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复眼的外部形态结构及明暗适应对超微结构的影响

对虾复眼的外部形态结构及明暗适应对超微结构的影响

一、刀额新对虾复眼的外部形态结构及光、暗适应对其超微结构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宋昌斌,李贤,史策[1](2020)在《基于水产动物视觉敏感性对人工光源选择的分析》文中指出本文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基于水产动物视觉生理结构而产生的光敏感性特征,阐述影响其仔鱼成活率、生长发育、摄食行为的光要素普适性机理,给出水产光照人工光谱应遵循的一般性原则及具体养殖品种光谱参数的范例,以此为照明工作者跨界科学合理地选择LED光源,以达到显着提高水产动物的孵化存活率、促进营养性生长及改进品质的目的。

李惠莲[2](2020)在《龟足幼虫变态的形态学观察及相关基因分析》文中指出龟足(Capitulum mitella Linnaeus)属于甲壳动物亚门,蔓足下纲,围胸目,指茗荷科,是我国重要的潮间带经济物种,因其具有独特的生态地位,也是进化生物学及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物种。本文对龟足变态发育过程中幼虫形态结构的变化进行形态学描述,并结合龟足全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鉴定得到1个HMGR基因,4个CaMs基因,7个CthDs基因。对其中的CmHMGR、CmCaM1、CmCthD1这三个基因序列做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整体原位杂交技术,对CmHMGR、CmCaM1和CmCthD1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龟足幼虫中的表达水平和表达器官也做了分析,为进一步了解龟足的变态发育过程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龟足幼虫变态发育的组织切片观察龟足幼虫的变态发育经历了两个过程,分别是从无节幼虫阶段到金星幼虫阶段、以及从金星幼虫阶段到稚体阶段。本文通过组织切片方法观察龟足幼虫内部形态在变态过程中的演变情况,对复眼、单眼、消化道、胸肢、触角、白垩腺、油细胞等器官的变化进行形态学描述。2、HMGR、CaM、CthD基因家族鉴定与分析CmHMGR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由889个氨基酸组成,其分子质量为9.7k Da,等电点为5.69,含有一个HMG-Co A_red和Sterol-sensing保守结构域,两个HMG-Co A结合位点,两个NADP(H)结合位点。4个CmCaMs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由137-22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大小约1.5-2.4k Da,等电点为4.09-5.34,且均具有2个EF-hand7结合残基和4个Ca2+结合位点,NJ进化树表明,4个CmCaMs聚为一枝,亲缘关系极近。7个CmCthDs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由332-397个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大小约3.5-4.4k Da,等电点为4.35-9.25,均含有Asp结构域和2个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位点,CmCthD3含有1个A1_propeptide结构域,从NJ树聚类分析可以看到7个CmCthDs聚为一枝,在进化程度上较为保守。3、CmHMGR、CmCaM1和CmCthD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CmHMGR基因有2667bp,分子式为C4261H6853N1185O1273S51,为疏水性蛋白,有68个磷酸化的位点,N端无疏水结构的信号肽,为跨膜蛋白,具有的4个跨膜区,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是CmHMGR二级结构中最大的结构元件,从进化树分析图中发现,龟足首先与纹藤壶聚类,亲缘关系最近,再与昆虫聚为一枝,而不与同属甲壳动物的美洲海螯虾和三疣梭子蟹聚为一枝,表明CmHMGR与昆虫亲缘关系比较近。CmCaM1基因为732bp,CmCaM1分子式为C714H1129N187O255S11,为亲水性蛋白,有13个磷酸化位点,无跨膜区和信号肽,α-螺旋CmCaM1蛋白二级结构中最大的结构元件,从进化树结果来看,CmCaM1与昆虫及甲壳动物聚为一枝,表明CmCaM1在泛甲壳动物中进化地位较为保守,CaM进化上的保守性也能说明CaM在功能上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作用。CmCthD1大小为1191bp,蛋白质分子式为C1904H2941N515O580S15,为亲水性蛋白,存在一个N糖基化位点(Asp193),在1-18个氨基酸之间含有信号肽位点,无跨膜区,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是CmCthD1二级结构中最大的结构元件,从进化树结果来看,CmCthD1先与甲壳动物、昆虫和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聚类,但自成一枝,表明该基因在进化上是既保守而又独特的存在。4、CmHMGR、CmCaM1和CmCthD1基因的时空表达分析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显示,在龟足不同发育时期CmHMGR、CmCaM1、CmCthD1基因的表达量均存在差异:在Ⅵ期无节幼虫时期CmHMGR基因的表达水平达到最高值,促进无节幼虫变态为金星幼虫,在完成变态的3日龄金星幼虫、变态初期的金星幼虫、变态中期的金星幼虫、稚体时期的表达量均较低,促使金星幼虫完成到稚体的变态。金星幼虫CmCaM1基因的表达水平高于无节幼虫和稚体,表明CmCaM1基因对金星幼虫变态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Ⅱ期无节幼虫CmCthD1基因表达水平较高,从Ⅵ期无节幼虫到变态中期CmCthD1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极低,稚体的CmCthD1基因表达水平为最高,表明CmCthD1基因对龟足稚体的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整体原位杂交实验结果表明,CmHMGR基因在Ⅵ期无节幼虫头部、附肢等各处均能检测阳性信号,在胃、肠表达强烈,从金星幼虫到稚体时期,CmHMG R基因在头部的触角、胸腹部的闭壳肌附近及胸神经节有特异性表达,推测CmHMGR基因可能参与了龟足幼虫变态、附着相关器官的发育调控,并且闭壳肌附近的强烈阳性信号指示大颚腺(MO)极有可能位于虫体的腹中部靠近闭壳肌的区域。CmCaM1基因在Ⅵ期无节幼虫的头部、胸腹部、附肢各处均能检测到十分明显的阳性信号,从金星幼虫到稚体时期的附肢触角、白垩腺及复眼、单眼有表达,推测CmCaM1可能参与了虫体胸肢的运动、白垩胶的分泌、单复眼迁移运动等。CmCthD1基因在Ⅵ期无节幼虫的头部、胸腹部、附肢各处均能被检测到十分明显的阳性信号,从金星幼虫到稚体时期,仅在虫体触角、腹部能检测到明显的阳性信号,说明CmCthD1对于龟足幼虫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邓慧芳[3](2018)在《不同光照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酶及体成分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1.1不同光照对克氏原螯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酶及体成分的影响1.1.1不同光照度对克氏原螯虾生长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全黑、自然和全光照三种光照对克氏原螯虾增重率、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及存活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自然光下克氏原螯虾的增重率和增长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全黑和全光照的克氏原螯虾的增重率和增长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2.自然光下克氏原螯虾的特定生长率与有显着高于全黑和全光照(P<0.05)。3.全黑组的克氏原螯虾存活率显着高于自然组和全光照组(P<0.05),全光照组成活率最低。研究结果表明在三种不同光照处理条件下,自然组的生长指标都优于其他处理组,全黑组的生长指标均低于其他处理组。1.1.2不同光照对克氏原螯虾肝脏系数、腹部肌肉重及性腺系数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全黑、自然和全光照三种光照对克氏原螯虾肝脏系数、腹部肌肉重及性腺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全黑组、自然组和全光照组的肝脏系数、腹部肌肉重均不显着(P>0.05),但自然组的肝脏系数略高于其他两组,腹部肌肉重低于其他两组。2.全黑组的克氏原螯虾的性腺系数最高,且显着高于自然组和全光照组的性腺系数(P<0.05),全光照组性腺系数与自然组性腺系数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自然组性腺系数高于全光照组,全光照组性腺系数最低。实验表明,光照对克氏原螯虾肝脏系数和腹部肌肉重影响不显着,但对克氏原螯虾性腺发育有显着影响,光照越强,性腺发育越慢。1.1.3不同光照对克氏原螯虾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全黑、自然和全光照三种光照对克氏原螯虾MDA、SOD、AKP、LSZ及CAT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自然组和全光照组的克氏原螯虾MDA酶比活力与全黑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三个处理组中光照组MDA酶比活力最高,自然组居中,最低为全黑组,但全光照组和自然组的MDA酶活力没有显着差异(P>0.05)。2.自然组SOD酶比活力与全黑组SOD酶比活力具有显着差异(P<0.05),与全光照组组差异不显着(P>0.05),三个处理组中自然组SOD酶比活力最高,全光照组次之,最低为全黑组。3.全黑组、自然组和全光照组LSZ比活力均有显着差异(P<0.05),全黑组最低,全光照组居中,最高为自然组。4.不同光照对克氏原螯虾虾体AKP和CAT比活力无显着差异(P>0.05)。从本次实验结果可知:光照对克氏原螯虾AKP和CAT酶活性无显着影响,但显着影响虾体内MDA、SOD及LSZ酶的活性,随光照强度增加,克氏原螯虾体内MDA活性升高,但SOD及LSZ酶活性在过弱光强和过强光强时活性均会下降。1.1.4不同光照对克氏原螯虾体成分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全黑、自然和全光照三种光照对克氏原螯虾身体营养成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对克氏原螯虾虾体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影响不显着(P>0.05)。2.1不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消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及体成分的影响2.1.1不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的影响使用A、B、C三种不同饲料投喂克氏原螯虾60d,研究不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各组克氏原螯虾的末体重、末体长、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增长率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2、A组饲料的饵料系数与B、C两组差异显着(P<0.05),最低为B组,其次为C组,A组最高;3、B组和C组的克氏原螯虾存活率相近,均与A组的存活率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C组存活率最高,达70%,比B组高1.55%,比A组高9.67%;4、B组和C组的末体重、末体长、特定生长率、增重率、饵料系数和存活率均高于A组,说明饲料B和C对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更优于饲料A。2.1.2不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投喂不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淀粉酶和胰蛋白酶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2、C组克氏原螯虾脂肪酶比活力与A组差异显着(P<0.05),C组脂肪酶比活力最高,达26.87U/mgprot,B组居中,达21.22U/mgprot,A组最低,为17.45U/mgprot;3、实验结果表明三种不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淀粉酶及胰蛋白酶活性影响不显着,对脂肪酶活性影响显着,投喂生物发酵饲料的克氏原螯虾消化酶活性优于其他两个对照组。2.1.3不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AKP和CAT的比活力影响不显着(P>0.05),但B组和C组克氏原螯虾的AKP和CAT比活力均高于A组;2、C组克氏原螯虾SOD比活力与A组有显着差异(P<0.05),三组中SOD比活力最高的为C组,达177.87U/ml,较最低的A组高31.02U/ml;3、C组克氏原螯虾LSZ比活力与A组和B组差异显着(P<0.05),C组LSZ比活力最高,B组次之,A组最低,C组LSZ分别较B组高2.92U/ml和3.45U/ml;4、实验结果表明生物发酵饲料能提高克氏原螯虾体内免疫酶活性,投喂生物发酵饲料的虾免疫力和抗病力更强,更能应对恶劣生存环境的挑战。2.1.4不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体成分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身体营养成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虾体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影响不显着(P>0.05)。

江红霞[4](2017)在《日本沼虾雌性性早熟相关基因的筛选、克隆、表达与功能分析》文中提出日本沼虾是一种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十足目甲壳动物,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种类之一。近年来,由于日本沼虾自然资源的锐减,其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养殖的日本沼虾却出现了生产性能下降、种质资源不断退化的情况,最为严重的是出现性早熟现象。性早熟是指日本沼虾提前进入繁殖期,当其尚未达到商品规格大小时,性腺就已经发育成熟,同时个体生长停止,使虾的商品率降低、产品贬值。性早熟的雌性个体还会产生低质量的后代,这样年复一年的繁育,加重了日本沼虾种质资源退化现象,制约了日本沼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雌性日本沼虾的性早熟现象进行研究,对性早熟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和功能分析,对阐明日本沼虾性早熟的分子机制,解决日本沼虾种质资源退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通过差异表达分析鉴别出了性早熟的和正常性成熟的日本沼虾卵巢中的差异基因(DEGs),通过对这些DEGs的注释、表达模式聚类分析,以及显着富集性分析筛选出可能与日本沼虾性早熟相关的基因;利用基因克隆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PCR技术获得了其中5个可能与日本沼虾性早熟相关的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了这5个基因的mRNA的表达规律并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沉默其表达,探索了这5个基因在日本沼虾卵巢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正常性成熟的和性早熟的日本沼虾卵巢转录组测序本次转录组测序从正常性成熟的和性早熟的日本沼虾的卵巢中共获得63,336个unigenes以及大量的繁殖相关unigenes和代谢通路。鉴别出了26,008个SSRs,并分别从正常性成熟和性早熟的日本沼虾卵巢转录组中预测了80,516个和80,529个SNPs,还预测出了29,851个性早熟和正常性成熟的日本沼虾卵巢转录组中之间的SNPs。首次从性早熟和正常性成熟的日本沼虾的卵巢中鉴别出了549个DEGs,包括212个上调基因和337个下调基因。另外,从这549个DEGs中鉴别出了187个正常性成熟的日本沼虾的卵巢中特异表达的DEGs和90个性早熟的日本沼虾的卵巢中特异表达的DEGs。通过对这549个DEGs的GO分类分析、KEGG通路分析、以及GO和KEGG显着富集性分析,鉴别出12个可能与日本沼虾性早熟相关的DEGs,即卵黄蛋白原(Vg)、组织蛋白酶L(CTSL)、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因子(CST)、胰岛素样受体(INS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环氧化酶(CO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铜锌超氧化物过氧化物酶(sod1)、脂肪酸合成酶(fasn)、二磷酸核苷激酶(nm23)、核糖体蛋白l24(rpl24)和核糖核苷还原酶调节因子1(rrm1)基因。2.性早熟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克隆出了日本沼虾mnnm23、mnrpl24、mncox、mncst和mnrrm1基因全长cdna序列,这5个基因的cdna全长分别是829bp、564bp、3238bp、6199bp和2941bp,其orf区分别为531bp、486bp、1845bp、2709bp和2436bp,分别编码177、162、615、903和812个氨基酸。通过对这5个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mnnm23蛋白具有保守的ndk结构域及ndk活性部位基序(nxxh[g/a]sd),与罗氏沼虾的nm23(mrnm23)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mnrpl24蛋白具有一个保守的trash结构域,20个磷酸化位点和两个典型的核定位信号,不具有线粒体类型的rpl24蛋白所具有的标签序列,是一种细胞质类型的核糖体蛋白;mncox具有一个明显的egf-like结构域、一个跨膜螺旋结构域和8个保守的对环氧化酶活性起重要作用的氨基酸残基,其mrna的3’端非编码区(3’utr)序列具有多个au富集元件(au-richelements,ares),其结构和功能应与脊椎动物的cox2最为接近;mncst氨基酸序列中含有6个cystatin-like结构域,是一种multicystatin蛋白;mnrrm1具有第i类rr酶的大亚基所具有保守的酶活性位点,大小亚基聚合所必须的两个α-螺旋结构域,因此mnrrm1属于第i类rr酶的大亚基。3.性早熟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分析在日本沼虾的受精卵、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及成虾这6个生长阶段中,mnnm23、mnrpl24、mncox、mncst和mnrrm1基因均在受精卵中的表达量较低;在日本沼虾的Ⅰ-Ⅵ期的卵巢中,mnnm23、mnrpl24、mncox和mnrrm1基因的表达量均在Ⅰ期卵巢中最高,而mncst基因在Ⅳ期卵巢中的表达量最高;在日本沼虾的卵巢、肝胰腺、肌肉、心脏、肠、鳃、胃、腹神经节和眼柄这9个组织中,mnnm23基因在日本沼虾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表达量最高,mnrpl24和mncst基因在日本沼虾肠中的表达量最高,mncox和mnrrm1基因在日本沼虾鳃中的表达量最高;这5个基因在性早熟的和正常性成熟的日本沼虾的卵巢中的表达量均有显着差异(p<0.05)。4.性早熟相关基因的功能验证mnnm23基因沉默后,日本沼虾卵巢中卵黄生成作用标志基因vg和vgr,卵母细胞成熟标志基因cyclinb和cdc2基因的表达水平和虾的gsi在一个卵巢发育周期中与对照组相比提前达到峰值。mnrpl24、mncox和mnrrm1基因沉默后vg、vgr、cyclinb和cdc2基因的表达水平和虾的gsi在一个卵巢发育周期中与对照组相比在多个时间点都显着下降(p<0.05)。mncst基因沉默后,日本沼虾卵巢中ctsl基因在一个卵巢发育周期的多个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显着下降(p<0.05),而vg、vgr、Cyclin B和Cdc2基因的表达水平和虾的GSI在一个卵巢发育周期中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差异(P>0.05)。卵巢组织学观察发现MnNM23基因沉默后日本沼虾的卵母细胞的发育加快,MnRPL24、MnCOX和MnRRM1基因沉默后日本沼虾的卵母细胞的发育被延迟,而MnCST基因沉默后日本沼虾的卵母细胞的发育不受影响。因此,MnNM23对日本沼虾卵黄生成和卵母细胞的成熟具有负相关的作用,MnNM23基因的低表达会促进卵巢的快速发育。MnRPL24、MnCOX和MnRRM1对日本沼虾的卵黄生成和卵母细胞的成熟的具有正相关的作用,MnRPL24、MnCOX和MnRRM1基因的低表达会延迟卵巢的发育。而MnCST对卵黄生成和卵母细胞的成熟没有影响,因而对卵巢的发育也没有影响。卵巢发育过程中,尤其是在卵巢发育早期阶段,MnNM23的不足,或者是MnRPL24、MnCOX和MnRRM1的过量都有可能是导致日本沼虾性早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但确切的分子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综上所述,本研究鉴别出了性早熟的和正常性成熟的日本沼虾卵巢的差异表达基因,并筛选出了可能的日本沼虾性早熟相关基因。对5个可能的日本沼虾性早熟相关基因进行了克隆、序列分析和mRNA的表达分析。最后探索了这5个基因在日本沼虾卵巢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结果将为阐明日本沼虾性早熟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张玉娜,梁文晓,王莎莎,王丽丽,孟祥斌[5](2016)在《虾蛄光感受器组织学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进一步探讨甲壳类光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虾蛄复眼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虾蛄复眼呈短棒状,由折光系统、感光系统和反光系统组成。折光系统包括角膜和晶锥。感光系统由6个远端小网膜细胞和7个近端小网膜细胞构成,彼此之间通过突起相连接。感杆束较短,为闭合型。反光系统由色素组成。近端小网膜细胞之间分布有一种合胞体细胞,可能也有感光功能。

高霄龙,张墨,李贤,宋昌斌,刘鹰[6](2016)在《皱纹盘鲍眼部组织的显微及亚显微结构观察》文中提出采用组织学和电镜的方法,对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的眼部组织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以期为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解析鲍对光照的生理响应机制提供组织学与细胞学基础。结果发现,眼部组织由外至内依次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层、外核层、光感受器内节、内核层、黑色素颗粒沉积层、视觉纤维层。组织表面布满乳头状突起,每一乳状突起的顶端均具有一簇或两簇纤毛环。疏松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纤维等是组织内的主要成分,结缔组织间分布的胶原纤维等对保持细胞的弹性和韧性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了鲍的眼部组织在感受和辨识外界光环境因子中的重要作用,也为鲍养殖生产中的光环境因子优化和调控、深入探讨鲍对光照的生理应答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高霄龙[7](2016)在《光照对皱纹盘鲍生长、行为、生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是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之一,近年来随着养殖产业的发展壮大,很多问题日益凸显,例如:种业发展不完善、夏季死亡现象逐年加剧、饲料成本大幅上升等。在中国传统的养殖模式中,基于鲍的避光习性,生产者在养殖车间通常会使用遮阳网,并尽量为鲍提供一个较为黑暗的生长环境。但栖息于自然环境中的鲍,由于季节节律、水中悬浮颗粒物、浮游动植物等的影响,水体中的光照环境可能会经常发生改变,但鲍能够在这种变化的光照环境下存活、生长、繁殖,说明光照在鲍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1.LED光质对皱纹盘鲍趋光性和运动行为学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确定了皱纹盘鲍对九种LED光质(红、橙、黄、绿、青、蓝、紫、白、灰光)和黑暗环境的反应百分率、响应时间、平均爬行速度和翻转直立所需要的时间。鲍被逐一放置于实验装置的中心,通过视频监测记录鲍对光质的趋向性。最高的趋光反应百分率(暗适应处理组为80%,明适应处理组为60%)出现在黑暗环境中,其次是在红光和橙光下(暗适应处理组分别为27%和30%,明适应处理组分别为22%和24%)。使用两种诱导材料(附着基和投喂海带)来探究鲍对不同光质的趋向性,最高的趋光反应百分率(投喂海带处理组为76%,布放附着基处理组为22%)也出现在黑暗环境中,其次是红光和橙光下(投喂海带处理组均为25%,布放附着基处理组分别为26%和32%)。鲍在红、橙、黄光和黑暗环境下的趋光性顺序为:黑暗环境>橙光>红、黄光,几乎没有鲍选择停留在蓝、绿、紫和青光下。黑暗环境下鲍的响应时间(大约700s)显着长于其它光质组(P<0.05)。与其它光质下相比,红、橙光和黑暗环境下鲍的平均爬行速度相对较慢(3.8mm/s)。在红光和黑暗环境下,鲍翻转直立所需的平均时间显着长于其它光质组(P<0.05),黑暗环境下平均的翻转直立时间达到了60s。研究结果说明了鲍的趋光性和运动行为,也证实了黑暗环境、红、橙光在鲍的养殖和管理过程中的必要性。2.皱纹盘鲍眼部的组织学和电镜观察研究本文采用组织学和电镜的方法,对皱纹盘鲍的眼部组织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以期为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解析鲍对光照的生理响应机制提供组织学与细胞学基础。结果发现,眼部组织由外至内依次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层、外核层、光感受器内节、内核层、黑色素颗粒沉积层、视觉纤维层。组织表面布满乳头状突起,每一乳状突起的顶端均具有一簇或两簇纤毛环。疏松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纤维等是组织内的主要成分,结缔组织间分布的胶原纤维等对保持细胞的弹性和韧性具有重要的作用。3.光质对盘鲍生长、代谢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光照是影响水生生物生长、发育、存活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生物在其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生理、行为等方面的变化逐渐对光照产生适应机制。本实验用生物能量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的LED光质(红、橙、白、蓝、绿光和黑暗环境)对皱纹盘鲍生长、存活的影响,以及其在不同光质下的生理应答机制。蓝、绿光下鲍的存活率、特定生长率、摄食量、饵料转化效率均显着低于红光和橙光处理组(P<0.05)。红、橙光下,鲍体的蛋白含量、灰分值、软组织壳比均显着高于其他光质组(P<0.05)。蓝、绿光下鲍体的含水量较高而脂肪含量相对较低,二者呈现反比例关系。红、橙光下的胃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活力显着高于其他光质组(P<0.05),但脂肪酶活力在不同光质组并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蓝、绿光下,HK和PK活力相对较高,说明机体糖酵解速率较快,产生更多的能量,以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红、橙光和黑暗环境下,SDH活力显着高于其他光质组(P<0.05),表明鲍的有氧代谢能力高,有利于持续运动。蓝、绿光下,LDH活力和乳酸含量均较高,说明机体无氧代谢水平高,当处在胁迫状态下,需要较多的能量抵御不良环境。黑暗环境下,鲍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但鲍在排泄和排粪过程中损失了较多的能量,因此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蓝、绿光下,鲍在排泄、排粪、呼吸过程中损失的能量超过其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因此没有能量累积用于生长。红、橙光下,鲍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较多,但其在排泄和排粪过程中损失的能量相对较少,且K1和K2值也显着高于其它光质组(P<0.05),最终使得用于生长累积的能量显着增多。因此,在鲍的养殖生产过程中,选择红、橙光作为光源,对降低成本、提高单位水体产量及鲍的福利化养殖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4.光质和光强对皱纹盘鲍幼虫生长、存活、变态的影响研究本实验研究了不同的光质(红光、橙光、白光、蓝光、绿光)和光照强度(5μmol/m2/s、15μmol/m2/s、40μmol/m2/s)对皱纹盘鲍幼虫孵化、变态以及稚鲍生长、存活的影响。蓝、绿光下,幼虫孵化率、变态率均显着高于其它光质组(P<0.05),且随着光强的增加均有逐渐下降的趋势。红、橙光下,各光强组担轮幼虫的畸形率、幼虫变态所需时间均显着高于其它光照组(P<0.05),且随着光强的增加畸形率和变态时间均显着增加。白光下,当光强为40μmol/m2/s时,幼虫附着变态规格显着小于其它光强组(P<0.05)。蓝、绿、白光下,各光强组稚贝存活率均显着高于红、橙光组(P<0.05)。蓝、白光下,当光强增加到40μmol/m2/s时,稚贝存活率显着下降(P<0.05)。蓝、绿光下,随着光强的增加,稚鲍壳长和壳宽特定生长率均有下降的趋势。红、橙光下,各光强组稚鲍特定生长率均显着低于其它光照组(P<0.05),但二者间并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因此,在鲍的苗种繁育过程中,选择蓝、绿光并将光强尽量控制在5-15μmol/m2/s时,对提高苗种孵化效率、增加单位水体产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5.皱纹盘鲍在不同光质和光周期下的生理代谢研究本实验研究了不同光质(红光、白光、蓝光)和光周期(12L:12D、8L:16D、4L:20D、0L:24D、16L:8D)对皱纹盘鲍存活、生长、代谢和抗氧化防御的影响。在红、白光组,当光周期为4L:20D时,鲍的体重SGR显着高于0L:24D组(P<0.05),FCR值较高是主要原因。红、白光下,当光周期为4L:20D和8L:16D时,鲍体的粗蛋白、灰分和脂肪含量均显着高于蓝光组(P<0.05)。红、白光下,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淀粉酶、纤维素酶、胃蛋白酶活力均显着升高(P<0.05)。红光下,当光照时间达到12h时,三种消化酶的活力又会受到抑制。当光周期为4L:20D和8L:16D时,红、白光下SDH活力均显着高于16L:8D组(P<0.05)。然而,当光照时间为16h时,红、白组SDH活力下降,LDH、GPT活力和乳酸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蓝光下,各光周期组ROS和MDA的含量均显着高于红、白光组(P<0.05),而红、白光组间二者含量并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蓝、白、红光下,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T-AOC、SOD、GPX活力和GSH含量均逐渐升高。红光下,4L:20D和16L:8D组间T-AOC、SOD、GPX活力和GSH含量差异显着(P<0.05)。蓝、白光下,当光照时间为16h时,T-AOC、SOD、GPX活力和GSH含量均显着下降(P<0.05),且与12L:12D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因此,在皱纹盘鲍的养殖生产过程中,选择红光并将光周期控制在4L:20D和8L:16D时,对促进鲍的摄食和生长、维持机体健康和正常生理代谢是十分重要的。

王馨[8](2014)在《光照对三疣梭子蟹行为、呼吸代谢和生长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光照对三疣梭子蟹趋光行为影响的初步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初步研究了光照(光照强度和光色)对三疣梭子蟹趋光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光色对三疣梭子蟹的趋光率未产生显着,光照强度以及光色和光强的交互作用对蟹的趋光率有显着影响。2、相同光照强度范围内,三疣梭子蟹在不同光色的下的趋光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红光下的趋光率最高,达到56.11%;黄光下趋光率最小,为47.22%;二者之间的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3、不同光色及其照度区间内三疣梭子蟹的分布不同:白光和蓝光下,三疣梭子蟹在各个光区的趋光率没有差异(P>0.05)。红光和绿光下,各个光区的趋光率存在差异(P<0.05),随光照强度的减弱,趋光率逐渐减小;黄光下,各光区的趋光率存在显着差异,但趋光率的最小值出现在328~340lx光区。研究结果初步发现,三疣梭子蟹在黄光下的趋光率最小;在黄光下不同的光照强度光区内的分布较均匀。2光照对三疣梭子蟹呼吸代谢的影响2.1光照强度对三疣梭子蟹呼吸代谢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0lx,200lx,800lx,1500lx,3500lx五种光照强度对三疣梭子蟹成蟹耗氧率、排氨率、肌肉中乳酸含量、血淋巴能源物质及四种呼吸代谢酶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活力的影响。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五种光照强度下,三疣梭子蟹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着差异,200-1500lx下,蟹的耗氧率显着高于0lx和3500lx处理组(P<0.05);1500lx下,蟹的排氨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2.光照强度对三疣梭子蟹血淋巴中的总蛋白含量产生显着影响(P<0.05),但对氧氮比和血淋巴中的其他能源物质未产生显着影响(P>0.05),说明0-3500lx光照下蟹的代谢能源物质以蛋白质为主。3.光照强度对三疣梭子蟹的肌肉乳酸含量产生显着影响(P<0.05),1500lx下,蟹肌肉乳酸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说明该光照强度对蟹机体的胁迫小。4.1500lx光照下,蟹的HK和PK活力处在较高水平,表明机体糖酵解速率较高,产生更多的能量;SDH的活力处在较高水平,LDH处在较低水平,表明蟹的有氧代谢能力高,有利于蟹的持续运动。研究结果初步表明,1500lx光照下,三疣梭子蟹机体受到的胁迫小,整体代谢水平较高,是工厂化养殖较为理想的光照参数。2.2光色对三疣梭子蟹呼吸代谢的影响本文研究了不同光色(白光、蓝光、绿光、黄光和红光)对三疣梭子蟹成蟹耗氧率、排氨率、肌肉中乳酸含量、血淋巴能源物质及呼吸代谢酶活力的影响。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五种光色下,三疣梭子蟹的耗氧率差异达到显着水平,蓝光下,蟹的耗氧率显着高于其它各处理组(P<0.05);不同光色下蟹的排氨率未达显着水平(P>0.05)。2.光色对三疣梭子蟹血淋巴中的总蛋白含量产生显着影响(P<0.05),但对氧氮比和血淋巴中的其他能源物质无显着影响(P>0.05),说明五种光色条件下蟹的代谢能源物质以蛋白质为主。3.光色显着影响三疣梭子蟹的肌肉乳酸含量(P<0.05),黄光和绿光下,蟹肌肉乳酸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说明该光色对蟹机体的胁迫小。4.黄光下,蟹的HK和PK活力处在较高水平,表明机体糖酵解速率较高,产生更多的能量;SDH的活力处在较高水平,LDH处在较低水平,表明蟹的有氧代谢能力高,有利于蟹的持续运动。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黄光下,三疣梭子蟹机体受到的胁迫小,整体代谢水平较高,是工厂化养殖较为理想的光照条件。3光照对三疣梭子蟹生长的影响3.1光照强度对三疣梭子蟹生长的影响以三疣梭子蟹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白光荧光灯(波峰波长560nm)为光源,,研究了光照强度对三疣梭子蟹幼蟹(1.56±.011g;mean±SE)生长的影响。实验在水温为25℃、盐度为=28–30的水族箱内进行,持续35天。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五种光照强度下,三疣梭子蟹的特定生长率(SGRd)存在显着的差异(P<0.05)。其中,800lx处理下蟹的SGRd最大,显着高于0lx和3500lx处理组蟹的生长率(P<0.05),0lx下蟹的生长最差。2、五种光照强度下,三疣梭子蟹的摄食率(FId)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在800lx处理下,蟹的FId最小,与0lx和3500lx处理组差异显着(P<0.05)。3、五种光照强度下,三疣梭子蟹的食物转化效率(FCEd)差异显着(P<0.05)。三疣梭子蟹FCEd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先增大再减小,在800lx处理下达到最大,并与除1500lx处理以外的其它处理差异显着(P<0.05)。。实验结果初步表明,光照强度可影响三疣梭子蟹的生长,800lx的光照条件下,虽然食物转化效率低,但蟹的摄食活跃,获得较好的生长。800lx有利于三疣梭子蟹的生长。3.2光色对三疣梭子蟹幼蟹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光色(白光、蓝光、红光、黄光和绿光)对三疣梭子蟹幼蟹(21.24±0.35g;mean±SE)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实验持续50天。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不同光色下三疣梭子蟹幼蟹的生长存在一定的差异。黄光下梭子蟹的相对增重率最大,显着高于除红光外的其他处理组(P<0.05);而蓝光下的相对增重率最低,显着低于黄光和红光处理组(P<0.05)。黄光下,梭子蟹的特定生长率(SGRd)最高,显着高于白光和蓝光处理组(P<0.05),而与红光和绿光处理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蓝光下,梭子蟹的SGRd最小,与除白光外的其他处理组相比差异达到显着水平(P<0.05)。2.不同光色下三疣梭子蟹的摄食存在一定的差异。蓝光下梭子蟹的摄食率(FId)最大显着高于其他光照处理组(P<0.05),但其食物转化效率(FCEd)显着低于其他光色处理组(P<0.05);黄光下,梭子蟹的摄食率最小,但其食物转化效率显着高于其他光色处理组(P<0.05)。3.不同光色下三疣梭子蟹的能量分配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黄光下,梭子蟹用于生长的能量比例最高,显着高于红光外的其他光色处理组(P<0.05),其净生长效率(K1)和能量同化效率(K2)呈现相同的趋势;而蓝光下,梭子蟹用于生长的能量比例最低,显着低于其他光色处理组,其K1和K2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实验结果表明,在黄光下,三疣梭子蟹食物转化率高,用于生长的能量比例高,净生长效率和同化效率较高,因而获得较快的生长。在工厂化养殖生产中,黄光是有利于三疣梭子蟹幼蟹生长的较佳光谱。

栗治国[9](2013)在《脊尾白虾繁殖生物学及人工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脊尾白虾是我国特有的3种经济虾类之一,目前全国脊尾白虾养殖面积约1万hm2,养殖产量已占我国东部沿海混养池塘总产量的1/3。但是脊尾白虾稳定高效的工厂化苗种繁育工艺尚未建立,养殖苗种多通过自然海区纳潮获得,养殖面积及产量的提高受苗种限制明显。因此,开展脊尾白虾繁殖生物学研究,解决苗种培育技术难关势在必行。本论文对脊尾白虾的繁殖生物学、胚胎发育、幼体发育及主要环境因子对其早期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脊尾白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现将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脊尾白虾第五对步足之间的雄性突起,利用该突起可以方便准确地进行雌雄鉴定。通过一周年的采样统计,脊尾白虾周年雌雄比平均为1.14:1,除4月份雌雄性比显着大于1(P<0.05)外,其他月份性均接近于1。脊尾白虾雌虾生殖模式为:蜕皮-交配-产卵-再蜕皮-再交配产卵的循环模式,一般在交配后数小时内产卵。2.脊尾白虾的雌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及排卵孔。卵子发生经历了卵原细胞、卵黄合成前期卵母细胞、内源性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外源性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最后发育为成熟的卵母细胞。卵巢发育可分为增殖期、小生长期、大生长期、成熟期及产后恢复期。繁殖季节雌虾卵巢发育周而复始,可多次抱卵。脊尾白虾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精巢、输精管及排精孔。精巢由生精小管构成,不同生精小管内精子发育可不同步。精子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最后发育为精子。输精管可分为前、中、后输精管及末端壶腹。精荚在输精管中形成。3.脊尾白虾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2细胞期、4细胞期、8细胞期、16细胞期、32细胞期、囊胚期、原肠期、无节幼体期、前溞状幼体期和后溞状幼体期等11个主要分期。脊尾白虾初孵幼体类似于对虾类的糠虾幼体,经过5-6次蜕皮变态为仔虾,我们将其幼体发育划分为糠虾1-6期(M1-M6期),但部分幼体只需5次蜕皮经历前五期幼体即可变态为仔虾。4.脊尾白虾胚胎发育生物学零度为11.05℃,受精卵发育至幼体出膜的有效积温值为181.63℃·d。温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孵化时间及孵化率影响显着(P<0.05):在实验温度范围内(19-31℃),胚胎发育进程随温度升高而加快,19℃和31℃条件下胚胎孵化时间分别为536.50±18.33h和218.68±5.51h;胚胎孵化率在25℃下最高为64.11±12.54%,较高(28-31℃)和较低(19-22℃)温度下的胚胎孵化率显着降低,根据回归分析计算的最适孵化温度为25.33℃。5.温度对脊尾白虾幼体发育影响显着(P<0.05):在16-32℃范围内,仔虾(PL1)体长增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幼体发育持续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16℃和32℃条件下幼体变态为仔虾所需时间分别为27.60±0.22d和7.75±0.07d,较低温度范围内(16-28℃)幼体变态存活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28℃的变态存活率最高达91.67±7.64%,但当温度继续升高时,幼体的变态存活率急剧降低,36℃时幼体不能变态为仔虾。根据曲线拟合方程推算的幼体发育最适温度为27.60℃。6.盐度对脊尾白虾幼体发育影响显着(P<0.05),低盐条件下(5‰),幼体发育持续时间明显加长,且幼体体长日增长显着降低;而在实验盐度范围内(5-25‰),盐度对脊尾白虾幼体变态存活率及一期仔虾体长无显着影响(P>0.05);10-25‰的盐度均为其幼体发育适宜的盐度范围。7.在室内水泥池中进行小规模的育苗实验。利用大网目筛网将幼体孵化区划分了亲虾活动区和幼体收集区两部分,采用光诱导方法收集幼体,大大降低了亲虾对幼体的扑食率,此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具有抱卵特性且幼体具趋光性的虾类育苗。实验共育出虾苗平均体长为8.25±1.42mm的仔虾275.17万尾,平均育成率和最高育成率分别为69.9%和57.45%;单位水体的平均和最高出苗量分别为9.17和11.16万/m3;15万/m3是比较适宜的布苗密度。

梁俊平[10](2013)在《脊尾白虾全人工繁育及繁殖相关基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首次解决了脊尾白虾全人工繁育技术,提出了人工控制亲虾同步性成熟的方法,以及受精卵人工孵化及幼体选优的方法,明确了幼体孵化、培育的适宜温度和盐度范围。同时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克隆了脊尾白虾卵黄蛋白原(Vg)、卵黄蛋白原受体(VgR)和蜕皮激素受体(EcR)基因,并分析了Vg、VgR和EcR基因在脊尾白虾繁殖过程中的表达特征。主要结果如下:一、脊尾白虾亲虾人工培育1、脊尾白虾卵巢解剖结构与组织学特征取卵巢发育不同阶段的脊尾白虾雌虾卵巢,研究了卵巢结构、组织学特征以及卵黄蛋白积累。结果显示,脊尾白虾卵巢一对,左右对称,中间分离,前后端愈合,成熟的卵巢外形呈“⊥”型或“橄榄球”型。随着卵巢发育,性腺指数逐渐增大,卵巢成熟时(IV期)最大,排卵后(V期)又降到最小;组织学特征显示,在卵细胞增殖期,细胞核清晰可见,一般能观察到1-2个沿核膜内侧分布的核仁,同时随着卵细胞逐渐成熟,卵原细胞周围的滤泡细胞逐渐增多,卵原细胞的卵黄蛋白逐渐增多。卵细胞成熟时,并未观察到类似对虾的皮质棒,明显的标志是细胞核消失,滤泡细胞数量减少。排卵后的恢复期,细胞核重新出现,卵原细胞又开始增殖,卵黄蛋白重新开始积累。2、脊尾白虾亲虾人工培育及其同步性成熟调控方法的建立提出了一种全人工培育脊尾白虾亲虾的方法,在24°C、26°C温度下,分别经过120天和110天的培育,80%雌虾性腺可达到成熟。此方法可切断其病原传播途径,在人工控制的养殖环境下实现脊尾白虾性腺同步发育成熟,为培育出健康优质脊尾白虾苗种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脊尾白虾受精卵人工孵化1、不同温度和盐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速度的影响选用实验室内人工控制交尾的脊尾白虾,研究了不同温度和盐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5-30盐度范围内,盐度20时的孵化时间最短,但与5、10、15、25、30盐度组无显着差异(P>0.05)。脊尾白虾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18°C,有效积温为3828.27°C h。在15-28°C范围内,温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影响显着,胚胎发育时间随着温度升高而呈双曲线性缩短,而胚胎发育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直线性加快,但当温度超过30°C时,胚胎无法正常完成发育。因此在脊尾白虾育苗中,幼体孵化温度不应低于12°C,最高不超过28°C,盐度控制在5-30范围内即可。2、脊尾白虾受精卵人工孵化及幼体选优方法的建立提出了一种脊尾白虾人工室内孵化及幼体选优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特点:通过调节水温,可调控受精卵发育速度;可以将活力强幼体与活力差幼体、死亡幼体很好地分离,幼体变态为仔虾的存活率在85%以上;每尾抱卵虾单独培育,幼体孵化后亲缘关系明确,可用于家系建立及选择育种。三、脊尾白虾幼体人工培育1、不同温度对脊尾白虾幼体变态存活的影响选用实验室内人工控制交尾的脊尾白虾,研究了不同温度对脊尾白幼体变态、存活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盐度为31的条件下,脊尾白虾幼体变态发育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18°C、20°C、22°C、24°C、26°C和28°C各实验组开始出现仔虾的时间依次为17、14、11、9、8和8d,各组90%以上幼体变态为仔虾的时间依次为21、18、15、14、11和11d。各实验组在幼体变态过程中存活率都呈明显的阶梯式下降趋势,且28°C组的存活率下降最快,但当存活幼体全部变为仔虾时,各实验组间的存活率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18°C组仔虾干质量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5),28°C组仔虾干质量最低,但与20°C、22°C、24°C和26°C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因此在脊尾白虾育苗中,幼体培育温度,建议控制在22-26°C为最佳。2、不同盐度对不同日龄脊尾白虾生长发育的影响选用室内人工培养的卵巢发育到II期的脊尾白虾雌虾以及性成熟雄虾,经逐级淡化,盐度稳定在5、10、15、20、25、30。雌抱卵孵化后,研究了不同盐度对溞状幼体变态、生长及存活的影响,以及不同盐度对仔虾后生长、存活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盐度对脊尾白虾溞状幼体的变态率和存活率无显着性影响,但对仔虾的干质量影响显着,15和20盐度下仔虾的干质量显着高于其它盐度组(P<0.05);不同盐度对20日龄脊尾白虾的生长影响显着(P<0.05),其特定生长率随着盐度升高而逐渐增大,在盐度20时达到最大(P<0.05),当盐度超过20时其特定生长率又开始降低;同时由60日龄脊尾白虾鳃Na+-K+-ATPase的相对表达量可以看出,在高盐或低盐时Na+-K+-ATPase的相对表达量均较高,在盐度20时鳃Na+-K+-ATPase的相对表达量最低(P<0.05),经二次方程拟合计算,理论Na+-K+-ATPase的相对表达量最低时的盐度为17.53,此盐度可能为脊尾白虾成体的等渗点。因此,在脊尾白虾人工育苗及养殖过程中,建议适宜盐度控制在15-20。3、不同日龄脊尾白虾对氨氮的耐受性在水温24°C、盐度31、pH8.1的条件下,研究了氨氮对30日龄和120日龄脊尾白虾的毒性。结果表明,氨氮对30日龄脊尾白虾24、48、72、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55.81、116.71、92.55、80.40mg/L,氨氮对120日龄脊尾白虾24、48、72、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78.80、156.37、140.28、120.86mg/L。30日龄脊尾白虾总氨氮和非离子氨的安全质量浓度为8.04、0.26mg/L,120日龄脊尾白虾总氨氮和非离子氨的安全质量浓度为12.09、0.50mg/L。因此,在脊尾白虾养殖过程中,水体中的非离子氨浓度不应超过0.26mg/L。四、脊尾白虾卵黄蛋白原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卵巢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首次克隆得到了脊尾白虾卵黄蛋白原基因(Vg)cDNA,全长7841bp,开放阅读框7632bp,编码2543个氨基酸。脊尾白虾Vg氨基酸与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一致性最高为75%,与高背长额虾(Pandalus hypsinotus)一致性为62%,与日本仿长额虾(Pandalopsis japonica)为61%,而与对虾科的对虾一致性却相对较低,为33-38%。该蛋白存在7个N-糖基化位点(N151,N159,N168,N614,N660,N936和N2306),而在枝鳃亚目中几乎没有糖基化位点。荧光定量分析显示,脊尾白虾Vg主要在肝胰腺内表达,其次为卵巢,肌肉和鳃有微量的表达。卵巢发育期间,卵巢中Vg mRNA的相对表达量却是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在第V期时达到最大;而肝胰腺中Vg mRNA的相对表达量在IV期时却最高,在V期的表达量下降至与I、II期水平。但在卵巢整个发育阶段,肝胰腺中Vg mRNA的相对表达量始终显着高于卵巢(P>0.05),因此推测,在脊尾白虾卵巢整个发育过程中,Vg主要在肝胰腺内合成,只是在恢复期时卵巢中的Vg合成明显起到了协助作用,为脊尾白虾卵巢再次成熟奠定了基础。五、脊尾白虾卵黄蛋白原受体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卵巢发育过程中表达模式成功获得了脊尾白虾卵黄蛋白原受体基因(VgR)cDNA全长,开放阅读框5661bp,编码1886个氨基酸。亲缘关系分析,脊尾白虾VgR与虾类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昆虫,而与鱼类等脊椎动物关系较远。脊尾白虾VgR含4种结构域,LDL-receptor classAdomain,Low-density lipoprotein-receptor YWTD domain,EGF domain和Transmembraneregion,是一种跨膜转运蛋白。通过荧光定量PCR对该基因在各组织及卵巢发育期肝胰腺和卵巢内的表达分析显示,脊尾白虾VgR在肝胰腺、卵巢、鳃和肌肉中均有表达,但主要在卵巢内表达,其次为肝胰腺。在卵巢发育过程中,卵巢内的VgR的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又升高趋势,在III期的表达量显着高于I、II期(P<0.05),IV期的表达量最低(P<0.05),而在V期时表达量达到最大(P<0.05);随着卵巢的发育,肝胰腺内VgR的表达量在IV时显着高于其它时期的表达量(P<0.05),I和V期的表达量相近(P>0.05),II和III的表达量最低。在卵巢整个发育过程中,卵巢内VgR的表达量始终显着高于肝胰腺内的表达量(P<0.05)。结果表明,脊尾白虾VgR对Vg的转运可能存在一个平衡,即当卵巢成熟时由肝胰腺分泌到血液中的部分Vg被肝胰腺VgR又重新转移至肝胰腺内,而为下次卵巢发育准备,在排卵后的恢复期肝胰腺中VgR表达量的降低和卵巢中VgR表达量的升高也说明,VgR对Vg的转运在不同阶段是有方向性的。六、脊尾白虾蜕皮激素受体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卵巢和胚胎发育中表达分析首次克隆得到了脊尾白虾蜕皮激素受体(ECR)基因cDNA,全长2638bp,开放阅读框1713bp,编码570个氨基酸。系统进化分析,与已知的甲壳动物ECR亲缘关系最近,而与昆虫亲缘关系较远。荧光定量分析显示,脊尾白虾ECR除在血细胞中不表达外,在其它各组织器官中均有分布,主要在受精卵和肝胰腺中表达,而在肌肉、卵巢、大额腺和鳃等组织中的表达却相对较低。卵巢发育不同阶段,肝胰腺中ECR和HSP90的表达量变化与Vg的表达量呈正相关性,推测在肝胰腺中ECR与HSP90主要参与了Vg的合成;卵巢中ECR与性腺成熟相关,ECR的表达量在III期达到最高(P<0.05),而III期是生殖蜕皮前蜕皮激素含量高峰期。脊尾白虾胚胎发育过程中,ECR的表达量随着胚胎发育呈逐渐上升趋势,在Zoea I达到最大(P<0.05);HSP90的表达量随着胚胎发育逐渐升高,在前溞状幼体期(Protozoea)达到最大,而后稍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Vg在受精卵和十六细胞期均无表达,囊胚期和无节幼体有微量表达,前溞状幼体表达量显着升高,后溞状幼体表达量达到最大,但与溞状幼体I期表达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

二、刀额新对虾复眼的外部形态结构及光、暗适应对其超微结构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刀额新对虾复眼的外部形态结构及光、暗适应对其超微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水产动物视觉敏感性对人工光源选择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硬骨鱼类视觉的光谱敏感性概述
    1.1 硬骨鱼类视觉器官生理结构简述
    1.2 光敏感性的一般规律
    1.3 鱼类光敏感性具有可塑性
    1.4 光谱对仔鱼开口期的重要性
    1.5 鱼类光敏感性的数值
2 虾蟹类视觉的光谱敏感性概述
    2.1 虾蟹类视觉器官
    2.2 虾蟹类视觉敏感性
    2.3 光谱对虾蟹类生长的影响
3 光环境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4 二个典型水产品种光照设计范例
    4.1 大菱鲆养殖光谱设计
    4.2 皱纹盘鲍养殖光谱设计
5 结论

(2)龟足幼虫变态的形态学观察及相关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龟足的生物学特性
        1.1 龟足的分类地位
        1.2 龟足的生活环境和分布
        1.3 龟足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蔓足类幼虫形态学研究
    2 甲壳动物生长发育基因的相关研究
        2.1 Y-器官(YO)、X-器官窦腺复合体(XO/SG)
        2.2 蜕皮相关基因及其调控机制
        2.2.1 蜕皮抑制激素(MIH)基因
        2.2.2 高血糖激素(CHH)基因
        2.2.3 蜕皮激素受体(Ec R)基因
        2.2.4 维甲酸X受体(RXR)基因
        2.3 大颚腺(MO)
        2.4 MF相关基因及其调控机制
        2.4.1 大颚腺抑制激素(MOIH)基因
        2.4.2 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基因
        2.4.3 法尼酸甲基转移酶(FAMe T)基因
        2.4.4 Met受体基因
    3 钙调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4 组织蛋白酶D的结构与功能
    5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6 技术路线
第一章 龟足幼虫变态发育的组织切片观察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Ⅱ期无节幼虫内部结构
        1.2.2 Ⅵ期无节幼虫内部结构
        1.2.3 金星幼虫内部结构
        1.2.4 变态初期金星幼虫内部结构
        1.2.5 变态中期金星幼虫内部结构
        1.2.6 稚体内部结构
    1.3 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HMGR、CaM、CthD基因家族鉴定与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龟足中HMGR基因家族的鉴定
        2.2.2 龟足中CaM基因家族的鉴定
        2.2.3 龟足中CthD基因家族的鉴定
    2.3 结论与讨论
        2.3.1 HMGR基因家族
        2.3.2 CaM基因家族
        2.3.3 CthD基因家族
第三章 CmHMGR、CmCaM1和CmCthD1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CmHMGR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3.2.2 CmCaM1 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3.2.3 CmCthD1 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3.3 结论与讨论
        3.3.1 CmHMGR基因
        3.3.2 CmCaM1 基因
        3.3.3 CmCthD1 基因
第四章 CmHMGR、CmCaM1和CmCthD1 基因的表达水平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4.1.3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总RNA的质量
        4.2.2 龟足不同发育时期CmHMGR的相对表达量
        4.2.3 龟足不同发育时期CmCaM1 的相对表达量
        4.2.4 龟足不同发育时期CmCthD1 的相对表达量
    4.3 结论与讨论
        4.3.1 CmHMGR基因的表达水平
        4.3.2 CmCaM1 基因的表达水平
        4.3.3 CmCthD1 基因的表达水平
第五章 CmHMGR、CmCaM1和CmCthD1 基因的表达部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药品及试剂
        5.1.3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RT-PCR结果
        5.2.2 引物的筛选和实验的最佳条件
        5.2.3 CmHMGR基因整体原位杂交结果
        5.2.4 CmCaM1 基因整体原位杂交结果
        5.2.5 CmCthD1 基因整体原位杂交结果
    5.3 结论与讨论
        5.3.1 CmHMGR的表达部位
        5.3.2 CmCaM1 的表达部位
        5.3.3 CmCthD1 的表达部位
第六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不同光照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酶及体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光照对甲壳动物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1.1.1 甲壳动物感光器官形态和结构
        1.1.2 甲壳动物复眼对光的反应
        1.1.3 光照对甲壳动物行为和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1.2 生物发酵饲料对甲壳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1.2.1 生物发酵饲料抗病机制研究
        1.2.2 生物发酵饲料在其他动物中的研究现状
        1.2.3 不同的发酵方法对生物发酵饲料品质差异的影响
        1.2.4 生物发酵饲料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
第二章 不同光照对克氏原螯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酶及体成分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养殖管理
        1.3 实验设计
        1.4 样本采集与保存
        1.5 非特异性免疫酶的测定
        1.6 生化成分的测定
        1.7 数据处理
    2.结果
        2.1 生长情况和成活率
        2.2 肝脏系数、腹部肌肉重和性腺系数
        2.3 非特异性免疫酶的测定
        2.4 体成分的测定
    3.讨论
第三章 不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及体成分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养殖管理
        1.3 实验设计
        1.4 样本的采集与记录
        1.5 消化酶的测定
        1.6 免疫酶的测定
        1.7 虾体生化成分的检测
        1.8 数据处理
    2.结果
        2.1 生长情况和饵料系数
        2.2 消化酶的测定
        2.3 免疫酶的测定
        2.4 虾体生化成分的测定
    3.讨论
结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日本沼虾雌性性早熟相关基因的筛选、克隆、表达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日本沼虾生理生态与养殖现状
        1.1.1 日本沼虾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
        1.1.2 日本沼虾的繁殖特性
        1.1.3 日本沼虾的胚胎发育过程
        1.1.4 日本沼虾的幼体发育过程
        1.1.5 日本沼虾的蜕壳与生长
        1.1.6 日本沼虾在我国的养殖现状与性早熟问题
    1.2 甲壳动物性早熟研究现状
        1.2.1 性早熟对甲壳动物的影响
        1.2.2 造成甲壳动物性早熟的因素
        1.2.3 甲壳动物性早熟的控制方法
        1.2.4 解决甲壳动物性早熟问题的研究方向
    1.3 甲壳动物卵巢的研究进展
        1.3.1 甲壳动物卵巢组织形态学和卵巢发育分期的研究
        1.3.2 卵巢内卵子的形成过程和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
        1.3.3 甲壳动物卵巢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
    1.4 日本沼虾卵巢发育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RNA-SEQ)的日本沼虾性早熟相关基因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用虾
        2.1.2 总RNA的提取和质量检测
        2.1.3 转录组测序文库的制备
        2.1.4 Illumina Hiseq2500/Miseq上机测序
        2.1.5 原始测序数据获得及质量控制
        2.1.6 转录组从头组装
        2.1.7 组装后转录组的注释
        2.1.8 分子标记检测
        2.1.9 差异表达分析
        2.1.10 差异基因的功能注释
        2.1.11 差异基因表达模式聚类分析
        2.1.12 差异基因的显着富集性分析
        2.1.13 差异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
    2.2 结果分析
        2.2.1 日本沼卵巢组织总RNA的检测
        2.2.2 转录组测序和序列的组装
        2.2.3 转录组序列的功能注释
        2.2.4 GO、COG和KEGG功能分类
        2.2.5 繁殖相关信号通路和基因的鉴别
        2.2.6 SSR和SNP的鉴别
        2.2.7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别
        2.2.8 差异基因GO注释
        2.2.9 差异基因KEGG注释
        2.2.10 差异基因表达模式聚类分析
        2.2.11 差异基因的显着富集性分析
        2.2.12 日本沼虾性早熟相关基因的鉴别
        2.2.13 差异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
    2.3 讨论
        2.3.1 转录组序列和功能注释分析
        2.3.2 性早熟相关的差异基因分析
        2.3.3 差异基因的验证及SSRs和SNPs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日本沼虾性早熟相关基因NM23、RPL24、COX、CST和RRM1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RNA的提取及检测
        3.1.3 反转录反应
        3.1.4 引物设计
        3.1.5 各基因ORF区序列的PCR扩增
        3.1.6 PCR产物的回收和纯化
        3.1.7 目的片段的克隆与测序
        3.1.8 基因 3’ UTR和 5’UTR序列的获得
        3.1.9 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获得
        3.1.10 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MnNM23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2.2 MnRPL24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2.3 MnCOX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2.4 MnCST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2.5 MnRRM1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讨论
        3.3.1 MnNM23基因
        3.3.2 MnRPL24基因
        3.3.3 MnCOX基因
        3.3.4 MnCST基因
        3.3.5 MnRRM1基因
    3.4 小结
第四章 MNNM23、MNRPL24、MNCOX、MNCST和MNRRM1基因的表达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的采集
        4.1.2 RNA的提取及检测
        4.1.3 反转录反应
        4.1.4 引物设计
        4.1.5 实时定量PCR(QPCR)反应
        4.1.6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4.2 结果分析
        4.2.1 MnNM23基因的表达分析
        4.2.2 MnRPL24基因的表达分析
        4.2.3 MnCOX基因的表达分析
        4.2.4 MnCST基因的表达分析
        4.2.5 MnRRM1基因的表达分析
    4.3 讨论
        4.3.1 各基因在日本沼虾不同生长阶段的表达
        4.3.2 各基因在日本沼虾不同发育阶段的卵巢中的表达
        4.3.3 各基因在正常性成熟日本沼虾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4.3.4 各基因在正常性成熟和性早熟的日本沼虾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比较
    4.4 小结
第五章 利用RNA干扰技术分析MNNM23、MNRPL24、MNCOX、MNCST和MNRRM1基因在日本沼虾卵巢发育中的功能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用虾
        5.1.2 实验用引物
        5.1.3 dsRNA的合成
        5.1.4 RNAi实验
        5.1.5 RNAi实验中各相关指标的检测
        5.1.6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5.2 结果分析
        5.2.1 dsRNA的制备
        5.2.2 MnNM23基因的RNAi实验结果
        5.2.3 MnRPL24基因的RNAi实验结果
        5.2.4 MnCOX基因的RNAi实验结果
        5.2.5 MnCST基因的RNAi实验结果
        5.2.6 MnRRM1基因的RNAi实验结果
    5.3 讨论
        5.3.1 各基因沉默对卵黄生成作用的影响
        5.3.2 各基因沉默对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
        5.3.3 各基因沉默对卵巢中卵黄生成作用和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的原因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5)虾蛄光感受器组织学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折光系统
    2.2 感光系统
    2.3 反光系统
3 讨论

(6)皱纹盘鲍眼部组织的显微及亚显微结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样品制备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镜观察
    2.2 扫描电镜观察
    2.3 透射电镜观察
3 讨论

(7)光照对皱纹盘鲍生长、行为、生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光照与水生生物之间的关系
    1.1 光照在水产养殖生产中的应用
        1.1.1 光环境因子特点
        1.1.2 LED光源特点及其应用
    1.2 光照对水生生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
        1.2.1 光照的作用通路
        1.2.2 光照对水生生物行为、生理、生长、繁殖的影响
    1.3 皱纹盘鲍养殖现状及研究进展
        1.3.1 皱纹盘鲍生物学简介
        1.3.2 我国皱纹盘鲍养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1.3.3 国内外养殖研究进展
    1.4 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简介
        1.4.1 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1.4.2 鲍的循环水养殖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性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创新性
第二章 皱纹盘鲍对不同光质的趋向性及运动行为学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用鲍及暂养
        2.2.2 实验装置
        2.2.3 实验设计及测定方法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趋向性
        2.3.2 爬行速度
        2.3.3 响应时间
        2.3.4 翻转时间
    2.4 讨论
第三章 皱纹盘鲍眼部的组织学及电镜观察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采集
        3.2.2 样品制备
    3.3 结果
        3.3.1 光镜观察
        3.3.2 扫描电镜观察
        3.3.3 透射电镜观察
    3.4 讨论
第四章 光质对盘鲍摄食、生长、能量收支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用鲍及暂养
        4.2.2 实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
        4.2.4 酶活力分析
        4.2.5 体组分生化分析
        4.2.6 能量测定和收支计算
        4.2.7 基因的表达分析
        4.2.8 数据计算
        4.2.9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存活
        4.3.2 生长性状
        4.3.3 消化性能
        4.3.4 酶活力分析
        4.3.5 体组织生化成分
        4.3.6 能量参数测定
        4.3.7 能量收支
        4.3.8 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光质和光强对皱纹盘鲍幼虫胚胎发育、存活、变态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成鲍暂养及促熟培育
        5.2.2 人工催产、受精
        5.2.3 实验设计
        5.2.4 数据计算
        5.2.5 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孵化率
        5.3.2 畸形率
        5.3.3 变态率
        5.3.4 存活率
        5.3.5 幼虫规格
        5.3.6 特定生长率
    5.4 讨论
第六章 皱纹盘鲍在不同光质和光周期下的生理代谢特点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用鲍及暂养
        6.2.2 实验设计
        6.2.3 样品采集
        6.2.4 体组分生化分析
        6.2.5 酶活力分析
        6.2.6 数据计算
        6.2.7 统计分析
    6.3 结果
        6.3.1 存活
        6.3.2 生长和摄食
        6.3.3 组织生化分析
        6.3.4 能量代谢酶活力
        6.3.5 消化酶活力
        6.3.6 抗氧化酶活力
    6.4 讨论
第七章 皱纹盘鲍多层立体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设计与构建
    7.1 循环水养殖系统设计背景
    7.2 循环水养殖系统工作原理
    7.3 鲍多层立体循环水养殖系统特征
    7.4 鲍多层立体循环水养殖系统优点及效果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博士在读期间论文撰写及专利申请

(8)光照对三疣梭子蟹行为、呼吸代谢和生长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光照对甲壳动物生理生态特征影响的研究进展
    1.1 甲壳动物感光器官形态和结构
        1.1.1 甲壳动物单眼的结构
        1.1.2 甲壳动物复眼外部形态及其显微结构
        1.1.2.1 折射器
        1.1.2.2 受纳器
        1.1.2.3 色素细胞
        1.1.3 复眼的成像
    1.2 甲壳动物复眼对光的反应
        1.2.1 甲壳动物复眼的光适应性
        1.2.1.1 色素细胞在不同光适应状态下的分布变化
        1.2.1.2 感杆束及周围结构在不同光适应状态下的变化
        1.2.1.3 Ca~(2+)对光感受器适应性的影响
        1.2.2 复眼的辨色功能
    1.3 光照对甲壳动物行为、呼吸和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1.3.1 光照对甲壳动物行为的影响
        1.3.2 光照对甲壳动物摄食、蜕壳和生长的影响
        1.3.3 光照对甲壳动物呼吸代谢的影响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2 光照对三疣梭子蟹趋光行为影响的初步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来源与暂养
        2.1.2 实验装置和设计
        2.1.3 实验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光色及其照度区间内三疣梭子蟹的分布
        2.2.2 不同光色及其照度区间内三疣梭子蟹的总趋光率和趋避率
        2.2.3 相同光照强度范围不同光色下三疣梭子蟹的趋光率
    2.3 讨论
3 光照对三疣梭子蟹呼吸代谢的影响
    3.1 光照强度对三疣梭子蟹呼吸代谢的影响
        3.1.1 材料与方法
        3.1.1.1 实验蟹的来源及驯养
        3.1.1.2 实验设计
        3.1.1.3 实验方法及指标测定
        3.1.1.3.1 耗氧率和排氨率测定
        3.1.1.3.2 呼吸代谢酶活力的测定
        3.1.1.3.3 血淋巴中能源物质测定
        3.1.1.4 计算与数据分析
        3.1.2 结果
        3.1.2.1 不同光照强度下三疣梭子蟹的耗氧率、排氨率、氧氮比和肌肉中乳酸量
        3.1.2.2 不同光照强度下三疣梭子蟹血淋巴中的能源物质
        3.1.2.3 不同光照强度下三疣梭子蟹呼吸代谢酶活力
        3.1.3 讨论
        3.1.3.1 光照强度对三疣梭子蟹代谢率的影响
        3.1.3.2 光照强度对三疣梭子蟹 O/N 和血淋巴中的能源物质的影响
        3.1.3.3 光照强度对三疣梭子蟹呼吸代谢酶活力的影响
    3.2 光色对三疣梭子蟹呼吸代谢的影响
        3.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1 实验蟹的来源和暂养
        3.2.1.2 实验设计
        3.2.1.3 实验方法及指标测定
        3.2.1.3.1 耗氧率和排氨率测定
        3.2.1.3.2 呼吸代谢酶活力的测定
        3.2.1.3.3 血淋巴中能源物质测定
        3.2.1.4 计算与数据分析
        3.2.2 结果
        3.2.2.1 不同光色处理下三疣梭子蟹的耗氧率、排氨率、氧氮比和肌肉中乳酸含量
        3.2.2.2 不同光色下三疣梭子蟹血淋巴中的能源物质
        3.2.2.3 不同光色下三疣梭子蟹呼吸代谢酶活力
        3.2.3 讨论
        3.2.3.1 光色对三疣梭子蟹代谢率的影响
        3.2.3.2 光色对三疣梭子蟹 O/N 和血淋巴中的能源物质的影响
        3.2.3.3 光色对三疣梭子蟹呼吸代谢酶活力的影响
4 光照对三疣梭子蟹生长的影响
    4.1 光照强度对三疣梭子蟹生长的影响
        4.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1 材料来源
        4.1.1.2 实验设计
        4.1.1.3 实验管理
        4.1.1.4 数据分析
        4.1.2 结果
        4.1.2.1 不同光照强度下三疣梭子蟹的湿体重变化
        4.1.2.2 不同光照强度下三疣梭子蟹的特定生长率
        4.1.2.3 不同光照强度下三疣梭子蟹的摄食率
        4.1.2.4 不同光照强度下三疣梭子蟹的食物转化率
        4.1.3 讨论
        4.1.3.1 光照强度对三疣梭子蟹生长的影响
        4.1.3.2 光照强度对三疣梭子蟹摄食率的影响
    4.2 光色对三疣梭子蟹幼蟹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4.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4.2.1.2 实验设计
        4.2.2 能量测定及收支计算
        4.2.3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4.2.4 结果
        4.2.4.1 不同光色下三疣梭子蟹的生长和摄食
        4.2.4.2 不同光色处理下三疣梭子蟹的摄食
        4.2.4.3 不同光色处理下三疣梭子蟹的能量分配
        4.2.5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9)脊尾白虾繁殖生物学及人工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虾类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1.2.1 虾类的怀卵量
        1.2.2 亲虾雌雄鉴别
        1.2.3 雌雄性比
        1.2.4 交配行为
        1.2.5 卵巢发育
        1.2.6 精巢发育
    1.3 虾类胚胎发育
        1.3.1 虾类胚胎发育分期
        1.3.2 温度、盐度对虾类胚胎发育的影响
    1.4 虾类幼体发育
        1.4.1 温度对幼体发育的影响
        1.4.2 盐度对幼体发育的影响
    1.5 虾类人工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脊尾白虾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亲虾雌雄鉴别
        2.2.2 脊尾白虾的性比
        2.2.3 交配行为
        2.2.4 脊尾白虾的生殖系统
        2.2.5 雄性生殖系统
        2.2.6 脊尾白虾怀卵量
    2.3 讨论
        2.3.1 脊尾白虾性比
        2.3.2 脊尾白虾的卵子的发生
        2.3.3 脊尾白虾卵巢的结构与发育分期
        2.3.4 脊尾白虾精巢结构及精荚的形成
        2.3.5 脊尾白虾抱卵量
第三章 温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2.1 胚胎发育过程中卵粒的颜色变化
        3.2.2 胚胎发育分期
        3.2.3 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3.2.4 脊尾白虾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及有效积温的计算
        3.2.5 胚胎发育的温度系数(Q10)
    3.3 讨论
        3.3.1 胚胎发育时期
        3.3.2 温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的影响
        3.3.3 脊尾白虾发育生物学零度及有效积温
第四章 温度和盐度对脊尾白虾幼体发育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材料
        4.1.2 研究方法
        4.1.3 数据采集与处理
    4.2 结果
        4.2.1 幼体发育分期
        4.2.2 温度对幼体发育的影响
        4.2.3 盐度对幼体发育的影响
    4.3 讨论
        4.3.1 脊尾白虾幼体发育分期
        4.3.2 温度对脊尾白虾幼体发育的影响
        4.3.3 盐度对脊尾白虾幼体发育的影响
第五章 人工苗种繁育技术的实验初探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场所
        5.1.2 育苗水处理
        5.1.3 亲虾来源和培育
        5.1.4 幼体收集及布池
        5.1.5 幼体的培育
        5.1.7 数据采集及处理
    5.2 结果
        5.2.1 亲虾的培育
        5.2.2 育苗结果
    5.3 讨论
        5.3.1 亲虾的培育
        5.3.2 幼体的孵化及收集
        5.3.3 幼体的培育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脊尾白虾全人工繁育及繁殖相关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0 引言
    1 脊尾白虾基础生物学
        1.1 形态特征
        1.2 生活习性
    2 脊尾白虾繁殖生物学
        2.1 繁殖期
        2.2 繁殖力
        2.3 雌雄性比
        2.4 性腺发育
        2.5 交尾与抱卵
        2.6 胚胎发育
        2.7 幼体发育
    3 脊尾白虾人工繁育
        3.1 亲虾选择与培育
        3.2 幼体孵化及培育
    4 存在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4.1 性成熟机理及亲虾培育
        4.2 胚胎发育及幼体孵化培育
        4.3 规模化人工繁育规范
第二章 脊尾白虾亲虾人工培育
    第一节 脊尾白虾卵巢解剖结构与组织学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脊尾白虾卵巢外观形态特征
        2.2 脊尾白虾卵巢发育组织学特征
        2.3 脊尾白卵巢发育期间卵黄蛋白积累
        3 讨论
        3.1 脊尾白虾卵巢形态结构
        3.2 脊尾白虾卵细胞发育与卵黄蛋白积累
    第二节 脊尾白虾亲虾人工培育及其同步性成熟调控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24°C时亲虾性成熟率
        2.2 26°C时亲虾性成熟率
        3 讨论
第三章 脊尾白虾受精卵人工孵化
    第一节 不同温度和盐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温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的影响
        2.2 不同盐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的影响
        3 讨论
        3.1 脊尾白虾胚胎发育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
        3.2 脊尾白虾胚胎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3.3 不同盐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的影响
    第二节 脊尾白虾受精卵人工孵化及幼体选优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脊尾白虾幼体人工培育
    第一节 温度对脊尾白虾幼体变态存活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不同温度对脊尾白虾幼体变态发育的影响
        2.2 不同温度对脊尾白虾幼体发育成活率的影响
        2.3 不同温度对脊尾白虾仔虾体质量的影响
        3 讨论
        3.1 脊尾白虾幼体变态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3.2 脊尾白虾仔虾存活率和个体质量与温度的关系
    第二节 盐度对不同日龄脊尾白虾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不同盐度对脊尾白虾幼体变态的影响
        2.2 不同盐度对脊尾白虾仔虾体质量的影响
        2.3 盐度对脊尾白虾存活率的影响
        2.4 盐度对脊尾白虾生长的影响
        2.5 盐度对脊尾白虾Na~+-K~+-ATPase 基因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3.1 盐度对脊尾白虾幼体变态发育及存活的影响
        3.2 盐度对脊尾白虾仔虾后生长存活的影响
    第三节 不同日龄脊尾白虾对氨氮的耐受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氨氮对脊尾白虾死亡率的影响
        2.2 氨氮对脊尾白虾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和安全质量浓度
        3 讨论
        3.1 氨氮对脊尾白虾毒性效应及其机理
        3.2 氨氮对脊尾白虾的安全质量浓度及与其它虾类比较
        3.3 脊尾白虾养殖中氨氮控制措施
第五章 脊尾白虾卵黄蛋白原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卵巢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脊尾白虾Vg基因保守序列、3′ RACE和 5′ RACE的克隆
        2.2 脊尾白虾Vg基因核苷酸序列及其氨基酸分析
        2.3 脊尾白虾Vg蛋白二级结构及功能域分析
        2.4 脊尾白虾Vg氨基酸与其它物种Vg氨基酸比较
        2.5 脊尾白虾Vg氨基酸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6 脊尾白虾卵巢发育期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变化
        2.7 脊尾白虾Vg基因组织表达特点
        2.8 脊尾白虾卵巢发育期Vg基因表达量变化
        2.9 脊尾白虾卵巢发育期Vg质量浓度变化
    3 讨论
        3.1 脊尾白虾Vg基因的克隆及其结构功能分析
        3.2 脊尾白虾Vg基因表达分析
第六章 脊尾白虾卵黄蛋白原受体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卵巢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脊尾白虾VgR基因各段序列的克隆
        2.2 脊尾白虾VgR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分析
        2.3 脊尾白虾VgR蛋白二级结构及功能域分析
        2.4 脊尾白虾VgR氨基酸与其它物种VgR氨基酸序列比较
        2.5 脊尾白虾VgR氨基酸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6 脊尾白虾VgR基因组织表达特点
        2.7 脊尾白虾卵巢发育期VgR基因表达量变化
    3 讨论
        3.1 脊尾白虾VgR基因克隆及结构分析
        3.2 脊尾白虾VgR基因表达分析
第七章 脊尾白虾蜕皮激素受体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卵巢和胚胎发育中的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脊尾白虾ECR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
        2.2 脊尾白虾ECR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分析
        2.3 脊尾白虾ECR蛋白二级结构及功能域分析
        2.4 脊尾白虾ECR氨基酸与其它物种ECR氨基酸的比较
        2.5 脊尾白虾ECR氨基酸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6 脊尾白虾ECR基因组织表达特点
        2.7 脊尾白虾卵巢发育期不同阶段ECR和HSP90 基因的表达
        2.8 脊尾白虾胚胎发育不同时期ECR和HSP90 基因的表达
        2.9 脊尾白虾胚胎发育不同时期Vg基因的表达
    3 讨论
        3.1 脊尾白虾ECR基因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3.2 脊尾白虾卵巢发育过程中ECR和HSP90 的表达分析
        3.3 脊尾白虾ECR、HSP90 和Vg在胚胎发育中的表达分析
图版
附录
    脊尾白虾室内人工养殖标准化管理
    脊尾白虾饲养管理条例
参考文献
致谢
完成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申请发明专利

四、刀额新对虾复眼的外部形态结构及光、暗适应对其超微结构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水产动物视觉敏感性对人工光源选择的分析[J]. 宋昌斌,李贤,史策. 照明工程学报, 2020(05)
  • [2]龟足幼虫变态的形态学观察及相关基因分析[D]. 李惠莲.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3]不同光照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酶及体成分的影响[D]. 邓慧芳. 长江大学, 2018(12)
  • [4]日本沼虾雌性性早熟相关基因的筛选、克隆、表达与功能分析[D]. 江红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11)
  • [5]虾蛄光感受器组织学特点研究[J]. 张玉娜,梁文晓,王莎莎,王丽丽,孟祥斌.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 [6]皱纹盘鲍眼部组织的显微及亚显微结构观察[J]. 高霄龙,张墨,李贤,宋昌斌,刘鹰. 中国水产科学, 2016(06)
  • [7]光照对皱纹盘鲍生长、行为、生理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高霄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6(08)
  • [8]光照对三疣梭子蟹行为、呼吸代谢和生长影响的研究[D]. 王馨.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9]脊尾白虾繁殖生物学及人工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D]. 栗治国.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3(12)
  • [10]脊尾白虾全人工繁育及繁殖相关基因的研究[D]. 梁俊平.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对虾复眼的外部形态结构及明暗适应对超微结构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