态结构和反相乳液聚合物的乳胶粒粒度。结果表明,合成的淀粉接枝共聚物符合预期结构,未糊化的淀粉接枝后,聚合物保持团粒结构,表面接枝上了乙烯基均聚物;糊化的淀粉接枝后,形成了均匀的淀粉接枝共聚物。在比较淀粉接枝共聚物产品和已有的合成高分子絮凝剂产品的基础上,将产品应用于拜耳法氧化铝溶出赤泥的工业分离过程。考察了絮凝剂种类与用量对沉降速度、浮游物含量及底流固含等沉降分离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料量为820 m3/h,絮凝剂用量为300 mg/Kg时,沉降速度高于16cm/min,浮游物含量低于0.15g/L,底流固含高于470 g/L,满足赤泥分离生产要求。

王锦涛[9](2009)在《微波辐射下天然高分子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丙烯酰胺为单体、硝酸铈铵为引发剂,在微波辐射下合成了壳聚糖接枝共聚物和淀粉接枝共聚物,并且以脱墨废水为絮凝对象,测试了两种改性产物的絮凝性能;采用微波辐射法合成了香草醛接枝壳聚糖,并且用NaBH4进行了还原,研究了还原壳聚糖Schiff碱对Ni2+、Cr6+和Mn2+在25℃下时的吸附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探讨了采用微波加热时,引发剂浓度、原料与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微波功率大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壳聚糖接枝共聚物和淀粉接枝共聚物的最佳反应条件分别为:反应时间为12min,引发剂量为5mmol/L,单体与壳聚糖质量比为5:1,反应温度为40℃,接枝率最大值148.6%,接枝效率为44.0%;反应时间为20min,反应温度为55℃,单体与淀粉质量比为2.5:1,引发剂浓度为4mmol/L,接枝率最大值211.6%,接枝效率为74.3%。,考察了壳聚糖接枝共聚物和淀粉接枝共聚物对造纸脱墨废水的处理效果,发现两种接枝共聚物的絮凝性能均较好,但是前者絮凝效果稍好于后者。壳聚糖接枝共聚物投药量在8mg/L时,COD去除率可达89.9%,而淀粉接枝共聚物浓度16mg/L时,COD去除率为73.7%;壳聚糖接枝共聚物在pH为8时COD去除率最高,淀粉接枝共聚物在pH为7时COD去除率较高。测试了还原壳聚糖Schiff碱对Ni2+、Cr6+和Mn2+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还原后的壳聚糖Schiff碱比未还原的壳聚糖Schiff碱吸附性能更好,对Ni2+、Cr6+和Mn2+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吸附容量分别可以达到116.23mg/g、47.27mg/g和63.83mg/g,其吸附具有明显的Langmuir吸附特征,属于于单分子层吸附。此外,还采用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和扫描电镜(SEM)等手段对合成产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

叶为标[10](2008)在《改性淀粉絮凝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改性淀粉絮凝剂因具有无毒、选择性大、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和易于生物降解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该文介绍阳离子淀粉、不溶性交联淀粉黄原酸酯、接枝淀粉、羧甲基淀粉和复合改性淀粉等改性淀粉絮凝剂的制备、功能和絮凝剂研究情况,重点论述接枝淀粉和阳离子淀粉两类改性淀粉絮凝剂,为今后改性淀粉絮凝剂开发指明方向。

二、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对黄磷废水的絮凝净化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对黄磷废水的絮凝净化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反相乳液中St-g-AM共聚物制备的工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高分子的絮凝作用概论
        1.1.1 絮凝的基本机理
        1.1.2 高分子絮凝剂的结构特点
        1.1.3 高分子絮凝剂的种类和性能
        1.1.3.1 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
        1.1.3.2 阴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
        1.1.3.3 非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
        1.1.3.4 两性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
        1.1.4 絮凝剂的应用范围
    1.2 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的制备方法
        1.2.1 水溶液共聚合法
        1.2.2 反相微乳液聚合法
        1.2.3 反相乳液聚合法
        1.2.4 辐射聚合法
    1.3 淀粉接枝共聚物的应用
        1.3.1 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3.2 在油田工业中的应用
        1.3.3 在可降解塑料工业中的应用
        1.3.4 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1.3.5 在纺织染色工业中的应用
        1.3.6 其它方面的应用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1.4.1 应用价值
        1.4.2 经济价值
        1.4.3 理论价值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1 主要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制备及性能检测
        2.2.1 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制备
        2.2.2 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共聚物性能检测
        2.2.2.1 单体转化率的测定
        2.2.2.2 接枝率G和接枝效率GE的测定
        2.2.2.3 接枝共聚物特性粘数的测定
        2.2.2.4 接枝物的絮凝效果测试
        2.2.2.5 聚合物结构表征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反相乳液体系中制备St-g-AM共聚物小试工艺的优化
        3.1.1 引发条件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3.1.1.1 引发方法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3.1.1.2 引发剂配比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3.1.1.3 引发剂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3.1.2 乳化剂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3.1.2.1 复配乳化剂的组成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3.1.2.2 乳化剂的用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3.1.3 单体淀粉比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3.1.4 油水体积比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3.1.5 电解质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3.1.6 反应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3.2 反相乳液体系中制备St-g-AM共聚物的放大实验
        3.2.1 聚合温度的控制和反应温度的稳定性
        3.2.2 单体淀粉比的波动稳定性
        3.2.3 引发剂的波动稳定性
        3.2.4 共聚物的絮凝效果测试
        3.2.5 聚合物的半固形物
        3.2.6 聚合物的红外光谱表征
    3.3 反相乳液中St-g-AM共聚物的生产可行性研究
        3.3.1 生产的投料方式
        3.3.2 通氮除氧
        3.3.2.1 制氮机
        3.3.2.2 原理
        3.3.2.3 反应釜的氧气含量
        3.3.3 生产的温控工艺
        3.3.4 二次引发的生产工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接枝共聚淀粉和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淀粉的自然存在
    1.2 变性淀粉的应用
    1.3 絮凝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3.1 絮凝机理
        1.3.2 絮凝剂的分类
    1.4 辐照接枝淀粉的研究进展
        1.4.1 辐照技术的研究进展
        1.4.2 接枝淀粉的研究进展
    1.5 阳离子淀粉的研究进展
        1.5.1 阳离子淀粉的分类
        1.5.2 阳离子淀粉的合成方法
        1.5.3 阳离子淀粉的应用
2 引言
    2.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3 材料和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仪器与试剂
        3.2.1 主要仪器设备
        3.2.2 主要试剂
    3.3 试验方法
        3.3.1 淀粉与丙烯酰胺的辐照接枝共聚
        3.3.2 半干法制备阳离子淀粉
        3.3.3 COD 去除试验
4 结果与分析
    4.1 淀粉与丙烯酰胺的辐照接枝共聚
        4.1.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4.1.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4.1.3 接枝物定性鉴定
        4.1.4 高岭土模拟污水处理测试结果
    4.2 阳离子淀粉
        4.2.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4.2.2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4.2.3 高岭土模拟污水处理测试结果
    4.3 COD 测定结果
        4.3.1 COD 测定的标准曲线的绘制
        4.3.2 淀粉-丙烯酰胺接枝物、阳离子淀粉和聚丙烯酰胺对 COD 的影响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硕士期间获得奖励
附录

(3)Fe2+/H2O2引发丙烯酰胺-淀粉接枝共聚物絮凝剂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1.2 接枝聚合反应
    1.3 接枝率的测定
    1.4 絮凝实验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引发剂用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2.2 单体浓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2.3 反应温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2.4 反应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2.5 接枝率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2.6 絮凝剂的去浊效果
3 结论

(4)新型氨基改性淀粉重金属捕集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 论
    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与危害
        1.1.1 重金属离子废水的来源
        1.1.2 重金属离子废水的特点及危害
    1.2 重金属废水处理的方法概述
        1.2.1 化学法
        1.2.2 物理法
        1.2.3 生物法
    1.3 天然高分子重金属捕集剂的研究进展
        1.3.1 改性壳聚糖类重金属捕集剂
        1.3.2 改性纤维素类重金属捕集剂
        1.3.3 改性淀粉类重金属捕集剂
    1.4 本论文立题意义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立题的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乙二胺改性淀粉GMA 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原理
        2.1.3 技术路线
        2.1.4 实验方法
        2.1.5 分析测试方法
        2.1.6 产物的结构表征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淀粉GMA 接枝共聚物合成条件确定
        2.2.2 乙二胺改性淀粉接枝GMA 共聚物合成条件确定
        2.2.3 氨基改性淀粉的结构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氨基改性淀粉捕集重金属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单一重金属溶液去除率影响因素分析
        3.2.2 络合剂和无机离子对去除率的影响
        3.2.3 混合重金属离子共存对去除率的影响
        3.2.4 含浊废水对捕集效果的影响分析
        3.2.5 捕集产物的稳定性分析
        3.2.6 再生与循环利用分析
        3.2.7 处理实际电镀废水效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氨基改性淀粉捕集重金属机理初探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从捕集过程方面分析
        4.2.2 从结构方面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高分子材料辐射改性及其在剩余污泥治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高分子材料的接枝共聚
        1.2.1 化学引发法
        1.2.2 辐射引发法
    1.3 高分子材料的电离辐射改性
        1.3.1 常用辐照源
        1.3.2 辐射接枝原理
        1.3.3 共辐照和预辐照
    1.4 高分子改性絮凝剂和吸附剂
        1.4.1 有机高分子改性絮凝剂
        1.4.2 重金属吸附材料
        1.4.3 吸水性材料
        1.4.4 高吸油树脂
    1.5 剩余污泥问题
        1.5.1 概述
        1.5.2 污泥减容
        1.5.3 污泥中重金属及其去除方法
    1.6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主要实验试剂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实验
        2.3.1 共辐照接枝
        2.3.2 预辐照接枝
        2.3.3 阳离子化实验
        2.3.4 胺基化实验
    2.4 红外光谱分析
    2.5 剩余污泥的絮凝脱水实验
        2.5.1 剩余污泥来源和预处理
        2.5.2 絮凝脱水实验方法
        2.5.3 污泥沉降性能分析方法
        2.5.4 污泥比阻分析方法
        2.5.5 污泥离心脱水性能分析方法
    2.6 重金属吸附实验
        2.6.1 吸附实验方法和参数
        2.6.2 铜离子浓度分析方法——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钠萃取光度法
        2.6.3 镍离子浓度分析方法——丁二酮肟光度法
    2.7 污泥中Cu~(2+)和Ni~(2+)吸附实验
第三章 纤维素改性阳离子型絮凝剂的合成及其对污泥絮凝脱水性能的影响
    3.1 纤维素预辐射接枝丙烯酰胺反应机理
    3.2 纤维素-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
    3.3 纤维素-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红外表征
    3.4 反应条件对合成纤维素-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影响
        3.4.1 反应时间的影响
        3.4.2 预辐照剂量的影响
        3.4.3 反应温度的影响
        3.4.4 物料配比的影响
        3.4.5 阻聚剂添加量的影响
        3.4.6 单体浓度的影响
    3.5 阳离子型纤维素-丙烯酰胺接枝物的制备和红外表征
        3.5.1 阳离子纤维素-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CCPAM)的制备
        3.5.2 阳离子纤维素-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CCPAM)的红外谱图
    3.6 改性纤维素对污泥絮凝沉降、脱水性能的影响
        3.6.1 CCPAM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3.6.2 CCPAM对污泥过滤脱水性能的影响
        3.6.3 CCPAM对污泥离心脱水性能的影响
        3.6.4 CCPAM对离心脱水程度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淀粉改性阳离子絮凝剂的合成及其在污泥中的应用
    4.1 淀粉共辐射接枝丙烯酰胺机理
    4.2 淀粉-丙烯酰胺接枝物的合成
    4.3 淀粉-丙烯酰胺接枝物的红外表征
    4.4 反应条件对合成淀粉-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影响
        4.4.1 辐照吸收剂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4.4.2 淀粉与单体配比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4.4.3 阻聚剂添加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4.4.4 单体浓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4.5 阳离子型淀粉-丙烯酰胺接枝物的制备和红外光谱表征
        4.5.1 阳离子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CSPAM)的制备
        4.5.2 阳离子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CSPAM)的红外谱图
    4.6 改性淀粉对污泥絮凝沉降、脱水性能的影响
        4.6.1 CSPAM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4.6.2 CSPAM对污泥过滤脱水性能的影响
        4.6.3 CSPAM对污泥离心脱水性能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胺基吸附材料的合成及其对重金属的吸咐
    5.1 HDPE预辐照接枝GMA机理
    5.2 HDPE-GMA接枝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5.2.1 HDPE-GMA接枝材料的制备
        5.2.2 HDPE接枝粉体的红外光谱表征
    5.3 反应条件对合成HDPE-GMA共聚物的影响
        5.3.1 阻聚剂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5.3.2 正交实验
    5.4 重金属吸附材料的制备—HDPE-GMA的胺基化
        5.4.1 HDPE-GMA的胺基化改性实验
        5.4.2 胺基重金属吸附材料的红外表征
    5.5 重金属吸附材料对铜离子的吸附
        5.5.1 pH对Cu~(2+)吸附的影响
        5.5.2 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及等温吸附分析
        5.5.3 吸附时间和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5.5.4 Cu~(2+)吸附吸附动力学
    5.6 重金属吸附材料对镍离子的吸附
        5.6.1 pH对吸附的影响
        5.6.2 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及等温吸附分析
        5.6.3 吸附动力学和温度影响
        5.6.4 Ni~(2+)吸附吸附动力学
    5.7 污泥中Cu~(2+)和Ni~(2+)吸附初步实验
        5.7.1 污泥中不稳定态铜和镍酸化
        5.7.2 重金属吸附材料对酸化污泥液相中Cu~(2+)、Ni~(2+)的吸附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微波辐射下淀粉与壳聚糖的改性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淀粉
        1.1.1 淀粉及淀粉的改性
        1.1.2 淀粉改性的意义
    1.2 阳离子淀粉
        1.2.1 阳离子淀粉的定义
        1.2.2 阳离子淀粉的制备
    1.3 壳聚糖
        1.3.1 壳聚糖的结构
        1.3.2 壳聚糖的化学改性
    1.4 微波场中的化学合成
        1.4.1 微波加热基础理论
        1.4.2 微波作用下高分子改性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2 微波辐射法合成壳聚糖-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1 药品
        2.1.2 仪器设备
    2.2 实验原理
    2.3 实验方法
        2.3.1 壳聚糖接枝共聚物制备
        2.3.2 产物的分离与精制
        2.3.3 接枝率与接枝效率
        2.3.4 产物分析与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反应时间的影响
        2.4.2 反应温度的影响
        2.4.3 单体配比的影响
        2.4.4 引发剂浓度的影响
        2.4.5 微波功率的影响
        2.4.6 正交实验
    2.5 产物表征分析结果
        2.5.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5.2 扫描电镜(SEM)分析
        2.5.3 热重-差热(TG-DSC)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微波辐射法制备阳离子淀粉
    3.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1.1 药品
        3.1.2 仪器设备
    3.2 实验原理
    3.3 实验方法
        3.3.1 阳离子淀粉的制备
        3.3.2 凯氏定氮原理
        3.3.3 产物分析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NaOH 用量的影响
        3.4.2 醚化剂用量的影响
        3.4.3 反应时间的影响
        3.4.4 反应温度的影响
        3.4.5 水用量的影响
        3.4.6 微波功率的影响
        3.4.7 正交实验
    3.5 产物表征分析结果
        3.5.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3.5.2 扫描电镜(SEM)分析
        3.5.3 热重-差热(TG-DSC)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微波辐射法合成壳聚糖-阳离子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
    4.1 实验药品与仪器
        4.1.1 药品
        4.1.2 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接枝共聚物的制备
        4.2.2 产品的分离与精制
        4.2.3 接枝率与接枝效率的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时间的影响
        4.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4.3.3 单体配比影响
        4.3.4 引发剂浓度的影响
        4.3.5 微波功率的影响
        4.3.6 阳离子淀粉与壳聚糖质量比的影响
    4.4 产物表征分析结果
        4.4.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4.4.2 扫描电镜(SEM)分析
        4.4.3 热重-差热(TG-DSC)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接枝共聚物的絮凝性能研究
    5.1 实验药品与仪器
        5.1.1 药品
        5.1.2 仪器设备
        5.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高岭土絮凝实验
        5.2.2 印染废水絮凝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高岭土絮凝实验
        4.3.2 印染废水絮凝实验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7)具有捕集重金属功能的高分子絮凝剂CSAX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2.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
        2.1.2 重金属废水的危害
        2.1.3 重金属废水的排放标准
    2.2 重金属废水处理的现状
        2.2.1 重金属废水处理的方法
        2.2.2 重金属废水化学法处理存在的问题
    2.3 絮凝理论及絮凝剂
        2.3.1 无机盐及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2.3.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2.4 配位理论及高分子金属络合剂
        2.4.1 价键理论
        2.4.2 软硬酸碱理论
        2.4.3 电负性理论
        2.4.4 高分子金属络合剂
第3章 交联淀粉-聚丙烯酰胺-黄原酸酯的制备
    3.1 实验材料和试剂
    3.2 实验仪器和装置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装置
    3.3 制备方法
        3.3.1 交联淀粉的制备
        3.3.2 交联淀粉聚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制备
        3.3.3 交联淀粉-聚丙烯酰胺-黄原酸酯的制备
    3.4 性能测试方法
        3.4.1 絮凝实验
        3.4.2 交联度的测定
        3.4.3 聚丙烯酰胺侧链分子量的测定
        3.4.4 激光光散射法测定CSAX的分子量
        3.4.5 CSAX的Zeta电位和粒度测定
    3.5 结果与讨论
        3.5.1 表征
        3.5.2 CS_2/H_2O_2和CAN引发体系的对比
        3.5.3 EPI的用量对淀粉的交联及絮凝效果的影响
        3.5.4 CAN用量对共聚物及絮凝效果的影响
        3.5.5 丙烯酰胺的浓度对共聚物及絮凝效果的影响
        3.5.6 反应温度对共聚物及絮凝效果的影响
        3.5.7 反应时间对共聚物及絮凝效果的影响
        3.5.8 NaOH用量对黄原酸化反应和絮凝效果的影响
        3.5.9 CS_2用量对黄原酸化反应和絮凝效果的影响
        3.5.10 温度对黄原酸化反应和絮凝效果的影响
        3.5.11 时间对黄原酸化反应和絮凝效果的影响
        3.5.12 CSAX的稳定性
    3.6 小结
第4章 CSAX的性能研究
    4.1 CSAX对水溶液中铜和浊度的絮凝去除效果
        4.1.1 实验
        4.1.2 结果与讨论
        4.1.3 小结
    4.2 CSAX对水溶液中铬和浊度的絮凝去除效果
        4.2.1 实验
        4.2.2 结果与讨论
        4.2.3 小结
    4.3 CSAX对水溶液中镍和浊度的絮凝去除效果
        4.3.1 实验
        4.3.2 结果和讨论
        4.3.3 小结
    4.4 CSAX对水溶液中汞和浊度的絮凝去除效果
        4.4.1 实验
        4.4.2 结果及讨论
        4.4.3 小结
    4.5 CSAX对水溶液中铜、镍、铬和浊度的絮凝去除效果
        4.5.1 实验
        4.5.2 结果与讨论
        4.5.3 小结
    4.6 CSAX对水溶液中多种金属离子和浊度的絮凝去除效果
        4.6.1 实验
        4.6.2 结果与讨论
        4.6.3 小结
第5章 CSAX对实际废水处理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镀铜废水
        5.3.2 镀铬废水
        5.3.3 综合电镀废水
    5.4 小结
第6章 CSAX絮体形态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
        6.2.1 实验试剂、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2.3 分形维数的确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不同CSAX剂量下絮体分形结构的特性
        6.3.2 原水pH值不同时絮体分形结构的特性
        6.3.3 原水浊度不同时絮体分形结构的特性
        6.3.4 原水Cu~(2+)浓度不同时絮体分形结构的特性
    6.4 小结
第7章 技术经济分析
    7.1 技术分析
    7.2 经济分析
        7.2.1 产品原材料
        7.2.2 运行费用分析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展望
        8.2.1 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发展现状
        8.2.2 发展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8)淀粉接枝水溶性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赤泥分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氧化铝工业赤泥分离絮凝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1.1.1 赤泥分离絮凝剂的作用机理
        1.1.2 不同工艺条件下赤泥分离絮凝剂的选择与设计
    1.2 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1.2.1 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特点
        1.2.2 天然高分子絮凝剂改性
    1.3 合成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絮凝剂
        1.3.1 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聚电解质结构特点
        1.3.2 絮凝剂活性基团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1.3.3 絮凝剂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及长链结构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1.3.3.1 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影响
        1.3.3.2 聚合物链弯曲性的影响
    1.4 淀粉接枝共聚物研究概述
        1.4.1 接枝共聚物反应效果
        1.4.2 接枝共聚物的引发聚合
        1.4.2.1 化学法引发聚合
        1.4.2.2 物理法引发聚合
        1.4.3 淀粉接枝聚合单体
        1.4.4 离子型淀粉接枝乙烯基单体共聚物
    1.5 乳液型絮凝剂的反相乳液聚合研究
    1.6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6.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的水溶液合成
    2.1 实验部分
        2.1.1 主要化学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的合成
        2.1.3.1 丙烯酰胺单体溶液的精制及淀粉制备
        2.1.3.2 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的聚合反应过程
        2.1.3.3 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的合成
        2.1.3.4 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的提纯
        2.1.4 淀粉接枝聚丙烯酰胺主要指标的测定
        2.1.4.1 聚合物产率的测定
        2.1.4.2 均聚物特性粘度的测定
        2.1.4.3 聚合物固含量的测定
    2.2 试验结果及讨论
        2.2.1 反应温度对接枝共聚的影响
        2.2.2 团粒淀粉的接枝共聚
        2.2.2.1 淀粉与丙烯酰胺之比的影响
        2.2.2.2 不同种类淀粉的影响
        2.2.2.3 介质pH的影响
        2.2.3 糊化淀粉的的接枝共聚
        2.2.3.1 糊化与未糊化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形态
        2.2.3.2 淀粉糊化对接枝共聚反应速度的影响
        2.2.3.3 淀粉糊化对接枝率的影响
        2.2.3.4 淀粉糊化对聚丙烯酰胺支链分子量的影响
        2.2.4 接枝反应动力学
        2.2.4.1 接枝反应速率的测定
        2.2.4.2 接枝反应速度与引发剂浓度的关系
        2.2.4.3 接枝反应速度与单体浓度的关系
        2.2.4.4 接枝反应速度与淀粉浓度的关系
        2.2.5 接枝共聚反应机理的探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反相乳液聚合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1.2.1 反相乳液聚合实验
        3.1.2.2 离心法测定乳胶粒粒径及粒径分布
        3.1.2.3 乳化剂的HLB值计算
        3.1.2.4 反相乳液引发聚合实验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乳化剂的选择
        3.2.1.1 离子型乳化剂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
        3.2.1.2 离子型乳化剂制备方法的影响
        3.2.1.3 温度对离子型乳化剂的影响
        3.2.1.4 离子型乳化剂的碳链长度影响
        3.2.1.5 非离子型乳化剂的乳化作用及对乳胶粒直径的影响
        3.2.1.6 Span系列乳化剂碳链长度影响
        3.2.1.7 温度对非离子型乳化剂的影响
        3.2.1.8 复配离子型乳化剂及其对转化率、接枝率和特性粘度的影响
        3.2.1.9 非离子乳化剂复配组成的影响
        3.2.2 反相乳液引发聚合与反应聚合动力学
        3.2.2.1 过硫酸铵的引发聚合反应
        3.2.2.2 过硫酸铵引发体系的成核机理讨论及反应动力学
        3.2.2.3 过硫酸铵引发体系下制备的聚合物性能
        3.2.2.4 过硫酸铵-尿素复合引发聚合
        3.2.2.5 过硫酸铵-尿素引发体系下制备的聚合物性能
        3.2.2.6 过氧化苯甲酰-亚硫酸钠复合物引发聚合
        3.2.2.7 过氧化苯甲酰-亚硫酸钠引发体系下制备的聚合物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淀粉接枝丙烯酰胺-丙烯酸(钠)三元共聚反应及其接枝聚合物表征
    4.1 淀粉接枝丙烯酰胺-丙烯酸(盐)三元共聚反应
        4.1.1 试剂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3.1 pH值对三元共聚反应的影响
        4.1.3.2 丙烯酰胺-丙烯酸(盐)聚合反应活性比较
        4.1.3.3 聚合单体配比影响
        4.1.4 丙烯酰胺/淀粉/丙烯酸钠三元体的催化共聚
        4.1.4.1 二乙胺四乙酸二钠催化剂
        4.1.4.2 氨羧络合剂和EDTA2Na复合催化剂
        4.1.4.3 介质pH值对催化作用的影响
        4.1.5 过硫酸铵-尿素-(E-N)催化剂引发体系下共聚物的性能
    4.2 接枝聚合物的表征
        4.2.1 实验仪器
        4.2.2 傅立叶红外(FTIR)吸收光谱分析
        4.2.2.1 聚丙烯酰胺(PAM)的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
        4.2.2.2 淀粉及淀粉接枝聚丙烯酸钠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
        4.2.2.3 接枝聚合物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
        4.2.3 偏光显微镜及电子扫描镜(SEM)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淀粉接枝水溶性聚合物在氧化铝赤泥分离中的应用
    5.1 概述
    5.2 水溶性聚合物选择及试验条件
        5.2.1 聚合物与赤泥微粒的键合作用
        5.2.2 试验原料
        5.2.2.1 铝土矿、石灰
        5.2.2.2 拜尔法浸出稀释矿浆、循环母液成分
        5.2.3 工业试验用絮凝剂
        5.2.4 絮凝沉降试验设备
        5.2.4.1 实验室试验设备
        5.2.4.2 工业试验设备
    5.3 试验流程及主要技术条件
        5.3.1 主要溶出工艺技术条件
        5.3.2 试验流程
    5.4 实验及结果讨论
        5.4.1 实验室实验
        5.4.1.1 聚合物选择实验
        5.4.1.2 乳液聚合物絮凝剂沉降实验
        5.4.1.3 乳液絮凝剂与目前赤泥分离用絮凝剂对比实验
        5.4.2 工业试验
        5.4.2.1 工业试验条件
        5.4.2.2 工业试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微波辐射下天然高分子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絮凝剂的分类及絮凝机理
        1.1.1 絮凝剂的分类
        1.1.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絮凝机理
    1.2 天然有机高分子改性絮凝剂的研究发展
        1.2.1 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1.2.2 天然有机高分子改性絮凝剂
        1.2.3 壳聚糖的接枝共聚研究进展
        1.2.4 淀粉的接枝共聚研究进展
    1.3 微波场中的化学合成
        1.3.1 微波加热基础理论
        1.3.2 微波作用下高分子改性
    1.4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2 微波辐射法合成壳聚糖接枝共聚物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1 药品
        2.1.2 仪器设备
    2.2 实验原理
    2.3 实验方法
        2.3.1 壳聚糖接枝共聚物制备
        2.3.2 产物的分离与精制
        2.3.3 接枝率与接枝效率的计算
        2.3.4 产物分析与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引发体系的比较
        2.4.2 反应时间的影响
        2.4.3 反应温度的影响
        2.4.4 单体配比影响
        2.4.5 引发剂浓度的影响
        2.4.6 微波功率的影响
        2.4.7 正交实验
    2.5 产物表征分析结果
        2.5.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5.2 扫描电镜(SEM)分析
        2.5.3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微波辐射法合成淀粉接枝共聚物
    3.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1.1 药品
        3.1.2 仪器设备
    3.2 实验原理
    3.3 实验方法
        3.3.1 淀粉接枝共聚物制备
        3.3.2 产物的分离与提纯
        3.3.3 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计算
        3.3.4 产物分析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反应时间的影响
        3.4.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4.4 引发剂浓度的影响
        3.4.5 微波功率的影响
        3.4.6 正交实验
    3.5 产物表征分析结果
        3.5.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3.5.2 扫描电镜(SEM)分析
        3.5.3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接枝共聚物的絮凝性能研究
    4.1 实验药品与仪器
        4.1.1 药品
        4.1.2 仪器设备
        4.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高岭土絮凝实验
        4.2.2 脱墨废水絮凝实验
        4.2.3 主要数据的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高岭土絮凝实验
        4.3.2 脱墨废水絮凝实验
    4.4 本章小结
5 微波辐射下壳聚糖SCHIFF碱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5.1 实验药品与仪器
        5.1.1 药品
        5.1.2 仪器设备
    5.2 实验原理
    5.3 实验方法
        5.3.1 壳聚糖Schiff碱的制备
        5.3.2 产物表征分析
        5.3.3 吸附性能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金属离子的标准曲线
        5.4.2 吸附容量
        5.4.3 吸附动力学
        5.4.4 等温吸附
        5.4.5 pH对吸附的影响
        5.4.6 吸附剂的再生
        5.4.7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的影响
    5.5 产物表征分析结果
        5.5.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5.5.2 扫描电镜(SEM)分析
        5.5.3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详细摘要

(10)改性淀粉絮凝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絮凝作用机理
2 阳离子淀粉
3 不溶性交联淀粉黄原酸酯
4 接枝淀粉
5 羧甲基淀粉
6 复合改性淀粉
7 结束语

四、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对黄磷废水的絮凝净化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反相乳液中St-g-AM共聚物制备的工业化研究[D]. 李超海. 大连工业大学, 2014(05)
  • [2]接枝共聚淀粉和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D]. 刘军. 安徽农业大学, 2011(07)
  • [3]Fe2+/H2O2引发丙烯酰胺-淀粉接枝共聚物絮凝剂的制备[J]. 汪建新,赵文琛,李书鹏. 高师理科学刊, 2011(03)
  • [4]新型氨基改性淀粉重金属捕集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谢国仁. 广州大学, 2011(05)
  • [5]高分子材料辐射改性及其在剩余污泥治理中的应用[D]. 陈群. 东华大学, 2011(08)
  • [6]微波辐射下淀粉与壳聚糖的改性与应用[D]. 谢思思.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 [7]具有捕集重金属功能的高分子絮凝剂CSAX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郝学奎. 兰州交通大学, 2009(05)
  • [8]淀粉接枝水溶性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赤泥分离中的应用研究[D]. 曹文仲. 中南大学, 2009(02)
  • [9]微波辐射下天然高分子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应用[D]. 王锦涛. 南京林业大学, 2009(02)
  • [10]改性淀粉絮凝剂研究进展[J]. 叶为标. 粮食与油脂, 2008(09)

标签:;  ;  ;  ;  ;  

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对黄磷废水的絮凝净化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