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220kV高度自动化变电站开工

包头220kV高度自动化变电站开工

一、包头220千伏高度自动化变电站启动(论文文献综述)

高海宾[1](2021)在《长线路轻载电网无功优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青海柴达木~西藏拉萨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简称柴拉直流)和2014年的基于四川~西藏昌都联网输电和变电工程(简称川藏联网)的建成投运,极大的推动缓解了西藏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各种电力需求问题,标志着西藏电网进入了超高压交直流混联系统的发展时期。随着西藏电网和电源的发展,光伏并网对电网的电压无功运行带来了明显的挑战,随着光伏并网需求的增加,提高电压无功运行控制水平日益迫切。西藏电网“长线路轻载”特点越来越明显,出现电网输电能力低,容易出现低电压或过电压以及由此引发的机组脱网、机组过励磁、频率和功角失稳;线路负载功率增大,输送功率值范围接近线路稳定极限值时造成母线通过的电压大幅波动;基于光伏电站并网的电压不间断流入,导致电压波动问题。基于西藏电网目前的无功电压调节环境复杂程度,现有的系统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本文以西藏电网为试点对象,充分调查电网网架结构、直流装机容量、电容电抗配置情况和基层无功设备情况,并就这些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找出系统和终端存在的缺陷并进行实地改造,从稳态和动态两个层面研究西藏电网稳态及故障后电压安全稳定特性,提出西藏电网静态以及动态无功补偿装置优化配置措施,解决地区电网动态无功补偿不足的问题;研究光伏电站电压控制策略,光伏电站逆变器、光伏电站SVC及SVG、光伏并网点自动电压控制等无功功率控制策略的协调优化,提升电网光伏消纳能力;提出对西藏现有电网进行自动分层规划管理、自动分区实现AVC协调控制方式。系统采用C/S软件架构规划,使用C#作为编程的语言进行开发,使用MSSQL SERVER对系统后台数据进行管控,系统自动对设备运行的情况采集实时数据,增加系统优化算法,整合光伏电网,实行分级无功功率控制。在西藏电网运用本系统,解决电网无功优化问题,提高电网输电通道的输电能力,提高新能源并网容量,降低电网运行风险,提高调度运行人员工作效率。

庞日成[2](2021)在《110kV达旗开发区变电站改造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网深刻地影响着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作为电网的核心部分,变电站是发电厂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桥梁,主要作用是汇聚和分配电能,是电力系统中的电能集散站,其安全可靠性直接影响整个电网的安全与经济运行。110kV达旗开发区变电站坐落于达拉特旗开发区,是一座区域型变电站,承担着向开发区工厂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供电的重要任务。其2号主变压器低压侧及配套设备按20kV电压等级设置,目前20kV供电线路与其他线路不能互联,已成供电孤岛,导致供电可靠性低,同时还存在变压器风冷系统老化严重、损耗高、维护工作量大等问题。为了提高地区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本文对该变电站进行改造设计,将变压器低压侧由20kV改为10kV,对变压器风冷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将主变压器冷却方式由强迫油循环风冷改造为自然风冷,通过系统短路电流计算,实现低压侧设备的选型设计。同时为提高10kV母线抵御弧光短路危害能力,保护人身及设备安全,对低压侧母线加装母线弧光保护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按照本文设计,110kV达旗开发区变电站改造工程已于2019年9月顺利完工,有效地提升了开发区变电站的供电能力,解决了开发区变电站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为达拉特旗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可靠的电力保障。自投运以来,所有设备均运行安全稳定,供电质量合格,功率因数满足要求。

刘道琼[3](2020)在《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以蚌埠地区电网为例》文中认为国家电网公司为了实现公司发展方式、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战略中提出建设“三集五大”体系的任务,调度作为“大运行”体系的核心环节,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安全风险管控、电网优质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2019年,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日渐成熟,电力体制的改革更加深入,国家电网公司面对新形势,提出了“三型两网、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调度作为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各环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实现电网调度的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管理,急需加快电网调度的智能化建设,原有的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需要不断升级、优化,使电网管理向着更加集约化、专业化、精益化的方向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精简管理冗余环节,不断提升电网的智能化水平和管理水平。本文在对国内外电网运行管理模式、调控一体化理论及组织优化理论等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从运维集控站、调控中心、调度一体化系统等几个方面对国网蚌埠供电公司地区电网运行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旨在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和坚强智能电网的理论基础,结合电网大运行体系的特点,对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对现有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和优化,提出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改进优化实施方案,制定新的调度、监控业务深度融合的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提高电网运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提升电网的安全运行管理水平。在对国网蚌埠供电公司原有的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优化后的国网蚌埠供电公司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新模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价结果,发现国网蚌埠供电公司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优化后在供电稳定性、运行经济性和安全便捷性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效益。与原有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相比,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新模式能提高电网运行管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随着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该模式能满足未来电网的发展要求。

刘帅[4](2020)在《基于D5000系统的睢宁电网调度优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电力行业而言,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用电质量,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为国家可持续能源发展做出贡献。近年来,睢宁县的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大型工厂和商场等优质用电客户数量激增,对电能质量提出更高的需求,电力行业作为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在经济领域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电力工业发展,随着大数据和数据可视化技术的成熟,智能技术已被引入电网的中枢电力调度系统,系统功能的升级意味着电网调度水平已达到新的高度。但是电力系统在运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急需解决,导入D5000这一最新调度系统是至关重要且势在必行的,本文主要研究分析D5000引入的必要性,同时针对解决问题的方向以及实践操作,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分析自动化新型智能电网调度系统在睢宁地区的应用,全方位地构建相关网络模型,分析系统状态估计、电网电压自动控制的优化、电能质量优化、电网负荷控制优化等方面的应用成果。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探讨智能站与常规站的优点及不足之处,以智能变电站的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着眼于运行信息的监控,智能站主体监控的信息数量较多,规范信息定义和监控信息的验收,增加重点监控内容,进一步地提升电网系统调度的水平,有效整合与调配资源,使电网的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2)对比于传统自动框架的分层调度模型,新型智能电网调度着眼于可视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角度,建立的综合网络模型在电力系统调度工作中发挥的优势作用极其显着,剖析其监测建模以及运用监测稳态运行等方面的内容;在建设系统时,要以发生事故之后为基础,着眼于采集数据、监控与倒置系统的视角加以思索,为上层调度系统提供高安全性能的数据接口。3)探究D5000系统所实现的电压自动调节方面的功能,在不同条件下的AVC系统所对应的解决手段与自动控制,AVC系统在实践实用的过程中获取了显着的成效,在睢宁电网的利用率日益提升。4)研究基于D5000的睢宁电网电能质量的优化,分析谐波检查原理,重新对S变换予以改进,同时将该项技术运用在电力系统的高次谐波检测仿真领域中,仿真结果有明显提升。5)研究基于D5000的睢宁电网负荷控制的优化,提高分布式能源、使参与需求响应加以消解、使用户用电费得以缩减,针对实质上的控制提出优化的标准,发挥调节其主动负荷的作用。6)研究基于D5000的睢宁电网变压器利用率的优化,加强规划对接,提高负荷预测的准确性,合理安排输变电工程的建设进度,加强负荷接入管理,确保变压器容量与负荷发展相匹配。本论文有图26幅,表8个,参考文献71篇。

李建泽[5](2020)在《输变电工程后评价研究 ——以W牵引站220千伏供电工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电网投资,电网建设成效显着。然而随着新一轮电改来临,电网投资面临更大压力,需要进一步注重投资效益、效率。为落实精准投资理念,提升精益管理水平,聚焦效率效益,指导科学决策,需要开展电网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开展项目后评价是企业投资“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利用科学制定的后评价指标体系,对工程的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进行全过程的有效回顾,发现投资薄弱环节,为今后输变电工程建设提供借鉴依据和典型经验。本文以项目后评价相关理论和电网建设工程特点为基础,通过分析大量相关文献,结合输变电工程自身属性,构建了适用的输变电工程后评价模型。该模型包括项目过程、项目效果和效益、项目环境和社会影响和项目可持续性四大方面,共计12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通过借助专家经验,定性判断指标的重要性,将指标的重要性用权重来表示,权重结果依靠层次分析法获得。本文应用构建的输变电工程项目后评价模型对W牵引站220千伏供电工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形成后评价结果。W牵引站220千伏供电工程项目过程、项目效果和效益、项目环境和社会影响和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结果均为“优”。项目建设准备工作充分细致、有条不紊,施工管理到位,投资、进度、质量、安全和组织管理符合规定,竣工验收顺利,试运行良好,项目过程评价结果为“优”。项目技术水平先进,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和经济效益,各项指标达到了前期规划目标,项目效果和效益评价结果为“优”。项目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价,环评达标,各项环保措施得到了有效地执行,对地区环境和生态保护有着积极影响,项目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结果为“优”。通过项目提高了用户供电的可靠性,提高了服务用户的水平,项目的持续能力强,对企业发展有着较大的贡献,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结果为“优”。总之,W牵引站220千伏供电工程整体项目后评价为“优”,说明项目投资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目标。通过W牵引站220千伏供电工程的实证研究表明模型能很好的应用于输变电工程的项目后评价,能够总结项目决策和建设管理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后续输变电工程提供借鉴意义,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段云丰[6](2020)在《文昌燃气电厂建设方案及其对电网频率稳定性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海南电网电源分布不均,“大机小网”,负荷峰谷差不断扩大,电源调峰调频能力不足,电网整体频率抗扰动能力较弱等问题突出。因此,在海南电网增配适当比例具有调峰调频功能、事故备用的电源,对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是非常必要的。燃气电厂是一种利用燃气轮机、蒸汽轮机及发电机共同组成的联合循环系统,燃气轮机排出的功后高温乏烟气通过余热锅炉回收转换为蒸汽,再将蒸汽注入蒸汽轮机发电,具有整体循环效率高、调峰调频性能好、低碳环保等显着优点。燃机从启动到带满负荷运行,一般不到20分钟,热态快速启动时间更短,是城市备用电源和调峰调频机组的最佳选择。随着燃机技术发展,以及国家能源结构变化和对环保要求的提高,燃气电厂建设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文昌市位于海南岛东北部,紧邻海口市,北濒琼州海峡,东、南临南海,西北与海口相邻,西靠定安,西南接琼海,地理位置优越,水资源充沛,港湾众多,交通便利;220KV电网系统健全,电源接入方便;油气资源丰富,天然气主要有中海油和中石油两大供应商,气源充足、管网发达,建设燃气电厂自然条件优越。文昌燃气电厂建成后,主要用于承担电力供应、调峰调频、事故备用等任务,对改善海南电网能源结构,促进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海南文昌燃气电厂一期(2×460MW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工程为研究对象,结合海南电力系统实际,从电厂建设必要性、建厂条件、建设方案、对海南电网频率稳定性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谨以此文为其它燃气电厂建设提供具体可行的设计思路,对燃气电厂的调频性能分析提供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以供参考。

金鑫[7](2020)在《鄂尔多斯地区电力通信网提升改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供电系统的发展,电力通信网络逐步建立和发展,新一代的电能信息和通信网络可以作为各个综合业务网络的传输平台。网络计划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从电网传输的各种服务的发展,并且满足了在整个智能电网和鄂尔多斯地区建立各种连接的电信信息平台的要求。基于“十三五”规划,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构建满足通信服务要求的网络。“高度可靠,多样化,多功能和高速”的通信网络为安全发电提供了可靠和高质量的通信服务。在本文中,首先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鄂尔多斯市电力通信网络的现状:电力传输网络,业务网络和支持网络。此外,随着国家电网的发展,进一步研究了当前电力通信网络的主要问题和鄂尔多斯地区电网的新情况。此外,分析了电力通信网络的电信业务的组成和特点,并提出了一种计算鄂尔多斯电力通信网络业务的横截流量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服务区域,并统计预测带宽需求。最后,根据鄂尔多斯地区电力骨干网和配电网的规划目标,将从骨干传输网,服务网和支持网三个角度对骨干网规划方案进行详细介绍。根据业务需求提交通信故障恢复系统的蓝图和配电网络计划。

宋彦臻[8](2020)在《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研究及在青岛电网的应用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电网规模伴随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逐渐扩大,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也随之提高,与此同时,也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提出了挑战。国家电网相继提出了构建坚强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发展战略,使得建设推进智能变电站势在必行。从2009年起开始推广第一代智能站,到2011年国家电网公司全面推行建设至今,智能站得到了长足发展。相较于常规数字化变电站,智能变电站所应用的设备更具智能化特征,包括电子互感器、智能终端、合并单元以及一体化监控设备等,通过SCD文件(全站系统配置文件)确定数据流向,体现设备间逻辑关系,大大减少了传统的二次接线;取消二次设备间电缆接线,转而采用光缆、网线实现采样及跳合闸出口。通过近年现场运行数据统计,智能变电站在系统集成、结构布局、装备适用、经济环保等技术方面优势显着,但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增加了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等环节,增加了调试成本,使用了新的通信技术,对于二次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论文针对国内外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和现状,介绍了智能变电站三层两网的典型结构,SV采样值报文和GOOSE报文的格式以及SCL语言和SCD文件构成;基于已有的典型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在实际运行中的模型,结合青岛地区220kV贡口智能变电站运行现状,总结了该智能变电站的一次、二次工程配置方案和高级应用,,针对现运行的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安装独立分散,数据共享率低,后期维护工作量高,可视化程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优化的设计方案。优化设计方案基于国调中心提出的“就地采集、就近保护、冗余测控、信息专网、智能应用”等要求,在IEC61850技术标准基础上,运用数字化模式降低系统结构难度,提高硬件集成度,降低安装的装置量;通过就地数字转换装置,降低对中心交换机的依赖程度;通过标准化硬件装置和规范化软件模型,实现可视化软件逻辑等,完善二次设计,推进新设备、新技术应用,全面提升二次系统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同时,根据在220kV贡口站验收调试过程中的二次检修工作经验,总结了集中集成测试技术和现场测试技术两种完整可行的调试方案,并对这两种调试方案在智能变电站调试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说明,对于新站投运前的验收调试工作,具备实践借鉴价值。

王天琪[9](2020)在《配网线路开关分级优化配置平台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自从实施配电市场化的改革以来,如何有效地使得我国的配电网络自动化产业逐步发展成一个更加开放、公平的配电网络自动化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电力高科技配电网络产业发展者关注的一个焦点。因此如何建立合理可靠的配电网安全自动化管理平台对这些配电网络自动化产业其他关键环节的持续发展和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由于这些配电网络产业领域的相关技术和性能存在严重不足,大面积使用陈旧的配电设备,导致各类电力网络安全事故频繁的发生,配电设备也会因此受到很多损坏,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到人身安全,直接的影响到了近年来我国企业和人民的生活和工作以及经济社会化建设的正常发展。本文立在研究建立一套规范化的配网线路开关分级保护配置系统,系统使用前端Bootstrap框架,后端Spring MVC框架技术,配合矢量图元技术SVG将实际线路通过一定的抽象规则生成为线路信息模型,之后经过配网线路开关分级优化配置算法在线路开关位置的限制、线路开关故障限制参数等一系列的参数限制下计算最优线路开关的位置以及对应的开关定值,并使用线路信息模型将其展示出来,辅以故障定位功能,将单一线路进行开关配置优化和停电负荷优化,为实际的配电网线路开关优化配置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根据线路基础信息完成线路信息模型的自动生成,为配网自动化提供了可视化依据。2、根据线路基础信息以及优化算法所得优化后的设备信息,生成优化后的线路信息模型。3、对关键配网信息和功能进行整合,为配网自动化提供整套系统方案依据。

邵天赐[10](2020)在《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不同于常规变电站,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大幅度提升的助力下,智能变电站与其产生了云泥之别。智能变电站在其二次系统的设计方案、逻辑构架等方面风格迥异,通信方式、集成调试等方面也大相径庭,这给工程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压力。本文将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技术及其设计应用作为主要着力点,主体涵盖如下内容:第一,抓住智能变电站的基本概念,研究了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三个维度。第二,整理了智能变电站的“三层两网”构架,梳理了各间隔设备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了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设备的配置原则及方案。第三,对比分析了过程层网络的组网方式,结果表明混合组网为优化方式,由此提出SV和GOOSE组网模型,并以220k V线路保护为例,构建其SV和GOOSE网络设计方案。第四,对比分析了各智能二次设备的虚端子表和虚端子逻辑联系表以及全站SCD文件的集成,并以220k V线路保护为例,描述其虚端子表和虚端子逻辑联系表,取得了具体的集成流程。第五,以220k V重基站为例,将二次系统的研究应用于工程实例,将“三层两网”应用于实际的智能变电站,分别就SV与GOOSE虚端子联系表展开实例设计。本文研究表明,以设备智能化为基础的智能变电站,在“三层两网”构架和混合组网优化方式下,能够很好的支撑建立虚端子逻辑和集成全站SCD文件,工程应用切实可行。构建的研究与应用实例具备高度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够为工程人员建设智能变电站提供必要的借鉴和指导。

二、包头220千伏高度自动化变电站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包头220千伏高度自动化变电站启动(论文提纲范文)

(1)长线路轻载电网无功优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本论文主要贡献
    1.3 本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关键性技术概述
    2.1 轻载长线路无功电压分析
        2.1.1 区域无功平衡算法
        2.1.2 无功-电压电气距离的计算方法
        2.1.3 基于平衡聚类树的快速社区搜寻算法
        2.1.4 全局优化算法的最优潮流数学模型算法
    2.2 无功优化协调控制
        2.2.1 无功电压多措施协调优化策略
        2.2.2 光伏新能源参与AVC在西藏电网的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需求概述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3.2.1 系统基础信息管理
        3.2.2 厂站管理
        3.2.3 终端管理
        3.2.4 无功控制策略管理
        3.2.5 告警信息管理
        3.2.6 自动化处理信息管理
        3.2.7 报表管理
        3.2.8 对外交互接口管理
        3.2.9 AVC无功控制策略分析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3.1 稳定性
        3.3.2 独立性
        3.3.3 智能性
        3.3.4 人性化
        3.3.5 高可用性
    3.4 可行性分析
    3.5 业务流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概要设计
        4.1.1 设计目标
        4.1.2 总体结构
    4.2 功能模块设计
        4.2.1 系统管理
        4.2.2 厂站管理
        4.2.3 终端管理
        4.2.4 告警管理
        4.2.5 无功控制策略管理
        4.2.6 自动化处理管理
        4.2.7 报表管理
    4.3 无功电压控制策略设计
        4.3.1 无功电压控制原则
        4.3.2 自动电压控制模式
        4.3.3 基于混合灵敏度和无功平衡度校验动态分区
        4.3.4 分区协同控制策略研究
    4.4 数据库设计
        4.4.1 概念结构设计
        4.4.2 物理结构设计
    4.5 非功能性设计
        4.5.1 稳定性
        4.5.2 独立性
        4.5.3 智能化
        4.5.4 人性化
        4.5.5 高可用性
        4.5.6 可扩展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开发环境
        5.1.1 硬件环境
        5.1.2 软件环境
        5.1.3 建模数据流程
        5.1.4 控制模型结构
    5.2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5.2.1 登录管理
        5.2.2 厂站终端管理
        5.2.3 告警管理
        5.2.4 无功控制策略管理
        5.2.5 自动化处理管理
    5.3 应用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测试工具
    6.3 测试案例及结果分析
        6.3.1 部分功能性测试
        6.3.2 部分非功能性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110kV达旗开发区变电站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变电站设计状况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变电站设计状况及发展趋势
        1.2.2 国外变电站设计状况及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负荷分析与改造方案设计
    2.1 负荷预测及存在问题分析
        2.1.1 负荷预测
        2.1.2 存在问题分析
    2.2 设计依据及主要设计原则
        2.2.1 设计依据
        2.2.2 主要设计原则
    2.3 改造方案设计
        2.3.1 主变压器改造方案设计
        2.3.2 开关柜改造方案设计
        2.3.3 其它一次设备改造方案设计
        2.3.4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改造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短路电流计算
    3.1 概述
    3.2 短路电流的计算方法
        3.2.1 假设计算条件
        3.2.2 短路电流计算的步骤
    3.3 系统短路电流计算
        3.3.1 系统基准值计算
        3.3.2 d_1点(110kV侧)的短路电路总电抗、三相短路电流和短路容量计算
        3.3.3 d_1点(110kV侧)的短路电路总电抗、三相短路电流和短路容量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
    4.1 主要电气设备选择要求与原则
    4.2 10kV断路器的选择与校验
        4.2.1 10kV电流计算
        4.2.2 10kV断路器选择与校验
    4.3 电流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的选择与校验
        4.3.1 电流互感器的选择与校验
        4.3.2 电压互感器的选择与校验
    4.4 10kV母线与穿墙套管设计
        4.4.1 10kV母线设计
        4.4.2 穿墙套管设计
    4.5 站用变设计
        4.5.1 站用变负荷计算
        4.5.2 站用变设计
    4.6 电容器设计
        4.6.1 无功补偿容量计算原则
        4.6.2 变压器无功损耗计算
        4.6.3 无功补偿容量计算
        4.6.4 电容器投入后高压侧功率因数及主变档位校验
    4.7 本章小结
5 10kV母线弧光保护分析与设计
    5.1 弧光保护分析
    5.2 电弧光产生的原因及弧光保护时间
        5.2.1 电弧光产生的原因
        5.2.2 一般切除弧光的方法
    5.3 电弧光保护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5.3.1 电弧光速断保护逻辑及动作原理分析
        5.3.2 断路器失灵保护逻辑及动作原理分析
    5.4 本期弧光保护计划配置情况
        5.4.1 母线弧光保护配置方案
        5.4.2 出线柜弧光保护配置方案
    5.5 本章小结
6 变压器风冷系统分析与改造设计
    6.1 改造前变压器散热效果分析
        6.1.1 变压器现状分析
        6.1.2 变压器温升计算分析
    6.2 改造方案设计及温升计算
        6.2.1 影响冷却效果的因素分析
        6.2.2 发热中心与散热中心比值计算
        6.2.3 冷却系统片散数组的确定
        6.2.4 冷却系统控制单元功能设计
        6.2.5 冷却系统改造后的温升计算
    6.3 改造效果的现场校核
        6.3.1 改造后变压器及冷却系统技术参数
        6.3.2 改造后外绝缘距离的校核
        6.3.3 储油柜校核
        6.3.4 瓦斯继电器校核
    6.4 改造效果对比
        6.4.1 改造前后的参数比较
        6.4.2 改造前后经济分析
        6.4.3 检修维护对比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项目

(3)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以蚌埠地区电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第一节 电网调度相关理论
        一、电网调控运行
        二、电网调控一体化
        三、电网调度运行管理模式
    第二节 项目优化相关理论
        一、组织优化理论
        二、流程优化理论
        三、管理优化理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现状分析
    第一节 蚌埠地区电网及调控一体化概况
        一、蚌埠地区电网概况
        二、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建设背景
        三、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运行现状
    第二节 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
        一、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中心运行管理
        二、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机构设置
        三、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人员配置
    第三节 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的效率问题
        二、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问题
        三、业务范围不清晰问题
        四、设备、系统老旧问题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优化
    第一节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组织结构优化
        一、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统一管理
        二、定点设置运维集控站
    第二节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业务范围优化
        一、业务范围重新界定
        二、业务范围优化分析
    第三节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实施方案优化
        一、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升级改造
        二、运维集控站的建设、升级改造
        三、光传输网的升级改造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蚌埠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优化管理评价
    第一节 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新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评价指标解析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准则层判断矩阵和权重向量
        二、指标层判断矩阵和权重向量
        三、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四、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第三节 指标隶属矩阵的确定及评价
        一、指标层模糊评价
        二、准则层模糊评价
    第四节 结果分析
        一、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D5000系统的睢宁电网调度优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网调度优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章节
2 睢宁供电公司D5000 电网调控平台
    2.1 智能电网调度系统的SCADA实时模型维护研究
    2.2 智能电网调度信息管理的省地一体化研究
    2.3 调控一体化监控信息传动目标描述
    2.4 调控一体化监控信息传动验收的主要做法评估与改进
    2.5 本章小结
3 D5000 系统状态估计
    3.1 电力系统状态估计
    3.2 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的算法
    3.3 D5000 系统中状态估计的应用
    3.4 D5000 系统中状态估计高级应用的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D5000 系统睢宁县电网电压自动控制的优化
    4.1 电压自动控制简述
    4.2 电网电压自动控制方法
    4.3 D5000 系统中AVC策略
    4.4 AVC在睢宁县电网D5000 系统的作用
    4.5 小结
5 基于D5000 系统睢宁县电网电能质量的优化
    5.1 电力系统谐波检查原理
    5.2 稳态波检测结果分析
    5.3 间谐波检测
    5.4 暂态谐波检测
    5.5 小结
6 基于D5000 系统睢宁县电网负荷控制的优化
    6.1 主动负荷
    6.2 需求响应
    6.3 用户侧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
    6.4 小结
7 基于D5000 系统睢宁县电网变压器利用率的优化
    7.1 变压器容量宜与负荷发展相匹配
    7.2 加强负荷接入管理,统筹安排接入方案
    7.3 合理制定负荷切改方案并及时实施
    7.4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输变电工程后评价研究 ——以W牵引站220千伏供电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项目后评价概念
        一、项目后评价的定义
        二、项目后评价的原则
        三、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四、项目后评价的内涵
        五、项目后评价的流程
    第二节 项目后评价常用的方法
        一、对比法
        二、逻辑框架法
        三、成功度评价法
        四、层次分析法
        五、模糊综合评价法
第三章 输变电工程后评价指标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内容
        一、项目过程评价
        二、项目效果和效益评价
        三、项目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
        四、项目可持续性评价
    第三节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一、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二、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第四节 基于模糊综合后评价模型的建立
        一、模糊综合后评价方法
        二、模糊综合后评价模型建立的步骤
    第五节 输变电工程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第四章 W牵引站220千伏供电工程后评价实证分析
    第一节 项目情况简述
        一、项目必要性
        二、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第二节 W牵引站220千伏供电工程后评价分析
        一、项目过程分析
        二、项目效果和效益分析
        三、项目环境和社会影响分析
        四、项目可持续性分析
    第三节 模糊综合评价
        一、构造指标评价集
        二、模糊评价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相关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文昌燃气电厂建设方案及其对电网频率稳定性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背景
    1.3 写作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文昌电厂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1 引言
    2.2 海南经济及能源情况
    2.3 海南电力系统现状
    2.4 海南电力发展规划
    2.5 电源电量与调峰平衡分析
    2.6 电厂建设的必要性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昌电厂建设条件分析
    3.1 引言
    3.2 接入方案
    3.3 燃料供应
    3.4 厂址环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昌电厂装机方案分析
    4.1 引言
    4.2 机组选型
    4.3 主设备选型
    4.4 主机性能参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昌电厂建设方案分析
    5.1 引言
    5.2 热力系统
    5.3 燃料系统
    5.4 电气部分
    5.5 电厂化学
    5.6 控制系统
    5.7 环境与生态保护
    5.8 投资估算
    5.9 经济与社会影响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昌电厂对海南电网频率稳定性影响分析
    6.1 引言
    6.2 电力系统频率影响分析
    6.3 燃气轮机控制系统建模
    6.4 海南电网频率稳定性影响仿真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鄂尔多斯地区电力通信网提升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鄂尔多斯电力通信网需求分析及预测
    2.1 网络业务分类
    2.2 各业务断面宽带预测
        2.2.1 宽带预测方法
        2.2.2 模拟实际业务断面选择
        2.2.3 业务断面的带宽预测结果分析
    2.3 超长距离光传输网络规划
        2.3.1 500千伏布日都变至500千伏乌海变单波传输系统模块化组网设计
        2.3.2 500千伏布日都变至500千伏乌海变4波传输系统设计
        2.3.3 OSC信道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鄂尔多斯地区电力通信网规划方案研究
    3.1 鄂尔多斯地区通信网规划原则
        3.1.1 安全可靠原则
        3.1.2 统筹规划原则
        3.1.3 先进性原则
        3.1.4 协调性原则
        3.1.5 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3.2 鄂尔多斯电力通信网规划目标
        3.2.1 鄂尔多斯电力骨干通信网规划目标
        3.2.2 鄂尔多斯电力配用电通信网规划目标
    3.3 鄂尔多斯电力骨干通信网规划方案设计
        3.3.1 鄂尔多斯电力骨干传输网规划方案
        3.3.2 鄂尔多斯电力业务网规划方案
        3.3.3 鄂尔多斯电力支撑网规划方案
        3.3.4 鄂尔多斯电网通信容灾系统建设规划
    3.4 电力配用电通信网规划方案设计
        3.4.1 业务需求
        3.4.2 规划范围
        3.4.3 规划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研究及在青岛电网的应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青岛地区电网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结构
    2.1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分层分布式结构
    2.2 基于IEC61850的采样值报文分析
        2.2.1 SV采样报文结构
        2.2.2 SV采样报文工作机制
        2.2.3 IEC61850-9-2采样报文的技术特点
    2.3 基于面向变电站事件的通用对象报文分析
        2.3.1 GOOSE报文结构分析
        2.3.2 GOOSE报文传输机制
        2.3.3 GOOSE报文异常检查
    2.4 构建基于SCL语言的SCD与 CID配置文件
    2.5 构建智能变电站二次虚回路
        2.5.1 二次回路建模思路
        2.5.2 二次回路建模方法
        2.5.3 二次系统组网方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变电站工程配置及优化设计方案
    3.1 工程配置
        3.1.1 一次系统工程配置
        3.1.2 二次系统工程配置
        3.1.3 信息高级应用配置
    3.2 二次设备系统优化设计
        3.2.1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3.2.2 系统结构设计方案
        3.2.3 系统优化设计方案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次系统调试技术在智能变电站的应用
    4.1 集中集成调试方案
        4.1.2 二次设备单体调试
        4.1.3 过程层回路调试
        4.1.4 网络性能调试
    4.2 现场调试技术方案
        4.2.1 现场调试总体思路
        4.2.2 光纤检查及光功测试
        4.2.3 保护整组传动试验
        4.2.4 全站遥信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配网线路开关分级优化配置平台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
    1.3 课题意义
    1.4 论文主要工作
第2章 相关技术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技术介绍
    2.2 相关算法介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线路信息模型生成技术的研究
    3.1 线路信息模型生成技术思想
    3.2 线路信息模型生成技术探索
    3.3 线路信息模型生成技术的改进与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开关优化算法的研究
    4.1 开关优化分析
    4.2 开关优化算法探索
    4.3 故障定位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算法及平台功能的实现
    5.1 开发环境介绍
    5.2 相关软件介绍
    5.3 系统模块的设计与整合
    5.4 线路信息模型模块
    5.5 开关优化算法模块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智能变电站的发展
        1.2.2 智能变电站相关技术的发展
    1.3 本文的研究要点
第二章 智能变电站的基本结构
    2.1 智能变电站的概念
        2.1.1 全站信息数字化
        2.1.2 通信平台网络化
        2.1.3 信息共享标准化
    2.2 智能变电站一次系统结构
        1.一次设备机构+智能电子设备
        2.一次设备机构+集成智能组件
        3.一次设备机构本体内嵌集成智能组件
    2.3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结构
        2.3.1 智能化二次设备
        2.3.2 智能化二次网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层两网”智能化方案
    3.1 过程层设备智能化方案
        3.1.1 采样环节智能化
        3.1.2 执行环节智能化
    3.2 间隔层设备智能化方案
        3.2.1 线路间隔层设备智能化
        3.2.2 主变间隔层设备智能化
        3.2.3 母线间隔层设备智能化
        3.2.4 故障录波器与网络分析仪智能化
        3.2.5 稳定控制装置智能化
    3.3 站控层设备智能化方案
        3.3.1 一体化监控系统功能需求
        3.3.2 一体化监控系统结构设计
    3.4 过程层及站控层网络智能化方案
        3.4.1 过程层网络组网方式
        3.4.2 过程层SV网络设计
        3.4.3 过程层GOOSE网络设计
    3.5 基于“三层两网”构架的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实现方式与功能集成
    4.1 前言
    4.2 基于虚端子的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实现方式
        4.2.1 虚端子表的定义
        4.2.2 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实现方式
    4.3 智能变电站SCD文件集成
    4.4 智能变电站装置配置和调试
        4.4.1 装置配置文件的产生过程
        4.4.2 装置调试流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实例设计分析
    5.1 工程概况
        5.1.1 工程规模
        5.1.2 一次设备配置分析
    5.2 基于“三层两网”构架的二次系统设计分析
        5.2.1 线路间隔配置实例
        5.2.2 主变间隔配置实例
        5.2.3 母线间隔配置实例
        5.2.4 稳控装置配置实例
        5.2.5 站控层配置实例
    5.3 虚端子联系表设计实例
        5.3.1 220kV线路保护虚端子联系表设计实例
        5.3.2 220kV主变保护虚端子联系表设计实例
        5.3.3 220kV母线保护虚端子联系表设计实例
    5.4 应用效果分析
        5.4.1 可靠性分析
        5.4.2 经济性分析
        5.4.3 时效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包头220千伏高度自动化变电站启动(论文参考文献)

  • [1]长线路轻载电网无功优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高海宾.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110kV达旗开发区变电站改造设计[D]. 庞日成.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3]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以蚌埠地区电网为例[D]. 刘道琼.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4)
  • [4]基于D5000系统的睢宁电网调度优化应用研究[D]. 刘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5]输变电工程后评价研究 ——以W牵引站220千伏供电工程为例[D]. 李建泽.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4)
  • [6]文昌燃气电厂建设方案及其对电网频率稳定性影响分析[D]. 段云丰.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鄂尔多斯地区电力通信网提升改造设计研究[D]. 金鑫. 内蒙古大学, 2020(04)
  • [8]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研究及在青岛电网的应用实践[D]. 宋彦臻. 青岛大学, 2020(01)
  • [9]配网线路开关分级优化配置平台的研究与应用[D]. 王天琪. 南昌大学, 2020(01)
  • [10]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邵天赐.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包头220kV高度自动化变电站开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