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企业成本控制面临的挑战

浅谈中国企业成本控制面临的挑战

一、略谈我国企业成本控制面临的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张莹[1](2021)在《SJ煤炭集团战略成本管理框架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孟兆磊[2](2021)在《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墨被誉为“工业黑金”,主要分为晶质石墨和隐晶质石墨两大类,在现代工业体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墨生产国,目前的年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随着资源的深入开采利用,我国天然石墨行业有限的资源储量与快速新增的市场需求、严格的环保政策与粗放的开采方式、不断提升的技术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技术研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科学合理地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实现天然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因而成为学界和行业关注的热点。本论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研究了石墨行业的发展规律:从供给方面,在梳理石墨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揭示了石墨生产周期的波动规律;在需求方面,运用定量方法对石墨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进行了预测。本文围绕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结合天然资源、产能和不断发展的需求,以及对现行政策的分析,给出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分析了国内外天然石墨行业生产周期的变化趋势,揭示了国内外天然石墨产销发展周期的基本规律。利用滤波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连续40年的生产数据,结果显示:国内外天然石墨产销发展周期时间长度基本一致,都是波谷对波谷周期为10年左右,波峰对波峰周期为12年左右。目前国内外的天然石墨行业发展均处于刚刚经历过一次极值的阶段,近期预计会处于较为平稳的发展阶段,出现发展拐点的概率较小。第二,以满足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可持续发展目标,对石墨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具体包括:对天然石墨的总需求量和一些重要行业对各类天然石墨的需求量影响预测。研究了影响天然石墨需求的关键因素,确定了经济发展水平等四个关键影响因素并据此细分为12个量化指标,进而给出了相应的量化关系。运用Dematel方法分析了影响天然石墨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有四个关键影响因素,分别是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关联行业发展和政策影响。将这四个关键影响因素细分为12个量化指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12个量化指标计算的结果为:对于晶质石墨,关键指标为专利数量、锂电池产量、电动汽车销量;对于隐晶质石墨,关键指标为粗钢产量和高品质无烟煤价格。GDP水平则对两类石墨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第三,进行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分析,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模型,预测了不同场景、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天然石墨的需求变化。模型主要分为人口、钢铁、政策和石墨预测四个子系统,包括35个辅助变量、3个水平变量、4个流量变量和2个影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在静态场景下,以探明储量计算,国内晶质石墨资源量可满足未来242.69年的供需平衡,隐晶质石墨可保证未来55年的供需平衡。以可开采储量计算,国内晶质石墨可满足59.1年供需平衡,隐晶质石墨可满足13.4年的供需平衡。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急速增长和未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石墨消费量大幅度攀升,仅靠天然石墨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二者的探明储量都只能满足30年左右的市场需求,可开采储量满足年限更短。因此,应充分考虑高品质无烟煤对隐晶质石墨的替代作用,以及人造石墨对晶质石墨的替代作用。在有人造石墨替代的前提下,晶质石墨的可持续发展周期延长至103年。进而提出了促进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四,利用语义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原有天然石墨行业管理政策的重点及其作用,结合前述研究成果,从两个维度给出了天然石墨行业的发展建议:横向上从行业本身、产业链两个角度提出了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拓展高新材料产业链的建设思路;纵向上给出了带有时间节点的发展路径建议。为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决策依据。

李姣[3](2021)在《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藏品利用在博物馆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途径。藏品资源丰富、文化需求高与藏品利用效率低,形成强烈反差,成为目前博物馆发挥效能的瓶颈,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是我国时代需求和历史必然。藏品利用的核心是实现藏品价值,实现的途径是具体利用方式。以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论述为基础,从博物馆的功能出发,藏品价值可分为本体价值,这是价值的本源和基础,以及情感价值和发展价值,这二者是附延伸价值,并且笔者对具体利用方式进行逐一阐述。展出率是博物馆藏品利用最直观的体现,笔者通过随机搜集的670展览数据和数学建模手段,估算了2009-2018年各级别博物馆、各类型博物馆的展出率,显示全国平均展出率10.27%左右,且近十年展出率呈下降趋势。通过采用Lasso回归、Logistics回归、Spearman和Pearson的统计学方法,笔者结合《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公布的博物馆相关数据,得出面积、人员、经费是影响博物馆展览数量最相关的因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地审视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基本情况,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低表现在广度、深度、频率和真实性问题四个方面,其原因表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无法立即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消除造成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因素,本文以国际视野、科学视角和技术层面探讨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策略。笔者从藏品本体、场地方面、延伸利用方面及藏品利用保障措施介绍国外博物馆的有益经验,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场地等情况下,为化解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加强博物馆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本文以“智慧”理念为指导,以人工智能为手段,探讨目前智慧博物馆和AI博物馆在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并以个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图像采集、藏品修复中的设计,实现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拓展藏品利用手段、深化藏品利用领域,并不断提升“人—藏品—数据—机”互动性。新时代,博物馆应构建智慧型藏品利用模式,为大众提供智能化的藏品研究、展示、传播。但是博物馆藏品利用工作的核心是对藏品蕴含价值的挖掘与传承,这一点并不会、也不能因“智慧”而改变,我们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最终以价值传承为目的,去推动我国的藏品利用改革之路,让藏品活起来。

张晨[4](2021)在《“互联网+”背景下汽车产业业财融合研究 ——以J公司为例》文中提出“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各行业企业都在努力把握社会趋势,创造经济财富。但近些年来,汽车行业经济下行,随着国家给绿色能源汽车的补助政策越来越少,汽车行业无疑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J汽车公司在我国汽车行业企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是我国特大型汽车制造企业,不仅在新能源汽车制造方面居于行业领先地位,其财务管理模式也是较为领先。因此,本文将通过研究J公司业财融合存在的问题,根据J公司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业财融合方案设计,分析J公司实施业财融合的保障因素,得出适合于汽车产业的业财融合建议,以便在“互联网+”背景以及经济下行趋势下实现降本增效,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打造“价值创造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本文首先对“业财融合”“财务共享”进行概念界定,接着详细阐述业财融合价值管理、组织结构、信息系统、流程管理四个方面的相关基础理论。其次,根据汽车工业协会近两年来公布的企业产销数据及汽车行业经济分析报告,概括我国汽车产业现状以及业财融合情况,发现目前我国汽车产业业财融合存在信息传递不及时、业务活动与财务要求相脱节、数据口径标准不统一等难题。然后,本文以J汽车公司为例,对J公司的业务管理现状和财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利用金字塔模型,分别从目标层、运营层、方法层、执行层四个方面分析J公司业财融合存在的问题。接下来对J公司业财融合方案设计进行整体把握,分析了J汽车公司业财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给出业财融合具体方案,并对业财融合的保障因素进行了归纳概括。希望本研究可以为我国的汽车产业业财融合提出借鉴,使企业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时有所参考。

常君[5](2021)在《服务型制造产业形态下A研究院项目管理规范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深受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产品经济正加速向服务经济转型。服务型制造是不同于国外制造业服务化的新产业形态和新型制造模式,对激发我国内需活力、整体提升消费需求、延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与广度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因此,服务型制造致力于走出一条中国式资源禀赋和产业演进的特色之路,发挥我国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正向促进作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是积极响应党中央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全国首个服务型制造研究院在此背景下落成,面对多重任务与挑战,A研究院将成为促进服务型制造研究院快速胜任这一重要角色的主力军。然而,A研究院现行项目管理方式简约粗放,为顺利完成这一系统工程,A研究院未来有必要对现有项目管理方式进行优化调整,实现在项目的每个阶段都具备完善且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固化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管理活动。为此,本文通过访谈调研、同业对标、头脑风暴和总结归纳等研究方法,详细分析A研究院项目管理现状所呈现出的具体问题,并与现代项目管理方法论深入比对,经系统分析,锁定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即项目管理中的五大过程组,设计出A研究院项目管理规范化实施方案。方案实施初见成效,A研究院由被动执行项目管理转变为组建PMO运作项目管理,成本管理新举措将优化投资回报率,培养项目管理人才并派生人才实训中心建设,为服务型制造研究院的运营贡献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立足于中国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将现代项目管理方法融入到A研究院的项目建设实践,旨在通过规范A研究院的项目管理方式,使其适应未来项目形式多变、模式多样、技术创新的新发展格局。

谢伏瞻,刘伟,王国刚,张占斌,黄群慧,魏后凯,张车伟,张晓晶,政武经,佟家栋,龚六堂,洪永淼[6](2020)在《奋进新时代 开启新征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笔谈(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点研究"十四五"规划问题并提出建议,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对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本刊特邀请国内部分经济学家撰写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刘后德[7](2020)在《1979年:中国历史学的再出发》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它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也逐渐出现了一些偏差,在“文革”中更是遭遇严重挫折。新时期中国历史学的再定向再出发,是从否定“文革”开始的。它起自政治批判,成于学术反思。它针对“文革”,但绝不限于“文革”。这种专业层面的更深入阶段的拨乱反正在1979年表现得极为典型。在这一年,伴随着全社会思想解放的氛围,历史学呈现出与“文革”时期彻底决裂的姿态。将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一度成为当时整个中国史学界的主流追求。这一追求在中国历史学的理论探讨层面、古代史研究部分和近代史研究领域都有着鲜明的体现。而它在1979年表现得特别集中,并在1979年度走向高潮。那时的中国历史学存在一种明显倾向,即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研究模式,特别是“文革”时期畸形的研究状况,针锋相对地开展再认识、再纠正。这一趋向深刻影响了之后的史学研究面貌。人们首先就统摄整个研究局面的理论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纠偏匡谬。从理论根源和实践经验两方面重新理解和认识“阶级观点”,从而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根本塑造当时史学面貌的指导思想,是1979年的中国历史学界所获得的最大理论共识。此时,笼统的阶级观点得到重新审视:一切以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为史学研究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极端做法也得到纠正;历史的全部内容绝不仅仅只有阶级之间的冲突,也不是所有的阶级斗争都可以纳入“革命”的范畴;阶级斗争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根本动力或唯一动力的尊崇地位受到挑战,诸如生产力、生产斗争或矛盾斗争的合力等历史发展要素的重要性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强调;阶级考察之外的广阔历史空间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阶级批判之余的丰富历史遗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学者们不再简单一律地套用阶级分析作为研究模具,而是积极倡导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来把握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以往用阶级观点打量一切,言必称“阶级”的不正常状况大为改观。还有,深入反思教条主义、公式主义的危害,也是1979年史学界所获得的重要理论成果。一切唯本本是从,照搬简易公式的惯常做法遭到批评。在理论阐释与史料求真的结合方面,脱离史实进行虚、假论述的做法受到抵制。它们逐渐被诸如“论从史出”或“史论结合”等主张所平衡。还有一些因固守个别论断、预设某种前提而未曾从根本打破僵局的问题研究也开始得到触动。以上变化归结到一点就是,面对任何问题,人们都转而尝试通过实事求是地具体分析得出自己的独立认识。此时,史学与政治的关系也开始在反省中得到重新定位。人们一致反对炮制“影射史学”以作政治工具的行为,并且通过重新诠释“古为今用”的内涵,以尝试进一步明确史学之于政治的价值功用及合理边界,尊重学术探索的独特规律,纠正违背学术自由的做法,从而扞卫历史学应有的生存空间和独立的价值尊严。1979年,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也出现了针对以往的认识局面进行剧烈调整的整体倾向。首当其冲的是,作为“五朵金花”之一的农民战争史所存在的研究偏向受到检讨。农民战争所蕴含之消极作用的集中凸显,成为1979年中国历史学在专题研究领域所经受的最大冲击。在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上,“阶级观点”受到研究实践的重新检验。人们注意到,农民战争在社会生产和秩序稳定等方面存在不容回避的破坏作用。曾经化约为中国古代历史的真正内容或全部内容的农民战争,其价值地位因这种阻碍历史进步的消极因素存在而受到削弱。与此同时,农民本身难以抗拒愚昧落后的封建思想,在经由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分析中遭到集中剖析。进而,农民及其领袖不能摆脱具有负面作用的皇权主义、平均主义等思想,预示了农民战争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催生出又一个大同小异的封建政权。随着农民战争在变革封建制度方面的革命性作用遭到质疑,其价值作用至多不超出改朝换代的范围,甚至客观上有着维护和延续封建统治的认识开始出现。由于人们拒绝沿用简单张贴阶级标签的做法,以及随之而来的道德评判泛化倾向被遏制,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些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代表性人物得到重新评价。作为封建帝王的秦始皇残暴专制等负面因素被集中展露;作为思想文化领域代表性人物的孔子,其礼制、教育等方面的积极价值重新凸显;作为农民起义领袖的李自成,难以摆脱天命思想束缚,即使最后取胜也必然成为封建皇帝,而不可能具有无产阶级领袖那样的进步特征和成就,这样一种宿命般的历史结局在讨论中被强调。此外,在中国社会形态及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上,由于人们对固定一种学说、服从一种认识的垄断局面多有不满,古史分期领域遂有诸说并起,从而颠覆了之前郭沫若等人所主张的战国封建说一家独尊之局面。由此,“魏晋封建说”、“西周封建说”、“秦统一封建说”等不同论见纷纷出现。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这一思潮,在1979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表现的最为充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关键节点上的典型认知呈现出“过山车”般的翻转。比如,曾经作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典型的义和团运动受到集中质疑。该运动被认定为具有盲目排外、愚昧迷信等特点,甚至存在受清廷利用而“奉旨造反”的过程和行为,其对内反封建的革命性质和对外的反帝作用及价值都出现较大争议。再者,针对以往卖国之定性,在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洋务运动作为近代工业化肇始的标志性作用开始得到积极肯定。在企业管理、规模化机器制造、引进利用外资技术等方面,洋务运动所带来的进步影响;抗击外部势力经济侵略和军事侵略,构筑自身近代化的经济和国防基础,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拉开大规模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序幕,形成开放、理性的进取精神,以及在整体上开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化进程的重要意义,都得到有力阐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从单纯依托目的初衷或阶级进行定性分析,开始向重视客观效果的考察方面倾斜。还有,对于被批软弱妥协且“阻挡人民革命”的戊戌变法运动,学者在现代性视野下重新将其定义为,一场由资产阶级发起的,旨在通过制度革新以挽救家国危亡的进步运动。其爱国主义价值,借鉴先进制度进行资本主义改革的宝贵尝试,以及改革过程中所推动实现的启蒙解放等,都开始得到更多学者的认同。该运动的改良主义定性开始动摇,资产阶级维新派对抗封建顽固派,以及推行资本主义制度,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进步作用越发得到肯定。1979年,是中国历史学进行再调整的关键年份,是“文革”时期史学向改革开放史学过渡的转捩点。它以反思姿态挺立于两种史学研究样式转换的紧要关头,通过一系列史学认识的再纠正实现了浴火重生。显而易见,研究样态的根本转变需要借助史实的订正,研究方法及理论指导的校准,但更仰赖于观念层面的透彻省悟。在追求学术独立和求实精神方面的启蒙重塑,是这一特殊年份留于后世的最醒目价值。与此同时,就学科本身而言,经过1979年前后学界在思想观念、理论方法、价值立场等方面的及时调整,历史学得以迅速转入新的发展阶段。1979年的中国历史学,为之后研究内容从较为单一的政治史向着结合社会史、文化史等领域延伸,以及研究范式和研究重心从革命史向现代化叙事转变,奠定了基础。同时,它还孕育了几种研究趋向。比如重建史实真相,考求真实;再次确认坚持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宏观研究,偏重线索规律的合理化梳理;或者吸收借鉴西方理论方法重建历史叙事等。它们都在反思以往研究弊端的基础上呈现出多元竞发的态势。细致的文献梳理,结合对“文革”前后及当时中国历史学研究取向的综合对比,以期最大限度地呈现当时史学研究领域深刻调整的思想史价值,以及为新时期史学研究健康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的学术史意义。选取1979年这一独特的年份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充分彰显其年代史学层面的蕴涵;史学界通过积极拨乱反正以响应国家改革开放的号召,体现出中国历史学在参与历史中创造历史的传统致用色彩;以“颠倒”求“反正”,尽可能地释放出了解放思想的能量,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从一个极端倒向另一极端的危险。因此,反思学术研究的偏向,仅仅通过“翻烙饼”的方式进行显然是不够的。准确拿捏1979年中国历史学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充分衡估这一时期史学研究所具有的转折过渡意义,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尤其是在清除畸形的“文革史学”那样的研究生态,为此后学术转型奠定基本格局方面,很有必要进行专门探讨。如果说1949年,崭新的中国历史学依靠政治得以确立,那么1979年,就是中国历史学在反求诸己的背景下实现学科化重生、专业化再造的又一次开始。从学术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它不啻于共和国史学的“第二次开国”。

谢漪[8](2020)在《岭南水乡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特色与保护策略研究 ——以佛山市杏坛镇昌教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岭南水乡传统村落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但长久以来,对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大都偏重于村庄物质聚落,而忽视聚落与外围自然环境区域的关系研究。在工业化与快速城镇化的影响下,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空间及水乡景观都面临着多种威胁和挑战。为了揭示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本文聚焦于珠三角水乡地区,并以佛山市杏坛镇昌教村为实证案例展开研究,探讨了岭南水乡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特色,分析了不同类型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保护挑战,并针对昌教水乡的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空间演变进行详细探究,揭示其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昌教村的文化生态保护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思路与策略。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岭南水乡传统村落是人工聚落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其村落的文化生态特色与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聚落中的人工物质空间上,也体现在核心聚落外围的自然生态空间上;第二,不同类型岭南水乡传统村落面临的保护挑战有所区别,其中城郊型水乡聚落既不像城中型聚落一般完全失去了村落外围的生态空间与农业生产空间,也不像远郊型聚落一样远离城镇建成区,受城镇化浪潮的影响小。城郊型水乡聚落面临着城镇化的首要冲击,其聚落与环境的保护发展需求尤为迫切;第三,本文通过Arc GIS与Fragstats分析,从斑块类型水平指数与景观水平指数两个层面对昌教村的空间景观格局演变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村域层面,昌教村传统的自然生态空间发展受到制约与侵蚀,村落水乡空间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加深;在传统聚落区层面,传统村居、河涌水系等空间的景观优势度不断下降,新建村居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整体聚落的破碎化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第四,目前岭南水乡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编制习惯性地将保护范围聚焦在以人工建造系统为主的传统聚落区,而忽视了对外围大面积水乡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而缺少村落层面细致的保护与实施规划,相关规划难以跟进实现,也是影响水乡文化生态保护乃至村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五,本文提出了聚落环境一体化保护策略、完善水乡聚落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水乡聚落的更新建设管理机制、完善生态环境品质治理制度、完善聚落文化生态保护的考核与监督工作等策略。通过针对性策略的提出,对昌教村文化生态保护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也希望对同类城郊型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参考。

邱铁鑫[9](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姚树凯[10](2020)在《基于集成创新模式的乌铜走银新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乌铜走银工艺清代诞生自我国的云南省,是“滇味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素来深受人们的青睐与喜爱。乌铜走银器制造工序繁复,所用原材料昂贵,价值不菲,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2011年,乌铜走银被列入第三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更多人认识了这门云南特有的传统民间工艺。然而乌铜走银工艺当前在生产制造工艺和产品创新方面动力不足,限制了其发展空间与未来前景,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本文以云南乌铜走银的开发作为研究课题,首先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和深入调研实践,分别就乌铜走银的诞生背景、历史传承,材质、制造流程、工艺原理、产品造型结构、装饰纹理、色彩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为掌握课题相关知识奠定了坚实基础。然后开展以乌铜走银工艺品生产方为对象的市场调研和以消费者为对象的问卷调研,分析解读数据成果,撰写调研报告总结,以开辟新市场空间、培养新目标消费群体作为寻求突破的道路起点。再引入集成创新模式为指导理论,结合集成创新模式的产品设计案例,分析其思路和方法来系统性解决乌铜走银的发展困境。以升级生产制造工艺、革新产品营销模式、开拓新目标消费群体作为集成创新的三大环节,构建完整的集成创新模式体系,最后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基于集成创新模式的乌铜走银新产品开发设计方案。不同于以往乌铜走银的研究领域多以科普品鉴和理论探讨为主的研究状况,本文更注重结合科学层面的实验数据成果和基于调研实践的数据分析结论作为产品设计的基础,最终的产品设计方案建立在数据分析推理和逻辑结构框架的基础上,希望能为今后乌铜走银工艺乃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参考。

二、略谈我国企业成本控制面临的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谈我国企业成本控制面临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2.1.1 经济周期理论
        2.1.2 产业周期理论
        2.1.3 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波特战略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2.2.1 波特战略管理理论及延伸
        2.2.2 战略管理理论在行业研究中的应用
    2.3 石墨行业的相关研究
        2.3.1 石墨行业的基本介绍
        2.3.2 技术角度的研究
        2.3.3 政策角度的研究
        2.3.4 评价角度的研究
    2.4 研究方法综述
        2.4.1 Dematel方法
        2.4.2 系统动力学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天然石墨行业生产趋势分析
    3.1 国际天然石墨行业发展现状
        3.1.1 石墨矿产储量情况
        3.1.2 天然石墨产量分布情况
        3.1.3 天然石墨产业发展趋势
        3.1.4 全球代表性石墨企业概况
    3.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发展概况
        3.2.1 我国石墨矿储量情况
        3.2.2 我国天然石墨产量与产区
        3.2.3 天然石墨的相关产业发展情况
        3.2.4 国内代表性石墨企业概况
    3.3 国内外天然石墨生产规律分析
        3.3.1 国内外天然石墨生产波动性分析
        3.3.2 国内外GDP与石墨生产关系分析
        3.3.3 趋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天然石墨需求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4.1 天然石墨需求影响指标池的确定
        4.1.1 基于Dematel的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4.1.2 影响因素指标池确定
    4.2 晶质石墨需求影响因素确定
        4.2.1 主要影响因素介绍
        4.2.2 回归分析
    4.3 隐晶质石墨的需求影响因素确定
        4.3.1 主要影响因素介绍
        4.3.2 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分情景的我国天然石墨需求量发展趋势研究
    5.1 场景设置
        5.1.1 新能源汽车销量场景设置
        5.1.2 专利数量的场景设置
        5.1.3 人口迁移的场景设置
    5.2 系统分析
    5.3 系统结构及可靠性验证
        5.3.1 人口模块
        5.3.2 钢铁模块
        5.3.3 预测模块
    5.4 系统结果分析
        5.4.1 分场景的趋势分析
        5.4.2 按因素的趋势分析
        5.4.3 趋势分析总结
    5.5 本章小结
6 我国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分析
    6.1
        6.1.1 可持续发展潜力静态分析
        6.1.2 分场景的潜力动态分析
    6.2 人造石墨替代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6.2.1 人造石墨发展现状
        6.2.2 人造石墨替代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动态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关于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7.1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现有政策分析
        7.1.1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相关政策的演变
        7.1.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分领域的政策分析
        7.1.3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现有政策内容总结
    7.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7.2.1 加强天然石墨矿产勘查,确保可持续性资源供给
        7.2.2 加强统筹规划和规范管理,引导产业良性发展
        7.2.3 推进石墨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发挥资源优势
    7.3 我国石墨产业链重点发展建议
        7.3.1 关于我国石墨提纯产业的发展建议
        7.3.2 关于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产业的发展建议
        7.3.3 关于石墨烯产业的发展建议
    7.4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发展的路径建议
        7.4.1 战略基础阶段(2020~2025年)
        7.4.2 战略成长阶段(2025~2030年)
        7.4.3 战略提升阶段(2030~2035年)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1.1 藏品、展品、文物概念界定
        1.1.2 研究范围
    1.2 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必要性与机遇
        1.2.1 国家层面的文化服务需求
        1.2.2 博物馆的自身发展需求
        1.2.3 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2.4 信息技术的发展
        1.2.5 “智慧”理念的普及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述
        1.3.3 小结
第二章 藏品利用——藏品价值的实现
    2.1 藏品价值体系
        2.1.1 国内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2 国外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3 博物馆功能与藏品利用的价值
    2.2 本体价值利用
        2.2.1 陈列展览
        2.2.2 科学研究
        2.2.3 文物复制、仿制
        2.2.4 藏品着书出版
        2.2.5 藏品外借——以广东省博物馆2017 年展览为例
    2.3 情感价值利用
        2.3.1 社会教育活动
        2.3.2 文博类电视节目
        2.3.3 新媒体传播
    2.4 发展价值利用
        2.4.1 数字化利用
        2.4.2 文创产品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基本情况研究——以陈列展览为例
    3.1 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
        3.1.1 随机收集展览的基本情况
        3.1.2 随机收集展览的主办博物馆基本情况
    3.2 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2.1 建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的数学模型
        3.2.2 收集展览的展品数量的正态性检验
        3.2.3 根据数学模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3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相关因素的筛选建模和校正
    3.4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的相关因素分析
        3.4.1 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3.4.2 博物馆级别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3 博物馆类型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4 展览数量与客观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分析
    4.1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表现
        4.1.1 广度问题
        4.1.2 深度问题
        4.1.3 频率问题
        4.1.4 真实性问题——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
    4.2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内部原因
        4.2.1 藏品研究不足
        4.2.2 展览场地限制
        4.2.3 利用方式单一
        4.2.4 利用观念狭隘
        4.2.5 藏品的同质化
        4.2.6 专业人才缺乏
    4.3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外部原因
        4.3.1 法规尚待完善
        4.3.2 利用资金不足
        4.3.3 缺少馆际交流
        4.3.4 外界参与性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外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探索与实践
    5.1 从藏品本体着手
        5.1.1 Curator(策展人)制度
        5.1.2 文物登录制度
        5.1.3 重视科学研究
    5.2 从场地方面着手
        5.2.1 开放内部空间——库房
        5.2.2 拓展展厅空间——高密度陈列方式
        5.2.3 “藏品+”模式开发外部空间
    5.3 从延伸利用着手
        5.3.1 注重教育服务工作
        5.3.2 藏品数字化工作
        5.3.3 文创产品开发
    5.4 藏品利用的保障措施
        5.4.1 多渠道经费来源
        5.4.2 建设志愿者队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慧理念下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方式分析
    6.1 智慧理念下的博物馆
        6.1.1 智慧博物馆起源
        6.1.2 技术系统
        6.1.3 智慧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
    6.2 人工智能时代的AI博物馆
        6.2.1 人工智能概述
        6.2.2 人工智能的发展政策与规划
        6.2.3 目前AI在博物馆藏品利用中的应用
    6.3 人工智能对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影响
        6.3.1 提高藏品利用效率
        6.3.2 拓展藏品利用手段
        6.3.3 深化藏品利用领域
        6.3.4 提升智能化互动性
    6.4 人工智能给博物馆藏品利用带来的机遇分析
        6.4.1 国际趋势、国家战略是关键动力
        6.4.2 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是核心支撑
        6.4.3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是外在推动因素
        6.4.4 理论研究、学科融合是有利保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藏品利用方面的个案探索
    7.1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导览装置在藏品利用中的设计
        7.1.1 导览对于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性
        7.1.2 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中应用的必要性
        7.1.3 自动导览装置的模块设计
        7.1.4 自动导览装置的工作方法
    7.2 一种基于VR技术的图像采集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7.2.1 技术背景
        7.2.2 模块设计
        7.2.3 图像存储模块的图像处理方法
        7.2.4 具体工作流程
    7.3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结构性破损壁画修复方法
        7.3.1 研究背景
        7.3.2 生成对抗网络算法的介绍
        7.3.3 损失函数
        7.3.4 修复壁画的结果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4)“互联网+”背景下汽车产业业财融合研究 ——以J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1 业财融合的内涵分析
        1.3.2 业财融合的流程设计
        1.3.3 业财融合的价值研究
        1.3.4 业财融合的工具与手段
        1.3.5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基本框架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业财融合
        2.1.2 财务共享
    2.2 理论基础
        2.2.1 价值管理理论
        2.2.2 组织结构理论
        2.2.3 信息系统理论
        2.2.4 流程管理理论
3 我国汽车行业业财融合现状分析
    3.1 我国汽车行业现状
        3.1.1 我国汽车行业背景
        3.1.2 我国汽车行业特点
    3.2 我国汽车行业业财融合现状
        3.2.1 我国汽车行业业财融合背景
        3.2.2 我国汽车行业业财融合困境
4 J公司业财融合现状分析
    4.1 J公司概况
        4.1.1 公司背景
        4.1.2 组织架构
    4.2 业务及财务管理整体现状
        4.2.1 业务管理现状
        4.2.2 财务管理现状
    4.3 J公司业财管理存在脱节问题
        4.3.1 目标层目标难以分解
        4.3.2 运营层流程管理混乱
        4.3.3 方法层缺乏工具应用
        4.3.4 执行层规范意识薄弱
5 J公司业财融合方案设计
    5.1 J公司业财融合方案设计必要性分析
        5.1.1 集团管控力度被削弱
        5.1.2 财务风险不断增加
        5.1.3 财务规范性难以统一
    5.2 J公司业财融合方案设计可行性分析
        5.2.1 信息和管理技术支持
        5.2.2 内部管理体制较完善
        5.2.3 财务共享平台较健全
        5.2.4 我国政策引导和支持
    5.3 J公司业财融合方案设计
        5.3.1 目标层定位分解
        5.3.2 运营层流程管理
        5.3.3 方法层工具应用
        5.3.4 执行层制度强化
    5.4 J公司业财融合关键保障措施
        5.4.1 管理层面支持保障
        5.4.2 人资部门协同保障
        5.4.3 业务流程标准保障
        5.4.4 信息平台技术保障
6 汽车行业业财融合优化建议
    6.1 加强业财融合风险防控
    6.2 提高财务服务质量管理
    6.3 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
    6.4 培养企业业财融合文化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服务型制造产业形态下A研究院项目管理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服务型制造发展与科研院所项目管理应用现状
        1.2.1 国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2.2 国内研究与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基础与相关理论概述
    2.1 服务型制造产业形态介绍
        2.1.1 服务型制造产业形态的产生与发展
        2.1.2 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模式
        2.1.3 中国发展服务型制造的现实意义
    2.2 项目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2.2.1 项目管理相关内容介绍
        2.2.2 项目管理五大过程组
        2.2.3 项目成本管理相关内容介绍
        2.2.4 项目质量管理相关内容介绍
    2.3 PMO相关理论概述
        2.3.1 PMO的起源与发展
        2.3.2 PMO的定义及分类
        2.3.3 PMO的职能作用
        2.3.4 PMO的组建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研究院项目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服务型制造研究院发展战略与A研究院背景介绍
        3.1.1 服务型制造研究院发展战略
        3.1.2 A研究院背景介绍
    3.2 A研究院项目管理实施现状调研
        3.2.1 项目可行性分析与立项实施现状
        3.2.2 项目过程管理现状
        3.2.3 项目验收管理现状
        3.2.4 项目集管理现状
        3.2.5 研究院组织架构与知识管理现状
    3.3 A研究院项目管理问题诊断与分析
        3.3.1 项目立项管理问题分析
        3.3.2 项目过程管理问题分析
        3.3.3 项目质量监控问题分析
        3.3.4 项目验收管理问题分析
        3.3.5 项目知识管理问题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研究院项目管理规范化方案设计
    4.1 A研究院项目管理规范化目标和总体思路
        4.1.1 项目管理规范化目标
        4.1.2 项目管理规范化总体思路
    4.2 启动过程规范化
        4.2.1 确立项目可行性分析实施标准
        4.2.2 实施标准化项目立项
    4.3 规划过程规范化
        4.3.1 设立服务于项目管理的PMO组织
        4.3.2 实施项目成本管控机制
    4.4 执行过程规范化
        4.4.1 重视项目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4.4.2 最大化利用专业项目管理工具
    4.5 监控过程规范化
        4.5.1 基于PDCA循环实现ISO质量管理原则
        4.5.2 确立项目监控流程与角色
    4.6 收尾过程规范化
        4.6.1 实施标准化项目验收流程
        4.6.2 强化知识总结与存档管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研究院项目管理规范化方案实施与效果分析
    5.1 A研究院项目管理规范化方案实施情况
        5.1.1 启动过程规范化实施情况
        5.1.2 规划过程规范化实施情况
        5.1.3 执行过程规范化实施情况
        5.1.4 监控过程规范化实施情况
        5.1.5 收尾过程规范化实施情况
    5.2 A研究院项目管理规范化方案实施效果分析
        5.2.1 PMO落实项目统一管理职能
        5.2.2 项目成本管理优化发展
        5.2.3 推动人才实训中心建设落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奋进新时代 开启新征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笔谈(上)(论文提纲范文)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战略选择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供给侧引领、坚定不移深化改革
    四、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毫不动摇地推动更高水平开放
实现现代化目标需要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
激活商业信用机制 推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畅通
    一、国内经济大循环的三个层次、基本条件和保障机制
    二、货款拖欠引致的微循环不畅
    三、激活商业信用机制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时代精准脱贫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彰显
    一、加强党对脱贫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制度优势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消除贫困厚植经济基础
        1.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消灭两极分化。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
        4.坚持全国一盘棋成就脱贫典范。
    三、以人民为中心,调动人民群众消除贫困的积极性
    四、推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1.消除城乡差别是社会主义发展谋求的目标。
        2.要逐步缩小城乡差别,消除两级分化。
        3.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五、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新时代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消除贫困工作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脱贫工作要始终坚持和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把握形成新发展格局的目标要求
高质量完成基本实现城镇化的目标任务
以推动创新经济发展引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
    二、认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
    三、畅通“双循环”的关键在于创新
    四、以推动创新经济发展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确立中国发展新坐标
    一、理解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
    二、提出新发展格局的宏大背景
    三、国际大循环与供应链安全
    四、统筹发展与安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遵循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可持续双循环的基石
    (一)要多生小。重视当前“超低生育”人口形势,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强化鼓励生育二孩的政策“组合拳”,合力共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二)要多用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老龄人力资源开发,实现老有所养的同时,推进老有所为。
    (三)要多释放剩余劳动力。要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规模经营,进一步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
    (四)要多向科技要“人力”。通过“机器换人”缓解劳动力成本上涨和劳动力短缺的局面,同步促进劳动力技能提升。
国内外循环的相互促进与经济安全
    一、新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含义
    二、走向一般外向型经济的必然性
    三、来自逆全球化的不确定性
立足国内市场,实现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和我国经济发展奠定了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目前面临的问题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策建议
妥善应对对外经贸关系新变化,扭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中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新变化
    三、扭住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

(7)1979年:中国历史学的再出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历史学基本理论的拨乱反正
    第一节 以历史主义取代“以阶级斗争为纲”
        一、反思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
        二、破除“暴力革命”崇拜
        三、用历史的观点重新看待阶级和阶级斗争
    第二节 以实事求是替代教条主义
        一、从“唯上唯书”到“唯真求实”
        二、跳出公式套用的怪圈
        三、走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节 重审历史学与政治的关系
        一、批判“影射史学”,放弃“古为今用”
        二、打破史学研究的“禁区”
        三、史学与政治关系的再认识
    小结
第二章 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反思与重建
    第一节 对既有农民战争史模式的挑战
        一、检讨农民战争阻碍历史发展的一面
        二、农民阶级思想落后性剖析
        三、农民战争是封建制度的掘墓人还是修理工?
    第二节 历史人物再评价
        一、重评秦始皇
        二、为孔子正名
        三、李自成再评价
    第三节 打破古史分期讨论定于一尊的局面
        一、魏晋封建说“卷土重来”
        二、西周封建说“重新开张”
        三、其他诸说“群雄并起”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近代史叙事的突破与转型
    第一节 现代化视野下义和团运动的再评价
        一、凸显迷信落后特征
        二、强调盲目排外问题
        三、质疑义和团运动反封建性质
    第二节 改革开放背景下洋务运动历史地位的再衡估
        一、肯定洋务企业奠定中国民族资本的基础
        二、积极评价洋务运动对列强侵略的抵制
        三、认识洋务运动开启近代化历程的贡献
    第三节 古今之变视角下戊戌变法历史意义的刷新
        一、正视戊戌变法的救亡活动
        二、全面认识戊戌变法时期的制度革新
        三、注意发掘戊戌变法的启蒙价值
    小结
结语: 新时期史学的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岭南水乡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特色与保护策略研究 ——以佛山市杏坛镇昌教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我国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
        1.1.2 快速城镇化地区传统村落文化生态要素的保护挑战
        1.1.3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为传统村落文化生态要素保护带来契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区域与实证案例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传统村落概念解析
        2.1.2 传统村落与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等的关系
        2.1.3 村落空间形态概念解析
    2.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2.1 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学研究进展
        2.2.2 快速城市化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进展
        2.2.3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相关研究
        2.2.4 基于Citespace的岭南水乡相关研究态势分析
    2.3 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岭南水乡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特色与保护挑战
    3.1 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
        3.1.1 岭南水乡概念介绍
        3.1.2 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
    3.2 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形态类型
        3.2.1 岭南水乡传统村落聚落的形成
        3.2.2 岭南水乡村落的形态类型
    3.3 岭南水乡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特色与价值
        3.3.1 自然生态系统特色与价值
        3.3.2 人工建造系统特色与价值
        3.3.3 民俗文化系统特色与价值
    3.4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岭南水乡传统村落的保护挑战
        3.4.1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岭南水乡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挑战
        3.4.2 不同类型岭南水乡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挑战分析
        3.4.3 岭南水乡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佛山市杏坛镇昌教村文化生态特色与价值
    4.1 昌教村概况与历史沿革
        4.1.1 昌教村区位地理环境
        4.1.2 昌教村社会经济概况
        4.1.3 昌教水乡聚落的形成与历史沿革
    4.2 昌教村文化生态要素与空间构成
        4.2.1 自然生态系统
        4.2.2 人工建造系统
        4.2.3 民俗文化系统
    4.3 昌教村文化生态空间特色与价值
        4.3.1 自然生态系统的空间特色与价值
        4.3.2 人工建造系统的空间特色与价值
        4.3.3 民俗文化系统的空间特色与价值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昌教村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空间演变
    5.1 昌教村土地利用与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5.1.1 昌教村土地利用现状
        5.1.2 昌教村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5.2 昌教村域空间演变与景观破碎度
        5.2.1 景观格局空间演变研究方法与指标选择
        5.2.2 用地类型变迁分析:日趋衰弱的传统水乡风貌
        5.2.3 指数演变分析:乡村景观复杂化程度与破碎化日益严重
        5.2.4 村域空间演变的动力因子分析
    5.3 昌教传统聚落区空间演变与景观破碎度
        5.3.1 用地类型变迁:逐渐凋零的传统聚落风貌
        5.3.2 建筑高度变迁:趋于密集压抑的空间感受
        5.3.3 指数演变分析:传统村居逐步失去优势景观地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昌教村文化生态保护评价与保护问题
    6.1 昌教村文化生态保护评价
        6.1.1 自然生态系统保护评价
        6.1.2 人工建造系统保护评价
        6.1.3 民俗文化系统保护评价
    6.2 昌教村文化生态保护问题
        6.2.1 自然生态系统保护问题
        6.2.2 人工建造系统保护问题
        6.2.3 民俗文化系统保护问题
    6.3 昌教村文化生态空间演变驱动因素
        6.3.1 区位因素
        6.3.2 经济因素
        6.3.3 社会因素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昌教村文化生态保护思路与策略
    7.1 相关规划检讨与反思
        7.1.1 《佛山市顺德区总体规划(2009-2020)》
        7.1.2 《顺德区杏坛镇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
        7.1.3 《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昌教村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规划(2006-2020)》
        7.1.4 岭南水乡“桑基鱼塘”恢复性保护案例:佛山市南海区“渔耕粤韵文化产业园”的规划与反思
    7.2 昌教村文化生态保护思路与重点
        7.2.1 岭南水乡传统村落可能的保护利用途径:在乡村文化生态体系重构中创造土地利用增值空间
        7.2.2 聚落空间与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保护思路
        7.2.3 重视更新建设中的水乡文化传承
        7.2.4 重视保护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品质
    7.3 昌教村文化生态保护策略
        7.3.1 打造多元产业融合的岭南水乡保护发展示范区
        7.3.2 推行聚落环境一体化的保护策略
        7.3.3 完善水乡聚落的更新建设管理机制
        7.3.4 完善生态环境品质治理制度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的主要结论
    研究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昌教村访谈名单
附录2 :昌教村大事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10)基于集成创新模式的乌铜走银新产品的开发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依托实际项目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乌铜走银概述
    2.1 乌铜走银的定义
    2.2 乌铜走银的背景起源
    2.3 乌铜走银的历史发展进程
        2.3.1 初生期
        2.3.2 发展期
        2.3.3 鼎盛期
        2.3.4 衰落期
        2.3.5 复兴期
    2.4 乌铜走银的现存传承支脉
    2.5 由乌铜走银的诞生、传承与发展历程获得的启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乌铜走银器的制造及产品工艺特点
    3.1 乌铜走银器的制作流程
        3.1.1 炼制乌铜
        3.1.2 锻制铜片
        3.1.3 錾刻图案
        3.1.4 走银
        3.1.5 组装焊接
        3.1.6 打磨抛光
        3.1.7 捂黑
    3.2 乌铜走银器的产品类型
        3.2.1 文具类
        3.2.2 烟具类
        3.2.3 酒具类
        3.2.4 茶具类
        3.2.5 炉鼎类
        3.2.6 首饰类
    3.3 乌铜走银器的产品造型
        3.3.1 结构的对称美
        3.3.2 曲直的中和美
        3.3.3 比例的协调美
    3.4 乌铜走银器的产品纹饰
    3.5 乌铜走银器的产品色彩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乌铜走银工艺产品的调研实践
    4.1 第一阶段调研
        4.1.1 生产制造方面的问题
        4.1.2 产品营销方面的问题
        4.1.3 目标消费群体方面的问题
        4.1.4 第一阶段调研成果总结
    4.2 第二阶段调研
        4.2.1 开拓新目标消费群体
        4.2.2 问卷调研及数据分析
        4.2.3 第二阶段调研成果总结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集成创新模式的概念与应用
    5.1 集成创新模式的概念
    5.2 集成创新模式的产品设计案例分析
        5.2.1 城市建设中扬尘处理设备的集成创新式产品设计分析
        5.2.2 宠物用品的集成创新式产品设计分析
    5.3 集成创新模式在乌铜走银的产品设计基础中的应用
        5.3.1 生产制造环节的集成创新
        5.3.2 产品营销环节的集成创新
        5.3.3 目标消费群体环节的集成创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集成创新模式的乌铜走银新产品设计开发
    6.1 子品牌形象设计
    6.2 基于集成创新模式的乌铜走银新产品设计方案
        6.2.1 产品设计方案A:乐韵无边—乌铜走银音响设计
        6.2.2 产品设计方案B:能听会写—乌铜走银夫子笔设计
        6.2.3 产品设计方案C:莫失莫忘—乌铜走银情侣U盘设计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设计总结
    7.2 设计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相关图表
附录 B 读研期间个人成果
附件

四、略谈我国企业成本控制面临的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SJ煤炭集团战略成本管理框架设计研究[D]. 张莹. 重庆理工大学, 2021
  • [2]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孟兆磊.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3]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D]. 李姣. 西北大学, 2021(11)
  • [4]“互联网+”背景下汽车产业业财融合研究 ——以J公司为例[D]. 张晨.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1)
  • [5]服务型制造产业形态下A研究院项目管理规范化研究[D]. 常君.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6]奋进新时代 开启新征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笔谈(上)[J]. 谢伏瞻,刘伟,王国刚,张占斌,黄群慧,魏后凯,张车伟,张晓晶,政武经,佟家栋,龚六堂,洪永淼. 经济研究, 2020(12)
  • [7]1979年:中国历史学的再出发[D]. 刘后德. 山东大学, 2020(10)
  • [8]岭南水乡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特色与保护策略研究 ——以佛山市杏坛镇昌教村为例[D]. 谢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10]基于集成创新模式的乌铜走银新产品的开发与设计[D]. 姚树凯.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浅谈中国企业成本控制面临的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